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第1篇: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

“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使用频率在众多的教学方式当中也是最高的,所以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提问”能够让教学过程增色不少.一些通过巧妙设计的提问,比如和他们的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能够提升课堂的活力,增进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首先教师拿出长方形的模型,分别捏住模型的对角,然后向反方向拉伸,让学生注意在此过程当中模型的两组对边有些什么变化?变成了什么形状?什么又没有变?通过这样眼见为实的教学方式,结合合理的提问,能够让学生非常明确地了解到老师所想要教授的内容.学生能够理会到在老师对模型的作用过程当中,四边形的边长一直没有变化,形状从正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模型的四个内角分别由直角变成了钝角和锐角.

有趣的教学情境创建

在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引入“情境”概念,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起教、学的共鸣.关于这一点,教师应该应用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来作为“开场白”,用这样的方法来捕捉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思维重心能够迅速而较为激烈地转移到教学情境之中,让他们把学习当做是一种游戏的过程,从而不自觉地深入到教学过程当中.

例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头:夏日炎炎,小杜和小辉走到了一片西瓜地,西瓜地的老爷爷看两个小孩大汗淋淋,于是就给了他们两人一个西瓜让他们解渴.但是老爷爷却出了一道题:“这是一个完整的西瓜,你是想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呢?还是六分之二呢?”小辉想了一下认为6比2要大很多,于是就说:“我要吃大的,我要六分之二!”这时候,老爷爷开心地笑了.这时学生一定很茫然,老师应该立即通过合理地提问引起学生对于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把预先准备好的纸片西瓜模型拿出来,分别把西瓜分成两份、六份,然后分别取出其中的一份、两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用平常的数值大小概念来评定分数的大小是错误的,然后再次结合情境教授正确的分数理念.

突出数学的实际性

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应该尽可能合理地把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让教学更具有社会交际性.数学的本质就源于生活实际,它来源生活,又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经验基础,把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基础结构同课本上的知识点无缝的结合.这样可以使数学成为他们生活中能够看见、能够触摸、能够用得上的知识,能够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和社交中的重要性,而并不是乏味、复杂的理论文字.同时,学生在学习当中也能够感受到真实感和亲切感,能够提高他们用科学的视觉来审视生活当中事物的态度和兴趣.这对于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认识数学,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完善其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2篇: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策略

在新课程实施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必须要在宏观的层面上考虑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理念的问题。教师在正确的教学设计理念指导下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运用一些教学设计的总体策略与方法,往往能更好地执行课程新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一、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化

内容设计科学化,至少有下面两方面的内涵:

1.教学内容本身要有科学性,要做到内容准确无误,符合科学规范,教学内容更不能有科学性错误。笔者到学校听课时,就听到有老师说出了诸如“所有素数都是奇数”“圆台是斜圆柱”等错误结论,因此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内容本身的准确无误。

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也是科学的总结。

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教师应该首先考虑哪些教学内容是主要的,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要花多长时间,这都要设计得科学。例如,有些教师设计站1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这是可行的,特别是教师再通过学生对这1分钟的时间长度的认识,提出“我们可以用1分钟干什么?1分钟有什么用?关键时刻1分钟又有什么用?多个1分钟又能干什么?”等等问题,让学生知道时间的重要,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

例如,讲解1公顷的概念,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先计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得出面积是10000平方米,然后规定把10000平方米叫做1公顷,我们认为这种教学也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学生最后也不能形成1公顷到底有多大这样的概念表象。我们认为,为了给学生一种体验,给学生形成概念表象,教师可以用标准运动场来讲解。标准运动场是400米的跑道,一边400米,跑道的转弯部分不够100米,如果把运动场的跑道都计算在内,那就恰好差不多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这样一个标准运动场的总体面积与1公顷就非常接近了。

二、形式设计趣味化

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使用的载体形式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绝对不同。同样是做一个减法15-9=?有的教师就使用“破译密码”的方式,将答案6事前装在一个密码信封中,请学生破译这个密码;有的教师采用“送鸡毛信”的方式,要求学生将得到的答案送到印有标签“15-9=?”的信箱中。

在教学中,我们认为,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应该是我们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方案时使用的载体。小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主人公,神话故事里的人物,我们都可以借用过来进行我们的教学形式设计。比如,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的孙悟空、猪八戒、超人迪加、史努比、凯蒂猫、柯南、叮当等等故事人物,作为教学载体都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学生喜欢的活动或运动形式,也可以是我们用作载体的教学形式。比如,下面的形式不妨请我们教师借鉴地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中。

1.猜数字游戏;2.小狗翻卡片游戏;3.点爆笑游戏;4.摘苹果游戏;5.数学投篮赛;6.障碍跑比赛;7.动物运动会;8.过三关;9.数学游园会;10数学谜语等等。小学生喜欢的东西,喜欢的形式,都可以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作为载体。关键是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与小学生同喜同乐,同喜同乐的目的就是发现学生喜欢的东西,发现学生喜欢的形式。

三、结构设计生动化

要将一节课的内容整体考虑来进行设计,而不是一盘散沙式的,这里用一种形式,那里又用一种形式,这样整节课的连贯性就不强。只有通盘设计一节课,对整节课进行设计,一节课的结构与主线才能富有逻辑性。只有设计出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整节课,再配合前面所谈的对内容与形式进行巧妙设计,才能为那些善于语言表达的教师上好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设计“认数”这一课时,内容是有关基数与序数的知识,有个老师就是这样来设计的。将教学例题和习题,串联成“逛动物园”的户外活动情境。

第一环节,是设计成进动物园前的排队买票,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谁站在第1,谁站在第8,站在第6的人是谁?小明是站在第几?小明与站在小明前面的人共有几个?这里老师与全班学生一起经历基数与序数概念的建立。

第二环节,进入动物园,创设一种动物园挂满了灯笼,可是有几个灯笼还没有涂好颜色,不漂亮,我们来帮帮小动物们,好吗?然后开始从左起涂色,涂4个,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基数4要涂4个灯笼,而序数4只要涂1个,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差别。这其中还适当设计一些非数学的提问,比如,为什么动物园里挂满了灯笼?小动物们过得怎么样?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展开只要求集体回答或是一两个学生做代表回答就够了。

当然,这一步骤中,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可能会有学生不能理解基数4与序数4的差别,对出现的错误尽量要估计到,甚至还在时间上留有余地,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第3篇: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 数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

2、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⑴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⑵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

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⑴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⑵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⑴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⑵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1、必修基础课程。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必修应用类课程。必修应用类课程适宜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

第4篇: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37-01

课堂是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1.强化基础学情分析,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1 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1.2 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1.3 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整合内容,综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众多的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将相关的内容将融合到一起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高效的学习,综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时就将"时、分、秒"与"年、月、日"这两节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让学生全面地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年、月、日之间的等量关系时,我便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日与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将大的时间单位进行细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也让学生对时间有整体宏观的感知。如1年=12个月=365天=8760小时=525600分=31536000秒。当然,这些复杂的乘法计算是通过计算器得出的,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其中简单的等量关系。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却使得小学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课堂,从而使得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3.合作学习,实践操作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节的内容时,在教学了角的基本概念与测量方法后,我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组内的成员要互相出题,在画图与测量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有些学生为了增加测量的难度,故意画了一个与水平面不是平行的射线,并在此引出了相应的一条射线,这样的实践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4.总结反思,及时答疑

总结反思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使其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一些参考。另外,教师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了"运算定律"后,我就根据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总结,并反思了我的教学设计过程。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把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弄混,虽然对于一些算式的计算结果并没有影响,但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改正学生这种错误的方式,我便着重对学生进行了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这些练习题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典型题的总结来体会这两种运算定律之间的不同点,从而避免了学生学习的误区。最后,我再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以及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并争取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其次要巧妙地整合教学内容,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要进行课堂的总结与反思,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惑。进而真正地实现有效教学,构建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第5篇: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

一、观察情景图,收集商品的价格,分类

收集了部分商品的价格,我们来分分类吧!分类,说说你的分类理由。

分两类:30元 5.98元

82元 0.85元

25元 2.60元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

二、自学教材第88-89页例1

同学们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再小组汇报。内容包括:完成任务一:小数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习写小数;完成任务二: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三、学习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1. 学习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出示米尺及线段图,提问:1米等于多少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十分之一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

(2)为什么用0.1米表示,小数点左边为什么写0,(因为不够1米),小数点右边的1表示什么?(1分米)

(3)1分米、■米、0.1米这三个数量,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表示出来,它们是相等,所以说1分米=■米=0.1米。

那么3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你能表示出来吗?请完成任务三:

任务三:

观察思考:(1)几分米表示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2)几分米表示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3)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 ) 位小数表示。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再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只是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分数,如果仅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来思考小数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这个环节通过直观的线段图唤醒了学生对分数的记忆。通过长度单位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 学习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略)

四、反馈练习

1. 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2. 完成课本练十一第1题。3. 完成练十一第2题。

五、达标检测

1. 连一连

2.填一填

36.25元=( )元( )角( )分

7元8角=( )元

50.32米=( )米( )分米( )厘米

1米6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3. 我来当法官(对的打√,错的打?菖)

15厘米就是1.5米。( )

5.25可以读成五点二十五。( )

0.08可以读成零点八。 ( )

九点四三可以写成9.43。 ( )

小红身高1米10厘米,写成小数是1.01米。

( )

第6篇: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构成

教学设计是转化教学材料与教学过程过程的计划方案,在学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促进教学理论的更好实践,使得学科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是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较为有效的教学设计的知识能力、教学能力的总称。一般来说,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包含了对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方法以及教学设计技能的明确认识和良好应用。然而实际上,我国许多小学数学老师对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存在严重的教条化情绪,使得教学设计理论在我国没有得到较好的实现。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重点结合小学数学教与学特点,来剖析各教学设计技能的要点。

一、分析技能

分析技能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科、教材的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不具有绝对的关联性,没有固定的分析路线,但各部分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性。教师的分析技能则是将无序的各种流程通过逻辑思维制定出可操作的、切实的、符合学生学习教育的课堂目标。主要包含数学课程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问题分析、教学目标分析。

(1)数学课程分析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学学科的教育理念也顺应时生了一些变化,这些深层次的教学理念就需要数学教师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并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心理,合理的落实到教材的编排中去。因此,数学课程分析能力需要教师更加精心钻研和思考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材。

(2)学生情况分析能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以基础运算知识为主,正处于从抽象思考到具体形象思维形式转换过程。教师对于学生情况能力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既要考虑到一般条件下的数学教学情况,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学。

(3)教学问题、目标分析能力:教学问题及目标的分析能力主要包括了对小学数学学科内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分析以及扩展教学内容的分析。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材针对教学任务进行深入的分析,整合知识与学习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有效的教学途径。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并不只是包含知识目标,根据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应该合理设定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例如小学数学中《体积单位》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确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以及情感目标(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设计技能

分析能力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认知能力,而设计技能则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能力。设计能力需要建立在分析能力之上,根据对数学学科的正确认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而最终的设计目的则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设计及能力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1)教学过程设计:数学学科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数学知识存在严谨的结构体系,数学学习则需要循序渐进的遵守螺旋上升学习规则,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务必要有较为明确的整体优化意识。一方面,应该有整体的前期规划,同时也需要针对每个单元每个课时有针对性的设计。另一方面,课堂设计需要富有创造性和互动性,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

(2)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设计主要是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顺序的能力。教师需要谙熟各种适合小学学情的教学方法,并且在了解各种教学策略的目标指向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组合教学方案。

如上述《体积单位》的教学策略设计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分别设置了新课导入(多媒体教学)、新课教学(教具教学)、课堂练习(合作交流)、课堂小结(自我评价)等教学策略展开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那么体积单位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教师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具学生观察后让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物体的大小。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记住他大小,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课堂练习:说一说:那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把体积单位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在进行交流,特别是读法的交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体积,增强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3)教学媒体设计:小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的选择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学媒体,要注重各种教学媒体的优势,如多媒体具有一定的形象画面感,教具以及学具则可以展开一定的课堂探究活动等等。教师通过选择教学的媒体精心设计好呈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间。

(4)教育评价方式设计:根据小学生和数学学习的特点选择教学评价方式(如自评和他评)和方法(如作业、测验、概念图、档案袋、数学日记等),以及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和评价时机等的设计。例如以“等级+评语”这种辅以评语的批阅方式,注意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注重了挖掘习题的智力因素。

三、课后调整教学研究技能

调整技能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大前提下实施课堂教学,但是针对课堂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及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产生的设计之外的问题和需求的调整能力。尤其是针对数学课堂,小学生大多思维比较宽泛,因此很容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难以预料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课堂调整能力,既要能够及时的解决学生的疑问,同时也要注重到教学设计的整体进度。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课后调整能力,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惑,以及上堂课没有达成的课堂目标,及时合理的调整到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并且针对教学目标没有实行进行自我教学反思,对于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研究,不断改正自身的教学方式,从而不断设计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一个逐渐形成并且内化的动态过程。它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一直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高全,李学全.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7,(2):93-95.

[2] R.A.瑞泽,J.V.邓普西.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和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展示设计;教学改革;方法探究

如何更好地美化生活环境、营造舒适的生存和消费空间正在成为现代人共同关注的热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流行趋势。这促使社会对艺术设计需求持续增长,直接导致了展示设计教育的超速发展。社会的需求就是高校教学的发展方向。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新形式下尽快调整教学结构和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人民的需要也就成为各高校面对的严峻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分析

展示设计从课程性质上来说是环境艺术专业的专业平台课,恰好处于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而与其相关的辅助课程的选择与安排是否合理就直接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

展示设计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内涵的课题。依据展示设计学科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建构良好的、符合培养目标的教育体系,将展示的发展、演变及构成体系等全面而有重点地概括、归纳、提炼。作为一种综合性强的设计,展示设计在知识点上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边缘性,它涵盖了展示陈列、形象策划、视觉传达、空间规划等范畴;涉及了设计方法论、广告学、视觉心理学、人体工学、建筑学、材料学、技术学、环境学、营销学等课程的知识,在具体设计中强调的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体现。任何相关课程知识点上的缺失都将会影响学生对展示设计课程的正确理解与掌握。试想:如果学生不懂得平面广告的设计技巧、不了解人体工学的特点、不明白装饰材料的用途与施工的工艺;或者没有接触过电路、不掌握专业绘图与表现技法……学生的展示设计能从何而来呢?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课程体系科学性的破坏,当然教学也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觉得有困难。

二、在教学组织上要有侧重点

1.教学应该有专业特色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的展示活动都有“广而告之”的意义,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要学会用视觉传达设计和营造这样的环境空间。如:颜色、灯光、材质等。展场里根据主题和时间来确定展场空间的色调基础,是高调还是低调?是暖调还是冷调?体现出产品、品牌、特色,与周围的展位形成对比而不被“淹没”;要学会利用光来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掌握好亮度对人心理的影响。对于材质,环艺的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认识,通过材质肌理的不同给人的视觉感受从而达到心理联想的意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哪些道具便于携带?哪些便于安装?哪些经济又实惠?这些知识点都要活学活用。

针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展示设计中,不仅是策划者还是整体组织、安装者,所业在教学中就要教会学生运用课程中的设计语言来诠释展示设计,使展览更有设计的味道,运用展示设计中的空间构成元素,在有限的空间里更好地构建出来。在讲解展示设计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使其建立科学的设计思维、整体的设计观念,为学生进行真实设计奠定坚固的理论基础。

二、授课内容要新颖

在展示设计中,新技术的运用是很多的,现代的展示设计中,对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计算机的技术对现代展示设计最具有影响的成就之一。除了新技术外,交互式设计在展厅运用得非常多,可以使一些观众参与和体验的项目获得远程回应的效果。这些新的知识点都是科技的发展而带来的。对于教学来说,要顺应新形式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采用教学互动的形式,从而扩展学生接受新信息的渠道。教师在这个方面就要多加的引导,放一些实况的录像,让学生们能动态地了解情况。有条件的话,可以到展览馆进行参观,扩大眼界,身临其境去感受新技术的运用。

三、应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1.市场调查必要性

展示设计的社会性特征又要求其应当具有相应的实践性。因此展示设计的教学活动应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入手,要在注重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之可以在实践中检验自己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训练学生利用真实材料表现设计想法的能力。

展示设计课的教学在理论授课之后可以安排一个市场调研过程的。这个过程包括展示设计所用道具的市场调查和展示设计作品欣赏两方面内容。主要涉及各种空间的构成的元素的运用、原材料的性能比较、施工效果比较和市场价位比较。通过这种调研可以为学生们将来进行真实设计打下现实基础。具有直观又强烈的说服力,既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视觉经验,有效扩展他们的创作思路,也可以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明确的展示设计概念,尽快进入设计氛围。在调查阶段还可以加入一个对展示效果实地考察的环节,具体做法是:利用统计和问卷的方式,对不同商业场所相同客观条件下的展示区域进行观察,统计单位时间内的客流量,掌握其展示设计亲和性好坏与否的第一手信息。同时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顾客对该场所展示设计满意程度的调查,了解顾客对该设计的认同情况。这科调研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展示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设计必须注重务实性与亲和性的设计观念,并使其在实地调查中切实体会到人的需求对展示设计的巨大影响力。

2.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当学生通过实践在头脑中建立起科学而整体的设计观念时,教学的重心就应当转变为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环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以后,要求做一个实际的方案,最后的呈现形式就是沙盘的制作,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先充分调动自己积累的技术和实践经验给以指导。同时也可以进行项目管理教学模式,所谓“项目管理教学模式”就是把一个实际的项目,作为教学的依托,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相关的展览馆的布展,结合“项目管理教学模式”,同学们以小组分工负责的方法进行工作。从布展初期的金属展台、展具的安装,展品的对号入座,展示布帘的对齐与修饰,到布展高峰协助展品上墙和模型摆放,以及展览开幕后的现场管理与维护,在能力上都能得到锻炼,另一个方面,可以通过参与本次展览,扩大了学院与企业、设计艺术家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了我院及展示专业的知名度,学生们的设计意识通过与大量展品的接触获得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展示设计》课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注重科学性,在教学组织上应有侧重该专业的特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相接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发展,我们要转变以前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去体验和探索更多、更优秀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篇: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育理念;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了著名的“三中心”理论,即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个人经验为中心,认为教育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活动去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就应该结合儿童原有的认知水平,预设能有效发展并形成新的认知水平的学习研讨活动情境,然后精选材料,组织教学,致力于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和谐发展。

一、活动的设计要增强数学味,减少活动味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于是为了让数学课教得“精彩”“漂亮”,一些教师便冥思苦想、牵强附会地进行数学活动设计。但这样的活动设计的形式只是框架式、教师主导式的,活动设计是为了凑热闹,为活动而活动,这样的活动设计显然是注重了活动味,而淡化了数学味。反之,我们在课前设计时,就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一定的体会、感悟,引发他们较深层次的思维体验,从而增强活动中的数学味,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活动设计要增强价值量,控制活动量

许多教师片面地理解“数学教学=活动教学”,认为数学活动量越大越好,这样,学生的确动起来了,但大有泛滥之嫌。如此繁多的活动,让活动失去了原先的意蕴,预先设计的目标也就无法完成了。如“角的初步认识”,本课的知识点繁多琐碎,有位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1.创情境,通过猜迷引出课题。2.出示各种实物,感知角。3.出示图片,抽象出角。4.学生探究:角的组成,了解各组成部分。5.拿出纸片,折角。6.拿出学具,演示角。7.学生做操,巩固角。8.排序,选择几个不同大小的角,让学生拿在手上,站到讲台上排序。9.比赛找出生活中的角:生活中处处有角。

细看这9个环节,其实很多活动与学生上课内容相关不大,如第1个环节:猜谜语,完全可以省去。第8个环节对学生要求太高,第一次接触角,连概念都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做好排序呢?试问,如此繁多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思考、反馈等过程如何实现?显然,这样的活动设计价值体现不大,繁多的活动剥夺了学生最佳的思考时机与时间。

三、活动设计要增强有效性,减少盲目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活动,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活动只是教学策略,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因此,我们的活动设计意图要明确、目标要准确,这样活动的有效性才能体现出来。比如,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我们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分组合作开展有关数据的测量、记录活动,学生通过对大小不同圆形实物数据的收集,潜意识中就会形成数学问题: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教师再将各组收集到的数据罗列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分析。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蓦然发现:同一个圆中,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由此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再利用圆周率探讨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他们有情感投入,对所获得知识的过程印象自然是十分深刻的,对知识的理解也是较透彻的,这样的数学活动设计显然是十分科学有效的。

四、活动设计要精心选材,优化组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精心选择那些与揭示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再放手让学生去操作。

例如,一年级的“找位置”一课,要让学生学会辨认方位,学习前后左右、行和列的概念。教师首先确定好行和列,从左到右、从前到后,按几行几列来分,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张设计好的教室座位图,让每个学生从图中找出自己的位置并贴上自己的照片。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精心选择活动材料,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五、活动设计要预留学生思考时间

小学生有好动、浮躁、容易遗忘、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够持久等特点,倘若一节课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活动上,他们难以学到知识。因此,在有限的40分钟内,教师应合理分配好各教学环节,在课前就应对各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做好分配,特别要把学生静心思索、反思本节所学的时间计算在内,留有余地,让学生好好理一理、静一静。唯有静静地思索体验、顿悟,学生才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每次的教学活动后,教师不妨安排几分钟让学生独自静静地思考:在刚才的活动中我表现得如何?同学们表现得如何?哪些方面我还需要努力改进?在这块知识点上我掌握得如何?简简单单的几个问题,短短的几分钟,使课堂真正拥有一方“静土”。

有的探究活动,不一定非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果能够让学生独立探究的,也可以放手让学生个人独立进行尝试,在静静地思考中,完善和发展个人的数学素养。对于完成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不妨让他们重新组合,一起合作分析探究。如“分数的乘法”,教师抛出问题: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这一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的合作讨论才能完成,只要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静心认真地思考,相信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得出结论。

合理的数学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应该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发挥活动应有的作用,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英键,《杜威活动课程论的本质特征》[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刘克兰,《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9篇: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优化设计;课堂;实效性

一、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t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目前,职高文化课的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学业负担,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职高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出发,结合职高学生的专业特征,激发职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课堂教学过程活动的设计是关键。只有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有四条标准: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如何才能使教学过程更有效呢?本人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浅陋的分析。

1.以“学生”为基点,发挥教师的因“材”施教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以职高学生为“活教材”,以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为基础点,以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作为发展的条件,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进度、难度、呈现方式等,来保证与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相适应,达成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职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提前预设哪些知识是“历史的空白”,哪种逻辑思维模式学生无法马上接受等等,同时预备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中,本人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预测学生可能对0~90°间特殊角的正弦值、余弦值的掌握不是很好,预测学生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难以理解。因此,本人先对0~90°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中的符号进行复习。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0~90°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中的符号的记忆和理解不得法,于是,跟学生一起探讨0~90°特殊角的正弦值之间的“奥妙”,以及“互余”的两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对三角函数值的准确记忆;与学生一起回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求法,让学生重新领悟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中的符号与哪些(象限当中点的横坐标、纵坐标的正负)有关,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这正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效果。

2.以“内容”为中心,发挥“情境”的纽带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情境,将教学内容通过情境的纽带作用交织在一起,让枯燥的数学概念、繁琐的数学计算、抽象的数学理论等扎根于情境,通过超越情境,改变情境,以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对于职业高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即使把教材讲得再深、再到位、再透彻,如果没有情境的创设,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所以,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具有探究活动的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模拟情境,挖掘主题情境所负载的数学内涵。

3.以“教师特长”为辅线,展示数学的艺术性,体现教学的魅力

“教师特长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所特别擅长的、可以辅助提高教学效果的某种技能或技艺。”职高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将自己的特长融入数学课堂中,用教师自身形象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数学”赋予的内涵与艺术,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有效的服务,为数学课堂教学增姿添彩,可以彰显数学课堂的魅力。比如,号称“动画大师”的陈老师,在“多面体的表面积”教学中,将数学课件做得美轮美奂、栩栩如生,全班学生和听课的我们无不为之动容。

总之,在职高数学教学中,要达成课堂教学有效、高效,作为职高的数学教师,必须适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包括历史的、现在的,采取必要的措施,设计有趣、有用、有价值、有魅力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