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室内学习计划范文

室内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室内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室内学习计划

第1篇:室内学习计划范文

一、研读“两纲”,设计问题情境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出发点,因而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在高考复习中,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应仔细研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熟悉新版教材和大纲的变化,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这些做法有利于把握设问的方向和深度难度,增强设问的目的性。

高考复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至少应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动机性,即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能够真正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教学才能进行下去,这是判断探究教学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从经验看,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大多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提问时应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二是目的性,即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方向性,问题必须是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的。三是适应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因而所提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要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进而对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升华。

比如,在进行“硫酸的性质”的复习时,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现有一瓶浓硫酸和一瓶稀硫酸,怎样用简便的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再如,进行“化学实验设计”的复习时,这样展开:

教师:“如果有一份N2C3样品,其中含有NOH杂质,该样品的纯度应如何测定?”(只提出基本方案、原理思路,不用涉及具体步骤与装置)

学生经讨论得出――方案1:气体质量分析法;方案2:气体体积分析法;方案3:沉淀质量分析法;方案4:滴定分析法;方案5:溶质质量分析法等等。

这样的开始能够很快使各个层次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思路。

二、引导探究,提高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仍然是“知识和技能”,同时在“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上加大力度。因此高考化学复习应该由结果定向转变为过程定向,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把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复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例如我在原电池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铜、铁、锌、银、稀硫酸,导线和烧杯设计一个原电池,并写出电极反应式,引导学生从原电池原理、构成条件和电极反应等方面设计出形形的电池。然后讨论评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再如,在复习化学平衡时我提出:条件的改变、反应速率的改变和平衡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从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出发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条件的改变;

反应速率的改变;

化学平衡的移动。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规律化,而且其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能力有限,学生根本想不到或学生没有能力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教师要在学生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分析推理、启发引导,从而得出结论。此外,在引导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三、归纳整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在引导探究、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了,但所获取的知识点较为零乱,不利于记忆,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各个知识点归纳起来,实现知识的结构化、体系化、网络化和规律化,帮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网络,把零散知识提升为规律,注重化学学科规律的形成教育。

以无机化学为例,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以“元素存在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含氧酸(氢氧化物)重要的盐”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稳定性、酸碱性、氧化性、特殊性)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与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明白到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是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的相应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精心练习,使能力得以提升、发展

为了使学生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教师要根据考纲、考点、知识点,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编写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训练。一方面使复习过程更加完善,另一方面能较好地测试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习题中既得到知识的巩固,创造性思维及知识迁移能力也得以发展。以下是几个实例,希望对同行能有所启发。

例1:复习电离平衡后,提出“设计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

例2:复习水解反应后我设计的题目是“一定浓度碳酸钠中加入酚酞,呈什么颜色?理由是什么(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将溶液加热颜色有何变化?理由是什么?在原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颜色有何变化?加入少量浓盐酸颜色有何变化?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又有什么现象?理由是什么(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例3:复习过氧化氢后,提出“过氧化氢中加入滴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颜色有何变化?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设计实验证明颜色变化的原因。”

例4: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后,设计如下练习:

已知单质铁溶于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bNOI3-NO3+cH+=dFe2++fFe3++NO+hNO2+kH2O(化学计量数-k均为正整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反应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原理,可得c、、h的关系式是(用一个代数式表示,下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反应中离子的电荷守恒原理,可得b、c、d、f的关系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反应中电子转移总数相等原则,可得d、f、、h的关系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的掌握是为了应用,思维的训练是为了创新。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或选择练习题,对已学知识技能进行巩固训练和迁移练习,从而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开拓思路、发展思维的目的。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复习课教学的缺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当然,探究式教学模式只表明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不是固定的程式。它是动态的,因此模式的各环节也将因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侧重。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对大纲、教材、考试说明的钻研、领会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只有在领会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吃透教材,灵活选择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实践证明,以上教学程式在复习课教学中效果甚好,但这毕竟只是尝试,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第2篇:室内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高校近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针对学校的定位、教学计划的调整及逐年扩招的形势,为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我们从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及编写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式、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重组而成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突破了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理论分段编排的体系,融会贯通地将内容联系最紧密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新的课程新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四大滴定分析及其应用穿插在四大化学平衡之中,讨论相应的平衡后,介绍其对应的化学分析内容。这种将原理和应用揉为一体的教学改革,避免了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减少了授课的学时,使教学内容更为简练、完整,紧凑合理,前后连贯, 系统性强,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深入浅出、容易接受、有重点地掌握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实质。另外还要考虑仪器分析的内容及仪器分析在相应专业中的应用和当前仪器分析发展的动向等内容,使课程教学体系能较全面、系统得反映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

二、编写适用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

根据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新体系,我们制定新的教学大纲,转变重视理论讲授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举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编写了适合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和《大学化学实验》教材各一部,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删除了与中学化学内容重复的部分,同时注意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中相关内容的衔接,注重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注重有关内容与物理、生物、农药、环境等学科的联系与交叉,扩大学生知识面和视野,引导学生注意“边缘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注重内容与农、林、生物、食品等学科紧密结合,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基础特色,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科研奠定基础。

三、更新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

如何解决课时紧张、教学要求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课程整合,避免内容的重复,精炼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授课效率,减缓了课时减少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另外,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系统的教学,同时还要达到宽基础的目的,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实施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是势在必行的选择,我们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开展网络教学与管理,把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相关知识链接、教学录相等上网开放,学生能够方便的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自主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增加了教学容量。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启发提问式、讲授为主式、课堂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教和学真正的互动起来。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重视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建以后,原先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合为一门课程,称为“大学化学实验”。组合后的实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将原有内容简单地组合,而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增加学生自行设计性实验,减少基础的验证性实验,把部分容量分析的实验,改变为与实际密切联系的分析实验,同时,增加一些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这样,益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于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运,董元彦,张方钰,等.面向新世纪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5,(4):60—62.

[2]陈勇智,廖建良,宋冠华.生物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3):117—119.

第3篇:室内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绘画材料 室内装饰设计 教学

在室内装饰设计的教学当中,材料是实现一个空间的物质基础,是创意语言,是实现功能和装饰效果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研究的重要对象。除了熟悉各种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及加工特点,学生还应了解前沿的设计资讯、艺术风格和流派。一个完整的室内空间要表达的内容有很多,包含人的各方面需求,需求越多,设计的层次要求越高,设计的工作就越复杂。可以说在室内设计空间的表达里,基本上都是在演绎材料,是材料在传达空间的表情,材料是空间里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我们可以把空间中的每个界面上的多种元素都看作是装饰材料,包括艺术作品。本文就是从艺术作品材料的视角,探讨艺术作品材料与室内装饰设计的关系,或者说是绘画作品的一个延伸,也可以说是一种平面上的三维空间。

室内装饰设计用到的材料十分广泛,表现手法也多样化,新材料、新方法更新换代迅速。另外,当下以健康、低碳为核心思想的绿色设计、绿色材料和环保等概念的提出,大大开拓了室内空间材料的内涵,室内空间的天地也越来越广阔。如果说设计应关注环保,那么,设计更应“以人为本”,进一步上升到对人的精神的关怀,设计出慰藉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室内空间。室内设计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创造高品质生活或者是“艺术的生活”的过程。在室内装饰设计的教学中,我们融入了绘画材料的内容,从绘画材料的视角探讨与室内装饰设计的关系,这与传统的绘画教学和设计教学的联系性不强甚至脱节的教学模式相反,寻找艺术、设计与技术结合的可能,将绘画艺术当作一种新的材料,与室内设计相结合,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当代艺术现状,通过多学科交叉教学的方式形成兼容互补,促使和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绘画语言。

一、国内外设计教育简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图案——美术工艺——实用艺术——工业艺术——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过程。室内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专业分支,也在经历着这个过程,并且比起其他设计门类,室内设计更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社会的需求又很大,因此室内设计教育不得不顺应市场,为社会培养相对应的人才。在今天,工艺、设计、建筑、家具和艺术都已经互相渗透,出现了更加开阔和活跃的交流,推动着艺术设计从相对独立的形态和形式向多样化转变,从实用型走向艺术型、时尚型。新形势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向传统思维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过去单学科、单层次的教育模式及教学内容,已难以适应今天艺术多元发展的要求。

国外的现代设计从历史看,已经发展了近100年。从1919年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成立的学院——包豪斯学院到现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设计专业人才,形成了许多新的设计理念。与之日益繁盛的设计教育理念相比,中国的艺术设计起步晚,也比较落后。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快,是一个多种学科的综合学科,所涉及的面很广,有艺术的内容,也有技术的内容,知识含量高,信息量大,是一个将艺术思维、现场、施工、材料、管理、沟通等集于一身的专业,还要求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现代,了解市场等,具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因此,我们在思考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的同时,也应服从当前的国情和市场,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室内装饰设计的标准和规范,还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重视基础训练的严格性与科学性,又强调探讨所有知识、技能与表现之间的借鉴、融合的可能性,才能在较深层次上实现综合创新的表现,也为室内装饰设计教学增添一些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也是研究本课题的意义所在。将数字化的技术、二维设计和其他绘画艺术放进室内空间里来研究,完全是一个新的尝试,也为学生今后在较宽阔的层面上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提供一种可能。这样一来,教学和育人这两方面都是双赢的。

二、室内装饰材料与绘画材料的和谐统一

室内设计,实质上就是对墙面进行装饰设计,一个完整的室内空间由墙面、地面、天花等界面组成,每个界面必定是以材料来展现。不管是大尺度还是小尺度的空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艺术化的设计。好比室内陈设设计,虽然和二维的室内界面的材料呈现有所不同,但陈设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材料,在空间中也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印证了室内空间与艺术的距离越来越近。

绘画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绘画艺术起初应用到室内环境中,是为了美化环境,赋予空间精神层面的表达。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出现了各类新的空间,绘画艺术与装饰材料的结合精彩纷呈,难以分辨归类,成为了一种综合的载体,所以,我们可以把一幅油画当作是室内空间的材料,与墙纸、涂料、灯光等其他要素共同演绎着一个空间。在教学中,以室内空间设计为原理及运用为切入点,强调对绘画艺术的研究,用设计的思维合理地去运用和表现。学生可以尝试用多种绘画材料表现空间,融进构成、肌理、体块和色彩等研究室内装饰综合创新表现的可能性,寻找与领悟绘画艺术表现的新领域。

将绘画艺术材料应用到设计中的案例很多,令人过目不忘。例如我国香港的cristal酒吧室内的墙面(图1),计算机所描绘的绚烂图案将天花、墙壁和地面天衣无缝地连接在一起。通过颜色和形状所描绘的动植物形象,把酒吧内部的空间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以海洋生物形象和一些浮游生物为主题,不同区域用不同的色调和图案来区分,多种跳跃的色彩共同完成一个“空想世界”,展现给大家一幅天马行空的自然景象。繁复的图案与梦幻般的色彩成为极富辨识度的指标。将艺术作品与室内空间完美结合的独创性表现手段提示我们,艺术正以多元化在发展。再如以“森林”为主题设计元素的法国艾德力咖啡馆室内设计(图2),使用了绘画艺术来表现墙面的装饰,虚实结合,丰富而饱满,有着很强的情景感受,就像一个优雅而精致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创作有股超感观的特殊感染力,大大开拓了空间的材料内涵,为使用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获得了更多的回味。绘画作品这种特殊意义的材料,无疑使空间变得更加精彩。假如空间没有这些转换,没有艺术的寄托将会多么贫乏。我国台北的都峰苑接待中心(图3),艺术文化是整体设计的关键词,将绘画艺术作品以不同角度的影像输出附贴,赋予空间浓厚的艺术气息。著名的Fox Hotel酒店的室内设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室内与绘画艺术密不可分的空间,不仅满足酒店使用方面的要求,还传达出多种绘画艺术元素,使我们了解到绘画与设计相结合的无限可能。就像中国古典建筑中以绘画艺术为代表的楹联、匾额、题咏等,表现出整体环境的诗情画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绘画形式在室内空间里进行结合与表达的可能性将会增强。可以预测,还有更多其他的绘画艺术正等着我们在新的空间用新的手法去尝试,去呈现出更有魅力的作品。

我们可以把绘画作品当作是室内空间的第二层皮肤,这也是绘画作品和装饰材料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那些美的画面总是给人许多的感受,或是抒情,或是耐人寻味,表达了情感,展现了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希望能够体现这些概念,用美的概念去影响设计;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领悟这种表现方式的特殊意义;并且增强学生对多学科专业的运用能力,为室内设计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具体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应唤起具有不同气质与才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计和想象,对室内空间的材料语言加以再创造,凭借艺术的语言启发人的审美联想,营造出别样的感官刺激;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各种绘画语言在室内装饰空间中所可能呈现的表现效果,是训练学生艺术眼光、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这些可作为重点培养。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并以此来确定研究方法。

1.前沿的设计图片解说、相关书籍的阅览和临摹;

2.理论教学方面:室内设计的相关规范、有影响的相关案例分析;

3.实践教学方面:将绘画材料在虚拟空间或实体空间中表达。

在实现过程中,以前沿的设计资讯和绘画艺术积累为基础,以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设计为依据,从而实现绘画材料与室内设计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主要按照以下5个步骤完成:

概念设计——环境分析考察——分析和整理资料——技术制作——现场施工。

研究过程中,将根据进度和项目内容合理分工,在研究后期将组织工作团队,通过以上程序进行课题研究与总结。

科技在夜以继日地进步着,就像我们总是惊奇地发现又多了令人激动的新材料、新造型和新的视觉感受,所以科技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然而在一个空间里,应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不断吸收与展现不同的视觉元素,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室内空间,未来必将是走向时尚、以创新为主的设计之路。在教学中把材料与绘画艺术贯穿起来,以多样的形式传达室内空间的意义。学生在不断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提升设计的眼光与修养。希望这些努力能够使室内装饰设计教学与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宽,能与同行互相交流,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 E.H.贡布里希,杨思梁.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张延刚.壁画艺术与环境[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第4篇:室内学习计划范文

何春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浪潮之中,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

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是指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最根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依附体和重要保证。因此,正确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构成,并科学合理地予以确定,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设情境、丰富内容

在多媒体课件《七根火柴》中,设计“纪念馆”、“小小解说员”、“为英雄塑像”、“和历史不忘记”四大版块。关于文章的背景资料,设置“纪念馆”版块,通过此版块引入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内容有简介 、视频、 过雪山草地 。关于文章的情节结构,设置“小小解说员”版块,提出如果你是纪念馆的解说员,你会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七根火柴?关于文章的人物形象,设置“为英雄塑像”版块。拓展延伸文章思想,我设置了“历史不会忘记”版块,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形象的典型性,并由此拓展、联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延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参与课堂教学,既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又创设学生研究探讨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感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中学的古诗文,韵味隽永,蕴意深远。在教学上往往注重学生对其意境的领悟,因生活时代、场境的局限,这是现在的学生很难做到的。所以我在古诗的教学中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与古诗意境匹配的优美图片。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配合表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壮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近而感受一代枭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使学生的心与海涛一起翻腾。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的神奇,有表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奇伟;在《清平乐·村居》中有表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温馨、惬意,也有表现“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童趣;在《相见欢》中有表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寂惆怅、亡国哀楚……这幅幅画面带来的惊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边读边赏,理解了诗歌的意境,不少学生甚至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在音乐声中背诵起来,其情可塑,其意也明。取得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旁征博引,扩大阅读面

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使我们有机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巧设材料和媒体展示网上图片资料,开发网络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些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学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中,旁征博引,扩大阅读面。开设环境生态专刊――报刊阅读――《岂容绿洲变沙漠》(《光明日报》1989年5月13日),《沙漠绿洲发出了呼救》(《中国环境报》1991年3月16日)等。借助现代媒体,援引例证,丰富内容,创设情境,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间的距离,网上阅读――沙尘暴专集,登陆下列网站网页:中国沙尘暴网(.cn)――沙尘暴图库――近五十年我国的强沙尘暴――北京奇观沙尘暴,中国科普网(/zlg/shachenbao),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special) 沙尘暴追踪。通过网上阅读,同学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相关知识,大大开阔他们的视野。

第5篇:室内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院 化学课程 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已达到高等学校在校生的50%以上。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其中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改革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1.高等职业学院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微观,还是从宏观,课程内容的选择都要受到若干种因素的制约。所谓微观的角度,即从课程本身的组成部分来分析。目前,广泛同意的意见是课程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对学生和社会的假定所组成的框架;宗旨与目标;内容或学科内容及其选择、范围和顺序;执行的模式;评价。这五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的。这就类似于人体各系统(肌肉、呼吸、循环)之间的关系。某一系统(组成部分)的任何改变都影响其他部分的结构与功能。为使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各部分之间必须很好的协调和配合。因此,课程内容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其他四个组成部分的影响。所谓宏观的角度,即将课程内容置于大的社会之中,它必然要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必然要考虑学生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其他学科领域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社会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会产生根本的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最首要的是确定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动力及学习某种文化内容的潜力。社会确定培育和使用个人的方针,社会需要是选择最佳课程内容的第二指导思想。从历史上看,课程内容的选择即在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兼顾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2.高等职业学院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高等职业学院的化学课程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一是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重视化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了解化学知识、原理在生产和专业上的应用,能把所学的化学知识用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二是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在化学学习中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能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探索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高等职业学院化学课程的目标,在选择化学课程内容时,要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和谐统一,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于知识技能内容之中。避免在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时脱离目标,仅仅注重认知领域的有关内容,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内容,甚至仅注重零碎、片段的事实,忽视更重要的概念、原理与原则。

3.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第6篇:室内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勤工助学;实体化;比较优势;发展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3%,2010年总规模将达3 000万人。并将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如按20%的贫困率计算,我国高校家庭困难的学生人数将约为600万人。

显然,在“穷国办大教育”背景下,“济困助学”成了现实需要,如何完善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成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待研究的课题。而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大学生的勤工助学,与以往的勤工俭学有了较大的差别,现行勤工助学模式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勤工助学实体化由于其蕴涵着更深刻的育人功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拓宽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与质量,促使勤工助学基金“造血”滚动增值,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传统勤工助学模式进行反思,发现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实体化的主要问题,探索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的运行机制及其发展策略,无疑显得十分必要而突出。

二、勤工助学实体化与传统勤工助学模式的优劣比较分析

(一)研究样本

为了对传统勤工助学模式与勤工助学实体化进行比较研究,本人设计了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考虑到时间、费用及本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等限制条件,为了确保随机抽样的顺利进行,本研究将抽样范围选在本人所在的上海电力学院南汇大学城校区,抽样对象为学生、辅导员、教师、管理人员,问卷发放采用访谈发放和电子邮件发放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保证样本数量能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笔者于2009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20日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57份。回收率为78.5%。对于回收的问卷筛选的原则是:(1)问卷中有多处缺答现象的予以删除;(2)问卷填写呈现明显规律性的予以删除等。筛选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3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7.5%。

(二)传统勤工助学模式的劣势

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源于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即“勤以工作,俭以求学”,是勤工俭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勤工助学”这一名词的界定,美日等国称为“工作助学work―study Program”。在我国,最早是1984年由复旦大学科技咨询开发中心首先提出:勤工助学,致力于自立成才,将所从事的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自立素质的提高及个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目前对勤工助学比较普遍的界定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包括研究生)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增长才干,并取得一定报酬,用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行为。”

勤工助学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有与其他社会活动不同的特性,具有实践性、助学性,育人性等功能。而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的勤工助学,与过去的勤工俭学相比,不仅要在经济上发挥着济困助学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勤工助学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锤炼、知识上的补充和能力上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传统勤工助学模式存在一些先天性的缺陷(如图1):

(三)勤工助学实体化的优势

勤工助学基地实体化源于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段徐、祝秀香,2005),即以某项(类)服务或业务为中心,成立勤工助学基地,通过工助学基地的产业化、组织化操作对学生个人的、暂时的工助学行为予以组织、整合、规范。刘景刚、夏吉莉(2008)从运行方式角度将勤工助学基地进一步分为非经营型基地和经营型基地两种。经营型基地是以市场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盈利为方向、资助为目的的一种企业化基地形式,一般由学校提供启动资金或经营场地等基础性资源,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经营活动。并根据经营收益获得资助。目前对勤工助学实体化较为普遍的界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的机制和规律,将勤工助学资金转化为资本,通过市场运作使其在增值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功能的活动。”

勤工助学实体化将分散的勤工助学力量整合起来做大做强,不但能够为贫困学生提供大量的勤工助学岗位,而且能够实现资助类型由“输血”向“造血”模式的转变;勤工助学实体化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技术型”、“公益型”、“经营型”、“服务型”等实体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和就业意识,而且能完成勤工助学从纯粹“经济资助”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功能”的转变。从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勤工助学实体化具体存在一些比较优势(如图2):

三、高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现状

第一,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我国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的需求。目前集中体现在资源匮乏、资金不足、岗位偏少。以笔者所在的上海电力学院为例,万人学生规模和千亩大学城,勤工助学基地实体化在2007年前根本就没有,发展到2009年底才只有4个,深入到班级,笔者选择上海电力学院首家勤工助学实体化――自强亭的发源班级2005063班,多达54%的同学无勤工助学,校外勤工助学比例26%,校内勤工助学仅为13%,而参与实体化的勤工助学人数也只有7%。

第二,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模式低层次重复,尚无法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市场化、产业化的经济实体。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勤工助学实体化模式集中表现为“公益性”“劳务型”和“服务型”,如教育书报亭、大学生家教服务中心、大学生超市等,缺少真正能走向市场和产业的“技术型”、“公司型”经济实体。高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多属于低层次重复,总体上处于“散兵游泳”状态。

(二)勤工助学实体化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战略高度认识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在勤工助学实体化的过程中,很少有人将其放到整个高等教育教育人、培养人的层次上来考虑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高校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活动是实现贫困生资助和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没有看到实体化是对勤工助学工作传统模式的重大变革,是解决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众多顽疾的重要出路,勤工助学实体化往往满足于基地建设和岗位设置,单纯以福利化方式运作,将勤工助学学生看成是纯粹的以获取报酬为目的的“贫困工人”,缺乏

战略意识,以至于很多勤工助学实体化后不久便入不敷出,走向倒闭或者惨淡经营。名存实亡,非但起不到开发勤工助学资源的作用反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第二,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管理基础准备不足

目前,勤工助学实体化往往以勤工助学基地的方式出现,基地建设纷纷上马,但是后续的管理工作却跟不上,缺乏健全的“公司化”规章制度、必要的岗前培训以及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等。各种条例、规章流于形式或内容陈旧,没能根据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适时的修改,对实际工作不具备指导与规范的作用,以致同学在工作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差、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屡屡出现。

第三,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市场开拓动力不足

目前,高校将勤工助学管理组织仅视为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而不是将其定性为既是管理部门,又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实体”的组织,致使勤工助学管理部门权力有限。与此同时,高校一般将勤工助学基金放在学校财务处。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对资金只有分配权而没有使用权,基于此,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往往没有经济利益的驱使,忙于应付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从而导致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市场开拓动力严重不足。

第四,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模式创新策略不足

日前,勤工助学实体化主要局限在经营型、销售型勤工助学实体化,个别勤工助学管理部门甚至狭隘地认为勤工助学实体化就是开商店、开网店,观念的陈旧直接导致创新的缺乏,从而限制了勤工助学实体化的良性发展。

四、高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策略

(一)与创业、就业相结合,从战略高度大力支持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

勤工助学实体化与创业、就业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这对拓展勤工助学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策划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和支持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有目的地挖掘和发挥它对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功能,将勤工助学实体化这块蛋糕做大,以更好地开发运用勤工助学资源。

由于勤工助学实体化遵循“项目化、市场化、实体化”的经营模式,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勤工助学能够提高综合素质,能够让学生在勤工助学实践中体验到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使他们有机会在实践中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更磨炼了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加入勤工助学实体的人员由于在任职前都接受了高校的岗前培训,并且他们在任职的过程中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相关的工作经验,自然在就业的问题上具有更大的可供选择的余地。比如,广外“云山模式”创业型勤工助学实体建设始于2003年,建设的启动资金由学生勤工助学基金支出,学校无偿提供场地,这些实体坚持“勤工助学、专业实习、创业实践、思想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师生”六位一体的工作理念,由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管理、独立核算,这些实体既是工助学济困育人的平台,又是就业创业的实践基地。据统计,在学生勤工助学中心锻炼过的学生就业率均达100%,其中进入中国宝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知名企业占40%,另外,多名优秀毕业生已实现了自我创业的梦想。

(二)科学规划机构和人员,完善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管理层次与管理方式

工助学实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专门的管理者和实施机构,做到人员、机构、制度、经费的四落实,建立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勤工助学实体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从管理层次上看,可以包括4个层面:第一层为指导层,应由学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牵头,吸纳包括学生处、团委、财务、创业指导老师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负责勤工助学实体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方向规划;第二层为职能管理层,可由学生担任,设立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市场策划等相关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协调各实体的人事、资金、市场等问题,并组织召开会议、负责规章制度的修订等;第三层为基地执行层,具体负责经营活动的实际操作,并接受第一、二层监督;第四层为参加勤工助学实体化活动的学生个体。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负责制,下一层为上一层负责,并接受上一层的指导和监督。

在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管理方式上,必须改变集中型的繁琐管理,向指导型、服务型的管理方式转变。即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开创性、能动性,如在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岗位开拓方面,勤工助学实体化管理机构只是起一种全面宏观调控和监督协调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勤工助学实体化活动更为自由,也使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管理更为柔性化。

(三)引入市场机制,构建勤工助学实体化的项目开拓模式

勤工助学基地实体化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可以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路,一旦对勤工助学实体注入启动资金并为实体制定严格的、规范化的规章制度从而促使实体在客观上成立之后,各高校应当让实体具备独立的项目运营自。

项目启动之前,必须对市场需求有全面地了解和充分地把握,按照市场需求决定项目的取舍和项目的规模,防止盲目上马。

项目运营之中,(1)就项目运营内容而言,既可以建立以劳动、家政服务、商场促销等为主要内容的体力劳动基地;又可以与学校和专业特点相结合,建立以科技服务、科技发展、成果转化、产品营销为主要内容的智能服务基地。(2)就项目运营模式而言,可以选择独立经营、联合经营两种模式。前者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启动资金,基地在学校指导下自主经营,在盈利中获得收益实现资助,如基地化运作的家教服务工作;后者是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外来实体进行联合经营,并充分利用外来技术和资金占领校内外市场,利益共同分配,学生从中获得资助,譬如重庆邮电大学的联通服务站就是勤工助学工作和联通公司相结合而构成的联合经营类型。(3)就项目运营路径而言,实践证明,坚持立足校园是发展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有效途径,专业型、多元化、品牌化的勤工助学实体化更能体现大学生的价值,最受学生欢迎。如全国著名的广外“云山”截至2010年1月,共有创业型勤工助学实体24个:云山咖啡屋、云山健身室、云山网球俱乐部、云山书屋、云山小站、云山精品屋、云山书报亭、云山凉茶坊,云山兼职服务办公室,云山水榭咖啡屋、云山书吧、云山广源数码港、云山健身室、云山周末舞会、云山书报亭、云山精品屋、云山自助服务部、云山兼职服务办公室、云山跳蚤市场、云山文体特区、大学生素质拓展营、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天鹅湖、语言学习与跨文化培训中心。(4)就项目运营管理而言,岗位设置中。应将资助理念与成本意识、效益观念结合起来,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同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在可能的岗位上实施竞争上岗。增强工作人员的紧迫感;加

强绩效考核。在工资分配上采用“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根据岗位的经营性质和社会效益选择固定工资(基地根据学生完成的工作量给予相应的工资报酬)、浮动工资(基本工作+效益分红)、效益工资(取消基本工资报酬,直接根据效益进行分红,工资收入和绩效挂钩)等形式;另外,要切实做好工作人员的岗前和岗后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培养责任心、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

(四)与自立自强奋斗型社团联动,实现勤工助学实体化的自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高校勤工助学实体化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大学生在校时间通常3-6年,一般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时间也就是1―2年,在“铁打的实体,流水的学生”的情况下,团队的凝聚作用和传承作用非常重要。一个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执行团队,是勤工助学实体化自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而校园社团一直以来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社团是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平等交流的空间。勤工助学基地实体作为学生资助项目,以学生社团为运行的公共平台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将自立自强奋斗型社团建设与勤工助学实体化建设相连动的运营模式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自立户强奋斗型社团与勤工助学实体化相连动的自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凭借积极的社团理念,通过有效的勤工助学基地实体化的运作,建立一种与社会联动的评价和运行机制,为学生群体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自立解困、自强发展的平台。首先,有利于勤工助学学生广泛、主动参与。以社团建设为实体化项目管理的核心团队,发挥社团在校园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学生关注并参与进来。其次,有利于实体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社团的建设是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不会因为成员的变动而停止运作,即便有成员毕业也不会影响社团工作的开展。再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社团工作根据担任角色的不同能提高贫困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应用自己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与人交往能力、学习团队合作精神。最后,有利于贫困生摆脱心理负担。社团是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且与自身学习、能力提高紧密相关,这与从事打工赚生活费不同,贫困生参与社团工作同时也能不脱离学生生活、有助于学业发展,因而不会有强烈的心理负担。

第7篇:室内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427;R85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5-1098-02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自2003年出版以来,在本校已经使用多年。本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较之前的教材从内容、版式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改进。与6版相比,及时地吐故纳新。去掉了“证候特征”和“研究进展”部分的内容,将“病因病机”部分分为“病因”和“病机”分别论述,内容更加具体,概念清楚,思路条理,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此外,书中增加了“临证备要”和“医案选读”,更切合于临床诊疗,对于临床课程的学习和教学都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和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种种优点,不一而足。

但是经过教学实践后,笔者发现7版教材仍有一些值得讨论和商榷的问题,试就本书的肺系病证部分提出几点,与同道探讨。不当之处,请批评。

1 关于学术观点的几个问题

作为面向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的规范化教材,对每一处概念、名词和古今医理等部分再三斟酌,仔细推敲,将更有利于建立教材的权威性和真理性。

1.1 感冒一节中流行季节与多发季节的问题

教材在感冒一节中的预防调护(第68页)中言:“本病在流行季节须积极防治。在冬春之际尤当注意防寒保暖”,这里存在着对“流行季节”概念不清的问题。笔者认为感冒可以发生在任何季节,只有时邪疫毒导致的时行感冒等疾病才会有流行季节。建议改为“多发季节”或“高发季节”为妥。此外,祖国医学重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人群生存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都用“冬春之际尤当注意防寒保暖”一言以蔽之似乎有些绝对化。

1.2 咳嗽一节中“证候”与“症候”的问题

教材在咳嗽章节中(第71页)言:“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其中的“证候”一词的选用值得考虑。

证候和症候是中医学中不易区分的两个概念。证候,是证之外候,是证的外在表现,包含了经过医生主观分析后的成分,代表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是具有论治意义的最终依据,是对应着“病证”的概念而来的。而症候,是疾病的外在表现,代表了患者的主观感觉和机体的非正常状态,是病人在疾病状况下机体作出的自然反应,是对应着“疾病”的概念而来的。

因此,教材将咳嗽作为“证候”,直接对应着“肺系疾病”,似有不妥,建议改成“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或“为肺系病证的主要证候之一”,更能体现出教材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1.3 有关咳嗽病理因素的问题

教材在咳嗽病机篇章中(第74页)言:“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这句话是正确的,但似乎不够全面。笔者认为内伤咳嗽的病理因素还应该包括“气”的问题。因为《医学三字经•咳嗽第四》首句便是“气上呛,咳嗽生”,无论是“痰”还是“火”最终都是影响到气,肺气上逆才会出现咳嗽。并且强调“气”这个病理因素还能更好地与前面病机论述中的病位相呼应。1.4 有关咳嗽肺阴亏耗证中常用药的问题

7版教材采取了在代表方下罗列常用药的写作体例。这对学生临床上了解处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这种介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处方的方义抹杀了。教材在咳嗽肺阴亏耗证常用药的论述中(第78页),将沙参麦冬汤加减组成中的桑叶免掉了。沙参麦冬汤是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治疗燥伤肺胃的方子。能够清养肺胃,滋阴润燥。方中的冬桑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肺气以肃降为顺,肺胃阴伤势必影响肺之肃降功能,而冬桑叶肃杀气重,味苦、甘,性寒,《内经》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因此桑叶与众药相伍,可以在润肺的同时,肃降肺气,体现出“治脏腑如相”之义。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也证明了桑叶在治疗肺阴虚咳嗽中的有效性。建议教材恢复对冬桑叶的论述和分析。

1.5 关于哮病冷哮证中芍药的功效问题

教材在哮病冷哮证常用药的分析中(第85页)言:“加白芍以敛肺”。白芍味酸,归肝、脾经。或许可以收肺气之逆,但总不及方中五味子的功效和力度。笔者以为,酸收敛肺并非《伤寒论》小青龙汤中用芍药的本意。冷哮也是因为体内有痰饮夙根而发,小青龙汤于散风寒涤水饮药中,加白芍以养阴气,利小便。不仅佐制干姜、细辛类药物的辛温燥烈之性,又给饮邪以出路。

1.6 关于肺胀阳虚水泛证中芍药的功效问题

教材在肺胀•阳虚水泛证常用药分析中(第121页)言:“赤芍活血化瘀”,赤芍凉血行瘀的功效也并非《伤寒论》真武汤中配伍芍药的本意。体内有饮邪的存在会损伤人体的阴津,真武汤中的附子温肾阳、化水气,辅以芍药的苦泄来利小便,通脾络,并有利水之中益阴和阳的妙用。

2 关于临床常识方面的几个问题

教材应充分照顾到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问题,提高临床学习和实用价值。避免理论与方法相悖,以适用和实用为原则,来体现教材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2.1 选用药物时药材的普及问题

在编辑选方用药加减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教材是面向全国范围的蓝本,在列举每一味药物时都应该严谨和规范,避免出现遍地开花的现象。例如感冒风热犯表证的常用药加减时(第67页)选用了“一枝黄花、土牛膝”等药味,不仅学生在掌握《中药学》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类药物,而且地域性比较强,不能保证全国各地都能采购和使用。

再如感冒暑湿伤表证的常用药(第67页)列举了“鲜荷叶、鲜芦根”。纵然鲜品效果佳,但是这样列举会有让学生感觉干品无效的嫌疑,并且鲜品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易找到。建议改为“荷叶、芦根(鲜品为佳)”。

还有在肺胀肺肾气虚证常用药(第122页)中选用了“灵磁石”,经临床验证咸寒质重,对此型病人有碍胃之嫌,建议选用钟乳石、紫石英之类。

2.2 教材内容要结合临床实际的问题

教材要从临床出发并贴近生活,及时地将科学的内容充实到教材中去。例如在感冒预防调护(第68页)除了用食醋熏蒸空气,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手与手的接触传播和经手污染口鼻、眼睛。勤洗手,常通风,洁口腔,护口鼻是更为重要并且更加方便实用的预防方式。

再如对于肺痨的预防调护(第113页),“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黄擦鼻”是受时代和环境所限的古人的预防方法。不仅效果难以肯定,在临床上也很少见到。建议改为更为实用的内容。

还有在肺痈的预防调护中(第105页),要求患者“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忌油腻厚味”,在临床上也是行不通的。对于肺痈这类疾病首先应保证热能的供给。在医嘱单上要注明“高蛋白饮食”,而非“清淡饮食”。饮食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促进人体对组织器官的修复和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教材要从临床实际出发,还要前后呼应。例如在肺痨气阴耗伤证(第112页)出现了“若夹有湿痰者”的字样,似有不妥。前面的篇幅论述了“痨瘵主乎阴虚”的观点,有阴虚者一般不会夹有湿痰,有自相矛盾之嫌。

2.3 濡脉和软脉的问题

教材在哮病肺脾气虚证(第87页)出现了“脉濡软”的字样。

濡脉在《中医诊断学》[1]中的定义既是“浮而细软”。《脉诀汇辨》曰:“濡者,即软之象也”。柔软是濡脉的主要特点,所以濡脉又叫软脉。可见,濡脉和软脉实际是代表的同一种脉象,此处同时作为脉象的修饰语,似有重复之嫌。

3 有关教材规范化的几个问题

教材作为全国教学的主要材料和媒体,集真理性、权威性、严谨性和准确性于一身,应当对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都斟酌使用,前后一致。但是仅就肺系病证这一章节,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规范。

3.1 关于中药名称的规范化问题

教材中有些中药名称应该使用统一的处方用名。如67页“黑山栀”应作栀子,“豆豉”应作淡豆豉,“豆卷”应作大豆黄卷,“贝母”是川贝母还是浙贝母?76~78页“川朴”应作厚朴,“桑皮”应作桑白皮,“大贝母”、“象贝母”应作浙贝母,“山栀”应作栀子,78页“风化硝”应作芒硝,87、103、112页“苡仁”是生苡仁还是炒苡仁?87、112页“山萸肉”应作山茱萸, 88页“仙灵脾”应作羊藿,96页“川朴花”应作厚朴花,96、103页“冬瓜仁”应作冬瓜子等。

3.2 关于术语措词的规范化问题

例如83页“相互抟结”中的“抟”字不如改为“相互搏结”更为通俗传神,并且可以与88页“痰气搏结”相一致。87页“纳肾”改为“纳气”较妥,“补土生金”似乎不如“培土生金”更为合适,96页“中阳不运”与病机不相对应,并且所选代表方剂也并未涉及恢复中阳健运的问题。97页代表方剂中虽然应用了参蛤散,但是在常用药中却不见人参和蛤蚧这两味药物。98页言“万年青根强心利水”这种中西医并称的名词叙述不够规范。 108页病因病机部分先后出现了“痨虫”、“瘵虫”不同的称谓,两者分别针对了肺痨和痨瘵两种范围不同的疾病,建议改为一致的名称。作为规范化教材,将108页的“沈芊绿”规范为沈金鳌更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规范教材前后对名词术语使用的一致性。111页出现“脏器”的字样,偏于西医化,中医一般不讲脏器而讲脏腑。

3.3 语义不明 校对不严 错别字等严谨性和一般性问题

例如68页气虚感冒证中有“若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可常服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防感冒”的论述。此句话可以出现在预防调护部分,放在常用药加减中似乎文不对题,有失严谨。“邪尚未祛”应作邪尚未去,111页“白茅根(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96页“肺气郁痹证”不能够反映出肝气乘肺的病机关键,建议恢复6版教材的“肝气乘肺证”。98页“虚喘主要在肾”,改为“虚喘在肺肾,以肾为主”更为严谨。121页肺胀痰蒙神窍证用涤痰汤加减治疗。教材附录的“常用方剂”中,涤痰汤出自《济生方》,但遍查《济生方》却未见是方,仅见“导痰汤”。经考证[2],涤痰汤最早见于明•方贤等所著《奇效良方》,方中所用南星为制南星,亦非今之苦寒的胆南星。所以涤痰汤用于没有热象的痰蒙神窍证为妥,若苔黄腻,为痰热之征,用涤痰汤加减治疗。自5版《中医内科学》起就存在上述方剂出处的问题,企盼尽快还其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第8篇:室内学习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令人担忧的现状与农村教师群体内部结构:队伍缺编、年龄老化、性别失调、学科矛盾突出和学历低下密切相联。 

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里,“教学匠”现象是司空见惯,现阶段揭示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内部结构因素,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努力过程。换言之,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两个层面。[1]这一界定强调教师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上升的动态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是怎样? 

(1)教师数量多,2004年我国农村教师的总量占全国教师总量的55%左右。[2]农村中小学教师起始学历低,专业能力不强,专业知识更新缓慢,教学技能技巧不能适应已变化的教育实践;仍然主要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角色,角色扮演陈旧;教育薄弱,教育课程流于形式,脱离实践;教育时间短,指导学生不足。 

(2)更严重的是,教师专业意识低下。有人曾就教师专业化问题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职业的占50.2%,当作一项专业的占3.1%,当作一项事业的占46.8%。[3]上海、湖南、宁夏三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是发达地区的教师其事业感越强,越是贫困地区的教师其职业感越强,但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教师都缺少专业感,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 

综观事实,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令人担忧,但无可回避。所以探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因素,成为当务之急。 

 

二、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内部结构因素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凸出,主要表现在: 

(1)教师队伍严重缺编。调研表明:2004年,贵州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达216万人,全省农村小学师生比例为1∶28.13,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20.13;全省初中师生比例为1∶23.13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9.14。如:安徽省淮北大部分地区和江淮一部分县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严重,小学、初中师生比例超过了1∶35,其省内许多农村学校甚至于出现了近百人的超大班。湖北监利、天门、孝昌三县教师缺编8500人,致使一些乡村初中班学生数额最多达130余人。特别是在一些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教师缺编情况更严重[4]。国家设定的师生比例存有一种明显的城市本位的倾向,忽视或漠视了农村交通不便、人们居住不集中、农村学校规模小等具体客观现实,有意无意地加大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成长和发展的历程,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人生观都需要通过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规划,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来迎合专业动态发展的特性。因此教师在疲于完成教学任务之余,用心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2)年龄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教师与“国家户口”、教师终身制联系在一起,教师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干部,没有特殊原因一般是不能辞退的。近年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诸多原因,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出现了低峰,导致师资需求下降,很多地区农村小学几年没有进新教师。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引进新的教师更多考虑与高考升学更密切的高中。另外,农村教师待遇低下致使教师队伍分化和外流,农村中小学老师主要是骨干青年教师,流往东部沿海城市或者层层拔高到城镇初中、高中学校。这样教师“进不来,却流出去”的单向流动模式使得农村教师群体中出现了年龄老化和断层的现象。2004年对山东省4个市的1246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统计结果表明:46岁以上的小学教师占总体的比例近40%。[5] 

   (3)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在中小学教师队伍里,从事教师职业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业。据调查:辽宁省2004年全省女教师整体比例接近70%。[6]女性在社会中被期望温柔贤惠,以家庭为主;男性在社会里被期望勇敢执着,以事业为重。在现实社会中,女性工作的同时需要比男性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家庭,不可避免的影响教师专业的发展。另外,“任何职业一旦被视为妇女职业后,便被视为不适于男性。”[7]女性职业的地位往往较低,因而教师专业地位也受到影响。 

(4)学科结构矛盾突出。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短性学科教师相当缺乏,在湖南、河南、陕西、贵州和云南等地进行的一个实证研究表明:57.7%的农村学校缺乏信息技术教师,57%的学校缺乏英语教师,54.7%的学校缺乏音、体、美教师。[8]学科结构失衡,必然会在局部范围内抽调教师顶替,而顶替的结果使一些学历合格的教师在兼教的科目上变成了不合格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面临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以及教育、科研一体化的趋势,要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赖于教师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来赢得社会认可。 

(5)学历达标率高与实际教学水平低下矛盾明显。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和实施,农村中小学的学历合格率迅速提高,截止到2001年,农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率分别达到了96.04%和84.74%。[9]从数字看来,教师学历水平基本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但数字背后,教师的学历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第一学历为中专或以下的教师主要是通过自考、电大、函授、党校和远程教育等若干次非全日制教育方式获得,与城镇全日制第一学历相比较,差距明显。同时,针对教师学历达标进行的各类培训在质量保障上尚有缺陷,这种“有学历无水平“的情况,造成了实际农村教育合格教师的欠缺。 

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群体自身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以赢得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地位的认可。“有效的学校学习需要良好的教学,良好的教学需要在指导学生学习中能作出判断的专业化人员”。[10]分析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部结构因素,寻觅有效的解决策略,借此构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部环境,克服不利因素,推动教师专业化向更高层次前进,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1. 

[2]王勇鹏.论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5,(11). 

[3] 钟佑洁.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对策.湖南教育,2003,(13). 

[4][5]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教育研究,2006,(6). 

[6] 李志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成因探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3). 

[7] 林清江译.[英]班克斯.教育社会学(第四版).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90:192. 

[8] 王一涛.农村师资的困境与出路——基于y县的个案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7,(9). 

第9篇:室内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情境教学;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要能够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还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新教材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下面结合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学生会学,最后达到不需要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都必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境由心造”。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自己所处环境相近,与自己喜欢的、关心的、甚至是爱好的事情接近,那么他们会感到知识对他们有种亲切感,唤起心灵的认同,激发学习的愉,知识也就自然地接受下来。

(1)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于课本中一些过时的、乏味的例子,可以改变问题情境,创设成学生身边的或所熟悉的问题,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让学生“乐学”,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分步设置问题情境。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问题设计中要注意问题的有序性,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一堂课为了解决一个大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

(3)运用变式重置问题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知道,“要他学”远不及“我要学”所达到的效果。只有注意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去学习,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新颖性,是数学教学缺乏生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去重组知识,而不是从死记硬背的角度,让学生进行重复记忆。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责怪学生考试记不住,一算就错,实际上是学生不会演变和识别。知识重复的最好办法是演变和变式。

三、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是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用著名特级教师周学祁的话来说,就是教师要进行“稚化”思维。因为有些问题,对这个学生来说,根本就不成问题,但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就成了问题。为了减少新情境下的问题,对原问题结论的反思性思考是问题解决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回顾,发现在对原问题解决中,自己还有意外的收获,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健全知识结构,完善数学思维。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索、经历、交流来获取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猜一猜”的题目,让学生在“做中学”、“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来获取知识。多种方式学习并不一定都由教师组织,在适当的时候让一部分学生离开课堂,到图书馆去查询,到计算机房去浏览,到校园中去讨论和验证,而留下需要的学生按统一要求在教室内学习,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请相信:只要把数学课堂真正地交给孩子们,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侃侃.数学“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04期

[2]包蔼黎.迈向课堂学习共同体[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吴也显.课堂教学模式浅谈[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