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成本论文范文

企业成本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成本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成本论文

第1篇:企业成本论文范文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成本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一些公司的老总、企业的厂长,经常谈论到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钱难赚,原因何在?

我们知道,“收入-费用=利润”这是一个会计方程式。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品销售价格和原材料采购价格基本上是固定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者都是变量,是一个三元一次未定方程。因为都是变量,有无数个解,需“全员”来解。作为购销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决定的,谁说了也不算,企业能控制的只有成本和费用。在企业管理、成本控制方面有很多典型经验,但不是任何企业都能把“真经”学到手,下面介绍一种“易懂、简便、实用”的成本、费用控制方法。

提及“粮本”,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那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粮、油定量供应的重要方式。在当时粮油紧张的情况下,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可谓功不可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完善,粮食供需矛盾已经解决。“粮本”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粮本”这种管理形式,在企业管理的某些特殊时期是可以借鉴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的。

众所周知,企业天生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组织形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竞争说到底是成本竞争,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如何控制成本费用已成为各个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企业中的各生产环节及职能部门,围绕着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在管理方面的各种方法,应运而生,如模拟市场核算与成本否决、购销比价管理、厂内银行、定额限额管理、经济承包责任制、目标成本管理等,这些方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把成本费用管理由事后考核变为事前控制,笔者便想到了“粮本”这种特殊的管理方法。在此就如何运作“粮本式”的管理方法,控制好成本费用,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粮本”的重要作用:

“粮本”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是粮油供应的有效凭据,是被城镇居民所接受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定量管理方法,凡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用粮本买过粮的对此都记忆犹新,情有独钟。其作用是定量、限额控制,在批准的定量之内使用,但决不允许“寅吃卯粮”。粮食管理部门在管理粮本上可称得上铁面无私,严格控制。正是这种管理方法,使泱泱大国的市民增强了计划意识,为生计周密安排,省吃俭用,自我约束。

“民以食为天”,既然粮本能控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粮食,这种方法也能控制企业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成本及费用。因此将这种管理方法运用到成本费用控制方面。过去人们生活离不开粮本,对这种管理方法非常容易领会,即易于被员工所接受,又可增强员工成本费用控制意识,所以推行起来很顺利,象居家过日子一样,把成本费用耗费当作计划经济下生活中定量供应的粮食,精打细算,从而达到费用控制目的。

二、“粮本”定量指标的确定

首先根据目标利润确定目标成本也即确定定量指标,这是一项很关键的工作。如果制订的目标是一个高不可攀、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那么从一开始大家就放弃了努力;如果制订的目标过低,即使实现了目标,也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要求目标的制订既要先进合理,又要切实可行。因此财务部门要会同企管等有关部门,搜集本企业近几年的数据资料,并参照同行业先进成本指标确定目标成本,抓好以下中心环节:

第一,明确目标成本任务,全员分解指标。

确定成本指标范围,定任务到岗位,将各项成本,特别是可控成本,分门别类细化到最末端是首要环节。分解指标的要求:一是控制范围求广。凡是构成成本要素的都要纳入分解对象,从每个岗位算起,逐级汇总,“横到边,纵到底”,实行量化考核,不留死角和空白。二是指标分解求细。凡是影响成本升降,大到原材料,小到低值易耗品,都要确定控制目标。将成本项目考核指标层层分解、细化,责任到人,对责任人或单位进行考核。比如将电话费细化到每一部电话的使用部门,办公费细化到每一位员工,制定出各部门、各处室,甚至每位员工的支出限额。三是指标制订求严。只有“拧干水分”,把指标卡紧了,控制严了,员工才能思想上有触动,工作上有压力。对成本指标及时进行修改,指标每年都有新台阶,确保成本指标具有先进性。

第二、落实责任,层层签订合同。

目标成本确定后,厂部与各分厂、车间及处室签订承包责任制,分厂、车间再将成本指标分解承包到班组及岗位个人,形成上下联动、利益一致的责任体系。

第三、逐笔登记,严格考核。

成本管理工作重在控制,贵在坚持。按照责任制考核,坚持硬指标结硬账,在考核过程中,坚持不迁就、不照顾、不讲客观的原则,促使各部门自觉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体系,使各项成本费用都处于有效地控制之中。

三、操作方法:

首先按照与各承包单位签订的目标成本、费用所确定的各项费用指标,作为全年“定量”,按照各费用类别及定额分别记入“粮本”的右上方。然后将各类费用按月平均分摊,记入“粮本”中各相关费用账页的贷方,当月发生的费用逐笔记入借方,(期末如有余额应为贷方余额)由财务人员严格控制各单位的“粮本”定额,不允许超支,当月节约的费用可结转到下月定额中累计使用。当月费用不足的次月再报,使各项费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按照“粮本”的管理方法,各车间分厂由成本核算员负责,处室及发生业务较频繁的单位指定专人管理“粮本”,集中报销,就象用粮本买粮一样在每次报销签字时,出示此本,以便各级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随时翻阅,在“定量”范围之内领导签字。持本到财务部门,财务人员在处理报销业务之前先在“粮本”相关的费用栏中登记,“对号入座”,结出余额,并加盖经办人章,然后再做账务处理。对于由财务部门集中处理的费用如领料单、运输劳务费、维修劳务费等,月末各单位持本到财务部门进行查询、登记。

每月月初,各单位应主动持本到财务部门,由财务人员登记下月费用定额,并结转上月未使用完的费用定额。每季度的正常业务结束后,各单位应及时把成本费用控制登记簿交到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组织人员集中对本季度已发生的各类业务进行审查,并结合各单位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及上报的资金预算计划合理安排下一季度的费用计划。

四、“粮本”使用注意事项:

1、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粮本的管理方法办理报销、领用物品等业务。

2、此登记簿在办理费用签字时,供领导审查,凭此登记簿到财务部门办理报销手续。

3、该“定量”为各单位承包费用定额,当费用定额发生变化时,应持此登记簿由领导批准并签字。

4、此登记簿除财务人员(仓库发货由保管员填写)作记录并盖章外,其他部门不准填写数字。

5、凡是“粮本”上没有的成本费用项目,财务人员拒绝受理,提供劳务的部门,要看接受部门的“定量”,凡是“定量”中没有的,财务部门一律不予办理转账手续。

6、承包责任制的有关财务指标要与会计制度相吻合。

五、应用效果:

这种“粮本式”费用控制方法一提出,便得到领导的赞同和大力支持,专门召开会议,安排推行这一方法。平阴铝厂财务处会计人员严格把关并制定了管理使用方法,贴在每个“粮本”的前面,此法易懂,便于操作,经济实用。任何管理工作都要讲求经济效益,建立某项控制方法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付出一定的代价。为了节省费用,按照“实质重于形式,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财务处仅花了几十元印制了“粮本”。这种方法的实施虽然增加了部分工作量,但是达到了控制费用的目的,改变了以前“秋后算账”的做法,原来费用超不超问财务,现在费用超不超问自己。

平阴铝厂通过推行此法已四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推行的当月就减少费用支出25万元,如差旅费、办公费等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呈逐月下降的趋势。员工精打细算,象花自己的钱一样,观念发生了变化,由“要我控制费用”转变为“我要控制费用”,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六、“粮本式”管理方法的特点:

一是操作简便、易行,“会买粮就会使用”;二是“管理”成本低,少则几元,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三是应用广泛,在管理方面,凡是能用“量”、“额”表述的都可控制,如“资金流”可由财务人员控制,“物流”可由仓库保管员进行一级控制,由各分厂、车间成本核算员进行二级控制。如工程管理可根据预算对主材进行“定量”控制,对预付款可根据形象进度进行“定额”控制等等。这种方法对所控制的范围,采用“倒减”或“倒计时”,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

第2篇:企业成本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并购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有效途径。企业要综合考虑并购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益,否则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并购在成本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成本;企业;财务

并购是资本市场中企业兼并、收购和联合三种具体的资本经营方式的统称,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主要途径。我国企业并购开始于1984年的,90年代以后企业并购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形式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企业并购有了更强劲的发展。1999年9月深圳保安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收购了上海延中实业公司16%的流通股股票成为其股东后,又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的并购。随着中国加入WTO,在中国企业逐步走进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外资并购的势头不断强劲。

现阶段,我国企业并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企业并购的规模日益扩大化。如广州控股出资14亿元购买沙角B电厂,实现了我国电力股权单项标的最高金额。并购的质量有所提高。并购动机开始趋向优化资产存量结构,并购方式向多样化发展,并购环境也大大改善。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还是相当低的。而从并购后的效果看,2005年以前发生并购的45家上市公司的重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只有15%的公司在经过成功的资产注入后焕然一新,20%的公司经营一波三折,36%的公司在财务重组中很难维持,29%的公司重新陷入困境。笔者认为,企业决策者对并购计划不进行必要的成本决策分析是造成不少企业并购失败的关键所在。企业要想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就必须对并购计划做出正确的成本决策分析。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企业并购的成本构成分析

要进行企业并购的成本决策分析,首先应该明确企业并购的成本构成。分析企业并购的成本构成应从四个方面进行:

1、企业并购的进入成本

也被称作并购完成成本,是指并购行为本身所发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指并购活动直接发生的成本,如现金收购的购买支出;在债务收购、杠杆收购等情况下,开始可能并不实际支付收购费用,但是必须为未来的债务逐期支付本息。间接成本是指并购活动发生的各项间接支出,如在并购过程中发生的策划、谈判、文本制定、资产评估、公证、更名等费用。

2、企业并购的整合成本

也被称作并购协调成本,是指并购企业为使被并购企业按计划启动、发展生产所需的各项投资。并购的整合成本主要包括:

(1)整合改制成本

并购企业在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后,必然要对被并购企业进行重组。小则调整人事结构,改善经营方式;大则整合经营战略和产业结构,重建销售网络。

(2)后续资金投入成本

为了实现并购战略目标,并购企业要向被并购企业注入优质资产.拨入真动资金为新企业开拓市场支付市场调研费、广告费等。

(3)内部协调成本

并购后企业规模快速扩张,使企业的业务活动组织协调工作更加复杂,相应的协调成本势必增加。

3、企业并购的退出成本

企业并购的退出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在通过并购实施扩张而出现扩张不成功必须退出,或当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现了不利的变化,需要部分或全部解除整合所发生的成本。一般来说,企业并购的力度越大,可能发生的退出成本就越高。

4、企业并购的机会成本

企业并购的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完成并购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尤其是资本性支出,相对于其他投资和收益而言的利益放弃。

二、并购成本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是否进行并购,首先取决于荠购的成本,并购成本对并购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企业并购在成本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并购的结果。

1、并购动机非理性导致并购成本测算不准确

由于企业并购动机的不理性,缺乏长远战略考虑,企业为了眼前的政策优惠或为某一优势生产要素吸引,或其他某一方面利益的吸引,盲目决策,导致并购活动这种市场化行为的非市场化操作,为并购企业带来了财务隐患。例如,赤峰市双马集团核心企业赤峰糖厂盲目地兼并与制糖业不相关的赤峰玻璃厂、第二制酒厂、乌丹化工厂等跨行业亏损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并承担债务4571万元,注入新资金8954万元,最终导致集团负债4.3亿元,负债率达95%,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

2、我国企业并购完成成本受多种不利因素影响

并购完成成本是并购方为获得目标企业而付出的成本,并购完成成本的高低一般直接体现了并购目标企业的价值,同时,并购完成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并购方的未来投资回报率。并购完成成本的确定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国企业并购完成成本的确定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

确定并购价款的主要依据资料是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股价变动情况表和财务报表等,但被并购企业很容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而杜撰信息。

(2)评估的方法和程序

从资产清查程序来看,评估机构在有限的时问内,很难对目标企业进行彻底的清查,往往只能采取抽样的方法,这会导致部分资产实际状况与账面价值不符。再加上评估方法、评估参数和标准不同,也会引起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谩差。

(3)其他因素

其他影响并购完成成本的因素。比如政府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干预企业间的并购行为进而影响并购完成成本。再如资产评估机构也有可能在多方干预或自身利益驱使下,出具虚假不实的评估报告。

3、并购时对整合与营运成本重视不足

并购得成功,并购前期过程固然重要,并购后的企业整合与营运同样至关重要。实现企业之间的管理、技术、文化和人才对接融合是当前成功并购的难点所在。而这些整合与营运成本往往占企业并购成本的大部分。并购后,并购方对目标企业在经营管理、市场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往往还要作进一步的整合与营运成本投入。由于整合与营运成本种类多、数量大,往往占企业并购成本的大部分,因而企业在并购时应对其进行着重考虑。

4、为企业并购服务的中介机构欠发达

企业并购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一种交易,要涉及资产、财务、政策、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项专业的工作。因此需要投资银行、并购经纪人与顾问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协助进行。在中国,产权交易中心是为企业提供信息的专门中介机构,由于出现时问不长,产权交易过程中各项制约机制不健全,并且相互之间缺乏交往,因此提供的信息不完整,没有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另外,我国大多数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也对于服务企业并购的实践经验不足,当服务于企业并购时,它们对企业并购的设计、咨询真正提供的帮助甚少,没有起到作为中介机构应有的作用。

三、并购成本控制的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为加强企业并购成本的管理,有效控制并购成本,企业在并购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并购

企业在并购时,要遵循资本运营的效益增值和效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并购,旋并购目标具有战略性、长远性,避免盲目性并购。同时,既要防止行政部门的过度干预,又要取得政府的政策支持,以保证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为企业扩张后的运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2、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

企业应从相关性、互补性等方面分析并购双方的优势与不足.其中包括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市场销售能力、技术潜力等方面,估计两公司之间可能产生的协同价值,并以此来决定并购公司所要支付的并购成本。此外.还要确定对其它潜在收购者可能产生的协同价值。如果并购公司取得的协同价值小于竞争者可能取得的协同价值,则在投标中会失败此外.要深刻了解目标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和其紧密相关的产业特征,避免进人一个退出成本高昂的衰退陷阱中去。

3、选择合理的并购方式,以有效降低或有负债的风险

并购方企业应在多种并购方案中,采取有利于己方的方案,力争降低或有负债的风险。例如,可将目标企业进行终止清算.按企业清算的程序.清理企业资产和负债,并购放在收购原企业的有效资产后,重新注册设立新的企业,这样可以解决所有的历史遗留问题。

4、聘请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

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是资本市场的一种重要交割活动。需要诸如银行、会计审计等事务所的参与。企业在并购时,对参与其中的经纪人、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提供的资历及相关信息,需要进一步证实,并扩大调查取证范围,以保证其在企业并购中的意见客观、公正。

5、合理编制预算,强化预算控制,降低并购后运行成本

第3篇:企业成本论文范文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困难,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环节之一,好的管理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经济利益。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本文在分析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对策,以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对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也只仅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主要是以节约的方式,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发生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

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来降低产品成本:一是规模效益,二是增强与供应商及分销商的谈判能力,以期由此达到转移成本的目的。由于其规模的大小受需求大小的制约,更何况现在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差异正在加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有缩小的趋势。企业成本简单的从核心企业转移到供应商或分销商,非但不能降低产品最终销售价格,而且会导致成本的增加,从而减少了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增值。尤其是在当今日趋公开的市场环境下,过分的成本转移将使企业失去好的合作伙伴。

(二)成本管理方法陈旧。虽然我国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成本管理方法还是很陈旧,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据调查,57.1%的企业使用品种法,41.5%的企业使用分步法,其中使用平行结转法的有22.9%,使用逐步结转法的有16.8%。当前世界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因为购买者的偏好并非完全相同,随着生产的发展,购买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要求厂方设计并生产自己最满意的商品,厂方也可以高效益保证购买者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一条生产线上可能只有几台相同甚至是没有两全一样的产品。这样的生产方式将适用于分批法计算成本。我国现在只有5.7%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表明我国的生产组织还比较粗放,对消费个性的重视不够,相应带来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上的简单化。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是目前成本与成本管理中较为流行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从被调查企业的情况看,51.4%的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法,38.9%的企业采用了计划成本法,18.1%的企业采用了标准成本法。但是,先进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法在企业中未得到推广。

(三)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体的确立失误。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种偏差: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导致管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财务,广大职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因而缺乏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浪费现象极其严重,于是企业的成本管理因失去很大的管理群体而难以取得成效。

(四)不良利益动机驱动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在我国,有相当多企业管理者因偷逃税款、粉饰业绩、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不良利益动机的驱动,任意调整、编造成本资料,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并导致以成本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活动的交通和效能的降低,给企业造成相当的损失。当然成本信息失真也可能是由于成本信息与成本管理的相关性较差引起的,这也是成本管理所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企业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每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本质及其适应的经济环境的特色,构建出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一方面,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是应将视野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及产品的设计,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由此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

(二)引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思想。现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多变,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企业开始重视制定竞争战略,并依据顾客需求与竞争者情况的变动随时调整举措,这样就进入了战略成本管理阶段。战略成本管理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战略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对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及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

(三)培养全员成本管理意识。目前,由于大多企业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不懂成本,因而对他们所进行的设计、拟定的工艺、制定的计划及采取的措施,会对产品成本起什么作用、有多大的影响,一般无以估量。因此,加强成本管理,首要的工作在于提高广大职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增强成本观念,贯彻技术与经济结合、生产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成本培训班,借以提高他们成本方面的专业知识,从技术经济领域开辟降低成本的广阔途径,并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实现自主管理,既是一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第4篇:企业成本论文范文

当代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引起了企业经营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成本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全球范围内两大代表性的成本管理模式: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costmanagement,ABCM)和成本企画(Targetcosting,TC)。本文拟选取其中的成本企画模式作一简单介绍,以提供加强和完善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借鉴。

2成本企画产生的时代背景

外部驱动成本企画是日本型成本管理模式的核心和精华,最早萌芽于60年代初期,源自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新车开发和车型更新中。但成本企画真正成为一种确保目标利润的手段还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的事。石油危机使得世界发达国家受到重创,而日本却藉此机会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其成功的秘诀主要得益于具有能够大幅降低成本功效的成本企画。成本企画从改变设计入手解决了当时传统成本管理无法解决的汽车成本骤升的问题。之后,以汽车业为中心,成本企画在日本许多行业中得以迅速推广,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在产品的企画、开发中,根据顾客需求设定相应目标(目标成本),希冀同时达到这些目标的综合性利润管理活动”。

由此看来,成本企画的产生、发展是以大型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以国际市场竞争为外部推动的,直至今日的全面推广和日臻完善,是外部的市场竞争为促生成本企画注入了第一驱动力。

3成本企画模式赖以运行的组织管理体制——内部条件成本企画作为日本型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纳入管理会计范畴)的精髓,就其国际意义而言并非创新,因为目标成本不过是从美国引入的。但一旦目标成本与日本独特的组织管理体制相结合,就构筑成了今天令国际瞩目的具有日本特色的“目标成本计算.成本企画”的成本管理模式。

日本的组织管理体制具有综合性战略管理体制的特征,它由工作团队精神、可视性管理、多功能化、全员质量管理、定期信息传导系统等构成。限于篇幅,这些具体构成本文暂不详述,只是以以下两个角度为切入点来透视成本企画的组织管理体制。

3.1组织管理体制运作的文化基椽—集体主义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可从个人相对集体的关系窥豹一斑。集体主义倾向浓烈的社会,个人对集体的依赖性强,社会结构具有凝聚力,因而在一个组织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个人之间能够协作一致,群策群力。

日本是一个有着深厚的集体主义文化根基的社会,在人们的意识中,沉淀着一种长期的历史观念,即人与生俱来的就归属于某个组织,脱离开了组织个人便举步维艰。人们以组织为中心,形成了个人与组织相融的一体性组织体制。然而并不是任何组织体制都能有效地运作,一体性组织体制概莫能外,它需要适当的管理形态来启动。管理就是要以管理的手段影响一定组织体制下个人的行为,发挥出个人的潜能。

3.2组织管理体制运作的形态——水平管理国民的集体主义意识必须与组织的管理体制相契合,也就是说,要构建一种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职工的集体主义潜意识能够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运用,从而能够极大地创造效率,提高效益。否则,非但不能创造效益,还可能因为两者的抵触和冲突而为此付出代价。例如,日本战后为了实现现代化,引进了纵向线状的欧美式组织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与欧美社会较强烈的个人主义相吻合,而与崇尚集体主义的日本社会却格格不入。到了70年代,集体主义社会与个人主义色彩甚浓的管理体制产生的矛盾和摩擦日益突出,以致不能应付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崛起而带来的战略问题(如如何生产便宜、优质和交货及时的产品等新课题),因此进行组织管理创新迫在眉睫。日本藉此一改过去纵向线状的垂直管理体制,建立起交互横向的水平管理体制。水平管理不再是经营者的纵向控制和信息传递,而是经营者与生产人员、成本会计人员、设计与生产技术人员等协力的相互交流,依靠广范围的决策参与使得影响整个生产循环的问题得以解决,使得合理化决策的执行、控制能迅速贯彻。如在成本企画阶段,成本会计人员与企画设计人员通过反复商讨以实施成本企画;在成本改善阶段,现场作业人员与管理人员协作一体进行成本管理和价值工程分析。由此看出,水平管理有利于疏导集体主义所内含的潜能释放,促成了全员参与和信息的交互式传递和运用,从而能够形成个人以组织为中心的协作局面,最终带来组织的蒸蒸日上。

4成本企画的目标

在日本,目标成本计算与适时生产系统(JIT)密切相关,它包括成本企画和成本改善两个阶段。成本企画的目标是通过设定、达成目标成本并得出估算成本,使得估算成本逼近目标成本,也即使估算利润逼近目标利润,这其中目标成本的设定和达成是关键的一环;而成本改善则是生产过程中持续性的成本降低过程。

在成本企画阶段,首先要根据长期的盈利计划、市场战略价格和现实生产环境进行企画对象的目标成本设定;接着由主管工程师负责,成本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以满足顾客需要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立足点,对企画对象的构成从部品、机能两个角度展开目标成本分析;相关的生产部门与材料供应商通过改进生产方式与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来进行创新以达成目标成本,这样,可以把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的目标一起包含在计划范围内;在企画的实施决定阶段,从价值工程的角度估算预期的实际成本(即估算成本)。不管目标成本与估算成本间存在多大差异,在设计图上设计时,通过各种措施与手段力求估算成本逼近目标成本。

以上实际上是图纸上降低成本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成再设定再分解……的多重循环,即目标成本设定之后,对其进行分解,使目标成本布局具体化;布局完毕后,便对症下药,在每一布局之处实施省料且有效的生产方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限制所消耗的费用在设定目标成本范围内;实施结果的成本估算值如果不大于目标成本,则可以过关进入下一个实施循环。由此可见,直观上成本企画是通过多重循环逐次挤压以达到成本降低目的的。

在成本改善阶段,通过大量的生产进行持续性的成本降低。象改进生产效果一样,目标成本应同在某确定预算期内的预期成本改善目标分阶段进行比较。企业所有部门各个层次的职工与管理人员,为使改善目标逼近目标成本,应经常性地从成本意识的角度来提出改进成本和技术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当然这已进入生产而非企画阶段了。

5成本企画的实质

成本企画的实质是成本的前馈控制,它不同于传统的成本反馈控制,即先确定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根据实际结果偏离目标值的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调整先前的方法和步骤,而是针对未来的必达目标,据此对目前的方法与步骤进行弹性调整,因而是一种先导性和预防性的控制方式。

具体说来,前馈控制为使事后发生的实际值与最初的计划值非常接近,必须将最初的计划值(目标利润、目标成本)不断地与结合实际情况后的计划值(估算利润、估算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最终两个计划值之差额趋近于零。

成本企画的前馈控制体现了成本管理的两种新思维,其一是源流式成本管理,即将降低产品成本的“重心”由传统的生产阶段推溯至开发、设计阶段,对企画对象的最初起始点实施充分透彻的分析,从而有助于避免后续制造过程的大量无效作业耗费无谓的成本,使得大幅度削减成本成为可能。其二,前馈控制体现了“成本筑入”的思想。一个完成了的产品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是图纸上就制造过程进行了一次预演,预演时赋予的各种条件就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具体各项要求的体现。直观地说,设计就是在图纸上制造产品。成本筑入意味着在将材料、部品等汇集在一起装配成产品的同时,也将成本一并装配进去。倘若在图纸的预演中排除了各种无效或低效因素,图纸上有限的筑入成本可能就等同于制造现场的实际成本,这就等于在前期确保了成本降低的可能性。

6成本企画的启示

成本企画作为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以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出许多不同的启示。限于资料,笔者根据拙见谈谈以下几点。

启示之一:市场竞争是成本管理创新的一大动力源。因此,如何引导和运用市场机制,应成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此方面,邯钢的成本管理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启示之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应体现权变思想,以应付变化,使企业发生变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范围内的文化塑造,具有战略意义。企业文化是一个磁场,具有同心力的作用,能够引导和同化不同的个人价值取向指向企业的共同目标。成本管理需要全员参与,不是个人所为能及的事情。在企业文化大背景之下嵌入成本文化具有水到渠成之功效,使得成本意识的萌发具有自发性、积极性,从而起到成本管理的思想开路的作用。尤其是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中,个人所受的文化冲突影响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因此塑造企业的文化磁场以顺应时代的转变将是重中之重。

启示之三:成本企画以目标成本计算的形式将成本降低活动上溯至产品生命周期的源头,这就意味着,成本降低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除了成本企画将成本降低的视点转移至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之外,笔者认为,这个视点还可下滑至产品的使用过程。

一般而言,企业都比较重视产品的售后服务。不可否认,产品的售后服务对于企业稳定和吸引顾客源、树立良好形象以产生口碑效应促进销售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从成本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售后服务这一活动时,不难得出:良好的售后服务一般引致高额的期间费用,从而减少了当期利润,也就是说,售后服务吸收了一部分当期利润。从这一意义而言,较少的售后服务活动能够引起当期利润较少的降低,因而也应当受到成本降低的关注。

既然售后服务具有如上所述的双刃效应,因此如何发挥其正面效应、规避其负面效应便成为企业的一个战略和策略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对此问题加以考虑:①加强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成本。售后服务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产品质量不过关,因而产品使用过程中质量问题倍出。笔者认为售后服务成本可以作为质量成本的一部分通过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来降低或削减;②将顾客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资源加以对待。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充分利用顾客的消费需求信息优势设计和开发产品,以推进差别化战略的实施;在产品的使用阶段,对顾客进行培训,以便于顾客更好地使用企业的产品,降低产品的使用成本。当然培训成本应与售后服务成本相比较,以孰低作为两者取舍的标准。

第5篇:企业成本论文范文

关键词石油企业成本核算成本控制

1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中国石油企业实现新世纪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石油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科技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石油生产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充分认识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前提下,制定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是中国石油产业在新世纪开始最迫切的任务。中国石油企业面临的挑战来自多个方面,一方面国际竞争环境日益严峻,而同时企业自身缺乏足够的应对这种竞争的实力。在中国石油产业传统的政府规制体制下,石油产业的主要业务由中央政府垄断经营,也就造成石油生产企业长期以来是事实上的自然垄断行业。但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石油工业必将受到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贸壁垒将被拆除,中国的原油开采将随国际油价波动。国内外市场接轨后,通过石油进出口,中国国内的油价与国际市场油价会相互影响,通过市场的机制和力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格接轨。由于国际石油市场容量和交易规模极大,这种相互影响将主要表现为国内油价追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动,并受国际市场制约。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状况,将因国际石油贸易量和交易价格的波动处于不稳定状态,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大。而且国内的原油价格和国际市场接轨后,由于国内石油生产企业没有直接影响石油价格的能力,而只能被动接受国际价格,因此,国际油价波动将能够直接影响上游企业的收益;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一些实力强劲的跨国石油企业已经开始进军中国的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直接与国内石油生产企业展开上游竞争。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壳牌、埃克森、美孚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等一些外国公司进一步深入参与了我国陆地、海上油气项目的勘探开发。这对于长期以来在国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一些石油生产企业来讲,无疑是非常大的冲击;

第三,国内石油缺口逐渐变大,出于国家战略考虑,对石油生产企业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石油需求量也是节节攀升,并且国内石油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2000年我国的原油进口曾达到7027万t,创下最高纪录,此后2001年、2002年原油进口数量都有所下降。按照2003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4380万t计算,2003年全年的原油进口量估计会突破8000

万t。正是由于原油缺口逐渐变大,国内石油企业必然将承受在降低消耗的前提下提高原油产出的巨大压力。因此,石油生产企业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中石油和中石化相继将“低成本”和“走出去”战略作为新世纪的重点发展战略,试图进入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的国际石油开发市场。同时对投资者承诺,将大幅削减操作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从本质来看所有这些战略都是围绕一点进行,就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最终增强企业应对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降低油气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新世纪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关系到中国石油企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

2对产量的片面追求和成本考核的不合理是石油企业成本过高的重要因素

最近10年的相关数据显示,国外石油公司的生产操作成本发展趋势是稳中有降,保持在2~4美元/桶之间,低于国内石油生产企业5美元左右的水平。从综合生产成本来看,国外石油公司基本稳定在10~12美元/桶左右,而2003年中石化石油企业年均17.8美元/桶,折合人民币约950元/t,并且在中原等部分开发较早的老油田区块,综合生产成本还在逐年上升。国内石油企业生产成本远高于国外企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很重要的两点在于:对石油产量的片面追求和成本考核体制的不合理。

2.1过分注重产量而不是经济效益使企业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由于石油的重要意义,多年来在石油企业内部始终都是“成本服从于产量”,不论是在前期勘探还是后期开发环节,都将产量的保持和提升作为资源投入的最重要的核定标准。尤其中石化和中石油上市后,各大油田更是感觉到了保持和提升产量的巨大压力。而且在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和一般基层生产者的绩效考核中,产量始终都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但是对于一个应当以盈利为目的的现代企业来讲,过分注重产量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其深远。一些油田和区块经过了几十年的勘探开发,本身已经进入了正常的产量递减期,勘探和开发的难度将逐渐加大。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国外公司对高操作成本的油田和油井一般进行废弃处理,而国内企业注重产量,为了稳产和高产往往会加大成本投入而忽视由此产生的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重大影响,大量采用增产措施。这些措施所发生的费用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维修费用,其强度要远远超出一般的维修费用。在油田(区块)开采的中后期,措施费用要占到操作成本的30%~40%。

由于目前开采技术的限制,对于很多老区块的高投入往往很难收到高产出。过分注重产量而不顾开发的经济效益,最终造成了对资源投入缺乏合理科学的评估,无法规避和降低投资风险。再加上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石油企业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机制,使得石油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缺少和国外大型石油公司竞争的实力。

2.2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国内石油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无法做到对投资效果的科学评估,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

美国石油公司的油气成本核算方法———成果法堪称世界上最为成熟、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油气成本核算体系和技术方法。根据美国SEC颁布的《SX4—10条例》的规定,油气生产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相应的油气成本也分为矿区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四个组成部分。各部分的基本定义和主要构成如下所述:①矿区取得成本。是指购买、租赁或以其他方式取得矿区(即矿产权)时发生的成本。包括租赁定金、购买或租赁矿区选择权的成本土地租金、经纪人手续费、登记费用和法律费用以及为获得矿产权发生的其他成本。②勘探成本。是指发生在可以保证勘查的确定区域和被认为具有油气储量前景的正在勘查的特定区域的成本。勘探成本可以发生在取得矿产权之前或以后。其主要类型有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成本、未开发矿区的持产和保留成本、干井贡献和井底贡献、钻井和准备钻探井的成本以及勘探型参数井的钻探费用。③开发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接近探明储量的机会和为建设用于开采、处理、集输和存储石油和天然气的设施而发生的成本。特别是为建立提高采收率系统的成本也包括在开发成本中。④生产成本。是指运行和维持井与有关设备和设施而发生的成本,换言之,是指为把石油和天然气提升到地面并对其进行处理、集输和储存的成本。其内容主要有运行井和有关设备与设施的人工成本、修理和维持费用、材料及供应品和消耗的燃料及动力、探明矿区及其之上的井及有关设备与设施的财产税和保险税、生产税。

成果法与我们石油企业核算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国外勘探开发的资本化支出(不含辅助设备支出)是按生产的油气产量逐年折耗、摊销,投资回收与产量挂钩。在这种核算方式下,投资的效果直接反映在石油产量上,可以科学合理地对投资效果进行量化和考核,从而决定投资的合理性,能够更为有效地决定资源分配比例和流向。是把资本化的采油气井、注水井及地面设施等固定资产,按规定的年限计提折旧,没有与产量挂钩,使油气产出与成本不相匹配,造成油田高产时效益虚增,低产时成本压力加大。考核方式的不科学使得在确定投资效果时,无法真实反映单位产量的成本消耗以及不同区块之间、不同油井之间的成本分摊情况,而只能反映一段时间和范围内成本消耗和产量情况。这就造成在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以及项目后评估时,很难得到准确的信息,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投资决策是非常不利的。

3对石油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几点思考

3.1对勘探开发资本化成本应按“产量法”摊销

目前,很多油田以及区块已经进入开发后期,含水量大,开发困难。但是在原有的成本核算体制下,很难真正反映出这部分区块的勘探开发成本消耗,从而给企业决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油气成本核算方式与国际通用方式的接轨,有利于客观考核油气生产活动的经营状况,保障降低成本措施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同时对于石油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评估和决策体系,增大勘探开发的合理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应逐步由注重产量向注重经济效益转变

原有的过分注重产量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提出的严格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将重点放在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由于大量油区的老化和减产,如果产量大幅下滑就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石油企业拓展勘探开发领域,在更大的范围寻找优质储量。获得高品位的经济可采储量,既是增强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更是从源头降低油气成本的重要途径。因此,从企业长远效益出发,必须拓展勘探开发领域,力求在新的勘探领域寻找到优质储量。

在拓展可开采区域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含量,降低成本消耗。利用Solow模型对大庆、胜利等石油管理局的历年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国内石油生产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最好也就是48%左右,而国外大公司一般可以达到80%以上。石化集团公司创造1元利润需投入的管理费和销售费为国外公司的8~9倍。中国石化拥有员工比世界前四大公司员工总数还要多,人均创利仅为壳牌公司的1%。因此,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要求不断提升技术创效能力,同时不断降低人工成本,精简机构和管理层次,提高组织效率,最终培育石油企业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萧琛.全球网络经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朱国宏,刘子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第6篇:企业成本论文范文

原材料成本控制。在制造业的原材料成本占了很大比例的总成本,一般在60%以上,高达90%,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影响原材料的采购,库存成本的因素,生产和消费,回收,所以控制活动可以从采购,库存管理和消费三个环节。工资费用控制。工资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增加工资和是一个不可逆的。控制工资和效益同步增长,减少单位的工资比例,它具有降低成本的重要意义。控制工资成本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它与劳动定额,消耗的时间,工作时间的利用率,工作效率,员工考勤和其他相关。其他间接成本控制。间接费用是很难形成直接的定量关系,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资源的投入成本,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控制。

二、企业产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原材料采购及运输过程浪费较为严重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企业在物流过程中的浪费。在生产过程中,原料变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物质的转化和使用过程中,原材料消耗。原材料采购计划的企业是不科学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规划的原材料是不准确的。对原材料的需求计划,负责项目的准备的一般技术人员的企业,制备的主要依据是生产配方方案,并作为原料基础物资供应部门采购,使大量的预算规划精度低的原材料需求量的企业。

2.成本控制方法不科学

成本控制是不科学的,控制手段落后,混乱的企业成本控制还体现在成本控制方法不科学,方法陈旧,方法不科学,就意味着落后,将直接影响成本控制的影响。未能控制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真正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在成本控制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目前的方法主要是基于控制标准法规和成本的制定的相关企业,真正的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界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使用。它使成本控制方法比较落后,因此,成本控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根据标准的单一的间接成本分配企业成本分配的计算,成本信息严重失真,提供了不准确的成本信息。这些企业未来业绩和清盘支出一些短期的是高成本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还为当地的要求和公司的整体目标的伤害。缺乏生产和经营的综合考虑,没有真正的控制和科学的方法系统的成本,不利于公司成本的宏观调控。

3.间接费用发生签核授权不清

间接费用的发生,发生的内部过程,由部门批准后,在需求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检查费,但企业内部各部门未能对不同级别的授权签署量的需求。例如,购买商品的应用成本,因为不同的商品的购买量是不同的,或高或低,购买时签署的不清楚,对不同层次的具体数额的行政规定签署了在需求部门许可,支出出现签署授权审批机关的困惑,也有低层电荷量。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间接费用的控制产生忽视风险高出的更大的控制,更高的间接费用。

4.成本控制缺乏市场理念

实际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以更少的资源,效率不高,效益。根据许多企业成本行为和产品成本的划分,通过增加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的份额产量高,成本低,单位产品。在同样的情况下销售,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顾市场需求的产品,通过增加产量,降低产品成本的片面性。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在库存,提高短期利润。但超过市场需求的产品往往通过一些手段,促进销售,这些促销活动营销的成本往往超过通过增加生产成本的节约,在本质上的提高,使企业的总成本的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成本控制和市场观念的缺乏,导致成本信息的管理决策误区。

三、加强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的策略

1.加强对采购价格控制及原材料运输验收入库

企业为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企业应该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规范流程,确定各部门的权利,责任和关系。例如,请求,批准,签订,实施,检查和仓储运作规范的过程中,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的规则;建立供应商档案,供应商准入制度和价格评估体系,定期收集,分析,价格信息和评价,以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采购计划,进行价格谈判,提供良好的信息。

2.选择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

对成本控制和成本控制方法的科学方法的介绍,全面的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全成本发生的过程,在全过程造价的形成,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的成本控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形势的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模式。总成本的相互结合来确定组织结构,管理的重点,管理风格,奖励和惩罚系统控制。实现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目标相结合的控制系统的总成本。同时,结合作业成本法,抓住资源成本流的关键,一个合理的计算成本,在特定的产品,服务于企业的综合分析是有益的,顾客和市场及其组合。ABC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的不足,因此,间接成本的分配更精确、合理,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根据一个标准的间接费用的分配成本信息造成的分布被严重扭曲,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有效地提高企业战略决策。作业成本法在一种革命性的收集,报告和成本信息的分析。分公司运营成本的积累,可以通过活动的价值分析,挖掘成本动因,尽可能消除非增值的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做了。因此,从提高效率和效果的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针对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对作业成本法的介绍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要研究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分析,并确定主要经营的主要工作为主体,根据工作对象的细分的成本,可以找出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控制关键的驱动程序,您可以控制每项工作的成本,以控制总成本。

3.简化生产环节设置减少物料积压

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必须抓住这个班级管理。企业实施相结合的成本目标管理和经济责任制,加强成本控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供应,销售,财务应加强管理,每一个成本完善原材料,单位生产成本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资,制造成本,管理费用,使成本控制到车间,融入团队,在头上。在静态控制,动态控制,全,整个过程形成的,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模式,降低实施成本每个员工的具体行动。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加强供应链管理,控制材料成本。企业应制定的价格表,控制原材料的采购,采购的方式进行,实行货比三家,选择做均匀,买便宜,买最近的价格,同质同价,能用国产无进口,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树立战略成本控制思想

第7篇:企业成本论文范文

关键词:成本;成本控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成本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这一概念表明了生产成本的产生方式。而根据会计恒等式“利润=收入—支出”,及生产型企业生产成本占支出比重大的特点,可以推出生产成本对企业的巨大影响。作为生产型企业,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产品销售收入,而目前企业大多处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取得高销售收入实在不易,要取得经营利润,降低成本更为合理。

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程度较差,生产效率较低,运作流程较混乱,所以生产成本均较高,若对企业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整顿,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大有潜力可挖。本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2005年的直接成本发生情况为例进行分析,试探讨企业加强成本控制问题。

1企业基本情况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校办企业,位于农业大学西区。该厂自1989年以来在完成教学、科研的同时生产农业机械,共分为机加工、钳工、锻工三个车间,固定资产总值1042299.34元,2005年主要生产2BP-2型铺膜播种机、9YG-130型圆盘割草机、9ZC-160型铡草机三种产品。管理人员10人,车间工人50人。

2成本构成情况

固定资产按年提取折旧费,折旧费是成本中很大一部分,工人工资采用的是月工资制,所以工人工资福利费也成为固定成本的一部分。该厂设备比较老化,发生修理费用比较频繁,则每月耗用的修理费作为固定性制造费用。随生产而发生、与产量存在线性关系的直接材料、包括水、电、等在内的制造费用可视为变动成本。在预算和考核成本时,该厂基本上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将制造费用按三种产品的产量进行平均分配的方法计入成本,再与预算标准进行比较控制成本的发生。

2.1成本发生情况分析

在对2005年生产成本进行分析后,结果却不容乐观。

2005年生产出2BP-2型铺膜机1390台、9YG-130型圆盘割草机130台、9ZC-160型铡草机800台,三种产品的出厂价分别为2100元、4200元、580元,则有分析:

从卖价的角度上看,三种产品只有铺膜机一种产品成本低于出厂价,其余两种产品分别超出出厂价63%和60%

剔除其他费用因素,单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考虑:

铺膜机利润=PX1-(b1X1+a1)=(2100-1712.40)×1390=538764元

圆盘割草机利润=PX2-(b2X2+a2)=(4200-6829.52)×130=-341837.60元

铡草机利润=PX3-(b3X3+a3)=(580-923.96)×800=-275168元

则本季度利润合计为:538764-341837.60-275168=-78241.60元

即便从中扣除折旧费,只考虑现金流量:铺膜机:

N=(2100-1681.19)×1390=582145.90元

圆盘割草机:N=(4200-6811.67)×130=-339517.10元铡草机:

N=(580-900.46)×800=-256368元

则总现金流量:N=582145.90-339517.10-256368=-13739.20元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目前的生产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以上分析不分担各种管理费用,只考虑直接成本,就已经是成本过高出现亏损了。即便剔除早已支付的固定资产投资,只从当期现金投入与产出角度来看,企业即使将所有产品全部销售收回的资金仍不能弥补投入生产的资金,这就是说,企业的生产已经是入不敷出了。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扭转局面,企业将会越生产越赔钱,最终危机将不可逆转。

3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的探讨

3.1亏损的原因

该企业成本过高导致亏损,是多方面、多原因造成的,除去销售的因素之外,企业内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国有企业性质根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是内蒙古农业大学所属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校办企业,有许多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此试制,并接受试制费,所以企业至今带有浓厚的国有企业的气息,经过多年的发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靠国家吃饭的习惯,人员冗置、工作懒散的情况十分普遍。带着计划经济的落后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打拼,混乱被动的局面可想而知.

3.1.2没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

由于企业的管理思想根源不合理,所以在管理方式方法上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企业日常工作不是无法可依就是有法不依,这样的管理制度不但不能规范员工行为,还有可能让员工产生没有被公平对待的感受,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的管理极为不利。例如产品出现废品时,并不对责任人进行处罚,重新领料加工就行,材料采购按发票换算入库,由于称重不方便,并不验收重量,也不验收钢材材质是否达标,以至严重影响了原辅料的实际可用数量,使产量低下,而造成损失后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相关责任人竟然没有受到应有的处分。

这仅仅是众多日常管理问题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类似问题数不胜数,没有赖以为基础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成本控制从何谈起。

3.1.3内部物流。信息流传递混乱

企业财务人员虽然尽力以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核算,但由于企业人员配置较为混乱,员工不能清晰自己岗位的职责,互相推委,致使企业内部物流、信息流传递不畅,生产上各种耗用情况不能及时递交给财务部门,原辅材料采购存在赊购现象原始凭证不能及时递交给财务部门,以至于库存材料和财务账核对不一致,财务部门不能正确核算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也不了解尚有多少库存,该何时购买、购买多少。例如2005年初,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的原始凭证没有及时上交财务部门,以至于财务部门不了解原材料实际库存情况,园钢采购数量没有满足产品生产需要。虽然之后紧急组织采购,还是造成了极大的额外支出。而传递过程的各个环节则互相推委,拒绝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结果只有不了了之。而决策层也不能正确依据市场确定产品进入市场的策略,从而使生产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一旦销售不佳就会使产品大量积压。

3.2解决方法的探讨

3.2.1抓销售促生产,合理制定销售价格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产的产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固定成本。所以生产要面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没有良好的销售,生产只好断断续续,十分被动。产量持续保持低水平,固定性生产成本有如一方大石,顶得单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制定销售价格方面,既要兼顾市场需求,又要充分考虑生产成本,例如ZC-160型铡草机的生产就是先定好销售价格后进行的生产,结果是成本高于售价,导致一销售就亏损。

3.2.2明确责任中心制度,严格控制成本发生各环节

生产就是使各具其用的原辅料转化为目标产品的过程而在这期间投入的各种耗费(即成本)就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动力。如果在流转的过程中遇到的断档、阻滞多,则需要的动力就要很大才能使转变正常进行,反之,流程越通畅所需成本就越小。

2005年该厂对生产各个环节进行业绩考核,并与各责任人的工资福利挂钩,然而这些考核制度并不是十分科学合理,只是责任中心制度的雏形,仍有很大程度上的不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应进一步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企业的内部合理划分责任单位,明确各责任单位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应有的权利和利益,以便实行有效的内部协调与控制。从上至下将每个环节、每个车间、每个生产班组甚至每个岗位都确立为责任中心,明确其职责与成本的关系,按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给予奖惩。这样才有可能监控每个环节的成本发生情况,达到全程监控的效果。

并且要在员工当中树立起提高效率、力行节约的风尚,这是培养企业员工主人翁责任感的好办法,也是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中国乃至全亚洲地区各个企业共同提倡,成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

3.2.3通过标准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差异分析

预算做出的计划数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起到参考作用,在生产过程经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使得实际成本与计划数之间产生差异,计算并分析这些差异需要用到标准成本核算办法,以达到服务与管理的目的。对于该企业这样规模的生产企业,预算自然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可以参考同行业平均水平并充分考虑本地区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标准成本,在日常生产中严格控制定期进行成本差异分析,从而不断修正预算目标,努力缩小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间的不利差异,制定出最合理的标准成本使成本控制与考核更加科学化,从而进一步全面降低成本。

4结束语

由于该厂生产的“金穗”牌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有保证,售后服务好,已受农民广泛关注。产品的前景一片光明。然而这份光明只能赋予那些有竞争力的好产品、好企业。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价格低廉才是能够占领市场的好产品,效率高、成本低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第8篇:企业成本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电力企业成本管理

一、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地位

要提高企业效益必须抓管理,其中成本管理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1.现代企业管理不能忽视成本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地方电力企业突破计划经济传统管理模式,转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创造经济效益上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果一个企业缺少科学的成本管理,或者不规范成本管理行为,则不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2.成本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表现为它能否用最低的成本去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也就是说,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低于社会平均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企业管理涉及许多内容,如人事、物资、生产、安全、质量、财务等,这些专业管理无不与成本管理息息相关,成本就象一只无形的手,伸入到每一专业管理的每一过程。因此,企业离开成本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一整套科学的成本管理活动,就不能真正体现加强现代企业管理。

3.科学的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实行全面经济核算的工具。企业生产经营中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而成本是分析技术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物资消耗多少、设备使用好坏、资金周转快慢、投资收益大小都要通过成本反映出来。成本是企业开展经济核算的基本内容,是实行全面经济核算的工具。

4.成本管理是衡量企业提高经营绩效的标尺。成本是全面反映企业管理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成本能便捷地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实际达到的水平,并为其绩效评价提供直观、量化的度量标尺。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绩效评价,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时形成的观念和企业行为方式,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在动力。

二、现代企业制度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求企业的成本管理与之相适应。目前国家正在不断深入地对电力体制进行改革,作为我国电力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电力企业,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以求在改革中生存、发展。

1.企业领导应把加强成本管理作为工作重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是从投入到产出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各级管理人员是否能认真、负责地履行成本管理的职责义务,依赖于企业领导的支持。企业领导要有实事求是、不断进取的精神,制定的成本管理目标必须切实可行;要具有完成成本目标的信心和决心,并以其效果自省其工作业绩。

2.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以效益为中心。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各种规章制度,都必须考虑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3.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决定成本管理方式的多样性。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组织形式,设定成本管理系统,并在实际运作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以最小的管理成本完成较多的管理工作。

4.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成本管理科学化。企业市场化程度越高,成本管理领域越宽,这就要求企业成本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方法,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使成本管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三、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办法

地方电力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要更新观念,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运动的客观规律,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以满足企业发展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1.以效益为中心,加大成本管理力度。通过转换经营机制,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要摒弃那种只求产量、不计消耗,只图投入、不问产出的思想,遵循成本最低化原则,从电力项目的建设、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和最大的经济效益。

2.建立目标成本管理责任制,推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电力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能否提供质量好(包括服务)、价格低的电力商品。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职工去完成,必须将目标成本分解到每一个具体项目、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每一个职工,实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完成既定成本目标。企业领导应作为成本管理的责任人,对成本管理过程和结果负责。

3.研究运动规律,科学管理企业成本。地方电力企业小而多,分布区域广,经营方式多样化,同时企业市场化程度越高,成本管理的领域越宽。各企业应结合实际,研究自身成本运动规律,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因地因时制宜,建立科学的各级成本管理办法。

4.企政、企事分离,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地方电力行业的大部分企业目前仍附属于地方政府、水利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承担了部分社会公益性支出,难以准确计量、控制生产经营成本。因此,企业成本意识差,管理工作薄弱。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地方电力行业应实行企政、企事分离,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使企业围绕自己的生存发展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强化自身的管理。

第9篇:企业成本论文范文

1.1质量成本数据收集、核算的困难

有些质量成本费用虽存在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但与日常的基本生产成本混在一起无法直接分离出来,要求企业必须进行专门的数据收集。由于当前财务会计标准并不支持质量成本的核算,致使一些质量成本组成部分不能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收集到,如产品返工损失、因为质量问题停工损失等,如何通过统计核算体系得到这类隐含损失的成本数据,使质量成本数据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质量成本支出现状和效果,也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1.2质量成本分析不完善

质量成本管理是衡量和优化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手段,质量成本分析是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质量成本分析为企业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然而多数企业只是在数字上做简单比较后就下结论,缺乏对质量成本费用的完整性分析,欠缺质量成本有关数据的深层次挖掘分析,使得财务等部门搜集到的数据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质量成本分析的不完善,无法根据质量成本分析的结果制定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1.3质量成本责任不清

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职责,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在质量成本管理活动中的工作负责。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上,由于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各项质量成本应在哪个环节支出、支出多少、支出的合理性、支出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信息都不完整,最终导致质量成本管理无序、责任不清的局面。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追究责任时各个岗位上的员工互相推诿,对发生的质量事故无法追究责任和调查原因,加重了企业质量成本,从而也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4质量成本意识差

员工参与不积极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之一就是全员参与。制造企业的一线员工以农民工群体为主,他们的受教育水平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接受培训的机会少,缺乏质量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其他员工,认为质量成本管理是质量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的职责,缺乏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很多企业的高层领导也不重视产品质量问题对企业的影响,没有意识到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严重的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问题;没有认识到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的重要作用。

2针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建立健全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应该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需要,由企业财会部门或外部专业机构设计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与质量成本相关的行之有效的原始数据核算统计表,列出哪些活动属于质量成本管理活动,与之相关的就属于质量成本。然后在质量管理部门的帮助下,制定质量成本统计核算凭证。同时,建立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质量成本科目或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以减少会计核算和质量成本核算工作之间的重复,完成与财务会计部门工作的衔接。

2.2加强质量成本数据的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非常重要,它是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成本应用的关键环节。如果质量成本分析得不深入、不透彻,不具有实用价值,有了质量成本分析报告,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么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毫无意义。对质量成本的分析,需要质量成本控制部门人员和财务部门人员的配合,尤其是要重视对损失成本的分析,找出导致损失成本的原因,分析损失成本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应对策略。给企业造成更多影响的是外部损失成本,如信誉损失、索赔费用等。质量成本分析应以质量成本计划指标为依据,从多方面层层进行分析。而且分析质量成本时可以借助于一定的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如趋势分析法、敏感性分析,分析目标质量成本计划完成情况、质量成本变化趋势、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

2.3完善质量成本责任制优化

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充分保证质量方针、目标实施和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在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中,对员工进行质量成本教育,将质量成本管理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到各部门、车间和个人,明确每个员工在质量成本管理中的工作内容和相应的职责、权限。明确规定工作应该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标准完成,这样就可以确保各部门、岗位和个人的责任得以明确。并结合奖惩制度使质量成本管理与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运用经济手段增加员工质量成本意识,使他们自觉地保证工作的质量水平。

2.4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员的质量成本意识

各个岗位的工作失误都会导致质量成本的增加,因此,质量成本管理也应像全面质量控制管理一样,是全员参与的过程。质量成本控制程序应明确规定各部门人员在质量成本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在实践中,认为质量成本控制只发生于产品的实际生产阶段是不正确的,现代质量成本的控制始于产品的研究设计阶段,甚至包括了供应商的评价过程。必须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整体过程来考虑产品质量成本,全员一起参与质量成本的控制过程。首先,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思想的宣传。让企业全体人员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外部法律的进一步健全、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强,一旦出现外部损失,其产生的成本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会影响员工个人的利益问题。通过宣传使其认识到质量成本管理的价值所在,质量成本管理不只是会计人员和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责任,设计人员应设计高质量的产品;采购人员应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销售人员应提高应对客户投诉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各环节的努力降低企业的质量成本。其次,引进质量管理人才,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培训,切实提高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水平。成立专门的质量成本评估考核部门,监督各部门质量成本控制的执行情况。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