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专生学年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年的中专生活即将结束了,作为中专生的你,你肯定被要求写过不少鉴定吧?写好鉴定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那么自我鉴定中专毕业生你知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我鉴定中专毕业生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自我鉴定中专毕业生1通过三年学习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关键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年的学习生活是我人生这条线上的一小段,是闪闪发光的一段,它包含了汗水和收获,为我划平人生的线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年的中专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三年同窗生涯即将结束了,马上就要各自走上各自的新的工作岗或者是新的学习生活。我知道,这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关键的是得益于中专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从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那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当然,三年中的我,曾也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这缘由于我的不足和缺陷。但我反省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考验,是不能跌倒的。中专生的我们应该善用于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
自我鉴定中专毕业生2短暂而难忘的三年中专生活即将告一段落了,总结一下这三年中专的生活是很必要的。
回顾一下这三年的历程,三年的生活学习中,和同学的和睦相处,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我学会了如何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几年的集体生活,更使我懂得了怎样去建立良好的关系,克服难关。
这三年中,我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阅读了很多名着,古典书籍,中华几千年积累下的深厚底蕴让我认识到了品行是多么的关键。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无私地传授给了我们知识,犹如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多么崇高。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年中专学习,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感谢老师信任,同学们的支持,我担任_x委员,力所能及地为班上多做一些工作。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从一个纯真幼稚的孩子,经历了无数个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成熟、稳重的我。一个个的挫折和坎坷让我明白了,人生就是一个充满荆棘的道路,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中专生的我们应该善用于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
自我鉴定中专毕业生3两年的中专校园生活生涯多姿态多彩!刻苦的学习,丰富的活动造就了充实的生活;同时,这也使我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蜕变为一个壮志满怀的中专生,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青年。我于__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_中专。两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矗一直都认为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都得到肯定,每学年都获得三等奖学金,下面是本人自我鉴定。
在学习方面。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在大学期间我对学习一直很重视。在学习上,我态度认真、刻苦,努力钻研,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及Asp、VB和C语言的程序编写,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相关方面具有较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一定见解。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我连续七个学期获得一、二、三等奖学金和学习单项奖及三好学生称号。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掌握了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的各种活动都热情的参加,在_年至_年间获校文娱比赛及知识问答比赛等一等奖。大胆创新对校报版面进行改革,使得校报的受视率提高到一个层次。学校的各种活动都热情的参加,在_年x月获校演讲比赛一等奖。
人际交往方面。在大学期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同学关系上,总的来说,四年来,我与同学的关系都是比较融洽的,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上能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班级的每次活动,融入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去,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同时在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拓宽了我的交际面,让我机会和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交往,在这些过程中很好的培养了我交际能力,也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处世原则。
本人具有热爱等祖国等的优良传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工作责任心强、勤恳踏实,有较强的组织、宣传能力,有一定的艺术细胞和创意,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自我鉴定中专毕业生4短暂而难忘的三年中专生活即将告一段落了,总结一下这三年中专的生活是很必要的。回顾一下这三年的历程,三年的生活学习中,和同学的和睦相处,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我学会了如何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几年的集体生活,更使我懂得了怎样去建立良好的关系,克服难关。
这三年中,我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阅读了很多名著,古典书籍,中华几千年积累下的深厚底蕴让我认识到了品行是多么的重要。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
我喜爱音乐,我喜欢运动,曾在运动会上获得奖项,荣誉,而且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三年的中专生活似弹指一挥间,像流星划过天空,转瞬即逝,马上就要各奔前程了,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又要经历一次洗礼,又要开始新的征程了。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中专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从一个纯真幼稚的孩子,经历了无数个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成熟、稳重的我。一个个的挫折和坎坷让我明白了,人生就是一个充满荆棘的道路,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
自我鉴定中专毕业生5三年的中专生活是我人生的关键点。三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直都认为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临床实践。
在中专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能力。
作为08旅游管理班的班主任已经三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我深深的体会到当班主任的各种滋味。在这段时间里,带领全班同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在管理上存在一些不足,现将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总结
我是XX年9月2日正式接手08旅游管理班的。有了第一个学年的接触和磨合,我和班级同学建立了很好的师生联系,在此基础上顺利开展我第三学期的各项班级工作。
本学期的时间跨度较长,从9月份开学,直到1月底结束,共有整整五个月的时间,在这不短的时间里,我和班级同学共同进步。
1. 班干部的任职。
(1)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我将班干部队伍进行微调,尽量做到各尽所能,考虑到季静漪同学工作认真负责,对班级事务非常热心,增其为班级督导员,负责班级所有事务的监督。空下纪律委员一职,由刘兆娜同学担任,虽其有部分缺点,但是非常具有领导才能和班级威信,因此在她的带领下,班级纪律明显有改进。
(2)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使自己的才能得到锻炼。有三个学生参加了“红色贝雷帽”活动,其中,狄欢同学作为先进分子还荣登苍梧晚报。
2.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班级纪律教育。让每一个人认识到:人不能总是为自己而活着,为人处事也要为他人着想;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要有奉献精神;要热爱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同时,我也通过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纪律观念教育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
3. 经常召开班干部的会议。班干部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干力量不可忽视。我每月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通过会议加强班干部和班主任的沟通。在会议中,班干部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对班级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通过班干部会议来进一步的制定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也可以了解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情况。
4. 不定期检查宿舍。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里,除了教室,寝室则成为其第二活动场所,我采取抽取每个宿舍的舍长及部分宿舍成员和我一起检查宿舍的方式,对每个宿舍进行评比,选出每个宿舍的最佳床铺,并予以表扬。
5. 组织好每一次班会课。对于一个班级来讲,单靠平时的管理也不一定会取得多大的效果,所以我非常重视每一次的班会课。从选班会课主题,到积极认真的进行班会备课,再到上好每一节班会课。我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班一学期以来,召开了不少的主题班会课,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有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教育,学生的纪律、卫生养成教育,学生的考试动员、学生的安全、稳定教育等。
一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学期中,我从班级管理中也获得了不少的管理心得。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 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班级中发现问题时,我总是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每次把学生喊到办公室时总是让其坐在我的旁边,我告诉他们“让你坐着就意味着我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你可以把我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看待,而不是老师”。在和学生的交谈过程中,我有时候也谈一些自己读书时的困惑,而自己当时是如何处理,结果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通过对比自己和学生的行为,来进一步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同时,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要学会认真的听学生讲完自己的困惑,要让学生明白:老师没有放弃他!老师真的想帮助他!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在老师面前讲话有压力。而放弃和老师心灵沟通的机会。
2. 多去班级转转,尽量发现新的情况。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出问题就出在下课,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就有必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去教室转转。
3. 对班干部工作的支持和增强班干部的服务意识。作为中专生而言,正处在未成年和成年人的过渡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这样一来就给班干部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很多班干部因为班级的调皮学生不听其管理而辞职。因此,作为班主任就要积极的支持班干部开展日常工作,为班干部在班级树立威信。使班干部成为班级管理实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班干部与班级学生发生冲突时,要考虑到班干部的特殊性进而进行处理。
在对班干部支持的同时也要增强班干部的服务意识。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应该懂得如何去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因此,作为班主任来说,要定期对班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以便使班干部更好的融入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去,要让班干部懂得自己是一个“服务者”,自己的工作就是“为班级学生服务”,而不是一个管理者,去管理训斥其他学生。
4.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做为班主任,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性格等,单纯的依靠自己的平时发现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很有必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更好的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性格,可以了解学生一些不为他人所知的事情,也有利于在以后的学生工作中更好的处理学生问题。
学校教师的个人工作总结【1】
一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刚入学的新生对职业学校充满了好奇和浪漫的幻想,似乎已经摆脱了最痛苦的学习生活,从此不再受考试的折磨的升学的艰熬。但对新的生活环境及学习、生活方式不适应。积极要求进步,渴望成材,但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思想不稳定。
因此,本学期的新生入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这学期的教育主题是学旅游,爱旅游,立志献身旅游事业,争做合格中专生。培养目标是培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将现这学期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1、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大多缺少独立生活的经历,他们几乎每天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特别是我班有几位学生是家长特意把他一个人安排在海南读书的,他们第一次离家那么远,常常为独立生活而感到烦恼。因此,学生的自理能力就成为学生能否适应新环境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班主任给予心理上的引导和技能上的指导。
入学教育和军训两个周,我经常深入宿舍,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逐步适应新环境。培养自理能力不仅仅是使学生能独立地生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生活得健康、文明、有序,适应集体生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求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立和自主。于是,我把生活技能、文明礼貌和校纪校规相结合起来,使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到道德修养。
2、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班主任对班的有序管理,要以学生一定的自律能力作保证。一年级新生对职业教育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前几个周总是规规矩矩,但是时间久了就有空子可钻。如果学生缺乏自觉性和自主意识,班主任即使再勤快也是徒劳的。
首先,班主任就要教育他们懂得遵守行为规范即使是社会的要求,也是符合自己的利益的,让他们从职业人的角度去理解领会各种校纪校规,明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不仅有利于集体,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与大家协调相处,也是个人社会生活的需要。
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人人都有事做,都觉得自己在班里都是很重要的,班里设置了班干部、科代表、小组长、着装仪表监督员、各个卫生区的检查员、教室财产管理员等,实行层层管理、层层监督的管理制度,并且进行阶段性的自我工作小结,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内心需要上来。
3、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
正确认识专业是学好专业的前提,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引导学生认识专业,热爱专业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内容。
通过调动学生广泛收集海南旅游的相关资料报道,帮助他们从大的环境去认识专业,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的热情。
另外利用一些知名导游的成功经历以及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中认清自己的位置,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所作为。
学校教师的个人工作总结【2】
转眼间,忙碌的一年又转瞬即逝了。曾经的忙碌、曾经的快乐还历历在目。下面我将从教育、教学、主要成绩、年级组四个方面分析我的工作情况。
一、教育工作
本学年度我继续担任六2班的班主任工作,这个班是我从五年级带上的班,学生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学生热爱班集体,集体荣誉感强。从我自身而言,我是爱学生的,这一点我从来没有过质疑,但那是我的爱只是一种责任,而不是内心迸发出来的。最初带领这个班时,一向好强的我有些毛躁,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有几次一向在孩子面前从不流泪的我竟然当着学生的面控制不住情绪,是他们一双双纯真的眼睛鼓励了我,这使我深思:爱该怎样才能从容?我变得平和了,有耐心了。工 作 述 职 对于中国北京来说,这是忙碌的一年,为了备战奥运,有多少人征战于战前建设?对于中国来说,这是悲伤与感动的一年,5.12汶川大地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使我们既有撕心裂腹的疼痛也唤起了所有中国人空前的团结。今天的工作总结,我也想把我内心深处所经历的一次次升华与洗礼呈现出来,让大家分享我的收获。爱的升华作为教师,以前我认为心中应该有爱,我爱我的学生,对于这一点我自己从来没有过质疑。我一直认为自己的爱学生能懂,却从来没有想过他们是否可以接受。只有他们愿意亲近我,才爱得有价值。我是个具有承受力的人,越有困难越不肯服输。从年初家里的事接二连三发生,我真得快要崩溃了。可是,学生面临毕业,时间不允许我停下来调整自己。以前,在学生面前,我从不轻易流泪,今年有所不同,当我把孩子们当成亲人一样并任泪水横流,学生们用真诚的眼神看着我、鼓励我,我知道,那些眼神是炙热的,它使我感动也使我深思。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关心也使我深思,从此,我平和了,对学生的爱升华了,我愿意爱他们,这个爱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爱学生就应该从细节做起!对我们教师来说,有些事,也许只是举手之劳,抬眼之累,却能慢慢地渗入学生的心灵,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影响他们的一生!爱学生,更能激励他们奋进!有了发自内心的爱,我和学生之间真的变得亲密无间。在班里,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孩子们愿意和我说心里话,愿意告诉我一些小秘密。我希望他们成为自尊、自强、自爱的人。我毫不吝啬班队会的时间、每天的晨检时间,我一直认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所以,我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我和学生的努力下,这个曾经的问题班在今天四月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
我是一个好强的人,学校布置我的工作我从不遗余力地去做。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卫生工作。学生的毕业典礼我用了整整两天进行构思,用了整整两周时间策划、修改,我想给学生们留下美好的记忆,我想告诉她们我有多么的爱他们,我让他们懂得感恩,我让他们知道我舍不得他们,我知道,在毕业典礼上,孩子们的泪水是真挚的。我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因为我深知,要想做好一件事,先要学会做人。孩子们也是爱我的,这种爱会一直陪伴我。我所做的这一切,比起汶川中为学生献出生命的教师又算得了什么?他们有的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人生的真正价值,那些在地震中为救学生而牺牲的教师们,正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了自己的职责,实践了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承诺。英雄教师的事迹,使我感慨万千,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新的洗礼。虽然毕业的复习压力很大,但我这个学期几乎没有对学生发过火。就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学期,我升华了自己的师爱。
二.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承担本班语文、数学的教学任务。有了五年级一年的教学基础,大多数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
(一)认真钻研教材
现在的人教版是我比较喜欢的教材,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具有独立的主体,寓教于文中。在上课前我把知识点、能力点都力争把握到位,再结合班上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在备课中我还有意识的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经过这一学年的坚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我的眼里,每名学生都有其闪光的地方,所以在课堂上我会捕捉孩子的闪光之处,我常常对孩子们说的话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班的孩子单纯、热情,但是做事却不顾后果,不懂得友善的对待同学。所以,在课堂上尽管有些学生愿意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一旦回答错了,又顾虑重重。当务之急是树立良好的班风,只有风气正了,学风正了,学生才能够在这样的班集体中畅所欲言。每一节课,我都有意识的让每名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每名学生回答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我都是有目的的叫不同的学生。基础差一些的孩子,我会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能够经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上来,思维开阔的学生我会在每一节课上涉及一些开放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既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又大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在每节课上都能够得到提高。当然,有时当一名学生回答错误时,个别人会笑话他,这时我会及时制止并严厉的告诉他这样做是错的。课下,我会与这样的学生沟通,让他明白怎样与集体中的其他人相处,所以,现在我们班的课堂是和谐的,当哪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有障碍时,别的学生会举手说:“我来帮助他。”就是这样的一句话,使孩子们热爱这个课堂,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课堂属于他们自己。当然,声音洪亮、说完整话及认真倾听这是我一贯对孩子们的要求,如果哪名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我会让他再重新回答并直到听清楚为止。孙佳芳老师在一年前的培训时上的那节课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句“你听清他说什么了吗,你能再说一遍吗”使我受益匪浅,所以在课堂上我借鉴了孙老师的这句话,这句话既让学生们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又在重复别人的话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主要成绩
本学年我们班获得了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本学年我被评为学区语文骨干教师;2011年获得学校师德标兵;《让每一名学生生活在阳光下》学术论文二等奖;全国字理识字知识竞赛答题一等奖;《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二等奖;《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指导》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参评论文三等奖。所带班在学区专项测试和期中、毕业考试中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
四.年级组工作
关键词:中职英语;非智力因素;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系统可以看成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个协同作用的子系统构成。现代教育理论学家认为事业的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并且非智力因素作用占80%以上。因此在强调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近几年来,由于生源困难,招收的学生都是经过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层层筛选下来的“三类学生”。在他们身上有这些共同的特点:学习积极性不高、组织纪律性差、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自信心不足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最强烈的是学生文化课尤其英语基础差,有的甚至已放弃对英语的学习。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英语老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唤起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
动机是指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萌发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促使学生将自己的行为指向学习。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以获取知识为目的学习动机,也称认知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基础,它能激励学生排除干扰,集中精力主动学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把学习英语转为一种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相结合
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教育,主要体现在学习目的教育之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说英语的人最多,英语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国际上的大多数书信、报纸是用英文书写的。有些本地人在外面做生意,因不懂英语无法直接跟外国人做生意造成损失之惨重。再者,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果懂英语向他们介绍有些软件应用就方便得多。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利用他们对Flas的兴趣,学某些生词时就联系到原版英文软件的词。如control控制,test movie测试电影,symbol符号,insert插入,convert to symbol转化为元件。机械、数控班的学生,学某些生词就可联系到他们必须要学的专业课AutoCAD软件的词。如:AutoCAD里面修饰平面图形用break命令打断太长的线条,用lengthen命令改变线条的长度。以前,long变成名词length,同学们都说记不住,而lengthen作动词“使……变长”更记不住。现在一提醒,那些对CAD感兴趣的同学都记住了。这些实实在在的事例都会使学生感到英语在现实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样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学好英语的心理需求,动机也随之得到强化。
2.及时反馈与正面表扬为主相结合
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即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如: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加学习努力程度,又有教师正面表扬的促进,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反馈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结合教师带有鼓励的批评,激起学生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事物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要经过不断地激发才能巩固和持续,这是中职英语教学中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如中职英语课文 Asking Directions,笔者采用表演法教对话。先把教室里的通道作为街道,在主要位置设有City Hall, the next corner, Center street, Second Avenue等标牌,然后将对话中的人物分给学生,让他们表演,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地理解了这段对话。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事物容易引发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而且能产生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符合学生的操作心理,能充分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从而收到良好地教学效果。如要运用适宜得当,会使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更浓厚,更持久。
3.选用最佳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保持兴趣持久性
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就要选择最佳教学方法。老师授课时,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能接受,听课时就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轻松愉快,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意识就强。反之,学生对所学内容完全不感兴趣,根本无法接受时,就情绪烦躁,如被禁锢,似听非听,甚至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因此,根据课堂上的情况,教师必须当机立断,调整教学内容,控制授课速度,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听得懂,跟得上。
三、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具有波动性和感染性。在教学中,教师将情感传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融情于学习之中。同样,学生良好的情感反馈于教师,教师受到感染,又作用于教,从而形成师生情谊交融的境界。积极的情感在教师的培植下会转化为学习的推动力。相反,消极的情感会削弱学生的进取心。
布卢姆曾经断言:“学习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将情感的培养纳入教学系统,通过各种途径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的时期。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诱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情感。例如学习《Madame Curie》这一课,是有关居里夫人的人物传记,她的一生为人类做出贡献。读后,让学生用英语写一段评论,如何向居里夫人学习。要学习她从事科学事业所表现出来的毅力、勇气和献身精神。
2.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许多中职学生自卑感强,教师如果总是表现对学生泄气失望,那么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将产生消极影响,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逆反心理。反之,教师具有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涵养,清醒的理智,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会促使学生奋发向上。所以,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营造成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才敢于做课堂的主人。
3.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
来到职业中专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文化成绩很不理想,他们的家庭条件有的较好,有的较差,无论他们的个人及家庭条件有何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从小没有经过艰苦的生活磨炼,意志力薄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前途悲观,对学习丧失信心而迷恋上网,聊天或打游戏。
对于学生的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教师应加以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就会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
四、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具有目的性和调控性,能催人奋进,努力克服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障碍去实现既定目标。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最关键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中职学生大多意志脆弱,对于他们学习英语的习惯笔者对所教班级特别是男生占多数的班级学习英语情况进行调查统计:50%的学生上课铃响后没有做好课前准备。课后作业应付“交差”,发回作业后不看、不改的占65%。自修节除了应付作业就认为无事可做,不知道自己去预习、复习功课的占90%,不会利用或不愿利用字典的占95%。面对学生的现状,怎样对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1.制订培养计划,从基本的常规习惯抓起
制定学年、学期、月计划、和每周安排,分层次进行。第一周主要训练学生遵守课堂管理常规习惯,如课前准备习惯,上课坐得住习惯。第一学期内养成预习、复习和运用字典去完成作业的习惯。一年后,学生一般具有自我总结归纳及课后反思的习惯。当然,不能对所有的学生按一种模式和进度,要因人而异。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比单纯改掉坏习惯容易,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坏习惯改掉的过程。
2.运用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课堂、课外活动、晚自习辅导、作业、个别座谈抓起。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渠道,教师要利用课堂时间及时找出学生的不良习惯,要善于通过教材中恰当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1)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英语诗歌朗诵,看英语电影,学唱英语歌等。(2)课外作业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爱好。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教材,要学生收集其他教材如《国际贸易》、《AutoCAD》《计算机基础》里出现的英语单词和句子,然后进行讲解。结果,即使那些英语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也很愿意完成这项作业。(3)对于差生,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素质融为一体。(4)榜样的力量很重要,要注重榜样的树立。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现是多方面,它们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英语学业成绩的影响不可低估。作为教师,应把握时机,在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体关系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既获得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又在非智力因素的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阎慧龙.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职业教育研究,2005(5).
[2]倪国清.谈中专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与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5(7).
[3]王少菲.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高中毕业自我鉴定:三年的高中校园生活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我于年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学。三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直都认为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都得到肯定,每学年都获得三等奖学金。在不满足于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还注重了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硬件的学习。有广泛爱好的我特别擅长于排版及网页美工和多媒体的制作,就任本班组织委员的同时也加入了校学生会宣传部。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和部内成员团结一致,一年间我由部委升为部长。在任部长期间注重配合学校、学生会其它部门,出色的完成各项宣传工作,促使学校的各种运作更顺利的同时行。
学校的各种活动都热情的参加,在年至年间获校文娱比赛及知识问答比赛等一等奖。大胆创新对校报版面进行改革,使得校报的受视率提高到一个层次。学校的各种活动都热情的参加,在年月获校演讲比赛一等奖。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对社会的实践。本着学以致用,导岷侠砺鄯⒒印年我以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应聘为学校网站的管理员,做出了大量出色的工作,得到同学及老师的一致好评。
本人具有热爱等祖国等的优良传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工作责任心强、勤恳踏实,有较强的组织、宣传能力,有一定的艺术细胞和创意,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二》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
本人是一名既将毕业生,既将步入社会。社会这个词对我来说似乎不是很陌生,有时听了还会觉得身不由已。唯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证明对社会有用之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肯付出努力,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
通过在学校这三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从天真幼稚的我,经过那人生的挫折与坎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当然在这三年中的我,曾也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这缘于我的不足和缺陷,但我反省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考验,中专生的我们应该善用杨长避短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述水平能力。
活中我仍有不足和缺陷,但我敢于改正自己、完善自己。我会用自己的热情、活力、自信和学识,来应付以后生活或工作中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创造自己有价值的人生。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生活中的精彩与美好是需要自己去创造。
在思想道德方面,思想觉悟上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我对于毕业以后的设想感觉自己的社会经验还比较欠缺,而对于工作经验更是差距甚远,所以认为当前主要是积累经验工作与社会经验,在工作的同时我会不断学习和积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全心全意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中去,这是我人生第一份工作不管是什么岗位我都会努力去做好每一份工作的,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大学毕业自我鉴定
毕业自我鉴定范文:从踏入大学门槛的那天起,经过良师的精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奋力拚搏、自强不息,我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为做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学期间,我认真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获得大家的认同。另外,我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求学期间,"学而知不足"是我学习、工作取得进步的动力。除了必修课程外我还自学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并制作了自己的个人站点。在英语学习上,我坚持阅读英文报刊,提高自己的科普知识和阅读能力。
在学习之余,我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这些都是我将来工作的重要本钱!
我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同时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年应届计算机业的大学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使我不畏困难,善于思考,但年轻也意味着阅历浅,更需要虚心向学。我也深知,毕业只是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我还要继续努力。
《四》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
一、毕业生的自我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1、对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政治表现;
2、遵守国家、学校的各种法规和制度的表现;
3、参加集体活动,团结同学,主动为大家服务方面的情况;
4、参加社会实践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的情况;
5、参加政治理论、形势政策等思想道德修养类课程的学习情况。
(二)专业素质方面:
1、学习态度和学习自觉性方面的表现;
2、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科学研究活动成果及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
(三)身心素质方面:
1、参加校、院、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情况;
2、体育课成绩及体育特长、体育达标情况;
3、身体健康状况;
4、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四)专业能力方面:
1、根据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做一个较全面的基本估计;
2、自己的专长和特点。
(五)存在的主要缺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具体要求:
1、毕业生写好自我鉴定首先应认真听取老师和同学的意见。老师对学请保留此标记。)生的学业和品德比较了解,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比较熟悉,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有助于写好自我鉴定;其次,自我鉴定必须写实,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成绩找够,缺点找准,恰如其份地做出总结鉴定,以利于用人单位较全面、客观了解毕业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开展工作。
2、在毕业生登记表发放前各院系要召开动员大会,对毕业生自我鉴定、班主任(导师)鉴定意见的撰写切实加强指导,做到严肃认真、准确、诚实。填写时字迹要清楚,表述要确切,用水笔或毛笔填写。毕业生自我鉴定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3、没有按照要求填写的毕业生登记表不能进档,个人档案将不给寄送。
《五》大学毕业自我鉴定
大学毕业自我鉴定范文: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还记得报道时的炎炎夏日,还记得院长在联欢会上语重心长的话语。“你们是从的偏门进来的,四年以后我要让你们从的门走出去”。的确,为了他的这一句话,我为之奋斗了整整四年。这中间有喜有怒有哀有乐。现在回首这四年的学习生活,许许多多事情还历历在目。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学习是我四年生活的主线。我由一个普通的职中生一跃成为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这对我来说是人生中最大的喜悦,同时如何跟上重点大学的教学进度也一直是我最担心的。虽然没有表达出来,却一直在我脑子里浮现。与那些从高中考上来的学生相比,他们大多是从县城最好的高中考上来的。这样一比,我的信心几乎完全丧失。在以前的职中里我是矮子中的将军,充满了自信与自豪,到了这儿我的身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变成了将军中的矮子。这让我自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在军训中与其他系的学生一起军训,在交谈中,他们对我们充满了佩服:其一是觉得我们不容易,从那么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其二是我们大多是学校的佼佼者,在工作能力和自理能力方面较强,善于沟通。这番评论虽然让我有了一丝安慰,但在学习上的忧虑还没有完全消除。院长毕竟是职教方面的专家,不失时机的给我们打气,从补课的第一天到开学典礼到不定期的见面,不断地给我们打气。在前几届师兄们的事实面前,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学习上没有不可跨越的障碍,只需要不断的努力。单从思想上重视还不够,还得从行动上着手。在这方面院里费尽了心思,提前补习我们欠缺的基础课,这让我从录取的喜悦中解脱出来,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这一段时间对我从一名职中生到重点大学的学生的转变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发觉我的差距很大,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我不能掉队,我可以把距离缩短。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渐渐地增强了我的自学能力,同时一种适应大学学习的学习方法也渐渐地形成。后来院里又为我们安排高年级的学长介绍学习经验,帮助我们调整学习方法。借鉴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让我们少走了许多摸索的弯路。
进入正式上课后,教师对我们的情况都非常了解,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作了调整。在教师的引导下,我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系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平时一遇到问题,就勇敢地去答疑(尽管有些问题问得比较幼稚)。到期中考试的时候,考试成绩不错。虽然没有其他系的同学那么好,也总算能到自己的期望值,加上院长对我们的成绩又一次进行表扬打气,让我的士气更足了,就象打了一针“兴奋剂”。到期末考试时我所有的课程都通过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后面的几学期我都这么做,紧紧地围绕教师的方法和要求,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大学一学年级我还获得了奖学金。奖学金的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让我兴奋。这是对我一年来学习的肯定评价。到了大二的下学期,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四级的决战中,参加了学校的培训班,每天都把英语作为自己的一顿饭。时刻不松懈。当时我担任班长,加之考试期间班上又出了点事,我在学习和工作未能合理调整,导致英语四级考了57分。这个成绩在我的意料之中,我一个暑假都没能安心,总结自己的薄弱环节,坚持每天记忆单词。到了三年级我们搬到四牌楼校区,参加校外辅导的机会多了,我报名参加了恩波四级培训班。在年1月份的考试中通过了,我这才安心了。后来我渐渐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主观地认为都大三了,老师不会为难我们,学习也没有以前那么认真了,结果三年级下学期的考试成绩让我后悔不已。《计算机通信网络》不及格,这对我的打击太大了。第一,我为我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上松懈感到后悔。第二为即将到来的毕业找工作感到压力非常大。
在四年级上学期,我不急着找工作,重修不及格的课程,并全身心的投入到技能训练中去。这次我非常认真,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一直感到危机感和紧迫感。直到最后考完试我的心才踏实下来,其实我所有的努力并不是为了一张高级工的证书,关键的问题是我要学到一些技术,这样我才能在以后指导学生技能训练中得心应手。因为我深知“杯水车薪”的道理。由于我态度认真,平时训练有素,在技能考核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老师精心指导的结果。从这件事以后我把所有课程安排都看得非常重。正如当初学习基础理论一样。无论是教育实习还是毕业设计我都全身投入,并且都取得了令我振奋的成绩。现在回首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虽然苦了点但却很充实,这四年的大好时光没有虚度。坚忍不拔,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已在我身上根深蒂固,同时学习能力的形成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使我终身受益。
《六》军训自我鉴定范文
军训自我鉴定范文:山没有悬崖峭壁就不再险峻,海没有惊涛骇浪就不再壮阔,河没有跌宕起伏就不再壮美,人生没有挫折磨难就不再坚强。樱花如果没有百花争艳我先开的气魄,就不会成为美丽春天里的一枝独秀;荷花如果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志,就不会成为炎炎夏日里的一位君子;梅花如果没有傲立霜雪的勇气,就不会成为残酷冬日里的一道靓丽风景;人如果没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就不会成为紧张军训中的一颗亮星。
进入学校,就意味着必须接受军训考验。对我们这些一直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一种自我挑战。在这短短的军训期间,我们要与原本不认识的同学相互认识,并且要做到互帮互助,团结一致,我们要从原本懒懒散散的暑期生活中脱离出来,参加严格训练,接受阳光的洗礼,面对种种的考验。
给我们训练的教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身材不高,在他那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了严肃和认真。他还很爱笑,而且笑的时候原本就不大的眼睛变得更小了。但是,教官在军训的时候对我们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只要大家不努力,他就会批评我们;只要大家动作不规范,他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示范给我们看。这可是我第一次与军人接触。
军训一开始,同学们个个神采飞扬,对军训充满了好奇。可是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问题来了。有的同学开始发牢骚,抱怨声便连声四起,一些同学向教官提出意见、有的甚至想逃避训练。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平时的生活太顺畅,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少了那份同龄人应有的能力。这正是我们必须提高的自身素质。
军人也许真的是那么一丝不苟。抱着在军训中混的我,六天后,才认识到严谨的时间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在训练场上,我们无数次地重复着,用自己的心去真真切切的体会军人的英伟。军姿的纹丝不动,跨步的整齐有力,使我们真正体会到军人的一丝不苟。
第一堂课—军训,就在今天,圆满结束了。回想起这些日子,我感慨良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是军训的体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军训的结果。军训的感悟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它教会了我们对别人的关爱,它加深了我们理解保卫祖国的责任,它告诉了我们面对困难应有的态度。我们至少是我不再是娇滴滴的孩子,不再是好哭的小姑娘,我知道面对高峰,我们须自己去搭造阶梯;遇到山崖,我们要自己去连结绳索。我们的命运在自己的手中,只是看是否去把握!
《七》工作自我鉴定
工作自我鉴定范文:从学校毕业后工作一年多以来,在单位领导的关心和培养下,在同事朋友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收获,短短的一年,是我人生中的经验财富!
我国近年城市低保制度改革中形成的“分类救助模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和“混合型”福利模式的上述观点是相契合的,体现了我国社会救助理念的进步,它相对于过去低保工作中实施的“统合救助模型”(笔者在下文中解释)是一个重大的超越。本文我们将根据民政部立项的2006年度重点课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化程序研究”课题组调查取得的数据和资料,对我国城市低保制度改革过程中出台的分类救助办法的运行状况做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在肯定这一办法出台的意义及取得的进展的前提下,分析总结该办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分类救助办法的政策建议。
一、统合救助模型的缺陷与分类救助模型的形成
(一)统合救助模型的缺陷
自1993年在上海市试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城市低保制度”)以来,该制度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寒暑。在这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该制度经历了最初的探索、而后的推广、直到目前的发展完善(以分类救助办法等的形成为标志)等几个阶段。作为“最后的安全网”,城市低保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重要进展。到上个世纪末,全国所有城市都实施了这一制度。制度的覆盖人数在不断扩大,截至2006年底制度覆盖人数达2240.9万人。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制度的资金来源较有保障,为推动“应保尽保”与适度提高保障水平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城市低保制度十几年的实践表明:无论在解决社会或整体意义上的贫困问题、还是在解决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问题上,它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城市低保制度最初采取的救助模式笔者称之为“统合救助模型”。它通过确定低保线(贫困线)、并对处于该线以下的贫困人群实施资金或物质补助使其达到低保线的生活水平的办法开展救助工作。可见当时的救助模型对贫困群体采取的是标准划一的救助办法,而对达不到规定标准的救助对象实行补差;至于救助对象内部由于存在种种差别而导致的需求的差异,统合救助模型未能顾及。尽管统合救助模型在低保制度初创阶段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对救助贫困群体的贡献功不可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模型的不足和缺陷也逐渐明显地暴露出来:
其一,以形式公平掩盖了实质的不公平。采用统一的救助办法(标准)、救助措施,对所有的低保对象而言确实做到了形式上的公平和对等。但事实上,这种公平抹煞了不同救助对象的不同需求,忽视了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因此,这种形式上的公平就等同于实质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质公平的缺位正是统合救助模型的主要特点。显而易见,这种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对垒是造成低保制度难以满足受助人群需求的症结所在。
其二,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制约了保障标准的调整。和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整体上,低保金的支出有限,保障标准只能采取低起点,而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但平均主义的低保待遇调整方式妨碍了部分特殊困难群体低保标准的调整幅度,使待遇提高没有在结构层次上体现出差异性,进而影响了低保制度的实际效率。
其三,福利依赖现象长期存在。“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本是低保制度持续运行的前提条件;但是从制度的运行状况来看,“进来容易,出去难”成为困扰低保制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我们在各地调查中都发现存在着一定的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宁吃低保不工作”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低保制度对所有对象采取整齐划
一、不加区别的救助办法,使制度本应具有的刺激再就业的功能大大减弱。福利依赖现象的加剧违背了低保制度建设的初衷,使社会救助的目标与本质发生了偏移。
其四,一刀切的管理办法妨碍了制度的发展完善。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既是导致统合救助模型形成的重要原因,统合救助模型的实施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管理方式。对低保对象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虽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度的管理成本,但是却削弱了管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由于这种管理方式不能准确反映、应对不同保障人群的真实需求,实际妨碍了制度的发展完善。
(二)分类救助模型的形成
与统合救助模型对贫困群体采取整齐划一的救助办法不同,分类救助模型基于贫困人群内部的需求差异,通过制定合理、科学的救助标准体系,对不同需求人群实施有差别的救助,是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模型的新发展。
分类救助的外延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上的分类救助实际上涵盖了目前我国对受助群体所提供的所有的具体救助项目,它是从具体的项目内容上进行的划分。目前,城市社会救助体系除生活救助(低保)外,还有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类项目。因此,这个意义上的分类救助在外延上是对社会救助内容的归类。
第二个层面上的分类救助特指现行城市低保制度在向纵深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分类施保”。这一层面上的分类救助是基于贫困人群所属的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救助。根据所属类别,救助对象可以享受到不同比例救助幅度的上调。相对于以往的救助制度而言,分类施保的优越性在于其对救助对象需求的科学认识和分类,避免了以往救助过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救助效率。
事实上,分类救助这两个层面上的外延划分在现有的政策实施上具有一定的叠合性。在现行的分类施保政策中,部分经济发达的省市已经整合了多维救助项目。本研究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分类救助的第一个层面,但主要是对分类救助第二个层面的研究。
正是在统合救助模型遭遇前述各种发展困境下,民政部近年开始探索建立分类救助制度。2003年3月,民政部颁发《关于按照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健全城市低保制度的通知》,明确将建立针对贫困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和教育救助制度作为推进城镇低保制度建设的重点项目。当年召开的全国民政厅局长会议则进一步提出城市低保要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以下多用“分类救助”代替)”的要求。会议结束后,各省市民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积极着手制定、实施分类施保政策。从总体上看,各省分类救助工作的推进比较顺利,截至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分类救助制度——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各地分类救助的发展并不平衡,城市之间这方面工作的进展差异较大。分类救助的实施,将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各地实施分类救助的实践来看,这一模型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救助对象的类别化
分类救助对城市低保对象提供类别化的社会救助。不同困难程度的家庭或个人,都会以其所属的具体类型得到相应的救助。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各地享受分类施保、特殊救助的人群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大类(具体到每一个城市则存在一定的出入):第一类是传统的民政救济对象,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的城市孤老和孤儿,习惯上称为“三无”人员。第二类是有特殊困难的低保对象。包括享受低保待遇的70岁以上老人,16岁以下儿童、中小学生和16岁以上的在读学生,重残、重病人员等。除此之外,一些省市还做出了涵盖更广的规定。例如,北京市、吉林省等规定了对分娩孕、产妇的特殊救助;广西、贵州、吉林、青海、海南等省规定了对单亲家庭、多胞胎家庭的救助;还有一些省市规定了对夫妻双方均是下岗职工的低保家庭、以及发生突发性灾难的家庭实行特殊救助。第三类是一些政策照顾对象。对这类人群照顾与否、如何照顾,各省市的差别较大。主要有以下几类人群:享受低保待遇的因公致伤的返城知青;老归侨;军烈属家庭、军人和干部;省、市级劳动模范;模范遵守国家政策的家庭,例如独生子女家庭。第四类是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大部分省市都制定一些推动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再就业的激励政策;这类人如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实现就业,规定可以享受低保待遇,但其获得的保障金不能享受上调一定比例的优惠。
2、救助标准的层次化
在将低保对象区分为不同类型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救助标准。目前国内分类救助的实施标准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每种形式都体现一定的层次:第一种形式是大多数省市所采用的,将特殊对象低保金按月上调一定比例,这一比例通常是10%-30%,有的幅度差更大一些。第二种形式是按一定时限(月、季、年)对特殊对象给予定额的生活补助。采取这一做法的主要有安徽、海南、青海、四川、陕西等几个省份。例如,四川省宜宾市规定,低保对象中,重病、重残者每人每月可増发100元补助,一般病残者每人每月增发50元;在校大中专生每人每月增发100元补助,在校中小学生增发50元。青海省规定,“三无对象”每人每月在原全额享受低保的基础上增发20元保障金;60-69岁的老年人在享受保障金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发10元保障金,7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增发20元保障金;残疾人和长期卧床病人也均在原享受保障金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发20元保障金;单亲家庭在享受原保障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发10元保障金。第三种形式是保障金不变,但对有特殊困难者给予相应的配套救助。例如,广州市规定,重大疾病的低保户和特困人员可到当地居委会申请重大疾病救助;由居委会核实逐级上报,经区(县级市)民政局批准后,到广州市慈善医院治疗;资助对象可享受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不超过2万元的医疗资助金。深圳市规定,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低保对象,教育部门应当减免学杂费。
3、实施程序的规范化
分类救助超越以往制度缺陷的优越性在于其对救助对象的规范化、针对性管理。由于对救助对象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分类救助解决了以往制度管理中的一刀切、简单化的问题。例如对低保对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一般是按照对其所划分的类别进行的:北京市规定,对于农村五保、城市“三无”等传统救助对象,各级低保经办机构每半年审核一次;对于收入来源比较明确、变化不大的家庭按季度审核;对于收入来源不固定或不易确定的家庭,一般每月审核一次,必要时随时进行核实。甘肃省将低保对象按人员构成情况分成四类:第一类为城市“三无人员”;第二类为因病因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家庭长期无稳定收入的生活困难人员;第三类为在职、失业下岗和具备再就业条件的人员;第四类为待分配期间符合低保条件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城镇退役士兵和其它人员。其中,第
一、二类人员半年审核一次,要足额落实补差标准;第三类人员每季度审核一次;第四类人员每月审核一次。此外,目前分类救助的资格审查、准入工作在执行程序上虽和过去基本相同;但是在入户调查、取证、审查等环节要求更加细致、严谨,比对一般低保对象的要求严格。
与统合救助模型对贫困群体采取整齐划一的救助办法不同,分类救助模型基于贫困人群内部的需求差异,通过制定合理、科学的救助标准体系,对不同需求人群实施有差别的救助,是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模型的新发展。
分类救助的外延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上的分类救助实际上涵盖了目前我国对受助群体所提供的所有的具体救助项目,它是从具体的项目内容上进行的划分。目前,城市社会救助体系除生活救助(低保)外,还有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类项目。因此,这个意义上的分类救助在外延上是对社会救助内容的归类。
第二个层面上的分类救助特指现行城市低保制度在向纵深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分类施保”。这一层面上的分类救助是基于贫困人群所属的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救助。根据所属类别,救助对象可以享受到不同比例救助幅度的上调。相对于以往的救助制度而言,分类施保的优越性在于其对救助对象需求的科学认识和分类,避免了以往救助过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救助效率。
事实上,分类救助这两个层面上的外延划分在现有的政策实施上具有一定的叠合性。在现行的分类施保政策中,部分经济发达的省市已经整合了多维救助项目。本研究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分类救助的第一个层面,但主要是对分类救助第二个层面的研究。
正是在统合救助模型遭遇前述各种发展困境下,民政部近年开始探索建立分类救助制度。2003年3月,民政部颁发《关于按照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健全城市低保制度的通知》,明确将建立针对贫困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和教育救助制度作为推进城镇低保制度建设的重点项目。当年召开的全国民政厅局长会议则进一步提出城市低保要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以下多用“分类救助”代替)”的要求。会议结束后,各省市民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积极着手制定、实施分类施保政策。从总体上看,各省分类救助工作的推进比较顺利,截至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分类救助制度——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各地分类救助的发展并不平衡,城市之间这方面工作的进展差异较大。分类救助的实施,将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各地实施分类救助的实践来看,这一模型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救助对象的类别化
分类救助对城市低保对象提供类别化的社会救助。不同困难程度的家庭或个人,都会以其所属的具体类型得到相应的救助。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各地享受分类施保、特殊救助的人群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大类(具体到每一个城市则存在一定的出入):第一类是传统的民政救济对象,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的城市孤老和孤儿,习惯上称为“三无”人员。第二类是有特殊困难的低保对象。包括享受低保待遇的70岁以上老人,16岁以下儿童、中小学生和16岁以上的在读学生,重残、重病人员等。除此之外,一些省市还做出了涵盖更广的规定。例如,北京市、吉林省等规定了对分娩孕、产妇的特殊救助;广西、贵州、吉林、青海、海南等省规定了对单亲家庭、多胞胎家庭的救助;还有一些省市规定了对夫妻双方均是下岗职工的低保家庭、以及发生突发性灾难的家庭实行特殊救助。第三类是一些政策照顾对象。对这类人群照顾与否、如何照顾,各省市的差别较大。主要有以下几类人群:享受低保待遇的因公致伤的返城知青;老归侨;军烈属家庭、军人和干部;省、市级劳动模范;模范遵守国家政策的家庭,例如独生子女家庭。第四类是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大部分省市都制定一些推动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再就业的激励政策;这类人如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实现就业,规定可以享受低保待遇,但其获得的保障金不能享受上调一定比例的优惠。
2、救助标准的层次化
在将低保对象区分为不同类型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救助标准。目前国内分类救助的实施标准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每种形式都体现一定的层次:第一种形式是大多数省市所采用的,将特殊对象低保金按月上调一定比例,这一比例通常是10%-30%,有的幅度差更大一些。第二种形式是按一定时限(月、季、年)对特殊对象给予定额的生活补助。采取这一做法的主要有安徽、海南、青海、四川、陕西等几个省份。例如,四川省宜宾市规定,低保对象中,重病、重残者每人每月可増发100元补助,一般病残者每人每月增发50元;在校大中专生每人每月增发100元补助,在校中小学生增发50元。青海省规定,“三无对象”每人每月在原全额享受低保的基础上增发20元保障金;60-69岁的老年人在享受保障金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发10元保障金,7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增发20元保障金;残疾人和长期卧床病人也均在原享受保障金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发20元保障金;单亲家庭在享受原保障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发10元保障金。第三种形式是保障金不变,但对有特殊困难者给予相应的配套救助。例如,广州市规定,重大疾病的低保户和特困人员可到当地居委会申请重大疾病救助;由居委会核实逐级上报,经区(县级市)民政局批准后,到广州市慈善医院治疗;资助对象可享受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不超过2万元的医疗资助金。深圳市规定,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低保对象,教育部门应当减免学杂费。
3、实施程序的规范化
分类救助超越以往制度缺陷的优越性在于其对救助对象的规范化、针对性管理。由于对救助对象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分类救助解决了以往制度管理中的一刀切、简单化的问题。例如对低保对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一般是按照对其所划分的类别进行的:北京市规定,对于农村五保、城市“三无”等传统救助对象,各级低保经办机构每半年审核一次;对于收入来源比较明确、变化不大的家庭按季度审核;对于收入来源不固定或不易确定的家庭,一般每月审核一次,必要时随时进行核实。甘肃省将低保对象按人员构成情况分成四类:第一类为城市“三无人员”;第二类为因病因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家庭长期无稳定收入的生活困难人员;第三类为在职、失业下岗和具备再就业条件的人员;第四类为待分配期间符合低保条件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城镇退役士兵和其它人员。其中,第
一、二类人员半年审核一次,要足额落实补差标准;第三类人员每季度审核一次;第四类人员每月审核一次。此外,目前分类救助的资格审查、准入工作在执行程序上虽和过去基本相同;但是在入户调查、取证、审查等环节要求更加细致、严谨,比对一般低保对象的要求严格。
二、分类救助模型的实施效果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也有其相应的“生命周期”,包括产生、成长、高峰、衰退和消亡等阶段。它在实践其使命时,势必要求对其自身的发展做出有效回应。城市低保制度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就是对社会现实不断做出积极回应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制度逐步向更高层级。分类救助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新时期下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实现“应保尽保”、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方面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一)分类救助的实施较大范围地惠及了特殊救助对象,提高了制度对特殊救助对象实际需求的满足程度
享受分类救助的主要有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重病重残人员、高龄老人、在读中小学生等,此外还有一些政策优抚对象。因此,救助对象的类型比较丰富,已经能够涵盖大部分低保对象。所以分类救助在某种程度上看,是在大范围内提高对低保对象的救助水平。从政策的执行效果来看,根据我们的调查,有一定数量的社区,其享受分类救助(按月上调保障金)的家庭占低保家庭总数的80%以上。细分地区,进行交互列联分析后,则可以发现,某些城市享受分类施保的家庭所占的比例更高。例如,在哈尔滨所调查的30个社区中,有多达26个社区,80%以上的低保家庭享受了分类救助的政策。根据各地民政部门2005年的工作报告,分类救助工作也是成果显著。以北京为例,截至2005年底,民政部门已为近6万“三无”人员、五保对象、老年人、未成年人、重残人等特殊困难对象按当年低保标准的10%上浮了救助标准。
(二)分类救助政策的实施使政府的救助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医疗、子女教育与住房问题是当今城市居民的新“三座大山”,更是低保家庭面临的突出难题。分类救助政策的实施使重病、重残人员,有在读子女的低保家庭等受益,不少低保家庭还享受廉租住房待遇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家庭的燃眉之急。调查表明,83%的低保户认为获得分类救助支持后家庭的生活状况有所好转。截至2005年底,上海市共计实施医疗救助对象30.54万人次,累计支出救助金额2.83亿元,人均救助927元。接受救助金额最大的人群是患大病重病的低保对象。上海市还用去廉租住房资金14095.26万元,共有15.45万户低保家庭享受了房租减免政策,1.43万户享受了廉租房政策。深圳市在2000年全市只有几百人次低保对象报销基本医疗费用,报销金额只有几十万元。而2004年则共有12000多名低保对象、7万人次,报销基本医疗费用330万元。从2000年至2005年8月,全市低保对象基本医疗救助金共支出1000多万元,救助低保对象达25万人次。低保对象的门诊医疗费用得到了较好解决,重病医治问题也得到相当程度上的缓解。
(三)分类救助政策的实施为推动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再就业、减少与缓解“福利依赖”现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大部分省份都出台了关于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再就业、实施救助制度与再就业制度联动的相关措施。普遍的做法一是开展就业培训;二是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劳动部门优先推荐就业。除此之外,一些地区还出台了一些补充措施。例如北京、上海、湖北、江苏正在实施的“救助渐退”政策,即低保对象在实际再就业、获得稳定收入后,低保管理部门并不是马上让其退出低保的保障,而是给予一定期限作为缓冲,作为对低保对象再就业的实际鼓励措施之一。此外,有些省市还另外推出一些就业奖励,例如北京市规定,有劳动能力者就业后可享受就业奖励,即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与城市低保标准的差额部分不计入家庭收入。上海市则将低保对象的就业奖励从每月100元提高至180元。在再就业联动方面,从全国范围看,成效较好的是上海市。到2005年6月底,上海市有15个区县连续12个月低保退出人数大于进入人数,2005年6月底全市领取政府救助的人数较2004年12月底净减少2.53万人,其中领取低保的家庭覆盖人数净减少1.88万人,减幅达4.7%。当然,由于分类施保政策还处在探索阶段,某些具体的政策规定与再就业机制之间还存在一些衔接不善之处。这在下文中将具体分析。
(四)少数发达省市在制定分类救助政策时初步考虑了对低保边缘人群的救助
边缘人群的救助问题自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以来,一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这些边缘家庭或边缘人群虽然收入水平高于低保线,但依然是城镇低收入群体;而他们又可能或多或少面临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重大困难,例如医疗、子女教育困难、住房困难等。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人群的生活状况甚至还不如低保人群(因为低保人群有保障待遇)。分类救助政策提出后,其根本理念是分类救助、有针对性地解决困难人群和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部分省市将分类救助办法创新性地扩展到对边缘人群的救助上。例如,江苏省个别城市对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保障标准但低于该标准1.5倍的家庭,实行对患重大疾病人员特殊生活保障的救助政策,减轻了这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部分家庭因病致贫的压力与可能性。这一做法使国家针对城镇贫困人口的救助措施更为科学合理,借得肯定和推广。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及其它原因,这一工作在全国的开展很不平衡。
(五)各级民政部门实施分类救助的措施得力,推动了分类救助工作的开展
分类救助政策出台后、上至民政部、省民政厅(局),下至街道社保所(民政科)、社区低保员,都对这一政策的实施十分重视,在政策的具体执行和政策监督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的努力为分类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目标的达成起了十分重要、基本的作用。首先是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工作比较细致、到位。我们在居民问卷中设计了相关问题调查低保对象得知分类救助相关信息、获得分类施保相关待遇的途径。调查显示,获知相关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居委会宣传(在895个有效样本中,有508个样本是通过此种途径,约占57%);获得相关待遇的渠道主要是政府自动上调(在577个有效样本中,有401个是通过这一渠道,约占70%)。由此足见基层分类救助工作的积极效果。其次,市、区各级政府也对分类救助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监督、指导工作比较到位。大部分市、区民政部门对于所属机构的分类救助工作督导频率为每月一次或每季度一次。一些省份,例如广西省、吉林省还将落实分类施保工作作为评选先进低保单位的硬指标,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分类救助工作的开展。
三、分类救助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类救助办法在全国各地的逐步实施是我国城市居民低保制度走向完善的关键步骤和重要标志,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然而,由于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这一办法出台的时间还十分短暂,因而,它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这一制度本身存在的或与之相关的各种不足和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和充分的重视。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分类施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划归为以下几大方面:
(一)开展分类救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的分类标准的制定比较粗疏
分类救助是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完善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但是就当前的这些分类而言,还是显得过于笼统。例如,“三无”人员中还能细分为有劳动能力、生活能自理、生活半自理与生活不能自理几类,很显然,他们的生活成本是不相同的,因此政策照顾的力度也应有所区别。又如,70岁以上的老人也可分身体健康与身患疾病两类不同人群。重病、重残人员的消费也视疾病和伤残种类、病情不同而有差异。在学生群体中,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开支与中、小学生就有天壤之别。我们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龙泰社区调查时,一位低保户向我们倾诉,一年前儿子上大学时家里欢天喜地,但儿子上学后,家里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一家人不仅节衣缩食,还东拼西凑、四处借钱,现在还欠着几千元的债务。大学一年的学费5000多元,新一学年的学费又即将催缴了,老两口现在快愁白了头。
(二)对存在特殊困难低保对象救助的力度不足
这与整体保障标准较低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我们的调查,享受分类救助政策的低保户每月多领取的低保金平均仅为30.96元。接受调查的低保户中,83%认为获得“分类施保”救助项目使家庭的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但其中只有17%的人认为生活状况“好多了”,其余66%的人都表示“还是不够用的”;另有17%的低保对象甚至认为接受分类救助后其生活“没有什么变化”。
第三,贫困边缘群体难以被现行制度覆盖。由于各地低保标准一般都规定得比较低,因而能够享受低保补助的人员比较有限。这样,尽管一些个人和家庭有特殊困难,但由于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低保标准,因而难以被低保制度覆盖,也就不能享受分类救助的待遇。这些个人或家庭的实际生活因之可能比普通低保户还要困难。在访谈中,不少低保干部一再反映“边缘户”的问题比较棘手。哈尔滨市南岗区荣市街道的一位社区低保员给我们举了一个案例:当地某企业有一位高位截瘫的工人,因公受伤。单位效益不好,已经不发工资了,每月只给了440元的工伤补助。哈尔滨市的低保标准是200元,这样他就办不了低保;办不了低保,就意味着他没有任何医疗救助;而这440元连他每月的医药费都难以担负,更别提温饱了。当地还有这样一户家庭,3口人,老母亲带着两个成年但未婚的儿子过日子。母亲的退休金是每月400元;哥哥有劳动能力,打短工一月也能挣几百元,但弟弟是重度智残。按人均收入核算,这一家人的人均收入超过了200元,不能享受低保,但这个家庭还是很困难的。此类个案不胜枚举。
第四,与再就业机制缺乏有效衔接。主要表现在其一,对低保对象再就业的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力度不足。对低保对象再就业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包括对低保对象的就业培训和对再就业低保人员的优惠政策。但根据我们的调查,二者的政策力度都明显不足。从就业培训来看,受访低保对象中75%接受过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但是只有34%认为这些就业培训有用。从对再就业低保人员的优惠政策来看,不少城市都采取了“救助渐退”的政策,但规定的时间太短,一般不超过三个月,政策效果多不理想。其二,配套救助措施增加了低保制度的含金量,削弱了低保人员找工作的积极性。纳人低保的困难家庭,尽管所获得的低保金不高,但除此之外,他们还可能够获得一些配套救助。例如在北京,低保对象每人每月可享受40元的粮油帮困卡、廉租房的政策优惠、医疗救助和公共交通救助等,这些配套措施加大了低保的含金量。
此外,低保人员一旦有人参加工作,获得收入,就有可能退出低保。然而,他们的收入普遍不高,扣除就业成本,与低保金就相差无几了。而相应地,他们却失去了原先所拥有的配套救助,很可能“得不偿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拒绝就业、享受低保。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少社区对隐性就业的监管不力,使解决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再就业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第五,分类救助资金的配置存在一定的平均主义现象。分类救助资金大多没有专门的渠道,一般从低保资金里统一划拨。而低保资金则一般由国家财政、省财政的转移支付,市财政拨付和区财政配套四部分构成,其中,以市、区两级财政为主。但即使同在一个市,不同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各区财政能力也有所不同。而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低保资金筹集机制中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倾向,即市财政给各区的拨付比例固定,各区所要自筹的资金比例也是相同的。如此就引发了一个问题:财政困难的区在资金筹措方面难免捉襟见肘;而资金不到位,又极大地影响了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分类救助工作的进展。
第六,立法工作的滞后妨碍了分类救助工作的推进。分类救助政策的实施,对低保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申请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需要更加仔细,对申请家庭成员个人情况的核实需要更加严格,与相关部门的配合需要更加密切。然而,调查发现、上述必要的工作尚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
其一,一些必要的工作手段、方法或程序由于缺乏权威的依据而难以采用。相关法规只确定了制度准人的条件,即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家庭固定财产低于某一固定值;但是却没有明确规定核查这些条件的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审查银行账户等是核查收入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民政部门不是权威执法机构,不具备审查银行账户的合法性。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只能依靠人户调查、定期公示、群众举报等原始的、经验的方式来审核申请人是否具有低保资格。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控制的人为因素。一方面,申请人若想隐瞒财产或收入状况就比较容易。调查显示,社区低保员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第一位就是人户核查(填答者中61.6%选择了此项)。另一方面,就政策执行者而言,由于缺乏权威依据,一些违规行为也可能滋生,如办理“人情低保”现象。
其二,各部门、各地区(市区、街道、社区等)等
相互之间的衔接、配合不力。分类救助工作需要与多种政府、社会部门配合:低保家庭中有在读子女时,需要教育部门出具证明;有疾病、伤残人员时,需要医疗部门出具证明;低保对象有无劳动能力需要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出具鉴定。在这一过程中,申请人出具的证明可能与真实情况不符,因此就需要工作人员核实。但社区低保员前去调查时,有些部门却不一定配合。此外,在民政部门内部,各街道、社区间的低保审核与监督工作各自为阵,缺乏有效的合作。
完善分类救助模型的政策选择
(一)适当提高低保的补助标准,扩大分类救助的覆盖面。
分类救助采取差异性的救助方式(标准),以不同的系数替代了以往“一刀切”的做法,为受助人群提供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救助。但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低保补助的标准仍然偏低,制约了分类救助标准的提高。部分受助人群即使全额享受了低保救助,或者辅以其他配套措施,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仍然很难得到满足。因此,我们主张,首先,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科学测定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低保的补助标准。使所有贫困人员或家庭尤其是其中的特困人群维持最基本生存的需求能够得到必要的满足。其次,扩大低保制度的覆盖面也应该从制度的设计上进行回应。现行的分类救助使大部分贫困人群享受到社会安全网的托底支持,但是还有一部分人群(家庭月人均收入虽高于各地的贫困线,但由于各种原因实际生活十分困难)却徘徊在制度的,难以进入。享受分类救助的人员由于制度上的支持多少保障了其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对那些贫困边缘户人员而言由于没有制度上的支持而他们自身也没有能力改变不利处境,他们的生活就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因此,我们主张,在低保标准适当提高的情况下,分类救助办法可将贫困边缘户人员纳入其中通盘考虑。关于应对何种处于贫困边缘的群体实施分类救助以及应以何种方式实现对这一群体的救助,各个省市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与形式。
(二)在完善分类办法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救助标准体系
我国分类救助政策的出台和发展还仅仅只有几年的时间。因此,这一制度还很不成熟,其中作为制度基础或前提的分类办法就存在着比较粗疏的缺陷,影响和制约了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
在访谈中,不少低保工作人员对此问题发表了意见。例如,沈阳市大东区长安街道的一位社区低保员就指出:“低保实施标准整体而言是比较合适的。但从细处说,还需要考虑各年龄群体的消费水平差异。例如,老年人和中年人、青年人的消费水平是不一样的,政策制定时应该多考虑这些方面的问题。”还有低保工作人员认为分类施保办法还应该考虑家庭人口数的多少,因为共同生活的人越多,人均必需品的消费就越低。
如前所述,基层低保工作者认为当前的低保标准对于享受低保待遇的“三无”人员、重残人、70岁以上老人、儿童及学生而言尤其偏低,而这些恰恰都是分类救助政策应该重点照顾的对象。当然,对这几类特殊困难人群,其具体情况也比较复杂,例如低保对象中的高龄老人,就可划分为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生活半自理;生活不能自理等各种情况,每种情况的实际需求显然不同。因此,对大家公认的重点照顾对象,也有必要做更细致的分类,以确定救助的关键人群。建议政府部门根据对低保对象的更为科学、合理、细致的分类,更进一步考虑和归纳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深入细化分类救助的办法,实施多种救助方式,以更好地满足这些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强化分类救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
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应建立规范化的具有激励作用的保障标准和支付方式,防止其对保障金的消极依赖。为促进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再就业,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在保障标准上,进一步扩大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者之间的差别;其二,民政部门不仅应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加强对低保对象再就业的培训,同时要注意改进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使之真正切合低保对象的就业需要。其三,对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的保障待遇在支付方式上尽量避免直接的现
金支付。各社区可以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和公共服务,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将救助金转化为推动其工作的劳动津贴。
(四)通过立法手段规范分类救助的实施程序。
基层低保工作者在对受助人员进行具体的资格取证时经常遇到相关部门、人员的“不合作”的问题,更常表现为来自其他部门的不理解、不协作或证明造假的问题。究其根源,是具有强制性的相关立法的滞后。因此,我们主张国家通过相应的立法,为分类救助的取证、实施过程制定明确的程序规范,从法律层面保障取证过程、实施过程的合法化、正当化和强制力。作为低保实施主体的民政部门与相关部门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密切配合与有效合作将极大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此外,相关立法和具体规范、措施的出台也将有力地约束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以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肆意性。部分工作人员由于自身能力或出于“人情”的压力存在不按章办事的现象,这不仅是对救助本质的违背,而且会造成极恶劣的社会影响。
(五)完善分类救助的筹资机制。
在低保筹资机制上,中央、省、市、区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比例应当合理划分,不宜“一刀切”。一方面,中央和省一级要建立社会救助专项调剂资金,用于补充贫困地区保障资金的不足。这种以转移支付方式实施的资金供给具有援、针对性和引导性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中央和省政府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另一方面,在城市中要合理确定市、区两级财政各自的负担比例,根据保障对象的分布状况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分担,市财政划拨低保金应适当向财政能力差的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