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任务型口语课堂 意义协商 语言习得 水平配对
一、引言
意义协商作为外语教学中互动际的一种形式,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因其对语言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大量研究表明: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当交际双方在互动中进行意义协商时,学习机会将大大增加。意义协商越多,就越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意义协商研究目前还极为少见,截至目前,笔者尚未见到国内外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意义协商的实证研究文献。既然意义协商对第二语言习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协商将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
意义协商在课堂互动中有两种形式,其一为师生互动,其二为生生互动,本文论及的意义协商为后者。生生互动的意义协商在任务型口语课中极为常见,因为任务型口语课以学生间的互动为突出特征。任务型口语课是基于任务的口语教学,学习者必须通过语言交际来完成任务,所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理解障碍或表达障碍,从而引发意义协商。
在任务型口语教学中影响意义协商发生的因素很多,如学习者的水平配对、任务类型、学习者性别或语言背景等等。由于参与课堂任务的学习者总是水平不一,因此,研究水平配对与意义协商的关系有较为深远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学习者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数量的影响,探索出在何种水平配对条件下可以产生更多的意义协商,从而为汉语任务型口语教学提供参考,并有助于促进留学生的汉语习得。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假设
根据大多数前人的研究,笔者作出的假设为:水平配对影响意义协商的数量,三种配对条件下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混合水平组产生的意义协商最多。
2.实验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多水平设计。语言水平为自变量,包含三种水平配对,即中――中水平配对(同等水平组)、高――中水平配对(混合水平组)和高――高水平配对(同等水平组),意义协商的数量为因变量。所有被试同一时间在课堂中参与实验任务,任务时间大致为14分钟,整个任务过程用教室里的设备进行录音以收集数据。
3.被试
本实验被试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二年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某一个班的留学生,他们的母语背景不同,共18人,5名男同学,13名女同学,按其语言水平组成9对。
4.实验任务
所有被试结对完成一项信息差任务,该任务来自于尔雅中文系列教材《沟通・上》。该信息差任务是指对子里的两名被试分别看两个不同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被试需用汉语向另一方叙述故事的主要内容,两人都讲述完后对两个故事进行比较,一起找出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经大多数前人的实验证明,该任务较有利于意义协商的发生。
5.数据处理和分析
(1)本研究对数据的处理为以下步骤:①录音转写。录音时长13分43秒,笔者将9对被试的录音全部进行转写。②解码。由于同一时间内每对学习者产出的话语总量可能不同,所以需要先计算出话语产出总量,再用意义协商的数量除之,得出意义协商在所有话语产出中所占的百分比,这样便能对学习者间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进行比较。本文采用C单位对数据进行解码以得出每对学习者的话语产出总量。③意义协商的测量。Varonis & Gass(1985)认为识别意义协商的发生主要是识别触发语或明示语。本实验中意义协商数量的测算主要通过统计明示语的数量。明示语一般分为三类:澄清请求、确认核查和理解核查。在本研究中笔者还采用了其他明示语,如求助、自我修正、他人修正。
(2)本研究对数据的分析为以下步骤:首先使用SPSS19中的单因素被试间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果F检验效应显著,再使用事后多重比较对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异进行检验,以确定究竟差异存在于哪组或哪几组之中。
三、实验结果及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水平配对是否影响意义协商的数量,所以笔者用SPSS19进行了单因素被试间方差分析。一共得出两张表,一张是描述统计表,另一张是主体间效应的检验表。结果如下:
表1:描述性统计量
表1是描述统计表,它表示三种水平配对条件下意义协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其中自变量S代表水平配对,1代表高――中水平配对,2代表高――高水平配对,3代表中――中水平配对。从表1中可以看出,相较于另外两种配对条件,高――中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最多,但是这种差异是否达到显著水平还需看下面的方差分析结果,即表2。
表2:主体间效应的检验
表2是主体间效应的检验表,从中可以看出水平配对效应不显著,p=0.151,即三种水平配对条件之间在意义协商的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那么得出的实验结论为: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数量没有影响。
本研究的实验结论为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数量没有影响,不同的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该结论与大多数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同。如牟宜武(2008)指出语言水平对学习者之间意义协商的数量会产生影响,其中混合组(高――低)产生的意义协商最多;王佩、祁世明(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高水平组产生的意义协商明显多于另外两个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笔者认为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相对于前人的实验研究,本实验的受试太少,数据不够。由于研究的是自然班级,受试只有18人,直接导致收集到的数据不够充分。
第二,本实验研究中的受试来自七个不同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日本、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印度尼西亚,受试的语言文化背景不相同。而之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中被试都是中国人,他们的语言文化背景相同。Varonis & Gass(1985)对语言背景与意义协商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研究表明语言背景确实是影响意义协商的变量之一。在该研究中,每种水平配对中既有语言文化背景相同的对子,也有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对子,所以这就有可能造成三种水平配对条件下意义协商数量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第三,在前人的研究中,学习者一般分为高水平和低水平,他们之间的语言水平差距较大,高――低、高――高和低――低三种配对在水平上相差较远,所以三者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差异显著。而在本研究中,学习者的水平分为高水平和中等水平,没有低水平的学习者。这是因为本实验受试之间的语言水平差距并不非常大。虽然笔者也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水平配对条件,但由于它们之间的水平差异较小,所以可能导致三者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没有显著差异。
第四,本实验中所有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商总量都不是很多,这可能是实验任务较为简单或受试对任务材料中的信息较为熟悉所造成的。如果一项任务过于简单或受试对其很熟悉,不论怎样的水平配对都不太可能产生较多的意义协商。
四、结语
如今任务型教学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已占有重要席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任务型课堂教学,更应该了解如何更好地利用该课堂提供的教学条件去提高教学效果并促进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本文考察了任务型汉语口语课堂中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影响,笔者试图通过对课堂实录的研究分析去发现什么样的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商最多,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教学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数量没有影响。鉴于本研究只是一次初步性的有益尝试,在实验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日后还亟需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Long,M.H. 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Applied Linguistics, 1983,2.
[2]Mitchelle,R. Myles,F.& Marsden,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Oxford: Routledge,2013.
[3]Pica,T.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Classroom. Applied Linguistics,1987,1.
[4]Schmidt,R.W.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1990,2.
[5]Varonis,E.M.& Gass,S. Non-native/Non-native Conversations: A Model for Negotiation of Meaning.Applied Linguistics, 1985,1.
[6]蔡小丽 任务类型对中国EFL课堂配对互动影响的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论文,2006。
[7]郭美玲 康光明 意义协商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考试周刊》,2013,第40期。
[8]马冬梅 影响互动际中意义磋商的主要因素――二语习得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第7期。
[9]牟宜武 意义协商与二语习得.《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第31期。
[10]牟宜武 英语水平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之间意义协商的影响.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11]牟宜武 国外意义协商研究三十年评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第6期。
[12]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3]王佩 祁世明 任务型教学中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影响.《滁州学院学报》,2012,第4期。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
目前,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最难就业?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居然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这些高考时报考的“热门”专业,短短数年就迅速沦落为就业市场的“冷门”。《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表明,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是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最差的11个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失业人数已经连续3年居高不下。2009年全国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来看,法学、外语、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就业竞争依然最激烈,明显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专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供大于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结构性失业”,同时更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原因。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市场大融合的有力推动,同时还蕴含着中国社会法律环境的规范、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的推广以及专业从业人员的成长等众多条件的整合。特别是,中国现代服务业作为快速成长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增长潜力。从而使得相关的专业人才如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现代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论,积极倡导创新与技能并重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努力解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是今后地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趋势,对推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萌芽状态或起步阶段。就湖南的一些地方高校而言,不少高校虽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不管是从市场模式、运行机制,还是实际效果来看,只能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状态。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只是从以前的毕业生就业分配机构向提供较多个性化服务机构的角色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市场建设和运行无法可依。现行的市场建设靠政策,而政策往往滞后于现实实际情况,因而造成了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缓慢。
2.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层次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单一,不仅造成市场模式单一,更重要是造成了运行机制不灵活,这样,没有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参与高校毕业生市场建设的行列,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乏,造成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市场主体双方提供的服务层次和质量不高。
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者与经营管理者合二为一。这就造成了政府部门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竞争性、公平性,失去了市场的活力与生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既然作为一种市场,就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市场没有竞争性、没有公平性,市场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4.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基础。这种政策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起步阶段是正确的。但随着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逐步发展,再以这种模式就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了。高校不能办就业市场,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功能决定的,高校不可能对本校的学生和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按市场规则收费,但是高校可以举办很多招聘活动和市场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对学生服务的主要精力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并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把就业压力变成学习动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要素市场的一部分,也要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应该实现有控制的市场型就业模式,也就是“市场调节为主,政府适度调控,主体自主选择”的模式。其创新点:
1.市场供求调节机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关系要靠市场来调节。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经营发展要靠市场来调节。要把毕业生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大体系,通过社会劳动力市场来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市场供求调节,实现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2.合理的竞争机制。通过政府适度控制,在毕业生之间、用人单位之间、市场主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客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之间、高校之间都应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通过竞争来保持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活力与生机和促进毕业生资源有效配置。
3.灵活的筹资和投资机制。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允许社会多元化的资金进入就业市场,形成灵活的筹资、投资渠道和机制。4.自主选择机制。通过信息沟通、中介交流和培训转移三方面的统一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变更,对人才实现培训转移,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自主疏导。这是保证人才供需优化的重要条件。
三、建立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对策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度创新。面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一是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二是要建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调控机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三是要纳入社会就业的大机制和广泛的协作机制。包括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现代化信息服务制度、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等。四是要提倡大人才观、大市场观,推行诚信服务。市场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提供具有灵活、人性化的服务,积极推进人才市场的能力建设,以功能开发为重心,强化各类市场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究和开发人事、猎头服务、人才规划、生涯设计、人事咨询诊断等衍生服务产品。五是加快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缩小与其它类型的人才市场在信息技术方面上的差距,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功能。
2.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一是市场形式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市场形式必须是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应该坚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市场和小型市场相结合;定期市场活动和不定期市场活动相结合;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二是服务内容个性化。随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服务内容将由现在提供的共性化为主转提供个为主。在为毕业生服务方面将主要为个性化毕业生提供个人职业适应和针对个人实际情况的就业能力培训服务。三是服务手段现代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要将现代化的各种技术用于传统的就业全过程,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就业过程的现实问题,达到高效、快捷的服务。四是服务质量优质化。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作保障,随着就业队伍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就业市场将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满足市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3.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支撑体系的杜会环境。一是确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这两个主体在市场双向选择过程中始终基于平等、公平、竞争和完全自愿,市场中的其它社会组织始终应处于从属地位,主要发挥为市场主体服务、协调的中介功能。因此,必须复归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形成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能降低交易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应是全方位的,通过管理和服务,积极指导建立所属区域职业介绍机构、毕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行业、各种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及行业、大型集团公司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实行信息互通,
形成纵横交错、整体联动、立体服务的职业服务体系。
4.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目前提升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固然有赖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规模扩大和形式的多元化,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招聘活动与小型招聘活动相结合、定期市场与不定期市场相结合、本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与兄弟院校和社会人才市场相结合,但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更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工商管理毕业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建立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基础,以课程模块为内容,以企业人员与教师共同负责学生顶顶岗工作新模式。通过引进企业共建,进行企业化管理,建设成专业的教学与实习训练基地。通过聘请企业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设计师担任教学顾问和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实际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是地方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对外经营工商管理与制作。经营场所就设在教学楼内,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参与事务所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不出校门就可以掌握工商管理的全部流程,学生以设计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实际工程的设计,做到“真题真做”,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和掌握设计技能。(2)校外实训基地派出教师合作指导,进行学生顶岗工作的岗位锻炼。在“校企合作”制教学平台下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学习时间后,要转到长期稳定的可开展顶岗工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全真环境下的工作锻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要巩固已有实训基地,挖掘企业在接纳顶岗工作方面潜力,确定各企业顶岗工作岗位、计划方案,同时要主动联系本地区优秀的展示设计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的校企合作,成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各地方院校还可以按照“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产学互动、互利共赢”的方针,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加基地数量,重点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内涵建设,加大人力、智力、资金、资源的融合度、共享度,使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进一步对接互融,不断拓展基地技术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规范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3)加快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特别是要通过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从培养人、培养高技能设计人才这一教育的根本点出发,借鉴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岗位要求进行系统化的设计。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由各专业教研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建成后的课程模块都是特定的专业技能,通过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广泛。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供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支业务过硬的专兼职教师,按照专业群建设需求,内培外引、专兼结合,以优化“双师”结构和提高“双师”素质为重点,以提高理论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课题《湖南“四化两型”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编号11)和一般课题《工学结合下的高职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批准号:XJK011CZJ072)
参考文献
[1]廖君华.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赖雁翔.浅议广西再就业难点及对策.广西经贸1998. 11
[3]赵北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4]汤向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作者简介:
赵晓军(1977-),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雷公塘14号: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邮编:4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