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风光范文

农村风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风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风光

第1篇:农村风光范文

我喜欢农村,更喜欢那里美丽和谐的风光

一次,我去东北农村奶奶家过暑假。一进村,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如果下场绵绵的小雨,青草的气息就直往你鼻子里钻,再加上轻柔的凉风,让你心旷神怡。

往里走走,映入你眼帘的不是金黄色就是青绿色。小路一旁是清澈见底的小溪,不一会儿远处就会飞来几只麻雀,在溪边这里弄弄那里啄啄,即使有小孩来玩水他们也不害怕。绕过小溪,就会看见青色的草地上几头牛在树荫下甩着尾巴“乘凉”,蜻蜓也一直和他们作伴。这里的小鸟很自由,一会儿在枝头上休息一下,一会儿又张开翅膀,在你眼前低低地一绕,便不见了踪影。

里面,就是民房了。每户人家都有一个院子,前面不是种几棵树就是栽上一点瓜果蔬菜。门前总是会有几只鸡、鸭、鹅之类的家禽在小径上悠然自得地踱着步子,再加上小花小草的映衬,显得生机勃勃。屋后,就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了。稻谷还没有成熟,但是到了秋天,这里就变成一片金色的海洋,也变成了人们丰收的喜悦。

第2篇:农村风光范文

虽然乡村没有城市那么热闹,但它却有着独特迷人的风光。乡村不但风景优美,而且那里的人热情好客。如果你到乡村,那里的人们一定会热情地招待你,还会给你当向导。

乡村的人们住着小小的房屋,可他们总喜欢在房前屋后种些花花草草,或是种南瓜,或种丝瓜。这些植物给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比高楼大厦前的石狮子与大旗杆可爱多了。

瞧,那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犹如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小河中,有活泼可爱的小鱼在游来游去,那都是乡村孩子的伙伴。有空的时候,孩子们便光着脚在河中尽情地玩耍。不远处,有一群鸭子游过来,它们灵活地划着双桨,拍打着翅膀。水面上溅起朵朵水花,还时不时把头伸进水里,或东张西望,寻找四周有没有食物。每当你走过乡下人家的房前屋后,总会瞧见几只鸡。有母鸡率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一但发现食物,它们就争先恐后地拥了上去,你争我夺。还有大公鸡摆出一副骄傲的姿态,在场地上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

第3篇:农村风光范文

2006年12月23日,阳光体育运动首次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目前全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有所下降的情况,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学校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

咸丰县在湖北省属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如何把国家好的政策落到实处,从咸丰县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阳光体育运动在咸丰县农村中学的开展质量。为此,分析研究农村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开展农村中学阳光体育运动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咸丰县11所乡镇中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通过查阅大量书籍,并借助网络查阅中国知网等网站搜集整理近几年来有关阳光体育运动的文献和资料共15篇。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设计在以“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背景下咸丰县农村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5份,有效问卷570份,回收率97.5%,有效利用率95%。

(3)实地调查法

通过近一年的工作,实地对咸丰县农村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工作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情况、农村体育教师师资情况、体育场地设施等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

1.阳光体育在咸丰县农村中学的开展现状

由于咸丰县农村中学教育比较落后,不管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都对素质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只对文化课的学习重视。因此,本文首先从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个概念的意识程度进行了调查。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咸丰县中学生对于阳光体育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不够高。而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出现,咸丰县农村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呢?我们对这个情况进行了调查。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发现,阳光体育运动在咸丰县农村各个中学的开展现状是十分差的。

2.学校的体育教学开展现状和体育设施状况

阳光体育的开展其实与学校的体育教学以及体育基础设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我们也对这些学校的体育设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只有12%的农村学生认为自己学校的体育设施齐全,而有34%的农村学生认为自己学校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

3.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原因

从表4中的数据我们发现,大约一半的学生以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为理由而选择不参加体育锻炼。

四、咸丰县农村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固有思维模式的制约与局限,部分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2.组织领导需进一步加强

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必须在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设立相应的机构。

3.体育教师的态度

调查的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百分之百肯定的。但是也有一些体育教师力不从心,难以改变学校领导的态度。

4.条件设施需得到有效改善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等设施没有或是不达标,制约了运动的广泛开展。11所学校中有标准塑胶运动场的学校为0所,而且拥有400米运动场的学校同样为0所,300米的学校有4所,还有7所学校只有近250米的运动场。

五、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咸丰县农村学生对阳光体育的认识不到位,对于参加阳光体育的兴趣不够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太少。

(2)咸丰县农村学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农村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没有持续性。再者,学校的体育设施缺乏,也导致了学生没有兴趣参加体育活动。

(3)学校领导的支持与否直接影响该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效果,而体育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待丰富。

2.对策

(1)各级领导对阳光体育的重视

领导对阳光体育的重视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各地学校应成立以学校领导为组长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跃学生课余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加大农村中学资金投入,完善场地设施的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学校本身资源。良好的体育环境,不仅能给农村学生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还能给教师更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让体育课更有意义。

(3)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锻炼方法。

(4)提升教育理念,治标治本

第4篇:农村风光范文

1、《游山西村》的中心思想: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2、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3、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农村风光范文

张老师说,现在大多数的水库都是在那个时代修建的。水库建成后,可以防洪、供水、发电、养鱼等。大元村下面,深塘街尽头就有一个水库,叫深塘水库。于是,我们便带着好奇心,想去看看水库是怎么样的,同时放松心情,寻找快乐的春天。

踏出校门,走在马路边,感觉很舒服。我们走到深塘街的尽头,就来到了几棵参天大树下,阳光从细缝里透下来,显得很有诗意。我们都不甘落后,叫着、跑着上了山路,路的一边栽种着各种花和树,有紫荆花、广玉兰,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另一边,则是翠流的田地,有时还会有几只小羊在吃草,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在暖暖的阳光里,我呆呆地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只快乐吃草的小羊。。

没走多少时间后,我们走过一个桥洞。开始便听到动听悦耳的水声,然后便看到了湖水在阳光衬托下泛滥着金色的光。春风吹拂水面,便荡漾着细小的波纹,让人一看便感觉到舒服。水库旁还立着几棵柳树,柳树那细而又长的枝条,随风舞动,构造出了一幅迷人的山水风景图。

我们走在水库旁的小路上,一边欣赏这田园风光,一边又讨论着春的到来。路旁的油菜花跟我们作伴,田里的小蝌蚪陪我们嬉戏。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好,这眼前的景色让我目不暇接,这深塘的春天更是让我如此地留恋。不知不觉,我们绕着水库的四周走了一圈,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校的路……

第6篇:农村风光范文

未教已会背,那我还需要教学生学这首词吗?或者说,我还有什么值得教的?学生还会有什么不懂的需要老师来课堂引导、提升的呢?我想,得好好再备课了。

以前,教这首词是很常规的流程:先正音,读通、读顺诗句;再图文结合,读懂词句;最后整体串连,明白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闲适风光的词作,大体也就完成教学了。

现在,我细读文本,尤其是联系词人经历来看后,留意到一个很明显的不和谐:为什么以豪放派著称的辛弃疾会写这么小清新的《村居》?主战派的他被迫隐居江西上饶后也是郁郁不得志的吧,怎么写出的仍是明快的《村居》?他真的放下了?寄情于山水?纵观他的生平,一辈子都从未放弃过抗金梦想,显然不是如此。

再有,我查阅的资料中,有说辛弃疾在江西闲居二十年之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但也有说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词人是自“醉”于其中。我认为,没有生活中真实的观察,辛弃疾臆造不出这样的田园诗画,类似词作还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皆取自典型的农家生活风景。而词作是情感的流露,景入词人眼,词抒心中情。

于是,我思考着,有了些想法。稍作整理后,我去上课了,希望能带给孩子们一些没有注意过的新东西。

课堂一开始的导入,我先向同学们介绍辛弃疾: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论武,他勇冠三军,驰骋沙场,是英勇抗金的将领;论文,他留下词作六百多首,引一时文坛追捧,是豪放派代表人物。接着,转入今天要学习的词作。我连找了几名学生读,再示范读,一步步引导读出节奏和停顿后,我问:这词豪放吗?学生当然答不!我说,是呀,它更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而这幅画卷的题目就叫“村居”。我要求学生们看图,理解了村居就是农村生活。在学生们七嘴八舌说看到的图上内容时,再加上我的相机指引理解,渐渐就拼凑出了词句的意思。

这时我回到先前的问题:这词根本不豪放,描写的也是简单的农村生活,怎么却让从南征北战的沙场上退下来的辛弃疾觉得怦然心动,充满诗意呢?全班静默。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再静下心去读,结合老师讲的辛弃疾的传奇经历去想。稍候,仍不解。我请学生读一句停一句,我追问一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又矮又小的茅草屋落在战场归来的将军辛弃疾眼里,却不嫌简陋,反而倍感亲切、温馨,想:为什么?诗意在何处?(茅屋虽小,却是遮风避雨的家)我立即板书“家”字。“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亲亲热热把酒聊天的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这幅画面美吗?诗意在何处?(白头偕老;心满意足;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坐着摇椅慢慢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画面洋溢着浓浓的()气息?(劳动、生活、耕作)是呀,勤劳又懂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画面让人忍不住要――笑!笑小儿的――顽皮可爱。

瞧,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简静的农村生活。作为一个旁观者,辛弃疾喜欢这种平静的农村生活吗?学生说,当然喜欢呀。因为喜欢,才把这幅画面描写下来嘛。我肯定学生们说得对,追问:那他看到这样的画面,心里平静吗?(此时问题回到了先前没能解答的原点,为什么这幅画面会令辛弃疾怦然心动,提笔写词)我这时再提及写作背景:金兵一直对南宋虎视眈眈,战火不断,朝廷求和,作者志不得申,闲居上饶。学生开始议论,很多人说那时不会平静,牵挂前线战事。立刻有人反对,可这儿是平静的呀,他喜欢的呀。我再次问回:那你认为,辛弃疾为什么要写这《清平乐村居》呢?学生这时不冷场了,想法也比开始成熟多了,有的说他珍惜这和平生活,要写下来;有的说他感到与战场反差很大,完全不同的农村风光,要写下来。我又给他们下了一剂猛药:辛弃疾一辈子主张抗金,他到底想不想要这样的宁静的农村生活?至此,学生一愣后,似乎模糊地明白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说辛弃疾正是要主张抗金,才能让老百姓都过上宁静的生活。说作者恰恰因为非常想要这样的生活,才必须主张抗金,前方将士浴血沙场,就是为保后方安宁。我指着黑板上的“家”字,夸赞他们真正明白辛弃疾了:见眼前一家五口的村居生活,而能想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加坚定抗金信念:只有前方的将士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后方的人民方才能生活安宁,能靠自己的辛勤劳作养家糊口,这就叫“国泰民安”!作者希望大宋处处都是这样的景象――国泰民安,人们安居乐业。这就是辛弃疾毕生追求的理想!

第7篇:农村风光范文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的支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农业大国跃身为工业大国,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化,环境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在旅游消费观发生改变。据数据调查,人们亲切自然,深入农村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广阔的土地、丰富的乡土文化以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在市场需求下,以农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新时代的新兴农旅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对农业多功能拓展,促进农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的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1+2+3产业结合,将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最大化,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乡村旅游理解比较局限、片面,认为乡村旅游只是农民开展的经济市场活动,即农民结合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进行加工,比如改造为休闲娱乐庭院、种植经济作物,并结合当地资源进行经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家庭式经营方式,像常见的“农家乐”“家庭旅馆”。在过去,以我国普遍为主的农家乐等家庭经营方式在旅游刚兴起时,的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乡村经营模式條件局限,在管理上缺乏特色和创意,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导致休闲娱乐的消费者回头率较低。因此,打造休闲农业需要有效的实体农产业支撑,休闲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外延和扩大了农产业。

第二,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打造休闲农业的基础,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农产业化发展中要求土地资源集中并形成规模经营,各类经济种植、畜牧业、生态环境打造呈规模性发展。利用产业链规模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再为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提供生态产业、科技技术及服务的支撑。加强农产业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规划乡村旅游建设,为乡村进行资源、人力的培养,资源的引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经营成本。建设农村产业链生态园,配套完善的基础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吸引旅游投资者,为乡村旅游扩大经营范围。根据农产业自身条件,加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培养大量农副产品,增加饮食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当地农产业结构,可延升本土文化,组织当地积极开创手工业,丰富本土文化,促进商贸发展,将乡村旅游聚中发展为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玩)一条龙产业链。

第三,丰富的农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经济特色的农村风貌,也为乡村旅游保障了足量客源。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自然的乡村景观、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特色的农业资源等,还需要足量的客源支撑,没有持续客源的流入,再好的风光也要荒废。农产业的大量发展可吸引食品企业的入驻,生态食品企业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对乡村旅游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生态食品发展可带来良好的农业景观效应,吸引前来参观的旅游者,实质上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客源。

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展现乡村活力

第一,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前,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依赖于乡村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模式相对传统。现代休闲农业应聚结多功能,将农业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中也处处体现着科技含量的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让科技给新农业带来了惊喜,开拓创新了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第二,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定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公共设施。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管理,餐饮食谱绿色卫生,种植业和养殖业按卫生许可标准清洁,保证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第三,加强农产业的物质丰富,呈多元化生态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观光特色,活跃乡村旅游的游赏氛围。首先,将乡村土地呈规模化、集中化改造,种植当时适宜的经济作物。规模化的产园种植可以美化乡村田园,带来良好的视觉感,添加旅游景点。另外,将种植经济发展为一、二、三产业模式,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利用旅游消费者口碑,进行推广宣传乡村旅游。根据本土条件,开放养殖业,增添动态乐趣,与游客形成互动,使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带动乡村旅游经济。

第四,农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丰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如果乡村旅游没有持续新元素的注入,也不能保证持续对游客的吸引力。休闲农业应建立高科技农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并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开展畜牧业,如奶牛和马群,让游客参与到农产品采摘、畜牧放养农业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的热情,参与到农事活动,体现农活乐趣。另外,建立农业科技园,请专家为游客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让游客参与其中,对农产区的果蔬、茶卉等植物栽种讲解。我省是果蔬种植大省,其出产的梨、桃水分足,深受市场好评,应结合我市的地理结构,展开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在果蔬种植中,为游客提开放自已动手的场所,让游客参与到观果、品果、摘果、果实加工一系列工艺的乐趣。对游客开放畜牧业牧场,让游客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游客参与到喂养活动中,提高游客的动手能力。另外,根据当地盛产的农副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也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

三、利用休闲农业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第一,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国务院下达的1号文件别强调的,打造休闲农业延升为乡村旅游,已成为成熟的产业链,带动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将农村闲散劳动力聚结起来,带动经济效益。目前各地的农产业园区按照“产加销、游购娱”的模式发展,打造科技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田园旅游观光、餐饮文化,集“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休闲农业。这些农态园区在农业生产结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源,服务于乡村旅游,稳稳锁定旅游客源,从而带动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为农民经济收入打开渠道,增加农民就近就业的机会。

第二,乡村为基础,地域适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选址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保留自然特色和景观,再根据本地人文资源打造优美、内涵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游客的观赏要求。

第三,突出文化,融入当地风土人性。休闲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乡村风土人性,民俗文化,使游客感受到与其他游地不一样的别样文化。结合游客需求,可将当地的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形成集体规模活动,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参与其中。如云南傣族泼水节、西昌藏族火把节,都是利用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大型集团活动,让游客参与互动,玩得尽兴。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农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保护。另外,对乡村基础建设进行完善,包括道路建设、住宿、餐饮、通讯、水电的完善,让休闲农业建设体现环境优美、科技农庄、生态农业的特点。改变过去农村的脏、乱、差不良卫生现象,使农村面貌发生质地的变化。休闲农业的农业种植环境改造,可通过菜园、果园、花园、林地、养殖场地进行防治污染,创造绿色景观,使产业园区随时保持清新、绿色的生态环境。在道路中多种植花卉和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达到减噪、滞尘的效果。休闲农业的发现推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使广大农民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生产,学习了经营管理知识,提升了农民文化素养,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优美整洁的乡村环境、文明优良的乡风民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五、讨论

农旅结合是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先天条件,再延伸出的乡村旅游策略。休闲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将农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结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的基础源于农业、建设农村,发展目标是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空间、自身的自理条件和土壤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场地、培载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发展养殖等一系列的农产地活动,可以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休闲旅游用途,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城市游客与农村的亲近感,为城市空间狭小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感受田园风光场地,从而带动一系列农产业经济活动,促进农业事业发展。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产业,告别过去苦、累、农作物收成落后的沉重局面,以引进现代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农业资源潜力,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休闲农业是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價值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产品为前提,将当地的农业特点和种植业扩展为规模种植培养,并进行加工、销售,再融入当地乡村文化活动,让游客参与农事活动中,体验在其他风景名胜中无法领略的田园风光乐趣。休闲农业可称为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让游客产生互动乐趣的体验,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新型农业。

第8篇:农村风光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家乐 品牌效应 开发模式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独特的田园风光、丰富的农业资源、淳朴的风土民情。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成现代旅游发展的主题旋律,在都市生活的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回归大自然。因此,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已成为新型农业旅游形式,其中代表形式之一就是“农家乐”。

一、乡村旅游与农家乐

1.乡村旅游概述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标的一种旅游方式。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这种“古、始、真、土”,无可比拟的贴近着大自然,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创造了最天然的条件。现代乡村旅游融乡村自然景观、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于一体,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于一体、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于一体,乡村旅游也是可持续旅游。

2.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的过程,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形成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也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

3.农家乐概述

在乡村旅游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农家乐随着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而逐步扩大。农家乐是以乡村旅游空间环境与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三农(农村、农民和农业)独特的生产形态、乡村风光为对象,集观光、游览、休闲和娱乐等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家乐”旅游休闲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选择短途出游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其大众化消费的市场品牌形象已基本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

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中国旅游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旅游口号。“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重点鼓励和扶持的形式,并进行行业规范化,各地旅游管理机构也将其纳入行业管理的范畴,并进行授牌和等级评定。

二、品牌

所谓品牌是指一个名称、标记、符号或是这些因素的组合,它可以使消费者辨识某一特定产品和服务的特色,以便与竞争者有所区别。品牌就像一个人一样,每个人拥有不同的个性,品牌也拥有不同的个性,品牌个性是将品牌与人类特质联想在一起的组合,相对于产品给人的属性,即产品希望传达实用的功能给消费者,品牌个性更应传达符号上或表达自我的功能。不同文化背景会影响品牌的不同个性维度构成,不同文化背景会使品牌更具深层和抽象意义。品牌效由品牌为企业带来的效应,在当前品牌先导的商业模式中,品牌意味着商品定位、经营模式、消费族群和利润回报。品牌效应是品牌在产品上的使用,为品牌的使用者所带来的效益和影响,是品牌使用的作用。

三、上王村农家乐的品牌效应

1.上王村的旅游产业

西安市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城区距西安市中心8.7公里。长安区南依秦岭,是西安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有西安的“后花园”之称。近年来,长安区将旅游业发展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发展已初见成效。2005年,全区旅游业共接待中外游客1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600万元。辖区内农家乐项目规模化发展,其中上王村、祥峪沟村和黄峪寺村最为突出。

其中的上王村隶属于西安市长安区滦镇,位于秦岭北麓,紧靠环山旅游观光路,东距秦岭野生动物园约1公里。上王村南面便是秦岭山脉,景色优美,多山涧深谷,是绝好的免费休闲观光健身旅游胜地,上王村农家乐位于秦岭北麓,秦岭野生动物园,黄峪寺,翠微宫等旅游景点近在咫尺,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成为上王村农家乐发展的自然资源。

“吃在农家乐,住在农家乐,玩在农家乐”是上王村农家乐的旅游招牌。上王村,民风纯朴,村民待人热情,朴实憨厚,秦腔、农民画、草编等等这些质朴的民间艺术都可以在上王村农家乐中欣赏到,游客可以尽情休闲娱乐,体味农家趣味:自采野菜、自摘水果、钓鱼、爬山、睡土炕等农家特色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

2008年上王村完成了东一街、东三街54户农家乐经营户房屋立面、庭院综合改造工程,街道拓宽1500平方米,绿化2200平方米,完成街道改线、改水工程;村内修建文化墙1800平方米,培养农家乐特色示范户34户;并聘请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对上王村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引进企业投资修建了172亩生态果业观光示范园,目前已完成投资80万元,栽植各种经济、观光树木2.8万株,为延长农家乐产业链奠定了良好基础。

2. 上王村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

如今的上王村已然成为一个亮点,“上王村”也成为了西安市及周边市民回归大自然第一个所想到的品牌。上王村的旅游经济收入也连年增加,既满足了游者出行的需要,也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基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优势,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四季飘香的田园风光。早在2002年,西旅集团就与上王村联姻,确定8户作为市郊一日游、感受农村田园风光、品偿农家乐美味佳肴的定点接待户,后取名为农家乐。2003年,首批15户农家乐由西安市旅游局授牌,并于当年成立了农家乐管委会。以经营农家乐为主的第三产业在2004年为上王村创值300万元;2005年创值600万元,经济增长率达100%,同年被评为市级旅游先进单位;2006年,全村以经营农家乐为主的第三产业创值7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并被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仅2007年上半年,上王村163户人家中,就有105户开办了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全村年接待量达60万人次,全村旅游收入约1000万元;2008年该村旅游收入突破2000万元,较2007年翻了一番,农户平均纯收入达到8万元左右,解决了五六千人的就业。

随着上王村知名度不断提升,游客也是接踵而至,络绎不绝。上王村成为了一个具有仿古和田园特色的农家乐旅游接待村,并已被确定为全国农家乐标准化示范村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三、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是城乡人口互动、互相交流文化的桥梁。通过乡村旅游,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文化可以扩散到乡村并与纯朴的乡村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一种新兴的旅游文化。而乡村旅游要在众多旅游项目中取胜,一定要品牌定位,根据其竞争状况及产品优势,根据乡村旅游者的需求和旅游动机进行品牌定位,通过扩大宣传提高其知名度,让消费者能选择其旅游产品。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发挥其特色,即就是创立品牌,发挥其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 赛江涛,乌恩,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界定,河北林果研究 [J].2006

[2] 罗自力,开辟乡村休闲旅游,地理教育[J].2004.04

第9篇:农村风光范文

如何开发农村习作题材资源,让学生在“实实在在” 的环境下捕捉习作题材,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多点乡野风味,这是笔者近几年一直在探索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七个方面去选材:

1写写农村风光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物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写乡村之美,表表心中之情。

(1)田野风光,美不胜收。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麻、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插秧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乡村景观,取之不尽。对于农村人来说,乡村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山坡、草地、小河、湖泊……有水波不兴,也有潺潺之声。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农家新居,美轮美奂。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家乡富了、变了。漂亮别致的农家新居,宽敞清洁的乡村道路,功能齐全的健身场所,新型环保的卫生设施――正是新农村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民家园,描绘农家新貌,激发热爱家乡之情,习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2写写农村往事

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像《听奶奶讲过去的事情》、《我和爷爷、爸爸比学校》、《我眼中的农村》等等选材都比较成功,写得很感人。

3做农活写农活

让学生向父母或家人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

(1)尝尝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乐趣。现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年轻的父母常常不让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往往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具体,写不生动。通过让学生与农民一起干农活,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山芋、油菜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真真干一干,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到“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学习农民勤劳纯朴的好品质,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2)学学农民的经验,收获农民的智慧。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栽麻采茶,喂鱼养蟹捕虾,放牛牧羊插秧,等等这些农活,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让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表达赞赏之意。

4写写淳朴民风

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有的是情浓、趣浓的题材。农家人纯朴、勤劳、善良,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赶农时、互帮抢农活、乡邻间的茶会、修桥筑路、出资出力等等。让学生在观察、采访中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大同小异,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小学生通过采集、整理而得的材料,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他们写出具有“特性”的习作打下基础。

5写写乡村民俗

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婚俗寿礼,小孩满月抓周,造屋乔迁庆贺,开业造桥的规矩等等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节俭了一世的农民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村特色的清明节插柳枝、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还有吃乌饭、包饺子、送灶、接财神、跳龙灯、贴春联、等等。在不同的时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再如二月二,家家户户做撑腰糕,据说吃了撑腰糕,种田不腰酸。帮助学生弄清其来历,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习作。

另外,还可以把民间传统特色的游戏引进课堂,如在体育课上让孩子们放风筝、转陀螺、踢毽子、丢沙包、滚铁箍、抖空竹、跳皮筋,既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又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还有了习作的活水源头。

6写写民间工艺

带领学生到民间去调查、收集资料,深入了解本地民间艺术的文化历史背景、传说故事等。鼓励他们去发现本乡、本土的文化气息和美的艺术,把他们作为习作的素材。笔者曾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土法造纸,观看跑马灯,拍摄三清茶的制作过程,跟老婆婆学剪纸等等。然后把学生自己收集到的民间美术带进课堂与大家一起欣赏、学习,将那些散发着泥土味的传统手工绣花、雕刻、剪纸、竹编、草编,还有用家中旧布缝制充满儿童趣味的布娃娃等工艺品汇集到一起。学生们在体验、模仿、制作、叙述、描写的过程中增添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激发出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在活动中,他们也逐渐形成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力。这样的教学既传承了民间艺术又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7写写农村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