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范文

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范文

在《三国演义》中改变的最翻天覆地的人物主要包括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周瑜。

曹操,字孟德,是魏国的核心人物,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可以称得上英雄的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使世人都错看了他。

刘备,字玄德,他则是蜀国的核心人物,被称为“真君子、真英雄。”但是在历史上他是否会是这样一位英雄呢?历史上的刘备早期起兵之时,势力渺小,各路诸侯弹指间可另他灰飞烟灭。但是他那时是一位仁义之君,赏罚分明。到了后来,他渐渐的强大了起来,变得凶狠了起来。因为他看关羽攻打樊城,功高盖主,威震华夏,而不救他,想让曹操教训关羽,可是未曾料到吕蒙率领大军“白衣渡江,”关羽被潘璋所斩杀。有人还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我觉得这话没有错。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蜀国的丞相,被誉为智慧的化身。但是历史上的他并非那么夸张,他的才能主要在政治方面,“草船借箭”以及“空城计”等都是虚拟的。但是他的确是一位有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给予刘备很大的帮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关羽,字云长,蜀国的五虎上将之首,手持一杆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赤兔马,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禽于禁斩庞德。”他武功盖世、勇猛无敌、傲视天下诸侯为草芥。被誉为“关帝、武圣。”但是,经过历史考证,例“温酒斩华雄、刮骨疗毒”都是取自别人的事迹来突出关羽并美化他的。他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他忠义无双,真可堪称上是英雄。

周瑜,字公瑾,吴国的大都督,文武双全,曾在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在历史上的周瑜可是一位伟人,而且心胸及其宽广,不可能嫉妒诸葛亮,《三国演义》中写他只是为了做诸葛亮的铺垫,而且在《三国志》的记载中他与诸葛亮根本没有见过。可是他英年早逝,真是可惜。

第2篇: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范文

自始至终,我都恋着三国。无论演义还是游戏。

小时爱着演义,敬佩豪侠的义薄云天;赞叹卧龙,凤雏的运筹帷幄。常常对着桃花,想起桃园三结义,渴慕着加入这义气的联盟;盼望有着刘皇叔青梅煮酒时的镇定自若;拥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威武雄姿;敢比张翼德长板桥怒吼时的豪气干云。时而幻想骑乘着那匹“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的卢宝马再上演一出马越檀溪。在演义中我慢慢悟出了做人的道理,简单而又真挚:人生无论为友两肋插刀还是“卖主求荣”都活出了人生,但人生的意义不同,价值不同。因此如果我在三国愿这就是我:刘备的镇定自若,子龙云长的赤胆忠心,孔明的料事如神。

大了,不但爱着演义,还恋上了游戏,因为它有着三国的历史为背景加这清新悠扬的古典音乐,在那里边洋溢着的古典气息,还有那源源不断的历史知识题紧紧地吸引着我。因为爱三国演义,所以恋上了QQ三国。

这就是我的三国,我遨游在三国里,飞翔在三国里。

第3篇: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范文

三国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其中每个人物的神态特点都写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其中的蜀中五虎将——关、张、赵、马、黄: 关云长是一个: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汉寿亭侯),他的出场是温酒斩华雄,后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令众诸侯听得其名都闻风丧胆,后来不幸被曹操俘虏,但后来一得知旧主刘备在袁绍部,立即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来跟随刘备打遍天下。

张飞,字翼德,黑脸,落腮胡子,他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前一声吼,喝退曹军近百万,在战斗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他虽然是个大老粗,但也有细的时候,在瓦隘口用巧计捉住蜀中名将严颜,并用诚心降服了他。

说到赵云,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单骑救主,在曹操百万军中冲来杀去,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了刘备之子刘禅和刘备之妻甘夫人,砍死敌将五十多名,砍倒大旗两面,并帮助刘备恢复汉室,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说到马超,他可谓是忠、孝、勇兼备,他一听说自己的父亲马腾被曹操杀了,十分恼怒,立即率领西凉军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后忠于张鲁,虽受其怀疑,但仍和张飞大战,最终万般无奈,投降了刘备。

说到黄忠,曾经和五虎将之首关羽大战过,他不但刀法挥舞如风,箭法更是了得,一箭就射中了关羽头盔上的红缨,关羽大吃一惊,折马便回。后来,真心投奔刘备,后又被诸葛亮用激将法,一举就夺下了定军山、天荡山,大败魏军,真是人老刀不老啊!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写得十分细腻,而写计谋却比它还略胜一筹。在官渡大战中,一开始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人少粮缺,而袁绍兵精粮足,虽然打了几次小败仗,但实力尚在,便和曹操打起了消耗战,正当曹操只有几天粮草时,袁绍降士许攸献策率三千轻骑直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曹操用此计果然打败袁绍,威名远扬,灭袁绍二子后,终于统一了北方。

在赤壁大战中,水军都督周瑜和诸葛亮都知要火攻,这是江东名士庞统到了曹军中故意献上了连环计,诸葛亮预测到傍晚会有东南风,可一举攻破曹军,但必须有一个人去诈降,这是老将黄盖甘愿受苦,果然博得曹操信任,将曹军大败于赤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在诸葛亮的一次北伐中军事要地——街亭失守诸葛亮闻讯大吃一惊,这是西北角魏军已经杀过来了,诸葛亮立即将城中旗帜放倒,大门敞开,自己在楼上弹琴。司马懿来后大惊,没过一会儿就退兵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第4篇: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范文

它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张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象征的横幅拉开了一段详尽而宏伟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司马炎建晋约110多年的历史。虽说它是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模板而创作的一部小说,可能有很多地方与正史相否,但它却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它被作者罗贯中以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因为这样,它又是一部兵书。它也因此被列为‘四大名着’之一,它的确无愧于这一美誉。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叙述了一代枭雄,被称奸绝的曹操——雄才大略,残诈;他既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也是一个生性多疑的疑虑家;他是一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明主,却又是一个凶残杀戮的暴君;他讨董卓,剿黄巾,诛袁术,灭吕布,平袁绍,定刘表,而确定中原的霸主地位。最后他也因他多疑而烟消玉陨。‘降汉不降曹’,讲述了一代名将,被誉义绝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他既是一个军事战术家谋略家,也是一个骄横跋扈的骄横家;他被尊‘五虎将’之首,却又是一个蛮横无理的统领;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而威震华夏。最后他也因他骄横跋扈失荆州,败走麦城,壮死于江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描述了一代名相,被颂智绝的诸葛亮——雄心壮志,神机妙算;他既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忠心耿耿的管家;他被誉为“卧龙”,一生足智多谋;他隆中决策,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安居平五路,北伐中原而露出一统天下之壮志。最后他五丈原诸葛禳星,陨大星归天。不仅这‘三绝’栩栩如生,其实还有许多人物。譬如‘成也刘关张,败也刘关张’的刘备,‘粗中有细’的张飞等等。

翻开《三国演义》,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画卷里,作者通过大胆的艺术改造,叙述了‘三分虚,七分实’的历史巨着。这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这画不仅描绘出了无烟寂静的斗争,也显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这里既有七侠五义,同样也有儿女情长。引人入注的细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清晰地描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读三国,让人燃起熊熊的斗志之火;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读三国,鼓励世人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

第5篇: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范文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第6篇: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范文

他大大方方地在温老师的语文课上做小动作,真是无法无天。他玩的不是别的,是大家都喜欢玩的一种东西――橡皮。现在,橡皮可是同学们的宝贝儿,谁的笔袋里没有几块像样的橡皮?不是五颜六色,就是奇形怪状。橡皮不仅仅当工具用,更多时候是用来欣赏和玩弄的。

捣蛋鬼胖帅是何许人?他老爸可是富得流油的大饭店老板,买几块橡皮根本不在话下。他桌上的橡皮并不是几块,而是几十块呢!

“请大家翻开阅读卷,我们一起欣赏《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桃园结义》,大家一起读这个故事。”温老师甜甜地说着。

同学们抓起阅读卷,认真地读。

捣蛋鬼胖帅玩弄着他的宝贝儿橡皮。

“除了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三国人物,说说看。”温老师发问。

“曹操!”“孙权!”大家七嘴八舌抢着说。

捣蛋鬼胖帅冷不丁听到这一大串名字,眼珠一转,有了新想法。

他随手拿起一支钢笔,把自己听到的名字一个个写到橡皮上,每一块橡皮上写一个。

“吕布!”“曹丕!”“曹植!”“曹冲!”“周瑜!”……

捣蛋鬼胖帅写字从来没有这么快过,一口气写了十几个。

温老师笑容满面继续讲课,捣蛋鬼胖帅面对一大堆写了名字的橡皮,兴奋得几乎无法呼吸,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了。

他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写战争的书,里面的人物没事就打打杀杀的,所以,就把橡皮当做人,在课桌上打打杀杀起来。他揪住其中一块写着“草皮”的蓝橡皮,捏在拇指和食指间,时而盘旋,时而俯冲,横冲直撞,杀向粉红色的“乖鱼”,同时,他嘴里情不自禁发出“轰……”的声音,似乎他捏着的不是橡皮,而是导弹。

就在“草皮”落在“乖鱼”身上的时候,温老师已经站到捣蛋鬼胖帅身边了。可是他太投入了,并没有发现她。接着,他捏起“草纸”准备杀向“猪个两”的时候,“扑哧”,温老师笑出了声。捣蛋鬼胖帅一惊,瞟见温老师的红裙子就在自己身边,捏着“草纸”的手就僵在那儿不动了。

同学们围上来看,发出一大片的惊叫声和“哈哈哈”的笑声。

“庞帅!”温老师终于笑完了,“你在干什么呀?”

“我在……在……在学习!”捣蛋鬼胖帅放下手里的“草纸”,帮自己说话。

“是吗?”温老师看上去一点儿都不生气,“你怎么学习的呀?”

“我,”捣蛋鬼胖帅抓了抓头皮,说,“我在学习《三国演义》呢!”

“哦?”温老师来了兴趣,“你怎么学《三国演义》呀?”

捣蛋鬼胖帅心想,这温老师怎么有十万个为什么呢?一定是小时候没有读过《十万个为什么》。

“那《三国演义》不是打仗的吗?我这是在模拟、演练,我这是‘橡皮演义’。”捣蛋鬼胖帅大言不惭。

“哈哈哈……”同学们大笑。

温老师抿着嘴,控制住自己,不让自己笑得太离谱,说:“还橡皮演义呢!也只有你,会把‘曹丕’写成‘草皮’,‘关羽’写成‘乖鱼’,‘曹植’写成‘草纸’,‘诸葛亮’写成‘猪个两’!”

“哈哈哈……”又是一阵狂笑。

“笑什么?难道我都写错了?”捣蛋鬼胖帅嘴巴里哼哼唧唧。

“你就是写错了!”温老师一本正经地说,“你上课的时候玩橡皮,本来情节是很严重的,但是看在你是在模拟《三国演义》的份儿上,我从轻发落。下课后,你把写错的名字都改正确,默写正确,就行了。班长孟小梦会帮助你的。”

捣蛋鬼胖帅本来有点不乐意的,但是听到有孟小梦帮助,心里可高兴了。

温老师还有问题:“同学们,除了今天学习的《桃园结义》,《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故事,你们知道吗?”

捣蛋鬼胖帅没有听见温老师的问题,虽然手里不再玩橡皮演义,但是心里在想事情,他盯住孟小梦的辫子,在想:孟小梦怎么那么聪明的,不是说脑袋大的才聪明吗,我脑袋比她大为什么比她笨呢?人的脑袋里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有没有一种零件叫“聪明”,一种零件叫“笨”呢?如果有,那我的脑袋里一定大部分都是叫“笨”的零件。哦,那零件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呢……

“哗啦啦”,举起一大片手。

“赤壁大战!”

“草船借箭!”

“温酒斩华雄!”

“大意失荆州!”

捣蛋鬼胖帅没有耳朵,继续研究“零件”。

“庞帅!你知道《三国演义》中其他的故事吗?”不好,温老师大概发现捣蛋鬼胖帅走神了。

所有的目光射向捣蛋鬼胖帅。捣蛋鬼胖帅还是盯住孟小梦的辫子,目光呆滞。

“庞帅!”温老师温柔又大声地喊。

捣蛋鬼胖帅好像被雷电击中的一样,抖一下身体回过神来了,“嗖”的一声站起来,可他实在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温老师不再重复问题,而是紧紧看着捣蛋鬼胖帅,同学们都等着看他的好戏。

孟小梦回过头来,抬起脸,轻轻地说:“三顾茅庐。”

捣蛋鬼胖帅听见了,就好像掉进水里的孩子拉到了救命的稻草,兴奋地喊:“三顾茅房!”

他这一说,引起了排山倒海的笑声。

温老师也忍不住笑了,她抓起语文书遮住嘴巴,大家就只能看见她弯弯的眼睛。

孟小梦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下课了,捣蛋鬼胖帅一个劲儿地埋怨孟小梦:“都是你,让我出丑。我就知道,《三国演义》怎么可能连上茅房的事儿都写出来呢!”

“我说的是三顾茅庐!谁让你说三顾茅房了?”孟小梦解释道。

“那不是一个意思?”

第7篇: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范文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这里交待得很清楚,曹操邀请刘备是因为怀念去年征讨张绣的故事,故要和刘备一起赏梅;又交待“盘置青梅,一樽煮酒”,即青梅没有和酒一起煮。尽管已经知道青梅没有与酒一起煮,还是有必要弄清楚为什么要煮酒这个文化现象的。

如果真要煮酒,曹操所煮之酒定不是现在的白酒,而是黄酒、米酒之类。“曲酿酒法作为基本的酿造法,一直沿用下来,这种方法酿出来的酒,即是甜米酒或黄酒。”“在蒸馏酒的引用开始普及的明代以前,人们饮用的基本是米酒和黄酒。”(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137页)即使是煮酒,也不是煮沸,而是加热的意思。关于热酒,《红楼梦》第八回有一段论述: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热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要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快不要吃那冷酒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酒,命暖来方饮。

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交待关于“温酒斩华雄”时,也印证了“煮酒”其实是热酒。《三国演义》因是明人罗贯中所写,为了增加故事的感染力,故意渲染了一些,其实《三国志》中并没有“煮酒”赏梅一说。《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这里只是说刘备与曹操一起吃饭,并没有说赏梅煮酒的事情。煮酒在汉代并未形成风气,是后来才形成的一种习惯。

酒在《诗经》中有四十多首写到过,但并没有一处写酒要温着喝的,说明当时并没有温酒的习惯。汉末,饮酒更成为一种风气,曹操《短歌行》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全三国文》卷八魏文帝《典论・酒诲》说:“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升,中雅受六升,季雅受五升。又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醉寝地者,辄以刺之,验其醉醒。”可见酒在汉末是很流行的一种饮品。但由于酿酒需要消耗大量粮食,曹操曾一度作禁酒令,当时名士孔融还专门写文章攻击曹操禁酒举措,得罪了曹操。之后到“竹林七贤”时,把酒与文人风度联系了起来,刘伶还著有《酒德颂》。此时也未见有温酒而饮的痕迹。

晋陶渊明写过《饮酒》诗二十首,多为诗人酒后所作,题为“饮酒”,但主旨大多表达归隐后恬淡悠闲、潇洒飘逸、自然自在的心境。同时,也反映出酒在陶渊明的高雅饮法,“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陶渊明《读山海经》)。他此时饮酒已经不像“竹林七贤”那样无度,而是用一种享受的态度去品酒,“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陶渊明《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陶渊明《移居》)。这时的饮酒,也不曾有温酒而饮的痕迹。

唐宋时代,酒就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文学现象了。“引酒入诗”成了一种自觉,饮酒既是一种生活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饮酒也不只是为了喝醉,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北宋朱肱撰有《北山海经》,共三卷,上卷总论撰写《酒经》之缘由和概述前人成果;中卷叙述制曲理论及制曲具体方法;下卷叙述酿酒工艺,包括一般技术理论和具体制作方法。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酒母》一章,专论酒母制作的方法和类别等。大概宋元以前所酿之酒,度数较低,大多数为黄酒、米酒之类,明以后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提高,酒的度数也就不断提高了,接近于现在的白酒。“‘烧酒’一词出现于唐代,自唐而后至今一直沿用,并且均是特指蒸馏酒,即今天人们习惯所说的‘白酒’”(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第126页)。唐以前制酒大多用酒曲,唐时使用蒸馏造酒法,但并未大量饮用,因而当时人们所饮之酒度数仍不高。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九“人事一”载:

石曼卿喜豪饮,与布衣刘潜为友。尝通判海州,刘潜来访之,曼卿迎之于石闼堰,与潜剧饮,中夜酒欲竭,顾船中有醋斗余,乃倾入酒中并饮之。至明日,酒醋俱尽。每与客痛饮,露发跣足,着械而坐,谓之“囚饮”;饮于木杪,谓之“巢饮”;以稿束之,引首出饮,复就束,谓之“鳖饮”。其狂大率如此。

这样大量饮酒,概酒度数不高。但人们早已意识大量饮酒不好,“平居不得嗔、叫、用力,饮酒至醉,并为大害”(宋沈括《梦溪忘怀录》)。又见沈括《续笔谈》:

韩退之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又曰“破除万事无过酒”。王荆公戏改此两句为“一字题”四句曰:“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不损一字,而意韵如自为之。

第8篇: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范文

②我买小人书,得先掏出散碎银两,待店员大妈验明正身,方可翻翻。怎奈想买的书太多,银子有限,没等翻看第三本,大妈便“嗖”的一声将书夺走了。大妈出手之快、之准,堪比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③唯一的新华书店在小城的中心地段。跑这么远的路,不吃一根冰棍怎么行呢?而一根冰棍的价格往往相当于一本小人书价格的1/2或1/3。若去时吃一根冰棍,那买书的钱就不够了。既然书买不成,那回来的路上索性再吃一根。

④吃冰棍还是买小人书?这是一个问题。我和小明、小亮合买一根冰棍和一本小人书。虽然往往因为你多吃一口、他咬的一口比我咬的那口大而大打出手,但毕竟共同的目的达到了。

⑤那时每家的经济条件都不好,小孩子的零花钱近似于无。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我却积攒下来几百册小人书。

⑥要钱买零食,总被他们大义凛然地拒绝。如果要买小人书那就好多了。每次我都说:“我不吃冰棍了,给我买一本《隋唐演义》就行。”我知道父母要么两样都给我买,要么只买冰棍。倘若只想吃冰棍,那在多数情况下什么也捞不着。

⑦父母花钱给孩子买书,虽然肉疼,但还是肯花。父母知道那是闲书、课外书,但同时也知道上面写的、画的都是知识。我那时候就已经知道,该怎样抓住他们微妙的心理而让自己买小人书的计划得逞。

⑧过去的小人书,如今在大一点的书店里也能买到,质感摸起来却大不同,而且是成套卖,不拆册。一套一套地买,我那时想都不敢想。于是就有了大家合伙买的天才发明!小明买《三国演义》第一册,我买第二册,小亮买第三册,然后大家交换着看。

⑨然而有时熬到小明看完第一册了,他却把书借给他表弟了。这当然会引起公愤。小明见小亮言辞激烈,便宣布和他断交:“我不跟你好了。”而且拉拢我说:“我还有第四册呢。”

⑩真实版的《三国演义》发生了。过了没几天,小明跟小亮暗中勾结,他俩不满我把刘备的脸涂黑了。我觉得,刘备武艺太差,总处于观敌■阵的状态,不流血、不流汗,凭什么官当得最大呢?

{11}小学四五年级时的暑假,我把所有的小人书搬到马路边,整几张旧报纸,把小人书分门别类摆好,一分钱看一本,一毛钱随便看。一个暑假下来,能挣不少钱。

{12}现在我老家还保存着几本那时候的小人书,都已残缺不全。因为小人书我才喜欢上了阅读。读书,爱好而已,若想求得书外一些别的东西,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6年第2期,有删改 )

【技法一赏】

一线串珠,结构严谨。这篇文章在布局谋篇上颇具匠心,得益于采用了一线串珠法。“一线串珠”就是在构思时,根据中心需要,将与其相关的材料看作一粒粒珠子,将线索看成一根金线。本文以“童年时渴望读小人书”为线索,将圆满解决吃冰棍还是买书的问题、问父母要钱买书、大家合买书交换看、租赁小人书赚钱等相对零散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给人以眉目清晰、结构严谨之感。

【跟踪演练】

1.在有小人书的童年,值得“我”回味的事情有哪些?请逐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句子,回答问题。

(1)结合第②段画线句子,合理想象,续写“我”此刻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⑩段的加点词“暗中勾结”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你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对第{12}段加点部分“一些别的东西”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篇: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范文

刻画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不仅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鲜明的形象,更在塑造技法上影响着后来人。具体而言,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常采用以下手法:

通过矛盾冲突安排人物出场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小说通过设置一些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让笔下人物纷纷登场,让他们在联合、矛盾、斗争中自觉展现其性格。如小说中最为尖锐激烈的矛盾之一——“赤壁之战”,作者不惜笔墨,共有八回讲述。这一情节,矛盾重重,既要有孙、刘与曹敌我之间的矛盾,有孙与刘联盟之间的矛盾,还有吴国内部主战与主和派之间的矛盾,更有个人之间的恩怨。在尖锐的矛盾碰撞中,相关人物纷纷出场,性格得以凸显:周瑜的英才大略、气量狭窄;诸葛亮的雄辩机智、神机妙算;鲁肃的诚恳忠厚;黄盖的赤胆忠心;关羽的义重如山等等自然交代得清清楚楚。

通过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三国演义》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神态、外貌,勾勒出一位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谓形神兼备。如作品对张飞的刻画,第一回中他一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里,“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推到读者面前。

通过渲染烘托突出人物形象

作品善于运用铺垫、渲染、烘托等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如在诸葛亮出场前集中笔墨写司马徽、徐庶先后向刘备介绍诸葛亮的才华,刘备出访过程中又写了孔明的朋友、岳丈、弟弟和童子等人物形象,造成烘云托月的效果。而对卧龙岗周围环境的描写,荷锄农夫所唱的山歌,草堂上的对联,以及诸葛均所吟咏的诗歌等,则构成了一个淡泊、高雅、宁静的意境,这都有力地渲染了诸葛亮的形象。

通过夸张手法展现人物个性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其中这“三分虚构”,便来自夸张。作品刻画诸葛亮的形象,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正是有了这样的虚构,才有了像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五丈禳星等在史实中都不存在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慧过人。另外还有如“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张飞三声大喝,喝退曹兵八十万,惊死曹将夏侯杰,也都有夸张的成分,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张飞勇猛豪放的性格特点。

当然,一部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刻画人物的手法不可能仅有这些,同学们在阅读中应仔细揣摩,挖掘作品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为我所用,这样我们才能通过阅读古典名著,达到提升自己写作的目的。

人物展板

智慧化身——诸葛亮

刘备一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让诸葛亮走向了争斗的风口浪尖。他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鞠躬尽瘁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人们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他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主要事迹: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火烧新野、舌战群儒、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星陨五丈原等。

性格特点:谨慎,谦虚,智慧,有才能,执法如山。

忠义化身——关云长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关羽,是刘备“五虎上将”之首,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伤”、“水淹七军”等佳话,“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则是其不足。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被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脸谱:红脸关公。专用兵器:青龙偃月刀。

性格特点:骄傲,坚毅,忠诚,有胆色,重信义,傲上而不欺下。

仁政爱民——刘备

《三国演义》说在“拥刘反曹”的观念统帅下,着力刻画了一个以仁义和贤明匡世济民的英雄君主形象。刘备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尊贤礼士,爱民如子,知人善任。“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出山,“隆中对”奠定了立国纲领,成为千古美谈。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最善笼络人心,使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死心塌地为他服务;周瑜说他有袅雄之姿,并非长久屈人下之人。小说中还特别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

主要事迹: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西川称帝、东征伐吴、白帝托孤等。

乱世枭雄——曹操

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许劭对他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在作品中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典型,他既有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用人的特点,又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个性。统军三十余年,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主要事迹:孟德献刀、煮酒论英雄、白门楼斩吕布、挟天子令诸侯、官渡败袁绍、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