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质量问题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质量文化 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98-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办学自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问责制”的兴起,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政府和高校关注的焦点。目前进行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建构,“伴随着相关质量监控与评估技术的逐渐细化、精确化以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化,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建设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否则技术这把‘双刃剑’将不可避免地伤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①。因此,以质量管理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大学组织文化,培育融入组织内部、深入组织中所有人内心的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质量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其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质量文化最初是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的。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是以质量为核心因素,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质量意识、规范、管理艺术等精神文化的融合。质量文化既是企业的质量实现过程,又是企业质量目标实现的方式,还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成果,质量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寻求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持续关注和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兴起,质量文化被引入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它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是高校文化在质量管理上的积淀和凝结。高校质量文化总是代表着高校发展及变革的品质,体现着发展及变革的个性,是高校在发展及变革进程中所积淀的精神成果以及由此而具体化的外在质量表现。
依据文化的结构与层次特征,高校质量文化应由内隐的精神文化和外显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组成。精神文化是高校质量文化的内层文化,它是渗透于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思想和心灵深处的质量意识形态,是高校质量文化的核心和质量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主要包括高校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质量理念、方针、目标、价值观、道德观等;制度文化是高校质量文化的中层文化,它是高校为实现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而制定和执行的有关制度、规范、规则等,是高校对教职员工质量行为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规范文化,主要体现为与质量有关的标准规范、管理文件以及质量评价、考核、激励制度等;物质文化是高校质量文化的表层文化,它是凝聚在高校各种物质设施之中,体现高校质量管理理念的外化部分,包括高校的育人环境、建筑风貌及其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行为文化是质量文化的幔层文化,是高校成员在质量活动和人际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习惯性定势和行为模式。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属于质量文化中的较浅层面,而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质量文化中的较深层面③。精神文化为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提供思想基础,既是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境界,也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制度文化约束和规范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为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提供物质基础,是高校质量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行为文化是高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要素的综合显现。这四个层面互相关联、制约、渗透,共同构成高校质量文化的完整体系。
二、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高校本质上是一所文化机构。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高校质量文化的生成蕴含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全过程和结果当中,是高校的质量管理活动造就了高校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和灵魂。
1 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根本途径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是高校为维持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而主动采取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管理过程,是高校作为一个自主发展的学术自组织,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构建的具有自我改进、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功能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最根本的作用机制是文化,因为“学校保障教育质量的所有努力,只有通过组织高校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自觉地行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种行动只有当质量成为高校全体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成为高校全体成员的内在追求时,才有可能实现”。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从质量文化培育着手,只有当高校的质量要求融入全校所有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内化为全体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追求,最终使质量作为全体成员的一种生活方式或习惯,质量保障活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任何科学的标准体系、合理的制度规范、恰当的技术方法,只有在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中才可能奏效。
一、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环境因素
(一)造成目前财务报告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公司内部分析主要有:
1、业绩压力。公司的业绩压力分别来自于内部与外部。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因为证券分析师和股东所重视的是短期的获利能力和营业收入的增长,这就使得管理层不得不明哲保身,投其所好。此外,管理层还必须对董事会及股东负责,董事会常常施加压力要求管理层完成财务及其他目标,为激励管理层,公司还经常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将个人的绩效及薪酬与经营或财务目标相连接。在这种环境下财务报告失真是不可避免的。
2、复杂的商品交易活动。随着金融商品的不断创新,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财务工具和结构复杂的交易活动,有的公司还会采取一些创意性的商业活动,如通过购并等形式扩大自己的规模,但是有关资料显示很多购并并未达到预定目标,反而会增加公司财务危机及财务报告不实的风险。
3、市场竞争的压力。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需求矛盾突出,其结果往往会造成有的企业利润下降、筹资能力减弱、成长趋缓、资本市场发展受阻、公司被迫采取减产或降价等措施。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后都将反映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上。相关的会计实务如果未加以处理,财务报告的质量必然会下降。
(二)从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有:
1、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从一些已经查处的案件来看,不少在招股说明书中作假的不法行为监管机构没有及时发现。另外,交易所对上市财务报告披露的监管主要是在持续披露阶段,对于持续财务信息披露的载体——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的审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采取事前审核的办法,由于时间和人力的制约造成了事实上的审查不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2、中介机构功能的错位,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一些中介机构在财务报告披露的问题上和上市公司一起与监管部门周旋,使监管者在专业水平上处于劣势,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3、法制不健全。我国“证券法”中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通常采用行政处罚的办法解决,但对受害投资者却没有给予补偿,无法对违规者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二、财务报告质量监管制度的建立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应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构,从机制上防范公司管理层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具体如下:(1)上市公司董事会应设立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并担任负责人的审计委员会,全面负责与公司有关的审计事宜,通过审计委员会持续检查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和内部财务控制,保证公司财务报告过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从而促进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2)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减少董事会与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3)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功能,监事应具备法律、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能够独立有效地行使监督权;(4)要建立完整、合理、有效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充分有效地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及内部审计机构的功能作用。
2、改进内部治理机制,建立多元股权结构约束机制股权过于集中往往会使大股东拥有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而这种控制权又直接表现在对董事会的操纵上。当大股东目标与公司目标之间存在冲突时,公司行为往往会有被短期化的倾向,甚至出现扭曲行为,容易对公司的持续发展造成冲击。因此,需要建立多元股权结构约束机制。
(二)加大对违规披露财务报告信息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上市公司敢于进行违规操作,社会中介机构敢于为上市公司造假,其主要原因是造假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为此付出的成本。对此,笔者建议对造假上市公司不仅仅要追究其经济责任,如没收非法所得、处以高额罚款、实行市场禁入等,情节恶劣的还应追究有关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对参与造假的社会中介机构应予以重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限定相关从业人员在规定的期限内甚至永久性不得从事相关职业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等。与此同时,要对因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而给投资人带来的损失进行赔偿,从根本上杜绝违规事件的发生。
(三)加大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监督审查的内容和范围
为降低审计风险和对投资人及时提供公正、透明、有用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应对财务报告中的下列主要问题进行适当的评价,以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关键词:岩巷掘进;爆破速度;光面爆破;定向断裂
中图分类号:TD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3-0101-03
常规的岩巷掘进爆破施工,导致炮眼利用效率较低、炸裂岩石碎块散乱、爆堆分布过远、成型质量不高以及周围岩层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较小的巷道宽度、不多的自由面以及很强的受夹制作用等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巷道掘进的安全程度和稳定程度。
一、影响岩巷掘进爆破速度和质量的若干因素
(一)光面爆破对岩巷掘进爆破速度和质量的影响
光面爆破质量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巷道在爆破成型中的规整性以及周围岩层的破坏性,如果光面爆破质量水平较高,则巷道不仅成型比较规整,而且周边围岩的破坏程度也相对较小。影响光面爆破质量水平高低的因素主要包括:炮眼间距的大小、炮眼的密集系数、装药的结构以及装药的集中程度。
第一,光面爆破中炮眼间距的大小对其爆破质量的影响。炮眼的间距必须要科学合理,否则便无法保证炮眼间贯通裂隙成型的完全性。炮眼的间距可以通过有关的公式进行计算,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量贯通裂隙在形成过程中爆生气体以及爆炸应力波的影响。假设,表示周边炮眼间距、表示破裂区半径、表示岩石抗拉强度、表示炮眼充满爆生气体时的准静压力,则笔者建议公式如下,仅供
参考:
(1)
第二,光面爆破中炮眼的密集系数对其爆破质量的影响。诸多的工程经验显示,炮眼的密集系数(通常用m表示)的取值范围通常在0.8~1.0之间。利用双孔双自由面爆破模型,我们充分地研究了各种指标(例如炮眼利用率、爆破漏斗体积以及炮眼断裂面平整性等),所得结果说明,如果拱顶部分的曲率相对不大,建议适当地增加炮眼的密集系数,但是m(炮眼的密集系数)的最大取值最好也不能够大于1.2。
第三,光面爆破中装药的结构以及装药的集中程度对其爆破质量的影响。轴向软垫层不偶合装药结构以及径向空气间隙不偶合装药结构是公认的相对比较科学合理的光爆装药结构。在实际的光面爆破施工当中,我们通常利用装药的集中程度来控制巷道周边光面炮眼装药数量的大小。在如何确定装药的集中程度满足爆破标准方面,通常是参考以下要求,即可以在岩壁上留有眼痕但是不对周围岩石造成粉碎性破坏。我们假设,表示装药集中度、表示药卷直径、表示炸药密度、表示炮眼的装药长度,则笔者建议公式如下,仅供参考:
(2)
强度低塑性大的较松散软弱岩石虽然容易爆破成功,但是在爆破之后非常容易导致岩石的塌落和四处的迸溅,采用光面爆破具有重要的显示价值。在下表当中,笔者给出了巷道周边光面爆破参数,仅供
参考。
(二)掏槽爆破对岩巷掘进爆破速度和质量的影响
第一,掏槽爆破中掏槽形式对其爆破质量的影响。垂直楔形掏槽形式是目前浅眼多循环巷道掘进爆破施工当中最为常用的掏槽形式。但是如果将垂直楔形掏槽形式应用于中深孔爆破施工当中,则该掏槽形式在巷道断面宽度的制约下很难发挥良好作用,因此通常在中深孔爆破施工当中利用直眼掏槽形式。直眼掏槽形式的种类相对较多,例如比较常见的螺旋掏槽形式、角柱掏槽形式以及菱形掏槽形式。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它们均利用了若干数量的平行空眼当作首爆装药眼的破碎岩石以及辅助自由面的膨胀补偿空间。
目前较为有效的中深孔爆破直眼掏槽方式是阶段直眼掏槽和孔内分段直眼掏槽。前者是将掏槽眼深度分成若干不同掏槽眼的眼底位于不同的平面上,按由浅入深的顺序分阶段进行掏槽。后者则是在掏槽装药炮眼内实施上下两分段,分段装药间以一定长度的炮泥相隔,由外向内顺序起爆。两种直眼掏槽方式的掏槽机理是一样的,前分段掏槽爆破后,在应力波和爆轰气体的综合作用下,槽腔内岩石被破碎并向工作面方向推移,形成漏斗形槽腔,为后分段掏槽创造了一个新自由面,并由此改变了深部岩石所受的夹制作用,使其强度降低,有利于岩石的爆破破碎和运动。同时还造成下分段岩石中的残余应力和大量的爆生裂隙以增强岩石的破碎。分段间装药微差起爆,也改善了炸药爆炸能量与岩石破碎的匹配关系,使更多的能量用于岩石破裂破碎和更少的能量用于碎块的抛掷。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掏槽方式可增大槽腔体积,提高掏槽深度,抛掷作用小,爆堆集中,利于装岩。
对于岩石性质为硬岩(f>8~10)的岩石,如果巷道断面的面积相对比较大时,除了采用阶段直眼掏槽形式以及孔内分段直眼掏槽形式等两种掏槽形式之外,通常还采用直眼与斜眼复合式掏槽形式。以HB某矿区的坚硬岩石巷道掘进爆破施工为例,在爆破施工中采用了直眼与斜眼复合式掏槽形式。虽然该巷道的岩石是粗砂岩具有很好的致密性、坚固性、整体性以及很高的韧性,但是由于采用了直眼与斜眼复合式掏槽形式,不仅槽腔内岩石破碎程度得到了有效提升,而且岩石破碎块度也得到了增强,爆破效率高于80%,掏槽效果优秀。
第二,掏槽爆破中掏槽参数对其爆破质量的影响。首先,炮眼间距。斜眼楔形掏槽参数多由经验确定。本文认为,掏槽爆破主要是利用装药爆炸后岩石中产生的破碎破裂作用,因此对于直眼掏槽,要保证槽腔内岩石充分破裂破坏,掏槽炮眼就应布置在破裂区内。其次,炮眼装药量。据掏槽爆破要求,装药爆后要将槽腔内岩石充分破碎并抛出,因此,装药量较其它炮孔要大,且不同种类的岩石装药量有变。
(三)炮眼深度对岩巷掘进爆破速度和质量的影响
第一,根据钻眼机械的型号确定。合理的炮眼深度应与钻眼机械相适应,即合理的炮眼深度要保证钻眼时有较高的钻眼速度。有资料表明:对于普通的气腿式凿岩机,在相同的凿岩条件下,采用同一根钎子钻眼,每增加1米炮眼,其钻眼速度就下降4%~10%,且随着钻眼深度的增加,钻眼速度就下降得越快。特别当炮眼深度超过3.0m时,由于钎子重量增加。使克服钎子弹性变形的冲击功增大,排粉难度也增大;其次钎杆与眼壁间摩擦阻力增大,能量消耗增加;再者人工拔钎也相当困难。当然,如若采用凿岩台车配备重型导轨式凿岩机,因其有较大的轴推力和较强的扭矩,所以能克服气腿式凿岩机的上述缺点,可不换钎子一次推进行程3.5~4.0m,对巷道掘进中深孔爆破非常有利。
第二,根据单位工时的消耗程度确定。笔者参阅了众多的相关资料,同时有效结合自己的现场经验和有关研究发现:如果爆破施工中炮眼的深度出现变化,爆破施工当中的各个主要工序的单位工时消耗程度基本上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变化范围非常小。我们举例来说,装运岩石、铺设轨道、永久支护、临时支护以及整个钻眼爆破环节的所消耗的工时基本不受炮眼深度变化的影响。但是各种类型的辅助工序和转换工序则要受到炮眼深度变化的影响。例如,钻眼准备、工作面清整、交接班、安全检查、通风排烟、放炮前撤人撤物等环节会随着炮眼深度的加大而出现单位工时消耗明显减少的趋势。
除了以上需要考虑的因素之外,需要在综合考量岩石坚硬程度、炸药破坏力以及巷道断面大小之后在确定具体的炮眼深度。具体而言,岩石坚硬程度越高,掏槽难度就越大;炸药破坏力越大,掏槽效果就越好,巷道断面越小,炮眼底部岩石夹制作用就
越强。
二、定向断裂控制爆破技术
定向断裂控制爆破技术的主要作用机理就是,让炮眼眼壁某个部位应力集中,进而产生径向裂缝,同时避免眼壁其他部位产生微裂缝,随后在爆炸应力波和爆生气体的共同作用下,径向裂缝持续发展,形成预期的断裂面。与普通光面爆破相比,其主要的技术特点有:巷道周边成型质量提高,围岩破坏程度降低;眼距加大,周边钻眼工作量减少。特别是在软岩巷道效果更为明显。
定向断裂控制爆破技术主要有两种常用的应用形式。第一种,沿着炮眼壁的纵向方向开挖V形槽,待爆破成功之后,切槽尖端是爆炸应力波首先攻击的对象,它会在应力波的作用下出现开裂现象,随后爆炸气体沿着裂缝向前贯冲,导致裂缝延伸,一直到相邻炮眼。第二种,药包被制作成特殊形状,待爆破成功之后,炮眼壁的某个位置会出现初始裂缝,随后爆炸气体沿着裂缝向前贯冲,在爆炸气体的作用下,初始裂缝会持续扩大,最终形成定向断裂面。
参考文献
[1] 单仁亮,高文蛟,郭东明,付天会,王同福.特硬岩立井掘进中合理炮孔深度的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6).
[2] 宗琦,刘菁华.煤矿岩石巷道中深孔爆破掏槽技术应用研究[J].爆破,2010,(4).
[3] 孟德军,何爱忠,朱昊,宗琦.煤矿坚硬岩石巷道中深孔爆破技术应用研究[J].工程爆破,2008,(3).
[4] 陆鹏举,高生忱,宗琦.立井基岩掘进深孔爆破技术研究与应用[A].现代爆破理论与技术――第十届全国煤炭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5] 冯依赞,李圆鸿.基于试验对小断面硬岩巷道爆破掘进参数的优化[J].煤炭工程,2011,(1).
[6] 程真富.影响岩巷掘进中深孔爆破效果的技术因素分析
[J].煤炭技术,2010,(5).
[7] 刘永健.浅谈中小断面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A].创新推动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和安全健康发展――2010年湘赣皖闽苏等多省(市)煤炭学会学术交流暨湖南省煤炭科技论坛论文集,2010.
[8] 程真富.刘店煤矿坚硬岩石巷道中深孔爆破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10,(6).
关键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
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对以前各个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综合和检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普遍下滑,引起了教育界专家的广泛关注。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全省范围内普通高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和抽检工作,让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更大限度地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并有针对性地对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规范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因此,如何保证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为当前高校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方面
各高校都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或者第八学期初开始,而且大部分都持续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即每年的2月份至6月中下旬。而这段时间正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们不得不忙碌地奔波在各招聘会场和参加企业的面试,工作不确定根本无心做毕业设计(论文)。另外,有一部分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签约前在单位实习一段时间,学生实习期间要忙于熟悉企业的情况,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中的精力也有限。这些使得学生的就业工作成为了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最主要原因。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也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有些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和能力缺乏也导致毕业设计(论文)没有深度,没有新意,只是照搬别人的观点和成果。有些学生选题过大、过窄或者和专业联系不紧密,导致无法开展研究。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思想不重视,从网上或杂志上找材料,东拼西凑,甚至抄袭。这也是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因素。
(二)指导教师方面
高校扩招之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一个教师指导6~8个学生甚至更多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在部分高校出现过一名教师指导一个班级的现象。这些教师本身承担着大量繁重的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指导人数过多难免精力不足,无法对每一个学生的选题及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督促和指导。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不高,没有能力指导学生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还有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也使得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难以保证。
(三)管理制度方面
各高校虽然针对毕业设计(论文)都有比较全面的工作条例和管理办法,但是为了使学生能顺利毕业,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普遍存在着管理不严格,执行不规范的现象。很多学校缺乏对该教学环节全方位的监控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答辩环节也没有标准可循。这些因素都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监控与管理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持续时间长,还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不便于管理,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江苏大学建立了校、院、系(教研室)三级不同层次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检查和质量监控。学校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协调教学资源的配置等;学院负责所办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具体实施,并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负责;学院分管教学院长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责任人,全面负责所办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系(教研室)在学院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各管理部门在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过程中,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检查。前期主要检查开题情况,包括指导教师是否到岗、课题条件是否具备、学生是否有困难等;中期主要检查课题进展情况,包括课题进展是否符合计划要求、教师指导是否到位、学风是否正常等;后期则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包括课题任务是否完成、完成部分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毕业答辩准备工作进展情况等。
(二)强化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制度
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前期、中期、后期(包含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答辩各环节)分别制定规范化的要求,做到全过程管理。
1.严把选题关,做好前期工作。为了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充分重视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各学院在第七学期中期及时启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尽早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动员,明确教学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高低,因此要求选题的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选题应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科学管理实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指导教师根据专业性质和各自的研究专长拟定选题,陈述选题理由并论证选题的先进性、可行性,交系(教研室)讨论审定,然后报主管教学院长批准。只有审批合格的选题才能提供给学生选择,从源头上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多形式指导,确保中期质量。指导教师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主导,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为确保质量,我校要求指导教师由具有讲师(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且具有较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为保证指导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各专业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为了更好地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还可以采用成立指导小组的形式,让考核合格的助教等进行协助指导,提高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近年来,有就业意向的单位要求学生在本单位实习的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采取校内外结合的双导师制。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由学院主管教学院长负责审批。可以在其实习单位或“准就业”单位落实一位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并在校内给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负责联系,定期检查,掌握进度、要求,协调有关问题。
3.严把答辩考核与成绩评定关。答辩考核与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查、评价和考核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按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各项要求的学生才能通过答辩资格审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最后一个答辩环节。答辩小组成员至少由5位本专业的教师组成,各小组严格按照学生陈述,答辩小组提出问题,学生认真准备后回答问题,答辩小组评分。为保证公正,学生参加答辩的小组和顺序均随机抽号产生,成绩优秀的学生还需参加院级公开答辩。
为了使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更加客观公正,我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评阅人、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的评分按比例综合评定,最后由各学院答辩委员会审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中指导教师评分占30%,评阅人的评分占30%,答辩小组综合评分占40%。由于每部分成绩评定都有严格的评价标准和权重,有效克服了人情分、印象分等不良现象,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构建科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性,我校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针对指导教师、评阅人、答辩专家制定了不同的评价项目和标准,从选题及收集阅读资料,研究思路及框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中有无创新意识或独特见解,学习、工作态度及完成任务情况,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具体考核,由于每个考核指标都明确规定了内涵和权重,各个等级的论文都有详细的评分标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不同专家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时的主观差异。
(四)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评优等激励机制
为了激励指导教师和学生,学校应每年进行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对学生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汇编和展示,对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提高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
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各种专业竞赛如挑战杯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以及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项目相结合,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和实验实践活动。由于学生提前一两年受到科研训练,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三、结语
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之上,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指导、答辩等过程的检查和监控,严格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标准,健全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等激励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才能最终促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赤兵.提高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高等
教育研究学报,2007,(6).
[2] 付瑞东,崔占全.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
教学研究,2003,(12).
[3] 王小雪.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与绩效评价[J].教育探
索,2004,(8).
保险毕业论文
内容提要:在财产保险中,保险理赔是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非车险理赔涵盖了除车险以外所有险种的理赔,理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信誉和经营效益。分析非车险理赔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其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非车险理赔工作质量,是做好理赔工作,维护保险合同的严肃性和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财产保险的理赔中,非车险理赔通常是指财产险业务中除机动车辆保险以外的其他险种的理赔,包含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农业保险等若干个险种。保险理赔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司信誉和经营效益。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保险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和新险种的大量增加,以及人保公司市、县两级公司内部机构的整合,三个中心(业务处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财务中心)的建立,理赔人员不足尤其是非车险理赔人员匮乏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理赔人员不适应非车险理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工作中的失误和延时现象时有发生,有些还因为处理不当造成保险纠纷,直接影响到保险合同当事人以及保险中介机构的利益,影响到保险合同的合法履行。同时,也影响到公司理赔工作的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因此,找出非车险理赔工作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保险理赔工作质量,是当前形势下各级公司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非车险理赔工作的特点
一)保源分散,涉及面广。
在人保公司的业务总量中,车险业务占较大份额,人保总公司和人保河南省公司近三年的车险保费收入均达到业务总量的60%以上,而占份额不足40%的非车险业务,其保源较为分散,不同险种保额悬殊较大,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可谓无所不及。这种保险覆盖面广、风险多样化的特点,要求保险从业人员的知识面要随之拓宽,对涉及开办险种的相关知识,不能仅简单的了解,而应是熟知和掌握。如在企财险中承保机械制造业的综合险附加机损险,要了解房屋建筑物的结构,了解和掌握从原材料购进到产品出厂的生产过程和面临的风险,了解车、磨、刨、铣、镗等工艺流程,了解配件、总装、产品包装和销售渠道,了解制造成本中各项目各环节的构成;在家财险中,要了解和掌握一般家庭和特殊家庭、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的财产构成,了解房屋、装修、家具用具、衣服被褥、家用电器、文化娱乐用品等物品的价值和使用特点;在货运险中,要了解和掌握货物的种类,运输工具,启运地和目的地,标的流动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保险合同的转让,被保险人、托运人、承运人、保管人的责任等;在责任险项下的产品责任险中,要了解和掌握该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使用特点,产品的缺陷,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的责任,追溯期的应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合法权益等。此外,理赔人员还应掌握风险管理知识,学会分析、研究相关的风险源、风险特点、规避和转移风险的手段等。
(二)案件集中,工作量大。
非车险理赔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风险的发生和案件处理不像车险那样频繁,而是相对集中,大案和复杂案件较多。如发生重大意外事故、大面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连续发生、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波及相邻保险标的等,这些都会给理赔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和工作量,且由于险种的特点所致,一些案件在理赔中的查证、鉴定、理算、追偿等环节耗时长、牵涉精力大。如2002年7月19日发生在我省的特大冰雹、龙卷风灾害,涉及多个市、县的多项险种,多个被保险人,仅郑州市除车险外就有2711户企业和家庭受损,赔款总金额高达1207万元。这就要求理赔人员既要有过硬的本领、娴熟的技术,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连续作战的能力。
(三)案情复杂,技术含量高。
非车险案件的案情往往比较复杂,即使一个较小的案件,也会因涉及多方而复杂起来。如公众责任险中,顾客在购物时因试用商品意外致伤,就与厂家、商家、销售人员、共同购物人有关联;在建筑工程险中,工程项目因暴雨受损,则同工程所有人、设计单位、承包人、分包人、监理工程师有关联。在企财险、货运险、农业险中更是如此,既有出险原因(保险责任)、案情发展、定责定损的复杂性,又涉及相关责任方认定、代位求偿、仲裁诉讼等法律程序;既要求业务人员通晓保险产品的属性,细分保险标的和保险责任,又要求他们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财务知识、行业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如企财险中涉及不同行业计算存货损失的增值税抵扣问题、各级书店的图书价差问题、药材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采购价与加工成本问题、零售商业中的代销赊销问题等,都需要把保险知识与之结合起来理解和应用,才能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客观公正地处理赔案。
(四)社会关注,影响力大。
非车险业务的保障对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承保标的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往往会成为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所以,理赔质量的好坏、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客户的利益和后续购买力,影响到公司的信誉,影响到保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保险经营国际化,随着保险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保险产品的增多,这种影响将会进一步扩大。
三、提高非车险业务理赔工作质量的对策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处理各类案件,维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保险消费大众化和保险理赔市场化(如公估行的介入)的趋势,也对练好内功、强化理赔工作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做好非车险理赔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熟知保险条款和相关知识。保险条款和条款解释是国家保险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保险产品质量标准,是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应当共同遵守的合同内容,也是理赔人员处置理赔案件的准则。因此,作为理赔人员,应当熟练掌握各险种的条款和条款解释,既要合理区分已保财产和未保财产,又要掌握基本风险责任和特殊风险责任,还要把握条款解释和行业解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此外,理赔人员要熟知与承保标的相关的行业知识和生产生活常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险知识与非保险知识相结合、坚持原则与灵活运用相结合。
(二)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由于风险多样化和案件多样化,加之部分客户在保险标的受损后一味考虑自身利益,往往片面理解和误解保险条款,因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较大意见分歧以致发生保险纠纷。理赔人员必须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认真学习《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在工作实践中,自觉运用法律武器,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引导工作,把被保险人的认识统一到保险合同内容上来,客观公正地商洽理赔事项。(三)提升专业技能培训的水平。保险行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保险从业人员一般都经过多次的岗前和在岗培训。随着险种的增多、标的的变化、风险系数的增大、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索赔意识的增强,对保险理赔工作和理赔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在传统培训的基础上,以集中进行专业培训为主,选择有较高理赔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选定针对性强的教材,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不能就保险学保险,不能走“单打一”的老路子,要在学习保险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通过培训达到理论水平同实战能力相结合;保险理赔原则和权威认定同工作中的疑点、难点相结合;保险产品性能、保险保障功能同保护保险合同当事人利益、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相结合。从而使每个理赔环节都能体现“重合同、守信用、实事求是”的理赔原则,使每个理赔人员都能在工作中做到不惜赔、不滥赔、不错赔。
(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高理赔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水平。一方面,组织理赔骨干人员到高等院校参加专业研修班,学习财务知识和成本核算知识,学习专业鉴定知识和种植业、养殖业知识等。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有关专家、行业权威人士、高等院校的教师到公司为理赔人员进行短期专业培训,讲解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此外,还可以到经营某一险种时间长、业务量大的公司进行专题学习、取长补短。
1空勤科护理工作特点
1.1护理对象的特殊性空勤科护理服务的对象是飞行人员。飞行人员是一个从事特殊职业的群体,飞行劳动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最为复杂的劳动类型之一。飞行人员的体格检查、疾病诊治、健康保健等都是由空勤科来承担的,这些工作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飞行人员的身心健康、飞行部队的战斗力,因此空勤科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2 护理方法的多样性为飞行人员提供的服务是以各种自然疗养因子、人工理化因子、社会心理因子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2]。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在协助医师完成各种诊疗的同时,针对飞行人员不同的生理、心理需求,给予不同的护理服务。创造良好的疗养环境,合理安排疗养生活;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教会各种自我保健方法;疗与养结合,保健与康复并举。使飞行人员获得生理与心理,内环境与外环境的统一和平衡。
2更新观念,以飞行员为本,提高主动服务意识
2.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对人存在的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发展珍视和关注的思想。在空勤科护理实践中,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尊重、理解和关心飞行人员。作为空勤科护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文职护士要树立“以飞行员为本”的理念,努力营造一个关心飞行人员,爱护飞行人员的氛围。从入科的热情接待到第一餐饭、第一壶水的准备,都要做到周到的服务,让其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2.2护理礼仪的培训护理礼仪是空勤科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示天使风采,提高护理质量,为飞行人员提供人性化服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组织文职护士观看录像,学习《军队疗养院优质服务规范》、《现代护理礼仪与素养》等内容,请专业教员示范站、立、行、走、坐及护理操作中的护士礼仪,培养文职护士的良好护士形象,增强其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使文职护士的言行真正符合为飞行人员服务的宗旨。
3注重细节,开展多元化优质护理服务
3.1 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在多元化护理模式中,文职护士要树立“一切为了飞行员”的护理理念,熟练掌握空勤科护理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各环节护理质量目标。做好飞行人员入院、住院和出院三个阶段的护理工作,科学安排疾病诊治、文化娱乐、参观游览、体能训练等各项活动。做到护理工作有标准,行为有规范,效率有提高。在护理实践中重视飞行人员的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将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注重细节,突出特色,提供人性化的全程服务。做到接待飞行人员热心,疗养环境舒心,诊疗护理精心,饮食习惯留心,解决困难诚心,疗养服务细心,人人充满爱心。
3.2重视心理护理 空勤科文职护士除自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通过交谈、观察、心理测量等方法收集飞行人员的心理信息,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找出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制定出心理护理目标。建立良好护“员”关系,创造轻松的心理氛围,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通过谈心、心理咨询等方式,施以启发、暗示、疏导等心理治疗手段,调动飞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消除影响心理健康的有害因素与环节,恢复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状态。
3.3 健康教育要融入人文精神 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在飞行人员疗养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人文精神融入健康教育中具体体现在文职护士在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应首先了解飞行人员对健康知识和航空卫生知识的需求程度,评估飞行人员现有的知识水平,尊重飞行人员的学习意愿。通过集体宣教,个别指导,阅读知识手册、报刊等形式充分调动飞行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关注亚健康,在治疗、保健、饮食、外出游览、体能训练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宣教,使飞行人员的健康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使疗养效能最大化。
4创新学习,强化专业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护理专业理论及操作的强化与训练是为飞行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在不断强化护理质量、优化服务的同时,要加强以应急保障为重点的业务培训力度。要求文职护士熟练掌握静脉输液、无菌技术、吸氧、吸痰等基础护理技术;对海水淹溺的抢救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进行专题授课和训练;强化练习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的使用;掌握战伤救护基本技术,提高文职护士应急救治和战时应急保障水平[3]。组织文职护士学习新知识、新业务,积极参加科室护理查房及各种知识讲座。鼓励文职护士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探索实践,提升飞行人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田晓丽.新形势下加强军队护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护理杂志,2005,22(12):1-2
2敖卓东,刘新玲.针对飞行员疗养护理工作特点开展多元化护理服务工作[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9):537-538
关键词:主动报告 医疗不良事件 对策
2007年,中国医院协会在参考美国JCAHO(美国医疗行业协会)制定的患者安全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版的患者安全目标,随后即在全国卫生系统中全面推广。作为八条患者安全目标中的重要一条,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的工作在全国各大医院开始推广,各医院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及流程。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一方面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另一方面也维护了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但是,在该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医院、科室、临床医师层面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拟对我国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办法。
一、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的基本概况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1]。
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通过及时报告影响病人安全的事故隐患或潜在风险,定期分析原因,交流对应措施等活动,提供了分享病人安全信息的机会,尤其对可预防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以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目的[2]。
在我国的大多数医院,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的基本流程一般是:在临床一线医师发现了医疗不良事件之后,应立即向其上级医师汇报,上级医师及时向科室主任进行汇报,科室主任应于当天向医务处报告,如为重大医疗不良事件则医务处应于24小时内向分管院长报告。不良事件报告途径一般有:一是当面的口头报告;二是直接电话报告;三是书面文字报告;四是网络直报(通过医院内网的电子病历系统中的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平台等进行报告)。
二、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运作,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而这些问题基本可以归纳为医院层面、科室层面和医师层面。
(一)医院多头管理,责任主体不清
在医院层面,由于各职能处室责任分工不同,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的实际管理部门众多。医务处仅仅是临床医生报告不良事件的负责部门,而护理类不良事件归口在护理部,护士会直接向护士长及护理部主任汇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由药学部门统一监测,器械耗材类的不良事件由设备物流部门负责。这样的分工并无不妥,但客观上确实造成了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的多头管理,而多头管理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各自为政,从而形成了管理的空白区。
(二)科主任层面不重视
在科室层面,科主任对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不重视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有的科主任甚至不认为这样的主动上报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科主任而言,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终究是科室管理或医疗技术出现偏差的结果,即使是非惩罚性的上报也会给医院管理层形成科室管理不善的印象,因此科主任对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科室主任的大力推行和高度重视,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在临床基层的落实和强化就无从谈起。
(三)无后果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率低
在各临床科室,对无后果的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率普遍偏低。但是我们要指出,无后果的医疗不良事件仍是医疗不良事件,之所以没有后果,是因为在某个环节,某个错误得到了纠正,但是此类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源头并没有得到明确和处理。对于临床科室,报告无后果的医疗不良事件缺乏主动性,往往容易被忽视或是不了了之。但是由于问题的源头仍在,类似的事件会频繁发生,在特定情况下,此类医疗不良事件就有可能从无后果发展为有后果,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安全损失。
(四)自己的医疗不良事件自行处理,实在无法处理才上报
在临床一线医师层面,医疗核心制度里的首诊负责制决定了谁的病人即由谁来负责。对于自己的病人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如果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能够解决和处理的,一般的医师都会自行处理,而处理结束之后,多数并不会主动上报该起不良事件。只有不良事件在临床医师个人层面已经无法处理了,才会想到上报,向科主任及医务管理部门汇报,取得管理层的帮助。
(五)他人的医疗不良事件尽量不去管
由于医疗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即使是首诊负责制,也存在晚夜间及节假日等非工作时段,而在这些非工作日时段,临床工作都是由值班医师来完成的。那么,在值班期间发生的其他医师的病人出现医疗不良事件怎么办?多数的医师会自然的选择尽量不去上报,如果有病人发生了医疗不良事件,那么值班医师有立即处理的责任,这也是值班的职责所在。但多数医师会选择等待该病人的主治医师来进行上报,一方面是自己对该病人的情况并不如他的主治医师熟悉。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同事之间的相处,尽量不去对别人的事情做过多地干涉,避免同事之间发生误解。
三、对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持续改进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医院整体管理,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
按各职能处室的职责分工对临床进行全面管理和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其实并不矛盾,前者是从工作效率和专业管理的角度,而后者的重点在于统筹协调。医院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医院的整体管理,对于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而言,改变多头管理的关键在于有一个部门来牵头负责,而最合适的部门为医务处。因为医疗不良事件的主体部分在于临床医师,临床医师是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的核心人员。医院通过管理职责的改革,最终形成由医务处总牵头总负责,护理部、药学部门、设备物流部门及后勤等多部门协作的管理体系。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在各部门汇集统计,定期向医务处汇报,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对医疗不良事件加强分析,找原因查问题
医疗不良事件的主动上报制度并不仅仅是一个汇报渠道,汇报的目的一方面是沟通各层级的信息,使基层得到管理部门的支持和理解,并便于事件的统一协调处理;另一方面在于挖掘原因,分析状况,从而最大限度避免类似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加强分析,找原因、查问题才是我们建立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的目的所在。医院应当同时建立医疗不良事件的点评和讨论机制,定期对医疗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决不能简单放过任何一起医疗不良事件,尤其对于集中发生的类似医疗不良事件要高度重视,因为这样的情况说明我们在系统上存在缺陷,如何改善系统、弥补缺陷就是当务之急的事情了。我们可以邀请院内外专家对上报的医疗不良事件进行点评,并组织科室内部人员进行讨论,举一反三,从而推动工作的持续改进。
(三)增强科室层面的认识,管理要抓科主任
任何科室的工作要想做好,牢牢抓住科主任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们通常都说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的工作亦是如此。医院领导层必须要加强科室层面的认知,在科主任例会上加强不良事件的通报,务必使每一位科主任都从内心重视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消除抵触或是质疑的情绪,让科主任明白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好处,鼓励大家自曝家丑,同时把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的工作纳入到科主任责任制的考评之中,做好科主任的工作。这样,主动上报医疗不良事件的工作就会在科室顺利开展。
(四)细化奖惩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
主动上报医疗不良事件制度的核心在于非惩罚性,鼓励上报而不责怪上报人是制度的基础。但仅仅这样仍不够,必须要调动科室员工的积极性,要细化不良事件上报的奖惩制度,对于及时上报医疗不良事件从而减少医院损失的员工应给予适当的奖励。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对于应当发现不良事件而不进行上报的要予以严肃的批评并给予警示处理。在临床医师层面,消除大家对不良事件上报的顾虑,鼓励大家无论是自己的病人还是别人的病人,都进行客观认真的不良事件上报,这样做并不是给别的同事为难,而恰恰是在帮助自己的同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对上报的员工应当予以表扬和奖励。
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的颁布,从2007年至今已有近8个年头,这一项患者安全目标的推广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也为医院的医疗安全工作带来了保障,很多的医疗不良事件或是安全隐患在萌芽阶段即得以消除。现阶段,随着民众对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及时解决主动上报医疗不良事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时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院应当对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更多地从以人为本出发,兼顾到医院、科室及临床医师三方利益,奖惩到位,责任到人,使制度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实现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参与)社会中介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一部分,对健全、完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着特殊意义,它们主要通过学术研究、质量监督、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路径参与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但是当前社会中介组织在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时还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中介组织的性质、职能和权力明确定位。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健全、完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高职院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与努力。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一种介于学校与政府、社会、企业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越来越被人们所注意和重视。“在政府之外建立一种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对教育进行间接管理和监控,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做法。”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李亚东副研究员建议,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应由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社会中介组织三方面分工负责。那么,社会中介组织如何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意义何在?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以改进?下面将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一、社会中介组织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意义
社会中介组织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导致社会各种关系日益复杂,社会利益日趋分化,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以及其它主体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种调节国家与社会、市场及其它社会主体之间关系的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关于社会中介组织的含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各种解释。但作为社会中间系统,社会中介组织“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依据法律建立的以服务、监督功能为主……,在市场主体之间发挥服务纽带作用,的这一性质是共同的,它们是为各类市场主体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它属于但不等同于社会力量,“独立性”、“中介性”、“中间性”和“服务性”是社会中介组织最基本的特征。
就教育而言,社会中介组织是指处于学校与政府或企业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社会组织或机构,教育中介组织可以是事业单位,也可以是社会团体或者行业、企业单位,但不是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独立于学校与政府之外的专职机构。中介组织的这种“独立性”、“中介性”、“中间性”,特点使得它们在参与教育质量保障休系构建中具有特殊意义。
(一)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弥补了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体缺失的不足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技术人才的教育,其培养目标决定了它与社会、经济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职教育比其他类型的教育更加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中介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一部分,在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谓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为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按照一定的运行规则围绕教育质量评价这个核心而设立的各种机构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质量保障体系由质量评估、质壁监控和质量反馈等子系统构成。从保障主体来看,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主要是学校和政府。由于学校和政府都和高职教育发生直接联系,它们要么是直接举办者或管理者,要么是承担者,因此,在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时难免各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有失偏颇。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弥补高职教育量保障体系仅有学校和政府两个主体的缺陷,为币职教育的质量保障活动提供了保障机制。其实洲会中介组织本来就是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茸要主体。
(二)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使高职教育质量障体系更加健全、更加完善
第一,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有助于构建一个女客观、更公正的质量评价体系。正如前文所述,学杯和政府要么是高职教育的承办者,要么是管理者他们无法将自己与高职教育的关系割裂开来.因在制定质量评价标准时难免带有主观倾向性和片面性。社会中介组织的介人,可以在一定程度纠这一不足。作为社会中间系统,社会中介组织幽不依附于学校,也不依附于政府(和政府无行政的隶属关系),具有独立性或非政府性特点,其行达活动不受政府或学校的支配。因此,在制定高职书育质量评价标准时能够坚持价值中立,对高职教有的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公平,为质虽评价结一果的兽观性提供保障。
第二,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有助干构建一个史健全、更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前我们的教育质量监控有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监控和高职院校自己对教学管理的监控。那么,这些监控机构需不需要监控事实上,监控活动的主客体关系具有相对性,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教育质监控委员会的成员及其活动往往不受监控,显然很难保证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可以使政府和学校的监控行为一也受到监控,中介组织对其进行监控这样,质监控机制就更加健全了。
第三,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一与有助于构建一个更畅通、更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系统。社会中介组织作为学校与政府之间的中间人,既可以代表政府向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要求,又可以作为高职院校的代言人,向政府与社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与目标,从而在学校与政府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形成一个畅通、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系统。这是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此外,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还可以缓解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冲突,使政府从“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中解脱出来,也使学校能更加客观、全面地发现自己的问题。
二、社会中介组织参与高职教育质最保障体系构建的路径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社会中介组织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它的最大特点是中介性,所谓“中介性”,就是“对当事双方起媒介作用或桥梁作用”。社会中介组织的“中介性”特点意味着它一般不作为当事人而直接参一与高职教育的办学与管理,只是作为中间人,对‘高职教育进行间接质量管理;作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参与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那么,社会中介组织是如何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呢?它们主要通过科学研究、质量监控、质量评估、提供咨询服务等路径参与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章体系的构建
像高校一样,社会中介组织也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机构,他们的研究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对政府部门发展高职教育的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又有关于社会、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实证调查和人才预测研究,甚至还有对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管理改革研究,等等。中介组织通过学术研究形成的学术成果既可为政府部门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又可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保证高职教育质量起到良好作用。
(二)以“质量监控”的方式参与高职教育质童保障体系的构建
质量监控是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对教育活动进行监测和调控,确保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最终结果都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社会中介组织对高职教育的质量监控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监控,即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各种教学文件及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与调控;二是对实施质量监控的主体及其活动进行监控,如对政府的监控和高职院校自身的监控进行监控,即元监控。中介组织通过质量监控,整理并分析监控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相关因素,然后将信息反馈给政府与高职院校,为政府与高职院校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保证高职教育质量。
(三)以“质量评估”的方式参与高职教育质童保障体系的构建
质量评估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中介组织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最主要的一种途径。正如前文所述,社会中介评估可以克服单纯由政府或学校组织的评估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之不足,中介组织借助其专业化的方式,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广泛采集质量评估信息,研究并制定客观、公正、合理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自己制定的评估指标对高职教育进行质量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从而实现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跟踪监控,真正保证高职教育良性、健康地发展。
(四)以“咨询服务’,的方式参与高职教育质蚤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导向因素的介人,使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满意度成为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社会中介组织作为一种独立性组织,他们通过与社会建立广泛联系,搭建公共数据、信息化平台,获取市场、政府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及对高职教育满意度的有关信息,这些市场化信息数据资源成为中介组织能够提供咨询服务的前提与基础。中介组织因为手中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因而既可为政府制定人才规划和教育战略部署提供咨询信息,又可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预测和专业建设、为学生选择专业与成功就业提供服务指导,从而疏通政府、市场、学校与学生甚至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保证高职教育的社会满意度。
三、社会中介组织参与高职教育质置保障体系构建的实践与问题
社会中介组织参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并不是件陌生的事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就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如199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都提到,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人民团体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实际上,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社会各界都可以向高等教育提出自己的目标与需要”,作为社会中间系统的社会中介组织,已开始参与到高职教育活动中来,如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各类高职教育研究所/室,各类职业教育研究会及学会组织,各种教育评估机构等,他们通过学术研究、会议交流、教育评估等方式,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作出了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社会中介参与高职教育的历史短暂,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因此社会中介参一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尚存在诸多问题。
1.社会中介组织缺乏独立性,对政府依附性强,价值中立原则不明显。我国当前的教育中介组织“多数由教育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创办,属全民所有制,或者其体挂靠在某一教育行政机关,成为‘事业性质’的单位。大多数中介机构从经费来源到人员调配都是政府行政机构控制的。”这种中介机构因对政府的依附性强,在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时往往更多地站在政府的立场,为政府的利益着想,言论与行事不能很好地坚持价值中立原则。
2.社会中介组织专业性不强,难以有效地进行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中介机构成员很多是由政府从行政机关调配而来,“政府分流的公务人员成为中介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专业能力不强,效能不高”,“中介组织中既有先进的公共管理理念,又熟悉教育业务、掌握从管理到各类专业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并不多。他们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不熟悉,对高职教育缺乏深人、独到的见解和研究。因而中介组织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只是一种形式性的、象征性的补充,它们难以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质量评价标准。
3.社会中介组织定位不明确,导致行为失范。虽然从理论层面和政策层面来看,社会中介组织的地位已得到认可,但是在现实操作中,社会中介组织常出现行为失范、越姐代馗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中介组织的性质和职能定位尚不明确。比如中介组织是政府的参谋咨询还是独立的中介组织?在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时是作为对政府的补充还是作为独立的主体?社会中介组织职能定位的模糊性导致它们在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时出现行为失范,从而阻碍了中介组织积极作用的发挥。
四、关于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社会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观点:
1.制度化。即社会中介组织要走制度化道路。政府要为社会中介组织的建立提供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法规制度明确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及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要“建立统一的元评价机构,提高我国教育中介组织的社会公信力”,通过建立公正、公开的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对社会中介组织进行资格认证,确定其是否具备法人责任能力,是否具备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能力。
2.市场化。政府要避免过分于预,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培育与健全中介市场,建立平等竞争机制,提高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运作能力,让中介组织在市场的平等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推动市场发育和中介机构的发展,也以此推动中介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
3.专门化。保证社会中介组织成为独立的专门化机构。“中介组织必须独立于行政组织系统之外,独立性是教育中介组织的‘生命线’。政府主要为中介组织营造更适宜的社会政策支撑环境,中介组织要逐渐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成为一种真正独立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关键词:施工质量,施工项目,建筑工程,过程控制
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设地点位于海边工业园区,设计规模为三层,一层层高3.6米,二-三层层高为3.3米,总建筑面积为2312.97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11.55米,设计防火等级为二级,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使用年限为5年。地基处理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住宅户内为防水大白、瓷砖地。外墙设计为涂料面层。该办公楼建筑挺拔俊美,立面造型多样别致,线条流畅。
一、工程建筑的质量控制过程
施工项目由于具有生产流动性、产品多样性、结构多元性、自然条件多变性、材料规格不定性、施工现场交叉性、工艺要求多样性、技术标准严格性等特点,因而引发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因素极其复杂。因此,工程建筑的质量控制应在分别对建筑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控制。
1.事前控制
本工程项目事前质量控制即在施工前进行质量控制,应对工程所需材料、构件、配件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对永久性生产设备和装置,按审批同意的设计图纸组织采购或订货。工程开工前应公开招标,选定具有相应资质的与工程建设任务相适应施工单位,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迁生应会有保证工程质量的可靠措施。同时该工程的监理公司应依据开发公司与承包商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监理,使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活动完全处在监理的控制之中,有效地开展质量控制。对工程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应审查其技术鉴定书。同时保证建筑质量体系的形成,完善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2. 事中控制
施工单位在事前工作准备完毕后,应明确工程质量控制流程,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组织,抓好质量检验、落实检验方法。这其中建筑工程的质量检验方法包括:操作者的自检、班组内的互检、各工序间的交接检、质检员的巡检,以及配合业主、监理、设计及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完善的工序控制。严格工序之间的交接检查工作。重点检要部位和专业过程。对完成的分项工程按照相应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进行检查、验收。审查设计图纸变更和图纸修改,组织现场质量会议,及时分析通报质量情况。
3.事后控制
建筑施工单位对分部工程、隐蔽工程组织验收。对已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检查,组织联动试车,审核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报告及有关技术性文件,审核办公楼的竣工图,整理有关工程项目质量的技术文件,并编目、建档。审查建筑质量问题报告,参与现场质量监理会议。当该办公楼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时,应及时引起重视,防止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组织专人调查分析原因及特点,并填写的工程问题报告单及处理方案报审单。
二、工序的质量控制
1.准备环节
该办公楼的施工工序是构配件产品或零部件施工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构成建筑产品质量检验的基本环节。从工序的组合和影响工序因素看,工序就是参加建设的施工的人员、材料、机械和环境对工程质量起综合作用的过程。工序的划分主要是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客观要求,同时也取决于劳动分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
2.过程控制
建筑单位的工序质量是工序控制过程的质量。在本办公楼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建筑工程产生质量波动,工序质量就是去发现、分析和控制工序中的质量波动,使影响各道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都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不使上道工序的不合格品转入下道工序。工序质量决定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搞好工序质量就是保证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工序管理的目的是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能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的一种借理方法。因此,工序管理实质上就是对工序质量的控制,一般采用建立质量控制点(管理点)的方法来加强工序管理。
3.有效监管
建筑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就是对施工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检验和验收的总称。施工质量由工作质量、工序质量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检验和验收者构成。工作质量是指参与项目实施全过程人员,为保证施工质量所表现的工作水平和完善程度,例如本工程管理工作质量、技术工作质量、思想工作质量等。建筑产品质量即是指建筑产品必须具有满足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安全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环境协调性、美观性等。该工程的工序质量包括工序作业条件和作业效果质量。因此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构成,工序质量是基础,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产品质量。因此,必须先控制工序质量,从而保证整体质量。
三、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包括对投入物、操作工艺和方法、最终产品三方面的控制,因此控制的依据也各不相同,除了合同文件、设计图纸外,还有专门的技术性法规或其它规定。为保证这些工序的有效实行,因此必须设立建筑质量控制点。
1.设置情况
建筑质量控制点是为保证工序处于受控状态,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在产品制造过程中需要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因此建筑质量的控制点也成为质量管理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点是根据对重要的质量特性需要进行重点质量控制的要求而逐步形成的。任何一个施工过程或活动总是有许多项的特性要求,这些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对工程使用的影响程度不完全相同。质量控制点就是在质量管理中运用“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这一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
2.质量控制点的类型
质量控制点一般可分为长期型和短期型两种。对于设计、工艺方面要求较高的关键、重要项目,是必须长期重点控制的,而对工序质量不稳定、不合格品多的或用户反馈的项目,或因为材料供应、生产安排等在某一时期内的特殊需要,则要设置短期适量控制点。当技术改进项目的实施、新材料的采用、控制措施的标准化等经过一段时间验证有效后,可以相应撤销,转入一般的质量控制。如果对产品的关键特性、关键部位和重要因素都设置了质量控制点,得到了有效控制,则这个建筑产品的质量就有了保证。同时控制点还可以收集大量有用的数据、信息,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所以设置建立质量控制点,加强工序管理,是企业建立质量体系的基础环节。
3.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原则
建筑工程在什么地方设置质量控制点,需要通过对工程的质量特性要求和施工过程中的各个工序进行全面分析来确定。因此本办公楼设置质量控制点一般如下原则:对工程的适用性有严格影响的关键质量特性、关键部位或重要影响因素,应设置质量控制点。对工艺上有严格要求,对下道工序有严重影响的关键部位应设置质量控制点。对经常容易出现不良产品的工序,必须设立质量控制点。对会影响项目质量的某些工序的施工顺序,必须设立质量控制点。对会严重影响项目质量的材料质量和性能,必须设立质量控制点。对会影响下道工序质量的技术间歇时间,必须设立质量控制点。对某些与施工质量密切相关的技术参数,要设立质量控制点。对容易出现质量通病的部位,必须设立质量控制点。某些关键操作过程,必须设立质量控制点。对用户反馈的重要不良项目应建立质量控制点。建筑产品在施工过程中应设置多少质量控制点,应根据工程的复杂程度、技术文件上标记的特性分类以及缺陷分级的要求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