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学生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音乐本科生;毕业论文;策略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既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文拟从分析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以提高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一、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主要存在的原因有专业特殊性,其次是现在的学生写作能力薄弱。音乐专业属于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在考入高校时,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较低。而入校后,学生通常只注重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在对《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这样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普遍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和扎实,同时又缺乏文字功力的训练,因而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常常难以驾驭。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平时练笔的时间少,而教师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欠缺。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策略
1.加强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设计)应该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1]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专业课的特殊性,学生普遍出现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一个只会演奏、演唱而不会表达文字的人,不能算合格的音乐教师或音乐科研工作者。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写作过程,重要的是通过撰写论文,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资料,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的实践机会。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使他们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合理选题
正确而又合适的选题是决定文章内容和价值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往往直接决定论文的成败。毕业论文的选题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把握“适中”的原则。本科生在校期间掌握的多是基础知识,知识面和掌握的深度都有一定的局限,选择的题目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宜窄不易宽,应尽量结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实践,并能体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另外,学生要充分考虑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兴趣浓厚,研究的欲望就强烈,写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3.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外,还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对音乐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知热情,有意识地加强科研方面知识的讲授。在有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例如音乐史课、教法课、欣赏课等等,可以采用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训练学生提炼论题、组织材料、运用论据、论证问题、阐述观点等的论文写作能力。另外,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留一些具有延伸性的,能融合相关课程的思考题,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4.开设“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
针对毕业生在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训练方面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应开设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系统地向学生讲述音乐论文从选题、资料收集和整理、撰写论文提纲、撰写初稿及论文修改到文论答辩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撰写毕业论文的技能和方法,以解决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中所遭遇的诸多问题。
5.积极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首先要建立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师生比结构均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做到有足够的指导教师以及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指导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从审定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确定题目,拟定提纲,一直到初稿至终稿的写作,都应发挥监督指导、启发促进的作用。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实践过程,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与思路,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撰写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大学生开始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实践的初步尝试。要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首先应对学生进行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教育;其次,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的根基,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科研能力,对进一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俊辉.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03期(15).
[2]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袁培. 常思则善――由毕业论文写作谈及“音乐学文论写作课程”的开设意义[J].黑龙江史志,2010,(7).
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_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模式;音乐学专业;田野考察
多年来,在国内音乐类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学本科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重视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体系。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音乐学本科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并成为各音乐类高等艺术院校音乐学本科办学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问题。自2006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对本科教学计划进行了全方位细致的修订。目前,该专业依托“实验教学中心”,以田野考察为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各类专业课程,并结合校内外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理论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音乐学人才。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音乐学专业首先要求实施学科基础实验教学;专业研究的特殊性要求实施专业实验教学;为使实验成果得以具体呈现,还需结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教学,开展综合实验以及拓展创新实验。根据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对实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由理论到实践要求实施验证性实验教学,主要涉及学科基础实验教学与专业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对理论的认知能力;由实践到理论要求实施研究性实验教学,主要涉及综合实验以及拓展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课程结构:三个层次,综合互补
所谓多层次的课程结构包括三类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课程。实践课程由田野考察、实验性课程及讲座类课程组成,该类课程重于实践操作技能和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训练。理论课程由民族音乐学概论和音乐考古学两门课程组成。综合课程,主要包括论文写作,分为音乐学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后者是前者的延伸)。理论课程重点从理论方面讲授田野考察的方法及实践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还涉及到在考察过程中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态度和方式进行考察操作等文化和伦理方面的问题。对田野考察的实践操作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储备作用。实践课程重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古乐器测音、民间音乐田野考察、城市音乐田野考察),训练学生专业实验技能(测音数据分析、记谱分析、频谱分析),协同理论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在专业研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创新能力。综合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方法从事音乐学研究,并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呈现。自从在教学计划中设立田野考察课程以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运用田野考察的方法,增强实践操作,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锻炼了艺术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综上,田野考察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田野考察实践活动是盲目的,因此理论课程(民族音乐学、音乐考古学)的开设与之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仅有以上两类课程是不够的,因为音乐学的培养成果最终是以论文形式体现的,因此综合性的论文写作课程则成为学生最终学术研究成果实现的重要途径。由此,以田野考察为平台的多层次课程结构得以建立,并成为音乐学专业近年来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此外,讲座类课程进一步引导本科生培养的专业方向,增强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求知欲望,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体现了本科教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定位。
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是今后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构建功能强大的实验中心网络管理及教学平台,是规范实验中心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①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建立以音乐学学科网站、专题网站及教师个人教学网站为主体的教学应用网站;按学科课程建立音乐学教学实验中心专用的数据库;进行多媒体素材、课件和网络课程等的开发与整合建设,学生可以通过高效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网络教学,使实验中心教学效率得到整体提升。②网络化建设及应用。采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实现资源共享,进行设备借用预约等,实现网络化的开放管理。
四、推进实验室开放
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制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采取以实验项目带开放的办法,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工作。运用专业版测音系统、视频处理剪辑系统、音频处理系统和专业频谱分析系统等开展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利用综合实验和拓展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通过田野考察、信息数据采集、分析研究、策划与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五、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个关键所在。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利用假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各类实习实践。如定期为博物馆新进和馆藏乐器测音,定期赴文化馆举办民间音乐或城市音乐田野考察汇报等。系部多方筹措经费扩大投入,保证实践教学经费充足;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合理利用,确保实践教学稳步进行;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探索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多途径、多形式建立校外基地,加强与基地的共建和广泛交流,提高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同时利用实验室开展学生创业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创业能力,以便更好地产生社会效应。
六、管理模式:统一规划,动态管理
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将大打折扣,所以将课程建设、实践操作、学术活动、考评机制纳入统一的建设规划,将田野考察操作能力、理论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最终以“田野考察报告”或学术论文的形式体现教学成果。在管理过程中,通过两级管理制度,规范化的考核机制,依托“实验教学中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统筹安排教学内容,规划多层次的课程结构;定期开展学术活动,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①制定两级管理制度。所谓两级管理制度是指院级(教务处)和系级(音乐学系)各司其职,统筹兼顾的管理方式。教务处主要负责宏观调控:修订与田野考察相关的教学计划;制定与考察活动具体实施有关的管理方案;确认具体的学分认定方案和教学效果测评等内容。音乐学系则主要负责微观的管理:教师安排;课程的具体运行;考试与试卷管理;田野考察档案和资料的管理;学分统计和报备;组织学术活动等等实际运行环节中的内容。同时两极管理部门在制定管理规定和具体运行过程中经常相互沟通,以达到制度合理化(符合实际情况)、运行规范化(符合管理规定)的目标。②制定动态考核模式。艺术实践教学以田野考察项目为主要内容,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讲座类课程及其他艺术实践,以固定考察(以实习基地为主)、流动考察和自主考察三种方式构成,实践教学考核采取以固定学分制和申报学分制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流动考察需按事先规划的考察队伍分组提交考察报告和考察资料(录音、录像资料及测音资料等),由各组带队考察的教师评分;固定考察需按照要求完成提前布置的考察任务,并分组提交田野考察报告和考察资料,由各组带队考察的教师评分;自主考察需提交田野考察报告及考察资料,经专业指导教师确认后评分。其中流动考察和固定考察列入教学计划,是学生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属于“约束”机制———固定学分制;自主考察不列入固定的教学计划,但可根据学生的论文选题自行安排、完成考察活动,经确认合格后,仍给予艺术实践学分,属于“激励”机制———申报学分制。音乐学专业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管理需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不断发展音乐理论教育模式,才能为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公鹏,牛爱芳,魏靖.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179-181.
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形成了“艰苦创业、敬业自强;严谨治学、争创一流;发挥特色、形成优势;面向地方、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以及充分反映民族与地域优势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性”的培养模式和“综合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特色。
概括起来主要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
目前中国朝鲜族专业音乐教育在硕士层次上有音乐学科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主要研究民族音乐理论、民族乐器、民族声乐表演、作曲、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等方向;本科层次上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三个专业,包括键盘、美声、朝鲜民族声乐、西洋管弦乐与打击乐器、朝鲜民族器乐、音乐教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7个专业方向。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用“创新”、“特色”的理念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总体思路,重视并突出多元文化融合,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又具有独特的中国朝鲜族特色。
课程特色:
为把“民族性”特色转化为培养人才,以朝鲜民族音乐为核心,包容中国音乐、西方音乐种类;教学环节上,构成中专、本科、研究生各层次;各层次又以课程内容的程序化、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和深入来强化其科学性,多类型主要涉及表演、创作、教育、研究等能力的提高来达到全面发展。
以 “20世纪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等成果为基础理论,从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到增设朝鲜音乐史、韩国音乐史、中国朝鲜族音乐史、民族音乐学概论,以整体的朝鲜民族音乐观为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方法,构成朝鲜民族音乐的基本理论框架;从原有的主干课程只有朝鲜民族声乐到增设朝鲜族民歌、朝鲜民族器乐演奏(如伽琴、横笛、短笛、杖鼓、奚琴等)、朝鲜民族民俗音乐;从辅助课程只有民间音乐到增设了现代音乐制作、现代作曲技法、乐队组织与排练、民族管弦乐与打击乐、重奏与合奏、四物乐与打击乐,形成了融朝鲜、韩国、中国朝鲜族音乐于一体,融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文化特色于一身,文化多元、层次交叉、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民族音乐课程体系。
为实现“厚基础、强专业、宽方向、重应用、倡研究、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了朝鲜族戏剧表演、朝鲜族舞蹈表演、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充分结合相关学科的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形成上,音乐理论与技能有机结合,音乐理论课程内容以丰富应用基础理论、民族传统基础资料为目标,力求贴近实践;技能课程力求融进民族音乐理论和方法成分,以便使实践课程和大脑思维相融合。
教材特色:
在充分反映中国、朝鲜、韩国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朝鲜民谣调式、朝鲜族杖鼓演奏法、朝鲜民族音乐教学法、朝鲜族横笛演奏法、朝鲜族声乐等教材,这些教材相继在国内出版,被朝鲜、韩国等高校朝鲜音乐专业采用,提高了本专业在此领域的国际知名度。新的教材在其内容上表现出了对朝鲜、韩国研究成就的包容性和对朝鲜民族音乐整体研究的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实践特色:
根据“强专业、重应用,求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上,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衔接。主要以实践教学形态为主,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演出)、等课程形式共同组合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把课堂实践环节的乐队组织与排练、四物乐与打击乐、重唱与合唱、重奏与合奏和创作实践、毕业(创作)演出、毕业论文纳入到计划内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的演出/作品发表、公演活动、个人演奏会、社会实践纳入到计划外实践环节,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能够灵活地把计划内与计划外、校内与校外相衔接,成为联结课堂和舞台、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以便走向社会后尽快适应新的实践环境。
在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形成上,除了沿用期末进行乐队组织与排练、四物乐与打击乐、重唱与合唱、重奏与合奏汇报会或面向社会进行公演的形式之外,还在本专业教师的具体分工和指导下,发动学生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创作音乐作品和课堂排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和评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激活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灵活机动的“特别讲座”及时补充教学计划的不足和未能反映学科前沿问题的不足,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为课程体系的完善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通过学期、学年、毕业论文的写作实践,学生的选题、开题、研究、答辩能力不断提高,论文写作不断得到规范,论文水平不断提高;每学期还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公演活动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不断的尝试和改进下,毕业生的表演、创作、实践能力均比过去有明显提高。学生每年参加大、中型演出平均40场以上,仅近4年,组织各种大中型演出达160场,有些学生还获得“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银奖、“韩国全国西道民谣比赛”金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文华艺术院校第二届民族乐器演奏比赛”金奖、“韩国国乐大赛”最优秀奖、“韩国第五届世界文化艺术大会”民谣大奖、“第四届韩国首尔亚细亚国际音乐比赛”大提琴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最佳歌手奖、“韩国2005年世界韩民族文化展在外同胞传统艺术比赛”银奖、2004年“清逸佳雪杯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原生民歌独唱组金奖等。
2.民族音乐研究方面的特色
在中国,朝鲜民族音乐属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体系,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民间音乐系统内,由于其体系和理论框架的局限,朝鲜民族音乐不能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在世界音乐体系内,中国朝鲜族音乐、朝鲜音乐、韩国音乐属于同一个民族音乐,但朝鲜音乐薄古重今,缺乏对传统的继承;韩国音乐存在重古薄今和薄古重今两派,也难以形成完整的朝鲜音乐体系。朝鲜、韩国两国由于长期封闭分隔,不能够开展直接的交流,且又不能互相包容对方的研究成果。
中国朝鲜民族音乐研究人员利用地缘和亲缘优势,有直接参加朝鲜、韩国双边艺术交流和学术交流的便利,从客观的角度涉足中国以及周边国家的相关研究、教学与实践。中国朝鲜族音乐在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把自身独立的朝鲜民族音乐系统与作为同民族的朝鲜―韩国相比较,较完整、系统地保存和发展了近现代朝鲜民族音乐最新成果,具有朝鲜民族音乐整体研究与比较研究的优势。
学科不仅拥有中国朝鲜族音乐领域专家学者队伍、丰富的资料中心和辐射国内外的广泛的信息交流网络,还设有“中国朝鲜族民族艺术研究所”“民族乐器研制中心”等研究机构。
近几年以引进专业人才为突破口,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培养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引进国外留学生14名、外校毕业生12名,选派11人次到平壤音乐舞蹈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韩国、朝鲜著名音乐学院进修学习,每年选派3名教师到国内音乐院校学习,以及时掌握朝鲜、韩国以及国内音乐学科专业改革的动向。
多年来,民族音乐研究事业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刮目相看的学术成果。其中,“20世纪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中国朝鲜民族艺术论”、“中国朝鲜民族艺术教育史”、“中国朝鲜民族儿童艺术”、“中国朝鲜民族音乐史”、“中国延边朝鲜族管乐发展研究”、“朝鲜族民谣调式等研究”等成果填补了领域空白。“金斗男的生平与东北地区的音乐活动考”、“中国朝鲜族民族音乐现状及对策研究”、“21世纪朝鲜族音乐研究”、“近现代中朝两国学校音乐教育史的比较研究”等国内外科研课题与横向课题,以及“传统音乐在中国(延边)和韩国的灵山会相之比较”、“《乐学轨范》的音乐思考”、“民谣中作曲技法研究――朝鲜民族的民谣为中心”、“中国朝鲜族音乐和传统的问题”、“朝鲜族民谣旋律特点”等科研成果为学科民族音乐研究在二十一世纪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50年的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和音乐研究方面我们始终把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主线,把我们的民族特色贯穿到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中。
3.音乐交流方面的特色
为了充分发挥“地域性”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影响,拓宽办学渠道,广泛引进各种办学资源,加快民族艺术教育与国际艺术教育接轨,逐步形成“开放式”办学特色与优势。几年来,先后与朝鲜、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文化艺术团体及知名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合作与交流关系,共同举办了50多次音乐作品及表演、教学、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不仅引进了资金、设备、图书资料等,而且获得大量的音乐教育信息,学到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为把音乐学科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民族音乐学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总之,我们把“民族的”、“地域的”、“传统的”贯穿到民族音乐发展思路当中,实施了一些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①“民族性”特色转化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真正优势,加快民族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开放式”办学特色与优势;②充分发挥“地域性”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影响、拓宽办学渠道、广泛引进各种办学资源,获得大量的艺术教育信息,学到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但这些远远不够,一所高校是否具有优势、特色直接影响其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重要程度和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空间。所以,为提高生存发展能力,必须考虑发展特色。要高瞻远瞩、有战略眼光,要根据自身特色,找准定位,找准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把今后学科专业特色定位为:建立既具有中国朝鲜族特色,又借鉴朝、韩两国特点,且融合中西多元文化特点的学科。音乐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在整个中国音乐和世界朝鲜民族音乐两大坐标中,认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前沿课题,充分吸收中国以及朝鲜、韩国教学研究成果,拿出具有前瞻性,并有利于培养21世纪民族音乐人才需要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为中国民间音乐的多元发展和世界朝鲜民族音乐的系统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②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编《中国朝鲜民族艺术类专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③刘邦奇、齐平《现代教学管理系统》,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④查有梁《教育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⑤田建国《大学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南宁: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实践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重新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类课程标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
“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2、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3、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4、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5、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其前身为艺术师范系的音乐师范专业,32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音乐师范人才,取得很大的成绩。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高师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
“深”——深厚的基础;
“大”——大量的信息;
“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
“新”——新的艺术视野;
“宽”——拓宽的专业口径;
“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至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十分不可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四、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突出师范性,首先必须要大力夯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四大基础:
1、公共文化课的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的基础;
4、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基础。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一句话,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此,全院领导、教师逐步达成了共识: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五、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多能一专”型人才则蕴集了无可估量的能量,将大大推进整个音教事业的发展。
我院在拓宽师范生业务口径的途径有,如:
1、增设电脑音乐基础课程,讲授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及课件制作知识等;
2、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增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等最新内容的讲授;
3、扩大选修课,除传统选修课声乐、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民乐、作曲理论、舞蹈等课程以外,增设教师口语、播音与主持、音乐鉴赏等一百多门选修课程,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版权所有
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条件
1、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其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到《课标》的实施,而且也关系到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要使学生日后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就首先要立足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要求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课标》所阐述的十个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层面和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评价要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感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终生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近十几年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版权所有
2、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人才建设也是我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采取的办法是:
(1)“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教改经验,改进我院教学管理。通过派员赴美、加、日、俄、越、泰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和演出,邀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波兰音乐学院肖邦钢琴学院等中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以及举办“乐器演示会”等活动使师生们开拓了艺术视野,学到国内外许多新的音乐知识及新信息。
(2)注重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连年派出部分教师分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音乐院校进行学习、访问、交流,或赴北京、上海的重点音乐院校学习进修。并且由院领导带头率全院共有20余位中青年教师参加“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研修班”学习并已顺利结业。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已考上硕士研究生,另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地就读在职研究生,形成全院重新学习充电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风气。
七、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我院经过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音乐师范生应练好“音乐书法”——即乐谱书写的基本功,并在新生的《乐理》课及毕业班的《配器常识》课上加以严格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配器常识》课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使这门课成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实际应用的课程。
(二)
改革音乐学院式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索有师范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路子。建立视唱分级教材及分级考试制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全体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部分学有余力以及有兴趣继续学习视唱的学生能向更高级别层次迈进;运用固定调唱名与首调唱名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视唱的熟练程度和贺御能力得以提高,这些均大大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改革《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三门史论课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教师课堂授课与指导学生自学并举方式,教师隔周上课讲授本课主要内容,并列出参考书目及布置课后作业、论文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更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欣赏室等的各种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门课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在键盘乐器的教学中,采取了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原来钢琴、手风琴课单纯“一对一”式的授课办法。学生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上,不但能互相观摩学习,学到了演奏技巧,还学到了如何教学的方法。由于在集体课中运用了先进的数码电钢琴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优于个别课的授课方式。钢琴课还准备在2004新学年启用分级教程教材。
(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早在1991年建立了全国高校中最早的电钢琴教学系统,后又相继增建了电子琴教室、midi教室、教学录音工作室等。
(六)应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电子琴课纳入了必修课,还提出并推行“手风琴与电子琴同步教学”的课题,大胆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这些健盘乐器的学习上融汇贯通,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七)将原有的钢琴、和声、钢琴伴奏编配几门课三门课程串起来成为一个大的课程组合,将这些课程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根据这几门课的最终要求来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钢琴(演奏、歌曲伴奏及一些简单规范的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和声(和声知识与规律、习题、作品应用的分析与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钢琴伴奏编配(加强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移调训练、伴奏编写、即兴伴奏配弹等)。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八)及时将《电脑音乐基础》作为必修课。我们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主导知识经济的必将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计算机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作为最基础、最前沿、发展最快的学科和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中的核心,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打开新世纪音乐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的理念同样地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士所接受,应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习计算机,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成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必然。早在2000年,我院便为全体学生开设了《电脑音乐基础》的课程,使广大学生能尽快地结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来进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学习。进而学习和掌握音乐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应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就制作和应用音乐课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及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九)声乐课改变以往套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一对一个别课的授课方法,进行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的尝试。努力将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
(十)舞蹈课得到了重视与加强;增加了课时;设立了侧重舞蹈的选修;教学内容中还增加了校园小歌舞编排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学习。
(十一)2001年开始至今,在《音乐教育学》的课堂上组织全院学生学习贯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音乐标准的音乐鉴赏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教学方法,并从新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音乐教学原则、音乐课程理论、音乐教学艺术、音乐教学(含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现代音乐教学技术、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措施、音乐教育研究、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运用等。使全院学生注重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后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密切联系了我国和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教改实际,并实践于教育实习中,有助于培养音乐师范生成为新型的合格音乐教师。
(十二)大力加强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考核和量化评分。艺术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下乡采风及创作实践。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3月,是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活动较多的时期,我院坚持安排二年级学生下乡采风,同时就地搞当地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民族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坚定他们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决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采风的感受,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有的获全国音乐比赛获奖,有的在全国音乐刊物发表,更多的是自己的汇报音乐会上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作实践,学生们反映了这些活动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2、组织文艺活动及登台演出实践。如每年举办的音乐教育专业技能五项全能(即演唱、演奏、舞蹈、讲演、板书)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声乐大赛、诗歌朗诵、大学生口才及讲演比赛等;还有每学年的教学汇报音乐会、作品音乐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等。让学生有许多机会来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积极组织我系学生参与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学生节目曾获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学生合唱团多次获全广西合唱比赛特等奖,并荣获广西区教育厅颁发“广西大学生爱乐合唱团”称号
(十三)多元的音乐教育实习方式。我院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改革:
1、定点实习。加强音乐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建一批实习基地学校:如有柳州三中、广西壮文学校、邕宁高中、邕宁职业高中、南宁第一职业高中、南宁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等。
2、学生分散实习,教师带头指导实习。采用了让学生回原生源地实习的办法。接纳我院实习生的各级学校已达200余所,使实习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为毕业生进行毕业“双向选择”提前作了准备,增强了我院与社会各界沟通联系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多,渠道更通畅,扩大了学院在社会的影响,生源得到扩大。
3、抓好实习准备工作。为使实习生能在毕业学年分散到全区各地实习,独立地进行实习工作,我们抓好了教育见习环节。带领学生到学院所在地——南宁市有关学校听课、评课、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并在教育实习前一学期,根据音乐教育内容(乐理、声乐、欣赏等)逐项进行试教、试讲,以取得教学的体验,学会分析教材、备课、上课、评课、总结等环节。为他们进行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我院教师还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音乐师范生教育实际指导策略》,获得的成果很好地直接指导了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十四)紧抓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蔡世贤院长、陈玉丹教授一起经过两年多时间开设系列的讲座和积累,完成了近七万字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书稿,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题库,以指导学生通过论文写作,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调研的能力、查阅报刊、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全方位的资讯的能力。
(十五)2002—2003年,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我院课程衔接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衔接。
1、舞蹈普修课调至一、二年级上课,舞蹈条件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三、四年级可以继续选修舞蹈课,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学习舞蹈基本技能,同时有机会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中。
2、《钢琴伴奏编配》课安排在本科第三学年,专科在第二学年开设,比原来提早了一年开设,保证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延续性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3、《教师口语》课由原来在第三学年开调在了第一学年上,以保证我们广西少数民族部分学生克服语音不准的问题。
4、将原在最后学期安排的大部分课程分布到前面其他几个学期进行,一改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找工作,做好准备迎接社会的挑选。
(十六)为了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拓宽办学思路。增加了音乐学(音乐教育)新的专业方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方向、舞蹈教育专业方向。
(十七)《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和声》、《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等课程,将最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应用到教学当中。
(十八)改革招生考试。招生确保规模扩大和生源质量两方面的需要。1996年始,我院积极承办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统考工作,改过去各院校分散招生为全区(省)性的统考,贯彻执行宽口径、重基础、重素质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办法、评分标准都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统考成绩在区(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通用,改变了一校一考,报多校必多考的状况,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有利于学校公正选拔,有利于合理利用生源,提高音乐专业新生的整体质量,并有利于减轻考生的负担,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注:1、参考书目:
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②《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潘懋元著。
③《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蔡世贤吴远雄合著
一、意大利为培养普通学校音乐教师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及分析
目前,意大利全国正在贯彻实施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是2007年由意大利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的课程体系,是为更有效地提高与加强意大利音乐教师的素质而设置的。该课程体系出台后,教育部要求所有预备和已经成为意大利公立学校教师的人必须在音乐学院修完音乐专业本科课程以后,再进修两年这种教师教育课程,获得相当于中国教育硕士的文凭,否则便无法取得或保留公立学校的教师资格。并且,学业成绩与选修课程都记录在案,供用人单位参考。
意大利为培养普通学校音乐教师而设置的教师教育课程分为普通领域的基础课程、音乐领域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四大块。其中,专业课程学分最多,有40学分;其次为音乐领域的基础课程,学分为35学分;选修课程和普通领域的基础课程均为12学分。学生除上课外,还要完成所有的课下作业,分两年修完所有学分,最后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并通过结业考试后,获取普通学校音乐教师资格证书。
从上表中可见,意大利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1 实效性
从具体课程内容上来看,此课程体系以实际应用为主,实践性、可操作性极强;所涉及的音乐教育理论问题也都是可以直接指导音乐教师教育实践的最重要的问题。应该说,所有课程的设置都是做为一位音乐教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技巧。
2 广域性
从课程的整体构架上来说,此课程体系涉及的音乐领域十分宽广。除了普通领域的基础课程,其他课程紧紧围绕着基础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基本上囊括了音乐理论、作曲、器乐、声乐等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对于意大利音乐学院本科毕业的学生来说,这种课程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本科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的是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其他学科虽然有所涉猎,但肯定不是系统而全面的。为了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音乐教育工作,在教师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攻读阶段,就有必要广泛接触、学习全面的音乐知识,提高综合的音乐素质。
3 综合性
该课程体系注重培养音乐教师的多种实际能力。上表中除了有很多与基础音乐教育直接相关的音乐专业课程和各类教学法课程以外,还有许多课程看似与音乐教育联系不大,但却是音乐教师的必备素质和能力。如“身体意识与表现的技巧”直接关系到音乐教师的形象、气质和其非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另外,在选修课程中开设的“组织技巧”与“交流技巧”课也都是为了加强音乐教师与同事、与学生的合作实践,甚至为了提升音乐教师与社会各机构和部门的沟通、联系能力而设定的。这种注重音乐教师多种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实效性强,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二、意大利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的特色
意大利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形式灵活多样。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让学生依次走上讲台带领其他同学做各种音乐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课堂组织能力与协作能力。即使是枯燥的音乐教育理论问题,教师也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类比等方法将其转换成学生容易理解和领会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与联想,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课堂上学生在参与活动与领悟知识的过程中总是能感受到和谐和快乐。
意大利普通学校音乐教师的培养并不把学生完全局限在课堂上,在必须修业完成的教育实习以外,教师还会提供学生到小学去开展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由于意大利的小学音乐课没有专业性很强的音乐教师,因此各小学经常聘请音乐学院的学生去学校上音乐活动课,这样就给了这些在读学生们很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们很快就能胜任学校教育的环境。
意大利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考核分为单科课程的考核和最终的结业考核。单科课程的考核形式不一,有实践教学考试、论文写作考试,以及问卷测验的传统考试等形式。但是,最终的结业考核除了毕业论文答辩以外,所有学生还要进行乐队指挥考试,即现场组织一个小乐队视奏由作曲专业教师刚创作的一首小型管弦乐作品,并在规定时间内指挥小乐队完成演奏。
三、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 课程的构建――应以音乐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基础
意大利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是针对意大利那些已经在音乐学院攻读完学士学位,具备了音乐表演、作曲及音乐学理论研究能力的学生而开设的。这些学生从初中开始,就已经在音乐学院接受专门而系统的音乐训练,本科毕业后完全可以做一位独立的音乐人,是由于兴趣爱好加上教师工作性质的需要,而进修此课程的。这与我国目前教师教育的现状完全不同。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一般在师范大学的音乐系中开设,学生人学时音乐专业能力与素养都十分有限,即使在全国九所音乐学院里,其师范系招收学生的专业水平也与其他系相距较远。更可惜的是,这些音乐师范专业学生的本科课程设置并没有完全注意到音乐专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高,相反,为了凸现其师范性而简化了音乐技能和专业学术方面的课程设置,因此导致了目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音乐性目标的缺失,出现了“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音乐而做活动”这一严重问题。意大利这种专业性加教师教育培训课程的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确实可以让我们借鉴和反思―下我国整体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未来走向。
2 课程的内容――要以音乐学科知识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融合与应用为核心
仔细研究意大利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课程安排特别重视了音乐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适用性问题。如在音乐领域基础课程中所设置的“(音乐教学中所用的)作曲与作品分析基本原理”、“(音乐教学中所用的)合唱指导”“(音乐教学中所用的)音乐史”“(音乐教学中所用的)声乐与钢琴文献的实践应用”这些课程,都注意了音乐学科知识与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学实践的融合。在我国的师范教育里,往往都是学科割裂式的教育方法,曲式课、合唱课、音乐史课、钢琴课的专业教师并不在意学生所学的这些专业知识是否能应用到今后的基础音乐教育中。这种各学科之间缺乏联系的中国音乐教师教育现状必须要有根本性的转变。
3 课程的形式――可以活动和实践为主导
课程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强是意大利从学前教育到中小学的普通音乐教育,从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到社会音乐教育的所有音乐课程的显著特点,当然教师教育课程也不例外。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历来重视理论学习,实践活动较少,虽然目前这个问题在少数几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中已经有所改善和好转,但在大多数的学校中,教师讲、学生听,参与和实践较少仍然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应当给予适当的变革。
对现在若干高中欣赏教材的思想观念,内容形式,音乐要素与艺术形象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以下个人观点: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的选材与编写应将学生的兴趣与发展作为编写时应遵循的原则之1。并进而现阶段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编写提出如下建议:要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可行性、开放性、多样性、民族性、审美性以及创造性。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教材
ABSTRACT
This thesis mak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the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 for senior schools from its concepts, contents, music factors, artistic images and so on. The author proposes a personal point: Person who compiling the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 for senior schools should tak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developments into consideration. Suggestions for compiling the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 for senior schools: Pay attention to combining the scientificalness, feasibility, openness, diversity, aesthetics, multiplicity, nationality and creativity.
Key words: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teaching material
【论文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课题组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综合性大学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第二,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第三,不断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第四,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第五,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六,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还应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深”——深厚的基础;“大”——大量的信息;“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新”——新的艺术视野;“宽”——拓宽的专业口径;“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1.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2.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 潘懋元著.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
摘要:文章以高校特色专业资料室为例,阐述了其为特色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以及为研究生教育服务等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并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学院资料室发展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2-0067-03
收稿日期:2013-01-03
作者简介:楚保玲(1959-),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馆员。1院系特色资料室与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关系
作为高校三大教学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文献保障作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所属院系、科研单位都有自己的图书资料室,这些资料室是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分馆,构成了高等院校特殊的“二级”图书馆系统。院系资料室是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职能机构,是图书馆文献情报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健全和完善现代化的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与建设体系,能大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有效促进高等学校的全面发展。为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许多高等院校加大了对院系资料室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将资料室建成学术科研“品牌”,使院系特色资料室在为高校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服务方面发挥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时,图书资料“少而精、少而优”、专业性强也是院系特色资料室一个突出的特点。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就是其中的一例。这是因为艺术学科与文、史、哲、经、理、工、农、医等学科相比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及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如其他学科多以文本或语言作为呈现方式,而艺术学科则多以听觉(音乐)视觉(美术)作为其表现方式。笔者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为例,从几个主要方面对音乐专业特色资料室发展建设以及为音乐专业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发展、研究生教育服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2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发展史及现状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是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资料室——艺术院系资料室中专业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等资料种类最多、数量最大、门类最为齐全、历史最悠久的资料室之一。截至目前,该资料室共有音乐类中文图书30,000余册、外文图书5,000余册;专业中文期刊50余种、8,000余册;外文期刊30余种、1,000余册;各类唱片、磁带、录像带、CD、DVD等5,000余盘。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的历史是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是河南省成立最早的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她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河南艺术学院;1959年更名为郑州艺术学院;1962年河南省高校调整,艺术学院并入河南大学成立艺术系。199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河南大学艺术学科的基础上成立河南艺术学院,隶属河南大学。1998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重新组建,将原有的艺术专业的4个系合并,成立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图书资料采集和订购工作,资料室现在仍保存着很多印有各个时期印章的图书资料,还有几十种期刊都是从创刊号开始订购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始终为艺术学院的发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馆藏特色及功能
3.1加强资料室建设,突出馆藏特色,为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服务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既然是特色专业资料室,那么所存图书期刊资料就不能像大文大理那些学科一样搞“大而全、多而广”,不能贪多求全,而是要利用有限的经费保障专业所必需的图书资料,做到“少而精、少而优”,以“精”为核心,突出“特色”,必须要与院系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围绕学科专业设置为中心购置、增添图书资料;同时还要保持专业必备资料不缺失,为科研和教学提供完善的、翔实的资料保证,这是该资料室的主要特点。
目前该资料室所拥有和保存的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发起组织编纂的大型音乐类丛书——《中国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可以说是“镇馆之宝”。因为从全国艺术院校的图书馆和资料室范围来看,拥有这套大型音乐类丛书的还为数不多。这部民族民间音乐集成丛书卷帙浩繁,共分十部约三百余卷;涵盖地域广泛,全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都包括在内;权威性强,一批国家最高音乐学府的专家教授直接参与编写和指导;地方特色浓郁,一大批地方音乐工作者和民族民间艺人参与编写;时间久远,从1979开始筹划到1988年出版第一本书籍,直到2006年才全部完成该部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前后历时将近二十年。该部丛书共分为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曲艺志等。笔者之所以用大量的篇幅详细介绍这部丛书,是因为该丛书对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教师的教学支持和科研成果取得、对音乐专业“音乐与舞蹈”、“戏曲表演艺术”等一级学科申报和成功获批发挥了很大作用。
3.2为研究生教学服务是院系资料室的一项主要工作
作为高等院校的“二级图书馆”——院系资料室,一方面要为本院系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为研究生教育服务。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在为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方面做了很多扎实而具体的工作。
目前音乐专业招收研究生有中国音乐史研究、西方音乐史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编辑学研究、音乐人类学研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音乐教育理论与应用研究、作曲技术理论研究、音乐表演理论与应用研究(含声乐、戏剧、器乐、键盘)等近十个方向,常年在校的全日制研究生三个年级共约120余人。近几年,音乐资料室在原有图书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音乐专业招收研究生专业方向购置了大量包含现当代音乐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图书资料和工具书,新增订几十种专业期刊和报纸。代表性的有《中国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300余卷);《中国音乐学研究文库》丛书(约30卷),荟萃了当代音乐学界最具代表性学术人物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外文工具书《新格罗夫音乐词典》(20卷本);传统古琴音乐丛书《琴曲集成》(10卷本);《中国音乐年鉴》(1987年~2009年)等等。专业核心期刊和各大音乐学院学报有《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音乐研究》、《人民音乐》、《音乐创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等等。大量的专业书籍及学术期刊,为研究生在校学习研究专业知识、毕业论文写作及资料查询、毕业创作音乐会等,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理论支撑。同时,音乐资料室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术氛围较浓厚,有利于研究生学习交流,这些都为提高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楚保玲:加强高校特色院系资料室建设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楚保玲:加强高校特色院系资料室建设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3.3兼职承担科研统计任务是院系资料室工作的又一特色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除了做好日常的为教学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服务以外,还兼任着艺术学院音乐专业科研成果的统计工作。这项工作从2002年开始,对音乐专业的每位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成果按类别(如著作、教材、核心论文、一般CN论文、项目、获奖等)和年度归纳整理,全部输入电脑,建立详细的教师科研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逐步完善。这项工作一直做到现在,积累了大量的科研信息资料,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这套电子化系统管理的科研档案数据资料,为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申报硕士学位点、申报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成功获批,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后勤保障作用。此外,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还对历届毕业研究生的论文及开题报告按年级和专业方向进行归类整理,放置专门独立的小区域分类保管,为方便读者查阅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该资料室还注意搜集保管本专业教师编纂出版的各个时期的专著及教材,丰富了资料室馆藏的种类。4网络环境下进一步加快高校特色资料室发展建设的初步探索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它们已广泛应用于信息的生产、加工、存贮、检索及传播使用等各个环节。以网络数字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环境为高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提供了更加广泛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其工作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资料室传统的工作模式。因此,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要求,为现代化教学科研提供更完善和高效的信息服务,探索网络环境下院系资料室改革的新思路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改变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院系资料室“各自为政”的封闭状态和管理模式,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大量文献资源的重复浪费,改变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为现代的主动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特别是教师和研究生)对信息的各种需求,充分发挥院系资料室在高校教学与科研中的积极作用。
4.1抓住机遇,促进资料室网络化建设
抓住高校大力发展校园网的契机,自觉将资料室自动化系统作为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参加校园网建设。2010年暑假期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在院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购买设备,组织人力,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资料室馆藏的35,000余册中外文书籍、9,000余册中外文期刊的全部目录基本信息输入电脑,把具有专业特色的文献资源转化为数据库资源,并入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网络自动化管理系统,有效地整合了院系资料室的资源,同时也使资料室图书自动化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4.2利用校园网资源提高特色资料室服务质量
利用学校和图书馆的现有资源和网络优势进一步扩充资料室的专业资源涵量,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河南大学计算机网络已覆盖全校各个院系,河南大学图书馆建成了“现代化技术应用管理系统”局域网、光盘局域网,连通了校园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装载“中国学术期刊”、“维普科技期刊”、“万方硕博论文”、“数图电子图书”“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数据库。这些彻底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使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广大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快出科研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多渠道全方位地学习补充专业知识技能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在把院系资料室各具特色的文献资源转化为数据库资源后,也为资料室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从而进一步扩充专业资源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使学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以及院系资料室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总之,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在为特色专业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发展服务方面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应有的后勤保障作用,同时也加强了特色专业资料室的自身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惠滨.高等院校院系图书资料室专业和特色问题刍议[J].教书育人,2005(5).
[2]李婉华.网络环境下高校资料室建设与发展[J].世纪桥,2008(8).
[3]杨惠滨.高等院校院系图书资料室专业和特色问题刍议[J].教书育人,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