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场景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场景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场景设计论文

第1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城市广场通常是指有建筑物和道路或者绿化带围合成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集中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面貌的空间环境。也是人们进行日常活动的中心,是一个城市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城市广场上进行集会、居民娱乐休闲、文化宣传等集体活动,比如:北京市的天安门广场,具有政治和历史的意义,也具有丰富的艺术面貌。因为,城市广场是开放性的空间,比较贴近人们的生活。提起“城市广场”,便浮现出大型的城市中心广场的形象。城市广场的建设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说之,城市广场具有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并且,有一定的规模和要求。人们在城市的中心建设供人们公共活动的广场;围绕一定的建设主题来配置的一些相适应设施、景观小品或者道路等围合的公共活动场地构成城市广场。由于城市广场具有供人们进行各种集体活动的功能,因此,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中,对广场的布局作系统的设计,广场的面积大小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广场建设的规模要与用途相一致。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其尺度、整个空间都要与其周围的建筑物成一定的比例,开放的空间要和建筑要配合。广场要有一定的铺装硬地供人们活动,相应的也要保证不得少于广场总面积25%的绿化场地,丰富的景观层次和不同的色彩。城市广场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城市广场具有一定的功能,其空间具有多样性表现形式。城市广场是供人们共同来享用城市文明的舞台,在建设时要考虑大众的需求,同时也考虑到特殊群体的需求,比如:残疾人等。城市广场的服务设施和建筑物的功能也要多样化,同时要具备休闲、娱乐以及艺术并存的综合服务功能。城市的建设时间跨度十分慢长,其始终处于新旧更替的过程中,每个时代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不断塑造着城市空间。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开放空间中的组成部分。

二、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原则

(一)人性化的原则

设计从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增强城市景观的亲和力,城市景观的科技等手段,营造出健康、安全的和谐空间环境,能够使人和自然和谐的发展。城市广场的景观建设,首先要考虑人们使用的方便性,是人们选择景观进行活动的前提条件。改善的空间环境,提供给人们更加舒适的小气候,利于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游憩,是城市广场景设计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城市广场景观是开放的公共空间,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活动方式与习惯,因此,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原则应该是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特殊群体对空间的特殊要求。城市广场景观建设,要注重地域特色的、生态型的景观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会使当地居民觉得亲切,自然,人们处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之中会感觉放松随性,同时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能够成为展示城市的特色与历史文化的窗口,成为城市广场的标志性景观。生态型的景观设计是景观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康的自然生态的景观才是美丽的,注重生态能够吸引人们驻足停留的关键。人性化的设计是要设计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景观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要设计出能实现人们活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城市广场的景观不单单是为了欣赏观看,而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相适应融合,人们置身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之中有一定的归属感,最终目标就是把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广场、人、城市的关系的和谐,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富有一定的人情味,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和交流的需要。比如,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为人们提供一个幽静的散步、聊天的空间,也要考虑到为活泼爱玩耍的孩子们提供一个游玩、嬉戏、的空间场所,同时还要考虑到为年迈体弱的老年人人提供一个休憩、的场所等等,这些都是人性化的体现。景观的设置可以让人们接触到绿色,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鸟语花香的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景观设计,对城市广场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以较小的资源消耗满足人类的最大需求,同时,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以维持整个城市广场的发展系统的平衡。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广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要以生态城市的标准来作为城市广场建设的指导,已自然生态的理念去指导广场景观的设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对景观的设计也就是生态景观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它是现代流行的一种设计方式,这种设计的理念就是让景观设计与自然的生态规律过程相协调一致,使城市广场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达到较小的程度。首先,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是指从城市广场的整体空间格局以及过程意义上对景观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景观就是一系列的生态系统的综合,要从空间格局与其发展的过程来认识,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力比如,风、水以及人的活动过程等等不可认为的自然界的力量,这些可持续性的过程,会影响到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很多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景观元素以及所在的空间位置等是构建城市广场生态景观的重要因素。景观格局的持续性是广场景观设计可持续性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类获得持续性的生态服务的要求。其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特定环境内,其空间的所有的生物以及此环境的统称。大到一片森林或者一条河流,小到一块湿地或者一片草地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元素,这些生物元素之间不断的发生着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城市广场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可持续性会受到人为的干扰。把城市广场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生物的环境关系的调整来实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的再生功能。另外,景观的建设材料和施工的工程技术的可持续。景观建设要使用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又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就要对不可再生的资源加以保护的利用。同时,也要保护可再生资源有限的再生能力,要采取减用或者再次利用的方式。最后,是景观使用的可持续性。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景观使用也应该是可持续性的。人口的不断增长与有限的资源是一个矛盾的问题,对城市广场的公共设施进行保护和科学的管理,提高其利用率。因此,景观设计有责任设计出克持续性城市广场的景观,提高其利用率。倡导可持续性的环境理论,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第2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动漫游戏场景设计

一、引言

动漫游戏中场景设计是动漫作品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场景设计是指动漫游戏中除角色造型以外的随着时间改变而变化的一切物的造型设计。好的场景设计可以提升动画影片的美感、强化渲染主题,它能够使动画影片的渲染效果更加饱满。恰当的场景设计更能为影视作品提升附加值,直接影响着整部作品的风格和艺术水平。

二、场景设计在动漫游戏中的作用

场景设计既要求有高度的创作性,又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性。动漫游戏场景不仅仅是绘景,更不同于环境设计。它是一门为动漫游戏服务,为展现故事情节,完成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时空造型艺术。它的创作是依据动漫游戏剧本、依据角色造型、依据特定的时间线索规定的。动漫游戏场景设计对镜头画面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场景空间设计制约着镜头画面。设计一般是依据场景空间的创意思维来安排镜头画面中景别的变化、视角的变化、镜头的运动方式以及场景气氛效果的营造。

场景设计还有可能影响到剧情发展,比如古代对建筑规模和建筑形制的规定都很严格,那么古装角色要根据自己的身份选择合适的建筑去居住和生活,活动范围也会受到限制,剧情要依照这些场景来展开。

场景设计不但影响着角色与剧情,而且还影响着影视动画的欣赏。动画片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动画片中多种元素综合产生的,它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紧张、忧伤、欣喜、兴奋,在欣赏过程中,观众最直接感受到的还是场景设计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情绪。场景设计对动画中的场面施加主观影响,通过色彩、构图、光影等设计手法来强化影视动画的视觉表现,使恐怖气氛更加恐怖,优雅场面更加优雅。

三、动漫游戏场景设计原则

3.1整体上把握作品主题与基调

设计游戏场景设计需要从宏观上把握游戏的场景造型,要有驾驭整个作品的主体意识。场景总体设计的切入点在于把握整个动漫作品的主题;场景的总体设计必须围绕主题进行;主题反映于场景的视觉形象中。正确完整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整体构思——局部构成——总体归纳。也就是先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再进行每个局部的设计,然后再进行总体的归纳整理。具体的做法就是要从调度着手,充分考虑场面的调度,以动作为依据。强调造型的意识,以造型的表意性、叙事性取代说明性。如何表现场景的视觉形象,就是要找出动漫作品的艺术基调。基调就好似音乐的主旋律,无论乐章如何变化,总会有一个基本情调;或欢乐、或悲壮、或庄严、或诙谐等等。而基调就是通过动漫游戏中角色的造型、色彩、故事的节奏以及独特的场景设计等表现出的一种特有风格。

3.2营造恰当的气氛

动漫游戏的场景设计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是一种世界观的设计,不管是什么样类型的作品,还是采用了二维或是三维的空间形式,都可以应用视觉艺术的表现原则来实现区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电子空间。气氛的营造是游戏场景设计的第一位,白天、夜晚、明亮、清新、阴暗、诡异……不同的环境、气候和色彩能给玩家带来不同的感受;然后就是真实感的实现,年代、地域、气候、风俗习惯等客观依据,这种真实不一定是现实中的那种真实,可以是制作者自己营造出来的一个小社会中的真实。最后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真实与夸张之中找到一种统一、平衡。动漫世界不可能完全的再现现实,却能浓缩现实,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真实,这种真实感可以说是来自于人类社会,但却比人类社会更有趣。当然,这需要设计师的灵感和想象力去实现。好的气氛营造、真实感和适当的取舍夸张,也就构成了动漫游戏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决定了作品的成败。

3.3场景空间的表现和造型形式

动漫游戏场景的空间要素主要包括物质要素:景观、建筑、道具、人物、装饰等等;效果要素:外观、颜色、光源等等。利用景深加强场景可以有效的扩大场景的空间感;利用光影塑造距离和深度感;利用引力感可以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场景可以很容易的创造出危机感和神秘感。通过复杂互动的场景空间强调悬念感。在场景的设计制作上,应将场景处理的尽量的丰富些、多变些、信息量大些,使观众不会感到不真实,太单调。由于动漫场景制作手段多元化,使用数字造型动画软件可以较方便的创造出超现实、幻想的内容。在场景设计方面有效的配合魔幻的效果,营造神秘感,但是任何的艺术创作都需要把握尺度,丰富多变的场景空间,并不是要求创作者一味的追求复杂,过于复杂也会造成繁琐眩目的效果。最恰当的动漫游戏场景设计就是在丰富的场景空间中,能最快地、最准确地传达出信息、突出主题、使参与者在丰富生动的视觉效果中,沉浸其中,娱乐其中。

优秀的动漫游戏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造型形式,特别是场景的造型形式,是体现影片整体形式风格、艺术追求的重要因素。场景的造型形式直接体现出游戏的空间结构、色彩搭配、绘画风格,设计者需要探求游戏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形成游戏造型形式的基本风格。场景的造型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造型变得更复杂细致,实时渲染也变得更快。游戏厂商不断的在过分追求游戏画面的写实性,将写实做到极端,势必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游戏场景的造型风格应吸纳全世界各地域文化的特点。

四、常用动漫游戏场景设计软件

数码技术的出现对场景设计而言无论是创作工具还是创作方法上来说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和突破。使得艺术设计师可以创作出全新的艺术设计形式。数字化场景设计在风格上有写实、装饰、漫画等风格。根据风格的不同在手段上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一是借助电脑软件绘制完成的场景设计,目前常用的软件是PHOTOSHOP、PAITER。这种类型的场景设计绘画性较强。二是通过电脑合成照片,还有就是通过三维软件创作场景中所需要的模型。我们所熟悉的软件像3DSMAX、MAYA等。通过合成等手段完成的场景设计能轻松实现对真实场景的模仿,而且能将真实世界很难同时出现的场景合成展现在我们眼前。合成的手段目前主要还是依赖软件,流行的合成软件有:PAINT、AFTEREFFECTS、MAYAFUSION、FLINT/INFORNO等,这些软件的功能都十分强大,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有各自独特而擅长的功能,以处理各种不同的合成需要。利用三维软件的辅助设计,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度和立体感。通过计算机软件,使得许多以往不可能实现的效果成为了可能。但是任何三维软件都是非常庞大复杂的软件,学习使用起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熟练掌握基本要求才能更好的提高。首先要锻炼三维空间想象能力,熟练掌握视图、坐标与物体的位置关系,这是最基本的要掌握的内容。其次要掌握基本的操作命令:选择、移动、旋转、缩放、镜像、对齐、阵列、视图工具,这些命令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几乎所有制作都用到,在这些基础之上学维图案的编辑,很多三维物体的生成和效果都是取决于二维图案。最后,对于场景设计来说,就要掌握好最基本的特效制作,掌握常用的材质参数、贴图的原理和应用;熟悉灯光的参数及与材质效果的关系;另外也要加强艺术方面的修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美术方面的修养,加强色彩方面的知识,多注意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效果。

五、结论

动漫游戏场景设计不仅仅是绘景,更是一门为展现故事情节、完成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时空造型艺术。在创作过程中,经常只要场景一出现,整部作品的情绪基调就会立刻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鲜明。场景运用得当,节奏就更加流畅,更加富有韵律美感;反之,场景处理失误也会破坏影片的整体感觉。因此,在动漫游戏的创作中应充分认识、充分利用场景对于情绪氛围的推动作用,在塑造声画合一的视听综合艺术形象的同时,营造出最佳的总体效果。

参考文献:

[1]韩笑.影视动画场景设计[M].海洋出版社,2006.

第3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为了使围场的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必须本着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国土和自然资源的原则,结合当前农村产业化建设和企业改革的有利时机,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围场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相应地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科技、教育等行业主管部门,也要编制行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切实做到统一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行各业协调发展,避免单打一,孤军作战。尤其是对较大的新上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全面的勘查设计,开展必要的可行性研究,召集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进行全面的科学论证。对于举足轻重的重大项目,完全有必要进行全县范围的在讨论,听取来自方方面面的不同意见,进行全面论证,尽量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无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搞影响生态平衡的工程项目,更不能搞边呈报、边审批、边设计、边施工的“四边工程”。并根据社会、经济、自然和市场需求,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合理利用物质流、信息流、科技流、妥善调整处理好农、林、牧、工、商、贸、科技等诸业之间的比例和发展重点,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情况下,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企业和涉农企业的改革,推行普及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地提高农业和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当前侧重发展林业,以林草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如果在既无草又缺肥缺水的情况下,盲目追求牲畜数量,必须出现夏恢复、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俗话说的好:草肥水美则牛羊壮。所以,大力发展林业是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林草发展了才能为牧业提供充足的饲草和水源;林业牧业发展了,也就为发展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农业、林业、牧业的发展,也就为发展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条件,进而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促进全县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2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推进经济知识化、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正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知识化、产业化、市场化转化的变革时期。围场地处塞外,曾是清代著名的皇家猎苑,开围较晚,科学文化水平比较落后,围场的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计划有重点,分期分批地建立生态户,生态示范园区、生态农林场、生态村、生态乡、生态镇、最后把整个围场建设成生态县。在产业化方面,应在玉米、土豆制种、时差蔬菜、水稻、麦菜两茬等高产高效产业、小杂粮、山野菜、时差菜、林业及林副产品、山野味、土豆加工、牛、羊、兔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大做文章。在市场建设方面,依托棋盘山大牲畜市场和四合永、腰站蔬菜批发市场,加快市场建设步伐,特别在畜产品较多的西三区建立牛、羊、马、驴、骡综合交易市场,同时市场所在地乡镇政府、乡镇经委要与工商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对外宣传,在国际国内增强围场农产品、畜产品、土特产品的知名度。通过县外贸部门和赵海楼、刘景文等养殖大户强化出口,将围场农产品、土特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3林水结合,强化林业与水利的基础产业地位

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在山区,它不仅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原料,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防汛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功能。同时还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场所。人类的愚智,在绿色植物面前分得十分清楚,你掠夺它、毁灭它、大自然就会对你和你的子孙后代进行无情的报复:你管护它,珍惜它,它就让人们和你的子孙后代受益。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必须把绿化和保持水土放在重要地位。林业与水利的有机结合,是振兴围场经济的基础条件,林业水利上去了,围场经济也就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水利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与人类息息相关。水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全县8.1万公顷耕地中公有1.4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9%,83.1%的耕地仍然是望天收。因此,水是制约围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围场的水利事业,必须大力开发利用围场水资源,为农业业和国民经济服务。重点建设三种类型的水库;一是森林水库。利用林草涵养蓄积水源,进而平衡河川迳流量,变季节性河流为常年性河流。二是工程水库。通过修建小塘坝、中小型水库拦蓄大气降水,以满足工农业业生产的需要。三是土壤水库。通过修水池、水窖、鱼鳞坑、水平沟、梯田、条田、台田储蓄雨水和不失时机的进行引洪淤灌、春灌冬灌,尽可能的让土壤多储存水份,以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如今围场每年约有0.7-1万公顷土地利用冬季固体水库蓄水进行冬春灌,效果非常好。

4深化畜牧业改革,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围场的畜牧业,一直是沿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长期以来在草场建设上重使用,轻建设;在养殖上重数量,轻质量;在经营上重发展,轻管理,忽视了对草场的保护与建设。围场草场产草率和承载率均比较低,每公顷草场年出肉率公11.25公斤。而一些先进国家,每公顷产肉率最高450公斤,最低的也是220公斤,是围场每公顷产肉率的20-40倍。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科技含量太低。所以必须普及和推广适用的养殖技术,强化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调整优化好畜群结构,引进和改良牲畜品种,进而提高围场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5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围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

据统计调查表明,全县29.6万名从业人员中,仅有1.2万名为高中和中专学历,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95,而大专以上的仅116名,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04%。也就是说,围场农场从业人员中,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6.01%。农民科技人员全县939人,占全县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0.32%,全县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的2078人,占全部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0.7%全县非农业乡镇企业人员素质也不高。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为1599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8.4%初中文化程度4890人,占56.4%小学及以下文化的2182名,占25.2%。初中和初中以下仍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1.6%在美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大学学历占46.5%,中专点44.6%小学为8.2%,文盲和不明学历占0.6%。目前,围场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围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古人云,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纵观古今,国家的兴亡,事业的兴衰,事业的成败,核心问题是人才。为了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要使用现有“显人才”挖掘“潜人才”;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县技校、县党校、县农广校、县电大和乡镇夜校以及社会学校培养好18-30岁的从业人员,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到全县30岁以下的农民每人要掌握1-2门实用生态技术。对已毕业的初中生,县教育、人才、劳动人事以及农业、畜牧、水利、乡镇企业、科协、科委等部门要统筹按安排,分期分批的进行生态和环保专业技能培训;对在校的中学生要在乡镇初级中学的基础上,增设半年到一年制的技能培训,提高初中毕业生走上社会的实际工作能力。只有农科教统筹,正规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短期教育与专门技能培训结合,才能从跟本上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只有全民生态、环保等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围场经济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6结语

第4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广场 绿地 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 A

一、文化广场绿地设计

广场的空间处理上可采用建筑物、柱廊等进行围合或半围合,也可采用台式、下沉式或半下沉式等特定的地形组织广场空间。四面围合的广场封闭性强,既有较强的向心性和领域性;三面围合的广场封闭性较好,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心向性;两面围合的广场领域感弱,空间有一定的流动性;一面围合的广场以流动为主。广场形状通常为规则的几何形状,如面积达,也可结合自然地形布置成自然的不规则形状。广场空间主要由绿地‘雕塑、小品等构成。广场绿地设计是文化广场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交通疏导设施时,绿地布置形式可采用封闭式布置,广场植物配置是文化广场绿化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即根据植物的不同种类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而是文化广场植物与广场其他要素如文化广场铺装、水景、道路等相互间的整体设计。

(一)绿化规划

1.绿化原则

在规划中综合利用各种绿化手段,既可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又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绿化设计应体现系统化思想,以点带线、以轴带面,绿化与各类场地相结合,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规划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a适用生态原理,种植设计与环境设计相结合。

b树种选择在功能、生态、形态方面作出合理安排。

c局部地段树种选择应体现统一性和连续性,形成大片绿荫。

d结合广场功能和特点,尽量多选择低矮花灌树种。

2.绿化规划

入口区以修剪灌木丛为主,结合时令花卉,形成整洁、美观的入口环境景观。晨练广场以种植大乔木香樟为主,可蔽阴避日。绿化游憩区则以修剪灌木丛为主,形成色带和色块,简洁而明快,该区为绿化之重点,结合散植和丛植,形成开阔的大草坪效果。为使广场春、夏、秋、冬四时都有景观且富有变化,绿化规划应选择春鹃、夏鹃、栀子花、红叶李、杜英、苏铁等树种。

(二) 绿地种植设计的基本形式

1. 排列式种植

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广场周围,用于隔离或遮挡或作背景。单行的绿化栽植,可采用乔木、灌木、灌木丛、花卉相搭配,但株距要适当,以保证有充分的阳光和营养面积。乔木下面的灌木和花卉要选择耐荫品种,并排种植的各种乔木在色彩上和体型上注意协调。形成良好的水平景观和立体景观效果。

2.集团式种植

为避免成排种植的单调感,把几种树组成一个树丛,有规律地排列在一定地段上。这种形式有丰富浑厚的效果,排列整齐式时远看很壮观,近看有很细腻。可用花卉和灌木组成树丛,也可用不同的灌木、乔木组成树丛,植物的高低和色彩都富于变化。

3.自然式种植

是在一个地段内,植物的种植不受株行距限制,而是疏落有序地布置,生动而活泼,可以巧妙地解决与地下管线的矛盾。自然式树丛的布置要结合环境,管理工作的要求较高。

4.花坛式种植

花坛式种植就是图案式种植,是一种规则式种植形式,装饰性极强,材料可以选择花卉、地被植物、也可以选用修剪整齐生物低矮小灌木构成各种图案。它是城市文化广场最常用的,种植形式之一。花坛的位置要与文化广场的平面布局相协调。

二、文化广场环境设计

(一)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 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

①以水造型方式的。

② 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二)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三)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

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空间设计上;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 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

(四)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 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五)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三、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广场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最喜爱的重要户外活动场所,它可以有效地缓解市民工作之余的精神压力和疲劳。在现代城市中应当有计划的修建大量的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以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5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 企业文化 建设

0 引言

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使企业员工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纵观中外成就斐然的企业,无一不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如何建设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应该引起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1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员工思想道德风貌的升华。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员工人文素质得以优化,从而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为此,要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2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将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推动力。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以下6个方面:

2.1 导向功能。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2.2 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种软约束,不但可以降低企业员工对制度约束的逆反心理,而且可以创造出一种和谐、奋进的组织氛围。

2.3 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每个员工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安危紧密相连,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2.4 激励功能。优秀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优秀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从而激励企业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目标而不断进取。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创造出一种和谐、民主、激励变革和超越自我的环境,为员工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条件。

2.5 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对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很有帮助,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6 品牌功能。企业文化和企业经济实力是构成企业品牌形象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总之,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我们要建设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现代企业,就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企业经营管理,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

3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如从企业识别系统来看,一些企业还停留在低级视觉识别系统的层面,即只是将有关标志、标准色等基本要素规范应用于办公场所和交通工具等方面,而在最关键的理念和行为识别系统方面差距很大,即在经营哲学、行为准则和活动领域,特别是企业精神等的理念识别系统方面还刚刚起步;在企业组织制度、管理培训、行为规范、公共关系、营销活动和公益事业中体现并贯彻企业精神等行为识别系统方面还几乎是空白。事实表明,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是与企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的,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轻视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的文化建设基础相当薄弱。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4 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那么应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4.1 要重视历史传承与自身发展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建设企业文化,就应从那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撷取那些闪闪发光的历史明珠。例如我国古代的孔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就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十九世纪、二十世纪欧美的企业管理理论、二十世纪中后期日本的企业管理思想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的重要领域。同时,还应对本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影响的管理理念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构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海尔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就是一种体现着鲜明时代特点的优秀企业文化结晶。海尔集团就是凭借着这一超群的理念,使自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飞速成长为国内家电业的龙头,在国际上拥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

4.2 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大师们创建了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研究的对象小至生产工人的每一个生产操作动作,大至整条生产线的科学组建,从而使生产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种管理理论至今仍在广泛应用。但科学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把工人等同于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员工的创造力,其结果必定影响企业的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在企业中牢固树立人本观念,要让企业的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企业的命运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创造性地工作,去坚持不懈地研究如何更好地工作,而不是在现有的制度、规范的制约下不思进取地被动劳动。

4.3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必须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上世纪中叶,日本汽车在欧美汽车大国强势登陆,并很快得到用户的青睐,其中的主要奥妙在于日本汽车生产企业,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节能这一社会效益,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这种节能理念早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节能是关呼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汽车燃油的节约,不但为车主节省了燃油费用,同时意味着尾气排放的减少,对于环境的保护同样具有重大意义。日本汽车产业界重视社会效益的理念,使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无数事例证明,那些只顾企业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不能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良好服务的企业,必将被消费者所唾弃,被时代所淘汰。

5 企业文化建设要求

5.1 企业文化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决策者要高度重视、不失时机地搞好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研究制定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学习借鉴优秀企业文化的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带领员工为把企业建设成为一个管理科学、企业文化优秀、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而努力奋斗。

5.2 企业文化建设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文化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使企业的产品和企业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在市场中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6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全球气候变暖、局部地区的水资源危机等成为各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应受到人们的重视。

 

1 人造板工厂环境污染的来源

 

1.1 固体废弃物

 

人造板的制作离不开树木,在树木的采伐、运输过程中,都会不断产生固体废弃物。在生产工艺还不成熟的时候,这些废物产生之后,往往会被直接丢弃。随着生产技术的创新,这些废弃物大多能被回收并二次利用,比如树木的树皮可以用于肥料制作、树皮人造板生产中,可以作为燃料加以利用,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将废料水解,然后通过干馏液化制取化学品。纤维板的生产过程很复杂,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不仅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齐边废料,而且纤维板的加工废料粉碎过程会产生大颗粒粉尘。

 

1.2 水污染

 

人造板的生产会用到水,并产生含有大量木材可溶物、胶黏剂、酚类、甲醛和防腐剂、废油等杂质的废水。这些废水中的BOD和COD都比较高,溶解物的污染物主要有单糖、半纤维素单宁和甲醛等有毒物,还有一些固体悬浮物,例如细小纤维和树皮等杂质。在人造板的染色作业中,会产生很多燃料废物,其中,污染水、燃料是化学物质,与水混合后具有毒性。

 

1.3 大气污染

 

人造板的制造需要将大量脲醛、酚醛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作为胶黏剂和浸渍材料,如果这些材料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甲醛是在人造板制作过程中的加压作业、堆放和使用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其会散发到空气中,对人的身体造成直接伤害。随着人们对家具中甲醛等有害物质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都倾向于采用低甲醛材料和黏接剂,甲醛污染情况有所缓解。纤维板在生产过程中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主要体现在木材的切割粉碎过程会产生粉尘和纤维污染;在纤维加工中,小纤维和木粉飞扬会造成大气污染。这些污染直接影响到了生产一线工人的身体健康,由于长期处于污染源头,即使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也难以完全避免影响。

 

1.4 噪声污染

 

木材加工过程会产生噪声,而纤维板的制造又是对木材的反复加工。此项工作涉及到的削片机、热磨机、热压机和双圆锯裁边机等设备都会产生噪声,而且在产出运输和存储维护的时候也会产生噪声。

 

1.5 甲醛问题

 

研究表明,甲醛会导致多种重大疾病,就目前来说,我国人造板的胶黏剂以高醛含量的胶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醛”,分别是指脲醛树脂胶、酚醛树脂胶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胶。这三种醛的比例占我国人造板工业用胶黏剂的90%以上,这个数据意味着甲醛几乎无处不在,在压板作业和制胶过程中,都会释放大量的甲醛。目前,我国很多黏胶剂生产企业都依附于人造板生产企业,有的直接就是人造板企业的子公司在为企业提供黏胶剂,生产主要以自用为主。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黏胶剂企业往往只以低成本为目标,而不注意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提升。黏胶剂的生产企业往往规模较小,相互没有交流,整体的黏胶剂生产规模虽然大,但是难成气候,而且黏胶剂生产企业往往为了追求黏结效果而增加施胶量,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不仅增加了成本,还使甲醛的含量越来越高。

 

综上所述,人造板的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得不到改善,必将越来越严重。而本文讨论的人造板工厂建设首先要考虑的一点就是环保。

 

2 工厂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要想生产出环保的产品,关键在于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努力降低生产功耗,提升生产技术,是目前我国人造板企业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人造板制造的趋势为:①节能型设备和环保技术的研究力度和推广力度越来越大,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节能型风机等节能设备得到了广泛使用,二次能源利用技术也得到了各地企业的青睐,节能环保成为各企业的发展理念之一。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水封闭循环技术,对废水进行再次利用,一方面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降低了人造板的生产成本,各个区域的地方政府对废水排放的指标要求都变得更加严格。③对于灰尘颗粒的处理,企业开始使用更加高效的除尘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严控排放,使粉尘危害降到最低。④对于噪声的控制,虽然机械设备噪声不可避免,但是可控,国家对生产企业的噪声有严格的规定,生产企业也要有自己的标准,尽量降低噪声的危害。⑤生产原料要达到一定的绿色标准,减少或不使用甲醛含量高的材料,这是从源头上减少甲醛等物质危害的最有效办法。此外,还要引进更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制造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材料污染。⑥不断改革与创新生产技术,不再以生产的量为主,而是以质为主,生产出的产品不仅要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还要确保不会危害到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开发产品的更多功能,例如防火、阻燃、抗菌、防霉、隔热、消磁、抗静电等,同时重视对产品的回收和二次利用。⑦甲醛是人造板制造中最常见的污染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一些企业采取了一些先进的技术进行降甲醛生产。

 

降甲醛生产技术有:①采用低摩尔比的脲醛树脂胶是国外一些生产厂家最常用的技术,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甲醛的释放;②改良脲醛树脂胶,加入适量的亚硫酸盐纸浆废液;③添加与甲醛能够产生化学反应的化学药品,减少甲醛的含量;④寻找最佳的施胶量,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黏胶剂的使用量;⑤通过后期的专业除甲醛作业,降低甲醛的含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研发新型黏胶剂,并不断地改良和创新,最大限度地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

 

3 结束语

 

未来的经济必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在经济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走不长远。

第7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为达到上述目标,应先明确2组关系,即:“素质与行为”、“行为与场所”。首先,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素)质,行为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因而,素质的培养应该以行为的引导作为切入点,通过积极的行为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塑造和形成良好的素质。其次,对于行为与场所的关系,英国理论家D•凯特(DavidCanter)认为,“场所”是由“活动”、“物质属性”和“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构建出场所的概念模型。他认为,成功的场所应包括3个基本要素:即物质空间、感觉经验和活动。在凯特的研究基础上J•彭特(JohnPunter)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场所的构成进行了更具体的解析。从D•凯特和J•彭特分别构建的场所模型可以看出,行为活动都是形成场所的3要素之一,而形成场所的另外2个要素———实体环境(形式)和意义,却都是属于场所景观环境设计内涵的范畴,这样,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就可以推导出:场所的营造=场所的行为活动安排+场所的景观设计。通过对上述2组关系的分析和推导不难发现,通过“行为(活动)”这一要素,使儿童素质培养与户外儿童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形成了直接而紧密的联动关系(图4)。因此,本研究作出这样的推理:培养和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环境系统不仅存在于课堂(户内空间),也应该延伸拓展到课堂之外的广阔户外空间,在这个广阔的户外空间中,以景观设计为途径,建立起一系列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并以景观设计为媒介有目的地促发各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行为活动在场所中不断地发生和发展,在一种符合儿童行为心理的状态下,构建起一套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重要户外场所环境系统,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儿童素质的目的。

2户外活动场所儿童行为活动探析

通过户外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与儿童素质培养联动关系的研究发现,场所中儿童的行为活动已然成为儿童素质培养和场所景观设计之间的唯一联动节点。因此,如果想通过户外儿童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来实现培养和提高儿童综合素质这一目标,首先必须从分析在该场所中的儿童行为活动入手。本文从道德行为、智力表现、身体体质表现、心理反应及社会适应性5大方面,对儿童行为现象及原因体系展开分析,并形成了“儿童素质行为现象—原因”体系。纷繁复杂的儿童行为活动现象背后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更与场所的设计和营造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应该说,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该场所中的各种儿童行为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并最终影响到儿童相应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儿童户外行为活动的基础上,以景观设计为途径,尝试着构建起一套儿童户外活动场地“景观设计—行为活动—素质培养”的联动机制。

3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行为活动—素质培养”联动机制的构建

3.1儿童户外场所行为活动的景观设计机制的提出

在充分分析儿童户外行为活动表现的社会及场所设计原因的基础上,对儿童户外现场及儿童素质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分析研究,针对儿童道德、智力、心理等5大方面的素质,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相应的设计途径和措施,同时,在相应设计措施类型下分别对具体的景观空间及场所行为活动安排进行相应的探讨,并形成了相应的景观设计机制。可以发现,尽管本文针对每一大类素质的培养都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设计措施,但繁多的设计措施如何在一个场所设计中同时展开又成了一个新的棘手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各类设计措施在同一个场所设计中发挥最大的效果而又不至于互相冲突和消耗,必须在各个景观设计措施之间构建起一套联动机制,通过该机制,让设计措施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使每一设计措施效益发挥最大化,进而达到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效果最大化乃至儿童素质培养效果的最佳化。

3.2户外儿童活动场所景观设计联动机制的构建

为了构建场所景观设计的联动机制,首先应该对城市户外活动场所空间按照场所的空间环境特点进行分类,把纷繁复杂的城市户外空间归结为商业型、居住型、度假休闲型、城市交通型及专类型5大类。同时,针对每一城市户外空间类型的环境特点,的各类型景观设计类型措施进行针对性、互促性、强化性地重新组合,形成适合该类城市户外空间类型特点且有利于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机制,即:“商业型、生活居住型、度假休闲型、城市交通型、专类区”5类环境下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素质培养的景观设计联动机制。并提出了符合该类型空间环境特点的设计目标、原则、措施等。

4海口白沙门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

在比照景观设计联动机制的基础上,以海口白沙门城市户外空间为例展开基于素质培养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景观设计探析。研究地点区位示意图

4.1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取位于海口市海甸岛的白沙门区块,该区块在功能上集居住、教育、旅游度假、商业经营、厂区生产、城市交通于一体,属海口市人口最密集区块之一,其空间类型基本上涵盖了各类型城市户外空间。在这一区块中,选取“白沙门村临街小游园、白沙门商业街、碧海浴场、污水厂厂前广场”4地点中的儿童活动场所作为研究对象。

4.2景观设计探析

为便于表述的统一性,分别从“现状、属性、优势、存在问题及景观设计应对措施”5个方面分别对这4处研究地点中的儿童活动场所进行探析。

4.2.1白沙门村临街小游园(表5中居住和交通氛围2类)

1)现状:位于白沙门村居住区出入口及人民大道旁,面积约2500m2。

2)属性:属于居住氛围型和交通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便利性、可达性强,方便居民使用,处于城市快慢行系统中,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植物景观优美。

4)存在问题:景观空间安全性不够,功能设施不完备,缺乏有效的儿童活动场所。

5)景观改造措施:

①以疏林草地、铺装场地、沙坑等设立符合不同年龄段的有效儿童活动场所,解决活动场所有无的问题;

②在现有植物配置基础上,从场地空间形态、铺装形式、儿童活动内容、设施配置等方面营造空间场所的丰富度、艺术性,解决儿童有效活动场所缺乏问题;

③由于紧靠居住区,强调儿童活动场所设计的包容性,可以吸引家庭其它成年人参与到场所中来,提高场所的利用率;

④由于临近城市干道,场所的设计应尽量利用地形和植物配置来降低城市交通对场所带来的干扰,特别是安全方面的影响

4.2.2白沙门商业街

1)现状:介于公园和大型居住区之间的一条以商业娱乐休闲为主的商业街,长约300m。

2)属性:属于商业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紧邻公园和居住区,日常人口多,由于商业运作因素,各种商业性儿童活动场地多,有利于儿童心理素质、智力素质的培养。

4)存在问题:

①活动特色单一,过多地强调探险精神(如海盗船等),

②对于商业运作以外的公益性大众化活动场所设施陈旧,影响儿童参与性;

③各场所在创意性、景观性方面吸引力不够,地方文化特色较弱,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素质及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利。

5)景观改造措施:

①在保证商业运作为主的同时,适当增强和改善公益性、大众化活动场所的场地和设施;

②在商业运作的基础上,除探险性内容外,还可以增加诸如集体协作性、科学趣味性、艺术性等内容的活动场所,强调儿童活动场所主题内容的多样性,以利于儿童多元素质的培养;

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儿童活动场所平时闲置节假日挤破头的不平衡使用情况,提高场所的使用率。

4.2.3滨海浴场

1)现状:位于白沙门公园北端包括滨海泳区、沙滩及带状滨海绿地3部分。

2)属性:属于休闲氛围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

①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使场所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景观艺术审美性(如壮阔的天景、海景)和生态环保性(无污染的水质沙滩);

②登陆海南纪念广场、开阔的沙滩海面为儿童开展各项沙滩水上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

4)存在问题:

①场所活动安全保障性弱,浴场沙滩日常维护管理缺位,使儿童难于参与其中;

②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基本停留在看海的状态之中,难于实现儿童素质的培养。

5)景观改造措施:

①规范滨海浴场的安全及日常维护管理,让儿童能够安全地参与场所内各项活动;

②加强海面、沙滩运动型、游戏性、环保型等儿童活动项目的策划并设置相应的活动场所,让孩子们有活动参加,避免单纯地停留在看海的低层次。

4.2.4污水厂厂前广场

1)现状:位于污水处理厂前,原先并非儿童活动场地,但由于良好的可达性、临水性及低干扰性,目前该场地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儿童航模基地和轮滑场地。

2)属性:属于专项型城市户外空间。

3)优势:

①良好的可达性;

②受外界干扰小,安全性强;

③毗邻公园景观环境佳。

4)存在问题:

①由于属于厂前空间,场所中的轮滑、航模活动并非设计安排,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暂时性,不利于儿童素质培养活动开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②缺乏必要的场地管理,无法规范场地内的各种儿童活动。

5)景观改造措施:

①充分利用场地的优势,规范管理,形成航模轮滑主题特色鲜明的儿童活动场所并稳定下来;

②在解决好污水厂厂前景观效果和停车的前提下,在不妨碍厂前交通的情况下,完善与航模轮滑场所配套的其它景观场所,解决家长陪同、参与及路人观赏航模轮滑活动的需要。使得该场所成为培养儿童智力素质(航模制作)、身体素质(轮滑)和社会适应性素质(航模精准协同操作)的户外活动场所。

5小结

第8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主题词:企业文化 市场经济建设企业素质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企业文化越来越被企业界所重视。而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职工的思想素质也将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对于建立现代化科学管理,对于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的形成、变革、进步和发展,同任何事物一样是在人们的不断实践和认识中被揭示、被推进,并在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下,通过人们的改造建设,而日臻完善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又是精神文明建设在企业中的集中反映。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精神文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海尔等许多企业成功经验证明,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两个文明建设不可或缺少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在企业内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将有利于克服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旧观念、旧思想、旧习惯;必将有利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引入世界上的先进的文化,使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合成健康蓬勃、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这样,就必将大大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的进程。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开展积极的竞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普及先进企业文化的的具体表现,用看得见,摸得着,亲近易学的东西既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作为先进企业文化重要内容的企业文化精神,并不断实践,从而最终形成反映企业精神的整个企业文化理念。可见,在每个企业里建设企业文化,确立企业精神,对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素质。

企业文化是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企业文化是一种先进的富有人彩的新型企业管理理念,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经济运行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各企业要立足于在市场经济功能的基础上,来考虑和建立自己的经营战略思想,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各企业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上,都有具有强大的功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对推动整个企业文化理念的形成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发展实践中的产物,是最新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以企业的科学管理为基础,是一种更先进更高层的管理方式,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排斥企业管理的进一步科学化,而是使企业科学管理更趋完美的形式。企业文化形成、发展和建设,又离不开企业科学管理实体。因为企业管理发展史决定了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通向企业文化不可逾越的阶段。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既不能代替乘科学管理发展阶段,也不能代替具体的管理工作。企业文化把情感融入管理,把管理和情感融为一体,更易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展开它的功能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人力资源,体现人的价值。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要以人为中心,就对企业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职工的心真正贴近企业,与企业同舟共济。从而体现企业的管理战略与企业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相结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有利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一种新型的文化管理模式,反映在企业中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这样,企业领导者只要凭借企业文化,提高企业领导班子的素质,就能正确制订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并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企业文化,从而把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企业新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更有发展可言了,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就大大增强了。

三、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

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在每个企业里建立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企业的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决定了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特色。但不能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混淆,企业文化不等于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也不能代替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并不矛盾,但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更不能用前者取代后者,企业文化建设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好形式。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成为各企业的当务之急,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的紧迫课题。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是不言而谕的,也是无可置疑的。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结合点,丰富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脱离的现象。

第9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系统及系统场;系统场控;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4-0027-05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规划研究》(200607008)的部分研究成果。

系统科学的产生,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及研究方法和思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系统运行效果的多势效性为我们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控制提供了基础,系统场控理论的方法和思路为开展系统行为优化和控制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本文拟在对系统及系统场控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场控功能规划和设计,构建确保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协调运行的管理机制总体框架。

一、系统及系统功能的势态演化

1.对系统含义的理解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不同的事物表现出不同的系统特征。昝廷全教授在其《系统经济学进展》一书中将经济系统定义为经济元和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整体,把经济元的集合称为经济系统的硬部,把经济元之间的关系称为其软部。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是构成系统经济元各主体之间,按照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系统元,即系统要素。这部分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而且表现为明显的层次性,它们可以是构成某一复杂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也可以是各子系统中的具体要素。第二部分是构成系统元之间的关系,即系统元之间的藕合性质。系统构成包括有不同层次的众多系统元,这些系统元之间存在着不同性质的藕合关系,正是这种不同性质藕合关系的总体作用,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第三部分是系统元之间特定藕合关系条件下质和量上的协调性。

2.系统功能及系统功能的势态演化

传统系统理论认为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藕合性质(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功能,这种决定性是唯一的。然而,这种惟一性只决定了系统功能的性质,而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在特定藕合关系基础上物流水平和质量方面的协调性和差异性,却决定了系统输入输出功能实现程度上的区别。事实上,系统在保持其特定结构条件下可以容纳多种运行态,每一种运行态都对应着不同量度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实际中系统功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质和量上的协调程度,这就是系统功能的势态演变。由此,我们引入了系统效率的概念,系统效率是指系统在其特定的特征尺度范围内,系统功能与价值实现程度与其可能最大值的比率。社会经济系统在保持其特征尺度条件下的势效差异性,既可以体现在效能释放速率上的区别,也可以体现为效能释放总体水平上的多势态性(图1)。上述社会经济系统功能实现过程的多势效性,为我们开展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模式和状态的优化和控制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系统场及系统场控的作用机理

1.系统场与系统场控

“场”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物理学中,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物质存在形式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物理学中,“场”是指某种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具有标量特征的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是标量场,具有矢量特征的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是矢量场,如重力场、电场、磁场等。“场”的概念已应用于物理学领域,而且随着人们生产实践的需要,“场”的概念也在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渗透,结合数学方法,场论在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于自然科学中的“场”是一种实物场,但其概念、思想和研究“场”的方法却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来源于人们对物质认识的深化,物质的概念不仅仅是人们已知或未知的任何有形的实物态物质,而且还包括无形的、区别于实物态物质的诸如社会价值观等的场态社会物质,称之为社会场。

系统场是基于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和思想,以观念意识、制度、政策法规等为场源要素构建起来的,目的在于控制和影响对象系统行为及效果的一种社会场。系统场作为一种社会场,它具有社会场的一般特征:在整个社会中弥漫了一种社会场态物质,即社会场,而不是存在绝对的社会虚空;任何社会场中都存在社会力,即社会场力或称社会力;任何社会场都存在场力线,即社会空间是布满场力线的社会场;社会场在其运动、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类似于人的意志,且不以社会元素的人或集团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行为特征,它对真正进入社会的人们而言,具有同化他们与由社会场决定的心态或人格系统相协调的“目的性”。系统场除了具有一般社会场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具有其本身的特性,主要表现为:①系统特性。系统场的系统特性不仅表现为它以现实系统为作用对象,控制和影响系统对象的运行方式、运行效果及系统的发展与演变,同时要求作为场源的各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必须保持其系统性和全面性,以保证系统场的整体功能;②场性或称场向特性。所谓系统场的场性是指对系统对象的导向属性,是系统场功能性质的规定性。在构建现实的系统场时,由于其所要控制的系统对象的类型和层次不同,价值取向差异,决定了系统控制的目标不同,往往表现为所构建的系统场的场性有所区别。例如,基于经济发展系统构建的系统场性多表现为经济增长的场性特征,基于生态环境系统构建的系统场性则更多地趋向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而基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这一更高层次的大系统来构建的系统场性,则会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运行作为其系统场的场性表现;③构成场源要素的多层次性。构成系统场的场源要素很多,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一级场源(政策法规类);二级场源(制度类);三级场源(思想、观念和意识类或称文化类),这些不同层次的场源要素在场性和场向功能的确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④场力的可叠加性。即不同的场源要素在特定系统空间内所产生的场力是可以叠加的,这种叠加作用将会导致总体场力的增强或削弱。

2.多元系统场的作用方式分析

由于构成系统场的场源要素众多,而且这些场源要素又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因而,这些场源要素对受控系统对象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

(1)串行模式或称递进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不同层次场源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如三级场源、二级场源、一级场源之间的作用构成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关系。这种递进关系中某一场源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影响到系统对象的行为和效果,因为场源要素之间的这种结构特点,使得某一场源要素产生的影响力需要通过后续影响场的传递才能作用于对象系统,如果后续影响场存在“瓶颈效应”或“木桶短板效应”,则该影响场的作用力得不到传递或完全传递,从而不能改变对象系统的运行行为。

(2)并行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表现为同一层次中的各个场源要素对场中对象系统的直接作用方式,如政策层次中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市场政策、资源政策等对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作用过程。并行模式中各要素影响场不构成逻辑顺序关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作用于系统对象,它们各自产生的影响效果之和就构成整体的影响效果。并行模式中是力量决定论,对系统对象影响力大的场,产生加强的影响效果,成为主要的影响场;对系统对象影响小的场,则产生较小的影响效果,成为一般性的影响场。

(3)交叉互动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表现为同一层次内部各场源要素之间的作用,也可能表现为不同层次场源要素之间的作用方式。这些要素影响场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从而不断提高或抑制对系统对象行为的影响作用。交叉互动模式中,当某一影响场发生变化,会使场中受控系统对象的行为受到激励或抑制;同时,这一影响场的变化会促进另一个或另一些影响场发生变化,从而又导致对系统对象的影响发生变化。如此交互作用,不断影响场中受控系统对象的机制和行为。不同场源要素影响场之间的这种交叉互动作用是存在的,如制度和技术都是场源要素,它们的影响场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交叉互动关系,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度的创新能使技术创新呈线性轨迹成长,而技术创新的自源性成长却呈非线性成长,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使技术创新以更快的速度成长。一般情况下,制度创新是阶段性的,即制度总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基本内容的创新,以后制度的完善是逐步的,这种情况使技术创新总体上呈现波动向上的运动趋势。

(4)协同模式。协同模式是指构成系统场各场源要素的影响场之间共同作用于受控系统对象,由于各影响场之间的配套和协作,产生大于各影响场独立作用的效果之合,即I(x1+x2+…+xn)>I(x1)+I(x2)+…+I(xn)(式中I表示影响度)。如构成系统场的政策法规类要素、制度类要素和思想意识观念类要素之间的配套协同性,能够使得所形成的系统场场强增大和场力增强,对场中受控的社会经济系统对象产生更大的影响效果,实现系统管理和控制的目的。

3.场中系统对象的受控行为分析

由以上的系统结构分析可知,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系统元、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质的规定性和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质和量的协调性三部分构成。系统要素之间数量和质量上的协调程度差异,形成了不同协调程度的等级序列,这些等级序列构成了系统的不同相态,具有相同功能性质的系统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功能效果发挥程度,则反映了系统功能的不同势态序列。通过系统场的设计和优化,目的在于构建基于系统场控的系统管理机制,使受控系统对象通过系统要素的相态跃迁,实现系统运行满意的势态效果,即实现系统运行较高的系统效率。

系统场的构成要素包括思想、观念、意识类第三层次场源要素、制度类第二层次场源要素、政策法规类第一层次场源要素和组织与监控类的运行操作要素,这些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的要素,对场中受控系统对象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政策法规类场源要素对系统对象产生直接的控制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政策的引导力或称拉力和各项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来实现的;制度类要素属于上层建筑层次的场源要素,它是通过不同的制度体制,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市场体制、管理体制等为系统对象的运行提供了宏观的社会经济制度背景环境,它对系统对象作用是通过间接的影响力来实现其调控功能的;思想、观念、意识、价值观等第三层次场源要素是属于文化层面的要素,它对系统对象的作用是通过营造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背景,影响系统对象中人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来产生凝聚力实现对系统的影响。这三个层次的场源要素中,越是处于较高层次的要素,对具体受控对象的作用方式越间接,但其影响程度越深远。组织监控类要素不是构成系统场的具体场源要素,而是系统场发挥管理机制作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要素,它的作用是通过建立与系统场要求相适应的管理组织,来实施对系统对象实际运行行为的监督和控制,保障系统场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场构建及组织监控的实施,构成了对这一系统的系统场控过程,具体系统的场控作用方式如下图(图2)。

系统场的建立及系统场控的实施,使系统场中的受控系统处于各种作用力的影响之中,系统对象的受控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系统对象在各种政策类场源要素影响场引导力的作用下,服从物理学中的合力规律,即平行四边形准则,系统对象将沿着其合力方向运行;第二,系统对象在法律法规类场源要素影响场约束力及场控过程的监督控制下,会对其可能存在的负向力产生约束和抵消,消除系统负向力作用下的不良行为;第三,系统对象在制度类场源要素影响场影响力的作用下,会对偏离场向的力产生力矩作用,使其发生旋转,最终与场性方向一致,增大系统目标方向上的合力;第四,系统对象在思想、观念、意识类场源要素影响场凝聚力的作用下,会不断调整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和协同量,使系统结构更加合理。

三、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场控功能的规划与设计

1.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系统场控功能设计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系统场控功能设计包括系统场性(或称场向)设计和系统场源要素体系设计两部分:

(1)系统场性设计。系统场性设计实际上就是设计系统场的作用方向和目标。系统场性对场中受控系统对象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很关键的,场性是否体现了科学的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将直接决定系统对象的运行方向和效果。现实中,由于场性设计的不同,就会表现出逆向场和正向场的区别,当系统场性为积极、正确的方向,就会对场中系统对象运行过程中的逆向演生性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朝着高效率势态发展;反之,当系统场性为消极、错误的方向,则会使系统对象的逆向演生性得到加强,而正向的发展要求会在场滞的作用下产生抑制作用,表现为管理机制对系统运行的阻碍作用,因此,一个逆向场的存在,比没有系统场存在的情况更糟糕。系统场性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科学的、正确的思想、观念、意识和价值观的指导下,以制度条件为基础,来合理规划和设计系统场导向下的利益分配趋向。是系统场导向下的利益方向构筑,这种利益分配趋势的导向,会使受控系统对象在其趋利性要求的作用下,向着引导的方向运行。

(2)系统场源要素设计。系统场源要素设计是在既定的场性目标要求下,构建系统完善的场源要素,在这些场源要素所形成的影响场的作用下,引导和规范系统对象的表现和行为的过程。系统场源要素的设计要依据受控系统对象发展阶段和运行的状态特征来确定,当系统对象处于发展演化的质变阶段时,此时的系统场设计不仅表现为一套全新系统场源要素的构建,同时要求构建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准确把握未来系统发展变化的场性要求和场源要素匹配条件;当系统对象处于某一确定的系统特征尺度范围内时,此时的场源要素设计任务主要表现为在既定场性目标要求下对场源要素的调整和完善。同时,系统场源要素的设计,依据场源要素的种类不同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对于政策类场源要素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样才能引导系统对象的未来走向;对于法律法规类场源要素,则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是随着受控系统对象在实际运行过程出现的不同问题,来不断地规范和完善。

2.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场控功能评价

系统场的规划和设计完成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必须要开展系统场控功能的预测与评价。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系统场控功能评价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系统场控功能实现效果的预测与评价。一种战略的提出,一项政策的出台,需要分析和预测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即战略、政策实施的可行性研究。这一研究和评价过程包含实施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实施时机的设计和选择、实施效果的预测与测算、实施风险的分析与评估等等内容。对于方案实施效果的预测与评价是其中的关键内容,这一过程既要包括正向效果的分析,还要包括不利影响的预测,在此基础上,一般采用费用――效益或费用――效率评价方法,对其实施的损益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论证。

(2)系统场场源要素的配套性和协调性评价。无论是新设计和构筑的系统场结构,还是在原有系统场结构基础上的修订与完善,都存在着场源要素之间的配套性和协调性评价。配套性评价是基于既定的场性目标要求下,不同层次的场源要素之间、同一层次的场源要素内部的匹配性和完善性要求,只有构筑起系统、配套的场源要素体系,才能形成同一目标导向上的影响场,对系统对象产生好的控制效果;协调性评价是指对新构场源要素之间,以及新构建要素与原有系统场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并通过对场源要素的调整、改造等途径,消除它们之间的抵触、冲突和漏洞,实现场源要素的和谐性和目标一致性,完善系统场的整体功能。

3.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场控组织结构优化

系统场构建及相应的评价论证工作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实施问题,即系统场发挥功效和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变革和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两个关键环节。

(1)组织结构变革。系统场控体系建立以后,进行系统场控实施的组织结构设计已成为关键环节。一般情况下,场控实施组织结构的设计,往往是在现有组织结构基础上,围绕场控设计的功能和要求,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重组与整合,使之适应新的战略、政策、法规体现的管理程序和要求。我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实际上就是紧紧围绕国民经济系统发展方式和目标的重大转移,对旧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经营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重建。伴随着国家重大战略调整,配套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国家先后多次进行了管理组织结构的重构和协调,使得各级管理组织职能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管理任务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场控实施和监督,涉及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不同领域,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系统场控实施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一管理组织结构的规划与设计,一是要明确场控职能实现的目标和要求;二是管理职能的科学划分与界定,处理好管理职能相对完整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三是依据场控系统对象的运行目标和要求,规划具体的管理点和监控环节;四是设置具体的管理职能部门和人员选配。

(2)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基于不同的系统运行目标要求,其管理监控的职能要求和管理监控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是不同的。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目标要求不仅仅是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社会的和谐稳定、矿产资源的持续供应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不同目标其相应的管理和监控的业务流程自成体系。而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更高层次,其管理和监控的目标要求是在保障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上各个方面目标之间的协调和共赢,这就要求必须站在这一大系统的层次,打破原来各自相对封闭的业务流程体系,开展大系统层次上的管理监控业务流程再造。这一过程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一是系统场结构的分解和场控任务划分;二是明确各项管理目标;三是制定具体的管理规划;四是设计管理监控业务流程;五是管理监控过程的信息流向及反馈途径;六是规划业务种类和明确职责范围;七是设计管理组织形式和设定职能部门;八是测算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类型和业务量;九是确定各部门人员类型和编制;十是编制各部门管理监控工作制度和文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图(图3)。

四、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管理机制总体框架

基于以上系统场不同层次场源要素构建的目标和要求,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运行为总体目标,从思想、观念、意识等场源要素层次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规划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制定和实施了科技创新战略;从协调发展的意识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模式;从加入WTO的决策和实现,确立了融入全球经济大市场的发展思路。从制度要素层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开展了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等众多体制方面的改革。可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制度贡献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在以上要素的作用和要求下,在政策、法律法规层次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调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适应我国不同发展阶段要求的政策体系和法律规范。从系统场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控要求上,国家伴随着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各级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调整和重组,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职能和功能要求。上述内容,构成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宏观系统场控条件(图4)。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区域更高层次系统层面上的发展规划,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宏观层次的管理调控机制,以往基于子系统要素层次构建的任何管理机制,都不能够提供这一宏观层次系统运行的调控机能。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宏观管理机制是以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运行为目标,以社会经济的总体战略规划为指导,以国家和地区持续的体制改革为背景,以宏观政策法律法规调控为手段,以具体的组织管理和监控为保障。其中,政策法规机制是构成系统场控过程的直接场源要素,是构建系统运行管理机制的主体,它又可进一步以产业、市场、科技、消费四个方面为基础,形成产业政策法规机制、市场政策法规机制、科技政策法规机制和消费政策法规机制。

[参考文献]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武义青,贾雨文.经济系统运行效能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闫军印,赵国杰.基于系统特征尺度的区域矿产资源规划与决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6,(11):78-81.

[5]花建锋.市场能量释放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3.

[6]刘家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管理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3.

[7]闫军印,孙班军,孙卫东,等.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8]杨先卫,阎 理.基于场理论的经济空间分析探讨[J].经济地理,2006, 26(1):20-22.

[9]闫军印,李彩华.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及其运行机制构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 30(3):412-414.

Research on the Managing Problems of Regional Social & Economic System Based on Systemic Fields Controlling

YanJunyin1,Ma Lusui2

(1.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2.Children’s Hospital of Hebei, Shijiazhuang05003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