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外语教学信息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语教学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外语教学信息化

第1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校园网络 信息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 外语教学 网络应用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信息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把“利用电脑和网络实现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课题。学校是人类知识诞生与传播的主要场所。在网络大行其道的信息时代,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远程化的进程中,校园网络成为了教育三化基础平台,校园信息、化应用是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联成网络,配备必要的软件系统,开成集教学管理、网上信息、网上教学与信息交流、无纸办公为一体的校园信息系统。校园网络信自、技术作为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校园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对校园网络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代高等教育开成了新的冲击。

    校园网络信自、化应用不仅仅是学校自身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1校园网络信息应用工作的社会性

    为了迎接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却很难适应信息社会对信息能力与创造能力这方面的强烈需求。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能力,由于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井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种信息自理的能力更加难以培养。

    当前以多煤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和必将进一步的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换言之,在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多媒体相结合,发展成一种有可能适应求学网需求的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体制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工作与学习可以完全融为一体,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毕生都可以享用的终身教育。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学习地点甚至指导教师的选择。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才能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的系统性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Internet和WWW技术的出现,发迹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学生通过网络在Internet上查询所需的各种资料,电子邮件、公告板也被学生普遍采用。现在的学生和教师对校园网络的应用提出和更高的要求,是因为学生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希望在校园网络中学到各种技能,发展自己的种种潜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师而言特别是许多年轻教师,他们既是教学者,又是学习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劳动强度,他们必须掌握各种信自、技术的应用方法。作为教学的管理者,他们所考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测试方法等的改革同样需要通过校园网络来加以实施。校园网络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网络应用的多媒体综合集成却不是简单地技术和数据堆砌,不是把各种技术和系统拿来放在一起进行演示的展示台,多煤体综合集成是要在各种媒体内容融合的基础上,把系统、设备、网络、数据、信息、知识以及人员都紧密有序地统一在应用的统一框架下,按应用的需要进行连接、配置和整合,以达到系统的总体目标。

    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的多媒体综合集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逐步趋势向多种媒体的综合集成。

3校园网络信息应用的理论依据及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信息应用是多方面的,但教学的应用是重点。下面就以外语教学为例,谈谈网络信息应用的理论依据。在网络外语教学课件的设计中,必须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语言学、心理学理论作为开发的理论依据,使应用开发更具生命力。现代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一直互相促进,密不可分。著名心理学专家斯金纳对行为主义和程序教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奠定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软件设计中主导地位。以后随着认知理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共同发展,使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软件的设计中得到了一些具体的应用。

第2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所面临的来自教学对象、教学观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新挑战,以及应对这些新挑战需要重新构建的教学新途径:即加大知识储备、创新教学形式、改革测评体系。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识读教学;探析

跨文化交际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需要处理的是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解决的是跨文化语境中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交际信息很容易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交际传播的新形态,也带来了课程教学的新格局。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文化的不同,交际者的语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会存在差异。

对外汉语识读教学,这里所指的对外汉语,专指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新形势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也越发强调将语言学习与知识的创新、改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双重识读目的:一是理解并掌握不断演变的语言;二是培养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同时,教学活动本身作为一种交际传播形式,必须充分面对跨文化交际所带来影响,重新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去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的新挑战

(一)教学对象的多样性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每个交际对象或教学对象都有着各自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背景。这些文化属性或文化背景在共同语言教学中虽然具有一定趋同性,但更多的表现出差异性、交互性、动态性等特征,这些属性使得每一个教学对象都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并在统一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成为必须得到关注的主体。例如,一个由欧、美、东南亚佛教国家和中部非洲国家留学生组成的班级,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体组成了一个学习汉语的集体,每个个体之间都有学习汉语的欲望,但都又有各自自不同的行为思想,整个教学实践中教学对象呈现一种明显的多样性,如何提升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延伸课堂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的时空拓展,是对外汉语识读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新挑战。

(二)教育观念的开放性

当前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实践主体在网络等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早已发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这是一种全新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类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行为,非常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性,积极吸收一切可能的优秀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双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求知欲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同时,教师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摒除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开放式教学交流机制。

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的新探索

(一)加大知识储备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师生关系、教师角色、知识储备等诸多方面都需要重新定位与思考。俗语所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授之于鱼,不与授之于渔。由于跨文化交际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知识范围更广,思维方式更多,自主意识更强。教师必须及时更新和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认为教师只需懂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就能胜任工作的状况,变成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只要这样,教师才能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以广博的知识,结合和深入浅出、纵横捭阖的教学魅力,充分照顾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二)创新教学形式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一个留学生来陌生的中国,往往会因为失去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陷入交往陌生甚至深度焦虑,很多时候因为文化倾向和心理行为的差异,在教学交流中很容易产生不同的矛盾和误解,而且这种情况单凭文本语言很难解决。为克服单一文本教学的不足,教学活动必须借助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数字技术、网络平台、媒体平台等,进行差异化、外延式教学,将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新媒介形象进行阅读和处理信息,并且通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造性地学习汉语。例如可以通过慕课(MOOC)的形式积极拓展网络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教学互动、教学效率、师生关系、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进步。

(三)改革测评体系

传统评价体系大都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跨文化背景下教学评价模式应突破这一模式的困囿,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针对对外汉语识读教学的学科特点和留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重新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首先,在测评内容上,教师要根据课程设定的培养方案,遵照对外汉语课程的结构及其实施状况和效果进行综合的结果测评,要把学生的的信息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认知理解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单纯只测评学生的语音、语法等知识的问题。其次,在测评方式上,第一,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想潜能;第二,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测评结合,课内和外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的协同发展,将知识考核和创造精神及实验实践能力测评,做到测评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03)

[4]张义君.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建构与实践[J].外语界,2013(01)

第3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模块化英语教学 课程评价体系

一、引言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中外合作办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领域内出现的新生事物。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现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当务之急就是培养面向世界、具有较强国际意识和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满足人们丰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壮大,高等教育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中外合作将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

然而搞好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英语教学。可以说学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而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这一课程的评价体系。因此应该探索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其次,由于现行各大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材普遍实现了模块化,每一单元以一特定主题为核心,构成一个小的模块。模块化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学科逻辑体系的束缚,使教学内容更趋于集中、细化,大大方便了教学。与此同时,也就要求其课程评价从内容、目标到具体实施方案也都要打破传统,体现模块化教学的特点,适应模块化教学的需要,否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现行高校中外合作大学英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了高校中外合作英语教学的特点和英语的工具性质。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育应该体现中外合作的特点,应为培养高级的国际性人才服务,所以中外合作的英语教学应该在夯实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为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它不仅是我们与人交流合作的一种必备的工具,更是我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完善人格的重要工具。而我们现行的英语评价模式,还是以测试为主要评价手段。这明显有悖于中外合作英语教育的特点和英语的工具性。

2.现行的评价方式将评价等同于测试,缩小了评价的内涵。所谓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它经历考试、测验、评价三个发展阶段,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形式。而现行中外合作英语教学评价主要采取考试、测验的方式,将评价等同于测试,缩小了评价的内涵。评价应该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具体说来,就是要动态地、完整地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反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3.评价主体、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具体表现在:1)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基本上是唯一的评价权威,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社会其他主体的评价都被排斥。2)评价形式单一。基本上是以测试、考试作为评价形式;3)评价内容单一。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上述几点都会影响科学、客观的结论的形成。

三、影响现行高校中外合作英语教学评价方式的原因

1.传统的教学观点根深蒂固。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看作是一个可以塞纳知识的容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很难彻底打破。其教学目标就是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所以其评价方式也最适合用考试、测试的形式。

2.教学目标不明确。由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其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显得颇为复杂。原因如下:1)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其家庭经济原因,根本没打算出国,他们只是把中外合作办学当作他们上大学的一个跳板。所以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就应当以四、六级为目标。2)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个人英语基础也不错,出国动机较强。对于这部分学生,应当侧重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以通过托福、雅思为教学目标。

3.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目标是培养面向世界、具有较强国际意识和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其对英语的要求就更高一些。必须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育理论的研究,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四、高校中外合作模块化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新思路

1.树立科学的教学评价观。教学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学生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应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高校中外合作英语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持续发展和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

2.立足于中外合作教育的目标。中外合作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面向世界、具有较强国际意识和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要立足于这一目标,并结合英语的工具性质和学生的英语现状,制定符合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特点的英语教学目标。学生智力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和发展性,在对中外合作英语教学目标及评价体系的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做到因材施教。既要帮那些英语基础好、有出国意愿的学生尽快通过出国语言关,又要照顾到那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努力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积极赶上,不掉队。

3.开展模块化分级教学,建立中外合作模块化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1)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英语分级,小班授课。对于不同级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材及评价机制。小班授课,因材施教,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英语基础与英语应用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以适应出国后的学习与生活。

2)教学内容模块化。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英语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分工,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读、说、听、写等几种能力的整合和提高。具体说来,英语教学可以划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模块,以及雅思、托福两个补充模块(以选修课的形式)。每个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这样因模块施教,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各模块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

4.丰富各模块评价的形式。模块化教学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它使英语的评价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各模块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适合其评价的方式也不一样。如口语模块。如果利用传统的试卷测试来评价学生的口语能力,是很不合时宜的。所以最好采取口试,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给出一个综合的口语成绩。其他模块,都可以试卷测试为主,增加学生自测、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也可以彻底改变一张试卷说明一切的看法,增加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因素在评价中的权重。总之,多给学生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5.加强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师是英语教学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关系到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学习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影响中外合作英语课程的发展。转变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已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师能回避的问题。加强自我发展,首先要提高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的教学不是让学生仅仅掌握一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使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自主学习的过程,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而且使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学会学习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结语

课程评价是中外合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许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评价模式基本还是沿用以往高校传统的评价模式。有的高校虽然进行了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评价理论方面及实践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但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问题,模块测验与课程标准的制定问题等)。我们应该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不断了解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评价体系,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优化的、并能不断适应中外合作教育目标需要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唐兆良主编.WTO与中国教育[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陈贤忠主编.世界贸易组织与高等教育!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一、 多媒体外语教学的优势

1.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政策支持

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以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这为外语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指导思想,同时也为外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

2.多媒体外语教学的自身优势

(1)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

首先,多媒体技术可将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拓展为由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要素构成的一体化的动态交互系统,它可以从各个角度系统生动地展示外语的概貌,因而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生动、丰富多彩,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外语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其次,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限制了教学过程中信息量的扩充,学生很少了解到课本之外的信息。多媒体技术所携带的大量书本上所不具备的信息,补充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充实、完整,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内容形象、生动、直观,便于理解和记忆

传统的外语授课只提供静态的板书、课文和单调的录音,加上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声、形、景、动、静等多样表现形式,将文字、图片、动画、图像等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些生涩、难懂、不易讲解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有效地弥补传统外语教学的感性认识之不足,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进而提高认知速度和记忆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改善听说比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外语这门学科体现了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尽管也用图片、简笔画等创设情境,但不能随意变化,缺乏生动性和逼真性,更无法将多种技能同时呈现于教学过程中,而多媒体技术具有这方面能力,呈现给学生的不仅有文字,还有声音、图像,立体地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感等器官,比传统的单一化的书本教材形象生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纯正的语感。多媒体外语教学这一技术手段能突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能力这一特点,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对外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4)数据库操作,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传统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每一节课都要经过备课、板书和对具体情景的讲解等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大量时间,授课中就显得信息量小。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电子版书、播放外语影视和相关图片等手段,就相对减少对语言背景和语义的解说,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传授的信息量。“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对多媒体教案、课件的内容、形式增减或改动。”[2]多媒体教学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知识传授技巧,提高教学水平上。

二、 多媒体外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硬件设施不完善

多媒体外语教学中的硬件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为多媒体外语教学设备的老化。“设备老化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设备上,目前计算机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迅速,这样就造成了目前很多多媒体设备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比主流配置落后两年以上。”[3]多媒体技术对资金要求比较高,而学校办学经费一直不充足,这是影响多媒体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有些教育管理部门的投资仅限于添置新设备,忽视对于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维护、配套,还有一些关键设备长期没有资金进行更新,因此,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化,不配套成为多媒体教学一个普遍现象。

2.外语教师多媒体教学认识理念的偏差

一个外语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不仅影响其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态度和兴趣,也直接影响其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然而,目前有些教师对多媒体外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如: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简单的把原来的板书变成电子板书而已,不屑使用;有的教师己习惯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对不断更新的多媒体教学技术难以接受,懒于学习,始终坚持使用自己熟悉的媒体,不能积极尝试应用新的多媒体技术于自己的教学。这些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理念上的偏差和误区,都会影响多媒体外语教学的质量和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效果。

3.教与学之间缺乏有益的互动

多媒体外语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替代了教师的一些工作,也丰富了课堂内容,但还没有发展到替代教师,替代传统课堂的地步。有些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多媒体技术使用范围过大的问题。所以,在实践上忽视了学生接受的差异性,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也不能了解学生对所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教与学之间缺乏有益的互动,也难以达到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应有的效果。

4.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不高

多媒体课件质量制作水平直接影响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对外语知识的接受。比如:一些教师把讲义内容简单做成了幻灯片,且制作技术粗糙,缺乏新颖性和有效的讲解过程;一些教师忽视了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片面追求形式花哨,忽略了内容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等等。这些质量不高的课件都无法达到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效果,也影响了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推广。

三、 加强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对策

1.加大对现代教育的投入,提高多媒体应用水平

多媒体外语教学得益于信息技术于外语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体现,要普及推广多媒体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与效果,需要加大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设立专项经费拨款,并不断加大拨款比例,同时不时对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外语教学中使用和需要的硬件设施进行检查评估,如果不能满足需要,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维护或更新,通过加大对现代教育的投入,提高多媒体的应用水平。

2.提高外语教师的信息化素质

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是应用的主体,他们对多媒体设备功能的了解和运用操作程度,决定了多媒体设备发挥效能的高低,同时对课件制作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理解决定了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加强教师信息化素质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不仅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现代化的要求。其次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提高外语教师的多媒体使用水平和课件制作水平。再次通过教师多媒体技术展示活动的方式,加强外语教师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多媒体使用水平以及课件制作水平。掌握好、运用好多媒体技术及设备,才能使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效果最大化。

3.确保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与统一,它包含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互相的交流与沟通。互动式教学也是传统教学活动非常典型的教学模式之一,在现代多媒体外语教学中也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典型特征。因此,外语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要确保教与学的互动,确保“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要使教师能够将课堂知识信息大量传达到学生,又要能够掌握学生对信息接受的情况,在选择教学方法上考虑学生接受的主体地位,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了解与引导学生,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启发学生,通过互动把握教学活动的进行。

4.注重多媒体课件质量的提高

高质量的多媒体外语教学课件应体现出多媒体的优势。它蕴涵丰富的课堂知识信息,应用合理的多媒体技术,具有合理的课堂教学过程。首先,选好课件内容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前提条件,因为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者都需要多媒体课件。在选课题时应选择那些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需要大量信息说明补充且多媒体教学效果显著的课题内容。其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考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合理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创造直观的认识,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让知识如春雨,无声地被吸收。再次,注重多媒体外语教学课件的结构、层次;注意知识的主次安排;还要注意课堂过程的设计等,制作合理的教学课件。

参考文献

[1] 普书贞.多媒体外语教学的优势与问题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9(10).

第5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大学;外语教师;职业发展;途径

自2007年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来,一场全方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高等学校展开,大学外语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信息化社会中,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师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提高自身职业发展能力,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作为大学外语教师,应该从更远的视角制定自身职业发展计划,积极采取行动,努力提升自我,使自己具备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积极乘风破浪,挑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大学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大学外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外语教师在社会的大环境下,要走出传统教学模式,从课程改革入手,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学习型教师。

大学外语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有:第一,教育价值的转变。教育价值由个人向社会转变,通过服务社会、服务学校和服务学生来创造大学外语教师的价值;第二,人才培养的转变。外语人才的培养由智力向素质转变,大学外语教学要求围绕学习者外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培养,突出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及交际运用能力;第三,教学主体的转变。大学外语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变“我知故我教”为“我教故我知”;第四,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由课堂授课单项向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等双向转变,由传统授课模式转变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五,课程体系的转变。课程体系由分割向综合转变,大学外语课程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建立系统、开放、动态、立体的课程体系,帮助学习者用英语作为工具,在专业学习和工作上做好语言准备;第六,教师角色的转变。大学外语教师角色由单一向多样转变,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监督者、教育资源的开发者转变;第七,师生关系的转变。师生关系由等级向平等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营造良好的合作、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在明主平等的氛围中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第八,教学评价的转变。大学外语教学评价由片面向完整转变,由单一的、片面的诊断性评价向多元评价体系转变,注重学习者外语的学习过程。

二、大学外语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信息化与教育融合,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广大师生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主体。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程的英语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该规定要求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大学外语新的教与学的方式。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进入外语教学领域,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出现给大学外语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大学外语教师担负着培养外语人才的重任,更要学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应用,站在科技新高度,利用现代媒体改变外语知识的传递方式,优化大学外语教学过程,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大学外语教师在积极应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中更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大学外语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技能,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微课的制作,慕课的制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等;大学外语教师必须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多途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好的素材补充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使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具有当前的国际化视野,也培养学习者的国际化视野;大学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信息化理念,培养学习者的信息化意识,培养学习者信息工具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大学外语教师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外语教师必须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更好地指导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大学外语教师完善的知识结构包括:

其一,自我知识。在自我知识上,大学外语教师需要提高自我效能与评价,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大学外语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为根本,在大学外语教育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其二,普通知识。在普通知识上,大学外语教师努力提升科学人文素养,为教学和科研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外语教师承担着大学人文教育的神圣使命,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担负着语言与文化等丰富人文知识传授的重任。

其三,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上,大学外语教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大学外语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语法学、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理论、语用学、英美文学、词汇学以及大学英语课程知识等。

其四,教育科学知识。大学外语教师要具有教育科学知识,将大学外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应用现在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努力成为适应这个时展的好教师。

大学外语教师要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紧跟时代的步伐,捕捉时展信息,把语言文化知识转化为亮点传授给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好地从事外语教学,进一步开拓自己的事业。

四、大学外语教师要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高校教师承担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长期以来,大学外语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但是大学外语教师职称的提升和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都得从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着手。经验本身并不是成果,经验的积累可以提升为成果,经验转变成成果需要理论基础。作为教师个人,大学外语教师要主动提高理论水平,不懈地钻研,多读书,多思考,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通过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提高,把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作为学院,要为大学外语教师尽力创造条件,重视大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他们考博等深造,提供更多外出进修学习机会。

作为一名大学外语教师,任重而道远,需要树立新时代的教育观,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需要用各种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需要具有真知灼见,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职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温剑波.大学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的个案研究[J].外国语文,2015(01).

[2] 王开容等.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外语教师发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5(05).

第6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范式;学科;论纲;外语教学;教育技术学;外语教育技术;外语教育技术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2-0003-0010

进入新世纪以来,基于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的主要实践方法。

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与信息有着天然的关联性。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内在共生性、本体性和封闭性,使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课程)产生了交融与整合的学理基础和逻辑基础。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形成外语教育研究的技术化范式。

外语教育研究技术化范式的产生,使外语教育(教学)研究这一学科产生了质变或飞跃的可能性。这种有别于传统的新范式的形成和转换,按照科学史学者库恩(T.S.Kuhn)“科学革命”(Kuhn.1959,1962)的条件来衡量,是一种新兴学科成立的前提,这就是外语教育技术作为学科产生的逻辑基础。

外语教育技术具有自身基本的学科构成要素: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其学科发展的实践支撑: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期刊、学术会议、学术组织等。外语教育技术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严格体现了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证明已经基本形成了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雏形。

这是本论纲的主题结构和思路。

本文从科学发展史的高度,尝试通过元理论分析和思辨的方法,来论证当今信息技术语境下外语教学这一学科转型的必然逻辑,总结和归纳外语教育技术这一新兴学科的基本属性和基本内容,并力图为教育技术学与学科教学论的具体结合勾勒出一条最佳方向和途径。这是本论纲的主旨。

既属于论纲,则很多数据、观点囿于篇幅无法一一展开,仅以论纲形式呈现。希冀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批评指教,以繁荣外语教学的学科理论研究,促进外语教学实践发展。1问题的由来

1.1 现实因素的考量

技术的进步使现代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产生着巨大影响,是新一代大、中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和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不仅仅是用之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被教育的课程对象之一。外语教学必须顺应技术发展的形势,适应新的技术范式。

1.2 外语科学研究的考量

外语教育研究往往将实践中几乎无处不在的技术化研究方法边缘化。外语学术界极力强调各种“主义”、“理论”或“学说”,忽略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使得教育技术学体系中的“学科教育技术”也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和根基。两个学科的研究都亟待创新。

1.3 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

外语教学研究和教育技术学研究这两个学科的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

一方面,中国外语教学研究本身就是一门尚未发展成熟的学科。其中关于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关系问题、信息技术的地位问题等至今没有成熟的研究。

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学科立足于教育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学,已经发展成为教育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外语教育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成为其学科体系里面最重要的代表性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外语教育技术研究亟需进行跨学科整合,从分离、多头的研究状态走向融合、统一的的学科研究。

1.4 CALL发展实践的要求

CALL研究者普遍认为它已经是一门学科性实践研究(顾日国,2004,2005)。国内外CALL研究证明,CALL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规模庞大的实践性学科(Robert Debski,2003;Bax,2003;Chapelle,2000;Hubbard,P.2009;Dick,W.,Carey,L.,&Carey J.2001),但缺乏完整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建设。CALL研究的丰富实践经验,要求摆脱其单纯技术辅助角色的定位,应该对CALL进行科学定位,形成一门具体学科知识体系(Hubbard P.2008;Warschauer M.,1996;Robea J.Blake,2007;Mike Levy,Glenn Stockwell,2006,2010)。

世界CALL研究给中国外语教育技术的启发:第一是其积极吸收和消化各种教学与学习理论,第二是积极关注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第三是把CALL研究和教育技术研究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1.5 意义

探讨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能够丰富和完善我国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更好地总结教学实践,补充学科教学技术研究的空白,摆脱一直以来其理论研究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更加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促进“外语教学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成熟和完善。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而又超越实践的自觉的理论总结和升华,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学科变革。

2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是外语教育技术化范式产生的基础

2.1 信息

信息与语言天生具有本质的同一性。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本质的关联性为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交融、整合提供了逻辑可能。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成为外语教育技术化教学范式形成的理论依据。

2.2 技术

技术哲学视野中的外语教学与技术有着本质的关联,该关联性是从技术向学科过渡的必经之地,也是历来研究者最易忽视的、一个必须解释的理论盲区。

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教育领域,技术不仅用于完成现有的模式和方法,而且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

2.3 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本质关联性是其整合的基础

信息是个多面体概念,一头联系着思想和社会,一头联系着物理的或者叫技术的世界。语言之所以能完成这一任务,是由语言符号内部语言和信息之间的这些自然相关性所决定的。语言完成信息传达任务的过程就是符号系统激活这些功能的过程,在完成激活的同时,这些语言本身就被赋予了“生命”,如同人具有了思想,语言也就变成了信息的一部分,这就是信息和语言的同体共生性。

语言和信息的关系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当形式和内容不可分割甚至形式超越了内容时,形式本身也就成为了信息的一种。

信息识别一般只有文字、语音与图形三种形式,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视、听、说三大功能板块,即图像(静止或动态)、文字以及声音三个基本“谱系学”形态(程东元,2008;戴正南、黄光远,1988)。因此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就囊括了语言或语言教学的所有内容,为语言教学活动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创造了前提条件。

佩维沃(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同时用视觉和语言的形式呈现信息,来增强信息的回忆与识别(刘儒德、赵妍等,2007;何克抗,2005)。语言教学技术化就是语言教学信息化的过程。语言的信息模块、信息传递的技术路径和学习者的信息接受路径三者之间的同一性完成整个语言信息“族谱”基因的对比认证,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圈,完成语言信息化教学过程。这就为人机“有机交汇融合”找到根据。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二者在融合过程中体现出本体性、封闭性、信息化、整合性等特征。

语言教学的所有内容、过程和环节都可以并且仅仅只需借助于信息手段完成,而不需进行额外的物化辅助。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组成部分,信息的交流和转换,就是语言材料的交流和转换,而语言教学就是语言材料信息的交换和生成的实践活动,因此,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先被信息化——如文字和声音的信息化、艺术化、技术化加工,再被交互传达。

信息技术手段从使用功能上完全吻合了语言信息交际、交流的需求,能充分完成语言教学和学习的任务。在这个信息化、技术化教学行为中,信息技术和信息本身产生良性互动,互为本体,互为依存,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文字的音、画处理),达到彼此有机整合的程度。

信息、语言、信息技术与语言教学之间的本质关联性是其相互整合的基础。

2.4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形成外语教育的技术化范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大致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CAI)、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CAL)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IITC)(何克抗,2005)。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是基于网络生态的整合。计算机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整合后的计算机系统成为整个课程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改变了课程的本质。要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和操作,也就是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整合首先是技术范式形成的逻辑基础。外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过程就是外语教学信息化范式形成和转换的过程。信息技术和外语课程整合的直接结果就是外语教学新范式一外语教育技术范式的形成。

换言之,外语教育技术范式的形成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

2.5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本质

整合有自己的技术机制,其实质是一种“基于设计的研究”。

外语课程的所有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体系的内容,都可以经过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加工处理,完成信息转换和传达过程。这一技术化过程主要并且必须表现为遵循教育学规律的“教学设计”,否则就无法实施。

2.6 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和作用

正确恰当地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必须有一种基本的共同的原则,一种具备可行性的教育技术理念,理想的境界应该是运用技术而又看不见技术。要寓技术于教学之中,让学生既运用技术完成学习任务,又没感觉到技术所带来的学习障碍。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复杂而又丰富,它既是工具,又是环境,还是手段和要素,所以其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是潜移默化的,它体现出一种“技术酶”的催化作用,可以渗透在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的最大的作用,是优化外语教学,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开发、评价,以及教材的研发和教师技能的培训、学生学习技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等各个环节。

3 外语教育技术范式形成和转换的标志——外语教学研究新“共同纲领”的发展和演变

3.1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大纲的“技术化”发展进程

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为代表的中国高校外语教学大纲的发展和演变,标志着中国高等外语教学的技术化范式的形成。

首先,是基于技术化范式的外语教学“公共纲领”的颁布。

20世纪80年代设计编写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理工科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组编,1985)首次提到了要开展“计算机辅英语教学的研究和实验,加强各种教学软件的开发和使用”。

1999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提出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非常明确地肯定了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地位。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大学外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2007年正式推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版。大纲最为明显的特色是,要求各地各学校“采用基于信息技术和课堂的教学模式,……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直接在局域网或校园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教育部。2007)。”

其次,是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颁布。新《大纲》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将为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供重要的补充(教育部,2000)。

再次,大学外语教学具体模式的推出(图略)。为了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学要求》直接给出具体的教学模式作为大学外语教学的指导和参考,教学模式的构成有两部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和基于计算机的英语学习过程。

《教学要求》代表的是国家的教学意志,展现高等外语教育的战略,体现了充分利用教育技术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外语教学领域所有教育技术专家、外语教育专家们多年来共同研究所达成的外语教学理念,是共同认可的“信念、信条、价值观和方法论”,为大学外语教学提供了范式转变的充分依据和证明。

3.2 新范式的实践过程及最终成型

从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颁布和2002年《教学要求》(包含草案)颁布后的几年时间里,中国以大学外语教学为代表的教学实践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外语教育技术范式异军突起,成为高校外语教学研究的主流(下表数据包括外语专业和公共英语教学研究)。

量变促成质变。数量的巨变,说明2002年新“教学要求”提出以后中国大学外语教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和成熟,深刻地体现了教学要求的基本指导精神,是对外语教学学科新“共同纲领”的积极“呼应、反馈和证明”。它再一次用实践证明了“教学基本要求”作为纲领的“共同体”性质,也反证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外语教学发展方向的正确性(王守仁,2009)。数据事实充分表明技术化范式的产生和转换速度,不仅证明跨学科研究越来越灵活,也证明了中国外语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特色化发展。

中国外语教育界对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化外语教学模式几十年的努力研究,最终使一种外语教学研究的新“共同纲领”完成蜕变,脱颖而出。这种外语教学研究的技术化发展过程,就是外语教学学科新范式形成的过程。新范式的转变证明高校外语教学研究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已经演变成外语教育技术研究,并促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教学论——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产生。

4 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属性探讨:学科理论研究

4.1 学科构建的背景和条件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产生是范式转换的产物,也是学科实践发展的自然结果和逻辑必然。它首先具备自己的逻辑起点。依据教育技术的产生思路以及外语教学的主体属性,我们可以推定外语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借助教育技术的外语教学”活动。其次,具备知识基础。外语教育的知识基础,包括教育学、语言学等众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再次,学科交叉基础。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即交叉学科研究,是外语教育技术学形成的动力,也是外语教育技术学形成的方法论基础。外语教育技术学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推动下,将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学和语言教学等各门学科进行交叉、渗透、融合,从而催生出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是传统语言教育研究中科学性与技术性的进一步整合。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一般认为,作为一门新学科,必须具有独立理论体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学科创始人和代表作等。

4.2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理论要素

理论来自于经验实践,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外语教育技术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以及理论形成的基础条件,有自己的概念、假设、变量、命题以及归纳和演绎等方法。

首先外语教育技术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概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教育技术、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等等。

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有自己的变量考察,如课堂教学中教学技术的使用、教学时间的控制、教学策略的使用、教学环节的设计、学习情感的控制、学习态度的监控等等;也有自己的许多命题和假设,关于教学任务、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等。

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分析、演绎和模型理论为主。分析、归纳以及演绎主要用于解释外语教育技术研究中的疑难现象,属于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而模型理论主要用于建构外语教育技术模式,属于从实践到理论的推演或验证。从深层次考察,外语教育技术学是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上的一门教育学科。从表面结构来考察,外语教育技术学又是一种研究语言教育行为的学科。

4.3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知识基础

语言学、外语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理论等是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基础。媒体学、传播学等视听教学理论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是其学习理论的基础;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赞科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加涅的“指导教学模式”等是其教学理论基础;新兴的多元智力理论、分布认知理论、联接主义理论以及生态学理论、课程整合理论等为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4.4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

除了上述一些理论和知识基础之外,外语教育技术学还深受另外一些哲学思潮的影响,如来自社会学视角、文化视角、技术视角、生态学视角等后现代思想。在教育技术日益进步、教学观念日益更新的今天,这些影响因素不断折中、融合,成为一种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生态化整合”理念和模式,构成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要理论特征。

4.5 外语教育技术的概念界定

外语教育技术的定义与教育技术的定义将保持理论内核上的一致性。

外语教育技术就是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以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为指导,以语言教学为目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以及提高外语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等手段,来促进外语学习和改善外语学习绩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

外语教育技术作为一门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如下本质和特点:外语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活动。因此,外语教育技术是一种语言教学研究方法或范式,而不是一类技术形态。

外语教育技术是创造、使用和管理外语教育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的本质过程是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是外语教学全过程——从教材、教法、课堂、教师、学生到教学内容的整合。

整合的具体体现和过程,就是基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外语课程设计,而不单纯是教育信息技术的研发。

整合的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整合的原则和标准,如前所述,是最优化地利用技术,是看不见技术的隐性整合。

4.6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和属性

外语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外语学习,对外语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但是孤单、割裂、自发和零碎的外语教育技术实践并不是科学。外语教育技术学是关于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一门学问,是由关于外语教育技术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和方法等构成的,能反映外语教育技术内在规律并且具有严密逻辑性的一门新兴学科知识体系,是一种教育学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又是一种应用语言学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

外语教育技术学是众多学科综合发展的产物,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和生态学等理论是其学科理论基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则是其重要组成要素。外语教育技术实践中对外语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是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从学科归属上考察,外语教育技术学具有复杂的属性。首先,外语教育技术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其次,还有其社会科学属性。除此之外,外语教育技术还具有人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其行动性研究方法和课程设计本质使其具有极强烈的人文色彩。

外语教育技术的发展成就证明,它是一门较成熟的教学方法论。外语教育技术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具有一门学科的雏形。

5 外语教育技术学主要理论模型的构建

构建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是外语教学研究发展的现实需求。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综合性渗透了语言、教育及科学的普遍性哲学原理,深刻影响着语言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本论纲从比较宏观的学科发展高度来展示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模型,从文献学角度探寻、剖析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构建思路。

5.1 基于文献的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理论发展脉络考察

国内学者程东元等(2008)都早已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视角,梳理了外语“教学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

Sasha等(2004)、Robert J.(2007)认为作为外语教育技术的CALL是一种基于设计的研究,基本上指出了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本质属性;Robea Debski(2003)则进一步指明CALL作为一门学科(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顾日国(2005)提出了教育生态模型,把“传统的校园称为校园教育生态环境,把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或广域网所构建的学习环境称为虚拟教育生态环境。”

张红玲等(2007)搭建了网络外语教学的基本模型,梳理了理论基础、网络外语教学的相关要素以及教学系统化设计理论。

张祖忻(2008)提出了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和搭建学科知识基础的基本思路。他认为外语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教学设计。他勾画了外语教学技术的本质和学术思想的范围,并列举出外语教学技术领域的主要范畴和知识基础,为本领域的知识的组织提供了一个框架。他认为:外语教育技术“是一类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创新实践,是一门应用知识和发展知识的新兴学科”(张祖忻,2008)。

顾日国的教育生态模型架构、张祖忻关于外语教育技术核心的确认,以及张红玲的网络外语教学的系统化设计研究等,都站在教育技术学的立场为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建构和学科建构打开了一扇研究窗口,作为一种学科的理论铺垫,为外语教育技术学生态化整合理论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5.2 生态化整合理论的构建

Warschauer(1996)把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行为主义阶段(behavioristic)、交际法阶段(communicative)和目前的整合法阶段(integrative);Bax(2003)从另一维度将这三个阶段分别命名为受限制的(restricted)、开放的(open)以及整合的(integrated)(莫锦国,2009)。国内教育技术研究者也把教育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清晰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媒体观。第二阶段是技术的认知工具观,本阶段的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化学科教学,即课程整合。第三阶段就是技术的生态观。前两个阶段都是针对个体来优化学习过程,生态观则从技术与人的共生关系来考察。技术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随着普适计算技术的实现和发展,技术将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各种空间中。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将像黑板和粉笔一样融入日常教学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生态(余胜泉,2011),即教育生态。“教育生态信息观”要求教育信息化不再局限于技术方面,而越来越重视人、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和构建起一种创新性的生态圈或者学习文化。

陈坚林(2010)经过多年的探索,构建了一个综合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和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生态学研究观点及课程整合的理论体系(以下简称“生态化整合”)。

所谓生态化整合理论,是指基于生态学研究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方法而提出来的一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外语课程生态化整合”的理论体系。它包含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模式研究(限于篇幅“基本模式”略)两部分内容。其基本理论认为: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外语教学中课程的构成模式、计算机在课程中的地位、教师中心的传统模式、教材的结构、教学要素等教学系统和环境,外语课程各环节产生许多变化和失调现象,因此要依据生态学的原理,考察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作用和影响,研究各种教学现象及其成因,探讨外语教学生态的特征和功能及其演化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外语课程系统进行分析、建构,探索出一种使外语教学进入“兼容、动态、良性发展轨道”的科学发展思路。

生态化整合理论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方法以及生态学研究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新颖的综合性理论体系,既是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学科研究思想,又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国内外语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最新成就。

6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6.1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外语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在外语教育中运用技术进行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外语教育技术学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方法论或学科教学论。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基于技术使用理念的外语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整合过程。这一过程最终表现为现代外语课程设计。

外语课程的设计应该处理好几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哲学的“价值关系学说”来考察,外语教育技术学所研究的不是具体的技术个体,而是技术个体与外语课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与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各要素整合进程中所建立的各种生态化关系:

首先是技术与语言的关系。教育学理论和教学目的决定语言和技术之间的关系。语言是教学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技术也是教学目的的一部分。

其次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表现在教学环境的创造、教育资源开发、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

最后是技术与教学主体的关系。教育技术与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工具和工具使用者的关系,是被动和主动的关系,技术既是教学的工具,也是教学的背景和内容。

语言、教学、技术、教育者、学习者互相之间构成一个相互需要、相互促进、互为依存的关系,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是绝对地控制另一个要素,只有互为依存才能和谐存在和发展,这正是外语教育技术理想的生态化境界。

6.2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的具体表现就是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来分析,外语教育技术有两大研究内容:技术化的外语教学资源和技术化的外语教学过程。

从学科视角概括,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材编写等学科内部要素,以及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产生背景、学科地位、学科发展、学科政策、现实意义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外部因素。

从研究内容的相互影响来看,根据上述语言与技术的关系,有基于语言研究的技术,也有基于技术衍变的语言。

从教学要素来考察,还有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以及教材的信息化、立体化编写等内容。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的重要基础之一。

7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方法论探索

7.1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简单讲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从哲学上理解,一定的方法论反映一定的世界观,一定的世界观决定了一定的方法论。学科方法论是指导该学科实践研究的基本观点,是该学科理论思想的具体体现。方法论是一种认识论,而不是一种实践层面的方法或技巧。因此方法论和方法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方法论是指导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的理论、观点或思想。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方法论不等同于外语教学法。

外语教育技术学有自己的理论思想作指导,就会有自己的教学观,也会产生自己相应的方法论和各种研究方法。

外语教育技术学方法论应该包含思想基础以及研究方法。外语教育技术学方法论和所有的方法论一样,都属于哲学范畴,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既能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又能体现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的外语教学新元素、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是外语教育技术学独有的生态化整合思想,也是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特色学科理论。这种生态化整合思想指导下的学科发展观,是指导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关于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即“外语教育技术学方法论”。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与该学科的方法论体现着逻辑上的一致性。

7.2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基于设计的研究

外语教育技术学汲取了教育技术学及外语教学诸多有效学科研究方法的精华。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向后看的”评价性研究,这是一种静态的终结性评价研究,是注重结果分析和理论总结的研究方法,是对学习者进行“学后”分析的研究范式;另一种是“面向未来”的行动性研究,这是一种动态的、形成性、探究式和构建式研究,是设计、实践、修改、提高式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学中”帮助的研究范式,而不单纯是研究方法。除了各种实证研究、哲学思辨研究和人文主义研究(张文兰、刘俊生,2007)等研究范式之外,当前,教育技术学领域最近又产生一种较新颖的多元综合研究方法,这就是基于上述行动性研究理念的“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DBR),并且这一研究形式已经变成“正在兴起的学习研究新范式”(杨南昌,2007)。

基于设计的研究其实是一种整合性研究方法。它以生态化理念整合了多种研究方法的精神内核;其次,在当今真实性学习情景变化多端的情况下,它能以生态学理念整合多种研究要素:以行动研究的立场,动态地、多层面地验证、调整、修改和完善一种潜在的学习理论、模式或方法。这是一种能动的、鲜活的,而不是死板、僵化的研究范式。另外还因为,基于设计的研究整合了外语教育技术的多种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最后,外语教育技术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科学体系。基于设计的研究整合了众多学科知识基础,使语言学、教育学、信息技术学等各学科知识,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素养等参数,为基于设计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理论修正的可能。

基于设计的研究听起来更像是一种策略的设计而不是方法的研究,这种面向未来的基于行动的策略性研究是教学研究的真正内涵。基于设计的研究是一种真实学习情境中长期的、宏观的理论验证和修复的方法建构过程,不是一种细微、琐碎和孤单的细节性设计和评价。基于设计的研究还必须依赖于众多独立研究方法的帮助和支持,作为方法组群,共同支持基于设计的行动性研究方法的开展。基于设计的研究“是教育技术学核心研究取向,它将成为教育技术学领域有潜力的、具有学科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论之一”(焦建利,2008),也必将成为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代表性研究方法。

8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建设及发展雏形

8.1 外语教育技术学产生的几个现实性标志因素

按照对科学构建的一般理解,除了学科理论要素之外,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产生也必须具备几个现实条件,同时也是其产生的标志性因素,那就是作为学术研究平台的专业期刊、研究群体即研究力量,以及作为学术研究实践活动的专业学术会议等。

8.1.1 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平台

《外语电化教学》期刊成为中国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核心平台,通过论文、会议、科研项目、开设讲座、成立组织等活动凝聚研究力量、汇聚整合资源。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教学实践上促进了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长足进步和持续发展。

8.1.2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群体

在中国高等外语教育领域,有几批学术力量在从事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

第一批是高校外语教育领域的教育技术管理人员,也就是原来大学外语院系的电教室或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这一批研究力量也是中国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础组成部分,属于技术研发和管理学派。

第二批外语教育技术力量,来自当前全国教育技术学科专业院系的培养系统,有教育技术学教师、学生、研究机构和期刊编辑人员等,属于教育技术理论学派,主张学科建设和课程设计。

第三批力量,是来自外语教育学科本领域内的研究者。他们主要是外语教学研究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是构成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批新兴力量,多数属于应用学派,是衔接和沟通上述两个学派、体验和履行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理念的骨干力量。

8.1.3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组织

指的是各种学术團体或学科组织。如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各省市教育技术学会的外语专业教学分会;还有新成立的China CALL(中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会)等。

8.1.4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术会议

首先是指国内外语类主要学术期刊所举办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比如《外语电化教学》连续、定期举办的大规模的外语教育技术主题会议。其次是各类协会、机构主办的大量的分散的相关主题会议,主要分为各级协会、各种学术组织、出版社甚至有关教育部门主办的各种会议。

8.2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

8.2.1 外语教育技术学作为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实践

在高等院校外语院系里,外语教育技术学已经在教学需求的推动下,产生了专业和课程建设的萌芽。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是本科层次。指普通高校本科外语教育(师范)专业建设中开设外语教育技术学课程的尝试。如部分重点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育技术学课程的设置。

第二是研究生层次。指硕士学位培养阶段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和专业建设。如部分师范大学和重点外国语大学外语教育硕士课程中的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开设。

8.2.2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划分、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构想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人才培养任务主要落实到两个领域、一个目标。两个领域是指外语专业和教育学专业,即一个是外语专业的外语教育(师范)方向,一个是教育专业外语教学论方向;一个目标是指两个领域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外语教学师资力量。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师资培养,应该面向两个层次,一个是中小学外语基础教育(包括婴幼儿外语教育),另一个是大学外语教育。

高校师范外语(教育)专业,以及高校外语硕士、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里面,有必要增加“外语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这样可以切实地提高广大中小学外语教师和高等院校一般外语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外语教学、科研水平。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首先急需要一套自成理论体系的综合性教材,作为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的课程设置目标是需要对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质、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理论框架进行继续挖掘和充实。

其次,作为一门学科的课程设置,还需要有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相配套的其它实践性课程,比如语料库语言学、语言技术软件、互联网应用与外语教学、实验室操作、课件制作、机助翻译软件、机助写作与作文自动评分、机助测试、数理统计与语言分析等等,以尽快适应外语教学更加复杂化的要求。

9 结论

信息技术的进步、学习方式的转变,逼迫教育方式不得不进行相应的变革。传统理念下人工传递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完成大规模、高要求的复杂语言教学任务。基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知识和学科基础的跨学科的外语教育技术应运而生。

第7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民办高校 大学英语 挑战

2012年初,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而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教育信息化也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在全国高校中,大学英语课程是占课时比重最大的公共基础课。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公共外语教学研究部在编教师42人,在校学生12000人左右,每名大学英语教师周课时18学时以上。近年来,公共外语教学研究部一直致力于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革新,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却仍然是一个难题。因此,笔者就从实践角度谈一谈信息技术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挑战。

一、大学英语教学课堂面临的挑战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大学英语综合课、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大学英语口语课等主要课型,除视听说课是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外,其他课型都是在传统教室进行,教师主要依靠黑板、粉笔讲授课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摆弄手机,注意力不集中,上网搜索练习答案或课文翻译的现象。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已经引起了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的转变;大学英语课堂也应该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虚拟课堂相结合。因此,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堂教学以及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资源表现形式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是纸质教科书,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教师和教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化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黑龙江东方学院2014年正式引进了句酷批改网和新视野听力网络平台,其中,句酷批改网的学生论坛里定期更新各个网站的英语资源,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BEC商务英语等常规的资料外,还增加有VOA、BBC、CNN等音频和视频资料。教学资源借助于校园网和互联网环境得以丰富和扩大,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系统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备课和自主学习。为满足教育信息化对大学英语传统教材的要求,大学英语教材也从单纯的纸质教科书变成了由纸质版、光盘版、网络版三位一体的立体教材;出版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化内容、电子教案等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社区分享。由此,大学英语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更加开放,传播更加快捷。

三、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以后,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学习工具均发生了改变,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系统成为教学的必备工具。如何将大学英语课堂转向讨论式、交互式的模式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前的传统课堂里,学生听课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融入信息技术后,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平台直接参与到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学习方式正在从被动走向主动。

四、教学评价方式面临的挑战

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大学英语课程的最终评价由两部分组成:过程管理成绩(50%)+期末试卷成绩(50%)。其中,过程管理成绩包括句酷批改网作文写作的成绩、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成绩、单词测验成绩等。虽然形成性评价已经得到了重视,但是卷面50分的笔试成绩仍体现出终结性评价的统治地位。因此,我校于2015年9月引进外研社ITEST考试系统,争取尽快实现全面机考。这样,学生的各项成绩将会被自动记录和分析,避免了传统的教师阅卷可能出现的偏差或者错误;并且,公共外语教研部能够根据ITEST系统生成的成绩分析进一步研究我校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五、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

我校大学英语教师虽然在积极面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但是由于综合课和口语课仍然使用传统教室,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能坚持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从这个角度看,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实际是处于分离的状态,理论上,我校教师意识到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应该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呈现知识,然而由于学校的教学设备目前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教师也就逐渐轻视了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另外,即使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有想要学习的欲望,学校目前也并不能有效提供相应的培训。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总结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对大学英语教学发出了挑战。如果信息技术有效地与课堂相结合,就有可能改变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长期费时低效的现象。同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也能提高学生全面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移动手机终端实现即学即练,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育信息化进程势在必行,然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仍需要包括经济上、设备上、师资培训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闫沐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3):51-56.

第8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大数据时代 高职外语教学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来到了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大数据技术的意义不在于掌握这些海量的数据信息,而在于怎么合理地应用这些相关的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将相关的技术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将大数据技术渗透到教学中,这必将对给我们的外语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在未来的教学中,课堂将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越来越多的网络学习途径将会出现,大数据技术将渗透到我们的教育领域,它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传统的教学必将遭到挑战,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我们该如何开展高职外语教学,如何合理地应用出现的新技术呢?这需要广大教师与相关人员不断地进行探索。

二、大数据的时代特征

人类步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开始超速繁殖,数字化的信息迅速狂增。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着,如今它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它的广泛应用促使社会出现了很多新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等。人们在使用这些相关的软件设备时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全球的数据量正在快速地增长,大数据的时代已真正到来。在信息化的时代洪流中,“大数据”(big data)这一概念迅速蔓延,成为了各行业的热门话题。大数据具有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这四个特点。“大数据”是对疯狂增长的信息的生动描述。互联网开启的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大数据对高职外语教学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到来,势必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益处。手机的便捷,让我们的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的内容,微信、微博、QQ这些,也为我们的学生提过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便捷的渠道,已使学生们习惯于利用网络信息。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很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出现,如今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都是面向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将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以微课程的形式出现。这种短小、精致、便捷的微课程,使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远程自主学习。这种学习,将远程学习方式带到了学生的生活中。慕课是一种网络开放课程,它让我们的教学来到了“在线”时代。一系列的在线网络课程已经形成,这种在信息网络时代下的在线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在线课程资源,方便了他们的学习。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先在课前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或是视频等相关资料进行学习,老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讲授知识信息,他们只是在课堂上解答学生学习的疑难点。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更真实地去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互联网掀起的数字革命正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大数据时代的历史变革。信息时代下的全新教学模式带给了我们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

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使我们的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对于外语学习,我们的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有趣、有意义的视听说等教学资源。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根据自身的特性,学生可以有效控制学习的时间和进度。高职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每个人的学习差异较大,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这些新时代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他们。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性,它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也改变了。这些新出现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变成了引导者。教学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将会更多的融入课堂。高职教育重视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这与高职教育的特征是相符合的。

四、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的确,在信息化、数据化的社会大环境下,网络教育模式、在线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流行。新时代的这些教学模式在我们的高职教学中越来越流行,他们已渗透到各个学科。然而,信息化的教学似乎只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并没有改变教学质量。因此它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去改进。要想将这种教育模式作为未来的主流模式,我们需要抓住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核心,而不是摒弃传统教学的重要理念,将数据化、信息化的东西与高职学生的特性结合起来,创建适合他们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

大量的知识信息通过网络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会使学生慢慢摈弃传统的课堂教学,忽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开始抵触传统的课堂,而过分依赖网络,学习上产生一种惰性。

新时代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也成了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挑战。只有具有较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够达到一定的学生效果。然而高职学生的特殊性,他们能否真正意义上地达到自主学习?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外语教师应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意义上地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让我们的高职教育来到了一个新时代。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大数据必将对高职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师,我们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如何将新技术与教学合理地应用,这些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静.网络时代的教育与教师角色的转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03).

[2]杨晓丽.高校网络英语教学:问题、特点及教师角色[J].外语电化教学,2005,(01).

第9篇:外语教学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语言环境 有效整合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被共认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如何培养这样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与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效整合

外语教学是关系到每位大学校园里莘莘学子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影响之大,涉及面之广,均是其他课程无法与之相比拟的。但是,在我国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一直处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加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显然是相悖于教育部近年来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建立“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和辅导,使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较快提高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这一精神的。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提出的这一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外语教学的改革必须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加速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大胆创新能力的目标,为社会输送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为建立新型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外语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使外语教学突破了以往单一依赖课本所提供的素材展开教学活动的模式,将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既生动形象又直观有趣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外语课堂上的使用,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多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面,非常有益于促进学生直接用外语进行思维和实践。

此外,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外语教学,教师可使用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节省了写板书用掉的大量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大幅度地增加了学生的时间量和课堂教学的密度及容量,减轻了师生的负担,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语言知识强化这一环节的实施,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以下优势。一是开放性,课堂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查阅或复习学过的内容;二是资源共享性,通过下载相关资料或利用远程服务,可及时补充教学资源的不足;三是交互性,信息技术将多种媒体同时并用变为了现实,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在网络上每人都可以针对某个问题阐明个人观点,大家就如同在面对面讨论一样。但由于毕竟不是真实的面对面交谈,所以还避免了一些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产生的羞涩感。另外,从交际角度看,外语学习是一种跨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学习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一种途径。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信息技术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多媒体使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变得越来越小。网络不仅具有强大的语言和文化学习资源,而且还是一个广阔的跨文化交际的平台;四是个性化,学生的学习程度不一,接受能力存在差异,这是每位教师都面临的实际情况。现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做到视具体情况设计不同水平层次的练习,从而实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把课堂教学变成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各层次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目标。

2 信息技术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学习园地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走进教学领域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外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另外,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指明的这一外语教学发展新模式,我们须全力以赴的将其贯彻到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去。

2.1 明确教学目的。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人具有天生的语言能力,具有用口头和书面表达思想的能力,及其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创造能力。把握并处理好说、写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学生的认知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才会把知识记牢、学好,直至真正掌握。因此,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外语教学模式,应该是“重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组织模式上,传统课堂应和基于网络的虚拟课堂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应将课堂学习与远程学习相结合,以学生体验学习方式为主、接受学习方式为辅,鼓励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发现学习。对教学内容、师生交流、语言环境、实行全面开放。

2.2 重塑外语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现代教育给外语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教育部新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明确提出了:“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这显然是在要求教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出新型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成为通向现代化教育的桥梁。教师在教学法中应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并有机地集成。通过电子课件、网络等途径传递给学生,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大幅度地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兴趣,逐步实现教学方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模仿再现、封闭读书”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

2.3 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新型教学模式,不但能通过网络为师生提供从多渠道获取所需知识信息的宽广平台,同时也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并使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有机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扩大知识面,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多媒体的工具,再加上互联网丰富强大的共享资源的引入,就像是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插上了翅膀,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更为学习外语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的应用,使学生不仅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组织者、加工者甚至是信息的创造者,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其全方位地亲身体验和充分享受到了教学模式转变后,外语学习带来的乐趣。

3 构建多媒体语言教学环境的基本原则

3.1 外语教学面临的艰巨责任。众所周知,外语是我们进一步认识世界、走向世界汲取人类文明成果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外语和计算机技术已被认为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目前,外语课程作为我国学校中的一门基础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贯彻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进程中,无论是“素质教育工程”,还是“园丁工程”的实施,外语学科均被列为重点之一,外语教学能否有效地提高质量,已成为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外语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时代赋予的责任。

3.2 外语教学鲜明的目的性。外语教学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其一是培养大批合格的外语专业人才;为教育、科研、外事、外贸、新闻、翻译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其二是通过外语教学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合格的外语人才必须具备娴熟的语言能力及较强的交际能力,这是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语言能力指学习者对所学语言体系本身规则的掌握,如语音、词法、句法、语义、修辞等;交际能力是指运用语言与实际交际的技能。要实现上述两种能力的培养,对外语教学而言,尤其需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充满情趣、富含信息量的语言交流环境。用外界刺激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反应,在认知过程中,促进学生对语言信息的感知、理解与掌握,内化吸收并形成语言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发展交际能力。

3.3 语言教学中双主体的和谐。多媒体教育技术带来了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将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传导变为“教师―多媒体―学生”的相互作用模式,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动态开放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教师由训导者变为引导者和助学者。这些变化非常有助于学习者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及探索学习意识的培养。

多媒体教学技术集图、文、光、色于一体,又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它改变了教师以往由词到句再到篇的线性授课方式,运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系统将软件承载的教学内容生动立体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为学习者展开丰富想象,建构语言使用实际情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的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趋于多样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构建要适应教学双主体在这方面的变化需求,体现“教师――多媒体――学生”互动性的和谐,在双主体与多媒体环境相互作用推动下达到教学的优化。教师只是在一旁讲解、提示,有文字、声音、图像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重感官,引发他们认知结构的积极反应。这样学生将很快明白文章内容及其逻辑联系,关键词语的意义及使用,加快了对语言信息的内化过程,提高了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也随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交互性。以精选的音像、图片及自制课件作为教学蓝本,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性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合理利用中得到了应有的高度重视。

3.4 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重点在于课前要进行认真充分的准备。如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方案、教学步骤、课时分配、查找相关资料、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课件制作等。课堂教学也要争分夺秒,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段的有机结合,要扬长避短,与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应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仍然不能取代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仍需教师来运筹帷幄,并组织实施。

总之,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当今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客观需求。信息化的多媒体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在乐中求知、在美中陶情,也正如古人所云:好学不如善学,善学不如乐学。

4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与重要标志,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基础。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有利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更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对现代化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多媒体语言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它在实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的工具;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

参考文献

[1]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蔡基刚.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8-22

[3] 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杨改学,付道明.教育信息化对民族教育发展影响的前后20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1-16

[5] 李艳.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2):21-23

[6] 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分析[J].电化教育,2005,(5):32-36

[7]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 周玉林.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英教学及教师发展中的运用[J].外语界,2005,(4):9-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