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并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在现代社会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小企业要想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就一定要重视起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本文主要对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希望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中小企业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其特殊的体制环境中成长,很多的中小企业在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限制者企业的发展。面对当前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小企业一定要重视起管理制度的创新,积极的更新制度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下面将对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一、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首先,在现代社会中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社会已经步入到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对企业发展来说,知识的创新对技术技术革命和产品更新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同时在知识创新下企业有必要积极的进行制度改革优化,以便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在市场中健康的发展。其次,面对当前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局势,中小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在国际市场中进行竞争,一定要重视起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革。只有企业不断的研发新的产品技术,提高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对此企业的制度创新是基础条件,同时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经营目的主要是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和成本上的限制,更加要重视制度建设,而不是单纯的只追求利益。同时,很多企业中存在人才缺失或者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只有积极更新管理制度,才能均衡各个方面的发展,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此外,为了提升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应重视起管理制度的创新。传统的企业集权管理模式在当前社会中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健康发展,只有根据市场的需求,积极的调整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提高企业的活力,保证各项经营指标得到提升。
二、现代中小企业的制度特点
从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历程来看,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受到限制的。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私营的或者合伙制的企业。这些企业首先在类型上来看,中小企业是自然人企业,不具有法人地位,但在这当中的合伙人却也承担这一部分的责任,使得企业经营风险比较大。同时,在产权上存在着高度集中的现象。中小企业中无论是个人业主制企业还是合伙制企业,企业的经营者与持有者通常都是一个人。这个人在企业中有着绝对的权利,导致企业权利过度的集中。其次,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以家族制度为主要的企业制度。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很多是由个体经商户演变起来的,这些又通常都是以家庭为基础单位的经营模式。这种家庭模式的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人情上的来往导致很多制度并不能付诸于实践,这个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此外,管理者和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大多存在着亲属关系,管理层次不够明确,使得企业管理的稳定性有所丧失。
三、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认识不足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两点明显的错误。首先,当前不少中小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在管理中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甚至始终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制度,只想维持企业的原有管理模式。其次,有一部分企业领导者虽然也知道管理的重要性,但在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无法将制度上的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导致管理制度的创新难以付诸于实践。
(二)制度制定不够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制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比较重视以人为本工作理念,导致管理制度的权威性有所丧失。同时在管理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明显的存在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同时也缺少相应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对产品的质量管理不够重视,这样的情况十分容易将企业陷入到经营危机当中,给企业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管理制度的制定最终只有落实到执行中才能真正的展现出制度的作用。当前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操作流程,但在实际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无法真正的展现出管理制度的优越性。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人情关系。在进行执行的过程中,管理者会因为私人的关系而网开一面,最终导致执行力度严重的不足。这样的现象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企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缺陷主要表现
(一)产权制度的缺失中小企业产权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产权与领导者的个人财产之间是没有明确区分的,并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完善产权制度。其次,这些企业在产权结构上是比较单一化的,权利通常集中在一人身上,或者由自家亲属等作为企业其他的工作人员,导致产权结构与家庭关系之间难以脱离。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组织制度缺失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组织制度,通常以传统企业制度而存在。这种形式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我国在相关法律中规定了合伙制的企业经营模式中合伙人同样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中小企业虽然很多采取了合伙制,但所投入的又不多,导致企业很难依靠组织制度来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中小企业中财产通常集中于一人身上,权利的集中和资金的集中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管理制度缺失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缺失是企业规模难以扩大,企业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当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中都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中常常会呈现出管理随意性强国或者缺少规范化的特点。同时,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靠领导者白手起家而发展起来的,这部分领导者并不善于指挥他人,在员工沟通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企业能招到优秀的人才,但始终难以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五、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从世界大范围来看,西方的企业中几乎都形成了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并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能有效的推动企业在市场中前行。而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仍然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着问题,导致企业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积极的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探索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推动企业发展。
(一)管理思维的创新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领导者缺少制度创新的认识,难以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导致思想出现了严重的落后现象。思想上的落后将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同时也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不良的影响。对此,作为企业领导者应积极的强化自身思维意识,通过市场调查等范式来完善企业管理的制度,认识到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同时应加强对企业内部员工的专业培训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创新,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经营效果。
(二)产权制度上的创新首先,企业产权制度的完善是推动企业稳定前行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应重视起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同时我国原有的中小企业产权制度不利于企业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对此,中小企业应积极的联合起来,将原本松散的资金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本的联合,然后再将资本以借贷等方式来投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去。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使企业的产权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有效的解决资金上的缺失问题。此外,应将企业的人力资本与产权多元化之间结合起来,通过参股的方式来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结构,强化企业的软实力。
(三)管理制度上的创新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很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已经显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面对当前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作为中小企业一定要先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积极的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行制度的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其次,企业应将充分的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我国中小企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应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控制企业内部风险问题的发生,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管理人员的能力创新在当今社会中人才是第一发展力,对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企业要想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一定要重视起人才的建设和创新。在这当中企业领导者的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对此,作为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应重视起个人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提升,多与其他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沟通,达到强化个人的目的,同时要吸收一些外来的好的管理制度,从思想上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管理制度执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方面企业应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对原有的管理人员应采取二次教育的方式或者专家讲座等方式来进行培养,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和管理意识,保证管理制度能得到落实。此外,也可以聘请一些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到企业中从事工作,在物质上和企业文化上尽量的满足于人才的需求。并建立起一定的激励制度,使表现好的员工能得到适当的奖励和鼓励,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全面推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五)内部监测的创新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要通过纳入管理过程而实现的。因此,要想保证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有效性,那么就一定要做好内部的监测,随时控制企业发生的新情况。企业内部监测主要是通过内部建立起的相互制约的机制,能够对企业中的一些事情进行监测,并保证内部的资源合理利用,使企业制度得到完善。
六、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我国的中小企业占所有企业的90%,对此更加要重视起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面对当前的市场状况,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积极的创新企业管理制度,与市场需要相结合,同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前进。对此,企业应将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积极创新,完善内部的管理制度,使自身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生成.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2,(04):41—45.
[2]李淑娟.激励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浅论[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10):60—66.
[3]文竟.中小企业管理提升有望[J].中国计算机用户,2011,(38):38—40.
[4]吴三清.家族文化影响下的民营家族中小企业管理模式有效性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06):54—56.
[5]耿韶磊.中小企业管理如何取得突破[J].中国牧业通讯.养殖场顾问,2011,(09):71—77.
[6]李萍.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几个问题[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05):75—78.
[7]王庆波.推行中小企业管理软件中的若干矛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4):60—64.
【关键词】企业 管理制度 创新方式
一、 现代企业创新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企业管理制度的地位决定了它的重要性,可以说,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过程中的强心剂。在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国内外企业都在努力推进企业的现代化步伐。然而,在企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它们的管理制度存在诸多的漏洞,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创新企业的管理制度已经刻不容缓,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一)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立根之本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不断深入,国内、国际市场的融合逐渐加深,企业所面对的竞争环境愈发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稳脚跟,企业就要与时俱进,通过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探索新型产品领域,拓展经营渠道,来促进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这就要求企业应积极变革组织机构,对职能部门进行重新规划和划分,提高工作流程的规范性、科学性,完善管理模式,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进行强化。可以说,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实现企业和国际化接轨的迫切需要。
(二)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为了应对国家在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是为了满足在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经济增长方式都在巨大的变革之中。企业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在面临这两项重大变革时,应对自己的体制进行完善和调整。一方面,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经营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企业对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高度开放型、集约型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以往那种粗放型经增长方式制约了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向着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应对自己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通过资源的集约利用,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为了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管理创新精神
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由于激励机制的缺乏,致使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非常严格,制约了他们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目前,仍有很多企业仍旧遵循这种管理模式,企业的创新环境毫无生机和活力,不利企业的长久发展。而管理机制的创新,使员工接触到新思想,通过激励机制的引入,将员工参与工作的热情充分激发了出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得企业的管理创新精神得以树立,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现代企业创新管理制度的有效路径
创新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模式、将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有机融合在一起,具体内容如下:
(一)创新管理组织
企业管理组织,指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通过企业员工的分工合作,对其职能和权利进行分配和设计,所形成的企业结构体系。可以说,企业管理组织在提高企业的战略水平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企业应精简管理机构,对组织设计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严格按照市场导向来进行管理组织的设计,提高管理组织的合理性、创新性。
(二)创新管理思想
企业管理思想指的是企业管理各项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尤其在大中型企业,可以说管理思想是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集中体现。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新管理思想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忽略市场调研活动,对市场的变化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没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经营方式较为陈旧,这些因素都是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针对这样的现状,企业应积极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加大企业管理制度的培训力度,加深员工对管理制度的理解,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三)创新管理模式
企业在创新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企业在进行人员任用的过程中,应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水平来进行职务的安排,将员工的价值和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其次,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以宏观角度作为出发点,分清重难点,统筹全局,做到有目标、有层次的处理各项相关事宜。
(四)将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有机融合在一起
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手段,将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进行有机融合,才能有效增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企业的感召力,保证企业管理制度执行的规范化、科学化。与此同时,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使企业管理更趋向人性化,注重对企业员工归属感的培养,为企业的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夯实牢固的群众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创新管理制度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现阶段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还存着一些不足,但是,只要企业积极拓展经营领域,转变工作理念,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升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助力,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轶凡.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浅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26).
关键词:管理制度;创新;新形势
企业管理的好坏与企业的制度有着很大关系。企业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总结。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管理制度机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来看,企业在进行管理时,主要采用的是管理的经验与方法,里面渗透着深厚的人为因素,对于新形势下企业的管理,此种方式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1]。所以,为了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1、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组织外部环境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社会经济的变迁,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与现代的环境基础不相符。对于外部市场对企业的压力,传统的管理制度并未给予重视,也就使得外部市场的竞争信息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输到企业内部,更无法在员工间进行传递,而最终的结果是,企业员工对市场不了解,企业在创新与应变能力上变得比较弱等问题。所以,在系统论、控制论等先进学科的理论下,采用相应的手段与方法进行创新企业的管理制度已势在必行。
1.2新形势下,有利于经济形态的发展
(1)有利于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发展,使企业在管理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①知识要素变成了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等的基本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所以在进行制度创新时,要考虑知识资本管理与物资资本的关系,把目光重点转向知识资本的管理。②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密不可分的,而知识是人脑的终极产物,所以,在传播与积累知识时,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企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管理制度的创新下,充分调动人积极性、发挥人的最大潜力。③内部知识的积累与外部网络的共享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源[2]。怎样设立科学有效的知识体系,并渗透到企业的流程中,这也是对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更高要求。
(2)有利于客户经济的发展
客户经济的到来与发展,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客户经济的作用下,同一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整合到一起,把顾客作为主体,为其创造价值。企业的管理制度既要对内部的管理关注,又要对同一价值链上的协调管理生视,同时,顾客价值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管理也要给予关注。②由于企业出现的网络化、虚拟化等,各组织间的所有权控制已经淡化,而是以契约、虚拟与经济控制的管理为主[3]。对于这种要求,企业的管理制度要与之相符,进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连接外部资源与组织。
1.3有利于创业型经济的发展
创业型经济不同于传统的管理经济,它是在经营创新与事业创新的前提下,体现出的多种高水平的创业活动与创新发明等,主要经济特点有自主、创新、多元化等[4]。第一,人们要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形成良好的创业精神观念。第二,创业经济还提出管理上的创新,创建创业管理的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前提均是大工业,经过计划、组织、领导等职能使组织目标实现。而创业管理模式则是以发现和辨别机会为基础,在创新、敢于担风险的情形下,实现创业过程中,组织与资源间的整合。在创业型经济中,稳定与控制已不是管理制度的核心,而是把机会、创新作为起点,鼓励个体发展、团队合作。
2、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2.1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打造专业化的企业家队伍
企业家在创新中起着主导作用。企业家推陈出新,经常在传统的轨道上带来创造性地改变。我国当前的企业管理在创新上没有显著的效果,其重要因素就是缺少专业化的企业家。所以,只有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建设,才能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基于此,可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责、权、利互不影响下,要尽快建立并健全公平、公正、合理的激励约束体系,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直接受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在设立管理干部的制度时,要利用竞争机制,构建人才市场,进而通过市场机制使企业家得到合理分配。另外,国家也要通过各种渠道构建人才市场、继续企业家教育的培训体系等等,使我国的经营者更专业化。
2.2观念革新,使管理创新成为企业经营的战略
企业管理进行创新时,最大的阻碍就是落后的思想观念。当前还有不少企业的管理层没有意识到现代的管理模式对企业带来的意义。有关调查表明,在各种创新中,观念创新是最不易实现的。所以,在新形势下,企业的管理层要真正意识到管理创新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同时,对于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战略的布置要及时更新,使集约化的经营意识提高,进而使企业的管理创新不断推进。
2.3制度创新要加强,以此促进管理创新
制度创新影响着企业管理的创新,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企业资源在市场中的分配是由制度创新决定的,换句话来说,企业在制度创新下,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满信心。而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则是由管理创新来决定的,即要对市场内部的组织架构进行建立,从而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与良好运行的体系结构。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保障就是进行制度创新,它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所以,只有企业不断革新,创建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才能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2.4文化建设要创新,形成良好的文化管理氛围
在企业的管理中,企业文化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渗透影响着企业管理的创新。所以,企业要有强烈的创新观念,员工也要有强烈的认同感;营造企业管理创新的良好环境,进而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敢于创新的先进人物,要充分发挥其表率的作用;企业创新体系要尽快健全,使创新有着更强的动力;同时也要对文化礼仪的创新与网络文化的创新进行设计,让员工接受创新的观念并以此作为创新的动力,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
结语
企业管理的先决条件就是企业的制度,它将企业管理的具体要求形象地体现了出来,是对管理工作的归纳与总结。企业的管理工作水平的优劣,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充分意识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作者单位:上海闸北发电厂)
参考文献:
[1]李晓蓉.试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经营管理者.2009(06):112-114.
[2]刘婷婷.浅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1(21):156-158.
1深刻认识企业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在军工企业中的地位作用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先进适用的企业管理制度,没有扎实可靠的基础管理“内功”,任何闪光的企业战略都是空中楼阁,综合保障能力的提升也无从谈起。目前军工企业集团化也好,军地一体化保障也好,都离不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军工企业本身就不同于地方企业,存在着其特殊性。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提高军工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企业管理没有统一定型的模式,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管理经验,制定和修订管理制度,通过标准使这些成功的经验加以推行,通过修订这些标准使经验更加深化,促进管理水平的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现实需要。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生产经营管理秩序的建立,有利于强化生产经营手段,使广大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严格按章办事,保证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有了科学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定编、定员,有利于落实承包经营责任制,使企业分工明确、职责明确、要求具体,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是融合不同归口的管理工作的重要平台。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也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新保障能力的认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工艺管理等多项不同归口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融合的平台,成为木桶管理除短板管理方法之外的横向贴合度的管理平台,有利于减少企业的管理层次和交叉重复的管理环节,避免部门间各自为政同一工作不同要求的现象出现。
2以国家标准为指导,构建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标准)体系
军工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存在着其特殊性,应该说管理水平与地方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缩小管理差距的最佳途径就是构建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标准)体系,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企业标准体系框架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则是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首先,企业应以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体系》、GB/T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GB/T13016—2003《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13017—2008《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等标准为基础制定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企业标准体系管理规定》等基础标准,具体规范技术、管理、工作标准编写要求;标准分类、标准工作范围;企业标准体系结构,从而确保企业标准体系的结构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最终保证企业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合理不出现缺漏项。其次,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尽量将体系表的“果肉”部分充实。因为企业的成熟度不同,某一时期的企业管理的重点不同制度的指挥方向会有所调整,进一步细化分类根据本企业实际充实框架形成制度(标准)体系表,该项工作无法通过国家标准或相关参考书籍确定,所以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标准化知识和熟悉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流程,利用关联图和鱼骨图等统计方法分析各部门主要工作事项和简要工作流程之间的关系,确保各制度(标准)内容间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补充,从而为制度(标准)的适用性打下基础。
3标准制定要适合企业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突破地域、文化的障碍
军工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也有大多数企业所具有的普遍性,任何一种管理方法和模式都不能完全依靠“拿来主义”,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适用、实用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为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别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个企业的员工构成地域文化不同,比如南海的地域文化和天气炎热带来了企业职工、在修舰船的官兵穿拖鞋、吃槟榔等习惯,这种习惯在北方的企业是无法抵御严寒也不可能长期存在的,但在南海地区企业却是一个顽疾,为企业的现场管理工作和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些问题是无法去照搬和模仿其他企业的管理制度或者找到某个企业的成功经验的,只有充分了解习惯背后的成因,在管理的规范化和人性化中间找一条通道使二者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制定出既符合本企业实际又不违背管理初衷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制度被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管理不考虑职工的接受程度可能最后会形成一种对立和抵触情绪最终阻碍了制度的执行,出现制度无法落实的尴尬局面。因地制宜疏堵并进,把习惯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比如在标准设计时可以把吃槟榔问题和吸烟问题同时考虑同时管理,安全防护用具、工作服设计和更换周期充分考虑天气等原因进行适当调整,使管理和习惯的矛盾最小化,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员工接受程度。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文化,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管理制度编制前我们要对正、负进行区分。对于正面的文化通过不断地总结管理经验,制定和修订管理制度,通过制定标准使这些成功的经验加以推行,通过修订标准使经验更加深化。对于负面的阻碍企业发展的习惯、文化,要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并加以明确、引导、限制,不宜照搬照抄,使标准执行难,最终阻碍了企业保障能力的提升。合理把握制度的“度”。制度的惩罚措施必须适度,如果超出了某个限度,制度的作用将走向反面。一个有效的、合理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制度(标准)体系能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相反,如果标准、制度不适合企业或者制度自身“不靠谱”,那么这些制度必定会成为害群之马,在客观上损害了制度(标准)应有的权威和尊严,从而使企业管理制度变成“文件”束之高阁。人们常常把制度当作约束和控制人行为的工具,认为控制力度越大,制度就越先进,效果就越好。于是在制定制度时主观地将标准定得很高,要求过于苛刻,最后导致制度在执行环节出现各种问题。标准定得过高,使执行的人员因过度敬畏而产生的负作用或者最终执行难度过高而导致人们产生精神疲劳而不再理会。就像长在树上的苹果,我们跳起来可以摘到的,人们会努力去摘争取摘到更多,如果跳起来离苹果还是很远,最终人们要么会选择放弃,要么会选择“捷径”,可能会出现为迎合制度来投机取巧。再如现场管理制度因专业不同标准要有所区别,对于轮机修理车间如果把标准定得和MTU车间相同,那么对于轮机修理车间来说肯定会因为标准过高而无法执行。管理学上的“超限效应”也能很好地说明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度”的把握的重要性。同样,制度不能过于松懈形同虚设,也要有约束力。应该宽严有“度”。
4制度要落地生根,真正发挥管理制度的“预警”功能
企业应对制度后的后续工作做出明确安排,应该说标准的制定只是完成了企业标准体系的一半工作,实施后的培训、跟踪、监督、修订也在标准化工作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就像好的战略规划关键在于合理的战略实施计划一样。任何工作只有设计没有好的落实,那么也只能作为文件束之高阁,成为人们思想上的标准而不是行动上的标准。将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评内容在《标准化管理办法》中做出明确要求,定期检查考核。得力的跟踪和保障措施也能为管理制度的修订收集信息,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标准化办公室要在准备阶段组织好标准化国家标准及标准化专业知识的普及性培训;在体系构建前期随着基础标准的,要适时地对的标准进行宣贯、内涵解读、要求讲解。标准大量后要明确各业务处室在标准培训工作中的分工及培训广度和深度。很多企业依靠咨询公司制定了华丽的管理制度,符合标准化工作要求,一定程度上也是适合企业的,但因为标准后咨询公司撤出,本企业没有能做好后续的培训、跟踪、考核进而导致管理制度没有落实成为真正的“文件”,花费了人力物力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新的管理制度的推行在企业内可能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前期也会有抵触情绪,需要管理层下决心并以身作则。管理制度不适用可以在发现后对不适用的内容进行修订,尽量避免标准不适用为了生产而绕开管理制度的要求,领导带头违反规定走捷径的情况发生,不要到需要“灭火”时才想到管理制度,才想到用标准去处理责任人,救火员身份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制度推行的失败,要将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其“预警”功能。
5持续改进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助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1.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1)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2)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3)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4)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2.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国际上企业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分为三种类型:
(1)超脱型。即在董事长下设财务总监,分管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种机构体现了董事会的授权,又有利于充分体现财务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维护股东或投资者的权益。
(2)专家型。即在总经理下设与副总经理平行的总会计师,负责分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目前我国企业大多采用这种设置。这种机构充分体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专业性和决策中专家意见的权威性。
(3)分权型。即在总经理下设负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这在美国的企业中比较常见。在这种机构中,负责业务的高层主管都拥有财务副经理的头衔。直接向总经理报告财务情况。
就我国企业来说,股份制企业可以实行第一种超脱型,而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实行第二种专家型比较适合我国的情况。财务会计机构还是不必分设为好,更有利于讲求效率。
3.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1)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2)责任会计。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公司对内推行了分权管理,事业部制应运而生。对事业部制的管理控制,在会计方面主要就是依靠责任会计。事业部制的核算、控制、考核等,无一不是采取责任会计的方法进行的。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关键词] 薪酬制度 薪酬管理 全面创新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级管理者最关注的领域之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薪酬已不仅具有一些简单的和传统的功能,而是被赋予了许多全新的内涵,薪酬管理已经与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资管理创新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一、薪酬管理理念的创新
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管理实践创新的前提。自20世纪以来,企业在薪酬管理理念上的创新主要有如下表现:
1.对薪酬概念的新认识
传统的薪酬理论只对直接经济报酬,特别是货币工资感兴趣,因为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薪酬是劳动成本,是一种生产费用,是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收入的一种资本形式;同时,薪酬作为劳动者工作的报酬,是促使员工尽最大努力并保持干劲的最重要的动力源,薪酬管理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员工生产积极性的高低。与古典经济学理论相应,传统企业管理理论将报酬作为唯一的员工激励手段,“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是否采用了最新的工资体系”就曾经是一个有代表性的说法。
随着企业性质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员工报酬的成分发生了实质上的变化,间接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的部分越来越重要,与物质报酬完全不同的精神薪酬,也成为争议的焦点。报酬形式的宽化和多样化促使人们对薪酬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薪酬具备了一些现代企业管理的内涵。员工是作为企业的合伙人在领取共同的投资收入,员工的报酬有某种利润的性质,是一种投资回报。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更加注重利用薪酬和福利管理对员工内在价值和创造潜力的挖掘,将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投入与薪酬管理结合起来,增加带薪休假制度,以各种形式让员工持有企业的股份,使员工的工作更具挑战性、趣味性、成就感和责任感;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条件和灵活的工作时间等等。多样的薪酬管理方式促使企业竞争方式的改变,一些占据经营优势的企业,趋向于提供比同行业平均报酬水平高的工资,而对一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为了不输在工资上,也可以通过对间接报酬和非经济报酬的有效管理弥补经济报酬的不足,获得市场竞争力。
2.对薪酬公平性的理解
公平付薪问题历来是薪酬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因为合理而公平的劳动报酬可以充分调动大多数劳动者的积极性,减少劳资纠纷。传统理论将公平的概念绝对化,并将其等同于平等,加剧了管理者的茫然,也容易导致劳资争议。近年来,一个与薪酬公平化思想相关的概念“可比价值”的提出,发展了传统的同工同酬概念,也是薪酬内涵深化的表现。这一概念最早是针对性别公平提出的,后来被运用到了民族、种族等方面的公平上。用“可比价值”来解释公平付薪理论,是薪酬内涵深化的表现,其意义在于将公平化建立在更为宽大的基础上,引导人们不再将报酬公平与否的注意力放在对相同职位,而是对相似职位的工作评价上,使得企业的薪酬管理更为灵活和现实。
3.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新应用
常见的关于人的需要满足与激励之间的关系研究证明,在人的诸多需求中,金钱只能满足某些,而不是全部需求,成就、权利或者自我实现属于员工的精神需求,它们对激励人的行为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却不能通过物质刺激来得到满足。对此,现代薪酬管理中注意将培养雇员的忠诚和赋权作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让雇员感到自己是企业的拥有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关心企业的效益与发展。许多新的薪酬管理方式的出现,如间接报酬和非货币工资份额增加、工资等级宽波段化、工资度量中突出技能和业绩贡献,以及让员工参与工作评估和定价过程等,都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二、薪酬战略和管理政策的创新
如果把企业战略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那么薪酬管理就是企业战略中的一个链条。在以创新为特征的企业管理中,薪酬管理创新日益成为企业管理战略和管理政策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人本主义的思想在薪酬管理中得到了直接体现
具有人力资源开发功能的薪酬方案成为首选的管理模式。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中,传统的、以等价交易为核心的雇员薪酬管理方案,正在被“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以对雇员的参与和潜能开发为目标的管理方案所替代,这种方案被称为开发型方案。开发型薪酬管理方案的实质是将薪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激励的机制和手段,其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工资计划建立在四个原则的基础之上:薪酬、信任、缩减工资分类和基于业绩,目的是通过加大工资中的激励成分,换取雇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敬业精神。它与传统管理机制相比,鼓励员工参与和积极贡献,强调劳资之间的利润分享。其主要做法是:(1)把雇员作为企业经营的合作者,建立雇员与企业同荣俱损的工资管理方案;(2)改变以工作量测定为基础的付酬机制为技能和业绩付酬机制;(3)加大雇员薪酬方案中奖励和福利的比例,使之超出正常工资的数额;(4)使雇员的基础薪酬部分处于变动中,稳定收入比重缩小,不稳定收入加大。雇员工资的浮动部分视雇员对企业效益的贡献而定;(5)改变传统的工作时间计量和管理方法,以雇员自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为报酬测量的依据,体现一种信任感。
2.薪酬调查和相关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受到重视
大型企业定期薪酬调查已经相当普及,成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资料来源。美国内务部进行的一项雇主调查显示,93%的通过调查资料确定企业工资水平;55%的雇主认为进行工资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咨询机构开始提供工资调查服务,一些行业和专业协会、政府机关和研究性刊物也越来越多地披露相关的薪资信息。
3.长期的员工激励计划日益受到关注
长期激励的薪酬计划是相对短期激励计划而言的,它是指企业通过一些政策和措施引导员工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自觉地关心企业的利益,而不是只关心一时一事。在发达国家目前比较盛行的员工股票选择计划,资本积累项目、股票增值权、限定股计划、虚拟股票计划和股票转让价格等就是适应这种战略转变而新生的薪酬管理方式。长期计划的实施对象主要有两类:一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因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行为约束更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大公司实行管理人员和总经理奖励制度;另一项调查显示,70%的小企业也有类似 的计划,其中50%的公司对经营者实行赠股权;二是一些高科技企业,为了防止员工一旦有了新的发明创造之后,脱离原有的企业,自立山头,对科技人员实施长期激励计划。其常用的作法是向有发明成果的科技人员转赠企业股权,对新技术带来的利益进行永久性分成。
三、付薪体系和管理制度创新
近年来,发达国家企业的薪资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以岗位和职务为基础的薪资体系逐步转变为以雇员的业绩和技能为基础,业绩工资类似于产出激励工资或成就工资;技能工资可称为投入激励工资。业绩和技能工资与传统的计件工资和奖金等报酬形式有本质的不同,它们都是为了适应当前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变革,而进行的薪资形式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1.业绩工资体系及其管理创新
据调查,美国有70%的大型企业采用业绩工资方式,许多欧洲国家的企业也出现这种趋势。90年代初期在英国进行的10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不少企业改革传统的工资体制,一些大企业开始实行第三版的业绩挂钩工资,即在不断调整和修改的基础上,为高级主管提供奖金和股票期权。日本这样的长期实行年功序列制工资的国家,也开始引进业绩工资系统。1991年,日本采用业绩工资的企业为10%,1992年上升为14%,主要是企业管理者阶层。
西方比较流行的业绩工资计划被称为PRP(performance- related-pay),即“根据业绩支付的报酬”,PRP 方案是企业激励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方案设计不仅是基于降低生产成本,而是从理念上视雇员为企业的合伙人,依据他们对企业的贡献和业绩状况支付报酬。
2.技能工资体系及其管理创新
技能工资体系及收益分享体系是近年来着力开发的新型工资体系,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并被认为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薪酬体系。据统计,美国《财富》杂志上的500家大型企业中有50%的企业已经 对部分员工实行了技能工资体系管理。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以及组织的扁平化,中层管理工作缩减,管理者的提升计划减少等现象的出现,技能工资更成为新的员工激励机制。因为,以往的付薪体系,多是以职务或者工作的价值来确定报酬量,工作的“产出”是其关注点,而技能工资以“投入”为关注点,以员工为完成岗位工作所投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作为测量报酬的依据。
与业绩相比,技能工资比较强调团队作用,强调“人的开发”。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招聘到薪资管理;从晋升到人员开发,都是以职位为基础的,发达国家从90年代以来就有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已经由以职位为基础转变成了以技能为基础(SKILL-BASED)。技能工资的兴起是对这种潮流的一种呼应:以员工所拥有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或者知识水平来报偿他们的劳动,正式适应了知识经济的本质与特征。技能工资体系对企业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例如,关注企业真正所需要的技能、进行严格的技能鉴定、设定合理的工资标准,实施必要的管理程序等。
3.薪酬等级的宽波段化
所谓“宽波段化”就是将工资等级线延长;将工资类别减少,由原有的十几个减少至三、五个;在每种类别上,包含着更多的工资等级和工资标准;各类别之间工资标准交叉。工资等级的宽波段化与目前西方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一致。
这种创新的优点在于:(1)使企业在雇员薪酬管理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新的“波段”设置以后,使同一水平工资的人员类别增加,一些下属甚至也和主管享受一样的工资待遇,而且雇员薪酬浮动幅度加大,对雇员的激励作用加强。在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度下,不同类别的人员永远也不能越级享受更高的收入;(2)比较适用于一些非专业化的、无明显专业区域的工作岗位和组织,这些工作很难运用传统的工作评价和劳动测量计算雇员的工资量。这种情况之所以在西方一些企业中受到青睐,也与一些企业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有关,一些工作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工作场地和工作时间的概念,在家上班,采用弹性工作制,工资决定的中介因素、甚至中介机构增加等等都促使这些变革;(3)有利于增强雇员的创造性和全面发展,抑制一些雇员仅为获取高一等级的工资而努力工作的倾向,给企业更大灵活性的同时,也给雇员更大的发挥能力的空间。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经济已经融为一体。据商务部调查统计,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已经达55%,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大背景下,必须深刻认识到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企业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将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现代企业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企业,严格来说是按《公司法》规定注册成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一个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完整的成本管理制度作为支撑。
一、我国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某些误区
1.重视降低成本求效益,忽视了投入必要的成本求效益。
我国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引进和模仿,忽视发明、创新和生产力的转化,忽视企业创造性的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在依赖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从挖潜节约的角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而一项新技术、新发明的运用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和成本竞争力,远比我们通过内部挖潜及低廉的人工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大得多,降低企业成本不是单纯的减少支出,如果把单纯的减少支出作为企业管理成本的指导思想,那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就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因为害怕研发失败而固守成规,长此以往企业必将失去竞争力。
2.单纯重视控制物质消耗成本,忽视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的速度已经远远大于物质消耗成本的速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受工资调整影响,职工工资和福利费逐渐增加;②近几年来物价飞涨,相应的奖金和津贴也相应增加;③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相应职工的费用增加;④某些大型企业甚至还有医院、学校等间接的费用,因此人力资源成本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尤其是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要求企业一切用工规范化,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更是增长惊人。但事情又是反面的,如果企业一味地压低企业的人工成本造成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很多企业中一些相对优秀的人才,因为工资相对较低而跳槽转行就是一个例证,这种两难的选择就要求企业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以利于发挥企业的优势。
3.重视降低消耗成本,忽视降低储备成本。
在生产经营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存在着大量的原材料、半产品、产成品,其储备成本包括:积压存货的资金利息、机物料消耗、保管费等等,这些费用累加起来也很惊人,是企业成本管理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企业提高成本管理能力的途径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自身必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而不是单一的产品制造过程成本,我国企业目前多数偏向单一成本控制,针对目前实际情况,企业必需从单纯核算自身的经营成本转向策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核算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与处于价值链上的上下游厂商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寻求最大收益。
企业科学有效地降低成本,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方面:
1.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人们在生产中劳动效率高低,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有以下几方面:
①强化企业在职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发挥更大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②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大技改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一方面,改进劳动组织,搞好定员管理,压缩非生产人员,发挥技术优势;另一方面,改进生产组织形式,合理使用和调配劳动力,建立健全劳动管理制度,提高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2.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好坏,是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企业生存、市场销售的体现。企业必须狠抓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提高产品合格率。在各生产环节中,严把质量关,执行操作规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产品质量好了,返修率低了,其实也是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降低材料消耗。
降低材料消耗,是增加产量的前提和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狠抓原材料、燃料等的材料节约。严格控制材料第一成本关,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率,作为企业一定要推行清洁生产,实施节能降耗,倡导绿色生产。
4.提高设备的利用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生产的实践经验,设备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设备在进行综合利用下,要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不断提高利用效率。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程度,要加强设备的技术改造,完善设备管理制度,提高设备利用率。
5.严格控制、节约费用开支。
企业应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勤俭办企,反对铺张浪费,尽量降低可控成本三费,压缩非生产费用。尤其是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和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标准,形成一种“自讨苦吃、自出难题、自加压力、自强不息”精神。
6.加强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链的管理。
我们在成本管理时比较重视对成本费用发生的控制,而忽视价值链的管理,主要原因是成本费用发生较直观,而各制造程序、作业程序附加值大小和物流选择对价值变化影响只有通过计算、比较才能发现。事实上,成本费用的发生有很多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而制造程序、作业程序以及物流的选择则是我们可优化组合的,它们对成本的影响也是长期的。因此,企业应对其制造程序附加值大小进行计算分析,通过价值链分析优化资源配置。
7.运用作业成本法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的追踪分析,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成本动因是决定成本发生和资源耗费的真正原因。针对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分配方法在制造费用上分摊不精确的情况,它采用多重动因二维成本模型分摊方法来计算各种目标的成本,作业成为资源和产品的中介,作业链分析和价值链分析成为成本管理的基础,这有利于揭示企业各环节上的问题。
作业管理从成本发生的根源上展开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建立最优的动态增值标准,从财务和经营两个方面对作业业绩进行评价,不断改进作业成本效益方式,从而达到持续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
8.寻求企业成本优势的战略途径。
企业获得成本优势的途径有两条:A.针对以上提出的影响成本的结构性诸因素,选择、控制或改变影响它们的结构性因素,来获得成本优势;B.再造原有的价值链,采用效率更高的方式来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
A.控制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
①选择规模优势。根据市场需求选择规模,企业规模又决定成本结构,如苏宁电器将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始终保持着对连锁经营模式的创新,从“3C”模式到“3C+”模式,从“横向扩张纵向渗透”策略到“旗舰店战略”,从“苏宁海尔经营推进公司”到SSMS经营管理学院,从中国零售业最早上马ERP信息化管理到开发世界零售业最先进的SAP/ERP系统,苏宁始终成为行业经营的创新先锋。目前,苏宁电器已经在全国180多个城市拥有连锁店600多家,去年年销售规模超过600亿元,位列全国连锁二甲。依托强有力的后台支撑和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苏宁电器正继续规划每年保持200家店左右的增长速度,争取到2010年踏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为中国连锁业的发展再次起到表率作用。
②控制地理位置的因素。
地理位置因素在企业生产空间组织、原料和产品运输分配方面将对成本发生较大影响。选择地理位置要考虑:靠近原料产地;能源供应充足;运输成本相对低;人力资源分布;接近消费市场等。
③均衡生产作业和调节市场需求波动。
企业可从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予以控制。生产过程控制的目的是保证生产的均衡和稳定。在销售上,通过策划在一定程度上调节需求波动,如把产品拓展到周期性、季节性不明显的产品中去,研究需求量稳定的客户,旺季撤淡季夺,把竞争者挤到需求波动大的细分市场。
B.再造价值链。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企业管理有很多方面,在管理工作中,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做好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的资产账目清楚、安全,同时,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也是其他管理工作的保障。但是,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方面疏忽,或者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企业账目混乱,从而导致企业发生经济损失,营私舞弊等时常发生。企业内部管理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还是可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
一、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建立企业的目的之一是赚取利润,但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需要资金的支撑。一个企业有没有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合理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资金良性运转,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保证企业其他管理有序开展,进而保证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我国,为了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和市场的良性竞争,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企业财务会计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都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国家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上岗需要持有国家考试颁发的会计工作的上岗证。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正是要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并针对企业的特点,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相关管理制度。
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企业资金的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关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也在不断改进企业的管理制度。时代在发展,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的含义也不断发生着变化,除了保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还包括控制企业的部分生产活动,保证企业的发展了利润的提高[1]。
二、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不足
我国企业众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除了企业规模不同,企业的管理制度差异也是造成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之一。一个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资金账目混乱,资金去向不明确,投资风险不确定等等,会大大增加企业的风险。
1.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落后,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2011年,我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这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契机,同时,外国众多企业的进驻,给中国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冲击。时代快速发展,很多企业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企业的设备更新换代,企业的人才不断增加,但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并没有改变,还是沿用老一套的管理方式管理着现代化的企业,这根本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理念。二十一世纪,每一分钟世界都在发生变化,作为支撑企业发展的制度不过加以改革,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后腿。
2.现行法律缺乏严密性
在我国,会计制度相关法规的主要脉络是: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目前国家实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还存在一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分内容。当今中国市场发展迅速,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制度根本不能适应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仅如此,很多企业是从计划经济时期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大量存留着计划经济下的管理制度。即时短期来看企业经过改革,更新设备,带来短暂的经济效益,但长此以往,企业必定会被时代淘汰,被同类先进企业占领市场。
3.企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不到位
会计是每一个企业中最为精细的工作,所以,每个企业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能够正常进行,是整个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保证。目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缺陷又要有三点。第一,我国的众多企业没有或者少有适合自己企业本身发展的,又适应新的财务会计相关管理制度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这样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致使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缺乏合理的核算规则,操作流程不同一,必然导致企业出现问题。第二,基础会计核算规范性不强。基础会计工作诸如登记账目,核算等,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书写不规范等原因造成成本、利润、税金等多方面的计算错误出现。还有些基础工作,如财务账目不清楚,账目记录不符合规定,随便更改账目等等问题,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这样粗陋的财务工作必定会导致企业决策上的失败,最终给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2]。
三、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创新
要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提高企业的会计工作效率,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避免会计工作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会计管理体制,并严格执行。
(一)企业应自行设计更具体的会计制度
国家的会计制度和法规对企业的会计工作只能起宏观指导作用,不能直接为企业所用,因此各企业还必须自行设计适合于本单位使用的更具体的会计制度,以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的会计制度应是指导企业顺利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保障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制度,是国家所有现行会计法规在企业具体会计工作中完整而正确的应用和体现。具体来说,其设计内容应包括:关于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条件的制度设计,会计组织方面的制度设计,会计管理方面的制度设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等四个方面。其中,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条件方面的制度设计包括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设计。会计组织方面的制度设计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制度设计、会计核算组织形式的制度设计和会计核算工作组织形式的制度设计。会计管理方面的制度设计包括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核算制度等内容。会计政策的选择包括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对本单位有利,以及该会计政策应如何操作等内容。
(二)建立对企业负责人的会计法规培训制度
这是从企业外部环境入手,配合企业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所急需的措施。5会计法6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对企业而言,这就必然要求企业负责人要全面了解会计法规,自觉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为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可采取如下措施:定期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会计法规培训,并把培训效果记录于本人档案,作为上岗和业绩考核的一项条件。通过这种办法督促企业负责人,使其成为企业会计管理的内行,从而有能力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并能够对会计工作全面负起责任。
(三)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
企业应积极配合财政等有关部门,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管理和培训,在会计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1)重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对于没有取得上岗证的人员,坚决要调离会计工作岗位,以求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要组织会计人员积极参加财政、人事等有关部门定期举办的会计人员上岗证和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从整体上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2)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有关部门应经常性地举办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活动,尤其在有新的制度或法规出台时,要及时进行培训,使得会计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会计知识,以保证国家的财经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同时保证企业的会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3)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及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良好风尚,积极主动地维护财经纪律,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四)健全内外部的监督机制,强化财务监管
要真正建立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为加强内部监督,笔者建议企业应采取如下措施:第一,提高管理会计的地位,要注重经济事项的事前和事中监督,走出传统会计管理体制只重事后监督核算的误区。第二,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部门间的监控。第三,有条件的企业,要实行企业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财务监控质量。第四,建立内审机制。近年来有些大的公司已经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并取得较好效果,但从全国来看,还不够普及。企业应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尽早设立内审机构,加强内部监督的力度。从加强社会监督来考虑,主要要真正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对各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依法严惩[3]。
企业的财务是一个企业资金进出的大门,企业必须拥有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适应企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才能牢牢守住企业的大门,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对于触犯财务会计法规的工作人员,必将进行严惩,以儆效尤,规范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有了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仲维洁.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路径浅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1.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机制研究
管理与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的不断成长、规模的不断壮大客观上都要求进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作为管理的职能之一,贯穿于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
一、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涵义
关于创新的两种比较典型的错误认识。一种认识是“全盘西化,紧追潮流”就是企业的管理创新。西方的管理学比较先进,很多理论都是管理学的经典,但“全盘西化,紧追潮流”却行不通。原因就是管理者所处的环境不同,企业作为一种开放的系统,必然要受到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影响。从而制约企业管理理论的实践活动。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无我有”,才算是创新。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科学,它即和自然科学有相同之处,又有其自己的特点。管理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丰富,要做到人无我有是非常困难的。以“人无我有”界定为创新的标准确实是非常不现实。
二、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畴
1、重视战略管理
战略谋划是企业的灵魂,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所面对的世界“超级队”跨国公司的挑战,企企业管理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封闭型、被动型、粗放型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功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另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今后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如顾客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顾客价值是指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效用多少。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应采取的措施是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避开变化了的过客价值;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减少带来的企业竞争对手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企业必须及早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使自己永远走在前列。
2、调整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保证。我国目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严格的层次关系,固定的职责,高度的正规化模式,正式的沟通渠道,集权化的决策,以及管理环节多,管理成本高,企业效率低等。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得企业的运转节奏大大加快,要求企业保持高度的机动灵活性,而国际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的广泛应用,又使得传统的组织结构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必须调整和创新组织结构。调整组织结构的目标,一是扁平化,即通过破除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多层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增加管理幅度,建立一种紧缩的横向组织,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以提高管理效率。二是柔性化,即通过建立临时性组织来摆脱原有组织形式束缚,实现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以增强企业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三是虚拟化,即通过通讯网络技术,把实现企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人才等联系在一起,组成动态的内部资源利用综合体,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并利用一定的外部资源实现企业目标。调整组织结构的理想目标是建立学习型组织。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的仅仅是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它高度重视建立全体人员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和经营使命。
3、强化知识管理
强化知识管理首先要把技术知识视为一种商品,进行知识运作,也就是在生产流通领域通过对知识的使用获取利润,在市场上通过知识产权的交易,实现知识价值增值。其次要善于运用全球信息网,不断获取世界范围内的新知识、新信息,进行知识的积累、知识的优化组合与创新,从而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企业的发展。再次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开发人才。最后要设立知识主管业务,其主要职责是引导员工共同分享知识,鼓励员工把信息与他们的认识和能力结合起来,以创造新的知识。
三、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大部分企业直接面临着来自外国企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中国企业来说,管理创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中国企业需要通过积极的管理创新,使自己能够与经济体系的转变合拍,又能够使原有的管理水平状况得以想,并在创新条件、创新原则、创新目标等约束下,对创意进行比较、筛选及可行性评价以形成比较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并能使系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创新方案。在这一阶段中应特别注意可行性论证和进程结果的可检验性。要考彻底改善以跟上国际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步伐。
2、企业家要成为创新管理者
知识经济的实质是高技术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现、培养、挖掘人才,是知识经济对企业家的基本要求。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因此企业家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风险意识以及必要的创新技巧,成为企业的创新管理者,才能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3、深化改革,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优秀人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破除固步自封、论资排辈的观念,消除人才为地方、部门所有制的弊端。健全和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工资收入分配体制,提高专门人才的工资薪酬,完善奖励津贴和福利制度。为创新型的管理及专业人才提供比较优厚的待遇,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和各方面的支持,让他们有岗位、有课题、有经费,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4、加快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制度创新是解决企业资源市场配置的微观机制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细胞。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如何组合,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的问题,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及高效运作的机制。制度创新能为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加推动力。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管理创新的灵魂是管理思维的变革,只有不断地创造和拥有新思想、新概念,企业管理才能常变常新,创造辉煌。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在竞争中不断促进自身发展,这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终体现。竞争中,谁创新,谁就是胜利者。(3100字)
参考文献:
1、(英)伊恩.M.道布斯著,管理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明杰,21世纪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展望,工业企业管理,2000.01
3、刘现军。管理创新与企业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