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解决问题;教学实践
所谓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新的数学教学要求上形成的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旨在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方面要体现出整体性、基础性以及前瞻性。在教育部出台的深化教育改革文件中,对核心素养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数学,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培养意义,要打造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加强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的体现。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如何,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怎样具体落实,以上便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体现教育本质诉求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学阶段重要的发展性科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科目和拓展性科目。在素质教育日益被重视的当代教育中,将核心素养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个性发展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更是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当适应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比如数学的相关概念、解题技巧、计算公式等,更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而数学核心思想的培养重视正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多层次要求。因此而言,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现代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以联系的观点整体把握数学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我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曹培英对此有明确的解释。他将此分为两个方面的层次,即数学整体视角以及关联数学内容,和六个具体的核心,分别是推理能力、抽象观念、模型构建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以及基本的运算能力。
(一)立足数学整体视角
从数学这门学科的整体角度去把握数学的核心素养,首先要了解数学的本质和数学学科在教育人这一块的意义。能够满足数学本质及价值的基本核心素养使数学当中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以及模型的构建能力。数学的推理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在两个命题判断中进行进阶性的转化,推理过程需要应用到数学知识中的诸多定理、命题以及运算公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的抽象能力,主要是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在数学学科中,能够将数学某些具体联系转化为抽象的概念,以概念形式把握数学方面的知识;数学模型的构建能力,在问题的解决方面主要是针对一些与图形和数字有关的问题,通过构建基本数学模型,使问题变得更为清晰和明确,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以上数学中的三大能力是基本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能够体现数学科学的严谨性、抽象性以及应用性。在数学整体学科视角上,这三个基本核心素养在数学中又继续表现为数学交流、数学思维以及问题解决。
(二)关联数学内容
这是数学核心内容的第二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中,主要体现出来的核心素养比上一层次更为复杂,如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以及数据分析、运算能力等等。而这些数学核心素养,其实与数学是分不开联系的。在小学数学中,以上核心素养明确表现课本内容中的认识图形、概率问题、数学基本运算问题。小学生阶段,需要注重掌握的核心素养是运算能力,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小学学生能够逐渐试着将数和形进行结合,树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核心思想。除此之外,小学数学学科中所体现出来的核心思想还有创新思想,创新思想也可以说是所有学科皆有的核心思想。所以说,数学核心思想与数学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互为表里的关系,掌握数学核心思想,要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刻的研读。
三、注重教学实践的具体落实
数学核心思想在小学阶段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将此不断进行实践应用。要以小学的理解能力为基础,进行教学实践的路径探索。
(一)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素养
以解决问题为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材是离不开的。教材当中的问题和知识是数学教学的精华部分。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公式、每一个概念、每一道例题,都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把握。于此同时,对于教材的解读还应该不断挖掘其中的核心素养,根据教学内容实质,明确教材中的核心素养,并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比如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问题时。首先要对其面积计算公司有一个熟悉的了解,能够准确地应用计算公式,并且相应地,能够将该问题当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模板。在解决这个问题当中,存在诸多的数学核心素养,如推理、空间观念以及数学模型构建能力等等。不管怎样,多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实践,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数学思想意识能力的提升。
(二)在知识和技能形成过程中融入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解决,重在形成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促进小学数学的发展应用。这个过程中,也要进行数学核心思想的融入。通过数学核心思想的各个方面,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思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举一反三。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讲到乘法这一章,出现许多乘法运算方面的问题,那么课堂上可以不单单限制于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运算,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的抽象问题具体化意识,增强学生的符号化思想,促进学生模型构建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感。
(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在解决一般数学问题时,都需要运用数学核心素养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体体现数学核心思想。比如在学习小数的乘除时,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题目,如自来水的收费问题等等。
(四)核心素养的培养重在坚持
任何一种素养的培养都要形成习惯才能体现其真正的意义。要想形成习惯,坚持应用是极为必要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不断积累历练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课中,强调数学核心思想的应用,并在数学问题具体解决过程中,融入数学核心思想。除此之外,在课堂以外,也不能放松数学核心思想的培养,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念和概念应用于现实,积累实践经验,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坚持不懈,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培养。
结束语:总而言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首先要掌握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在解决问题实际中不断体现和融入数学核心思想,并坚持不懈,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最终养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张浩.可见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以“埃及分数”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8:64-66.
【关键词】笛卡尔 数学史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150-01
数学教育一直停留在传统教育上,使得数学教育得不到发展,没有新的东西融入。研究数学史是数学教育的新方式,对数学教育文化起到启发作用。通过研究数学史的数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数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一 现今新课标下的数学教育
1.新课程下教育任务
以全面发展为基本是追求对人的全面教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汇在“文化内涵”中,是新课程精神的重要特征。为实现人文与科学整合的新课程文化观,必须把教育内容扩展到文化中,而不是仅限于知识范畴。除了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了解学生是否对创造科学文化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建立和提升。使学生能从文化创造史中得到全面的传承、滋养和发展。
2.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坚持人文与科学相互融合的文化观,制订发展性和整合性的数学教育新课程体系是关键。反映出数学素养的提升;从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到创造能力;使数学问题发展到数学应用和创新;从找方式去学习到形成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从认识数学到形成辩证思维。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注重数学知识学习,重视数学的价值。该观念是基于用数学去认知和改造世界,但数学教育不仅限于它的科学教育功能,数学教育的功能还体现在文化教育上,是文化和科学功能的融合,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人格塑造,用数学的方法、思想和精神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应把数学教育拿到文化领域去,才能使数学能人性化,并防止数学脱离在文化之外。
强调学生人文素养和数学素养辩证地统一,打造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精神的融合。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数学教育的宗旨。学生的数学观、创新意识、思维品质、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是数学教育的基本因素。
3.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促进作用和启发意义
数学史就是数学发展进程和规律,它与文化、政治和经济的联系相当广泛。数学史是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它的特征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和数学的产生过程。教育背负着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承,数学教育是发展和传承文化的精神活动。包罗万象的数学史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它能成为数学教育的承载体。数学的起源来自于数学史,可以从中提取出数学的发展轨迹和进步过程,理解数学的严谨性。它反映出严谨的推理以及积极的愿望,包含审美态度给人类的创造欲望。可以理解为数学学科本身与世界客观精神的一种内在统一。数学教育包含相互对立和相互依赖,这是数学和教育的特殊属性。数学教育的属性可以理解为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的人文素养。教育属性和数学属性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由此,要将数学教育的教育属性和数学属性结合在一起,数学教育发展就能得到促进。
二 数学史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第一,在数学教育以“以人为本”的主题和数学观与数学课程的基点上,让数学史融进数学学科教育,有利于促进数学教育,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有启发意义。数学史的统融入对数学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具有导向作用。在数学史材料中,从广义的数学文化角度,把笛卡尔的数学思想多层次、多维度分析,发掘数学思想的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以笛卡尔的数学思想作为高中解析几何教学核心,这种举措不但深化了数学思想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为数学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点。
第二,用笛卡尔思想中的教育内涵和文化内涵,提取出高中数学的解析几何教育策略,将其运用在数学课程实践。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理论意义在于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学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数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借鉴,为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条例证,这就是数学史的实践意义。
三 数学的价值和文化特征
数学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它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数学给人类带来严谨的思维方式,是其他各个自然学科的基础工具,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滚轮,是文化的激素。数学文化是一个铺设面广泛的问题,众所周知但却极其难以把控。数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人类对于数学的功能、特征和涵义都有待深化探索,需要更加明确的认识。
四 结束语
历史是最好的启发者,历史对学科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数学史的教育意义在现今得到相关实践,也起到很显著的作用。本文的宗旨不在于讲述数学史对数学学科教育的重要性,这已毋庸赘言,相关事实证明,数学史就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基点。在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寻找到生存点,挖掘数学史对数学学科教育的要素,使得数学史的文化内涵得到教育体现,是数学教育的追求。数学教育将迎来广袤的明天,需要更多的探究与发现,才能使得数学教育上一个新台阶,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新起点。
关键词: 责任教育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核心要素
常言道,“三分能力、七分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担当是做好做优做实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进入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实施和推进,以培养高度责任精神和意识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教育学指出责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主体高度责任感和强烈责任意识为宗旨,引导和培养学生群体高尚品质和优秀人格的教育教学理念。《青少年责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指出,责任教育根据其愿景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核心要义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树立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先进观念,形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与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一致。鉴于此,我简要论述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在责任意识培育中,增强主动学习情感
责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和培育学习对象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责任心,使学生主体对自身的行为负责、主动向他人学习并对他人负责。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和科学施教,更需要学生主体的深入参与和积极配合,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能动情感进入其中,展现主体地位和风采。在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系统工程中,能动、自觉的学习情感培养是重要内容。积极的学习情感是高中生课堂主体特性的有效展现。因此,在责任教育进程中,教师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特点,切实增强高中生自觉、主动责任意识,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场景的布置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等手段,充分点燃他们的内在能动意识,提振他们的主动积极情感,让高中生将学好数学作为内在自觉行为,有效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实现主体能动特性的有效激发。如“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学科现实应用特性设置了“某冶炼厂为节省采购经费,根据新工艺采购金属矿产原料”教学场景呈现给高中生,让高中生在视觉、听觉及认知上受到“冲击”,深度感知数学学科的现实特征和深远意义,一方面切实增强高中生的主人翁意识,使自觉学习内化为自主行动。另一方面充分贴合高中生认知实际,挖掘出高中生深入学习、探析的内生潜能,自觉担负起学习探知数学知识的责任和要求。
二、在责任行为教育中,锤炼勇于探究素养
责任意识的增强需要具体行为和实际行动予以展现。不少高中生在数学学科学习探求进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疑惑、困难等险阻,经常表现出“畏惧心理”,缩手缩脚,不敢、不想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导致数学学习活动戛然而止、无功而返。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未能树立勇于探究、勇于克难的素养。在新实施的高中数学教学纲要中,将培养高中生勇于探究、克难求进等素养作为学习情操培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责任教育进程中将责任行为教育与勇于探究素养合二为一、有机整合、同步发力,利用数学学科问题案例及数学实验等资源组织高中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实践、探究、选择和推导等操作思维活动,有序引导高中生进行解题或验证的操作实践、评判反思、调控学习等,从而逐步培养高中生责任行为,以此获得探究实践的时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有效解决数学难题的技能和信心,锤炼和提升勇于探究的数学素养。
问题:已知有一个函数解析式为f(x)=2 cosxsin(x+ )。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的对称轴方程;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解题任务和要求,以此增强高中生完成解题任务的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高中生通过自主解题及合作探析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问题解析活动,高中生在探求解析过程中产生“如何获得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单调性”认知解析的“疑惑”。教师向高中生指出:“要运用转化思想,借助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探知”。此时高中生经过深刻思考和综合研析,得到解题过程为:“要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对称轴方程,可以通过问题条件利用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图像的对称性等求得;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的单调性特征求出。”教师进行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及图像的对称性等内容,运用转化思想是关键。”高中生在亲自参与探究、合作探究分析、及时调整思路等责任行为下,得到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路径,进一步积淀战胜困难、解决难题的探究实践信念。
三、在责任能力教育中,培树尽职履责情怀
能力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学好数学,不仅需要积极的学习情感作为思想保障,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技能作为方法指导。责任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履行和完成责任、任务、活动的本领,它是责任意识得到深化、学习情感得以深厚、责任行为得到落实的关键。责任能力应体现在学习实践进程中,应展现在尽职履责实践活动中。高中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践行者,完成自己的学业尽到学好数学的职责。而这些是对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性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培树学生主体履职尽责良好品质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开展探索性验证、集体性合作、探究性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意在强化责任能力教育的课堂教学,以此培养高中生对自己学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及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尽职尽责的品质。
总之,学科教学之中责任教育的实施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课程体系。高中数学教师应巧借责任教育这一新型理念,利用数学教学资源,挖掘先进教学理念,对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及生成机制梳理,有效施教,促进高中生掌握丰富数学知识、形成有效数学技能、生成良好数学情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材料;渗透;数学文化
受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影响,“教育质量之根本”又放到主体地位,数学素养常常被曲解为数学解题能力,过于注重知识性的学习,而忽略数学科学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熏陶,这样使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而失去兴趣。如果能在数学课堂上借助“阅读材料”将数学文化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课堂变得更灵动有趣,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当之水到渠成。
所谓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意识、数学事件等的总和。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数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社会现实,构建数学模型,学习数学语言、符号、图表;二是数学史、数学美、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教育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1.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没有其专有文化的支持,发展就缺少必要的基础与动力。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发展来讲也是一样,凭空进行数学理论的讲解,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成效的提高都极为不利。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实,数学理论的出处得到明确,数学学科发展会更加迅速。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发展。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2.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
数学,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低。许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在课堂上不愿意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不到体现。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数学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找到除了数学理论之外的关注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学习热情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二、“阅读材料”对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通过优化阅读材料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史中领悟数学的文明灿烂;在数学应用中感受数学的广阔图景;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的无穷乐趣;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中体验数学的神奇魅力;在数学课堂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产生文化共鸣,受到文化熏陶。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阅读材料这一教材资源,在文化观念下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
三、合理使用数学阅读材料,渗透数学文化价值
对于阅读材料应该如何使用,新课标没有提出明确要求,造成教师理解上的不同,再加上学生的数学意识、兴趣、能力等数学文化素养很难测试,导致许多教师基本不用阅读材料,或者只是简单过一下,没有真正发挥阅读材料中的数学文化价值。
1.生动地展示阅读材料,形象教学
阅读材料中的数学史知识承载着数千年人类智慧的精华,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先人的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数学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阅读材料中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了解数学文化,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例如,刘徽、祖冲之、华罗庚等伟大的数学家的故事,圆周率的发现、数学符号的发明等,都可以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2.恰当地运用阅读材料,寓教于乐
通过各种主题类阅读活动将知识点的训练和阅读材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还能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可以将历史上知名的“鸡兔同笼问题”等以阅读材料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又如“抢数、24点大挑战”等游戏活动,通过学生兴致极高的游戏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兴趣,又快乐地练习了四则混合运算,更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合理整合阅读材料,灵活教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可采用不同形式灵活处理阅读材料的教学,将前后相关的内容整合起来,让学生纵向对比学习。例如,“加减符号演变史、乘除号演变史、分数演变史”等内容这些都是结合计算教学出现的,数学教师可组织学生编辑小报“数学符号的演变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课外书籍等渠道搜集更多相关知识,系统理解数学符号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还可以将《数学文化读本》和《数学文化丛书》的内容穿插于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发展。
总之,合理运用“数学阅读材料”渗透数学文化,定能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思维;教学实践;教学评价
G623.5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1.数学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比较基础性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除了其技术性之外,还是一种对培养思维方式的重要学科。通过学习数学,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罗辑思维、变通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因此,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数学可以砥砺心智
由于数学是个和数字打交道的学科,其严密性和精确性非常的强,这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谨慎是非常有好处的。学习数学并不仅仅是因为需要在工作中用到这门学科,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其思维和意志,使其思维更加缜密,在日后的工作中办事思考更周密、意志力更强。因此,这种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末来生活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所以如果想要学好数学,并且掌握其中的精髓,就必须对数学抱有一定的兴趣,不能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学习。而这种兴趣也是学生形成数学素养的基本前提。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并且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时候,努力夯实其基本的数学核心素养。
2.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学习数学的学生都听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数学不是要知道某个题目的答案,而是需要知道其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这里学生对于题目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的掌握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于数学思想、数学素养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教材体系在定义数学教学的时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这是最基础的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则是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理解题目的来龙去脉。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深入的挖掘数学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思想,并且通过这种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同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习数学更加的轻松,而不是简单的靠死记硬背来解决数学问题。
3.采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意识
变式教学的含义就是将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形式改变,但是不改变问题的本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本质上看问题,而不仅仅只看表面。这就引申出另外的一种概念叫做抽象意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数学的很多理论科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抽象性,它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化的结果,所以更加能够反映出问题的本质。将变式教学与探究教学、合作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问题,使得学生看到问题的实质,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才能使他们将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在实际生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锻炼数学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素养将其解决的能力。例如进行数学某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各种相关的实例,这样不仅促使学生巩固了其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也帮助学生自主地锻炼了其数学思维。这样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理解它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和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关。一旦这样的数学思维素养培养成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就会在遇到问题时自主地系起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对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消化。
5.课堂数学教学需要改革当前的教学评价
数学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学生起着激励、导向和管理的作用。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关注自身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利用“成长日记”、“错题集锦”、“数学手抄报”等学生喜欢方式来进行管理和评价。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周整、创新,使评价体系更加的多样、科学。
三、结语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数学的教学不应该只是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坚韧的思维品质和谨慎严密的办事风格,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从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开始进行分析,重点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教学核心素养的对策,希望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于数学素养的重视。
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学生学习应达成的特定意义的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持久性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标准有着密切联系,对于理解新课程本质,设计教学方案,及开展教学评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这时期的学生刚摆脱小学生的稚嫩,对初中阶段的各事物感到十分好奇,利用?@个特点对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十分有利。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从数学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以便初中生能在早期形成数学思想,最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和主要内容
1.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育目标从表面和内在角度可分为隐性教学目标和显性教学目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属于隐性教学目标范畴。初中数学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标准时,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数学知识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长期学习数学过程中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并使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以不断积累学习经验,这便是核心素养。一个具备了核心素养的学生必然善于利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当代初中生所必须具备的本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核心素养培养是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根本追求,也是着眼于数学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后,通过教师引导,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技能,逐渐的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也就会被建立起来。要想到达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一方面注重学生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挖掘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隐性核心素养,最终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2.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生核心素养培养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总结,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初中生善于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实际性问题。数学学科看似理论性很强,但和学生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处不在。学生在处理现实中的各种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如、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其次,合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解决某类数学问题时,让学生能够运用固定的方法,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率先考虑用数学思想去解决。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1.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究的学习情境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并不是教师直接给予学生,学生就能够获得的,需要学生在系统化的训练中,不断强化核心素养,并持之以恒地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探究中,改变过去灌输式、单一、枯燥、无趣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过去教学经验总结分析,大多数初中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数学知识离自己实际生活甚远,而学习数学对他们好像帮助不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为学生创设问题式情景和生活化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拉近数学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数学情景,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并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以多样化的开放性数学题
所谓开放性的数学题是指解题思路有多种多样,答案不是唯一确定的。整个问题的条件、解题方法和最终的答案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对于这类问题十分热衷,并且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容易激起学生挑战欲望。数学开放题包含十分广泛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数和学生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提高学生综合文化水平有很大帮助。因此,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核心素养时,要注重设计多样化、开放性的数学题。
3.进一步丰富数学实践活动
初中数学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体现出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数学教学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让初中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应用数学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善于交流,书本归纳总结,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数学方法和常规方法的应用原则。同时,通过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其他行业的相关知识信息,有利于增加初中生数学能力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教学;学科思想方法;整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1-0043-04
一般来说,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是学科的三大要素。但我国中小学却只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而忽视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在浅表、零散和庞杂的水平上学习学科知识,严重制约了学生学科综合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本文拟对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作粗浅探讨。
一、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
“只要不考试,就总有讲不完的知识和做不完的习题。”这是许多教师特别是毕业班教师的深切感受。是否真的有那么多知识需要教师不辞辛劳地讲解?是否真的有那么多习题需要学生不厌其烦地训练?更进一步,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究竟是什么?一致的答案便是:学科思想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想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事实上,谁把握住了学科思想方法这一精髓和灵魂,谁就能举重若轻地组织教学;谁缺乏对学科思想方法的把握,谁就只能被迫陷入学科知识的大海之中,面前总有讲不完的知识和练不完的习题。
知识、思想和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三大要素,学科思想方法则是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知识储存和能力发挥的状况,同时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布鲁纳(J.S.Bruner)早就明确指出:“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接受必然是有限的,怎样能使这种接受在他们以后一生的思考中有价值?回答是:不论他们选取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在每一门学科中都存在着某些广泛和强有力的适应性观念,这些观念形成了学科的深层结构。“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态度。”可见,布鲁纳极力主张教给学生的学科基本结构其实就是学科的基本观念和思想方法,而不仅是处于表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体系。如果教学仅仅停留于知识体系的掌握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学生就只能获得学科的表层结构,而不能理解学科的思想方法,从而使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成为一句空话。
中小学学科教学普遍忽视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的教学,却又使学生的知识学习陷入庞杂、零散而缺乏整合;强调解题技巧的训练,却又使学生的技能学习停留于浅表、机械的水平而缺乏创造。既然学科思想方法在学科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广大教师为什么又偏偏忽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双基”教学的惯性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一直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从教材的理解与处理到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到教学方法的选用,从一堂好课的评估标准到最后的考试评价,人们都将“双基”作为一个基本的判断依据,从而遮蔽和阻挡了教师对学科思想方法的关注和思考。二是对学科基本结构的表面化理解。应当承认,我们一直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但我们通常将学科结构理解为“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规律和联系”。这是一种表面化的理解。按照施瓦布(J.J.Schwab)的观点,学科基本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实质结构,即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句法结构,即一门学科收集数据、检验命题和对研究结果作出概括的方式;组织结构,即一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方式和这门学科的探究界限。显然,我们强调更多的是学科实质结构的教学,对学科句法结构和学科组织结构的关注甚少。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科教学成为没有灵魂的教学。
二、学科思想方法的内涵、构成与特征
学科思想是指由学科专家提出的对尔后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最具影响力的那些观念、思想和见解。例如,数学学科中的变式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学学科中的守衡思想、动态平衡思想,等等。学科方法是根据学科内在的规律和特点,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例如,数学学科中的化归法、递推法、列举筛选法,化学学科中的等效法、终态法。一般而言,学科思想对学科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学科方法则是学科思想的具体化反映。在很多时候,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并没有确定的界限,比如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既是一种学科思想,又是一种学科方法,因而人们通常将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统称为学科思想方法。概言之,学科思想方法就是指能够反映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对分支学科发展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那些基本观念、思想和方法。
强调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弄清学科思想方法的内容、类型与构成。根据学科思想方法的不同层次,学科思想方法可以分为哲学思想方法、一般思想方法和具体思想方法三个层次。哲学层次的学科思想方法,如辩证思想、系统与联系思想、量变与质变互变思想、一般与特殊思想等;一般意义的学科思想方法,如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假设与验证等;具体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如化学学科中的统摄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数学学科中的化归法、列举筛选法。
根据学科思想方法的外延,学科思想方法又可以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种类型。宏观的学科思想方法主要包括学科的起源与发展、学科的本质与特征、学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等;中观的学科思想方法主要涉及学科的文化地位、学科方法的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价值、学科内部间的辩证关系与美学研究等;微观的学科思想方法即一门学科各特定内容中所蕴含和体现的思想方法。
实际上,各个学科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蕴含着丰富的学科思想方法。那么,教师如何研究和挖掘学科思想方法呢?关于这个问题,施瓦布的观点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如何分析和确定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课程知识呢?施瓦布在借鉴泰勒课程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此问题的逻
辑起点:一是存在哪些学科?这些学科彼此间是如何关联的?二是获得有根据的知识运用了哪些方法?三是指导探究的学科概念有哪些?它们如何导致了不同的结构?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揭示学科思想方法的三个方面,即学科组织结构方面的思想方法、学科句法结构方面的思想方法和学科实质结构方面的思想方法。
其中,学科组织结构方面的思想方法是要解决学科类型及其逻辑关系的问题。对于此,施瓦布归纳出四个基本依据:学科的内容,即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或者对什么起作用;研究者,即需要什么能力和习惯才能从事该项活动;研究方法,即研究者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对学科内容施加影响:研究目的,即通过研究要获得什么知识或得到什么结果。学科句法结构方面的思想方法则是学科的方法论,它意味着如何在课程中再现特定问题的研究历史,如何使学科方法的教学与学科内容的教学保持一致。不同学科的句法结构差异很大,课程设计应避免句法结构的形式化。学科实质结构方面的学科思想方法是关于指导学科探究的概念组或及其结构组织,它意味着在课程中选择恰当的概念结构,并使学习者了解这些概念在指导学科探究中的价值。如同科学知识体系一样,学科实质结构方面的思想方法也具有可修正性和多样性,教师不能坦然地从学科结构中选择一些自以为对学生有用的片言只语,因为“一种纯粹教条式的、灌输式的课程是危险的”。
作为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学科思想方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深刻性。学科思想方法反映了学科内在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了学科知识的本质和价值,引导着学科的发展和充实,并可以对学科的许多具体内容予以解释,因而具有深刻性。二是内隐性。学科思想方法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从具体的学科知识之中提炼出来的,常常蕴含于学科概念、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因而具有内隐性。三是稳定性。学科思想方法是对学科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学科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在后继研究和实践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之后,就带有了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四是整合性。作为学科的深层结构,学科思想方法以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为核心,是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线索和转换依据,对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科学习和学科能力发展都具有整合功能。
三、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原因分析
在知识剧增的时代,各个学科在加速分化的同时又在加强综合,这不仅使知识总量急剧增长,而且还使学科知识不断推陈出新。如何以学科的本质和核心来整合学科知识体系,克服知识的片段化和“短暂性”,解决现代知识和儿童学习内容的“过量”问题,就成为课堂教学深化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课题的一种选择就是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课堂教学。不仅如此,倡导和推行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对于我国当下正在向纵深推进的素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但经过20多年的实践,学校课程教学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忽视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致使教学在知识和技巧的水平上运行,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强调以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课堂教学,就是要实现学科教学内容“量”的压缩和“质”的精选,解决学生局部认识与整体认识的矛盾,克服教学内容的分散性与教学过程的间断性,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寻找突破口。
具体来说,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方面具有四个突出的优点。一是有助于学生记忆知识。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可以把现行的极其丰富的学科内容精简为一组简单的命题,成为更经济、更富活力的东西”。二是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学科的理解与把握。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可以帮助教师以学科的基本观念、关键概念和方法论原理来建构和组织学科内容,使教学建立在深度的思维水平之上,从而方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整个学科的基本结构。三是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明确地把握学科内容,而且还可以提高其迁移能力,使其对相互关联的未知事物迅速作出预测。四是有助于学生从事探究性学习。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学科深层结构的理解来训练他们“分析信息、提出新命题、驾驭知识体系的能力”,使学生超越学科课堂教学所提供的知识范围,赋予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机会,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四、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思路
作为学科知识体系的组织线索和转换依据,学科思想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整合功效。那么,如何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呢?笔者仅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几点思路。
(一)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认识前提
如前所述,“双基”教学的惯性影响和教师对学科基本结构的表面化理解遮蔽了教师对学科更为开阔的认识视野,限制了教师对学科思想方法的关注和思考,降低了教师在学科思想方法教学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正因如此,教师习惯于将传授表层的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作为教学的核心。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缺乏活力,使其在学科核心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根本无法培养出创造性人才。这意味着,学科教学领域需要进行一场学科思想方法的认识运动,改变和突破以往教师对“双基”教学、学科基本结构以及学科的实质和核心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把长期颠倒了的学科教学重心重新纠正过来,以学科的“基本观念”“关键概念”和方法论原理为核心,以学科思想方法来组织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把教学从浅表的知识教学和技巧训练水平提升到深层的思想教学和方法教学的水平上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和统领下,创造性地将学科教学的各个要素及环节进行相互融合和有效组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突破以往的“双基”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包括:将学科思想方法置于学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实现课程教学内容“量”的压缩和“质”的精选,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学生对学科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掌握,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学科的整体结构与深层结构,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发
展;通过教师对学科思想方法的分析和挖掘,突破教师对“双基”教学和学科基本结构的认识,提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处理能力,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三)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基本维度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情境中蕴含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和领悟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中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学科思想方法,在练习与作业中让学生应用和反思学科思想方法。总之,目标与内容,情境、过程与方法,练习与作业是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几个基本维度。仅就教学内容这一维度而言,任何一个学科知识结构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在结构中起统帅作用的学科思想方法。这些学科思想方法正是组织、整合和转化学科知识体系的线索和依据,其他内容都是它们的扩充、发展或具体化。因此,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就是要选择那些“尽量简要”“尽量带有迁移力”的学科思想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始终“给予那些和基础课有关的普遍和强有力的观念及态度以中心地位”,并通过这些内容的联结和扩展形成一个概括化、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而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学科思想方法的本质属性、基本规律与普遍意义。
(四)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的实践方式
根据笔者前期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学科教学中“部分――部分――整体”的知识组织和建构方式,代之以“整体――部分一整体”的教学模式,而单元主题式教学则是其中一种比较可行的实践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首先是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感知和了解各册的教材内容,并以其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作为核心归纳和概括各册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然后以学科教材的单元为基本单位实施整体性教学。各单元教学开始时,教师先不急于讲解各部分的细节性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对单元教材作初步的整体感知,让他们了解本单元包括哪些知识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并以本单元教材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为核心概括出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单元教材的学科思想方法和知识结构形成一种整体的感知。以此为基础,教师要始终将本单元教材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和灵魂,采取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讲授本单元各部分的细节性知识,帮助学生重点突破对学科思想方法的局部认识,最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揣摩、领会和掌握本单元的学科思想方法与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纪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08
[2]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邵瑞珍,张渭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9
[5]肖柏荣,潘娉姣,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示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3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EM],新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34
当下的课堂,儿童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师重视知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知识的过程。儿童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听讲为主、练习为辅,机械单一。基于这样的课堂学习现状,力学小学提出进行“研究性课堂”的研究,让儿童在课堂学习中充满热情,积极探究。
研究性课堂是对“力学文化”的积极传承。“力学”,既是校名,又是校训。“力学”二字,寄托了创始人邵力子、傅学文夫妇教育兴国的宏愿。经过80年的实践,逐步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力学文化”,其中“努力学习、学会学习、创新学习、享受学习”的学习品质尤为凸显。“研究性课堂”,既是对力学文化的传承,又是对力学文化的创新。
经过积极地实践与探索,我们逐步明晰了研究性课堂的内涵:研究性课堂是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建构的课堂新范型。从教的角度讲,研究性课堂是对儿童课堂学习的设计、组织、引导、评价。从学的角度讲,研究性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性学习为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排斥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在研究性课堂中,教师和儿童一起研究、共同成长。研究性课堂的三个特质,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彰显课堂的探究性,最大限度地追求教学的创生性。这三个特质分别回应了研究性课堂是“谁”的,是“什么样”的,以及有着“怎样的价值追求”三个重要的课堂问题。
研究性课堂有三个核心操作要素:研究点、兴趣点、结合点。其中“研究点”在研究性课堂三个核心操作要素中居于首要位置,它直接支撑、架构研究性课堂,研究点的有效展开使学习更具有研究性,不仅为师生的研究提供了时间与空间,而且引领着学习走向深入。“兴趣点”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的心理化”。“结合点”关注研究性课堂教学系统中诸多要素之间的联系,寻求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点”,把讲授性教学与多元化互动,与学生的自主性探究进行适当的组合,使研究性课堂结构化,成为一个科学、完整而缜密的教学系统。
十年研究历程,我们初步建构了研究性课堂,确立了研究性课堂的基本范型:共选主题――先行研究――关键研究――多元分享――拓展研究。经过实践探索,重构了小学课堂教学的三种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课堂学习和课外生活的关系。课堂以儿童的学习和研究为主,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变成现实。如果说,这是对研究性课堂通识性的探索、共性的研究,“基于学科特质的小学研究性课堂的深化研究”课题则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更关注学科特质、学科研究规律,走向学科研究的深处,发现每门学科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与路径,让课堂更具有学科味与儿童性。
二、 学科特质内涵与理解
学科特质是指学科根本性的特质。学科特质一方面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从教学论的角度将人类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组织,在学科逻辑与儿童的经验和生活之间找到联结点,外在显性与内在隐性的特质。另一方面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前言部分所做的学科的基本理念、学科特有的性质,独特的学科地位,及其特殊的学科育人价值。学科特质有其独有的个性,同时在各科课堂中也会体现出共性的特点,如儿童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言:“在课程世界里,所有课程都“和而不同”。以往,我们更关注的是“和”,而忽略了“不同”。“和”指的是课程共同的基本性质,“不同”则是不同学科的“特有任务”,是特质。正是这样的“不同”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世界,才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我们通过研究2011年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翻阅各学科的学科专著,从学科性质、核心素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四个层面对学科特质进行了阐释。
学科性质,也就是课程取向,即认识这门学科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只有把握学科性质,教学才不会乱了方寸,失了方向。核心素养,也就是根本性的知识与能力。这样的知识与能力具有奠基性、生长性。如“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就是数学学科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如何“自主”“合作”,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路径与方式。我们要找寻这样的学习规律,我们要让学生掌握这样的学习规律。教学方法,“教”的法子要适应“学”的法子。课堂应真正落实“学”,改进“教”。
学科特质不同于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更强调科目知识内部固有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强调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主张科目设置要与学生的年龄、学习阶段相适应。学科特质更强调学生成长的价值,是最大化地发掘学科中与儿童生活相一致性的意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目的,学科特质就是从学科中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复杂性。
三、 研究性课堂再出发的深化点与意义探寻
1.优化课堂学习方式,从共性走向个性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渗透策略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发展需求。因此,在当前高职数学教学中,教职工人员应不断深化数学文化内容,更好地去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他们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高职教师应高效运用数学文化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全面促进高职学生的能力发展与健康成长。
一、数学文化概述
随着知识的不断挖掘与进步,数学文化逐步形成了一套其独特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前人总结的理论、思想以及思维观点也被融合进了数学文化之中,数学文化对人类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体上说,可从两个方面解析数学文化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其一,数学文化不单是课堂数学课程中数学教材内容的讲解,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个性化数学活动,比如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学术研讨会、数学讲座等,在这些个性化的数学活动交流中,学生可真切感受到各种不同的数学思维与观点,学生在活动中也能产生思维碰撞,拓展视野,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无穷魅力;其二,学生可将学到的数学知识予以实践化,增强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更浓厚的数学情感。
二、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存在的缺失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其对数学文化的渗透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从其教学方式上来看,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其扮演着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和决策者等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沟通非常少,这就使得许多数学文化方面的内容不能得到有效渗透,结果就会造成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及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普遍较差。从高职院校数学教师维度分析,大部分教师对数学文化应用不够重视,导致在数学文化内容的传授的切入点上把握不到位,在数学文化渗透上相对生硬、不够灵活。在普遍的高职教学活动中,对于数学文化渗透的教学方式选择不当,大多数很难与在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学习特点相吻合,这严重阻碍了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总而言之,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于数学文化的渗透的把握存在着很大的缺失,其发展空间非常大。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强化数学学科的研究,充分理解数学文化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良好的数学文化渗透机制,确保高职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
三、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
(一)借助数学史,让学生感受数学精神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如电影、动画、图片、PPT等,来传授数学知识点、数学学科史以及数学名家,让学生准确掌握数学概念,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科发展中的趣闻乐事,深刻体会数学名家对于数学知识不懈追求的那种刻苦精神。在学好数学的基础上,学生也可以掌握解题方法,了解数学精神。数学史本身是数学文化传承与表现的载体,能够和数学定理、概念、法则或是定义进行交融,让学生在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数学史传递的精神予以内化,变成个体心中的数学意识。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行为。如数列这节课,老师可以引入列昂纳多斐波那契先生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寻求真理的过程是何等艰辛。同时,以兔子繁殖为案例,导入数列相关的趣事,让台下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理论均是数学家们长期钻研才有的成果。
(二)以数学文化创新教学课堂高职数学课上,教学模式单一也是普遍性问题。单向讲授法,显然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眼球,也激发不了他们的主体性。高职数学课程中,教师需巧妙地融合数学文化,活跃课堂氛围,将数学实验、研究等带入到课堂中来,增强学生的兴致点,让他们自觉接受数学。如“三阶行列式”这部分知识,交叉相减之类的语言未免有些单一。教师可以改为幽默的表达,如“学数学一生有理”。这是一种说话艺术,也是对教学方式做出的推陈出新,更能让数学文化全方位地融入到课堂上来。利用多元化教学,学生可以了解数学并非只是数字、定理公式这样枯燥的内容,更多的是过程、概念和逻辑。数学文化在当代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全面地了解数学这门学科,用乐观的心态去接受与学习。在改善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确保成效。
(三)在教学过程中随机渗透上课时,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将数学文化予以渗透其中,随机实施。结合课堂的实况,对深入方法做出调整。高职数学课程,其宗旨在于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让他们懂得终生学习,并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随机渗透,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讲授要点时,教师要突出教学的意义,并将其作为第一步工作,引领学生建立成熟的知识体系。在恰当的时机,对数学文化予以渗透,切勿本末倒置。该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一个问题:知识增长与能力提升,均是循序渐进的,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有计划地进行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