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学毕业论文范文

林学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学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林学毕业论文范文

保留喉功能或恢复喉功能的各种类型喉部分切 除术是喉、下咽部手术的主流,但临床上喉癌、下咽癌治疗后局部复发和颈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为探 讨其复发的相关因素及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 生活质量,现回顾分析我院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6 年间收治的复发性喉癌的临床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收治复发性喉 癌、下咽癌98例。男83例,女15例,35 ~ 76岁,平均53. 4岁。原发肿瘤从首次治疗到确诊复发为4个月至9年,平均 17个月(图1)(本文图见封三)原发肿瘤分期见表1。

1.2再手术治疗采取单纯根治性颈清扫23例。全喉或 全下咽切除术45例,并常规行患侧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及 健侧选择性颈清扫术,修复方法为食管内翻剥脱+胃上提咽 胃吻合术15例,下咽癌切除+结肠上徙代下咽食管术2 例。因颈部术后组织缺损较大,其中行胸大肌肌(皮)瓣修补 术29例。

1. 3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用SPSS12.0软件包,组间用 t检验,生存率采用Kaplan^ Meier chart。

2.结果

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延期愈合31例,咽瘘9例, 经抗感染以及局部换药处理6例咽瘘自行愈合,仅 3例手术修补并获成功,手术期无死亡病例。随访3 年死亡45例,失访11例,随访率88. 78%。失访 按死亡计算。喉癌手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 96.10%、33.33 %,下咽癌手术后1年、3年生存率 分别为64.71 %和5. 88%而单纯放疗或姑息治疗 1年及3年的生存率仅为10%和0%。

3.讨论

喉部分切除术后复发喉部分切除术因尽可 能地保留或重建了喉发声功能并且可解除带气管套 管的痛苦,是目前喉癌手术研究的热点,但治疗后肿 瘤复发临床并不少见,其原因复杂,可能与肿瘤残 存、种植、淋巴结转移、术式选择有关[1]。喉部分切 除术适应证的选择对手术效果至关重要,手术前利 用各种检查手段,包括内窥镜及各种影像学方法来 确定病变范围,结合手术所见,选择合适的喉部分切 除术式,才能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保留喉功 能。本组资料显示,喉部分切除43例术后21例发 生喉内局部复发,可能因过分强调保留组织重建喉 功能,以至切除范围不足。声门上型喉癌容易发生 颈淋巴结转移,术后放疗对于潜在的微小病灶可以 控制,但对患者就诊时已经可以查到肿大淋巴结者, N1到N3患者的放疗效果均较差。我们对No患者 临床触诊、影像学检查等均未发现转移者,声门上喉 癌(T1、T2)常规行患侧选择性颈清扫术对T3和T4 则采用改良根治性颈清扫和对侧选择性颈清扫或改 良根治性颈清扫术。因此,根据病情正确选择首次 治疗方式对防止复发很重要,T 2期以上病例首先完 整切除肿瘤,T3、T4期病例选择做喉部分切除术更 应慎重,须依赖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以保证切缘足够 安全。术前掌握手术方法技巧及适应证是减少喉癌 术后复发的重要环节。从我们研究的结果得知,喉 部分切除术后再手术,也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1 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6. 10%、33. 33%与Wong 等报道的3年生存率相似,但与刘巍巍等的结 果相差较大(其5年生存率高达61.5 %)可能与病 例的选择有关。

瘘孔复发癌瘘孔复发癌是全喉切除术后气 管造瘘口癌复发,表现为气管造口周围肿块、肉芽、 溃疡、反复出血,易误认为感染,延误诊断。食管气 管受累则表现为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多在全喉切除 术后4 ~30个月内发生[4。对于瘘孔复发癌,如不 及早行手术切除治疗,患者多在短期内死亡。单纯 的姑息性放疗和化疗只适用于无法手术者。癌复发 因素很多,目前普遍认为,可能与术前气管切开,气 管旁淋巴结隐性转移,声门下受侵,癌局部复发、局 部种植有关。多数学者认为,术前气管切开增加造 瘘口复发的危险原因是脱落的瘤细胞种植于气管造 瘘处新鲜肉芽组织的结果。另一重要因素是气管旁 淋巴结隐性转移,曾有学者提出,为去除气管旁淋巴 结的隐性转移应行气管旁淋巴结清扫术,以减少造 瘘口复发的可能性。气管旁淋巴结不作为常规颈淋 巴结清扫的内容,而它可以隐藏来自喉癌、下咽癌及 颈段食管癌的转移。研究证实,声门下喉癌受侵较 其它喉部位的肿瘤易出现造瘘口复发。对于术前原 发灶位于前联合及声门下区者,应重视气管旁淋巴 结清扫。Welsh等^5发现声门上喉内注射放射性 示踪剂,不仅引流到同侧中上颈淋巴结,而且对侧中 上淋巴结内亦有出现,再者在同侧的甲状腺和气管 旁淋巴结也有出现;声门下喉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 时,在气管旁淋巴结和甲状腺内表现明显的聚集倾 向,从而为临床上喉切除并甲状腺叶和气管旁淋巴 结切除提供了理论依据。癌复发患者多与颈部大血 管黏连,术中需结扎一侧颈内静脉及颈外动脉分支, 如何保护颈内动脉、锁骨下动静脉不受损伤是手术 成功的关键[' CT或MRI、纤维气管镜和食管吞 钡透视能明确病变的大小、范围,与颈部大血管的关 系,有无纵隔及肺转移,充分确定肿瘤范围,CT、 MRI成像可以明确肿瘤在下颈部与上纵隔的扩展 程度,从而为设计手术方案提供帮助。我们收集的 8例造瘘口复发癌患者,5例有声门下受侵,2例气 管旁淋巴结未清扫,且病例均为晚期癌症。但手术 后仍取得较好的生存率,与喉部分切除术后再手术 差别不大。

3.3下咽癌术后复发由于下咽癌术后复发肿瘤 易累及喉、气管或食管,引起气道及食管阻塞以往 常用胃造瘘术或置鼻饲流质对症处理维持生命,给 患者带来心理负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在很短的时 间内因并发症和营养不良而死亡,即使放化疗也效 果不佳。对于局部复发的患者,可能与肿瘤残留、种 植有关,根据病变与食管及喉的情况,在完整切除肿 瘤的前提下,我们采用全喉全食管切除结肠上徙代 下咽重建的方法来挽救此类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 的效果,下咽癌淋巴结转移率很高,且常常为双侧 性。我们的经验是常规行患侧改良根治性颈清扫和 对侧选择或改良根治性颈清扫,但术后淋巴结转移 率仍很高,我们收集的下咽癌复发病例中,15例是 淋巴结转移,3例位于乳突尖附近,6例位于锁骨上 窝附近,健侧有6例出现肿大的淋巴结(在外院行颈 淋巴结选择性颈清扫或未行手术)而局部癌复发 较少,仅2例。可能是术后放疗不能控制隐匿性淋 巴结。我们仅行肿大淋巴结及周围脂肪结缔组织切 除,但预后不佳,患者多在半年左右出现远处转移或 再次颈部淋巴结转移。1年和3年的生存率仅为 64.71 %和5.88%,预后比喉癌复发后手术治疗效 果差,与非手术组生存率10 %和0 %相比,二者差异 有显著性。

3.4再手术及修补方式复发癌常呈侵袭性发展, 侵犯范围广,且患者多已作过喉手术或(及)放疗,可 有术区瘢痕增生,血液循环差,给喉的再手术及修复 带来困难。在术式选择上我们的体会是,对喉内局 部复发的病例,一般选择行全喉切除及扩大全喉切 除。对于瘘口复发癌及下咽癌局部复发患者,主张 行复发灶扩大切除,用局部皮瓣或肌皮瓣修复;对累 及食管患者,主张行复发灶扩大切除、全食管切除、 内脏(胃或结肠)代食管,加局部皮瓣或肌皮瓣修复; 对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一般选择作根治性颈清扫, 但疗效亦不佳,如何采取综合治疗提高生存率,是目 前临床上研究的热点。多次颈部手术组织缺损较 大,目前肿瘤切除后的修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胸大肌肌皮瓣目前使用最广的是胸大肌岛状肌 皮瓣,但组织较厚是其缺点;(2)肩胸皮瓣远侧端有 可能坏死,供皮区需游离皮片覆盖;(3)胃上提代咽 食管,可修补较大咽缺损,上提到舌根,扁桃体处与 之缝合,但损伤较大;(4)胸部推移皮瓣,对较小的缺 损可以采用或与其他皮瓣联合应用;(5)结肠上徙代 下咽等方法。修复的首要原则是保护颈部和上纵隔 大血管并消除死腔。胸大肌肌皮瓣可作为首选。胸 大肌肌皮瓣有稳定的血供,不易感染坏死,有一定的 组织厚度,可充分消除死腔,同时可保护重要血管。 如颈部皮肤缺损不大时,切取胸大肌肌皮瓣时,可取 较小的皮岛携带较大的肌瓣。本组再手术68例中 29例行胸大肌肌皮瓣修补,无1例皮瓣坏死。对于 累及食管的肿瘤,胃代食管安全、效果好,死亡率低, 能早期进食,有着长期优良的消化功能。本组15例 均用了胃代食管,只有2例吻合时有张力,导致术后 胃前壁坏死引起吻合口瘘,最终采用带状肌皮瓣修 复。对于下咽癌术后放疗后复发者不宜采用游离空 肠和结肠重建下咽食管,因为此类患者的局部吻合 口经受大剂量的放射愈合能力差,容易产生吻合口 瘘的并发症,所以我们认为,用胃是较为安全的重建 方法。本组2例梨状窝癌术后局部复发,在未行放 疗的前提下,行游离结肠上徙代下咽,取得了满意的 效果。

第2篇:林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45-02

在现代本科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200年国家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作为是6项建设内容之一。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北京市教委在201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发文中也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林业属于国家公益性行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并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1]。国家在十报告中明确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建设目标,林业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林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属院校,一直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中心,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林学专业作为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近年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林学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实践教学在林学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统一思想,力求发展,多次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邀请了农林院校的相关专家进行研讨和把关,分析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趋势,确定人才目标。新的培养方案以实践为中心,力求突出专业特色,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结合林学专业特点,循序渐进地设置具有延续性、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四年实践教学不间断。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及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大一、大二以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为主,夯实专业基础,大三加强专业实践,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大四进行综合性实践,到相关综合实践基地进行真正意义的顶岗实习,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各方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学分占到总学分三分之一以上。并不断强化不同类型实践教学的联系,将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综合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与理论课程联系紧密、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增加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实践教学中,设置开放式的实验内容,没有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经过查找文献资料,自己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验证实验设计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分析原因,再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把握大方向,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避免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并且学生能在实验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二、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是落实多层式立体式实践教学的保证。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一直重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目前已建立起涵盖校内实验室、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能够满足各层次实践教学的需求。

1.校内实验室建设。校内实验室主要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服务。目前已建成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营管理等专业实验室8个,对课程实践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同时林学专业每年申请专项经费对实验室进行更新改造,补充新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工具,建设高水平的林学专业实验室,满足现代林业教学要求。

2.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主要为专业实践提高保障,兼顾课程实践教学。林学专业通过积极申请,在校内建立了的实践教学基地和的校内苗圃,为专业实践和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林学专业大量认知、种植、养护管理等的实践教学均可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3.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主要为教学实践及综合实践服务。由于校外的科研单位和基层生产单位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完备的生产设施,这些都是校内实践基地所不具备的,因此与校外的生产单位、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建立长期联系,建成校外实践基地,能为提高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证。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分为两类: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和校外综合实践基地。①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野外教学实践。目前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与百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河北小五台自然保护区、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百望山森林公园、北京市植物园、北京教学植物园、北京药用植物园等单位共建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我校林学专业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百花山进行野外教学实习,建成了完备的实践教学设施平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因此百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②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以生产单位为主。学生经过大一到大三的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后,在大四到校外综合实践基地进行为期四个月的综合实践。我校林学专业已与北京市通州园林绿化局、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大兴黄垡苗圃、首都机场物业管理公司绿化环卫分公司、北京花乡花木集团、北京森淼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成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每年安排学生进入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和加强在本专业领域内从事科研、生产、管理等的能力。并在实践基地安排导师,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相关实践活动,保证实践效果。经过顶岗实习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磨合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林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1.建立实践教学团队保证教学质量。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不仅建立了不同理论课程的教学团队,而且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建立了由老中青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团队,一方面老教师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另一方面年轻教师为教学过程注入活力,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建立小学期制度强化实践教学。为强化实践教学,在每学期结束后设置2~3周的小学期,进行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在夏季小学期开展综合性的野外实习,将各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实习内容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吸收。在冬季小学期开设室内综合实验课,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行导师制,采用个性化培养模式。科研训练是本科生一个重要的实践形式,而在科研训练中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是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林学专业从大二开始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让部分有能力的学生提前参加科研实践活动,采用个性化培养模式,提高科研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及“挑战杯”等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活动。林学专业将近有一半的学生参加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一方面学生开阔了思路,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带动了学习和科研的氛围,增强了对科研的兴趣,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实施导师制对于培养科研素养,提高林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是实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针对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不同类型的实践环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控制度,保证各实践环节的效果,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特别是毕业设计,对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林学专业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学生从第六学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开始毕业论文的准备和撰写。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通过学院本科论文答辩委员会组织的论文答辩,其中答辩委员会不予通过的毕业论文需按意见补充毕业设计内容,重新进行答辩。

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2]。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特色,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2012年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比例超过了1/4,而且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已在平原大造林工程中开始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济.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J].中国高等教育,2006,(3):9-13.

第3篇:林学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二、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三、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四、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五、其他

第4篇:林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林院校;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16-04

实践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其在高等农林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是无法替代的[1,2]。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高等农林院校实践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岗位业务能力至关重要。从进入21世纪以来的15年的历程来看,随着高等农林教育的改革发展,社会上对农林院校各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人才除了必须具备宽口径的理论知识以外,必须同时拥有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3,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积极应对新时期高等农林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结合新修订的教育部森林保护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初步构建了较为科学的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新体系,重点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保障体系的构建、管理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以达到培养应用型森林保护专业人才的目的。

一、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弱化,不少高等院校往往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根本的重视,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受到应有的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训练,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在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后,因为技能和综合素质不够而没有社会竞争力。

(二)缺乏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内容

很多农林高校森林保护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大多为单一的验证性内容,如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森林保护学中昆虫学和病理学的内容按照课堂理论教学的进程安排,从食叶病虫、枝干病虫、苗圃地下病虫等森林有害生物的形态观察再到分类鉴定,基本都是实验标本的演示和验证,这种实验课程更多是对理论教学的重复,学生虽然亲自参与了实验课程,但仅仅是具备了森林有害生物的基本知识而已,实验完成后,学生无法灵活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训练,学生所学知识也是与社会互相脱节,久而久之,学生对森林保护学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三)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农林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型转向重视内涵式发展的质量型转变。一部分农林高校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财力所限,没有将实践教学经费真正纳入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更没有坚持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列入专项投入,具体表现在实践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教学改革经费、实验课程建设经费、专业建设经费和实习实训基地教学经费等投入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很多农林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和考核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平时的教学管理过程当中,过分依赖或重视森林保护学课程理论教学的考核。迄今为止,部分农林院校尚没有构建科学规范的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考核标准,有的农林高校虽然制订了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没有落到实处,从而使得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实践教学体系是贯彻和落实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的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将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实训教学和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旨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和塑造农林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综合技术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等多个方面。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也有较强的优势[5,6]。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教学实验应该摒弃过去那种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方法,大力革新实验模式,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新体系。同时,为了保证专业课实验教学质量,特别是保证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功,教师应该加大对对实验教学的预习、操作、记录和器材审签、撰写报告和考核等多个环节的考核。

2.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是指任课老师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在一种模拟环境中,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从而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取相关专业的心智技能和动手操作技能,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工作方法和实践经验。农林高校大学生的实训教学有各种类型,如从程度上分类,有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从结构上分类,有岗位训练、过程训练、项目和任务训练、仿真训练等模式。实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职业技能训练应贯穿于农林院校学生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实习教学。实习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运用某一技术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以增强感性认识、验证某些理论、提高某些技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在生产劳动中接受思想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高等农林院校的实习教学常常包括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除此而外,还经常有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社会实践、调研等多种活动。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实习教学,才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从而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委员会对森保专业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确立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构建了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通识、专业和综合技能实践教学新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为宗旨,三个层次的技能按照知识体系互相紧密衔接,凸显了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效解决了高等林业教育与林业生产实践相脱节的实际问题。

1.森林保护学专业通识技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保护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通识技能有两个组成部分:即通识类课程实践技能和学科大类课程实践技能。前者主要涵盖“公共必修课”、“通识类选修课”、“创新技能和素养”、“数理化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五个通识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大学生的通识类实践技能;后者主要涵盖植物科学类课程模块,学校每年设置生物学综合大实习,旨在培养低年级大学生的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实践技能。其教学与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结合在一起。

2.森林保护学专业专项技能。该专业技能包括资源昆虫学饲养、森林害虫防治、森林病害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森林有害生物检疫技术、园林植物保护技术、鼠害防治技术等八项专业技能。上述技能主要结合农林业生产实践,于每年的6~8月期间集中安排在秦岭国家生态定位站,即学校火地塘教学实验林场进行,实训和实习时间不少于2个月,充分保证了大学生森林保护学专项技能的获得,为将来走向林业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3.森林保护学专业综合技能。主要由森林病虫鼠害监测调查技术能力、防治技术能力、森林植物检疫综合能力、农药药效试验能力、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制定能力、乡镇林场森林防火规划能力等森林保护专业综合技能和毕业论文设计组成,实训持续时间不少于4~5个月。每项实训力求运用适合高等农林教育的项目任务教学模式,既有对项目任务的描述,又有可操作性的实训设计与指导,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

(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等农林院校的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软件保障和硬件保障两个方面。软件保障是指拥有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业务精湛、品格高尚、勤于育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硬件保障指的是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非常重视大学生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近年来,林学院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与陕西华山景区、黄帝陵古树名木保护中心等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了多个森林保护学教学实习和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先进生产手段、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方式,建立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既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也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有效地提升了森林保护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森林保护学专业在国家林业局重点专业建设经费和教育部“985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的实验室专项经费,对原有的森林保护学实验室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目前已经建成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森林保护学教学实验中心。近年来,学校也十分重视森林保护学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合并组建以后,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包括国家级秦岭生态定位站、林学院试验苗圃、西安市植物园、宝鸡市植物园、太白林业局苏家沟林场等多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学院还建成了山阳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清涧红枣试验示范站、凤县花椒试验示范站、镇安板栗试验示范站、安康北亚热带经济林果树试验示范站、陇县和黄龙核桃试验示范基地以及渭河试验站、杨凌教学试验苗圃2个教学基地。上述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提高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为规范实践教学管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监控体系、考核体系和反馈体系四个组成部分。

1.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森林保护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比较复杂,既涉及到实践教学的过程评价,也涉及到实践教学的结果评价。同时,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包括了课程指导老师、学生和实践单位,因此,学校和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完善了相关教学管理文件,组织教授委员会制订了森林保护学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和实践课程的质量标准。如在综合性实验教学过程中,从实验内容的筛选、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课的提前预习,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指导、实验报告的撰写批阅到考核方式,都有一整套评价标准和量化指标;而在生产实习和实训过程中,从实习实训计划、实习报告、职业技能考核表到实习实训成绩的评定,质量评价贯穿于每个环节当中;而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从毕业论文题目的筛选、科研资助项目的等级、指导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毕业论文的撰写、评审、答辩与论文等级评定标准的制定,均有一系列严格的量化指标体系。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力地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质量监控是对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控过程,是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中采用了由林学院、森保系、指导教师组成的三级教学监控管理模式,即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会同教学质量督导组监控森保系和指导老师的教学状态,森保系监控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的教学状态并形成对林学院教学状态的反馈、指导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形成对学院教学办公室的反馈。同时,学院积极完善班级信息员制度,在每个班级挑选两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教学信息员,实现学生对林学院、指导教师的反馈。通过以上的教学质量监控,我院实现了二级学院、指导教师、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的封闭式监控流程。较大地提高了我院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的质量。

3.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是根据教学目的,对学生在实践学习成就(知识、技能、习惯、态度等)上的变化做出估价的过程,评定结果正确与否,对实践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传统的森林保护学教学考核体系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践教学成绩即使占有一定比例,也是以各项实验、实习报告来评定,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基本技能、动手能力并未完全列入实践课成绩中。为使学生的实践成绩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实训、实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森林保护学实验中心在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绩评定方法的基础上,对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创建了实践教学成绩综合测评体系。如实验课成绩评定指标的选择原则与方法,改革了考试的方式和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学生总的实验成绩为百分制。实验设计20%,实验操作20%,学习态度10%,实验结果20%,实验闭卷考核30%。在对学生成绩评定中,教师根据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实验报告结果的准确度、精确度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力求灵活、新颖、多样。在操作考核中采取随机即兴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从近3年的实践结果来看,运用实践教学综合测评体系,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4.实践教学质量反馈体系构建。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换句话说,即便目前农林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的技能和素养满足社会上林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那么这种情况也只是短暂的过程,因为这种过程会随着社会对林业高级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被打破。为了使得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得到保证,必须综合教学过程中各种相关信息,进行动态地反馈与调整。因此,信息的有效反馈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非常重要。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质量反馈体系构建主要依赖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借助于学生评教活动。因为在校学生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感受着,他们对教学质量也最有话语权;除此之外,森林保护学专业的高年级毕业生或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的评价往往也很重要,通过他们的反馈意见,可以获得对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客观评价,以确保其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最后是借助于社会上用人单位的评价。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就是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否满足其需要。因此,社会上广大林业企事业用人单位对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性最有发言权。来自用人单位的反聩信息往往有助于学校及时调整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的水平及效果,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实践教学质量反馈体系构建中,建立了基于学生评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关联动态调整评价体系,从而形成了关于实践教学客观、准确的质量反馈体系,从而提高了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的质量,毕业生专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四、总结与建议

实践证明,我校围绕高等林业院校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分别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保障体系的构建、管理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92%以上的毕业生完全符合森林保护学工程师及相关职业岗位要求,扎实掌握森林病理学、森林昆虫学、农药学以及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并且有60%以上的学生了解森林保护学的发展方向,初步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担森林保护技术工作的能力,基本上能够达到森林保护专业工程师中等水平,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的战略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高水平农林高校如何积极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肩负起培养和造就具有农林学科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闯出一条适合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是大家都在努力思考并且积极探索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进程中,主动顺应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和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建设教学团队,创体体制机制,培育创新文化,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传统的实践教学只能让学生得到初步的实践经验,已经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如何依托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和企业,使学生能够在仿真或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使得教学体系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以理论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使整个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标准变得清晰、明确,创新出适应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基于实践能力的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4,(6):75-78.

[2]谢寿安,莫展宏.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职林学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2,(9):74-77.

[3]陈辉.加入WTO“森林保护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2,82(3):27-28.

[4]朱天辉,李芳莲.森林保护学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浅析与对策[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81-83.

第5篇:林学毕业论文范文

一、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一)熟悉论文及最重要的参考文献,要求反复阅读自己的论文,熟悉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重要的数据和结论最好要做到倒背如流。对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也应该相当了解,因为它既可提供科研的历史背景和基础,又可为论文中的结论和推论提供强有力的佐证。

(二)尽可能地多征求本行或“外行#老师及同学们的意见,及时修改论文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如果时M和条件允许,实验中的错误还可通过补做实验来加以弥补。即便错误一时无法改正,心中也有数,以免临场毫无思想准备而惊慌失措。同时,这些意见也是编写答辩提纲鼓重要的参考依据之

(三)编写答辩提纲。一般来讲,大学.毕业论文答辩的讲演时间为2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30分钟。因此,答辩的讲演提纲应以此时限为基础。提纲应突出论文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即在学术上的新见解;在实验方法上的创造或改进;某些现象和规律的新发现。总之,要突出一个“新”,要强调其价值。此外,讲演提纲中应标明所采用图表、幻灯片的序号,便于讲演时对应使用,以免届时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混乱场面。提纲应包括的内容为,

1.目的、意义。

2.实验所采用的方法(若为自己创新或改进的方法并经实验所验证是可行的,可作较详细的介绍)。

3.结果。主要是指通过自己实验或演算而得出的新结论、在前人基础上的新发现或验证了别人的结论或假说等。要求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介绍,不要掺杂个人的成见或好恶。

4.讨论。对与前人所得出的结果不合,或与一般规律相违背的结果,或实验的某些反常现象,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说明。

5.论文中的不足之处或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要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论文,反映自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答辩委员和广大听众一个良好的印象。要注意避免两个倾向:一是有意隐瞒论文中的不足或错误。讲到此类“头痛”之处,吞吞吐吐,推三诿四,强调情况特殊等等。这样与其让别人步步紧逼,最终无法蒙混过关,不如事先坦诚地向众人展示自己的不足,给人以诚实的印 象。二是对自己在实验中的新发现,特別是这种结论与前人不合或与本行著名权威得出的结果相悖吋,不敢客观地把它公诸于世,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论文的价值,这也是一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另外,述要指出论文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层来的研究者提供入手的捷径,这是科学研究的继承性所必须的。

(四)模拟答辩。它是一种公演前的“彩排”,实战前的“演习”。实践证明,

这对消除答辩前的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检査讲演提纲中所隐藏的错误是十分有效的。通过模拟答辩,一方面应广泛收集“答辩委员”们所反馈上来的意见,对答辩提纲、讲演方式、所选用的图表和幻灯片等进行适当合理的修改和调整;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模拟答辩的结果,调整提纲中各部分的时间分配,使其更加合理完善。

(五)答辩前的心理调整。不少经历过各种答辩的人都感到在临近答辩前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临答辩前一天,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少数人甚至会彻夜失眠,这势必会大大地影啊第二天的临场发挥和答辩效果。..因此,答辩前自己采取一些措施,做一些必要的心理上的调整是十分有效的。笔者认为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考虑:

1.采用自我提问法,坚定自己.必胜的信心。可向自己提出如下问题:

(1)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可靠。

(2)实(试)验是否符合有关要求。

(3)实验数据是否经过反复验证,数据的处理方法是否正确。

(4)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

(5)论文中的新发现和创造是否可靠,是否有价值。

(6)论文所涉及到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概念,自己是否能熟练地掌握。

倘若以上6个问题自己能够给予肯定的答复,那么就可以坚信自己的论文棊本上是能够通过的。这样就会使自己的信心大増,消除临战前的恐惧紧张心理.

2.“欲擒故纵”,答辩前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电视,与朋友们聊聊天,使自己暂时忘记毕业论文答辨,这对于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使心身得到完全的休息和放松,消除疲劳是很有用的。

二、答辩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辩讲演时应严格按照预分配的时间进行,保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论文的主要内容介绍给答辩委员和听众。答辩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服装要整洁,举止要文明、礼貌,应丧现出一个大学生应有的修养。

(二).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讲演论文,

都要用普通话。因为评委们和广大听众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不应人为地给别人造成语言上的障碍。否则,一方面是对别人不礼貌,另一方面由于五花八门的方言无疑会使你的论文答辩黯然失色。

(三)在评委们或听众提问时,要沉着冷静。为尊重别人和不至于问,题多了而遗忘起见,最好把别人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记录T;来,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自己准备的情况逐一解答。

(四)在与别人进行辩论时,一定要注意语言有礼貌。多使用尊称,因为答辩委员大多为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至少是本行中的前辈。尊老携幼,本是我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同时,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用语要谨慎,对于已超过自己论文范围的问题,如果自己无确切的证据,切不可冒然下结论,更忌用“必然”、“确实”之类的肯定语。另外,在态度上要诚恳、耐心,面带微笑的回答问题,这一方面是尊重别人,另一方面也表明答辩人胸有成竹,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五)当别人提出的问题超出了自己事先的预料,自己未作准备时,千万不要惊慌,一定要冷静思考,若暂时不能回答,可向答辩委员会主席提请延时回答,不要未考虑成熟就匆匆抢先回答。你在回答其他问题的时候,有可能产生联想而茅塞顿开,从而解开问题的症结。

(六)当某个问题与答辩委员有不同看法时,切不可激动而失去理智。不要有认为别人是在挑剌的错误想法。自己要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据理力争,以理服人,切不可强词夺理。对于论文中客观存在的不足或错误,要坦率地承认。因为科学既是探索前人未曾开垦的处女地,那就可能有失误,这是客观的,尤其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更是如此。“科学是在谬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厦”,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七)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答辩人在答辩结束后,应向全体答辩委员和听众致谢。

第6篇:林学毕业论文范文

一、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

七、软硬件条件的良好保障

第7篇:林学毕业论文范文

昆虫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自林奈1758年创立生物分类学,迄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是农林院校植物保护、森林保护、动植物检疫和生物安全等专业的主干课程。

部分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为了提高林学院校昆虫分类学的教学质量,我们在分析当前昆虫分类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总结有效提高昆虫分类学教学效果的一些策略。

一、教学现状

(一)教材选择

经过试用,最终选定主要教学教材:袁锋等编著的昆虫分类学(第二版)。此外,还选用了郑乐怡、归鸿主编的昆虫分类(上下册)作为辅助教材。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设定如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昆虫分类系统及其各目之间的亲缘关系,正确识别与林业关系密切的重要目及分科的特征。

(三)课程教学现状

昆虫分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校昆虫分类学为专业必修课,教学中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实习三个环节。理论课程内容包括如下三部分:(1)介绍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介绍昆虫分类阶元,物种概念及种下、种上分类单元,检索表的编制原则;了解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重要的命名原则;(2)以介绍六足总纲的系统发育为基线,介绍昆虫分类系统及各目之间的亲缘关系,重点掌握昆虫纲各目的识别特征;(3)重点介绍与林业关系密切的重要目科及周边常见林业昆虫的识别特征。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策略

(一)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之中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昆虫分类学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大量昆虫学的资源上网,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补充和学习昆虫分类学的相关知识。在课程之初建立起QQ群或者微信群,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任何昆虫都拍下来,及时传到群中进行识别。群内学生可以随时进行问题讨论,由老师和学生自由作答。此外,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从精品公开课、网易公开课、TED课程等网络资源中,陆续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昆虫的视频。将其与昆虫分类学教学相结合,使得学生更易理解知识点并培养兴趣。

(二)尝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本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在业余零星时间提前观看视频,然后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和同伴的沟通交流,教学模式发生了颠倒或翻转,这就是日渐兴起的翻转课堂。新兴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国外得以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自2015年来,我们开始陆续拍摄了一些关于本课程重要知识点的短小的微课视频。尝试要求学生利用业余零星时间提前观看,然后在课堂上抽出部分时间展开讨论。实践证明这种授课方式轻松愉快,大大增强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交流、互动与反馈。

(三)要求阅读相关的期刊文献

查阅最新的昆虫分类学研究成果,适当地在教学中引入,这样使得授课内容更为饱满深入,也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国内外期刊论文代表业内最新的研究动向、研究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师应该多看有关昆虫分类学的国内外期刊。此外,也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查阅一定数量的期刊论文。比如在讲完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这一章之后,就要求每位同学至少检索五篇昆虫分类相关的文章并认真阅读,这样学生就会清楚明白学名的书写规则、分类阶元的常用词尾、新种是怎样描述的、模式标本的记述方式等知识点。

(四)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

每年指导对昆虫有强烈兴趣的学生申请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些课题。这样,学生不仅对昆虫分类的知识有了很好的掌握,而且在毕业论文中可以延续这些课题的研究,通过工作量和时间的积累,最后势必能交出一份优秀的毕业论文。在这个过程之中,既培养了学生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又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或科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外,鼓励部分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比如近期的各地林业病虫害普查工作,我们就组织了十几名大学生利用整个暑期时间采集病虫害标本,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拓宽了知识面。

(五)注意使用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时注重把问题引入课堂,把思路引入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比如在讲到直翅目蝼蛄科的识别特征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蝼蛄的后足不是跳跃足,触角也比较短小?再如讲到脉翅目草蛉科的产卵方式时,让学生思考草蛉为什么会进化出如此独特的产卵方式?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有清晰的思路。

(六)实物投影仪应用于实验教学

现行的实验环节,是以验证性的观察实验为主。在一次实验课程中,学生要观察大量的标本,找出每个类群的识别特征。但是在学习了理论课程之后,学生往往还是不能准确定位每个类群的重要观察特征在哪里。所以我们除了安装常规的投影仪之外,还安装了实物投影仪,又称实物展示台。在学生观察标本之前,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各类群标本重要的识别特征在哪里。学生边看演示边观察标本,就更容易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注重学生实践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对于实践环节充满了新鲜感,在野外调查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请教老师的内容远比书本内容形象、易理解。实践教学是将理论内容及实验知识应用到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实践安排的时间为一周内的五个工作日,时间很紧张。如果将两门课的实习周合并,这样就有两周时间,中间的周末不休息,这样就相当于延长了学生的野外实习时间。白天集中采集虫害标本,拍摄生态照片,晚上进行标本制作,之后返校进行鉴定工作。这样学生可以了解各类群昆虫的生存环境、行为和习性、林木的危害状态等,同时也能提高其制作标本的水平,还可增加对该门课的兴趣。

第8篇:林学毕业论文范文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园林是一门以规划设计学、建筑工程、花卉树木学、美学等为基础,设计生态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领域的专业。作为一个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地方院校园林专业,以实践为中心,注重发展,采取符合国家园林建设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模式,努力为园林行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思路3。正确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以实践为中心点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建立实践教学的系统工程,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实践教学。并且,不断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措施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园林专业自2000年成立以来,先后7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和发展几乎是每一次修订的主题。以实践为中心,构建基本课程教学体系,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基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结合学分制,在课程体系方面,完善和改进了“平台+模块”教学模式。学生一、二年级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三、四年级开始专业化方向培养,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花卉栽培养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大特色模块。首先,将基础课比重从过去的419%提高到5304%,专业课比重由10%调整至1348%,使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其次,压缩了总课时数,把专业课教学时数由2600学时压缩到2432学时;再次,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增加选修课数量,由17门增至25门以上,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选择机会。此外,在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加大,由以前的2397%增加到3213%;降低了理论教学环节的比重,由7603%降低到67.87%。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了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习方式和内容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完成实践教学的基础,有了稳定、开放的专业实验室就能为学生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3。为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院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校内实验室建设上。按照课程的性质对原有的实验室进行调整,成立了园林学院实验室管理中心,先后改建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园林规划设计实验室、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室、花卉树木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园林建筑与工程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园林画室等。更新了园林规划设计实验室的主要仪器设备。学院所有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并配备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从事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指导工作。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这一做法深受学生好评,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对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稳定的校内外实践训练基地是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完成实践教学的良好条件。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考虑到扩大招生规模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多个园林专业实习基地,使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学院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密切与园林企业和事业单位合作。使人才培养与生产有机结合,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园林企业事业单位的先进技术装备,丰富学生实践实训内容,强化学生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先后在张家口小五台山风景管理局、唐山豪门园林有限公司、沧州园林局、宁夏、河北高邑金色世纪农林工程有限公司等10多个单位建立了校外三结合基地。根据园林单位提出的生产任务,每年派出学生实践小组到三结合基地从事生产研究、解决生产问题。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园林生产实际的机会,同时,有效的促进了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实训能力的不断提高。

3.改革教学实验实习环节

教学实验实习环节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首先改革了实验课教学。大多数课程减少了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例如: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的杂交育种实验,把实验课时合理安排在长达1年的整个植物生长周期里。学生独立设计实验、选择亲本、采集花粉、去雄、套袋、杂交、栽培管理、种子采收等,直到获得杂交后代。整个实验过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是改革教学实习环节,园林专业的教学实习将原来的1名课程单独分散实习转变为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学院园林专业的综合教学实习主要有2次:第一次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以花卉学、树木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为主要实习内容,时间为2周,实习地点在上海、苏州、杭州;第二次安排在第七学期,内容为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习,时间1周,地点在承德、北京。教学实习由单一课程的1名教师指导转变为多门课程的多名教师综合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取长补短。邀请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园林专家参与指导教学实习。学生可以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汲取众家之长,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成长,实习效果好。

(三)探索“订单式培养”途径

按照用人单位要求选拔学生,学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学习期间,学生除了参加日常学校规定的学习之外,专业教师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给学生“开小灶”、“吃偏饭”学生在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用人单位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技能培训,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双方共同指导,并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结束后,学生留在用人单位工作,从而实现单位用人、学校育人与学生就业相结合,达到3方共赢。2004—2011年,唐山豪门园林有限公司、天津创世园林规划设计公司、河北九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以“订单式培养”方式,共接收学院园林专业学生百余名,多数同学在用人单位工作表现突出,受到单位领导与同事的好评与肯定。

三、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成效

1.以学生创新中心为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园林学科竞赛,提高创新能力近几年,园林专业学生在国内外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有12名同学在全国各类科技作品等比赛获奖,9名同学在省级各类科技作品等比赛获奖,27名同学在市、校级各类科技作品等比赛获奖。2010年,学院百余名师生参加了“2011年中国西安世博园唐山展区景观设计大赛”,共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创作奖15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2012年,学院马春阳同学被评为2013届“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3名同学被评为2013届“全国林科优秀毕业生”。

2.以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为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参与规划设计,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先后有1000多名学生参加了教师承担的30余项科研课题,学生从规划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实践锻炼,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学院共承担“小五台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保定市园林普查”“河北农业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唐山市湿地公园资源调查和规划设计”、“藁城市万亩科技生态园区规划设计”等各类横向课题30余项。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不仅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能力3。

3.以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研究为平台,组织学生申报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近些年,学院组织学生申报由保定市团委和学校团委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10余项,并写出了高质量的论文和总结,有3篇论文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其中,2名同学的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在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一等奖。通过这项活动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

4.以学生社会实践为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和民众关心的热点调查,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为提高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民生的能力,在暑期组织了社会实践小分队,从山区到农村服务,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单位调查、了解,开展宣传。2010年,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在黄骅市开展了“低碳环保,青年共建绿色家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学生为纪念第30个世界粮食日这一特殊节日,于10月10日一10月16曰举办了爱粮节粮宣传周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其中,有2支实习小分队先后被评为市级、校级先进实践小分队。

四、结语

第9篇:林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汤春芳(1970-),女,湖南长沙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副教授;张日清(1959-),男,湖南长沙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改项目与环境科学学科基金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147-03

专业英语是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文献查阅、翻译、写作与听、说能力的一门课程。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文献调研与电话调研,概述了我国高等院校环境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笔者所在学校环境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过程,旨在为提高环境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自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倡专业英语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已在环境专业英语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实践与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英语表达能力整体欠缺

专业英语教师多为专业教师,除有国外进修经历的教师外,口语表达一般都不地道,因此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大打折扣,即使教学内容丰富,方法与手段多样化,也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没有材与教学内容

专业英语教材主要有马毅、钟理、羌宁主编的、国外原版教材的缩影本等。任课老师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或是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自行编制教材,同时补充相关环保网站资料以及英文文献等。

3.课程设置不一

课程开设课时从36-72学时不等,与大纲要求的100课时相距甚远,学期从第5到第7学期。总体而言,课时较少,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4.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对专业英语的兴趣不一

一本与二本学校学生英语基础与学习氛围差异明显,二本学校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视不如一本学校,同为二本学校,考研学生与非考研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也有明显差异。

二、我校环境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针对环境专业英语教学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做了以下尝试。

1.师资培训

通过文献与电话调研,结合本校几年的专业英语教学,笔者深有感触的是师资是影响专业英语教学成败的首要因素。因此,加强专业英语师资培训是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我校专业英语教师热爱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发表过相关英文论文,但口语能力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参加过美国基督教所赞助的LDI英语培训中心的系统培训,包括语法、听、说、翻译、写作技巧、上课常用的过渡语言等方面的全面学习。短短四个月的培训,加上之后的录音自学,可以说收获匪浅,影响深远。

2.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

要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我校环境专业英语教学始于2005年,课程设置在第五学期,之前已修完环境学、环境工程概论、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学时32。教材选择经历了从羌宁主编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为主,到与国外原版教材相结合,再到目前自编的短小精炼的内部教材等几个阶段。这种调整是在对本专业学生就教学效果等方面的问卷调查,任课教师自身进修与多方面查阅资料、课程设置以及学生英语基础的基础上做出的。教学内容是以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目的而选择的,涵盖水、气、声以及固废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技术,主要有词汇、阅读、翻译、论文查询、写作(摘要、简历、求职信),并穿插少量考研或四六级英语知识,以满足学生英语学习多方面的需要。

3.教学方法与手段尽量多样化

(1)专业词汇的学习。有位语言学家曾经说过:“Without grammar,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nothing can be conveyed。”没有语法不能表达很多东西,没有词汇就不能表达任何东西。一定量专业词汇的累积是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专业词汇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对本科专业英语而言,基础专业词汇的学习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对每个章节的相关词汇进行了归纳整理,共总结了近400个词汇,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将专业词汇与其专业背景联系的习惯,便于学生理解专业词汇的构成和涵义。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听写与课后作业的方式巩固学习效果。

1)注意基础词义与专业词义的灵活转化。如在baghouse fabric filter,trickling filter,filter membrane,filter medium,filter cake中,filter有“过滤器、筛选、滤波器”的基础词义,在专业背景下,就很容易理解其为袋式除尘器、滴滤池、滤膜、过滤介质和粉尘层的意思。基础词中的“池、盆、室、澄清器”,在专业英语中都是“池”的意思,如grit chamber沉沙池,primary clarifier or tank初沉池,aeration tank曝气池,secondary settling basin or clarifier二沉池。基础英语中的“沉淀、分离、洗涤”的专业意思都可用“除尘器”来表示,如gravity settler重力除尘器,cyclone separator旋风除尘器,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静电除尘器,wet scrubber湿式除尘器,spray chamber喷雾除尘器。Stress在基础英语中为压力之意,专业英语中却为胁迫之意。

2)近似词、反义词与形似词的总结。近似或同义词,如表示污染以及污染物的动词与名词pollute or contaminate,pollution or contamination,pollutant or contaminant;表浓度的词concentration,content,level,quantity,amount;表影响的词impact,influence,effect;treatment or removal efficiency都表去除率;污染源的相关词stationary/mobile/point/fugitive/area sources;专业英语相关词professional English,subject-based English,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or academic English and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论文相关词paper,article,thesis,dissertation。反义词,如biodegradable/nonbiodegradable,renewable/non-renewable or exhaustible resources,putrescible/nonputrescibale,aerobic/anaerobic digestion,organic/inorganic,effluent/influent,input/outlet pollution control污染预防/污染治理。形似词,如absorb,adsorbate,absorption,absorber与adsorb,adsorbent,adsorption,adsorber;表圈层的词,如troposphere,stratosphere,mesosphere,biosphere,hydrosphere,lithosphere;pesticide,insecticide,herbicide等。

3)合成词与缩略词的总结。如photosynthesis,ecosystem;overuse,overgraze,overflow;degradation,deforestation,desertification;biophysical,biochemical,biodiversity;hydrogen sulfide,hydrogen fluoride,co-composting,counterflow scrubber,co-flow scrubber,excess/return sludge等合成词。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CFCs(chloro-fluorocarbons),TSS(total suspended solids),F/M(food-to microorganism ratio),SVI(sludge volume index),MLSS(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DO(dissolved oxygen)等缩写词。

4)数字与单位词汇的学习。表数字的词,如carbon monoxide or dioxide(一氧化碳/二氧化碳),sulfur dioxide or trioxide(二氧化硫/三氧化硫),nitrogen oxides or dioxide(氮氧化物或二氧化氮),nitric oxide(氧化一氮),tetroxide(四氧化物),hexavalent(六价),decameter(10 m),pretreatment(预处理),primary/secondary/tertiary/advanced treatment(一级或二级或三级或深度处理),ten to the fourth power(104);milligram per cubic meter(mg/m3),part per million or billion(ppm,ppb),micromete(μm),millimeter(mm),centimeter(cm),decimeter(dm),kilometer(km),square metre(m2),milligram(mg),kilogram(kg),还有年份,年代,世纪,小数、分数、假分数的词的归类。

大量专业词汇有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放松学生紧绷的神经,调剂课堂氛围,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自己考研和平时浏览网络新闻的知识积累,穿插考研词汇、报刊新闻热点词汇的学习,比如各种各样的前置定语构词法,名词+现在分词、形容词+现在分词、名词+过去分词、形容词+过去分词、副词+过去分词、名词+形容词、名词+名词、形容词+名词、数词+名词、名词+to+名词、综合性词组或短语等,以满足学生英语考级与考研的需要。

(2)翻译能力培养。专业英语的特点是句子长,多使用被动语态多,因此应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我们会挑选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比如,The general objectives(goals,aims)of composting are to transform the biodegradable organic materials into a biologically stable material,and in the process reduce the original volume of waste;to destroy pathogens,insect eggs,and other unwanted organisms and weed seeds that may present in MSW;to retain the maximum nutrient(nitrogen,phosphorus,and potassium)content;and to produce a product that can be used to support plant growth and as a soil amendment. 堆肥的目的一般是:将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化成生物稳定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废物的体积减少了;破坏病原体,昆虫卵,其他不需要的有机体,以及存在于MSW中的杂草种子;最大限度保留氮,磷和钾营养物的浓度;生产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土壤改良剂的堆肥产品。这个句子长,但如果理解了句子结构,翻译就容易了。从这个句子,学生可学到几个知识点:一是“目的”表达法―The general objectives of something are to do...;to do…;二是可以学会英语标点的打法,一个长句只有一个句号,句号前可有几个分号引导的并列成分,分号中的并列内容由逗号隔开,为英语写作怎样标点打下了基础;三是通过长句的练习打消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又如Nitric oxide(NO)is readily oxidized to nitrogen dioxide(NO +O22 NO2);in the present of sunlight,nitrogen dioxide breaks down to nitric oxide and oxygen atom(NO2 NO+O);and oxygen atom is extremely reactive and will react with oxygen molecule in the air to form ozone(O+O2O3). 从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学会多种化学反应(氧化、分解、合成)的英语表达法。

(3)专业论文查询。如何查询英文专业文献,首先我们会告诉学生几种方法:1)从本校图书馆购买的英文数据库查找,从输入论文作者名及其所属机构、关键词(在标题,摘要或者论文的任何地方输入)、刊物名称与出版时间多方面查找;2)在省略,省略,省略,省略等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pdf,可以检索到一些免费英文论文;3)从省略等英文数据库免费查找摘要;4)通过网络或者邮局向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购买;5)如果知道论文作者的邮箱,诚恳的给对方发邮件索取。然后通过网络课堂演示论文检索过程。最后分组布置论文查找作业,通过邮箱提交老师批阅。

(4)写作能力的培养。本科专业英语学习的第一次应用是写作毕业论文英文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灵魂,为了让学生快速有效掌握摘要写作的要领,我们首先根据SCI检索论文的摘要分析其组分、主要内容、语态与时态,然后讲解授课老师发表的英文论文的摘要,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并深化对英文摘要写作的理解。

摘要字数一般300左右,其写作看似简单,但技巧却不少。讲授这部分内容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任课教师如果有发表过几篇英文论文的经历,授课时就能驾轻就熟,同时,学生也可以从学习中了解本专业老师的研究成果,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会通过多媒体对着自己发表过的论文先讲授摘要的几个组成部分:title,authors’s affiliation,abstract(非summary),key words。然后一一说明各部分的具体写作方法。如标题常用on,of,in,to等介词连接的名词结构,一般不用句子、动名词结构等,标题单词首字母除介词外其他一般大写(也有些刊物不要求),一般有字数要求。摘要主要包括研究的目的(goals,aims,or objectives)、实验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内容(content)、主要结果(main results)、有些刊物要求有推论(suggestion or propose)、结论(conclusions)、目的等。摘要中除推论用一般现在时态,实验结果一般用一般过去式。摘要的语态多为被动,也有主动,这是中英文论文的差别之一。同时举例说明摘要的写法,常用的单词等。如标题Effects(influences,affect)of Heavy Metal on Antioxidant System of Radish Plant,摘要中常用类似句型Effects(influences,affect)of Heavy Metal on Antioxidant System of Radish were investigated(studied)in this paper(study,article),The results indicated(shown)that SOD activity was enhanced(strengthed,elavated)by heavy metal stress。最后通过摘要写作作业的批改、课堂讲解,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们会增加英文简历、求职信写作的授课内容,虽然这与专业学习关联不是很大,但对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非常实用,因为本科生毕业生到外企或者从事外贸相关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通过在LDI学习,笔者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素材,所以能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5)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适时适量穿插环保方面带有文字的音频、视频以及网络资料,活跃教学氛围的同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程度提高了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同时提供给学生诸如“走遍美国,美国之音(VOA,http://省略/),美国环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http://epa.gov/),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省略),沪江英语网(省略),旺旺英语学习网(省略),CCTV9”等带有视频、音频、文字、MP3等学习网站,以备英语基础好,学习兴趣浓的学生课后学习。

(6)课堂讨论与课外准备相结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提高听说、阅读和翻译能力,经常进行写作和听说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采用了每周一次的课堂讨论与课外准备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次性将教学资料发给学生,一结束,便布置下堂课需预习的内容,要求提前阅读,根据教学内容和资料后面所给题目用自己的话写出what,why and how,下堂课前作为作业上交,这点很重要,这样才能确认学生确实预习了,而且思维了。每周一次课堂讨论,老师授课后,让学生不看资料用自己语言讲述所学内容,然后留10分钟供学生3-4人分组讨论所写作业,然后抽查一两个组,让A同学将B同学所写的what,why and how不看原稿说给班上所有同学听,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分析。

采用这一教学方式既符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还能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这是因为:1)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巩固了已学的知识,熟悉和增加了应掌握的专业词汇,并在笔译实践中摸索出专业英语的翻译特点和规律;2)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和教师的总结,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并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努力的方向;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采用启发式和比较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4)教师在参与讨论和解答学生的疑问时,也将获得不少宝贵的启示,改进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赵华.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2]李英华,王丽敏,魏薇.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尝试与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