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班游戏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培养幼儿躲闪跑的能力。
2、 培养幼儿在活动中遵守规则。
二、活动重点难点:
幼儿在活动中能遵守游戏的规则。
三、材料与环境创设
户外塑胶地
四、设计思路:
在平时发现我班的孩子特别的活泼好动,最喜欢玩的就是抓人的游戏,但我也发现个别幼儿不知道怎样逃避别人的追赶,没有一定的技能和技巧。针对孩子们的这一兴趣和需要,我开展了这次活动。
五、活动流程:
做准备活动——自由玩——集体活动——放松
1、做准备活动
幼儿跟老师做热身操
2、幼儿自主玩
让幼儿自主玩你追我赶。
3、集体活动,捕小鱼
【关键词】小班幼儿;恋物行为;原因;矫正策略
一、现状总括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容易出现情绪焦虑,进而靠依赖自己熟悉的物品而获取安全感,然而一旦物品离开就出现忐忑不安、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不愿融入集体环境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恋物”行为在小班新入园幼儿开学初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安全“依恋”,建立安全感,对缓解入园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过分依赖或长期依赖容易形成“恋物癖”,对幼儿的身心成长不利,需要家园携手共同帮助幼儿适时改进“恋物”行为。
二、“恋物”行为形成的原因
结合笔者所在班级三名新入园小班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不同程度的“恋物”行为,分析其原因,具体总结出以下三种:
1.年龄特征的自我调节
孩子的年龄越小,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差,自身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解决。安慰物的出现,让孩子在对“物品”的拥抱、抚摸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和慰藉,成为孩子舒缓不安情绪、自我安慰的一种宣泄方式。
小班幼儿的“恋物”行为往往是“依恋”心理的表现,这种“依恋”关系最主要表现为对父母的依恋,特别是母亲。例如:瞿××一家都是外来务工留杭的,父母均为浙大硕士,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管瞿××,婴幼儿时期缺乏对瞿××的陪伴和沟通,导致瞿××对父母的“依恋”关系遭到破坏,使瞿××从小缺乏安全感,只能寻找“依恋”的代替物。而一腔东北口音的奶奶在瞿××出生后一人带孩子,很少带孩子外出交流,封闭式的成长交往环境又使瞿××人际交往能力薄弱。9个月开始,瞿××就对手上的小被被情有独钟,无论睡觉、吃饭、上厕所、外出、回老家等任何时候都得带着这个小被被,只要一离手就会哭闹、焦躁不安。最亲密的小被子慢慢成为瞿××对父母依恋的固定物品,久而久之养成习惯衍变成了“恋物”行为。
2.成长环境的安全缺失
“恋物”行为跟一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幼儿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养护人员过多、居住环境多变、以及过于宽松、溺爱的教养方式都有可能纵容孩子出现“恋物”行为。
例如:本班许××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三方通过“一月一轮换”的方式共同养育长大的孩子,是典型的“倒三角”家庭养护的孩子。原本喜欢的球球小毯子因为一月更换一次居住地点而被剪成了三块小布布分别放在三个地方,居住地点以及人群的不断变化使许××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缺失,多人教养方式的不一致、祖辈的过分溺爱导致许××对球球布布逐渐依赖,慢慢出现“恋物”倾向。大家庭在养护许××过程中的百般迁就、宠爱滋养了许××依赖球球布布的坏习惯。面对幼儿园的陌生环境,许××安全感的缺失和入园的焦虑加剧了对球球布布的依赖,过分的依赖也直接影响着许××参与集体生活。
3.分离焦虑的直接诱导
分离焦虑是小班新入园幼儿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生活习惯,孩子长期与父母、亲人建立的依赖关系一旦离开就会因情感和依恋上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容易转移到自己熟悉的物品上得以抚慰。
例如:赵××是家中的小公主,家里毛绒玩具特别多,面对陌生的新环境,赵××将自己的分离焦虑转移到毛绒小兔身上,抱着小兔子睡觉让她得到了暂时的安全感和安慰。但是赵××又是一个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在融入集体环境之后,知道自己的“恋物”行为引起了小朋友们的意见,出现了大哭、躲到被子里等一系列羞愧的心理反应。
三、借力“三部曲”,有效跟“安慰物”说BYE BYE
通过对新入园三名“恋物行椤焙⒆拥母踪观察、分析和矫正,在家园携手、多方协助下,多种教育和导引的实施有效地帮助她们尽早摆脱了对“安慰物”的依恋,正常融入了集体的生活和学习,对新入园小班幼儿摆脱“恋物”行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借力优秀绘本,尊重幼儿“慢”成长
《阿文的小毯子》讲述的是一只叫做阿文的小老鼠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带着他心爱的小毯子。绘本中的画面跟瞿××非常地相似,瞿××整天抱着一个大大的毯子使自己在集体生活中非常不便但又无法摆脱,于是我们采取了推荐《阿文的小毯子》这个绘本作为策略进行跟进调整和实施。
二个月后,瞿××在毯子一次次变小的过程中慢慢适应并逐渐改掉了带毯子上学的坏习惯。将这类优秀的绘本推荐给家长,利用绘本这个直观的载体,既有效地引导家长学习帮助幼儿改掉“恋物习惯”的直接方法,也更好地通过亲子阅读,引导孩子从绘本夸张的画面中,自主发现小毯子对集体生活带来的不方便,启发幼儿主动地去戒除,做到了既尊重孩子的“慢”成长,又维护幼儿的自尊心。
2.借力有效环境,给予幼儿“爱”替代
小班新入园幼儿本身会因为对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产生入园焦虑
而加重自己的“恋物”行为。因此,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各种活动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环境对纠正幼儿的“恋物”行为能够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许××对布布的依赖源于布布上面的球球,通过“以物代物”、“迁移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爱的、宽松的环境中自然放弃对“一物”的依恋,慢慢改变自己对某物的“专情”现象。同时,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多玩,借助孩子依赖物的明显特征为幼儿提供需要孩子双手同时操作又喜欢的游戏,当孩子的双手比较“忙”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自己的“依恋物”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则可以多陪伴孩子,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帮助孩子快速结交班级中的好朋友,利用同班、同小区资源,放学后或周末、节假日组织开展聚会、做客等活动,帮助幼儿参与多种集体生活,学会适应各种环境。
3.借力同伴效应,启发幼儿“自”改善
小班幼儿具有“爱模仿”的特点,同伴的行为对幼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进入集体环境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自己观察同伴、自主发现问题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恋物”行为给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带来的不便,这远远比强制让幼儿摆脱安慰物的效果要好得多。
赵××午睡时喜欢抱毛绒小兔,这一行为在集体环境中受到了同伴的“质
疑”,赵××是一个爱面子的女孩子,当同伴的“质疑”与自身的“依恋”产生冲突的时候,她选择了暂时的逃避“躲进被子哭”。而过了几天,当她发现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做到睡觉不抱娃娃时,同伴的榜样示范给赵××的心灵带来了新的触动,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和鼓励,顺利帮助幼儿主动改善了自己的“恋物”行为。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在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面对集体新环境和内心心理不适应加剧了“依恋”行为,需要家园携手用巧妙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步顺利过度,引导幼儿适时跟自己的“安慰物”Say Good bye,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小班做手工折纸花
活动目标:
1、掌握双三角的折法。
2、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能较均匀地将左右两个角向同一方向折叠。
活动准备:
活动前带幼儿观察青蛙外形,大范例一个,正方形纸若干,布置成池溏的展板一块,青蛙跳音乐片段。
活动过程:
1、启发引导幼儿总结青蛙外形特点。
师:青蛙的头和身体象一个什么形状?
幼:三角形。
师:青蛙有几条腿。
幼:青蛙有四条腿。
师:青蛙的四条腿都是在身体两侧的,两条在前,两条在后。
师:它们分别是前腿和后腿,小朋友看看青蛙的前腿和后腿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幼:前腿向前伸,后腿向后伸展。
2、出示大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范例中前后腿的折法。
师:老师观察青蛙后,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了一个纸青蛙,你们看看老师的纸青蛙和你们观察的一样吗?它们的前、后腿是怎么折的?
幼:用上面一层向前折前腿,后腿是用第二层向下折出来的。
3、教师分步示范折叠方法,重点讲解双三角的折法。
A:引导幼儿先进行两次对边折。
B:将大正方形纸变为小正方形,然后用左手将上面一层的正方形撑开,右手扶住上面半开口边折痕向底层的中线压折。
C:背面同样。
D:将上层两个小角向两个斜边的上方拉折,形成前腿。
E、掀开上层将下层的两个小角向三角形底边拉折,形成后腿。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重点,体验成功感。
4、游戏《青蛙赛跑》
A、 将青蛙头向前,用嘴在尾部吹气,使青蛙向前移动。
B、 引导幼儿找身边的同伴进行比赛。
5、引导幼儿将“青蛙”放在“池塘里”
小青蛙玩累了,它该到池塘里喝水,休息了。咱们把它们放到池塘里,让它们休息。小朋友也要向青蛙一样,该喝水,休息了。
6、喝水环节中,教师口头帮助幼儿复习青蛙的折法,盥洗后再引导幼儿进行讲评。
7、活动自然结束。
综观当前小班新生的自我服务能力,笔者展开以下分析和反思。
关键词:能力培养;小班新生;自我服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38-02
一、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弱的集中表现及原因分析
综观当前小班新生自我服务情况,时时可见到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生活环节中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反思。
1、午餐环节
在用餐环节中,小班新生的以上现象尤为普遍,究其原因在于:第一、源自家长的无限宠爱和不正确的教养心态。如今独生子女居多,家中长辈尤为宠爱,往往是亲自喂养,许多家长抱着只要孩子能将饭吃完,喂喂也无所谓的心态。第二、孩子在家长们长期的不正确教养方式下,久而久之于无形中被剥夺自己动手用餐的习惯,独立用餐的意识越来越淡薄。
2、午睡环节
午睡环节中,小班新生的自我服务能力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家长事事包办,久而久之幼儿失去自己穿脱衣裤的权力和意识。依赖性越来越强,认为应该由长辈帮忙。第二、许多家长没有引导孩子将衣裤脱下后折叠好并放在固定位置的意识和习惯。第三、小班新生手部小肌肉发育尚未完善,穿脱衣裤时解纽扣、拉拉链等环节对于该年龄段的幼儿来讲确实具有一定挑战。
3、盥洗环节
盥洗环节中,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的原因大致如下:第一、大部分家庭,在孩子入园前,没有培养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洗手的意识,故而,大部分新生不会也不懂得用正确的“六部洗手法”。第二、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穿着美观,往往为孩子购买牛仔裤、打底裤等比较紧的裤子,孩子需要大小便时,便由家长包办,而缺乏教会孩子自己独立大小便的意识。
二、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家园合作是前提
有效的家园合作对孩子教育和发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专家讲座与班级家长会――强化家长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意识。
小班新生九月入园的第二周,邀请专家来园对所有小班家长进行相关讲座,通过专家在理论和经典案例的解说,帮助和强化家长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意识。第三周由每位班主任组织家长进行班级家长会,在会上,再次进行强化。班主任和配班老师还可以根据开学以来的三周对幼儿观察的情况进行相关反馈,让家长近距离了解孩子离开家庭后自我服务能力的基本情况,从而为家长树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意识提供更有效的现实依据。
(2)个别家访――促进父母和祖辈之间教养观念的统一。
家长树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意识的基础上,还应帮助祖辈和父母之间在教养观念上进行有效统一。实践中,部分家庭爷爷奶奶的教养方式和父母有着非常大的分歧,这不仅导致家庭中矛盾的时常产生,而且对培养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老师可以进每家每户,针对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家访,真实描述幼儿在园的基本情况,对爷爷奶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站在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角度进行沟通,从而帮助父母和祖辈之间形成一致的教养观念。
(3)多途径、多维度的有效沟通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具体方法。
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当面沟通、电话沟通、网上沟通。选择什么方法则可以根据每位孩子和家长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每天亲自由父母来接孩子的家长,可以采取当面沟通的形式;对于祖辈接送比较多的家长,建议电话沟通;对于经常喜欢网上沟通的80后家长,老师也不妨采取网上沟通。
2、儿歌教学是途径
为提高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开展了《以儿歌教学为途径,提高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的研究。认为以下策略颇为有效。
(1)教研团队为力量,精心汇编《小班新生自我服务儿歌集》。
基于小班新生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生活环节中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的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所在园小班教研组团队老师的力量,针对性地汇编了《儿歌集》。操作过程中,以省编幼儿用书为主要参考用书,结合《教师资料手册》等专业书籍,同时请组内文学功底较强的老师作为领头人,多次筛选、精心汇编了《儿歌集》。
(2)多种途径为载体,有效落实儿歌教学。
借用教研平台,指定《儿歌集》中的几首,进行集体教学观摩研讨。将《儿歌集》中的其中几首,以一学期为单位,请小班教研组内的老师进行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教研形式可以是“一课多研”,也可以是“同课异构”。例如笔者所在园的小班教研组以儿歌《穿衣服》为教学内容,请3为老师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每位老师针对该教学题材,结合班级幼儿具体情况设计了教案并进行教学展示。
借用游戏功能,将所教儿歌进行有效巩固。小班幼儿最喜欢游戏,情境性的游戏往往能牢牢吸引小班新生的眼球。在儿歌教学后,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的身份和孩子们进行游戏,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对所学的儿歌进行巩固。例如:小班区域游戏《娃娃家》中,教师提供了娃娃和几件衣服,请幼儿当成妈妈,为娃娃穿衣服,边穿边念儿歌。教师只需要在旁边做同样游戏,吸引幼儿在游戏中模仿学习。
3、实践操作是关键
(1)生活环节是平台,切实给予小班新生自我服务的机会。
在《儿歌集》教学一一落实的同时,幼儿自己操作就变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环节,一一引导幼儿边念边做。比如:引导幼儿正确为自己洗手,在幼儿进盥洗室前,教师用情景游戏的形式和孩子们一起听、念《洗手歌》,边念边引导幼儿做相关动作。
随后分组请幼儿进盥洗室洗手。需要注意的是小班幼儿因为在记忆特点上属于短时记忆,刚刚做的动作,在真正操作的时候未必能一一落实,这就需要保育员老师或者配班老师在旁提醒,可以是语言提醒,也可以是请幼儿模仿的形式进行落实。
(2)多方展示是舞台,切实强化小班新生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所谓的情境教学,旨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有目的性地导入或创造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环境氛围,引发学生情绪上的体会,进而使他们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促进其之身心发展。这种情景必须以客观存在的形象为主体,且活泼生动的,其要义权在刺激学生心灵世界的情感需求,把他们原本对世界的幻想带到课堂中来,如此耳听心受,教学效果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而在针对小班幼儿的教学中,由于幼儿心志懵懂,经历尚不丰富,但对周遭的事物环境充满好奇,渐渐对生活有所了解,因此,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是语言教学的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老师将富有感彩的情景置于幼儿眼前,触动他们最真实的一面,并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情感熏陶的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语言的学习,优化教学效果。
对于如何开展情境教学,捷克民主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曾说过:“知识始于感官”、“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所有事物应尽可能地放在感官之前,看得见的放在视官之前,听得见的放到听官之前。”当然,这仅是情境的第一个维数:“意境”,它是幼儿开展有意味学习的感知环境。情境的另一个维数则是“情感”,幼师必须晓之以情,用外在的情感触发幼儿的学习欲望,这是小班语言活动的情感前提。
如何在小班语言活动中应用情境教学?从操作看,方法有很多,既可以直观“还原”,也可以模拟情境,让幼儿轻轻松松地开展语言活动;也可以借助其他经验与技术,如通过卡通电影和投影、音像等先进技术来创造情境氛围,还可以采取换元替代法,想方设法将满足语言活动需要的情境创造出来。
一、直观演示,丰富情境
语言活动必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于还未对世界形成深刻认识的幼儿来说,单方向的语言教学往往无济于事,只有在特殊的情境中心领神会,从外在形象的感性认知升华到内在抽象的理性领悟,才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率。
直观演示法就能很好的达到这个要求,其中应用多媒体、展示实物与投影、集体实践、绘画美术的辅助等方法,在小班的语言教学中通常都行之有效。如在教案“小兔吃了笑哈哈”中,老师通过在电影院的每个座位上放一个字宝宝,让小朋友按照手中的字宝宝去寻找座位,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教学无形之中增加了幼儿对语言文字的乐趣,教学也就顺理成章的展开了。
我们还可以通过看木偶戏、皮影戏,在愉悦的气氛下使幼儿对其词、歌曲产生兴趣,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放几首富有活泼、愉快的音乐,并重复刚才的语言环境,慢慢指导幼儿翻书,跟随录音边划指边朗读。两三遍后,由于兴趣与条件反射使然,幼儿在音乐语言的带动下也就活动起来了。
二、想象朗诵,描绘情境
所有活动都具备主客观情境,语言活动也不例外,要想让初生的幼儿理解这些语言内容,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大脑中去描绘这些情境。这种描绘,老师是无法替学生做的,只能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它必须是幼儿自身视觉、听觉神经的合作协同活动,对所接受的语言、文字、符号所表示的音形构成十分复合条件刺激,从而形成原则意义上对语言的整合,产生二次想象。
比如在朗诵教案“古诗:咏鹅”中,装扮成鹅妈妈的老师与装扮成鹅宝宝的幼儿去游泳的路上,老师可以说:“我亲爱的鹅宝宝,今天的天气真好呀,妈妈带你们到河塘里去游泳吧!”然后伸伸脖子、整理整理羽毛,大开音乐做出划水的动作。通过这些指引动作,不光初步培养了幼儿对古诗的兴趣,而且鹅的形象也就跃然在幼儿脑海之中了。在接下来,结合音乐图像,通过模仿动作,就可以竹简引导幼儿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并诵读古诗了。
这种创造语言音象复合刺激条件,并促成感官神经的协调进而感知活动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在想象中去读原文。通过想象,幼儿自己的表象积蓄被调动起,并按自己的思考方式,想象出语言活动的主客观情境;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调整,使之更清楚、更妥当。在引导幼儿想象朗读的时候,老师尤其要注意对所授语言中关键词语进行解释、模仿等点拨式的指引,使之变成生动的、可想象的思维形象,使幼儿对这种语言活动有着更深刻的了解。
三、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南朝刘勰的著作《文心雕龙》中,曾提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观点,意指人受外在的客观事物的影响很容易激发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动机,进而提高语言运用的技巧。在小班语言活动中制造富有情感的意境,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的感性作用的驱动下,情感素养、想象能力都能得到出乎意料的发展。
生活,是语言之载体。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就是将语言中所表现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通过老师创建的情境联系起来,将幼儿生活世界的大门打开,加深巩固他们的体验,增加对语言的理解。如儿歌“我们一起过家家”中,通过对幼儿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模仿,老师可以问:“亲爱的小朋友,刚才‘爸爸妈妈’的表演怎么样啊?像不像你们的爸爸妈妈呢?为什么不像呢?”这样不仅能让幼儿进一步地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还能让他们主动、大方地说出自己与爸爸妈妈的生活小故事,在理解歌曲语言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生活上的理解,一举两得。
四、扮演角色,身临情境
让幼儿站扮演角色参加语言活动,并讲述自己的一些感想,也是情境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心理态度的转变,幼儿不仅能将语言活动快速构成表象,还能加深他们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如在教案“三只小羊”里,让学生表演三只小羊和大灰狼,并组织台上台下的互动活动,老师可以说:“怎么样?刚才思维小朋友的表现好不好啊?大家喜欢那只小羊呢?为什么?”最后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组织一些简单的句子给小朋友学习。
当然,适当的扮演角色不但能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但这样的表演也有局限,就是幼儿的不自觉性,不能运用太多,否则浪费了了幼儿真正意义上学习、思考的时间。总的来说,老师通过对语言活动的描述,让幼儿扮演成为故事中的某位角色,这样可以让幼儿站拥有一个新的立场,独立地去思索、体会。
情境教学的产生,给小班语言活动课堂带来蓬勃生机,其趣味性的内容,活泼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内在情感,生动的外部意境,以及意味深长的哲学道理,使原本枯燥的语言活动变得极具魅力、趣味且意义非常。另外,情境教学还针对了幼儿既天真又任性,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贪玩好动的心理特点,把他们到情境中来,在追求的属于自己乐趣的同时,激发他们内心中对学习蕴藏的主动性,随着情境的更替,不断地加强语言学习,并通过一步步的优化情境,引导幼儿从切身感受中掌握语言。
参考文献:
[1]王银红.新课程理念下小班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大众文艺(理论),2009,(5).
本次活动通过听故事《战胜大灰狼》在情景中激发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同时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能沿着直线剪。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张操作材料和剪刀一把。
2、背景图一份、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战胜大灰狼》
价值分析: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用剪刀剪“篱笆”的兴趣。
——师出示背景图讲述故事:大灰狼就住在附近,实在太危险了,我们怎么办呢?
小结:宝宝真勇敢,想了这么多办法!这样吧,我们在小动物家的周围都插上“篱笆”,大灰狼就进不来了!
二、剪剪贴贴
价值分析:幼儿学习用剪刀剪直线条。
1、教师示范讲解剪贴“篱笆”
(1)看看这张纸上有什么?(一条一条的直线)
(2)复习剪刀的使用方法:小手变把枪,剪刀洞里来睡觉,剪刀张开大嘴巴,咔嚓咔嚓工作忙。
(3)小手拿在纸的下面,从下往上沿着直线剪下来,小心不要剪歪掉。
(4)用固体胶把篱笆粘贴好,要直直的贴,不要让大灰狼钻进来。
2、请个别幼儿试着来剪贴“篱笆”。
3、幼儿动手剪贴“篱笆”
(1)小动物们也想回家给自己造一些“篱笆”,我们小朋友来帮忙好吗?
(2)教师巡视指导能力弱的孩子,帮助他们一起完成剪贴“篱笆”的任务。
三、分享欣赏
价值分析:幼儿对作品分享欣赏,更丰富了幼儿的剪贴经验,同时也提供了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机会。
1、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欣赏剪好的“篱笆”。
2、请幼儿来选一选哪个“篱笆”造的最牢。
幼儿园小小班手工教案:圣诞帽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学习粘贴技能,能将材料贴在纸面上,养成良好的粘贴习惯。
2、通过游戏让幼儿喜欢美工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长条卡纸、图形彩纸、浆糊、抹布。
2、铃儿响叮当的音乐,订书机,皮筋。
三、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找朋友。
老师:我们都有好朋友,老师请宝宝们去找找你的好朋友和他抱抱,好吗?
2、学习粘贴图形。
*认识纸张和图形。
老师:瞧,这里也有两个好朋友,他们也想抱在一起,是谁?(出示卡纸)认识大大的卡纸。
(出示彩纸)这是什么纸?认识彩纸。它是什么形状的?
这里还有一些图形,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呢?(出示方形、三角形、心形)认识这几种图形和颜色。这些图形想和卡纸做朋友,它们怎样才能贴在一起呢?什么能帮助它们?(浆糊)
*教师示范粘贴。
我们来试试:蘸一蘸,抹一抹,啪——擦一擦。
请个别幼儿上来粘贴。提醒图形要分开一点,不要叠在一起。
那边还有许多卡纸和图形纸,请你们也去贴一贴,做一做,好吗?
3、幼儿操作,粘贴图形。(轻声播放关于圣诞的歌曲)
4、变魔术
卡纸还会变魔术呢,瞧它会变成什么?(教师示范做成一顶圣诞帽)
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我给大家变了一顶圣诞帽,漂亮吗?你们想变顶圣诞帽吗?那我们请客人老师变一下。请人帮忙要说:“请帮帮我。”
5、幼儿请客人老师装订圣诞帽。
6、戴上圣诞帽一起过圣诞节,让客人老师给小朋友拍照欣赏。
“你的圣诞帽漂亮吗?你喜欢你的圣诞帽吗?”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小兔造篱笆(粉笔画)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熟悉粉笔的性能,学习用粉笔画稍长的线。
2、帮助幼儿体验相互合作带来的快乐,培养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兔头饰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兔妈妈头饰、大灰狼头饰各一个,水果篮一只、玩具蘑菇(多于幼儿人数)。
2、“袋鼠”、“大灰狼”的出场音乐,笛子音乐,录音机,粉笔人手一份,场地布置图。
3、幼儿已听过《小兔乖乖》的故事,对故事情节较熟悉。
活动过程:
一、呈现小兔、兔妈妈、大灰狼头饰。以游戏活动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为幼儿带好小兔头饰,并带幼儿听音乐跳出场。
“小兔乖乖,外面的太阳真好,我们到外面去晒晒太阳吧。”
(开头设计的目的,首先是让幼儿放松,戴头饰不仅可以让幼儿觉得新鲜有趣,也有助于老师把幼儿导入游戏的情境,使幼儿很快进入角色。)
2、播放大灰狼的音乐,幼儿倾听,感受紧张、害怕的气氛。
3、鼓励幼儿积极思索、想象不被大灰狼捉走的方法。
“哎呀呀,刚才是什么声音?我好害怕呀!”
“怎么,是大灰狼要来了?兔宝宝们,快快想个办法,可别让大灰狼把我们捉走了。”(引导幼儿说出造篱笆的方法,如果说不出,教师可直接说出来。)
二、引导幼儿了解篱笆的外形,并探索篱笆的筑法,自主想象。
1、“小兔乖乖们,妈妈来教你们造篱笆,造一条又大又宽的篱笆,不让大灰狼进来,好吗?”教师运用语言“造篱笆要从上到下,深深地去,造得长长的、密密的”来帮助幼儿掌握造篱笆的技能。
2、观察篱笆,同时“妈妈”在地上示范:
用粉笔在线上画直线,要从上往下,长长的,密密的。
3、请个别幼儿来“造”,了解幼儿掌握技能的情况。
“妈妈一个人造篱笆实在太慢了,谁愿意来帮助妈妈?”(可以请2~3名幼儿来画直线。)
三、渗透造篱笆的技能,鼓励幼儿充分表现。
1、“兔妈妈”发给每只“小兔”一支粉笔,要求“小兔”在大圆圈上造篱笆。又要求“小兔”想办法:怎样造篱笆才能不让大灰狼钻进来。
2、小兔造篱笆(开始时,孩子们出于好奇,造得篱笆宽宽的、松松的)
观察孩子的操作情况,“兔妈妈”故意走到一位篱笆造得又细又密的“小兔”前,做钻进的动作,并说:哎呀,这只“小兔”的篱笆造的真好,大灰狼肯定钻不进来。对造得疏得可以请其他“小兔’来帮助,体现合作。
四、用游戏的方式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评价。
1、兔妈妈:“兔宝宝们,你们真是太能干了!累了吧?快,到草地上去休息一会儿,妈妈现在去采些蘑菇回来。记得大灰狼要把门关关好。宝宝们再见!”(教师退场换上大灰狼头饰戴上出场。)
2、教师以大灰狼口吻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评价。
大灰狼:“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作出嗅的样子)嗯,好香的味道,那边肯定有一窝小兔子,让我去捉只小兔尝尝。
大灰狼来到篱笆前,做出跳、钻、推的动作,边做动作边说:“这篱笆造得可真高,让我找个洞钻进去吧。咦,找不到洞,气死我了,我就不信推不倒你。这篱笆谁造的这么高,这么密,这么牢,让我没办法去捉小兔。”
“没办法,我就假装兔妈妈,唱支《小兔乖乖》的歌,骗他们开门。”(此时,幼儿已完全融入情境与角色中,当大灰狼唱完后,幼儿马上接下去唱,气氛相当好,完全感觉不出这是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引发再创。
大灰狼灰溜溜地下场,教师换上兔妈妈头饰,边唱《小兔乖乖》边上场。
“孩子们,妈妈回来了,快开门。”
设计意图: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一个太阳和月亮,但是对于小班小朋友来说,还分不清什么时候会出现太阳,什么时候会出现月亮。
孩子们对太阳是白天出现的,而月亮是黑夜才出现的这样的一个自然现象了解还比较模糊。《太阳和月亮》这节课中的白天和黑夜是一个最突显的素材,根据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再加上班上孩子喜欢琅琅上口的儿歌,于是,我尝试通过引导幼儿对儿歌的欣赏和音乐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体会文学作品的情趣。所以我选择了《太阳和月亮》这篇充满趣味性、童真性的诗歌,萌发孩子们对诗歌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能大胆大方地朗诵。
2、学习短句“….醒来了”、“….睡着了”
3、区分两段音乐不同的性质,体验诗歌所表现的“热闹”和“静悄悄”意境美。
活动准备:
1、月亮和太阳的背景图个一份,小鸭、小狗、小朋友醒着的图片和小兔、小草、小花睡着了的图片。
2、磁带《快乐的早晨》《睡着了》
活动过程:
(一)引入:今天老师请来了俩个好朋友,小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出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提问:什么时候可以看见太阳、月亮啊。
(二)理解诗歌第一段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看第一张图片。
师:“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 幼:“小鸟”;“小树”;“小朋友”。
教师小结: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2、教师深入地进行提问,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回答。
师:“太阳出来了,还有谁醒来了?” 幼:“小兔子醒来了”;“小刺猬醒来了”;
教师小结:太阳出来了,小兔醒来了,小刺猬醒来了,小松鼠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3、感受热闹的气氛,随音乐师生共舞。
师:太阳出来了,小动物、小朋友都醒来了,他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幼:“刷牙”;“上幼儿园”;“画画”;“唱歌”;“跳舞”;“做游戏”……
师:让我们来小动物刷牙、上幼儿园、画画、唱歌、跳舞、做游戏热闹一下吧!
4、感受热闹的音乐:随《快乐的早晨》的音乐,师生共舞。
(二)理解诗歌第二段内容。
1、引导幼儿再次看图片第二部分。
师:谁出来了?小草在干什么?还有谁在睡觉?幼:“月亮出来了”;“小草在睡觉”;“小花在睡觉”;
教师用诗歌小结:月亮出来了,小草睡着了,小花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2、深入提问,激发幼儿想象,鼓励幼儿用诗歌中的结构回答。
师:月亮出来了,还有睡着了? 幼:“月亮出来了,大象睡着了。”;教师小结:月亮出来了,大象睡着了,小蚂蚁睡着了,蜻蜓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3、感受安静的音乐。
师:黑夜静悄悄,大家都睡着了。我们也休息吧。在《睡着了》的音乐中做花、草睡觉的动作。
(三)完整欣赏诗歌。
1、幼儿欣赏诗歌。
师:今天,太阳和月亮还带来了一首好听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叫《太阳和月亮》。
2、师: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
3、看图片,师生共同朗诵诗歌。
(五)游戏:《白天和黑夜》。
游戏规则:《快乐的早晨》的音乐时,小朋友离开座位,做花、草、小动物醒来蹦蹦跳跳的动作;《睡着了》音乐时回到自己的座位坐睡觉的动作。
活动反思:
幼儿园外出培训时我听了特级教师邵乃济讲座,《解读童心共同成长――课改实践与思考》是关于“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思考与实践。把对“主题日”的探索作为孩子新经验构建的重点,并在关注分析幼儿记录、表达等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经验拓展和整合的机会。讲座《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主持。内容包括:斯波代克对早期教育课程反思,儿童发展的理论,“发展适宜性教育”,“教育适合性教育”,走向生态的幼儿园的成长,幼儿课程的再思考,高品质的好操作的幼儿园课程。
举例:消费者3・15、爱牙日,这个日子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从而拓展自己班的特殊日子“主题日”“分享日”。案例分析《数小鸟》从故事中可获得的经验,能从中得到关于“数”的一些知识和经验,确认数量有不同的分法,要努力学习与别人分享的方法,做错了要纠正,和朋友一起互相帮助。
举例:活动设计“微笑”,大班“小雨点这样想”,活动“狼和人”,活动设计“有趣的植物”。分主题“树林里”,枫树的烦恼,落叶,树真好,苹果树。
举例:活动设计:“小熊的故事”“小熊赏月”“幸运的小熊”“小马过河”。大班活动“比尾巴”,小班活动“秋叶伙伴”。选择的材料要经典,目标要清晰可操作,过程明确有弹性。课程期望达成的目标。加强教育的社会责任,提高活动材料的品质。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华东师范大学主任周合教授的讲座《幼儿园的艺术化教学》。内容包括:什么是艺术化教学?从本质上对儿童审美观的教学方式,艺术化教学鼓励儿童用视觉语言来实现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活动。阅读、音乐和美术是诱发主题学习的主要艺术媒介。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互动交流和互补。实现融洽胜于差异,共性与个性的情感社会化教育。
举例:主题“我的朋友”设计一个海报,分六组从各个方向组合,讲故事讲述设计的内容。有春夏秋冬的故事、地球的朋友、爱心天使、我们身边的朋友等。音乐表演《停机坪》、美术活动《设计一个钟》、阅读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
举例:小班活动:宝宝停车场,这节课用多媒体让幼儿认识标志“P”,用看信号开汽车游戏开始,认识警车、救护车、洒水车。用帮助小动物的方法来进一步了解车子的特征和用途。最后播放洒水车音乐结束活动。活动设计比较合理,结合了音乐、语言的整合。但教师在上课时按教案教学,洒水车的环节在幼儿认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没有根据幼儿的情况提前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孩子在认识洒水车时认为是油罐车。中班活动――方脸和圆脸。这节课是感知生活中许多物体是方和圆的组合,用故事的形式来鼓励幼儿寻找、发现周围环境中方和圆组合的物体。方脸爷爷和圆脸奶奶各自喜欢不同的形状的东西,要分家不能分。再用寻找、记录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方和圆的组合是不能分的。
举例:小班活动:好听的声音。生活中的声音,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接着玩小瓶子装豆子,放音乐引导幼儿为大鼓和小鼓伴奏。分组大鼓和小鼓边唱边伴奏。教师用装一粒豆和装满豆,让幼儿体验大鼓和小鼓声。最后用糖果来探索大鼓和小鼓声。这节课比较生动和适合小班的孩子操作。
幼儿园主题教学案例分析。主题活动的展开比较深入,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开展主题活动。例:小班“我的家”布置真实的场景,幼儿操作欲望强。客厅、厨房、卧室。“汽车主题”有汽车图片、玩具、废旧材料自制汽车,汽车品牌标志区域。“饮料吧”冲饮料的操作流程,用具、果珍、奶粉、乐口福。“我是中国人”内容有风味小吃,少数民族、京剧脸谱、挂灯笼、放气球、制作神舟六号、航天基地、组合画拼画。“服装店”、“我们的银行”“休闲角”等。
举例:中班活动:我们的鞋子,了解各种各样的鞋,体验穿合适鞋的乐趣。幼儿观察鞋子、穿大人的鞋子,听音乐“大鞋和小鞋”,比较大鞋和小鞋,说说自己的鞋,鞋子分类,数鞋子,设计欣赏鞋。最后故事“皮鞋的由来”。树立了整合的教育观,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举例:大班活动:蔬菜馆。在游戏中积累灵活运用数数、加法运算的经验。游戏报菜名、逛菜场、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开蔬菜馆。按数序寻找蔬菜。买蔬菜,总价格不超过8元。幼儿游戏说菜名。整个活动,孩子有前知识准备,兴趣很高。发展了讲述能力和计算的能力,关注过程,回归生活。
通过研究方案的讨论与学习、组织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简报学习、教科研知识讲座以及小班年段科技教育观摩等一系列活动,使教师们对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科技教育的一些基础观念有所了解,同时教学理念有所改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观念上,能逐渐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幼儿被动模仿为主动发现,让幼儿用自己的各种感观去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发现问题。如在最近的上次的科技观摩活动中,通过认真的听课、评课活动,有了一些新的教育观的产生。比如说,认为在观察活动中,不应对幼儿有太多了框定,而是应该让他们自由、开放地进行观察,这样他们的兴趣会更浓厚与持久,观察也会细致深入,语言也更完整流畅;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观念的碰撞,有时新旧观念的碰撞,有时是新的教学观念
产生时所必然面临的分歧和困惑。如以新的观念实施教学时,碰到一些具体的例子该怎么做(例“蜗牛有没有脖子”)。
2.环境设置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科技特色。自然角种植区比较丰富,并注重幼儿的参与性,而不仅仅是摆设。如早上让小朋友一起给植物浇浇水,跟小朋友一起探讨有关种植的问题(王利平)。
逐渐开始重视科学过程的记录。如中四班的种子成长记录,中一班的记录“磁铁的好朋友”(蒋芳英)等。
3.学科内容的选择与教案的设计上面也体现了科技教育的倾向。很多老师在选择内容时都比较重视科技内容的渗透。本周小班有一个音乐活动设计“小乐队”,让幼儿用筷子在各种不种材质的物体上敲敲打打,感受不同的音色。中班的“各种品牌的汽车”教育。在教具的使用上,更多的选择了一些标本,实物(这个学期里科学室发现室的一些教具
使用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借助放大镜等手段,以供科学的观察。
另外,教师开始注重自身的积累与学习,平常有很多教师在翻阅一些关于科技教育的资料,寻找好的教材;积极参加科研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使幼儿对事物的探索兴趣,以及语言描述能力都有所提高。对我园的教育声誉也有比较大的提升作用。
二、存在问题和疑惑。
1.科学区的问题。由于没有系统的计划与设计,使得科学区的材料投放与活动组织缺乏系统性。也缺乏投放材料与幼儿年龄的相关性,显得较为盲目。
2.由于没有明确的规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1.科技教育环境的继续创设。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块内容。
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精神环境是幼儿进行科技探索的前提,幼儿在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里,在心理上有安全,能使他们集中精力去尝试探索。因此,我们提倡为幼儿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环境和教育氛围。如:在活动中经常给予幼儿“你试试看”、“你能行”等语言鼓励;以于追根究底的幼儿表示极大的耐心,认真解答幼儿
的提问;在操作活动中,有的幼儿由于想探索或是好奇“弄坏”材料,教师反而给予支持和鼓励,使幼儿产生自信、主动、积极的情绪。
物质环境包括:
(大环境的改造)
?墙面布置。体现墙面布置的科技性。“问题树”。“今日气象”。尽量少一些纯装饰性的墙面。
?科学角。内容安排、材料投放、如何与主题教学相结合?(黄燕虹)
?信息交流板。可以是某一个教育主题下的一些活动开展情况的展现。
?走廊空间。“家乡的变化”。
2.一日生活中的科技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问题谈话。“叮当门开了”,“小问号时间”。
?看科技知识碟片(下学期能够每周定下一至二个时间段放一些与科技相关的碟片)。
?随机科技教育(散步时看看云,户外游戏时感受夏天、观察植物等)。
3.学科渗透方法形成规章。
规定每一个年段每一门学科在一个月内至少应有几个科技渗透的内容。
?大班语言每月至少两个活动是关于科技教育的内容或者有内容的渗透(可从教育内容上,教育组织形式上,能力培养上去体现)。中班语言每月一次。小班语言不作要求。
?大班计算也是每月三个活动体现了渗透。中、小班每月二个。
?大班美术每月三个。中班二个,小班一个。
?大班音乐每月二个。中、小班每月一个。
?大班、中班、小班体育每月一个。
(在实施中遇到问题可以进行调整。)
4.每一个教研组在一个学期内要进行一次科技渗透研讨活动,教研组研讨活动可结合科技主题进行。每学期一次科技观摩汇报活动。
5.在科技教育取得一定成果之后可以搞一些较大型的活动。比如说,科技成果汇报周。
6.做好教师科技教育的后备工作。(买一个碟机、阅览室、资料提供等等。)
7.有关科技教育的家长工作全面铺开。
8.继续进行科技教育的理论学习。制作标本。善于收集。
9.在专家指导下制订好评价方案。
《渗透于各学科领域的幼儿科技启蒙教育研究》孙水芹
《记录在科学区活动中的作用研究》蒋芳英
《幼儿情绪调控教育研究》杨招娣
《通过音乐艺术领域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探索研究》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