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林业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重点;对策;四川达县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1-2]。当前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也经历着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型经营向培育资源、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3-4]。
1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且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1998年以来,达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逾2.67万hm2,基本满足了达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06万hm2,其中果树类6633.33hm2,木本药材1666.67hm2,油料、饮料600hm2,其他经济林1533.33hm2,林木花卉133.33hm2。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家,年耗材2.3万m3,年产值2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等企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m3,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逾3333.33hm2,解决农民工就业1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森林旅游业,赵家桂花村、火峰山等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还有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达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发展重点
应加快达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达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达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
3.3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
3.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达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达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对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全局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要逐一明确并落到实处。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预测预警机制。加快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步伐,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强化林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加强林业会员经济管理指导,要办出精品,形成品牌,注重效益。三是完善林业产业管理和服务。加强林业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建设,使产业管理落实到人,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为企业和林农提业信息、技术服务。
4.4创新机制,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
加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林地、林木权属合理流转,鼓励业主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及合作入股经营,吸引社会各届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坚持先发展后消耗的原则,认真实施“造一用一”工程。充分应用现代林业科技最新技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适宜不同林地条件的造林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积极推行林药、林菌、林牧、林渔等复合经营技术,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应用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综合实力。
5参考文献
[1]蒋海,苏志尧.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64-69.
[2]蹇兆忠,贾武锡,房用,等.关于加快山东省林业产业化发展途径的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2002(S1):95-97.
曾有数据显示,近20年,LED产业在深圳已经聚拢了700亿人民币的资本,换言之,全国LED企业中有近半数在这里扎根发展。基于产业的快速蓬勃发展,2009年3月,深圳市政府出台了这个规划,明确描绘了“到2015年,建成我国LED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示范基地和全球重要的LED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产业规模在年产值1300亿元以上”等中长期目标。尽管在规划中,有关方面也对当地LED产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做了一番分析,如,“产业链高端环节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龙头企业尚未形成”等,但字里行间,规划所体现出的仍是对目标达成的高度自信。
然而,规划正式实施的4年间,深圳LED产业的整体优势并未得到明显提升,而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种种隐患却进一步突显出来,其中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企业倒闭成潮,老板“跑路”谣言四起。究其原因,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我国LED企业长期徘徊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研发能力低下,远未能形成强势竞争力的必然结果;同时,这种低门槛亦造成了大量投资者的涌入,进而形成所谓的“产能过剩”。与此同时,蔓延全球的经济不景气情况迟迟不见好转,这使得以出口为主要盈利手段的国内LED生产企业举步维艰,以致于像钧多立、博伦特、愿景光电等亿元级企业也不可避免地颓然倒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存空间越发狭小,这让本就是危机四伏的深圳LED产业更是雪上加霜。
业内人士分析,深圳市废止了自己在国内领先且早已列为重要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是有现实的原因的。其一,LED产品90%依赖出口,国内市场没有打开,因此产能严重过剩,深圳屡现亿元级LED企业倒闭。其二,之前也有不少省市制定的相关规划,把LED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扶持,一些部委也曾出台《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造成一段时间以来LED上游的投资过热,以致LED产品价格迅速下降,下游企业竞争激烈,使得一部分企业关门倒闭。
与LED产业相同的,还有光伏产业和风电产业等,除了面临相同的严重依赖外需、产能极其过剩、市场低迷等困境之外,最大相似之处就是,都曾经被各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规划和扶持。之所以出现这些困境,其实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各地政府对于新兴产业的过分热心与重视。光伏产业和LED产业的处境,当给各地以及相关部门足够的教训,在进行产业规划和扶持上,有形之手应当慎行、少行。
一、充分认识五大产业振兴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品质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种植业快速发展,粮食连续七年大丰收,2009年成为全国第一个“亩均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蔬菜面积由2006年底的148万亩发展到200万亩;林果面积发展到60多万亩;花卉苗木得到较快发展,种植面积达到6.94万亩。养殖业快速崛起。到2009年底,全市拥有限额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43家,肉、蛋、奶总产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生猪、肉牛、奶牛、家禽等主要饲养量均居全省前列,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2.4万亩。2009年,全市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60%,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30%。五大产业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我市五大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形势,种植业结构调整仅处于起步阶段,以蔬菜、林果等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偏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种、养基地及加工企业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区域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区位交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推进五大产业振兴,对加快培植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振兴五大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超前谋划,理顺思路,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抓出成效。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有序调整”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率先发展畜牧业和蔬菜种植业为突破口,使畜牧业和蔬菜种植业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亮点和名片,力争把建设成为京津济地区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特色蔬菜基地,并积极推进果业、苗木花卉和渔业的发展。围绕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重点”,健全完善财政、科技扶持机制,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稳定粮食产量,扩大蔬菜面积,大力发展畜牧,做大花卉苗木、林果生产,优化种植布局,改革种植模式,开发宜渔资源,努力扩大渔业规模,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五大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坚持市场引导,根据全市特色产业功能区划确定主攻方向,搞好示范带动,不断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建立畜牧、蔬菜等种养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服务体系;坚持科技先行,积极鼓励引导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坚持品牌经营化战略,鼓励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经营,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积极开展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驰名商标等注册。
(三)任务目标。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市建成一批产出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示范作用大,以五大产业综合提升为主体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园区。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形成区域特色的林果、苗木花卉和生态池塘渔业,培育一批质量好、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扶持建成一批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规划到2015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农民通过五大产业振兴年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三、五大产业振兴的重点
(一)畜牧业。积极与京、津、济、青等大城市对接,继续引进和培育高档次、大规模和实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加快品质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突出畜禽生产特色大县建设,形成畜牧强市建设的有力支撑。加强畜禽及其产品品牌建设,逐步实现优势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强化市场兽药、饲料质量监管,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切实保障畜牧业健康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到2015年,建成15万头奶牛、600万头生猪、100万头肉牛、3亿只家禽生产基地,建设品质畜牧业示范区1000个,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300个,畜禽标准化规模饲养比重达85%以上,畜产品品牌优质率达80%以上,畜牧业产品质量、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三大安全得到有效保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超过2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以上。
(二)蔬菜产业。集中发展京沪铁路线东部、京沪铁路线西部、宁津乐陵庆云“三大板块”,重点抓好温室蔬菜区、都市农业区、拱棚蔬菜区、加工出口蔬菜区、露地菜区、食用菌区“六大区域”;三大板块涵盖全市57个重点乡镇,面积275万亩,占总面积91.6%。集中建设黑马蔬菜批发市场、平原县坊子乡七彩庄园蔬菜物流园、宁津东崔蔬菜批发市场三大市场,使之成为覆盖全国的大型仓储物流中心;加大对瑞丰食品公司、乐陵国强亚联农业生物科技公司等十大蔬菜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其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外向拉动能力,促进蔬菜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产品出口份额;加大先进技术设施投入,健全销售服务网络,实现世纪风科技园等五大育苗中心年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以上;在规划的三大蔬菜板块内,建设德城区黄河涯镇西瓜园、乐陵国强亚联有机蔬菜示范基地等10处园区,每处设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区、万亩辐射区。同时注重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每年“三品一标”认证50个以上。到2015年,培育1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的蔬菜品牌,把打造成名牌蔬菜集聚地。实现全市蔬菜播种面积300万亩,蔬菜总产1020万吨,蔬菜总产值突破16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100元以上,占到农业收入增幅的30%以上,蔬菜纯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蔬菜产值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
(三)果业。在原有特色果品基地的基础上,快速膨胀规模,培强德城区二屯牛心柿基地、夏津县沙果果桑基地等20个特色果品基地,扩大我市特色经济林的规模和效益。重点建好黄河涯优质桃市场等10个果品市场,围绕20个特色基地在产地乡镇建设相应的果品市场。扶持建设10个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建好100个百亩以上规模的标准化生产高效示范园。培100个百亩以上的果树大户。搞好30万亩金丝小枣的嫁接改造,推广省果科所及我市选育的金丝小枣新品种,增加经济效益。发展观光农业,培育打造城南万亩桃园等10个果品旅游采摘园区。打造出10个优质果品名牌。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和果业信息平台建设,使我市的经济林走向国内外市场。到2015年,新发展经济林面积30万亩,金丝和无核小枣品种改良10万亩,达到小枣50万亩、水果50万亩的规模,全市果品面积达到100万亩。金丝小枣优系等主要林果总产达100万吨,年产值25亿元。有机、绿色、无公害品种种植面积比率达60%。
(四)苗木花卉产业。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工作。规划建设市枣树种质资源库。搞好基地建设,每县(市、区)规划建设一处或多处千亩以上规模的花卉苗木生产示范基地,部分县(市、区)创建花卉苗木高科技创新园,带动本地花卉苗木产业规模发展。大力发展产业,提高设施栽培在花卉苗木中的比例。注重市场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以鲜切花、园林苗木、盆栽植物、特色花卉、用材种苗等五大品类产业为重点,整合花卉苗木营销资源,建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档花卉、鲜切花和绿化苗木交易集散中心。到2015年,实现全市花卉苗木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花卉苗木生产面积20万亩以上,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五)渔业。做大做强济德高速公路沿线“名优”高效渔业区等五处现代渔业经济区。大力推广规模养殖,规划建设30处500亩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其中5000亩以上8处,万亩以上3处。做强优势产业和品种,把适宜养殖的罗非鱼、黄河鲤鱼、草鱼、南美白对虾培育成我市优势品种。推广节水、节地、节能、节粮渔业。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做好做精休闲渔业。到2015年,实现渔业面积40万亩,实现鱼产量15万吨,年均增长12%,渔业总产值25亿元,年均增长18.34%。通过渔业生产,改造荒碱涝洼地、村边湾坑、废弃窑坑等宜渔“三荒”资源50万亩,形成耕地20万亩,建设农村社区水体景观,美化群众生活环境。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尽快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示范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质量监测、技术研发与推广给予重点扶持。二是市、县财政安排资金用于五大产业种养园区创建、市场建设、品牌创建认证活动,对建成一定规模或取得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示范园区和取得名优品牌产品给予奖励。对畜牧机械、涉畜保费、畜禽良种引进与保护开发、畜舍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服务、贷款贴息、蔬菜林果等病虫害防治、花卉林果种质资源保护、优势水产品基地建设、贷款风险等项目,通过多种有效形式给予适当补贴;三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机具补贴、农田水利工程、现代农业项目等各类项目资金向五大园区基地建设倾斜;四是根据国家、省扶持五大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落实相关配套性资金;五是搞好市场配套建设、农产品检验检测站点建设服务,为五大产业发展提供系列化后勤保障;六是切实落实种养用地政策,保障标准化规模种养用地。
(二)强化金融支持。农行、农发行、农信社、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机制,研究制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并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扶持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公司,为种养场户提供贷款担保。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机制,通过建立会员农户信用档案,加强会员信用考核评估管理,并与金融机构对接,扩大信贷额度,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三)突出科技创新。整合农业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聚集农业创新资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提倡产学研结合,建立技术研发基地,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
(四)强化品牌创建。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引导扶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质量追溯制度。5年内全市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300个,畜产品品牌优质率达80%以上;每年新增蔬菜“三品”数量50个以上。通过以畜牧、蔬菜产业为突破口的品质品牌农业产品创建,形成在全国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特色的五大产业优质品牌基地。
(五)强化市场服务保障。各县(市、区)在相关畜牧生产基地、优质蔬菜基地、林果生产基地、花卉生产基地、渔业养殖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区域性产业协会,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出台专业合作社指导方案,重点乡镇要成立不同的专业合作组织。要制定指导合作社规范运作制度,提高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各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重点搞好农资供应、技术推广、产品检测、销售服务,提高基地的标准化生产水平。
根据市大豆加工业的发展特点,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适度发展和全面提升”的发展原则,提出重点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如下:
(一)传统豆制品加工业
充分发挥市非转基因大豆产区的资源优势,鼓励传统豆制品加工业实现工业化,采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改造传统豆制品加工业,重点改进中小企业的加工工艺和设备,应用现代加工、保鲜和包装技术装备实现规模化生产,提升传统豆制品加工业的工业化水平。发展传统豆制品加工业的适度规模,适应市场需求、发展需求和竞争需求的规模生产,提高技术含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塑造品牌企业,打造产品品牌。顺应传统大豆制品发展趋势,增加传统大豆制品的色、味、型,开发生产中、高档特色风味系列的传统大豆制品,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卫生,方便产品运销,力求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大豆油脂加工业
以现有油脂加工企业为基础,适度发展高油专用大豆生产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淘汰和改造一批技术设备落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淘汰常压蒸发工艺及能耗高、污染大、消防设施不达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严格控制大豆油脂产能盲目扩张。依靠高新技术改造大豆油脂加工业,采用生物技术进行大豆油脂的改性,生产出功能性油脂;采用膜分离技术进行油脂水化脱胶,用混合油分离溶剂替代混合油蒸发与汽提,节能降耗;采用纤维酶、半纤维酶或果胶酶等破坏大豆的细胞结构,提高大豆蛋白和油脂的提取率。扩展大豆油脂新品种、新用途,开发生产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功能性专用油脂。如开发生产运动员专用油脂、降血脂油脂、促进少儿生长发育油脂、减肥油脂、食品专用和营养保健油脂等产品。鼓励大豆油脂加工企业使用大豆脱皮技术、大豆膨化技术等,提高出油率及生产高蛋白豆粕。鼓励榨油和精炼配套生产,加强以豆粕和豆油为原料的新产品(发酵豆粕、健康营养油等)开发,鼓励使用PLC控制的自动化生产工艺,积极推广使用污水回收利用技术。
(三)大豆蛋白加工业
发挥市非转基因大豆产区的资源优势,发展高蛋白专用大豆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利用现代技术装备,改造一批能耗高、废水治理困难、生产成本高的大豆蛋白加工企业,鼓励大豆蛋白加工企业的产业链向上、下游两端延伸。增加大豆蛋白花色品种,开发生产大豆蛋白系列产品。重点开发生产低变性豆粕,开发生产营养或功能特性各异的大豆蛋白产品,重点发展销路广、市场潜力大的豆奶(粉)、浓缩蛋白、组织蛋白、分离蛋白、水解蛋白、改性大豆蛋白等产品,同时还可从乳清废水中提取乳清蛋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积极推进大豆蛋白的应用,优先发展适合于广大居民日常消费的大豆蛋白食品,提高其品质和营养价值,加强大豆蛋白在主食制品中的应用技术研发。深入开展大豆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应用脱脂豆粉、组织大豆蛋白主要是为了替代肉制品中的肉量,降低成本,同时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应用浓缩大豆蛋白、分离大豆蛋白主要是起到保水、保油、防止肉汁离析的作用,改善肉制品的品质和口感。
保障措施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为加快市大豆加工业的发展,必须加大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一是积极探索有效的扶持方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大豆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同时也要增加对大豆加工业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对于国家支持的项目,地方政府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大豆加工业的技改贷款贴息;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大豆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技术服务、质量安全体系等建设。二是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围绕大豆加工业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局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策、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增值税进项抵扣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关键是落实到位。对大豆加工企业收购和储存原料的资金供应,视同大豆购销企业享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支持。
(二)挖掘大豆油脂企业潜力,原则上限制新上产能
由于市大豆油脂加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年平均产能过剩43.2%,产能过剩最大企业为84%,导致企业资源严重浪费。因此,~2015年要限制大豆油脂加工企业新上产能,原则上不再新建和扩建大豆油脂生产规模,避免无序竞争。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豆原料供应能力,挖掘大豆油脂企业原有潜力,扩大开工率。
(三)采取有力措施,建立高油高蛋白专用大豆生产保护区
高油高蛋白专用大豆是市宝贵的大豆资源,强调非转基因和绿色是市发展大豆产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一是应建立市高油高蛋白专用大豆保护区,通过立法和其他有效方式保护高油高蛋白专用大豆种质资源,实行高油高蛋白专用大豆的地理和物种保护制度。二是要调整高油高蛋白专用大豆的产业结构,做到专种、专收、专储,形成大豆品牌效应。三是要用健全的机制提高农民种豆积极性,为农民提供农业保险,帮助农民规避风险,帮助农民把品种改良好,让农民放心种大豆,促进农民增收。临时性的大豆补贴政策只能缓解一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是要扩大高油高蛋白专用大豆种植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大豆种植生产产业群,为市大豆加工业提供充足的绿色大豆原料。
(四)规范企业质量管理,精心打造大豆加工品牌
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法》以及《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等有关规定,大力开展ISO9000和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确保大豆加工产品质量合格,保障食品安全和市场准入的各项要求。打造大豆加工品牌,就是要根据产品市场定位确定品牌目标,例如打造“国际品牌”、“中国品牌”、“地方品牌”等等,同时要不断保护和提升原有品牌。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一是要进行品牌策划,进行产品定位,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加大宣传力度,找准市场切入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品牌知名度;二是要把打造品牌和产品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品牌为主导带动新产品开发,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三是要建立一支打造品牌的执行队伍,积极开拓产品市场、占领市场,不断扩大产品的市场覆盖面,不断提高产品的影响力,最终形成知名度高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五)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提升大豆加工业整体水平
鉴于市大豆加工业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状况,对于薄弱环节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实现技术跨越。一是大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将市大豆加工业引入工业化进程。二是要引入科技创新机制,应用高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提高综合利用率。三是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大豆加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帮助企业尽快提升技术水平。四是依靠技术进步,按照市场要求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五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把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防止盲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芦荟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其综合利用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委内瑞拉法肯州气候环境非常适宜芦荟的生长,当地农民种植芦荟已有悠久的历史。国际上,芦荟被普遍认为是健康植物,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化妆品、药品生产的原材料,芦荟产品的需求在国际市场上日趋增长,全球芦荟产品的产值每年超过30亿美元。
为了加快芦荟产业的发展,委内瑞拉政府决定在法肯州大力发展芦荟产业,以此带动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受委内瑞拉委托,中国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农工院)组织国内有关农业规划、芦荟种植、芦荟加工、市场分析以及装备生产方面的专家,由农工院朱明院长亲自带队,两赴委内瑞拉,对法肯州地区芦荟的种植、加工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考察与调研,编制了法肯州芦荟产业发展规划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方案),最终获得委内瑞拉各级政府的肯定。
1 世界芦荟产业现状
1.1 世界芦荟的种植情况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芦荟种植面积约23589公顷,其中美洲19119公顷,约占81%;非洲300公顷,约占1%;澳洲和亚洲为4170公顷,约占18%。
世界芦荟主要种植国家的芦荟种植面积及产量分布分别见图1、图2。
1.2 世界芦荟产品销售情况
全球芦荟销售额总共约为1.235亿美元,主要销售额的分布情况。美洲:7640万美元,约占62%;澳洲和亚洲:4700万美元,约占38%。
各国占世界销售额的百分比。泰国:34%;墨西哥:29%;多米尼加共和国:17%;美国:8%;哥斯达黎加:4%;中国:4%;危地马拉:3%;澳大利亚:1%;委内瑞拉:0%;印度:0%;非洲:0%;马来西亚;0%;巴西:0%;阿根廷:0%。
世界上芦荟产品的市场分布情况为欧洲:20%:澳洲和亚洲:43%;美洲:37%。
在世界范围内每年(112个月)就有1557种以芦荟为原料或添加剂的新产品产生,是每年新产品产生最多的种植原料。
据估计,芦荟天然原料的市场有1.25亿美元,而芦荟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可以达到1100亿美元。
2 委内瑞拉芦荟产业发展现状
芦荟在法肯州的种植有悠久的历史,法肯州的气候十分适宜种植芦荟。法肯州种植芦荟中芦荟素的含量居于世界首位,在32%以上。绝大部分的芦荟种植区域集中在Fale6n,Sucre和Carirubana三个市。由于在医药以及化妆品等方面的使用扩展,近几年芦荟的种植需求增长较大。基于这些原因,芦荟商品化在国内外增长也较大。芦荟被公认为健康植物,广泛用于食品加工或化妆品生产的原材料。委内瑞拉芦荟种植面积约占全美洲的18%,占全球的3%。委内瑞拉芦荟年产值为42.2万美元,约占全美洲的1%。委内瑞拉芦荟潜在的产值大于350万美元。
2.1 委内瑞拉芦荟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1 芦荟在法肯州的种植有多年的历史,法肯州的气候十分适宜种植芦荟,且芦荟素的含量在32%以上,为世界最高。
2.1.2 委内瑞拉芦荟的种植面积很大,约占世界芦荟种植面积的15%,但是产量比较低,只占世界产量的约3‰而芦荟的销售额更是不到1%,因此委内瑞拉芦荟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2.1.3 委内瑞拉在开发芦荟系列产品方面已有较好的基础,民间已有芦荟肥皂、芦荟酒、芦荟洗液等许多产品。发展芦荟产业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2.1.4 委内瑞拉政府、法肯州政府对发展芦荟产业非常支持,芦荟生产已作为法肯州农业的支柱产业进行规划。种植面积拟从现在的3400公顷发展到13000公顷。
2.1.5 委内瑞拉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丰富,而且能源价格十分低廉,加工成本低,因此芦荟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2 委内瑞拉芦荟产业的限制因素
2.2.1 芦荟产业整体科技水平低
虽然委内瑞拉种植芦荟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从种植来看,属粗放式管理,完全是靠天吃饭,缺乏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措施,更不用说采用先进的组培技术以及培养优质、高产的新品种。从加工来讲,目前重点还集中于药品中间体的生产,对芦荟作为一种神奇作物的整体性缺乏重视,全国没有一家专业的芦荟种植与加工研究单位,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2.2.2 产业缺乏整体规划,聚集度不够,经营水平低
委内瑞拉芦荟产业缺乏统的规划,在种植面积的扩大方面,目的性不强。芦荟加工企业规模很小,缺乏规模优势,也没有一定的集中度。目前芦荟仅建有6家原料产地加工工厂,分别是1家芦荟凝胶加工厂(未完工)、4家芦荟素浓缩液厂和1家芦荟素精炼厂(正在建设),缺少对芦荟深度和广度的加工,且基本上未考虑产品的市场。
2.2.3 基础设施条件薄弱
道路、水、电等基础条件差,法肯州是一个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饮用水需要从其它各州输入。南部山区道路为山区公路,不便大型运输车辆通行。电力基础设施薄弱。
2.2.4 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
库拉索芦荟在中国已经作为一种食品新资源,由于其神奇的生物学功效,可广泛用于食品、日化用品和药品等领域,制成各种食品如芦荟饮料、芦荟布丁、食品添加剂、以及各种日用化工产品如香皂、洗液、膏霜等,还可将芦荟制成膏、芦荟素等。法肯州芦荟产业仅生产芦荟凝胶、芦荟素浓缩液、芦荟素精炼等初级加工产品,芦荟产品科技含量低,芦荟产业链条短。
委内瑞拉芦荟产品的生产组织性和国家集中计划性不强,加工和生产此产品的大公司数量很少,虽然芦荟产品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系统,削弱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
3 规划思路与目标
3.1 规划思路
在法肯州芦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委内瑞拉法肯州现有芦荟规划种植面积为基础,通过建设国家芦荟研究中心和芦荟工业园区,来带动和支持法肯州以及整个委内瑞拉国家芦荟产业的发展。
3.2 规划目标
3.2.1 将芦荟产业发展成为法肯州农业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13000公顷。通过种植管理技术的提升,在现有生产水平基础上逐步提高产量30%以上。
3.2.2 将委内瑞拉法肯州的芦荟产业发展成为委内瑞拉国家芦荟产业种植、加工、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的主要基地。并通过芦荟种植、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和市场开拓等产业化建设,逐步形成委内瑞拉芦荟产业发展体系及模式。
3.2.3 通过芦荟产业的发展带动包装、运输、储藏等相关产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就业率和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2.4 通过法肯州芦荟产业发展模式的建设,为委内瑞拉农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打造世界芦荟产业强国。
4 总体技术方案
根据目前委内瑞拉芦荟种植与加工的现状,通过构建委内瑞拉芦荟产业体系,在13000公顷芦荟规划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建设芦荟原料产地加工与芦荟工业园项目,以此带动委内瑞拉芦荟产业的全面发展。
4.1 芦荟产业体系
通过本规划项目实施,构建委内瑞拉芦荟从种植、加工到研究示范推广的产业体系,详见图3。
4.2 芦荟种植基地建设
按照法肯州芦荟规划总种植规模13000公顷进行规划,其中4000公顷用于生产芦荟素,其余9000公顷用于生产芦荟凝胶。
4.3 芦荟原料产地加工
芦荟原料产地加工项目一是在芦荟产地就地进行原料初级加工,减少运输成本,二是为加工园区食品加工厂、日化厂、凝胶粉厂和芦荟素精炼厂提供原料。
综合考虑芦荟种植基地分布和运输半径,规划建设9座芦荟凝胶产地加工厂,其中4座加工厂生产凝胶原汁、浓缩汁和凝胶丁,为工业园区内食品厂、日化厂提供凝胶原汁和凝胶丁;另外5座加工厂生产凝胶浓缩汁,为工业园区凝胶粉厂提供原料。
芦荟原料产地加工项目建设内容及产品方案设计见表1:
4.4 芦荟产品加工工业园
根据法肯州芦荟加工规模与种植规模不配套的现状,拟在委内瑞拉法肯州科罗市附近,建设一个以芦荟产品加工为主体的芦荟产品加工园。芦荟产品加工园建设项目包括芦荟食品加工厂、芦荟日用化工加工厂、芦荟素精炼厂、芦荟凝胶粉加工厂、包装材料厂和芦荟研究示范推广中心,包括园区内污水处理厂、变电站以及道路等公用工程等,总占地面积38.5公顷。
5 对我国产业规划的启示
5.1 规划对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规划很多,用于指导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它缺乏在空间上指明规划的目标、方向和产业的发展方式。各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是按照全国的经济发展指标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而很难考虑到自身在全国总体布局中的分工和定位,因此出现了诸多区域战略雷同、产业规划缺乏特色、不合理重复建设及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等问题。为有效地制定各地区产业规划,进一步明确各地区产业发展在我国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具体内容以及保障措施等。
5.2 重视土地利用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委内瑞拉非常强调在编制芦荟产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确定土地利用的基本框架,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在农村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短缺资源之一。我国各地区都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但是在地方规划体系中,土地利用规划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它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的关系如何协调,尤其是如何协调保护有限资源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5.3 高度重视规划的前期准备和后期评估
委内瑞拉政府积极配合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非常重视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即对该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做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这种对地方特点问题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是制定当地芦荟产业区域未来发展规划的基础。在规划编制后,为确保规划的实施,在规划年度完成以后,还要进行规划制定后的跟踪活动。这个活动要对区域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结构转变做充分的认识和修改。
我国农业产业区域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在规划前缺乏详细的调查和充分的准备工作,规划编制后对规划实施的效果如何,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等工作也缺乏连续性,从而造成规划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出应有作用。当前在农业产业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大力倡导对规划前有关重大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而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明确编制农业产业区域规划的目的和意义、形式和内容、手段和方法,尤其是通过何种方式协调多方面的利益矛盾,最终使规划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合理制定,还能够充分发挥有效的作用。
一、五年总体目标任务
《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到2012年,将我省民族地区基本建成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实施的主要任务:“8个方面、25个类别、60个具体项目”(见《规划》附件)。
(一)“旅游规划”任务。完善3个州旅游总规、21个景区规划、10个城镇规划、14条线路产品规划和包装旅游项目等项目。
(二)“旅游基础设施”任务。建设和完善机场、铁路、公路、旅游城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项目。
(三)“打造旅游精品”任务。建设21个精品旅游景区、10条精品旅游小环线,发展红色旅游等项目。
(四)“民族文化旅游建设”任务。世界遗产申报与备选工作、推广民族文化体验“五个一”工程、策划包装旅游商演剧目等项目。
(五)“实施牧(农、林)家乐工程”任务。在民族地区实施“百千万”牧(农、林)家乐工程项目。
(六)“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任务。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等项目。
(七)“宣传促销”任务。旅游品牌和线路营销、民族旅游节庆活动等项目。
(八)“优化发展环境”任务。人才队伍建设、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安全旅游目的地等项目。
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分期分批分重点实施。*年正式启动《规划》,前三年为建设实施年,后两年为完善提升年,五年内完成《规划》总体目标。
二、责任落实
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是《规划》的实施主体,省直各部门根据职能帮扶、指导《规划》的实施。
(一)地方政府责任。
市(州)、县(市、区)政府:是《规划》实施的主体,负责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和项目的实施,按期完成相关任务。
(二)省直有关部门责任。
1.省民委: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相关政策研究,协调项目、资金、政策落实。
2.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指导支持统筹民族地区旅游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衔接,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红色旅游等项目资金给予倾斜。
3.省经委:负责指导帮助研发民族文化旅游商品。
4.省教育厅: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训等工作。
5.省财政厅:负责指导帮助按照规划加大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增加旅游公益性项目的扶持力度。
6.省国土资源厅:负责指导帮助按有关规定,将民族地区旅游项目用地列入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依法保障用地;指导支持民族地质公园的保护建设利用和重要景区地质灾害的防治。
7.省建设厅: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风景名胜区和城镇规划的编制与完善;推进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城镇建设;加快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和备选工作。
8.省交通厅:负责指导支持民族地区旅游通道的公路及其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交通安全等工作。
9.省农业厅、畜牧食品局:负责指导帮助实施民族地区牧(农)家乐工程等工作。
10.省林业厅: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开发,指导帮助实施民族地区林家乐工程,推进森林、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
11.省商务厅: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的旅游商品市场及网点建设。
12.省文化厅、文物局:负责指导民族地区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申报和备选工作;帮助策划打造一批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大型旅游商演剧目和旅游节庆活动等,丰富弘扬民族文化内涵,充实文化项目。
13.省旅游局: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工作,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线路产品规划编制;旅游标准化创建指导、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人才培训等工作。
14.省环保局: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监督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城镇、通道等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施建设工作。
15.省宗教局: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宗教方面涉及旅游有关事项的规范和管理。
16.省安监局:负责指导帮助抓好民族地区旅游安全监管。
17.省招商引资局:负责指导帮助包装推出民族地区重大旅游项目,开展旅游招商引资推介活动。
18.省通信管理局: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城镇、通道的通信设施建设。
19.省政府新闻办:负责指导帮助民族地区旅游对外宣传工作。
20.省扶贫办:负责指导帮助开展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探索建设旅游扶贫示范区。
三、*年工作重点
重点抓好6个方面,28项任务。
(一)做好12项规划任务。修编3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1条旅游线路(九环线)要素整合方案;完善3个旅游城镇(*、*镇、*)规划;包装策划3个重大项目;完成1条旅游线路(九环线)统筹,启动1条旅游线路(“重走路”红色旅游线)实施。(三州政府负责实施;省建设厅、旅游局等帮扶指导)
(二)抓好3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开设九黄机场航空口岸,完善康定机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启动成都—九寨沟—甘肃哈达铺铁路前期工作。(三州政府负责实施;省交通厅、成都铁路局等帮扶指导)
(三)启动1个工程。即民族地区“百千万”牧(农、林)家乐工程,*年争取启动建设20个特色牧(农、林)家乐示范乡,其中*个;启动建设200个特色牧(农、林)家乐示范村,其中*80个、*60个、*60个;启动建设2000个特色牧(农、林)家乐示范户,其中,*800个、*600个、*600个。(三州政府负责实施;省农业厅、林业厅、畜牧食品局、旅游局等帮扶指导)
(四)开展3项活动。即民族文化体验“五个一”活动、干部开展双向交流挂职活动、旅游人才培训活动。(三州政府负责实施;省文化厅、旅游局、新闻办等帮扶指导)
作者:张亚平 单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药物产业联盟主要围绕开发与国内优质企业开展合作,积极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促进成果的转化,助力企业的成长,我们包括和一些龙头企业开展很好的合作,比如像2011年8月,生物局与中粮集团共同签署框架协议,在营养科学,食品安全过程等生物科学领域,生物技术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还有设立一些联合的基金,中科院生物局共同设立生物基金和产业化联合基金,由生物局和华南公司共同支持一批我院所属的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化的项目,包括针对新型疫苗,研发中的关键技术共同开展研究,形成企业需求,企业资金与优势研究队伍和平台有机衔接,更快推动研究的转化应用,已经制订了联合基金的项目,及其一些经费的管理办法,实现了技术的转让。比如是像上海研究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具有知识产权的杀菌类的药物,通过和安徽全球药物合作实现生产上市。上海药物所抗丙肝Ι类型药实现了向天津红日药业股份公司的转让,动物所研发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转让河南省济源百元实业有限公司开发4种病毒原药,9种病毒生物农药产品,产品已出口欧洲。共建了一些联合研发中心,上海研究所等与石药集团,江苏恒瑞等共同承担国家专项任务,微生物与山东韩林公司共建联合会议研发中心。我们积极推动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促进区域生产,生物产业的聚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们与湖州市政合作建设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2006年10月正式成立,充分利用中科院优势,结合湖州和长三角优势产业基础和体制机制的优势,面向国家需求,实行强强联合,共同建设产业化联合基础。2011年作为自主创新成果典型案例之一,国家媒体都进行了集中的报道。我们和陕西省合作建设中科鸿基平遥生物科技产业园于2011年8月正式奠基,项目总投资36亿元,占地1052亩,三期建设,进实现生物医药,生物及化学品,生物材料领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一期建成后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我们还与苏州吴中区合作吴中生物医药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是是2011年10月成立,生物技术创新药物,营养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产品三大领域建设一个技术先进,应用型规范公共技术服务和研究平台,探索建立促进技术转移转化的新型人才引进和考评机制,形成一支应用型和转化性团队,促进生物医药技术向下游延伸,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产生一批市场前景好,达到国际水平重大成果,探索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研发模式,推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我院还与河南省合作建设高产高校现代农业示范工程,2009年中科院与河南省联合签署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合作框架协议,三年来5个示范县完成改造15.3万亩,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8.66万亩,2011年5个示范县粮食总产量达到38亿斤,较上年增长3.37%,2012年河南省将示范工程扩大为11个示范县,计划至十二五末,改善粮田320万亩,节水15%以上,就是通过核心示范县扩展示范县引领建设实现这个目标。2010年10月,中科院与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开展生态农业和大马力加科学种田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利用中科院先进技术,机械化种植,标准化作业,节约化管理优势,实现了万亩以上示范田增长20%,平均效益增长8.3%。展现出了东北现代农业发展的雏形,并对当地临近的县域产生积极影响。我们还与海南合作加强蔬菜绿色生物集材集成的示范,利用中科院生物防治技术在示范基地内集成应用,实现蔬菜生产过程和终端产品的绿色化,推动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2011年,示范基地每亩同比减少投入1300多万元,节约费用大约36,减少用药10次左右,减少施肥4次,达到绿色食品要求,示范创新基地的苦瓜,冬瓜和辣椒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还积极推动国家专项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获得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资金支持,第一批中科院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茶叶促进计划项目顺利实施,总投资5.38亿元,已实现年销售8亿元,与上海生科院,浙江海正药业基金组工程改良多拉菌素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还有广州研究院肝炎系列诊断产业化项目,还有天津工程所和梅花生物发酵法年产1000吨的酰胺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还有动物所,病毒所,系列新型高效病毒农物高技术项目等等,其中生物发酵法年产一万吨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万吨级天蒙东安酸,生物技术示范项目,固定化肥年产4千吨的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制造专项。我们在基因组改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取得很好效果。技术多年来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需求长期依赖进口。这个项目是我国利用基金组技术构建和改良抗生素工业生产工程菌株的第一例,对于利用基金操作技术提升我国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发酵法年产1千吨的固安酰胺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是利用天津工业所的技术,解决了氨基酸生产中,氨氮废水污染重的问题,采用生物技术改造高产固安酰胺菌种和发酵控制和新型生产装备,生产固安酰胺,促使通辽梅花生物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实现了谷氨酸产量第一。在生物发酵法年产2万吨二元酸项目,利用微生物所的技术,实现二元酸生物法制造,成本比化工法降低30%,综合能效降低20%,综合回收率提高10%。现在山东韩林公司二元酸生产规模达到全球最大。我们还积极推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我们联合开展战略规划的研究,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编制生物产业化项目早期融资与信贷,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开展我国生物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调研课题的研究。还有寻找投资项目与国家开发银行,软银中国寻找技术项目高的投资,我们还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际生物技术转移,包括2011年邀请生物技术与环境部主任博士参加第四届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初步探讨与北欧合作的意向。还有2011生物局参加组织的会上举行了中美合作论坛共同确定进一步发展双方合作关系,还有2011年生物局组团赴加拿大参加企业,介绍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情况,还有2011年邀请北欧执行主任参加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并做大会报告,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加强与美国,还有日本等一些国际知名的生物产业机构的合作,为推动生物技术转移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我们还积极推动国内领先技术的引进再创新,比如说像中科院,宝钢,积极推动新技术在宝钢应用,2012年支持宝钢完成年产300吨的钢厂尾气研究,正在进行年产5万吨钢厂尾气项目设计,推动中科院宝钢,生物研发中心建设。建立了国外技术共给方,国内技术承接方,投资方和研发方的合作新模式,为生物制依存提供新的道路。下面我介绍一下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计划未来工作,我们主要要探索建立三种典型的模式,推动生物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以围绕产业重大需求,聚焦专业领域,针对创新要素配制方式,将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产业发展特征和需求的新的模式,一是产业链科技核心驱动发展的模式,探索建立隐蔽的研发生产工艺和应用为核心的产业链,推动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建立专业化的创新联盟,与合同共建生物农药和绿色农用产品延期,与浙江湖州共建先进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共建研发中心等。第三是大型企业和创新中心一体化的驱动发展的模式,如与华南共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中粮集团共建营养与科技产业中心,与长春大城,宁夏一品等氨基酸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氨基酸创新产业龙头企业等。其中产业科技核心驱动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工业,国家工程实验室为核心,推动生物生物造纸,生物制革,生物防治,功能糖与糖纯生产6个产业链建设,突破新霉的发现,改造制备剂型化和应用技术,支撑企业增加品种,增加剂型,等价应用领域,工业霉支撑的产业规模提升10倍以上,这个模式就是产业链终端企业牵头,工业每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力量来支撑,我们特色从对单一企业支撑,变成对全产业链企业的支撑。第二种模式,就是地方园区和创新联盟双向驱动发展模式方面,建立了生物农药与绿色农用产品,专业创新联盟,与河南济源共建,生物农药与绿色农用产品,产业园区,促进形成生物农药与绿色农用产品创新集群,依托药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江苏吴中生物医药服务平台,在原有中科院吴中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基础上,推动建立生物医药产品创新集群,特色是从地方园区招商引资,变成创新联盟产业集群的建设。
在大型企业和创新中心一体化驱动发展模式方面,与河南生物,武汉病毒所,和过程所牵头,共建产业化创新中心,推动生物制品行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与中粮集团营养所,天津工业生物技术所前头,提升营养与健康产业的科学水平,与长春大成、中粮生物等牵头,模式就是大型企业牵头,特色从企业到研究所,一对一的合作,变成创新中心对产业的支撑和服务。从上面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促进计划,第一期取得显著成效,当前生物产业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科院作为我国生物技术研发领域的重要队伍,希望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支持下,推动我国生物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我院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创新贡献。
1)场镇规划。对乡村各类用地布局进行规划,明确道路建设要求;明确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以及主要水体保护范围;对乡村综合防灾减灾防疫系统和环境卫生系统进行规划;明确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保护内容,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进行规划,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实施管线综合管理,合理确定管线建设容量,对公用工程管线位置、管径以及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规划。
2)村庄规划。乡村村庄规划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充分结合村庄聚居条件、资源状况、交通状况的基础上,对乡、村同步进行规划编制。为保留村庄的原生态风貌,对聚居户数少且具有原生聚落特色的村庄可不进行规划;对具备良好聚居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村庄进行规划。村庄规划要遵循尊重村民意愿的基本原则,采取柔性标准与刚性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其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公共设施、村民住宅、居民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景观绿化、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规划。
2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方法
在乡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一直以来是基础产业,占用农村大量劳动力;非农产业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资料供应业、农产品运输业、农产品销售业以及为农民生活服务的建筑业、工业和商业服务业。为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乡村规划有着直接影响。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乡村规划的方法策略如下:
1)建立规划组织管理机制。乡村应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规划管理和监察执法人员,对规划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要严格审批规划编制,并加大规划强制性规定的执行力度,不得在没有编制过村庄规划的地方审批建房,有效控制农民的建房行为。建立村级规划监察队伍,让村民主任成为规划监察协管员,形成市、乡镇、村的规划监察联动网络,坚决制止各种违法行为。
2)确定乡村规划原则。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乡村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其一,保护生态环境原则。乡村规划既要着眼于乡村经济发展,又要看重生态环境保护,力求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在乡村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维持河流、绿地、树木等自然环境的原貌,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建具备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其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乡村规划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改善村容村貌,通过乡村规划建设一个产业发展与内在文化相融合的现代化新农村。如,乡村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吸引城市居民来农村休闲度假,拉动乡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并通过城乡人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其三,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乡村产业开发和乡村规划时,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乡村建设满足农民物质需求和文化生活需求。乡村规划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意愿,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
3)明确乡村规划步骤。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应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实地调查。了解当前乡村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计划,对典型村庄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民情,与村干部和村民进行访谈,获取最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第二步,综合评价村庄建设情况。准确掌握乡村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评价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第三步,制定村庄发展战略。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系统研究乡域范围内村庄产业结构与村庄数量、人口规模、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分析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村庄产业发展的优劣条件以及发展潜力,制定村庄发展战略。第四步,确定乡村空间布局体系。坚持“保护耕地”的原则,确定适用于不同产业发展的用地布局,明确中心村和基层村的用地需求、村庄性质、人口规模,制定建设中心村的标准,统筹安排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遵循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4)突出乡村规划重点。在村镇体系结构规划方面,可依托当地产业基础,对交通干线进行完善建设,形成以集镇为核心,中心村为主体的级次分明的“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镇村体系;在村庄布局规划方面,改变粗放型村镇模式,合理布局中心聚居点和一般聚居点,使聚居点形成网络状空间布局;在交通规划方面,以乡道为骨架,建设功能完备、快速便捷、多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在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对供电电力设施、排水设施、通讯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在社会服务设施规划方面,规划建设小广场、便民店、文化娱乐室、卫生室、幼儿园、便民书屋、全民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3结语
初具规模富有活力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保税区,其GDP、工业总产值、运输量、利税等经济指标大于国内其他14个保税区的总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利用其地理区位(港区一体化),政策环境、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拥有综合优势,以建立货物分拨中心的形式,大力拓展物流分拨功能。日本的佳能、松下、美能达、JVC;美国的通用电气、宝利来、施乐;德国的金钟—默勒等均在这里设立了分拨中心。目前有近70家位居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进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针对国内市场的分拨和采购活动发展非常迅速,仅2001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物流分拨额就已经达到601亿元。目前,外高桥已形成海运与空运,保税物流与非保税物流,区外物流与区内物流、自营物流与外协物流相结合的物流产业。据悉,外高桥物流基地建设采取两翼展开、全面推进的方略。北区,依托外高桥港区,以发展海运物流为主,扩建方圆1.2平方公里的现代国际物流园区,为中外物流企业提供一个集装箱快速集并,中转,分拣。分送的全方位的高效服务平台;南区,以园区跨国公司高科技产品出口加工业为支撑,依托浦东国际机场,发展空运物流。现在,外高桥地区已成为上海重要的航运物流枢纽。目前已有国际班轮干綫9条,支綫20余条与外高桥连接,全球排名前20位的航运集团陆续进驻港区,而其中保税区内物流企业已超过600家。
天津港保税区是全国唯一的坐落在港区内的保税区,这与国际上自由港区的形式较为接近,对形成保税仓储和货物分拨中心极为有利。天津港保税区自1994年起借鉴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确定了“国际物流运作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模式,并提出了“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以物流为基础。以仓储加工为依托,以保税生产资料为连接”的发展方针。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培育和发展了天津港商业保税仓库,华铁隆津泰、天保国际物流等一批重点企业,吸引了日本宇德,冈谷,丰田、松下以及美国海陆、卡特彼勒等一批世界知名的物流企业合作从事物流运作。形成了以CBW,华铁隆津泰。中轻腾发,振华,铁宇,冈谷,赛思瑞泰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企业群落。另外,天津港保税区先后建立了国际商品综合市场,国际汽车、机械,纺织原材料、建材等一批专业化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天津港保税区已成为汽车。农用膜、油。食用油、羊毛电子产品、现代家居等产品的分拨配送基地。天津港保税区国际物流业稳步增长,迅速成长为北方最具活力的国际贸易物流区。
广州保税区地处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区,而广州作为华南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是外商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是全球外资加工制造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广州保税区已规划2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电脑工业城,专门为电脑产品进出口提供服务.被省市定为重点建设项目;另一个区是物流贸易区,范围大约是1平方公里,设有仓储,运输,报关,码头,服务机构,其设特种冷冻,恒温仓3--4万平方米;码头一座,年吞吐量100万吨;拥有一批具备综合现代物流管理与服务能力的中外物流企业。其中包括进口汽车及零配件集散中心,华南进口纸张集散中心,珠江三角洲加工贸易企业料件及产品物流中心、化工材料集散中心、国际空运货物物流中心、钢材及有色金属集散中心、金银首饰加工专用料件物流中心,国际货运等项目;努力把保税区建设成为华南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广州及广东省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以上保税区的实践可以看出,统一高效的体制优势和管理优势推动了国际物流业快速发展,保税区物流业发展所需要的外部基础设施条件也已经基本形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初步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基础。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正在从起步阶段向功能提升和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迈进。
内外兼修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保税区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保税区国际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国际物流功能在中国保税区的充分发挥。
从保税区来看,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物流业务需求量小,尚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前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保税区物流企业的现状与未来,而保税区物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物流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保税区目前的物流量还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保税区内现有的主要物流企业业务量仍不饱满。这种状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工商企业、跨国公司本身缺乏对保税区物流的需求,而是由于保税区物流企业的专业水平,提供能力、运作质量及其竞争力等还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美国规模最大的物流仓储企业之一、威特集团董事长李学海曾直言道:“外商之所以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物流市场,主要因为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还较不完善。人们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物流,怎样的物流才有价值,中国的物流企业也存在着经营项目混乱、专业性不强的弱点,同时中国物流体系更缺乏一个信用保障机制。”其次,物流服务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保税区管委会及所属机构虽然在为区内企业提供服务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与物流相关的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保税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国保税区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第三,保税区内外的物流网络缺乏有效衔接。在吸引新的物流企业进入保税区的过程中,大多数保税区没有注意使保税区内的物流网络与区外的物流网络以及腹地的物流网络很好地相互对接,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第四,保税区内设施条件仍不能满足国际物流发展的需要,比如现代物流业要求的具有完善物流信息平台的综合物流系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
同时,从保税区外部来看,亦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由于有关部门对保税区的认识及政策条文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实际上并末得到充分落实,这必然会影响到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二是物流运作涉及到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物资和对外贸易等若干个行业部门,保税物流的运作还要涉及到海关和外汇管理部门,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部门分割、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状况依然存在,适应物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物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三是海关监管制度建设滞后。首先是海关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一些过时的法规没有及时废止;正在执行的一些法规不够透明。其次是海关通闯效率不高。对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验放,海关的现行做法是先税后放,申报,查验,征税等手续都在口岸现场完成,大量货物进出口影响了口岸通过,形成了“口岸瓶颈”。再次是海关通关手续繁杂,海关职能管理划分不清,影响了工作效率。四是保税区与港口没有进行一体化联动。中国大多数保税区的进出口货物大部分都需要经由港口,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功能显然离不开港口的支持和协作。可目前由于保税区和港口是两个独立的部门,虽然目前两者间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较好的合作与协作关系,但综合效益还是不如一体化的效率高。
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措施
1.构筑和完善以多式联运体系为核心的国际物流高速公路。
国际多式联运系统是指在国际运输中灵活运用各种运输形式所具有的安全、准时、大量、高速,舒适等特性,综合组织成最有效和最适合运输需求的综合物流运输系统,即由一个承运人员责将多种运输方式综合与集成,以最好的服务,最快的速度、最具竞争力的价格实现“门到门”运输。这种综合运输方式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扩大运输能力,还能促进运输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发展国际多式联运,不仅是运输业本身的发展方向,也是国际物流的高速公路。保税区具备了构建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体系的条件,这也正是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的重要支撑。因此,要积极构建国际物流经营运作的基础设施,形成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比如,天津港保税区要在建立以天津港口为龙头的海陆、海铁多式联运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和完善空港物流区的运作,从而实现海陆空多式联运体系。深圳保税区可以凭借丰富的海岸港口资源发展以远洋国际运输为龙头、以海铁联运为主要方式的联运系统,带动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特别是充分利用京九,京广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广东地区相对发达的公路网,海陆对接,建设小陆桥通道,在提高过境货运总量的同时带动内陆经济的发展。保税区要与区域的总体发展衔接配套,和大口岸建设衔接配套,要创造“九通一平一围”的配套条件,要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供电。给排水,污水处理,通讯、供热,制冷系统,为多式联运企业造区营造良好的国际商务环境。
2.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
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保税区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与国际互联网沟通,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具体说来,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应该包括:(1)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即进出区商品的种类、价格,数量、性能,预计入区时间;进出区商品的来源或去向。(2)保税区国际物流商品展示信息,即进出区展示商品的种类、价格、质量,敷量;进出口展示商品的供货商信息及可供应商品情况;进出区商品展示空间利用信息。(3)保税区国际物流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即进出口短期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进出口中长期滞存商品处置信息。(4)保税区国际物流加工信息,包括区内加工企业信息,出区加工商品信息等。(5)保税区国际物流仓储信息,即进出区商品仓储条件和设施信息;进出区商品仓储设施占用信息(仓库、货场、货架和预期周转时间);进出区商品仓储可用空间信息(仓库,货场,货架和预期周转时间)。(6)保税区国际物流金融体系,即国际物流结算体系(网络银行);资金市场(短期资金拆借);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信贷);外汇市场(调剂外汇余缺);保险市场。(7)保税区国际物流配送信息,包括:公路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铁路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海运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航空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8)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反镇信息。
3.吸引航运集团共同建设国际物流园区,为推进国际物流网络的建设提供依据。
国际航运集团将以其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同货主的良好关系和高科技的网络技术而成为世界物流的主导力量。这是因为航运集团在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系统中使集装箱运输突破了传统的“港到港”概念,进入了“门到门”多式联运网络。不仅经营传统的海上运输业务,而且大量渗透到陆上运输。港口装卸、仓储、,装拆箱等与运输相关的产业,掌握着全球物流网络中的60%货代业务,物流从资金密集型向信息密集型过渡,从传统的运输业务向国际多式联运发展。因此,吸引国际航运集团和综合物流的骨干企业共同建设保税区国际现代物流园区是营建国际物流网络的中心环节。物流园区是近几年来现代物流发展的产物,它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它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将众多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国际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立是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之一。国际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立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保税区贯彻“不在所有,重在所流”的经济思想,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指导下,实施定向招商,按照产业布局和产业功能的要求,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引进基础物流、第三方物流,专业物流和物流技术等多功能行业性的企业落户物流园区,并与海关共同研究物流园区提速通关的必要条件和监管新模式,与国际航运集团和国际大港研究亚太地区的货源、箱源,箱流,为优化产业功能体系,推进国际现代物流网络的建设提供依据,吸引航运集团、建设物流网络。
4.鼓励保税区内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服务供给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特定的价格向需求方提供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的交易方式。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物流活动和配送工作由专业的物流公司或储运公司来完成,由于它们不参与商品的买卖,只提供专门的物流服务,因此是独立于买方和卖方的第三方,故称‘第三方物流’:常用于支撑第三方物流的信息技术有: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实现信息快速输入的条形码技术和实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等。第三方物流服务实质上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的协调实现高效的供应链设计,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分享,库存的可见性及其与主事的良好协调,从而降低库存水乎,提高运输一、物流产业的概念和定位
在国际上,物流业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以这样讲,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除生产过程以外的其它过程都可以包涵在物流过程中,物流业包括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邮政业等等,是服务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
对这个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如何定位,我认为:
宏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观定位:是流通业的基础。
微观定位: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
二、中国的物流业要不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我认为很有必要,理由如下:
1.鉴于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物流业一方面可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我发展,但物流业需要培育。2.如何让物流业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如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有目标、有措施、有分阶段实施步骤。要作为一个重大战役来打。
3.物流业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国家的投入,也需要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有其特色,要按物流的需求来发展物流业,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4.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都介入物流业的发展,不同的是介入的程度不同而已。
三、政府对物流业的发展要承担什么责任
我认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政府、企业、中介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动,企业的主要作用在于运作,中介组织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在物流业起步阶段,政府的作用特别巨大。
政府干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制定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总战略目标之中。
2.制定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如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技改贷款、项目审批、口岸设立、培育大物流企业与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等等。
3.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4.强化与协调物流标准化建设。
5.推动物流教育与物流科技发展,用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四、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一)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1.总体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但在项目建设上又是一个指令性意见。
2.市场化运作,向国内全部开放,向外国按加入WTO的承诺执行。
3.规划是粗线条的,要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不是把大家搞死。
4.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城市为中心。
5.在注重工业品物流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农产品物流。
6.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开始就要提倡绿色物流,坚持可持续发展。
7.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各个城市,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提倡一切都要高起点,不提倡一切都要新建,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框架
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五种运输方式总体规划。这一规划实际上已经制定,但要按物流需求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并服从于物流的总体设计。
2.城市物流中心规划。包括港口进出口物流,公、铁、水、航结点集散物流,城市社会物流等,形成点、线、面为一体的物流网络系统。
3.物流现代化规划。包括信息化推进、物流技术开发、物流标准化推进、物流管理现代化开发、物流信息统计体系建设等等。
4.物流人才规划。据预测,未来10年内,国内需高级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3-4万人。需要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的配合。
5.物流企业发展规划。包括培育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引进国外物流企业,扶持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发展,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把物流活动分离出来。
(三)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如何运作
1.要有一个运作的组织,建议成立“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由计委、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科技部、教育部、统计局等部门参加。
吴邦国副总理曾指出:“现代物流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越国界的系统工程,国家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此项工作。”按邦国副总理意见,中国物流业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国家经贸委如何牵头要组织落实。我们不希望出现各自为政、互相牵扯的局面。
2.要出台一定的物流发展产业政策,有利于物流业的超越式发展。
3.要提出一个总的投资来源计划,包括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