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论学习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要善于在转变观念中创业创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要转变惟书惟上的思维定势,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念。把思想观念建立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视野。要摆脱经验习惯的束缚禁锢,树立勇于改革、大胆实践的观念。要正确看待经验和习惯,不能一味地把过去的成功经验当做灵丹妙药,自缚手脚,要勇于跳出经验的束缚,树立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思想,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观念分析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不断在实践中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新经验。
二要善于在学习借鉴中创业创新。工作中往往遇到一些情况,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或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很难解决,而用别人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马上就会迎刃而解。由此引申,我们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也要大胆引进和借鉴他人的智慧,巧借“他山之石”来“攻玉”,追求工作成效的卓越,在借鉴中创业创新。
三要善于在继承传统中创业创新。我们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创业创新中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创新。创新不是对过去的简单抛弃,而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传统经验和现实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充实新内容、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传统的东西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真正的发扬光大。只有不断充实完善传统的内容和方法,使之更适应客观现实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才能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立足点。如果一味的赶时髦,套用新名词、新概念,搞一些貌似“创新”,但并无实际内容、脱离现实的举动,是达不到创新目标的。
一、操作注意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者针对这些子过程开发出了比较成熟的教学干预技术。操作主义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关注学习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功能关系。
二、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自主学习理论可以追溯到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自主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做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他们认为,自主学习是个体自我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主学习受自我系统的结构和过程的制约。自我系统的结构包含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自我意向等成分。其中,自我概念是影响自主学习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所谓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信念,实现或改善自我概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动机。影响学习者自我概念包括知识、能力、技能的认识以及控制动机、认知情感的能力。影响自主学习的资助过程包括计划、设置目标、选择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这些自我过程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自主学习的质量。自主学习一般遵循三个步骤:设置目标,制定计划和选择学习策略,行为执行和评价。
人本本主义自主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以教会学习为主,他们既把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作为学习的目标,又把自主学习作为学习的手段。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措施中,强调分组教学,建立自由度很大的学习小组,学生自由结合,共同学习,互帮互学。
三、言语指导理论
言语的自我指导论是著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主要人物维果茨基和鲁利亚提出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学习的过程。他们把儿童的言语发展分为外部语言、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并指出,就儿童的学习活动来说,在外部言语阶段主要是由外界的社会成员的言语来指导和控制,在自我中心语言阶段主要靠他们对自己的出声言语即自我中心的言语来调节,而在内部言语阶段,学习主要由他们的不出声的内部言语来指导和控制,因此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儿童言语内化的结果。
四、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概念是弗拉维尔最早在1976年提出来的。简单地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包括三方面内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该理论还认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方法的制约。他们主张采用三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是,直接的教学;二是,采用同伴辅导和学习问题讨论等方法,帮助儿童建构自主学习理论;三是,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合作中交流学习经验,丰富自己的学习理论。
五、信息加工理论
[论文摘要] 近十几年来,由于跨学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章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分别阐述了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往经验的不足和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一、 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结合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研究人员正在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能通过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回报。
(三)学习理论流派纷呈
由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从某一专业角度解释人是学习本质,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互补与创新。因此,在今天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们共享着如此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总之,今天的研究者不仅对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研究成国进行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反思,而且还十分注意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二、 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四十年发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的产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础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希望。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展示,虽然有众多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但儿童在很多方面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对幼儿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学习发展的一扇窗户,这些研究还显示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呈现的动态图景。最新的对婴儿认知和幼儿怎样建立早期学习素质倾向的理解也提出一些让幼儿顺利过渡到正规学习情境的途径。研究发现:(1)人具有学习特定领域知识的先天素质,幼儿主动的探究他们的世界。在特殊领域,比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婴儿和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这些对学习的偏爱有利于早期学习或使之成为可能,也为低龄学校教育铺平道路。(2)学习策略很重要。事实上,儿童能够通过纯粹的意愿和努力学会任何东西,但当儿童被要求学习他并不具优势的领域时则需要具备有目的的学习策略。儿童需要理解学习的含义、作为学习者他们本人的身份、怎样作计划、进行监控和复习,需要反思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学会自己理解问题。这些元认知技能为学习提供了策略性能力。(3)儿童既是问题解决者,又是问题制造者。他们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他们寻求新的挑战。在遇到失败时他们提炼并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在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策略,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凭借自己的力量所获得的成功和理解在激励着他们。(4)成人在帮助儿童在新的情境与熟悉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儿童的好奇心和坚持性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组织儿童经验、支持儿童努力学习以及控制儿童所学信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所以儿童显示出的能力是在他们与环境的经验中和与照顾他们的成人的接触中形成的。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1)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理论并没有提供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简单处方,但学习理论却包含了设计原理。新的研究对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考虑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怎样评价学习。研究发现:第一,有效教学开始于学习者带入教学环境的已有知识,包括文化实践和信仰,还有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程度是与学习者用他们目前建构新知识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区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变得容易。强调知识中心的教学引起一些质疑,比如教学聚焦与帮助学生使用他们当前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评价问题也代表了看待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视角。反馈对学习来说是基本的,但是课堂上的反馈并不常见。学生的测验和论文可能得到分数评定,但这是发生在学习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机会修改和改进思维和理解的质量。第四,有关学习环境的重要视野是学生促进理解共同体意义的程度。学生、教师和其他参与者分享同样的标准,使学习有价值、有高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提高人们互动、接受反馈、学习的机会和动机。
(2)有效教学
各类专业知识都不仅仅是一般的问题解决技能,还要求有组织有序的概念知识和探究过程。各种各样的学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组织起来,都有其各自的探究方法。研究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需要"教育教学知识"--即有关如何教好特定学科的知识,而这又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专家型教师了解他们所教学结构,他们以这种结构作为认知路标来指导学生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进步,在平等讨论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是相互作用的。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并不能引导教师。以前错误的观念是教学仅仅包括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一个好的教师能够教好任何一门学科,学科知识本身就已经足够。
(三)神经科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发展证实了很多理论假设,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对于新的学习科学来说,它的新颖之处,就是它吸纳了很多科学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例证。比如说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仅仅这三门科学,已经为学习科学提供了大量的例证。有关学习和发展的详细研究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关于智力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图式。神经科学对学习机智所作的贡献是加速了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的出现,比如正电子放射X线断层摄影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等。这些技术使得研究者们能够直接观察人类学习的功能。关键性的发展是修正大脑结构建立心理结构的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不仅仅是以前的程序化的模式展现。有些支配学习的规则已被揭示。其中一个简单的规则是实践增强学习。在复杂环境中经验的多少与大脑结构改变的程度有很大的相关。研究发现:(1)学习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2)结构的变化改变大脑的组织功能,换句话说,学习能够组织和重组大脑;(3)大脑的不同区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学习。
(四)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新进展
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学科学习领域研究有科学、数学、历史等,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有教育学、学习环境设计。评价学习、追踪学习的进展,需要新技术,而不仅仅是课程事实,开发有效的研究方法对这么广泛的学科研究尤为重要。现今,学习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一些特点与新的学习科学的原理是一致的。
由于新技术是互动的,现在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识的环境变得更为容易。技术现在可以帮助人们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学生能够用类似于在学校之外环境中使用的工具的可视化建模软件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及从学校环境迁移到非学校情境的可能性。新技术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能够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的人。所有这些都能加强教师、管理人员还有学生的学习。
新技术可以以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创建这样的环境,既为教师,也为教师所教的学生。但是,在考虑如何使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方面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有关小过程教师们需要了解什么?有关教师对于技术本身需要了解什么?什么样的培训在帮助教师使用高质量的教学程序方面最有效?已开发出来的基于对学习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软件、教师支持工具还没有达到标准。
三、 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综合分析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笔者认为未来的学习研究应关注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科学学习的基础、学习科学的新方法论、学习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学习技术的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基本理论管理学学习心得”,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基本理论管理学学习心得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基本理论管理学学习心得”,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关键词:学习风格论;教育心理;应用
从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可看出我国的古代教育也一直比较重视每个人的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来施教。现代教育心理学提出学习风格理论,从个体差异的方面来看待学习问题,从何进行教育教学。虽然说法不同,但是核心的思想是一致的。无论出于生理的、心理的,还是社会环境的因素,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个人接受教育和教学之中。学习风格理论有很大的理论贡献,推动了教育和教学的进步。因此,将其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之中,从而推动教育心理学教学的改革,发挥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对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良好的实际意义,都是大有裨益的。
1浅述学习风格理论
“学习风格理论”是1954年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最先提出来的。旨在关注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体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它与传统的中国儒家提倡的“因材施教”有相似之处,都是在从人的个体差异方面来开展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它把现代教育心理学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也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变化。由每个人的性格、脾气和人生的阅历、受教育的背景等都是不同的,也就让我们每个人的“学习风格”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有的人爱学习,有的人不爱学习。国外学者根据每个人学习的差异和实际情况将学习风格总体上分为四类:经验型学习者、反思型学习者、理论型学习者和应用型学习者。由于这种学习风格的差异,那么在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中便要考虑个体的差异,在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这种差异的存在,从而关注个体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最终才是能够收到实效的。而国内的学者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对学习风格进行了综合的划分,其情况各不相同。从生理因素来讲,我们的智商、生理状况的好坏(这包括是否有先天缺陷、该阶段的生理状况是否良好等)、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反应状况等都会对我们的学习风格造成影响。简单的说,一个有听力生理缺陷的和一个听力能力正常的人的学习风格显然是不同的。在心理因素方面,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很不相同。我们每个人的心理特征、情感态度和意志都是有区别的。每个人对于一件事物的态度和情感都各不相同,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心理方式来面对,从而导致不同的个体行为。有的人似乎从心理上就接受学习,而有的人却往往觉得厌恶学习。同样,在学习方面的意志和态度也不一样的。有的学习者秉持“书山题海”、“读万卷书”的精神状态,而有的则是“一曝十寒”。这种心理因素的差异十分明显,就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再者,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学习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在高考的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的学习风格和大学教育下的人的学习风格是不同的。这是由社会的大环境所导致的。人毕竟是群体的和社会性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征都有重大影响。我们强调个体差异,不能够仅从个体去思考,社会环境的因素对于个体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也需要将对个体风格的分析置于其中。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风格理论有着各自的理论看法。随着这种教育和教学实践的进步,这种理论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学习风格理论已经很大地应用到各种人才培养的教学中。重点是的我们提出了理论的进步,也要将其应用于教学和教育的实践中去。
2学习风格论在教学中应用状况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对个人的注重,在教育领域也强调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自五十年代提出这种理论之后,已经成为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形成了许多理论分析。而且这些理论又让教学实践和教育创新得到了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儒家传统虽然提倡“因材施教”,但是强调三六九等的这种等级差异,势必导致对个体差异的不平等对待,也就无法真正做到注重个体的差异。注重集体的传统和实用价值主义的思维,使得当前国内对于学习风格理论的注重不够,更多的是强调应试教育下的教育心理研究。随着近年来多数人对于我国应试教育和大学教育模式都十分有意见,教育改革也要应时启动。那么注重学习风格,根据个体差异来实现个体的学习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教育要改革,学习风格理论也受到关注,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得到发展。虽然如此,但是教育心理学对于学习风格理论的关注依旧很浅显。关于风格理论的教育心理学书籍中论及个体差异也多数是从普通学习心理的研究成果中套取,而没有真正从学习风格的理论整体和综合全面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这就导致了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滞后。那么把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3如何将其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去
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当中去,这不仅仅是教育心理学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大进步,而且能够有效推动教育理论的开拓创新和新型的教育人才的培养。那么,重点是如何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之中去。我将从二个方面给出思考和建议:将学习风格理论具体转化为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内容。这也是最为之简单的做法。理论的学习是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掌握理论的内容和其主旨,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应用。我们国内当前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也强调对个人差异的关注,但这这些概念显得十分抽象而不可具体实施。因此,要将学习风格理论关于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转化到教材理论中,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重要才能让学习者全面掌握这一理论,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一理论;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学心理学的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推动教学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重要的,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个体差异来合理地安排课程、学生的作业任务等,而不能一概而论。教育者需要区别不同的学生,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学习要求和培养目标。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创新,也才能破除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困境,推动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总的来说,学习风格理论就是看到了每个人的差异和学习的不同,从而个人的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上来对其进行。这种方式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我国当前应试教育的困境以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学习风格理论教育十分有必要。将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教学当中应用实践,是一种教育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教育学、教学心理学等的理论进步,实现理论的创新,开拓新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也能够培养出能够根据个体特征来开展教育的教育者,这也是一种人才的创新。因此,将学习风格理论具体转化为教材内容和融入教学实践,这对于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创新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孙亚军,聂广星.学习风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1(21):71-71
[2]谭顶良.学习风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尝试[J].心理科学,1996(2):125-126
信息技术毫无疑问的扩大了学生可学习的范围,但是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对教育心理带来影响,挑战着以往的教育心理理念。追溯到以前,信息技术一直都在影响着教育、经济等一些领域。但是,在教育方面要特别注意,信息技术能被充分的利用,必须要依靠教育的理念。目前来说,信息技术发展过快,已经远远超过了教育心理的发展,信息技术甚至对儿童都有所影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教育却远不及它。教育的历史很悠久,但是依旧没能挡住网络对学生的诱惑,学生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无心学习,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中,将计算机作为聊天的中介。现在的教育理念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新的技术发展固然是好,但同时也要通过教育理念来进行规范。信息技术的发展,方便了人们对技术的了解,加深了人与技术的关系,人们可以从计算机等工具中了解到新的知识。但是,不能忽视面对面的交流,这依然很重要。没有任何的工具,可以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来进行工作。在别的方面,信息技术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可以进行网上练习,指导学生学习等等。这种功能让学生更加乐于在网上学习,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追求快速的转变,另一方面是追求持久的改变。因此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1.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信息技术是不是必须要使用?2.如果学生本身没有花心思去学习,那么信息技术能达到这一改变吗?
2.启示
在最初引入信息技术时,是希望能对教学效果起到更好的作用,相反,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得到的效果和最初的想法有了差距。例如:原本老师是想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让学生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更加沉迷网络,专注于游戏聊天等,忽视了学习,违背了老师原本的初衷。
建构一个新的环境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将精力都花到学习上来。但在同样存在问题:1.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比在网络上学习要专心的多,面对面的交流还是很重要的。2.在课堂上学习时,学生有很好的约束能力,但是在网络上,学生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还是需要一个有约束有指导的环境下去学习。
3.结束语
关键词:交往教学 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交往是人际间借助于言语和动作等媒介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认知与相互作用。强调教学中的交往,早已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①。课堂教学是学校这一社会群体的一种特殊交往时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说十分强调学生与教师交往对学生发展的决定作用,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当代心理学家则强调学生同伴之间的交往对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俄罗斯学者季亚琴科更明确指出“教学——这是交往的特殊变体”,“教学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② 叶澜教授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③。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系统的交往教学理论思想。交往教学思想把教学看成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通过课程中介而结成的一种交往关系,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思想为基础,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中通过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进而促进教学相长。
一、交往教学理论中的师生关系
交往教学理论作为一种富有生机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给我国课堂教学传统中的师生关系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尽管也强调和提倡启发引导和讨论,但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灌输型,把课堂教学看成一种简单的给予与接受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占统治地位,是知识和学术的权威,主宰课堂;学生则被看成被统治者、服从者,教师拥有绝对权力控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甚至控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致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无批判思维的全接受过程,学生缺少独立获取知识的时间与空间,学习缺乏自主探索和创新。在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同样存在着将教学等同于传授知识、将课堂管理视为控制的现象,“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④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把教学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客体性,归结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主体—客体”结构模式。而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师与学生二者是教学中的两个能动主体,教师与学生是双向认知、互动的。在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影响,具有能动的主体性的反作用。师生关系呈现为“主导性主体—受动性主体”模式。该模式揭示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平等的主体共同作用的相互交往过程,克服了所谓的“教师中心论”或者“学生中心论”片面性的错误。在这种交往结构中的教师和学生,各自都是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形成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交往关系。
二、交往教学理论下的师生关系的特征
(一)地位、作用的平等性与不平等性的统一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而学生要获得发展,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为“人的尊严是超越年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的,它只取决于人作为人的内在的本质”。⑤ 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对学生一视同仁又区别对待,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条件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而不能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将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
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在师生的具体交往过程中总会有一方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事件中居于主要地位,从而使交往表现出事实的不平等性。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交往教学理论提出一种“补充的相互作用形式”。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多尔用“平等者中的首席”界定教师的作用。事实上,教师由于自身条件和社会责任等,决定了他在教学中是起主导
[1] [2] [3]
作用的;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等的限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学习的主动性作用。双方以教材为媒介展开交往,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师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存在着差异的状态中追求理想的平等状态。事实上,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和不同,使教学交往目的实现更为顺利。
(二)心理相融是实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在交往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应当渗透着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情感是制约品德和人格形成的最直接因素,具有对行为的直接导向性。情感来自于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体验,课堂式的教育情感可以来自环境的气氛,更主要来自他人的影响。如果没有现实的人际交往以获得体验,学生情感空间必定是狭小的。交往教学中,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角色融入教学活动,以丰富的情感与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影响学生,把对学生的热爱、体谅、关怀、同情、帮助等情感体现在对待学生的言行和态度上,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同时,教师也从学生在这种影响下呈现出来的多样化情感表现中获得理解、体谅,在相互沟通和融合中产生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在交往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学生对知识和课堂信息的认知、质疑、接受和转化,不是一种知识输入的单向流程,而是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双向精神交流,通过理解与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相互验证、修正及强化,这种交流与沟通渗透着人文关怀,真正确立学生在人的价值与尊严方面的人学意义和地位。
在交往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应当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师生各自的社会角色已经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或特殊性。因而他们在课堂中表现出不同的需要、价值和行为。固有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引起多样的矛盾与冲突。从哲学的角度看,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师生在课堂交往的矛盾所引发的斗争与统一,进而使教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实现课堂的目标。因此,课堂上任何不受控制的冲突都被认为是不对的。交往教学必须追求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将师生情绪对立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就需要对课堂中的冲突采取适当的控制和包容态度,师生双方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对于处于劣势地位的一方增加理解与谦让。这种包容度越大,课堂中的群体或个人就具有更多的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就可以保证师生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交往教学理论将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采取的态度等纳入课堂学习内容,力图实现“对称的自由”,让师生关系在不断地解决交往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与进步,使学生从单纯的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发展成为具有独立的人格,进行独立思考、判断与活动的现实的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构建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认识观念上的解放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必须实现互动与互惠
师生课堂中的交往,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服务的。交往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共享,而且也是师生之间人格、精神、情感的相互交流,教师从学生课堂表现中捕捉灵感,获得启发、激励、人格的完善和学术的提高,相互沟通和融合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从功利目的看,交往是教育教学的工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师生进行交流,进而产生情感的互动、思维过程的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求知的主渠道,也应是学生情感、意志等个性发展的主渠道。教师所要做的无非是促进学生发展,而发展又必须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来实现,教师的包办代替和权威压抑,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把学生视为知识容器,只能阻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个体内部具有大量的有助于自我理解、有助于更改个体自我概念、态度和自我主导行为的资源;而且,假如能提供明确的、使人奋进的态度这样一种心理气氛,这些资源就能被开发” ⑥。交往教学在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由教师施舍,而是由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学习问题而赢得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是互动,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是教与学双边的共识、共享与共进。这种教学交往不仅促进学生新知识的良好学习和能力发展,而且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氛围中促成了学生全面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课堂管理控制能力、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等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把杆理论
把杆理论最早被应用于传统舞蹈学习训练之中,要完成舞蹈基本功训练必须借助把杆,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所谓把杆理论是指存在一种能够帮助完成某一事件的虚拟标准,这个标准是达成其他目标的前提,只有达到这个“把杆”标准,才能实现其它一切可能完成的目标。本文所述的新闻播音就以“把杆”标准形式出现在整个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过程之中。新闻播音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审美能力,提倡创作法则纪实化,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将规范性作为前提才能进行。加强新闻播音学习和训练能够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怎样规范吐字归因和科学勇气发声的能力,以使语言表达更具逻辑性,使有声语言传播更加精准。除此之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学会如何俯帖受众,深入理解内容以及加速思维运作等。所以,将新闻播音作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把杆”极具可行性。
2播音主持专业新闻播音学习现存问题
2.1教学内容老套
信息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的广电事业改革,“广播电台—电视台—新媒体融入”这一进程的发展便是最好体现。广大受众需求日益多样化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满足广大受众需求,传媒工作者也不得不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作为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输送人才的大学也不断加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但是大部分学校专业教材仍然选用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实用播音教程3》,书中内容大多以“理论+例稿”形式出现,虽然形式不错,但是例稿内容过于陈旧老套,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2教学模式单一
“理论大课+实践小课”已经成我现阶段我国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最主要形式。在大课教学中,老师利用多媒体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老师讲并记笔记。这种“注入式”理论教学方式通常会让学生感觉乏味,提不起兴趣,课堂积极性不高。小课教学中,通常都是老师先示范,学生再进行模仿训练。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同样性格或是处于同一水平,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消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2.3忽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优秀的传媒工作者应当是宽口径人才,具备采、编、播全面协调发展的能力。但是我国现阶段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所开设的课程却仍旧采用以前的标准,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能力。大多数课程设置都是以提高播音员播音能力为目标,使其能够将文字稿件巧妙地转化为有声语言。所以在教学时通常只注重培训关于有声语言的相关技能,忽略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以及培养其他能力。
3“把杆理论”在新闻播音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3.1设定“把杆”偶像
在新闻界,有很多荧幕形象非常好的播音员、主持人,播报水平极高,经常成为决定大家对一个电视台的认可度的关键性人物。这些关键性人物就相当于一个“把杆”,学生可以设定自己的“把杆”偶像,以“把杆”偶像的标准要求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例如,学生将白岩松设定为自己的“把杆”偶像,通过模仿白岩松在播音过程中的吐字、发音技巧等来加强自己的专业基本功练习。同时,也可以观看他主持的《新闻周刊》《、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学习他的应变能力以及其它专业技巧,但是切莫一味照搬照抄,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这样才不会黔驴技穷。
3.2规范“把杆”标准
语言品质是衡量新闻播音员播音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对语言传播者的普通话水平要求极高。播音者在播报过程中必须吐字清晰、发音准备、声音动听圆润并富有变化等。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却需要播音学习者花很长时间去学习和训练,训练包括怎样吐字归因、运用气息、控制口腔等一系列繁琐又复杂的过程。当前,新闻播音学习标准五花八门,规范性不足,学生在学习是很难决定到底将哪一个标准作为“把杆”,因此,规范“把杆”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一个刚开始接触新闻播音学习的学生首先想要做的就是选择学习参考标准,但是五花八门的标准很难使其做出合适的选择,于是草率做了决定。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个标准好像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又放弃了这个标准,重新选择,如此循环往复,并没有达到当初预想的效果。所以,学生在一开始不应该急于做出选择,而是应该先对自己做一个全面分析评估,选择一个最适合自身特点的“把杆”标准之后才开始学习。
3.3加强“把杆”训练
上文已经谈及了设定“把杆”偶像和规范“把杆”标准,如此一来,要取得良好学习成效,加强“把杆”训练就必不可少了。如果只是设定偶像、规范标准而没有行动,学习很难取得成功。在同样的教师、教材和教学方式前提下,刻苦训练的学生一定会比一个只停留在理论上而从不加强训练,只会纸上谈兵的学生要强很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这个学生更能深刻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例如,学生在学习吐字发音技巧时,教材上的理论能够让其知道具体操作流程,如果不加以训练,就很容易忘记,更不能将其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但是,如果在学习理论之后就将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训练,就很容易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产生良好的效果。
4结论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论述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方法和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感受,以消除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1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1. 1焦虑心理
焦虑是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由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动作结构复杂,容易造成失误和受伤而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
1. 2恐惧心理
恐惧是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状态。当运动的难度接近学生的运动能力时,就开始有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了,怕完成不了任务.容易没有信心,不敢去尝试。尤其是遇到失败和伤害时,这中受伤带给他们的刺激会使他们有强烈的恐惧感.引起大脑的反应变慢,降低神经活动的兴奋性,从而导致了运动失调,破坏了动作的正确完成,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1. 3体育课堂氛围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体现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如果学生的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他的心理就会平静,紧张就会消失,练习的劲头就会很高。相反,如果氛围不浓,学生心理就有压力,对练习没有积极性,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1. 4学生个性的差异
一般的来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大相同,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对外部的刺激有兴趣,容易适应这种环境,而相对心理能力承受差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刺激不易适应,这种学生对体育课就非常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1. 5动机障碍
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过低的动机会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导致发挥不出来,而过高的动机则会引起学生的兴奋性太高,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不稳定,从而造成技术动作质量的下降。
1. 6教法陈旧.缺乏创新
教师的传统观念很深,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进取心不强,工作效率又低.教学方法手段单一陈旧,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课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接纳新心理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掌握动作技能,更不利于学生形成正常的人格。
2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
2. 1安排合理的运动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就必须有适合的运动量.首先,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变化来安排.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童的安排要从小到大.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运动量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减轻了生理上的不适,可以有效的防止运动盆过大而引起学生的心理障碍。其次,要根据学生的的个体差异,安排适合于他们发展的运动负荷,使学生能快乐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消除学生运动的心理障碍.再次,要注意练习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过长的休息时间,使学生做着就不想动的感觉,没有兴趣了。而过短的休息时间,学生的身体负荷还没下降到一定的高度,就再次练习的话,容易产生厌烦,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2. 2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可以调节和排除心理障碍。在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对上课的要求,以及对体育课的态度,这样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从而安排相应的方法,制定相应的防范心理障碍的措施,还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呼吸调整法.可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深呼吸,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自由活动法.在课间时,让学生做他们想做的事,从而进行转移,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心理障碍的危害性,从而自己主动的去克服消极情绪,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要求,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去向更高的方向进发.
2. 3提高教师的讲解示范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切基本动作的传授,都是通过讲解与示范的协同活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的概念.引起人体运动条件发射的结果.所以,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的质量的高低,就会对学生掌握基本动作,消除心理障碍有相关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第一教师应根据授课任务,有计划的选择讲解内容,使学生明确动作的难点,较好的掌握动作要领。第二教师讲解示范要正确,教师应经通教材,熟悉各个身体练习的动作要领.动作正确的讲解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身体练习姿势,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第三教师在讲解示范时,应注意时机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进展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讲解和示范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4活跃的体育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起到克服学生的恐惧,紧张等障碍的作用。第一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计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课堂氛围优化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做指导,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心理氛围;第二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恰当的组织教学等可对整个课堂的学生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第三创设多种具体的教学情境,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一种心理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里进行体育活动,鞭策他们的情绪情感;第四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适应和遵从集体的规范要求,服从教学集体的要求,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集体和体育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