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材简介
《音乐会》一课选自人民音乐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四课,包括聆听歌曲四首、学唱歌曲两首,它们分别是:
(一)《游击队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所作,曲调轻快、流畅、生动、活泼。
(二)《苗岭的早晨》是由作曲家陈刚根据同名口笛改编的歌曲。乐曲以明朗的旋律,展示了一副苗岭山寨山明水秀、春意盎然的绚丽图景。
(三)《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五首,它原本是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后被改编成管弦乐曲。
(四)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作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第三幕中的一段,以小号为主奏乐器的意大利风格的舞剧音乐,乐曲为三段曲式结构。
(五)《我是小小音乐家》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富有童趣的美国儿童歌曲,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心声我是小小音乐家。
(六)《嘹亮歌声》这是一首曲调规整、词意富有意境的日本儿童歌曲。歌曲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对远山纵情欢唱的情景,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授课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学生对学習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见解,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方法,具备了基本的识谱技能,但对轮唱的把握以及对音乐情感的理解有所欠缺,所以轮唱的把握以及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应成为本阶段学生的训练重点。
三、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内容,围绕音乐课程标准,本节课制订了以下三个维度课程总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演唱《我是小音乐家》中,进行创编活动,体验做小音乐家的情趣。在演唱《嘹亮歌声》中,实践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的情绪。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苗岭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犹如参加一场音乐会活动,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情绪,给我们一次美的享受,并在这场音乐会中能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如小号、口笛、长笛等乐器。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并能在读谱实践中运用,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四、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通过感受、体验、探索、实践等多种形式,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情绪,能听辨独奏乐器的音色,这是教学中的重点;能够带着美的情绪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并能够较好的完成轮唱歌曲的演唱,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五、教法说明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所以通过以下的设计,让学生在音乐中认识美,在生活中寻找美,在未来里创造美,让美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具体做法:情境法、教唱法、演示法、实物教学法。
情境法:通过电子设备和有感情的语言,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生动可联想的音乐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探究心。
教唱法:语言精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通过教师正确的范唱,使学生更直接的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听唱法:通过让学生直接欣赏、感受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后再歌唱,歌曲的难点就更容易解决,增加学生信心,更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图片、教具演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学习内容,使课堂节奏更加紧凑,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实物教学法:播放视频文件,让学生模仿文件中的舞蹈动作,从情绪、韵味上着手完整并完美的学习该作品。
六、学法指导
在合理安排教法的同时本节课还十分注重学生学法的引导,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具体做法设计为: 模仿法、教唱法和听唱法。
模仿法:模仿视频、置身情境、更完整的学习歌曲。
教唱法:通过老师的教唱,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给能更加生动的认识到歌曲,了解歌曲旋律以及歌曲的情绪。
听唱法:通过听、能够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中随音乐歌唱,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情绪。
七、设计理念
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定位是让学生会学,即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始终坚持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教育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发现、创造等活动过程中享受、掌握并创造音乐的美。通过聆听以及歌曲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音乐会愉快的场面,感受人们的愉悦之情,还能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歌曲。这样一来,既在无形当中也打破了以往枯燥的学习歌曲、记忆歌词的教学模式,又体现了学生自主,师生合作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过程
这方面的问题,在国内2004年有关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学术研讨和所递交的论文中,①被再次提出。其中有文章提到,在高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中,音乐教育学学科没有得到重视,教育类课程“课时比重非常微弱,仅占总课时量的5.4%―8%”,②又有文章介绍,日、德、美、英等发达国家一些学校所开设的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分别占总课程的20%、25%、33%、25%,并提出“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偏低,是音乐学(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③
2004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简称《课程方案》),并在有关通知中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该《课程方案》不仅提出“必修课程学科化”,确定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同时要求“各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开设课程”。这一《课程方案》的下发,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它将有力地推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和课程建设。
在这方面,我们从加强音乐教育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角度,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上,增设了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程(以下简称“三课”),并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一、办学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专业“三课”的具体设置
我院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充分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表演和创作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这“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音乐专业中,这三种能力既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有所侧重。与此相应,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是在求得三种音乐能力的共同发展中,对音乐教学以及相关的科研能力给以特别的重视。概括地讲,就是培养能教、能讲、能写,具有较为全面音乐素养的音乐教师。
但是,在以往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并且只有36课时、2学分。不仅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且由于在专业意识上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教育的倾向,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基础教育音乐课堂。因此,为了适应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通过进行教学改革、加强音乐教育学科与课程建设而达到这一目标。
在这方面,我院自2004年5月起,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变原来只设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36课时、2个学分)的状况,增设音乐教育学“三课”,并从2004年9月正式开课。
在新修订的音乐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音乐教育学“三课”都是作为专业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来设置。由于这三门课程呈现的是音乐教育学学科三层面的基本框架,因而使课程的学科性和专业性更加鲜明。
“三课”的开课学期和学时数、学分分别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为一学期、36学时、2学分;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两学期、72学时、4学分;音乐教学法课程为两学期、108学时、8学分。我们这样设置,既体现了对学生音乐教育学理论修养与音乐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又强调了对学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我院的音乐教育学课程与通识性教育类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时总量中已占20%,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同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明显改变了以往这个专业中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重非常微弱的状况。
“三课”的设置,反映了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基本的、互有关联的三个不同层面。这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方面,呈现出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其中:
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体系的和历史的两个方面。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理论中结合对音乐教育的实践进行研究而产生的、尤其与音乐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音乐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编创)和课程理论两个方面。这类理论的学习,不仅包括对各种音乐教学设计、编创的理念和相关课程理论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充分关注音乐教学的实践。
音乐教学法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而言,包括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构成音乐教学能力的基础,只有同时具备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案例的编创能力、音乐教学行为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才称得上具有完整的音乐教学能力。
“三课”中的每一课,都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音乐教育学理论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在总学时量仍然有限的情况下,针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实践”和“训练”,我们的课程设置是有倾向性的。这方面,不同的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实际情况来安排。“三课”所呈现的,实际上是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与学科实践最基本的三层结构,因此,“三课”实际上具有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实践
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涉及到教材与讲授内容、师资培养和教学人员安排、教学组织活动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原有基础的薄弱,无论是在教材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原有的教材和师资素养,都较难很快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三课”的实施,必然会面临着一些困难。因此,如何组织教学,将“三课”实施下去,成为我院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我们一方面在教学资源方面广泛学习和利用近些年来在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已经形成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以及教学经验,同时采取边实践、边锻炼、边提高的方式,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师与学生随着课程的展开而共同成长。我们主要的做法是:
1.先行完成“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除了已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关内容的制订,目前并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况且,要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是,“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也并非没有基础。事买上,无论是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还是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新教材,这方面可供借鉴、使用的学科研究成果,还是相当多的。
例如,就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而言,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所包括的有关中外古今各类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法规史料汇编,就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的讲授提供了很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有中国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国际上有代表性音乐教育体系等教学内容。该社出版的《音乐教育心理学》也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教学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研制的《音乐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课程标准解读本以及各种相关的通识性新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甚至包括《音乐》新课程教材和《艺术》新课程教材中的许多教学案例设计,都可以作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授课学习内容来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的讲授内容与资料范围主要包括对音乐和艺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这门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的主要区别是,它是对音乐教学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虽然这方面的学习也要结合音乐教学的实践,但所举的例子仅仅是说明性的,并非如音乐教学法课程那样主要是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过程的实际演习和训练。
在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中,大量《音乐》甚至《艺术》新课程教材中以音乐为主的教学案例和评析,以及在基础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多种教学案例,都可以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学法》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演练以及观摩,并参与其中分析、评价等,掌握多种类型的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结合这些具体的实践,也会反过来对音乐课程和教学的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
随着教师驾驭“三课”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积累、科研能力的提高,我们准备通过一、两轮的教学,最后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
2.“三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与具体实施
在“三课”的实施中,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的讲授与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在实践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系统知识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的课程学习。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讲授时,注意概念的解释和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对讲授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并展开一定的讨论。
②某一项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这两门课程的学习。通过对一个专题研究成果的了解,展开课堂讨论,形成一定的认识。
③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评价。主要用于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其教学特点是,虽然不直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际演练,但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对这类课程的设计及其优点或不足进行分析、评价,甚至对其进行改进,提出有自己想法的、新的设计方案。学生也可以将学习扩大到教学观摩以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活动等方面。
④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和演练。主要用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某一教学案例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演练。可以分组、分地进行(甚至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上课的资料、材料作一定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一起分析、讨论、评价。也可以将学习活动扩展到中小学音乐课堂。
我们在“三课”的教学实践中,更为重视对学生编创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从某一教学案例甚至某一教学单元的设计和相应的教材编创,直到教学内容的演练和实际呈现、教学评价这一过程的各种能力。
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初步了解并实践从教材的研制、编写到编课、做课的各种工作,从而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教师、教研员、教材编写者乃至教育改革者所做的各种工作,从而形成初步的、系统的音乐教学和教材、教学案例的编创和研制能力。
为此,在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中,我们结合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实施,专门分设了讲解课、创编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
在讲解课中,每位任课教师可以分别选择《音乐》新课程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来讲解(还可插入一些《艺术》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各套教材的讲解要求有系统性,重在分析,把握整体。讲解中要结合并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讲解中,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
编创课是以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创编。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通过编创课,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基本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编创模式和设计方法。
在编创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案例或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立意,利用各类工具书、专业书等查阅和搜集各种文字、音像资料,增长和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在编创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以及如何上课。对这些设计,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在完成编创课和说课之后,学生进行做课和评课的教学活动。各小组以班上其他同学为教学对象,以自己编创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演练。可以自己做课件、展示图像资料,以及准备相关材料。每个组花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做课以及评课。若是两个以上的教学案例设计,可以花两节课以上的时间来做,视需要而定。各小组在做课后,都要让其他各组的同学对其进行评价。主要从正面给予肯定,也可以提出教学建议或指出某些不足。
三、“三课”的成效
我院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实施,目前已初获成效。这些成效集中体现在学生学习能力、科研成果、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并在其他方面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良好教风、学风的建设等方面。
1.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我院,“三课”的实施已成为音乐专业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并且无形中还带动了其他专业学习的提高。老师们反映,上“三课”的师范班凝聚力增强了,其他班原来只重视音乐表演技能的同学也到院里来要求给他们开设“三课”;作曲课教师说,这个班的音乐创作能力是最强的,他们还专门开了原创作品音乐会;学院领导也说,这个学期,从学生的眼光中,从学生的招呼中,看到了学风的变化,看到了自信。
2.促进教师科研水准的提高
围绕“三课”的教改实践,我院组织了由六位教师组成的音乐教育学“三课”教学小组(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研室)组织和承担教学工作,同时开展和加强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师资的教学能力。最近我们又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所,参加“三课”教学的师资不仅有音乐师资,还有美术的师资。有两位教授不计报酬,完全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这项教学改革的实践,既促进了教学,也促进了教育科研。我们在实施“三课”后不久,便连续成功申报了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为研究内容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及其他科研课题。任课教师的科研水准及其成果也明显增加。我们的教师还承担了与新课程改革直接相关的部编艺术教材的撰写。
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三课”开始实施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三课”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对每一门任课教师都是一次新的锻炼。在音乐教育学“三课”实施的初始阶段,为了使每一位教师能对其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中都得到锻炼,因此,在第一轮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三课”中,都要在其中一门课担任一定课时的教学任务。现在,进入第二轮教学后,任课教师已经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长,形成个人的教学方向。
随着课程的发展,课程教学也越来越有序、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三课”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熟起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师资培训的效果。在“三课”中运用的一些有成效的教学方法,甚至被有的教师转用到其他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去。
在实施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同时,学院比过去更加强调了音乐技能的学习。我院音乐技能的基础课程,到三、四年级的限制性选修课,已做到一对一上课。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钢琴一系列教学音乐会,也随之举办。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学术规范的建立到质量的提高,在校内有目共睹。“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得到了体现。因此,“三课”是在音乐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并显示其成效的。
①指2004年4月在大连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
②见会议《论文集》第16页。
③见会议《论文集》第161页。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并不合理,没有体现出音乐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换言之就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核心课程体系。鉴于此,本文从当下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不足谈起,就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之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课题编号:JXJG--13--23--1)
一、当代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
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已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是却始终有一个瓶颈难以突破。即如何体现出师范性和教育性特点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或钢琴、或声乐,都有着一技之长,但是教学实践能力却十分薄弱,自身并没有音乐教育的理念。常见的一个表现是,很多学生都是以钢琴、声乐等音乐技能来描述自己的专业领域,很少有学生会提到自己是音乐教育专业。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正是由于高校方面在理念上的偏差。受到历史等多种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师范类院校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对专业音乐院校进行了照搬照抄,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学生应该具备的是音乐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却被单纯、普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所取代。比如最为重要的音乐教学法课程,开设时间短,质量要求低,甚至是可有可无,使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所以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早已是迫在眉睫。因为任何一门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必须要借助于课程设置才能够得到体现和实施,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人才,就必须有相应的核心课程作为基础。特别是本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迅速在全国各地高校蓬勃开展起来,基础音乐教育也迎来了史上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来说,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二、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
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也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且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规模,所以任何一项变革都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就会欲速而不达。鉴于此,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以在现有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加入音乐教育学理念、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和音乐教学法三门大课,下文中,笔者将对这三门课程的形式、内容、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音乐教育学理论
该课程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主要由一些和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相关的课程组成,具有理论性强、知识面宽的特点。为了方便获得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可以采用历史和体系两方面来概括。比如中外音乐教育史等就属于历史方面,而音乐教育学原理、音乐教育哲学等就属于体系方面。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该门课程旨在通过对音乐教育理论、方针政策、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要求上,要求通过扎实而系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音乐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中外音乐教育史的发展规律、主要的理念和规律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认知和理解。在教学内容上,包含音乐教育学理论、中外音乐教育史、各国、各时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及和相关学科的融合等等。
(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该门课程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而产生的教学与课程理论。与一般课程不同的是,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包含音乐教学理论的构建、教学活动的设计、音乐教材的编创等多个方面,要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这种实践性特征。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要紧紧围绕着国家教育部门所指定的课程标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和明晰基础音乐教育的理念、价值、目标等多个方面的理论,使学生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各方面情况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教学要求上,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对基础音乐教学的目标、模式、方法、组织、评价等,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主动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对音乐和艺术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必要的时候要深入到基础音乐教育的一线课堂,进行现场学习。
(三)音乐教学法
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际的音乐教学能力。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体系,如果学生能够对此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那么就会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通过对国内外各个时期优秀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能够熟练的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创编出一些新的教学案例,获得从事基础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要求上,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观摩和操作,掌握住各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教学设计等方式予以实现。在教学内容上,包含教学案例的学习、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教学法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教学实例的学习等。
三、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保障
前文中提到,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工程,所以需要一套科学而有效的保障机制,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整个教学有着决定性影响。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需要多方面完善和加强师资建设。在学校内部,要求通过专题讲座、培训等方式,让教师认识到当下教学的不足,并提供多种方式和渠道,鼓励教师主动学习。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是科班出身,虽然有着较高的学历,但是他们与面前的学生们一样,所走过的是同一条求学之路。所以在理念和行为上同样存在欠缺,急需得到有针对性的弥补和提升。在学校外部,要加强与中小学的交流和对话,可以建立起一种互访制度,定期邀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到大学教学进行讲学,让高校师生了解到基础音乐教育的最新情况和需求。同时也应该主动邀请一些基础音乐教育专家来到学校,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指导。通过教学理念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能够使整个教学得到最根本的保障,一方面也能够给学生做出榜样,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完善学科建设
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学科优势,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这一点在一些高校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如中国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都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建设活动,如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与兄弟院校展开及合作等等,有力推动了本专业的发展。
(三)完善实践基地建设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独立教学能力的师资人才。所以教学实践无疑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多数学校都在实践环节上存有很大的欠缺,或者实践时间短,或者干脆没有实践,使得整个教学始终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对此,要求高校方要充分利用好各项资源,如本校的附属中小学、地方中小学等,与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充分的锻炼。在实习的同时,应该做好相应的保障和评价工作,使每一项实习都落实到实处,都发挥出应用的效果,尽可能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接轨,为学生今后真正的走上讲台打好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越是在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下,越应该有勇气和魄力对整个教学再次进行审视和思考,而通过这种审视和思考会发现,因为缺少一个核心课程体系,使得教学的师范性、教育性特点没有被彰显,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也正是基于这一态度和目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该体系的构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符合实际需要的音乐师资人才,使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因此而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
作者:张艳 杨迎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秦广明.音乐教学应紧紧抓住每一个有效环节———高师音乐有效教学的反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实习目的:实习是大学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我们怀着难以诉说的心情以及对教师这种职业的神圣的向往,随着飞驶的列车来到了我们的实习目的地——龙陵县龙山中心学校,这是一个美丽的学校,也是一个五彩的花园。
当然我根本没有想到,在之后的一个月里,我会在这里收获一段快乐而难忘的时光。我不仅从各个老师和学生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和他们成为朋友,更重要的是,我在实习过程中感觉所学的到东西远远要比三年里在校园里学到的更丰富、更精彩。当然,这并非否定老师的教学和自己的学习,只是实践中收获到的远比书本来得真切和实在。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一波三折有收获。”
我们来到龙陵县龙山中心学校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首先,我们和该校的领导及老师召开了座谈会,他们向我们介绍了龙陵县龙山中心学校的情况:它办校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始建于清光绪xx年(公元19xx年),坐落在县城东南的老东坡下,背靠青山,侧临绿水,校内青杉挺拔,繁花似锦,绿草茵茵,是一个静心求学的好地方。它占地总积13333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4737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3800多平方米,运动场面积1500平方米。这里共有教职工63人,教学班24个,学生1058人。它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教研教改促进发展,多年来一直承担全县小学教育研究和实验示范任务,为龙陵县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保山地区重点学校之一,它也为龙陵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
基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8份,上课节数为16节(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品德、自然、音乐、美术7个科目)。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我做文明小公民”的主题班会。
3、带领学生出了一期黑板报。
4、到学生家里去家访。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备课、上课、改作业……日复一日,无数琐碎平凡的事构成的我实习生涯的主旋律。
首先,我请班主任给我一份名单,因为我知道,记不住学生的名字,看似小事,其实它在学生眼中是很重要的,如果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在老师心中没有地位。觉得老师不关心自己,甚至会产生隔阂。而后我便找了个机会认识了全班同学,下课后同学们都围着我唧唧喳喳地说:“老师,你怎么才来就知道我们的名字呀?好多老师教了我们一年都没记住我们的名字。”这也使我明白了: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
下课后,孩子们经过我时,都亲切地喊一声:“范老师好!”,我也带着按捺不住的羞涩和欢喜应着,同时我也发现了快乐竟如此简单,只因被一群天真的孩子们认可并充满亲切地问候一句。
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自认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其实这不只是学生的问题,老师也要有激情与耐心,这是做位一名老师应该具备的。激情与耐心,就像火与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激情和耐心都是不可或缺的。激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能做到最好。
初为人师,总是有些紧张。我带着羞涩与忐忑抱着课本和教案走上讲台时,尽管我做了很多准备,但当我真正面对那么多双眼睛时,我还是紧张了。“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我机械得重复了在台下不知念了多少遍的开场白。然而,这句话说完,下句该说什么呢?突然间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只能感觉到有几十双眼睛正齐刷刷地盯着我,让我感到十分地不自在。短暂的犹豫之后,我剩下来的只有微笑,因为我想起了那句话:“微笑是法宝。”学生也对着我微笑,看着他们那一张张稚气的面孔,我所有的紧张都在这一瞬间消失了,透过那一双双澄澈的眼睛,我也似乎读到了那一颗颗纯净的心。在此后的时间里,我一直微笑着。所以,课堂气氛也显得轻松活泼了一些,40分钟的课一下子就过去了。虽然,我知道我的这节课上得并不成功。突然一次,一个学生递来一张字条:“范老师,我喜欢你的微笑,当你微笑着走近我时,使我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亲切,我很喜欢你,范老师。”这是出自一个三年级学生之笔,这也是我在实习一个月的时间里收到的最好的,最值得珍藏的礼物。也使我明白了,其实走近学生的第一步只须微笑就够。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看图竞猜;创设情境;头脑风暴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52-01
融合了艺术成分的导入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融合艺术成分,并非特指美术、舞蹈等这类艺术,而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全面优化导入设计,注重其与教材的衔接,并达到激趣目的的导入。也就是说,课堂导入是一门学问,它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特点、学习能力和英语等方面的基础上,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方式导入新课,从而达到有效的导入效果,推动教学发展。
一、看图竞猜导入,调动学生参与
看图竞猜导入,主要是指教师以图片作为辅助工具,引导学生竞猜对应内容的一种方式。由于小学生都有好奇、好胜心理,对这样的活动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设计看图竞猜导入时,教师要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做好衔接工作。
例如,在教学英语四年级上册中的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这一单元时,教师以看图竞猜方式导入新课。本次导入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为背景,教师选取参加本届奥运会的项目选手,让学生看人物图片,竞猜对应的奥运会项目。图片的人物设计以卡通为主,更加贴合小学生的心理。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林丹的卡通图片,学生需要用英文猜出badminton,此时,教师可以引出句型:“Can you play badminton? ”引导学生用英文回答,与教材内容相吻合。接着教师展示张继科的卡通图片,学生争相竞猜,直到说出table tennis这一单词。通过看图竞猜的方式,以展现本单元的词汇作为导入,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里约奥运会作为背景,学生不仅在竞猜的同时对奥运项目有所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考
情境导入,主要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样手段辅助情境创设,从而带领学生走入情境当中,是促进学生思考的一种导入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利用语言描述情境,也可以借助图片、音乐、舞蹈等辅助情境创设。
例如,在教学英语六年级上册中的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这一单元时,教师以情境作为导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有大量的鱼在污水里死亡、汽车尾气排放造成大气污染、工厂废气排放的图片等。学生被教师所展示的图片情境所吸引,同时也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接着,教师引出情境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如“Is our city clean? If not, what makes our city dirty?”由此,学生想到教师展示的图片,很快找出城市污染的原因,并转述成英文形式。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图片辅助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眼球,带动学生思考。其实,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教师选取的辅助手段要恰当,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头脑风暴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头脑风暴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一般而言,头脑风暴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把相关的事物联想起来,激活大脑。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设计头脑风暴活动,以此导入新课,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英语五年级下册中的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这一单元时,教师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导入新课,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学习中,会涉及很多有关公共交通的词汇。因此,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便以public transport为头脑风暴主题,引导学生在两分钟内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交通工具,要求学生用英文说出。学生被这样的活动所吸引,都积极进行思维,能够把头脑中闪现过的有关交通工具的词汇快速说出来。如“bus, car, train, metro, plane……”学生都积极说出自己所知道的词汇,英语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在这个环节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一一展现这些词汇,并教会学生认读,强化记忆。同时,为了增强课堂互动,教师可以引出本单元的句型,如“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并引导学生利用句型“I come to school by ……”进行回答。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头脑风暴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激活,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说出有关交通工具的英语词汇。这样不仅改变教师直接呈现词汇和带领学生学习的机械模式,还提升了导入的教学效果。
提出“情趣导向”可归因于两个方面:①音乐本身的特质决定了不可能遵循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②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更需要突出音乐教学在优化他们非智力因素上的功能。本文以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为例,探析音乐课教法。
一、对情趣导向的解读
在建立情趣导向下的教法构建时,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情趣导向”。从笔者的本意出发,“情趣”二字可以分解为情感和趣味两个词语。以这两个词为对象进行解读。
(1)对情感导向的解读。一般而言,情感可以从“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两个方面体现出来。而针对小学生的情感导向来看,则在于激发起他们的利他之心。具体包括:关心身边的人和物,以及融入到祖国大家庭的情感之中。如在儿歌《牧童之歌》教学中,通过阐述它所来源的地域和所在地域的风光,便能实现情感导向下的教学目标。但实践表明,许多同行在讲授相关课程时都未能挖掘出歌曲的衍生价值,而这就会降低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对趣味导向的解读。不言而喻,趣味性是增强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元素。正是有了这种趣味性,才使得孩子们在音乐课的学习中发挥出了自身的主体性。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怎样提炼出其中的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其关键仍在于根据歌曲所要反映的意境,而进行的情景模拟教学。如,在《牧童之歌》的教学中,通过模拟出草原、牛羊的环境,进而来满足孩子们求新、求奇的心理。
二、解读基础上的教法构建
以上从两个方面解读了情趣导向的内涵,它也为教法的具体构建提供了思路。由此,以下将从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1)教学主体方面。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因此需要分别进行问题讨论。针对教师而言,需要在备课过程中全方位把握歌曲的相关信息,特别是歌曲所反映的意境、歌曲所诞生的区域,乃至歌曲作者的有关情况等,这些都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支撑材料。对于学生来说,为了减少他们对歌曲相关信息的陌生感,也应要求其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来进行准备。
(2)教学客体方面。上文已经指出,情趣导向中的情感与趣味是相互影响的。即正是有了情感激发,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此时,就需要着手完成情景模拟工作。从现阶段各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出发,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功能。从而,通过视频、PPT向学生们展现出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这样就能极大的配合《牧童之歌》的教学。
(3)教学评价方面。笔者认为,结合小学音乐教学的新课程改革目标,应以是否提升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为此,同样需要围绕着他们情感的升华,以及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学实录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牧童之歌》为例,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录进行案例分析。
(1)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播放新疆风情的歌曲。①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刚才的音乐是哪个民族的吗?②通过PPT进行图片展示,进一步感受新疆民俗文化。师: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进入新疆去感受那里的气息。③探索手鼓的打法。教师拿着手鼓敲击着,并问学生:这是什么乐器?师:在新疆,手鼓是人们唱歌跳舞时最为常用的伴奏乐器。(小组交流手鼓的打法,每组派代表示范) 此时,已经激发起了学生们的情感和兴趣。
(2)歌曲教学。①导入歌曲。通过疑问句指出:刚才和着鼓声的音乐美吗?这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新疆民歌----《牧童之歌》,今天老师带领大家来欣赏这首民歌,仔细听,你听到歌中唱了什么内容呢?(天山、草原、牧童、马儿)。此时,多媒体大屏幕应有相对应的风土人情。②教师首先示范演唱歌曲。③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跟着学唱歌曲。④全班一同朗读歌词。
(3)欣赏《牧童短笛》。①导入: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小牧童生活在什么地方?②感受《牧童短笛》与学唱《牧童之歌》不同之处。
在音乐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游戏,我们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它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企及的优势,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既符合音乐艺术的运动特性, 又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特征,并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其二、游戏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 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位儿童成了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使学习不再成为负担, 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大批不喜欢音乐的儿童也爱上了音乐课,并能及早发现一些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另外,在游戏中,还能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所以, 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音乐游戏与儿童生活的关系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的 确,儿童的生活以游戏为重心,常在游戏中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绪、发挥想象力,满足 其天生的好玩好动性格。综观我国各民族儿童民歌,游戏歌占据了大部分,且大部分游戏歌的内容都是儿童生 活感兴趣的事物。可见,游戏与儿童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的内容源于儿童 的生活,如果我们把游戏注入儿童的音乐生活,那么必将在儿童心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儿童音乐教育的观点看,根据儿童的生理、知识水平、注意力等特点,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可能 专门集中注意于音乐。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儿童感到音 乐课是最有趣的课,上了还想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教师尽可能从儿童日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 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儿童喜爱并能感受的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根据赞可夫的理论,音乐 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发展和形成学生的音乐听觉表象。音乐游戏具备了将音乐听觉表象付诸于行动之中的功能, 让儿童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听音乐);到音乐中去--表现音乐(音乐游戏);再回到音乐中去--达 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掌握音乐)。所以音乐游戏是帮助儿童架设学习音乐的一座桥梁。
2.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2.1 通过律动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所谓律动,就是跟着音乐旋律的节拍,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展示出优美的动作。律动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美感和节奏感。在开始上课之前,小学生们伴随着节奏轻快、曲调优美的音乐的律动而走向教室,就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音乐课堂的学习中来。律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难理解和领会的,这是和生活中的跑跳步、拍手、踏步、点步等非常贴近的,小学生可以随着教师一起做或者是自编动作,久而久之,小学生就能够具备非常强烈的节奏感。
2.2 通过音乐游戏传授给小学生音乐知识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天生就喜欢做游戏。而音乐游戏就是符合小学生的天性的,并且音乐游戏又能够对游戏的进行者进行规范,从而实现对美的享受,所以,教师能够更加方便地通过音乐游戏传授给小学生音乐知识。
以音乐游戏为乐的小学生,与生俱来就是美的欣赏者与创造者,能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知识,通过下面的教学案例就能够真实的体现出来通过音乐游戏传授给小学生音乐知识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灵动课堂;教学策略
所谓“语文灵动课堂”,应当是充满生命的激情和灵动,彰显语文的韵味和灵气。这样的课堂上不提倡教师“唱主角”,主张学生“动”起来,追求大气、正气、灵气、和气融为一体的“浩然之气”。这样的课堂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革旧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最终实现“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教学教学,亦教亦学,教中有学,教中进学,学以致教,教学相长也”的目标。为此,打造灵动课堂,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品质,从不同渠道着手,拨动学生的心弦,让课堂熠熠生辉。
一、以朗读为镜,让语文课堂蓄养大气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小学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主要来自于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敏化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灵的游弋和意境的抵达。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课学习中,教师以范读切入,让生活在南方的学生们借助朗读感受北方汉子的情怀,字正腔圆的范读,淋漓尽致的挥洒,学生们汲取的不仅是文字,还有那豪放粗犷的民族情怀。只见教师用心地朗读着,“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时而蹙眉,时而舒展,让人沉醉;语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让人倾心。而学生们齐刷刷地将目光聚集在课本上,有几个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小声朗读,教师一口气读完,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老师,我读”,“我也试试”在学生们的争先恐后中,教师把掌控课堂的权利交给了他们。学生们有的发挥小组的力量,百花齐放,也有的独自花开,在铿锵有力的朗读中,课堂上仿佛出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忘情了,没命了,锤起腰鼓,鼓声震天……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灵动课堂。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就从最纯粹,最直接的范读开始,激发朗读热情,培养学生感知能力,让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积蓄力量,涵养大气。进而将这种养成之气付诸于课文的朗读中,而课堂也在学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朗读中散发出一种磅礴之气。
二、以音乐为匙,让语文课堂开启灵气
语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本传达的意蕴和思想,需要学生停住脚步,俯下身来发挥想象,拓展思维,于无声的文字里比较、揣摩、欣赏。而音乐恰恰具有神奇的引领作用,跳跃的音符,起伏的节奏,可以引领学生沉浸文本深处,营造美好的境界,让学生载着深情款款,载着情真意切,走进无边的想象中,开启语文课堂的灵气。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教学,教师在四个关键环节中融入音乐,让跃动的音符与文字共舞。首先,播放轻音乐,多媒体出示黄山风景图,教师以动情的叙述引领学生走进黄山之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接着,在品味阶段,为了突破黄山三大名松的特点,教师再一次播放音乐,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感悟“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等词语承载的内涵;另外,在学生熟悉了文本之后,教师又一次播放音乐,学生们自由地练读,互读,熟读,背读,以读促思,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们仿佛漫步于黄山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遒劲的奇松……最后,在文字、画面、音乐的交汇中,教师让学生作为黄山的导游,写一段导游词。这次,学生们彻底入迷了,陶醉了,他们将自己置身于黄山奇松之中,用真情的语言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跃动的音符成就了灵动的课堂。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音乐这一“佐料”,为语文课堂烹饪出了一道“美味”。学生在音乐的感染和熏陶下,且听风雨,细捻文字,感受黄山风景区松之奇特,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俊美,奏响了语文课堂上一曲灵动的乐章。
三、以创新为梯,让语文课堂孕育神气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语文课堂的灵气来自于一种创新的精神,学生行走在课堂上,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擦燃创新的火焰,这样的课堂将摆脱传统的呆板,而富有博大的精神气息。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表达,敢于争辩,而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鼓励,保持教学语言的“新鲜”和“激情”,让语文课堂在博大的精神气息中生生不息。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路花香》一课教学,教师给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师:学完了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生:我明白了“物尽其用”的道理。生:我认为每个人要正确看待自己。师:说得很有哲理,你喜欢哪一只水罐呢?生:我喜欢破水罐,是它每天的浇水,成就了一路花香。生:我喜欢好水罐,如果没有它,怎样完成挑水的工作?学生的思维多围绕着两只水罐进行,忽然,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生:我都不喜欢他们,而喜欢挑水工。这样的回答让教师为之一振,师:为什么呢?同学们以都把目光投了过来,生:因为他是一个伯乐,他发现了两只水罐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才有了既完成
了工作,又做到一路花香……没想这位同学的观点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学生们纷纷举手,生:我喜欢一路花香,所以,我建议把好水罐砸破了吧!生:我也不喜欢好水罐,它骄傲自大……
创造性思维让课堂盈满灵动的气息。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将主动权紧紧地握在手中,而是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质疑,在质疑中争辩。学生的思维随着课堂的不断深入而提升,那些观点和主张优劣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生动”的课堂凝聚了学生们的神气。
四、以评价为媒,让语文课堂生发和气
灵动的课堂离不开灵动的教学语言,立足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虽然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但是不能卸下主导的重担,合理而有效的“让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快乐,对课堂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课堂评价中,教师当以鼓励为主,“你对刚才同学有什么想法?”“谁有补充的?”以评价为媒介,为师生、生生之间搭建交流沟通的桥梁。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教学中,师生一同品析老人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教师出示多媒体:“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师:从这句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生:我读出了老人的辛苦,脸很瘦,皮肤很黑。生:我读出了老人的和善,一双慈善的眼睛。生:我觉得老人很能干,虽然有点瘦,但是精神矍铄,给人老当益壮的感觉。生:我读出了老人的干劲十足,他热爱自己的工作,表现了“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面对学生的争先恐后,教师一直侧耳倾听,最后利用评价给学生以鼓舞。师:你们的回答真的令我出乎意料,因为你们能从一句简单的外貌描写中得出老人的辛苦与和善,得出老人的瘦而不弱,得出老人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乐观与旷达……是你们的交流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位对工作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热爱的老人。
中肯的评价赋予了课堂以生命的灵动。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最初的预设是学生借助外貌描写能够体会到老人的“精神矍铄”。然而,令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的思维居然走了那么远,跳了那么高。事实上,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优势是把教师“轰”下讲台,把学生“扶”上讲台,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合作,在交流中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锻炼,语文课堂也因此变得丰富和立体起来。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不应当是生硬和呆板的代言,而应当是生命和鲜活的彰显。新课标倡导“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的语文课堂,教师只有彻底改革按部就班、步步为营、“一问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还学生一个与时俱进、合作探究、动态生成的学习情境。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方法,设置“多渠道”,在尊重学生天性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个性,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方显生命的厚重。
【参考文献】
[1]李云超.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J].学周刊,2015(05)
根据学校安排,近年来我主管学校“打造名师工程”工作。因此。我经常到课堂听课,指导青年教师上课。在评课活动中,不少教师听了我的点评和建议后,总爱问我是怎么掌握课改方向,把握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怎么提高教研能力、专业水平的。我总是诙谐地回答:“我有一个吹枕边风的老师――《江西教育》(B)!”阅读《江西教育》(B)中的案例与分析的文章,特别是看到自己将要上的课文的案例时,或是刚刚听过的青年教师公开课的内容时,我就特别用心去关注,并联系课堂教学实际,看看想想,揣摩体会,往往生发出不少感悟,获益匪浅。通过“名师导航”,我从各地名师身上汲取新理念和新思想。正是这些学习的体会感悟。才让我在评课中能够作出精到的分析。提出中肯的建议。正是经常研读各个栏目的文章,才让我丰富了教学经验,提升了专业水平。
近日学校举行了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比赛项目分为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和写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有的教师赛前就问我怎样备好课,怎样写教学反思。我没有说教什么,就是告诉他们多看看《江西教育》上的案例分析,自己学习揣摩,融会贯通。赛后,有一位获奖的教师对我说:“是《江西教育》上的教学设计启发了我,让我加深了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目标的认识。以往我比较侧重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课堂上字词教学、句段分析用时多,忽略了基本的‘读’的教学。这次比武活动中。我才真正体会到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感’的动人。‘悟’的精妙。”《江西教育》紧扣新课程改革脉搏,贴近课堂,贴近教师,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师。是帮助教研员开展活动的益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日益得到重视。一些英语教师建议,应增加英语教学案例分析和英语教学设计类的文章。同时还应兼顾音乐、体育、美术、思品、社会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使刊物能全面涵盖不同学科,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家乡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已经成了新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关乎学校教育品牌、教育特色的树立。怎样开展地方课程教学?怎样挖掘编写校本课程?怎样进行校本小课题研究?这些都是学校和教师需要面对、需要思考、需要探究的问题。建议《江西教育》增设相关栏目。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教师学习和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江西教育》(B)如清澈的源头活水一样,涓涓滋养学校教学发展。潺潺润泽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