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前台顶岗实习计划范文

前台顶岗实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前台顶岗实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前台顶岗实习计划

第1篇:前台顶岗实习计划范文

一、大连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的分布以及顶岗实习概况

多年来大连高校的商务日语专业依托大连日资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及国际商贸企业多的区域优势,各高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都把日语专业作为比较重点的专业去发展,日语专业的师资和生源相比之下有明显优势。在大连的所有高职院校中,除了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外,均有商务日语专业的设置。

大连市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分布一览表(统计时间2012年12月)

课题组通过毕业生所属辅导员、学校就业办等对上述毕业生顶岗实习的情况进去了全面的调研。2012届毕业生926人,其中648人进入以企业名称冠名的订单班学习并进入该企业顶岗实习,占本届学生数的70.0%;上述订单班的学生主要从事日文输入、单证制作、机械制图、日文数据处理及桌面排版等工作,初次签约率达到100%。其余学生分别在科技、贸易、进出口、商务咨询、外语培训学校、职业顾问等企业顶岗实习,分别在办公室文员、前台接待、销售员等岗位上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很高,符合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就业岗位要求。学校和实习单位一般为长期合作的关系,对实习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实习开始时,部分学校的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日语教师还会到实习单位,阐明实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往往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面谈等方式与学生及时沟通,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同时,各实习单位也为定岗实习的学生配备了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式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为学生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与社会经验,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连市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现状,课题组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以更好地进行分析研究。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7道题目,其中选择题12道,主观题3道,简答题2道 题目从学生学校及企业三方面出发,内容涉及全面,能准确反映三方在整个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各自的位置及问题所在共发放问卷60份,问卷回收60份,其中有效问卷56份,因此有效率为93.33%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学生对顶岗实习的基本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从学生定岗实习的企业的性质来看:日企占70%,私企占25%,国企占5%。这和大连与日本距离近,日企多有密切的关系。70%商务日语专业的校外顶岗实习的实习单位是自己找的;另一方面,与学校或系里的校外实训基地也并未得到真正而合理的使用调查发现;在学生自己找到的实习单位中,80%的学生是通过网络联系找到实习单位,10%的学生通过招聘会获得,另10%的学生是通过家人和朋友的介绍。学生这种自行寻找的顶岗实习单位就带来了一些弊端,如50%的学生并未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这一方面导致学生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生对职位的频繁更换。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更换过实习岗位,究其原因,有45%的学生只是由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另有25%的学生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同。

(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心理特征

1.待遇较低产生心理失衡,缺乏关心导致学生没有归属感。大连工资水平低,且高校众多,所以大连实习生的工资水平也自然很低。就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待遇普遍较低有。50%的学生实习期间工资1000元以下,1000元到2000元之间的占46.6%,只有的3.4%学生能够获得2000元以上的待遇,这就导致有16%的学生因为薪酬不满意而离职和更换岗位。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待遇甚至不及在校期间父母所给的生活费。因此,矛盾也就随之而来一方面,学生主观上不愿意接受低工资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找不到高工资的工作,这种内心的矛盾也就直接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工作中出现不积极的现象同时,由于客观因素的存在,有些企业也并未从内心真正接纳顶岗实习的学生,因此在很多方面难以让学生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基层岗位产生厌倦心理,经验不足导致压力过大。就心理准备而言,学生对校园以外的世界充满着憧憬,很多学生自我定位很高,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缺少历练,因此也就缺乏从底层做起的兴趣和耐心一旦发现现实的工作与预想中的差别较大,学生就会出现厌倦的心理现象,调查发现,80%的学生认为上岗后的工作状况和预想的差别很大,做的工作比较小,比较杂,有点接受不了;15%的学生认为和预想的差不多,基本可以适应;只有5%的学生认为比预想的要容易,可以马上进入工作状态而在选项参加工作后,你觉得自己最欠缺的是什么的调查中,55.5%的学生认为经验最重要,21.6%的学生认为交际能力很重要,也有15.9%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必不可少。而另外的如“创新能力”、“细心”、“认真”、“自学能力”、“性格”等竟无人选择,这就说明学生在这方面亟需教师的指导。

三、策略和建议

第2篇:前台顶岗实习计划范文

Abstract: Post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form to promote effectively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working,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of cultivating high-skilled applied talent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ship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security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management platfor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aper expounded dynamic management of students' post practice in detail.

关键词: 顶岗实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动态管理

Key words: internship;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dynamic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233-02

0 引言

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须进行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独立分析、解决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职业技能的基本训练,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1 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

1.1.1 安全无保障 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到不同的单位实习,同一个单位实习的学生但岗位不同,安全隐患随之而来。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在交通、消防、财产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业余时间外出发生交通事故受伤时主要原因。二是在工作岗位上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各个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生产加工类企业,学生在岗位从事设备操作、维护工作等,容易发生机械挤伤。

1.1.2 心理落差大 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后,直接走向社会。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别,使得学生在心理上存在巨大的落差。主要表现在,一是身份上的差别。学生突然从学生变成员工,由院校较自由的生活转向社会受约束的生活,学生感到难以适应。二是环境的差别。在学校,同学之间关系亲密纯洁,而在工作岗位上,学生感到处处充满竞争,人际关系难处。三是职位的差别。学生刚刚走向工作岗位,一般职位都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存在自卑感。

1.1.3 学习效果差 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后,学习自律性低,认为知识、技能只要满足工作需要就行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1.2 手工管理工作量增大并且效率低

1.2.1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量大 传统的顶岗实习模式是首先向学生作顶岗实习动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给学生指定实习单位,学生也可自主创业,然后校方跟学生和合作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学生便开始顶岗实习,一般要求学生一周向指导教师提交电子日志,而教师一周指导一次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量都大,且最后形成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很麻烦。

1.2.2 难以准确评估学生的实习效果和教师的指导效果 由于要求教师是一星期指导一次学生,通过QQ,电话,邮件方式等,这样难以考核教师什么时候指导过学生,同时教师可以在指导日志上造假。同样,学生是否实习,以及实习单位是否变更,也不好考量。

2 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保证高职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富有成效,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必须通过构筑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顶岗实习管理方法。只有从顶岗实习指导到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都由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才能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有序、有效的完成。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组建了校系二级、校企双元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成立了实训管理中心,专人负责全校的顶岗实习管理事宜,以强化顶岗实习的管理;校系成立系顶岗实习指导小组;校系二级督导机构设专人加强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监控。学校广泛征求合作企业的意见,校企共同制定并完善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各专业充分听取企业建议,根据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导向等要求制定及完善顶岗实习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3 搭建网络平台,实行动态管理

3.1 发挥网络共享优势提高顶岗实习管理水平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传输文件、共享资源以及采集信息已经深入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为搭建网络管理平台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由于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因此,解决了顶岗实习中由于学生分散带来的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学校通过对实习共享数据的分析,不仅为学院相关只能部门制定学习规划提供了依据,更有利于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3.2 借助网络信息传输优势实现顶岗实习及时、全方位指导 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对其进行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等多方面信息进行了解时,由于顶岗实习的分散性,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带来了很多的不便。由于搭建了顶岗实习网络平台,由于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传输的优势调动多方的人力资源,因此,教师能够及时的对学生顶岗实习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同时结合学院管理特点以及专业设置,学校建立了专业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以及辅导员等不同侧重点的指导窗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前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则适合自己的指导老师进行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咨询。

3.3 顶岗实习网络平台功能完善、操作方便 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是基于B/S模式以及采用JSP+MySQL数据库技术开发设计的。为了实现数据逻辑和物理的独立性,系统多层架构采用MVC模式,数据库访问接口采取自定义的JAVABEAN组件相结合,并注意对象功能封装的技术,将业务逻辑和数据访问分离、数据表示与业务逻辑分离。本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管理模块:①学生管理模块:主要完成指导教师选择、个人信息更改、顶岗实习申请、日志填写、技术交流和查询实习成绩等。②教师模块:主要包括顶岗实习岗位信息、顶岗实习政策与规定、指导日志填写、与学生互动交流、对学生考核评价等。③管理员模块:主要完成新闻、教师个人信息更改、公告等。

4 做好顶岗实习网络管理,推进工学结合初见成效

4.1 统一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提高实习管理工作效率

与传统的实习期间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相比,定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更能够方便教师对学生实习动态的掌握。通过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除了方便管理,更可以开展技术指导以及成绩评定工作,这样以来快速的提高了顶岗实习管理的效率。

4.2 实时跟踪 借助网络的管理功能,不断强化顶岗实习学生的动态管理,实时跟踪。一是通过网络查看状态更新情况,如超过两周不更新状态,则需电话联系;二是通过走访实地查看,将顶岗实习管理与校内教师的企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鼓励教师走进企业,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实习的状态,更可以加强对企业的了解和企业的实践。对于更换实习单位的学生,需向指导教师和所在系部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更换单位,否则实习成绩无效,进一步加强了动态跟踪和管理。同时也能知道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是否还留在实习企业就业。

5 结语

基于B/S架构的顶岗实习动态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家长、院系领导通过平台进行了直接沟通,不但进行了学生的安全管理、实时跟踪、联动机制,而且有效的地提高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和管理效益,达到了顶岗实习的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石月皎,覃庆芳,卢彩红.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求实,2010(S1).

第3篇:前台顶岗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系统解构;机制创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2-0049-04

当前,高职院校如何实施顶岗实习,如何保证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如何实现与相关单位的共合作共赢?这些问题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社会乃至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现状

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实习机构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其目的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毕业与就业零距离”[1]。纵观全国各地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做法基本一致,实习形式分为自主实习和统一安排实习。实习的基本流程是:实习单位落实之前,请接收实习生的单位进行宣讲,确定意向;汇总实习信息并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与定点实习单位前期沟通相关事宜;指导教师带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并与实习单位鉴定实习协议;实习指导教师定期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实习进展及出现问题协调解决;学生实习完成提交实结或报告;实习成绩综合评判。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已经有6届,实致过程如上所述。相关数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统一安排的顶岗实习为主流,统一安排的实习单位基本稳定在10个以内,接受最多的实习生一般不会超过12人,最少为2人,通常为5~8人,而自主实习的学生往往非常分散,最多有3人在一起实习,一般都是独自实习。从实习领域来看,无论自主还是统一安排,多数为涉老机构或行业,超过90%,这也是学校的总体要求,但也有少数学生在社区、教育培训类机构实习,但最终都要提交本专业的毕业论文,参加统一安排实习的学生可以交毕业论文,也可以是实习报告。一般来说,每个专职教师指导5~15个自主实习或统一安排集中实习的学生。近年来的实习现状表明,学生能够选择到心仪的实习单位较少,导致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自主联系实习单位。从表1也可以看出,统一安排集中实习单位基本在6~10个,而且重复率较低,只有中精众合、将府庄园、康梦园等少数几家实习单位最近两年比较稳定。可见,市场波动和供需变化直接影响了学生实习的选择和去向,而自主实习学生的相当数量的存在,又由于指导教师缺乏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监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实习监控和实习效果,多年来尽管自主实习一直十分平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潜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二、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方面思想认识不足,难以形成合力

当前,对顶岗实习各方在思想认识上有很多偏差。从学生视角来看,一些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是形式主义,对学业和职业发展毫无帮助;也有学生把实习误认为是就业,并且期望过高的待遇;还有学生自认为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技能,从事基层工作是大材小用。从家长视角看,部分家长认为上学交费就是在学校学习,不能让学生参加体力劳动;也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实习就是学校和实习单位在一起赚钱。从顶岗实习单位的企业主的视角来看,顶岗实习就是顶岗生产,实习生必须按其要求完成任务,而对培养、培训学生不愿意投入成本、精力和时间,甚至要求学生交实习费[2]。这些片面的思想势必形成制约实习的阻滞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实习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更影响着实习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进而影响整个实习效果。

(二)部分学生换岗转岗频繁,教师指导难度大

在实践中,学生一旦走进企业或机构,走向生产或服务第一线顶岗实习,由于所学的知识或技能与企业实际生产所需的技术和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往往无法快速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一些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无从下手,很容易出现工作消极,缺乏自信心,被动进入角色等状况。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学生不能认同岗位分配,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有的接收单位在学生实习之前就告之具体岗位,比如,某个养老机构有前台接待、餐饮、后勤服务和护理员四种岗位,没有学生愿意优先选护理员岗位;还有的接收单位在对学生简单培训后,随意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不同岗位工作的难易程度、福利待遇、工作时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以至产生失落感。一些学生希望转为后勤服务岗或者行政管理岗,而实习单位往往不能满足学生这样的期望,就会发生个别学生申请退出实习单位的现象,导致实习单位甚至对派来实习的学校产生某种歧见或抱怨,而负责该实习点的指导教师更是显得被动,需要多方协调和沟通、解释。

(三)顶岗实习制度设计不完善,实习评价效果欠科学

多数院校在顶岗实习制度设计上存在系统性不强、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例如,多数院校对顶岗实习缺少精心设计,往往是简单地按照时间节点安排实习;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实习指导教师按照实习院校的有关制度限制,很难发挥其有效指导的作用;在对学生管理方面,通常由于分散实习而缺乏有效管理。目前,实习生主要通过电话、邮件、微信、QQ等通讯技术与学校、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或班导师)进行交流、联系和沟通;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仍然停留在最后考核、评价阶段。缺少对学生日评、周评、月评的制度设计,缺少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变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考核评价反馈机制、奖惩机制等。

(四)校企合作机制不稳定,长期合作难以深度开展

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以及相关学校来看,校企合作都存在着受供需、市场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期稳定实习合作伙伴难以确定的共同问题。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实习选择单位,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拓新市场。由于多数学校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企业或机构和实习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都存在一定的短视行为,实习院校与实习单位无法长期深度合作,合作处于摇摆或动荡状态。

(五)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顶岗实习是学生走出校门,到具体生产岗位。育人环境和育人主体发生了变化,以及学校和企业价值诉求和运行规律的不同,常常导致双方在一些方面的认识出现偏差,甚至产生难以调节的矛盾。如有的单位学生实习工作强度大、无补助,生活和住宿条件差,学生被当作廉价劳动力等,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保证。再如,学生一旦出现意外伤害,往往是相互推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学生自主安排实习的更是处于家长不管、学校不好管、实习单位不愿管的“三不管”状态,学生权益维护可谓困难重重。

三、顶岗实习问题系统解构下的机制创建

在具体开展工作中需要准确定位顶岗实习所涉及到的几个维度。事实上,由于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有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社会的参与。但目前政府、企业、社会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实习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顶岗实习出了问题,社会舆论都会一边倒地指责学校“没有组织好”[3]。这种思维正是高职教育开放性不够的体现,导致企业主动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学校每年为落实实习岗位而疲于奔波。

近年来,很多学校在顶岗实习安排上,没有从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上做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在实施中,往往机械地套用固定的模式,呈现机械性和不科学性。结合近几年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福利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审视和分析,可以把顶岗实习作为系统性工作从社会(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实习单位五个维度加以分析解构。既然学生顶岗实习是一个系统,那么,作为一项工作,它就具有一般系统的整体性、联系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在设计相关制度和机制时就要运用系统哲学的思维来优化。

(一)转变理念,优化顶岗实习方案

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首先要转变一些错误的观念或偏见。顶岗实习既然涉及到实习单位、社会、学生及家长、学校和教师多重要素,在实施中就必须系统化设计,把顶岗实习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方案包括顶岗实习目的与要求、机构兼职教师的聘请与要求、实习的流程与时间安排、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顶岗实习要求与质量管理、实习结果考核与等级评定等[4]。科学制定顶岗实习的组织和实施流程。在组织具体实习前要做好重点准备工作,如目的性教育、安全教育、吃苦观教育、敬业观教育等;在制订顶岗实习具体方案前要注意多方联系与沟通,要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实习工作的目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并征求他们对顶岗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要对外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由利益攸关方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方案,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等。

(二)建立“五位一体”的顶岗实习联动机制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环境呈现“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的特征,需要围绕政府、社会、实习单位、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方面来理顺关系,并将其融入实习工作整体安排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学校承担组织策划,教师负责指导与落实,实习单位承担实施执行,学生(含家长)方作为支持配合者,政府、社会作为政策引导者并提供良好的实习舆论环境,建立“五位一体”的顶岗实习联动机制,使顶岗实习有效、有序开展。

“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强调的是各方需要参与顶岗实习的过程,顶岗实习的核心在于赢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在“员工”“职业人”“社会人”多重身份转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学校、教师、实习单位和家长共同努力以帮助学生化解问题。

(三)建立顶岗实习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5]。同时,针对实习学生的评价也应该从多维角度进行,例如,阶段性考核、随机考核、终结考核等动态考核与固定考核相结合。考核评价力求科学、全面、公正公平来评价学生实习成绩。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来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例如,设计指导教师考核评价学生成绩量表、实习单位考核评价学生成绩量表、实习报告考核评价学生成绩量表、毕业设计或论文答辩考核评价学生成绩量表等组合量表来综合评价学生实习成绩,然后按照一定的加权来最终评价学生实成绩。

在设计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学校要成立以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实习单位领导组成的多重管理队伍,明确各自的具体职责,共同完成实习期间学生的指导工作。同时,要切实维护学生的基本合法权益,如各种安全、工作条件、劳动报酬等,要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风险共担机制,强制性地为学生购买顶岗实习保险[6]。

(四)做好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国家要从制度层面明确企业、教育部门、地方政府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建立企业接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财税减免激励机制,国家要组织教育、人社等部门,做好顶层系统设计,要研究顶岗实习安全事故认定办法,填补有关职校生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制度空白[7]。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实习期间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得到依法维护。在国家相关法规没有健全之前,最好的做法就是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实行契约化管理[8]。通过协议来协调和保证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各级政府除了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之外,还需要采取一些鼓励性政策,如专项资金扶持、减免税收等利好手段,逐步引导企业关注高职教育改革,支持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教学,营造全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视,促进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良性循环发展[9]。

第4篇:前台顶岗实习计划范文

我是公共管理系xxx级行政管理一班的学生,江文胜。在xxxx派出所实习期间任实习生队长。

首先,我代表全体实习生感谢学院领导对我们顶岗实习的关心和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感谢公共管理系的领导、老师,四个多月来对我们实习的悉心指导;感谢全体同学们对实习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四个月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给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浓厚的一笔,我想它将成为我们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不可或缺的财富。

XX年9月9日,我与同学们一起踏上了赴xxx公安分局顶岗实习的南下火车,进入特区迎面扑来的是一股股湿热的空气,但我们大家没有抱怨,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当坐在去派出所的车上,我们能够强烈的感受到深圳这一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气息和跳动的脉搏,使我们每个实习生充满着新鲜与好奇。我和另外15名同学被安排在南湖派出所,并分到两个警区,由我和另外一名副队长各负责一各个警区的实习生。我在向西社区警务室。它是深圳市重点整治城中村的警务窗口,治安形式复杂。在社区警务室工作多而杂,任务重而急,接触的很多是基层的群众,但我抓住在警务室实习的机遇,利用工作中点滴的学习机会,以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们按照派出所和警务室的要求认真去做每一项工作。具体如下:

一、警务、内勤、台帐工作。作为一名实习生,我积极协助警务室社区民警开展各项工作。做好询问、讯问笔录,制作治安类管理方案、计划书,协助民警整理各类人员以及出租屋资料档案,做好内勤台账工作。熟练运用网络处理各种办公软件和办公事务。

二、社区走访工作。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港澳来往集结地,外来人口众多,出租屋多,人员复杂。要经常上门走访,了解人员情况,在发现出租屋存在与治安稳定有关问题时,要及时对业主或房东批评教育,对触犯法律法规的依法处理,出租屋管理好了,治安形势就稳定。对重点场所,如网吧、旅馆、印刷业,管理中要进行不定期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场所及时发整改通知,并依法处理。对110警情案件进行回访登记,与民警上门进行案件倒查,与群众零距离接触。

三、治安巡逻工作。实习工作期间,要经常深入巷道巡逻和路面清查巡逻。南湖派出所位于深圳市老城区的娱乐和商贸中心,人流、物流量大。治安形式复杂,我们其他的同学也大多以治安巡逻为工作重点。我所在的社区是全市重点整治村而需日夜巡逻,清查盘查中对可疑人员要带回警务室进行信息采集录入,上网比对,如若发现存在问题的人员,及时对其进行控制并交派出所处理。有时候在派出所里协助前台值班民警搞接处警工作,接触了很多形形的人和事,也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沟通和交谈技巧。同时我也从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知识,这都将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指导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奋进。

作为实习生队长,我也经常到同学们的岗位上,去感受他们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有时也和带队老师一起深入到同学们的工作中去,陪同老师去看望同学。

作为一起南下实习的学生,我也到其它派出所,感受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体验生活。有时候和老师去到各派出所给他们送去学院领导老师的温暖。在其它派出所,我们的实习生表现得到了所领导的肯定和嘉奖,并相继向学院发回了多份感谢信。

在派出所实习的这一段时间里,我深感到,这是学习、锻炼、提升和不断完善素质的过程,为日后在学校更好的学习甚至参加社会实践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也认识到,在工作过程中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四个月的时间里,我能够按照按照学院的实习内容和规定,圆满完成了好实习任务,这段实习经历也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产生深刻的记忆。它让我知道了自己在毕业以后无论在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应该具备的一些知识和应用技能,也为我今后的学习明确了方向,接下来我的重点是完成学业并加强课外的学习,充分利用大学里的资源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第5篇:前台顶岗实习计划范文

(一)“双师型”师资较为缺乏

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酒店企业培养工作在第一线的技能型中高级管理和服务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掌握一定的酒店行业技能,即应是“学术”与“技术”都具备的双师型教师。但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的教师状况来看,既懂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酒店行业技能的实践经验的综合型的专业教师比较少见。在目前已有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毕业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或相近专业,一般都有研究生学历,他们在学校学习了很长时间的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但很少有到星级酒店一线实践和工作的经历,缺乏实践经验;而另一部分教师是从酒店企业转到学校教师行业的,他们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星级酒店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经历和实践经验,但对酒店管理的理论知识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缺乏学习和了解。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缺乏既懂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有酒店工作一线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

从现有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是照搬照抄国外或国内其他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很少从旅游企业、学生的条件和学校所在的地域特点等综合因素的需求角度考虑,有的理论学时太多而实践学时太少,有的根据本校的现有教师情况安排课程,因人设课而不是因需设课。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强调理论教学,脱离了酒店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客观实际,缺少专业实用性、实践性。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非常不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陷入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怪圈。另外,很多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虽然也很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但更多的是在校内模拟的酒店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室内操作练习,未到酒店企业的前厅或客房等工作岗位,难以从酒店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1]

(三)缺乏完整科学的专业教材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职业”还表现在缺乏较为完整科学的专业教材体系,很多专业教材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在我国目前已经出版和使用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还不明显,相当一部分专业教材基本上是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材的复制,教材观点非常陈旧,并且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训练,没有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例如,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有的《酒店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等教材,很大一部分是在讲述酒店的产生与发展,酒店的部门组成与工作职责,餐饮及前厅与客房管理的理论和原则,而真正讲述和探讨酒店具体部门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案例很少,很多学生到酒店实习或工作后发现课本的知识用处不大。此外,专业课程与教材的前后关系递进性不强,缺乏逻辑性,并且很多课程的教材内容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四)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专业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而这些专业素养和经验技能的具备必须依托校内的酒店实训室和校外的稳定的星级酒店企业实习基地来共同完成。而我国现有的很多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和办学场地狭小等原因,现有的校内酒店实训室条件较差,只能进行简单的摆台、甩单等模拟练习,而不能进行大的宴会设计、客人住宿安排等实战操作。因此,学生在校内的实践训练很难达到酒店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另外,由于多方面的条件所限,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的校企合作还很不到位,还停留在形式上,诸如聘请酒店的管理人员来学校做讲座、让学生到酒店参观等,学生只能从中获得较为肤浅的专业认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我国很多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办学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学校缺乏专门的与企业联系的部门,并且与酒店企业的联系具有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同时,学校在办学体制及运行方式等方面还不能与酒店企业的要求相对接,与酒店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表面上,合作基础比较薄弱,校企之间的合作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办学思路,以“技能型和应用型”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部2004年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学生的毕业就业工作为办学导向,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因此,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思路,以“技能型和应用型”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校办学的市场调研,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转变办学观念,加大改革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的力度,坚持培养面向酒店企业一线的生产、服务与管理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设置是学校教学与酒店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的桥梁,同时也是学校的教学工作积极与社会对人才需要对接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应对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进行科学的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使其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具有针对性,真正培养出来酒店需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2]

(二)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打造提高“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所以,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大力改变现有的办学观念,牢牢抓住“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来的“知识中心”教学模式,在传授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真正打造与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以“素质与能力”为培养目的相一致的办学方式。在充分了解酒店企业各具体工作岗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的要求的前提下,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求了解和掌握即可,加大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设置工作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考试环节,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先专业认识实习,后校内实训教学,再校外专业实习,最后毕业顶岗实习。同时,强化行业证书导向,要求学生除取得毕业证书以外,还应拿到诸如酒店经理资格证、餐饮服务资格证等行业资格证书。

(三)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彻底转变学生原来中学式的“课前看书预习、上课埋头记笔记”的上课方式,充分借助校内和校外的教学条件,多渠道、全方位的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借助已有的酒店企业经营案例,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来分析酒店企业的成功做法与失败教训,从中总结经验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该专业的《酒店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时,在讲述了基本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的条件下,结合国内及国外著名品牌酒店的经营案例,让学生们查阅资料和综合运用课本上的基本理论来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以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与酒店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还可以较为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讨论教学法:在学习《酒店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时,就以上课程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就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分组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知识和教学资料,在认真分析问题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书面的发言稿。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发言交流,让每一小组推选一到两位发言人,将小组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用专业语言表达出来,使全班学生彼此分享不同学生的意见和见解。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等。

3.现场情景教学法:酒店管理专业的行业岗位较为明确,因此该专业的很多课程可将课堂教学改到酒店企业现场。如在《酒店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可将学生带到学校的酒店实训基地,让部分学生分布于酒店的前台,酒店的中餐厅或西餐厅,酒店的客房,酒店的商务中心等部门,再让部分学生扮演酒店的客人在酒店入住或就餐等,让学生在掌握酒店用语的基础上现场进行英语口语对话。在这种酒店现场情景的教学环境下,能够较为有效地达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联系的目的。

(四)增强校内实训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6篇:前台顶岗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02-01

1.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根据对广西汽车行业企业调研及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情况,并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师资情况、教学条件以及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构建了"岗位能力导向,教学做训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汽车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探索本专业与区域经济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对接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2.围绕区域经济,构建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与柳州、来宾汽车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服务汽车维修行业区域行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培养符合柳州、来宾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型人才。学校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条件、教学条件、师资条件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建立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规格,在汽车维修、汽车生产、摩托车生产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汽车行业标准,构建"岗位能力导向,教学做训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定位和岗位需求,精心选择市场信誉好、管理规范、综合实力强的汽车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3.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为:经过广泛的汽车行业企业调研、专业教师深入汽车企业调研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情况,并通过召开由来宾、柳州、南宁汽车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参与的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研讨会、工作分析会,确定了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所确定的就业岗位,并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并依据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得课程体系中所开设的课程真正为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所需,保证学生所学为企业所用。

在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时,既考虑融入行业企业的作业规范和标准,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本专业师资、教学条件和学生综合情况,采取由职教专家牵头,组织汽车行业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公共课教师共同开发的方法,将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转化为所要开设的课程(学习领域),由此形成了以企业实际需要为依据、"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理论必须够用"的"教学做训一体化"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同时,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第一阶段主要是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第二阶段是学生到汽车行业企业对口专业岗位进行"识岗"实习;第三阶段的课程设置上设置多个就业岗位能力所需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课程,以确保学生多元化就业岗位的需要;第四个阶段安排学生到其拟就业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实现与毕业后"上岗"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4.推进"教学做训一体"和"三岗"实训模式的改革创新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中职三年逐步构建和实施"岗位能力导向,教学做训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常规实训、"识岗"实习、专业方向模拟实训、"顶岗"实习4个阶段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培养。

岗前模拟实训是在校内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汽车技术服务中心、汽车美容中心进行,以就业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任务驱动,实施生产性岗位实训,将学生分组组成学习团队完成汽车维修、汽车保养、汽车钣金喷涂、汽车装配、汽车维修前台接待、汽车营销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业务流程的模拟实训;摩托车装配则在"校中厂"――广州飞肯摩托车有限公司整车装配生产线和生产技术培训中心进行生产性实训,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实训环节的"做"、以及模拟实际生产场景实训中心的"训"是有机结合的,形成了"岗教学做训一体"的教学实施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使学生初步具备岗位职业能力。

"识岗"实习是派送学生到合作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为期10周的教学实习,并为学生的顶岗实习预热,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生辅助企业人员完成初步接触企业实际工作的相关业务流程,形成特定岗位的职业能力。通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拟就业的汽车维修、生产、销售,以及摩托车生产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真正由学生承担实际工作岗位的相关工作,提前进入实际工作环境进行实际工作,真正实现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不仅大大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学生顶岗实习中,采用"双导师制"的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由学校指派指导教师进行实习期间专业理论方面的指导,而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主管作为兼职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指导,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技能同步并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由学校与企业根据学生在工作岗位的表现和工作业绩评定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

5.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应根据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特点――"理论必须够用,注重实践技能",充分考虑到本专业"教学做训一体"的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与评估,因此对原有的教学评价进行了以下的改进:首先,将由教师主导的单一的评价转变为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多元"的评价模式,特别是一些操作实训项目,可以引入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评价;其次,改变期末笔试的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模式而转向专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模式,特别是实验、实训项目、综合实训环节的考核,重点评价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识、习惯、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最后,由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转向对其工作能力的评价,更好的反应职业教育中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评价,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为完成各工作项目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行动是否规范、计划是否周详等。

6.加强校企合作改革创新,实现校企双赢

加强与来宾本土和柳州区域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的识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的建立机制和制度,开展订单培养,完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成立校外实习基地,为本专业开展教学实训和岗前培训提供平台。在管理模式上,学校委派专业教师挂职公司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学生按年级不同以公司见习生、学徒工身份参与修理厂业务或"师徒式"的实践学习,让学生在基地生产实习中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和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积累职业经验,为其毕业后就业"上岗"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会使校企"双赢"。同时,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空间,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深化专业课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

参考文献:

第7篇:前台顶岗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满足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需求,使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顺利达成,广西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结合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要求,深入市场调研分析,确定了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岗位,依据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1.深入市场调研,依据岗位职业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经过对汽车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等市场调研情况分析,召开由汽车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参与的汽车行业人才需求、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分析研讨会,确定了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所确定的就业岗位,并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依据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得课程体系中所开设的课程真正为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所需,保证学生所学为企业所用。

2.以职业基本素养为重点,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编排,采用“教学做训一体”的课程组织实施方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减少流失率,构建四个模块式课程体系,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教学环节三类课程的能力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场所,培养学生“多元”化岗位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递进;并将职业基本素养融会贯通到整个课程体系中,满足汽车机电维修、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美容、汽车销售、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维修接待、汽车配件管理、汽车及摩托车装配等9种岗位的人才需求。

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使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得到顺利的实施,设置三类课程“4M”模块课程体系:汽车机电运用技术(M1)、汽车钣金涂装技术(M2)、汽车商务营销技术(M3)、汽车整车及摩托车装配(M4),如图1所示。

1.公共基础课

根据广泛的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并召开才需求研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能力分析会,本着“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专业人才为用人单位服务”的指导思想,明确每门公共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作用和教学目标,形成了四大类别的公共基础课,即思想品德类、职业素质类、身心健康类、应用基础类,如表1所示。

2.专业技能课

通过汽车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根据本专业就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技能)方向核心能力模块。而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能力,本专业开设了专业核心模块――汽车机电运用技术(M1)和三个专业拓展模块――汽车钣金涂装技术(M2)、汽车商务营销技术(M3)、汽车整车与摩托车装配(M4)共四个专业方向模块,满足学生多元化就业岗位的需要。如下页表2所示。

三、“三岗”实训教学体系设计与实践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逐步构建和实施“岗位能力导向,教学做训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常规实训、“识岗”实习、专业方向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培养,如下页图2所示。

其中,课程常规实训由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单项实训、专业课综合实训组成。岗前模拟实训是在校内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汽车技术服务中心、汽车美容中心进行,将学生分组组成学习团队完成汽车维修、汽车保养、汽车钣金喷涂、汽车装配、汽车维修前台接待、汽车营销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业务流程的模拟实训;摩托车装配则在“校中厂”――广州飞肯摩托车有限公司整车装配生产线和生产技术培训中心进行生产性实训。“识岗”实习是派送学生到合作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为期10周的教学实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生辅助企业人员完成初步接触企业实际工作的相关业务流程,形成特定岗位的职业能力。实施流程如表3所示。

四、构建“岗位能力导向,教学做训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

1.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评价体系

为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本专业“教学做训一体”的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与评估,因此,首先采用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多元”评价模式,特别是操作实训项目,引入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评价;其次,专业学习过程的评价模式,特别是实训项目、综合实训环节的考核,重点评价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识、习惯、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最后由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转向对其工作能力的评价,反映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评价,关注学生为完成各工作项目所采用的方法科学性、行动规范性、计划周详性等能力。

2.构建“素质与技能”并重的评价体系

采用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教学评价模式,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由知识储备向提升工作技能的大转变。同时考虑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素质与技能并重”的特点,本专业实施了“素质与技能”并重的评价模式:建立第三方评价小组,分别由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企业代表、学校管理层代表共同组成第三方评价小组,对学生进行定量、定性评价和全程评价。定量评价以档案记录的原始数据为准,按照学校既定的要求进行;定性评价带有主观色彩,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和企业评定(顶岗实习和教学实习)。全程评价包含“起点评价――阶段性评价――学年评价――毕业评价”的全过程。

五、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成效显著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从2012、2013级的学生开始实施此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历时两年建设),试点班级有的已经毕业。通过改革试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得到很大提高,98%以上的学生获技能鉴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中所开设的课程真正为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所需,学生所学为企业所用。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学生得到企业欢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徐岳清 汽车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研究,2006,(12)。

第8篇:前台顶岗实习计划范文

我们这次所实习的单位是一家私营公司,公司的规模比较大,但是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却多采用家庭式管理模式。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除了汽车的维修外,还有汽车的维护、汽车的保养、以及汽车零配件的出售等等经营活动。而目前该企业的管理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境况:公司的责权不够明晰,公司的分工不够明确,甚至连公司的仓储管理还很不规范,造成了仓储物品的大量流失及不必要的损耗,以及帐务的混乱不清和采购费用、仓储费用的浪费。

针对于公司的以上情况,公司的领导董相良先生决定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管理改革,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工具。该公司针对与仓储物品莫名丢失的问题,于2005年引进了摄像头等监控设备(虽然耗资数万,收效起效却不是很明显)。该公司又于2006年11月中旬购置了电脑等信息设备,并准备于2007年6月份左右上马一套针对于该公司可行的企业管理系统(也就是我们的这项课题)。

该公司的生产组织情况采用的似乎还是大锅饭的组织手段,人员分工并不明确,一辆车进来了,由管理者进行调配,管理者在的时候效率还算可以,当管理者忙不过来的时候,便会使工作人员互相推拖,导致工作效率的大大

降低。这样的管理模式也必然导致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懒散等恶习,令企业失去客户、失去勃勃的生机。

安顺公司的运营模式为典型的进销存模式,由公司向各配件生产厂家递交订货单,而后各公司将生产产成品运送到公司库房,最后由距离仓库100米左右的前台门市部(接待室、柜台)或公司内的汽车修理车间进行出售。

企业信息化程度过低是该公司的最大薄弱区,该公司甚至在2005年11月之前连台电脑都没有,当时唯一的信息化工具就是电话了。该公司的日常管理和运营等命令的下达靠的就是一根电话线,当然有时候也会用“白条”进行日常管理及运营命令的下达,甚至有的时候采用的是口头传达形式。

5、实习体会

首先,我要感谢安顺公司的董相良先生给予了我们这次珍贵的实习机会,让我们可以将我们所学的所有知识用于实际的生活之中,并且令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体味到了书本和现实生活的差距,更让我们学到了好多书本中所接触不到的东西(包括开车和简单的汽车故障的排除和维修,呵呵)。

其次,在这次实习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如果不是管理过于粗放,责权不够明晰,这家安顺汽车修理公司只怕早已经是飞黄腾达了,又怎么会只抱着这几百万的资产在原地踏步呢?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流水线设备、优秀的员工,几乎所有的优秀条件都集于一身,却只因为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不够合理而导致了公司在发展上的原地踏步。在我们实习的时候,董相良先生曾经不止一次的抱怨过,他说道:“不知道怎么搞的,帐务核对每次都有合不上的地方,少说差个几块、几十块,多了那就没准了,几百块的时候都是有的,仓库里的东西也经常是到够着去用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早已经没有货了,到时候车(要进行维修的车)要在车间仓库停个大半天,活计也要耽误大半天,要修的进不来,要干的干不了,这一天天下来损失可是很大的。”确实,在我们实习的工程中我们也发现,安顺汽车修配公司的进货没有个计划,有时候货物在仓库造成了积压,有时候又会出现董相良先生刚才所说的货物到用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没有货者数目不够的情况,这样就产生了重复采购和小批量等不科学的采购方法,而这种不科学的采购方法又会增加采购成本的增加,造成了成本的增加和采购资金的大量浪费。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导致了公司竞争力的下降,虽然公司规模较大,共有8条重型车修理线,1个轿车修理专用车间(滦县雷庄地区车况轿车少,重型车多),但是试问,这样的管理,这样的“薄利”,只怕就是比尔盖茨也回天乏术啊。

在这次实习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知识的欠缺让我的好多想法都成为了“理想方程式”,尤其是在分析系统的时候,更是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在这个时候,我们的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就变得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畏首畏尾,抑或不知所措。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最后,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母校——河北理工大学,是您给了我这次实习的机会,是您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同样,我也要感谢吕震宇老师、赵爽老师、李玉光老师的悉心指导,正是有了您们的支持才让我们在实践中勇于知难而上,也是您们的教育让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分析继而找出真正的症结所在!

编辑推荐:

小编推荐:标准实习报告格式

实习心得集锦

生产实习报告大全

第9篇:前台顶岗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动教育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教育公平和城镇化有序推进,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支持中职教育的发展。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发展、改革和保障三方面的任务,以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以服务为宗旨,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自治区根据国家的要求,制订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若干意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计划》。

汽车维修行业对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汽车专业建设更要上升到更高的层次。随着我校相关建设最终验收,我校汽车专业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校企合作的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已经历5年,基础条件非常成熟,从行业发展及教学改革要求来看,品牌课程的建设势在必行。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西物资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根据行业需求,按照“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配置具有行业项目加工能力的设备。同时,从企业和行业聘用一批既能运作项目,又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人才,发挥设备和人才的优势,对中职学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了大胆的尝试。《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理论理解能力不强,这是现实状况。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学好专业课,打好专业课基础,本课程改革意义重大。通过对企业需求的调研,结合教学、生源两方面的现状,使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等相关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生产的需求,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我们把中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等作为项目研究的核心内容,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根据汽车维修企业发展的需要及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针对汽车维修岗位职责,经过校企委员会与课程团队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共同探讨,确定汽车维修岗位所需的技能、管理理论、职业素养,以项目为载体,确定课程内容,达到能力、知识和素质的结合。

以往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内容是按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以理论为重点,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怎样做和做得更好是重点。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设计了按项目即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来编排课程内容,组合划分为八个项目,各项目分解为多个“项目单元”,依据知识技能要求,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使得教材内容“适应、够用”“知行统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具体设计如下:

项目序

号 项目名称 项目主要内容

项目一 认识机械

项目单元一 认识机器、机构及其组成

项目单元二 认识运动副并能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项目二 螺纹、键与销的连接

项目单元一 螺纹连接

螺纹的选择与应用 (实操:制作螺纹)

项目单元二 键连接

键连接的选择与应用(实操:键的拆装)

项目单元三 销连接

销连接的选择与应用(实操:活塞销的拆装)

项目三 轴与轴承 项目单元一 轴

汽车用轴的选择及应用(实操:变速箱轴的拆装)

项目单元二 轴承

汽车用轴承的选择及应用(实操:变速箱轴承的拆装)

项目四 认识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 项目单元一 认识联轴器的类型及用途

项目单元二 认识离合器的类型及用途

项目单元三 认识制动器的类型及用途(实操:刹车鼓的拆装)

项目五 带传动、链传动 项目单元一 带传动

汽车用皮带的选择与应用(实操:空压机皮带的拆装)

项目单元二 链传动

汽车用链条的选择与应用(实操:发动机正时链条的拆装)

项目六 齿轮传动 项目单元一 认识齿轮传动的类型及基本常识

项目单元二 常见齿轮传动的基本知识

项目单元三 齿轮传动的维护

项目七 平面连杆机构及

凸轮机构 项目单元一 平面连杆机构

(实操:雨刮器的拆装)

项目单元二 凸轮机构

(实操:发电机凸轮轴的拆装)

项目八 液压传动 项目单元一 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

项目单元二 液压系统常用液压元件的识别

据此,我们编写了《汽车机械基础一体化实训教材》和《汽车机械基础一体化实训手册》实行并推广使用。同时,我们把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的相关内容穿插到相应的项目中,如团队合作、学习态度、安全意识、责任心、工作态度、顶岗心得、课外实践等内容纳入本课程教学中,使道德修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二、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讲授学习内容,课堂单调乏味。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知识、能力得到重新整合,建构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教学手段单一的状况应彻底改变。由于本课程实际性强、情景丰富的特点,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我们主要是利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其中有专门的汽车机械基础实训室)为教学提供全真的环境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汽车机械维修岗位上“工作”:完成前台预约与接待、维修前检查与评估、具体维修等项目内容。

我们通过利用各种教学辅设备优化教学手段,丰富多种教学资源,建立了课程资源库。利用多媒体、网络媒体把汽车机械维修搬进课堂,将一些板书不易讲清楚的问题,直接形象地展现出来;利用敏捷科技公司开发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仿真软件让学生进入虚拟的汽车维修岗位中“工作”。

(二)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是现代化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

围绕专业课程进行信息化 、数字化改造,是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汽车机械基础》基础专业课程及其资源库建设体现了课程信息化、数字化改革的要求。教学资源库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课堂教学,通过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强调教学的互动性和有效设计,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且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显得更实用和易于接受。同时,旨在开发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也在立体化教材的帮助下得以实现。教学资源库建设还突破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可以按照不同的对象、环境和设计目标来设计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与潜能,从而有利于发挥过程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外的自学更加便捷和有效。

我们成立了课程开发小组,展开调研,搜集企业案例、教学素材;制作了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录像(光碟)和学生实训录像以及制作企业汽车检测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演示的视频光碟;编制了《中职汽车机械基础一体化实训教程》的电子教案和《中职汽车机械基础一体化实训教程》教学课件;制作了本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料、试题库、习题库、教学案例、企业案例、文献资等数字化资料,并放进了学校内教学网站、教学资源库平台,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开发及资源库建设共建共享。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汽车机械基础岗位工作过程,《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打破过去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做中学,做中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情景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顶岗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等。下面是我们常用的几种教学法的简介。1.情景教学法: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学环境,实施情景模拟教学,将汽车机械基础岗位的工作内容引入课堂,营造与现实工作有内在联系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将所学抽象知识具体化,同时也让学生适应、理解现实工作的重要意义。2.多媒体、网络教学法:让学生感到很直观且易于接受和模仿。在传统的教学中,只能靠学生的想象来理解,难以掌握。3.顶岗实习法:我们和很多汽车维修、营销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并且成立了校企合作定点班,如广本班等。它们都是我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按照教学需要和进程,学生到这些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主要是以在岗一线服务的实习。

三、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通过教学改革,在《汽车机械基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重视过程性评价,将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充分考虑职业技能掌握程度和评价本身对职业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的评价方式;同时,我们改革了过去由教师一个人决定的评价方式,采取了教师、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多元方式。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考评;实习结束后,学校根据企业评定,结合学生在校成绩和实结进行总评定。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操作及解决问题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其中,理论知识占35%,操作及解决问题能力占50%,职业道德素养占15%。按照专业的标准进行考核,最后得出总成绩。我们还把获得“汽车维修中级工证书”纳入考核体系,使得课程教学目标与实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四、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1.通过课改,整合了专业基础课的知识系统,体现了“浅显、易懂、实用、够用”。

2.注重了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的结合,将理论、实践课程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

3.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将课程内容拓展到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