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工程改革范文

物流工程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工程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流工程改革

第1篇:物流工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物流工程;研究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ctual thinking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teaching,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oretical basis, teaching conditions,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teaching methods, put forward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applied logistics talent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master.

Key words: logistics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reform

0 引 言

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在我国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97.8万亿元(RMB),同比增长9.5%,增速明显高出同期GDP;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为3.9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幅也高于同期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8.3%的增速;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16%;2015年物流总费用超过10.2万亿元,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已连续三年下降。由此可见,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年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正在逐步提高。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物流业整体运行质量将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

我国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如物流发展中的体制性约束现象依然突出,物流业的网络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业的管理条块分割、市场相互封锁、自成体系的现象比较突出;物流企业的整体运作成本较高、经营困难;与现代物流发展相对应的综合协调运作机制尚未建立等。但如果说物流业的这些变革尚需时日的话,那么,物流人才的匮乏,特别是合格物流人才的相对滞后,是真正制约物流业发展最核心的因素。所谓的合格人才不仅包括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而且也应包括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工人。而高等教育作为输送高级物流人才的重要渠道,对于物流人才的突破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物流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 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对我国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第一,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中“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长期影响,我国的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产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了我国物流企业一方面存在人员冗余,另一方面却又缺少合格的物流人才。第二,由于物流管理的复合型需要以及物流人才融管理、技术操作及研究于一体的特点,使得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很难马上就适应岗位需要,人才的成长过程比较缓慢。第三,现有物流企业中的很多从业人员都是从传统的物资储运企业转型而来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许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物流就是库存加运输的阶段,这种人才结构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第四,物流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激励力度不够,也是导致部分高级物流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物流企业往往把信息化建设放在首位,而对职工的培养投入不足,这种薄弱的或无保障的后续教育机制难以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另外,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的物流产业中,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数仅占物流产业职工总数的7.5%,虽然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经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有两百余所,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

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类专业的教学实践调查结果同样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各高等院校对物流专业的学历教育相对滞后,在物流作为“第三方利润源泉”出现在中国的几年内,各院校培养出的专业物流人才远不能满足物流市场的需要。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物流教育基本上是从原来的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商业储运管理等专业演变而来的,加之社会上对物流人才的真正重视还是近些年,这些情况导致了物流人才培养和物流教育的相对滞后。其次,师资力量薄弱是物流业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学院派”的教师往往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派”教师又常常缺乏宏观、系统的思维,影响创新理论的发展,换句话说,理论联系实际、能文能武的师资缺乏普遍存在。最后,现有的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等学校教师存在一种共同的倾向,那就是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学科和自己的科研项目,而对学生,他们往往只关心如何完整系统地传授自己学科的知识,对于社会在人才要求方面的变化往往不敏感,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不过问,这就造成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相对较低。

中国科学院预测研究中心冯耕中等人在《中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14年展望》的研究报告中精辟地概括了我国物流业的人才发展现状:中国物流教育与广大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我国物流业人才短缺现象依然存在。报告还明确指出,我目前物流业从业人员大多数素质较低,很多人观念更新、知识更新跟不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寻找合格的物流人才仍然是个难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推动下,物流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增强,物流人才的缺口在这一大环境下将会越来越大。

种种事实表明,我国物流业教育的发展亟待提高,特别是在现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物流业,就有必要对现有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物流市场的发展需要。为此,本文以物流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建设为题开展研究,旨在探索我国高校如何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方法,从而为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与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2 教学改革内容

本文就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体系建设从理论基础、教学前提、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的改革内容分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2.1 正确理解R敌退妒拷萄У牟愦涡浴⒄体性和有效性,这是开展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的理论基础

专业型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开展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应用型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具体制定时,应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获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围绕现代物流活动,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编制应用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以增加应用型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旨在突出应用型教学的层次性。同时,为了将应用型教学由间断性变为连续性,局部性变为整体性,可安排学生到实习工场或物流企业等进行就业实习,通过具体的物流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掌握物流业务流程的全过程,例如包装的技巧和方法,仓储规划与运输成本预算的程序和手段等,最终要求学生具有物流专业系统的知识技能,具有担任企事业单位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应用型教学作为物流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物流课程体系中,从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有整体性的物流实践活动。只有注重应用教学的整体性,通过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间、进度等,才能有效防止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之间的冲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应用型教学质量如何,将影响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它既是应用型教学能否继续进行的关键,也是检验实践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应用型教学必须注重有效性,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使全体人员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树立学校和学生的良好形象。为此,应建立和健全应用型教学的考核标准,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在产生学习欲望的同时掌握专业技能。在考核中应注意总结,通过总结可以推动应用教学的深入进行。在具体制定中,要达到考核标准明确、具体,考核方法量化、可行,使制定的考核标准让师生实实在在地看到努力的目标,从而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应用型教学的考核也应与社会系统认可的物流师职业技能接轨,使学生在就业时能持双证或多证上岗[2-3]。

2.2 加强实践型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以保证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活动的有序进行

制定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实践型教学计划与大纲。实践型教学计划与大纲是在规定学时内对所有实践型教学的总体规划与要求,在具体制定时,应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与能力,明确规定实践型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并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操作程序、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并将其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在处理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时,应采用理论先行、实践验证、重点提高能力的策略,使理论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中融会理论性,使实践教学融于物流专业教育全过程。

编写实践型教材。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基础上,要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型教材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这样就使实践教学工作有依据,教学质量有标准。

2.3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这是提高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4]:

(1)加强实验教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模拟性等特点。它是整个实践型教学的开端。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参与为前提,以讨论为手段,以收获为目的。既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书本理论知识,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对以后实践性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产生重大影响。

(2)抓好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它们在教学实施中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其连贯性和相关性。认识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流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增加感性认识,可以采取参观企业,到企业参加劳动等形式进行;教学实习是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做综合作业、进行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它结合课程进度采用集中、分散或随堂等不同形式全面系统的安排;专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的目的是全面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可采取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业务较全面、工作量较大、基础工作较好、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进行实习。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活跃学术气氛,增加才干,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能继续和深入下去,可以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知识讲座、兴趣小组、举办文化活动等。为了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系列化、活动制度化。

(4)开展假期实践活动。为了使实践教学活动贯彻于教学全过程,应将实践型教学延伸到假期之中,通过假期打工、市场调查等,使学生熟悉专业、培养人品、体验生活、磨练意志,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在假期实践活动中,应加强过程控制和监督,由接受单位和学校进行双重评比考核,保证实践教学在假期中的顺利进行。

2.4 从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和教学制度三个方面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基地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建立单项实验室、综合模拟实验室,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操作时间。同时,提高实践项目开出率,使实践课程教师能根据相应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不同项目的实习。由于校外基地使实践教学更接近于学生的就业实际,实现专业实践活动的经常化,避免专业技能训练的形式化,便于教师搜集第一手资料、充实实践型教材,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校要通过协议的形式达成双方互利的条件,与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型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有良好的基地,还需要有一支在理论上、实践上具有专长的实践教师队伍。特别要求实践型课程教师精通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起码要达到能为学生做规范熟练的演示操作水平。为此,一是要给教师压担子,让他们参加实验室的建设,编写实践型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开展实践型教学;二是鼓励教师参加物流从业资格考试,使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三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对口岗位进行轮岗、顶岗;四是加强管理机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五是聘请企业职称高、业务水平好的物流师或高级物流管理人员等担任实践教学的辅导员或进行技能讲座等。

(3)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细则,用以规范实践教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以实现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全面负责培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制定,实践型计划的安排,大纲、教材的编写,实践教学的检查和效果评价、组织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公开课等,并对执行信息及时反馈,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制约机制,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实践课程成绩的评定工作。应明确实践课程的考核办法与标准,将其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予以考核。

3 结束语

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还要重视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正确处理好“教与学”、“W与用”、“用与新”的关系,最终使学生实现真正的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李创. 基于就业理论的国内外大学生教学改革与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 商业时代,2013(34):105-106.

[2] 汤中明,周玲. 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控制策略[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0):159-161.

第2篇:物流工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物流运输 课程改革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物流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应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和为管理第一线服务的特征。《物流运输管理实务》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该专业占有重要地位。高职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改革必须以高技能培养作为发展主线和价值取向,突出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特色,打破原学科课程结构,构建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围绕物流领域的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设计,摸索出一条操作性较强的课内模拟实训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物流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内涵分析

工作过程是指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一个工作过程都包含若干个不同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的灵魂和主线。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就是在课程设计上做到:(1)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组织内容。(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3)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二元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学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包含多个不同的工作任务,通过多个不同的工作任务的训练,把该学习情境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进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模式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通过师生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模拟实际工作过程,并使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实施

2.1确定课程的地位

从物流的功能角度分析,现代物流包括运输、搬运装卸、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运输是物流最基本功能。《物流运输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骨干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技能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课程旨在为货物运输企业、物流企业运输部门、以及生产企业和商贸连锁企业的运输部门培养业务操作人员、运输项目主管、运输部门经理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物流运输业务的市场处理与开拓能力,具备运输一线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具有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

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运输部门进行调研,分析运输业务的基本业务岗位和工作内容,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并总结出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每个项目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本着“理念先进、内容实用、教师好教、学生爱学”的理念,以“先进、适用”为目标。

2.3课程的整体设计模式

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邀请物流和交通行业的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人员等对物流专业相应运输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

由课改项目小组编写的《物流运输管理实务》已于2013年1月出版,作为大庆职业学院教学用书并在教学中使用。该教材从物流运输管理的实际出发,立足企业实际运作模式,基于物流运输的工作过程进行内容设计编排,使物流运输管理实务更完整,教学组织更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全书设计三个模块:物流运输管理认知、基本运输方式、运输作业管理。设计十三个项目(即工作过程): (1)物流运输管理基础, (2)物流运输合理化,(3)运输合同,(4)公路运输,(5)铁路运输,(6)水路运输,(7)航空运输,(8)管道运输,(9)整车运输,(10)零担运输, (11)特种运输, (12)集装箱运输, (13)联合运输。每个项目设计出若干工作任务,共设计工作任务七十四个。以工作过程为向导,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主线,涉及物流运输实务的全过程。内容直观简介、脉络清晰、针对性强。

2.4教学考核与评价

采用项目化教学,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岗位的技能训练融合到一起,融“教、学、做”于一体。教学考核与考评改变以往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方式,代之以过程考核为主。课程的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过程考核成绩占百分之七十,期末考试占百分之三十。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项目的训教目标,从学习态度、职业素养、任务完成质量、团队精神等进行综合考核。过程考核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每一个项目结束后,都有一个完成该项目的成绩,所有项目完成后得到过程考核成绩。期末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对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考

3.1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整合

物流运输管理是一个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种活动的综合性工作,现实中物流服务的岗位工作不再是单纯的仓储或运输简单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毕业生要能在物流管理领域游刃有余,就需要能胜任同类岗位的各项工作。并能够较快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中,要避免把项目化教学当做企业的岗位技能培训,在项目化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技能的培养,还要让学生在训练中学到完成此类工作所需的知识体系。高职教育不是就业培训教育,因此,项目化教学,应围绕学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群,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要进行整合,既要有实用性,还要有体系性。

3.2开发项目化教材是关键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教材,教材开发是成功实施项目化的前提,原来的《物流运输管理》教材是按知识体系分章节列出,教学主要是根据知识点进行讲解,在开展实训时,难以培养完整技能。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就必须打破原有传统教材的结构体系,把知识整合到实践中的具体业务中,使学生在项目化的技能训练中,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4.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设计方法是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所需要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课程设计模式必定会更加丰富多彩,只要能体现现代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都具有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淑梅 物流运输管理实务 大庆职业学院教学用书 2013

2.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戴士弘 毕蓉 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物流工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物流管理;课程研发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020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可以有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专业改革要切合国情,充分分析目前高校物流专业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寻找一条适合中国高校发展之路。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太过广泛,学校的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要求,因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出现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当今国内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按照学科型知识结构设计的,注重的是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未能很好地与社会相衔接,所以重新开发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很有必要。

建立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是一种新型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很好地联系了企业,促进了校企合作,了解了企业的工作用人要求;对于学校重新开设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用,专业培养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原则[1]

21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

专业课程开发必须切合社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优秀毕业生;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充分与当地经济相联系,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2全面优化

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做到内部课程体系协调一致,避免课程的重复开发。课程开发要有主次性,重点开发核心课程,合理开发支持课程和基础课程[2];合理协调学生技能、课程目标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综合发展。

23特色化

每个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具备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满足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专业化人才。

3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专业课程设计工作,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概念就是指在一个大型的物流企业里,各个分部门、各个岗位日常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物流专业的课程开发主要包括物流职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和学习情景设计五个环节[3]:

(1)学校要进入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企业物流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职责和企业管理制度等,为物流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学校根据归纳出来的物流职业能力的复杂程度有效整合典型的工作任务,综合归纳行动领域的内容。

(3)学校根据学生的认识和物流专业的职业成长规律重新构建行为领域,将其转化为学习课程,重新设置课程内容。此外,学校根据物流专业的岗位群职业能力具体要求,结合职业的成长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归纳物流领域重要岗位的工作能力需求,分析岗位工作能力的属性和关联性,整合知识技能,达到“能力―课程”的开发目的,课程开发难度从易到难,合理排列物流课程教学顺序。

(4)合理规划设计物流专业教学情景和内容,采用情景式教学,以某一项产品、项目、服务或者功能为载体,真实反映物流活动整体工作流程,合理设计学习单元;根据职业特征和完整思维分解学习内容,借助某一真实企业为载体落实课程内容。例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仓储配送技术专业课程中一共设置了普通货物仓储、冷藏货物仓储、危险品仓储、集装箱仓储、仓储型配送、流通性配送、加工型配送和综合型配送八个教学环节[4];每个教学环节相互联系,由易到难,将每一个教学环节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学习子单元,详细设计教学教案、教学任务书、工作单等;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项目评价等,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4物流管理专业有效课程开发策略

企业需求是物流专业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依据职业工作过程得以架构;高效物流专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关心学生的未来。

41重新构建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学校必须考虑到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内容设置应该由浅及深、从概括到具体、由零散到系统。学校要灵活设置课程内容,结合实际需求;将一个整体的学习板块划分成多个小的学习单元,难度系数由易到难,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科学配置、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42精心编排课程内容

学校要在满足企业需求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编制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程内容。采用比较学习法编排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编制课程遵循职业发展规律,结合真实的企业案例,有效反映物流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43科学设置学习情景

学校在设置学习情景之前必须理解每一个情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学生在学习多个典型工作过程中,采用比较学习法,逐渐掌握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工作过程,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有利于学校完成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5]。情景设计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克服表象化的缺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职业信心和岗位迁移能力。

44合理选择课程载体

创建情景学习的载体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重要环节,载体是设置学习情景的根据,设计载体要充分考虑其可迁移性、代替性和操作性;可迁移性要求载体要注重质量,贴近生活,发生概率大,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备真实的教学案例;可代替性要求载体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运用不同的载体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可操作性要求载体设计简单,方便教学使用;又要控制成本,凸显经济实用性。学校要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5结论

物流专业课程开发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精心编排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技能型人才;改革创新课程模式,专业培养要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效实现高效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金丽,周朗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物流技术,2014(21):480-481,488

[2]任俊圣,陈玉婷高职院校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56-57

[3]徐伟莲,贾世玲,秦志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及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2014(Z2):30-31

第4篇:物流工程改革范文

    通过对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达到的要求深入的研究,分析物流知识体系在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及体现专业特色的要求,对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改革。

    1.1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物流课程体系的构成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工业工程专业有别于传统的管理专业其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培养其研究企业设施布置和物流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物流分析、设施的位置选择、设施的内部布置与搬运系统的设计等内容。同时应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理论内容在实际的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企业物流系统和物理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物流系列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上设置《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物流管理》两门理论课程及《物流工程仿真实习》一门实践课程。

    1.2物流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形成不同方面的企业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知识框架,其中《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物流基本功能的管理,包括仓储及库存控制,运输管理及配送管理。第二,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包括企业供应采购,生产销售及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企业物流分析方法,企业布局设计,搬运和仓储系统设计及企业选址。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系列课程虽然从学时数到教学内容少于物流专业对物流知识体系的学习,但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课程更注重培养企业物流方面的知识体系,更注重物流方法及技术的应用,能够做到紧密结合企业运营管理先进方法的学习。

    1.3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和《物流管理》实验主要通过“物流仿真软件”和“物流管理”等实验教学软件,模拟企业物流分析规划及物流管理过程。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小型装配线实验设备,可实现物流相关研究型实验,例如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追溯追踪。同时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继续完善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开放和研究型学习。本专业同时设有物流工程与仿真课程设计(实习),实现物流知识体系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最后通过开展到企业中的实习,实现企业运作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1.4专业特色增色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体现专业特色,结合本校海洋特色,物流管理课程除了讲授基本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同时针对渔业工程的专业特色,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关于冷链物流的讲授,同时介绍了渔业物流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的特点,并以国家冰岛渔业物流为案例,介绍其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管理。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教学内容增加以船舶企业为案例进行船舶企业的布局设计及物料控制分析,结合本校学生面向就业为船舶或渔业相关企业的就业形势,在教学内容切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够在教学内容中以就业为导向。

    2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工业工程人才的物流知识体系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如果单一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与该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整体的掌握,应采用多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2.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加强本科专业以掌握知识为主,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定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图片、录像、动画的应用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解方面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进行讲授比较合适。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计算的过程,宜采用板书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握。

    2.2录像教学

    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来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物流知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物流管理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上要注重对恰当的教学相关录像的收集。例如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物流设施设备、企业搬运与仓储和冰岛渔业物流状况等录像,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好的理解。

    2.3案例教学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针对具体授课内容的案例,进行讨论与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选择要注重案例的功能与目的,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多案例,每章节可以选择小案例补充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大案例进行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例如在企业选址这部分的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小案例举例企业选址的影响因素,同时案例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

    2.4开展网络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业及习题、案例学习资料、课程录像等内容,建立物流系列课程的课程网站,开展网络教学,使得教学活动除了传统的课堂,可以通过网络展开,丰富教学方法。

第5篇:物流工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物流专业;综合课程设计

中国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JG12DB085)。

基金项目:大连海事大学教改项目(2013Z05)。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知识总量的激增,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分科课程的弊端和局限愈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引发了理论界对分科课程的反思和质疑,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掀起了课程综合化研究的。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及国家将“卓越工程师计划”列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有一些学者从“卓越计划”的视角,对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综合化等进行了探讨[1-4],同时,部分学校也尝试针对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综合课程设计”课程。然而,作为一种新型实践教学方式,因其独特的课程地位、培养目标和课程价值,物流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相对于其他分科课程而言有更大的难度和挑战性,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物流综合课程设计的内涵与特点

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是指学生以具有一定工程与应用背景的物流案例为设计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物流理论与专业知识,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探究。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不是提供或寻求正确答案的教学,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只存在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对还是错,完全受时间、地点、条件等的限制。

(2)以问题为中心。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它不空谈一大套理论,也不挖空心思构件复杂的学术体系。它的理论十分简明扼要的,它的体系是隐含在一系列物流案例中的。久经推敲的物流案例中,实际上隐含了科学合理的物流理论和行动过程,因而对学生起着启示和引导作用。

(3)以综合能力为主。物流综合课程设计强调“知识点”的巩固和训练,强调“知识线”的贯通,通过课程设计全面强化训练和考查了学生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物流综合课程设计的精髓不在于教师阐述理论,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索,从而提高其物流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同时,要学会对自己的决策、管理自我评价。

(4)形成学习机制。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不断向学生施加压力的学习机制。这个机制体现在它的教学上,也体现在它的评分上。

二、物流综合课程设计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作用

(1)有利于加快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所提供的案例不是虚拟的,都来自于企业实际,在设计中需要学生自己做出决策,即自己确定方案,选择流程,查取资料,进行过程和设备计算,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论证和核算,经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择优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

(2)有利于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最近几年,我国物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还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等情况。与其它专业相比,物流专业是一个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不仅具有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特点,更要求学生养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思维方式。

(3)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单一的物流专业课程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割裂开来,而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提供综合运用多种专业知识的方法和视野,易于激发整体“顿悟”,有助于培养学生超越已学专业知识相互割裂的界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想像力、创造力,比如设计一物流方案,需要熟悉数据的采集、分析、归纳等方法,也会考验团队的分工协调和组织能力。

(4)拓宽学生的视野。物流综合课程设计所提供的案例大多选取能及时反映物流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容纳物流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而提出的新内容。因而,通过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比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更生动,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物流综合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与学生实际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经验、兴趣和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独立的设计物流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因而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三、物流综合课程设计内容的拟定

在拟定物流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内容时,除了应考虑教学学时和软硬件条件外,重点应考虑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专业课程结构等因素。

(1)物流综合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无论是物流管理专业还是物流工程专业,其综合课程设计内容都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的一个或几个项目:物流战略优化设计、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物流系统重组设计、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物流设施设备优化设计、物流标准化运作流程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供应链物流系统集成设计、物流各环节运作的优化设计、物流技术应用系统设计、物流管理理念创新。

(2)不同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方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是管理学,与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共享基础平台课程,如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同时,物流管理专业是物流类专业,应与其他物流类专业共享专业平台课程。

参考文献:

[1]贺政纲等,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8):158-15

[2]孙慧,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物流科技,2010(1):141-142

第6篇:物流工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 CDIO理念 卓越计划 国际物流 校企联合 培养机制

大力推动国际物流发展是我国开展“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优化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有效途径。推动国际物流发展的重点是培养符合政策导向以及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当前,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水平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严重的不匹配,极大地制约了物流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和整个产业的发展。同时,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常态也对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基于CDIO理念的卓越国际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主要目标就是减小国际物流人才供需、人职之间的差距,使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际物流产业发展,保障“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这一研究有助于提高当前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水平,完善物流专业的教育培养内容,丰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教改成果,为国际物流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一、CDIO教育理念和卓越培养计划对国际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的要求

1、CDIO教育理念的系统性、科学性要求

CDIO模式,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以及运作(operate)的人才培养模式。CDIO教育理念不仅继承并发展了欧美国家20多年工程教育的创新成就,而且更为系统地设计了提升人才能力与素质的可行性方案,以及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估标准体系。

CDIO教育模式的过程,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产品。CDIO理念不是典型案例的组织教学,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丰富的实践项目并辅以实习,及时与外界达成有效的沟通,有效使用实践基地和实验室的良好条件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真正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知识、能力和素质共同培养的一体化教学方案,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习反馈机制的目的,把学习转变为智力游戏,纠正工程实际中对创造性和实践性少需求的错误观点,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有团队合作意识的专业化人才。

2、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性、适应性要求

卓越国际物流人才培养计划是基于教育部为实现工程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体化形成的。其首要任务是打造出一批拥有较强改革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符合经济快速进步对高素养高品质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满足各种国际环境变化的不同卓越工程师。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化和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在国际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卓越国际物流人才需要熟练掌握国际物流领域的流程、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对物流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运用等工程技术方面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外语和相关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要有独立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能把握国际物流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解决实际的物流问题,将新技术或边际行业的技术拿来创造性地为我所用,使得国际物流服务环节更加顺畅。

从基本目标上来看,CDIO教育理念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都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工程师,二者在任务、理念、方法及内容上都有明显的契合点,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兼容性。基于CDIO理念的卓越国际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职业专业能力,更容易适应国际物流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国际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校和物流企业的价值取向不同

高校旨在培养有利于社会与产业发展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而企业的导向性目标就是盈利。校企利益诉求差异使校企联合培养国际物流人才在施行过程中存在高校单方面的高热情追求,而企业不愿将自己作为物流实验室,供毫无经验的学生培训的情况。校热企冷的脆弱协同关系无法使国际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发挥最大的作用。

2、校企对成果生效方面的关注度存在差异

高校物流领域的主要任务在于科研创新,引领物流行业发展,其效益相对滞后,而企业则注重收获效益的即时性,对国际物流产业发展的长远效用兴趣不大。可见,校企之间的种种分歧,是由于企业方面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所带来的长远性收益,双方在沟通方式和内容磨合上还有待提升。

3、政府部门在缩小校企之间利益诉求差距方面的举措还不够完善

政府作为有力的第三方介入校企合作有助于平衡校企之间的利益分歧。但就当前而言,相关政府部门对于参与国际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及保障,导致企业有所顾忌,降低了参与的积极性。

三、基于CDIO理念的卓越国际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方案设计

1、课程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需要国际物流课程设计相应地与企业需求实现匹配。因此,有必要以国际物流方向课程为中心,通过对国际物流周边课程整合处理,形成一个综合课程群。这样的课程群设计有利于各相关课程实现全局计划、综合布置、相互交融、协调配合。根据国际物流企业需求设计具体课程,并根据该课程目标布置课程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完成任务,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在国际物流专业知识学习、团队合作、过程控制和管理等方面能力的目的。

2、实验环节

目前,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的实验室存在缺场地、缺资金、缺技术等问题,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还可以充分地扩展和延伸其功能定位。模拟企业环境建设的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科研创新和成果应用的“孵化器”,不仅能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还能促进国际物流企业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进步。

3、校外实践环节

高校提供的教育即使加入实验室也是虚拟化的演示,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物流环境。因此,只有校企共同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让大学生参与到一线工作岗位,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深入各部门进行具体操作,可以熟悉企业文化、组织管理、职责分配、运行模式以及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适应不同的岗位,找到自己的定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利用高校资源充实自己,同时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四、基于CDIO理念的卓越国际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研究

1、明确顶层设计

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实施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顶层的设计。因此,需要高校和企业组成联合领导小组,统一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不仅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还要协调好硬件与软件方面的投入与使用,要处理好实践平台的联合搭建、运营以及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也要明确学生培养、实训及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2、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将CDIO理念落实到卓越国际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可以通过学分制改革,将学生培养导向卓越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原有的学分制体系中,通过加入企业学分,实现学分制改革创新。采用更多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方式,引入多元化考评体系,更加突出学生在国际物流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外第二课堂的联动,切身体会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和企业的运营机制。同时,也可以通过校企教育、实践资源的整合,设计更为合理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3、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物流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师队伍不仅需要经过严格专业培训的专任教师,还需要熟悉国际物流行业的企业导师。因此,一方面校内老师需要深入企业挂职。通过挂职锻炼,接触当前最新的国际物流企业操作流程、国际物理行业发展动向等,并结合自身的专业性理论培训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对接,实现科研推动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需要招聘企业人员兼职教学。由于企业人员对国际物流产业文化与业务比较熟悉,可以通过讲座等形式传授给学生很多课堂之外的实践知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CDIO成功的教育典范已经在国外得到验证。“卓越计划”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及研究。而基于CDIO理念的卓越国际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设立,就是要借鉴CDIO理念,构建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卓越国际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卓越国际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高校可以根据国际物流的形式,结合当地的物流特点、学校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培养的阶段、内容及细化的目标体系,从而培养出基于我国国情、具有地方特色的多样式的卓越国际物流人才。当然,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需要政府部门发挥相应的作用,保障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有效进行。

(注:基金项目: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kg2013450);2014年宁波工程学院高教研究课题(项目编号:NG14019)。)

【参考文献】

[1] 雷环、Crawley E F等: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人才理念和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2] 李勇、罗琼等:面向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构建[J].中国商贸,2013(1).

第7篇:物流工程改革范文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沿革及其培养目标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情况

我国最早的物流教育起源于193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系开办的材料管理专业[1]。199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以“物流”命名的物流专业,只有部分属传统物流概念的物流类专业,如仓储运输管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管理工程、包装工程等相关概念的物资管理专业。1993~1997年,现代物流教育开始起步。1993年根据当年国家教委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仓储、运输管理”等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首先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随后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继而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本科、硕士或博士生。1998年教育部大规模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高等学校拓宽专业面的要求,将新设立5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取消,并入“市场营销”专业,专业调整大大抑制了物流教育的发展[2]。

直到2001年中国入世,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业作为新型服务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国外发达国家投资者引起了广泛关注。2001年8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召集下,教育部恢复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于当年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招生。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方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2003年增加到47所。2001~2010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数及近年该专业的招生毕业情况(见表1、表2)[3,4]。

(二)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管理、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为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等,其学科理论基础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

构建以经济管理为学科背景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以下简称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要求。本文根据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和当今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提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物流运作能力。根据物流的功能要素,物流人才应熟悉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进行实际操作,这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2)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作为物流人才,必须初步具备企业物流系统改造与再设计能力,具备区域物流园区(中心)规划与设计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能力等。

(3)物流项目组织及管理能力。对于中小型的物流项目能够对其进行组织与管理,对遇到的问题能够给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案。所以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技巧[5]。

(4)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发展的核心支撑平台。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全面熟悉物流的主要信息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5]。

(5)国际物流运作能力。随着全球制造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洲际之间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越来越发达,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物流市场。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了解进出口贸易专业技能,也应具备如保税仓库经营、商品检验等国际物流技能,并熟悉各国有关的通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及各国的物流环境。此外,现代物流人才应掌握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预算、核算和控制,对企业外部的各种物流费用要能够判断其合理性,并能够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总之,在基本能力结构上,应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定的应用知识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要求上,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一定的自科知识及扎实的经济管理学科、统计运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运作及组织管理,掌握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了解国内外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物流运作模式。

三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尚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有些学校借用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其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进行适当修改;有些学校为应付专业申报,不顾实际需要勉强将一些课程凑合在一起,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不顾课程整体性任意增删课程,没有严谨的分析和论证。

(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我国的物流教育现在比较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专业学科缺乏引导性。引导型学科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师资尽量由长期从事物流管理、运输业等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担任。通过引导型学科的学习可以提早的告诉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

(4)物流教育缺乏数量性。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紧密,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物流管理系统也是建立在极其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因此,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6]。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体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大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思想品德、外语、体育、军事训练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等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经济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系统分析、仓储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物流工程、物流经济学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体现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具体包括物流战略与管理、物流系统论、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运输经济地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在实践教学上,物流管理专业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实践环节或实践性教学活动,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建议各高校选开物流管理综合模拟、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系统模拟实验、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四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从目前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有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同时又有较大的偏差。如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企业也比较注重这一物流环节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经管类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构思。

第一,将“物流管理”专业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方向延伸。即重视物流过程的实现技术与装备,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仓储,定位,检测,企业信息化及其信息处理等实用技术。

第二,从重视“物流”到重视“物流+采购”。即重视基于物流和采购的集成技术和成套技术,包括基于采购的集成化设计技术,仿真设计与装配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采购信息平台与共享技术等。

第8篇:物流工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物流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物流人才问题更加突出。但是,我国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滞后,造成高级物流人才严重匮乏,阻碍了现代物流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对物流理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重要一环,而《物流学》课程在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专业基础课。因而进行《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当务之急。

一、 国内外物流教育现状

1.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情况

在美国,物流行业已经发展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在物流人才需求的推动下,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首先,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为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 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其次,在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全面开展物流在职教育,建立了美国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考试获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2. 我国物流专业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从政府到行业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物流业的发展,许多地方政府都将物流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发展。然而,物流专业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急需。在我国,目前物流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物流市场人才缺口为600万,物流人才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瓶颈。据报道,广州市目前物流高级管理人员的供需比例为1:100左右。在上海,现有不足10万名的物流人才已远远满足不了急需50万专业物流人才的需求。上海首次颁布的人才开发专业目录中,现代物流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全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是物流专业教学的原动力,如何尽快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是摆在物流专业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物流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调查

通过与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广泛的接触与调查,了解物流部门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为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1.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宏观管理人才:主要是政府机构制定政策、规划等以及相应的教学、科研、人才培训等方面人才的需求。

企业物流管理人才:这是物流人才中需求最大的一块,因为企业的涵盖面很广,尤其是制造业对物流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及与物流公司进行协调、管理和控制。

物流企业管理人才:这也是物流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需的人才,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货运、物流系统规划等。

从总体上来说,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它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要广,且具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中间市场的变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2.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物流人才教育与培养的基本目标就是要达到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基本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创新意识、协作精神、适应能力的初步培养和训练;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具有健全的人格,强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基本知识结构。懂得现代管理科学、领导科学与信息科学等知识;了解国家有关物流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物流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物流工程实践知识和技能,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

基本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物流管理和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科研开发能力、组织管理、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起草、拟定物流管理及运作方案;具有较强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谈判能力,并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建立有效的工作关系。

三、《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物流学》课程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精选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必须对《物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编写出一本《物流学》精品教材[1]。这是物流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2.《物流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必须要从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教学用的第一手资料,如现代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录相资料等,然后将收集到的实际资料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增强学生对物流业务的感性认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相结合。

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引用当前物流企业中较先进的物流运作管理案例,以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结,能运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际运作中的问题。在组织案例教学时,首先对学生如何充分的剖析案例进行引导,可运用的知识点有哪些,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2]。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学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多选一些本专业教师为政府、企业所作的一些研究项目,这种案例理论联系实际非常强,并且所用到的知识点多,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战能力有很大作用。

物流教学光盘的精选及应用。由于物流理论的博大精深,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传授物流理论,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精选教学光盘,采取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所授内容与光盘内容相关时,辅之观看,其他内容,可找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并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反应强烈,积极踊跃,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物流学》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物流学》是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也是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知、提高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物流理论的知识结构、关注物流领域研究热点、树立现代物流理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引导课。

《物流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他环节所不能替代的。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有导向性。为了使物流专业的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功底,又具备对理论灵活运用能力、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以往的只注重物流理论的测试,而忽视对其能力的测评。

课程考试方式与组织。采用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闭卷考试。以考核学生对物流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记忆、理解、分析和简单应用为主。考试中不允许携带和查看任何资料。考试时间、地点由学校或系统一安排。开卷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开卷考试的题目以物流案例评析为主。考试时间、地点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观察考核。指通过对学生一学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平时测验、作业情况,对其作出评价的一种考核方法。由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考察。

课程总成绩评定方法。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

课程总成绩=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开卷考试成绩+观察考核成绩

各项成绩所占比重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开卷考试成绩占30%,观察考核成绩占10%。

四、《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实施效果

《物流学》课程的改革已初见成效,学生的能动性增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新知,并把自己的所学,积极主动地与物流企业实践相结合。

物流03级的一名学生在2005年6月末,主动与物流企业联系,利用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写出了“校园毕业生物流运作报告”,并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运行,仅在6月29日、30日两天,就为某物流公司获取收入5000多元,取得可喜成绩。

五、结束语

《物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讨和完善,希望该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能进一步促进物流专业的教学,培养出适合物流市场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陈海峰,赵继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孙学琴,山东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1]孟祥茹主编.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9.

[2]袁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4,10:56-59.

Reform the Teaching of Logistics

Chen Haifeng1Zhao Jixin1 Sun Xueqin2

(1.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2.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第9篇:物流工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 行业特色高校 物流专业 教学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物流热的不断升温,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数量迅猛增长,其中不乏行业特色高校的积极参与。这些行业高校大多由过去隶属中央部委行业部门到现今划转归地方政府或教育部管理,为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纷纷在学科专业结构和办学功能上表现出“多学科化、大规模化、地方化、市场化”的特点[1]。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378所本科高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在经历如此快速增长的学科发展趋势同时,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教育培养正呈现较大程度的同质化现象,与一般综合性大学或高职高专院校所设物流专业相比,行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缺乏独有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大同中寻找不同、在专业中凸显特色,成为行业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讨论如何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保持和发扬行业特色,以期对其他行业特色高校相关专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参考借鉴作用。

二、气象行业背景与物流专业的关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典型的行业特色高校,前身是创建于1960年素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由中国气象局管理40年后于2000年划归江苏省管理,其行业背景是以大气科学为核心的气象事业。在特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理清气象行业与物流专业之间的关系。纵观整个物流流程,其主要物流操作环节如运输、仓储和信息技术都与气象密切相关,即一个物流运作方案的完美执行需要气象知识的支撑[2]。

1.实现物流的运输环节极易受到天气的影响,低云、浓雾、雷电等气象条件会制约航空运输,台风、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会威胁水路、公路和铁路运输安全。因此,既要注重通过搜集气象资料获得较准确的天气预报,又要坚持以安全经济的原则拟定合理运输线路,选择有利天气,避开不利天气,保障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2.气象条件在物资的仓储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和湿度。如高温高湿常会引起物资的霉变、虫蛀、老化、融化、串味等损伤,需要根据专业气象预报服务,采取相应防护措施,防止物资的质量、使用价值、性能或可靠性遭受损失。

3.物流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离不开气象条件的支持。常见的物流信息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应急救援、交通系统等领域,国外很多物流企业都采用GPS来定位运输车辆。而值得注意的是GPS卫星不是同步卫星,易受气象影响,如云层、雨雪、雷电都会干扰GPS的正常运作,从而影响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事实上,国外一些专业物流公司非常关注极端天气的影响,如联邦快递就组织气象专家成立专门团队致力于天气状况分析,并依照所获气象数据提前设置物流优化路线。这个气象分析团队提供诸如货物途经香港时是否会遭遇台风、台风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运输业务,以及应该采取哪些物流应对措施等辅助决策信息。综上,物流与气象行业密切相关,在气象行业特色高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加强两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使物流专业学生具备基础气象知识背景,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复合型气象物流人才。

三、气象行业特色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将气象行业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物流专业为主、气象学科为辅,培养具有扎实物流管理理论和气象学科基础知识、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气象勘测和制定物流决策的能力,可胜任国内外大型物流公司气象分析或气象部门物流指导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进入物流领域的气象学科特色毕业生,在本科高校学习的总八个学期里,可推行“1331”的教学课程体系:即所有物流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仅进行《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至第四学期间开始学习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与大气基础课程,同时在第四学期末安排为期2―4周的一次实习活动;第五至第七学期逐步深入接触物流管理与气象专业方向选修课,其中可在第六学期重点设置两学科交叉衔接课程;最后第八学期,要求学生自主进行为期2―4个月的工作实习。

除“基础课程+物流专业课程+大气基础课程+交叉学科衔接课程”这个课程体系设置外,物流专业也可结合气象行业背景建立独特的专业体系,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气象物流经济等学科,以鼓励物流专业毕业生进入气象领域工作。可引导物流专业学生选择五门(中国气象局要求非气象专业进入气象领域工作的学生必须培训的五门课)或十门(南信大发辅修证书)气象类课程,形成“气象+物流”的综合型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2.教学资源

(1)教材选择

在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合理选择教材:物流专业课程方面应选用高质量教材,在引进、消化和使用国际优秀主流教材的同时注意适应我国社会物流发展的实际需求;气象相关课程方面可依托学校优势,采用学校气象专家自编的教材,通过灵活施教更有利于提高气象知识教授的质量和效率;而对于物流与气象两学科交叉课程,可选择性组织资深物流专家与气象专家共同合作编著教材并进行定点试验,也可参考借鉴国外部分教材和最新研究进行筛选重整。

(2)师资队伍

要培养出优秀的、有特色的学生,必须有一支特色化的师资队伍做保障。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应由物流与气象专业两学科教师组成,双方专业教师都须完成对方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即气象专业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需进行基础物流培训,同样物流教师也需接受大气科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另外,应组织任课老师分期、分批到物流企业或气象部门实习,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积极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掌握物流和气象行业的新动态。同时可选择性聘请一些从事相关工作的资深人士担任课程的兼职教师。

(3)教学设施

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专业的教学过程涉及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和气象观察实践环节:关于物流实验室的建立,应注意侧重围绕物流核心业务流程和物流技术设备的操作、优化和管理,设置一些演示性实验、模拟性实验、制作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实验,等等[3],可以秉承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经济性与方便性相结合的原则,联合同一地区的其他高校积极整合资源,共同建立物流实验室或物流模拟基地;有关气象类课程实验,可依托学校自身拥有的先进气象设施优势,与气象类专业学生共用实验设备,也可将简单的气象观察实验融进物流实验室的整体规划中。

3.教学方式

(1)教学手段

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手段,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官效应和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反映学科前沿的新思想新成果等[4];注意推进启发式教学,采用探究式、研究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如分组案例讨论等。另外,由于特色专业的本身是物流与气象的结合,故应该注意两学科教学手段之间的相互借鉴,双方以长补短、相辅相成,实现气象优势学科带动物流普通学科的特色发展并快速形成竞争优势的目的。

(2)重视实践

一切理论知识脱离了实践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实践课程的编排与开展。实践课程的设置应当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关键流程,结合学校气象行业背景全面系统地考虑,避免“空洞型”、“肤浅型”实践课程的出现。可采取将实践环节得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求让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逐渐改变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专业特色和行业发展相脱离的流于形式的课程实践现状。

(3)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并未关注气象分析,这给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大的合作空间与机会。凭借气象行业特色,积极主动地与大型物流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尝试与企业共建物流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理论教学的实践训练场所,是加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平台。气象行业特色的物流专业可以采取与物流企业共同建立特色物流实训基地,如运输过程气象分析室,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而且可为企业员工提供短期理论培训,最终为企业培养定制专业方向的特色人才、为社会输送实践性强的复合型气象物流人才。

四、行业特色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推广

各行业特色高校间天然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和优势,如行业特色高校均是由过去的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人才培养上需要在多学科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保持人才培养在行业中优势和特点的同时迫切要求学生具有更广泛的学科背景,体现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等。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可在同类高校做适当推广。

1.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由原先化工部门划归地方管理的以工为主的省属高校,其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优势学科,而物流活动与各种化学材料息息相关(物流运输离不开包装,包装的质地、重量、抗压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物资的品质),故南工大的物流专业可依托行业背景积极培养材料物流特色人才。

2.原隶属于农业部的南京农业大学于2000年划归教育部,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学科,其主干农业学科接近或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学的农业背景知识可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操作成本、提升农产品价值、提高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如若知晓某种农作物在仓储时需要干燥的环境,则在物流仓库选址时就会注意避开有地下水上渗的地区。故南农大的物流专业可重点关注农产品物流,着重培养农作物物流的交叉学科人才,有助于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3.南京邮电大学也是由过去隶属的邮电部被划拨至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一所行业特色高校,其以通信、计算机等电子信息学科为鲜明特色,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领域有重要影响。而我国现阶段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化系统功能欠完善,可以说,物流信息系统工程人才非常匮乏。所以南邮大也可以依托信息系统学科优势开展物流专业特色教学,培养出可从事物流信息化工程的特色物流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依托各行业高校进行物流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物流人才的同质化现象,又可在行业特色学科的推动下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水平,使物流真正成为具有专业特色市场和美好需求前景的新型热门专业。然而,基于交叉学科融合的特色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其教学活动中不断探寻合适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多学科交叉特色的实用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行业划转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任务和战略[J].阅江学刊,2011,(1):12-18,23.

[2]章澄昌.产业工程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