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1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醉翁亭记》时,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欧阳修给醉翁亭命名缘由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入手。认为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指出,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学生的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杨礼赞》中讲,《废墟的召唤》中也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初中讲高中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三、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同的认知倾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参照作为依据,喜欢在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中学习。他们往往对社会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储存效果较好。他们较依赖于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学习中需要较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场独立型的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喜欢独立思考,个人学习。他们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很好地分析,重新组织,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他们往往对理工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得较好。沉思型的学生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往往会深思熟虑后才作出判断,且较为准确。而冲动型的学生则往往会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且常常出现错误。

第2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

就在我深深迷醉于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的时候,我也陷入了深深地迷惘――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该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一种诗意的氛围呢?

巧的是接下来学校下发了《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这本书,我便如饥似渴的读起来了。不久,我校荣幸的邀请到了余老师来我校讲课,我终于如愿以偿,听到了余映潮老师的课堂展示课和他那朴实而生动的讲座。

我想:语文教育如果没有一条美的清泉,就不能绽开学生的心灵美之花,更不能结出创造美之果。今天,我便将语文课中“美”的境界创设出来与大家一起徜徉。

1.美读。

余老师在教学别重视美读。在他看来,美读,就是诗意地朗读。

如余老师在《散步》的教学中,第二个环节就是指导学生美读――建议你这样读课文:

第一步: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自己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第二步: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者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第三步: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地体会给大家做示范朗读一样。

学生在这样的引读中所进行的朗读,一定是诗意的朗读。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美的语文课。余老师的本课教学设计,用“小步轻迈,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了课文的朗读教学。

余老师还建议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如他的《口技》朗读课中,就让学生分五次来读,每一次的要求都具体而层次分明,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余老师善于形式的变化与合理的调控手法,场面的活泼程度可想而知。

将朗读作为一种点拨手法来设计。如《白杨礼赞》中,余老师巧妙的设计,惊喜的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借鉴,既简化了教师的讲解,又增加了思维训练的力度。

所以,教师要充分钻研语言材料,训练好学生的美读,让美妙的读书声盈贯于耳。

2.美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文本的美点,引导学生去审美。

例如余老师讲授《说屏》,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美,用词用语非常雅致,词汇很丰富,余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选一组词儿读一读;选几个句子说一说;选一个美段品一品。

余老师在整堂课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对于美点的发现与把握,如那些很漂亮的词:微妙,擅长,称道,点缀,韶光,造型,得体,休憩等,都是对词语美点的搜索。

在精选句子时,余老师没有如我们一样让学生从文章中任意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体会。而是让大家从课文的每段话中各精选一句话,连缀起来就是课文的缩影,是对全文信息的提炼。学生被老师这样一提醒,就有了方向感和目标感。学生对句子的提炼和品味也是令人赞叹的。

余老师的《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一段的精读、揣摩、品味,八个小问题的设计,都是对全文美点的深刻把握。

《十三岁的际遇》中,比喻式抒情段的仿写,更是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进行品析还不足以领会其优美的表达的“更上一层楼”的飞越,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文本的“美点”是多方面的,小说中的人物美,散文中的语言美,诗歌中的音乐美,戏剧中的情节美,说明文中的结构美。扣住美点来教学,和学生一起进入文本,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是新课改理念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3.心灵“美悦”。美悦就是要升华心灵,情感是关键,要引领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在心里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性情上得到熏陶,这是语文美的最高境界。

第3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 教师 学生 审美情趣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方面是使学生获得愉悦感,另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与此同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通过语文课的审美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再现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能力,丰富审美情感,提高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在此我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从教材入手,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教材,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材料和依据,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可以说能够选入教材中的文章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有字词的美,修辞的美,文章结构布局的美,更有语文教材内容所蕴含的美。教材中的大批人物,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古代天文学家张衡,“导弹之父”钱学森,“军神”,他们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蕴含着丰富的人性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教材中描绘的景物,如神奇美丽的九寨沟,“人间仙境”的西湖,“东方之珠”的香港,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都是自然美,无论是壮美,还是柔美、优美,都给人以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愉悦。教材中记叙的事情,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给予是快乐的》,《乡戏》反映了世俗人情的人文美,其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外,教材中还有描写古今中外人们发明创造的各种物品,如古老的赵州桥,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具有异国风情的“威尼斯小艇”……他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按照美学来说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2、从教师的角度看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的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在整个审美过程中教师可以说是在起着引导作用,而且从现在的教学来看,学生的主动性还是不够,他们的认识还很少,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老师是非常重要的。有位老师这样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文文字。身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心如枯木,冷漠无情,只知生硬的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行正确的审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教师必须要感动学生,使学生对自己所讲的感兴趣,要千方百计的去“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诱导学生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其共振反应,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交流,产生共鸣。那么,对教师来说具体应该如何呢?

(1)美读,感受美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方法,务期其力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所以美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提倡美读,应有效的指导学生读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可以由开始的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不添字漏字,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语流的快慢疏密,到读出勿容置疑的逻辑力量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这样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例如,在诵读《白杨礼赞》时,在把握全篇高亢劲拔文调的同时,还要揣摩作者情感变化的波澜。在议论白杨树不是好女子,却是伟丈夫时,一抑一扬,诵读的语调由沉稳低缓转为昂扬刚劲。之后的四个“难道”,以排比的句式,反诘的语气,层层深入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诵读的语气由较为缓和开始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盘旋上升,愈演愈烈的气势。学生就准确地把握,感受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凝聚着的巨大情感魅力。

(2)渗透知识,认识美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的知识,有待开发。例如同是岳阳楼的湖光山色,为什么“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阴阳景象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同是秋天景色,为什么峻青笔下的《秋色赋》绚丽灿烂,象征着繁荣和昌盛,郁达夫《故都的秋》却将幽静淡雅藏于冷色之中,而欧阳修的《秋色赋》则肃杀可怖,凄凉阴沉……这里面蕴含着美学中的“移情说”。从美学树上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移情说”就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是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教师将“移情说”适当地渗透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的情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物暗则已悲,景明则已喜。反之,人们的审美心境,情趣经验的差异,也会对审美客体产生不同的感受。也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心理感受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同了。

(3)创设情境,感知美的形象

让学生感知美的形象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凭借审美对象激发学生的愉悦的心情来感知美的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的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在触景生情的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比如我在教看图学文《秋天》一课时,采用了画图再现美,音乐渲染美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具体形象。当我把多媒体画面《秋天》彩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声:“多美啊!”“太美了!”图中蔚蓝的天空、棉絮似的白云、金黄的稻子、明镜般的湖水、正在落叶的梧桐,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秋色。那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景,无不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赏心悦目。显然,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是,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提高审美情趣。

(4)以情激情,培养审美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声,莫深乎义。”从这里可以看出,与人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梁启超也曾说:“以情感人,好像磁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感情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文章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语文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不仅仅是靠偶尔为之的教学技能新奇,教学手段间或点缀,更需要教师在远离了急近的应试功利,拥有了一颗平常心之后,进行一以贯之的艺术化情境创设和教学设计,让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课堂里充满“故事”,充满艺术情趣。

二、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翁,他们才是关键,除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外,学生自己更应该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自己投入到审美情趣中,自觉主动的培养,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呢?

1、利用课堂学习,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所讲的知识,根据教师所提示文章的词句、情节、情感、意境、形象和主题等方面去揣摩,用心去感受,这样来获得知识和培养审美情趣。例如《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的地方,比方在字、词还有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上。文中作者给我们展示出来的大自然的美值得我们学习。而且通过学习学生还可以活学活用,把它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对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2、多读古代诗词,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而且对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元曲、清代的小说,这些我们的学生多看看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培养审美情趣。而我们的审美从古代就已经兴盛,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审美观念、趣味等,从而培养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