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

第1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创意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目前,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归纳不同,李世忠在他的《创意产业概念析》中对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分别有了定义的归纳。他指出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世界各国基本都沿用了2001年英国出台的《创意产业图录报告》(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s)中所定义的:“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则在2008年北京市政府通过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中被作出了最权威的定义:“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释放的巨大生产力、推动力和影响力,都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曹新卓在他的《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全球主要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英国是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的国家,并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内容。1997年5月布莱尔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英国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以及一系列推动政策,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难的重要方法。自1997年起,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为9%,远远超过了传统工业的2.8%的增长率,英国经济逐渐从制造型转向了创意服务型。喻翠玲在《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中归纳了英国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1.政府的大力推动;2.因地适宜的发展模式;3.有针对性的产业支持政策。曹新卓介绍到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版权产业,在2001年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24%的国内总产值。《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中归纳美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1.用政策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2.用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创新;3.用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产品的出口;4.用教育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5.用法律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中介绍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本以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特别是日本的动漫艺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以在10年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形成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新加坡也早在1998年就将创意产业定为该国21世纪的战略产业。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下,全球各产业都受到各种影响,文化创意产业也在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求发展。例如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泽珲在《金融危机之际正式文化雄起之时》一文中,用各国的历史经验总结出宏观经济的萧条期往往是文化产业的机遇期。其中,他把美国、日本、韩国的经验描述为文化产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是打破资源瓶颈的战略支点和动力引擎;是走出发展困局的本土根基和国际名片。

同样的观点还在李光斗的《创意经济迎战萧条寒冬》提到:“萧条年代,要想突出重围,用创意振兴经济是最快的捷径”。他认为创意具有巨大的改造力量,它可以改变竞争格局、改变国家、改变历史,它有力量迎战经济寒冬。

同时,中国人民全国委员会的厉无畏2009在《中国流通经济》发表的一片文章《创意产业:经济寒冬里的一股暖流》中,对文化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发展也持乐观态度。文中指出,创意产业是一项可以将文化资本重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的新兴绿色产业,它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着的更多是发展机遇,它可以通过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经济另一面实现经济崛起。

另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埃德蒙•菲尔普斯在《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中认为创新与消费和竞争是促进世界经济变化的三个主要市场力量。他指出了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特别给出建议,呼吁中国需要在创意产业上自给自足,不依赖其他国家独立生产出更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学界中也有持保守太度,提醒大家要认真分析情况以应变严峻形势的,例如黄志祥在《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和对策》一文中,以传统报刊业的身份就不同形态的传媒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做了说明。他提到了在同样属于传媒业的不同形态的媒体们,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是具有差异的。就广告收入这一项为例,以网络、移动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金融危机中能够逆风飞扬,获得了傲人的广告收入业绩。而固守传统媒体产品、传统产业结构的报业,广告收入增长极为困难,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艳在《职业》杂志的《在金融危机中做创意》的采访中提出了对金融危机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观点。李艳认为金融危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采访稿中提到历史的经验证明,往往在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因为人们在危机中,需要通过文化消费来缓解精神压力,从而调整再金融危机中的心态,并且增强信心。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积极应对,相关部门也提出了针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划以及扶持政策,如《领导决策信息》中了《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的文章,该文提到了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后,各地都响应号召,推出规划发展蓝图以及相关政策,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中总结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十名的城市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政府支持力度。从文中的数据及表格中可以看出,这10城市都以各自的方式和政策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喻翠玲.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9(2):69-73.

[2]刘晗.在金融危机中“做创意”[J].职业,2009,(19):14.

[3]周任远.上海创意产业聚集现状分析及动因探讨[J].管理观察,2009,(5):13-14.

[4]曹新卓.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J].中国商界,2009,(1):46-47.

[5]陈泽珲.金融危机之际正式文化雄起之时[J].今日中国论坛,2009,(4):45-48.

[6]领导决策信息.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J].领导决策信息,2009,(2):26.

[7]厉无畏.创意产业:经济寒冬里的一股暖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9,(2):4-6.

[8]李世忠.创意产业概念析[J].生产力研究,2009,(9):130-132.

[9]埃德蒙•菲尔普斯.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新动[J].

中国流通经济,2009,(3):4-6.

[10]黄志祥.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与对策[J].新闻与写作,2009,6):18-20.

[11]李光斗.创意经济迎战萧条[J].现代企业文化,2009,(5):34-35.

[12]魏爱梳.创意产业文献综述[J].经济论坛,2009,(1):64-66.

[13]UnitedNation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CREATIVEECONOMYReport2008[M].UnitedNation,2008.

[14]Marta-ChristinaSusie.TheCreativeEconomy[J].LESIJ.2008(1).

[15]NormaMRants,DeborahLeslie,SusanChristopherson.Placingthecreative

第2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促进作用 经济发展 北京

北京市是我国最早提出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从2005年起,北京市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写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中。实践证明,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首都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京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使其成为北京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09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北京市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有资料证明,当某一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5%以上时,就可以称之为支柱产业。图1显示,2006-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北京市GDP比重超过5%,为10%以上,2010年达12.3%,已达到“支柱性产业”的衡量标准。而同期,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在2.5%左右,2010年为2.75%。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图2显示,2006-2010年北京市GDP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相比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高于北京市GDP增加值同比增长率,这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京市经济的新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对北京市GDP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了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等特点,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产业形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新媒体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表1显示,“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广告会展等四大优势行业。2010年,四大行业产业增加值占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5.5%。其中,2010年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产业增加值为847.1亿元,占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49.9%,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8.0%,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行业。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使新兴产业发展已超过传统产业,特别是以科技引领的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产业的发展,使高新技术在文化创意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

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了城市就业的增加

表2显示,“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还促进了就业的增加。从社会贡献率看,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为89.5万人,2010年达到122.9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33.4万人,从业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8.3%。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占北京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2006年14.1%,提高到2010年的16.0%。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占北京市就业人数,从2006年的9.7%,提高到2010年的11.9%。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首都经济增长的亮点,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中,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是吸纳从业人员最多、增速最快的行业。2006-2010年,这一行业吸纳就业人数从28.3万人提高到51.6万人,五年间增加了82.3%,年均增长16.2%,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从31.6%提高到42.0%。

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处于重要地位

北京市不仅是我国最早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同时拥有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北京市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文化设施完善,文化底蕴深厚,各类专业人才资源极为丰富,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表3显示,2006-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在15%以上,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北京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居全国首位

2011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了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1),该指数使用2010年统计数据及调研数据计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指数包括:综合指数、生产力指数、影响力指数、驱动力指数等四项。其中生产力是从投入的角度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投入水平,影响力则是从产出的角度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效果,产业驱动力则反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表4显示了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分布情况,北京市综合指数排名居首位,广东和上海紧跟其后,四川首次进入前10名。其中,北京市文化产业综合指数为79分,生产力指数、影响力指数,分别得分为83.3和83.2。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投资热点领域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入居全国第一。2004-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03亿元,平均增速21.99%。在国内众多地区,政府纷纷以超过10亿元乃至百亿元的重大项目,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10亿元招商引资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大都是旅游、休闲类园区项目,表5显示,在全国部分招商引资的1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中,北京市有四个园区的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

北京市形成了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相继分四批认定了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地域、核心功能和主要行业如表6所示。其中,2006年12月第一批认定了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8年3月第二批认定了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10年3月第三批认定了2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10年11月第四批认定了7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目前,北京市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覆盖了16个区县。其中,朝阳区最多,有8个集聚区;海淀区有3个集聚区;东城、西城、丰台、石景山、通州各有2个集聚区,其他9个区县各有1个集聚区。

2011年11月颁布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对“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要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要高于全市总体经济增长速度,比重力争达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左右。

参考文献:

1.朱怡洁.我国创意经济产业的发展探究[J].中国商界,2007(7)

第3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实景演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一.前言

随着旅游产业不断扩展和复制,旅游者渐渐产生审美疲劳乃至厌倦,尤其在经济高速运转的今天,旅游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及工作的压力,其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同类产品的增加,导致旅游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迫使他们急切寻找、选择和创新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力争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在“推”和“拉”的双重动力作用下,必须实现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业态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业态融合是旅游业态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产业融合是为适应产业发展或为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而发生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本质是对传统产业组织结构和形态的突破和创新。旅游产业融合是顺应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游客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旅游产业发展新理念,是旅游产业化的新路径,其创新对于突破原有旅游资源的限制,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拓宽原有的传统营销渠道,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市场营销论文,打造旅游产品精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以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发展起来的旅游业越来越多,主要有文化产业、农业、创意产业中演艺业及网络游戏业等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其中,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整个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主流。本文以“印象?刘三姐”为例,提炼其产业融合模式,并以此为视角,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同时为相关旅游业提供借鉴。

二.“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模式现状分析

“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模式即根据功能和发挥作用的不同,将“刘三姐”等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以音乐、舞台演出、电影等创意产业作为途径,融入传统旅游的载体中,形成功能互补的“一轴两翼”的商业融合模式。具体如图所示:

第4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 韩国 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品贸易 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品贸易额增长快速,市场占有率扩大,国际贸易地位逐渐提高

根据《2010创意经济报告》的数据来看,2008年中国在世界文化贸易中的比重达到21%,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大文化产品出口国。

2011年中国文化核心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99.1亿美元,同比增长21.4%,贸易顺差174.9亿美元。从表中可以看出,1992年到2008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呈稳步增长状态的,特别是在2001年到2008年这一阶段增长速度尤为明显。但就整体贸易而言,发展空间还有很大。

(二)我国的主要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依然存在逆差

1.在商业演出方面,中国具有国际水准的表演团队出国表演的平均收入还不到四千美元,比如杂技芭蕾舞《天鹅湖》,每一场的收入也只不过才3万美元,而我国一年的海外商演总收入还不如太阳马戏团的年收入。2.在图书进出口方面,中国的图书行业一年只有6000万美元左右出口额,多年来,我国的图书进口量与出口量一直是10:1的严重逆差状态。3.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火爆,虽然内地电影市场票房一路飙升,但海外电影票房却是一片惨淡,票房不过几千万元人民币。从进出口量上来看,中国在2000年到2014年之间进口影片超过4300部,而出口电影只有几十部,贸易逆差很是惊人。

存在贸易逆差的主要文化创意产品不只是在图书,商业表演和影视剧行业,还普遍存在于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和动漫行业,并且逆差都非常大。

二、韩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品销售额逐年增长,对外出口量也是不断扩大

2005年韩国的主要十大文化产业领域包括游戏,漫画,音乐,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广告,角色和教学娱乐等发展快速,仅当年的销售额就高达437亿美元,较上一年增加了13.3%,约占到韩国GDP的6%,远远高出中国的3%,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才4%。在2007年,韩国国内文化产业销售额达到58.61万亿韩元,与2002年相比,这五年间增长了7.3%,同年,文化产业总的销售额占到GDP的6.5%,总的附加值占到GDP的2.6%。

(二)韩国文化产业核心产品贸易量始终处于逆差,整体发展薄弱

韩国文化产业核心商品从2002年到2008年这七年间出口额就增长了210%;而在进口额上,从2002年到2008年进口额都远大于出口额,可以看出韩国文化核心产品贸易逆差严重。

三、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产业近些年在整体上发展迅速,进出口贸易量不断增加,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在产品设计服务,广告,新媒体,艺术产品,古董等创意产品的出口在不断增长,势头强劲。韩国与中国相比,整体上的发展略逊与中国,中国还有一项优势创意产品,那就是印刷品,并且是增长较快的一项产业,而韩国虽然印刷品也得到发展,竞争力上升,但还远不及中国,增长率也不及中国的高。中韩两国有其自身的发展基础和资源,近几年中韩的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出口额也在不断上升,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市场前景广阔。

提高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快并巩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建设,发挥其集群效应,赢得规模经济。结合自身发展优势,打造出完整的、高效的、专业的产业链条,实现规模经济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二)重视本土化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名品品牌。我国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努力发挥本土优势,结合大众需求,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

(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培养,尤其是要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还有营销人才。

(四)加强法律建设,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要制定差异性文化产业政策以适应不同地域的文化,加大对文化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加快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要加快步伐扶持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民族文化,使其成为核心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兑炫.韩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10.

[2]江曼.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出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经济贸易大学,2014.

第5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创意产业 设计人才 培养模式 师资

随着创意产业的日益崛起,原创设计和自主创新已成为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支持力量。然而当前原创设计的缺乏和对创意设计人才的渴求已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这对以培养创意设计产业人才为主的高校设计教育而言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如何以前瞻性的眼光和进步的思想真正从源头构建适应现代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人才保障已成为当前高校设计专业教育必须面临的严峻任务。

一、创意产业与创意设计人才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对“创意产业”宽泛的理解是:“创意”成为生产的驱动力,带动产业的发展。它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1)以创新为灵魂。在创意设计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独特的创造性,在对待产品的全新创造或再创造再提升过程中始终体现其核心内容价值的独创性。(2)以文化为基础。文化是创意产业的基础和物质内容,创意为文化注入了生命力并以此带来高附加值,而文化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意源泉。(3)以科技为支撑。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创意创造提供了发展的“翅膀”,使人类的创意天赋在产业化推动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以产业链的融合为运作模式。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创意设计与市场策划、市场服务相互融合,并通过市场拓展和品牌衍生等产业化运作模式最终形成一条集研发设计、制造生产、整合营销为一体的体现创意高附加值的完整产业链。

(二)创意产业对创意设计人才的需求

创意产业是一种基于人的创意型经济增长模式,创意设计人才是保证创意产业顺利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创意设计已不再是单纯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的设计行为,而是从物理、生理、心理乃至各个文化层面的人对产品、环境、生态和审美等需求的一种创造行为。这就注定了创意设计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思维,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和较强的策划、设计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应具备卓越的创意创新思维。创意是以人的理念为核心,以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创意设计人才只有具备智慧型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才能全方位地思考产业市场的设计需求,设计出独特新颖且具有前瞻性的创意作品。

2 应具有广博的人文科技素养。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的母体,科技是支撑创意转化为现实的有效手段。创意设计作品正因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形成高附加值。因此,当下设计人才需要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多学科的人文和科技交叉学科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意设计人才,方能符合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3 应具有把控设计全过程的综合创意设计能力。当今创意产业价值提升趋势已从“单元级”的竞争上升为“系统级”的产业链竞争。这就要求创意设计人才必须遵循产业链的特征,掌握设计项目的整体过程,熟悉本行业相关岗位操作技能,具有把控市场调研、管理策划、设计制作及营销推广与服务等设计全过程的综合设计能力。

(三)当前高校创意设计教育的尴尬现状

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来自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以来沿用传统教学理念,片面追求设计视觉形式表现和单方面的设计技能,轻视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综合策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只会模仿,创新意识弱,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和创业精神。

1 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当前我国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普遍缺乏市场的敏感度,教育链与产业链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机制。高校设计教育对创意产业的真实现状缺乏深入调研而使得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层次比较模糊,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没有根据创意产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针对性调整。教学模式重片面设计效果而轻视对设计流程的掌控,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设计学科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知识链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实践教学囿于“纸上谈兵”,缺乏与创意产业的衔接。在整个创意产业链中,创意设计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而生产企业和市场是成就创意人才的“孵化器”,但现在很多高校的设计实践教学往往是走形式,大多停留在图纸上,学生对材料市场和技术的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实践教学活动与市场创意产业链相脱节。

4 创意设计专业师资严重短缺。当前我国大多数设计专业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到高校任教,没有过多的工作实务经验,加上部分教师长期在学校任教,脱离了现有创意产业环境。这些教师由于缺少产业市场实践经验,只能概念性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创意知识。能够直面创意产业进行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全球知识创新和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促使我们必须创新教育内容,探索学校设计教育与创意产业市场的有机结合,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科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一)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创意产业以文化为背景,以创新性思维为源泉,以创意设计为手段,以创造高附加值为目标。其精髓在于“创意”。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设计教育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为创意产业培养具有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创造性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意设计人才。

1 应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意设计思维能力是指在设计实践中能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意方案,以设计出新颖独特且能引领时尚生活发展的作品。创意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和联想能力,这是产生创意灵感的思维基础;第二,通过发散性思维、求同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等训练方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是产生创意灵感的思维过程;第三,通过对现实和未来的关注,从求新求异的角度培养学生做新概念、新时尚的领导者和实践者,这是产生创意灵感的思维动力。

2 应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实战能力。创意设计活动涉及市场需求、市场调研、设计规划、制作实施及市场效果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中实际性问题的解决是设计活动的土壤。作为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设计创造的基本规律,通过深入产业及行业实际,让学生了解生产加工技术和创意市场行业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实战能力。

(二)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赋予学生创意设计知识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积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当下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市场环境中,高校设计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断融入创意产业的知识,更好地实现与创意产业市场的接轨;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前创意产业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育人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设计能力。让学生在认知、解释和理解社会的过程中自主地、能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在与人的互动体验中不断进行知识能力重组,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超越。

1 提高素养,强化人文与科技交叉性课程体系建设。在创意产业中,文化创新是以广博的人文与科技知识为基础的,丰厚的人文、科技素养亦是发展卓越创新的源泉。因此,我们必须从创新的角度切实强化对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其一,在通识性课程设置上应加强以培养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文艺术教育。如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资源,研究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此外还应设置创意学、市场学、设计管理、消费心理学等与创意产业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并融入社会调研内容和设计伦理的思考与讨论,加强学生对创意产业市场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激情。其二,在应用性课程体系中应强化科技类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创意产品是技术文明催生的产物,在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专业应用性课程必须融入现代设计技术课程,如数字媒体类、动漫IT类、现代工艺技术等,为学生实现其创意提供科学技术知识的支撑。

2 提倡创新与合作,构建“发展型”课堂教学模式。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依托综合性设计服务市场而形成的,因此高校的设计教学内容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构建以培养创新知识和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为核心的“发展型”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设计创新系统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协作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并进行创造。其一,大力开展“探索性”教学。通过对学生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思维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其二,开展以产业链相互协作为目的的“体验性”教学。处于市场竞争的创意设计服务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市场需求、营销策略、材料与工艺、市场效益及社会责任等问题。通过产业链体验性教学,把学生的“单个创新”变为“系列创新”,“个别创新”变为“集体创新”,使学生在体验的各个环节中相互沟通,不断拓展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其整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积极与产业市场互动,全面砥砺学生创意设计实践能力

在创意产业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坚持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积极建立设计教育链与创意产业链衔接的有效机制,从市场中不断吸收设计教育的养分,充分利用产业市场来全面厉练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1 设置与市场对接的企业课程。设计教育链是创意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设计教育必须大胆打破校园的壁垒,充分挖掘地域创意产业的教育资源。如在高年级课程体系中直接导人相关企业的培训课程,引入企业的师资和设计理念,按企业的模式来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实现高校创意设计教育与当地创意产业的完美对接,缩短设计专业学生与产业市场的距离。

2 导入“实战型”项目课题。在专业设计及毕业设计教学中直接导人市场项目,在教师的带领下按市场规则设计开发,通过仿真环境和真实课题的实践,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自我设计修正能力。这种实战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淡化纸上谈兵的设计教育模式,还可为学生的设计作品开辟广阔的市场应用渠道。

3 实施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竞赛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是激发原创活力的最佳方式。学生在参赛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并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自我创造能力。同时参赛可以使学生到大赛上展现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成才的信心,亦可将优秀设计作品推向产业市场,实现高校创意设计教育与产业市场的互动。

4 开展与产业链对接的“假期课堂”。假期是设计专业学生深入产业市场实践的“黄金时期”,积极创建和利用社会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对应企业,在一线设计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创意设计实践,熟悉设计流程,参与调研策划,锻炼项目创意开发及实施等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使合作设计企业受益,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获得创意产业市场第一手实践经验。

5 建立创意产业园为主的创意实践“孵化中心”。打造以孵化创意设计项目为目的的创意产业园是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形式。通过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为设计专业师生投身创业实践提供场地、房租、税收等优惠服务措施,鼓励其开展以环艺、服饰、广告、包装、工艺品等为主体的创意设计服务等,促使学生将创意设计直接付诸产业市场开发,以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意经营管理能力。

三、打造面向创意设计教育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改革的关键。面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建立一支与创意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改革教师考评机制,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性课题研究,深入相关企业调研或直接参与市场创意设计项目的开发等促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态势,熟悉行业岗位需求,实现教师在创意产业市场环境下知识结构的转型。第二,鼓励部分教师深入创意产业一线挂职、兼职,或直接创立企业,以积累创意设计实践经验。这样既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又可以服务于社会,提高创意实践教学水平,更好地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第三,在聘请客座教授的基础上,适度引进创意产业市场中有成功经验的设计师、策划人(设计总监)等到校进行教学,他们在教学中可将成功的实践案例带入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为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积累实践经验,为学生在未来的创意产业实践中起到很好的铺垫和指引作用。

第6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相比其他国家而言,还有很大欠缺。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其他国家文化创意发展模式,进而提出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并提出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一、文化创意产业内涵

世界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有不同的提法。创意产业起源于英国,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该小组于1998年首次将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进行明确的定义,认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李世忠(2008)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灵感、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隋岩(2008)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手段,产业是目的,背景是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之后的后工业社会、信息成为核心资源的信息社会。

文化创意产业就其名称本身包含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内容,分别代表文化创意产业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的三个阶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理解为将创意融合于文化元素,通过科技和智力创造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进而形成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

二、国外主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1.美国

美国凭借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霸主地位,把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产业称之为“版权产业”,并将其纳入己经制定的北美标准产业分类系统NAICS,近年来,版权产业在美国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部门之一。

其特点:(1)投资主体多样化。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州和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文化方面也提供资助。而美国文化艺术团体得到的主要社会资助则来自于公司、基金会和个人的捐助等,其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资助;(2)科技投入加大。以影视业为例,每一项对影视产业的创制与传播可能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都会同步运用于电影电视之中;(3)拥有丰富的人才是美国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从世界各国搜罗了大量优秀艺术人才,同时其文化管理已形成一门专门学科;(4)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来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对文化艺术进行支持;(5)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一直以来,美国都在积极推动包括文化商品在内的所谓贸易和投资领域自由化,为其文化商品输出提供保障。

2.英国

英国模式的主要特征。在国家内部既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市场竞争,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既利用国家力量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文化创意市场自由化与文化创意贸易自由化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本国文化企业和跨国公司开拓国际文化创意市场;又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本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市场。

3.韩国

“韩国模式”是成立专职机构进行管理、规划和指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定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战略,并在政府协调下高效地执行。同时,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抓住产业转移良机,在引进、吸收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大公司战略,保护本国市场,推进完善的产业链的一种文化创意产业链。亚洲其他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实践这种模式,相比之下韩国更加典型。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1)政府主导,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以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发展总体战略。建设方针是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支持,动员民间参与,到2005年已经建成7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3)建立资金支持机制,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四以教育和研发投入拉动产业发展,建立奖励政策。

4.日本

“日本模式”是指以政府宏观政策为引导,找到重点突破口,发挥优势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通过发挥日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吸取外国文化来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其特点归纳如下,(1)以政府为主,全盘统筹,协调发展;(2)培育具有独特性的产品市场;(3)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日本内容产业中各个业种之间,无论是电影、漫画、游戏或是音乐,都是相互联系的,媒体的综合性和多元化使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模式是否能成功,主要在于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从产业发展模式整体的演变趋势来看,各种产业发展模式具有趋同的趋势。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应采取的发展模式

通过比较分析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基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应采取如下的发展模式。(1)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宏观政策引导;(2)投资主体多元化;(3)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4)重视人才的培养;(5)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建设;(5)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6)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1.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我国各级政府应把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从宏观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全方面做出总体规划,营造适宜产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宽松的发展环境;政府应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及相关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尽早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社会资源自由流动,鼓励有条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省市建立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行使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权,以解决条块分割、体制不顺的问题;政府应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支持,放宽市场准入机制,支持创意研发,促进内外贸易,推动产业升级,完善统筹机制;应对各地区产业资源进行全盘性的调查,优化配置创意产业社会资源。

2.投资主体多元化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扩大投融资渠道,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解决该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

3.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集群化建设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目前园区建设方面,初具规模但缺少特色,着手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备的创意园区,是未来发展之关键。通过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发挥其带动、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

第7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地产模式 选择

我国文化创意地产发展现状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规模越来越大,发展范围从最初的北京、上海、广州几个国内著名城市辐射到全国各大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到的行业也日益增多。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产业,仅上半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平均增幅达17%,高于全国GDP增长速度。文化创意产业强劲的势头,不仅为我国经济“保八”顺利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而且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文化创意产业不但在国内各大城市的GDP中所占的比例和绝对利润值逐年增长,而且新增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和从业人数逐年增多,整个创意文化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但是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总量过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文化创意产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北京为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产品的制作,创新产品的营销,并通过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北京各文化产业基地的特点如表1所示。尽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地产发展迅速,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管理和运营比较完善。但仍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尚未形成完整、顺畅、高效的产业链;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创意产业地产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再次,文化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地产模式比较分析

(一)单一企业型

日本神奈川日产技术中心位于日本神奈川县厚木市边缘,总占地面积116万m2,有7000多研发人员,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其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日产研发、检验、保障体系,是日产汽车研发系统的“神经中枢”。目前为止,日产全球总部、日产横滨引擎工厂、日产追滨制造工厂、日产技术中心和日产先进科技中心已全部落户神奈川县厚木市。日产技术中心包含以下特点:

第一,具备科学的研发体系。日产的研发体制建立在以日产技术中心为核心,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及试车等三大环节为架构的基础之上,以其销售额5%的高投入作为研发费用,累积成较大的研发潜能。第二,具备合理的发展模式。通过不断研发设计附有吸引力的新产品,维持其超强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获利能力,然后再以投入更多的再研发人才及其设施,使日产成为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

(二)独立主题型

韩国首尔数字媒体城(简称DMC)位于首尔新千禧城内,距离首尔国际机场只有30分钟的车程,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媒体城成功的因素之一。此外,政府的大力投资和支持也是首尔数字媒体城成功的另一大因素之一。项目实施通过公私联合、整体统筹、有序推进方式,采用了系统的激励投资机制和支持政策。

媒体城的项目发起者是由韩国首尔市政府开发和推广,具体实施、建设、工程计划则是由政府专门成立的数字媒体城负责。首尔市开发公司负责执行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DMC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项目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激励机制。对内采用了差异化定价、安装付款等方式,并强调了激励价格机制。对外则采用了外商投资激励机制,在土地供给、办公室出租提供等方面以外商投资相关法律为准提供相应支持。

(三)产业复合型

澳大利亚昆士兰省府布里斯本的奇云角都会村是近来国际上比较具代表性的创新园区,它由昆士兰科技大学与昆士兰政府共同出资经营。园区建设内容包含:创意产业园、健康及生物医学创新研究所以及超市、商店、餐厅等商业设施。其中,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园区(简称CIP)是奇云角都会村项目的核心项目,包含了创意产业学院、创意产业学术中心、创意产业事业中心,集中了教育、科研、商业、表演、商务等多种功能空间。

产业区内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作用和影响机理如图2所示。图中,政府指创意产业区所在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昆士兰州及布里斯本的政府管理机构)。学院指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研究机构包括澳大利亚交互设计合作研究中心(ACID)和 ARC创意产业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CCI)。企业指在创意产业区内的创意产业企业。从各个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上看,政府向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企业依法纳税同时反馈政府政策实施结果;政府向大学提供经费和公共政策支持;大学向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开展培训,提供图书资源、实验室等开放服务,而企业为大学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学生实践机会;政府向研究机构提供经费、办公场地和公共服务,而研究机构向政府提供政策层面产业建议;研究机构为企业提供行业战略规划,业务咨询,企业为研究机构提供部分研究经费,研究数据和研究案例等;研究机构向大学提供专业设置指导、前沿学术研究教育,而大学向研究机构输送高端研究人才,提供辅助研究机构从事调研等研究活动。

昆士兰CIP成功经验如下:首先,城市改造为其提供了良好的选址。昆士兰政府投资4亿澳币的Crove都市村庄开发建设项目于2001年开始兴建,规划为教育、研究、商业、居住和文化等综合区域,为创意产业园区提供了良好的地址。其次,教育振兴工程提供了必备的科技人才。QUT着手进行教育振兴工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创意产业学院,尤其是通过数字技术,将研发与创意实践的商业运用结合起来,为CIP提供了知名度和强大的人才供给机制。再次,政府推动“智慧之州”规划提供了所需资金和政策。昆士兰州政府促进生物科学、创意产业、高附加值服务等领域的发展的政策,为相关项目提供了资金和政策支持。

综上,三种文化产业地产模式的特征归纳如表2所示。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地产发展模式选择建议

(一)模式选择

综上所述,单一企业型的发展模式必须由一家研发机构承担巨额的投资以及大量研发人员,此外还需要保证10年后因企业发展有足够空间扩大园区规模。但是,目前规划设计存在的远瞻性不足,国内尚未形成集研发、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研发企业等现实条件决定了单一企业型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而现在全国很多城市正在兴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多为独立主题型,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地方优惠政策,先吸引知名企业入驻,打造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或者优势产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再往产业链两端延伸。但是从各个正在兴建以及已经兴建完毕的产业园发展状况来看,存在着政府主导过于强势、招商引资过于急功近利的问题,脱离了市场真正的需求。很多园区的开发建设缺乏合理规划,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导向。政府在招商的过程中对企业缺乏限制筛选,只是借创意产业之名进行写字楼开发,导致创意产业聚集发展失去意义。

由此来看,产业复合型的发展模式最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通过集聚效应,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形成多个相互关联的产业链,使企业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具有信息密集、技术、基础设施共享、降低成本等优势。一方面,智力、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的有机融合整合了产业链,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同类企业入驻,使创意产业集聚地在空间规模上日益呈现集群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建立这种高端创意策划人才、创意作品及思想交流汇聚的复合中心,也体现了创意产业多元社会文化互动融合的特征,有利于各种社会文化的互动融合,为激发创意灵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注意问题

首先,良性运营模式至关重要。政府支持推动发展是文化产业区成功的前提。高品质的产业人群、居住人群、消费人群是成功的基础。其次,文化产业区不能成为孤立单一的产业区。规划要突出多功能复合,围绕核心产业区形成具有会展、酒店、居住、文化娱乐等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展示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城市功能区域。再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是文化创意产业地产永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清.上海创意地产—探索中前行[J].上海商业,2006(11)

2.郑文文.中韩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7(6)

3.郑洪涛.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4.符振彦.创意地产的商业模式引发关注[J].北京房地产,2009(3)

第8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辽宁;老工业基地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10-0062-02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几年崛起的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被称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根据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的定义,文化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潜力”。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大力推崇,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长沙、南京等大城市也得到大力发展,其经济效益不断显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选择,也成为壮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当前,辽宁正处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恰逢其时。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强大推动力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升级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完善产业结构的同时,必须发展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从国际国内的发展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值得辽宁关注并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

1.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市场经济价值可观。创意产业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更重要的是创意作为生产要素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据统计,全球创意经济每天创造的价值达220亿美元,并且以5%以上的速度增长,美国的年增速达14%,英国为12%。不少国家和地区如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等都已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美国,从1996年开始,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就已成为最大宗的出口产品。2006年的《硅谷指数要点》报告指出,美国的“创意和创新服务产业”已成为仅次于软件产业的第二大产业集群。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对GDP的贡献早已超过任何制造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人们所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城市等都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

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这些城市的支柱产业。

2.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重要方式。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新”和“创意”为动力和源泉的产业,“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

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的界限。”[1]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创意元素与创新技术的融入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实现传统产业的创意化、高端化、增值化。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企业陷入困境,装备老化、技术落后,能耗也非常高,要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就必须要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改变。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渗透性和高整合性,对于优化与升级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提升辽宁城市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文化创意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引擎。作为一个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对传统自然资源依赖型经济的一种扬弃。“文化创意产业与高科技产业一样,生产要素不再以人力、能源、原材料为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三大生产要素,一是是智力资源,二是文化资源,三是科技资源”[2]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条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科技文化化与文化科技化的高端发展路线(金元浦)。20世纪90年代,英国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结构成功转型,此后,各国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辽宁是重化工业集中的省份,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GDP高速增长也伴随着煤炭消费总量大幅增长。因此,在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辽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无疑会大大减轻因发展经济而给资源储备和环境带来的压力,推动辽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也能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辽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辽宁是一个文化大省和人才大省,历史文化、工业文化、旅游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独具特色;同时,省内高校众多,人才济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明显。目前,辽宁省的部分城市,如大连、沈阳等早已开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显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从总体上看,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一是体制弊端明显,文化企业普遍缺乏活力。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体,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辽宁的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比较滞后。辽宁省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政策方针,但是这些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受到很多的管制。掌握大量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致使这些经营单位普遍缺乏活力,无力应对市场挑战。同时,辽宁大量创意型人才主要集中在文化事业单位,目前事业单位的体制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是创意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长久受益的产业,一个好的创意可能意味着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源源不断的利润,然而要把创意变为产品乃至形成产业链,则需要持续的、高成本的投资。然而,由于文化创意企业自身的特性,其成长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让普通投资者望而却步,投资已成为影响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辽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缺乏社会各界的有效参与。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很多企业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辽宁的文化创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融资难度更大,影响进一步的发展。

三是缺乏一流的创意产业人才。发展创意产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创意产业的灵魂。培养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增强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与团队集聚,是培育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14%;东京是15%。仅动漫产业我国至少需要2.5万专业人员,而目前只有1万名受过大学教育的动漫专业人员,创意人才极度匮乏。[3]具体表现为数量不够、素质不高。尤其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意人才,各类文化资本营运人才,传媒产业经营人才等等。辽宁创意人才数量不仅要远远低于美国、英国等创意产业发达国家,甚至与北京、上海、湖南等发展较快的省份也有很大的差距。目前,辽宁还没有形成产业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系统,人才来源还需要从传统产业转移过来,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因此,大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辽宁未来文化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

三、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研究

针对制约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结合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辽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深入推进辽宁文化体制改革。辽宁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改变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一是要明确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晰事业的职能和企业的功能。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完全分离。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加快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二是转变管理方式,文化主管部门要从以往对文化产业的微观管理转到宏观管理,从政府“办文化”转变为政府“管文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文化团体充满活力,让文化市场充满活力,同时让消费文化产品的人能够不断获得新产品来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三是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行业组织,发挥中介组织的社会管理职能,减少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直接干预。

2.更新管理理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式,有着与传统产业不同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因此,各级政府管理者应首先转变观念,更新思路,解放思想。一是要提高对发展创意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学会用先进的方法、理念指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于当前,最重要的是制定全省统一的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有完善的规划,用规划指导发展。目前,北京、南京、重庆等地均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对发展本地文化创意产业作了全面部署。辽宁也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定位好文化创意产业,明确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实施步骤等。制定产业行动计划和产业政策、产业指导目录,规范全省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省内各地区具体的发展应本着合理利用优势资源、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避免实际建设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重复建设。

3.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创意产业及相关企业和单位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给予投资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租金补贴、专项资金补助和提供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二是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以企业投入、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证券融资、民间捐助、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4],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三是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合理、规范的运作,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直接的融资渠道,以此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辽宁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一是在有条件的高校,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的培养。二是鼓励“产学研联合体”人才培养方式,采用产校挂钩、项目教学等模式,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人才。三是建立专门的文化创意研究院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单纯地依靠高等院校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依托相应的研究院、研究所、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通力合作而共同推进。四是通过举办各种创意论坛、展览和博览会等方式,为本土创意人才提供与国外同行交流、沟通的机会。造就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大师,构建文化创意人才梯队阵容。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院校培养的人才数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一些在海外从事文化创意行业的优秀人才,通过优厚的待遇和资金、政策等支持吸引他们到辽宁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历史性出场”[J].望新闻周刊,2006,(10).

[2]王琳.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府策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5).

第9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黄冈 文化产业园 发展模式

自2004年起,受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于全国各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成为各地经济发展中的增长亮点,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综合竞争和提高区域整体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总体上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集聚区是成为培育产业迅速成长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园区把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大量而有效地集中,如文化、创意、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这样便于利用技术、政策和市场等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协作成本,为产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提升产业整体质量和综合竞争力[1]。文化产业园区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因此结合黄冈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研究黄冈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与发展模式,把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增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研究

产业区的概念是在1891年,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次提出的;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关于产业园区的研究始于产业集群的概念,按照产业集群理论,实现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园区形成的基本目标,众多有关联性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共享,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利于开展企业合作,从而产生互补效应,为激励企业持续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区域内关联性产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2]。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产业发展以及运行模式等方面。国外研究中,德瑞克・韦恩认为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空间区位,其特色是将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娱乐以最集中的方式聚集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实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结合,同时也实现了多项使用功能比如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3]。John Montgomery总结了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所处地理空间必须具备活动、形式、意义这三个要点,通过对四个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进行比较,研究了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Florida和Mitcheu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集聚趋于开放度高、容忍度高、进入障碍低、文化多元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地区,并具有特定大城市吸引特定创意产业园区的特征。此外,Zukin、Molotch和Caves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偏向大都市的旧仓库、旧工厂和内城等贫民区[4]。

国内研究中,对文化产业园相关理论的研究较少,内容上也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围绕文化产业园的定义、特征、类型划分这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如樊盛春和王伟年(2008)对我国文化产业园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指出我国与国外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的差异。张凌云(2011)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建设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应具备的八个要素。而袁健(2011)则认为要创建精品文化产业园,必须要深刻理解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而研究重点是把握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赵淑玲等和王伟年等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研究文化产业园的相关理论,如赵淑玲和姜秀娟 (2010)以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区规划为例,从园区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包括总体布局、区位选择、核心业态选择等相关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理论基础,提出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结构和发展模式[5]。

在黄冈地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引导关键性文化产业群的集聚,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需要引入政府力量,引导特定关联性产业在地理区位内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簇群,逐步培育起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因此,对黄冈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研究,要结合县域经济特色,探索一条适合黄冈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道路。

二、黄冈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三种模式

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个体创新创意创业精神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企业孵化器功能是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目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为:环境、人力资源和活动,在三种因素的配合下,形成城市景观、产业园区和艺术空间的复合文化空间[6]。目前,全国各地的政府都在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充分利用,鼓励引进文化产业人才集聚,依托大型的文化资源创新创意活动,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黄冈地区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县域特色文化资源,提高技术、艺术、人文的整体实力,吸引文化产业相关优秀人才,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黄冈地区GDP的增长质量。

(一)特色文化资源带动模式

黄冈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东坡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医药文化,这些资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物质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宝库,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有些文化资源尚未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对黄冈地区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进行产业化经营,在此基础上形成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并且结合园区对游客的吸引功效,进一步积极拓展资源,对文化产业链进行拓展延伸,形成以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和古董)、文化资本(红色遗址、博物馆、展览馆、故居等)、民俗文化表现形式(艺术和手工艺品、节日与节庆活动)、表演艺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牌)为拓展的整合经营模式,不仅有利于黄冈文化资源的开拓,更能够形成多元化的主题园区,打造文化特色资源品牌,创造新的价值。

(二)重点企业主导型模式

企业主导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内一家或多家龙头企业的进驻,带动其他相关企业的相继入驻与发展,最终形成的文化创意园区。企业主导模式的园区代表包括北京怀柔影视基地、北京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深圳华侨创意文化园等。以深圳的华侨创意文化园为例,原来是一个工业区,原入驻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2004年华侨城集团对其进行改造,引进了设计、摄影、动漫创造、教育、培训等各类文化创意企业,以及有创意的餐厅、酒廊、零售、咖啡等相关产业,在保留旧的建筑形态基础上,衍生出更有生命力的产业经济,到目前为止,入园企业超过了120家。

近些年来,黄冈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尤其是支持经营文化产业类企业的入驻,如政府引进了恒天集团,致力于打造一个恒天黄冈文化创意城,立足本土资源禀赋,有机整合和创新转换特色优势,形成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引导鼓励其他企业入驻。这种重点企业主导型模式较容易形成示范效应,重点企业统一规划设计园区,有序投资,可以起到鼓励其他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投资的作用。此外,文化品牌的树立也需要主导型企业来精心打造,以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园地位形象的提升。

(三)区域优势带动模式

黄冈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利用黄冈的区域优势,现有的区域优势包括逐步形成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这些优势都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目前黄冈地区在逐步融入武汉城市圈,更有利于资源的互补以及经验的借鉴与交流,例如人才的战略联盟、互访学习的机会、资源技术的整合等。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快,资金实力雄厚,市场宽阔,更有利于带动黄冈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1、相关产业带动

资本、人才一直是制约黄冈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文化产业要取得快速的发展,仅依赖政府投资难以弥补现实的资金缺口。近年来,随着一些企业的进驻,黄冈地区逐步吸引了一些资金的流入,通过相关产业的合作,引导地方企业投资的转型,使部分资金有序流入到文化产业项目中来,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改造和完善传统的文化产业项目,将科技与文化结合起来,用文化来赋予科技产业灵魂。

2、区位优势带动

随着近几年交通大环境的改变,黄冈的区位优势明显增强,武冈城际铁路和四条高速公路在黄冈交汇,将中三角、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密切地连接起来。黄冈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也依托于自身的区位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需要创新要素的驱动,如人力资源、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区位优势的带动下,这些要素会逐步活跃起来,促进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发展,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

3、利好政策带动

由于文化产业属于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当地政府为引导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在政策上给予了倾斜,尤其是在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服务、要素成本、信贷融资、税收服务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优惠的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小结

黄冈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诸多发展优势和机遇,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不仅对于推动黄冈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黄冈市产业结构的改革、经济质量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使黄冈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从而促进黄冈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M].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3]张京成,沈晓平,张彦军.国外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花建.产业丛与知识源――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力[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4)

[5]向勇,刘静.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6]李兰.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思考[J].前沿,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