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中医基础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基础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基础总结

第1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一、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

协助班主任做好各项开学以及学期后的准备总结工作,平时与班主任共同负责班级的出操,午睡,班级集体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全面负责班级的黑板报工作,每月设置不同主题,教育学生,明确班级管理细则.上课的时候要求应该怎么做,下课的时候又应该怎么做,同学之间该如何相处,对各门课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进行细致的要求。在班主任不在时,认真履行班主任职责,组织晨会,班会,组织学生清卫工作和放学等各项常规事务和处理班级突发事件。在班会课上开展一些专题性的活动, 如:”做好眼保健操””抗震救灾我参与”等活动.

二、积极协助班主任开展好各项活动

本学期活动较多,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积极参与、每次活动我都参与管理和组织工作。与学生一起活动并适当予以技术性的指导,并在活动之前进行安全教育,以免意外的发生。在学期管理过程中,班级零事故。

三、积极主动地和班主任,家长联系,发挥好协助作用。

第2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医院岁末年初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成都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成都市岁末年初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方案》(成安委{2019}27)等相关文件要求,按照崇州市卫健局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为期三个月生产、消防、危化品、特种设备等安全隐患排查,不断加强安全隐患治理,确保医院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展;

医院党政领导和科室主要负责人,将抓好岁末年初及2020年元旦、春节的安全生产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总要求,强化“红线”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思维”,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各项管理责任和安全防范措施,突出重点监管,落实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责任,对医院辖区内查出的安全生产、生活问题实行“零容忍”,现场整改不了的,列出挂牌整改清单、做到整改“措施、责任、内容、时间、验收”五落实。坚决纠正“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对使用各类医疗设备要进行检修和维护,对带病运行的设备要进行修理和更换,开展全面的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要坚决停业整顿,确保管理责任、防范措施、整改内容、整改验收、应急预案“五到位”,对医院辖区内冬春季节事故易发多发的重点部位进行定期督促和检查,强化救护车安全监管,防止超载、超速、超限“三超”现象,严禁无证、酒后、疲劳等违法违规驾驶车辆事件发生,全面落实各项监管责任,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我院对全院进行了消防安全,防火安全,危化品等检查,发现消防安全隐患及时消除隐患。期间未发生消防安全事故,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了岁末年初医院消防安全,防火安全。

xxxxx

2020年2月19日

第3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和强大的舆论声势,按照xx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统一部署,根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中宣传深化月活动的有关要求,我院开展了一系列扫黑除恶宣传活动,为切实有力推动扫黑除恶宣传工作纵深发展,根据职责分工,我院严格组织部署了此次专项行动。现将开展行动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系列宣传活动。

我院领导对扫黑除恶宣传工作高度重视,迅速组织领导班子及中层以上人员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中宣传深化月工作专题部署会,贯彻落实费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中宣传深化月活动会议精神,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准确把握黑恶势力特征,重点针对一楼门诊大厅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资源,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为了加强对“扫黑除恶”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我院成立了以院长杨秀梅为组长的“扫黑除恶”专项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活动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了全院范围内社会治安整治工作长效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专项斗争宣传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

二、充分利用标语、滚动字幕、设立举报箱、固定宣传栏等形式,深入贯彻和宣传,以全民参与为主线开展宣传。

我院自9月5日起,在门诊大厅设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中宣传点,张贴“xxx公安局关于举报临沂市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公告”及“xxx举报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奖励办法”等宣传材料,并设立黑恶势力举报箱。同时在LED屏滚动播出“检举揭发黑恶势力犯罪,全民动手共建平安社会”、“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打一场扫除黑恶违法犯罪分子的人民战争”等宣传标语,通过开展集中宣传活动,让群众了解到中央扫黑除恶的重大意义,增强了群众法治观念,受到了群众好评。

 三、打防并举,预防发案,切实将社会巡逻防控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我院在集中宣传扫黑除恶斗争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秩序整治的同时,注重通过巡逻、技术防范等手段,抓好安全防范工作,减少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案件的发生。我院对保卫科人员组织专项培训,确保做好巡逻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各科室建立治保组织,各科室成立兼职治保队伍,负责夜间值班治安巡逻,将社会治安巡逻防控的触角延伸到医院每个角落。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为巩固前段集中宣传扫黑除恶的成果,进一步强化严打整治的效果,有效震慑违法犯罪分子,使社会治安彻底好转,我院决定将本次宣传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并将在下一步的扫黑除恶宣传中加大力度,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就医环境。

1、进一步收集扫黑除恶宣传资料,加大全院扫黑除恶工作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群众参与扫黑除恶工作的积极性。

第4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一、当前PBL在中医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许多中医院校已陆续将PBL教学方法引入基础理论教学中。刘晓亭等在《内经》教学,刘迎辉等在《针灸学》教学,吴晓青等在《方剂学》教学,张卫等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均引入PBL教学模式。这些院校的探索及研究均表明,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PBL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问题。

1.问题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

问题设计是PBL教学的关键,中医理论的抽象性、思维方法的异质性以及临床病例的复杂性,为问题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中医基础理论》课时短,内容多,PBL教学的教学目标应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一致,即让学生能充分掌握中医基本概念及知识。因此,问题设计应突出教学重点,并注重中医知识的系统性。如在中医“气”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掌握“气”的概念、对机体的意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以“气”对人体的意义作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中医中的“气”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的区别,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理解“气”,加深印象。同时结合临床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病例分析,增强学生对“气”认识的科学性。

2.增强教师PBL教学的组织及管理能力

首先,教师在PBL教学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对教师对中医理论的知识结构、组织及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熟悉中医教学大纲;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了解,以便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在讲授阴寒凝滞型心痛病例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可将“心痛的发病机理”、“为何在夜间发作”、“为何以辛、温、行、散之品治疗该病”等作为问题。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如将学习能力强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将善于表达与内向的学生分为一组,实现学习能力及性格的互补,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发言,以调动学生学习及讨论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旁听学生的讨论并负责记录,控制课堂的节奏,对于问题偏差太大的可以加以引导。对于未弄懂的问题,留给学生作为作业,课下自行查阅书籍寻找答案。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PBL教学的成功实施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资料准备、结合教学提纲及病历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及得出结论,学生花在前期准备的时间及精力大于传统学习模式。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还应增加学生自学、研讨的时间。首先,应减少教师课堂教授的时间,如对于基础知识比重较大的大可讲授,可系统讲授该章节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留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查阅书籍、资料。其次,可通过鼓励、竞赛、讨论及学生课堂总结等方式来增强学生自学积极性。最后,改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方式,如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60%,平时课堂表现、课堂参与积极性及竞赛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

二、《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

以“藏象”这一章的教学为例,该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脏腑名称,中医治疗的方法等。如讲授该章时,应让学生认识到虽然中医与西医脏器名称相同,但含义存在一定差异,可将问题设计为“中医称脾胃后天之本,缺之不可,但为何在治疗脾脏疾病时可将其摘除呢?”以此引导学生讨论,并告知学生可查血相关参考书目寻找答案。

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步:课时结束前10分钟,教师将下节课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并引出设计好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学习能力分组,每组5~10人。第二步:课下学生查阅相关参考书目,由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将讨论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初步讨论结果。第三步:在各小组充分学习及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课堂讨论。由各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并提出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分歧及未解决的问题,本组成员可随时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主动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只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控制课堂节奏,对于问题偏差太大的可以加以引导。第四步: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点评,总结的重点为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对于未弄懂的问题,留给学生作为作业,课下自行查阅书籍寻找答案。第五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如小组讨论发言10分,查阅资料能力及态度5分,论文撰写质量3分,团队合作精神2分,多媒体制作2分,小组代表表述1分,共计25分,按照成绩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三、小结

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的兴趣,强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深度,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思维能力,对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亭,白增华.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类课程课堂教学应用的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5):250-251.

[2]刘迎辉,刘忠文,杜红卫.浅谈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25):272-273.

[3]吴晓青,储真真.PBL教学法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7):70-71.

第5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1.问题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问题设计是PBL教学的关键,中医理论的抽象性、思维方法的异质性以及临床病例的复杂性,为问题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中医基础理论》课时短,内容多,PBL教学的教学目标应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一致,即让学生能充分掌握中医基本概念及知识。因此,问题设计应突出教学重点,并注重中医知识的系统性。如在中医“气”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掌握“气”的概念、对机体的意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以“气”对人体的意义作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中医中的“气”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的区别,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理解“气”,加深印象。同时结合临床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病例分析,增强学生对“气”认识的科学性。2.增强教师PBL教学的组织及管理能力首先,教师在PBL教学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对教师对中医理论的知识结构、组织及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熟悉中医教学大纲;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了解,以便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在讲授阴寒凝滞型心痛病例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可将“心痛的发病机理”、“为何在夜间发作”、“为何以辛、温、行、散之品治疗该病”等作为问题。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如将学习能力强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将善于表达与内向的学生分为一组,实现学习能力及性格的互补,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发言,以调动学生学习及讨论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旁听学生的讨论并负责记录,控制课堂的节奏,对于问题偏差太大的可以加以引导。对于未弄懂的问题,留给学生作为作业,课下自行查阅书籍寻找答案。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PBL教学的成功实施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资料准备、结合教学提纲及病历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及得出结论,学生花在前期准备的时间及精力大于传统学习模式。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还应增加学生自学、研讨的时间。首先,应减少教师课堂教授的时间,如对于基础知识比重较大的大可讲授,可系统讲授该章节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留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查阅书籍、资料。其次,可通过鼓励、竞赛、讨论及学生课堂总结等方式来增强学生自学积极性。最后,改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方式,如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60%,平时课堂表现、课堂参与积极性及竞赛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

二、《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

以“藏象”这一章的教学为例,该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脏腑名称,中医治疗的方法等。如讲授该章时,应让学生认识到虽然中医与西医脏器名称相同,但含义存在一定差异,可将问题设计为“中医称脾胃后天之本,缺之不可,但为何在治疗脾脏疾病时可将其摘除呢?”以此引导学生讨论,并告知学生可查血相关参考书目寻找答案。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步:课时结束前10分钟,教师将下节课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并引出设计好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学习能力分组,每组5~10人。第二步:课下学生查阅相关参考书目,由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将讨论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初步讨论结果。第三步:在各小组充分学习及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课堂讨论。由各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并提出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分歧及未解决的问题,本组成员可随时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主动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只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控制课堂节奏,对于问题偏差太大的可以加以引导。第四步: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点评,总结的重点为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对于未弄懂的问题,留给学生作为作业,课下自行查阅书籍寻找答案。第五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如小组讨论发言10分,查阅资料能力及态度5分,论文撰写质量3分,团队合作精神2分,多媒体制作2分,小组代表表述1分,共计25分,按照成绩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三、小结

第6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关键词: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58-02

一、引言

历史悠久疗效奇特的中国传统医学,几千年来护佑了中华子民世世代代的健康和幸福。中国医学历史上出现的伟大医学家常常德艺双馨为后人称颂,而不朽的中国医药著作更传承着中国医学的精神。目前,一方面希望通过中医进行保健和治疗的人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有人对中国传统医学持怀疑和贬抑,评价中医不科学,所以中医不可信。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发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几千年来经中国医界人士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原始系统论医学理论。今天,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现状,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反差和貌似复杂的悖论,值得研究。本文拟以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作为理论框架,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二、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内涵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科学假说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并非科学认识的目的,而是人们认识自然界事物本质和规律常用的理论思维方法和手段。

任何科学理论确立之前,往往有一个“建立假说”的阶段。人们常常通过大量的观察并积累一定的事实材料,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现象和规律作出假定性的说明和判断甚至预见。

三、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视角下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分析

科学假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并经过一定实践验证的理论。二,具有相当推测性。其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不够完善的科学知识和不够充分的事实材料推想出来的,还不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切可靠的认识。三,具有明显过渡性。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对立与统一,是真与假的对立与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条件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假说的唯一客观标准。中医基础理论在整体上符合科学假说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如下:

第一,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原则,中国传统医学作为经验医学,由中医药从业医师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就像剧毒的砒霜在中医里可以入药,但它的用量是由严格限定的,这正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大量医案、医方等方式把结论记载留传下来。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具有一定推测性。张方,李炜芳指出,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如系统论和演化论思想等。根据其“天人合一”理论,发展了丰富的象思维模型和方法,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掌握了一定事实材料之后,根据以往掌握的确定知识,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特点,总结病因病机理论,并在诊断治疗中加以验证。但这些认识仍有一些思辨成分,还不是人体生理病理方面完全可靠的确切知识和理论。但是,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不一定是“错误的”或“迷信”,因为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原先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可能在未来经过验证成为科学理论;

第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现代科学概念下的科学理论相比较,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差别很大。倪培民指出,中医里面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与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与近代科学的基本原则、公理和检验知识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郑子新[4]认为,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 两千多年来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包括宇宙观、自然观、整体观、辨证观、论治观和平衡观及其治疗作用顺应人体生理病理规律而不干扰生命活动的自然性。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现代技术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不断应用,很多原始形态的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发生了接轨和融通,因此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从假说到科学理论明显的过度性特点。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先师们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基本的系统论的理论思想,几千年来从诞生一直到今天还在指导着中医医师进行临床诊症治病的有效的医疗实践。同时,中国传统医学是典型的经验医学,其诊治原理、原则和方法是中医药从业医师几千年来反复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数据也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只不过中医药以经方的方式把最精华的结论记载留传了下来,而把几千年来中医药从业医师亲自尝试各种入药的原料的实验和配伍实验过程和患者服用的效果观察资料遗失了。不能因为这些历史资料的遗失而简单粗暴的认定中国传统医学是没经过实验而总结出来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中医基础理论没有经过实验验证”。

中医基础理论中确实存在着假说现象,这和其他任何一门学说并无二致。假说与科学理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科学的理论都是先提出一个假说,然后在经过试验验证,经过试验验证的假说就是科学理论。对于一个科学假说是否能够成为科学理论的问题,我们分两种情况来探讨。第一种情况,在“科学”或说“实验科学”不断发展的时空框架下,肯定有一些假说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那么,我们只能通过理论来检验。这种理论上的检验包括假说的逻辑完备性、假说的逻辑简单性、假说的解释和预见功能。第二种情况,我们既可以理论检验,又可以进行实验验证,包括直接验证和间接验证。实验医学的手段可以完成这样的验证和论证。最终,那些经过理论和实践双重检验的假说,有的直接成为科学理论,有的经过修正、补充发展成为科学理论,有的被淘汰。

科学假说的存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相反,假说的作用十分重要。论者贺新华、刘奇研究认为,首先,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科学研究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路径不断前进发展的。第二,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假说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它在科学思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最后,错误的假说对科学的发展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我们把中医基础理论基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看作假说。到目前为止,这些理论的综合程度现代实验科学还无法验证,这种情况说明,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未知领域,有待于今后不懈的探索。但是,五千年来中华医学的诊疗实践证明,依据这些理论进而产生的藏象理论、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理论等在逻辑上的确具有完备性、简单性以及极强的解释和预见功能。而且,这些具体理论目前正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实验研究:在临床上,研究者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论治,从“治未病”到“治已病”,诊疗活动都在日益深入开展。在科学研究中,从脏腑经络到器官组织,到细胞水平,到基因分子水平,其中很多都已证明中国传统医学的假说确实是“科学理论”。

事实上,中国传统医学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不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中尽善尽美,她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前进的。假以时日,中国传统医学将日益朝着更深入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如果今天,打着“科学”的旗号对中国传统医学轻易否定或贬疑,那绝对不是科学的态度。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理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或“好的”,即“真”与“善”不是一个概念。对于医学问题,这一点我们尤其需要讨论。十七世纪以后,在西方实验科学框架下,飞速发展起来的以生物医学为核心、以科学实验为手段的现代西方医学,虽然目前全球普遍接受,但她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静止状态。因为医学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作为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体,既具有生物学属性,又具有社会学属性。所以西方现代医学的“实验科学”或“还原医学”模式也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对于医学研究与实践,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都必不可少。

中国传统医学,在继承古代医学界的经验与智慧的过程中,应在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立体框架下全面快速发展,更高效更精准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因此,言说“中国医学不科学”有其合理成分,因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所有原理不可能全部认识完成,这个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传统医学诊疗的有效性,是这门学问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原因,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对她的发展。而言说“因为中国医学不科学,所以它不可信”的人,则是对二者双重的误读与误解――对中国医学的偏见,同时对“科学”的迷信。

四、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经过现代实验验证。但根据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的内涵,这些理论应该具有学术价值。显然,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已经满足了科学理论在形式上的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概念、模型和规律表述,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先将之看成科学假说,再经过不断实验验证,其中一部分理论将成为未来的科学理论,成为由科学概念、命题判断和命题系统组成现代言语体系。当然,这一认识的达成也需要中国人早日建立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作者希望,在中国医学新兴的科学技术和传统优秀文化实现再次腾飞、复兴之前,希望国人包容、自信心态的养成过程早一天完成,对“中国传统医学”与“科学”的关系也能更好地认知。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3-ZD-105):中医药文化国际价值及其对外翻译传播研究。作者为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张方,李炜芳.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现代科学价值[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3-1774.

[3]倪培民.中医的科学性与两种科学概念[J].哲学分析.2010,1(1):139-146.

[4]郑子新.中医学的科学价值与现状和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682-683.

[5]贺新华,刘奇.医学辩证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沿用了几十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中各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将系统性的完整知识人为地分割成各自独立的课程,例如大一的中医基础课程讲什么是心主血;一年后中医诊断学课程会讲心主血功能失常的表现;方剂学教师讲什么方剂治疗心主血功能失常,中药学教师讲用什么中药治疗心主血功能失常;最后内、外、妇、儿科老师再讲内、外、妇、儿心主血功能失常的治疗。这样心主血这一完整知识的学习要在3年多的时间内,由7~8个教研室分割完成,各学科之间存在过多交叉和重复,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而相关教材对此类知识点的讲述显得既重复又割裂,不利于学生自学和复习。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则根据医学基础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把具有关联性的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满足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了各学科间的重叠和交叉,避免了学科之间的重复和脱节,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某个器官和系统从不同层面形成一个整体概念。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选典型且有代表性的中医临床病案,在可以的情况下对病案进行修改,重点在于寓理论于病案,揭示其基本理论。在课程教学的初级阶段,要选择难度较小的病案,以免学生们“知难而退”,打消学习的积极性。

2PBL教学模式的实施

2.1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PBL教学方法中,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也是该教学法实施的基础。首先,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的临床医学的知识,亦或是现实生活中的病例和一些耳熟能详的典故。例如:在学习“五脏的主要功能”这一章节之前,布置类似于如下的问题给同学们:(1)比较中医和西医学中各大脏器(包括肝心脾肺肾)的功能上的异同;(2)叙述五脏的系统连属;(3)五脏与精、气、血和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4)列举五脏功能性病变的一些典故并说明。通过这样的简单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度是PBL教学的基础。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主要是以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相关教材,亦或是利用网络查阅资料,然后进行分组讨论,主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问题自我查阅学习,然后整理,寻找正确答案,最终写出书面的分析报告;以备课堂上进行发言。2.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方式多样,学生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已达成共识,由已确定好的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将讨论结果向全体同学汇报。学生们通过课前的交流和讨论,将查阅的相关知识内容串联起来。例如:讨论五脏连属与一些病证的关系,比如说肝在液为泪,如果肝血不足,则泪液分泌减少,两眼干涩;另外肝在体合筋,所以肝血不足可导致肢体麻木、抽搐拘挛等症状;或者心在志为喜,因此有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损,固有‘喜伤心’之说,<素问.调经论>中有“神有余则笑不休”。根据五行学说,肝与心相生相克,互为荣损,因此有心血旺则肝气疏泄有度和情志舒畅。在讨论中,教师可适当引导,但避免使自身的观点左右学生的思想。教师的作用贵在引导学生,使学生能总结出病案中所隐藏的基本机制等内容。也可让学生围绕自己知道一些简单的案例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但此种方法不作为必要的可能讨论内容,可以观察学生的状态,如若学生比较积极,跃跃欲试,可以实施,否则省之,以免给学生造成压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中医临床病案的讨论结果通常是多元化的,可以开拓学员的思路,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组织好临床病案讨论是PBL教学中的一个中心环节。

3PBL教学模式的归纳总结与课后答疑

第8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来研究现在使用的西药,使之具有中药的理论、 特性和功效内容,从而不仅能为西医使用,也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来使用。

一、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划分 中医药和西医药,在十八世纪以前, 是难于区分的,都可称作民间医药或民族医药。十八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化学工业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形成了现代的西医药学。西医药学,它是由于传入我国以后,相对于原来的中医药学而言的。西药,就是相对于我国的传统药物—中药而言的。 这种按起源或地域来源划分中药和西药,在西药刚刚传人我国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随着我国药物科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我国不仅能制造和生产外国人最先制造和生产的药物,同时也研制和生产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这 些药物再按地域来源划分,称之为西药,显然是不合适了从中药本身来看,随着科学研究和生产的发展,也在起着一定的变化和发展。那么,到底何为中药,何为西药呢? 有的将人工合成的药物称作西药,而树皮草根等天然药物称作中药(或中草药),这种划分,并不确切,因为也有些中药是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雄黄 (硫化砷AsS)氧化后所得的三氧化二砷(As2O3),冰片即是人工合成的龙脑;有的将现代剂型如片剂、针剂等称作西药,传统的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种区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也有散剂和类似汤剂的合剂等,同时现在有些中药也制成了针剂、片剂等现代剂型;有的将成分结构清楚的药物称作西药,成分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的某些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大黄扮等,其成分结构也不完全清楚,而中药也有好多是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龙脑),? 砂(氯化铵)等。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中药;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西药。据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药,若只考虑其西医药理论体系下的性能和功效,并按西药来使用,则亦应称之为西药。同理,若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它们的 中医药理论体系木语所表示的中药特性、功效及使用规律,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那么,就成了中药。

二、西药中药化的内容 总的来讲,就是使西药学具备中药学的内容,即具备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所表示的药物特性、功效和使用规律,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具体内容有: 1.西药本身的中药特性:中药本身有其特有的药性。尽管对中药药性的范畴,各家看法不一,但比较公认的应包括性味(即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和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按脏腑归经及经络归 经)和升降沉浮。这些内容是中医药学体系对中药本身性能的特殊表示方法,是中药本身所含化合物的功效规律表示,从而成为中医根据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整体辩证论治观点选用药物的基本依据。而上述特性,到目前为止,是西药所不具备的内容。那么西药,尤其是单体化合物的西药,是否同样具备如上特性,应当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总结、归纳的内容。 2.西药功用和主治的中药表示:中药的功用是针对机体的证而言的,如解表药(单味药)和解表剂(复方),是针对机体的表邪证而起治疗作用,即具解除表邪的功用。机体在大证下又分小证,如同是热证,则有胃热证、肺热证等,而针对小证又有相应功用的中药。至于主治,则是指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中药治疗效能,如知母可治肺咳骨蒸,黄柏可治阴虚亢热。中药的主治是在功用统帅下而表示的治疗作用的具体化,例如黄连,功用为清心火、燥脾湿、凉血、止泻、厚肠等, 主治热病泻痢、心烦、胸痞呕吐、消渴、 痈肿疗毒、目疾目赤等。这些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药物功用和主治,目前西药尚不具备,应当研究。 3.西药配伍使用规律的中药化研究:药物的配伍使用规律,不论在中药学还是在西药学,都是比较重视的。但在不同体系,各自规律又是不同的。中药在配伍使用时,最突出的是中药学精华之一的复方使用。中医在使用药物 时,按中医药学理论,根据机体状况,进行辩证论治,依辩理、立法、组方、选药 (即理、法、方、药)的程序,层层深入,步步具体化。在组方选药时,又按君、 臣、佐、使的要求来处理,主次分明, 方中药物由其内在的规律性构成一个整体,使处方的整体性与机体的整体性相对应,从而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 西药以复方使用时,其方的整体性往往不如中药复方的整体性那么突出和严谨,通常是按每个西药的独立功效,针对机体的不同病症而应用相应药物,那么,西药在配合使用时,是否也有一定的类似中药的复方组成规律是?这也西药中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配伍使用规律,还有另一种内容,即某些药物配合使用时使疗效或毒性有所变化,如中药的七情合和(单行、相 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十八反、十九畏, 同时还有配伍禁忌。西药虽无七情合和、 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但在配伍使用中的关 系已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如从生物活性考虑,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或减 低毒副作用,称作具有协同作用,有的药物配合使用能减低药效或增强毒付作用, 称作具有拮抗作用。有时从物理和化学变化来考虑,如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增加溶解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有的则产生沉淀,不利吸收;有的配合使用,使稳定性增强,有的则使化合物破坏等。西药在这方面的配合使用规律,比中药研究的深入,亦较准确,因此,在西药中药化时, 可保留这方面的内容。 4.西药制剂的中药化问题:西药制剂,更确切他讲,应称之为现代制剂。现代制剂的中药化,并不是要把现代制剂再改成中药的传统制剂,而是说,涉及到制剂的有关问题,再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一定的研究。 中药剂型选择,是根据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而定的。如“元(丸)者,缓 也”,“汤者,荡也”,就是说,急性病 或者是为使药物尽快发挥作用而选用汤剂,慢性病或者为使药物作用缓合、持久而选用丸剂。这只能说大体如此,如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并非“荡也”;三物 备急丸等,也并非“缓也”。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中药传统剂型相对于西药剂型或者说现代剂型为少,适用范围也相对较窄,而近展起来的很多药物剂型,更能适合不同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如注射剂,它往往起效更诀,又便于昏迷状态病人使用。这些现代的药物剂型,已逐渐应用于中药制剂。这些称之为西药制剂的现代制剂在中药中的应用,也带来了好多新问题的出现。例如中药的苦寒药,中医认为苦寒伤脾胃,能引起纳差(食欲减退)、完谷不化(消化不良)或便溏。这在古代仅能制成口服制剂,似可理解,但如果将苦寒药制成注射剂,采取非胃肠道给药,是否还伤脾胃,就是值得研究的了。 5.其它:(1)西药的颜色、质地、 性状等表观特性是否也具中药的特性和功效?按中医药学理论,中药的颜色也表现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如白入肺、属 辛、能燥。也有质地坚硬为重镇之剂的说法等。这些很可能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亦可能为中药学的糟粕部分,但有的表观特性还是应给予一定的考察,如物理性状的挥发性等;(2)毒性。西药往往因有坚实的实验生物学基础,其毒住可以半数致死量、中毒剂量和具体毒副作用等表示,这比中药的大毒、小毒等表示,是具体而精 确的。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保留;(3)剂量。中药使用时,所用剂量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机体状况一证、配伍药的不同等, 从而剂量变化较大,如附子一般用3~9 克,但也有用几十克的,甘草剂量有用 0.3~45克的,相差150倍。西药剂量往往从考虑浓度,即有效浓度出发,而对机 体状况及药物配伍制约考虑不够(近年已 开始重视),所以,也应从中医药理论对西药剂量进行研究。

三、西药中药化的基础 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应包括实践基础和理论基 础,从而解决西药能不能中药化的问题。 回答是肯定的,西药能够中药化。 不论西药还是中药,它们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组成,决定着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而从这些组成分子的情况来看,不论西药和中药,都有单体化合物和混合物:都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都有成分结构清楚和不清楚的,这就是西药和中药的物质同一性。既然中药具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示的特性和功效,那么,西药也应具备。西药和中药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用来防治人的疾病,这是西药中药化的生物活性基础,亦可称疗效一致性的基础。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可经过现代科学水平的研究,能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术语来表示其性能和功效,可治疗西医药学术语表达的疾病。同样能用来防治人类疾病的西药,亦应可以用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其中药特性和功效,从而按中医药理论使用。 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一些西药在临床使用中,在有些情况 下,按照中医辩证论治中一定的辩证分型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或者说表现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考的松,人们已从临床注意到,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阿托品,患者服后表现颜面红赤、热感、口干等,这正是中医药学热性方面的中药特性。这说明,有的西药在广泛临床基础上,已开始暴露某些中药的特性和功效。 西医学习中医,是西药中药化研究的人才基础。这些年来,很多西医学习掌握了中医药和西医药两套理论体系,并有临床经验,尤其对西医药更熟习,因此,这部分医药工作者若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 那是较方便的。从中医讲,在现代的西药中药化研究中,互相协作,共同研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要围绕其临床疗效来进行。但科学发展到今天,不论中药和西药都积累了大量资料,因此可选用多种研究方法。 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从根本上讲,是由其临床作用归纳出来的作为西药,一 般都已经过较充分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积累了关于功能、主治、适应症;毒副作用、禁忌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因此, 将这些结果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归纳,赋与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是可能的。这在很多中医药文献中均可见到。就拿中药的重要特性——“性味”来看,就是不断在前人临床效用基础上而总结归纳,最后确定的。如(本草衍义)云: “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汞》 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西药按中药理论体系,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进行深入细致的临床研究,认真观察和总结,从而确证并归纳相应西药的中药特 性、功效和使用规律。此种研究,可根据具体药物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 ①对目前已被注意到暴露了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先进行临床确证研究,同时有计划地研究、归纳其它方面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使其全面中药化;②对从文献研究可归纳出相应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 药,通过临床确证归纳结果的可靠性,并进一步使其完整:③对如上所指以外的西药要有计划地开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它们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为进一步总结归纳提供资料;④在具备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较多的基础上,再研究配伍使用规律等其它中药化内容,以达西药的充分中药化。 为了使这一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最好先重点选择性地进行研究。如可先对已开始暴露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和作为西药使用的中药有效化合物等进行研究;创立符合中医药理论、能反映中药特性和功效的实验生物学模型和指标,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 总之,西药中药化,是一件新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亦有助于中西药学的丰富和发展。西药中药化是有光明前途的。

第9篇:中医基础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药药效;临床实践;研究;意义

1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

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是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研究的首要条件,中药,无论是复方还是单味,其方法和物质基础都不同于西药,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可通过多个途径整合而返回作用,在药效上也呈现多样性,而中药药效的临床特征以及药效的研究技术发展也正体现了我国中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1.1中药药效临床研究特征 ①中药药效临床研究要以中药理论为依据。中药药效是要根据中医药物的临床应用为基础的,对病症进行辨证施治,药物的配伍以及复方制剂必须要经过临床验证,并且有明确的功效以及适应范围,针对药物的特殊性以及用途,作针对性的药效研究。例如中国中医自古讲究以"证"为基础,辨证论治,强调证、法、方、药之同的严格联系及辨证分型,所谓"方从法出,法因证立",对于不同的病症采用不用的处方配伍。②中药药效必须体现中医用药的特点,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而且具有多方兼顾,调理周全的特点,但是由于中药的复发成分比较复杂,制剂稳定性差,难于控制,其药理研究及结果分析更为困难。而对中药药效的研究,对中药制剂以及复发的改进和研究也提供了中药的条件,对中药研究水平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中药药效也体现了中医在临床应用中的理论基础,治病看病症是中医首要条件,中医的"证"是疾病的致病原因,症状、病位以及病邪的重要概括,在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及患者的主观感受来判断[1~3]。

1.2 中药药效研究技术的发展 中药药效的临床研究是在中药药物学在临床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效的的实现一般是通过实验室研究,在动物或是其他类型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模型的基础上,或者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整合而成,多采用整体和个体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和实验,来表明中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以及反作用,对疾病的防治疗效,从而不断扩展中药的应用空间。

随着世界医学的融合和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相关的现代仪器设备开始应有于中药药效临床研究中,如生物学,化学,病理生物学,电泳技术、血清药理学、组织培养技术等方法和技术开始于中药药效学相互渗透,中药药效学正由宏观开始走向微观发展。

2中药药效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2.1中药药效研究可提高中医药学水平 中药复方是我国中医用药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通过对临床中药药效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寻找能代表中药的总体药效最佳成分以及气配比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药效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作用机理、组方配伍理论的现代科学基础,可赋予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以当代科学的内涵,提高中医药学水平。

2.2中药药效研究揭示中药临床多样性应用 中药药效的研究正日益成为国内外药学界的焦点,中药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质基础和西药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中药无论是单味还是复方,都不是单一的化合物,其物质群是按照中医理论进行的科学配伍,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效性,例如人参因含有人参皂甙类、脂肪酸、挥发油、氨基酸、糖类、黄酮、维生素、核苷及其他碱基等物质,具有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方面(靶点)功能,这不是单一的某一药物的成分所能够达到的。

2.3有利于发现中药新用途及优化中药制剂 中药药效一般直接作用于动物或者是人体的全身,如果用药周全,实验合理,往往会发现一种中药对人体的多个系统有疗效,不是单一的只针对一个观测指标,这对于临床研究发现药物的新作用新用途以及优化中药复方和制剂都是非常好的启迪,如果将这种临床药效实践加以验证,那么,一种药物多种用途便可应运而生,而且由一种处方可以通过不同制备工艺研制成要,临床效果也会大大的不同,因此,药效的临床研究是优化中药制备工艺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对中药药效的临床研究是辩证看待中医中药学的重要方法,药效也是检测中药疗效的唯一标准,中药是药效的基础,药效临床研究是中药的延伸和实践,同时,又进一步检验中医药学理论,这也正是中药药效与中医药的密切关系所在,只有深入研究中药药效在临床中的实践,才能对中医药学的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科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王四旺,等主编.《中药药效的研究和评价》[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