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现代合理用药原理
从实际临床工作中可知,用药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诊断、开处方、包装调配、分发给患者以及患者遵医嘱服用药品的过程。简而言之,合理用药就是要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出发,合理用药内涵有明确规定,包括:
①药品使用与患者疾病相吻合;
②符合药品使用指征;
③除药品疗效外,合理药品使用还应该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
④服用方法、剂量要正确;
⑤要确保不良反应小,患者无所使用药品禁忌症;
⑥医嘱内容情况明确,患者遵医嘱情况良好。
1.2中医药理论下中药用药原理
中医治病救人主要依赖与中药的使用。因此,中药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炮制、配伍、煎服、制剂来减毒增效。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以减轻患者经济及身体负担,两全其美。
1.2.1药性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药性理论主要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几个方面,是中药合理使用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循药品药性,才能确保药物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
1.2.2中药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配伍理论主要是指:组方的应用要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尽量避免无逻辑药物配伍,或者滥用某些药物的情况出现。
1.2.3七情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所谓七情配伍理论是指药品使用中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是指药品的使用要注意彼此之间的配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药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会增加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加以甄别。
1.2.4将辨证论治理论应用于中药合理使用中中药使用最基本前提是,需对症用药,只有给合适病症使用合理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临床作用。而所谓辩证论治理论是指: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进行辨证,再根据证侯临床表现而拟订治法,是中医药最基础理论之一。其应用与中药使用工作中,具有主导作用,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真正达到合理安全使用中药的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1.2.5将中医整体观念应用与合理用药工作中整体观念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应重视患者身体整体的病变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药使用相关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循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全面合理用药,综合治疗,标本兼顾。
2促进合理用药相关建议
2.1医疗行政机构各级医疗机构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合理用药的意义
在我国,85%以上的药品是在医院进行销售的,也就是说,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最主要场所。所以,涉及到药品合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必须由医疗机构自身出发。把握医疗机构的用药规范是贯穿合理用药质量管理的最为重要的主线。另一方面,随着中药使用安全问题的不断暴露,医疗机构管理者应该投入一定精力在中药合理使用中,以提升合理用药整体水平。
2.2各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
药事管理委员会是指各级医疗机构药品有关工作行政管理单位,其最主要的工作职能就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相关国家药物政策,着力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在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宣传和应用。定期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加强介绍中药合理使用,将中医药理论渗透于相关工作人员脑海中,努力促使医务人员、患者甚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药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
2.3医疗行政单位协助各级医疗机构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
由于在中医学看来,颈动脉斑块的病理基础是瘀证、虚证,所以从当前的情况看来,对其的主要治疗原则还是集中在活血化瘀、化痰祛浊、益气补肾等方面[5]。比如分别在45例用精制血府胶囊(柴胡、赤芍、川芎、枳壳)治疗颈动脉斑块和用47例西医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的对照中可以看出(治疗前后都对颈动脉超声进行了查实),在经过了为期3个月的连续服药过程以后,治疗组的患者均呈现出平均斑块数减少、最大软斑块或者混合斑块的体积指数减小,而且血管的面积狭窄率也都有所减小,颈动脉的血流阻力指数降低,对比治疗前的患者情况,可以看出其和对照组治疗后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证实药物治疗确实是能够起到改善血流动力的作用的,也就是说,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达到消减患者血管内斑块的作用的。此外,还有通过使用调脂胶囊(山楂、泽泻、制首乌、决明子等)治疗的57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其中治疗组的37例患者使用调脂胶囊,另外2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研究也可以看出。在分别对他们进行了3个月、6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皆实现了斑块最大厚度、斑块最大面积及斑块数量减少的效果。
且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不是很大。由此也能显示出调脂胶囊在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游景成等也曾试图通过引用祛湿化痰法对颈动脉斑块进行治疗,试验的种种结果也都表明,该方法可以迅速的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等一系列指标,从而改善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减少他们因为缺血或者缺氧而产生的器官损伤现象。陈建宗等[7]利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试验,通过对复方丹参滴丸消退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进行过观察,同时和阿司匹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做比较,实验表明和阿司匹林相似,复方丹参滴丸也具有消退颈动脉斑块的作用。檀战山等[8]的研究表明,应用心脉神口服液也可以降血脂、抗氧化、抑制主动脉平滑肌增殖核抗原表达以减轻颈动脉斑块。
艾志兵等[9]通过对颈动脉斑块的兔模型干预治疗,从病理和颈动脉造影上均证实了小檗碱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发展有抑制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辩证地验证了颈动脉斑块炎性反应学说。现代药理对颈动脉斑块的研究也证明,其他还有多种中药都对其具有治疗作用,比如川芎的主要化学成分川芎嗪(其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就能通过扩张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增加脑血流量,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周小明等[10]通过研究发现,丹参能够起到抗LDL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减少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形成;郁金(姜黄素)能够有效的减轻脂质过氧化的程度,从而减少主动脉壁内斑块的形成;而水蛭(水蛭素)对二磷酸腺苷(ADP)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着十分明显的抑制作用;蒲黄可显著降低血清TC、TG、LDL、TC、HDL比值,强烈的刺激动脉内皮细胞产生PGL-2和t-PA产生活性,同时还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山楂能有效降低TC、TG、LDL水平,提高HDL含量,有很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当然,除此之外,许多中医非药物疗法防治动脉硬化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针灸、药浴等。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颈动脉斑块大多都是属炎症、瘀症或者干脆是痰瘀互结症,临床的变现通常也是肾虚、痰浊和瘀血症状同时出现。而治疗颈动脉斑块的关键问题,应该是以病因为基础对患者坚持用药,因为对患者采取随意用药的措施,对治疗颈动脉斑块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并且众所周知,由于颈动脉斑块的发病机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如果只是严格地按照中医理论的指导,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相信中医药在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研究工作方面,一定会获得重大的突破。当然,目前看来,中医药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大多数研究还是以动物实验居多,相对来讲,规范化的临床试验还是较少。虽然用动物做实验,对其进行病理研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如果就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上,则多少会显得有点欠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治疗的整体性为颈动脉斑块的治疗开辟了多条道路;为中药在治疗颈动脉斑块中的运用开拓出了很到的发展空间。本文认为通过深入细致的对颈动脉斑块的病因学和中医学的研究,认识到颈动脉斑块的演变规律,进而严格按照中医学要求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颈动脉斑块治疗水平。
作者: 陈学忠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传播途径发展研究
1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及战略定位
2006年10月17日,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披露:近些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20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与42个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274项中医药合作项目。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8.2亿美元。目前英国约有中医诊所3000多家,每年约有250万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法国有中医诊所2600余家,有针灸师8000人左右。荷兰有中医诊所1500多家,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荷兰总人口的15%。美国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每年有100多万人接受中医针灸疗法。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药出口创汇最高的1995年,出口贸易额达7.7亿美元,当时世界天然药市场约为150亿美元,约占市场份额的5%。1996~2001年,中药出口贸易额一路下滑,徘徊在4~5亿美元之间。与此情形相反,进口草药却呈上升趋势,海关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中药进口总额达6.51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逆差1.91亿美元。这种现象与我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只是“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我国每年7.2亿美元的中医药出口额,仅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0.3%;而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至今还一个都没有。如果仅从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看,我国的中医药的确面临被全球化和现代化“边缘”的危机。
中医药是我国少有的核心的原创性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核心的少有的原创性软实力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四,但是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而能够站得住脚的能和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软实力之一就是中医药。所以,仅仅认识到中医药是原创性的文化遗产还不够,应该再加一个定语,即中医药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很多文化遗产是不具备生产力性质的,只能保存,但是很难发展,而中医药不同,它的生产力性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竞争力,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作为核心文化遗产,不但要保存,还要发展。所以要使中医药发展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软实力。
2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传播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还牵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这是文化产业在转型时期的一个特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目前学界对此展开了全面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这也是在文化产业化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传统医药文化领域其产业化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文化传播的问题,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大众化传播有很大的差别,我国政府针对这一问题曾经专门有相关的政策出台,“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于2004年10月18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药卫星电视传媒网在京联合举办的“中国中医药境外传播项目工作会议”上启动,会议提出:第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中医药对外传播工作,对外传播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战略行动,中医药对外宣传,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第二,要全面正确地宣传中医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对外宣传的每个专病电视片,每份专病临床资料都能反映我国中医药的真正水平;第三,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对外传播的每一项工作,使观众喜闻乐见,国外医生才愿意使用我们介绍的中医方法诊疗疾病。“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将编译一批适合国外传播要求的中医药对外宣传示范资料,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资料和中国中医药年鉴境外版、中医药法律法规汇编、中医药专科专病最新经验及科研成果的电视片和资料汇编、中医药基本知识介绍及科普宣传材料、全国中医院校、中药厂及著名中医介绍手册等。资料编译后,将通过国内外媒体对外传播,或通过代表团互访、驻外使馆、国际组织等途径对外赠送。显然这一举措是在对国际文化交流讯息做出充分研究后作出的正确决定,这为传统医药产业化的国际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也为配套的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传统医药产业传播中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传播不是为了传播而传播。在传播的同时,要在立足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发挥媒体优势,做一些调查性的、研究性的报道,反映中医药在发展中切实可行的疗效和实用价值。为此,在发展传统医药产业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模式为主,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给分,期末考试则主要以闭卷书面形式考查。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医药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容易出现“重理论,轻应用”、“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理解”的现象。使得学生为应付考试,期末临阵磨枪,把精力花在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虽有可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在学完之后,学生依然是从“理论到理论”,不知在实际中如何应用,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通过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所得到的收获和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特别是创新精神是无法通过一张期末试卷来体现的。使得考试与社会需要的人才模式相脱离,与过程学习相脱离,无益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和中医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
2推行“过程式”考核方式研究
讲课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从以教师为主转变成转换到以学生为主,教师设置的探究的问题可以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统计案例,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有助于真正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应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过程式”考核方式,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医药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首先,因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应使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充实,自主学习内容和运用知识能力逐步增强,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风与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增加统计软件、实际调查和文献纠错等内容考核,加强统计理论和实践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创新素质。其次,“过程式”考核的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根据专业和学生层次的不同,灵活采用笔试、口试、答辩式、专题报告式、论文式、实践技能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最后除传统考核手段之外,建立统计辅助教学与考核平台,将过去仅能通过一张试卷考计算,理论推导的考核方式,改变为通过统计辅助教学与考核平台进行计算机考核的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行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创新素质。
3小结
酿造食醋是以含酒精质的粮食等作物为原料经醋酸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古老的调味佳品,三千多年来它一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几千年来食醋一直是被作为调味品而广泛的使用。酿造食醋含有多种有机酸和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固态发酵食醋为例[1],食醋含有4%~10%的总酸,pH值2.8~3.9,其成分主要是醋酸等有机酸,除醋酸外还有乳酸、苹果酸、琥珀酸、葡萄糖酸、柠檬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酒石酸、甲酸、丙酸、丁酸等。其中以醋酸为主的挥发酸约占总酸含量的70%~80%。而不挥发酸含量较少,以乳酸为主,其含量约占不挥发酸总量的72%。食醋同时还含有2%以上的蛋白质和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等多种有益成分。国内外研究者研究了酿造醋成分和功能后发现食醋除了具有食品调味功能外,还具有促进机体健康、驱除疾病等多种功能,文章主要从食醋的消炎抗菌、抗肿瘤及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对酿造醋的保健治疗功能及酿造醋在医药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
1酿造醋消炎抗菌功效
自古以来醋就被认为具有消炎、抗菌等作用,这在我国历代医学文献中多有记载,如《本草纲目》指出:醋主治痈肿,散水气,杀邪毒,理诸药,消毒,敦煌遗书古医方中有18首处方用醋,而长沙马王堆竹简古医方中有21首处方用醋。希波克拉底等利用醋和蜂蜜制成甜蜜剂治疗反复性咳嗽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该处方被《法国药典》(1898)和《德国药典》(1872)详细记载,即由4份纯净的蜂蜜、1份酒醋混合后通过滤纸过滤浓缩而成。
食醋的消炎、抗病毒功效国内外已经有很多人做了研究,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460-377BC)最早利用醋处理战士受伤发炎的伤口,清洗溃疡而使醋可以作为药品使用。宋晖等[2]用食醋和中草药提取液复配液研究了抗菌性能,实验表明用食醋和中草药复配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等都具有快速杀灭作用。而Baird和Parker等[3]发现含0.1%未解离的醋可抑制多数毒性和产孢细胞生长,含酸0.3%时可抑制霉菌生长,实验发现了醋酸比其他酸具有更强的抑菌性能,若酸性物质仅为醋时,pH低于5.4时即可抑制沙门氏菌生长,但当酸性物质为盐酸时,只有pH低于4.05时才可以达到同样的功效。现在科学研究已经揭示了醋酸抑菌的机理是由于非离子化的亲脂性分子,这些分子可渗入到微生物细胞膜内破坏膜传递过程,并在细胞内解离而增加酸性,产生阳离子达到去毒的效果。Conzuelo等[4]报道了在病灶外局部连续地涂抹高酸度酿造醋(10%,HAC)可有效减轻疣症状。Macrokanis等[5]报道了全球沿海地区人们在水母叮蛰处涂抹高酸度醋(12%,HAC)杀死刺细胞。食醋抗病毒最直接证据是防治感冒,酿醋车间的工人们很少患感冒,这与他们长期接触食醋有很大关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研究后发现感冒病毒的核糖核酸酶生长受酸碱度变化的影响,一般病毒生长pH值为6.5~7.9,服用5%~6%的食醋液,其氢离子或氢氧离子的浓度足以抑制所有感冒病毒的生长,经临床观察,有效率为92%~97%。熊平源等[6]研究了食醋对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后的实验结果显示,浓度为1∶20食醋(pH=4.4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浓度为1∶40食醋(pH=4.81)对大肠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胞杆菌、阴沟肠杆菌有抑制作用;浓度为1∶80食醋(pH=5.38)对伤寒沙门氏菌等8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该实验表明了不同浓度的食醋对消化道致病菌与呼吸道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
王爱华等[7]对比了食醋、紫外照射、臭氧机和乳酸熏蒸消毒法对环境空气的消毒效果后发现食醋熏蒸空气消毒法可以达到卫生部病房环境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的卫生标准。食醋熏蒸消毒具有对呼吸道无刺激,人员活动不受影响,使用时无环境污染等优点而比其他3种方法而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冷晓辉等[8]通过对病室空气进行食醋熏蒸与紫外线照射的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醋熏蒸因具有简单易行、无刺激性等紫外照射不具有的优点。从安全、方便等角度考虑,食醋熏蒸可以广泛的应用到家庭、医院诊室以及母婴病房等场所的空气消毒。
2酿造醋缓解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高血压容易引起脑血管障碍、缺血性心脏病、肝硬化症等,发生这些疾病的人中60%以上患有高血压。高血压病的发生机理中,有高血压蛋白原酶-血管紧张素系、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副肾髓质)系,后叶加压素(抗利尿激素)系,内皮细胞系(血管内皮细胞)、凝血激酶系等。高血压蛋白原酶是在肾脏中产生的蛋白分解酶,它作用于肾脏中产生的称作血管紧张素酶原的蛋白质后可产生惰性型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变换酶(ACE)对其作用后,从ACE末端游离二肽,变化成活性型血管紧张素Ⅱ的肽,它使血管收缩,使得血压猛烈上升。血管紧张素Ⅱ促进从副肾髓质的醛甾酮的分泌,使血压上升。醛甾酮使钠贮留在体内,具有增加体液量的作用。因此,ACE是调节血压的关键,而研究发现食醋具有阻碍ACE活性的效果。食醋能在血液循环中融化血脂、扩张血管,因而具有减缓心血管症状、防止心血管堵塞的功效。
周永治等[9]研究了恒顺醋胶囊对血脂的调节作用后发现,喂饲醋胶囊28d后的老鼠T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效果显著(P<0.01)。恒顺集团已经建立了年产1亿粒软胶囊生产线,该胶囊因具有调节血脂、抗疲劳和携带方便等优点而迅速被广大消费者熟知和认可,产品销售火爆,已经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日本科学家藤野等以20名患有心脏病或高血压病人为对象进行饮用食醋的实验。受试者中男性8名,平均年龄48岁,女性12名,平均年龄58岁。受试者每天摄取黑醋20ml,从开始摄取前到摄取1~6个月,直至实验结束后进行血液生化检查,测定血液流变诸指项标。结果发现,总胆固醇平均减少9.5%,中性脂肪平均减少11.3%,血糖值减少11.2%,而HDL胆固醇/总胆固醇比例增大。
Sugiyama等[10]研究了葡萄汁和发酵酒醋饮料对小鼠急性心脏血管的影响,通过给胃部直接注入2ml/kg混合醋酸饮料后小鼠心率和血压分别降低6%和10%,Honsho等[11]给原发性高血压老鼠每天喂食含0.57mmol醋的饲料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酶原的活性,Kondo等[12]通过给原发性高血压老鼠喂食液态米醋的对照实验(一组饲料中每日含0.86mmol醋酸的醋,另一组用蒸馏水取代醋)发现食用含醋饲料的患病老鼠血压有了显著的降低(大约20mmHg)。Kondo等推测是因为是醋酸促进了钙的吸收而影响了肾血管紧张系统,而Trinidad等[13]的研究则证实了醋酸盐促进了钙在人体结肠末端的吸收。
随着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人们活动和锻炼身体的机会大大减少,患糖尿病和肥胖症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很多科研人员进行了食醋对血糖的影响,日本的中田等人实验表明,给切除胃的动物喂饲添加了醋的食品后与没有切除胃的动物对照组比较发现,血糖值迅速升高后又急剧下降,这是因为食物进入小肠被迅速吸收的原因。喂饲实验结果显示,长期摄取食醋可使增加糖后的血糖值变动缓慢。Ebihara等[14]首先报道了食用液态果醋可以推迟血糖值达到波峰的时间,对照实验表明受试者在服用50g蔗糖的同时服用60ml草莓醋(6%,HAC)后胰岛素响应曲线下降达到20%,导致这样的降糖效果是因为适量摄取食醋使糖原分解,促使蔗糖胃内滞留时间延长,缓和了进食后血糖急剧变化,从而达到抑制血糖值升高的功效。Brighenti等[15]通过给摄入50g碳水化合物的受试者服用20ml(5%,HAC)液态米醋的对照实验(对照方法同上)发现服用醋的受试组血糖降低达到了30%(P<0.5)。Carol等[16]研究发现高血糖患者食用百吉饼或鸡肉后食用酿造醋60min葡萄糖响应可以有效降低50%(P>0.05)以上。
NebumasaOgawa等[17]通过研究食醋对Caco-2细胞中葡萄糖转运和二糖酶活性的影响初步揭示了醋酸降低血糖的机理,利用与其他有机酸的对照实验发现醋酸抑制了蔗糖酶活性的增加,可以显著降低蔗糖酶、麦芽糖酶等双糖酶的活性。醋酸的抗高血糖机理可归功于其干扰了合成双糖酶由rERtGA的后转译运输过程,对双糖酶活性达到了抑制。
3酿造醋抗肿瘤和抗氧化功效
高温下细菌将人体内的硝酸盐代谢后转化为致癌性很强的亚硝酸铵,而醋因为具有破坏和分解亚硝酸盐的作用,能抑制嗜碱性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食用酿造醋可以起到抗癌、防肿瘤的作用。马德里大学医学部的马科斯等[18]研究“机体代谢硷化产生恶性肿瘤的机理”并研制了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酸制剂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研究表明当机体pH值达到7.48时,可以怀疑病人有恶性肿瘤的发病趋势,当机体pH值达到7.63则可以肯定病人患了恶性肿瘤。
有研究报道[19],给患有恶性肿瘤模型的老鼠群喂饲适量的醋液,连续服用10d,肿瘤有明显的改善,而对照组没有任何的变化。实验表明食醋具有抑制肿瘤扩散的作用从而对肿瘤有所改善。Mimura等[20]发现在试管中加入液态米醋会诱导人体白细胞的凋亡。而Nanda等[21]通过实验室试管研究发现液态米醋可抑制癌细胞的繁殖。Naoto等[22]通过给移植了肠癌LoVo细胞的老鼠喂食含3%米醋沉积物的饲料可以有效减小癌细胞体积,减小量超过34%[对照组癌细胞体积(231±36)mm,而食用米醋沉积物组的癌细胞体积为(152±28)mm,P<0.001]。
食醋还具有抑制过氧化脂物质的产生、消除过氧化自由基等功效。自由基具有很高的活性,他们可以损伤各种细胞大分子,引起一些恶性疾病。脂质过氧化与衰老、动脉硬化等密切相关,使用抗氧化剂有助于维持人体健康。Alonso等[23]研究发现葡萄酒醋和白兰地中的多酚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Verzelloni等[24]研究了意大利醋抗氧化活性和多酚物质含量的关系并利用C18柱分离了醋中的多酚物质,实验发现意大利醋中多酚的含量最高达到了5.02mg/100ml。但Dávalos等[25]对比研究了红葡萄酒和葡萄酒醋中的多酚物质和其抗氧化活性后发现,红酒的多酚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大于葡萄汁和葡萄酒醋,红酒的抗氧化活性分别是红葡萄汁的5.4倍、葡萄酒醋的7.1倍,分析认为可能是在醋酸发酵的时候多酚物质的种类发生了转变,实验认为红葡萄酒是很好的抗氧化类食品。Xu等[26]研究了恒顺香醋提取物抗氧化性的作用后发现恒顺香醋和它的各分离部位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还原力。香醋醇沉上清液分离部位中高分子量部位显示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推测该活性成分可能是迈拉德反应产物蛋白黑素。通过研究食醋的醋酸乙酯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过程中发现该萃取物能抑制十四酰佛波醇乙酯诱导的浮肿的形成,该抑制作用是通过清除白细胞产生的自由基和干扰白细胞渗透到炎症区来调节的。陈黎斌等[27]研究了醋浸蛋水解产物的类SOD活性、清除-OH和DPPH·活性,研究发现醋浸液具有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活性与浓度呈良好的量-效关系。
上述实验和研究已经初步研究了酿造醋的抗肿瘤和抗氧化的作用机理,但以上的研究和探讨都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试管研究和动物实验中,还没有进行系列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人体实验,随研究的深入食醋的抗肿瘤作用一定会被阐述清楚,基于酿造醋的抗肿瘤和抗氧化药物的开发也会开展广阔的前景。
4酿造醋增加药效、消减毒副作用
酿造食醋还一直是中医传统药物的组成部分,食醋在中药中具有消减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药效,矫臭矫味,扩大药物的作用范围的功效。食醋还一直被用于炮制中药材,常用的炮制方式有醋拌炒、醋喷炒、醋煮、醋淬等。汉代《金匮要略方论》记载苦参苦酒煎服。苦参用苦酒煎后苦参的生物碱形成醋酸盐,浸出量增加而提高疗效。宋代《圣济总录》记载了“雄黄醋煮别研”,雄黄主要含有As2S2,但也含有少量剧毒As2O3,用醋煮可以使雄黄中的As2S2无色单晶体溶解于酸,形成H3AsO3逸出而降低毒性。毛淑杰等[28]报道了食醋基于以上的功效而已经作为重要的中药炮制辅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模拟实验也已经证实了食醋延胡索与食醋炮制后的增效作用,醋炮制后延胡索乙素溶出和总生物碱的含量均得到大辐提高,最大增效幅度分别达到55%和60%。模拟实验同时也证实了食醋炮制使芫花中有毒成分芫花酯甲的含量大幅度下降。
此外,醋有利于降低刺激性作用以及作为汤剂内服,外用做涂敷剂,治诸般肿毒之未化脓病症等功效。如用醋炙五灵脂、乳香、没药等中药后,药物不仅增强了活血化瘀的功效,而且可以减少不良气味,可以服用。王富宽[29]研究了以醋和生川乌等制成的外敷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显著、疗程短。
酿造食醋在中药中的应用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用药经验,我们应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手段研究醋在中药炮制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加强醋制中药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发掘和开发酿造醋在中药中的使用范围。
5酿造醋在医药中的应用前景
食醋因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而具有多种保健和治疗疾病的性能,除了上述已经发现的抗菌、防肿瘤和减缓心血管疾病等功效外,食醋还可促进糖类的代谢,有效抑制乳酸的生成从而消除人的倦怠感和疲劳感,同时它还具有消耗体内过多脂肪,达到减肥的效果,另外食醋还具有利尿、防治胆结石等疾病的功效。SrinivasGhatta等[30]研究发现含量0.05%的醋酸对膀胱平滑肌有刺激作用。食醋因其显著的疗效一直都备受医药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关注。梅全喜等[31]总结了近年来食醋在支气管炎、肝昏迷、膀胱尿血以及皮肤科的癣和疱疹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实例。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目前食醋行业在标准和质量等方面依然存在的问题,毛淑杰等[32]报道了食醋作为中药炮制辅料需要解决的规范化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行业和广大厂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随着生产工艺标准和的规范化以及对酿造醋治疗机理研究的深入和相关新产品的不断开发,酿造食醋这个古老的调味食品在医药等领域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幼筠.论食醋的功能性与新型功能性食醋的开发[J].中国酿造,2004,1:5.
[2]宋晖,张亚尼,张亚增.醋洗液杀菌性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6,6:571.
[3]Baird-Parker,anicacids.InMicrobialEcologyofFoods,Vol.1(M).NewYork.AcademicPress,1980:126.
[4]Conzuelo-QuifadaAE,Rodriguez-CuevasSA,Labastida-AlmendaroS.Treatmentoflargelowergenitaltractcondylomataacuminatewithlocalexcisionplustopicalaceticacid.Apreliminarystudy.JReprodMed,2003,48(7):506.
[5]MacrokanisCJ,HallNL,MeinJK.IrukandjisyndromeinnorthernWesternAustralia:anemerginghealthproblem[J].MedJAust,2004,181(11):699.
[6]熊平源,边藏丽,胡萍,等.食醋对15种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测定[J].武汉大学工业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3):318.
[7]王爱华,韩相芝.4种空气消毒方法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46.
[8]冷晓辉,李国海.食醋熏蒸消毒与紫外线灯管消毒效果的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34.
[9]周永治,陆培基.恒顺醋胶囊调节血脂研制报告[J].中国酿造,2001,5:14.
[10]AtsushiSugiyama,MasakiSaitoh,AkiraTakahara,etal.Acutecardiovasculareffectsofanewbeveragemadeofwinevinegarandgrapejuice,assessedusinganinvivorat[J].NutritionResearch,2003,23(6):1291.
[11]HonshoS,SugiyamaA,TakaharaA,etal.Aredwinevinegarbeveragecaninhibittherennin-angiotensinsystem:experimentalevidenceinvivo[J].BiolPharmBull,2005,28(3):1208.
[12]KondoS,TayamaK,TsukamotoY,etal.Antihypertensiveeffectsofaceticacidandvinegaron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s[J].BiosciBiotechnolBiochem,2001,65(12):2690.
[13]TrinidadTP,WoleverTM,ThompsonLU.Effectofacetateandpropionateoncalciumabsorptionfromtherectumanddistalcolonofhumans[J].AmJClinNutr,1996,63(4):574.
[14]EbiharaK,NakajimaA.Effectofaceticacidandvinegaronbloodglucoseandinsulinresponsestoorallyadministeredsucroseandstarch[J].AgricBiolChem,1988,52(5):1311.
[15]BrighentiF,CastellaniG,BeniniL,etal.Effectofneutralizedandnativevinegaronbloodglucoseandacetateresponsestoamixedmealinhealthysubjects[J].EurJClinNutr,1995,49(4):242.
[16]CarolS,Johnston,AmandaJ,etal.VinegarandPeanutProductsasComplementaryFoodstoReducePostprandialGlycemia[J].JAmDietAssoc,2005,105(12):1939.
[17]NobumasaOgawa,HideoSatsu,HirohitoWatanabe,etal.AceticAcidSuppressestheIncreaseinDisaccharidaseActivityThatOccursduringCultureofCaco-2Cells[J].JournalofNutrition,2000,130(3):507.
[18]戴胜国.醋有防癌抗癌的功能[J].上海调味品,1998,4:21.
[19][日]吉村寿人,岩嗽善彦,川上正澄.医用生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6:64.
[20]MimuraA,SuzukiY,ToshimaY,etal.Inductionofapoptosisinhumanleukemiacellsbynaturallyfermentedsugarcanevinegar(kibizu)ofAmamiOhshimaIsland[J].Biofactors,2004,22(2):93.
[21]NandaK,MiyoshiN,NakamuraY,etal.Extractofvinegar"Kurosu"fromunpolishedriceinhibitstheproliferationofhumancancercells[J].JExpClinCancerRes,2004,23(1):69.
[22]NaotoFukuyama,ShioJujo,IsaoIto,etal.KurozumoromimatsuinhibitstumorgrowthofLovocellsinamousemodelinvivo[J].Nutrition,2007,23(1):81.
[23]AngelesM.Alonso,RemediosCastro,M.CarmenRodriguez,etal.StudyoftheantioxidantpowerofbrandiesandvinegarsderivedfromSheerywinesandcorrelationwiththeircontentinpolyphenols[J].FoodResearchInternational,2004,37(7):715.
[24]ElenaVerzelloni,DavideTagliazucchi,AngelaConte.Relationshipbetweentheantioxidantpropertiesandthephenolicandflavonoidcontentintraditionalbalsamicvinegar[J].FoodChemistry,2007,105(2):564.
[25]AlbertoDávalos,Bego?aBartolomé,CarmenGómez-Cordovés.Antioxidantpropertiesofcommercialgrapejuicesandvinegars[J].FoodChemistry,2005,99(2):325.
[26]QingpingXu,WenyiTao,ZonghuaAo.Antioxidantactivityofvinegarmelanoidins[J].FoodChemistry,2007,102(3):841.
[27]陈黎斌,杨严俊,刘晓君.醋蛋水解液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4):41.
[28]毛淑杰,李先端,顾雪竹,程立平.中药炮制辅料--醋的规范化示范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2):1916.
[29]王富宽.中药醋剂外敷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12):51.
[30]SrinivasGhatta,IrinaLozinskaya,ZuojunLin,etal.Aceticacidopenslarge-conductanceCa2+-activatedK+channelsinguineapigdetrusorsmoothmusclecells[J].EuropeanJournalofPharmacology,2007,563(1-3):203.
1.1学科历史短,发展不成熟
中药药理学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应的教材和课程出现较晚,1984年第1本教材正式出版,1987年全国中医院校正式开设中药药理学课程,中药药理学教材及课程建设只有短短二十余年。学科不成熟必然反映在教材和课程建设中。同时,中药药理学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其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以至于课堂教材不断更新仍赶不上学科发展步伐[1]。因此,教师授课时不应局限于传统讲授形式,学生学习时也不应全盘接受教材内容。如果学生被动接受存在争议和分歧的教材内容,既不利于其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也不利于中药药理学发展。
1.2中医与西医结合,中药多效性与双向调节作用
(1)中药药理学信息量大是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中药药理学涉及的基础理论多,必须坚持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结合哲学、文化形成的,古人结合当时的哲学、文化研究成果,从抽象角度去阐释中药作用原理,这便是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中医理论多数出自临床经验积累,缺乏严密、客观的统计学处理,上升为理论必然存在诸多缺陷,对其不足要通过中药药理学实验加以修正,从而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中药药理学利用现代科学手段验证传统中医药理论,深化中药功效、修正中医药理论之不足,同时,必须坚持中药自身系统特色,不能失去中药本身的特色。在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前提下,中药药理学教学中涉及中医药基础理论,另外还要结合西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阐述药物作用,因此使得中药药理学讲授和学习信息量增大,要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存在一定困难。(2)与西药药理学相比,西药多为纯度较高的单一化学成分,其成分、作用、作用机理、作用部位明确,而中药成分复杂,一味中药本身就是一个小复方,同时存在多个有效成分部位,含有复杂的多种有效成分,从而形成中药作用的多效性,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这也恰好说明中药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发挥作用的,是中医药从整体治疗疾病的基础[3]。中药药理中经常出现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同一中药及组成方剂,在机体不同状态下以不同方式应用,可以发挥趋向相反的作用,其形成原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3]。常见的双向调节作用有阴阳、寒热、表里、补泻、升降、利涩、燥润、散收、活血止血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中药的多成分性,不同成分对不同作用环节起作用,最终表现出有利于机体的变化;二是机体处于不同机能状态下,对同一药物中不同成分具有不同反应所致。双向调节作用及机制恰好体现了中药调节机体平衡的内涵。
2解决方法
2.1调整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中药药理学教材内容不完善,类似微型综述,可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适当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将教材内容欠成熟的劣势转变为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科研精神培养的优势,将其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突破口和提高教师综合水平的契机。例如,注意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盲目轻信某种学说、某种观点,因为中药药理学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学科,部分观点还存在争议,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既可能古籍理论,也可能产生新的理论,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搭建知识基础框架,但又不局限于知识框架内,做到活学活用;对教材某些前后矛盾的论述,课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自己归纳总结出较明确的结论,上课时再讨论修正。这样既能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又能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由于中药药理学发展迅速,教材部分内容滞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介绍最新研究进展。
2.2理顺、归类教学内容
2.2.1理顺教学内容,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药理学教学应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侧重中药药理特色,以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做铺垫,中西医药理论,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互补互用、交叉融合的道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特色,清楚中医药传统理论是可以用现代医学语言进行阐释的,其内涵是相通的。在讲授相关药理作用前,回顾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问题,安排学生课前复习,有了医学基础知识做铺垫,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就容易理解了;或在课堂讲述过程中将涉及的相关学科内容进行简单回顾,但要注意控制时间,不能影响重点内容学习,要求教师课前进行周密的课程教学设计,确保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保证教学质量。
2.2.2药理作用归类、对比介绍由于每种单味药或复方的作用都很广泛,造成各种单味药或复方相同的药理作用、研究方法在不同章节反复出现。如果完全遵循教材进行授课,势必造成内容重复,浪费教学时间,无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可参照其他学校总结出的方法[4],先将教材中各中药涉及的药理作用进行统计归类,一个药理作用无论在书中出现多少次均重点讲授一次;每次讲授重点药理作用时,应从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误差控制、实验结果分析方面进行系统、完整地讲述,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另外,适当应用比较教学法。由于中药药理学是建立在西药药理学基础上,药理学理论及技术方法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所以中药药理学和西药药理学教学有很多共同之处,将西药药理与中药药理进行比较介绍,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药理学知识。例如在介绍中药作用机理和功能主治时,选择作用机理和药效相似的西药与其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各中药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2.2.3双向调节作用与中医的平衡观、生物体调整系统联接将中药常出现的双向调节作用与中医的平衡观与生物体调整系统联系起来。古代医药学家对双向调节作用进行过探索,现代中药药理学又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虽尚未形成系统理论,但这些作用目前可从现代生物化学、受体递质学说的角度做出初步解释,如引导学生用生化新陈代谢的平衡、网络调控系统和药物成分的受体作用机制来解释双向调节作用,将古老的问题和现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有趣命题,用中药药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来解答古老问题,容易激起学生兴趣。
3结语
众所周知,美国为了保护本土医药企业的自主利益,专门成立了一个药品制造协会,其雇员1/3都是律师,一旦出现知识产权纠纷,协会便代表企业出面打官司。现在,中国国内6000多家传统医药企业没有一个自立性的民间组织来提供必要的商业技术信息和法律帮助。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已经出台的《专利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国家医药管理局专利管理办法》、《传统医药专利管理办法》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现行规定,的确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或细化。
1中国新《专利法》中对医药的限制性保护
最新修订的《专利法》中,对医药专利予以保护的同时,提高了专利授予的门槛,扩大了专利强制许可的可能性,对专利权滥用首次提出了限制。
1.1有关绝对标准问题
在新修订的《专利法》中,授予专利权的标准从相对标准转变为绝对标准。修改前,只要具有相对新颖性就可以授予专利。所谓相对新颖性,就是在国内没有率先使用过,同时又没有在任何地方找到文献记载的创新成果就具有新颖性。但是这次修改《专利法》采取了绝对新颖性,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在先使用,即使在中国没有人在先使用。
这一规则改变的指向很明显,一些跨国医药公司的独特技术工艺能否在中国被授予专利,将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甚至,即使一项技术在中国之外的某国已经获得医药专利资格,在中国仍旧可能面临专利失效的问题。因为,很可能在专利授予国和中国之外的第三国,有专家有资格对这项专利的新颖性说“不”。换言之,过去,新颖性标准的地域性特征主要在中国国境之内,但这一次,地域上的适用性将扩展至全世界。
在对国外专利技术加大审查力度的同时,中国本国企业必将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不言而喻的。客观上,该重大修订未必是中国在作入世后的“回调”。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在进行《实体专利法条约》(SPLT)的制定工作,协调各国专利法中关于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标准。经过几年的协商,在现阶段首先将协调集中在现有技术的定义、新颖性标准、创造性标准、新颖性宽限期、遗传资源来源的披露、充分公开要求这六项议题上的意向已经逐渐形成。从立法历程上看,中国专利制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混
合型的新颖性标准,也就是对出版物类型的现有技术采用绝对标准,即专利申请日之前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公开出版物均构成影响新颖性的现有技术;而对公知公用类型的现有技术采用相对标准,即专利申请日之前仅仅只有在中国发生的公知公用行为才构成影响新颖性的现有技术。现在,专利法国际协调的趋势是对两种类型的现有技术均采用绝对新颖性标准。正因为如此,有必要考虑是否改变中国专利法关于新颖性标准表达方式的问题。
1.2有关公共健康问题
国际上,公共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在专利生物医药保护制度方面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中国2007年正式批准加入关于修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议定,并在专利法修改第六章专利强制许可中,专门把世贸组织规则的一些变化落实到具体条款中,为病人能够获取药品提供保障。
1.3有关防止专利权滥用的问题
中国正在把专利法的核心价值定位在鼓励和保护创新,这也是当下专利立法的一个根本宗旨和目的。确实,近年来,包括医药业在内的跨国企业滥用专利权的争议在中国竞争市场愈演愈烈,部分中国国内企业的实际利益受到了重创。因此,在这次修改的过程中,要求对滥用专利权的行为加以规制的国内呼声颇高。
这次修改有些条文也体现了这个呼声。比如,增加了“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的规定,这样就防止有的高科技企业出于不正当竞争的目的,将现有的技术申请专利,然后用以打击竞争对手的行为,也就是,专利保护期届满,进入现有技术领域的方案又被变造为中国发明专利。
比较起来,国外企业在美国本土的类似做法已经遭到美国专利制度的公开抵制;但在中国,这种行为一度悄然进行,蒙蔽了专利审查员,而且已经有大量类似专利被授权。
1.4未实施或者未充分实施的期限必须在3年内专利法新增加了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的两种情形:①专利权人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3年,且自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满4年,无正当理由未实施或者未充分实施其专利的;②专利权人行使专利权的行为被依法认定为垄断行为,为消除或者减少该行为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的。
1.5不知道不承担原则的实施
中国新专利法实施后,在中国市场上,如果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医药专利侵权产品,能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2《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的限制性保护突出的,不侵权声明和非专利人提前申请专利的权利,都是对专利人的严格限制。
譬如:第18条强调了不侵权声明的要求,“申请人应当对其申请注册的药物或者使用的处方、工艺、用途等,提供申请人或者他人在中国的专利及其权属状态的说明;他人在中国存在专利的,申请人应当提交对他人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声明。对申请人提交的说明或者声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行政机关网站予以公示。”
又如,第19条给予了非专利人提前申请专利的权利,“对他人已获得中国专利权的药品,申请人可以在该药品专利期届满前2年内提出注册申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本办法予以审查,符合规定的,在专利期满后核发药品批准文号、《进口药品注册证》或者《医药产品注册证》。”
3《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中的限制性保护
《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明确了对传染类药品的中国定义及强制许可条件。
例如,第2条对传染类药品进行了定义:“本办法所称传染病,是指导致公共健康问题的艾滋病、肺结核、疟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其它传染病。本办法所称药品,是指在医药领域用于治疗本条第一款所述传染病的任何专利产品或者通过专利方法制造的产品,包括制造前述产品所需的有效成分和使用前述产品所需的诊断试剂。”
又如,第五条提出了强制许可条件,即治疗某种传染病的药品在中国被授予专利权,中国不具有生产该药品的能力或者生产能力不足的,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强制许可,允许被许可人进口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利用总理事会决议确定的制度为中国解决公共健康问题而制造的该种药品。
4《国家医药管理局专利管理办法》对医药管理结构的限制
与上述规定略有出入的,同年《传统医药专利管理办法》由另一个部委颁布出台。区别于前者的,后者专门对中国中药的专利许可和专利保护提出了特别规定,对中药给予了完全性的保护。例如,第14条要求持有专利的传统医药企事业单位,必须组织专利实施;本单位无实施条件的,要及时许可他人实施。再如,第17条提出了中药职务发明不得专利前参加交流活动。“凡要申请专利的传统医药职务发明,在提出专利申请前,研究人员不得进行学术交流、和参加展览;专利申请在中国专利局专利公告前,研究人员对发明研究的整体过程及技术应严格保密。”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该《意见》的内容包括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传统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传统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传统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民族医药发展、繁荣发展传统医药文化、推动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和完善传统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等10部分。在加强传统医论文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中,提出要完善传统医药专利审查标准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制订传统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传统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意见》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遵循传统医药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传统医药特点,要求各级政府逐步增加投入,大力扶持传统医药事业发展。中药产业迎来了一个重大发展契机,逐步完善的传统医药专利审查标准会更有利于国内企业,这将极大提高传统医药在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的竞争力。《意见》的出台,是传统医药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但是,我们继续关注的衍生问题是,如何认定对传统医药特别保护的合理限度。
2、字体要求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6、目录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1.1、1.2、1.3等,第三级为1.1.1、1.1.2等,具体格式要求详见模板(模板从河北大学教务处主页下载专区下载)。
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 [1],具体格式要求详见模板
9、外文资料及译文
外文资料可用A4纸复印,如果打印,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译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格式参照毕业论文文本格式要求。
10、图、表、公式
图:a. 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b.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
c. 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字宋体。
表:a.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
b.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
c. 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字。
公式:a.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b.公式中的英文字母和数字可以采用默认的字体和字号。
图、表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公式与正文之间不需空行;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公式两个字不要写上)等。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
医药数理统计是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药学等领域中的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应用类型课程,该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具备初步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高运用数理统计知识分析解决医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借助相关统计软件将数理统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用到分析解决医药学实际问题中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继相关专业课程、阅读专业文献及进行科研工作打下必要的统计学基础。
1.知识目标的改革
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常用试验设计方案,掌握正态总体的统计量的分布,掌握常用统计描述指标的计算方法、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的求法等。
2.能力目标的改革
主要是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对统计数据作医学参考值范围(质量控制、可疑值取舍)、参数区间估计、参数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能熟练使用SPSS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等。
3.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改革
主要是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在专业方面要引导学生初步具备自主学习医药数理统计新知识的方法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高职高专医药学院校教学定位和医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强化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尝试专业基础课体现“工学结合”),积极推行任务引领、案例或项目驱动课程。打破原来课程的知识体系,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确定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标准为依据,适当删减、合并教学内容并且引进专业需要的新内容,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比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使课程尽可能体现应用的特点,使其知识结构更具实用性、可读性,更具医药学的特点。要改变以前重概率轻统计、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淡化定理证明和计算技巧训练,加强统计试验设计和统计思想方法的讲解,注意阐释数理统计应用的背景及应用中所需的条件,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重点介绍如何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突出应用。要增加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一些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来体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体会医药数理统计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医药学研究的案例(或项目)引导教学。用案例(或项目)引出知识点,也可以在讲解知识点后用案例(或项目)做实证。从实际问题入手,介绍统计推断方法,注重训练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与统计思维能力(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研)。
三、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研究教学法
研究教学法就是指教师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遵照教学目的,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和研究要求,先由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琢磨,然后互相研究,得出初步的认识、理解、判断和概括,再由教师归纳、总结,讲授正确答案,纠正错误意见,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法不仅适用于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而且适用于学生之间认识的交流活动。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它是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前提下的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学习活动,这一特点体现了这种教学方法与启发式教学和发现法教学的区别。
2.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传授知识之前,教师提出一个医药学真实的案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采用互动方式讨论、分析案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对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及创造能力给予重视,针对具体案例要求一题多解,允许批判精神的存在,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观点后,教师及时总结答疑。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案例是来源于现实的医药学实际问题,有可能就是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对学生来说就有一种吸引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应用案例教学法,将医药数理统计中的难点、重点都环境化、具体化,并让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以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类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数理统计应用的奇妙作用。
3.采用社会实践教学法
社会实践最大的意义和出发点是通过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开展,促使学生掌握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社会实践这一杠杆工具将书本僵硬、理性的知识,运用到活生生、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即真正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道理,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通过到医院、药厂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深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运用理论知识对医药学案例加以深度分析,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
四、教学手段改革
1.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医药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基本理论比较抽象,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课堂学习内容的感染力,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有价值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通过图形显示配上文字说明,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
2.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对于实践教学,原来整章的理论教学讲完,才能进行这章的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现在对实训项目——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实践教学,采用四步“理实一体”教学法,即边讲解、边示范、边模仿、边练习。教师把学生组织到机房,做到理论教学讲授内容与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安排同步进行,实训项目由教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接地理实一体化教学。
3.开设网络教学课程
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训,积极推进课件教学和网络教学建设,创建医药数理统计课程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与课件、目标检测与试题(卷)库、实训项目、说课与课件、微课、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包括交互式教学、自学、讨论、答疑和考试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些疑难问题,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提升了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五、教学考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