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效应范文

心理效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效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效应

第1篇:心理效应范文

在某种场合下,有什么话语不能明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包括摇头和点头,都能传递一种信息,达成一种默契,这叫肢体暗示;或者旁敲侧击,旁顾而言他,把真实意图掩藏一二,让人去意会和感悟,这叫语言暗示。总之,暗示的类型很多,只要发挥到了妙处,就会形成一次次饶有趣味的对话。还有一种暗示也不得不说,那就是心理暗示。它与前者不同的是,暗示的接受方有时处于被动的位置,情绪容易在他人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暗示下波动跳跃,但有的时候又处于主动的位置,即不用另一方暗示,仅由自己的心理活动来完成事情的开始与结局。不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形下,心理暗示都会对人产生巨大的推力,人的很多成功与失败、喜悦与烦恼,都会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受到它的掣肘、纠结与牵引。

我们先说“被动”心理暗示。是人就有“自我缺陷”,这就给外部留下了暗示的空间,在此影响下,人的感情、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得以在一种下意识里发生改变,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心理暗示。这类暗示涵盖面很广,几乎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说职场,不少人潜力的张扬或压抑,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心理暗示中凸现出来的。举个例子,有个女大学生,毕业后供职一家企业。所学专业对口,她也自认为会有所作为,遗憾的是,事与愿违。为什么?她有抱负,但老板更喜欢溜须拍马的人,而这一点又正是她无法做到的,因此,她看到的总是老板不屑一顾的目光。于是她就很强烈地感觉到了,这儿不是她的用武之地。这种感觉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不久,这个大学生跳槽到了另一家企业。新老板对专业人才有一种如饥似渴的偏好,她的潜质就很快浮出了水面,只用两年时间,她就成了一个高层管理者,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中心人物。这里,老板的态度传递了什么信息?当然是欣赏与信任,而这些反馈给这个大学生的就是一种美妙的心理暗示,它变成了一种积极的推力,也改变了她的行为趋向。换一句话说,她先后遇到了两个老板,前者的暗示,她收获的是失望;后者的暗示,她获得的是尊严。不同的暗示,也就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当然,这只是一个“被动”心理暗示的个案,它所涉及的范畴远比这宽广得多。

我们再说“主动”心理暗示。以“自我感觉”为主,判断一个事物或坚守一种信念,不轻易受到来自外部的干扰,直至某种目标得以实现,这就是所谓的“主动”心理暗示。古希腊有一个神话,塞浦路斯王子比马龙用白玉雕刻了一尊少女雕塑,名为葛拉蒂雅。他真心地爱上了这个少女,每天都要深情观赏和亲吻,从不在意别人的非议,久而久之,他的痴情终于打动了爱神,雕塑变成了真人。这虽然只是一个神话,但也说明强烈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实现自我。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结合这个故事和自己的试验结果,提出了一个理论,叫“比马龙效应”。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中文译名有传神的功效,比做龙时,我们会变成龙;比做马时,我们会变成马。当然,如此阐释,纯属是按图索骥,但主动心理暗示的力量却可见一斑。就说谈恋爱,如果你觉得一个女孩或者一个男孩很可爱,你就应该有坚定的自我暗示:她(他)就是自己的另一半!倘若你连暗示自己的气概都没有,那么,你就等着她(他)成为别人的另一半吧。这类故事很多,有的人用一生念想一个人,有的人用一生懊悔一件事,其实都是在为当年的某个时刻缺少了暗示的勇气在“赎罪”。所谓为昨天的伤心流今天的眼泪,恐怕指的就是这一状况。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地夸张了暗示的作用,无论“被动”或者“主动”的心理暗示,于每个人而言都有积极和消极两层意义。如果你受到被动暗示时,一味地趋附,那你将会迷失自我,人生难免总会在“幼稚”里撞撞跌跌;如果主动的心理暗示脱离了你的实际操控力时,仍一路狂奔,你就会头破血流。只是一匹马,你却奢望成龙,暗示再强烈,那也是竹篮打水。总之,巧妙而恰当地运用暗示的力量,它会为我们的人生“画龙点睛”,反之,则会成为我们生活的负累和挥之不去的麻烦。

第2篇:心理效应范文

1、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而被贬到人间。由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人们称之为“禁果效应”。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禁打开,这就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早险心理,使她终于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斥人间。潘多拉的心理正应了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

“禁果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子干什么事,不准怎么样。其结果是越禁止的书孩子越想看,越禁止的事孩子越想干。例如有许多不健康的书,孩子本来并不知道了也不一定去看,但假如被父母禁止,孩子反倒想看个究竟,平时不爱看的,这时也十分来劲,想一睹为快,再如,父母对孩子早恋、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问题一味地采取禁止态度,也会导致孩子产生“禁果效应”。

2、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准备损款,他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长久,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

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晓得,可是家长仍絮絮叨叨说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你越说,孩子越听不进,甚至还会冲撞你。在孩子们看来,家长的“喋喋不休”和“不厌其烦”,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信任,是侵犯了他们的心理领地,会使他们产生与父母对着干,拧着来的逆返心理,因此“超限效应”也就自然而生了。

3、月曜效应

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孩子在星期一上课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周末时,孩子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孩子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出现了不少孩子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纪律散漫等现象。因此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作“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月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家长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压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因为学习负担过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完全不管,孩子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张学习生活。另外,家长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从而更好地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

4、手表效应

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走时不一的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两只手并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著名的“手表效应”。

在家庭教育方面,“手表效应”给家长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那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不同的目标,提出两个不同的要求,否则将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行为将陷于混乱。

那么,如何避免发生“手表效应”呢?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的价值取向。其次,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之间要加强彼此的沟通,对孩子的教育必须统一要求,决不能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要求或声音,否则,孩子将因为不知道听谁的而感到左右为难。

5、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意即人的突出特征像耀眼的光环一要,给周围的人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并决定了对其整体评价,而其它特征则相对模糊并被人忽视了。

“光环效应”启发家长,要科学全面地评价孩子,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家长评价孩子好坏,只看重孩子的成绩和分数,考一个好成绩,读一所理想的名牌大学,找一份高收入的好工作,已经成为许多家长们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这一种维的评价模式是错误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潜能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学习,在素质教育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孩子应走多元化的道路。俗说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要克服这种“光环效应”的影响,家长就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评价孩子。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才是父母的明智选择。

6、花盆的效应

刚买回的盆花,花儿饱满,枝叶舒展,令人赏心悦目。可过一段时间,就变黄枯萎,花叶凋零了。原来,芬农为盆花的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温度、温度适宜,养分充足,花儿的长势当然好,一旦没有花农的精心照料,离开了人世创造的舒适环境,花儿也就难于正常生长了。这种现象称为“花盆效应”。

第3篇:心理效应范文

关键词 宽恕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他人的侵犯,他人的冒犯是重要的生活压力源。合理应对这一压力直接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宽恕,近年来被视为应对他人侵犯的一个方式。一般认为宽恕发生在冒犯行为产生之后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转变过程。①研究者认为宽恕对维护健康有积极的心理效应。

1 宽恕降低患病风险

个体受到冒犯后,普遍会产生愤怒、憎恨、谴责或者敌意等消极情绪,尤其当冒犯的程度比较严重时。这些过激的反应往往会带来健康风险,持续、强烈的反应会降低身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一项对287名心脏病患者的调查发现,经常谴责别人的患者患心脏病的概率要远远高于较少谴责他人的个体,②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心脏病、高血压和呼吸疾病的发病率。③国内研究也表明,宽恕能够降低受害者的生理唤醒、情绪唤醒及认知唤醒,从而改善睡眠质量。④也有研究者指出宽恕促进生理健康主要有两种机制:(1)宽恕作为一种积极情绪,有助于调节外周生理反应,维护生理健康;(2)宽恕可以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促进健康行为,以抵御疾病入侵。⑤可见,个体受到冒犯后,合理采用宽恕的应对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风险。

2 宽恕缓解消极情绪

宽恕的另一个作用是缓解个体的消极情绪。例如,一项对24名老年人的宽恕干预研究发现,宽恕干预能提高受害者的宽恕意愿,降低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⑥国内研究也表明,宽恕能帮助受害者消除愤怒、减轻痛苦,修复心理创伤,宽恕干预能明显减少来访者的愤怒、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体验,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如希望和自尊。⑦李湘晖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倾向于宽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也较高,倾向于报复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也低。⑧

另外,宽恕还能降低人际困扰。李兆良等人对493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宽恕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总分、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往困扰均呈显著负相关。⑨

3 宽恕提升主观幸福感

宽恕可以促进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增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Hapiro⑩的研究发现,那些报复欲强,宽恕水平低的被试所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较低。李湘晖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宽恕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宽恕水平越高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越高,宽恕水平越低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越低。豘张建育和胡雪琴的研究也证实了宽恕水平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可以更好地增强其主观幸福感。豙宽恕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过程可能是通过缓解消极情绪体验、消除心理痛苦来直接实现的,也可能是通过其它中介或调节因素来间接实现的,如人际调节因素。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4 小结与展望

第4篇:心理效应范文

一、色彩的心理效应

(一)色彩与感觉

颜色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称之为色彩的心理效应color psychological effect或者是color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色彩是指通过眼、脑和个人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在客观上是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是一种反应与行为。色彩的心理效应从视觉开始,包括知觉、感情、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心理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的色彩偏好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或者说是不同的心境。色彩可以分为暖色和冷色,例如,毕加索的作品《野兽》创作于侵略战争时期,表达的是一种对于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战争的残酷,在作品中大量地应用了黑色、墨绿、蓝灰等比较深沉的冷调色彩;而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对于生命美好的向往,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因此运用了大量的橘黄、中黄、橘红等鲜艳的暖调色彩。

(二)色彩与心境

对于不同色彩的偏好可能反映了不同的人格特征,某一时期的对于色彩的偏好改变则可能反映了心境的变化。有研究证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不同色彩偏好可能表现出了他们的不同心境变化。有学生表示,当他们的心境产生变化时,对于色彩的选择和敏感度也会发生变化。感到心情低落的情况下可能会偏好于比较暗淡的色彩,如,黑色和白色,但是由于黑色和白色不能够带来积极的心理感受,反过来也会加深低落的心情。由于黑色和白色通常是用来悼念死者,特别是黑色会给人带来神秘黑暗的感觉,长期处在这种色彩环境下可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难免使人的心情变得更加糟糕。对于心情低落的患者,不妨通过使用色彩疗法,改变患者生活中多数存在的黯淡色彩,通过比较明亮的色彩,缓解低落的心情。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不同的色彩,合理利用色彩同个体的心理链接,根据个体的心理感受改变色彩搭配,通过调整不同的色彩来影响个体的内心感受,从而达到随时调节个体情绪的作用。

二、色彩偏好与心理健康

(一)色彩偏好的影响因素

色彩偏好是人在心理上所喜爱或偏好的颜色。对于相同的色彩,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并倾向于选择偏好的颜色,回避不喜欢的颜色。

1.年龄。儿童商品的设计要注重色彩的鲜明,从而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同时,不同色彩的玩具设计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不同的色彩对于儿童心理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将其应用在儿童商品的设计包装上,可能对于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儿童时期的色彩偏好完全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对色彩的偏好也会受到性格、地区、人种、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的青年儿童可能会更偏好蓝色、白色、红色,中国人认为红色具有喜庆的含义,一些伊斯兰地区认为绿色充满生机是代表生命的颜色。

2.自然环境。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或者气候的地区,往往也拥有不同的色彩风格。以蓝白色调为主的地中海风格的形成,可能与当地的炎热环境有关,以蓝白等冷色调为主的地中海风格能够中和由于环境燥热引起的心境的波动,使人能够感到冷静平和。同样以热带为主的印度地区的室内风格,则是以深沉的绿色为主色调,一方面呼应了当地以热带雨林为主的环境特征,一方面也是因为绿色能够令人感觉轻松愉快,可以缓解闷热的雨林气候给人带来的不快。

3.场景。医院中出现的色彩以绿色和白色居多,绿色除了从生理上能够消除眼睛的疲劳感之外,更能够使人感到宁静平和,从而利于病人的康复,使病人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咨询室的装修过程中也会注意到色彩的合理使用,通常会采用暖色调,因为暖色调比较利于缓解感到孤独、抑郁、低沉的来访者的情绪,能够使来访者从心理上感受到一种温暖。一般在家庭装修时也不会使用如同商业装修那样比较浓烈的色彩风格。具有鲜明特征的浓烈色彩使用在商业装修中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注意力,从而带来商业价值。

(二)色彩偏好中表现出的心理认同

美国色彩学家切斯金认为,支配色彩嗜好有三个重要心理因素:第一是自我介入;第二是体面的维持;第三是快乐的追求。其中两项均涉及环境影响,占百分比最高。环境因素包括职业与场合的调和、教育程度、地位的相称、宗教信仰、民族与传统等[2]。尽管个体对于客观存在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心理偏好,但一些研究发现,个体对色彩的偏好在某一范围内存在着相同的因素,色彩的心理效应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普遍性。

三、色彩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不同的色彩,个体时刻都在受到来自色彩的影响。心理治疗领域中主要利用色彩来进行的心理治疗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色彩疗法

色彩疗法,是通过使病人观看各种相关色彩,产生不同的心理生理刺激,促进疾病和身心健康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3]。

已有研究证明了色彩会对个体的身体以及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颜色的光对人类和动物具有有意义的影响作用。色彩疗法通过实践证明了不同的色彩对人体可能产生不同的有益影响,例如蓝色能够帮助失眠患者改善失眠症状;绿色能够有效地缓解个体的精神紧张;黄色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信;橙色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具有明显帮助;紫色有助于减轻上瘾症和偏头痛;红色被认为有助于改善怠惰乏力和食欲不振。通过色彩疗法来改善各种异常心理,例如可以通过改变抑郁患者的生活环境,使其生活的环境充满明亮轻快的色彩从而给患者带来温暖轻松的感受以改善抑郁情绪。

(二)绘画治疗中的色彩

近年来,根据画面色的运用进行心理诊断也逐渐受到重视。诊断者可以通过来访者所使用的色彩和心理色彩进行链接,从而评估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特征。国外不少研究也表明,在处理情绪冲突、创伤等心理问题的过程中,绘画心理治疗具有突出的作用。这是由于情绪和艺术等都是由右半球控制,因此在处理情绪冲突问题时,人脑左半球运行的语言功能有限。

绘画的过程和作品能投射出来访者内心世界的相关信息,帮助咨询师找到作品和来访者内心世界的链接。现代的绘画治疗,让来访者进行自由绘画以及限定主题或内容的绘画,从而通过作品解读来访者的内心世界。通过来访者作品中的特殊之处,咨询师可以寻找到来访者内心世界的突破口。在运用绘画治疗的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绘画内容,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在绘画过程中来访者的情绪变化,将来访者的情绪变化同绘画作品相结合,以更好地把握来访者的内心感受。绘画心理治疗法能够通过简单易行的方式,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提高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完善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帮助来访者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三)色彩在心理治疗中的价值

从后现代的视角来看,人们对颜色的偏好和表达具有文化建构的特点,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却比语言更具有冲击性和感染力。尤其是当事人缺乏表达自我感受的能力时,颜色打开了通往内心世界的一条通道。当人们徜徉在艺术博物馆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作品,而是一个个打开的心灵。

色彩在本质上具有心理治疗的价值,通过灵活运用色彩进入来访者的心灵世界,可以满足来访者的心理需要,使来访者发展自己缺乏的能力,帮助来访者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心理。

四、小结

第5篇:心理效应范文

学校后勤管理如何才能做到优质、高效呢?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时时处处把人放在首位,关心人要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按照心理学理论进行科学管理。

一、对后进职工要用“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革马立翁效应”。皮革马立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一位雕刻师,他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同时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希望它能活过来。上帝被他的行为感动了,使象牙姑娘获得了生命,成为他梦寐以求的情侣。这个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通俗的道理:期待能让被期待者产生巨大的能量。就目前学校后勤队伍的现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成员都是从各部门整合而来的。其中必定有的成员对此项工作不是很适应,有的可能产生情绪低落,工作不积极等现象。在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对这些职工,我们如果多给他们一些关怀,比如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信任的点头、一句温馨的问候,或者是放大他的闪光点,都有助于激励他们转优。尤其是食堂的工作人员,每天来校最早,离校最晚。特别是冬天,顶着星星来,伴着星星去。领导对他们如果投上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问上一句理解的话语,他们会倍感亲切,更会激励他们努力做好工作。

二、对优秀职工要克服“马太效应”

优秀员工是模范和榜样。如何对待优秀员工,如何使他们成为激励后进职工的外在动力?这就要求后勤管理干部在肯定优秀员工成绩的同时,又能毫不讳言地指出优秀员工的缺点和不足。过多的荣誉可以激发优秀员工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动机,但也可能软化他们的进取意识,这就是“马太效应”。因此,要把握好这么一个度:所有的荣誉对优秀员工都应该是动力,不要让它变成阻力。让优秀员工真正体会到,任何一项荣誉和成绩的取得,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成绩和荣誉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在管理措施上,去掉“红旗永不倒”的思想观念,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技艺比赛之类的活动,通过比赛发现新手,选出能手,激励所有员工争当先进,让优秀员工真正成为后勤工作领域的领头羊。

三、对“落后员工”要避免“首因效应”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分别给两组学生看一个人的照片,并对甲组学生说,这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而对乙组学生说,这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这个人的性格特征。结果,甲组学生说:深陷的眼睛里隐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死不改悔的决心;乙组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深邃,高耸的额头表明他科学探索的坚强意志。这个实验说明了第一印象对知觉的重要影响。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先入为主”,即“首因效应”。其特点为:重视表面现象,重视偶然现象。

后勤管理工作中,要避免此类现象出现。关键是后勤校长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位员工,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他们。不要以领导个人的好恶来评判员工,更不能以员工的一次失误或过错来确定他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绩效。

四、对处于困境中的职工要运用“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本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意思是一样的东西的价值同它所能满足的需要成正比。这就是生活中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能令人感动的原因。关于边际效应可以用一个最通俗的例子来说明:一个人很饿的时候吃一个包子,和吃过几个之后再吃一个包子感觉是不一样的。正如有句广告词所说:“饿的时候,吃饭最幸福;困的时候,睡觉最幸福……”任何人不可能不遇逆境,不遇困难,就连我国古代大将关羽也有败走麦城之时。后勤员工在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中遇到了难题,碰到了困难,受到了挫折、失败,学校后勤管理校长应当主动帮助解决,让他们感受到领导时刻在关注着他,在替他承受困难和痛苦。唯有如此,员工们才会得以感化,才能有勇气去面对人生,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挫折。

五、安排任务时需运用“异性效应”

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验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时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言行。男女智力类型是有差异的。男女职工经常在一起互相学习,就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各自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激发起他们工作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力。所以后勤管理工作的领导,要善于运用“异性效应”,恰到好处地安排工作,创设一种有利于发挥各自潜能的工作氛围。

六、管理干部要防止“晕轮效应”

“疑人偷斧”的寓言是大家熟悉的,这个寓言正好是“晕轮效应”的反应。所谓“晕轮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某人作了一件好事,则一切都是好的;某人做了一件错事,就认为他的一切都不好。

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由于对象的某些品质或特征看起来比较突出,使观察者对此产生了特别清晰和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其他特征、品质的知觉和评价。后勤组长是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后勤校长、主任的得力助手,也是后勤员工中能力较强,自觉性较高的优秀代表。由于他们也是员工,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偏差。后勤校长和主任不能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忽视他们存在的问题,或者用“瑕不掩瑜”的借口来迁就他们。古人云: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畏我威而畏我公。任何下属最佩服的是领导的公正、廉明。领导干部要出于公心,善于发现每位员工的闪光点,正确对待员工的不足,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七、对后勤队伍整体要实施“放大效应”

后勤队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后勤校长调动得法,其发挥出来的整体效能远远大于每个人效能的简单相加。恩格斯在形容伦敦这座城市的作用时说:“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集聚的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100倍。”由此我们同样可以得出结论:几十人的后勤集体所释放出的加权能量是十分巨大的。只要后勤校长组织、调动、实施得当,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后勤集体一定大有作为。

八、教育职工运用“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从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认为,对人们提出很简单的要求后,人们很难拒绝,因为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任务要求后,再向其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的要求。

后勤校长在后勤管理工作中,要注意教育、感化后勤员工,要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降低“门槛”,因人而异,循序渐进,让员工在点滴进步中逐步提高。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九、后勤校长自己要克服“斯特鲁效应”

心理学家斯特鲁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向被试者呈现一系列的颜色块并要求读出所有看到的颜色,然后再向被试者呈现一系列表示颜色的词,并要求读出声来,结果两项任务的完成都很顺利。最后再给被试者呈现一些表述颜色的词,而每一个词所表示的颜色与书写这个词所用的墨水颜色并不相同,再要求被试者读出词的墨水颜色,结果被试者读出词的墨水颜色,或是结结巴巴,或是读不下去。这种当人们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顺利地对这些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的现象,被称为“斯特鲁效应”。

作为后勤校长,兼有多种身份和角色,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角色竞争现象,从而使自己的言语、思想、行为出现偏差。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角色的作用,后勤校长要提高“角色意识”水平,明确自己每一个不同角色所被赋予的要求,不断地进行恰当的角色置换,抛弃斯特鲁效应。

十、干群言语沟通要避免“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在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我们时常看到出现这种“超限效应”。如后勤管理的校长对某一问题的强调不厌其烦,以至大家充耳不闻;对某一职工的批评喋喋不休,以至该员工已毫无反应;对某一员工的表扬夸大其辞,以至于连其他员工都感到脸红。如此这般,只会导致员工的逆反和对立情绪。因此,后勤管理的校长在任何方面都要注意“度”,这样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十一、职工情感释放需要“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家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他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的情绪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了解决问题,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中心课题是考察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实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由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达两万余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同时做好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一律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提高。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一直无处发泄。“谈话实验”使他们这些不满情绪得到了充分的发泄从而使他们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

后勤管理校长在员工的情感释放中也可以利用这个效应,恰当地使员工将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渠道发泄出去。比如,在学校里建立一堵特殊的墙,这堵墙就是供在校员工们任意踢打,可以在这堵墙面前任意地发泄,学校要试图通过这样的环境缓解员工的情绪,使他们在发泄后,能用一种相对比较平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也可以修建一个小型聊天室、朋友聚会室、工会小组活动室等,让员工们有说心理话的地方,把心中的不满和郁闷及时倾吐出来,这就是“霍桑效应”的恰当运用。

十二、对犯错误的职工要运用“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有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吹来了一阵冷风,凛冽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纽扣,继而脱掉了大衣。最后南风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

第6篇:心理效应范文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有效交往过程中,社会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证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人在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关系到今后人们对其评价如何,它往往决定着今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会继续交往,也很难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在于能使我们自觉地利用这一社会心理效应,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服务,帮助我们顺利地进入人际交往。这一方面的意义,对于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在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等现实人际交往活动中,给交往对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于工作顺利、有效开展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作用。开端不好,就是今后花上十倍的气力,也很难消除其消极影响。所以,在现实交往中,务必在“慎初”上下功夫,力争给人们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一般在对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

近因效应使我们仅仅根据人的一时一事去评价一个人或人际关系,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妨碍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常常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影响了我们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有着消极的影响。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都受着这种效应的影响。由于它使得人们仅仅根据人的某一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人,如某人一次表现好,就认为他一切皆优,犯了一次错误,就说他一贯表现差等等。所以,晕轮效应是一种把我们引入对人知觉误区的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

在对人的外表特征的知觉中,如对人的容貌的识记,晕轮效应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晕轮效应的消极作用往往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妨碍我们去全面地观察、评价人,使我们不能从消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发现其积极的品质和优点,也不能在积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看到其缺点和不足,对人作出“一无是处”或“完美无缺”的评价。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一无是处和完美无缺的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晕轮效应其危害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容易影响对人的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认识和掌握这一社会心理效应,有助于我们克服看待别人的偏见,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别人产生偏见的原因。这一点,对领导者和管理者尤为重要。

定型效应

所谓“定型”,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人的头脑中的定型多得数不胜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籍贯、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在人们头脑中都有一个固定形象。如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份的形象,山东人常被认为豪爽正直且能吃苦耐劳,等等。

定型效应,亦称社会刻版印象,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对人进行归类,以此来评价一个人,如见到一个肌肉发达、身材高大、穿着运动服的人,就很自然地认为他必定是一个运动员。

人头脑中存在的定型是人们以往经验的反映,但由于在各类人当中广泛存在着的差异性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同一类人的形象不可能是一样的,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发生语言、行为甚至性格等方面的变化,此所谓“仕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例如,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的农民的形象,与过去相比,就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以不变的固定形象为依据去认识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着的人们及其行为方式,显然会使我们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由此可见,定型效应也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必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克服这一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力求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

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极为认真地告诉校长、老师,并透露给这些学生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管理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一旦好意知觉对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对方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的消息”等等,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望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中得以产生。

马太效应

在《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无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斗;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其积极作用和启示是:其一,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委以相应的工作,授以相应的职务;其二,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三,“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有利于运用目标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上的突破还真与“马太效应”有点关系。

鲶鱼效应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达港口,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出好几倍。但多年来只有一只渔船能成功地带着活鱼回港。该船船长一直长期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在打开他的鱼槽时,才发现鱼槽里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因受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了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威胁和竞争作用,它符合现代管理的原则。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霍桑效应

第7篇:心理效应范文

【关键词】心理效应 中途接班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64-01

一、发挥首因效应,走进学生心灵

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我接手的班级是只有两个男生的班级,也许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不少学生很希望是一名男班主任接手。同时,由于对新班主任都存在习惯性的排斥和审视心理,还对旧有荣誉、成绩以及对固有学习生活习惯的执着,对新班主任肯定是充满了疑虑。如何让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我必须考虑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选择“做最好的自己”,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激励,更是对学生的感染。首先是面带微笑,这样可能获得热情、善良、友好、诚挚的印象;其次应使自己显得整洁,服饰干练,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三使自己显得可敬可亲,首先我们的言谈、举止、礼仪要得体,语言交流简明扼要,柔中有刚,形成特有的气场;然后尽量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机会,善于造势,在对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会左右对方未来很长时间对自己的判断。久而久之好的印象就在学生心里印记。

二、运用淬火效应,营造和谐氛围

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心理学把这定义为“淬火效应”。教育上也会有类似的现象,被称之为“冷处理”,也叫挫折教育。“冷处理”是相对于“热处理”而言的。所谓“热处理”就是以正面教育为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学生。所谓“冷处理”,就是当学生做出不良行为时,不予理睬,使他得不到关注,久而久之这种不良行为就可能消退。

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核心力量――班干部,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奔向共同奋斗目标的“火车头”,他们又是团结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桥梁和纽带。 由于习惯性的问题,该班不少同学一直在班委岗位上,工作中缺乏自省和自律,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少部分班委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中肯的建议和合适的批评。我因地制宜,对他们设置一点小小的障碍,施以“挫折教育”,几经锻炼,他们的心理更趋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也更强了。

一个班级起到不好影响的往往也就是很少的几个同学,老师对这些学生都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学生犯了错误又拒不接受批评,老师往往火气十足,于是大动肝火,逼其“就范”。其实,效果远远不在我们的预料之中,甚至是截然相反。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娇生惯养,见老师吹胡子瞪眼,盛气凌人,岂肯马上承认错误。见得多的是,老师嗓门越大,学生也越是紧握住拳头。遇到这种“顶牛”情况,就应该采取“冷处理”。冷处理就相当于空白效应,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和自省的机会,是一种民主,也体现了教师宽阔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思想境界。

通过对两类不同对象的淬火处理,班级管理明显又上了一个台阶,同学之间也明显更为和谐了。

三、防控边际效应,架设爱心桥梁

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在教育过程中,随着班主任教育投入的强度增大,效果也随之增加,当投入增大到一定量时,教育效果不再正向增加;若继续强化,教育效果明显下降并出现负向增长。

作为新班主任,要能弱化前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干扰,在教育学生时要善抓时机,学会“雪中送炭”。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排解其困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锦上添花”固然轻松而美丽,但“雪中送炭”更为紧迫、更为重要。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必在内心深爱着自己的学生。情感投入到什么程度为宜,这有一个“度”,在与学生交流中要合理把握。作为班主任,既不可对学生关注过多,也不可过少。对学生关注过多,容易造成这位(几位)学生本人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滋生骄傲心理,其次会给其他学生造成一种“老师偏心”的印象,不利于班级整体工作的开展。

四、利用拍球效应,个群完美发展

爱好篮球的人都知道,拍篮球时,用的力越大,篮球就跳的越高。这就是“拍球效应”。拍球效应的寓意就是:承受的压力越大,人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反之,人的压力较轻,潜能发挥程度就较小。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学生取得的成绩也就越高;然而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教师的火气越大,学生的抵触情绪也越强烈。优秀的老师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总是尽可能信任学生,不断鼓励学生;而批评则尽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

朱永新先生说过,对待孩子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重,但社会实践的负担轻;记忆的负担重,创造的负担轻;认知的负担重,情感的负担轻。我们也要教育学生,学习是需要刻苦的,要面对各种挫折,这样进入社会以后才能适应竞争压力。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一个攀登者,你让他总在山脚下绕圈子,甚至连抬头仰望一下天空的机会都没有,他还会知道山有多高吗?所以对学生适度的加大压力,是对学生的鞭策和激励,而不是迎合学生的低级满足感。

在与学生交流接触中,通过认真分析他们不同的个性,利用班德课与他们探讨个人的生涯发展规划和班级的目标,高点定位。集体智慧形成了班级的文化,“明理、励志、合作、精技”是班训,“小步快走,永不停歇”是学风,通过墙面展示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生命树。学生从安于现状变得活力四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收获。学院“挑战杯”社会调查比赛荣获第一名、第二届江苏状元技能大赛电子商务师南通市选拔赛荣获“第一名”、班集体在院跑操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主题团课“我的梦、中国梦”获得了学院“二等奖”。2013-2014年度我班在取得院优秀班集体的基础上被省教育厅和团省委表彰为优秀班集体,这一殊荣不能不说是拍球效应的完美体现。

第8篇:心理效应范文

【关键词】心理效应 教学 应用

师生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课堂人际关系。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一些常见的心理效应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下面我就常见的几种效应谈谈它们对教学的影响。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是人们对初次相遇的陌生人所获得的印象。1957年,美国的陆钦斯(A・S・Luchins)用两段杜撰的文学材料作为被试获得第一印象的根据,两段材料都是描写名叫吉姆的学生的。一段材料把吉姆描写为冷淡、内向的人,另一段材料把吉姆描写为热情、外向的人。然后把这两段材料以四种方式组合,让四组被试阅读。第一种,热情而外向的材料先于冷淡而内向的材料。第二种,冷淡而内向的材料先于热情而外向的材料。第三种,只有热情而外向的材料。第四种,只有冷淡而内向的材料。最后要求被试回答“吉姆是一个怎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热情而外向;第二组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热情而外向;第三组有95%的人认为吉姆热情而外向;第四组则只有3%的人认为吉姆热情而外向。这一结果清楚地表明,判断的差异是由第一印象造成的。

教师与学生初次相遇时产生的第一个印象,往往会影响对他以后一系列的解释。学生往往从教师第一次上课时的穿着是否端庄大方推测其是否精干;从教师的第一次上课的言谈推测其学识与个性,学生对新教师总是怀有新奇感,十分注意教师的一言一行。第一印象好,学生对教师今后言行常常往好的方面去解释。

二、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以这个印象为中心而形成总体印象,掩盖了他的其他特征,这种以点概面的偏见叫晕轮效应。

教师要克服晕轮效应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应全面了解、公正地评价学生,不要凭一时的观察、学生偶尔的一次表现来评判学生,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如有些教师批改作文时,对于那些好学生的作文,不假思索,打上高分,而认为班上成绩差的学生,道德品质也差。殊不知,有些错误判定,滋长了某些学生的骄傲、自负的心理,或者使有些学生在教师的这一棒下,永远抬不起头来。

三、刻板效应

是教师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学生的固定形象。教师观察学生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按年龄、性别、家庭地位、经济条件和居住地区等特征,将他归为某一类,并依据自己头脑里已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来判断其个性。如看到男生,总认为其抽象思维能力强,看到女生,总认为其情感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错。总认为会说、爱表现的学生能力强,而认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反应迟钝。

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准确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把学生加以归类,这样有助于概括地了解学生。其次,教师也应克服刻板印象的消极作用,既根据学生所属群体的一般特征,又注意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旺盛时期,变化大、发展潜力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一成不变地看问题,尤其要避免对学生持有成见,不随便给学生贴标签。

四、皮格马利翁效应

又称期望效应,它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人际效应。1968年,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与L・雅可布森对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为智力测验):随机在各班抽取20%的学生,并故意告诉每一个班的老师,说他们是“未来的花朵”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8个月后,再对这些学生进行一次同样的测验,结果发现这些所谓“未来的花朵”真的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有很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教师应充分发挥期望效应的良好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1.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其各方面的信息,准确测估学生的水平,提出正确的预言。

2.教师需采取切实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具体行动,与诲之不倦的态度,传递自己的期望,促进期望效应的实现。

3.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努力发现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向高于现有水平的方面发展。

五、马太效应

这是美国社会学教授罗伯特・顿提出的。意指人们容易对荣誉获得者无限拔高,同时以至善至美的标准去要求或评价先进人物,结果使他们感到紧张与压力。

如何防止教学中的马太效应?

1.教师客观地要求成绩突出的学生,不要一味向尖子生提过高过难的要求,使尖子生不堪重负,或无限夸大“尖子生”的成绩、才干,滋长这些学生的骄傲自负、爱慕虚荣的心理。

2.提供学生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尖子生的耐挫力。

3.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淡化尖子意识。长期处于“金字塔尖”的尖子生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形成外表光亮坚硬、实则不堪一击的“蛋壳心理”。

六、布麦伦效应

也称回飞棒效应。人说服人时,告以南行却偏往北走的现象,被称为“布麦伦效应”。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往往会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局面,或使对方引起逆反心理。“布麦伦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是如何产生的呢?教育者应怎样避免这种不良效应?

1.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把学生看作“出气筒”“储存器”。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弃师生关系是从属关系的思想,建立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师态度恶劣、或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态度诚恳、循循善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这样,学生会心悦诚服,对你倍加尊重。

3.教学方法陈旧、死板,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新的教育时代,教师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用“填鸭式”“注入式”,多用“启发式”“发现式”,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愿望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师教育得法而越来越强烈,也可以因教师教育不得法而被窒息。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丁家永 编著.《现代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9篇:心理效应范文

关键词:心理效应;南风效应;首因效应;鲶鱼效应;超限效名;迁移效率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能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恰当地运用心理效应不仅可以提高生活与工作质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营造氛围,融入课堂角色――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说的是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也是如此,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喜欢一位老师,他会觉得老师可敬可亲,继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那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怎样获得学生的尊重同时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我觉得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因为学生只有在情绪上放松,才能集中精力在学习活动中;在思想上无拘无束才会有创造的火花,没有顾虑地发表意见与交流看法,并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究问题。

二、创意引入,明确学习目标――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认识。我们也称“第一印象效应”。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首因效应”启发老师,课堂导入很重要。恰当的导入,可以在章节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将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在信息技术课上,根据章节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视频导入法

如播放2004年刘翔110米跨栏比赛获得冠军,身披国旗跑遍全场的精彩瞬间作导入,学习利用Excel工具处理历年我国奥

运会比赛获奖情况的数据。

2.歌曲导入法

例如在音频信息采集与加工的章节中,课前我播放了一首我们学校老师利用Cool edit软件自己演唱与编辑的《我是一只鱼》,

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一个个跃跃欲试想要自己演唱并编辑一首歌曲,整堂课的课堂气氛都被调动起来了。

3.作品导入法

在《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章节中,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利用frontpage怎样制作交互性的站点,这时将其他班级同学做的网站展现给学生,不仅可以消除同学的距离感,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鼓励创作更好的作品。

4.问题导入法

在《信息资源检索》一节中,老师通过提问你知道学校网站的域名吗?让同学们从身边熟悉的例子思考,如果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解决呢?从而引入今天学习的内容。

三、组织引导,发挥”鲶鱼”作用――鲶鱼效应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让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在我任教过的班级中有这样的学生,他上课时经常打瞌睡、趁老师不注意拔网线玩小游戏、与旁边同学聊天、扰乱课堂秩序,因为他的原故周边的同学对计算机学习也兴趣不高,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课堂氛围,让我很是伤脑筋。正在我苦无对策时,某天他因为家里的电脑损坏来向我求助,在我帮他解决之后他流露出敬佩之情。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我发现他听得很认真,他利用暑假还学过网页制作。这让我想起了“鲶鱼效应”,碰巧我们正在学习网页制作的章节,我将班级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分配不同主题的制作任务,最后上交作品。

四、课堂“留白”,提供探究空间――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也就是说作为信息技术课堂,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如果全部为填鸭式教学,那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我记得一位科学家说过,课堂上的40分钟真正学生能注意力集中的只有7~8分钟。那么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如何高效地利用学生的这7~8分钟,我想只有做到精讲多

练才行。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精讲”;在多练方面,要优化教学方法。譬如,在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中,任务的设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紧紧围绕信息技术的学习与运用,不泛化任务主题,以提高任务的信息技术绩效。例如学生的练习,采用分层教学设计,学生练习的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甚至在学生的练习中,也可以采取“半成品加工”的方法,来提高练习的绩效。在《表格数据的加工》《信息的采集与信息交流》的章节中,“半成品加工”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使用。

五、类比学习,激发学习热情――迁移效应

在学习心理学中,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这一理论给学习的启示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学习经验有助于理解与掌握书本中相关的概念、原理的学习,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例如在“递归算法与递归程序”的教学中,用一个民间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里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里说……”来创设情境。接着老师提出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得出,故事在反复调用故事本身。由此递归算法是一种直接与间接的调用自身的算法。那么我们给出定义n!,n!=n*(n-1)!,也就是说如果要求出n!=?就要求出(n-1)!=?老师继续提问:如果n=5时,怎样进行计算呢?递归如果要结束的话,条件是什么呢?启发与引导学生进行求解并得出如果n=0,0!=1的条件。通过以上问题设置,对知识进行迁移与变通,同学们对递归算法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心理效应是有因果关系、规律化的心理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理解心理效应、研究心理效应,科学掌握心理效应与教育的契合点,才能使心理效应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建立起平等、和谐、宽容的课堂环境,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