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工程师论文范文

林业工程师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工程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业工程师论文

第1篇:林业工程师论文范文

 

1.前言

 

专业硕士的培养本着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联合企业,聘请企业导师,学生深入工厂实习实践,培养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厂实际问题的学生。本学科制定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重点在跟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与学术硕士相比,弱化了机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培养学生实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北华大学针对全日制林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的特点,加强基础、强化实训、增强人才的应变能力的思路,建立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我国林业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定位是介于工学硕士教育和MBA教育两者之间,既懂工程又通晓管理的专业工程管理人才。向着校企联合培养,定位于为企业培养准工程师方向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即具有从事现代林业工程的某项工程职业所必需的既深又宽的技术,又要有整个职业生涯中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单独从事科技研发的实力,也无力承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但他们又对新技术有着旺盛的需求,先进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也有助于我国摆脱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过度消耗创造产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而高校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创新。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从企业解决不了但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设立项目时,充分考虑企业的关切点,最终能够拿出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成果,这样的项目才能得到企业的欢迎。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的同时,可以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要始终保持在理论方面的先进性,要掌握专业领域前沿性的知识,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这也是能够和企业形成合作的首要条件。同时能够将理论和企业实际联系起来,用最前沿的理论帮助企业不断发展。总之,只有校企双方从各自的需求出发,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达成合作,才可能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双赢。

 

2.培养模式

 

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实践”的特性出发。结合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提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就是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对产品、技术、工艺等进行设计开发或改进提升的活动。再结合工程师培养标准以及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两方面,提出并分析了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中应关注的主要成分,并就课程学习、校外实践、学位论文设计三个培养环节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进行实践改革。全日制工程硕士采取双导师制进行培养,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北华大学,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校内外导师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直接推动者与指导者,导师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责任心等方面都直接影响着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应该发挥特长,各尽其责,分别就实践过程中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给予指导。校外导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了解研究生教育规律,具备一定的指导能力,在学生企业实践过程中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1]。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而言,进入企业,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实践是帮助他们填平学校与企业之间这道鸿沟的有效手段。和大学生以积累社会经验为目的的校外实习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进入企业实践,不能只是从事一些日常性事务,需要真正进入工程项目,接触其中的研发环节,才能够达到实践培养目标。从时间上而言,不宜过短。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 年”。时间太短,学生不可能深入企业,实践也就流于形式;时间过长,又会影响后期学位论文设计。总之,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到企业从事一段时间工程项目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

 

北华大学为适应专业拓展需要,加强了林业工程教师队伍建设。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学科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高级专家、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拔尖创新人才、省劳动模范、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等。有多伦多大学特聘教授1人,东北林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1人,企业合作硕士生导师7人。从学缘结构看有7人具有国外留学和合作研究的背景,队伍来自美国佐治亚大学、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最近几年,学校从国内非农林院校引进了多位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扩大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和视野,促进了学科的融合和交叉,使人才队伍得到了优化。

 

4.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采取学以致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硕士学制2年,学生第一年在学校集中进行理论课程授课、考核,同时查阅论文相关文献,做好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二年,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实习,完成实践性教学内容,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解决企业生产、工程实际问题。

 

对学生课堂教学学校有全面的考核评价体制,师生互选;在教学中,坚持教授为研究生授课。根据国内外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利用声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等立体化教材提高了教学质量。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对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导师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若学生表现良好,毕业后就有机会留在企业工作,否则不予录用,因此学生都很努力,教学质量也得到企业方的认可。

 

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外导师,采取现场授课的方式,到现场进行讲解。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商定选修课课程,一般2学分,由校外导师主讲。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与校外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本着“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培养我们的林业工程专业硕士,校外企业为我们提供便利条件,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与我们联合培养的企业有:1)北京中关村人居环境工程与材料研究院;2)河北廊坊华日家具股份有限公司;3)广东省宜华木业股份有限公司;4)吉林森林工业集团公司。

 

5.实践环节的培养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实践”,是其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明显的专业性特点,是全日制工程硕士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对产品、技术、工艺等进行设计开发或改进提升的活动。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培养合格的工程师是一项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来共同努力的事业。工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学校力量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因为理论学习可以在学校完成,实践能力则需要在实际工作情景中培养锻炼,需要教育外部环境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校企合作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但目前两者的合作通常是基于项目的,项目结束了,合作也就告一段落。如何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长效机制,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合作要基于双方的需求才可能建立,学校希望完成项目,培养学生。企业则要求出成果,产生效益。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合作才可能顺利、持久[2]。

 

6.持续改进和提升计划

 

北华大学将在以上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3]:

 

第一,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与开发,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根本。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应该放在实践环节,课程学习可以压缩,甚至忽略。从现实情况来看,在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两年到两年半的学制时间内,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时间确实受到了压缩,但应注意的是,不能由此导致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关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这对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第二,强化校外实践的形式与内容,没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做基础是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的,这一点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而言尤为重要。因此,安排全日制工程硕士走出校门,进入企业接触真实的工程环境,培养实践能力,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第三,加强校内导师对实践的指导,学生进入与校内导师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实践,是一种比较有利于校内导师发挥指导作用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校内导师熟悉项目情况,掌控着项目的整体设计和研究进程,可以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指导学生提炼出实践问题,并展开实践内容。这种模式下,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通常是共同完成课题的合作伙伴,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更容易沟通合作,合理分工。理论性的、方法性的、程序性的内容由校内导师负责,而设计项目细节,工艺流程方面的内容则由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两位导师能够及时交流,共同推动实践活动的进行,确保实践的质量。

 

第四,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引进正高级职称和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尤其是吸引海外人才。加强培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学高水平师资来校讲学或长短期兼职,促进师资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国家及省设备资金项目、重点学科专项资金等渠道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满足林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的需要。

第2篇:林业工程师论文范文

一、林业科技发展成果明显

1.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坚持自主研究与联合攻关相结合,全市林业龙头企业、林业科研及推广机构,积极开展林业科技攻关。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在资源收集保存、竹子栽培利用、林木良种选育、林业复合经营、竹(木)材及经济林产品精深加工、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引进和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技术及新成果。“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国家、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6项,取得涉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25项,各项成果的研发及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全市林业的经营水平及相关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林业科技人员结合科研和生产,不断总结和探索,5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48篇。

2.科技推广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及全市林业产业规划,依托林业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山核桃、香榧等特色经济林高效栽培、退化林修复、松材线虫病防控、竹林丰产高效培育、林下复合经营、雷竹笋覆盖早出培育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林业先进技术。全市建立香榧、山核桃、竹林覆盖等各类示范基地15个、面积1.2万亩;建成国家级雷竹、山核桃标准化示范区2个,面积3万亩;加快推进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成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4个,各类示范区(基地)及科技园建设效益显著,不仅提升了全市林业经营水平,而且增加了优质林产品产量,提高了林农的经济收入。结合林业项目实施,全市共举办各类林业科技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基层林业科技人员及林农1.2万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广大林农的科学素养。

3.林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大力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构建新型林业标准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研究制定各类标准4项,其中“山核桃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指南”国家行业标准1项、省级地方标准3项、依托各类标准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面积3万亩,其中核心区5000亩。通过各类标准的颁布及示范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全市林业的规模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了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了林业的产值和效益。

4、加强技术合作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与农大、浙江农林大学、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全面科技合作;成功争创了国家山核桃生物产业基地;实施并完成了3个国家级科技示范推广项目;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一批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取得了3项省级林业科技成果,一项国家级行业标准,5项省级标准;扎实推进林业信息化示范市建设,健全林业政务、资源管理、林业有害生物、森林防火、林业案件查处、行政审批等业务应用系统;特别是在山核桃产区实施了首次直升机防治、无人机防治山核桃统防统治示范、首条单轨运输机应用示范、张网安全采收推广、争创了全国首个山核桃生物产业基地;实施了国家松材线虫病防治示范项目,利用“3S”技术实施监测普查、利用钢丝网罩法实施疫木就地除害。

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围绕全市林业重点领域,林业局组织全市林业科技人员和各涉林企业、合作社等社会主体成立4个省级现代林业园区科技平台,积极开展山核桃生态经营和良种选育、香榧高效培育、雷竹笋覆盖早出水肥精细化管理、林药复合经营、新型绿化彩叶树种引种和乡土绿化树种培育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技术研究。支持、鼓励涉林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创新。詹氏食品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2016-2018年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受理的发明专利5项,中心成果转化8项、参与制定了1项国标,参与制定了2项地方标准,制定了3项企业标准《自主研发项目2项;广申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了集装箱地板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木(竹)塑新型复合集装箱材料研发;今日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产品研发中心对出口脱水笋、各类有机山野菜进行开发取得多项发明专利,香味源食品独立制定多个笋制品产品生产标准,科技创新加快了科技研发及新成果应用转化速度,使广大企业迅速占领科技制高点,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中詹氏食品公司为国家级重点林业龙头企业。据统计截止2019年底,我市现已23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个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成为我市林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主战场。

6.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建设,全市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2019年机构改革市里对林业局、国土局及规划局进行了撤并,重新组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加挂林业局牌子),继续保留全市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目前全市承担林业科研及技术推广服务的机构有22个,其中国有胡乐林场1个、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1个及1个自然保护地保护站、19个乡镇(街道)林业站(划归乡镇街道管理)。十三五期间积极引进急需林业高级人才,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通过实施“引智工程”,引进硕士研究生1名。全市林业系统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6人(不含乡镇101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11人、林业工程师15人,人才储备和结构基本合理,科技实力较为雄厚。

7.服务“增绿增效”等林业重点工程成效显著。依托“一林一技”平台及“112”科技服务活动,紧紧围绕生态保护修复、造林绿化攻坚、森林质量提升和绿色产业富民四项重点工程建设开展科技服务,为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提供高效科技支撑。5年来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24519亩,其中长防林7000亩、其他造林项目17519亩;封山育林8.2万亩,其中长防林封山育林48000亩、省级封山育林34000亩;中央财政森林抚育9万亩,省级森林抚育135万亩,其中森林抚育示范片6万亩;退化林修复6万亩;新建林业高效示范基地15个。

二、经验做法

1、注重队伍建设。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高素质的林业人才队伍保证了全市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实施了“引智”工程,吸引大批高层次人才来广干事、创业。通过“引智”工程,近年来林业局引进高级人才3名,同时通过事业单位招考、选调等方式招录急需专业人员6名,有效解决了人才短缺问题。实施人才质量提升行动,林业系统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形式,不断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林业实用人才,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在岗正高级工程师2名、高级工程师28名、工程师56名。

2、注重创新驱动。一是加强项目引领,根据国家及省、市产业政策,结合本市森林资源现状,积极向上争取中央、省及市级财政林业项目。依托项目建设积极推广林业经营新理念、新技术及开展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全市的林业经营水平。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在松材线虫病防控治理、山核桃生态修复和经营、雷竹标准化经营示范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引用和集成创新10余项新技术。三是做好林业新装备引进和推广,智能测报灯、3S技术监测、林地一张图、直升机、无人机防治应用,单轨运输机、钢丝网罩疫木除害、打孔机注药保护等一批新型林业装备应用,有效提高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带动了产业转型提升发展,也促进了规模经营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

3、注重产学研结合。努力树立企业的科技推广与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林业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林业科技企业,推进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全市涉林企业与境内外各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重点林业产业领域的发展需求,开展科技创新。

4、注重项目管理。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依据项目作业设计及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监督管理,强化责任追究,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5、注重搭建平台。一是搭建合作平台,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联合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深化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标准制定。二是搭建项目平台。加强协调合作,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应用示范。三是搭建宣传平台。利用建立科技成果展览馆和举办山核桃文化节产业高峰论坛等宣传展示平台,提高合作共赢和科技应用示范的影响力。

三、主要问题

1、科技投入不足。当前全市的林业科技投入主要依靠争取国家及省、市的项目资金,当地财政未能建立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影响了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研发及林业科技平台建设。

2、管理机制僵化。全县林业人才总量不足,林业人才老化严重,结构不合理,由于人才管理体制僵化,未能全部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也一定程度造成了人才浪费。

3、能力建设不足。通过实施“引智”工程及人才质量提升行动,全市林业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服务意识有了很大提升,但能力水平与现代林业的建设任务及广大林农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3篇:林业工程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在创新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增强湖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湖南经济发展的步伐,迫切需要对湖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找出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合理定位,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湖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出能力。参照《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结合湖南的实际情况,确定基础创新能力、学科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4个二级指标15项三级指标体系,具体参见表1。

(一)基础创新能力

2014年湖南高校科研课题数14904项,居全国第12位。其中,基础研究项目5302项,居全国第13位;应用基础研究项目7933项,居全国第10位;试验发展研究项目1669项,居全国第12位。科研课题拨入经费总额3,559,880千元,居全国第11位;人均拨入经费91.41千元,居全国第15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67倍。科技支出经费总额3,499,306千元,居全国第14位;人均支出经费89.85千元,居全国第15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72倍。科技支出经费中,基础研究支出经费709,281千元,居全国第14位;应用基础研究支出经费1,266,843千元,居全国第13位;试验发展研究支出经费393,617千元,居全国第14位。

(二)学科创新能力

2014年湖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不含独立学院,占当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1062所)的5.83%。教学与科研人员数为38,944人,居全国第9位,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职务(职称)36,518 人,居全国第10位。研究与发展人员数为13,942人,居全国第10位,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职务(职称)13,664人,居全国第10位。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数为2,435人,居全国第8位,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职务(职称)2,396人,居全国第8位。湖南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为13,711人,居全国第15位。

(三)知识创新能力

2014年湖南高校的学术论文总数32,822篇,居全国第8位。其中,每万名R&D人员平均发表学术论文23,542篇,居全国第4位。在国外学术刊物8015篇,居全国第9位,每万名R&D人员平均5749篇,居全国第7位。出版科技专著121,069千字,居全国第6位;每万名R&D人员平均出版科技专著86,838千字,居全国第5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4倍。

2014年湖南高校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国务院各部门科技进步奖41项,省科技进步奖174项。获部级以上奖励居全国第7位。

(四)技术创新能力

2014年湖南高校共申请专利13,942项,专利申请总数居全国第14位;专利授权数为2172项,居全国第15位。每万名R&D人员平均申请专利2416项,居全国第14位;每万名R&D人员平均授权专利1558项,居全国第16位;专利出售数45项,居全国第14位,专利出售实际收入6650千元,居全国第7位。

2014年湖南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446项,居全国第6位,占全国技术转让合同总数的4.23%。技术转让合同金额114,085千元,居全国第10位,占全国合同金额总数的2.87%;当年实际收入84,228千元,居全国第9位,占全国当年实际收入总数的3.09%。专利出售合同数74项,居全国第10位;当年实际收入46,800千元,居全国第8位。

二、湖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从2014年湖南高校科技创新指标可以看出,总体排名居全国中等水平偏上。其基础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0至15位,学科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0至12位,知识创新能力居全国第4至9位,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8至10位。如果湖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还要往前迈一大步,目前主要还存在以下不足:

1.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经费分配不平衡

湖南高校科研拨入经费数量位居全国中等偏上,但人均拨入科研经费及人均支出科研经费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67、0.72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湖南高校拨入研发经费3,559,880千元,其中拨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3所“985”高校科研经费1,647,982千元,占科研经费的46.29%,几乎与湖南省属本科院校科研经费的总和持平,科研经费分配极不平衡。

2.学校布局不科学,科研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湖南高校数量位居全国中等偏上,但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各地级市分布不均衡且数量较少。湖南教学与科研人员数、研究与发展人员数及其中的科学家与工程师职务(职称)人数居全国第8至10位,但其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为37.54%(全国平均水平38.05%),平均每所高校221人(全国平均每所学校304人)。这些数据说明,湖南高校在科技人力资源总数量上具有优势,但高层次的人才缺乏。高层次人才的不足将导致创新成果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3.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多,但高水平创新成果少

湖南人均科技论文和专著数在全国排名靠前,分别居全国第4、5位,获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居全国第7位,可见湖南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较多,优势主要体现在省级科技奖励上,但国家级的创新成果少,水平总体上亟待提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湖南高校教师申请专利数及专利授权数居全国中等水平,专利出售占申请专利数的1.87%。技术转让合同数量及实际收入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且技术转让对象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涉及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数量较少。这说明,湖南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低,科研专利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还有待于加强与发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14ZK2003)“湖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及其促进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JK014BGD414)“内控外审模式下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及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4A153)“基于“去行政化”背景下政校协同治理关系的构建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校专家. http: //, 2014(12).

[3]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大学排行榜. http: / , 2014(12).

[4] 张清辉,赵红娟.甘肃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11):51-53.

[5] 欧祝平.论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119-121.

第4篇:林业工程师论文范文

建设部、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已于2005年9月1日起执行《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同时的还有相应的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及资格考试认定办法。根据《规定》,国家将对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并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通过统一考试、注册、继续教育等手段,实现对环境工程设计专业技术人员的动态管理。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方向科目分2个大部分:公共课包括通用公共基础及专业基础、专业课即环境工程设计知识和技能的专业知识和案例分析。专业认证是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基础。随着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实施,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逐渐显现,为契合注册制度并与国际接轨,2007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2008年1月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包括《工程教育通用标准》和各专业补充标准,环境工程专业标准已列在其中。此外,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高〔2007〕1号)中的首项工程便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可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是面向注册工程师制度的改革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也是各高校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契机[1,2]。本文将阐述专业认证中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与设置内容,分析其与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的相符,依据已有学科基础,确定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最终目的是使得培养模式与注册考试接轨,以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减少工作适应期与磨合期,真正能使学生出校门就能适应本专业工作。

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与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要求相符度剖析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对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四类课程的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可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增设特色课程。对比注册考试分析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专业认证标准重理论基础、宽就业口径,符合注册考试的要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34学分,包括了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四大化学及其实验以及物理的基础知识。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16学分,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制图与信息技术基础类、机械基础类、电工电子及自控基础类课程。使学生学习工程设计、施工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了解生产安全与环保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系统评价技术等。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中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基本包含在内。此外,建设部勘察设计类其他一些注册工程师考试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中与环境工程专业为相近专业的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也大致与之相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完全有能力参加并考试通过,可为工科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拓展就业空间。

(二)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较全面,但对比注册考试还需完善“标准”明确将环境科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为专业必修课程,改变了环境工程专业一贯以来重工程设计、忽视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学习的现状,培养学生不仅仅从工程设计的角度,而是从更全面的角度解决实际中的环境问题[3]。例如垃圾焚烧厂的设计不仅应从工程设计角度分析考虑,还应当作为一个建设项目考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否符合当地环境规划,对当地环境影响如何应进行评价,并且应按照环评法规定进行公众参与等程序,是否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局政策、法规,对区域环境质量是否有改善等。全面考虑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规划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是避免出现环境纠纷的重要途径,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制度强调的方面。此外,专业基础课中环境监测与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作为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课程列为必修,相关内容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程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对比专业标准,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知识考试内容除包含以上内容外,还包括环境管理法规和标准、工程经济与管理、安全等。对比注册考试内容,专业课程体系还需设置选修安全类课程、工程经济学等以更全面准备注册环保工程师所需知识。尤其是安全类课程,目前工科类课程体系普遍缺乏此类课程,工程实践过程中安全保障完全依靠短时间的上岗培训,知识不系统不牢固,可认为这是工程施工和工程运营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注册工程师考试的这部分内容正是为规避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设置的,因此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中拟增设安全类课程以契合实际需要。建议工程认证标准中的通用标准应将安全类课程作为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以提高工程从业人员整体安全知识水平。

(三)专业认证标准中核心课程设置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分方向考试基本一致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考试合格后进行的专业考试分五个方向: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物理污染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相应的,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以上前4个方向课程,一般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均设置此4个方向课程,而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设置的第5个方向生态恢复工程需要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基础,推测仅限于有此类学科基础的高校如林业科技大学开设有相关基础课程及生态恢复课程。因此专业认证标准考虑了各高校已有学科基础,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对于生态恢复工程考试方向,其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缺乏指导性要求,建议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应考虑注册考试的实际需求,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要求。

(四)专业认证标准中实践环节有较高要求,符合注册考试的需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实践环节至少20学分,包含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此外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要求13学分。通过实验与实习,加深对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了解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管理等基本内容,通过环境污染控制工艺操作及运营管理的训练,运用和巩固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环境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了解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设计能力。而注册考试最难的考试就是专业知识考试与案例分析,靠的是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积累,考的是规范标准的运用,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理想的结果。标准中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要求正符合了注册考试的要求,当然学校的学习仅仅是基础,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学习和积累5年后才有资格参加专业考试,这是注册考试的规定。

三、结语

第5篇:林业工程师论文范文

一、对林业科技档案的整理、归档是档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纷繁复杂的林业科技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编目归档。

1、按年度分类整理出国家对林业科技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编目归档;

2、按林业科技资料的不同项目及完成科研成果、从事林业生产、建设、科学技术研究等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技术文件材料(包括图纸、图表、照片、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等的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等方面进行整理、编目和归档;

3、按每年地区林业科技的立项、规划、报告等资料整理、编目归档;

4、涉及的森林防火的科研资料、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研资料也要进行整理编目归档。林业科技档案,同文书档案、科技资料在性质和作用上都有所不同,要区分清楚,分别保管。凡是记述和反映本单位生产、建设、科研、设计等活动,具有保存价值并按照归档制度集中保存起来的技术文件材料,属于科技档案。凡是记述和反映本单位政治活动、行政领导、组织管理等活动,具有保存价值并按照归档制度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属于文书档案。为了研究参考而收集或复制的技术文件材料,属于科技资料,但当技术资料被采用成为工作凭证和依据时,便转化为科技档案。建立健全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制度,使各项生产、建设、科研、设计技术活动,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文件材料归档保存。林业区划、林区开发规划、森林资源调查、专业调查、森林经营方案、森林资源统计数据等形成的文字材料、图纸、照片及有关规程和细则等。如林场规划设计、造林调查设计以及育苗、造林、更新、抚育、森林保护等形成的文字材料、图纸及有关规程和细则等。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长远规划、年度科研计划、专项合同、计划任务书、专题研究计划、各项调查材料、实验记录、原始数据、专题总结、成果报告、论文、签定材料、推广的文件材料等。基本建设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等工作中形成的设计基础资料(包括主要原料、燃料来源、地质、水文、气象、水源、交通运输、社会经济调查资料以及和其他部门就有关问题签定的协议文件等),设计任务书、总体设计、单项设计、工程预算与决算、开竣工报告、施工中变更记录、工程签定验收材料、竣工图纸及有关审批文件、技术规程等。木材生产方面的伐区踏查、调查、伐区工艺设计、生产工艺改进方案、技术签定材料以及生产运输所形成的技术文字材料、图纸及有关规程和细则。产品设计、改造、试制、定型各阶段形成的文字材料、图纸工艺装备、工艺规程等。林业机械及仪器设备的图纸、说明书、操作规程、维修和运行记录等有关材料以及自制或改造的各种设备形成的全套技术文件材料等。标准设计、通用设计任务书、设计基础材料、各阶段设计文件和概预算、决算,以及有关审批文件有关林业的重大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先进经验、合理化建议等有关的技术文件材料。各单位在生产、建设、科研、设计等工作项目中,不论是完成或中断、成功或失败、独自承担或同其他单位协作所形成的技术文件材料,凡具有保存价值的,均须归案保存。

第6篇:林业工程师论文范文

农林英语从属与科技英语的一种。农林专业的学生在用专业英语获取各种科技信息的时,以及用英语翻译和阅读科技文章时,如科技文献、科技论文时都需要用到相关专业英 语。本文对农林专业英语词汇和句子的特点进行初步分析,试从词汇方面(缩略语、固定搭配等)分析专业词汇的特点同时分析农林领域英语句子的特点,从句子翻译方面入手探讨如何进行专业领域的翻译。

关键词:农林英语;词汇特征;翻译

作为专业用途英语,农林专业英语以其专业性特点在科技英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林英语的特点是专业性强、逻辑结构严谨、广泛应用于农林科技方面。因此,无论是作为高校农林专业的学生还是从事翻译的专业人员,弄清农林专业英语的特点,正确翻译此类专业文本是非常重要的。鉴于“词句”从来都是依附文本而存在的事实,本文试图从典型句子以及语法方面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特点。

1.词汇特征

农林英语词汇既属于科技词汇又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词汇。鉴于其双从属性,其构成方法除了固定的专有名词及缩略语以外,主要是通过合成、复合、派生等构词手法组成新词。表现为以下特征:

①主要应用农林专业领域;该类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及公共场合并不常见;如:Carbon sink碳汇;

②主要应用于农业方面研究的专业用语;如:Mulberry Silk桑蚕丝;

③主要应用于林业方面研究的专业用语;如:Allowable Annual Cut年度允许采伐量;

在此基础上,更多把握农林科技英语的词汇范围、常用构词手法、特有的缩略语表达等,了解各类词缀含义,了解普通词汇在农林学英语中的专业含义获得词汇科学分析能力和综合词汇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1缩略语

在农林专业英语文章中,缩略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常见的如

LIFDC:(Low Income Food Deficit Countries)低收入缺粮国家;三农:Farmers,Rural Areas,Agriculture Production;一些与农学相关的学位职称和政策名词缩写:AE:(Agricultural Engineer)农业工程师;AD:(Agriculture Decisions)《农业决策》;

林业方面常见的缩略词汇:SM:Soil Mechanics)土壤力学;API:Air Pollution Index)空气污染指数;一些与林学相关的学位职称和政策名词缩写:BF:(Bachelor of Forestry)森林学士;AA:Action Area)预定自然保护区等。

1.2构词

在一些农林英语文章中会遇到一些有常见的名词构成的新词汇。这种新词或是派生出来的或是通过增加前后缀复合而成。以下为具体例子:

派生词:旱生植物:Xerophyte;水生植物:Hydrophyte耐盐碱植物saline-alkali tolerant plan;

复合词如:针叶植物:needle-leaved plant;抗风植物:wind-resistant plant;温室覆盖:greenhouse covering;也有一些专业术语是通过词的曲折变化而形成的新词,如:混交林:mixed woodland;混合林:mixed forest;花坛植物:Bedding plant等。

1.3一般词汇的专业用法

有些词汇在普通的英语文章中用的是常用意义而在专业英语中则需要用专业术语翻译。比如:infant,常见词义为“婴儿的、幼儿的”,其法律术语为“未成年的”,而用在农科和生物学上时则译为“未成熟的”,如infant fruit 未成熟 的果实);“canopy” 的普通词义是“罩盖、天篷”等,但在林学上的意思是“树冠、冠层”;“hill 或 hills) ”的普通词义是 “小山、丘陵、冈峦、土堆”等,但在农科和生物学上则译为“成堆种植的作物、穴”[1]。

也有一些词汇在固定搭配中出现时则翻译成另外一种意思,如:agent常见用法为“,机构”,在“Biological agent”则翻译为生物因子;Chronic常见用法为“慢性的;慢性病”而在“Chronic hunger”则译为“长期饥饿”;“Crop failures、Crop residues、Crop rotation”则分别译为“作物歉收、作物秸秆、作物轮种”;再如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保护性农业;Breeding cycle 生殖周期等。

2.句子顺序的调整

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英语文章的翻译还是一般公共英语的翻译时都会涉及到句序调整的问题。处理这类文章段落的翻译时,使用的方法包括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倒装正译、主动变被动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译文既符合专业领域要求又汉语阅读习惯。

例:A Purdue University(U.S.)method to estimate the amount of protection trees provide against ultraviolet-B may influence how communities are built and the incidence of skin cancer.

译文:美国珀杜大学提供的对防止紫外线B辐射的树木保护的估测方法可能会对社区的建立和皮肤癌的发病率产生影响。

在本句中,Purdue University method 是主语,to estimate 引导的不定时从句在原文是method 的后置定语,翻译时为了符合汉语习惯,调整顺序,将其前置。

例:Since composting can convert organic wastes into a form more beneficial to the environment and divert material from landfills and incinerators,then composting can be adopted as alterative waste management practice.

译文:堆肥可以将有机废物变成一种比较有利于环境的形式并使一些废弃物免于被焚烧,因此堆肥是废物处理的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在后半句中,composting can be adopted as alterative waste management practice原为被动,直译过来为“堆肥被认为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在翻译时为了是文本更贴近读者阅读习惯也为了突出重点将被动翻译成主动。

3.长句翻译

在英语文章中长句是经常出现的。长句也分为两种复杂长句和简单长句。农林专业英语属于信息类文本,故较多使用长句,修饰成分复杂多包涵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以及各种从句。翻译长句时可采用顺译、倒译、综合、拆分等方法。以下案例选自21世纪农业科学专业英语――《农业经济管理英语》一书中。

例:Also with the subjects of higher production and improved efficiency,the old open field manors of eastern England and the midlands,with their scattered strips of tillage land and their very unproductive commous,were replanned,enclosed and converted into farming units of a size that would admit of economic production.

该句是复杂长句。句中的主语是the old open field manors、tillage land、commous;were replanned 是谓语;that引导的从句作先行词size的后置定语;同时该句中将名词短语with the subjects of译成动词短语以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所以在翻译时划清句中的斜体部分主谓宾成分之后综合分析主干词语后各成分所起的作用,综合译出译文。

译文:此外,为了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率,英国东部和中部无篱笆墙的古老庄园及其分散的长条耕地和贫瘠的公地也被重新加以规划。这些耕地或公地都被围上了篱笆从而变为规模适合进行经济生产的农业单位。

例:Ecologyliterally the study of plants and animals in their homes) seeks to explain thes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all different members of a community,and to build u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unity as a whole.

该句是简单长句。在本句中,Ecology是主语;主语的修饰成分虽然很长但其表达顺序与汉语表达类似。所以对于这种类型的句子就可以采取拆分法将原文拆分成几个简单小句,顺序翻译。

译文:生态学,从词义上讲就是指对动植物机器所处环境的研究一门学科。它是为了阐明某一群落的所有不同成员之间的这些相互关系和建立对作为这一整体的该群落的理解。

4.结论

科技英语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术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用于报道科技动态、科研成果,描述生产过程、专业产品说明书等,有着语言客观、严谨、规范、语气正式、文体质朴、专业术语强等特点[2]。

了解专业英语的特点,掌握专业术语对于农林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但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提供帮助而且会提高其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同时对其以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能力也也是大有裨益。因此,作为专业翻译人员,在掌握了一定的翻译理论和足够量的词汇之后,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同时结合公共英语的分析方法、专业领域英语的特点,理解、掌握相关专业词汇进行准确而地道的翻译是每个译员必备的能力。(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姚娅萍,徐亚萍.农林院校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03):319-321.

第7篇:林业工程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林学专业 实践教学 基地建设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54-02

林业公益性、技术性强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林学专业众多课程和教学环节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探索性强的特点。加之林木生长周期长、季节性强的特性,在课堂内、校园内完成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较大(刘苑等,2010)。因此,为保证林学专业教学质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林业专门人才,为林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意义重大,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又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各高校在扩招的大环境下,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需求大大增加。实践教学基地是林学专业学生参与专业课程实践,培养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成败,对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成功意义重大。目前,学界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各专业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总体规划方面,对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尤其是以下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实践教学基地如何进行科学选址,以有利于实践教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的如何与高校专业定位相衔接?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组织机构的构建中应当重点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做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计划管理,保障教学生产实践基地建设体系实施的有序性?怎样做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管理,确保教学生产实践基地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如何完善,以确保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规范化运营?深入研究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这些难点问题,对于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作用,实施林学专业人才素质教育策略,培养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的林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红旗坡实践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为例,探索高校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相关问题。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于2000年开始投入规划建设。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林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完善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结合学院的专业发展状况,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基地三年建成初步规模,五年正式投入使用,十年建设上台阶的建设目标。目前,基地已经在硬件建设、软件投入方面已经初步实现建设目标,正在着手拟定下一步的长期规划建设目标。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

1.科学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科学性主要是指课程实践教学的安排要做到循序渐进、科学规范。前瞻性是指根据基地建设要根据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

2.产学研结合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共用,做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可以使学校、企业、学生达到多赢的局面。新疆农业大学红旗坡实践教学基地采取的办法是一方面与当地园艺场签订协议,实现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共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经济效益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需要,采取了土地租赁的方式,在基地内实现了实践教学的专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将产学研结合的原则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基地建设的良性发展。

3.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在制定教学基地的建设总目标并确定分期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基地远期规划,是基地承担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保证。一方面应规划和建设好林学专业的现有教学实习基地,以满足现有高质量实践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应着眼于长远,适应林业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形势要求和林学专业大发展和专业扩招的要求,发掘和创建更多管理严格规范的高质量教学实习基地,使教学基地能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高质量和高素质林学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实现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为新时期林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1.合作单位实行产学研结合,产业体系完备。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与阿克苏市红旗坡园艺场已有近十年的科研、职工培训、学生实习等合作。该园艺场林业资源丰富,林业第一、第二产业体系完备,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拥有数量众多的长期从事林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可以为学生多学科实践教学提供帮助。园艺场还拥有多个林果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和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阿克苏市园艺场这样的林业基层单位相结合,本身就可以达到教学实践的针对性的目的,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教学尽早的具备一定的实战色彩和职业氛围。其次,阿克苏市园艺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力量,以及二者长期合作形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程,使得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的各项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为教学服务。在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方面,可以考虑所有教学大纲中安排实践教学的专业课程集中安排在毕业前第三个学期;为了统筹安排实践教学,可以在汇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要求、实习时间、学时分配方面根据基地拥有各项资源的情况以及季节性合理安排,使得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3.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基地管理组织机构。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成效,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基地主任,负责基地管理全盘和建设任务安排、考核全面工作;由园艺场厂长和林学系主任同时担任基地副主任,分别负责基地建设与全盘规划、实践教学时间与指导教师安排协调工作,各教研室主任分别负责各个学科实践教学任务的安排,园艺场选派若干技术人员作为基地的管理人员配合基地主任、副主任做好各项辅助的具体工作。形成分工合力基础上统一安排指挥的组织结构,确保了基地实践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

4.确立明确的建设目标,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单一依赖教师理论讲授的被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建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习场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基地的建设方案必须合理。所谓合理,就是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具备满足基地实践教学的硬件,如教学仪器和设备的类型、数量充足,能够满足分组实习需要,同时必须根据新技术、新成果的要求对教学仪器和设备进行实时更新。在购置软硬件设施设备时,要从资源有限的角度出发,强调设施设备的共享性,即各种实训场地、仪器设备、师资、人员等要考虑到实践教学各门课程甚至其他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实践课程必须制定完备的实习计划,编写实纲与实习教材,制定各项实习管理规章制度,确定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计划,确保教学实习计划能够得以全面落实。三是必须对实践教学过程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指导、考核、监督,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基地在林学专业实习的过程中,采取学校专业教师和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由专业教师负责实践课程教学实习计划制订和知识传授,基地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现场林业生产技能与生产环节的示范。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5.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规范运营。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是确保实践教学规范运营的关键。如建立健全规范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文件,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严格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全面的劳动保护、安全操作、文明生产的规章制度,科学的实践基地评估考核制度,人员考核管理规章制度等。

6.加大投入,提升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除了加大经费投入外,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红旗坡实践教学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加大了与当地有关部门以土地投入、融资租赁等方式合作,起到了完善基地各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改善实习环境,提高基地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红旗坡基地强调自身造血,不完全依赖学校的投入,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内的设备和高校的人力资源,加大了与当地有关部门横向技术的合作,提高了学院影响力,同时为基地建设争取了经费,保证了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基地以自身拥有的资源为依托,以学院的人员技术力量支撑,承接当地有关部门林业横向研究项目十余项,有效地推动了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基地服务实践教学的功能的提升,同时为学院的科研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7.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进基地规范化建设。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平衡学校与合作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实现双方的利益共赢。同时加强双方在人才培养与就业、科研、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这样既能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能扩大学校办学的影响,提升学校办学的声誉。

参考文献:

[1] 刘苑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中国林业教育,2010(2)

[2] 陈珂等.辽宁省实验林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发展思路.高等农业教育,2010(11)

[3] 胡增辉等.强化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论坛,2012(5)

[4] 林立群.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学报,2010(12)

第8篇:林业工程师论文范文

如何成为一名学习型领导干部,他感到:在高科技时代,随着检察工作的不断发展,单靠现有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准是无法胜任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加强学习,才能成为合格的检察官。因此,他坚持以自学为主,积极参加院里统一学习和上级职能部门的培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文化素质。

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型活动,做学习型干部,他认为首先得热爱学习,只有热爱学习才能获得真知。该同志从小就在良好家庭学习氛围中成长,父亲是东北农大毕业的老工程师,一生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俗语说父母是第一位老师。老人酷爱读书,给士义同志做出了榜样。他节假日或工余时间,麻将桌、牌桌看不到他的身影,唯一的嗜好就是捧书本学习。其次,要想成为学习型干部必须舍得投入,舍得花钱买书籍。在工资只有百余元的年月里,他往往领回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书,攒了十几年,他的两大书柜已摆满了书,数量已到几百本:有政治法律的、有历史的、也有文学或哲学方面的,凡是应该读的书几乎是无所不有。第三,要想成为学习型干部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向专业化、复合刑人才发展。在当前电脑还只是县城少数家庭的高科技产品时,他早在九九年就购入,并上宽带网,与国际联通。现在妻子女儿在他的带动下,都会使用电脑。女儿是高中学生,妻子为实验小学教师,她们用电脑找高师讲授,用电脑查一流教学资料,他也用电脑学习法律,学习政治理论,以充实提高自己。他还在今年参加了市院组织的全国统一电脑等级考试培训班,通过刻苦学习,获得了结业合格证书,属国家一级,从而使自己对电脑知识的掌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驾驶高科技装备奠定了技术基础。第四,他还学习了汽车驾驶,并有了驾驶证,适应了当今时代对领导干部的需要。第五,**年,他为提高自己法律政策理论水平,又考入省电法律本科班,通过三年的艰苦学习,他于今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了大本学历。

通过学习,用知识充实了头脑,但如果使知识发挥不出自己的作用,那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同志通过学习指导自己的工作,他所负责的渎职侵权检察监督、民行检察监督、监所检察监督在前几年在市院检察系统中一直处于上游、一流的位置,这和他认真指导三个科的工作、办案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在一些复杂案件把关、法律文书制作上,没有法律政策水平,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夫是难以高质量完成的。他所负责的三个科办案保持了无错案。今年春节后,他办了一起民事申诉案件,在提起抗诉书中对该案如何违背程序法、实体法以及有关规定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阐述得透彻,使该案抗诉成功。院里又以简报形式发了一期信息,上报下发给予肯定。

他还十分注重检察理论探索和工作调研,在院里历年召开的检察理论工作调研成果交流会上每次都有文章交流。他在今年十月下旬召开的会议上交流了题为《渎职侵权案件线索匮乏的原因及对策》的调研文章,受到与会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并获奖。他写的三篇论文又都编入到省检察官协会编写的《20****检察理论研究论文集》。对调研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今年,县院的调研成果交流会之所以开得很成功,其中就有他的一份心血和汗水。

他为了宣传法制,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曾在县电台办法制讲座,为普及法律作出了努力。当前,行政执法机关和一些企业为警示犯罪,经常召开警示教育大会,每次

第9篇:林业工程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卓越工程师计划;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模式;参与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82-03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又可归结为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中,创新能力是最根本的因素,因此创新人才就成了竞争取胜的关键。这是因为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因此成了各国关注和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1]。进入21世纪,人类迈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经济发展诸要素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类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创新成果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国民创新素质的高低。创新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但是,学生培养计划中,实验实习课时相对较少,十几个周的毕业设计也显得时间太短。在十几周的时间内,要完成一项像样的设计是很难的。特别是要让学生参加像“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这样的活动,仅靠毕业设计是不够的。因此,该课题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引导和激励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养成一种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进取的优秀品质为目标,利用课外时间,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小产品的设计、制作及试验或建模、仿真研究等科研活动。在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思路与措施

1.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高校大三、大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积累,在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和人文修养方面已经具备了参与科研实践的基本素质,吸收这部分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工作中来,通过参与一些具体的科研工作,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科研工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老师对待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这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养成一种严谨务实、积极进取的学习和工作作风[3]。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都能体会到,科技创新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任何科技成果都来之不易。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具备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因此,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首先从时间上比其他同学就要付出很多。但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及早地了解行业和社会,迎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与挑战,只能现在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工作之后舒服一点,就需要现在多付出一点;如果现在舒服一点,工作之后肯定会难受一点。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创新思维环境。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地探讨科学问题。反之,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与老师一起制订方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一起进行试验验证和分析研究,直到问题的解决,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会活跃气氛。在创新活动中,倡导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来改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爱好、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现代大学生总是能表现出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否认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存在共性,但更要看到他们思维的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必须要有鼓励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全局观,善于发现和掌握每个学生已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尊重他们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帮助和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2]。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参与的项目类别,如设计制作类、研究分析类等等。然后,针对学生的个性做相应的指导,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多个角度、多种思路,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4.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创新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学生从头到尾独立完成整个项目,即确定研究题目拟定设计方案设计计算与校核绘制图样样机制作撰写论文[4]。整个过程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以启发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就是引导学生拟定总体设计方案。这时,教师除提出设计思路外,还要反复、细致地引导和启发。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必须以主人翁的态度,充分发挥创造力。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与探索,这样做既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又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设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5]。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最重要的环节,要尽可能帮助、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践证明,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学生们完全能够独立拟定出比较合理的总体设计方案。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新活动教会了学生创造性、探索性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进行主动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吸引学生的学习内容。因此,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的题目,所谓“新”就是该题目的答案是未知的。本课题组所提供给学生参与的课题有:“鞋底敷层切纸机的研制”、“锤式大块状物料破碎机的设计”等等,在这里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正是因为突出了这个“新”字,本课题组指导的学生以“轴向滑块凸轮式差速器的设计、分析与制作”这一课题,参加首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指导的学生以“5HY型远红外蔬菜脱水机的改进设计与试验”这一课题,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另外,近几年指导的学生完成了“鞋底敷层切纸机三维设计”、“ATV沙滩摩托车传动系的建模及仿真”、“蔬菜脱水机落料装置的改进设计与试验”等9项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课题。

2.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素质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便不能运用发散性思维获得“猜想”,创新活动便无从谈起。因此,应更多地教给学生“为什么”和“怎么办”。每逢遇到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要活跃大家的思维方法,从多个侧面、各种角度审视问题,发挥联想,训练学生把不同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能力。教会大家解决问题时,重视的不是“唯一”,而是乐意把握“所有”[6]。一谈到发明、创造,对于刚参与课题的学生来说会感到高不可攀、深奥莫测。但参与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发明创造就在自己身边,就在所参与的课题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提前尝试发明创造的机会,更是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掘自身发明创造潜质的舞台。只要勤于思考、注重实践、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在所参与的课题中,就会创造出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来。到目前为止,课题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指导的本科生共有37人次获得国家专利。

3.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写作提供了第一手素材。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对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从该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现状,本技术的结构原理、特点及其设计计算,到试验数据及试验结果分析等可以说了如指掌,这正是撰写科技论文所必须的第一手素材。因此,当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鼓励学生积极地撰写科技论文。参与本课题组的同学撰写的科技论文,经修改后已公开发表29篇,其中核心期刊9篇。

三、对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用

1.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艰苦而枯燥的过程,有些同学就是因为长时间枯燥的学习,而渐渐的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参与研究工作时,自己在某些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和不足,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也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高涨的学习动力,近几年课题组所指导的学生有28人次获得了奖学金,23人次被评为优秀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

2.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技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这不仅为做好毕业设计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几年所指导的学生,有10位同学的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当然这个“学习”指的是广义上的学习,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的锻炼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培养等等。让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既能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又能激发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一种严谨务实、积极进取的学习和工作作风,可谓一举多得。因此,让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是一条把学生塑造成为一名优秀大学生的有效途径,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通往成功的彼岸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施章清.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3):50-53.

[2]刘红磊.创新思维培养初探[J].决策&信息.2008,42(6):160.

[3]陈晓文.基于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127-130.

[4]张敏,秦霞.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168-170.

[5]潘燕.美国学校是如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J/OL].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