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第1篇: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

摘 要 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本质是企业在经营期内要不断地创造利润,创造效益,通过经营利润实现企业净资产的增加是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源泉。

关键词 企业资产 保值增值

一、企业实行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性

1.从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来看企业实行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性。第一,有助于经营目标责任制的完善和实施;第二,可以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第三,可以确保投资者的投资完整,促进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第四,可以防止经营者产生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确保企业的发展后劲和战略目标实施的延续性;第五,可以充分调动经营者的工作原动力,合理评价经营业绩,做到奖罚分明。

2.企业经营效益低下,难以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其一是企业经营成本与费用居高不下,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企业经营效益其二是企业的现有资产未能物尽其用,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效力。

3.企业资产流失严重,已成为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主要障碍。主要有:其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企业经营管理者难于有效地运用企业资产创造经营效益。其二,企业经营管理者头脑中未树立起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观念和意识,至今没能把促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作为经营活动的终极目标。其三,企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不能落到实处。

二、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基本理论问题

1.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是由“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三个子概念有机组合而成的。这里的“企业资产”不是指企业的总资产即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总额,而是指企业的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保值”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期末净资产数额等于期初净资产数额;“增值”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期末净资产数额大于期初净资产数额。因此,所谓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期末所有者权益等于或大于期初所有者权益。

2.为了把握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概念,必须注意的问题。不能把企业资产总额保持不变视为企业资产保值,也不能把企业资产总额的增加简单地认定为企业资产的增值。如企业以负债形式增加资产,就不能简单地认定为企业资产的增值。但如果企业资产增加额抵减负债增加额为正差额,即负债增加资产所产生效益扣除负债成本还有盈余,则可认为企业资产增值。质在于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途径与对策

(一)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需要主要的问题

1.新增资产因素的扣减。在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中,对由于资产评估溢价增值、投资者增加投资、接受捐赠等非经营性因素而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加,要从考核期内净资产中扣除。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应是运用资产通过正常经营而于其经营成果。所以,只有扣除这些因素,才能正确反映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指标。

2.企业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支出是否全部进入当期损益要严格审查。有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对实现的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支出不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按期如实反映进入损益,造成虚减虚增利润。因此,在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相关报表时,要特别注意审查往来帐、成本的真实性和配比、各项经济业务合同等,清除对所有者权益构成潜在影响的各种因素。

3.要重视对固定资产、存货的审核。固定资产净值和包括固定资产使用情况、折旧的计提情况、技改大修情况等,防止固定资产的账外流失。同时,要严格审核存货的盘点表及相关资料,防止存货的流失及存货积压,形成潜在亏损。

4.企业坏帐损失要引起特别重视。因此,要严格审查清理经营期内的坏帐,防止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长期挂帐的呆帐、死帐不加以处理,而使其作为债权的一部分,构成企业资产存量不实,所有者权益虚增,造成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数据失真。

(二)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途径与对策

1.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和费用。企业资产在运营中不亏损,是保值的起码条件,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增值的保障。投资者投入到企业的资产,经过精心经营产生效益,通过利润反映出来。成本补偿是简单再生产的前提,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成本补偿实质是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要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必须从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这一根本环节抓起。

2.强化以资本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建立起激励和制约机制。把资产的占用和利益联系起来。占用资产,要有科学合理的回报,这就需要规范各单位对资产经营权和收益权,建立科学的关于资产占用费、资产占用额等的制度规定,约束资产占用者的行为,把资产经营者业绩与职工工资、奖金挂钩,与干部的考核、晋升挂钩,引导资产直接管理者和使用者强化资产经营的理念,优化固定资产的配置。

3.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及建立规范的资产。

评估方法与管理体制。企业资产优化重组和企业资产合理流动,是引导资产向高效益领域的转移,微利亏损企业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手段,或搬迁改造,进行资产再开发,这些企业资产的转移和再开发,促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资产得到合理应用,效益会有较大提高。或是采取产权转让方式通过规范交易市场,将企业资产转让,筹集资金,进行新的组合,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这也是盘活企业资产的重要手段。

4.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及建立企业内部有关制度。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工作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加强财务管理,是实现保值增值的前提和保证,而资产保值增值是企业财务管理成果的重要体现。各部门应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把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工作做得更好。

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首先要明晰产权,赋予企业法人财产权,全面建立财产权制度,明确其责任。企业在国家现行法律的基础上,全面建立起本行业、本企业的资产监督管理实施规则,落实国家赋予的各项责任。

参考文献:

第2篇: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

关键词 石油企业 固定资产 全生命周期管理

石油企业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物资基础,具有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等特点,管理难度大。因此,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于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设备的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石油企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很有必要。

一、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概述

固定资产是一个动态的生命周期,在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是一环紧扣一环的闭环管理。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就是对固定资产从预算、购建、运维、改造、报废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它从固定资产的规划预算、购置建造、使用维护、改造维修、定期盘点、淘汰处置全面推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查找管理漏洞,适时调整管理手段,实现固定资产生命周期成本最优化,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综合效能,持续推进企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确保各项固定资产有限掌控,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一)闭环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的闭环管理制度,在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的前提下,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固定资产高效率低成本使用,使企业整体的投入产出水平得以提高。

(二)动态管理,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动态管理机制优于传统管理模式,对固定资产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动态管理,记录、分析增减变动的全过程,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和分析提供有效数据,挖掘企业内部资源,充分利用闲置资产,避免重复购置造成的浪费,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二、石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尤其是油品销售企业集团化集中管理,点多面广,固定资产管理难度大,随着企业固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投入的增加,必然会带来了一些新的管理上的问题和挑战。

(一)固定资产管理相对薄弱,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石油企业领导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相对薄弱,重实物轻价值,重投资规模,轻投资效益,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条块分割,重购轻管,账账、账实不符,固定资产流失现象存在,重清查轻分析,重复配置,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形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购建审批及实施不严谨

部分石油企业一方面固定资产的购置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缺乏细致的可行性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到石油企业点多面广、区域跨度大、经营特点及消费群体有地区区别,因集团统配资产不适用而长期闲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购建维修项目因为赶工期,往往重经营,为了尽快投营而牺牲等待期,造成油站的整改质量不过关,反复整改加大维修费用。

(三)实物变动与财务记录不同步,造成账实不符

石油企业数量大、分布广、管理链条长,固定资产的实物变动管理工作量大,业务处理审批流程复杂。往往存在不经审批的相互调拨,信息传递不及时,实物形态变动与财务台账记录更新不同步、不匹配,都会造成资产的账实不符。“在建工程”转资不及时,或占用其他费用购置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会出现有实无账的账实不符现象。报废处置、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有账无物。

(四)固定资产信息化不够完善

石油企业大多单位目前仍依赖手工台账登记固定资产实物变动,由于管理单据涉及部门人员众多,传递记录滞后,固定资产的历史操作和统计工作量大、时效性差、准确率不高、信息查询不便,无法动态掌握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状况,无法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统筹调控,导致固定资产流失和重复购置。在现使用的系统中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模块与相关的模块衔接,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针对某项固定资产生命的特定阶段进行管理。即使是ERP系统,与资产相关的信息分散在项目管理、物料管理、设备维护、资产会计各个独立的模块,没有专门的管理模块与所有相关的模块衔接,资产管理技术系统与价值信息也未能实现有效集成,固定资产实物与账务信息严重脱节,难以满足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

三、加强石油企业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建议

(一)树立固定资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观念

企业要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强有力的固定资产综合管理部门,强调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固定资产占用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落实资产管理人员、责任和措施,加强资产日常管理,形成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体系。各部门相互配合,多角度、全方位综合,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固定资产的预算、购建、运维、改造、报废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考虑,实现资产整体优化的管理;以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为出发点,贯穿固定资产管理各阶段,从严管理经营固定资产,积极盘活闲置待用资产,确保各项固定资产有效掌控、征收创效、保值增值,使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二)优化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流程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以优化资产的流程管理为主线,从固定资产的预算、购建、运维、改造、报废处置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加强部门之间内部协作和控制,协调各具体业务流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完善跨部门交接的关键点设计,明确部门责任人的相关职责,形成一个由实物部门、财务部门、使用单位齐抓共管,建立完善的闭环管理机制,贯穿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全过程,及时准确的动态反映固定资产的运行状态,定期对固定资产的运维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固定资产营运效率和全面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实现“一事一物一档”,强化痕迹,形成强有效的闭环管理,严控风险。落实各级管理人员责任,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现场查验,加强固定资产现场巡查管理,确保对资产的使用管理及时监控,切实推进资产从严管理,促管理创效。

(三)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确保账实相符

在每个实物使用部门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负责本部门资产台账登记,不定期与财务部门核对账物,及时更新相关的使用及变更记录。每半年或至少每年一次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核实账物,摸清家底,掌握资产使用状况;对是否涉及抵押、担保及诉讼事项,被他人占用,账实不符等异常情况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跟踪解决,涉及账务处理要及时,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及安全完整。规范业务流程,建立一套从预算、购建、运维、改造、报废等环节入手的管理和业务系统操作流程,制定相应的目标控制和考核,避免固定资产管理流于形式。严格划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防止占用其他费用购置固定资产,对已完工的工程及时转资,正常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保证账实相符。

(四)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先进信息系统的实施有助于固化贯穿固定资产实物全生命周期的操作流程,实现无缝连接,有助于各部门、各环节被有效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系统。将原来以手工方式进行的分散管理,变成了信息化集中管理,在计划部门、财务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单位之间建立资产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将ERP信息系统中计划部门的投资信息、财务部门的资产价值信息和设备部门的资产运营信息进行衔接,并向基层延伸,组成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管理平台,在系统上及时反映资产的动态变化,全方位掌控固定资产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有效解决原固定资产管理中账、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闲置浪费和资产流失等问题,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固定资产管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在现有的公司门户信息平台开辟专项固定资产管理板块并创建链接,实现各使用部门的实时查询,便于根据各使用部门的实际需求合理调配资产,减少重复购置和冗余浪费。使得各种固定资产物尽其用、用得其所、使用经济效益最大化,减少企业基本建设及后期维修维护资金的投入,以有限的建设资金不断扩大企业的资产规模,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作者单位为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广东湛江石油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朱虹,张庆伟.油田企业推行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构想[J].企业管理.

第3篇: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

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科研的发展速度,以及办学的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摸清医学部后勤系统固定资产资源配置,摸清家底,笔者于2005年12月6日至12月23日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后勤与基建管理处(以下简称“后勤处”)截止2005年12月9日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本次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包括后勤处管理使用的所有固定资产。本次固定资产清查以设备处和后勤处提供的固定资产明细单为基础,对实际使用的实物资产进行现场盘点,将盘点结果与资产明细单核对,对盘点减少的盘亏的资产在资产明细单中进行标注,并在清查报告中说明,对资产明细单中没有的盘盈资产列出明细清单,说明在报告中披露其盘盈的原因。

第一部分: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固定资产清查发现,固定资产增加、减少的手续不健全、不及时;固定资产未进行定期盘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设备处与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之间未进行定期核对;使用部门对自有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未进行登记。因此造成设备处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供的固定资产资产清单与实际清查结果出入较大。其主要差异原因说明和建议如下。

一、资产清单中有但实物已不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报废资产未及时清理:经对固定资产的清查发现,有部分固定资产已经报废或更新,未及时办理清理报废登记手续,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设备处提供的资产清单中有列示。

(二)部分资产已调拨到其他部门,但未办理相关调拨手续,未进行变更登记。

(三)其他原因产生的盘亏。

二、资产清单以外盘盈资产的主要原因

(一)实体自有经费购入的固定资产,未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登记。

(二)学校拨入资产,未及时办理调入登记手续。

(三)捐赠资产未登记入账。

(四)其他原因产生的盘盈。

三、其他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供的 “固定资产明细单”中,无资产编号,数量填写不全,无资产的规格型号,部分资产金额和数量与财务购入的金额及数量不符,造成资产的盘亏或盘盈。

四、对固定资产清查后续工作的建议

本次后勤基建处固定资产清查是在医学部设备处和后勤基建处提供固定资产清单的基础上,对后勤基建处机关及所属实体使用管理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但清查结果与所提供的固定资产明细表列示的结果差距较大,对本次清查的后续工作建议如下:

(一)建议后勤基建处在本次清查的基础上,后勤基建处机关和使用部门及实体分别指定专人负责对实有固定资产进行登记、核对,完善固定资产卡片(或固定资产明细记录)的登记工作。

(二)完善固定资产增加、调入、调拨的登记手续。

(三)各部门实体自有经费购入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医学部固定资产的登记办法补办固定资产登记手续。

(四)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应按规定记入相关部门的财务账面,同时按照医学部固定资产的登记办法补办固定资产登记手续。

(五)对本次清查中发现已损失的固定资产、盘亏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按照医学部固定资产的登记办法办理相关固定资产报废、损失、盘亏的登记手续,同时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六)在本次清查登记的基础上,建立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制度,根据后勤基建处的需要,统一安排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和投资;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各类资产的增加、减少的登记手续;实施固定资产的定期核对和盘点制度。

第二部分:结论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从而促进了各个高校的快速发展,使其自身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明显增长和提高。至此,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者只有认识和分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才能谈得上考虑如何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才能谈得上更好地发挥作用,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效。

一、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对固定资产不清查。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坚持开展经常对账,会计账面余额与台账余额―直不符,造成账卡之间、账账之间、账实之间的不符。更为突出的是,在固定资产进入、使用和退出的各个环节没有置于有效的财务监督之下,有的先交付使用,办理入账手续滞后;有的已报废,未及时销账。上述种种不规范的做法,直接造成了固定资产存量不明,家底不清。

二、缺乏固定资产的经营理念,资产使用效益不高

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则导致在转化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具体表现为:

(一)在产权关系上,既未对投入经营的资产进行资产评估,没有核准高校投入经营使用的价值量,也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及有关资产转移手续,造成高校对转入经营的资产产权归属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二)在国有资产保值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有些高校盲目投资,资产使用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统筹安排,投资方向分散,资产配置不合理,并无偿占有高校国有资产进行创收和经营活动,资产保值目标无形中被置于次要地位,监督约束机制也就明显缺位,使被投资单位一开始资产效益观念就淡薄,对其使用缺乏统筹安排,造成转为经营的资产经营效益差,甚至发生严重亏损,无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目标。

(三)在管理体制上,对转为经营的资产没有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其经营管理尚未从高校管理体制中分离出来。造成投入资产该提折旧的不提折旧,该交纳资产占用费的不交纳,该收缴的收益未及时收缴,使得该部分资产长期被占用,甚至变成企业的净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四)在资产收益分配上,对转入经营的资本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收益分配不合理,在确定收益分配办法时简单确定一个固定指标,缺乏严肃的科学论证,与现代企业分配制度相背离,将利用学校资产创收所得过多地向个人分配倾斜,使得投入的资产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

三、高校成本核算还没有尝试,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被忽视

过去高校资产靠政府投入,学校只管用,不管效益,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债权划分不明确,使用部门只管用,人员更换调离时,其名下的物品也就随时间而不知去向。反应到财务上的资产也不及时、全面,有的资产购置多年却未到财务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入账,有的早已报废却仍挂在资产账上。

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资产管理观念淡薄,措施不力。高校对资产的管理更多的是讲究社会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注重经济效益,以便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开辟筹资渠道,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弥补教育事业经费之不足和改善办学条件。或非经营性资产存在被无偿占用,不提折旧,不计盈亏的现象;缺少成型的资产增值增效管理措施,经营管理者与管理承包人及职工个人利益挂钩;有的资产闲置不用,导致资产低效,没有发挥出资产应有的效能,造成资源设施的浪费,固定资产无偿使用。

五、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章建制,实现固定资产的制度化管理

高校的资产实行制度化管理,就是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完善资产采购、登记、保管、赔偿、核算、报告制度,要通过建立资产账目,对有实物形态的资产登记建档,更要弄清来源,理顺关系,合理分类,有偿占用。

(二)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和人员的素质,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有效。管理机构配置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还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管理业绩突出和管理混乱造成损失的人员分别予以奖励和处罚。

(三)加强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资产清查就是根据资产管理的需要,有目的地定期开展清查盘点工作,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

(四)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管理

高校在保证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学校闲置或不需要的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资产转化,优化高校的资产配置,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同时,加强高校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规范高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行为,维护高校资产的合法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使之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将学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必须按照《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进行,凡是国家规定不准作为经营使用的资产,一律不准投入经营使用。同时还应严格投资方向的审查,对投资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以保证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经营效益和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高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要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对其进行价值评估,经评估核定的资产价值量,作为投入经营单位的资本金,并以此作为占有使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的基础。

3.建立专项管理制度。高校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应按照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分类核算的原则,建立专项管理制度。

第4篇: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

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责任进行明确.在国有企业资本的运营过程中,可以运作资本,合理、有效地对国有企业资本进行运作,有利于重组和流动国有资产,使得所有制的最佳形式得到实现,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根据上文来看,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不可忽视,它能够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也能够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能够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得到实现,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资产加强保值增值审计的主要手段

(一)在资本保全性原则下,对国家资本金是否完整进行检查

检查的项目包括:折旧计算与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是否一致,成本费用是否已经计入,是否有行为去冲减资本金行为;而损益之外的支出,包括资产的报废以及转让与盘盈和毁损等的处理方法是否按照业外支出和营业外收人进行处理;在对外投资被收回的同时,利润的账面上差额,在处理时是否按照投资损益进行,在投资额转换成控股权的时候,在进行对外投资核算时是否采取了权益法;若是企业的注册资本金数额变化了的时候,变更的登记手续是否进行办理等等。

(二)依照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检查资产增减在增减过程中是否具有合规的计价

检查项目包括:企业发生的直接或者间接费用,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是否依照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以及划分收益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否有应该分摊却遮遮掩掩不提及的现象;在产品成本发生差异时,不受人为调节,仅依照国家计算的数据是否属实;企业的营业收入是否真实且完整,是否有一些违法行为,比如人为虚增或隐瞒收人或者在登记之外的以物易物等。如果当兼并、联营或者破产以及租赁和销售资产转让在企业进行时,如果国家与企业间的产权发生改变,评估是否依照法律进行;在评估的过程以及结果之中,审查是否得以严格进行,是否有舞弊现象,例如弄虚作假和等;在固定资产以及存货的盘盈方面,是否按照国家的规定,例如固定资产的完全重置价、同类存货的实际成本价等进行核查;在计价过程中,外单位的一些投资在吸收的过程进行时是否按评估价或协约价;企业的商誉,是否依照国家规定的“除企业合并、购买外,不得作价入账”的标准执行;在计提和冲减减值之中,是否依照了新会计的规则,以杜绝人为增减成本和费用,对利润进行违规调节。

(三)在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和保值增值的情形应该进行核查

其中为了挖掘企业的潜力,可以检查企业是否有沉淀资金。在评价各项指标时,要横向比较企业发展中的最好水平与先前的实际水平,也要竖向比较企业与同行业或同类型企业的优秀水平,由此试着找寻出哪些原因和主导因素影响企业资产利用效果,使本企业和其他先进企业间的差距得到揭示。再提及一些国有企业的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时,因为其受到严重的指令性计划的行政的干涉,他的产品不采用市场进行定价,也不按照资本市场去评估它的国有资产,此时利润不再是企业运行的管理目标,而社会效益则更加得到重视。在对这些企业的衡量中,衡量经营效益依靠的不再是简单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标准,而进行考核时应该采用十分复杂的指标体系,以便于降低国有资产的流失程度。

(四)对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审计监督

第5篇: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

摘要针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松散混乱和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的客观情况,关键是要从制度管理上形成长效的固定资产管理财务制度与实物管理制度。必须严格落实固定资产责任人制度,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权责,形成科学规范的固定资产财务账目,完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与发展后劲的管理目标。

关键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依照财政部《企业会计具体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固定资产的定义为:因生产经营、劳务服务或租赁等需要所持有的具有一定单位价值,且使用期限高于1年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作为企业基础的生产力要素,是企业形成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与基本保证,其结构管理水平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随着当前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速度日趋加快,固定资产投入比重达企业资产总值的46%~69%,而折旧费则不足生产成本的15%。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松散混乱和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形势下,企业必须坚定“开源节流”的资产管理思路,在依靠高产能、高技术附加值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增进内部管理的实效性,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与发展后劲。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国有企业的重视与关注。且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技术和手段,使固定资产数据处理、实物盘点和清查更科学、更简便、更高效。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管理内容几乎涉及到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与岗位,是要求企业组织内部成员共同参与的全员性的工作。加之我国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概念、经营模式、管理思路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局限性,相当多的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仍存在有诸多弊端与不足,主要反映在如下方面: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执行力度

1.固定资产保管人、使用责任人分开制度流于形式,账面资产状况缺乏有效监管,易为固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带来潜在风险。某国有集团公司出于宏观环境变化与战略规划的考量,公司分拆为两个公司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及时划分清楚债权债务,相互间各有对方帐面固定资产共计759万元,以致固定资产管理出现所有权与使用权严重分离的情况,这无疑会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

2.基建工程管理与财务处理未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2006)的相关会计标准,在建工程为全面结转为固定资产,以致出现存在账外固定资产的情况,为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及维护带来严重障碍。

3.未明确执行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标准,以致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账目混乱,资产盘点时难以实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4.固定资产管理重视采购、调拨使用,缺乏相对完善的报废管理制度,废旧物资处置、残值收入管理缺少内控监督,存在舞弊风险。

(二)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固定资产存在账实差异

随着国有企业集中管理财务模式的实施,固定资产的采购、调拨、报废等管理职能被分别划拨至财务核算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在企业基建工程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所形成的原始凭证不计其数,可能在最终汇总、财务核算发生疏漏,或由于废旧物资处置时间跨度长,固定资产变动在财务账上无法得到实时反映,长此以往,可能导致账目分散混乱,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无法与财务账目一一对应等问题。

(三)固定资产闲置,未发挥出应有功能

随着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改扩建过程中许多陈旧的固定资产被拆除或停止使用,闲置固定资产日益增加。但由于闲置资产的再利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缺乏专项处置措施与维护制度,因保管不善而损坏的现象极为严重。据鸡西新闻网报道,黑龙江省庆丰农场浸油厂1500多平方米厂房长期闲置,严重浪费了企业资产的经济价值,改扩建为锅炉车间,不仅盘活固定资产500多万元,更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供暖管网老旧、厂区空气质量差的现实问题。

二、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措施

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健全内控制度,完善与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使固定资产保值增值,适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要求。其主要措施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落实固定资产责任人制度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首要的问题在于明确职责划分,总经理、项目经理分别对归口固定资产的管理、营运承担对应责任,并作为年度责任业绩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上至下地将固定资产管理任务分项落实至具体职岗、责任人,将业绩考核与固定资产管理效果直接挂钩,激发相关责任人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控制的责任感,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审慎负责地执行相应制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杜绝上述管理漏洞的发生。

(二)建立科学、明晰的固定资产管理权责运行机制

完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组织结构,严格区分职责权力,是保证固定资产完整、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就是要将资产使用部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管理责任进行细致划分,确保固定资产管理、控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全过程控制。

1.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须建立固定资产台帐或卡片,及时登记资产变动情况,定期盘点,保证帐、卡、物一致;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维护保养制定,防止非正常资产损失。

2.管理部门:健全归口管理固定资产帐卡等级制度,及时办理资产增值、转移、调拨、报废等手续,保证分管、使用、财务账目一致;定期清查盘点,对资产盈亏报废及时提出处置方案;督查固定资产维护、管理情况,编制固定资

产维修保养计划表。

3.财务部门:建立固定资产核算账卡,定期审核、填报有关会计报表;参与资产管理部门的清查盘点工作;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数据信息处理效率;规范固定资产编码,编码内容需包含中固定资产原值、购进时间、型号等,避免发生人工传递中可能发生的出错机率。

(三)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形成科学规范的固定资产财务账目

夯实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首先要从会计基础工作、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工作逐项抓起,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在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编制、验收、使用、维护、处置直至报废的全过程中,必须形成科学、严密的核算、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业务操作真正实现规范化、高效化,保证资产实物完整和账目清晰;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方面应当依照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统一固定资产入账标准,严格区分资本性、收益性支出,避免出现企业固定资产虚列、少列,资产和损益数据失实的情况出现。

(四)完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盘活存量固定资产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重点要加强四方面的工作。

1.建立固定资产现场动态管理制度。财务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应形成长效的双向沟通互动管理岗位责任制,要求财务核算人员深入班组现场工作,掌握固定资产运行一手资料,确实地执行固定资产核算与实物管理紧密结合的财务制度。

2.定期清查固定资产存量,建立明确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通过季度、年度资产清查,摸清国有企业家底,对于盘盈、盘亏固定资产的成因,在确定奖惩责任的同时,依照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处置固定资产变动,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符合。

3、完善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体现出岗位管理的相互牵制性和监督性。固定资产报废程序必须经由归口管理领导的审核、批准,报废程序的运行应有明确、适当的职权分工,体现出岗位设置的牵制性原则,尤其是废旧资产的销售环节更要求有力的监督机制,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

4.由于生产工艺的更新与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国有企业存量固定资产在质量功能、运行效率和配置结构方面不

可避免地会反映出标准滞后、与改造技术设备不相匹配的问题。因此,优化配置存量固定资产的质量、功能、规模、结构等要素,对于形成企业整体高效运行的生产体系尤为重要。带病运转、停机待修设备及时维修、报废;正常运转的固定资产,以技术标准、经济合理性及运行效率等作为评价标准,有偿剥离技术陈旧、急需更新的存量固定资产,采购技术效益比更加经济的新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维护企业固定资产结构与整体运转效率的高匹配度,盘活现有固定资产。

(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的后续教育

企业应当积极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并分为高中级、初级层次进行分批培训:高中级层次的资深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强调管理理论的更新培训,提供资产管理及相关会计决策、分析能力的培训;初级及新入职人员应注重基础性实用性知识的教育培训。继续教育方式也应当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除面授、讲座等传统模式外,实施网络远程教育,也可以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深造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条件,这样也便于集团企业资产管理人员的集体学习与专业技术考核。

三、结语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健全、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已成为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必然选择。针对不同类型、行业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还需要企业单位在实践中不断地予以创新、探索,才能有效地加强内部控制,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黄少安.国有资产管理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张慧萍,李娜.浅谈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32).

第6篇: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

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财务主管以实际的财务资料为依据,系统地研究分析企业财务运作的应用。随着商品流转的不断进行,企业的资金不断循环周转,构成了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和分配等方面的运动,这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企业财务活动的结果,反映在资金来源、资金占用、流通费用、税金、利润等财务指标上,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就是对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完成情况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综合性地计算和分析,并用书面文字加以阐述。

财务分析报告的作用主要有:通过检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执行情况和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实绩的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及教训,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提出对资金运用、费用开支、利润完成状况的总评价,作为检查、考核企业财务管理优劣的重要依据。它是帮助领导决策、指导企业业务的重要手段。

财务分析报告可分为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简易分析、典型分析、财务预测五种。

综合财务分析报告分为年度和上半年度两种,它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活动状况及其成果,并对资金、费用、利润等数据,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简易财务分析报告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通常是季度或月度,对企业财务活动及经营成果作简要的分析,以发现经营活动和财务资金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专题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发现某一财务状况对业务经营的开展有很大影响而作出的专门分析。如商品库存结构分析;资金分析;财经纪律状况分析等。

典型财务分析报告是分析与财务活动有关的、重大突出的、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所写的报告,多数是上级单位或同级财税,金融,工商管理部门编写,常用第三人称。

财务预测报告也称财务可行性预测,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或对某一经营业务的财务成果进行预测时所写的报告,供领导作决策之用。

财务分析报告具有真实性、同比性、议论性等特点。

(一)真实性

财务分析报告的主要作用是供领导正确决策之用,作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之用,因而材料的真实性至关重要。任何虚假的材料都会导致判断的失真,进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导致工作的失败。

(二)同比性

财务状况的优劣,一定与某特定时期的背景分不开,一定与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性分不开,所以,比较法是最为常见的分析方法,尤其是上的同比很有必要,这有助于帮助企业找到发展的坐标。

(三)议论性

财务分析报告的表现手法,侧重在议论,其他的记叙、说明都是为议论服务的,最后的结论也是建立在议论分析基础上的。所以应该不断地夹叙夹议。

二、财务状况分析报告的主要分析指标

(一)经营指标分析

主要说明企业基本情况、本期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等,如产量、营业量、销售量等实际完成额及同比增减值。

计算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的财力评价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将这些指标与标准指标及上年同期值相比计算增减值,并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生产经营中取得的业绩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内、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二是营业范围调整及影响;三是需披露的其他业务情况和事项的影响等。从中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说明企业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企业经营中出现问题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使企业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盈亏指标分析

1.对利润表所反映的本期实际利润数与计划数及上年同期实际数进行对比,分析利润实现情况及增减值。本期实现利润(亏损)总额是多少,比计划及上年同期数增减额及增减率;分析本期实际利润总额构成情况,其中: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支等情况与计划数及上年同期数的增减额及增减率是多少。

2.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并用标准值与上年同期值相比计算增减值。

3.根据分析与计算结果,分析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并从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减额的影响、成本费用同比增减额影响、其他业务利润、营业收支净额等因素分析其对本期利润的影响程度,查找导致盈利能力增强(减弱)的原因。

(三)资金指标分析

1.通过资金结构比例分析,分析本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报表中各项目的构成比例,以行业比例和上年同期项目比例相比较,将增长分析与结构分析结合起来,判断各项目构成比例的合理性、性。

2.对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企业资产管理效率情况。其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如通过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如果周转率高则表明:收账速度快,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及坏账损失。同时借助应收账款周转期与企业信用期限的比较,还可以评价委托加工单位的信用程度,调整原订的信用条件,制定出相应的收账政策。对固定资产周转情况的分析,可以知道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是否合理,固定资产结构是否恰当。

3.计算企业的偿债能力情况,其主要指标有: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

4.指标变动差异分析,将本期各项指标计算结果与标准值及上年同期值比较,找出变动较大或不正常的指标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揭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分析

1.衡量国有资体保值增值情况指标是国有资本增值率,通过对该指标进行分析,能充分体现对国有资产的保护,能及时、有效发现侵蚀国有资产的现象,反映国家投入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

第7篇: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 问题 对策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指在日常工作或业务活动中对所需及占用的国有资产实施不间断的管理及核算,包括从编制固定资产预算、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入账、领用发出到维修保养、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实物管理和财务核算。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充分发挥生产设备的营运能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提高公路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公路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 公路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公路部门按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地方财政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了相关的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但多年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缺少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制度,长期不对账、不清点,监管不力,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存在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同时,管理责任不明确,部分资产使用部门不明确,没有确定具体的保管责任人,没有收、发、领用制度。

(二)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不科学,资产管理不全面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公路部门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是2000元,而地方财政的确认标准是800元,800元至2000元之间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资产如打印机、数码相机等做为低值易耗品管理,不入固定资产账,致使这部分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

(三)固定资产产权证明办理不及时,造成产权状况不明晰

部分固定资产在取得时未及时办理各种权证,根据《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未办理产权证不能确认其资产的归属权,形成潜在风险;有的资产产权已经发生变化,但是未及时变更,也易造成连带责任,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例如:公路部门下属的早期的部分道班房及土地,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办理产权证,以至于在遇到迁移、处置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提供合法的证明,造成一定的损失。

(四)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利用效率不高

部分固定资产购置时未考虑到经济效益,考虑到实际利用效率,造成资产闲置或使用率低,资产购入后,未进行成本核算,管理不到位。资产新增或处置没有严格按规定程序执行,新增时没有及时入帐或未入帐,清理报废时核销手续滞后,残值收入或转让收入没有及时上交入帐;在用的资产领用时没有登记,不需用或闲置的资产长期搁置,没有进行处置,造成资源浪费;出租、出借的资产审批手续不齐全,租金收入没有按规定入帐等。

(五)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资产反映不真实

公路部门的单位财务账面按资产类别分类,反映固定资产总额,有的单位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卡片)或登记不及时,有的单位固定资产增加或减少核算不及时,手续延后,有的甚至不入账,导致账物脱节,或帐帐不符,给资产清查造成一定的难度,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和增减变化情况。固定资产残值收入不入帐,固定资产出租收入没有按规定入帐,存在账外资产、帐外帐等。例如有些单位将部分闲置资产出租,收入未全部进单位财务账,直接抵减账外的单位招待费、职工福利费等,财会部门对本单位租赁收入的应收数、已收数、欠收数,无完整的台账或记录,会计监督失控。

二、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管理责任人

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和报废制度,建立定期盘点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全面了解资产盘盈、盘亏及使用情况。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奖惩制度,强化领导干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单位领导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第一责任人,任期内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 使用效能情况要与领导干部的绩效挂钩,将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和保值增值情况作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个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考核结果作为人员提拔?任用等的依据,使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到实处,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科学合理界定固定资产标准,扩大资产管理范围

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细化固定资产明细目录,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合理界定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根据资产使用年限等实际情况确认固定资产范围,对未纳入管理的资产进行全面的排查,扩大资产管理范围,加强资产监管力度。

(三)及时办理产权证明,明确资产产权状况

加强风险意识,重视产权登记工作。开展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对未办理登记的产权,拨出专项经费限期办理,特别是土地和房屋建筑物,从而使合法取得的产权得到保障,避免产权不清带来风险、造成损失。

(四)认真贯彻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

固定资产的购置应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节约使用国家资金;新增资产及时登记入帐,做到帐实相符。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坚持按制度规定申报、审批、处理。同时要坚决贯彻执行固定资产保管领用制度,做到购置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确保固定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闲置的资产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进行适当的处理。对出租、出借的资产按规定程序报批,并将相关收入按规定入帐。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资产使用中的不当和损失、浪费,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

第8篇: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

关键词:国有投资;经营性项目;财务管理

一、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的现状

1.投资补助的概念及使用范围

投资补助是指由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含国债项目资金)安排的,专项对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给予的投资补助资金。包括的范围为《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章第三条所含内容。具体包括:(1)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2)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项目;(3)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4)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5)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其他项目。

投资补助主要适用于需要政府支持的经济和社会领域。

本文所指的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专指经营性项目单位使用以上(2)、(3)、(4)项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含国债项目补助资金)。

2.项目单位获得投资补助资金的途径及方法

(1)项目单位获得投资补助资金的途径

由项目单位向项目所在地基层地方发改委提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按项目审批程序,逐级审批,下达项目投资计划。上级地方财政部门根据上级地方发改委下达的项目投资补助资金计划,下达安排项目单位使用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含国债项目补助资金)资金计划。

(2)项目单位获得投资补助资金的方法

经营性项目单位根据地方财政部门下达的使用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含国债项目资金)资金计划,先同国有投资公司签订协议并由国有投资公司向地方财政部门出具收据后,经营性项目单位凭与国有投资公司签订的协议和出具的收据,到地方财政部门办理项目拨款手续。

3.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的财务管理

经营性项目单位在收到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项目补助资金、国债补助资金拨款时记人资本公积(《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记人资本公积)。国有投资公司在财务核算上做长期股权投资或者长期债权投资核算。

根据《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项目单位收到投资补助后,必须专款专用,单独建账核算,并分别按如下情况进行财务处理:对经营性建设项目的投资补助作为资本公积管理,项目单位同意增资扩股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国家资本金管理。

4.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

根据《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五章第十五条规定,“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级财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投资补助安排使用的监督和检查……各有关部门及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管理和使用投资补助,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具体执行是由财政部门委托国有投资公司对经营性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或由各级发改委稽查办对经营性项目单位投资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理缺位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预算法》、《公司法》和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对以国有资本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根据《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有关规定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收益分配。而以国有资产的形式存在项目单位的这部分资金就不能完全按《企业国有资产法》、《预算法》、《公司法》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收益分配。国有投资公司只是受政府委托管理经营性项目单位使用这部分资金,名为委托管理,实为管理缺失,无法规、政策作管理的依据,只是挂账管理。

国有投资公司对经营性项目单位在使用这部分资金的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只能根据《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经营性项目单位收到此资金后,记人资本公积管理。待项目单位同意增资扩股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国家资本金管理。”对于国有参股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为了自身的利益,长期虚亏实盈,不愿意在增资扩股时,将这部分资金转为国家资本金增加股权所占的比率,对企业实施控制,让国家资本对企业产生更多的影响。

2.出资主体与投资管理关系不清晰

对以国有资本的形式投入到经营性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的,毫无疑问国家是出资人。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做出资人,也可以委托国有投资公司作为国有资本的出资人,参与被投资经营性项目单位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而以其他形式投入到经营性项目单位的这部分补助资金,同样属于国有资产。由使用投资补助的项目单位,应在每年年底前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投资补助的使用情况,并抄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使用投资补助的项目单位是否在每年年底前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投资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并抄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没有硬性规定。基本上属于自己管理自己,形式上停留在纸上的管理。

3.投入多,收益少,甚至无收益

国家对经营性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每年投入大,收益少。对以其他形式投入到经营性项目单位的投资补助资金,虽然使用的是国有资产,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不能参与项目单位的收益分配,更谈不上收缴国有资本收益。对国有参股公司、民营企业长期疏于管理,已经造成国家投资补助资金使用沉淀,国有资产不能保值增值,资金使用效益较差等情况。加之没有硬性规定将这部分资金在企业增资扩股时增加国有资本金,很多民营企业还没有等到增资扩股时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形成财政投入多,收益少,甚至无收益。重投资轻管理、重融资轻效率现象在部分经营性项目单位比较突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4.没有建立考核机制

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决大部分由项目单位自己运作,国有投资公司属于国有投融资企业,对使用这部分资金尚无考核指标,并且难以确定。因此,尚未建立考核机制,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评价标准,也不利于项目单位提高资金的经营效率,国有投资公司也未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加强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增加存量并发挥其效益是国有经济壮大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很快,对一个具体国有企业来说,如何在竞争中使企业既保持生产稳定又能增加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巩固企业的地位等,没有强大的国有资产做基础,没有国有资本持续稳定地增长做保障,是很难增加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同样对国有资本收益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即使在一个股份制

企业中,加大国有股权的投入,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对增加国有资本投入收益和增加税收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做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工作,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对一个企业,对资产管理部门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完善相关法规建设

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所有,对于全体人民所有的资产监督也应由全体人民的代表来履行。目前任我国各类法律法规条文中,并没有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有关的规定都散见于其它法律条文中。应该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人大对国有企业的最高监督权,建议尽快制定《国有资产法实施细则》以明确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法律地位。此外还要制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和《国有资产组织机构法》以确定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并修改完善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将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将国有资产全部纳入法规的规范调整范围,而不仅仅只是对国有资本在法规上有明确的规定。

2.明确出资主体和管理责任。明确经营性项目单位使用国有投资补助资金,属于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有投资公司只是受政府委托对经营性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进行管理,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权利,依法享有对这部分资产进行管理的权利。

对以国有资本的形式投入到经营性项目单位的资金,可以按照《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依法享有出资人权益,参与经营性项目单位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对以其他形式投入到项目单位的投资补助资金同样属于国有资产,建议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详细规范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管理、收益分配、监督检查。明确管理的主体和责任,明确各部门责任和权利。明确国有资产在一定形式下必须转化为国有资本,使用国有资产的单位必须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明确使用投资补助资金的经营性项目单位必须向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的部门和单位上报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重大经营、财务事项及时报告。

3.规范投入,依法享有收益

国家应在有关法规或实施细则中明确以各种形式投入到经营性项目单位资金属于国有资产,依法按国有资产投入的一定比率享有投资收益。以此来解决项目单位是以国有资本,还是以其他形式争取的项目资金的资金管理和收益分配,尽可能地避免只考虑争取项目资金,不考虑投资回报。代表国有资产出资人的部门和机构享有按以一定比率收取国有资产收益的权利。使用投资补助的经营性项目单位有按一定比率缴纳国有资产收益的责任。

第9篇: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全部国有资产中占较大比重,它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经济资源,是事业单位在开始业务活动中的基本物质条件。如何管理好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它的职能,在保护固定资产安全与完整的同时,使其保值增值,这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事业单位需要迫切改革的课题。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

追溯我国事业单位起源,可以发现它是源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时代,随着如今的时展迅速,而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得到改善,在以往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已经明显滞后的状况下,随之出现了很多薄弱环节,因此影响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而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不强

首先,负责人的管理意识淡薄,主要着眼于购置而轻于管理和使用,使得资产管理未落实到实处。再次,因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支出,与工作人员自身的利益关系不大,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出现了一种漠不关心的心态,所以造成责任意识的薄弱,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不重视,而导致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不能得到保证。

(二) 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1.财务核算管理落后,造成资产的潜在流失。

财务人员在对于各种资产是否应该入账,与记入何种账目的这些方面产生了分歧,因此在财务的管理中出现:入账不及时、不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建账不明了等因素。

2.在购置固定资产中,有法不依。

大多数事业单位不遵循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在一些事业单位中,把国有资产以低价出租、出包、出借,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公平竞争。个人从中得利,损害国家利益,使国家财政经济受了较大损失。

3.没有合理处置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资金或是实际使用率,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大,在处置固定资产时,应按照相关程序向主管部门等报告,并履行所有的审批手续。而在处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国家的财务规定程序进行合理处理,就直接地导致了固定资产的流失。

4.单位制定的管理机制不够到位。

目前,从固定资产管理来看,单位对设置资产管理部门的意识淡薄,未派有专人管理,没有分清职责,或是职责交叉。以至于在管理时不够及时,管理的范围不全面,这样就不能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建立的监督机制不够全面。

往往单位的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因为没有建立可靠的考核标准、完善的机制,并且没有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账物分离以致账实不符。

6.未建立定期盘点的制度,或者建立了而并未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三)在资产的配置方面,没有制定完善的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在资产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完善的标准配置,不能够实现公正、透明、科学以及适当的原则,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往往因为资产配置的不合理,在使用过程中同时又缺乏正规的管理标准,所以致使单位的固定资产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四)没有科学有效地管理手段,而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手段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产生管理不到位、监控不力、信息闭塞的现象。还有许多人员的业务素质跟不上,不能运用先进的科学和网络信息技术等来加强资源管理。

二、固定资产的解决方法

(一)事业单位各部门人员应当树立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

首先单位各领导应当意识到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单位的管理者对管理工作的态度和心态密切相关。可见,我们要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就必须让固定资产管理这一任务得到重视,与此同行才能将管理制度完善,切实做到工作有人抓,管理制度有法执行。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理所应当成为单位内部的首要任务来抓来管。其次,呼吁大家共同来维护和竭力确保事业单位拥有完整和安全的固定资产,在此基础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树立资源共享、节约资源、资源再利用的现代资产管理新理念。

(二)增强管理意识,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与规范。

加强各个部门的具体负责人对资产管理的认识,从国家利益出发,同时也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的情况,根据国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依法健全各项制度,并将管理制度细化。同时设置具体的管理岗位,安排相应的管理人才,将岗位责任制具体化。

(三) 认真执行资产清查工作,做到账、卡、物相符。

为了确保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资产清查制度的建立尤为重要,因为这是资产管理的基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资产清查制度,从而达到对固定资产的处理及时和全面。一、建立定期清查制度。各事业单位应该摸清财产现状,进行定期核对资产的盘亏或是盘盈,并找出原因,分清责任。二、建立重点抽查制。重点部门重点抽查,做到各项账目的完整与真实。三、建立离任核查制。在单位各部门人员离任时,办理好接交手续,防止资产流失。

(四)为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定期对人员进行系统和科学的培训。

进行定期培训学习和各项考核,做到奖惩分明,引导管理人员积极向上,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第一,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加强责任感。第二,熟练掌握新的知识,提高专业技术职能。第三,加强内部的监督,完善单位内部的控制结构。

(五)不断总结各种固定资产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三、结语

总之,正因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占事业单位总资产的大部分,而它的利用又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所以对于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应当得到极大的重视,使其管理方略拥有切实的保障。本文总结出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找出根源,归纳总结了改进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些解决方法。只有结合这些方法,改善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 才能提高现代的事业单位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为提高国有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开创了新途径,进而推动了国家经济资源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伟.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22):108-109.

[2]杜芳.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