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观念固化,评价标准单一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未跟上国家新课改步伐,未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采用的仍是“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过分强调教师的威严,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仍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对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认识不足;某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解上存在误区,例如,有教师认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只会使学生在实验室打闹嬉戏、浪费时间,根本学不到真正的知识;部分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高考升学率,教学内容仅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单方面、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甚至挤占学生周末的休息和体育锻炼的时间,未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就评价方式而言,分数仍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人格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了激励学生考取更好的成绩,一些教师往往将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与考试分数直接联系起来,甚至在学生的褒扬与批评方面有意袒护高分学生,最终造成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错误观念,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等行为。目前,应试教育之风盛行,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仍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欠缺
专业素养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高中生物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学生会问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就必须具备全面、扎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而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有所欠缺。有关调查显示,一些地区高中生物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甚至出现教师短缺的现象。
(三)职业倦怠突出,心理压力过大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重复性的工作,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严重。调查显示某些地区高中生物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个人成就感丧失严重。严重的职业倦怠表现为:工作热情偏低,情绪不够稳定,教学中安于现状,不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提倡表现冷漠。目前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结业考试和高考的双重压力,还要承受着来自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重压力,高强度的职业压力易使教师忽略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
二、从教师方面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清自身的主导地位,还原学生的主体角色,善于从工作当中总结经验,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教师要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需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转变观念,丰富评价方式
针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师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的现象,首先,学校需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可通过学校宣传教育、专家讲座、同行交流等方式开展。其次,教育部门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联系当地学校、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切实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再次,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需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与考试成绩成正相关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此外,评价学生的方式应多样化和科学化。实验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动手能力等适当量化,加入总考核测评。日常教学中,可对学生平时生物课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和准确、是否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与人相处是否和谐、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适当进行点评和勉励。期末生物总分测评中,应将学生的实验课表现、日常表现、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等以一定百分比的形式加入。
(二)升华知识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内容覆盖广泛,涉及范围涵盖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免疫学等。因此,专业知识结构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具备丰富、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满足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此外,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技能,将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最佳方式传递给学生。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有多种途径:可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并结合到自身实际教学中。或者通过网络视频或现场观摩优秀教师授课方式,也是提高教学技巧的有效途径。还可通过同行相互听课和评课,了解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定期总结,努力完善自身教学观念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三)创新工作方式,避免职业倦怠
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压力、职业幸福感存在一定关联。教师创新教学和管理方式可避免职业倦怠,第一,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增强教学的新颖感;第二,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第三,关心关爱学生,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从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肯定学生,而不单从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第四,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和终生着想,而非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和当前利益;第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减少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注重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1.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学生需要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来指导学生,同时要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缘由。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种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予以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也是一个辅导者。
二、用好教室这块阵地。推动素质教育
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合理开展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室这块主要的阵地。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大约有20年的时间,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在学校中的教室里度过的。高中的学习生活是我国学生知识掌握最充实又是最累的学习阶段,生物是高考必考的学科之一,应该如何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呢?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有哪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美国的生物圈二号没有成功?人类能在月球上能生活吗?……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的课改条件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无机元素组成有机元素,有机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既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形成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是极为重要的。
3.根据不同的章节和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1)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每复习每一节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该节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和考纲中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2)巧析高考题,做到举一反三。
(3)可以做定量的巩固练习,但不能拿“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不要让学生去做大量的题目。对所做的每一道题,要认真精选;对出的题量严格控制。学生做完题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改变出题的方向、考查点,做到举一反三,这种做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有效,也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
(4)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几年我省的生物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生物高考题是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生物高考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每堂课上,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情景,引导学生去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作为一个学科教师,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期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立下学习生物学的志向,但却有可能也有必要在普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同时,让一些热爱生物学的学生脱颖而出。
(6)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7)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生物教学;创新教学
素质教育是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培养素质人才、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经过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措施,可以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 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面临素质教育,对我们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真正在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自主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如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深化急剧,原有知识的陈旧率越来越快。在此状况下,在学校中所学得的知识犹如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因为教师的职业具有“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双专业特征,所以教师要具有充实、深厚的业务功底、迅速灵巧的解题能力、科学准确的知识结构及先进的教育思想,还要注意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取,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努力做到一专多能。
另外,随着多媒体教学开展,如投影仪、计算机、录像机等先进教学设备的广泛使用,也要求教师必须加速学习,以适应教学需要。自然学科的教师也需要涉猎政史地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就应该随着知识的更新与深化,孜孜不倦的学习,以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才干。
2. 转变教学方式,开展创新教学。
菲律宾大学赫兰德博士在总结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所起作用的基础上指出,对教师来说“开拓能力是使教育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适应自然科学和社会形式的变革,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作出贡献而必须具备的某种能力”。
教师既要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又要结合新时代下的教学特点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使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创新是灵魂,发展是硬道理。教学中要借鉴融合各派先进教学理论,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创新教学设计,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努力实现教学相长。同时,要求教师有因人制宜的创新能力及教育教学中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
3.及时总结,实现新突破
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上的每一堂课都应体现出清晰透彻的思路、深入浅出的讲解、耐人寻味的启发、幽默风趣的语言、敏捷的反应、现代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等,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切忌程式化、模式化教学。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完善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具体办法。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课题时,我首先给学生作出了如下假设:假设你像小说中所说的人物鲁滨逊那样,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下面有两种生存策略,你认为哪一种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策略一:先吃鸡,再吃玉米;
策略二: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再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听后,马上来了精神,激烈的讨论起来。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仅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策略一,而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策略二。选择策略二的学生解释了他们选择的原因。即:可吃玉米,又可吃蛋,而且可吃鸡,吃的多了,维持生存的能量多了,生存的时间自然也就更长了。我听后笑着说不管是选择哪种策略,同学们都经过了主动认真的思考,但是我非常赞同选择策略一。为什么呢?接着,我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也就是说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上一个营养级传递下来的能量就越少。人在此食物链上处于最高营养级,食物链越长,则其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维持生存的时间就越短,而食物链越短,则其获得的能量就越多,维持生存的时间就越长了。经过这么一分析,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并不是吃得多就代表生存的时间就越长。不但增长了他们的生活常识,而且对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也有了深刻认识。更重要的是贴近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高了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2. 改进课堂教学,实行探究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深入进行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生物学教学应使学生学习比较系统的生物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展师生双向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习方式。例如在讲解“绿色植物的色素种类及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大棚蔬菜和地膜育秧为什么都采用白色的薄膜覆盖?这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样的联系?然后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一种尊重学生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决定教学效果有三个主要因素:认知的前提能力(基础知识)、情感的前提特性(参加学习的动机情感)、教学的质量。实验设计之前必须深谙实验设计的原理。通过实验内容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准确性原则――设立单因子变量。通过分析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揭示过程使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挖掘教材中的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在现行的教材中对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内容没有专门的系统阐述,而是把它们隐含在教材的实验内容和生物学史的内容之中,这就要教师应善于发现并挖掘出教材中的隐含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
例如复习“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时,通过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的细致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思想;通过比较对照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设计科学性原则――设立对照组。
除此以外还可以适当补充经典实验(如伞藻的嫁接实验),优化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实验。着重让学生了解实验者的实验意图,认识实验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验设置的实验条件的目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在明确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后,只有通过必要的实验设计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强化实验设计训练,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必经之路。创造力不是凭空臆造,只有能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可称得上能力。
三、注意学科间交流,树立统一性原则。
生物学科与多种学科的学习相互关联,知识之间具有统一性。例如与政治学科就有很多关联。世界是物质的,无论何种生物,它们的身体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以及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构成的。每一种生物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形式,生物体的其它各种生命活动,如生殖、发育、遗传和变异等,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生物体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实现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生物体自身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物体的内部结构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虽然生物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各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谁也不能孤立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自然界中的生物,虽然形态各异,多种多样,但都体现了统一性,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都遵循共同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所有生物都依赖于它的生活环境而生存;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影响着它周围的环境。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细胞的水平来看,细胞有分裂、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个体水平来看,生物个体有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物种的水平来看,生物界种类繁多的物种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发展而来的;从生态系统的水平来看,有群落的演替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等。所以,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如此,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教学内容中所含有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素材是十分丰富的,我们要认真领会,不断加深认识,并且把它们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
总之,素质教育下的今天,只有努力做到这些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契机无时无刻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能深刻的研究,很好的把握和正确的实施,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得到能力与知识的全面提高,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来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素质教育;探究;综合;高效课堂
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素质教育”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颇多,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依据社会和人的发展实际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中国教育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等教育正面向大众化的高层次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而做为整体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奠基石”的基础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相应要发生改变,推行素质教育不不仅要在中学阶段推进素质教育,而且要做好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优质人才。“钱学森之问”的实质也在于此。
然而,在轰轰烈烈倡导素质教育时,经过问卷调查,随堂观摩法,走访生物教师,我们发现 :至今许多地区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理论与实践并未真正结合起来,形式上的教改却并未取得实效。
高中生物学是中学阶段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充满神秘的学科特色,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倡导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今天,研究学科特点,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培养出合格人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彻和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到为学生、为社会的发展着想,这是每一个中学生物教学者应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通过从学生与教师两个层面的调查,我发现,高中学生对于生物学这门自然学科的认识和学习兴趣还不够足,对于培养自身生物科学素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观念还不够强。
一、贯彻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还是在于如何激趣,如何引发学生的热爱
教师要善于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研究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而广泛的兴趣,教师要精心组织、梳理教材内容,找准学生兴趣的最佳触发点,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兴趣。让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去力争自身的不断完善,拥有开发自我潜能的欲望,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挖掘人的天赋条件,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中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境引疑以境诱思,运用问题教学,聚焦学生思维。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一个好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不仅给学生以思维和活动的导向,更能将学生的思维聚集于探究的过程、思维的方式和方法上来。[1]加强问题意识培养,能打造高效地生物课堂,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主体观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发现问题,探究答案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性学习要以生物实验为依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以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习惯,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安排好小组合作探究的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参与,密切配合,能够真实地了解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体验到探究学习带来的快乐。[2]积极开展实践探究能力培养活动,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亮点资源,并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联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熟知的内容入手,想方设法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积极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兴趣及强大的内驱力需要情境来激发。生物课堂需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好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多媒体创作出声音、画面、动作一体的课件,对学生的感官系统进行强烈的刺激,让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到情境学习的真实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有效的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觉得更加轻松愉快。同时,视听觉的协同作用,能提高学生们的记忆理解效率。
三、构建高效课堂
在日常教学中,探究活动和实验,模型建构,小组内、全班同学间合作交流 ,问题情境创建和模拟等教学方法不经常在课堂上使用,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单调的讲授课堂教学效率往往不高。要实施好素质教育,课堂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改的着力点。
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方法。教师要设计合理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案,转变观念,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层次化,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的能力,尽量多安排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主动性,凸显目标教学法,实施有效教学。将教学目标的实施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真正把学生的发展目标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际
将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渗透STS教育理念,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是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关键。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其思维往往具有独特性、发散性、新颖性等三个特点。实验教学恰好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目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
1、实验目的的强制性不利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
2、实验步骤的固定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空间禁锢在固有的步骤上。
因此,应改革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变封闭式的探究为开放式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实验设计类的题目,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地去创造和设计,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并进行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由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必要时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去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包括实验的设计,实验用品的准备,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记录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概括、综合能力。
对于考试,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意味着不考试,不看重考试成绩,因为考试是检测学习效果的一个必要途径。在对教学改进的建议中有学生提到希望多注重细节、多重视基础。在落实高中生物教学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也应注重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教学,优化习题,试题,改革命题形式和考试形式对实践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向学生传递基本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促进其理解掌握基本概念、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练就适应素质教育的本领。[3]
结合最新2013年生物高考试题来看,考察的内容都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除了遗传知识中需要少量计算题,实验题需要适当分析理解外,其他知识基本上都是我们课堂中学习的基础,当然这也需要学生全面的掌握重要的基础知识点,另外,对于遗传方面的练习题要多加练习。
五、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生物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要加强学科内各分支之间,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的综合
根据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比如,正向-逆向、发散-思维、求同-求异、逻辑-直觉、对比-归纳、拓展-延伸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会突破既定的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新结构,论证独特的新思路。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很明显。结合这一点,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和训练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众多的知识点串成线,结成网,叠成块,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实现知识之间的正向迁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大知识获取量。今后高考的发展重点是培养与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继续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应更加注重激励和挖掘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4]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及相关内容,积极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多方位充实利于开发学生潜力的因素,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启蒙、培植,拓展。生物学科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自然科学领域发展的排头兵,其研究的内容不但涉及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而且更深入到微观的分子水平,从基因、DNA分子水平上去研究人类生命的起源、进化、疾病的发生以及人类日益面临的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污染、健康的危机。因此,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更为有效地实施STS教育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将是一个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教育话题。[5]值得我们去共同探讨,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实践高中生物素质教育教学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王三凤.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12(28)
[2] 刘凯春.浅谈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 刘梓强.理综能力培养中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D].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2003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创造能力的形成。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该学科的特点,积极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素质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教学中讲解到细胞癌变时,教师要重点分析原癌基因被激活的各种条件,其中就有化学因素的作用,引出吸烟能使人患肺癌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从而警示学生吸烟的巨大危害,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激发其自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要通过提高预防疾病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与减少各种传染病的发生。要通过遗传、生殖与发育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计划生育、禁止近亲结婚、优生优育等政策的重要意义,促进优生优育基本国策的实施,推进全民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素质教育的实施解决了老师与学生的作业过多过重的问题,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问去发展自己。但同时也要求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1、采用学案教学法
为了节省学习时间我采用了学案教学,将每一节课的内容以学案的形式细化目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做好预习找出学习中的障碍,从而在课堂上有目的的进行讨论解决实际问题。每节生物课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将提优补偏落到实处。在让所有学生都达标的同时,又使尖子生得到了进一步的能力提升,从而培养了全体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都有成功感,力求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2、选择现代最优的电化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的最优手段,因为:(1)电化教学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呈现事物的形象、演示事物的变化过程,为识记概念、原理、规律提供视听感性材料,有利于突破生物学教材中的难点。(3)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研究资料表明,人类不论是感知比率还是记忆比率,视觉和听觉最大,而视觉和听觉协同活动,效果最佳。
3、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教学模式
目标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是很适合高中学生实际的。因为,目标教学通过明确目标、目标的实施、目标检测以及矫正补救等环节,不仅能让基础扎实的学生首先达标,还能通过矫正补救让基础差的学生达标,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素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技意识的主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包括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等。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① 每一个实验的目的,了解实验仪器和装置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材料的培养和选择;②了解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③ 能够解释实验的原理和结果;④ 学会绘制生物图和填写实验报告;练习或学会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实验完成后,清洁、整理实验用品和实验室,养成善始善终的习惯。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实在做不了的实验,我就利用电化手段让学生看视频,这样给了学生以直观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1、是开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
要通过生物课本中物种起源、进化证据及其学说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起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观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并对唯心主义神创论,事物是孤立、静止的观点进行批判:要通过生物和环境关系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起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的特点。生物与环境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对立与统一的观点。
2、是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要通过学习,了解到我国所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品种,理解我国在防治人类重大疾病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在生物科学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从而培养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要通过对动物行为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爱护自己的群体、爱护自身生存环境是各种低等动物所具有的天性,而人类作为最高等生物,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与国家.更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3、是开展法制教育
要通过对动物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强,切实履行好公民的责任与义务;要通过《森林新疆兵团建工师一中 王婷法》《环境法》及《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的学习.教育高中生遵纪守法,树立起法制观念。
优化练习,提高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要从习题与试题人手,不断改革题型,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积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部分的内容时,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与思考性的问题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子女与父母的长相、性格异同的观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等进行观察与思考,以使得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学科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所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素质具体落实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全面激发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中心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l]刘静,从生物教学谈科学素质的培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素质能力;培养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更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是体育教学工作者一直致力研究、探讨、解决的课题。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
一、抓思想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态度
很多高中生不重视体育教学或者认为体育没有用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转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不正确、不积极的态度。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原因,可以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归纳起来包括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直接动机即与体育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体育本身很感兴趣就是学习的动机。间接动机则是根据学生自己的意志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两种学习动机,把学生的直接学习动机逐渐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转变对学习体育的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二、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能力
不论什么科目都需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索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的学习形式生动活泼。组织学生互帮互助,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定与调节等都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其练习的自觉性。教学中还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寻找完成任务的多种方法,创造性地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技能去探索。例如,教学跨越式跳高时,在学生掌握了动作要领及要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多种姿势跳过横杆。通过探索,学生会想到挺身式、剪式、卧式等方式,当然教师对学生想出的方法要去伪存真,择优使用。如此,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学习教师传授之外的体育技术、技能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选择时机,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坚强、乐观、不怕困难的品质,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引导学生建立美的概念,把美育贯彻于体育教学、锻炼中,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从心理、形体方面逐渐适应到完全接受,促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注重体育功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初中体育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每一项体育活动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教师要擅于挖掘这些元素,让学生锻炼好身体的同时也有一颗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田径课是初中体育运动的主要项目,是其他各项运动的基础,但是针对田径课枯燥、练起来比较辛苦的特点,教师要积极优化教学过程,注重挖掘田径教材中的健康教育元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毅勇敢、吃苦耐劳、奋发进取、开拓竞争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球类项目的训练中,要积极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胜不骄、败不馁,学会关心他人,以集体为荣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主要以身体练习为手段,通过身体反复锻炼。达到掌握理论知识、增强体质、发展体能的目的,而这一目的的达到需要学生经过漫长、辛苦、激烈的积累过程。因此,要激发、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加强意志、品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改变学生的主观思想。培养他们对体育、健康的正确认识,使他们明确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保持健康,还可以调节情绪,促进智力发展与意志品质的形成等。
五、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当电视台在转播奥运会或亚运会等节目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一些重大赛事录制下来,然后在室内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让学生充分感受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热血场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此外,还可以插播一些运动员幕后训练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运动员取得胜利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以此来树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坚强意志。教师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精神教育,增强他们的思想品质建设。
总之,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体育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实践,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智慧,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素质能力锻炼和提高的场所,成为真正的优质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翠英.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浅探[J].黑河教育,2010(10).
[2]王秀波,吕海涛.体育教学与能力培养[J].林区教学,2009(02).
[3]韩冰.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09).
【关键词】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课内外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55-01
目前我国在教育界提倡“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但是在“高考”指挥棒下,语文教学的一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和素质教育相抵触。仔细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倾向:
1.简单地注重文本内容,而不注重文本的思想文化。
2.只注重学生智育的培育,而不注重学生美育方面的熏陶。
3.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4.只注重自己的课堂教学,而不注重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吸引。
5.只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严格管理学生,而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言蔽之,在高中语文教学整个过程中,只注重: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被完全抹杀了。笔者在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课内外教学,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资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何为人文精神,其精神内涵为何物?简而言之,就是指: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例如,在《包身工》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人书”的常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室内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结合中央电视台的《早间新闻》栏目,使学生了解到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觑觎我国的事件等,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学生们义愤填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倍增。随着长时间的熏陶,耳濡目染,学生们所关注的不再是个人之间的鸡毛蒜皮;其视野开拓了,心胸也变得开阔了,情操也变得高尚起来了。知道了关心“人民的冷暖”;知道了“扬善和惩恶”;知道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阅读课外“经典”,活跃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阅读课外经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可以突破把学生的兴趣从僵化的语文教材中吸引到风格各异的课外阅读材料中。我教学班级的学生的课外经典阅读分为两条线进行,一条为寒暑假课外阅读,一条是平时每天的课外阅读。在每天日常的课外阅读中,我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每一必修、选修模块指定的名著导读书籍之外,还要求学生尽量订阅或借阅《读者》和《意林》等课外杂志,在这些刊物中,有很多美文,除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之外,学生还能在其中感受到许多哲理思想,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文章的鉴赏水平和阅读能力。在寒暑假的课外阅读中,我一般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一至两本,例如《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朱自清散文》《鲁迅文集》等等。
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别林斯基也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所以我们在要求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时,务必要指导学生选择积极的、进步的、有益的书籍去阅读,否则不但浪费高中生的大好时光,还会对高中生起着一个负面的影响作用,不利于高中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三、改革监考制度,健康引导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种田怕草,读书怕考。”这是学生普遍心理的反应。考试是教学过程检查学生学业水平的一个阶段,笔者认为,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就可见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如何,所以在监考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吉林市的《江城晚报》就吉林市某校的“无人监考”现象组织过一次专题讨论。在该讨论中明确了一个问题:无人监考的制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一定的积极教育作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明白,只有“自胜”,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同时无人监考也可以使学生明白,不能自欺,要做知识方面的“真人才”,而不能做“假人才”,不能欺骗老师和家长,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货真价实”的人才。
笔者在一次学期期中考试中,试行了无人监考的方法,考试结束后,和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上学期期末考试中作弊率为15%,此次考试中作弊率仅为1%。同时又在学生中间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感,他们认为,无人监考维护了他们的尊严,使他们获得了自尊感。事实证明:无人监考作为一种监考手段,它的效果比有人监考的效果更佳,最大的好处就是:它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尊,培养了学生的自律意识,这对于学生今后人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这个指挥棒下,我们不能盲目地屈从于“应试教育”,而应该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下大功夫,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只培养出“高分”低能儿,而要培养出“货真价实”的人才,只有这样,他们在走上社会以后,才能找到适应自己的岗位,才能在岗位上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存贵.《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探析》[J].学园.2013(24)23-24.
[2]国永跃.《精心设计语文活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质能力》[J].赤子(中旬).2014(02)36-37.
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新世纪的专业人才和劳动者必须具有新的素质。从时代要求来看,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职学生面临的将是改革更加深入、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状态。这势必对专业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树立“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意识;二是要有科学意识, 努力创造科学、进步、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是要有创新意识, 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 四是要有群体意识,热爱和关心集体,善于与人协作共事;五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所有这些, 都必须靠加强素质教育来实现。
2.从职教特色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替代全面的素质教育。所谓职业教育, 本质上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谋求和从事社会职业的能力的一种教育,而人们谋求和从事职业的能力是多样的、变化的,并不是单一的、不变的。因此, 职业教育的特色, 在于突出素质教育,为受教育者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教育更是如此。然而,现行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按照设定的职业岗位进行固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这种单一教育模式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所以, 必须通过素质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来,不能不加强素质教育。
3. 从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教育目标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高职专业的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 在教学改革上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发必须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 必须与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相适应。高职专业课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为目标,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突破学科的完整性,强调技术的应用性, 推行课程模块化教学, 同时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而现行的应试教育, 恰恰同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相背离。因此,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4.从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看, 加强素质教育尤为重要。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处在19~ 25 岁年龄段, 是生理和心理都最旺盛的发展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大的阶段。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已经被设定的就业上岗前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而且评判他们学业好坏、能否毕业的主要标准是专业学习成绩;加之现行教育体制对大专学生发展空间的制约和社会对大专学生的价值定位, 使为数众多的大专学生群体难以得到人格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些, 是导致当前大专学生各种复杂心态和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因此, 大专学校惟有加强素质教育, 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的空间拓展创造条件, 打好基础, 大专教育才能具有吸引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应重视的问题
1.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素质。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改革必然导致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 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人某些暂时利益;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秩序的改革,从推动社会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角度来看,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最终使全体人民受益。从而正确理解改革的各项重大举措, 正确对待个人的利益得失,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改革, 做改革的促进者。
2.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参与竞争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 竞争是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法则, 是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竞争是无情的力量, 势必导致优胜劣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竞争是公平的有序的竞争, 竞争必须遵循法制原则和市场原则;竞争可以使人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竞争, 积极勇敢地参与竞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3.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深懂得: 现代化生产要求树立开放的意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基础上的, 需要用真诚和热情去浇灌; 社会人际关系是复杂的,要处理好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有科学态度和正确方法。从而使学生不为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畏惧和彷徨,树立博怀,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和共事,善于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和依靠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4.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自我约束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刻了解: 任何社会正常秩序的维系都离不开法纪和规范,任何个人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有自我的约束; 自我约束是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 也是人成熟的标志, 任性和放荡是个人成长的大敌; 自我约束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 只有加强自身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的修养,才能增强自控能力、促进人格发展。从而促使学生提高遵守法纪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上不失足、少失误。
5.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基本表达的素质。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 表达是社会联系和沟通的桥梁,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也是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工具; 表达是通过语言和文字实现的, 一定的语言和文字修养是表达能力的基础, 学会表达是一门学问, 只有潜心学习、努力锻炼才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克服表达能力方面的盲目性, 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自觉性, 增强学习求知和求职就业的广泛性。
6.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战胜挫折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深懂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矛盾的斗争中实现的; 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缺乏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要在困难中前进、挫折中奋起,需要理智和意志。从而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 增强勇气, 树立信心, 讲求方法, 顽强奋进, 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
【关键词】认知;情感;人本主义;英语教学
一、认知和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密切关系
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强化和调节的功能。积极、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而消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则起着抑制和阻碍作用。情感对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可以调控学生认知的选择性;(2)能够提高认知的积极性;(3)导致认知优化;(4)能够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5)有利于认知内化。
语言学习情感问题的研究作用主要为:(1)情感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效果。消极的情感因素,如焦虑、紧张等,都会影响学习者潜能的发挥。如果消极的情感因素对学习者影响较大,那么,再好的老师、再好的教材和最好的教法也无济于事;相反,如自信、兴趣、动力、愉悦等积极的情感因素,则能创造出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2)解决情感问题是促进人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情感不仅是语言教学和教育本身的问题,而且是人的发展问题。语言教育应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认知,也要关注情感,从而达到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即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同时身处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而且注重从做中学。
早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就提出了情感(affective domain)与认知(cognitive domain)一样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到50年代,他们更进一步提出了包含兴趣、动机、参与等诸多因素在内的学习过程中“自我”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Maslow)、罗杰斯(Rogers)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开始兴起,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该目标就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二方面统一起来。罗杰斯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统一过程,谁重视“情感教学”这一“非正式课程”,谁就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内在驱动力会激励学生最终走向成功。
三、关注情感是达到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基本要求的一个方面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抱着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实效性,这既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从事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摆脱过去旧观念的束缚,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成长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
卢家楣教授(1999:2)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中写道:“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
知识的构建伴有情感的构建,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认知和情感的互动,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高职生目前英语学习中存在学习动机不足、焦虑等不良现象,教师更要充分认识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认知和情感互相影响和促进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建构积极的情感,减少他们的学习焦虑程度,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内驱力,以达到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
四、英语教学实践的迫切需求
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注意到学生的一些举动,如Arnold(1999:66)的书中总结出的语言焦虑迹象大体可分为四类:(1)回避:如“忘记”答案、装出粗心的样子、有莫名疼痛、迟到早退等。(2)身体动作:如扭动、玩弄头发或衣物、抖动身体等。(3)身体不适症状;如抱怨头痛、肌肉抽动、身体部位外语学习焦虑的迹象。(4)其它迹象:如用功过度、有完美主意思想、回避社交、不敢正视他人、有敌意等。焦虑可能是最妨碍语言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与不安、失意、自我怀疑、紧张等不良感觉有关。学生所表现出的这些行为也反映了他们内心对于英语学习的负面情绪,如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这些表现,由此所带来的后果将会很严重,甚至会导致学生完全丧失学习英语的意愿。而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否能够妥善解决学生的态度、动机、自尊与自信、焦虑等情感因素及由此引起的情感问题,对于能否提升英语学习成效、能否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李银仓.论外语教学的情感目标[J].《外语教学》,2005, (3): 68-7l.
[3]卢家楣. 《情感教学心理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4]卢家楣. 《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柬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 实践与方法(修订版)》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