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质量控制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目的 调动护士质量管理的参与意识、管理意识,提高科室护理质量。方法 建立科室三级质控体系,即:质控员-质控组长-护士长三级质控体系,质控员对其分管项目进行自查、自评、自我完善;质控组长每周向护士长汇报本组质控检查情况;护士长每月开展科室护理质量的检查、讨论、分析、总结。结果 完善的质控体系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质量管理的参与意识、管理意识。有利于科室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结论 科室三级质控体系建立能极大的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护理质量;三级质控;成效
质量是医院的生命,质量管理是医院永恒不变的主题,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是护理管理的重点[1]。为强化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实行全科质量控制,充分挖掘护理人员凝集力。我科自2006年1月,建立了由质控员-质控组长-护士长组成的三级质控体系,每月完成对全科各项护理质量指标的检查、评价、反馈、整改,对本科护理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科室三级质控体系的组成及运作方法
1.1 组成 建立质控员-质控组长-护士长三级质控体系,即:一级危重基础护理组、护理文书组、急抢救药品管理(急救技术)组、消毒隔离组、病房管理组、护理技术操作组。每个质检小组设质控组长1名,质控员2~3名,全科护理人员均成为质控小组的成员。质控组长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的护理骨干担任。由科室护理人员讨论决定,护士长再根据各位组长的个人特点和工作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各负其责。
1.2 运作方法
1.2.1 质控理论培训 由护士长组织质控小组全体成员进行质量教育,从基本医疗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标准、护理活动中怎样避免差错事故发生等方面进行教育。通过全员培训,使每位护理人员明确质控的内容及运作过程,提高全体成员的质控意识,学会自查、自纠。
1.2.2 检查方法
1.2.2.1 各质控组成员是质控体系的基础 每个质控小组的成员在完成护理工作的同时,每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自己分管的护理项目进行自查、自评、自我完善。
1.2.2.2 各质控小组组长是质控体系的重心 质控组长除需向护士长负责外,还需组织本组质控员进行质控检查,每周将本组质控检查情况记录后,向护士长汇报情况。
1.2.2.3 护士长是质控体系的核心 护士长根据护理部全年工作计划和目标,结合本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计划并组织实施。护士长每周进行专项质量检查,平时随机抽查,并做好记录。对各质控组遇到的难题或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及时解决,杜绝差错和护理缺陷的发生。每月月末护士长组织各质控组长对本月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召开护士会进行质量讲评,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征求护士的建议和意见,提出整改措施,并作为下月工作重点,同时将检查结果和护士的建设性意见与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
2 运作成效
2.1 完善的质控体系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
严格的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永恒的主题[2],完善的质控体系是护理质量的基本保证,科室质控小组的成立,不仅完善了科室三级质控体系,同时也完善了原三级质控网络体系,即: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科室质控组长。在护理实践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必须有健全的护理质量监控组织,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才能确保护理质量的可靠性和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2.2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参与意识、管理意识 护士参与质量控制,改变了以前认为质量控制只是护理部、护士长职责的观念,认识到质量控制是落实在每名护士每时每刻的工作中,护士才是质量控制的基础,使原来那种“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每名护士能从自身做起,她们既是质量标准的执行者,又是质量控制的监督者,平时工作中互相提醒,互为监督,提高了大家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科室形成了人人参与管理,个个尽责工作的良好氛围。
2.3 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全员参与管理的实施为管理者的督导检查、质量改进提供了可靠依据,管理者不仅可以定期检查结果质量,定期总结分析,评估管理环节中的不足,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全科讨论并提出整改措施,扬长避短,促进了护士业务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各项护理环节均得到了广泛重视,实现了护理质量的连续控制,保证了质量的持续提高,护理缺陷明显减少,从而使医疗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均有提高(见表1)。表1 2006—2007年度各项护理质量指标
2.4 有利于科室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由于实施三级质控体系,真正实现了管理的层次性,有利于发挥护士的创造性和管理的积极性,护士长对科室进行宏观调控,形成了适合科室特色的管理方法。
3 讨论
保证护理质量的主体是护士,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在于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要把科室护理工作搞好,必须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我科三级质控体系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使护士有了“主人翁”的感觉,既要监督检查他人的工作质量,又要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从而注重了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护理实践中感受到了充实和满足,增加了工作责任心,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是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精神科安全管理原因分析
1.1管理方面 管理不力,要求不严,缺乏相应的措施。护理教育薄弱,护士缺乏护理安全意识。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护理制度没落实到实处。管理监督不得力。护理人员严重缺编,护士超负荷工作。患者多,床位少。患者多,护士少,护理人力安排不合理。管理者思想转变不够,沿袭多创新少;管理重点错位,重检查轻建设。
1.2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护士专业技术不精,粗心大意,护理记录单中存在大量安全隐患。护士服务态度欠佳,解答问题不耐烦,护患沟通不够。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法律知识淡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精神科岗位本身的高风险性。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对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设备的使用掌握不熟练。
1.3环境与设施方面 危险品的管理及使用不当。医院基础设施及格局不合理,如地面过滑、无床档、电源插座外漏、窗子玻璃是普通玻璃;消防通道堵塞、消防设备不全。专业仪器不健全或仪器未及时保养维护。
1.4患者及社会方面 患者不遵医行为,不按时服药。精神患者无自知力,不承认有病。精神患者冲动暴力行为患者针对他人或物品的暴力行为,包括冲动伤人、毁物、辱骂威胁等。精神患者自杀及自伤行为,自我伤害行为如有意识的用烟头烫伤自己,用小刀划伤自己。有意想结束自己生命的自杀行为如绝食、跳楼、撞墙、咬舌等。
精神患者出走行为,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未经医生批准,私自离开医院的行为。其他意外事件如患者跌倒、噎食、给药错误、烫伤等。
2 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提高护士安全意识,持续有效的安全教育。精神科护士要注意加强自身安全防护措施,对患者要态度温和;注意沟通技巧;约束患者时有多个医护人员在场,以防暴力行为发生;从正面接近患者;向患者表明安全检查目的;学会有原则的妥协。
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抓关键人员管理、关键患者管理、关键制度管理、关键时间管理。
2.2完善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 管理上要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护理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核对制度、各岗位工作职责。
在护理工作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是造成不安全的严重隐患。特别是在患者多,工作忙的情况下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严重冲动伤人、自杀及躯体疾患的患者要严格交接,夜间要巡视到床头,对患者病情变化心中有数。按精神科护理等级要求巡视病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3合理配备护理人员,提高护士业务素质。由于精神科护士严重缺编,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每年新护士引入,给管理带来新问题。因此合理配备护理人员。同时要提高护士业务素质,可通过定期讲座、培训、护理查房,丰富知识,技术过硬,护理文书要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要一致,病情变化记录要及时。
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对高风险时段如夜班、中班、交接班、节假日的管理,注意老、中、青护士的搭配及根据患者病情实施弹性排班。护理任务重时,排加强班协助早八班、晚八班。避免因护理人员少,护理任务重而增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2.4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严格质量控制与考核。严格质量监控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有力措施。形成病区自控、护理部监控、院监控,环环相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层层把关,安全监控到位,确保护理安全。
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做到"三落实"即组织落实、制度落实、监督落实。
护理质量控制与考核中,注重将PDCA管理理论与持续质量管理改进相结合,以质量第一、患者第一、安全第一作为重点,以质量过程管理与终末质量管理相结合。加强对重点环节的过程控制,将质控管理与考核结合起来,加大考核力度。
2.5加强危险物品安全管理 对患者进行安全宣教,避免将危险物品带入病房。剪刀、针线、体温计、约束带等危险物品必须专人保管、定点放置、班班交接。
新入院患者,外出检查返回病区,家属探视返回病房的患者都要进行安全检查,如发现危险物品应交回家属或统一妥善保管。每周五进行病房安全设施检查,每周不定时对患者进行安全检查并有记录。
加固门窗,办公室、配餐间和治疗室要随手关门。医护人员出入病房时,开门前看看身后有无患者,以防开门时冲出或抢夺钥匙。
2.6加强药品安全管理 病房内基数药品,应专人管理,每日清点并记录。检查药品数量及质量,如发现药品有沉淀、变色、过期、标签模糊时,立即停止使用。抢救药品必须放置在抢救车内,定量、定位放置,标签清楚,每班检查,确保应急使用。特殊及贵重药品单独存放并加锁。需要冷藏的药品如血浆、胰岛素等,要放在冰箱冷藏室内,以保证药效。
建立病房药品存放、使用规范制度。病区药柜的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严格分开放置,有菌无菌物品与无菌物品严格分类存放。
高危药品不与其他药物混合存放,有醒目标志。
所有用药医嘱转抄和执行时,要有二人核对、签名。
2.7建立护理"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项目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
接到"危急值"电话,迅速的汇报医生,做好登记并及时书写护理记录。
2.8预防为主,加固护理安全薄弱环节。分析、识别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每月病区召开一次安全讨论大会,护理部进行月安全通报,作为护理人员学习借鉴的资源。
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患者开放程度(一级开放在病房,二级在康复中心,三级开放在社区)和活动范围。有冲动、自杀、自伤、出走危险的患者,在护士的视线范围内活动,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加强安全管理质量检查,并做作好归因分析,加强防范。病区成立安全管理质量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护士长抓好经常性的检查、考核工作,坚持周查、月评,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制订并落实整改措施,将安全护理作为考核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年终做护理质量安全汇总,进行归因分析。教育护士提高安全意识。护士长具体负责,主要抓护理安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内科现有2个病区,均为综合性病区,每科护理人员18名,日平均住院病人43人左右。由于内科是跌到病人多发病区,故我们从内科入手。2011年1—7月,2个病区住院病人发生意外跌倒13起,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53~95岁;发生于夜间(17:00—8:00)8例。病人独自下床无力跌倒7起;入厕时突发头晕跌倒3起;洗澡后体力不支跌倒1起;因床刹及护栏失灵导致跌倒2起。1例造成头部血肿形成,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造成疼痛不适及心理恐惧。
1.2存在问题
①住院病人存在高危跌倒危险因素无警示标识;②医务人员意识淡薄宣教不到位;③无家属陪护病人护理人员未及时提供帮助;④病床安全使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床刹松、床栏损坏未及时维修,床头铃损坏未及时维修;⑤保洁员清洁拖地或地面潮湿、易滑倒无警示标记;⑥夜间照明欠佳。
1.3 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1.3.1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2011年8月成立持续质量控制小组,护理部主任负责,内科护士长担任质控员,科室全体护士共同参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质控小组成员对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分析,查找跌倒的原因,共同商讨制定改进的方法及实施程序。
1.3.2 制订完善规章制度 ?完善跌倒/坠床防范、认定与报告制度;制订跌倒危险因素的评估标准、高危跌倒病人的预防措施、防止跌倒的宣教制度及高危病人的交接班制度等。
1.3.3增强安全护理意识 ?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跌倒/坠床防认定与报告制度,并组织学习《侵权责任法》相关知识,对院内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分析并通报,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及安全意识。
1.4实施程序
1.4.1护理人员培训 对科室护士进行跌倒预防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跌倒风险因素的评估、跌倒预防措施的应用、跌倒预防的工作指流程、向病人或陪护做好针对性健康教育等,并通过书面考试强化护士掌握相关知识。
1.4.2完善各类警示标识 ?全院统一制定高危跌倒标识、防滑标识 ,并制定管理细则:① 临床护士须对每位住院病人进行坠床、跌倒危险因素评估,筛选出高危人群,填写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并在病人住院一览卡右上角做好三角标识,床头卡上插警示牌,提醒全科护理人员加强对易坠床、易跌倒高危人群的安全管理。② 保洁员在进行清洁拖地时必须安放防滑警示牌,当地面潮湿时也需落实。
1.4.3 保障病房设施的完好 ?后勤人员定期下病房检测;终末消毒时护理人员必须检测呼叫铃、床头灯、床栏、床刹及陪客椅性能,发现故障在专册登记本上记录并申请维修,要求在24 h内完成修理工作。病人到达前再次检查,保证各类设施完好可用。对每位住院病人或其家属做好正确使用床栏床刹及呼叫铃的指导;床头交接班时,对床栏及床刹的性能进行检查,保证床刹处于锁住状态。
1.4.4 制定跌倒预防工作流程 ?设计了跌倒管理质控表,检查记录防跌倒措施落实情况。跌倒预防工作流程的实施,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行为,使护理工作更科学、更有章可循,对跌倒预防起指导作用。
1.4.5 提高病人及陪护对跌倒的重视程度 在本组临床资料中,因病人自我感觉良好,对存在危险性认识不足,独自行动,陪护人员陪护不及时造成跌倒有10起,针对这一现象,制定了陪护制度及陪护人员自理能力评估表 ,规定陪护年龄大,生活自理能力低者应与家属沟通,调换陪护或请专业陪护照看。同时采取口头、书面等方式,对病人、家属及陪护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跌倒的危害性等的健康宣教。指导高危病人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如起身、起床时动作宜缓慢,保持稳妥的坐姿、卧姿,勿单独外出活动等。
1.4.6医护人员共同参与 ?晨会交接班规定汇报高危人群,医生查房时有针对性的重点宣教,新入科人员必须进行制度培训、考核。加强医护沟通,合理用药,对降压药、镇静药能合理安排服用时间,并做好宣教工作,防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病人跌倒。
1.4.7护理人员加强巡视 ??把防坠床、防跌倒措施纳入护理观察范畴,随时检查病人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资料表明,跌倒多发生于夜间,因此,在保证照明的基础上,针对部分病人无陪护的特殊情况,将这类病人作为巡视重点,严格床头交接告知,同时要求落实适时提醒并协助病人上卫生间的服务,减少了跌倒事件的发生。
1.5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将安全保障工作列为保洁员及总务维修人员的日常工作考核内容,从而保障了环境安全措施的落实。建立护理部、护士长、责任护士三级监控制度,责任护士落实病人床边指导和教育;检查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护士长随时深入病房检查宣教的落实情况、病人自我防范技巧的掌握情况等,对理论知识定时考核,做好收集资料,统计分析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定期在质量管理会议上汇报;护理部针对跌倒、坠床不良事件对科室进行整改指导,并分析系统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促进持续改进。
2 结果
实施持续质量控制6个月,通过对跌倒相关知识的学习,宣教内容的完善,预防措施的落实,跌倒次数明显减少。2011年8月—2012年1月发生跌倒2起,发生率由改进前的0.69‰下降至0.12‰,高危跌倒风险健康宣教覆盖率由改进前的57%上升至98%;病人防跌倒知晓率由37%上升至88%。 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
3讨论
通过持续质量管理办法,不断丰富护士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跌倒预防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人员主动预防住院病人跌倒的意识和对跌倒风险的识别能力;正确及时对住院病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取得病人及家属、陪护的配合,使病人及陪护人员及时防范[4 ];病人安全的住院环境,良好的沟通方式,使护患关系的得到良性发展,从而提高了病人对护士的依从性;通过不断的交流,也有利于及时了解病人的并且变化及心理需求,及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保障了病人安全。
4参考文献
[1]夏雪中.新形势下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与方法进展概述[J].中国护理管理,2004,4(2):39-40.
[2]韦莉.老年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73.
[3] 萧翠萍,曾丽群,叶琼瑄,等.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跌倒护理中的应用 [J ] .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 ,7 , (6) :62-6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本院手术室在职护理人员14名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年龄20~34岁,平均(27.36±5.21)岁。其中护师5名,护士9名。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在职护理人员12名,设为对照组,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27.21±5.09)岁。2组一般资料等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成立质量控制小组:根据护理部门实际工作内容,成立护理文书质检组、五常法组、压疮组、消毒隔离组、管理质检组和教学组。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中,建立组长—质控员模式,每个小组由2名成员组成,小组组长由具有丰富经验、专业水平较高的护师担任。护士长全权负责整个质量控制小组的工作,定期抽查相应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质控人员对本组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然后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对护理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观察以及发现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本组成员共同探讨、分析护理工作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各个质量控制小组均以本组检查工作为重心,掌握本组检查方法、内容以及标准,每周定期开展检查工作会议,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对策,并制定下周期工作目标。每月开展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总结会议,对护理工作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进行汇总,采用头脑风暴法对收集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方法。1.2.2制定质量控制标准:护士长分配质控工作任务,组长和质控人员严格落实各项工作。质控小组根据手术室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各项工作标准,科学制定质量控制工作评价标准,如护理文书质量控制标准,其主要内容有:表格外观:总分10分,通过查看病历的方法进行检查,质量要求:①外观整洁,无破损,字迹清楚,无涂改。评分标准:出现不整洁情况扣1分;出现破损情况扣1分;出现不整洁、有破损、字迹不清以及有涂改情况:1~2处则扣0.5分,3~4处扣1分,如果有4处以上则不得分。②按要求用笔。评分标准:用笔不正确不得分。③患者资料填写齐全。评分标准:患者资料1~2处不符合扣1分,3~5项漏填或不符合扣4分,5项以上漏填或不符不得分。术中护理记录单:总分70分,通过查看病历的方法进行检查,质量要求:①书中注明内容与患者的实际情况一致。评分:有1~2项不符合相应扣2分;有3~5项不符合相应扣4分;有5项以上内容不符合则不得分。②术中记录内容填写齐全、无漏项。评分标准:1~2项不符合扣2分;3~5项不符合扣4分;5项以上不符合不得分。③手术过程中所记录的内容与手术以及麻醉的实际情况记录相一致。相应的评分标准为:有1~2项内容不符合则扣2分;3~5项不符合扣4分;5项以上不符合不得分。④应用医学术语,无错别字、漏字,描述恰当。评分标准:1~2项不符合扣2分;3~5项不符合扣4分;5项以上不符合不得分。⑤手术器械标签粘贴规范。评分标准:粘贴不规范扣2分。⑥签名、签时间规范。评分标准:1项不符合或漏签1次扣1分;2项不符合或未签扣2分;3项及以上不符合不得分。医嘱单:总分20分,通过查看电脑执行医嘱的情况进行检查。质量要求:及时执行医嘱、规范签名、签时间。评价标准:漏签名1~2组扣4分;漏签名3~4组扣8分;漏签名4组以上不得分。1.2.3质控组的工作内容:各个质控小组根据本组工作职责和质控标准,对相应护理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①护理文书组对手术室中的各类文书进行抽查,护理记录是否完整、详细、规范、真实,对护理人员依从医嘱的情况进行查看。②采用五常法组来查看手术室中相应清洁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手术室的空间布局情况、手术物品摆放情况,如药物的存放、医疗器械的摆放等,药品、仪器、器械等各类物品标签是否清晰、是否符合规范,手术记录是否全面、规范,手术室各类物品的供给情况,如应急药品、品、消毒用品等,手术室废弃物、报废物的处理情况等。③教学组针对手术室工作内容,制定手术室实习生、新护士、研究人员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护理理论知识教学以及手术室护理操作技能教学措施,制定教学实践,对教学的具体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记录。④消毒隔离组对消毒用具、用品供给情况进行检查,查看消毒措施是否合理,检查消毒人员消毒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消毒操作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如无菌条件的操作、手术室的环境卫生、手术室的灭菌器的管理以及无菌的操作技术等;⑤管理质控组检查本院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手术室中各项管理的规章制度相应执行情况,检查各个护理岗位工作流程是否合理,职责履行是否到位等。⑥压疮组检查压疮预防和治疗措施是否合理,按照规范评价压疮的等级,记录压疮的发生情况,并对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摆放进行记录。质控员对本组质控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规范、全面地记录各个质控结果,汇总成工作报告,定期将该工作报告汇报给护士长,并对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各个质控小组每月开展质控汇总工作会议,共同探讨护理工作改进方法,所有质控组成员均发表各自的看法,并总结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1.2.4相关培训:手术室中所有护理人员都应当参加相关培训,主要向护理人员讲解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基础知识,让护理人员学习并掌握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各个小组组长对质量控制的相关工作进行讲解,并解释质量控制评价标准,并共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收集所有护理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分析、总结,并对相关质量控制管理的工作进行合理修改。各个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将质量管理标准以及评价标准装订成册,对相关标准和评价措施进行学习,做好熟练掌握质量控制管理的相关内容,科室护士长和小组组长监督。
2结果
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之前,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有:手术中所用器械的数量不一致情况11例,手术中物品的准备不完善情况15例,损害手术室中贵重的设备及仪器情况6例,急救箱中的药物放置不全情况11例,药物器械相应摆放较混乱情况12例,手术室中药物出现外漏情况5例,23例漏签医嘱,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后,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有:11例手术器械的数量不符,15例手术物品的准备不全,6例损害贵重的设备仪器,11例急救箱内的药物不全,12例药物器械的摆放较乱,5例药物出现外漏,23例漏签医嘱,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后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关键词:凝血四项;溶血;标本采集;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凝血功能筛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凝血功能检查即凝血四项是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四项作为一种常规筛查出血与血栓疾病的检测项目在临床应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回顾分析2014年间接收的不合格凝血检测标本400例,就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因素做一研究,旨在我们能够更好的控制这些因素,使得更加结果准确可靠。现将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接受的凝血四项检测不合格标本400例,其中采血量不足标本(采血量2.0ml,视为采血过多)130例,溶血标本100例,脂血标本80例,其他原因2例。方法
2.1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使用真空静脉采血管采血,抗凝剂枸橼酸钠 0.2 ml,抽取静脉血1.8 ml,抗凝剂与血的比例应为 1:9。采集后立即送检并立即离心,转速为35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
2.2检测方法
检测仪器为希森美康CA7000,检测试剂为仪器配套试剂;检测方法为散射光法以及凝固终点法;PT测定的组织活酶ISI值为1.03;检测项目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
2. 统计学
计数资料x±s表示,并采t检验,P
3. 结果
4.1采血量不足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由表1结果可见,采血量不足标本较同一患者重新采集的标本APTT、PT以及TT结果明显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采血量不足对检测结果影响表1
4.2采血量过多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由表2可知,采血量过多标本较同一患者重新采集的标本APTT、PT以及TT结果明显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4.3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由表3结果可知,溶血标本较同一患者重新采集的合格标本PT、APTT结果降低,TT结果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标本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表3
4. 讨论
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对检验流程的标准化和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愈加重视,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检验流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中护理人员的标本采集由于发生于实验室之外,因此是质量控制中的重点。本研究中回顾分析400例不合格标本中,影响检查结果的主要因素有:采血量过多、采血量过少、溶血、脂血等。
5.1标本血量的采集
凝血四项检测的对采血量的要求非常严格,由于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必须为1:9,采用的是专用的蓝帽抗凝管,若血液量过多时,抗凝剂相对不足,导致血浆中会出现微小凝块,血液过少导致抗凝剂相对过多,严重影响结果。本研究中
采血量不足标本较同一患者重新采集的标本APTT、PT以及TT结果均明显升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5.2标本溶血
标本溶血是临床上常见现象,护理人员应该运用合适采血针进行采血,针头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溶血,使用较小的针头会血流变慢,激活凝血系统及血小板【1】,
针头过大会使血液发生湍流而发生溶血,样本采集完成后,应当轻轻混匀,不可用力震荡,否则也可造成溶血。
综上所述,实验室应该加大对分析前的质量管理,以提高检验报告的可靠性。作为检验人员,除了要全面掌握有关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还应加大责任心,对不合格标本的处理,充分提高凝血四项的检验质量。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是指在医院内患者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近年来,国内医疗环境急剧恶化,护患矛盾也在不断拓展加深。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接受医疗服务的第一站,急诊科护士对工作量和服务对象难以估计,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着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护患纠纷,使护士常处于一种责任心强,工作性质紧张,心理压力及工作量大的环境中。针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我科于2013年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现有固定床位25张,承担急诊及门诊成人输液工作,护士15名,年龄23~33岁。工作年限:≤3年者6名,占40%;4~5年者4名,占26.66%;6~10年者1名,占6%;>10年者4名,占26.6%。学历:本科2名,大专12名,中专1名。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8名。
1.2方法
1.2.1人员培训
1.2.1.1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急诊科护理工作风险大、压力大,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导致急诊专科护士调换岗位或辞职现象与日俱增,人力资源短缺现象日益明显。应引导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职业价值观,客观地分析与认识护理职业,进行优秀护士先进或感人事迹的正面教育。物资上奖大于罚,积极争取待遇的改善;精神上肯定取代缄默,鼓励取代责怪。提供积极向上的刊物供护士业余时间阅读,诸如订阅《读者》、《新周报》之类的刊物,扩大护士的视野,分散注意力,无形中卸下工作所带给的压力,使护士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明确自己的责任与工作的意义,每天保持一种良好的风貌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有效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1.2.1.2进行护理风险教育 针对护理队伍年轻,经验不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薄弱的现状,每月定期组织全科室护士对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在对事不对人的前提下,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总结,汲取经验教训,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防范预案,每月将预案制成小卡片,年终装订成小册子,放在护士触手可及的地方,供参考、阅读、警醒。
1.2.1.3强化规章制度的学习,加强"三基"训练 急诊专业涵盖了所有临床专科的急症处理,护士面对多病种、跨学科、多区域、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病情危、重、急的患者,以及众多的急救仪器,使她们产生对急诊科紧张和恐惧心理[2-3],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分层次制定并落实"三基"培训计划,促使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其内容包括:急诊护理核心制度,急诊护理常规,急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评分标准,急症护理抢救程序,急诊用药护理,急诊护理工作指引,急诊应急预案等,作为统一的培训内容及质量要求和考核标准[4]。
1.2.1.4有的放矢做好"两新"护士的阶段培训 "两新"护士包括新入科、新上岗的护士。由于急诊科同其他临床科室工作性质和特点有明显不同,发生在新护士的护理缺陷明显增多,医生对护理工作不满意,护士之间工作不协调,诸多矛盾均不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加重了新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5]。针对上述状况,从新护士进入急诊科的第1 d开始,我们即对其实施分区域、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培训,从简单到复杂区域跟班,带教老师依据每个工作区域的培训内容和考核项目进行规范培训,逐项严格考核。使新护士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区域的培训内容及抢救治疗监护技术,消除新护士对急诊科的恐惧心理也提高了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
1.2.2规范管理制度
1.2.2.1加强对危重患者的管理 全面评估患者,针对其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有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制定风险防范预案,且不断评价、修正、持续质量改进。
1.2.2.2建立护理组长负责制 护理组长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分3班制,24 h设;负责病情最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解决疑难护理问题;非行政班时段或护士长不在时,要求护士长全面负责本组的管理、组织、协调工作;负责督促、指导与检查本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护士长汇报。
1.2.2.3完善科室三级质量控制体系 成立"危重患者管理"、"消毒隔离"、"病区管理"、"急救药品管理"、"护理文书"、"三基训练"六个质量控制小组,标准按护理部制定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为一级质量控制即护士自我质量控制,二级质量控制即为护理组长质量控制,三级质量控制为护士长质量控制。将质量控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当事人进行纠正,每月召开质量讲评会,总结在检查中发现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对于个人违规现象予批评教育并与个人量化考核挂钩,对于共性问题与全体护士共同商讨并制定整改措施。
1.2.3提高防范家属的风险意识 急诊科所有出现的纠纷、闹事,绝大部分是因家属需求受挫而产生的负面效应。运用整体护理理论,将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背景等视为一整体,将风险防范措施纳入对家属的健康教育,包括帮助患者家属详细了解病情,患者的用药名称、作用、注意事项,危重患者皮肤的有效护理措施,各项护理操作的目的等,实现知情同意,通过健康教育使家属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积极配合并发挥正面效应,防止护理风险的发生。
1.2.4评价方法 选择实施前(2012年2月~2013年1月)与实施后(2013年2月~2014年1月)护理综合质量、护理投诉等客观指标进行效果评价。
1.2.4.1护理综合质量 科室及护理部每月对危重患者护理、病区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急救药品及器械管理、三基理论及操作考核,逐条按标准评分,以百分制计算,每月统计护理综合质量分数。
1.2.4.2护理投诉与缺陷 统计向院部、护理部、纪检办公室投诉的次数。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过程中发生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不完善和失误。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提高了护理质量,见表1。
2.2降低了护理缺陷发生率,见表2。
3体会
3.1护士素质是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风险管理的必备条件是护士素质的提高,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的基础[6]。结果显示,通过人员培训,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急诊科护士只有在具备临床护士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练就精湛的护理抢救技术,构建全面的知识系统结构,提高应付水平与应急处理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安全护理,使风险管理获得成功。
3.2规章制度的落实是防止风险事件发生的有效管理方法 "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保证急诊科护理工作处于良性运作状态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实践中对规章制度不断进行完善,采取加强重点患者的管理,实行组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三级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落实各项制度和工作流程,降低了护理缺陷及护理投诉的发生率。
3.3重视对家属进行风险宣教是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 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重视家属的心理体验,在适合的时间进行恰当的风险教育与告知,不仅可以赢得最佳的抢救时机,客观上也减轻患者给家属带来的痛苦,促进了医护患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
总之,在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护士长要积极引导护士树立风险意识,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实际行为来诠释风险管理的内涵与作用;急诊护士需自觉丰富自身素养,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在满足患者治疗需求的同时,满足患者基本的、合理的要求及心理社会需求,用心为患者服务,就能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及有效防范风险事件对患者、对医护人员、对医院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李文英.护士如何防范护理风险[J].中国实用医药,2009,(26):236-237.
[2]邵小珍,官锐园,徐国英.急诊护士焦虑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68-69.
[3]徐朝艳,郑志惠,张振路,等.急诊科护士工作心理控制源与疲劳、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663-665.
[4]王永丽.提高急诊科护士急救护理技能[J].护理研究,2006,20(6)下旬版:1677.
【关键词】质量控制;狂犬疫苗;接种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al QC)小组活动这种群众性质的质量管理活动对医院而言,致力于不断改善现有的护理工作流程,是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最佳服务质量的保证,而QC小组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随着家庭宠物饲养的增多,动物咬伤病人越来越多,狂犬病的发病率增高。我科针对“动物咬伤病人缺乏对狂犬病的认识,狂犬疫苗的漏接种率高”这一问题,开展了以“改变服务流程,提高动物咬伤病人依从性,降低狂犬疫苗漏接种率”为课题的QC小组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将2009年1月至10月在我科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动物咬伤病人,根据开展QC活动前后分为两组。
第1组:未开展QC活动前进行狂犬疫苗接种病人,即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在我科进行疫苗接种的所有动物咬伤病人,此组为对照组。
第2组:进行专门的QC活动后进行狂犬疫苗接种病人,即2009年6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在我科进行疫苗接种的所有动物咬伤病人,此组为观察组。
1.2 方法
1.2.1 活动方法
我科于2009年5月成立了QC小组,共有成员13人,其中大学本科3人,大专10人,护士长担任组长、策划设计,1名小组监控,1名秘书,其他均为组员。每1-2周利用业余时间召开会议一次,小组活动遵循PDCA循环。
(1) 对急诊科护理QC小组成员进行专题培训,加强主动学习意识。培训内容包括:狂犬病预防操作指南、动物咬伤暴露后处理流程、疫苗接种须知、暴露后伤口处理须知、狂犬病科普知识及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加强主动学习意识,并进行服务质量意识的教育,强化工作责任心。
(2) 狂犬病相关知识宣传材料上墙,在急诊科注射室门口将狂犬病疫苗接种须知上墙,内容包括:狂犬病疫苗的作用、应用人群、接种时限、程序(接种针次、剂量、时间)、注射部位、注意事项等。
(3) 加大对动物咬伤病人的宣教力度,把握宣教时机,根据病人的年龄、性格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采用宣传资料、宣传栏、讲解、交谈、专题讲座等形式,使动物咬伤病人认识到狂犬病的危害性和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依从性。
(4) 每位动物咬伤病人均发一份狂犬疫苗接种告知书,内容包括:狂犬病的相关知识、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针次及该病人五次接种疫苗的具体时间。
(5) 免疫接种全程跟踪,将动物咬伤病人的一般资料、联系方式等登记在狂犬病疫苗接种本,每天下午十七时左右由QC小组护士统计今日需接种疫苗者而未接种的人员名单,并逐一联系其前来接种。
(6) QC小组每1-2周活动1次,并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小组成员定时向组长汇报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组长定期检查措施落实情况。
1.2.2评价方法:
于活动前后动物咬伤病人狂犬疫苗漏接种率进行记录比较。
1.2.3统计学处理:
两组动物咬伤病人狂犬疫苗漏接种发生率比较,见表1。观察组狂犬疫苗漏接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动物咬伤病人狂犬疫苗漏接种率分别为9.45 %、1.91%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99.54, P﹤0.01)。QC小组活动开展后,狂犬疫苗漏接种率明显降低。
3 讨论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致死性疾病,伤后及时有效地处理伤口及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尤为重要。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2003-2007年平均每年约有2000人死于狂犬病;而动物咬伤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能接种狂犬病疫苗[2]。调查发现,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为,动物咬伤病人缺乏对狂犬病的认识,对狂犬病的危害性和防治知识了解甚少,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认为无必要全程注射。大多数未完成随访患者,特别是青年人群,因工作、学习及升学等原因,常常无法按照既定时间就诊,从而导致接种时间不及时或停止接种。通过对病人进行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指导,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电话温馨提示,24小时的服务,使忙碌的青年人群能够及时的完成接种。
QC小组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的一种有效途径。QC小组在活动中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使动物咬伤病人狂犬疫苗漏接种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在漏接种例数中,65例均为狂犬疫苗第四、五针加强针,前三针疫苗的接种率为100%,降低了狂犬病的发病率,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QC小组活动增强了护士的团队协作精神。护理服务质量全面管理的组织措施就是建立QC小组,护士通过参与质控工作,不断地增强质量意识,从而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QC小组活动强调的是群众的集体智慧,成员间的相互协作精神,营造了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小组成员也在活动中提高了学习、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了团队精神和自我价值,护患沟通技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本次活动,期望就诊我院急诊科所有动物咬伤的病人都能认识到狂犬病的危害性和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降低狂犬病的发生率。同时加大宣教力度,改变服务流程,免疫接种全程跟踪,将狂犬疫苗漏接种率控制在1%以下。也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进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秀云.医院QC小组在台湾[J].中国质量, 2003 ,(7):63.
近年来我院积极创造条件上等达标,建立了较完善的系列标准化,综合管理配套设施,做到“护理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序化、操作规范化、基础设施规模化”,其中护理管理是整个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的高低是评价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质量管理中实行级能分级护理、专科护理、护理文书以及消毒供应室等落实了质量标准。护理管理体制中,医院充分重视护理管理职能,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三级管理责任制,建全责、权、利相结合的岗位责任制和较完善的三级护理查房制度。2006年以来护理危重病人7469例,护理质量达标合格率为94%左右,无护理差错事故,促进了我县护理事业的发展。几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稳定护理队伍:
1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独立学科。而医疗效果最本质的质量是由诊断、治疗、护理三要素构成。因此,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质量和临床效果,今天的护理工作不是人们观念中的只是发药、打针,现代大量医疗仪器的引进和使用,护理康复质量水平的提高,对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1.1宣传神圣而高尚的护理职业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扬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使白衣天使的形象不退色。
1.2进行医德医风规范教育,组织观看护理仪表、仪容规范录象带、着装统一(衣、帽、鞋、发套)挂牌上岗,实行规范用语,微笑服务。
2坚持标准,深化完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在坚持医院护理分级管理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按照《四川省医院护理管理规范》结合院情,不断加强护理工作的质量控制,经常开展检查考评活动,要求准确、全面、符合实际。
为抓好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成立由院领导、护理部、护士长组成的医院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各科室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科室内具有管理意识,工作认真负责,专业技强的护理人员为成员共同组成,每周进行一次质控检查并将质控检查结果汇总后给予公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达到坚持与改进的效果。主要对劳动纪律、危重病人的监护、差错事故、基础护理及护理病历书写质量等内容的监控。护理病历是护士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结果的具体体现及凭证,它真实全面地记载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实施的护理和治疗措施。实行各科室质控小组交叉检查并相互评比等级,达到表扬与批评的效果,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护理病历书写的重要性,增强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确保了护理病历的真实性、连续性、规范性和完整性,根据《四川省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试行)》,全院护理病历书写合格率达90%,无丙级病历出现,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1]。
3更新知识培养人才,提高护理队伍素质
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是搞好护理工作的关键,建立德、才兼备护理队伍,是医院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操作程序,医院上等级的内在动力,是全面提高医院护理质量的基础水准。
3.1近年来我院分期分批选派护理人员到省级医院及对口支援医院进修学习,2006年以来到外地进修学习达30多人次,学习结束在全院护理大会上作汇报总结,尽量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操作。
3.2鼓励护理人员大量阅读国内外护理学报刊杂志,了解护理学发展的新动态,总结临床经验,撰写并给予一次性奖励。以此提高护理人员学习热情,2006年以来我院护理论文在省级刊物以上发表达26篇。
3.3狠抓护士长管理水平和骨干能力,我院鼓励竞争,展示自我进行竞聘上岗,护士长应具备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修养,运用现代管理新概念营造和谐进取的人文工作环境,激发带动每个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知人善用,充分发挥每个护士的才能,发扬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护理团队精神,带好护理队伍。新晨
3.4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三基”考核,继续护理学教育是规范专业培训,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教育。开展专题讲课,参加专家教授的医学讲课学习,每人每年继续教育学分不少于25分。护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保障医疗安全,防止差错事故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和医院质量水平的根本保证[2]。科室每季度进行一次“三基”理论考试,每月进一次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考试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作为以后晋升职称和年终评优的条件。
经过职能分级管理,以实践保进专业理论,以管理提高社会效益,以医院建设“一靠技术二靠人才”的策略,全面提高护理管理学科工作质量,为创建民族地区县级人民医院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1跟踪临床样本采集和运送过程,监督并评价每周一早晨,教员带领学生深入临床科室,全程观察样本采集和送检过程,确保样本采集的合理、规范,以及样本运送的及时和安全。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采集操作要及时指出,指导护理人员立即更正,并详细记录;对出现问题的科室定期进行回访,确保问题不再重复出现。随后由教员带教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定期汇报,由教员评价其执行完成情况。
1.2让学生直接参与日常的科室内质量控制工作每日的室内质控是检验科质量控制的重要工作,以往都由教员完成。新的模式下,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包括了解质控品的合理保存、正确进行检测操作、熟练运用Westgard质控规则进行观察判别、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遇到失控的情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查找原因、重复验证,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协助教师对异常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和临床进行沟通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学生主要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不参与检验结果的确认和报告,因此并不了解和分析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无法将临床知识和检验工作进行融会贯通。在新的带教模式下,学生协助教员进行结果报告,参与和临床的沟通。经培训后独立执行危急值回报,在教员指导下进行可疑结果的沟通咨询。对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员鼓励学生主动查资料、找原因,联系临床,并作出反馈和记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和临床的沟通,很好地加强了学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践行“检验医师”的职能、理念。
2对全程质量控制实习带教模式的评价
2.1考核模式
2.1.1理论、实践技能考核(占总成绩70%)各专业组(临床检验、生化、免疫、微生物、分子诊断等)自行命题,对本阶段在组内实习的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内容涵盖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由各专业组组长评分并对该阶段的实习表现形成评价意见提交科室,该部分占总成绩的30%;在实习生实习期临近结束的1个月左右,由科室组织总考核。内容侧重于案例分析和解答,以及一些开放性的命题。例如可能影响血钾增高的非病理性因素?你在工作中发现的质量控制好方法?举例说明我科可能存在的影响工作质量的不足环节等。该部分占总成绩的40%。
2.1.2室内质控失控原因分析与纠正措施(占总成绩10%)每一名实习生在实习期内,必须提供一份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室内质控失控情况下的原因分析报告,要求详细阐述失控原因、解决措施、影响范围分析,总结注意事项和改进措施,由相关专业组长进行评分后上交。
2.1.3室间质评结果报告(占总成绩10%)科室各专业组每年要参加5次室间质评(3次由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2次由上海市临检中心组织)。科室根据轮转情况,统一安排学生参加室间质评活动。同一份质控样本由教员和同学各自独立完成,教员的结果上报质控中心,学生的结果留存;待室间质评结果反馈后,参照反馈的参考值范围进行判定,并总结原因和不足,各专业组长根据整个质评过程进行评分。
2.1.4独立完成临床沟通咨询服务报告(占总成绩10%)要求每一名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独立完成一份相关专业的临床咨询服务报告。内容可以是某项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解释,例如胱抑素C在诊断肾损伤中的优势和局限;针对某种病原菌的抗生素药敏结果的解释,例如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的用药提示;危急值参考范围的临床适用情况和评估等等。可以自行选题向临床进行咨询,也可以针对临床提出的要求进行沟通解释,最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最终,将上述4种考核形式的成绩汇总并形成总体评价意见提交科室主任审阅。这些考核不拘泥于一般的卷面考试,它既能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科室工作质量献策献力;又能为选拔优秀人才提供参考依据,是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评价。
2.2实施效果
2.2.1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灌输,而是被要求主动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专业理论和技能,同时也形成了质量控制的全局理念,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工作积极性。
2.2.2实践技能得到了规范和提高实践技能不只是单纯的机械性操作,规范、合理、高水平的实验操作,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保障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实习中,严格管理学生的操作程序,细化要求,针对问题不断练习和改进,使学生对自身实践技能的提高有切实感受和体会。实践证明,在技能考核中,学生的操作规范有序、无差错,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2.3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质量控制的核心关键在“人”,怎样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质量控制的根本。在实践中,遇到影响工作质量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查资料、想办法、分析问题、拟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模式为其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间,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