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压力情绪管理范文

压力情绪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压力情绪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压力情绪管理

第1篇:压力情绪管理范文

什么是情绪与压力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不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疾病而是身体“战备状态”的反应,这是当意识到某种情形、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和紧张状态的时候做出的反应。

影响呼叫中心员工情绪与压力的因素

目前全国大、小呼叫中心成千上万,但工作性质基本类似,通常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场所,由一批服务人员组成,利用计算机通讯技术处理来自企业、客户的电话垂询,尤其具备同时处理大量来话的能力。电信企业的呼叫中心亦如此,全国各省均建有10000号客服热线,作为中国电信集团的重要服务窗口,10000号员工承载了企业与客户间的电话服务工作,其情绪与压力状况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服务质量与水平,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品牌服务形象。因此及时准确地把握员工的情绪与压力现状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实践初步分析影响其情绪与压力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一)来自客户。随着电信客户数量增长及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10000号员工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其每天接听各类咨询电话、处理不同客户投诉,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保持,更要有承受个别客户质问、指责、骚扰、污辱的能力,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

(二)来自内部管理。呼叫中心属成熟行业,其管理要求非常专业化,为实现管理目标,10000号员工日常工作表现不仅要与相关服务水平运营指标挂钩,还要与各类服务质量指标关联,而且7*24小时的倒班工作制也需要员工去适应,所产生的心理与生理压力也不小。

(三)来自家庭生活。每个人在家庭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上各类困难和问题,如恋爱、婚姻、子女教育、个人身体状况等,客观上讲不能将其烦恼带入到工作中,但主观上难免不影响到员工情绪的好坏。

(四)来自职业发展。从事呼叫中心行业的员工一般年纪较轻,有些人选择做这一行主要是为了锻炼个人的沟通能力或认为福利待遇尚可,但如果要长期坚持,从人员密集、竞争激烈的职业发展角度讲,实际上还存在一定的思想疑虑。

(五)来自个人能力。中国电信10000号客服热线所要求的员工必备技能非常高,包括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专业处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对于想要做好该岗位工作并希望成长为优秀客服代表的人员而言,无疑也会产生相应的工作和心理压力。

通过以江西电信10000号客服热线为例,分析影响呼叫中心员工情绪与压力的因素,可以看到有些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共性的;有些则因人、因行业特性不同而有所区别,属于个性的。其实在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情绪不稳的时候,也会不时感觉到各类压力,实际上也比较正常,因为每个人还是具备一定的情绪调节和抗压能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使人变压力为动力,促进人们各项能力的提升,但如果说一个人或者一个行业内员工的情绪经常起伏不定、感觉压力难以承受,甚至严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如产生焦虑、沮丧情绪、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工作失误增多等现象,则需要及时对这类情绪与压力问题加以研究、分析,寻找到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给予调适和疏导。

解决情绪与压力问题的管控方法

(一)把握脉搏,未雨绸缪。这是解决员工情绪与压力问题的“总开关”。首先,考虑到呼叫中心人员密集的工作性质,需要在工作环境设计上下功夫,从视觉性、实用性等方面调动起人的积极情绪,避免沉闷。以笔者所在的江西10000号为例,一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宣传墙面就强烈地传递着这个部门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包括10000号愿景、使命和倡导的“爱客户就是爱自己,对企业心存感恩,对同事友爱真挚”理念;拾级而上参观工作区时,沿途一张张洋溢着灿烂笑容的“星光大道”荣誉榜,时时召示着这个年轻团队的朝气;进入到主话务区,所有人的视线都会被“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族谱树所吸引,墙面上由员工亲手粘贴着自己的照片,被镶嵌在一个个白色“蜂巢”中,树上结满的红色果实是“信任”、“友爱”、“团结”;走进机房,“听得见的微笑”几个醒目的大字和一张如沐春风般的笑脸扑面而来,员工们手工折叠的千纸鹤珠帘既温馨又亲切,让人感受到主人热爱生活的情怀,还有果绿色的工作桌台带给人以舒缓的情绪……所谓环境影响人,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调节员工的健康情绪。

其次,考虑到呼叫中心员工普遍年纪较轻,需要根据这个年龄段人员的个性特点针对性地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与辅导。江西10000号一些小小举措值得借鉴,每年都有计划地发放一些有意义的思想类书籍,如《12道快乐工作鸡汤》、《小小的耳唛》、《问题背后的问题》、《邮差弗雷德》等,又如每月开展主题活动,包括6S管理活动、感恩征文活动、亲和力演讲比赛等,让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多地树立起责任意识,培养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不断传递出正能量,以阳光心态和积极情绪面对工作和生活。

(二)加强沟通,及时疏导。这是消除员工情绪与压力问题的“减速器”。在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建立起相应的渠道,让员工的心里话和各种不良情绪有处可泄,并帮助其提高心理承受力,修复心态和调控情绪。江西10000号积极制定并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在基层班组设立“知心朋友”团队,让“知心哥哥”和“知心姐姐”遍布到各个班组中,及时了解身边同事的思想情绪波动,针对“如何面对工作或生活压力、如何协调工作和家庭生活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好个人职业发展的困惑、如何协调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如何完善和改进自我”等员工关注的、影响到个人情绪和行为的情况,在第一时间内与其进行有效沟通,将不良情绪的苗头排除在成长初期,从而使之感受到团队的支持和帮助,建立起对企业的强烈归属感。目前,该“知心朋友”团队得到了员工的普遍肯定。

(三)对症下药,化解矛盾。这是解决员工情绪与压力问题的“加油站”。企业管理中涉及与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措施如岗位变动、评价考核、绩效分配等,难免不会影响到员工的情绪波动,所以这时上下的沟通到位很重要,否则极易让企业的积极政策落实到员工中,反而变成了心理的负面情绪与压力,日积月累则将严重影响到企业正常工作的展开。因此,江西10000号经常会召开一些员工座谈会、恳谈会等,借此面对面地相互交流思想、沟通问题;通过设立“员工意见箱”和发放“员工意见调查表”等方式,从不同层面收集员工意见和建议,及时做出积极响应;出台各项政策前反复征求员工意见,采取民主集中的方式给予修订完善,最终确保达到良好实施效果。

第2篇:压力情绪管理范文

【关键词】危机管理;护士;压力

医院护理危机是针对医院护理工作可能面临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加以预防,使之化解、减弱,甚至使危机化为机遇,其实质是指在危机管理中所体现出的种种生机[1]。临床一线护士在值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危机,护理危机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紧迫性,这些紧急危机对他们的情绪造成极大的冲击,对大多数临床一线工作者而言,这种冲击很快被消化掉;但对少部分人来说,极大的冲击,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困扰,他们的情绪得不到平衡,这种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舒缓,持续时间较长的话,会使他们意志低沉、工作能力低下,甚至走向抑郁。这些受伤害最深的人,往往是工作认真、执着而内向的护理人员。如何帮助这部分工作者,摆脱情绪困扰,保持平和阳光的心态,继续积极、热情地去投入她们的工作岗位,去护理受疾病困扰的患者,已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1 临床资料及研究对象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根据临床科室上报一线工作人员因情绪受困,工作受到影响的个案67宗。工作年限由1年至于16年,年龄23~35岁,平均27.8岁。造成一线护士情绪困扰的主要事件有患者死亡、患者自杀、病情骤变、护理纠纷、管道脱落、输液相关事件、坠件等。28人予调离原来岗位,其中7人无法继续在临床工作,予调离一线岗位。

2 护理危机现状

2.1 护理人员危机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在学校接触的危机教育限于差错事故的概念,而对医院护理活动中的复杂性与未知性未能做充分的认识,由于未曾尝试过失败,在思想上未产生足够危机感。一旦在值班过程中出现紧急危机,而能力有限,无法逆转事实,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得不到释放,而形成情绪困扰。

2.2 护患关系危机 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关系[3]。随着我国人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以前不会引起纠纷的行为现也有可能成为有纠纷的焦点,如收费问题、住院环境、仪器设备的要求及对知情权等要求得不到满足,也可因久病不愈所产生的对医疗体系的不满而随时有可能产生危机。护患关系危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护患间信息不对称加剧;二是社会公众对护士、医生、医院心存矛盾心理。

3 危机对护理人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3.1 护理角色的缺失 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每天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职尽责,全心全意,甚至是想方设法去抢救生命,护理患者。在当班过程中或休息几天回来上班时,发现自己曾努力去挽救过的生命已去世。这种悲伤与失落难以用词语来表达。她们的情绪如不能得到及时的抽离,她们的积极性将受到挫败,表现出消极的工作状态。

3.2 护士身心的影响 因害怕同类事件重演,表现为对上班的恐惧,尤其是上夜班或科室有重患者时,更会生理、心理上均表现出异常。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自信、沉默寡言、恐惧、焦虑、悲伤、神经质、缺乏自尊心,低斗志、呕吐、易疲劳及睡眠紊乱等。

4 对策

4.1 树立正确危机意识,减少不良情绪影响 护理出现危机虽然不是好事,但护理危机意识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成功动力之一。因为有了危机感,才能提醒护理管理者该改进的地方。医疗护理的复杂性和不同患者所需的多方面不同的治疗,在医疗护理过程中要完全杜绝错误是不可能的。危机的发生可能是护理人员的一句话,一项操作或一次观察的疏忽[2]。但对护士造成的情绪影响,除了以上方面外,还有因负出大的努力、心血而得不到回报,如患者的突然死亡等,均有可能令一线工作者无法接受。提高危机的预见性,就可能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4.2 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及流程 因危机的不可预料性,决定了在护理管理中也难以避免危机。因此,我院护理管理层制定了在临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的应急预案及流程、意外事件紧急状态的护理应急预案,各临床科室将紧急状况时的应急联系电话打印出来并粘贴在电话旁。保证一线护理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有的放矢地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问题及及时与相应部门联系,取得帮助。通过制定环环相扣的处理方案,可以使纠纷事件尽早得到合理、妥善、有效解决,减少不良影响,减少一线人员的心理压力。

4.3 正确处理危机事件 各科室制定本科中的应急预案及流程,并在全院护理人员面前进行演练。目的是使一线人员在室鸣得意目的是目独立值班时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尽量将伤害减至最低的程度。并鼓励一线护士事后将案情与他人分享或主动告知护士长,寻求公正的意见或得到及时的开解。切忌推卸责任或将当时情绪埋藏心底,这样会造成更大隐忧,对心身健康不利。

4.4 医院定期开展“危机管理工作坊”专题讲座,鼓励一线护理人员在课间将自己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隐忧、所受的困扰(如情绪、与人交流困难)等讲述出来,由专家进行分析引导,众人在个案分享中学习解决的方法或将情绪抽离。

5 小结

护理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所造成的伤害是可因管理者的预见性及建立健全的护理危机管理预案,注重细节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4]而得到改善。本院护理管理者在一线护士经受危机后出现各种消沉表现作出一系列应对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志芬.危机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6(3):209.

[2] 吕洁梅.医院护理中的危机管理.全科护理,2009,2(7):524-525.

第3篇:压力情绪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历史传统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美国历史学家,世界著名的东亚和中国专家,1959——1972年担任哈佛大学东亚中心主任和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历史讲座教授。在他逝世前,一直是美国中国问题研究的领军人物。[1]主要著作有《东亚:传统与变迁》(与E.O. Reischauer;Albert M. Craig合作)、《中国:传统与变迁》(与E.O. Reischauer合作)、《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观察中国》、《中国人的思想与制度》、《新旧中国》等,主编《剑桥中国史》。

作为一个有独特历史体验的历史学家,费正清对现代化过程有着深邃的历史洞见。[2]基于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经验,他认为,只有通过中国历史,才可以最好地了解中国,这是因为: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人更爱从历史角度观察自身,他们强烈感受到传统的存在,通过历史我们就能够按中国人了解自身的方式来了解中国人。只有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背景下,我们才会发现其运动的方向并对目前在中国发生的一切有所了解。[3]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当作如是观。“当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根本原因,主要源自西方的新兴力量与本土传统习惯及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互动。”[4]历史的悠远沉重、人口的“内向爆炸”和文化的先进,造就了一个“高度平衡的发展圈套”,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束缚较深的社会里,尝试建设新的道路只能够先破后立。”[5]中国至今仍然在追求的现代历史发展的两大动力,即科学和民族主义这两方面,西方早在19世纪就已经处于领先地位。[6]但也必须承认中国在科学和民族主义方面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不可否认,“整个中华文明在衰落的同时也得到了新生”。[7]现代化总是使一切国家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但在另一方面,每一国的人必定是依据他们自己承袭下来的境况、制度和价值观,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对待现代化。中国曾经过英国、日本、美国、苏联等国的现代化经验,但发现它们并不很适合中国,甚至使中国走了更多的弯路,反而拖滞了中国的发展。“维系整个中国在一起的生活方式,比我们西方的更加根深蒂固,并且自古一直延续到今,可以说是更加源远流长。”[8]因此,费正清主张: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必须做到与历史传统相统一。

一、东亚概念的三种含义:地理东亚、种族东亚与文化东亚

中国是东亚文明的母源和主体。中国在东亚拥有辽阔的幅员,又长期在这一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费正清认为,研究中国必将涉及整个东亚地区。

费正清指出了“东亚”概念的三种含义:在地理上,指亚洲被高山大漠一分为二的东部地区;在人种学上,指蒙古人种(爱斯基摩人与美洲印第安人除外)的栖居区;在文化上,则指深受中国古代文明影响的地区。最后一个含义所指最狭,除中国之外只有日本、朝鲜和越南,并未把以下另外两大地区包括在内:其一为中亚地区,特别是蒙古、新疆和西藏,该地游牧民族的历史通过商业、战争和占领已与中国的历史融为一体;其二为东南亚地区,该地文化似乎更多地受到印度的影响,不过近几个世纪以来,该地区与东亚在经济、文化和军事战略上的联系亦日渐紧密。东亚文明和人类的其他几大文明相互隔绝而自成格局。高山大漠把东亚和其他地区隔离开来。因而东亚发展出一种大体上保留至今的独特文化范式。[9]

虽然费正清使用的“东亚”概念主要是“文化东亚”,但与“地理东亚”与“种族东亚”不无关联,“东亚”概念的三种含义其实也可以视为“东亚”概念的三个层次,它们是不能割裂的。而且费正清的“东亚”概念是从历史视角出来的,因而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当然“动态东亚”的概念是有地理限度的。

二、为什么欧洲能够内发现代化,而中国不能?

“当我们观察1800年的中国社会时,我们第一个接触到的惊人的矛盾现象是:社会的体制机构,特别是政府,表现出极差的应变能力,而人口和经济方面,却在经历着迅速、巨大的增长。”[10]费正清不同意所谓的“中国停滞”论[11],他说:“这是一个非常肤浅的论断,它只适合或主要适用于官僚主义的国家机构,或许也适于家庭制度,中国人民生活的事实却已大谬不然了。”[12]费正清从人口、农业、手、贸易等方面作了评估,指出:“广袤的、人口多于整个欧洲的是一个自由贸易区”。[13]但令费正清大惑不解的是:“中国尽管有高水平的技艺和资源,足以在工业革命史上实现一个突破,以与欧洲当时的工业革命相匹敌,但她却没有这样做。”因而,费正清称之为“中国近代史的最令人大惑不解的哑谜”。[14]

根据费正清的判断,“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没能够提高它的个人生产力,从而打破所谓‘高度平衡的圈套’”。[15]这种情况就是蒸汽机以前技艺水平相当高,足以保持生产和消费循环往复的平衡,以致阻碍了工业发展投资。这个圈套的一部分,就是巨大的人力供应,使机器成为不必要。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几乎没有资本积累和信贷办法为投资之用。朝廷和统治阶级靠收租纳税过活,而不靠贸易。“事实上,中国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的一个半世纪,已经成为一个自我平衡的社会,有足以维持一个稳固国家的能力。”[16]中国和社会的机体已使其全部活动制度化,能够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这个古老的中国是一个精巧的结构,在一个包揽全局的总体中,充满各个地方不同的差异。“它在物质生产方式上是分散的,但它被具有历史创造的形态感和自我形象感的统治阶级统一起来。”[17]

费正清除了在总体上指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是那个“高度平衡的圈套”外,还具体指出了一系列原因。当然,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那个“高度平衡的圈套”的形成原因或具体表现。

第一,中国产生惰性的原因之一在于统治阶级的世界观或“自我心像”。中国自视为(事实上也确实是)一个相对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内外的贸易未受到官方的鼓励。儒家历来重农抑商,“知足常乐”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老话。按此,一个人理应满足于他的土地,并遵循道家“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生活。这是一种农业型、内敛型的模式。带有田园风味和怀旧色彩的世界观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儒家标榜“修身”,尤其强调通过研习儒家经典成为君子,并通过科举获取功名步入仕途。甚至一些有钱人亦可捐买功名,因此科举制度受到广泛的支持,“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深入人心。这反过来又确保了正统观念的统治地位。

第二,与1800年前后的欧洲相比较,中国经济与欧洲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其结构和运行状况也有极大的差别。中国的经济,就像中国的统治阶级一样,面对西方的攻势反应不够灵敏。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较大而且能够自给自足。

第三,所谓“劳心者”和“劳力者”之间泾渭分明的对垒阻碍了技术的发展。农民和艺人大多不识字,而文人学者又很少会考虑到农商生产方面的实际问题。

第四,19世纪早期的中国政府对当时国内的经济发展也未起到应有的宏观指导作用。国家的正统思想并不强调经济发展,也不注重积累新的财富,简言之,只注重“节流”而不鼓励“开源”。统治者认为每年的贸易成交额是固定的,对进口货物和出口货物都征收同样的税款,丝毫没有通过出口来增加国家财富的商业意识,同时官方的专卖制度与特许买卖制度也限制了商业竞争的发展。中国由于缺乏发展外贸和革新技术的动力,政府亦随时准备对任何新兴高利润商业事业实行垄断或课以重税,因此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那种开拓精神就不可能在中国出现。除非受到官府的庇护,否则资本积累在中国也很难实行。像法制保障、投资市场以及合资等西方经济因素在中国亦尽付阙如。

第4篇:压力情绪管理范文

员工的情绪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安全生产。情绪管理成为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作者从引起不良情绪的原因谈起,分析了父母单位的做法,研究了加强员工情绪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情绪管理;安全;实践;应用

0引言

情绪,是人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情绪管理,就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协调、引导和控制,从而使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说人的情绪与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是因为,如果人的情绪稳定,心态平和,就会认真工作、细致干事、平平安安;反之,如果人的情绪浮躁,心绪不宁,工作起来势必就会手忙脚乱,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说,辨认员工情绪,分析影响情绪变化的因素,进而加强情绪管理,对减少员工个体和群体情绪压力,激发员工潜能,促进安全生产、促进组织和谐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通过暑期调查,就情绪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实践与应用粗浅地谈几点认识。

1员工情绪波动的因素分析

一是家庭环境。家庭,是每一个人心灵的港湾,也是每个人无论遇到什么痛苦灾难,或者是挫折的时候,想到的最后一个寄宿地,所以说家庭环境对人的情绪影响最大。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睡好觉、家庭不和睦以及离婚、失恋等,上班时情绪就低落,打瞌睡、思想分散、精力不集中,违章现象就难免发生。就父母所在单位来说,因远离都市,为了让子女们得到更优越的教育、医疗资源,在城里购房逐年增多,“走工”族越来越庞大,每天奔波往返于城市与前线之间,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繁重,或多或少也给大家带来了环境和心理上的压力,这些压力都会影响到员工的上岗情绪,有时严重就直接影响安全生产。二是生产环境。生产环境对职工情绪的影响是关键因素。父母单位属连续生产单位,职工大都处在一线野外工作,有时为了抢上各种作业措施,会冒风雨、斗酷暑、顶风雪,更有时还会加班连点,这些都会给职工带来思想情绪的影响。父母单位积极推崇作业现场“七想七不干”制度中,就有一条“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这也正是说明了安全生产的一项任务就是要不断改善作业场所的劳动条件,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职工有一个好的生产工作环境,防止情绪波动,保证职工精心操作,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三是管理环境。管理环境也是影响职工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采油一线单位上产形势相当严峻,油气产量压力大,为了约束职工、规范纪律,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对工作组织不力者罚款,更有甚者会严厉训斥,长此以往难免会造成某些职工的敌对情绪。试想,如果职工经常带着情绪上岗,对于安全生产也是埋下了深深的安全隐患。

2情绪管理法的摸索与应用

笔者以父母单位的一个注汽班组为例,他们管理注汽锅炉,高温高压,安全风险大。他们积极管理员工情绪,密切关注上岗员工的情绪,班长或义务安全监督员及时对有情绪、精神状态不好的员工进行情感疏导、心态调整,有效消除了因不良情绪带来的安全隐患,使每位员工成为安全生产的“原动力”,为班组发展提供了一份自己的强劲动力。他们借助“平安心情看板”,周期为一个工作日。第一步是“岗前自检”,分“拔、察、谈、想”四个环节。“拔”,每天上岗前,由员工本人将个人情绪状态对应选择“高兴、正常、难过、困乏、郁闷、愤怒”等表情拔摆到位。“察”,班长或义务安全监督员认真观察“平安心情看板”上员工的情绪、察看员工是否劳保着装、察看是否有酒后或带病上岗,便于根据心情标志和员工状态,有的放矢地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和安全提示。“谈”,通过观察员工的上岗情绪和状态,对情绪低落的,及时谈心交流,弄清原因,因势利导,消除消极情绪;对情绪高涨的,及时鼓励肯定,使其保持良好状态投入工作,全面提升员工岗位安全生产的注意力。“想”,组织员工根据当日工作重点对照“七想七不干”(想安全禁令,不遵守不干;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想安全用品,不配齐不干;想安全确认,不落实不干)提示卡,检验是否具备开工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二步是“岗中督查”,分“警、看、动、查”四个环节。“警”,由班长或义务安全监督员组织员工对班组安全誓词进行宣誓,营造浓厚的“我要安全”工作氛围,大大提高当班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看”,班长或义务安全监督员全面对注汽流程、电气设备设施等重要的人、机、物、料等查看是否完好,工作环境是否满足安全作业要求。“动”,班长或义务安全监督员及时对工作现场或施工中明显不符安全作业条件的设备设施进行整改修正。“查”,班长或义务安全监督员工做到心里想着现场、眼睛盯着现场、脚步走在现场,全面巡查当日注汽施工,做到发现违章指挥或违章行为及时制止、汇报。第三步是“岗后沟通”,分“评、交”两个环节。“评”,当班工作结束后,班长或义务安全监督员与当班员工坐下一起对当班工作情况进行小结,总结当班工作经验、存在问题和下步需要改进的措施、注意事项,填写好当班工作记录。“交”,按照“十交十不交”的交接班制度进行严格交接班,确保安全交接、清楚交接。至此,一个班的工作全部结束,形成闭合循环。

3两点启示

一是情绪管理可以为员工安全“预警”。父母单位共有员工4000余人,油、气、井喷、设备等灾害事故发生的机会相对较大,再加上员工当前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部分员工容易存在“侥幸”的心理,即使思想有负担、情绪不稳定、身体不舒服也要照常上岗,这样极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提倡情绪管理,结合实际建立适应的情绪管理工作法,可以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注重员工上岗前的情绪观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也可为科学合理安排工作提供依据,有效避免员工带着思想隐患、消极情绪以及“病体”上岗,起到“隐患”早发现、早疏导、早排除的作用,为职工安全生产提供“预警”。二是情绪管理可以拉近员工间的“距离”。推行情绪管理,可以使班组长或者同事之间,及时注意观察到周围同事的情绪和心态,及时进行沟通疏导,能够有效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使员工感受到班组的温暖和被关心、关怀。这样从管理的角度上充分满足了员工的心理需要,增强了班组亲和力,无形中也拉近了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干部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消除员工因为工作不顺心,而感到的忧虑和压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团结和睦,真正从安全这一方面来考虑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让他们感到人人平等,人人是班组的主人,进一步形成全员安全的合力。

4结束语

总之,情绪管理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职工的情绪好坏对安全生产有着重大影响。对于企业来说,上至管理者,下至班组长,都要高度重视职工的情绪管理,除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安全规定外,还要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心理学所提供的方法,掌握职工的思想动向,使职工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稳定的情绪。这样,职工们就一定会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加振作、更有作为,安全生产也会出现新的局面。

作者:王艺伟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第5篇:压力情绪管理范文

一、关于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基本涵义

关于心理承受力的基本涵义,已有的规范定义不多。笔者认为,心理承受力是个人抵抗外在压力的能力,它是个人遭遇的外在压力与个人身心健康之间的中介调节变量,可以起到外在压力对个人身心健康冲击的缓冲作用。

1.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观测值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不仅受到外在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而且受到个人心理承受力的积极调节。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与外在压力成反比,而与个人的心理承受力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H=R/S。H表示身心健康状况,S表示压力大小,R表示心理承受力大小。为了考察心理承受力,我们变换一下公式就得到,R=S×H。这说明个人心理承受力是外在压力与身心健康状况之间的函数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可以通过身心健康指标和压力量这两个观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表达出来。

2.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极限值

其实,在现实情境中,在学生个人心理承受力与大学生承受的压力量及身心健康指标之间不是简单的函数关系。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要发挥作用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心力潜伏阶段。第二,积极抵抗阶段。第三,心力衰退阶段。随着压力强度的不断增大,达到一定的程度,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超过极限,其抵抗作用反而得到削弱,个体从积极抵抗转向消极退缩或放弃,最后甚至导致心理崩溃。在这里,某个压力强度使个人心理承受力达到极限,发挥到最佳水平,那么这个压力强度下的心理承受力水平就是心理承受力的极限值。大学生心理承力的极限值是反映大学生心理承受力水平的真正指标(如图1)。

不过,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心理承受水平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有两个特征,其一,学生心理承受力水平总体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不过期间也有波动,比如到了青春期,学生心理承受力水平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二,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水平在极限值下的压力刺激下会不断受到锻炼而有所提高。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不断经受压力和挫折的考验和锤炼,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提高。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受到其成长、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压力的考验,并通过其常见的身心健康指标反映出来。这种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复杂的人格特征,它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社会刺激、不断适应社会环境而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先天生物性因素、后天社会性因素和个人自主能动性因素的制约。

1.先天的生物性因素

正如大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一样,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品质,也包含一些先天的生物性成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体的基本人格结构中蕴含着两个具有明显先天倾向的心理成分(也称气质成分),即内倾一外倾和情绪稳定性一神经质,这两种成分都与接受和忍耐外在刺激的程度有很大关系。这些先天气质因素在接受和忍耐刺激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大学生后天心理承受力的个体差异。

2.后天的社会性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会在后天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渐渐地形成和发展起来。后天的因素对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早期的经历。在早期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儿童的个人需要得不到适当的满足,他们的行为受到过多的限制甚至惩罚,那么就会导致儿童的压抑和麻木,于是后来的环境要求和压力就可能使这些个体产生心理退缩和行为倒退,相反,如果纵容儿童的欲望和行为,在将来的成长环境中,他们一旦受到压力刺激,就可能导致心理崩溃。总之,在成长的早期,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得到适当的合理的满足,可以为其将来适应环境、应对压力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其二是后期的成长。如果说在人生早期,学生的社会行为主要由其本能的需要和愿望所推动,那么,随着年龄的增大,进入青少年以后,学生就是在其渐渐形成的价值观的指引下适应社会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接受教育和个人经历,并经过自我选择,渐渐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决定自己对所处环境的看法和要求,也决定个人对外在压力刺激的感受和反应。

3.个人的自主能动性因素

从一般意义上说,人们从来不是被动适应外在环境的。人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人们通过对外在环境的主动选择、调控和改变来维持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人启动自主选择机制适应环境,即个体通过选择和建构那些自己喜欢的、与自身的人格素质相匹配的环境,那些有利于自身素质得到发挥的环境,从而使自己不至于遭受太多的威胁和太大的挑战。其二是个体启动自我认知调节机制以适应环境,即个体通过对自身人格素质和认知能力的优势与劣势的认知和调节,扬长避短,利用其优势来应对外在压力,适应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在这两个方面的自主能动性是有差异的。有些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对环境的自主选择能力,能通过注意情境信息反馈来指引自己的行为。由于他们对情境信息敏感,而对内心状态和情感不敏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通过灵活的行为策略来应对压力。而有些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对自我的认知和调节能力,他们能够注意自己的内心状态和情感,但是对情境变化不敏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通过调节自我情绪、稳定自我信念来应对外在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结构成分的系统分析

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在外在压力冲击与个人健康之间充当缓冲器的作用,其内在的心理机制比较复杂,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心理行为过程:个人对压力的认知评估过程,在压力状态下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管理过程,个人通过意志努力对压力的抵抗过程,个人选择应对策略和执行应对行为的过程。在这些心理行为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承受力中认知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行为的力量在抵抗压力冲击中的作用。因此,下面也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系统分析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结构成分。

1.认知成分

有研究表明,压力的性质和大小,一方面决定于实际的外在刺激因素,另一方面也决定于个体对刺激因素的主观认知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个体不能选择所面临的压力情境,但是个体可以决定对刺激因素进行何种理解和评估。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种具有认知属性的人格特征影响大学生对压力的认知评估过程,从而影响他们抵抗压力的状况;(1)理性,即一种冷静、理智的行事处世的风格。具有理性的个体会冷静、理智、客观地分析和把握压力情境,而缺乏理性的人则会在压力情境面前表现思维缺乏逻辑、情绪冲动、行为莽撞,失去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2)自信,也称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特定活动任务的主观信念。高自我效能感者认定自己有足够的资源抵抗某种外在压力,于是体验到挑战感;低自我效能感者认定某种压力是他们无法应付或抵抗的,于是就会体验到威胁感。(3)乐观,即一种认为生活中通常发生好的事情而不是坏的事情的积极信念。在压力面前,乐观者通过个体对压力事件性质的自我服务归因或自我保护归因表现出来,总会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悲观者则会说:“完了……我总是这样倒霉!”总之,理性令我们客观分析压力,自信让我们积极评估自己,乐观使我们积极面对整个世界(自我与压力情境组成),它们都是我们在对压力情境的认知评估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格品质,是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有效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当处于压力情境中时,伴随着对压力情境一定的认知评估,个体也会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不过,在压力情境中,情绪是认知的衍生物,却不是认知的附属物,情绪一旦产生,就有其对外在压力情境的独特的适应能力。现代健康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一把双刃剑。情绪压抑不好,适度的表达和发泄有利于身心健康;情绪放纵也不好,情绪的适当调节管理才有利于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情感丰富而激荡的年龄,也是情绪方面心理问题比较多的群体。因此,当处于压力状态下时,大学生应该注意情绪的调节和管理。那么如何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呢?情绪的调节和管理又需要哪些素质呢?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情绪的调节和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而也就形成两种情绪管理的素质:(1)情绪的自我控制,即个体对自我情绪表达的适当控制。它通过延迟满足、抑制攻击、作出计划等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情绪控制有控制过度和控制不足的两个极端,情绪控制过度导致压抑性人格,情绪控制不足导致放纵性人格,只有自我控制适中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外在压力也才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2)情绪的自我管理,即个体调整情绪的自我控制水平以满足情境需要。它通过情绪的适时适度激发、情绪的恰当表达、情绪的灵活转移等方式表现出来。情绪的自我管理反映出个体面对变化的情境要求时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变通性等人格特征,也被称作自我弹性人格。高自我弹性者有充分的心理资源和能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随时的遭遇,从而灵活地使用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策略。相反,低自我弹性者表现很少的适应灵活性,他们不能对变化的环境要求作出及时反应,很难从挫折经历中恢复过来。个体沿着从低弹性到高弹性这一连续体序列,表现为其适应功能的不断增强。高自我弹性者集中表现了情绪表达和管理的最优化倾向。

3.意志成分

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因此抵抗外在压力需要个人意志的能动力量。那么,从理论逻辑上分析,哪些意志品质是我们抵抗压力所需要的呢?首先是动力性意志力,即个体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心理动力。其次是挑战性意志力,即个体面对困难和压力的积极态度。再次是控制性意志力,即个体控制压力情境的信念。最后是自主性意志力,即个体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意识。概括起来,只有具备迎接困难的动力,面对困难的勇气,驾驭困难的信心,依靠自我解决困难的意识,大学生才具备了战胜困难的完备的意志品质。当然,大学生的这种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是在长期的教育和锻炼中渐渐形成的。

4.行为成分

第6篇:压力情绪管理范文

【关键词】教师;情绪管理;意义;策略

本文从“教师情绪管理的内涵”、“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和“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三方面,浅谈笔者对于教师的情绪管理的认识。

一、教师情绪管理的内涵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对负面情绪进行调整和控制,来保持正面情绪的过程。由于人的身份、地位、环境等情况不同,情绪管理的方法、对象和目的也不尽相同。教师的情绪管理主要是指通过调整来自学校、学生、社会及整体工作环境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使自身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

二、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教师的情绪管理,不仅对自身有直接影响,对工作、对学生也有重要影响。

(一)影响教师身心健康

1.影响心理健康

是否具备情绪调控的能力,是评判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如果教师不具备管理情绪的能力,那么很难适应工作强度大、难度系数高、人际关系复杂的教师工作,就会整天陷入压抑、紧张、烦躁、愤怒等负面情绪当中,心理健康遭受严重伤害。

2.影响身体健康

长久的负面情绪会导致失眠、厌食、疲倦、无力等生理反应,进而导致免疫力低下、消化不良、反应迟缓等问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如果教师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就很容易长期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而损伤身体健康。

(二)影响授课质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如果教师情绪积极,富有热情,那么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关注学生的反馈,提升课堂效率;反之,教师情绪消极,萎靡不振,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与学生沟通不畅,教学管理不到位,甚至激化师生矛盾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三)影响学生成长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需要履行言传身教的职责。教师的情绪通过言谈举止反映出来,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工作认真、思维敏锐,性格乐观,那么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对教师产生喜爱、亲近和崇拜的情感,并通过模仿教师言行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一名具备健康人格的学生;相反,如果教师对待工作消极倦怠,对待学生简单粗暴,对待同事冷漠自私,那么学生就容易与教师疏远,并且在教师长期负面情绪的“压制”下变得胆小、怯懦、自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

(一)教师自我调节

情绪具备很强的主观性,来自于教师内心,那么情绪管理也应该从教师自身入手,通过自我调节实现情绪管理。

1.发现情绪

教师每天面对来自社会、学生、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压力,难免产生厌烦、愤怒、紧张等负面情绪。而避免这些负面情绪的前提条件,就是正视它们。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觉察消极情绪,进而进行调节和疏导。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就同一问题展开提问,连续有两到三个学生回答不上来的时候,教师就会在潜意识中有挫败感,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这种情绪,就会逐渐演变成烦躁、抑郁、愤怒等其他情绪。相反,如果教师及时觉察了这种情绪,就会有针对性的寻求解决的方法,比如调整讲课进度,使大部分同学都跟上讲课节奏;或者随机进行课堂测试,看到底有多少同学对这一问题掌握不好,进行课下辅导等。如此一来,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情绪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2.表达情绪

教师不仅要善于察觉情绪,还要善于表达情绪,这对于控制情绪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例如,在课堂上,有个别学生一直思想溜号,交头接耳。教师在多次劝阻无效后,会产生负面情绪。此时,教师就应该选择适当的方法,阐明观点、表明立场,表达情绪。教师可以跟这些同学说:老师对你们这种行为感觉很生气,你们这种行为不仅打扰了其他同学听课,也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也许你们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是我希望你们现在停止一切与上课无关的活动,认真听课,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下课时候找我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阻止了学生的错误行为,也从他们的立场考虑了问题,顾及了他们的自尊,并很好的表达了自身的情绪,取得良好的情绪管理效果。

3.宣泄情绪

长久的情绪堆积会对教师的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宣泄情绪,通过多种渠道缓解压力。例如,通过看电影、唱歌、跑步、听音乐、与朋友聚餐、找人倾诉、看书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教师的注意力从繁杂的工作琐事中抽离出来,转换心情,体验生活的乐趣,并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身情绪得到控制。

4.自我提升

很多时候,负面情绪的产生与教师自身的性格特征、心理调节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同样是面对一次教师技能大赛,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展示自我的大好机会,信心满满并积极准备,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有的教师则患得患失,一会儿害怕自己的表现得不到领导的认可,一会儿害怕自己的准备不充分上台丢人,始终用悲观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面对同样的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态度,就体现了教师的性格特征、心理调节能力和工作能力对情绪管理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从这三方面来实现自我提升:

首先,调整自身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经过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结交朋友,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参与集体活动等多种方法,对自身性格进行调整,努力形成积极乐观、活泼开朗的性格,为情绪管理奠定基础。

其次,培养高尚师德。作为一名教师,“师德”是基本的工作守则和职业道德,而培养自身的师德,对于情绪管理也大有裨益。例如,教师树立“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那么在面对学生犯的各种错误的时候,就会充满爱心、耐心的解决,就不容易产生厌烦、愤怒等负面情绪;教师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那么在面对社会和家长对教师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甚至无理指责的时候,就会充满包容、理解和原谅,就不容易产生委屈、怨恨等负面情绪;教师秉承“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那么在面对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课改要求等诸多工作的时候,就会充满热情和干劲,不容易产生抵触、抱怨等负面情绪。由此可见,培养高尚的师德,对于教师的情绪管理意义重大。

再次,学会心理调节。教师通过阅读心理调节的书籍,并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心理调节的方法,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形式,提高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对于情绪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加强业务学习。教师如果具备了优异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和教研能力,那么相对而言,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就会比较少,解决的途径也比较多,如此一来,产生负面情绪的机会就比较少,从根本上提高了情绪管理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为情绪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参与调节

学校是教师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教师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协助教师管理情绪。

1.领导关心

校领导应该关心教师内心、关注教师成长、尊重教师人格、肯定教师工作、维护教师利益,对于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加以指导和帮助,为教师营造愉悦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使教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2.完善考核

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业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让教师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针对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适当奖励;针对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改进,以说服教育为主,以惩罚批评为辅,在维护教师工作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全体教师的全面发展。

3.培训教育。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通过教师技能大赛、教师授课艺术培训、教师技能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4.心理咨询

学校要为教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随时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疏导情绪上存在的问题,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

5.情感交流

学校要重视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举行师生共同参与的短跑接力赛,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举行教师团体文艺汇演、篮球比赛,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教师座谈会,了解教师疾苦、倾听教师心声,增强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教师在团结友爱的氛围当中,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放松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是情绪管理的最佳状态。

(三)学生家长理解

学生和家长是教学活动的监督主体,是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更是教育事业的主要受益人。在教学工作中,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与包容,是激励教师奋进、促进教师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教师减轻压力、情绪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学生和家长应该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对于教师的合理言行给予理解和支持,“家、师、生”三方共同努力,实现教学相长。例如,针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可能会要求他们利用午休或课后时间补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巩固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也为了对学生略施薄惩,防止再犯。然而,有的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行为不接受,顶撞、抱怨甚至告发老师,激化了师生以及师长之间的矛盾,对教师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对学生学习与成长也不利。如果家长和学生能够给教师多一些理解,通过与教师的沟通来商量更加妥帖的解决方案,那么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师生情感也得以拉近,对教师的情绪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社会协助调节

教师是社会中备受关注的群体,受到社会的影响较大。因此,要从社会角度协助教师进行情绪管理。

1.提高声望

近些年来,针对教师的负面新闻屡见报端,让社会对教师群体有了一些误解和偏见。这种以点带面的行为严重伤害了教师的情感,损伤了教师的声望,给教师群体带来极大压力。国家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及有关单位应该重视这一问题,一方面严格执法,及时将“害群之马”清除教师队伍,还广大教师以清白;另一方面,应该关注教师情感,充分肯定他们为我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各项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

2.提高待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教兴国”理念的提出和对教育事业的关注,教师的薪资待遇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教师整体工资水平还是偏低的,导致很多教师存在严重的经济压力,甚至有一些意志薄弱的教师走向贪污的违法境地。这就要求社会关注教师权益,适当提高教师薪资待遇,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

3.合理期待。

社会中一部分人对于教师的过分期待,也是给教师带来负面情绪的重要因素。比如,很多人认为教师就应该无私奉献,认为教师加班、带病工作、舍小家为大家都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给教师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希望社会以“人”而不是“神”的标准来要求教师,对教师要合理期待。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教师情绪管理的内涵”、“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和“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三方面阐明了笔者对教师的情绪管理这一话题的认识。教师的情绪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努力探索,也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协助与配合。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全社会对于教师群体的关注和理解,大家共同努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宏莉,吴秀生.中学教师焦虑情绪、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朱小苘,李建明,牛春娟等.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5).

第7篇:压力情绪管理范文

关键词:辅助生殖;护理;心理管理

辅助生殖技术主要包括各种帮助不育患者妊娠的技术,但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只是对卵细胞有操作的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近几年来,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在医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于患者来说,也是一种情感和身体的负担。患者一旦被确诊有生育方面的问题,患者通常会存在沮丧、焦虑、担忧的不良情绪,然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也会带给患者及其伴侣生理、心理、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辅助生殖技术给患者治疗的时候,需要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1]。

1 辅助生殖患者常见的心理状况对治疗结果的影响

不孕症会导致患者围绕性心理变化为主的精神、情绪的改变,从而使得肾上腺素、内啡肽等分泌异常增多,在生殖的各个环节和步骤中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造成不孕的恶性循环。尽管大多数研究者对心理影响的程度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多数研究表明,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并且患者只有在心理状态调节较好的情况下,才会主动寻求医疗帮助。根据相关报道可以看出,在国外发达国家中,患者在没有经济负担的前提下,心理负担是患者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2]。

2 针对辅助生殖患者护理中的心理管理策略

2.1 患者自身的心理状态管理 长期不孕的夫妇均容易产生焦躁、沮丧等不良的情绪,其中女性的焦虑、沮丧的情绪程度高于男性。其中不良的情绪来源包括对未来子女情况的忧虑、对整个周期中用药效果的担忧、对手术失败的恐惧等。另外,焦虑情绪对女性内分泌具有极大的影响。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如果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行周期之前,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解释和介绍,就会有效的提高患者在辅助生殖的过程中或结束后整体的满意度,以致患者就不会出现过度的焦虑情绪。另外,在实施辅助生殖技术的时候,患者容易出现忧郁的情绪,尤其是在反复治疗后仍未怀孕以及术后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忧郁的不良情绪。相关调查发现,在一次周期失败后,大约有1/4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和家属应该随时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需要在患者负面情绪造成严重后果之前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及时的疏导,医护人员需要在平常的护理工作中,仔细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引导患者将心中的不良情绪表达出来,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3]。

2.2 善于借助周边环境的优势,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在我国由于受到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的影响,遭遇不孕症的患者通常会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在这些周边环境造成的压力中,首要的压力来源就是经济问题。尽管辅助生殖技术的费用在逐年下降。但对于大多数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说,医疗费用和由此带来的附加费用会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其次就是来自家庭的压力。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到生育年龄阶段,同时会受到婆婆的压力,导致患者背负的心理压力较大。另外,还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影响,尤其是在农村更为突出。会受到周围人群的歧视、不理解,这些压力对患者的影响非常严重。针对这些压力,首先,就应该在尊重患者的前提下,鼓励患者说出自身的感受和担忧。同时,需要鼓励患者和外界交流,树立自信心。医护人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和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2.3 医护人员在辅助生殖周期需要协调护理 护士和患者的接触比较多,当患者刚开始表现出焦虑、忧郁、不安的时候,就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解答患者的疑问。同时,护士还需要和医生进行沟通,使得自己的解释和医生相统一,在医生和患者之前充当好协调的作用。

3 实施心理管理需注意的事项

在实施辅助生殖患者护理中,进行心理管理的同时,不能将生理和心理因素分开,充分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和复杂心理。在实施心里管理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①为患者保守秘密,尊重患者并维护患者的权利,并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并认真倾听患者的内心情感想法。②要让患者及时了解自身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该病的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事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得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患者的治愈信心。③医护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和教育,强调夫妻双方同时接受治疗。为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良好的环境,以便消除患者的心理不良反应,使得患者保持愉悦、欢快、轻松的心理,以便增加受孕的机会。

4 总结

通过对患者在进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早、忧郁等不良情绪进行分析研究,重视这些不良情绪对治疗效果的不良影响。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管理,及时有效的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针对这些不良情绪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充分了解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时解决患者出现的问题。从而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走出失败的阴影,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加受孕的机率。

参考文献:

[1]杨林芝,王冬梅,胡乃荣,等.心理治疗与体外受精2胚胎移植结局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38(7):429-430.

第8篇:压力情绪管理范文

网友们说的这种情况,相信许多职场人都经历过。但是,当面对老板冷若冰霜盛气凌人的脾气时,经常会牵扯到把我们自己的脾气“压下去”还是“顶出来”的问题。有心理专家分析后指出,把职场中的脾气“压下去”容易给人造成内伤,但如果不愿忍受——“顶上来”,又可能对自己的工作造成不利。因此,很多职场人难以抉择,无奈中只能选择承受内伤。

学会情绪管理

无论是企业老板还是下属,在处理问题时都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因为一旦脾气走火,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管理情绪是管理自己的基本功,作为职场人,不管是上级还是下属,都要有自控力。虽然发脾气是人的本能,但是能压住火是人的本事。因为脾气是烈马,管控不好,会人仰马翻。不良的情绪则会造成隔阂,影响合作与和谐;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影响人、带动人、凝心聚力,有效推进企业的发展。无论选择哪种控制方式,都涉及到情绪管理的问题。情绪之所以需要管理,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并不总是尽如人意,总会有些让人挫败甚至想要爆发的瞬间。只要学会情绪管理,我们每个人在遭遇令人愤怒的事情时,心理上就不会因火气大而“开锅”,也不会在“压”或“顶”的问题上给自己造成伤害。

罗马皇帝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指出,灵性生物世界里,最优越的是那些具有理性的存在。一个人能在理性的自我管理过程中获得乐趣、建立自信、强大内心,还可以让别人对自己有一个稳定的预期。比如在职场上,与上级和同事之间建立这种稳定的预期和信任关系,既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更有益于心态的平和,同时也不会使自己的身心受伤。

及时释放压力

第9篇:压力情绪管理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压力 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62

1 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身份特殊,责任重大,身兼管理、教学、科研等多项职责。这支队伍的素质、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是关系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问题。辅导员处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相对繁复,导致许多因素经常影响着他们的正常工作,从而形成工作压力。

2 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的产生原因

2.1 职业性质决定

辅导员扮演着管理者的同时,身兼“保镖”、“保洁”、“保姆”等多重角色,工作负荷量极大,易使辅导员感到精疲力竭。与此同时,由于辅导员接受管理的部门多、工作面广、面对的学生也多,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负面情绪的积累容易影响自己更容易影响他人,有关辅导员工作压力的实证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导致了辅导员很难从工作中体会到高成就感,工作保障的不足也可能导致其成就感低落。

2.2 严格的辅导员考核与晋升制度

为了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从国家到地方再到普通高校,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规范、行之有效的考核晋级制度。但对于考核,很多高校的做法是将辅导员业绩与学生表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为考核的一部分,然而做过学生工作的人都深有体会,很大程度上学生工作的效果体现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但处于强烈的渴望被认可和重视的心态下,很多辅导员选择的是承受巨大压力,加强工作强度,以增加工作业绩。业绩体现了,可是久而久之,量的积累也可引发其他负面情绪。

2.3 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是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一方面是对亲人子女的亏欠感。身为子女,身为父母,辅导员也有人之常情。但是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质,就如同其他甘于奉献的特殊岗位一样,可能有太多本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奉献给了学生,奉献给了这份职业。所以当事业和家庭必须兼顾的时候,当高度的事业责任感已经融入生活甚至干扰生活的时候,压力也随之而来。

3 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的调适对策

3.1 高校层面

第一,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明确辅导员工作任务、责任、角色等,将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内容与各个部门区分,避免重复交叉,避免学校内各部门命令式将本职工作下发交由辅导员完成,从制度上保障辅导员的切身利益,减少其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

第二,安排辅导员参加专业地系统地抗压训练或是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其保驾护航。定期为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切实保障辅导员的切身利益与身心健康。例如,开展团体训练和素质拓展活动,提高辅导员的心理承受和抗压能力;设立辅导员心理咨询机构;提高辅导员面对“高压”的自预能力。

第三,打造优越的工作环境,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幸福感。

各高校应设身处地为广大辅导员着想,在制定公平、合理的辅导员选拔、培养、考评、流动、晋升等激烈的竞争机制下,对辅导员队伍实施人性化关怀式双重管理模式,努力打造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真正增强其工作的幸福感、满意度和工作热情。

3.2 辅导员自身层面

第一,身份认同即职业认同。认同自己的辅导员身份,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辅导员职业认同是处于特定情景中的辅导员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可程度。这种认可度的提升对于缓解工作倦怠、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正所谓“职业兴趣化,兴趣职业化”,但在工作中应避免因情感资源过度消耗而导致疲乏不堪。

第二,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辅导员也是普通人,尤其是长期处于压力之下,情绪难免波动。这样就要求辅导员自身要做好情绪管理,首先要体察自己的情绪,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情绪,并试图掩盖,但一味的抑制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故以适宜的方式舒解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舒解情绪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培养自己兴趣爱好,常常和圈内的人谈谈工作的艰辛,寻得经验的帮助。

第三,处理好与同事、学生、领导的关系。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个部门环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仅要求其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而且不同院系的辅导员更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辅导员要想开展工作,首先要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上至校院部门领导,下至同事学生,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处理好工作中的各项人际关系对学生工作的开展,工作压力的分解非常必要。

4 结语

面对工作压力,辅导员应当具有平和、乐观、豁达的心志,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认知方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转变思维方式,善于寻找快乐,寻找积极因素。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质量,试问如果辅导员面对压力都无法合理控制情绪,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又怎能在学生面前坦诚自信的交流,授人以渔。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调适策略可以有效缓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关注辅导员心理健康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十分有利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邹群,田铁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学,2012,28(1).

[2]周源源.辅导员工作压力的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

[3]钟慧珍,周生江.职业认同、工作压力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关系[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10(29).

[4]李虹.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指标[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