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韩非子寓言范文

韩非子寓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韩非子寓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韩非子寓言

第1篇:韩非子寓言范文

关键词:韩非子 语言 修辞学

中图分类号:B2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语言的特点同样可以归类在宏观修辞学的范畴,是文章呈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先秦诸子散文,各有特点,百家争鸣,乱世当中。都在为宣传自己的学说而自出奔走,著书立说。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政治道路决定了不同的政治观点,而在此过程当中,不同作者具有了不同的文风,或大气端方,或一针见血,或循循善诱。无论怎样的语言特点,都是文章呈现出来的整体风貌,也使得先秦诸子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对于韩非子而言,他的语言风貌整体上表现就是技巧冷峻和充满思辨的色彩。

一、冷峻讥诮

谚曰:“厉怜王。”此不恭之言也。虽然古无虚谚,不可不察也。此谓劫杀死亡之主言也。主无法术以御其臣,虽长年而美材,大臣犹将得势,擅事主断,而各为其私急。而恐父兄毫杰之士,借人主之力,以禁诛於己也,故杀贤长而立幼弱,废正的而立不义。故《春秋》记之日:“楚王子围将聘於郑,未出境,闻王病而反。因入问病,以其冠缨绞王而杀之,遂自立也。齐崔杼,其妻美,而庄公通之,数如崔氏之室。及公往,崔子之徒贾举率崔子之徒而攻公。公人室,请与之分国,崔子不许;公请自刃於庙,崔子又不听;公乃走,逾於北墙。贾举射公,中其股,公坠,崔子之徒以戈斫公而死之,而立其弟景公。“近之所见:李兑之用赵也,饿主父百日而死,卓齿之用齐也,擢滑王之筋,悬之庙梁,宿昔而死。故厉虽瘫肿疡,上比於《春秋》,未至於绞颈射股也;下比於近世,未至饿死擢筋也。故劫杀死亡之君,此其心之忧惧,形之苦痛也,必甚於厉矣。由此观之,虽“厉怜王”可也。

奸劫弑臣第十四146

这段文字,通篇阅读下来,语言讥诮冷峻这方面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韩非不为权贵,语言大胆。开头直接提出了“生癞疮之人爱恋君主”这样一个大不敬的观点,这在当时也是需要勇气的。在列举的例子当中,通过生动的刻画把把几位遭逢不幸的君主的形象描绘出来。但是并不是同情的笔触,反而隐含着一种讥讽的色彩。认为这几位君主遭逢不幸是因为能力不足,或者是因为昏聩不堪。对他们的结局的描绘丝毫未曾采用春秋笔法,找不到为尊者讳的用法。而是用近乎残酷的笔触,形象的描绘了他们悲惨的结局。目的就是用来警醒后来的君王,要随时保持警惕,增强能力,不然随时会遭逢大祸,比之百姓而不如。这样一段文字,在统治者读来,说其效果犹如当头棒喝也不为过。

管仲鲍叔相谓曰:“不寿君乱甚矣,必失国。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也。与子人事一人焉,先达者相收。”“管仲乃从公子纠,鲍叔从小白。国人果弑君。小白先人为君,鲁人拘管仲而效之,鲍叔言而相之。故谚曰:“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以管仲之圣而待鲍叔之助,此鄙谚所谓“虏自卖裘而不售,士自誉辩而不信”者也。

这是春秋时代很有名的一段故事,说的是管仲和鲍叔牙各事其主,后来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而鲍叔牙还大度从容的把管仲推荐给了君主,最后管仲得到赏识,当上了齐国的一国之相。最后韩非发出感慨,像管仲这等贤明之人尚且需要鲍叔牙的推荐啊。

这段文字里面说的故事是春秋时代耳熟能详的一段往事,很多著作中都有所提及,大多数的观点在于赞美鲍叔牙的让贤之举,齐桓公的识人之明,贤君良臣共同开创霸业的故事。但是韩非却在这里赋予了不同的色彩。他的语言重点在于后面,提到再优秀的人也是需要有人举荐赏识的,再结合韩非当时自己的处境,怀才不遇,便不难理解了,他是借由管仲之事感慨自己的境遇,所以在语言上显得比较愤懑而讥诮。暗讽了统治者不能慧眼识才。

二、强大的思辨色彩

“天下有信数三:一日智有所有不能立,二日力有所不能举,三日强有所有不能胜。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贲、育之强而无法术,不得长胜。故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故乌获轻而重其身,非其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殊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道不可也。故明主不穷乌获以其不能自举,不困离殊以其不能自见。

这是《韩非子》当中一段非常经典的说理的文辞,当中体现了强大的思辨色彩。

第2篇:韩非子寓言范文

《韩非子・外储说》记载,有一个画师为齐王作画,齐王好奇地问道: “画什么东西最难?”画师说: “画狗和马这样的活物最难。”齐王又问: “那么画什么最容易呢?”画师说:“画鬼怪最容易。因为狗和马之类的东西,所有的人都见过,不容易画得让人信服,所以特别难。而鬼怪之类人们看不见的东西,没有人知道应该是什么样子。所以随你怎么画都行。”

在此篇“画鬼最易”的寓言中,对绘画艺术毫无兴趣也缺乏才能的韩非先生,故作惊人之语,肆意贬低想象力在艺术创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韩非说画狗画马最难,因为这两样被驯化了的动物常伴在我们左右。所以,要把它们画得活灵活现,让观画者佩服。一定得有高超的写真能力。这话没错。然而韩非子却忘了更重要的一点,狗马也是画师日常习见的,即便不太熟悉,他也可以在打算摩画之前花工夫详加观察。因此画狗马有足资参照的正本,画得不像还可以继续观察,多加习练。如果画师自己不熟悉狗马,或虽然熟悉却画技甚劣,那么哪怕是从未见过狗马的人,对他画的狗马也不会赞赏。事实上,对于从未见过狗马的观画者来说,狗马也一如鬼怪:这样的观画者,难道对蹩脚画师的狗马画也会佩服吗?可见。如果画艺极差,那么即便画师所画的狗马有实物可参考,也无济于“画”。

再说画鬼。如果韩非前后所论保持同一标准,那么合理的推论应该是:狗马要人信服必须活灵活现,鬼怪要人信服同样必须活灵活现。于是谁都明白,画狗马是有中生有,是由实物到相似的虚像,所需要的只是作为画师基本功的摩写功夫:然而画鬼怪却是无中生有,是由虚无到逼真的幻象,所需要的不仅是丝毫不亚于写实的造型功夫,而且还必须具备超绝的想象力。略有绘画常识的人都明白。习画的三个阶段是:临摹、写生、创作。作文也是如此,创作最难,是因为创作需要想象力。

从绘画史来看,有专画狗的大画家,有专画马的大画家,画狗画马的名画师极多,而画鬼怪的名画师极少。更没有专画鬼怪的大画家。中国绘画史上创造的鬼怪形象,大体上只有一个钟馗。且不说这个钟馗之颇具人形已证明画鬼不易,而且还不能忘记一个容易忽略的重要事实:自从第一个画师创造出大胡子钟馗这一形象之后,所有后继的画钟馗者实际上并没有创造出新的钟馗造型,而只是抄袭前人而已。

在达・芬奇没有画出《蒙娜丽莎》之前。画出女性的迷人微笑是许多画家的梦想。一旦达・芬奇画出名画之后,任何学艺未精的蹩脚画匠都可以轻易复制出足以乱真的《蒙娜丽莎》赝品。巧合的是。达爸爸最初反对小达学画,为了证明自己有绘画的天才,小达就在一面盾牌上画了逼真得让人魂飞魄散的狰狞鬼怪,以此向父亲证明自己出类拔萃的造型功夫和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正因为画鬼怪太难,所以描写鬼怪几乎是文字作品的专利,为人熟知的就有中国的《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外国的《奥德赛》、《变形记》、《神曲》等。画家一般都知道藏拙。知趣识相地采取了“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文学家之所以敢于描绘鬼怪,未必是自负想象力超过画家,而是因为文学家可以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力。在想象这一点上,作家可以请读者援手,画家却不能请观众帮忙,所以中国画史上有“‘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集体共识,因为“目送归鸿”之“归”,需要读者想象力的援助。

不可思议的是,中文“想象”一词,其最早出处恰恰是在《韩非子》中,想象力贫乏的韩非还对此作出了被普遍认可的权威性解释:“人稀见生象(活的大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韩非子・解老》)很明显。韩非做此解释是为了贬低想象。他认为想象与事实相距甚远,所以人们不应无端地通过死象去联想活象,而应该直接去观察活象。老韩的意思就是要人们对于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连想都不必去想。韩非问:对于不存在的东西。去想象它干什么呢?

韩非先生不遗余力地贬低想象力,无非还是为了巩厨帝王的专制统治,因为想象力一开,人的思维就会活跃,思维一活跃。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艺术想象的领域,还会进一步扩展到对社会制度的质疑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所有有创见的人文思想家,都具有高度的想象力,以先秦为例,最有创见的庄子,恰是最有想象力的。庄子的寓言想象力最丰富,表达方式最奇诡,历代文人一致公认的“恣肆”,正是对于庄子想象力的准确评价。同样。所有有创见的自然科学家,也都具有高度的想象力,以爱因斯坦为例,他的相对论如果不借助想象力,就是不可能的。爱氏有一句最有名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阿基米德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个支点,应该就是想象力。因此,想象力是一切创造性思想的“第一推动力”。没有想象力,人类文明是不可能进步的。

第3篇:韩非子寓言范文

1、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2、守株待兔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韩非子寓言范文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翔。

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个古文人和另一个古文人的差异,有时一些很小的差异也别想遮掩,在研读了一段时间之后,诸家的语言特征就展示出来了。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更精美细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后世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庄子的超脱很容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了。现在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去对庄子行踪作细致地考订。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窈兮冥兮,总是带有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不消说这是先秦时期独一无二的寓言天才,即便在后来,我们又能找出谁来与之相媲美呢。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间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如果考据家没有算错的话,两人的生年实在是太接近了。当然,我不是因为年岁相仿才扯在一起,而是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他不愿正视战国七雄中,楚国也是积弱国,而秦国是那般的生机勃勃气吞万里如虎。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扛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的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届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他原本辅佐君王富国兴邦的角色稍稍淡化了。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戴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使他在孤独中更加自恋,他觉得能够解除内心的痛楚,只有这些快乐的仙人。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尽管那样的英雄在那样的时代必定要成为悲剧,但是屈原还是挺身而出了。在沉重的飞翔里,居然对神话传说、自然现象一气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令后人惊叹不已,忙乱不已,这就是《天问》。后人有从宇宙生成方面去考证的:有从太阳循环的角度去引申的:还有从夏民族图腾崇拜去阐释的,莫衷一是。如果一个心灵芜杂的人,他还能有如此辽远的目光和敏感的心思么?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在翻开他们的文字时,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己。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对于庄子之死,从未听说他是怎么死的,死的过程已经了无痕迹。可以想见的是这么一个落拓的人,对于死一定是平静且微笑的,与生无异。而屈原的死却是一种意义。这缕汨罗江上的不沉之魂,千百年来成为教化后人的一种象征。当我吃着香喷喷的粽子,看着龙舟划过一道道涟漪,我马上想起了屈原。我同时想起了死亡的类型,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时,都颇感沉重。尽管如此,死亡所呈现的内容却是显而易见的相同,对他们两人来说,就是再也不能任意想象,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了。

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他们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因为在体现心灵的笔墨里已经缺乏这种描绘的激情。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在重温时,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解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我想“逍遥”应该是飞翔的最极致的状态了。尽管“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庄子仍然能够自由浪漫地飞翔,他的超脱,他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留在他的诗篇中,留在后世关于他的不多的传说里。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比来解读庄子的飞翔。

首先拿来做参照的是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作者比较的是他们的文章: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孔子的文字要生动一些:孟子在描述上更精美细腻:而韩非子善以寓言出手……“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尽管后世时这只飞翔的大鸟重视不足,尽管当下仍然是一个鄙夷飞翔的时代,但是,作者对飞翔的敬意溢于字里行间。

第5篇:韩非子寓言范文

关键词 蒙自市 尼罗罗非鱼 重金属

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食品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近年来,重金属成为渔业环境污染的公害之一,水体环境一旦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生物的食用卫生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浓度严重超标的一些重金属离子对鱼类有毒害作用,对鱼类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引起鱼类中毒而死亡。

目前,国内外水产科研者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例如1999年吴贤汉等在几种重金属对青岛文昌鱼毒性及生长的影响中指出:海水重金属离子(锌、铜、铬)含量超过一定浓度便会引起文昌鱼中毒,使其身体渐成弯曲状而死亡;2001年贾秀英研究了铜、铅、汞、锌4种重金属对泥鳅幼鱼呼吸强度和镉对泥鳅幼鱼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的影响;董绪燕等在2006年对武汉淡水鱼中重金属含量研究中表明野芷湖和东湖湖水中铜和镉含量分别为10.0ug/L和5.4ug/L,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淡水养殖水域的水质标准; 2009年周彦锋等在重金属锌胁迫下鲫鱼不同组织中金属硫蛋白的动态变化中,以鲫鱼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重金属锌(Zn)的胁迫对鲫鱼不同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等。

本实验主要采用微波消解法对蒙自市农贸市场尼罗罗非鱼各组织器官进行预处理,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初步评价蒙自市区农贸市场尼罗罗非鱼的食用安全性,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本次实验所用尼罗罗非鱼购买于蒙自市区农贸市场(即文萃市场、九龙市场和县农贸市场),每个市场购买规格一致的尼罗罗非鱼3-6尾,。

实验所用浓硝酸为优级纯;H2O2为优级纯;蒸馏水;超纯水。BSA224S型电子天平;MD6C-4H型微波消解仪;PAS-99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镊子,手术剪,手术刀,解剖盘,移液管(2ml、10ml),50ml容量瓶,50ml、100ml三角瓶等。

(二)实验方法

1.取样

将实验鱼用手术刀解剖,然后用手术剪刀、镊子分别取肌肉(肌肉取其两侧)、鳃、肝、皮、鳃盖骨,将其放入5ml EP管中,并标记,最后放入冰箱中冷藏保存备用。

2. 消解前准备

(1)用水清洗所用容器(移液管、容量瓶、消解罐);(2)用蒸馏水清洗(3)配制1% HNO3溶液浸泡所需容器24 h;(4)用超纯水清洗。

3.样品预处理及测定

采用微波消解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消解后的透明溶液转移至50.0 mL容量瓶中用超纯水定容,摇匀后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待测,同时做试剂空白实验。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鱼体各组织器官中重金属Cu、Zn含量。

4. 数据统计分析

本实验采用SPSS 13.0分析各器官组织的重金属平均含量及标准差并分析各市场和各器官组织之间的差异性。

二、结果与分析

(一)鱼类重金属含量国家评价标准

本文所采用的国家标准是文献中国与欧盟水产品污染物与兽药残留限量指标研究报告。

(二)同一市场尼罗罗非鱼各组织器官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

1. 文萃市场鱼样测定结果

由表1可知:文萃市场尼罗罗非鱼中各组织器官重金属平均含量与国家评价标准相比较,Zn、Cu含量均在国家标准内(鳃盖骨除外);同一组织器官中不同重金属含量各不相同,在鳃盖骨中两种重金属含量均较高,在肌肉中两种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在皮和肝中Zn含量相对较高。

2.九龙市场鱼样测定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九龙市场尼罗罗非鱼中各组织器官重金属平均含量与附录表1国家评价标准相比较,Zn、Cu含量均在国家标准内(鳃盖骨除外);同一组织器官中不同重金属含量各不相同,在鳃盖骨中两种重金属含量均较高,在肌肉中两种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在皮和肝中Zn含量相对较高。

3.县农贸市场鱼样测定结果

据表3可知:县农贸市场尼罗罗非鱼中各组织器官重金属平均含量与国家评价标准相比,Zn、Cu含量均在国家标准内(鳃盖骨除外);同一市场尼罗罗非鱼不同重金属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含量具有差异性,两种重金属在鳃盖骨中含量最高,且超过国家标准,肌肉中两种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在皮中Zn含量相对较高。

(三)差异性分析

同一市场尼罗罗非鱼肌肉、皮、鳃盖骨三种组织中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性(P

三个市场尼罗罗非鱼肌肉、皮、鳃盖骨三种组织中相同重金属含量差异性(P

三、讨论

(一)同一市场尼罗罗非鱼不同组织器官的重金属平均含量的比较

三个农贸市场尼罗罗非鱼中各组织器官重金属平均含量与表2国家评价标准相比,Zn、Cu含量均在国家标准内(鳃盖骨除外);两种重金属在鳃盖骨中含量最高,且超过国家标准;其余组织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同一市场尼罗罗非鱼不同重金属在不同器官部位中的含量具有差异性。由于尼罗罗非鱼来源不同,不同地方水域环境不同或者生物体本身的不同特性,对金属元素的积累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存在差异性。

(二)三个市场中相同组织器官的重金属平均含量比较

同一类组织器官中重金属的含量存在差异性:在肌肉和皮中重金属含量高低趋势呈:Zn>Cu;鳃盖骨中含量高低趋势:Cu>Zn。本实验仅是对蒙自市区农贸市场尼罗罗非鱼体内重金属含量进行初步研究,为以后进一步研究鱼类体内重金属含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道海,宋绍珠.3种经济螺体内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评价[J].台湾海峡,2009,28(1):66-67.

[2] ,周文斌,肖化云,等.鄱阳湖区水产养殖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 3697- 3700.

[3] 刘晓燕,王化敏.铜、锌在鲫鱼幼鱼组织中的积累与分布[J].知识与经验,2009,45(2):234-235.

[4] 吴贤汉,江新霁,张宝录,等.几种重金属对青岛文昌鱼毒性及生长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1999,30(6):604-608.

[5] 贾秀英.四种重金属对泥鳅呼吸强度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1,27(5):225 -226.

[6] 贾秀英.镉对泥鳅幼鱼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1,23(5) :227 -228.

[7] 董绪燕,孙智达,戚向阳,等.武汉淡水鱼中重金属含量分析及安全性初步研究[J].卫生研究,2006,35(6):719-720.

第6篇:韩非子寓言范文

关键词:先秦时期 人才观 人才 启示

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人极其重视对人才问题的研究。我国先秦时期的各派学者大家对关于人才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的突出代表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大学派。

一、儒、墨、道、法的人才观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的人才观主要分为人才标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标准、人才的培养观三部分。孔子把品德放在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他认为“仁”是道德思想最高境界,必要时人才要能够做到杀身成仁。人才要有“忠恕”的品格,“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孔子认为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还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人才选拔观点。在人才的选拔方面孔子提出要打破门第之见,破格提拔“德才兼备”的人。选拔人才要全面考察,他在《论语.为政》中指出观察人的三个原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在人才培养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性,相近;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孔子提出了衡量人才的标准,还阐明了选拔、培养人才的原则方法,对后世人才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人才观主要体现在甄别人才、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三个层面。关于甄别人才,墨子有三条标准,即道德高尚、能言善行、知识广博。在选拔人才方面,墨子认为应破除门第观念,有能力则上,无能力则下。在培养人才方面,墨子重视环境对人才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应为成才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从而使人受到好的熏陶。墨子的人才观博大精深,他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一套人才观理论。

道家以老子为其代表,老子的人才观亦非常推崇道德品质。老子认为人才应具有博爱之心,并且具有宽广博大的胸怀。人才应该善于团结人。老子的人才培养之路集中体现了辩证法的精髓,如“大乎其微”、“少则得,多则惑”、“大器晚成”等等。老子的人才观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其中蕴含着极其宝贵的思想内涵。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才观反对儒家、墨家的“仁”“义”,他首次将“服从”视为被统治的普通民众为人处世的第一美德,这对后世人才观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韩非关于人才的标准是忠君贤智,忠君是首要条件。在人才的选拔方面,韩非认为前人的“听言”“观行”还不足以考察人才,他提倡对人才既要逐个考察,也要注意群众的反应。“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 (《韩非子》)。在人才的激励方面,韩非认为应该奖功罚过。他从人的天性喜好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而憎恶对自己有害的东西出发,认为“为人臣者,畏株罚而利庆赏。”韩非的人才观虽然是为统治阶级的君主服务的,但其中仍有许多积极的内涵,流传下来的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三人成虎”对我们当今的人才工作仍有重要的启迪。

二、启示

我国先秦时期的人才观都非常重视人才对国家、社会的重要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机遇期,充分重视人才对经济建设、对社会进步的决定性作用,全社会建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会对我们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7篇:韩非子寓言范文

文言文真的这么可怕吗?初高中的文言文没有学好,很大程度上是前期的积累不够。目前国家对于文言教学尤其重视,小学阶段也成为一个初学的黄金积累期。在此桥小编建议,只要是3年级以上的同学,那就可以开始接触一些文言文了。

那么,如何积累文言文呢?来看看桥小编给大家的三个建议吧!

01

文言泛读

多阅读文言文相关的课外书。这样就能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语感。

在此,桥小编首推四大名着的原着版,因为这几部书的语言是半文言半白话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小学生容易入手。

此外还推荐《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国学启蒙类的书籍。因为它们语句精炼,内容丰富,适合积累诵读。

除了神话、寓言、成语、典故等故事类的小古文,同学们还可以根据兴趣,阅读一些与历史人物有关的作品,如《资治通鉴》、《世说新语》、《史记》等。诸子百家的散文,如《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中的一些内容也十分有趣。我们可以在阅读前先了解一下人物本身的故事,带着一定的背景去对应文言所表达的内容。

文言文学习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这些书能多看上几眼,文言文水平自然就会有提高,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02

勤做笔记

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同学们可以试着做一些笔记。

小学阶段,文言文以故事类作品居多。我们在读之前可以先列出这些问题:何人、何地、做了何事、结果如何、为何?这样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进行分层剖析,能够正确理清文章思路,其实跟这跟现代文叙事类作品阅读差不多。

另外,桥小编建议同学们要随时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凡是遇到不理解的字意,要主动去查字典,并用记号笔标记一下。对于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等文言常识类的知识,学生必须做好笔记,便于今后回看复习。

翻译句子时,我们要先把句子结构理清楚,长句子适当断开,倒装的句子理顺,省略的句子成分在括号中补上,专名号(如人名、地名、年号等)用下划线标出,要学会联系上下句子去会意。

03

理解背诵

第8篇:韩非子寓言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88—01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阅读,不仅仅是指课堂阅读,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课内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就应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通过默读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其次,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之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仔细品读。再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尤其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最后,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个性化解读。

二、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1.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开阔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我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阅读查找到的资料,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比如,在冰心的《忆读书》一文中,她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看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下课后,教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学生们根据喜好借阅。

3.课后延伸式阅读。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子》;学习《孔子和学生》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就会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三、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第9篇:韩非子寓言范文

一天晚上,一位母亲给她上小学的7岁的儿子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小鸟病了,猫化装成医生想去吃小鸟,小鸟发现了猫露在口罩外面的胡子,识破了猫的伪装而没有上当受骗,猫只好扫兴而归。”讲完后她要求儿子说出这篇寓言故事的中心思想。儿子说道:“要想达到目的,就应该努力地把事情做得更仔细,不露任何破绽。”母亲听后发现与自己预想的结果不一致,就非常生气地大声对儿子说:“这篇寓言的主题思想是不要被坏蛋的花言巧语所欺骗,要善于识破坏蛋的伪装。你答得正好相反,只能判零分。”儿子不服气,争辩道:“你喜欢小鸟,当然替小鸟说话,可我喜欢猫啊!理应站在猫的一边。”母亲听后极为恼怒,接着说:“你怎么是非不分,为坏蛋出谋划策?”儿子说:“凭什么说猫是坏蛋?就因为它要吃小鸟吗?猫为了生存要寻找食物,这是天性。您不是也告诉过我,原始人为了活下去,也想尽办法捕捉小鸟和其他小动物,原始人就是坏蛋吗?”听了儿子的辩解,母亲无言以对。

其实,这个故事很能折射出我们现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故事中的儿子就是所有的孩子与学生,故事中的母亲就是绝大多数家长与教师。教育孩子与学生,我们往往采用的是固定的僵化的教条的模式,不是在培养孩子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造的能力与精神,而是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机械式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唯书本唯答案马首是瞻。教育孩子与学生就像在他们面前早已挖好了一个坑,他们只要闭了眼去跳就行。或者就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容器,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即可,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消化自己的发现。

这个世界是色彩缤纷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有时也不止一种。盲目的迷信教条与单一的思考角度,都不是正确的做法。下面这个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教士问:“有两个犹太人从高大的烟囱里掉下去,一个满身脏,一个很干净,谁会去洗身子呢?”年轻人说:“当然是满身脏的人!”教士说:“你错了!满身脏的人看着很干净的人想:我身上一定也是干净的。很干净的人看着满身脏的人想:我身上一定也是满身脏的。所以,是很干净的人去洗身子了!”教士接着问:“两个人后来又掉进去高大的烟囱,谁会去洗身子呢?”年轻人说:“当然是那个很干净的人!”教士说:“你又错了!很干净的人在洗澡时,发现自己并不脏;而那个满身脏的人则相反。他明白了那位干净的人为什么要洗澡,所以这次他跑去洗了。”教士再问:“第三次从烟囱掉下去,谁又会去洗澡呢?”年轻人说:“当然还是那脏身子的人。”教士说:“你又错了!你见过两个人从同一个烟囱掉下去,其中一个干净,一个脏的吗?”

这则故事的精髓就是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它不给权威性的解释,人们必须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作为家长与教师,我们应当努力成为上面故事中的教士,善于引导并积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去伪存真,得到发展,并积极培养他们蔑视权威的勇气。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韩非子》中还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王寿背着一大包书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碰见徐冯。徐冯说:“事情是靠人做出来的。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合时代的潮流,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知识哪有固定不变的!书本上所记录的都是人们的言论,而人的言论又是出于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因此,有知识的人是不收藏书籍的,现在你为什么还背着书走路呢?”王寿听了,便立即把书烧掉,并为此高兴得手舞足蹈。

前人尚且有勇气去蔑视权威,轻视书本,相信自我,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更多的是去崇拜权威与迷信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