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捉迷藏教案范文

捉迷藏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捉迷藏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捉迷藏教案

第1篇:捉迷藏教案范文

一次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课的第四部分,图与相应的拼音词。

教学时,我先出示书上所配的图画:乡村河上图。图画上有清澈的小河,河里有两条小鱼,河面上有一只鸭妈妈,后面跟着两只小鸭子,一只青蛙在荷叶上叫着。河边的一棵大树上,几只雏鸟在鸟窝里叫着,远处的屋子正冒着青烟。整幅画被绿树青草环绕,色彩明丽、清新醒目,给人带来乡村特有的安谧气息。我按照教学预设,引导孩子看图说话:

师:“仔细看图,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鱼。”

师:“小鱼在哪里?”

生:“在水里。”

师:“在水里做什么?”

生:“游泳。”

师:“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小鱼……游泳。”(神情有些犹豫。)

看到学生犹豫的表情和吞吐的回答,我想是不是孩子还不懂什么样的话才是完整的话呢?孩子在回答上感到了“困难”,我得引导孩子才能继续进行下去。

师:“你可以这样说,小鱼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生:“小鱼在什么……在水里游泳。”(看到我的口型,学生立刻改了过来。)

师:“把话完整地再说一遍。”

生:“小鱼在水里游泳。”

师:“真棒!小朋友,我们一起把这句完整的话说一遍。”(强调“完整”两个字)

生齐:“小鱼在水里游泳。”

师:“再看看图,小鱼在水里怎么样游泳啊?”

原本我是想让孩子说“自由自在地”“快乐地”等词语,但学生的回答却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生:“尾巴一摇一摆地游泳。”

生:“用手(老师提醒鱼鳍)向后划着游泳。”

学生的回答大都是鱼游泳时的样子,我仔细回想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问题在低年级孩子的耳朵里就是问鱼游泳时的样子,而且由于他们缺少阅读,想问题很简单,回答时更倾向于形象的回答。于是我把问题分解开,多角度问问题,以求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养成多方向思考问题的习惯。

师:“想一想,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啊?”

生:“开心。”

生:“快乐。”

师:“哦,小鱼在水里快乐地游着。”

师:“那谁能用完整的话再说一说小鱼呢?”

生:“小鱼在水里游,尾巴一摇一摆的。”

生:“小鱼在水里开心地游着,他们在做游戏。”

师:“他们可能在玩什么游戏呢?”

生:“他们在比赛谁游得快。”

生:“他们在捉迷藏。”

……

第2篇:捉迷藏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材;直观教学;交际能力

        交际法,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

        交际法的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代表人物还有英国的语言教育家亚历山大、威多森、荷兰的范埃克。交际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创立的一种外语教学法,其理论依据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坎德林和威多森等\英国功能语言学家弗思以及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等人的著作。这一教学路子普遍为世界各国外语教学界认同。

        交际法认为:培养交际能力应该是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的训练必须为交际能力服务。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众所周知,英语是当今世界最为广泛应用的交流工具。采用交际化教学法,能显著地促进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然而,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加上师资培训工作的步伐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怎样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大纲及新教材的交际性教学原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本文在阐述交际教学法原则的基础上试图对中学课堂英语交际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依据教材

        新教材是新大纲规定的交际教学的具体体现,它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安排语言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新教材不再单纯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而是根据交际目的需要,既考虑语言的功能、意念和话题,也考虑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并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应该吃透教材,深刻理解体会教材不同语言教材的能力,才能依据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好教学,在课堂上创造浓厚的英语交际氛围。

        二、把握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通常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依据的是教材内容及备课教案,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照本宣科拘泥于教材内容及教案。

        因为一方面由于各地的教学条件、学生的特点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都是需要根据各地情况适当使用教学材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英语课堂交际教学是动态的,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不可以一切按事先所设计的那样运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构想设计都会因为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变化失去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心须有较强的灵活性的随机性,以适应动态多变的课堂。

        三、直观教学

        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英语教学都比较形象具体,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或者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易于实施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教具,如图片、模型、实物、简笔画等,教师也可以借助手势、动作或面部表情来辅助教学。

        近几年许多中学添置了完整的电教设备,这也为外语直观教学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直观教学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为英语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合,有助于营造英语交际情境和气氛。学生不借助翻译就能够理解所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

   教学方法及方式多样化,可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器官都参加活动,符合儿童少年的心理学发展规律,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开展多样化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

        初中学生爱说、爱动,善于模仿,记忆力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喜欢尝试着把学到的语言材料随时进行对话、叙述和表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适合初中学生的特点,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结合,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

        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或设计一些游戏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掌握所学内容。

        初中教学既可以参考、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教学游戏,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匠心独运地设计出紧扣所授语言材料,又为学生所喜爱的游戏。

        据孩子们的好奇心,灵活多变地设计一些猜物、找物,捉迷藏的游戏。

第3篇:捉迷藏教案范文

一、教研与培训相结合,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要有机地、合理地应用于教学,首先要让教师掌握一定的技术,并深入研究,亲身实践,才能找到有效的使用方法。教研与培训相结合,是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

本学期,继续做好电教员和学科教师的计算机专题培训。

1、四月份在爱达花园小学,电教中心组织了全区中小学电教员专业培训活动,对电教员进行了《ASP动态网站制作入门》的培训。通过这次学习,让电教员初步认识ASP动态网站制作的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制作技能。

2、幼儿园骨干教师在学习了Authorware等软件的基础上,本学期又举办了一期幼儿园骨干教师FLASH课件制作学习培训班,教师结合自己设计的教案,在学习过程中边构思边实践,下半年将举行了幼儿园教师课件竞赛,并将获奖课件用于课堂教学,进行教学研究。

3、在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同时,我区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活动。5月20日,在南京市世纪星幼儿园举行了幼儿园获奖课件教学研讨活动。世纪星幼儿园的韦明兰老师,春晖幼儿园谢维东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小班活动《捉迷藏》、大班活动《鼠小弟的小背心》。观摩的教师分为三组从两条线索“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对教学有何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幼教时,如何给予孩子探究的空间?” 进行了热烈的研讨。通过这次研讨活动,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4、建邺区幼儿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培训先行,让一批骨干教师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技能;二是亲身实践,教师接受培训后,根据课堂教学的需求,设计和制作课件,并参与区级评比;三是课例研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课件制作的层面上,要让技术与教学有效结合,必须结合课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世纪星幼儿园举行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研讨活动,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

5、先后两次在南湖二中举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讨活动。5月26日,历史教师湛蓝开了一节《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研讨课;6月9日,语文教师崔霞开了一节《背起行囊走四方》研讨课。在这两节课上,教师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图片、视频、文字等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些内容紧扣教学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求,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带着任务自由浏览,为自主学习创设了条件。

6、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唯一形式,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存在于教与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教师备课、学生预习、课堂教学、学习拓展、综合实践等。下学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讨形式将多样化一些。

二、以集体视导为契机,做好对学校电教设备使用情况的检查工作。

我区每个月都安排集体视导中小学活动,电教中心和教研室一起集中视导。在视导工作中,认真做好对学校电教设备使用情况的检查工作。主要有:学校小推车的使用,多功能教室的使用,机房的使用。同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本研究的展开调研。在调查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还不能自觉地使用电教设备,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还有待加强。

三、对“十五”电教课题进行了跟踪,积极参与,协助学校做好“十五”课题的结题工作。

我区共有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所, 4所学校有“十五”电教课题,为了确保他们在上级部门的要求下顺利结题,我们对这些学校经常进行督促指导,先后两次组织了结题前的动员工作。6月14日,我区第五幼儿园顺利按期完成课题的结题工作,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在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作为区级电教中心,也正在准备对“如何将视频教学资料运用于学科教研活动”进行研究,本学期已经收集了5-6节课例。

四、积极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加教育部举办的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获南京市一等奖31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36名,共计获奖97人次,其中一等奖的获奖人数名列全市第二。

五、维护和使用建邺教育网站,确保网络的通畅和更新。

我区建邺教育网页版面设置较齐全,分块管理到位,内容更新较快,访问人数多。六月底,区教育局拨专款购置了服务器,用于区教育信息网的改造,以便提升建邺教育信息网的功能。

六、加强管理,对中小学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量化考核。

大多数学校对量化考核工作很重视,不但紧密配合区电教中心的各项工作并且积极开展校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工作,量化考核工作促进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网络机房等设备的使用率,锻炼了教师信息化工作的能力。

七、其他工作

1、协助建邺区教育工会举行教师电脑应用制作竞赛活动,竞赛活动以“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为主题,要求参赛教师运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电子报或电子刊物的创作。通过竞赛,提高了教师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整体规划构思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技能。有二十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参加了竞赛活动。

2、选择了中小学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授课平台、防病毒软件和校园网管理系统,软件的配备有力地支撑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3、为教育局、学校等组织活动的活动摄影、摄像,积累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4、南京市第四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暨第六届中小学CAI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推荐工作。

第4篇:捉迷藏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原文

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它们是在打架吗?

在北极地区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它们是在表演吗?

在美洲巴塔哥尼亚②附近的大海里,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靠近海岸后,这些巨大的海兽又会潜回去,重复刚才的举动……露脊鲸又是在干什么呢?

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模、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北极熊常常玩这样的游戏: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③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

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④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争斗、利用环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⑤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⑥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英国动物生态学家罗伯特•亨德指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如此复杂的行为,甚至要给这种游戏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很不容易。游戏行为有点儿像体育运动,有点儿像演戏,它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在动物行为中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亨德和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高二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文章分析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4段)列举动物游戏的现象。

第二部分(5~8段)游戏类型及特征。

一层(5段):写动物游戏的类型。

二层(6~8段):介绍动物游戏的特征。

第三部分(9~15段)介绍现今世界上对动物游戏研究的几项结果。

一层(9段)指出动物游戏行为引起研究者的兴趣。

二层(10~14段)介绍人们对动物游戏行为的几种看法

三层(15段)指出要解开动物游戏的秘密,还要深入研究。

写作特色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比较。

2、语言准确、平实、通俗易懂。

语言特色

科普文章的语言,很注重准确、概括,避免含糊、偏颇。如“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厮打”表现动物战斗游戏的高仿真和动物行为的特点,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还有很多,可以深入体会。

高二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问题探究

1、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本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从文本中找出。

明确:动物为什么游戏。

2、在回答动物为什么游戏之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动物游戏的方式,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身边的动物并找出动物游戏的几种方式。

明确:动物游戏的方式有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游戏。

3、初步了解了动物游戏的方式之后,我们再来一起研究动物为什么游戏。请同学们阅读文章,找出关于动物游戏的几种学说。

明确:动物游戏的学说有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

4、动物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于动物游戏的学说也是多种多样的,你同哪种学说,请结合自身知识加以说明。

明确:学生自由讨论并举例说明,学生可赞同一种学说,也可将两种或多种学说结合起来。言之有理即可。 各种学说,众说纷纭。我们无法确定问题的答案,要解开动物游戏之谜,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研究。

5、人类是如何看待动物的这些游戏行为的?

“游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

⑴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某些非正式比赛项目的体育活动如康乐球等也叫游戏。

⑵玩耍,几个孩子正在大树底下游戏。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

6、如何对待与我们同处在一片蓝天下的生灵?

明确: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猜你感兴趣:

1.高二语文必修三《离骚》原文及注释

2.高中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教案

3.人教版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说课稿

4.高二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原文

第5篇:捉迷藏教案范文

xx年7月,我毕业于肥城市师范学校,分配到汶阳镇的一所初中任教语文,一直到xx年9月,在初中教了6年的语文课。6年的教书育人历程,使我深深体会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收获了丰硕的果实,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取得了一些教学成绩。去年9月份,因工作需要,我们学校需要部分教师转岗到小学任教,我认为到一种全新的环境去任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场挑战,毕竟,我是教师,教的是学生,中学和小学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于是我主动请缨,来到镇中心小学教三年级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然而,醉酒方知酒味浓,正式上课才几天功夫,我先前良好的自我感觉一扫而空,面对一大群麻雀似的孩子们,我对自己当初的选择犹豫了。

进入小学后,我按照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备课、授课,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讲完了5篇课文,自认为讲得已经很透彻、很到位,但事与愿违。进行课文回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重点把握不准确,甚至有的学生连需要掌握的基本字词都不会。例如,在讲授《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时,我认为这则寓言故事通俗易懂,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们就会掌握要点,理解寓意,因此,我只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就讲完了。但在我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学生一片茫然,效果很不理想。

通过这次授课,我认识到,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不仅在年龄上存在差异,思想、行为和行动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不能将他们同等对待。中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这里效果不大,我感到了自己教学的明显不足,信心受挫。关键时刻,校领导和同事们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学校专门组织骨干教师安排“优质课”让我们学习。同事们也倾囊相授,积极帮助我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一些转岗多年的老教师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我。我也积极的向他们学习,共同探讨,弥补不足,努力改变教学方法,试着从一个小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课文,与学生进行交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融入课文,掌握要点。例如,在《鹬蚌相争》这则寓言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请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让他们在表演中理解课文,掌握寓意,课上的有声有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那以后,我教课越来越顺手,也逐渐树立起了信心,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虽然教学工作已经6年了,但担当班主任还是初次,在班级管理上也遇到了难题。

刚接班时,我仍然以管理中学生的方式方法去对待学生,不去刻意的约束他们,却发现这种方法并不合适。例如,在我刚上课那段时间,学生非常淘气,自律性差,我自阿课堂上讲,课下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搞小动作,甚至还有的趁老师不注意,做鬼脸逗学生发笑,钻到桌低下捉迷藏。一节课下来,大部分时间需要维持秩序,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我也曾试着用批评的方法去教育孩子,甚至请个别淘气孩子家长来座谈,一开始还算稳定,效果较好,但时间不长,又出现这种情况,甚至有个别孩子比原来更加调皮。当时,看到别的班级都管理的很好,学生学习、劳动等各方面都很自觉,对比自己的班级,学生淘气、不听话,我真是感到束手无策。

但倔强的我不认输。为管理好班级,我积极向同事取经,并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即“以生促生,以生管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每个学生轮流管理班级,让学生既做“管理者”,又做“被管理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重点选出几个代表来担任班级干部,让活泼好动、爱表现的学生担任班级文体委员,让不爱劳动的学生担任班级卫生委员,监管班级卫生,对学习认真、自律性好的学生,让他担任学习委员,带动学生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泼好动的孟建同学能够自觉遵守纪律,带头维护课堂秩序,不爱劳动的学生也能积极劳动起来,甚至争着干,学生们学习自觉性越来越高。我还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管理之中,定期与家长座谈,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班级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我逐渐的适应了小学的教学生活,并越来越喜欢可爱的小学生,充满了干劲。

第6篇:捉迷藏教案范文

一、观念创新,强化主体意识

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课堂创新,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创新课型。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型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先脱“贫”致“富”,按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好之后来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第二,创新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

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古诗《鹿柴》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时,启发学生想象:走进柴扉后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色?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付诸笔端:“待到人回柴扉开,绿叶红花宽院窄,赤橙黄绿青蓝紫,百花齐放竞开来。”“未进尽柴扉先闻香,满园鲜花汇花洋,小树正长嫩绿叶,蜂蝶飞舞捉迷藏。”这是从学生的即兴创作中选取的两首诗,既押韵,又充满了丰富独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童趣。第三,创新形式。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是较死板的。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教学中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也可以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第四,创新手段。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所学文章的意境,思维活跃,对所思考的问题的答案将会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第五,创新板书。 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的教学方案。其中,作为教案内容之浓缩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

欲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善于挖掘课文潜在的构思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从而庖丁解牛似地将课文的内在结构外化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形式。其次,板书形式追求形象生动的“微型化”,以精粹的字、词或成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几何图等为上,从而收到凝精聚华、发乎探微之功效,将主要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书设计的创新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

第7篇:捉迷藏教案范文

关键词:新目标英语 交际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

能力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这一主题已逐渐为我国的英语教师和学生所熟悉和接受。那么 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利用新目标英语培养学生的交际性能力呢?下面我就英语交际教学中的一些肤浅的做法与各位同行作初步的探讨。

    一、依据教材充分挖掘课本资源

    《新目标英语》在要求教师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Go For It!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新目标英语是新大纲所规定的交际教学的具体体现,它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 安排语言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新目标英语不再单纯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组织和安排 教学内容,而是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既考虑语言的功能、意念和话题,也考虑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 ,并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会利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教师应该吃透教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巧妙地将相关学科知识引入教学,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地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教师应深刻理解体会教材不同语言材料的内在联系,培养 驾驭教材的能力,充分开发课本资源,才能依据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好教学,在课堂上创造浓厚的英语交际氛围。Go For It! 每个单元都有pair work, group work 和games。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交谈,互相讨论,既互相切磋,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Go For It! 的最基本的活动。它使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出错。非常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种“畅所欲言”、“言之有物”的难得机会。促使学生启用更多的思维方法,拓展更大的思维空间,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培养更强的思维能力。

    二、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通常,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依据的是教材内容及备课教案,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拘泥于教材内容及教案,应做到精讲多练。因为一方面由于各地的教学 条件、学生的特点 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各地情况适当增补教学材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充满激情,因为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愉悦的情感,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 由于英语课堂交际教学是动态的,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尊重,既“充满了温情和友爱,又体现了互动与竞赛。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大家合作学习,学习就变得更加轻松愉快。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只有采取了有效的教与学行为,才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课堂教学不可能一切按教师事先所设计的那 样运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构想设计都会因为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变化失去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 须有较强的灵活性,以适应动态多变的课堂。

 

    三、尽可能多的采用直观教学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都比较形象具体,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或者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易于 实施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教具,如图片、模型、实物、简笔画等,教师也可以借助手势、 动作或面部表情来辅助教学。直观教学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为英语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合,有助于营造英 语交际情境和气氛。学生不用借助翻译就能够理解所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增加课堂使用英语的机会。利用直观教学也可以使教学方法及方式多样化,可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 、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发展规律,容易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英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

      初中学生爱说、爱动,而且善于模仿,记忆力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喜欢尝试着把学到的语言材料 随时进行对话、叙述和表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适合于初中学生的特点,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 结合,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作为初中学生,经过外语词汇储备,已初步具备了英语交际的基础,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坚持用英语讲课,“逼”着学生去适应。用英语上课是指教师用教过的、学生能听 懂的英语讲解课文、单词和组织教学,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卖弄式的讲英语。教师讲课用的英语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在备课时,对没有把握的语句,教师要查阅工具 书或问别人,直至把它弄明白。如果用英语上课担心学生听不明白,教师可借助图画、实物、表情、手势等直观手段。随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用英语和运用英语 进行教学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学生听懂英语的能力必然会越来越强,因此,坚持用英语上课是师生之间进行交际的最有效途径。

第8篇:捉迷藏教案范文

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起源于60年代末,这一方面是由于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使语言教学得到了新的启示。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于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SyntacticStructures)一书对长期影响语言教学的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方式不能解释人们运用语言的独创性,掌握语言也不等于结构主义所认为的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与之相应,1971年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Hymes)在《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能力概念他认为一般语言理论还应包括交际和文化方面,既应强调语言知识又强调语言使用能力,既强调结构的准确性,又强调使用的恰当性。另一方面,以威多森(H.G.Widdowson)和威尔金斯(D.A.Wilkins)为代表的英美国家的一些英语教育学家也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感到当时流行的听说法(audionligualmethod)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他们认为英语教学的中心应着眼于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对结构的掌握。

交际法原则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其—,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其二,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功能;其三,语言的主要单位不仅是语法、结构特征,还包括功能范畴。交际法原则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前提。其基本教学单位是在一定语境下的话语(discourse),脱离了语境,话语就不具备交际功能。Thankyou不一定就是表示感谢之意,在某种情景中它可能用来表示愤怒或拒绝帮助。Excuseme在不同的语境中更是表达不同的意思。总之,同一形式可能有多种功能、多种形式也可能只具有一种功能。因此,教学活动应以话语在语境中能实现的功能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以便学习内容尽可能符合学生的需要,真正培养使用语言的能力。第二,语言教学过程必须交际化,整个外语教学过程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下使用真实的语言进行交际活动,这意味着语言课堂教学应该排斥机械操练,尽量创造较为自然的言语交际条件,按情景题材组织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交际场合中进行操练、大量使用信息转换、情景模拟、游戏、角色表演(roleplay)等活动形式。第三,在交际化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和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第四,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言语错误采取容忍态度,不以频繁的纠错打断学生连贯的语言表达。

我国外语教学经历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结构主义的听说法,现已进入了以交际为主的外语教学的新时化,1992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称新大纲)以交际法原则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为了保证实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部分,不仅规定了语言基础知识(语音、词汇、句法等)的教学内容,也规定了语方功能的项目。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新教材充分吸收了外语教学交际法理论,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需要编写各种有助于发展交际活动的语言材料,新大纲和新教材的采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学课堂英语的交际教学。

然而,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加上师资培训工作的步伐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怎样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大纲及新教材的交际性教学原则意图,组织好课堂英语教学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在阐述交际教学法原则的基础上试图对中学课堂英语交际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依据教材

新教材是新大纲所规定的交际教学的具体体现,它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安排语言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新教材不再单纯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而是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既考虑语言的功能、意念和话题,也考虑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并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应该吃透教材,深刻理解体会教材不同语言材料的内在联系,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才能依据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好教学,在课堂上创造浓厚的英语交际氛围。

二、把握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通常,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依据的是教材内容及备课教案,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照本宣科,拘泥于教材内容及教案。因为一方面由于各地的教学条件、学生的特点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各地情况适当增补教学材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由于英语课堂交际教学是动态的,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不可能一切按教师事先所设计的那样运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构想设计都会因为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变化失去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以适应动态多变的课堂。

三、直观教学

中学阶段,特别初中阶段,英语教学都比较形象具体,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或者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易于实施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教具,如图片、模型、实物、简笔画等,教师也可以借助手势、动作或面部表情来辅助教学。近几年许多中学添置了完整的电教设备,这也为外语直观教学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直观教学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为英语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合,有助于营造英语交际情境和气氛。学生不用借助翻译就能够理解所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thinlinginenglish),增加课堂使用英语的机会。利用直观教学也可以使教学方法及方式多样化,可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器官都参加活动,符合儿童少年的心理学发展规律,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

初中学生爱说、爱动,善于模仿,记忆力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喜欢尝试着把学到的语言材料随时进行对话、叙述和表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适合于初中学生的特点,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结合,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

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或设计一些游戏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掌握所学内容。初中教学既可以参考、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教学游戏,教师也可以自己根据教学内容,匠心独运地设计出紧扣所授语言材料,又为学生所喜爱的游戏。例如,在学习“Isthisa…?”“Arethereany…?”“Whereis…?”等句型时,根据孩子们的好奇心,灵活多变地设计一些猜物、找物、捉迷藏的游戏。学习现在进行时的句型,可以用已学过的动词在一些卡片上写些“指令”,如“eat”,“swim”,“plantatree”,“putonajacket”等等,请学生前来任意抽一张,照所写“指令”做个哑剧动作,同时发问“whatamIdoing?”其他学生进行猜测,“Heiseating.”“Heisswimming”,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所学内容。并且进行了交际训练。

第9篇:捉迷藏教案范文

一、加强理论学习,弄清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提高教师素质,科学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有先进的理念作指导,所以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吃透课改精髓,认真钻研教学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 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课堂教学改革最大的特点是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教学方法替代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创新要以继承为基础,继承要以创新为导向,对于传统的好的做法我们仍然需要认真总结,并发扬光大。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活动过程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就试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由此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和要求。于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凡是“传统的”,都是要批判的、应该改变的,与以往的教学划清界限才能够体现出改革的意义。看看今天的课堂,大有“推倒了重来”的势头。

当我们冷静思考、重新审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时,我们应该承认,教学改革不能忘本,传统教育中有很多教育因素是宝,舍弃了这些,新课改会缺乏发展的底气。即便是素质教育最忌讳的灌输教学、死记硬背和考试,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也不是一无所用。我们主张学习探究, 有时适当的灌输也是可取的。例如,直接向学生介绍一些人文背景、历史知识 等。又如,我们反对死记硬背,其实,适当的死记硬背也是必要的。比如背英语单词、名句佳篇、政史地生知识。虽然理解记忆十分重要,但缺少了死记硬背的强化,在记忆的熟练程度和持久性上都会大受影响。因此,教学改革和创新决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

二、正确理解新课程倡导的几个理念问题

如什么是“合作学习”,什么是“探究学习”等。时下的课堂把“小组学习等同于合作学习”,把“探究学习做成了学生自流”,我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他们只注意了表象,而忽略了内涵,其实是比着葫芦画瓢,好多教师是驾驭不了“合作学习课堂和探究学习课堂”的。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它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然而,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地让五六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布置一下学习任务,要求小组完成,既不指导学生如何与其他成员合作、交流,也不注意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互动情况。结果,学生在小组内仍然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且在许多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有部分学生无所事事,或者做些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只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而对各小组活动的过程,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不太重视和关心,使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合作学习应有的作用。

其实,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多姿多彩的,有创新,还有继承,而不是简单、刻板地转换一种教学方式。多元的学习内容需要多元的学习方式。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境,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该讲授的必须讲授,只不过在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要一味地“满堂灌”,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个人意义和价值”,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情感体验,这本身就是新课程的课堂特点。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深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度,不能停留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的模仿上,保证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过程只为优生提供权威发言的机会,而中等生、差生在合作讨论中没有思考时间,只能成为一个倾听者和附和者。这样的合作学习反而使1+1

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合作欲望不断提高,探究热情持续高涨,课堂中出现了前未有的激动场面: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座位,想动就动……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抢答,安静的教室里人声鼎沸。教师对学生“只放不管”,热闹过后,学生的能力没有丝毫的提高。

民主并不意味着盲目迁就,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纵。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不断探求、发现规律、理解掌握知识、开拓思路、发展智能的过程。如果对自主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出现一些表面上看是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还是“被动的学习”现象,学生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只不过是以前教学“放羊式”的翻版而已。我们在实践新课程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别让变了味的“活”、走了样的“动”迷惑了我们的理性,千万别打着“新课程”的旗号走进“形式主义”的误区,千万别让课堂变“客堂”!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很忌讳“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于是乎,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成为平时教学的原则。本来一讲就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自主”,玩“捉迷藏”。认为这样避了“灌输”、“填鸭”之嫌。于是乎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有的教师不知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学生活动时,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者看看教案、或摆弄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去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好象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实际上,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过程要必要的指导,切不可放任自流,使学生能真正的自立。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认为,在活动中学习就是探究式学习。于是课课必安排活动,如在语文课中安排学生表演,数学课中安排动手操作,外语课中安排舞蹈等等,认为这就是“探究”。在这里笔者并非反对在课堂中组织这些活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这些活动。有些公开课中的表演是教师提前排演好的;动手操作完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完成的,学生只是完成教师的操作指令;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从选题、制订计划到活动的实施都是教师一手包办,学生只是参与“表演”。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讲毫无探究可言,更谈不上创新。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首先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推测、猜想、规划,找出可行性方案,最后由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从而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历探究的全过程,获得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和成果,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一开课就要学生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忽视了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际上,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的知识就不需要学生化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我们说,设计的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更多的应该交替应用,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将探究泛化,只能降低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观念的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是效益,而非“探究”。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