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管理范文

社会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管理

第1篇:社会管理范文

类方法以及混合型社会判断。在此理论基础上,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人;矛盾;管理;混合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6-0031-03

关于社会矛盾及其原因的判断和分析,是做好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前提。不同的认识和判断,直接影响政治的发展走向和政策的制定。因此,探讨当前社会矛盾的特点及其成因,对于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当前社会矛盾分类的新认识

人是社会存在及其矛盾产生的最终根源和根本出发点。以人为基点,我国社会矛盾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三是人的身心之间的矛盾。以人为本,把社会矛盾划分为三类矛盾具有学理性和现实性。在学理性上,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没有人,也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谈不上社会和社会矛盾;自然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它为人提供时间和空间、物质与能量、寄托和陶冶;人又是身心合一的产物。身心之间是否和谐、统一,对于社会矛盾的产生与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身心之间的矛盾分类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时代性。从现实性上,一方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身心之间的矛盾,基本涵盖了我国社会矛盾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具有很强的个体关怀性。以往的矛盾分类,关注的是整体的人,个人所涉及的社会矛盾很难直接体现出来。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身心之间的矛盾,更突显了对个人的关怀。这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因此,以人为本的社会矛盾分类,有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矛盾分类框架下,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身心之间的矛盾还需要深化,这也为社会矛盾分析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身心之间的矛盾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既是当前一种主要的社会矛盾,也是其他两种矛盾产生的背景。因为,衣食住行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须臾不能与自然分离。人与人、人的身心之间的矛盾是在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展开的。从人类社会起源上讲,人是在自然界中寻求生存的过程中才形成一定的群体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的群体与生活方式,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资源禀赋等密不可分的。不同的自然状况对于种族和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应于人的三种历史性矛盾,并结合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矛盾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和归纳。一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为既得利益群体与非既得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例如官与民、民与民、官与官之间的矛盾。比如贵州瓮安事件,主要是官与民、官与官的矛盾;云南孟连事件,起因是民与民之间的矛盾,但是因为官方偏袒和支持了矛盾的一方,就转化为官民之间的矛盾了;湖北石首事件起因是民与民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官民之间长期缺乏信任,最终转化成为官民之间的冲突。再比如,富与贫之间的矛盾。这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利益发展不均衡,形成的不同社会群体。二是,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人口红利、资源薄利、出口盈利等,取得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人口老化、生态恶化、资源枯竭化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三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类矛盾体现为民族、宗教、文化等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信仰的缺失,精神的迷茫折射成现实生活的百无聊赖。现实中激烈的竞争、快捷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无暇顾及理想;生命的短暂与转瞬即逝的机遇,使人们迫于急功近利,追求瞬间即是永恒,放弃终极关怀。有人说,现代社会的人不要走得太快了,否则,心灵跟不上,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正是由于存在着上面三种主要的社会矛盾,社会才出现了仇官、仇富的现象,才导致了大量的和个人极端事件,才致使社会陷入普遍的焦虑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改革攻坚阶段的难点。

二、当前社会矛盾成因的理论分析

对于当前社会矛盾成因的分析,主要存在三种理论:一是发展不平衡理论。这是的一个主要分析理论。发展不平衡理论基于事物运动中的不平衡的世界观,立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认为,中国社会矛盾的出现是由于经济发展对外与对内的依存度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等。当代中国应从发展不平衡中的薄弱环节入手,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一体发展为重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实现历史性的飞跃。二是转型理论。转型理论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认为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甚至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等等。归根结底,当前我国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四个深刻”:“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它是对我国社会转型现状的经典概括,也是转型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三是全球化理论。该理论主要分析了导致我国社会矛盾的一些客观因素,其中主要原因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加速发展。这些宏观层面的变化为社会矛盾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但也同时表明,并非所有的社会冲突都具有政治性。理解这些客观因素,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我国社会矛盾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综合上述理论分析,我国社会现状就像一个搅拌机,把各种时代的现实、思想、利益、制度搅拌在一起,不停碰撞、融合。不妨把这样状况的社会,概括为混合型社会。混合型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矛盾产生的土壤,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先进与落后并存。这既包括思想和制度,也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比如,在思想方面,我们既有社会主义思想,也有集权专制主义思想。既有男女平等的思想,也有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并存,工业化、信息化与传统农业、手工业并存,公有制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在现实状况上,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东部、中部、西部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地区也有发达、半发达和落后的不同。

2.传统与现代交织。过去,我们一直在批判、否定传统。在批判传统、否定传统的同时,我们也丢掉了不少好的东西。比如,在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信、和谐等方面。同时,我们又接受了许多现代的理念,比如,自由、民主、公正、法治、人权、效率等等。传统的观念与现代的理念发生冲突与断裂,导致人们价值分歧、信仰缺失、关系冷漠和精神家园的荒芜。我们既不能没有传统,传统是社会的重心,没有传统也就没有了根基;也不能没有现代,现代是社会的走向,没有现代也就没有了发展。如何使传统与现代不发生冲突与断裂,走向融合,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3.先富与后富并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发展思路是分两步走,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第一步比较快地实现了。但是,第二步怎么走却遇到了困惑。现在的情况是,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先富与后富群体关系紧张,仇富、仇贫的事件不断加剧社会矛盾。按照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越发展,贫富差距反而会进一步扩大。我们现在面临着先富如何带动后富的问题,面临着如果先富不能带动后富,那么先富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先富的问题。怎么解决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也是我们攻坚的一个难题。

三、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建议

根据上述对我国社会矛盾及其成因分析,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有效带动社会管理。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契机,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步骤,也是我们和谐地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是经济发展要与民生结合起来。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要互动起来,互相促进。民生建设要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民生有许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国民经济每增长一点,就业规模和就业质量也随之增长,不能停留在原地不动。二是经济发展要与财富分配增长结合起来。民富,才能国强。我们只有把民生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才能真正拉动内需,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和资源,才能实现经济和民生的共同发展。三是经济发展要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经济发展最终应该归结到人们“是什么”和“做什么”,应该看做是人们权利扩展的过程,也是人的发展的过程。人是发展的主体,发展要依靠人的发展,也要为了人的发展。经济发展要与人的发展和谐地统一起来。若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要从教育和就业入手,提高和增进人的素质和能力,给人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环境,使人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四是经济发展要与自然的爱护结合起来。大自然是人类的根,只有真正的爱护自然,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

2.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制度的先进与落后,决定了人的生活状况。制度建设,既可以使社会分化,也可以使社会整合;既可以使社会对抗,也可以使社会和谐。每个人都受到制度的激励和约束。要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就要不断提升制度的和谐实效。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需要建立一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管理制度:一是公正的分配制度。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分配收入不公正。城乡、地区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合理。建立公正的分配制度,可以保护民生。二是民主政治制度。权力集中容易滋生官僚与腐败。这会影响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基础,关系到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和形象。建设民主政治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官僚与腐败,有利于长治久安,可以赢得民心。三是社会资源配置重心下移制度。当前,社会基层环节薄弱,地方力量有限。基层是面对广大群众的窗口和平台。同时,基层和地方干部工作环境艰苦和复杂。所以,社会资源配置的重心要下移,加强基层政权、组织的巩固和培养。在人财物上,给予基层大力支持。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大力选拔基层和地方的优秀干部。社会资源配置重心下移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民利。

第2篇:社会管理范文

牧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中典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是与日俱增,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在很多大型牧场及社会的管理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制约性因素,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创新化社会管理的理念出现在人们面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了我国产业结构发生着转型,新的矛盾和问题逐渐的浮出水面,传统的社会管理必然要被创新的模式和管理方式而取代。

关键词:

富裕牧场;创新;社会管理;探析

以富裕牧场的发展为例,从该牧场组建成功至今,大大的改变了周边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和牧场的壮大无不给周边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在时间不断推移的过程中,富裕牧场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人员的集中化和矛盾的增多无不成为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难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于当前的发展格局,想要实现富裕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在社会管理工作上实现创新化管理。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背景

近些年来,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当前时展中最热的话题,并受到了国家高度的重视,在2012年的人大会议中,第一份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文件正式出台,这代表着我国正向着创新的社会管理迈向新的一步。黑龙江占据着全国三大垦区之一,在黑龙江垦区当中,有着属于全国最大的农场群,这些农场的建设与发展为黑龙江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农场长期经营的发展的过程中,也相继的出现了很多关于社会管理的问题,不但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更影响到了各职工的幸福指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于农场的社会管理面临着创新化的改革。富裕牧场位于齐齐哈尔市的富裕县境内中,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牧场经济发展进程也在逐步的加快,牧场中的居民几乎都集中居住在场部,人员过度集中,再加上居住人口结构的复杂化,为牧场的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传统单一化的社会管理方式和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于当前时代和环境的发展,实现牧场创新的社会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富裕牧场面临的社会管理现状

富裕牧场是由三个牧场合并而成,由最初的贫困状态,在几年的发展和领导的带领下,富裕农场慢慢地得到了改观,富裕牧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经济的迅速提升,同时也促使了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员众多的地域必定会因人员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出现很多社会管理的难题,然而富裕牧场所处的社会管理模式并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整体幸福感下降、社会矛盾增多是富裕牧场面临社会管理最为突出的问题。从人们幸福感的角度出发,这个词汇也是近些年被广泛提出的,根据相关的资料调查所知,导致人们幸福感不同的问题所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社会的保障制度、公平正义的社会、民生问题的合理化解决。总而言之,一个能够为人们创造出高度幸福感的社会,一定都合理的解决了以上出现的问题。新时期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口碑,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的时期,和传统的时代相比,新时期中社会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转变,无论是从工作的内容上,还是从工作的对象以及要素之间都有了很大的不同,自然的让国营牧场的社会管理工作陷入了困境。国内研究人员王占龙曾针对某个大型牧场在管理的模式和体系上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影响牧场创新社会管理的因素在于:人们的责任意识淡薄;其次就是缺少专业化的素质团队;相关的领导及部门的工作模式过于独立;缺少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牧场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企业和社会性质的统一体,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与制度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革,关于牧场的创新化社会管理问题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试点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众多研究人员在多年的实践的过程中达成了共识,牧场想要在当前的时代中实现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达成与时俱进的、创新化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问题中出现的矛盾。

三、富裕牧场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路径

想要实现富裕牧场的创新社会管理,最重要的工作为管理模式的创新,而科学化的管理水平是完善管理社会管理模式的重点内容。所谓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指的是在当前管理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融入新鲜的管理元素,例如创新化的管理观念、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人性化及创造性的管理手段等等,只有社会管理模式实现了创新,那么离构建全新的是社会管理体制就更近了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化社会管理,不仅应该包含政府及领导的有效协调机制,更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主,实现公众的广泛参与,创新的社会管理更应该综合政治、文化和经济三大方面从而实现公共的服务。创新性管理模式的构建虽是解决牧场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首要问题,但是最为重点和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刘中起(2011)为代表的研究人员曾经指出,在实现创新的社会管理过程中,相关的部门和领导应该将人们的基本利益放在首位,特别是在进行政策或改革决断的时候,应该积极听取人民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意见,并满足知情人和管理对象的基本权利,真正的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汪勇(2012)对创新的社会管理也提出了相关意见,他认为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在管理的过程中合理的协调利益之间的关系,并维护好社会及生活中的公平和正义,进一步推行国家的民主及法治化建设,以此为人们的基本生活做到良好的保障,与此同时,还要积极主动的处理好社会之间的矛盾,消除两极分化制度,实现区域和城市的共同建设及发展,只有这样才会实现创新化的社会管理。实现牧场的创新管理更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群众的智慧往往是社会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财富,相关的管理单位应该拉动企业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激发出社会中的活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公众化的参与,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管理的公平性原则,设想一下,在当前牧场管理和发展的背景下,如果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可以有效的解决掉人民群众与管理者之间出现的矛盾,原有存在的矛盾消失了,也就让人民群众得到了自给自足和满足的生活状态,那么这样的社会创新管理也就真正的达到了实际的管理效果。公众的合法权益和基本权利的保障并不是简单的几个社会活动就能完成的,应该围绕这个问题制定相关的法规及制度,特别是在政府及管理部门要采取透明化的管理体制,并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去执行,创新的社会管理是建立在法治化框架基础上而实现的,贾宇(2011)曾经说过,任何一种创新的社会管理只能建立在法治框架内才能实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样的创新管理才具备长期有效的生命力。

四、结语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创新的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在时代革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多,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时展的需要。富裕牧场的创新化社会管理同样如此,面对着时下最为严峻的社会矛盾以及出现的各类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创新管理的一切准备,完善各项创新管理的制度,管理人员更要积极的吸取更多的创新化管理元素,时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主,促使社会及人民之间的协调发展。

作者:陈波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夏元秋;杨永生.富裕牧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中国农垦,2012,(8):51.

[2]张辉.红光农场创新社会管理探析[J].农场经济管理,2014,(1):65-66.

[3]王义昭;王千六;丁锋.建设“互联网+牧场”以信息化助推现代乳业新发展[J].中国农垦,2015,(6):8-10.

第3篇:社会管理范文

1、将社会资本引入政治领域所进行的研究

(1)在对社会资本的解释过程中将其引入政治领域。解释过程主要是指在对社会资本的界定过程中将其引入到政治学领域。代表人物是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和肯尼斯•纽顿。罗伯特•帕特南将社会资本作为培育自由、民主的公民社会的基础,按照信任、内部规范、网络、协调合作、服务共同利益等要素构建起的公民参与网络,有助于加强更大范围的社会互惠合作,从而更容易“使民主运转起来”。肯尼斯•纽顿则在帕特南观点的基础上做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社会资本是构建在公民之间信任、合作、互惠互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是一个将家庭私生活与工作、社区管理中的公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是社会结构中有助于协调社会集体行动的社会关系。(2)在对社会资本的分析过程中将其引入政治领域。代表人物是詹姆斯•科尔曼和林南。科尔曼指出,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规范、信任网络、公共利益等要素从而影响个体行动者,为社会结构中的个体行动者的行动提供便利。林南进一步阐述了行动者(个体或集体)如何在工具性需要或者表达性需要的驱动下与其他行动者进行互动,从而获取其他行动者的资源以得到更好的回报。

2、关于社会资本构成要素的相关研究

学者普遍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的、实体的、要素的有序集合。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包括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组织等。奥斯特洛姆则把社会资本看作是基于共同期望下,在知识、规则、规范达成认同基础上实现关系网络内部成员的良性互动。(1)关于关系网络的相关研究。部分学者侧重于社会资本中关系网络要素的研究。波茨强调社会组织内部个人凭借社会资本搭建的网络及服务结构内部个人的宗旨,可以在获取稀缺资源方面占有优势,侧重关系网络和内部人员资格的强调。帕特南主张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建立基于相互信任的纵向的和横向的公民参与网络,并对破坏信任的人予以严肃惩戒。科尔曼强调了社会网络在培育社会资本中的重要性。林南则认为,社会网络是正式性较弱的社会结构的代表,在网络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利益节点,自我的社会资本则正是由嵌入这些节点的资源转变而成的。(2)关于社会规范的相关研究。制度、规范,作为规范、协调结构内部成员行为的重要准则,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要素,引起了国外学界的广泛研究。从规范的效用方面展开研究,科尔曼主张规则、规范与有效的惩罚并存,共同作为规范结构内部人员行为的有效形式。正如他所说“:在某些自治体的村庄、公社以及部落社会中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限制某些行动,鼓励其他活动”;奥斯特罗姆则主张通过实现规则、规范、知识、期望的共享和认同来摆脱集体行动中面临的困境;福山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推进结构内部开展有效合作的非制度化规范;埃里克森认为,保持互利互惠的内部规范会推进组织总体利益的最大化。⑦(3)关于信任的界定。纽顿认为:“信任就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其他人不会故意损害你,而在最好的情况下,其他人将站在你的利益的角度采取行动”。

3、关于社会资本与社会管理互动关系的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帕特南(RobertPutnam)经过对意大利南北地区社会差异的调查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与社会管理之间潜在的互动关系。北部地区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合作、公平公正的网络,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政府保持高效率、回应性、公平公正;南部地区则恰好相反,公民参与能力较低,参与意识淡薄,帕特南称其为“无公民心”。

二、国内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

1、关于社会资本与社会管理互动关系的研究

学者们认为,社会资本与社会管理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促进的关系。王强从公民社会的角度指出,发育良好的社会资本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前提,传统的家本位、伦理本位、依附权力的社会资本会严重制约社会管理创新的进程⑨;郑光梁则从政府回应性的角度指出,社会资本中所包含的网络、信任、互惠等构成要素,有助于在政治参与活动中实现公民之间、公民与第三部门、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与互惠合作,同时,社会资本的组织网络又可以整合各种利益和要求,为申张公平正义、政府善治创造基础。⑩因此,他认为社会资本可以提升社会管理创新的水平。胡洪彬从信任、规范、公民参与网络三个要素进行论证,指出信任可以增强政府公信力,促进公民遵守社会秩序,公民参与网络的形成可以协调公民参与,推动公民意愿的表达和权利的维护。陶国根从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的角度指出,信任社会资本可以强化参与主体的相互信任,规范社会资本可以规范社会管理格局的秩序,参与网络可以推进社会协同机制的形成。刘雅静则从意识形态领域展开研究,她指出,信任社会资本可以培养政府及社会管理参与主体的责任意识,推动行政伦理建设;规范社会资本可以强化公民的自我约束意识;参与网络可以强化公民的集体意识、大局观念及政治参与意识。这一切,都有助于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样,良好的社会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资本的健康成长。陈述飞指出,良好的社会管理体系对培育社会资本具有重要作用。社会资本存量为创新社会管理创造了优良的社会土壤和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的广度、深度和质态都取决于社会资本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管理体系有助于推动互利互惠、相互信任的公民参与网络的构建,从而从强化信任机制、构建服务网络等方面推动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輯訛輥

2、关于社会资本构成要素的研究

在诸多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信任机制、社会规范、公民参与网络、互利互惠、民间组织等,但是,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表述和解释方式。刘雅静认为,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是信任、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等。輰訛輥唐贤兴从社会资本的性质和来源角度指出,人际信任、制度规范、关系网络和互利互惠都是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求。輱訛輥陶国根在探讨社会资本发育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信任”社会资本、“规范”社会资本、“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赵曦对少数民族社会资本的内涵作出了界定,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资本是建立在一定的少数民族文化、道德伦理、宗族观念及民族和谐基础之上,蕴含于少数民族社会结构之中,并以成员间的信任和规范为保障。輲訛輥

3、关于社会资本发展现状的研究

从目前的社会管理实践看,社会资本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存量上来看,都未达到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相匹配的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1)从宏观层面进行的理论分析。陈述飞指出,在目前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社会资本的发展缺乏兼容并包,呈现出非理性化、分布失衡、成分杂织的趋势。张凯兰通过对频发并不断扩散的趋势进行分析,指出信任危机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和谐,以法律制度为代表的制度化规范和道德规范为代表的非制度化规范普遍缺失,加之官本位思想突出和参与机制缺乏,致使社会资本存在严重问题。(2)基于实证调研的社会资本研究。张弛指出,北京大兴区城乡结合部在实行“村庄社区化”管理前,社会资本的状况是伦理缺失、规范失效和关系网络弱化。輳訛輥胡洪彬以浙江省为基地,采取试点的方式对浙江省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的社会资本发育状况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在信任方面,从纵向来看,政府的公信力较高,但从横向看,民众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在规范方面,宏观上指导性规范较多,但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具体规范不足;从参与网络来看,公民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缺乏参与能力。吴开松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是建立在一定的少数民族文化、道德伦理、宗族观念及民族和谐基础之上,蕴含于少数民族社会结构之中,并以成员间的信任和规范为保障、与传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内涵完全不同的一种资本形式。輴訛輥

4、关于社会资本培育策略的研究

如何将关于社会资本的理论创新成果应用到指导社会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去,从而实现社会资本与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1)整合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陈述飞、蔡潇彬、刘雅静都强调要整合社会资本,并从价值观、制度、社会等层面提出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公共价值),完善制度、规范,发展民间组织等第三部门等举措。(2)重构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部分学者侧重于对构建关系网络重要性的相关研究。吴东民主张将社区NGO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通过合作模式、信任模式、互惠模式来突破社区治理困境。张弛认为,通过强化社会关系网络,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可以培育社会资本,推动村庄社区化建设。张凯兰等学者侧重于对规范社会资本的重要性的相关研究,将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非正式制度,纳入到社会管理创新体系当中去,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也有学者从完善机制的角度提出通过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来完善社会资本结构。胡洪彬从宣传机制、治理机制、工作机制和民间组织四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完善治理机制,提升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推进制度构建,完善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构筑社会管理的辅助平台等重要举措。輵訛輥(3)优化社会资本外在环境的相关研究。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资本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那么,通过构建适合社会资本成长需要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培育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途径。按照这个要求,唐贤兴提出通过完善法律执行,充分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及时回应民众需求,构建交流和沟通的互动平台等举措来适应和谐社会和社会资本成长的需要。(4)区域性社会资本发展研究。鉴于民族地区丰富的社会资本与政府管理能力的不足,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更需要发挥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吴开松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人际网络、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增强公民参与意识、创新乡村发展的互惠机制等五项适合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举措。

三、社会资本视角下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评价

1、社会资本研究取得的成效

(1)研究是多层次、多视角、丰富和全面的。从研究的内容看,学者分别对社会资本的概念、主要构成要素、发展现状、培育策略及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从研究的视角看,学者分别从内部构成、服务功能等视角展开研究;从研究方法的看,学者主要包含规范研究,也包括实证研究;从学科领域看,社会资本的研究横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甚至出现学科交叉研究成果。(2)突出了应用价值。学者分别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为组织内成员提供工具性便利、推动组织内部成员的有效参与、构建组织内部成员的信任网络等方面对社会资本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和剖析。这样,更加明确了社会资本的研究导向,并给社会资本的研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2、社会资本研究过程中凸显的不足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是丰富、全面的,整个研究过程是深入的、不断向前发展的,但随着研究的推进,存在的不足也逐渐凸显。(1)研究方法相对单一、滞后。目前,国内外对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规范研究或者描述性研究,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模拟法等许多研究方法并未得到广泛而有效的运用。(2)社会资本的测量未引起重视。尽管研究中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从概念到构成要素到培育策略,但却忽视了对社会资本的测量研究,如果不能对社会资本进行有效的测量,就无法了解某一区域的社会资本的存量,有效运用社会资本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3)缺乏对社会资本的个案和比较研究。社会资本的存量是受区域限制的,社会资本的发展具有区域性和发展不均衡的特征。在目前的研究中,除帕特南对意大利南北进行比较研究外,国内外没有其他学者从事社会资本的比较研究。在个案研究方面,只有国外的帕特南、国内的张弛、吴开松、胡洪彬三位学者从事过社会资本的个案研究,其余的学者基本没有从事过社会资本的个案研究。事实上,顶层的理论研究是基于个案研究的,否则,缺乏可信度和合理性。

3、创新研究的建议

第4篇:社会管理范文

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任务堪比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是个涉及中国社会中的任一个体、社会群体的严峻问题。例如,2012年以来,由于医患矛盾而引发的数起医生被砍伤或砍死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社会风险的思考。与之相应的官方手笔是:在大型医院设置警卫室。这种现象说明,在人们都要涉及的医疗领域,社会管理的任务已经直接提到议程上来了。同时,对医生职业的评价、医生与患者关系的评价等文化层面的内容也浮出水面。再如,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严峻现实促使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反思,采取各种措施重建人们对教育的信念,重建教育的神圣感。这些都说明,社会管理及其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学的显学,不可等闲视之。本文拟从社会分层、文化建设的角度谈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功能,试图在社会管理的研究领域发挥一种学科渗透的作用。因为,社会分层是一个经典的社会学问题,文化建设则涉及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社会管理也横跨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社会政策等学科或领域。将上述关键词联系起来,分析相关社会事实之间的关联,找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将会对社会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社会分层及其意义

“分层”的本义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用此概念来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分析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的定义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把社会分层看作是客观过程的界定,认为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机会不同等原因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另一类是把社会分层看作是主观方法的界定,认为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

在本质上,社会分层是一种结构化的、体制性的社会不平等,它是一种社会存在、社会事实。由于社会赋予人们之间自然、社会或先天、后天差异以价值判断,所以人们总会处于不同的社会位置。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也无论我们是否明确地意识到,这都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的。一个在街边擦皮鞋的中年妇女和一个衣着华丽的贵妇人,显然处于不同的、按照经济标准划分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穷人和富人。除了贫、富这一最基本的社会阶层差异,我们还会发现根据政治标准、社会标准或综合性的标准而划分的社会阶层。时下流行的90后、00后孩子们的“拼爹”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社会阶层意识的影响。2011年12月28日,朝鲜为刚刚去世的将军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那高规格的送葬队伍、灵车和路边哭丧的朝鲜民众,在传递政治新闻的同时,也在传递着社会阶层的符号、象征。的死与一个普通老人的死无疑有着不同的阶层含义。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2011年12月进行了一项“2011年广州城市状况市民评价”的民调。该调查根据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的常住人口比例进行配额随机抽样,电话访问了1006位市民。该调查发现,“低收入者的成分主要为机构就业中的普通工人、职工和职员,单位多为私营民营企业;此外是零星就业人员,无业和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且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中等收入者的成分则以机构就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为多,自己经营生意或事业的人明显增多,学历较高,年龄上中青年较多。高收入者多为机构就业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单位多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此外私营业主也较多;年龄多处于壮年及以上,学历呈高、低两极化。”[1]

从社会阶层结构的角度看待社会、研究社会,是社会学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所构成的 “两阶级一阶层”的结构逐渐解体,社会阶层结构由简单趋向于复杂、多元,由封闭转向开放,基本形成了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当代中国,随着就业方式和财富获取方式的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社会整合更加困难,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呈上升趋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中产阶层的规模、比例正在逐渐扩大,其增长速度大致为:每年约增长一个百分点。2007年,中国的中产阶层占22%,2009年占24%。中产阶层或中间阶层是英文middle class的翻译,直观地看,中产阶层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社会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产阶层是指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中产阶层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用现代化的指标来衡量(在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中产阶层应该达到40%以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尚未完成,这表现在:在整体社会阶层结构中,社会中下阶层的比重仍然很大,中层的比重偏小,整个结构总体上呈现出“洋葱头形”,这与现代社会应有的“橄榄形”还存在一定距离。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2011年11月进行了“北上广市民工作感受”民调,以分层随机抽样,电话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共2001位市民。本次调查显示,“北上广”作为中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已经形成“花瓶型”的社会结构,这一方面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又意味着社会仍处于转型之中[2]。这就需要协调、整合阶层利益关系,进行社会政策调控,以促进中产阶层的发育,缩小社会中下阶层,推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按照改革开放以来中产阶层的增长速度,要到2025年后才能达到工业社会中期阶段中产阶层占40%的标准。而现实的情况却令人无法乐观:贫富差距的逐年持续拉大,物价的持续上涨,也影响到中产阶层的巩固和扩大,进而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2009年秋,我去杭州出差,一位在杭州工作的同学感慨地对我说:“要是在现在,当年我这样的从浙江穷村子里出来的学生根本考不上大学。”是呀,1981年,普通工人、农民的子女,他们可能在偏僻的山村、小城市读小学、中学,但他们可以考上大学,考上北京大学。但是现在,优质教育资源向大城市、富人倾斜,普通工人、农民的孩子如果还在偏僻的山村、小城市上学,他们如何能考上大学呢?

社会阶层影响着人的生命体验、生活感受和工作感受,影响着人的消费习惯,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笔者2011年11月19日至12月9日到英国参加一个培训,在伦敦的摄政公园,看到美丽的草坪,湛蓝的天空,还有早晨跑步的几个年轻人。和朋友说起此事,朋友评论道:在摄政公园跑步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你想想,普通人有实力住在摄政公园附近吗?他们一定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其实,在中国何尝不是呢?那些很贵的楼盘,普通工薪阶层的人怎么能买得起,比如西湖边上的天价楼房。

这个“北上广市民工作感受”的民调,以分层随机抽样,电话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共2001位市民,剔除离退休人员、学生和家庭主妇,49%的在职工作者受访。该项调查,按就业方式将受访者划分为“自谋事业者”人群,主要指私营个体业主、独立谋生的法律、会计等专业人士和文化艺术等自由职业者;“公职就职者”人群,主要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科研院所等聘用和合同雇佣人员;在商业机构的就业人员,按产权划分为“国企就职者”、“外企就职者”和“民企就职者”人群,主要指国有、外资、民营企业雇佣人员;“非稳定就业者”人群,主要指散工、临时工、钟点工和失业、无业人员。经过比较研究发现:各就业方式人群的工作感受差异主要显示在满意度水平上,不满意度的差异并不明显。概括而言,在经济最发达、谋生机会最多的“北上广”,拥有个人资源又勇于开拓事业的“自谋事业者”,对工作各方面感受基本位居前列,尤其在工作成效方面的“工作薪酬”、“工作成就”更为突出,唯一感受略低的就是“工作稳定度”。常被人称之为“体制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就职者也拥有较好的工作感受,尤其在“工作稳定度”、“工作压力程度”上更为明显;但比较而言,两者对“工作薪酬”的满意感受不及体制外的“自谋事业者”和“外企就职者”。在外企、民企就业的人群,对工作的满意感受均低于前三者,尤其在“工作压力程度”、“工作与生活的协调”上最为明显。相较而言,“外企就职者”的感受总体优于“民企就职者”,前者对“工作稳定度”、“工作薪酬”的满意水平明显高于后者。工作感受最糟糕的是“非稳定就业者”,既不属于体制内又被社会边缘化的处境,使他们对工作的不满感受尤为凸显,调查中10项指标的不满意度均高居首位,而对“工作薪酬”、“加薪与升职机会”的不满水平更达33%,基本三人之中就有一人不满[1]。

二、阶层亚文化及其建设

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亚文化表现,特别是在生活方式、消费、休闲等领域。笔者在英国期间,在爱丁堡的一家中国餐厅,邂逅了两桌来自中国某直辖市的官员。他们推杯换盏,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地互相敬酒、劝酒,男人们个个满脸通红,丝毫没有顾及到他们的大声吵嚷干扰了全餐厅客人的吃饭氛围。我们坐在他们的邻桌,说话都要靠嚷的,否则根本听不见,有些两三个人的散客无法忍受他们的喧闹,匆匆吃饭后就走了。作为同胞,我们真的是为这群政客的行为感到羞愧:太没有公德心了。我忍不住推了他们那群人中临近我座位的一个人,希望他们小声点儿。那个人回答说:“喝高了,没办法控制了”。吃过饭后,趁在门口集合的时机,我们的一位老师悄悄地对他们中的一位女士说:“你们出国前没有进行外事纪律培训吗?”那位女士意识到他们过分了,后来在门口站着的时候他们就都静悄悄的了。作为从事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老师,我一直在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可以很明确地判断出他们来自某市各区(如J区)的机关、社会团体,是有一定权力的人,其中一个被呼为“刘局”的人权力应该是最大的,因为大家纷纷给他敬酒。他们在单位里一定是习惯了这种被人捧着或互相捧着的饭局,结果把这种饭局方式照搬到了英国。这件事情过去没几天,在伦敦中国城的一家川菜饭店里,我和朋友又邂逅了几个中国富二代。她们都是女孩子,个个身材高挑,穿着名牌,手里挎着名包。坐下后专捡饭店的招牌菜点,根本不考虑价格因素。相比之下,我和朋友两个人却精打细算,退掉了一个菜,招来了服务员的白眼。就这样,我们还花了40多英镑,相当于人民币400多元呢。由此可以推想,那些时尚中国女孩子们根本不差钱啊!其实,也不是他们不差钱,应该是他们的父母不差钱,典型的富二代!

不同社会阶层的亚文化表现关乎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生态,不可小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以所谓“三片”――芯片、薯片、大片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以强大之势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公民层面,都要有清醒的判断和态度。从国家层面来说,致力于文化建设,有很多顶层设计层面的举措。在我们身边,某些国民的文化自信心在流失,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自信心的教育。最近我听一个讲座,老师说到这样一件事情:在某个偏远地区的小学,老师问五月初五是个什么节,学生回答:是粽子节。老师引导学生说: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吗?是因为要纪念屈原。你们知道屈原是谁吗?孩子们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这个时候有个男孩子勇敢地举手,站起来说:屈原是一个香港歌星。上述事例说明,文化建设努力都是从集体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要进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要打造中国的文化产业;从北京的文化建设方面,提倡建设北京精神;从学校教育层面,要加大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但是,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谈文化建设,比如社会阶层的角度。

每个社会阶层的人所不自觉地营造出来的文化,不仅仅关系到其所在的阶层的价值,更会影响到社会文化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这是不能等闲视之的问题。像我上述的两例英国见闻的社会阶层消费文化的案例,影响到的就是中国人的整体文化形象。所以,如何引导社会各阶层的人,意识到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不仅仅是个体性的或局部性的,更会影响到社会文化整体生态状况,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起文化自觉性,把积极向上的文化样态呈现给社会,这也应该是文化建设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恰恰是容易被忽略的角度。在专家们忙于设计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决不能忽略人的社会阶层差异。只有在阶层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建设引导,才能使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社会管理与社会阶层、文化建设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深入,政府管理职能在当代已经由过去强调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管理,逐步转向在继续开展好政治和经济领域内工作的同时重视社会管理,并将社会管理看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部门为促进社会系统的和谐运行与良性发展,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1]

社会管理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对从不同的角度划分的各种社会结构组成部分的管理,目标是达到社会结构的和谐。在这些角度中,社会阶层是一个重要角度。社会阶层的和谐取决于社会管理的水平,也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孤立地谈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毫无意义的。

(一)社会管理要有高度的社会阶层关照

社会管理的误区之一是维稳。有些地方干部以为不出治安问题就是社会和谐,就实现了社会管理的目的。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导向下,为了所谓的“维稳”,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比如,为了“”,有些地方干部夜不能寐,雇用了很多人从事这一行当,浪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钱。实际上,不出治安问题只是社会管理水平的低级指标,高级的指标应该是社会阶层的和谐。保持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使各阶层的人在其所处的阶层能够有合理的诉求和满足感,各阶层的人互相理解、和谐相处,这才是社会管理的高境界。

(二)社会管理要有高度的文化建设关照

社会管理的误区之二是物质文化建设。有些地方干部以为给当地修建了娱乐设施,修了路,人民群众就会满意。他们社会管理的政绩就体现在上述物质性的指标上。殊不知,关爱各阶层人们的心灵才是硬道理。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其心灵感受、精神需求。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灵需求,不能给各阶层的人以积极文化的引导,就不能说社会管理是成功的。“心灵的东西非常重要,也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维系一个社会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沉淀。人是有灵的动物。著名社会学家指出:‘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人们的共同生存。’”[2]

总之,离开高度的社会阶层关照、高度的文化建设关照,就不会有成功的社会管理。正如田毅鹏所言:“虽然现代人业已在长期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实践中获取了关于社会管理体制及其运行的一些理性认识,但欲达至‘体制协调’的目标,仍需直面‘消解结构’诸因素的挑战。”[3]例如,社会原子化的挑战,社会流动性的挑战。笔者认为,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和相对剥夺感增强,阶层亚文化引导难度增大等也是对社会管理体制构成冲击的重要因素。不解决此问题,社会管理体制及其成效难以有乐观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第5篇:社会管理范文

面对这些挑战,社会管理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理念相对滞后。存在着“钱、管、糊”的观念,“钱”就是认为GDP上去了,花钱可以买平安。“管”就是存在思维方式上的管制性、管理方式上的定制性、管理手段上的强制性,认为只有强化管理,才能保证天下太平。“糊”就是认为不出事是本事,能摆平是水平,不按社会管理的规律办事。二是体制机制陈旧。多头管理与管理真空、手段单一与滥用权力、行政傲慢与行政无能并存,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往往办事无“腿”、说话无“嘴”、调控无“手”、执法无“权”,因而造成管理无效。三是社会参与不够。我国民间组织数量少、规模小,从每万人拥有量来看,日本97个,美国52个,我国仅为2.7个,造成社会管理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从五个方面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一、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公共服务职能

要改变重管理、轻服务,重GDP、轻社会建设的观念;要坚持“不与民争利”,优化、强化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争“十二五”期间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甚至国际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要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建议中央政府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对各地提供指导,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改变多头管理局面,建立综合协调机构,形成社会管理的工作合力。

二、推动社会管理模式扁平化

要适应社会结构的转型,改变垂直管理模式,推动管理的扁平化,做到横向到边;要建立社会管理的缓冲带,使群众的不满情绪在缓冲区得到充分排解,避免造成群众与政府的直接对立;要推进以城乡社区为主要载体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公共资源的原则,稳步推进镇村体制向街道社区体制转变,逐步建立现代新型社区。

三、大力发展服务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

要通过有序敞开“大门”,规范准入“门槛”,“放开一大片,限制一小部分”,即放开服务类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制定各项扶持政策,制定有关法规,让他们在法律框架内配合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限制有可能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社会组织的发展,保证社会稳定。要实现政府部门职能向社会组织的转移,通过政府的“瘦身”放权,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应有作用。

四、强化社会舆情的收集与处置能力

在各级地方政府设置舆情综合管理和协调机构,加强对舆情的收集分析;完善舆情收集手段与方式,在基层增设信息收集点,对舆情进行动态收集,并根据舆情烈度分层级及时报送。

第6篇:社会管理范文

【关键词】基层政府 社会管理

随着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党和政府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层政府处于社会管理前沿,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责任主体,研究当前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现状,分析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长顺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形式,实地调查,随机访问,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调查对象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城市居民、进城农民工、学生等,并按比例进行问卷调查。

二、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对社会管理的整体评价和个人对社会管理和相关服务的具体评价两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公共安全、医疗、食品药品、公民参与社会、政务公开与公民诉求、社区公共服务等。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个人对社会管理现状的整体评价。35%受访者对目前社会管理的整体效果感到满意,55%感到一般,只有10%感到不满意,说明长顺县社会管理的整体效果较好;55%受访者认为当前政府重视社会管理创新,35%认为一般,10%认为政府不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可以看出政府重视社会管理创新;75%受访者不知道非政府组织,只有5%对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表现满意,说明长顺县非政府组织发育不成熟,政府应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引导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

(2)个人对社会管理和相关服务的具体评价。15%受访者认为长顺县消防安全功能非常好,30%认为好,40%认为一般,15%不满意;25%认为长顺县交通安全好,55%认为一般,20%不满意;95%受访者有财物被盗窃过的经历。70%受访者认为进医院看病的程序烦琐。超过70%受访者对食品不放心,约55%对药品不放心。20%受访者认为长顺县公共活动场所多,20%认为一般,60%认为不多;超过45%受访者业余时间的休闲方式是在家看电视,5%是打牌,5%学习,10%进行体育锻炼。90%受访者愿意为社会管理工作提意见和建议,但有35%受访者认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没用。95%受访者认为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的办公电话应该向社会公开,有超过35%受访者认为不能拨通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的办公电话;55%受访者认为当前长顺县市民诉求的渠道不畅通,85%受访者希望各级领导开微博与市民对话。对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感到满意和一般的各占30%,40%受访者对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不满意。

三、长顺县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管理创新理念不足。由于受传统管理理念和旧的管理体制的影响,社会管理的理念仍然十分陈旧,主要表现在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思想仍然十分突出,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一些政府官员认为政府是唯一的管理主体,老百姓是被动的被管理者。

第二、社会管理主体不够多元化。一是非政府组织发育不成熟。调研发现,长顺县非政府组织发育不成熟,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限。二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不够,参与程度不高,公民诉求渠道不畅通。一些管理部门的电话未公开,或者公开的电话打不通,大部分县局单位互联网应用程度不高。三是社区等基层组织自治能力不高。

第三、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侵财型犯罪持续高发。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有财物被盗窃的经历,抢劫案件时有发生。

第四、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健全。调研发现,超过70%受访者对社区公共服务不满意,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跟不上公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大部分社区和农村都没有文化娱乐设施,市民休闲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以打牌作为消遣娱乐的方式,这导致了赌博之风的盛行,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长顺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

第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思想、观念、认识对实践有决定性的影响,创新理念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是要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从“官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更加注重和强调服务。基层政府应结合欠发达地区的现状,把社会管理提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使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双轮驱动下,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能建设和谐社会。

第二、培育多元社会管理主体。培育社会管理多元主体,是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要求。地方政府要按照“社会协同”的要求,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完善并形成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格局。一是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支持、保障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创设必要的制度环境,提高非政府组织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二是着力推进社区等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社区化,积极发展社区自愿者组织,加强社区自治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三是鼓励普通公民参与社会管理,通过政务公开、办公电话公开、网络建设等方式拓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第7篇:社会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管理;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

中图分类号:G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1-0035-03

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分化加剧,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们思想日益多元,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社会资本作为重要的资本要素,在社会管理中举足轻重。因此,用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研究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途径意义重大。

一、以社会资本推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动因分析

(一)内在关联:社会资本对社会管理的作用机理

所谓社会资本是指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并列的重要资本。社会资本的概念和起源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明晰的定论,但是,在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是布迪厄、科尔曼、普特南等人对社会资本的定义。

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与群体成员相联系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总和,它们可以为群体的每一个成员提供集体共有资本支持。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责任与期望、信息渠道以及一套规范与有效的约束,它们能限制或者鼓励某些行为,但是科尔曼也指出社会资本并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拥有共同特征的、包含社会结构某些方面的不同实体。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可以通过促进合作行动而提高社会效率”。

尽管学术界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社会资本就是社会成员通过参与互动形成社会网络和社会规范,并在互惠合作的基础上产生信任,以提高社会的效率。

社会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对各类社会公共事务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实际上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管理是同等范畴的概念。狭义上的社会管理,指的是除去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后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政府责任感和效率的体现,是公众和政府之间互信度的增加,是社会公众和政府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已经隐含了一个前提的存在――社会资本。

普特南是第一个把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研究的学者。普特南把社会资本看做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强调社会资本要素所发挥的功用能使社会组织间互惠互利的合作形成。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提升合作的数量和效率。高度的信任是达成这种功能所必需的条件,因为高度的信任可以使信息成本大大降低。我们所说的信任是公众对政府、非政府组织的信任以及政府对非政府的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社会公众通过参与社会网络与社会发生联系,与政府、社会组织等发生互动。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构成了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体现,也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保证。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是非政府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对非政府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非政府的发展空间。在社会管理中,社会资本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有序社会的建设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表达、实现两个方面。社会资本越雄厚,社会资本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的社会网络越密集,就越能够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沟通与合作。可以说,社会资本的积累可以大大增加社会的凝聚力,社会资本的积累为社会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有序化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而这恰恰是社会管理要达成的主要目标。良好的社会管理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形成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民的多元主体的管理格局。

(二)现实需求:社会管理中政府和非政府的SWOT分析

对政府的SWOT分析:

政府的优势:政府有法律赋予的权力作保障,有强大的税收收入作为公共财政的经济资本,有强大的动员系统,有任何公民和社会组织无可比拟的社会资本数量。因此,政府在进行一些时效性强、动员范围广、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事项时就有着绝对的优势。除此之外,政府在承担基础设施、义务教育等方面有着其他组织不可比拟的有利条件。

政府的弱点:政府是科层制结构,结构固化,缺乏弹性,缺乏灵活性。

政府的机会:政府可以利用其合法性和自身资本获取更多国内外社会资源,积蓄更多的社会资本。

政府面临的威胁:在宏观层面,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应该处于什么地位,或者说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治理权力。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究竟是要强还是要弱?在具体层面,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政府有时出台的政策不能够很好地与现实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不接地气”。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对非政府的SWOT分析:

非政府的优势:非政府主要是指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民。公民在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构成团体,即非政府组织。作为公众的利益团体,在某种程度上非政府组织可以说是公众的“利益代言人”,对社会资源有整合和过滤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或者说社会组织拥有强大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社会组织能够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弹性的方式,使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和提升社会管理质量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第8篇:社会管理范文

一、探索流动人口不捕风险评估工作新机制

由于现行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规定过于原则,流动人口流动性较强,为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司法实践中往往对流动人口刑事犯罪“够罪即捕”,导致流动人口批捕率以及实刑率较高,而同等情形下,本地人员往往被取保候审和判处缓刑。为改变二者在法律适用上的不平等和实体判决不公正的状况,2010年,怀柔区人民检察院在对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流动人员涉嫌轻微犯罪不捕工作办法》并积极探索和实践轻微刑事犯罪不捕风险评估机制。通过设定四类十四项评估内容,高、中、低三档风险值,以分数量化犯罪行为性质、犯罪嫌疑人个人情况、犯罪后表现及帮教条件情况等,按照最终风险得分情况来评判逮捕必要性并做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自该机制实施以来,共对77名流动人员做出不捕决定,占不捕人员总数的40%,较以往15%的流动人员不捕率有了较大提高。实践表明,除一例变更强制措施外,均做到随传随到,保障了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经跟踪发现,81%的涉案不捕流动人员被法院判处缓刑,12%被判处罚金,其余为不或被公安机关撤回,无一例判处实刑,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开展社区矫正巡回检察,保障特殊人群管理监督到位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怀柔区人民检察院采取因地制宜、分片设立、巡回检察、定期走访的方式,在社区矫正人员相对集中的杨宋、汤河口等四个镇乡设立了社区矫正巡回检察工作站,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巡回检察工作格局。通过每月至少2次到工作站了解掌握工作情况、对社区服刑人员刑罚执行情况进行法律监督,协助司法所等相关单位为矫正帮教对象解决实际困难等,深入推进社区矫正检察工作开展。今年,怀柔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先后组织全区16个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公开宣告接收规范化流程观摩,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对公开接收宣告环节现场监督模式的有益尝试。在开展巡回检察工作的基础上,增设了“中途之家社区矫正工作站”,对本区所有回归社会前进入“中途之家”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和维权监督,切实增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实效。截至目前,协助相关部门共为全区15人办理了低保,4人解决了住房,56人解决了就业问题,未出现“三无”人员和因生活困难引发的违法犯罪问题。北京市人大落实《诉讼监督决议》调研组此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建立乡镇检察联络室,延伸监督触角实现检力下沉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做到工作联系在基层、调处案件在基层、化解矛盾在基层,积极探索派驻街道、镇乡、社区检察机构建设”的要求,结合怀柔区域特点,2009年,怀柔区人民检察院依托镇乡(街道)人大,建立了16个检察联络室,由16个内设处室对口联络开展工作;2010年进一步规范和细化该项工作。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的《检力下沉意见》中关于检察联络室应履行的7项职责任务,怀柔区人民检察院依托检察联络室开展的主要工作是: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深入推进检务公开。二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积极参与综合治理。通过开展“三官(检察官、法官、警官)下乡参与综合治理、检察联络员参与社会管理、退休检察官参与民调、检察官监督社区矫正等活动,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整治。三是畅通联络渠道,自觉接受外部监督。怀柔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带头深入乡镇开展调研,全面掌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

四、打造大预防格局,积极服务区域中心工作

怀柔区人民检察院围绕服务怀柔区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和监督工作人员依法、廉洁、高效履职,与发改委、监察局联合制定《关于建立“三察”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实现检察、监察、稽察职能的协调配合和优势互补。针对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特点,深入开展“农村民主决策与职务犯罪预防”专题调研,并向怀柔区委、区政府提出预防工作报告。二是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要求,2011年,怀柔区人民检察院与怀柔区纪委、发改委、住建委、监察局等六家单位建立《关于在工程建设及政府采购领域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实行廉洁准入管理的实施办法》,共为70多个政府采购项目、50多个工程建设招标项目,区内外300多家企业进行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开具了900余份查询结果告知函。三是深入推进侦防一体化建设。在加大打击职务犯罪的同时,注重办案效果的延伸,针对案件特点及涉案人员、资金等方面反映出的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从资金管理、发放、审批、监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区委书记对加强重大工程管理和领导干部警示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区发改委主动邀请我院协助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申报人员岗前培训,北部山区镇乡党委也主动邀请怀柔区人民检察院协助查找重大工程建设廉政风险点。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主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相关部门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堵塞漏洞提供有益参考。深入各镇乡举办预防职务犯罪讲座百余次,受到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欢迎。与怀柔区职务犯罪预防网络领导小组共同举办预防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巡回展览,全区近100个单位2000余名科级以上干部先后参展,为廉洁执法敲响了警钟。

第9篇:社会管理范文

关键词:老子;管理思想;当代社会管理;契合

一、引言

老子的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道法自然"是对当代社会管理按规律办事原则的本质性诠释;"无为而治"是对当代社会管理境界的高度性概括;"以柔克刚"、"天合一"是对当代社会人本管理及和谐管理思想的精髓性表述。以道为核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人为本、矛盾转化等观点体现了老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

二、"无为而治"是对当代社会管理境界的一种高度性概括

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无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透过无为,通过不干扰、不强制、不苛求、不勉强他人的方式,通过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整个老子管理体系的精髓和核心,它体现在老子管理思想的方方面面,闪烁着老子智慧的光芒。

在政府管理上,"无为而治"与国家管理的"有限政府"理念是相通的。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让人民感觉不到政府的压力,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治"达到"治"。现代社会经济衰落的真正根源往往在于政府的过多保护、过多干预。因此有必要限制其发生作用的范围和领域。政府在市场运作良好时充当无为之手,在市场运行出现问题时充当扶持之手。"无为而治"与"有限政府"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限制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范围、程度,限制其轻易对社会生活施加干预。政府作为在于其"无事"、"善为"、"为常"、"不得已",因势利导。有限政府是有效政府的前提,只有"有限"才会"有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不是直接拥有财产,而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 不是直接拥有利益,而是保障公民的利益; 不是直接拥有企业、管理企业,而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当然自然清静无为是辩证的,它的真实含义是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科学治理国家。

在现代管理方法上,"无为而治"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模糊管理理念一脉相承。老子的"无为"本质体现了现代企业的管理追求,"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文化管理过程的原则。"无为"管理必然意味着对私人活动束缚、干预的减少或放松,有利于激发个体活力和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活跃发展,这对现代企业管理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模糊管理是在有限的规范、不十分清晰的界限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情况下的一种管理方法。它与科学管理的基本区别在于,科学管理是建立在一种不断发展的规范化、确定性的基础上;而模糊管理则要求有限的规范、不十分清晰的界限以及人文和人伦(人际关系) 的方法。模糊最本质的特征是不能用数量单位精确地刻划。"模糊管理"从理论到实践,其实是一个控制概率的绩效管理策略。现代企业模糊管理就是管理者对员工提出不具体、不稳定、不精确、不分明、不清晰的模糊要求,使得员工有充分的空间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思想,促进全体员工的全面发展。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才能使管理者摆脱日常事务,审时度势,筹谋大计,提高管理效率,使企业员工理解和感受宽松的企业文化氛围,更好地张扬其个性,全面发展,积极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益,从而进入到"无为而治"的模糊管理新境界,最终使无为达到了无不为。

三、"以柔克刚"、"天人合一"是对现代人本管理和谐管理思想的精髓表述

一方面,"以柔克刚"相融于现代管理柔性管理理念。在老子看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 。水是万物生长和人类生存、社会生产所必需,它滋养利济万物,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处在人所不愿处的地方,所以水接近于"道"。因此,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当学习水的智慧: 利他、不争、处下。"老子是主张以柔克刚的,这正符合激荡社会中弹性软化管理的需要。老子崇尚'柔',认为'柔弱胜刚强',崇尚'静',说'清静为人正'。这些'柔'、'静'等的概念,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都是属于软性管理的思想。"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不断变化,满足"个性消费者"的需要,是当代生产经营的必然趋势。知识型企业生产组织上的这种巨大变化必然要反映到管理模式上来,导致管理模式的转化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之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另一方面,"天人合一"相合于现代管理和谐管理理念。道家管理强调社会与自然、国家与经济主体以及企业与个人整体共生"人为为人"的管理价值观。老子认为人要效法天地,天地要效法道,道终究还要以"自然"为法,这样人与天就在"自然"的层面上达到了合一。人类的"有为"、"妄为"破坏了大自然,扭曲了人的自然本性,这就造成了人与天的矛盾与对立,因此,只有"无为",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从而最终实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道家天人合一管理思想代表了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世界万物规律化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性的管理,也标志着企业管理人性化的持续化的发展方向。现代和谐管理强调提高管理效率应该从人的方面入手,提高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这样才会达到提高效率,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这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一切手段的基础。当前现代社会管理强调社会与企业注重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管理等主题,是道家管理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具体写照。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哲学思想,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大成智慧的集中表现,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在今日仍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将老子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结合起来,完成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转化,将会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效能的提升,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结语

老子管理理论内容丰富,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对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可以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管理科学服务。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哲学思想,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大成智慧的集中表现,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在今日仍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将老子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结合起来,完成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转化,将会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效能的提升,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8

[2]李思霖.老子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的契合[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3]刘冬梅.管窥老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管理的契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