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范文

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

第1篇: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范文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几何初步知识的安排特点是:从一年级第一册教材起逐步安排学生能够接受的几何初步知识,其中第六册教材中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八册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清楚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册(第九册)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所以若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学习得如何,直接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具学具:

1.用Flash对照教材上的插图制成复合课件为教师的演示教具;

2.剪成一个长为40厘米,宽为30厘米的长方形和底为4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为教师演示教具;

3、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五、教学环节:

根据新课程理念,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从而妥善的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完成好,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复习迁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推,掌握新概念。这是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合用这一途径进行教学。

具体做法如下:

1.出示长方形教具:一长方形的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出示平行四边形纸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谁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厘米,高30厘米)

3.比较黑板上长方形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大谁小?

在这里通过第1、2两道题的复习,使学生清楚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清楚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第3题的练习,产生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动机与欲望,教师由此引出新课。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仅靠肉眼观察是不够的,必须科学地计算出它们的面积才能正确比较。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 引导发现

在这里,我化抽象为具体,将书中的插图整合到一起制成课件,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首先通过数方格引导学生发现: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具体做法如下:

1、出示复合Flash课件,从中取出一个小正方形,使学生明确,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让学生观察图中出示长方形,让学生数一数,长、宽及面积各是多少?

3、在图中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数一数,它的底、高及面积各是多少?(出现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4、观察数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然后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具体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很不方便,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对边做一条高,然后沿这条高线用剪刀剪开,将剪开后的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

3、出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加强学生印象,辅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分组观察思考:把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比较。提问:①面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

5、公式用字母表示。这一步骤需要使学生清楚每个字母的含义,并且知道S=a·h也可以写成S=ah。(板书)

6、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让学生看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然后让学生比较新课开始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解除悬念。再让学生独立思考书中的例题,在教师的扶持下,让学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齐做,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三)、巩固深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为学生设计了梯度练习,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深化,习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增删。

1、 求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cm)(给出几个平行四边形图形。)

2、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出两个平行四边形试判断甲和乙谁的面积大?谈谈你有什么发现?

3、铺一块底20米,高15米的平行四边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售价15元,铺这块草坪总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我总结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略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第2篇: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范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P64-65

例1、例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平行四边形纸片、平行四边形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导入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说一说下面各是哪些图形?

2.我们最近研究的是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4.

揭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能有针对性、清晰有效地运用相关的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

二、探究新知

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经历面积的推导过程,具有一定的猜想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一)猜测

1、首先我们通过数格子来看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并在课堂练习本上记录。

2、还是通过数格子来看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也做好记录。

3、比较两次记录结果,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4、比较这两个图形,你还发现了什么?(长和底,宽和高相等)

4、根据这个发现,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二)推导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以对应边上的高求面积的方法是正确的,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呢?现在做个实验: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不想试一试?

1.(学生操作后)提问:

①你是沿着哪条线把平行四边形剪开的?

②剪开后,你是怎样拼成长方形的?(边回答边演示)

2.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

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形成完整的板书)

长方形面积

=

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

3.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

(三)应用

1.根据公式,说说要想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填表

2.判断题

(1)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

(2)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底和高不一定相等。

(

)

3.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正确明白操作要求,能够主动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操作,并且边操作边认真记录。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活动,亲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经历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积极作答。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并且正确率高。

三、巩固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1、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地,面积是24平方米,底是6米,求这块地底边上的高是多少米?

2、选择合适的条件计算面积。

合作学习的意愿强烈,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能积极寻求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S=ah

=5×2.5

=12.5(㎡)

答:这个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是12.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S

=

a

h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转化

书面作业设计

校本练习册

教学反思

课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P65

试一试

课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1、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初步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有关数据。

3、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5、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图形、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灵活仔细地整理数据计算面积以及对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分析理解。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平行四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基本练习

能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CM)

(1)

(2)

(3)

师:逐题统计做对的人数,第(3)题,你为什么要用20×10来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形外高是10CM,对应的边是20厘米,所以我用20×10求情形四边形的面积(两三人说)

2、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分米,高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

平行四边形的高是50厘米,比底长10厘米,求他的面积

(3)

第65页的第3题

师:第(1)题要注意什么,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生:第(1)要注意把8厘米化为0.8分米,他的面积是1.6平方分米。

师:第(2)题的底是几厘米,他的面积是多少?

生:第(2)题的底是40厘米,他的面积是2000平方厘米。

生:我先算草坪的面积,再算铺平共需多少元,算式是24×31×47(两三人说)

师:逐题统计做对的人数

小结: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二、变式练习

初步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有关数据。

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

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师:大家把书翻到65页,做第2题

1、师:展示学生练习,全对的举手,在平行四边形中,怎样求高,怎样求底的长度

生:底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

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底(两三人说)

小结:在平行四边形中:S=ah

h=S÷a

a=S÷h大家要熟记三个数量关系。

2、用平行四边形的是指解决下面的问题,

(1)S平50CM2

求C平

(2)C平=70CM,求S

师:第(1)题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相等的

师:已经知道了一条边是25厘米,要先求什么,才能求他的周长?

生:先求他的另一条边长才能求他的周长

师:大家做这两题

解:500÷20=30CM(底)

解:70÷2-25=10CM(底)

(30+25)×2=110CM(周长)

10×20=200CM2(面积)

师:第(1)题做对的举手,第(2)题做对的举手

小结:我们要运用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既发展了我们的思维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独立练习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分米,他的底是2.5分米,高是几分米?

(2)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0分米,是高的2.5倍,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

平行四边形两条相邻的边分别是30米和20米,在它的四周每隔5米种1棵树,共要种几棵树

(4)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60厘米,底是20厘米,另一条边上的高是15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第(1)题做多的举手,第(2)题做对的举手用10÷2.5=4,先求出高,

师:第(3)题先求周长,再求种几棵树,做对的举手

师:第(4)看图,先要用60÷2-20=10求出另一条边的长度,再用20×10求出他的面积

做对的举手。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积极作答。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并且正确率高。

合作学习的意愿强烈,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能积极寻求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总结

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图形、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拓展:

比较平行线间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我们知道了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乐于探究、积极作答。

平行四边形面积

S=ah,

a=S÷h

h=S÷a

周长=邻边长度的和×2

边长=周长÷2-另一条边长

书面作业设计

第3篇: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范文

一、课前:做足准备,预习推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一个知识点之前,知道学生已知的起点在哪里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就要在“导”上做足文章,“导”他们的习惯,如此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第一个教学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通过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做法,为后面的《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的学习作铺垫、打基础。由于学生已有对长方形的特点、周长、面积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因此,要求学生准备学具:每人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一个,其中平行四边形要求标出它的底和高。教师准备教具:课件,方格纸数张(每人一张),15份用打印纸剪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一个(每组一份,四人一组),并且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在准备学具和预习过程中,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推测、估算。

二、课中:做实活动,亲身体验

“做实活动”中的“实”是指活动要真实、力求有实效,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不可能有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与积累。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整个完整的知识的形成和探索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体验活动之乐,提升活动经验。

1.个人操作

教师利用课前3分钟预备时间,将方格纸发给学生(每人一张)。课伊始,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准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想办法计算或推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利用方格纸),看哪个同学发现的方法最多。真正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求助于同桌同学。此时,教师巡视时,要在“导”上下工夫,“导”他们的方法,以便达到整个操作过程省时、高效。不到10分钟,除两位智残同学没有结果外,其余同学都很轻松地完成了任务。通过概括归纳得知:长方形的面积,绝大部分学生是通过量出它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其面积。至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法多样:有的学生是把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纸上,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其面积(由预习教材得知: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有的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去测量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其面积;另外,有六位男生把平行四边形从中间剪开,得到两个直角梯形,然后拼成长方形,量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其面积。

2.小组合作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套教具(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各一个)及一份表格。平行四边形统计底、高、面积,长方形统计长、宽、面积。由以上个人操作活动经验及小组有条理的合作,各组有质有量地完成任务。

3.读表格,找关系,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 )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 )相等;(3)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5)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并想象,使数学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4.看课件,温新知

在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活动后,再让他们观看循序渐进的课件演示,把本节教学内容有序浏览一遍,直观形象。如此借助直观教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就会让感悟变得更具体、更直观;使学生既放松一下身心,又温习所学新知。

第4篇: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范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方格纸、剪刀、长方形、纸质平行四边形、透明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趣导课

1.情景引入(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继续研究图形面积计算,请看主题图。看情景图有哪些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从平行四边形的花坛中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的下方有两个花坛,你认为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

师:到底是哪个大,我们该怎么办?

生:算它们的面积。

3.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

A、指导学生有序的读图,从整体(你发现在哪儿有哪些图形?)到局部(两个花坛)。

B、“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带着问题引入探究,突出课题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研究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猜测、试算、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会算长方形的面积了,你们敢不敢试着算一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学生动手测量、试算按比例缩小的平行四边形图形的面积,老师观察出现的情况。

汇报并板演出现的各种情况。(生成有三种情况)

生1:6×5.5=33(平方厘米)

生2:6×4=24(平方厘米)

生3:(6+5.5)×2=23(平方厘米)

说理:

生1:相邻两边的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2:底和高,底乘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3:两条邻边的和乘2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

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花坛,抽象出来的图形,学生动手测量并试着算一算。从试做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2.归纳意见,提出验证。

(1)归纳意见

师:你们对以上三种方法有什么意见或补充?

生1:我认为第三种是错的,这样计算出来的表示平行四边行的周长而不是面积。

师:你们对其它两种有什么看法:

生:我认为第二种是正确的,我的理由是: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的面积就是底边乘它的邻边。

师:有同意她想法的吗?说说看……。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怎么办?

生:验证。

师:怎么验证?

(2)数方格法验证猜想。

师:推导长、正方形面积时,我们就是用数方格的方法。

师:平行四边形不同于长方形,想一想怎么数好数。(题目中不出示“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要求”)

学生用方格纸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1:我是把所有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算,这样数的。

生2:我是把这些半格移到另一边半格上就组成整格了,这样好数。

生3:我是沿着格子的竖线把平行四边行剪下来,平移到另一边,这样组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很好数了。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这些方法都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根据数格得出的结论,你认为哪种结果是错误的。

生:我们通过数方格法得知,用一条边乘它的邻边的方法是错误的。

【设计意图】

A:让学生归纳意见的同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B:通过数方格验证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并且围绕“怎么数好数”让学生了解、体会方法优化的思想及为接下来的剪拼法做好铺垫。

3.提出疑问,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1)提出疑问。

师:你们同意她的想法吗?齐:同意。

师:那么正确的方法是……

生齐说:底乘高。

(2)剪拼法,科学验证猜想。

师:底乘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数方格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那么用底乘高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对还是错,需要……

生齐说:验证。

师:怎么验证更合理,更科学?

学生提问: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怎么做才能把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

师:请同桌合作,并动手用学具剪一剪,拼一拼。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3)演示操作,寻求不同,强化过程。

演示学生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操作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都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4)合作讨论,得出结论

师:小组讨论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你发现了什么?以下面的讨论题进行思考交流。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汇报:

生1:形状变了,面积大小没变。

生2: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对比,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形的高,面积没有变化,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老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我们通过猜想,数方格验证,产生疑问,转化法验证,从而明白学生的猜想(底乘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用到“猜想”“转化”“验证”等方法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

A:数方格法已确定底乘它的邻边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是错误的。教师设疑让学生体会猜想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激励学生还需要进行一步经历和探究更科学的推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

B:在数格时渗透剪拼的思想,在这里学生想到剪拼法并不难,在同学的相互帮助下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

C:由学生上讲台演示沿着中间的高剪开,拼成长方形既是强化剪拼法的过程,也是要寻求不同方法。

D:小组合作,观察对比,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小组合组和小结、概括能力。

4.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字母什么表示?字母中间乘号可以省略。S=ah

师: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生:底和高。

三、利用公式,独立完成,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情景图中,两个花坛哪一个大?

生:长方形面积生:平行四边形面积

S=abS=ah

=6×4 =6×4

=24(m2)=24(m2)

答:两个花坛一样大。

2、利用公式解决例1。

例1: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S=ah=6×4=24(m2), 6×4=24(m2)

【设计意图】

应用公式解决课前留存的问题及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还原回生活中去。

四、反馈练习,发展思维。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底长5m,高是2.5m,它的面积是多少?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

A、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一定相等。

B、让学生体会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是等底等高。

3.拓展延伸

要求下图的面积需要知到哪两个条件?你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并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推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能在这道题的影响下,学生对知识和数学思想都有一个延伸。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给你有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5篇: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范文

一、测查的问题

问题: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请写出你的想法。

注:上面给出的平行四边形高4厘米、底7厘米、邻边(与水平方向成一个倾斜角的边)长5厘米,测查卷上数据不标注。

二、测查的对象及过程

(一)测查对象

五上年级学生,在还没有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前。分别从杭州、宁波、台州各抽取一所学校的两个班级,共计人数250人。

(二)测查时间

杭州地区 台州地区 宁波地区

时间 2011年11月7日 2011年10月24日 2011年11月23日

(三)测查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测试上面的问题,不提供任何帮助。也没有规定时间,学生认为已经完成就把作业纸上交,如果认为自己不能解决问题,也可以上交作业纸。

三、 测查结果及分析

(一)约有38.4%的学生能够分别采用五种方法解决问题

对测查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能够解决问题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38.4 %。他们分别运用了五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详见表1)。

表1:能够正确解决问题的学生数与相应的方法统计表 所用教材 新思维教材(现在的浙教版) 人教版教材

调查地区 杭州市上城区某校 台州路桥区某校 宁波市江东区某校

调查班级 501 503 501 503 501 503

调查人数(单位:人) 34 31 53 52 41 39

法 “数方格”方法求出面积

14.66% 19.35% 0 0 0 0

“剪拼”成长方形求出面积

41.18% 32.26% 0 1.92% 21.95% 23.08%

直接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求出面积 8.8% 9.68% 7.5% 7.69% 17.07% 10.26%

图形分割成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后求出面积

5.9% 6.45% 0 7.69% 4.88% 5.13%

图形补成长方形后求出面积

5.9% 6.45% 0 1.92% 0 0

第一种方法:“数方格”求面积。

学生在空白平行四边形上画出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方格,再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表中可见,学习新思维教材的学生采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数明显高于学习人教版教材的学生数。

第二种方法:“剪拼”转化成长方形求面积。

学生先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拼成长方形,量出数据再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求出面积。从表中可见,使用新思维教材的学生采用这种方法的人数比较多。

第三种方法:直接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

学生先测量出平行四边形各部分数据,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求出面积。从表中可见,采用这种方法的学生人数比例不多,但两种不同版本教材的学生没有明显差异。

第四种方法:“分割”成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后求面积。

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再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量出数据,分别求出两个长方形面积,最后将两部分面积相加。从表中可见,极少数人采用此种方法解决问题。

第五种方法:补成长方形求面积。

在平行四边形左右两边补上两个直角三角形,补后的图形是一个大长方形,量出数据,求出大长方形面积。再将两个补上去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小长方形,量出数据,计算出小长方形的面积。最后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面积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约有61.6%的学生不能够正确解决问题

对学生所采用的错误方法进行了统计,发现学生主要出现的错误方法有以下五种(详见表2)。

表2:不能够正确解决问题的学生数与相应的方法统计表

所用教材 新思维教材 人教版教材

调查地区 杭州市上城区某校 台州路桥区某校 宁波市江东区某校

调查班级 501 503 501 503 501 503

调查人数(单位:人) 34 31 53 52 41 39

法 邻边相乘 8.8% 3.23% 83% 69.23% 9.76% 28.21%

计算周长 0 9.68% 5.77% 5.77% 12.20% 12.82%

拉成长方形后求面积 2.9% 3.23% 0 0 2.44% 0

计算内角和 0 3.23% 0 0 0 0

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 0 0 0 3.85% 4.88% 10.26%

没有任何方法 17.65% 0 5.67% 1.92% 26.83% 2.56%

从表中可以发现:共有五种不同的错误方法,而 “邻边相乘”和“计算周长”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主要错误。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新思维教材运用“邻边相乘”的错误方法的学生数比较少。

四、教学启示

基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对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要重视积累“数方格”的基本活动经验

从表1中可以看到,有部分学生能够自己构建“方格”,并运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明这些学生对面积的意义掌握得很好。教师在教学面积的意义时,就应该重视学生数方格经验的积累。用新思维版教材的学生采用“数方格”的比较多,笔者查阅了这套教材,发现从一年级认数开始,就在“数方格”,如让一年级学生认识5,就有在方格纸上涂出5格这样的表征。由于教材的编者重视了“数方格”经验的积累,学生在遇到要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问题时,才有可能调度出这些经验来解决眼前的问题。重视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的确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要重视运用直观防止负迁移

第6篇: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范文

【关键词】 模型思想;小学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模型思想是《数学课程标准》在2011年新增加的概念,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予以充分的落实. 但是在小学阶段,很多小学生对于模型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并不如他们对某些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知识融合,以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理性的数学思维,通过建模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模型思想的概念诠释

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型思想,指的是让学生在基于数学本质意义的基础上,去感悟数学知识之间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 让学生深刻地感知到数学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广博的关联性,而架构这种关联性的“桥梁”就是所谓的数学模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模型思想也可以理解为从个性问题当中探索出具象化的规律、理论或科学知识,生成具体的解题模型,并将这种模型作用于共性问题解决方式的思想或行为.

二、模型思想的基本要求

模型思想的建立要蕴含在具体的数学建模之中,这里所谓的数学模型指的是要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灵活或者抽象的数学语言,概括性地表达所要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以及基于此形成的数学结构. 在小学阶段,通过数学符号所建立起的方程、不等式、关系式和代数式,甚至各种图标和几何图形等都属于数学模型. 通常情况下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经历从观察实际情境到发现问题,从提出问题到抽象形成数学模型,再到生成数学结论、检测以及调整和最终确认的过程. 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并非每章节的知识点都可以完全严格地恪守这一构建流程,因此笔者认为对数学建模的过程可以进行三步式的简化,首先从现实生活或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即问题的提出过程;其次利用已经拥有的数学知识,诸如方程、不等式或代数式等完成对数学问题的抽象建模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判断和选择能力;最后通过数学模型求解题目,生成结论,而学生在整个由建模而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三、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一)提问过程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选用真实的情境或素材来展开提问,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研究来提出. 比如教师利用长短各一的两组木筷,用图钉固定成一个长方形木框,然后在告知学生长方形长和宽的基础上,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在学生完成计算之后,教师拉动图钉的位置,将长方形拉扯成平行四边形,然后问出这样的问题:“这个平行四边形是通过方才长方形的边框变化而来的,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与之前的长方形相同呢?如果不同,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这里所提出的有关面积是否变化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该如何计算,即建立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数学模型.

(二)猜测过程

教师在提问环节当中提出了两个问题,即由同样的边框所围绕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当学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猜测时,笔者认为教师无论如何都不要过早地对其进行肯定或否定,而是积极关注学生是否调用了以前的知识经验,来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这个时候有同学指出,原有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6 cm和5 cm,这样形成的长方形面积是30 cm2,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之相同,那意味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30 cm2,这个时候有的同学忽然联想到小时候玩过的七巧板,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锐角明显与另一处的空缺可以形成互补关系,使之形成一个全新的长方形,但是很明显这个全新的长方形虽然长度仍然是6 cm,但是宽却由原来的5 cm变成了一条比原来还短的一条边,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快由学生推断出,变形后形成的平行四边形,其面积并不与之前的长方形相同,准确地说是小于之前的长方形. 这个时候根据学生的猜测,笔者马上又引入了一个问题:“那么根据刚才大家推测全新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大家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导致长方形在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面积变小了呢?”

为了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笔者将教学道具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反复变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过程中,感受面积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会引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中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转换过程,一边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当学生发现,将长方形的一条边固定住,另外三条边发生变化的同时,整个图形的高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这个高度也就是利用拼凑法所形成的全新的长方形的新边,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通过长边乘短边的方式来进行计算,很快就有学生推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等于底边的长度乘平行四边形的高. 这个时候教师在利用课件中的项目演示对学生进行解释说明,将正式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给学生,即S平行四边形 = ah.

(三)应用过程

严格意义上来说,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来解题,并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而是一种有效手段. 所以当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主动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学生还需要反复猜测、不断证实,才能生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策略,并通过教师的解释和确立,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上升到理论和科学层面. 但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归根到底要回归到实际问题层面,去解决更多的共性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将数学建模过程理解为从个性问题中抽离出共性的理论和科学知识,再由此去解决更多的共性问题. 比如在完成“S平行四边形 = ah”这样的数学模型建立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瓷砖长是9 cm,高是7 cm,那么这块平行四边形的瓷砖的具体面积究竟是多少?”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清晰地将这道题目进行计算得出S平行四边形 = ah = 9 cm × 7 cm = 63 cm2. 此外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中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还需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进行补充,即边长只有乘所在边的高,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具体面积. 举例来说,平行四边形分别有四条边,可以命名为a,b,c,d,换言之,a只有乘a对应的高才能求解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反之a乘b所对应的高,是错误的求解方法. 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这种错误,学生在具体利用模型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求解过程和模型分布进行细化,让学生对模型构建的过程进行细致化的分析,以便实现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内化与理解.

除了笔者所举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案例应用之外,数学模型还有一类较为常见的应用类型――数学应用问题,即对各种数量关系的把握. 比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抽离出“ab + ac = a(b + c)”的模型,然后由此引申出一系列数学分配求和的应用问题,采取两种方法解题的方式予以教学. 比如一个教室当中有十把椅子和二十张桌子,每张桌子和椅子上都要贴上两个标签,请问一共需要准备多少个标签?当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两种方式来进行解题时,其实就是对分配律数学模型的整合利用. 比如可以将这样的思考过程理解为椅子需要准备多少标签?桌子需要准备多少标签?即理解为标签总数 = 椅子的标签数量 + 桌子的标签数量.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椅子和桌子一共有多少,按照总体的数量来计算标签,即总标签数 = (椅子 + 桌子) × 每个的标签数量. 当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这两种解题思路时,其实潜意识当中已经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题的模型构建有了充分的认知.

结 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模型思想的使用和教学,要让学生在实际学习和解题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模型思想,感受建模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渗透和引导学生感悟、反思模型思想,充分培养和调动起构建数学模型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个体的数学思维和知识理解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长远的基础. 从小学生个体意识的特点来看,教师在通过提出问题、猜测问题、应用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把控和监督,防止因为对知识的片面误解,造成学习效果的偏差.

【参考文献】

[1]邱廷建.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数学研究:教学版,2015(10):7-9.

[2]李云峰.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35):69.

第7篇: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范文

一、课堂情境要“低碳”

众所周知,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促进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数学素养的提升。然而,我们如今的课堂在老师们“创新求异”的误导下,情境的创设也发生了变化。记得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课件做的特别美,一条弯弯的小河,河中的小鱼两个两个快活的游着,四簇三朵三朵的荷花矗立在水中,每个茶叶上都蹲着一只小青蛙,岸上的草丛中有五群四只四只的小狗在嬉戏着……课件一打开,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教师指着画面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有好多好朋友一起来和我们上数学课,看你发现了什么?”“老师,我发现河里面有小鱼在快活地游”,一个学生首先发言。“你观察的真仔细,”老师说。“老师,我发现草地上有小狗。”“老师,我发现天上的白云飘来飘去的像洁白的羊群”……孩子们的小手一个个举得高高的,可十分钟过去了,还没有一个学生说到本课的内容。这样的创设情境既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可见,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该只是课堂教学的靓丽包装,它的本质作用是联系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之间的重要桥梁。而创设清晰、真实、贴近生活的情境,更容易已发学生思考问题。

二、学生的自主探究要“低碳”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自主探究也成为了课堂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我在讲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在动手操作、深入探究的环节做了如下设计: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这样4个平行四边形。”(贴教具)

“我们利用这些学具,完成下面的深入探究活动。”

“请看探究要求:

①小组交流: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形。

②仔细观察:剪拼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不变。”

③说一说:平行四边形和拼剪以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这个环节我将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操作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学生通过思考、操作、探究、交流后,不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领悟到了“转化”这一研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三、习题设计要“低碳”

以往我们的课堂,老师们常常为了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或者给听课老师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效果,会绞尽脑汁地设计习题的类型,怎么花哨就怎么来。实际上,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舍本求末。因此,习题的设计,应当遵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与深化规律,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层次的课堂训练,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有效掌握。一般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练习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下习题:

1、校园里的平行四边形花坛,它的面积是多少?

2、你能计算出芸芸家这两块菜地的面积吗?

3、绿化队准备在两条路之间修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你认为哪块草地的面积最大呢?

第8篇: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范文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要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积累,通过自主探索活动,获得对数学新知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才能促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如,学习《圆的周长》时,新课伊始,教师提出:“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准备研究―下圆周率,有哪一位学生你能把自己知道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向大家介绍?”学生在问题情境里纷纷回答;“圆周率一般用π表示,”“爷爷告诉我,圆周率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我在网上曾经看到,祖冲之给出的圆周率是疏率“22/7”及密率“355/113”等,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掌握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并提出;“大家可谓是见多识广,课本第63页就是具体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大家打开书看一看,书中介绍的圆周率知识与你听到、看到圆周率知识是否一致,”学生带着一股探究的欲望翻开课本进行自学,学生在自学中理解了圆周率的基本概念,接着,教师先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个硬纸质小圆片,让学生在圆片上指一指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学生在动手指一指的过程中,发现只能在圆上指出周长和直径,怎么也指不出圆周率,教师则引导学生懂得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不能在圆上指出,紧接着,教师出示一个很大的圆形纸片,提出:“这个圆的直径与周长都比刚才那个圆大,它的圆周率是不是也比刚才那个大呢?”学生在教师创设学习场景里积极地探究着……教师就是要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有关知识储备,可以把学生引向探究目标。让学生的旧知与新知相关的概念结构建立联系,使新概念的理解成为可能,促进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与转化,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数学新知的活动。

二、引导体验新知获取,完善知识体系建设

教师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应努力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及巩固过程,重视学生数学思维在活动中受到锤炼,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因而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互动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构建了数学知识体系,发展数学学习综合能力,如,学习一“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的原因,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大小与底、高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教师可以先采用演示方式,播放课件,课件先把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逐渐同步延长,夹角及另一组对边的长度不变,学生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自然感知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边的长度有关系,就会猜测平行四边形的边越长,它的面积就会越大,课件接着演示各边的长度都不变,一组对角逐渐由小变大不断地变化,教师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平行四边形对角的大小是否与它的面积大小有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在小组里相互交流后,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夹角的大小有关系,因为边不变时,夹角的大小决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样,学生感悟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它的底和高决定的,紧接着,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平行四边形硬纸板若干个、剪刀若干把,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动手操作,利用剪贴、转化、平移、旋转等方式,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硬纸板转变成长方形,使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与转变后的长方形大小不变,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运用了观察、猜测、推理等数学思想,经历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第9篇:平行四边形面积课件范文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白纸 红领巾 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了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1: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生2:长方形面积=长×宽

生3:平行四边形=底×高

师:同学们对旧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很棒!

(2)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红领巾

师:红领巾是什么形?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和我们的生活惜惜相关,我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天天佩戴的红领巾要多少布料,就要算出红领巾的面积,也就是三角形面积。相不想知道红领巾的面积有多大?(生:想)。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板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知有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引入探讨新知。

二、合作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

1、谈话启思、激趣导学

师:好!现在老师上面准备了一些不同的图形、剪刀等工具。现在分小组,推荐好组长,然后上来选着你们小组所需要的教具,开始行动吧!

2、操作探索。

(1)小组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交流。(学生积极踊跃的动手动脑,教师融入其中并适当给以启发)

(3)分小组汇报成果:开始现场会,展示学生的拼摆情况。

师:好,大家刚才的讨论热烈而认真,我看到很多小组都已经找到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计算方法,那我们就来现场吧!哪个小组先来把你们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好,你们先来。(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进行展示)

小组一:

我们这组选择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而这个钝角三角形刚好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一边整理一边画图、板书)

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是: S三角形的面积==ah÷2

小组二:

生:我们和第一小组的方法不一样。

师:这么说你们有更好的方法了?好,你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怎么样?

生:我们采用的是割补法。我们是选择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一个角,把角补在剩下图形的一边,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图所示: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是: S三角形的面积=ah÷2

小组三:

我们小组和第一小组刚好相反,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对角剪开,得到两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也就是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 底× 高÷2

用字母表示是:S三角形的面积=ah÷2

[设计意图]打破传统的由教师满堂贯的教学方法,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满足了学生的自我探索得到的成就感,使得学生精神更饱满,学习兴致十足,这样就达到了预期学习效果。

三、应用公式计算面积

(评价体验)

师:好,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也为你们自豪!

瞧,连可爱的小精灵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动画演示课件)她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6.5米,高是2米;

2.底是12分米,高是8分米;

3.底是3.8米,高是.2.5米;

[设计意图]巩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1、从桌上选出自己喜欢的三角形,量出底和高,计算出面积

2、计算一下身边三角形物品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