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业市场论文范文

银行业市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业市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业市场论文

第1篇:银行业市场论文范文

我国票据市场自1998年中央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后,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票据种类不断增加,呈现高速发展态势。2001年以来,票据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动向。本文拟在分析当前票据市场的基础上,探讨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变。

一、当前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经营机构大量增加,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对票据业务认识的逐渐提高,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将票据业务作为拓宽收入来源、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的主要业务品种,全力投入票据业务的拓展工作。目前,部分农信社、城市商业银行经人民银行批准,也相继开办了票据业务。经营机构大量增加,导致票据业务竞争日益升温。

(二)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盈利空间不断缩小

同业竞争的加剧,导致近两年票据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从直贴业务来看,在一些经营机构重规模、轻效益的错误导向下,价格的非理性竞争现象较为严重,不少地区的直贴利率已与人行再贴现利率持平,个别银行甚至还以低于法定利率的价格来争夺票源。转贴现方面,各家银行为了抢占市场,市场利率一路走低,已接近货币市场平均利率水平。

(三)产品竞争逐渐取代了价格竞争

由于传统票据业务的经营收益不断降低,为抢占竞争先机,各银行纷纷加大了产品研发力度。如民生银行推出的买方付息票据、保理业务、外汇票据买断业务,深圳发展银行的票据拆零、质押开票、商票保贴,中信银行的商业发票贴现方案等,在业务创新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体来看,虽然我国票据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票据业务盈利空间大幅收窄。商业银行必须因势而变,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变更传统的经营模式。

二、商业银行采取集约化经营模式的原因

2000年11月,中国第一家票据业务专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在上海诞生,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步入了一个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新阶段。此后,其他银行纷纷仿效,相继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专营机构,票据经营模式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商业银行对集约化经营模式的选择,既有微观理由,也有宏观原因。

(一)集约化经营模式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票据业务专业性强、风险集中、业务连续性强和涉及面广,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既不利于风险的集中控制,也不利于经营成本的降低和经营创新的推进。而且,如果票据业务分散在支行网点,一方面,商业票据能否贴现、贴现额度大小,都要经银行信贷部门审批,手续繁琐;另一方面,再贴现、转贴现业务通常集中在银行资金部门办理,如果两者沟通不顺,容易出现信息滞后和业务脱节。而集约化经营既能发挥支行网点业务辐射面广的特点,又能体现专业化分工的优势。通过集中办理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业务,既可以强化业务风险控制,还能通过整合系统内资源,提高业务效率和规模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加快业务创新,为票据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后续动力。

(二)集约化经营模式也是票据市场发展的需要

高效率的票据市场,必须有健全的票据流通和转让的组织体系。虽然我国票据业务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票据市场总体流通规模仍然偏小,交易不活跃。大量票据在承兑和产品到货付款之前还没有真正流动起来,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持有票据的积极性。此外,有的银行仍把票据业务视作贷款的一部分,在业务拓展中以直贴为主,不重视再贴现与转贴现业务。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票据二级市场仍不发达,缺少票据市场中的造市商——专业性的票据经营机构。从国外的发展来看,专业性的票据机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加速票据流动,加快资金周转,活跃票据市场交易;还有利于推进票据利率的市场化,促进供需双方自主入市、自动议价、自愿成交,形成真正的市场利率。因此,商业银行由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逐步建立专业性的票据经营机构,是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必然。

(三)从实例来看

工商银行自建立票据营业部以来,票据业务实现了迅猛发展。据统计,2002年全年累计实现交易1319亿元,比2001年增长17%;票据日均余额245亿元,同比增长88%,并且没有产生一笔不良资产;全年实现拨备前利润1亿元,人均创利158万元。除了工行这样实力雄厚的国有商业银行外,一些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开始积极推行票据集约化经营改革,成效显著。以招商银行为例,2002年该行推出了票据集约化经营改革方案:先在部分地区成立票据中心,再自下而上,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全行的集约化经营。自推出改革方案以来,该行票据业务发展迅速,2002年累计办理票据贴现逾1500亿,较上年增长62%;全年实现利息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12%;年末票据贴现余额331亿元,比年初增长78%;贴现不良率接近于零。这些银行良好的发展态势着实体现了集约化经营改革的成效。

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综上所述,顺应票据市场变化,改变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在推进集约化经营改革的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立足实际,选择适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

由于各银行票据业务经营基础及发展状况不同,营运体制和资金调度能力差别较大,在推进集约化经营改革中,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当的经营模式。对于业务基础较好,资金管理和调度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在总部建立票据总中心,然后自上而下地推进集约化经营。对于业务量较小,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银行来说,可以先在一些票据市场较为发达、辐射能力较强、业务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票据分中心,实现票据业务专营;待条件成熟,再设立票据总中心,实行全行票据业务的集中化、专业化运作和业务垂直管理。

(二)票据中心与分支机构之间要合理定位

第2篇:银行业市场论文范文

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主要经历了3次试点:①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序幕的拉开,对发起机构、受托机构、发行对象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此后,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国内宏观金融政策调整的影响,试点暂停;②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继续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随后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对基础资产的种类进行了扩充,并增加了风险强制自留、双评级等风险控制要求;③2013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常规化发展,启动了继2005年和2012年之后的第三轮试点。发展资产证券市场化业务是未来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通过与金融体系内部其他机构的合作,促成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市场化的形成和流动,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4]。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的主要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市场化主要有3种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市场化和资产支持票据。2009年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曾一度停滞;2012年重启后,于2014年发行量提速,占绝对主导地位;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开始于2005年12月,但整体发展规模缓慢;资产支持票据开始于2012年8月,整体规模有限。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模式下,证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上进行销售属于直接融资,但从整体来看,它既不同于传统的间接融资,又区别于传统的直接融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间接融资直接化的融资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模式中,银行依然起到中介作用,先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之后将贷款打包重组转化为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投资人。该模式下,贷款违约的信用风险转移到了投资人身上,同时对投资人甄别与管理风险的要求相比传统的直接融资模式要大大降低,因为是由银行承担贷款的评审与管理的责任。这种模式将间接融资直接化,融合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长处,把银行甄别与管理风险的能力与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有效结合,既提高了融资的效率又管控了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的主要特征

3.1基础资产以优质公司企业贷款为主导

纵观目前已经实施的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项目,可以发现根据基础资产种类不同,大致可分为3类:①ABS(Asset-backedSecurities),其基础资产为优质的公司类保证和信用类贷款和汽车抵押贷款;②MBS(Mortgage-backedSecurities),基础资产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③NPL(Non-performingLoan),基础资产为银行不良资产。目前在3类资产证券市场化中,已经暂停了NPL证券市场化,而MBS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也开展的数量有限,相对而言,ABS开展的最多。从2005年至今已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基础资产分类情况看,优质公司企业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占比高达85.59%。

3.2发起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

在2014年以前,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的主要发行人。2014年以来由于监管审批加快以及城商行资产出表压力等多重原因叠加,城商行发行节奏明显加快。

4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1规章制度有待健全

目前指导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的多是通知、意见等规章与规范性的文件,而在立法的层级与效力上有所欠缺,同时对整个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的运行和流程的规范也并不完善,使得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困惑。由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的基础法规制度建设落后于市场发展需求,商业银行要更加重视对法律的研究和运用,促进健全规章制度,界定和规范好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用法律手段保护好自身的权益。

4.2信用评价有待完善

由于目前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评级面临着历史数据不足、评级方法未经市场检验、评级机构公信力不高等问题。由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复杂的内部结构,涉及到众多基础资产,经过一定的信用增级后,即便实行了较为充分的信息披露,对普通投资者乃至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光凭自身知识和经验很难准确判断其投资价值,因此信用评级显得尤为重要。

5小结

第3篇:银行业市场论文范文

一、关于金融体制改革

参加论坛的专家教授和学者就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辽宁大学白钦先教授认为我国现代金融体系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还不是现代化的,还有待于现代化、规范化、优化(结构优化)和强化。目前,中国金融创新迫切需要解决诚信严重缺失、结构严重失衡和体制严重缺陷等一系列问题。诚信、信用和信誉应该是立人、立国、发展经济、发展金融的前提和基础;金融改革必须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结构性失衡。体制严重缺陷是在强而有力的、人为干预下形成的,因此,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去摧毁,而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去逐渐地摧毁。在新的发展阶段,首先要解决诚信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使我国金融体系现代化、规范化、优化、强化,才能够使我们国家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由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

中央财经大学李健教授则从金融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五种结构和从微观、中观、宏观等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结构问题。她认为,中国目前金融发展中出现了金融总量快速增长与高风险、低效率并存的局面,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化相对总量增长而言缓慢,优化程度不足;我国现在的金融结构带来了市场的低效率和高风险;现有金融结构的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和国家。因而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金融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潘英丽教授提出了金融中介不足引致国家利益流失的观点。她用存贷比和存差两个指标来说明我国金融中介的不足,并解释了金融业运行的低效率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金融中介不足会导致民营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并使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利用外资,从而出现外资挤出民间投资和资本大规模的输出,即引致资本国际循环。资本国际循环会进一步导致一系列问题,如储蓄-投资的转化率下降、经济转型的进程延缓、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减少以及外汇收益流失等。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会导致垄断利润和政策补贴流失;金融中介不足会引致社会资源黑洞问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要重视发挥金融中介的功能。

天津财经大学王爱俭教授则从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个缺口分析了中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问题。她指出,发展社区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农村金融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社区银行有产权结构、交易成本、市场效率、经营灵活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社区银行的发展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将现有条件成熟的城市和农村信用社改制为社区银行;二是由民营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三是引导非正规金融发展成

为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产权结构可以采取股份制、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模式。

通过对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及金融服务业的就业量等三个指标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何德旭研究员认为中国金融业是发展滞后,而不是改革滞后。中国金融业发展滞后表现在:金融业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明显乏力、金融业结构不均衡、金融业内部各微观主体缺乏竞争力等。中国金融业发展滞后既有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金融业本身组织体系和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指导思想上没有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真正的产业来发展。把金融业作为产业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和完善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有完善的金融业发展规划;放松金融业管制,减少干预;强化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

加拿大圣玛丽大学叶龙森副教授指出,加强风险管理是中国金融面临的紧迫课题。他从三个层面探讨了有效的风险管理。从宏观层面,需要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国家规章制度,要为风险管理提供工具。

目前,这些工具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期权、期货等。另外还需要大批人才,这是由衍生工具的复杂性决定的。从公司的组织结构层面,风险管理需要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的高层介入。从报酬系统方面,必须使交易员的报酬与其风险挂钩。中国的金融系统现在需要认真思考和建立这些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以避免一次又一次地“交学费”。

武汉大学黄宪教授认为在新环境下,风险管理作为金融中介核心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而风险管理就是金融中介的核心功能和本原功能。随着市场趋向完善,金融中介,特别是银行非但没有消亡,在转型后反而勃发生机。金融中介具有风险管理优势。不管从哪个层面上讲,风险管理都是金融中介的最重要功能。在商业银行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金融中介的风险管理功能。

人民币汇率改革也是本次论坛的热门话题之一。武汉大学江春教授从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的超额货币的角度,讨论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他认为,一方面,由于制度上的原因导致我国存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经济生活中的超额货币也产生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而后者被经济学家们忽视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在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国家经济没有完全市场化,人民币目前升值的压力只是一个短

期的现象。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化取决于中国的经济效益。如果中国的经济效益很低,如果我们不进行真正的制度改革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话,人民币今后可能会有贬值的压力。

二、关于商业银行创新

2004年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改革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在本次论坛上也成为重要内容。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战略投资者的引进。西南财经大学曾康霖教授从何为战略投资者、我国商业银行股权改革中是否需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引入战略投资者能否完善治理结构、是否会影响金融安全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改革中引进外资问题。他认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就是要借助外部力量推动银行业的股权改革;实现治理结构的更新;借助国外的力量、信誉走出去。引进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否为战略投资者,并不取决于引入方的标准和判断,而应取决于投资方的战略选择和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对投资者回报的高低。但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只能改善治理结构,而不能完善治理结构。影响金融安全的首要因素是经济周期,而不是金融机构的运作。在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条件下,金融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因,而不是内因。因此,讨论引进战略投资者会不会影响金融安全,必

须关注世界经济的格局、经济周期的变动和我国的开放度。

西南财经大学刘锡良教授提出了“商业银行向何处去”的8个困惑:(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解决国有银行资本金不足,还是改善其治理结构?(2)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是否一定要上市?(3)我国国有银行上市的地点应该在国内还是在国外?(4)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是否一定要卖给战略投资者?(5)银行的股权能否转让给自己的竞争对手?(6)如何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权转让进行定价?如何对一些隐形的资产定价?(7)什么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完善治理结构?(8)通过股份制改造能否克服银行固有的弊端,真正引进先进的管理与先进的技术,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他认为,这几方面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的胡援成教授则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的经营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价。他发现,综合比较来看,通过改革,国有银行效率在逐渐提高,与其他股份制银行比较接近,但总体上还有差距。同时,他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成效与政策推动、扶持是密切相关的。要做到可持续,还有很多任务要完成,特别像公司治理结构和其他各方面配套改革。

关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命运,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郭茂佳教授认为,要么并购,要么被并购,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其原因在于:一是自由化使得商业银行跨行业经营变得容易;二是网络化导致商业银行机构过剩;三是国际化带来了跨国并购的兴起;四是同质化使得银行间并购相对容易。面对全球并购大潮,中国要实行多项“两手抓”:第一,政府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振兴民族银行,通过并购要把民族银行做强做大,一手要抓避免银行被掠夺式并购,政府要制定并购边界和反垄断措施。第二,商业银行要“两手抓”,一手要抓传统产品经营,一手要抓资本运营。第三,高校金融教育要“两手抓”,一手要抓传统银行知识传播,一手要抓投资银行知识传播。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金林教授着重分析了银行保险这一创新业务。他认为银行保险是集产品、服务和组织创新为一体的金融创新。目前,这一创新还存在许多障碍:一是分业监管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二是进入市场的深度和范围都受到较大限制;三是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近期来看,发展银行保险主要是规范保险销售行为。从长期来看,发展银行保险要积极推动保险产品的创新,提升保险产品的技术含量,建立银行和保险共享的信息网络资源系统,加强银行与保险的合作。

三、关于资本市场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既有资本市场的一般特点,也有中国的独特背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周骏教授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市场的三个明显特点: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它的初始阶段必然是政策式,其功能也必然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它的定位。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资本市场改革必然要符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中国上市的股票主要是改制的国有企业的股票,所以,政府是股票的主要供应者,又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同时处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地位。由于政府对股市定位存在偏差及制度性缺陷的存在,目前,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府失效而非市场失灵,政府不能把责任推给市场,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主要当好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政府不应过多地从企业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资本市场问题,而应从监管者的角度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资本市场中各交易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彻底抛弃为国有企业改制脱困的指导思想。政府要侧重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全面实现资本市场的公正与效率,发展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场所和条件。无论是否照搬西方的理论和经验,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中国人民大学吴晓求教授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两个效应,一是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二是民间的、社会的财富增长相对缓慢,中国的国民并未因经济的快速增长分享到应有的实惠,因而是一种“贫困的增长”。一个成熟的经济体需要一个庞大的、有效的社会存量财富的支持,为此要建立保护社会存量财富的法律制度,同时还要一个以资本市场为基础和核心的现代金融体系。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发展一个强大

的、健康的、透明度很高的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这样一个资本市场。其次是商业银行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从2004年开始进行了以资本市场为平台的彻底的市场化改革。第三是汇率体制的改革。这三大改革完成之后,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就基本形成,我们可能在2010年逐步形成现代金融体系的雏形。

上海财经大学杨大楷教授认为,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发挥较充分,而其他功能严重不足,募集资金使用严重不规范。同时,政府主导资本市场,使有限的资金大量注入了国有企业,特别是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因此,要保障中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在一些根本性的制度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宋清华教授认为,从功能上看,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既有交叉重叠,又有明显的差异。这决定了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竞争与互补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既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相互替代,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补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并非“致命性”的打击;资本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负债结构和资产结构,但并未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总量出现萎缩,相反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舞台。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是资本市场重要的筹资者、投资者、中介机构、服务机构和工具的重要创造者之一,因此,即使不能说没有商业银行就没有资本市场,至少可以说没有商业银行的参与就不会有资本市场今天的成就。金融创新使得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商业银行成了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市场”的概念可以替代“金融”或“金融体系”。

四、其他金融与投资问题

在本次论坛上,学者们除了围绕上述主题展开讨论外,还对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和中部崛起两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第4篇:银行业市场论文范文

过去10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在外币存贷款利率方面,逐步放开了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在人民币存贷款方面,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扩大了银行的定价权;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则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此外,还于近年扩大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完全由市场自主决定的利率水平并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反而因为利率的大幅波动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反作用。所以,利率市场化不可排除国家货币当局的的间接调控,应该是政府保持调控权的利率决定,即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由金融交易主体通过市场行为来决定利率的水平、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中央银行通过市场化的政策工具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

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仍然不高。由于存贷款利率未能完全放开,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货币政策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存款利率无法突破上限管制,最近不断上升的高通胀率使得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格局进一步形成,负利率导致的储蓄财富缩水迫使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资产市场、商品市场,从而加剧通胀压力。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已成为共识。中央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刊载文章称,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有利于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有利于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后,金融产品定价将成为商业银行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客户在选择银行时,除了从服务质量、金融产品促销等方面进行考虑外,价格将是左右客户决策的关键因素,定价策略无疑会在未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利率自主决定空间的加大,商业银行也更多的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中,如何准确地预测利率变动趋势,合理确定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水平,如何科学地分配存贷款期限布局,保持最佳的利差水平,都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2.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

第5篇:银行业市场论文范文

关键词: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测度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国务院于2006年11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规定,我国银行业将自12月11日起全面对外开放。这是我国兑现WTO承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银行业对外全面开放迈出的重大一步。作为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核心内容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其承诺水平到底如何、在世界中大体处于什么位置等,已成为国内外金融界、监管当局和众多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将对正确判断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现状,进一步确定未来的金融开放和金融发展目标,并在对外开放进程中能始终正确防范、控制风险,维护和保持银行系统的稳定与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国或一地区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是反映该国或该地区银行业对外开放具体承诺水平的基本内容。到目前为止,对银行业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已有很多研究:Mattoo(1998,2000)曾首先对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加入WTO所有西欧成员的银行业市场准入承诺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1-2];后来,Valckx(2002)利用同样的方法对世界不同区域和不同收入群体国家的平均市场准入承诺水平进行了测量;而Pontines(2002)和Dobson(2002)不仅对APEC成员国和主要OECD国家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进行了估计,而且还测量了银行业市场准入承诺的真实水平[4-5]。Qian(2006)对WTO成员国1995年和1997年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与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以上对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测定均是针对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具体提供模式进行的,尽管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刻画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但并没有给出全面衡量一国或一地区银行业整体承诺水平的同一方法。

国内学者薛伟贤等(2002)、方友林等(2004)、郭根龙等(2004)和李雁玲等(2005)众多学者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了研究[7-10];姜学军(2003)等初步探讨了对外开放承诺的金融监管[11];另外,李国安(2003)、李金泽(2003)、贺小勇(2004)、周菊(2004)、李祎征(2006)、邱润根等(2006)从法律法规角度,系统地对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准入承诺的内容、新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与入世承诺的差异性、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局限性以及银行业对外承诺的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2-17]。但是,对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以及以市场准入为前提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等方面的测度研究,尚未涉及。

论文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将构建测度银行业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具体模型;第三部分将利用所构建的模型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最后给出主要结论和建议。

二、银行业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测度模型的建立

本节试图给出能定量刻画银行业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与以市场准入为前提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基本模型。为此,下面首先介绍市场准入承诺和国民待遇承诺之间的关系,然后构建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模型,进而给出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具体测度公式。

1.市场准入承诺和国民待遇承诺之间的关系

根据金融服务贸易规则WTO金融服务贸易规则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及其《金融服务附件》、《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及1997年达成的《金融服务自由化协定》(GATS第五议定书)和各成员对金融服务贸易所作的承诺等。,市场准入承诺是指每一成员对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给予的待遇,不得低于其在具体承诺减让表中同意和列明的条款、限制和条件。而国民待遇承诺是指对于列入承诺表的部门,在遵守其中所列任何条件和资格的前提下,每一成员在影响服务提供的所有措施方面给予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不得低于其给予本国同类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根据以上定义,市场准入承诺和国民待遇承诺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共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

(1)从共性方面看:市场准入承诺和国民待遇承诺是一成员国向其它成员国开放本国金融市场时承诺的基本义务,是对外开放服务贸易的最低标准,并且这些承诺均通过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具有可预见性和透明性,这无疑对市场准入承诺和国民待遇承诺的顺利实施与今后国际金融服务自由化的顺利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2)从差异性方面看:市场准入承诺是一成员国对任何其它成员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所作的承诺,是允许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性规定,其开放对象是所有成员国。与市场准入不同,国民待遇承诺要求对进入本国境内的非居民享有与本国居民同等的待遇,即对于本国领土管辖范围内的居民和非居民,国内法律应平等适用;并且规定,国民待遇的标准是事实上的,而非仅法律上的,其开放对象是对已进入本国从事服务贸易的成员。因此,市场准入承诺和国民待遇承诺所处的层次是不同的,国民待遇承诺是以市场准入承诺为前提的,是建立在市场准入承诺基础之上的,它是对市场准入的又一次深化。

一般而言,银行业的服务业务主要包括存款、贷款和货币经纪业务由于货币经济业务量相对有限,影响力较小,因此,本文主要考察存款和贷款业务。,并通过跨境交付(Cross-borderSupply)、境外消费(ConsumptionAbroad)、商业存在)(CommercialPresence)和自然人流动(MovementofNaturePersons这四种服务提供方式来具体实现跨境交付是指从一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这也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所谓的“跨国界可贸易型服务”,如一国银行向另一国借款人提供贷款服务;境外消费是指在成员方境内向来自任何其他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如一国银行对外国人的旅行支票进行支付的服务;商业存在是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这种跨国金融服务是目前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形式,为全球性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进一步渗透的重要战略手段;自然人流动是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自然人提供的服务,如风险评估、顾问咨询、经纪等。。基于此,可建立银行业市场准入承诺水平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模型。

2.市场准入承诺水平测度模型的建立

本文所建立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测度模型,其测度指标共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因素层指标中,类似于Sorsa(1997)和Mattoo(1998)的处理方式,由于与“自然人流动”模式有关的金融服务项目在对外开放的金融服务项目体系中所占比例很小,影响甚微,所以本文将不予以考虑。

3.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测度公式与计算

(1)“因素层”指标的计量

根据市场准入承诺水平测度模型的指标结构,因素层指标的计算主要按照银行业中“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这三种服务模式所涉及到的金融服务项目及其法规限制来进行,而这些指标可根据Mattoo(2000)和Pontines(2002)对金融服务承诺的具体赋值来进行计算(具体赋值结果见表1)。若某一项目的受限不止一个时,可取其平均值。

(2)指标权重的设定

根据Mattoo(2000)等对权重的设定方法,本文对“因素层”指标权重的设定如表2所示表1—2是Mattoo对世界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金融业中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所作的研究,是对金融服务业务度量方法的基本概括和总结,因而对中国以及其它国家对外开放承诺水平的测量是同样适用的。;“准则层”权重的设定为各具体项目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即银行业的存款权重=银行业存款额/(银行业存款额银行业贷款额),银行业的贷款权重=银行业贷款额/(银行业存款额+银行业贷款额)在对我国加入WTO过渡期间(2001年12月11日—2006年12月10日)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进行测度时,其权重的计算可采用过渡期间具体项目资产和资产总值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年均值来表示;而在下文计算过渡期后(2006年12月11日以后)对应项目的权重时,由于当时还没有统计出具体的资产数额,因此本文将采用2005年1月—2006年6月对应项目的资产数额的年均值来近似计算。

(3)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测度公式

设i=1、2分别表示图1中对应的存款和贷款项目,k=1、2、3依次表示“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这三种服务提供模式。B1i,t表示图1准则层中第i个项目下t时刻的具体承诺测度值,α1i,t分别为B1i,t对应的权重;r1i,t表示图1因素层第i个项目、第k种服务模式下的最低限制措施取值;m1i,k,t分别为r1i,k,t对应的权重。如此,根据因素层指标的具体赋值或其平均值(如表1)及其对应的权重,就可以利用公式(1)计算出图1准则层中第i个项目下t时刻的具体承诺测度值。

然后,利用公式(2)即可得到银行业在t时刻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测度值市场准入承诺水平测度模型的建立是依据GATS中的金融服务建立起来的,是金融自由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因而更具有一般性。对于世界各国,无论是否加入WTO,市场准入的具体内容均涉及到该模型的具体指标及其具体内容,因此,任一国家或地区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衡量均可采用此模型。

另外,利用完全类似的方法,即可得到以市场准入为前提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公式;即,将公式(1)和(2)中对应的“市场准入”的具体指标,依次替换为“国民待遇”的相关指标,可得到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值F2t。

三、中国银行业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及比较分析

根据上述测度模型及其计算方法,下面将对我国加入WTO过渡期间(2001年12月11日—2006年12月10日)和过渡期后(2006年12月11日以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和以市场准入为前提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进行测度,并分别与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进行比较。根据现有数据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国际金融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有关银行、保险、证券的国内、外网站,IMF、WTO等国际金融组织的金融网站,等等。,利用公式(1)—(2)即可求出我国及其他14个国家或地区过渡期间与过渡期后银行业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值(如表3所示)。根据表3,本文将对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承诺水平和以市场准入为前提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值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

1.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纵向”比较

(1)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纵向”比较。加入WTO以后,我国市场准入承诺水平在过渡期间的测度值为0.616,在本文所选择的国家和地区中处于第14位;而市场准入承诺水平在过渡期之后的测度值为0.690,处于第12位;相对于过渡期间,过渡期后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测度值提高了12%,名次提前了两名。其主要原因是:在过渡期间,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在境外交付方面,对接受公众存款和其它应付公众资金、所有类型的贷款等业务没有作出实质性承诺;在商业存在方面,仍然存在人民币地域、客户限制以及营业许可限制等。然而,在过渡期之后,根据我国入世承诺,我国将向外资银行开放对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并取消开展业务的地域限制以及其它非审慎性限制我国政府于2006年11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已全面履行了扩大开放的承诺,全面提高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水平,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的一切非审慎性市场准入限制,向在我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并且,对于在我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实行与中资银行统一的监管标准,全面体现了国民待遇原则。;因此,与过渡期间相比,过渡期之后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有所放宽。

(2)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纵向”比较。我国以市场准入为前提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在过渡期间的测度值为0.862,在所选择的国家和地区中处于第14位;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在过渡期后的测度值为1.000,与其它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同处于第一位;相对于过渡期间,过渡期后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值提高了16%。其主要原因是:在过渡期间,我国银行业的国民待遇虽然在跨境交付、商业存在方面没有限制,但在商业存在方面,也仍然存在关于本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客户限制。然而,在过渡期之后,根据我国入世承诺,我国将在过渡期间承诺的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这意味着我国外资银行将享有完全的国民待遇基于WTO审慎性风险管理的思想,我国也在规则框架内实施了审慎监管措施:自在2006年12月11日起,我国对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同时,对已设立的外国银行分行除允许其继续经营原有的业务外,新增了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业务,简化了业务许可层级,下调了营运资金数额。这体现了我国政府既要扩大开放又要控制好风险的战略思维。

2.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横向”比较

(1)国内外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比较。在我国入世过渡期间,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测度值从排名来看,相对靠后(处于第14位),其测度值与排名第一的日本相差很大(测度值相差0.230);然而,过渡期之后,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测度值与排名第一的日本的差距已有较大缩小(测度值相差0.165)。

(2)国内外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比较。在我国入世过渡期间,我国银行业以市场准入为前提的国民待遇水平的测度值排名也非常靠后(处于第14位),其测度值与第一名相差0.138;然而,过渡期之后,我国银行业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值与其它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已无差异。

产生上述状况的原因可通过“作出承诺的国家”和“提供服务的方式”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从作出承诺的国家来看,发达国家因其金融业发展水平高而普遍愿意开放银行业市场,对市场准入和以市场准入为前提的国民待遇的限制相对很少;对我国银行业而言,虽然我国也愿意引入外资银行,但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为保护我国银行业在短期内免受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作了一些限制性规定。然而,在5年的过渡期中,我国银行业成长很快,已拥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与防范风险冲击的能力,所以过渡期结束后,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开始放宽人民币等业务经营的相关限制,以保证外资银行享有完全的国民待遇。另一方面,从允许提供服务的形式看,发达国家允许其它国家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在本国设立银行机构,以向本国消费者和公民提供跨境服务;而我国在不违背入世规则的同时,仍采取了更为审慎的管理方式,以便对外资银行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例如,对在我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而对没有在境内注册的外国银行分行只允许其经营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业务。这主要是为有效保护国内存款者利益以及我国金融体系安全而采取的措施,理由如下:外国银行分行是母行的组成部分,一旦母行发生流动性风险或者支付危机,我国在外国银行分行进行存款的存款人将无法得到优先清偿保障;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银行在任何地区、任何业务领域的风险都可能传递到分行,我国监管当局难以对外国分行实施风险隔离;而对于当地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我国监管当局可以对其进行风险隔离,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保护存款人利益。

(3)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比较。由表3中过渡期间的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值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相比,二者还很不均衡,这与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的承诺水平都比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测度值与第一名的日本相差0.235,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值与第一名的差距仅为0.088,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值相差较大;与此相反,表3中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承诺水平排在前7的国家或地区,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值差距很小,二者的承诺水平呈现出同步协调均衡的状态。

过渡期之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值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测度值由过渡期间的0.616提高到过渡期后的0.690;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值由过渡期间的0.862提高到过渡期后的1.000。因此,相对而言,银行业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测度值与第一名的日本相差0.165,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值与其它发达国家或地区一样,同处于第一名。由此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呈现出同步协调的趋势,但相对而言,二者仍存在较大差距,仍处于不均衡状态。

之所以仍存在上述不均衡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国对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较为严格,而对其国民待遇的限制相对宽松所致。

总之,相对于过渡期间的我国银行业,过渡期后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均有大幅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仍存在较大差异,市场准入的承诺水平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四、结论与建议

为探究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以市场准入为前提的国民待遇承诺的具体水平及其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位置,本文首先构建了市场准入承诺水平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测度公式;然后对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下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与我国入世过渡期间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及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论为:

第一,从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纵向”比较看,我国银行业过渡期后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为0.690,比过渡期间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0.616提高了12%;而我国银行业过渡期后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为1.000,比过渡期间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0.862提高了16%。由此表明,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提高幅度较小,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提高幅度相对较大。

第二,从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横向”比较看,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仍不高,与排名第一的日本的差距仍较大;而国民待遇的承诺水平则与其它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差无异。由此说明,虽然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提高幅度均较大,但相对而言,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第三,通过比较入世过渡期前后的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二者之间的测度值差距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均呈现出同步协调的趋势,但相对于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而言,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相比,二者还很不均衡。

通过以上结论容易看出,相对于发达国家,全面开放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从自身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也还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那么,面对上述状况,我国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呢?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我国银行业不应只为减少差距而加速开放,而必须根据我国国情保持适度开放。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既要避免开放过度的冒进倾向,又要摆脱开放不足的保守倾向。因此,我们应根据全面开放后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利用本文方法对我国市场准入承诺水平进行准确定位,并通过与其它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发现和改进不足,对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开放是否适度进行准确测定和判断,然后进一步找到并实施适合我国银行业未来稳步发展的对外开放路径,同时应不断适时地确定、调节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和速度,以防止未来任何时候出现开放过度或开放不足的情况。

第二,解决我国银行业所存在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不均衡问题是需要前提条件的,不可一蹴而就。首先,在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进展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应继续坚持有针对性的深化改革,加大金融制度、法规和监管等方面的建设力度,逐渐解决我国银行业所存在的脆弱性问题,尽快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特别是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这是我国银行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解决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不均衡问题的前提与基础。其次,在对外开放的驱动机制方面,适当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适时加大开放外汇市场的力度和步伐,逐步完善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形成机制,为我国银行业内部改革与对外开放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协调发展建立良好的运行驱动机制。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扩大我国银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解决我国银行业所存在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不均衡的问题,确保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充分性和协调性。

参考文献:

[1]MatttoA.FinancialServicesandWTO:LiberalizationintheDevelopingandTransitionEconomies[R].Manuscript,Geneva:WorldTradeOrganization,1998.

[2]MattooA.FinancialServicesandtheWTO:LiberalisationCommitmentsoftheDevelopingandTransitionEconomics[R]TheWorldEconomy,2000,23(3).

[3]ValckxN.WTOFinancialServicesLiberalization:Measurement,ChoiceandImpactonFinancialStability[R].ResearchMemorandumWTOno705,2002.

[4]PontinesV.TheRoleofthe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s(GATS)-FinancialServicesAgreement(FSA)intheFinancialLiberalizationEffortsofAPECEconomies[R].PhilippineAPECStudyCenterNetwork(PASCN)DiscussionPaper,2002.

[5]DobsonW.FurtherFinancialServicesLiberalizationintheDohaRoundPolicyBrief[R].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2,6.

[6]QianY.FinanicialServicesLiberalizationandGATS-AnalysisoftheCommitmentsunderthe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s(GATS)and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J].ABAJournal,XXI,2006.

[7]薛伟贤,冯宗宪,郭根龙.GATS框架下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J].世界经济,2002,(11):41-48.

[8]方友林,冼国明.市场准入交换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83-88.

[9]郭根龙,冯宗宪.WTO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国家经济安全[J].中国流通经济,2004,(3):15-18.

[10]李雁玲,程桂枝.对金融服务贸易与资本项目关系的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5,(7):41-42.

[11]姜学军.刍论改善金融服务与加强金融监管[J].财经问题研究,2003,(6):33-36.

[12]李国安.中国的金融服务市场准入承诺透视[J].厦门大学学报,2003,(2):99-106.

[13]李金泽.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克服[J].法律科学,2003,(1):108-118.

[14]贺小勇.论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条件与WTO规则的冲突与完善[J].南京社会科学,2004,(11):47-52.

[15]周菊.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立法重构[J].政法学刊,2004,(3):40-43.

[16]李祎征.WTO下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准入制度[J].时代经贸,2006,(9):1-5.

[17]邱润根,张志勋.我国金融业的入世承诺与法律监管体制的调整[J].企业经济,2006,(4):185-187.

[18]刘颖.对中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5,(4):71.

[19]苏宁.坚持对外开放加快金融业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6,(8):7-9.

[20]邓朗星,顾朔南,徐滇庆.加拿大对外开放银行业的经验[J],国际金融研究,2005,(4):27-31.

[21]姜波克.开放经济与经济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2]李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度量与比较[J].经济研究,1998,(1):28-31.

[23]Dobson,WendyandPierreJacquet,FinancialServicesLiberalizationintheWTO,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WashingtonD.C.,1998.

[24]Mattoo,A.,NationalTreatmentintheGATS:CornerStoneorPandora''''sBox?JournalofWorldTrade,31,1997.

[25]NadeenU.Haque,KajalLahiriandPeterJ.Montiel,Amacroeconometricmodelfordevelopingcountries,IMFStaffPapers,37(3),1990.

[26]NicoValckx,WTOFinancialServicesLiberalization:Measurement,ChoiceandImpactonFinancialStabilityResearchMemorandumWOno705,2002.

第6篇:银行业市场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 应用型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25-03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ina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bu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ve the problem of no matching guidance materials、weak teaching facilitie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restrict the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pecialty of school finance in our college fina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Key words】Finance Application type Practice teaching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如何应对金融行业日趋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冲击,满足经济发达地区金融行业快速发展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金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实践教学体系对于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改善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高金融人才的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革传统的金融实践教学,构建与金融应用型人才定位相匹配系统的、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新体系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金融专业综合改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就金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具体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当前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50年代,金融理论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对微观资本市场运作为核心的研究。与宏观金融相比较,微观金融课程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例如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公司金融,以资产定价为核心内容的投资学等学科,都具体反映了证券市场交易的各类主体交易行为以及交易的过程,涉及企业、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个人投资者等多方面。基于金融学课程微观化趋势要求,各高校开始加强实践教学。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着实践项目过于简单、项目相互孤立、缺乏系统性以及管理不规范等诸多缺陷,致使实践教学难以达到本应实现的教学目标及效果。

1.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

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一类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如实验;另一类是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使职业技能熟练化,如实训与实习。而目前各高校金融专业一般都开设多为课程实验和校外实习,缺乏实训课程。就实验课程来讲主要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并且各门实验课程之间关联度较差;每门课程的各实验内容也相对分散、孤立。而现有的校外实多又是学生直接进入社会,使学生在金融机构的实践过程中无法找到与校内学习知识点的对接,同时也给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培训压力。造成这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缺乏了非常重要的连接实验和实习的纽带实训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在课程验证实验的基础之上所开发的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综合实训,而这种实训主要依托校内的资源整合达到的,是区别于社会实习的。通过实训项目的锻炼能大大提高学生金融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及根据个人兴趣所长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构建系统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加强实训环节的建设,同时注意实训环节与实验和实习的衔接。

2.实践教学缺乏配套的教材及指导材料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当前各高校所开展的实验课程所用指导材料大多是根据实验软件所配套的软件使用说明修改编写的,基本就是对实验步骤的说明,缺乏金融理论在实验中应用。而学生的校外实习所使用的指导材料主要是以金融机构业务操作流程及规范等内容为主,完全与金融理论相脱节。在这种环节下,实验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既定内容完成实验,学生被动学习;实习活动则是学生根据实习单位的业务性质,按部就班的完成业务操作,长期以往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不能体现,学生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兴趣自我发展,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更是南辕北辙。

3.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教学实践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校内来讲,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专业实训室严重空白。实验、实训室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然而,国内高校单独建立金融市场实训室也是近两年才起步,许多高校在这一块还是空白,这使该专业的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也没有模拟环境体验“融资”、“公司上市”、“保险”及“证券交易”等金融活动,到实际工作中一筹莫展。另外,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往往出现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环节的课程,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和保证而搁浅。或者是象征性的投入一点,根本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校外实习活动中的最大问题是难以建立起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长期稳定机制。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较繁重,适合专业实习要求的机构担心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工作。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机构,又缺乏学校实习督导老师和机构督导老师,实习的机构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

4.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能使实践教学在有效的管理下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应当围绕实践目标设置,重点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分析和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仍很大程度上沿用理论教学的方法,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流于形式化。特别是对于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分布相对分散等问题,管理难度很大,造成相关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缺失。

二、以应用型为导向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紧密衔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铸造“三位一体”的金融专业教学理念,我校金融学专业提出了“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战训练”四个渐进式层次设置的实践教学路径,搭建了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了5年的建设与努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模拟实验和综合实战训练为核心的多层次体系。

1.基本认知实践

该层次主要面向入校不久的本专业学生(大一及大二的学生),通过与校外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学生专业社团和制度化系列化的行业专家专题讲座,以增加学生对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活动的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专业学习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2.基础理论实验

本层次则是依托商务基础实验室等公共实验室为平台的基础实验课程,如统计分析、市场调查、计量经济学和会计等实验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金融学专业所需的一些基础、工具类知识理论,为更好进入金融学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参与意识。通过学生反复的操作训练,掌握职业基础技能。

3.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模拟实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教学

该层次主要是针对已有一定金融学专业知识基础的中高年级学生,以金融实验室为实施平台,按照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专业方向的培养要求,构建以模拟仿真为特点的现代商业银行业务、证券期货及外汇业务和保险业务三大类综合实验。通过这一环节培养的学习锻炼,使学生具备在不同金融行业工作的必备工作技能。比如,教师给学生提供进行深入研究和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作出金融产品投资组合的方案。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研讨小组,各小组成员对课题先进行自主分析,再进行共同探讨、碰撞思想,小组长在充分集中各小组成员的意见并确认可行性后,形成最终的组合方案。最后按照方案要求在仿真模拟交易系统里进行具体实施。

4.实战性、多层次的综合创新实战训练教学项目

这类项目是以金融市场综合实验室为基本平台,主要是以仿真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上市公司为平台设计的微缩金融市场活动训练项目,包括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证券交易、公司上市与运营等训练项目。通过多专业协作、资源共享、真实有效的校园微型社会经济环境,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的实战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干中学”,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环节。例如,公司上市与运营是通过模拟公司上市及上市后的运营,在运营期间先后有几百位学生担任职务,并把根据自己所学理论确定企业战略规划、指导市场、形成投融资方案,最终以每股累计收益来衡量公司运营的效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与应用实践能力,见表2。

5.校外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综合性实践

校外实习的特殊性在于学生能够进入实际工作,学生在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的带领下,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思考分析问题,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这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一次拓展与拔高,也是对专业教学水平、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的一次验证。我院金融专业近年来,通过校企联合方式,与宁波市保险业协会、建设银行和期货业协会先后合作开办了“保险班”、“建行班”及“期货班”。这些金融特色班的学生能够在完成校内教学学习后,经过合作单位的岗前培训在第8学期直接由金融机构安排对应岗位进行专业实习。通过这种金融机构岗位的实战锻炼,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全面提升,实习期间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实习单位将直接录用。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的综合检验。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毕业实习的方向要求从应用方面进行探索与设计。我院金融在毕业实习中要求学生结合当前金融机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然后由学校及联合培养的合作单位共同进行选题和开题论证。这样可以使毕业论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金融领域内某一基本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科学、全面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内容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4个方面。从评价的客观性和管理角度出发,评价主体一般由教务处和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承担,而评价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院(系)的管理工作。对于评价内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对相对独立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行,对于它们也应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下面结合我院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谈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实验类课程教学评价

这里所指的实验教学是指附属在理论教学中或短学期的实验课程教学。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评价,力求做到区分理论教学,形成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应以整个实验过程为基础,强调对实验全过程的整体、动态评价,而不是仅以实验结果为目标的单一、静态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解脱标准实验结果的束缚,给学生更多的自,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索,因此整个评价体系重点应放在内容、方法和效果上。如在教学内容的评价方面,其评价内容上强调实验内容的设计是否合理,目的是否明确具体,是否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实训类课程评价

实训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型”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实施原则下确定的系列训练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和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评价体系也围绕此目标进行设置。因此,综合训练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非常重要,评估体系的主要组成如下:①训练项目设计方案评价。其中包括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先进性、科学性、可靠性、综合性、可行性及方案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综合性指标系数的高低等。②训练项目实施过程评价。这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③训练项目实施结果评价。项目结果分析应具有科学性、正确性,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及对生产过程的实际有指导意义。

3.实习设计类课程评价

校外实践活动主要以增强学生对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管理及大型企业投融资活动的感性认识为目的。因此,对这部分的评价体系应以激励学生参与性、创新性为原则。对于这部分实习的评价应包括校内老师和实习单位两方面。校内部分主要有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实习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价,实习单位则对学生实习期间表现等进行评价。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主要针对学生选题、设计能力和作品质量进行评价,如选题质量方面的评价包括是否符合综合训练要求、选题的难易程度、选题与实际结合程度来考核。

参考文献

1 王玲.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江南论坛,2011(8):56~57

2 王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视角,2011(5):67~68

3 吕颖毅.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的课堂教学改革[J].市场论坛,2011(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