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丑小鸭教学设计范文

丑小鸭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丑小鸭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丑小鸭教学设计

第1篇:丑小鸭教学设计范文

    一、 教学设计因学生的提问而“变”。

    在教学《丑小鸭》这课时,我是用课前看有关丑小鸭故事的方式激趣导入新课的。故事讲到一半时,我对学生说:“我们要上课了,故事只能看到这了,你还想了解丑小鸭的哪些事?”在上课前我也曾设想过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比如丑小鸭以后的命运会如何?后来大家喜欢丑小鸭了吗?可学生提的问题和我原来设想的完全不同。他们有的说“想知道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有的说“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呀?”有的说“丑小鸭会找到他的天鹅妈妈吗?”还有的说“天鹅蛋为什么会跑到鸭妈妈那?”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就是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所在,如果不理会他们的问题,依旧按照老师设计的教学思路走,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使提问环节形同虚设,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把学生的问题巧妙的融合到预定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请学生谈谈通过读课文,都了解了丑小鸭的哪些事,让学生以读悟情。当学生说到知道丑小鸭长得很丑时,我就适时将问题推出,问:“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哇?”学生说他的样子丑,和别的鸭子不一样,和鸭子比,他个又大,嘴又扁,羽毛还是灰色的。难怪哥哥姐姐欺负他,公鸡啄他。还有的说,他根本不是鸭子,是只小天鹅。这时我又顺势引出课前的问题“丑小鸭显然不是只鸭子,那天鹅蛋为什么会跑到鸭妈妈那里?”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所以他们特别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同学说,是天鹅妈妈粗心,把蛋下在了鸭窝里;有的同学说,是鸭妈妈好心帮天鹅妈妈孵蛋;还有的同学说,是因为天鹅妈妈要到南方去过冬,来不及照顾小天鹅了。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告诉他们,天鹅是一种候鸟,和大雁一样每到秋天都要到南方过冬,他们都是集体一起活动的,天鹅妈妈必须和队伍一起走,不能掉队,也许就这样留下了这个天鹅蛋。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个人要服从集体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适时的改变教学思路,也增强了教师自身的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变”,“变”得有价值。

    二、 教学设计因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而“变”。

    由于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资源。比如,当讲到离家出走后的丑小鸭,仍然受欺负,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时,一个学生提出:“我认为猎狗为什么无缘无故追赶丑小鸭呢?”这时一个学生说:“猎狗有他自己的生存地盘,当别人闯进他的领地,他就会把那个动物赶出去!”这时我肯定了他的说法,并告诉学生动物在大自然中都有他自己的生存法则,群体生活是他们保全生命的唯一方式。一旦离开他生存的领域,离开他的伙伴,就会有生命危险。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丑小鸭离家后生活的艰难,还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这只是课堂上偶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稍加点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 教学设计因教学效果而“变”。

第2篇:丑小鸭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感教育;新课标

美感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官感受到快乐并使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新课标给小学语文提出新要求之后,美感教育作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受到教育界人士普遍的关注。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基础学科,美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更是有优越的教学效果。将美感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带领学生阅读和领悟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中收录了很多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情感反应。情感作为人一种态度,其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体现都是积极向上,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因此为了实现美感教育,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课文中情感美的挖掘,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情感美,从而使学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当中,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引导学生和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交流。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新课标第八册的《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学生的朗读,不仅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丽,还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河山的那种热爱之情。当学生通过朗读和作者的思想实现共鸣时,会使学生进入一种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这种表达状态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性,从而使学生不断超越其原本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实现热爱祖国锦绣山河、陶冶爱美情趣的教学目的。

2、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许多人物形象,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传统语文教学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层面上,而是应该抓住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充分向学生展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主线,课文中的描写、叙述、对话等文学处理方法也都是围绕着课文中的人物展开的。因此带领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美学素养,同时还有利于孩子在课文学习中对课文描写方法、叙述方法等文学表达手法的理解,促使他们在今后作文中遇到相似情境将这些文学表达手法合理的运用其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任务形象美,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根据课文中的人物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脱离课文本身,而是转移到课文中人物形象上。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二年级的《丑小鸭》一课时,我们可以充分的采用这种人物形象美的教学方法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在课文讲解开始前向学生提问:“你们都知道哪些童话人物啊?”学生会回答:“白雪公主、小矮人、灰姑娘……”等,然后老师顺势推出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童话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丑小鸭。”通过提问,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文转移到人物“丑小鸭”身上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将课程内容设计仅仅围绕着丑小鸭的遭遇和心理变化,带领同学们欣赏《丑小鸭》一课中的人物形象美。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感受丑小鸭在鸭群中和出走的不幸,再到丑小鸭遇到农夫的幸运,最后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幸福,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注意力都放在丑小鸭身上,并欣赏作品中丑小鸭的形象美,实现教学目标。

3、教会孩子放飞想象力,揣摩课文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很难理解。小学课文中,有不少课文都富含意境,而这种意境虽然可以在总体上进行归类,但却因为人想象力的不同导致学生所领悟的文章意境却是千差万别的。正因如此,我们在为学生展示文学作品的意境时就不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将文学作品的意境灌输给学生,那样对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让学生揣摩出课文的意境,从而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我们需要在学生掌握课文景物描写、任务描写的基础上触摸到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放飞想象力去揣摩课文的意境美。例如,在讲到北朝民歌《敕勒歌》时“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进行朗读分析,让学生明白开头两句交带了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雄伟背景衬托而出;接着用“穹庐”做比喻,说天空像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通过教师带领同学对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可以将同学们的想象力放飞到那敕勒川苍茫壮丽的大草原上,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融入到对草原的向往和憧憬情绪中。

4、在品词析句中,品味语言美

我们的母语汉语不仅书写优美,其语言和语句还有着其他语言所不能比拟的语言美。无论是古代的诗人、文人还是现代的作家,其在文学作品创作时都会充分的体现出汉语的语言美。小学语文课文作为从我国浩瀚的文学之洋中精选而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课文中所富含的语言美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带领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品味这种语言美,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语言学习中爱上我们的汉语,从而增强其在未来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欧雯.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第3篇:丑小鸭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

自读课同讲读课一样重要,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同等对待。自读课与讲读课各有特点,其内涵十分丰富,两者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截然分开。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语文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关于问答

1、流水问:有些老师让学生对课题发问,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把这些问题都写在了黑板上,密密麻麻,五花八门,有很多问题问得很浅,没有什么价值。其实老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取舍、整合、归纳、删减,区分出其中有价值的东西。有个学生问:我想知道丑小鸭到底有多丑?老师说:“哦,你说的是丑小鸭真的丑吗?”这两句话表达的不同内容我想大家都明白,老师的重复和学生的问题之间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2、只问不答:既然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那么下一步理所应当的是解决问题了,可是老师把这些问题晾在黑板上之后,还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始讲课,先讲字词,然后作者简介---那么刚才提问的那一步显然没什么必要了。一直到整节课结束,学生们的问题还在黑板上,答案只在老师心里。在课堂上学生们说的多,有很多概念性的东西说的不准确,老师要关注学生,不能只顾提问,而忽视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

3、固定答:在同学们回答老师的提问“丑小鸭经受了哪些歧视和虐待?”以后,有个学生回答:它在雁群中获得同情。老师说:“是在雁群中死里逃生。”看样子这是她教学设计里的词语,所以板书必须这样写。

4、自问自答:做老师时间久了,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主宰别人的思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认为描写不细致的地方或许学生认为那是“简洁”,所以,老师切不可妄下断言,尤其是不能把结果强加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没有享受阅读过程,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印象往往不深刻。还有的老师愿意把结果说出来,让学生去找理由,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老师抢答的原因是缺乏耐心和等待,老师的问题提出来以后,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或者在听完朗诵示范以后,要求马上起立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反味的时间。等待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着急的结果只会让事情向更尴尬的局面发展,孩子们会认为自己思考的不够透,回答的不够准,不成熟的想法会引来别人的耻笑,所以就不敢举手。长此以往,课堂沉默成为常态,学生的自读课又变成老师的讲读课,学生们依然没有自由,只是课堂上的傀儡和奴隶。

课堂上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不能只是老师问、学生答,有时学生的问题更有价值,可能是老师们经常容易忽略的。例如《那树》一课,有学生问:为什么那树倒下后,只有清道妇和一个老妇人发现了?这个问题直接揭示了中心:人们忙于在繁华的都市里忙碌,精神麻木,对自然界和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习以为常,麻木不仁。

二、关于朗读

老师们习惯说“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们互相干扰,有大声朗读的同桌在,那个默读的学生能读得下去吗?再说,这样,读的速度也不好把握。长的课文就应该默读,例如《丑小鸭》,有的文章就应该大声朗读。

好的文章读就能感受得到作者的情感和文章内容,细碎的分析往往冲淡了初次见面的喜悦,讲《土地的誓言》一课的老师,课前的情境引路做得非常好,尤其是播放了一段极好的范读带,又找了几个朗读能力特强的学生读课文,课堂里静静的,只能听见那慷慨激昂的朗诵和孩子们火热的心跳,连听课的老师都要激动地流泪了,可是老师没有顺势浇油,反而泼了一盆冷水,她老师问:“谁听出她哪个音读错了?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周围死一样的寂静,没有生气,接下来只有一步一步的分析、归纳、是比喻还是拟人,没有意思,我只想逃到一个自由的世界里去,这样的自读课比三味书屋还枯燥,怪不得鲁迅要在书上画画呢!可惜现在的孩子连画画都不会,因为他们没上过几节美术课,都被语数外老师占了!

课程改革是让学生在读中享受,所以不能所有的课都是一个模式的,流水线似的。我认为自读课上最重要的是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一看标题

很多时候,标题是文眼,是提纲,是文章线索,或直接点明主题,可以成为很好的学习抓手,所以特别重要。比如《土地的誓言》一课,老师可以教学生从标题入手,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谁发誓?为什么发誓?发了什么誓?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会很快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心情,对课文有更深层的理解。

二看导读

课前导读里有很多提示性的语言,可以提炼出学习目标,例如《孔乙己》的导读中这样说“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世风,给他造成什么样的毒害?”这不是很好的学习目标吗?

三看课后习题

教科书是集很多专家智慧为一体的,所以课后习题的设置往往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丑小鸭》一文的课后第一题是这样问的:丑小鸭经历了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歧视和打击面前,它持什么样的态度?可以让学生使用表格的形式把丑小鸭流浪的过程遭受的歧视和打击输理出来,这样就能节省时间,把握重点:在这些歧视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从而快速地切入主题,把握中心。

四加强背诵

面对初中孩子,背东西是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老师说的应该少一些,让孩子们多背些东西,例如《土地的誓言》一课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应该让学生多背背。所以与其把自读课上的大量时间用来讲解,不如做最原始的也是最有效地学习——背诵。

第4篇:丑小鸭教学设计范文

一、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存在两种极端,一是把这些课文完全忽略不讲,因为多数教师认为自读课文在考纲之外,学不学都可以,让学生回家看看就行了,至于学生们回家到底看不看就看他们的自觉性了。二是把它们当作讲读课细讲,而且一讲到底,至于什么是讲读篇目什么是自读篇目,根本不作区分。

教师们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力图针对不同文体,研究出不同的自读课学习步骤,从而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同类文章的方法,其精神可嘉,但是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1.对于“自读课”中的“自”重视不够。

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于学生,提倡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这个理念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中的问答上,学生发言的机会是多了,但实际上还是教师在操纵课堂,学生是被动地学习,而且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得不明显。

(1)“提出问题”部分的问题

有位教师让学生对课文发问,学生也确实提出了很多问题,于是教师把这些问题都写在了黑板上,密密麻麻,五花八门,很杂很乱,有很多问题问得很浅,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本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一一解答这些问题,既浪费时间,而且使学习没有逻辑性。教师这时就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取舍、归纳、整合,提炼出其中有价值的关键的问题。这也是在教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如此长期坚持做下去,学生们就会知道该怎样提问,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提纲挈领的问题。

(2)“分析问题”部分的问题

课堂上的教学流程还是教师自己的,让学生提问只是装样子而已。

表现之一:既然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那么下一步理所应当的是解决问题,可是教师把这些问题晾在黑板上之后,还按照自己备课时设计的思路讲课,先讲字词,然后是作者简介——那么刚才提问的那一步显然没什么必要了。一直到整节课结束,学生们的问题还在黑板上,答案只在教师心里。

表现之二:在学生们回答教师的提问“丑小鸭经受了哪些歧视和虐待”以后,有个学生回答:“它在雁群中获得同情。”教师说:“是在雁群中死里逃生。”看样子这是她在教学设计里的词语。

(3)“解决问题”部分的问题

表现在教师愿意抢答或自问自答。做教师时间久了,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主宰别人的思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认为描写不细致的地方或许学生认为那是“简洁”,所以,教师不可妄下断言,尤其是不能把结果强加给学生,如果把结果强加给学生,学生没有享受阅读过程,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印象往往不深刻。还有的教师愿意把结果说出来,让学生去找理由,实际上是本末倒置。教师抢答的原因是缺乏耐心和等待。等待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着急的结果只会让事情向更尴尬的局面发展,孩子们会认为自己思考得不够透,回答得不够准确,不成熟的想法会引来别人的耻笑,所以就不敢举手。长此以往,课堂沉默成为常态,学生的自读课又变成老师的讲读课了。

2.对于“自读课”中的“读”重视不够,指导不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说明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自读课更应该注重“读”,而且要学生自读自悟。但是究竟怎么读,还有待于有读书经验的教师指导。教师们习惯说“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试想,有大声朗读的同桌在,那个默读的学生能读得下去吗?再说,这样乱读,学生们读的速度也不好把握。长的课文就应该默读,例如《丑小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动眼不动头,动手不动嘴”;美的文章就应该大声朗读,例如《土地的誓言》,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秘诀,要求学生“读出轻重、读准字义、动情动色”,这就是“渔”的作用。

三、真正的语文自读课应该教给学生“渔”的方法

课程改革是让学生在读中享受,所以不能所有的课都是一个模式,流水线似的。我认为自读课上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例如:

1.看标题

标题是文眼,是提纲,是文章线索,有的直接点明主题,它们可以成为很好的学习抓手,所以特别重要。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提示文章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

2.看导读

课前导读里有很多提示性的语言,可以提炼出学习目标,例如《土地的誓言》的导读中这样说,“作者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发出了誓言”,那么这种思乡之情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这不就是很好的学习目标吗?

3.看课后习题

教科书是集很多专家的智慧为一体的,所以课后习题的设置往往能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丑小鸭》一文课后第一题是这样问的:“丑小鸭经历了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歧视和打击面前,它持什么样的态度?”可以让学生使用表格的形式把丑小鸭流浪过程中遭受的歧视和打击梳理出来,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很快把握重点,从而快速地切入主题,把握中心。

4.加强背诵和积累

第5篇:丑小鸭教学设计范文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的感性认识不稳定

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不够成熟、稳定,对事物的认识不够仔细、全面。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清楚,感知事物时难免出错。刚学习数字时,经常会出现把“6”写成“9”,“9”写成“6”这类错误,在抄写时也会出现顺序抄错、形式抄错等各种情况。所以数学教师在教授低年级小学生时,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认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开发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学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2.固定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思维定势、追求统一答案

数学课本中的教学设计往往都是采用一道例题伴随几道练习题的模式,以期运用这种模式可以强化对某一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这种模式同样带来思维定势。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方式僵化,对题目反应的灵活性差。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不应只是照本宣科,而应该是开发学生的智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不能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针对这些问题,数学教师在授课中应设计一些有趣的情景、题目、游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锻炼专注的能力。

二、如何优化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

1.运用情景教学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单纯照本宣科肯定会让学生感到抽象、索然无味,最终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重视“生活数学”,让学生可以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商店买东西是低年级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情景。数学教师可以把教室临时改造成文具店,教师扮演售货员,同学们扮演顾客,“售货员阿姨”先教“小顾客们”认识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的人民币。然后就可以设计题目,小明手里有1张10元,3张1元,2张5角,6张1角,现在他要买一本两元钱的数学练习册,可以怎样支付给售货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且不设置固定统一的答案。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简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可是他们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人和事物敏感。若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为学生设计出美妙情景,视听兼备,把学习内容在动静、虚实、远近、大小、快慢之间相互转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时效。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图文声并茂,引人入胜的画面、悦耳的声效,都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记忆,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动漫形象,做一组多媒体的教学资料,小溪中游着8只“丑小鸭”,岸上有4只“丑小鸭”,那么从小溪中游上岸几只“丑小鸭”,溪中和岸上的鸭子就一样多了?可爱的动漫形象,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目光,将抽象化为具体,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生动鲜明,且富于感染力,寓教于乐,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3.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

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能一连几个小时的玩游戏,却不能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学习。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玩游戏的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不拘于固定的形式,变换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玩游戏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凝聚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在学习10以内的加法时,可以采用“找朋友”的方法,比如“凑10法”,可以做“0”到“10”的号码牌挂在学生的身上,然后玩“找朋友”的游戏,1的朋友是9,2的朋友是8,3的朋友是7,4的朋友是6等。采用这种教学办法,不仅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在愉悦的游戏的过程中牢固掌握教师所教授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注重实践,锻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6篇:丑小鸭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学习怠倦;中学生;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0

一、中学生学习怠倦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学习怠倦是在很多学校都存在的现象,对其怠倦的原因总体概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中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就是主观原因,有些学生缺乏自己的理想,不明确学习的目的等。第二个是外界的原因影响中学生学习,也就是客观原因,社会干扰以及学习负荷大等。具体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1.缺少学习兴趣,注意力不能集中

一般来说,学习效率低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喜欢东张西望,脑袋空白。还有一些学生喜欢看课外书,在课间看书,上课的时候心理往往想着课外书中的情节,导致文化课听讲不集中。另外,一些学生因为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学习,对自己喜欢的课程所花费的时间较多,这就导致偏科,对不愿意学习的课程产生怠倦心理,导致效率低下。

2.教师教学方式不当,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需求

在目前中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自己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单纯的听课,采用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还有一些教师喜欢大搞模拟战术和题海战术,促使学生做大量习题,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怠倦心理,不能正确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授课,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这样只会加大学生的学习怠倦心理,不利于课堂效率提高。

3.外部压力的影响

外部环境和压力的原因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怠倦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中学时代的人们,叛逆心理比较强,同时自控能力也比较差,所以,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尤其是容易受到教师和家长施加压力的干扰。教师和家长往往希望让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识,于是对其期望值过高,强加学习内容或者假期不准孩子去玩,参加培训班等,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怠倦心理。

二、解决中学生学习怠倦的措施和对策分析

帮助中学生摆脱怠倦心理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的愿望,当然也是一道难题,它需要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本文在对中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关注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最后总结出来以下几种解决措施:

1.班主任要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摆脱怠倦心理

班主任是与中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教师,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比较重要,所以要通过教导以及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好感。要较多地激励学生,多讲一些正面事件,引导学生学习。例如,班主任可以针对部分学生的爱好定期在班级内举办游戏或者比赛,给学生更多的积极教育,调节学生课外生活,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班主任作为一个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更要及时留意到学生在学习中态度的变化。很多中学生之所以学习怠倦,主要是因为其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不明白学习的目的,所以班主任要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认真学习,为未来做好准备。其实,班主任间断性地找一些学习热情减退的同学到办公室谈心,了解其出现学习倦怠的具体原因,并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回到正轨上来。记得有一次,一位本来学习成绩不错的女生,成绩下滑严重,上课也精神恍惚。我回到办公室跟其它科任老师谈起此事,其它老师也有同感,有的老师认为是早恋引起的。作为班主任,我应该找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早恋的危害了。可是仔细考虑了一下,决定先找该女生来谈谈。经过循循引导,她终于吐出实情,家里人想让其中学毕业出去打工,导致她情绪不稳定,没心思学习了。如此说来,真正的原因不在学生本身,所以要先做好其家长的心理工作。班主任实施工作,也要先了解实际情况,不然起不了作用。

2.要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方式,采用多样化方式教学

要把传统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进行改变,采取多种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学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实验操作、视觉效果、语言表达、动作模拟、情感渲染等形式创造出来的一种教学情景,进而通过这种综合型的情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述到《变色龙》这一章节的时候,课前教师可以找好几个学生,一个扮演小狗,一个扮演赫留金,一个扮演叶尔德林,一个扮演故事主角奥楚蔑洛夫,另外找三位学生扮演众多人群的人们。然后教师配合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表演,促使学生进行角色的表演,重点进行主角奥楚蔑洛夫的身心变化和反应,抓住五次变化的特点。通过这种情景表演式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立体、形象地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从而消灭学生的怠倦心理。

3.教师要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飞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在质疑中创新研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书本知识的预习中,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者是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质疑,相互讨论等。例如:语文教学中,进行《丑小鸭》这一节课程的时候,学生质疑:"因为丑小鸭本身就是一个天鹅,所以其一定会变成天鹅,但是如果它本身就是一只鸭子的话,它心里想变成一只白天鹅,那么会真的变成吗?"接下里,学生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一番热烈的讨论,引起学习的兴趣,加深学习印象。之后教师进行问题分析和讲解,这样不仅能够消除怠倦,还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记忆和理解。也可以通过丑小鸭这一节课,启示学生: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能够像丑小鸭一样,最后变成美丽的白天鹅,而做好人生道路的规划,有助于我们更快地成功。

三、结束语

解决中学生学习怠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模式,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的转化,所以,一定要构建和谐、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积极学习营造较好的环境。同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立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教学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自丁刚.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2004年

第7篇:丑小鸭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童话朗读;低段语文;童话教学;构想与实践

一、震撼:苦恼于童话

表姐的女儿正读小学二年级,闲聊时她向我抱怨老师让孩子将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背诵,连童话也不例外,现在孩子已经成了背书的机器,根本不会欣赏童话了,而且童话故事往往较于其他文章更长,所以孩子一提到童话就很慌,抱怨说最好课本里没有童话。这席话触动了我,孩子们的童话梦是不是正在被我们扼杀?

二、思索:童话教学不宜“同化”教学

为了调查实际的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发放了150份问卷,发放的学校有6所,回收的有效卷有138份。其中3所是萧山区的农村小学,共发放75份问卷,有3所是萧山区城区小学,共发放75份问卷。

通过以上三份表格中的统计,笔者发现现行的童话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泛――缺乏文本意识

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都是文质兼美、情理隽永的名篇佳作。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走马观花式的粗略评析来烘托课堂气氛。从表二可以看出,有38%的教师在童话教学时是按平常课文来教学的,只有18%的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进行表演和改写童话。缺乏对童话文本的深入了解和童话文本意识。教师面对童话文本,没有保留一份童趣,像儿童般投入生命的感觉去领悟、体验,没有尽力激活儿童的阅读欲求。

(二)散――缺乏整体意识

案例1:《荷叶圆圆》教学片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小水珠是怎样和荷叶一起玩耍的?

生: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自由读课文,作记号,想问题。

师:这一段有没有你不理解的地方?

生:什么是“摇篮”?

很多教师在童话教学中经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认读生字、提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的设计学生往往也比较喜欢,你一言我一语,但是它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尊重童话的结构特点,文本松散。学生不能树立全局观,对童话故事有整体的感知,只是将童话当做“识字”在学习。

(三)空――缺乏情感体会

从表三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时最注重进行思想教育。有57%的教师在童话教学时,注重思想教育和学习知识,却忽略了童话本身的艺术特点,教师往往注重学生的技能大于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案例2:《自己去吧》教学片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朗读课文,找到答案。

小鸭会怎么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过了几天,小鸭怎么样啦?它学会游泳了吗?学会后的心情怎么样,它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很多童话的教学与上面的案例相同,只注重故事情节,以及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童话蕴藏的深刻内涵和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学生阅读了童话故事,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印象呢?教师总是利用童话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和传授一般的知识,这种目标上的强烈功利性直接导致了成人化的教学内容。

三、策略:让孩子读出童话滋味

(一)立足文本,发现朗读趣味点

童话作品有其自身的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发现其中的趣味点,展开学习。朗读时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童话的趣味点。

1.读作者,集作品

在教学童话时除了童话本身之外,我们也可以读一读同一作者的不同童话,将教材中的同一作者的作品一起阅读或者同一作者的课外作品一起阅读。

案例3:《丑小鸭》教学片段

导入:作者介绍,设计作者卡。

展示作者卡:

2.述故事,谈感受

故事是伟大的,记住故事本身比记住一个干巴巴的道理更有价值,教完课文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再引导他们配上自己的动作,边演边说,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语言描述中呈现。此时,“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学生把文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能力。

案例4:

《雪孩子》教学设计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整体回顾,课外拓展”,让孩子回家讲一讲雪孩子的故事给爸爸妈妈听。

显然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讲述故事而且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具体讲。

(二)搭建平台,寻找朗读兴趣点

反复朗读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因此,帮助他们一起找找朗读的兴趣点,童话中的某一情节是感兴趣的,让其用另外的方式展现出来。

1.评一评,悟丑美

童话故事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它往往从现实中取材,而又高于低年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水平,引导学生阅读童话后懂得什么是好坏,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对错,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培养他们天真善良的美好品质。在童话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童话角色进行评判,帮助他们明是非,辨善恶,悟丑美。

案例5:

《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当小白兔和小灰兔帮老山羊收白菜后,小白兔要了一包菜籽,小灰兔收下了一车的白菜,对小白兔和小灰兔收下的不同礼物,让学生当小裁判,评评这两只小兔子,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白菜”,懂得劳动的意义。

第8篇:丑小鸭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形象化教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50-01

在,我国实行的是双语教学,汉语在各学科教学中运用很普遍,如果汉语运用不熟练,会严重影响到其它学科的教学,汉语文教学在民族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藏族学生普遍存在着汉语学不好,用不通,理解能力低,兴趣不高的问题,如何在民族地区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学习兴趣,让汉语文教学更加有效便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形象化教学方面入手,探讨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什么是形象化教学?

形象化教学就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借助具体的方式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用于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能轻松自如的接受教育。形象化教学就是保证学生充分发展感觉、知觉,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使他们再造想象,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而真实的新形象,进而生动地理解教材,正确地掌握知识。

在地区,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育,不但在物质上给予极大支持,每年还组织教育工作者到内地学习交流,但是面对众多的教改经验和异彩纷呈的教法,老师们很多时候还是手足无措,究其原因,根本上还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好的方法也不能照抄照搬,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毕竟在民族地区,学生首先接触的不是汉语,特别是在,大部分学生来自农牧区,他们能歌善舞,开朗活泼,他们更喜欢蓝天白云的悠闲自在,而不是枯燥无味的书本。他们更喜欢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让他们唱一首歌远比让他们背一段课文容易的多,因此再多的方法也不如根据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有效果。而形象化教学正是综合应用、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彻底改变单调乏味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适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增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愉悦中发展想象力、增强记忆力,避免语文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和语文课堂的枯燥性,使汉语文课堂教学更有魅力,进而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二、形象化教学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存在于教学实践中的识字方法很多,比如图示法、演示法、表演法、绘画法、游戏法、故事法、猜谜法、编顺口溜法、比较法、联想法等。这些方法为识字教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为我们教学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了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识字。在教学中,我校采用了如下形象化识字方法:1、看图识字法;2、游戏识字法;3、字配“画”法;4、歌诀识字法;5、象形会意识字法;6、形声识字法;7、成语识字法;8、古诗识字法。

以《丑小鸭》一课为例:

在学习“篱笆、冰块、翅膀、蛋壳、芦苇、灰太狼”时可以运用“看图识字法”和“字配画法”,特别是出现“灰太狼”这幅图时,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说“灰太狼”。在学习“孤”和“冰”时可以用象形字识字法,用课件和板书把“孤”和“冰”两个字的演变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结构,记住字形,了解字的演变过程,深刻地理解字义。同时可以用 “古诗识字法”,如含有“孤”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也可以用“成语识字法”,如含有“冰”的成语:冰雪聪明、冰天雪地、冰心一片、冰清水冷、冰雪严寒。在巩固字词时,还可以用“游戏识字法”――摘果子。

从上面的课例可以看到,善用形象化识字教学能使识字教学多姿多彩。

三、形象化教学在古诗课堂上的应用

古诗集自然美、音乐美、意境美、韵律美、文字美、情趣美于一体,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宝藏。形象化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下面就以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为例:

1、配乐吟诵,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中国诗歌从一诞生,就与音乐融合在一,唐诗更是把诗乐合一的艺术追求推到了极至。音乐美是指诗歌语言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特性。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诵,配乐吟诵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吟诵时要求学生读出节奏,注意韵脚声调呼应,读出情感。同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范读”等方法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

第9篇:丑小鸭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语文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网络阅读

引言

从美国著名的 “2061计划”和加拿大1998年的“信息技术报告”,可以看出,国外已从整体上重构和设计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课堂教学过程,并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提到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如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学生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等。语文教育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之路,开展信息技术多样性教学,使教材“缺陷变优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等方面取得飞跃性的突破。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课程整合对语文教学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也指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学科课程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系统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和传播学理论等。

首先,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侧重于系统的整体分析。教师要以系统论为指导,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看作是一项复杂动态系统,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结构、学习资源等方面都要发挥最佳功能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其次,教育专家们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研究得出一系列教学设计原则用于指导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构建。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再次,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突出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和体验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个别化教学的发展。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整合中,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整合中要注重个体差别,强调个人参与和个性发展。最后,传播学理论、机能协同理论和思维科学理论也从各个侧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引起语文教育的革命。语文教学个别化、语文教育开放化、语文教育内容丰富化、语文教材电子化、语文教室虚拟化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发展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目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起教学方式的革命,其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件演示代替了文本的阅读、直观的画面代替了学生想象、媒体预设代替了课堂制作、人机交流代替了师生互交流等等问题或误区。这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的原因,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也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整合”的异化。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学校也要建设符合需要的资源库,以人为本开展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