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工作管理范文

信息化工作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工作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工作管理

第1篇:信息化工作管理范文

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意义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质量、水平。

一是形势的宏观需要。随着互联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事实上已经不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走不走信息化之路,而是怎么走、如何走的选择。在信息化全面渗透的宏观形势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二是管理的微观需要。无论对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还是社会组织个体自身,从管理这一微观角度讲均离不开信息化。前者需要信息化手段提高行政效率、提升管理质量,后者需要信息化方式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增强组织体系的运行能力与水平。

三是服务的现实需要。登记管理机关在管理的同时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社会组织个体有海量行业业务信息需求,这是社会组织服务最现实也是最紧迫的工作内容,离开网络信息技术载体,不广泛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业务信息的深加工推送,精准、个性化服务就无法有效实现。

四是创新的发展需要。创新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作为工作手段还是工作内容,信息化都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提供了求新动能和创新可能。从实践看,要顺应法律与制度建设新变革、顺应社会发展与治理新趋势,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是保障。

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任务。但信息化作为先进技术支撑及现代手段服务,也并非万能,不可能一劳永逸。若偏离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本质需求,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不仅不会提高效率,而且会加大社会治理成本以至积重难返。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业务主导。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一定要以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业务为核心,紧紧围绕业务发展开展信息化应用基础设施设计、应用系统设计、传输网络设计及安全保障设计,紧密结合业务需求进行诸如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社会组织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等系统建设。

二要统筹规划。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顶层设计、分步实施阶段,因此无论从登记管理机关还是社会组织个体角度讲,必须对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系统开发部署等各环节进行不同层次、因地制宜的统筹和规划,切实避免分散建设、重复建设,确保设计、建设、应用科学高效。

三要注重应用。与所有信息化项目建设一样,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是一项技术、资金密集型工程,涉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尤其在应用系统开发方面,必须坚持应用促发展统一设计、集中开发、多层应用的基本原则,避免多头开发、自行应用,确保事半功倍。

四要确保安全。无论从设计层面还是应用层面,安全都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要件,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充分实现应用目标前提下,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明确统一安全标准,建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应用系统安全。

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环节和主要内容

从业务发展中长期整体需要研究,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要突出的环节及强化的内容很多,但从业务推进阶段性多向需求角度分析,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实际上着重需要做好以下五个平台建设。

一是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平台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展示性工程,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即通过门户网站的要闻信息、政策法规、业务办理、理论研究、通知公告、信息公开、统计调查、服务公示、失信惩戒、社会评价、投诉举报等栏目板块建设,建立形成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动态即时登记管理机关的指导信息、行业信息;另一方面全面整合各社会组织的信息资源,搭建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社会监督,引导社会组织规范发展。

二是互动交流平台建设。以互动交流为核心,借助门户网站互动栏目板块、网络社区论坛、微博、微信、QQ 群集合形成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互动交流平台,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建设内容。通过设计、搭建、管理、维护论坛,整合社会组织官方微信和微博账号,一键登录微博、QQ账号并与手机客户端实时同步,多形式全面实现社会组织管理系统从业人员及社会公众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一对一或一对多信息精准快速推送及多对多广泛传播,为互通有无、学习培训提供载体支撑。

第2篇:信息化工作管理范文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即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教师和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服务系统。

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大基础数据库,在全国实行学生和教师“一人一号”、学校“一校一码”,为每一名学生、教师和每一所学校及其资产建立全国唯一电子档案。

今年年底前,完成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等数据入库。

年内全部建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对学生学籍、转学、升学等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全国联网实现对全国中小学学生动态监管。

7月31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系统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确保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袁贵仁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先导工程,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支撑和保障。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好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学生、教师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动态数据,对于提高教育服务水平、支撑教育科学决策、加强教育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袁贵仁强调,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一是着力建好基础设施。要以国家、省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全国联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大基础数据库,动态更新基础数据,建立数据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切实保障数据准确、完整、安全。三是推动平台在国家、省、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五级的应用,做好教育经费预算安排,学生资助计划、营养餐计划等重点工作动态监管,政务校务公开,教育政策、热点问题科学分析和风险预测等工作。四是理顺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全面落实保障措施。

第3篇:信息化工作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9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信息化的概念应运而生,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高等院校作为社会重要的知识集聚、创造和传播中心,也感受着信息化的强烈冲击。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如何更快更好推进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思考与探索。

一、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的必然性

1.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是高校建设国际化的重要措施。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被联成一体。高等院校作为领先科技和前沿知识的汇聚体,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必然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进而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世界范围内全球化和信息化已成为两大发展趋势,高校必须跟随这个趋势来确定教育体制或者管理体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被赋予国际化以新的内涵,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的国际化、学术水平的国际化和管理水平的国际化。其中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信息化程度高低对推动高校管理水平国际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是高校建设国际化的重要措施。

2.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讲实际、谋实招、抓实干、求实效,要以扎实的作风、务实的态度创新出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使工作效率和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和提高。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随着招生人数增加、校区范围扩大,旧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已经逐渐不再适应工作需要,信息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引入对提升高校学生工作效率具有很大的决定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同时决定着高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

3.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符合高校学生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的内在要求。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的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先的几千人到现在上万人的规模。高等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信息量庞大冗繁、信息传递的局限性和管理流程的滞后性等问题的存在需要引入更加高效的管理方式,因此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把信息化手段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引领高校学生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高效化。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1.信息平台缺乏统筹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化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作方式成为当代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为建立各自的信息系统重复采集学生信息,也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目前多数高校在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均出现各多部门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

2.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疲于事务,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到位。高校学生工作包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学生工作者除了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外,往往同时担负着学校或学院大量的行政和后勤服务等事务性工作。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人员配备数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冗繁的事务性工作使得学生工作者更加疲于事务,而没有时间好好总结、学习和交流,对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认识得不到提升,导致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另外加之高校中各级学生工作者由于年龄结构和知识层次的不同,对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也不够主动和自觉,形成了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人员技术基础薄弱的现象。

三、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1.坚持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注重构建信息交流平台。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到高校就是以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工作,从而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所谓“以生为本”,就是在高等院校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为目标。所以信息化管理要求建立交流平台,保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时时沟通与交流,管理过程中不仅仅将学生当做被动的对象来管理,而是充分考虑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在管理规章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能够考虑学生意志,让学生有参与意识和意志表达的途径,真正做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育人上的统一。

2.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建立高校学生工作大系统。高校管理中的各个信息系统是由各部门、各系统分散开发或独立引进的,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信息共享存在一定困难。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高校在实际工作中,以学工部门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在学校现有的软硬件环境条件下,构建新的适用面更广的系统管理方案,建立全校学生工作大系统,充分利用和优化管理全校信息资源,形成层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整体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

3.建立信息化培训机制,提高学生管理团队的信息化水平。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管理团队的信息化水平。而要想提升整个学生管理团体的信息化水平,仅靠学生工作队伍中几个具有专业计算机能力的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必须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工作能力,所以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是提高学生管理团队信息化水平的最基本的途径。

4.制定安全防范预警机制,保障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学生信息化管理符合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大量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高效化。但是随着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推广,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会随之产生。大量管理资料和学生信息都置于互联网上,一旦泄露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只有提前制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预警机制,才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确保学生信息系统数据安全,从而促进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推进。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到目前为止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难题与阻碍,但是在新时期下,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通过不断努力,与时俱进,调整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经验和战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管理团队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尽快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到信息化、高效化、科学化的轨道上来,必定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綦开军.高校管理的信息化与国际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2]赵琴.国内外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特点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7).

第4篇:信息化工作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创新

档案是社会发展的“记录仪”,是社会信息的“储存库”。伴随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档案管理需要,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信息化时代下的发展趋势。

一、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 缺乏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已经进入了电子化管理,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管理流程没有按照标准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有很大的盲目性。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不够,电子化管理部门或者人员配置依然是由过去的部门和人员调整过来的。我国最近几年,出台了一些档案管理的法规,法规的约束使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档案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没有完善规范的部门立卷制度、没有指定档案人员进行负责等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2.档案载体保存和安全方面的问题

由于信息化档案管理是以计算机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保存,材料一般是光盘或者磁性存储材料,一些情况下磁盘容易产生物理反应致使卷曲,直接导致磁粉脱落,容易破坏里面的文件。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相比,纸质档案要比电子档案的保存寿命长,电子保存寿命正常情况下为10年左右。由于电子档案有很大的脆弱性,很容易受到损害使数据无法读取。

3.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问题

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很难适应不断发展的管理工作,在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中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很多工作人员不但学历比较低,而且对有关方面知识掌握的比较少,思想比较保守。很多工作人员适应不了现代化管理方式,习惯于传统管理模式,短时间内不能接受新的管理模式,这就给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因为档案管理员调动频繁,常常会因操作人员在理解和使用习惯上的差异,使得目录的内容和界面不统一、不连续,非常不便于查找。除此之外,一些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身兼多职,且一岗多职,造成档案工作兼而不顾。使得管理内容增多的情况下,管理措施没能有利执行,只有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才能顺应时代大潮,使档案管理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1. 有利于改善档案管理服务手段

我国传统档案管理主要的管理方法是以手工管理为主,通过人工进行查阅,这种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效率,在信息化时代中,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在创新档案管理服务模式中管理网络化和搜索查询是档案管理中大的发展趋势,能够很好地改善档案管理服务手段。

2.有利于增强档案管理单位服务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新事物和新的管理模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人们在享受新事物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人们根据现状不断改进管理方式,这不但给档案管理单位提供了服务能力展示的平台,而且一定程度上也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为档案资料的利用主体越来越多,档案管理服务模式需要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必须丢掉传统式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节奏,利用不断出现的问题创造新的管理模式。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

1. 提高管理的标准化

档案管理中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标准、网络通讯和数据库方面的标准,有效实现信息间的共享。减少在档案管理中物力和人力等不必要的投入。硬件方面,及时购置档案柜硬件设施,并制定统一的使用方法、管理、调度标准,使档案在实际的管理中,实现制度化,对工作过程中生成的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软件方面,对照标准化网络化档案建设标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相关软件使用标准,实现软件使用的精简、优化,实现信息记录、报表等档案资料的电子化管理。

2. 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的普遍运用,传统档案文件逐渐被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所取代,出现这种现象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档案信息管理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发档案中所蕴藏的丰富信息,将“死档案”变为活信息,满足社会综合需求。数字档案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是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如果无法实现数字化,那么档案信息网上传递和档案智能化服务就无从谈起。

3. 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档案资源是我国各类信息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随着信息化建设速度变快,安全性问题也随之凸显。由于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相比有很大的脆弱性,根据电子档案管理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护,安全防护也需要按照“分层实施,均匀防护”原则对档案的安全性建立安全防护体系。安全防护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计算机安装最新防火墙和杀毒软件来达到安全防护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对电子档案系统进行防护,安装加固软件预防受到外界的安全威胁。同时,加强风险防控,确保监管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级别,根据信息安全、人员职责等因素,划分电子档案的操作权限,并积极引进电子签章、活体指纹识别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身份认证精度,从而保证电子档案文件的安全。

此外,还应将档案信息管理薄弱的单位确定为重点监管对象,及时更新监管档案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加强跟踪检查。

4. 提高人员素质

档案管理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和责任心,创新档案管理建立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基础之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高素质是加快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国家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首要在人员进入岗位之前进行严格的审查,录用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不断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中具有高层次信息人员的培养,注重对在职人员业务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在知识结构进行不断更新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使其对档案管理中的计算机网络和相关技术尽快掌握,让他们能够跟得上日益发展的业务知识,从而适应新的岗位需求。还要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使得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跟进。此外,应注意加强对档案人员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促使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档案管理新法规和新动态,对档案工作具体内容的更新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握。

四、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下,要有突破旧观念的决心,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创新档案管理工作,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速度,使得档案资源在信息服务网络化、信息管理标准化、数字化等方面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行,从而使档案信息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安艳芳.浅谈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制的创新[J].山西档案,2012(S1):92―94.

[2]董 爽.试论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兰台世界,2013(S1):91.

第5篇:信息化工作管理范文

一、实验室药检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的类别

(一)针对行政管理体系的信息化管理

针对行政管理体系的信息化管理以药检部门的行政管理体系作为管理目标,主要包括管理后勤、档案归案、对各种信息进行统计、管理检品的留样、计算药品检验的收费控制和安排检验周期、分配检验一线科室的工作、查找检品的检验标准等。其中后勤管理是药检部门作为繁杂的工作,在药品检验档案工作中要涉及到试药试剂、标准品、图书、采购、仓管、财务等各方面的工作。在传统的工作条件下,这些工作岗位相互脱离,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实验室药检档案工作非常不利。应用信息化管理之后能够改善这种状况,使以上这些工作岗位之间能够进行积极的沟通与及时的交流[1]。

(二)针对收检品的信息化管理

针对收检品的信息化管理以收检品作为主要管理流程,都是从业管室收检品,并向检验科室发送检品,再由检验科室对其进行检验,起草检验原始数据,将报告书底稿制定出来。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业管室审核,并由实验室主任进行终审,将报告书打印出来之后进行归档,最后再向送检部门签发报告书。通过网络还能够便利地进行业务报表的传递,通过网络服务器,各网络终端都能够对信息进行共享,随时登录和查询所需的数据,不仅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错误发生率,减少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

二、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药检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一)做好基础建设

要在实验室药检档案工作中开展信息化管理就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实验室要做好信息化的基础建设,积极建设检索工具、馆藏和数字化馆库,并将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来,建设一支具有一定的药检档案管理经验、熟悉药检档案管理流程,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全面落实药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要对药检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并提高其工作责任感。通过培训能够对其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使其掌握一定的现代档案管理技术,例如数码复印新技术、微缩技术等,并能够将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验室应该积极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将药检信息系统建立起来,对现存的各种现行文件以及不同载体的药检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其存储到计算机中,建设数字化馆藏[2]。

(二)提高药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性

药检档案信息纷繁复杂,要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并非一日之功,实验室要将药检档案信息化管理作为一项常规化工作,不断提高该项工作的规范性,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制定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档案信息化工作。与此同时,实验室还应该以国家相关标准为依据,积极推进各实验室之间的档案信息共享,这就需要保障各实验室药检档案信息的长期可读、数据规范、格式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室也要不断夯实业务基础,分批培养专业人才,购置信息化设备,促进各项基础业务的发展。

(三)提高药检档案数据的准确性

信息化档案管理具有人性化、智能化、代码规范化和工作模块化的特点,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档案管理中的各项具体工作进行划分,使之成为单独的模块,包括后勤管理、行政管理和药品检验等。通过计算机还能够限制输入数据的内容与格式,提高档案的规范化,并进行自动查错,将关联数据生成出来,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3]。

传统的实验室要建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于同一种药品剂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达,而使用信息化管理只需下拉选项或生成代码,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在网络服务器上应用模块数据库也能够提高药检档案管理的效果。使用信息化管理能够减少人工管理中的疏漏,例如如果发现报告日期早于收检日期,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警告。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能够以财务会计、仪器设备、基本建设、科研教学、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党群工作地点分类,将其输入到计算机中。历年的数据信息都可以在计算机中进行存储,例如药品检验报告书、文件资料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根据需要将其加工成为不同形式的统计表和浏览表,通过这些统计表和流量表来对每个科室的,药检完成情况、文件的基本元素、全检率、检品质量、检品检测平均周期进行反映,在业务技术管理、领导决策时都可以参考这些表格。

(四)提高数据检索效率

使用计算机软件能够灵活的应用不同的检索方式,从而根据实际需要便利的检索不同类型的档案项目,在实验室药检档案工作中,常用的检索方式有明确检索、模糊检索和组合检索三种。使用明确检索方式,检索者可以将载体、仪器生产厂家、仪器名称、报告书号、药品分类、药品名称、时间、文件作者、案卷号、文件类名、文种作为检索途径;使用模糊检索方式,只需提供药品名称或文件题目中的任何一部分就能够进行检索。组合检索则是将两种检索方式在屏幕上进行组合。实验室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来提高档案数据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第6篇:信息化工作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平台;宏观管理;电力政务

中图分类号:C924.21

人口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事关全局的基本问题。推动人口发展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人口问题涉及的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发展趋势、人口规模等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应当把握统筹规划、积极推进流程再造、实现动态更新、坚持以用促建等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计生工作的工作重心、面向的主要对象、管理的相关要求、人口政策都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计生人员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更新工作方法。

1 当前我国人口计生工作信息化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依然存在建设标准不完善、信息采集难度大、信息交流不便、应用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例如,尽管在“十五”期间《县级人口计生部门信息化管理人员能力标准》等制度的指导下,我国基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质量评估的水平有所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计生管理的操作平台及硬件设备不断更新,而相应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仍不完善。此外,当前开放至村一级的信息系统功能单一,主要负责基本的人口信息采集、输入及统计工作,对信息进行交叉分析的条件不具备,系统的功能急需进行扩展[1]。

2 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要点

2.1 建立流动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平台

2.1.1 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概述

由于各种实际原因,我国在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来建设面向流动人口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显得尤为必要。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具有人口数量多、分布广泛、具有很强流动性、知识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工作技能较弱、生活条件不易得到保障、个人权益的维护意识不足等特点。此外,流动人口配合计生工作的主动性整体偏低。以上特点不仅不利于流动人口自身的发展,更阻碍了计生工作的长期有效管理,降低了计生工作的服务质量。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有效的实现了资源整合、切实提高了计生工作的工作效率。

2.1.2 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的措施

对于流动人口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获取整个社会的广泛支持。由于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特殊性,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涉及到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更和各个具体的区域、不同层级的负责机构的深入配合、高效协调密切相关;(2)不断提高人口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实现对流动人口动态及历史信息的可靠、迅速、全面管理是建立信息化统一管理平台的关键,应当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提升数据管理和各区域间信息交互的能力、降低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要积极革新工作方式,提高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和维护工作的高效和可靠性。

人口计生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是计生信息化的趋势,利于实现我国相关部门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该项措施不仅能够为群众特别是育龄妇女提供优质的指导等服务,而且利于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人口发展的动态、结构变化,从而为有效协调人口质量、数量、结构的关系提供保障。

2.2 着力把握宏观管理

当前人口计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着力解决符合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并适度超前发展、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经费等宏观方面的问题。对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把握好适应性问题。在推进现代人口计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切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杜绝盲目的发展,保持与各地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的同步进行,通过对各地人口实际的分析,制定合理的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计划,使得人口计生工作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人口计生工作中,应当软件和硬件一起抓,同步发展。因此,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与积极推进管理硬件的配置一样需要高度重视,同时,应当做好经费的支持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高效进行提供保障;(3)强化网络安全意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国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应当保持高度的警惕,具备网络安全防范及保密意识。

2.3 重视推广电力政务

为了提高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服务质量,使服务更加的人性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必须高度重视和推广电力政务工作。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做好各级人口计生管理部门的网站建设,扩展查询、咨询、行政事务网络办理、证件办理等应用功能;(2)做好信息反馈工作。相关部门应当在提供高效、便捷的网上操作服务的同时,重视服务的质量反馈,做好咨询调查、举报投诉等工作;(3)积极推进网上教育。可以通过人口知识网上教育课程、讲座、问答、相关论坛的方式,提高群众参与人口计生工作的积极性和可能性[2]。

2.4 建立人口计生相关信息的保障机制

对于我国的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开展,除了应当积极推进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外,同时也要重视相关数据信息的保障工作。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应当将人口信息化工作能力培养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内容,通过人口计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标准及计划的制定,规范专业人才教育工作,提升相关人员信息化工作的业务能力;(2)做好动态考核与通报工作。可以通过降低对人口生育指标的严格量化要求,提高各地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应当定期通报人口计生管理信息平台的运行情况、当地人口信息变动情况、服务质量情况等,此外,可以依据具体出现的问题和趋势,不断调整考核的指标和要求;(3)强化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应当将信息化管理与涉及到的各部门、各业务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人口计生工作的规范化进行,使得各工作流程之间更加协调、有序、高效,切实提高服务的质量;(4)增强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应当制定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保障制度、规范和准则,做好应急事件处理预案,通过网络数据加密技术、安全防护系统、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等的建立,提高人口计生管理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2.5 提高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质量

我国基层的人口计生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计生工作的水平。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质量。(1)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资源共享。应当强化各地人口计生管理部门和当地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及卫生部门的协调合作和共同管理意识,提高计生工作的综合治理的能力;(2)完善人才任用机制。对此,首先要保障人口计生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性,确保计生工作进行的连续性;其次,应当积极推进招新工作,做好人才储备。这就要求各地建立公平、透明的招聘机制,切实选拔优秀的工作人员;(3)改善队伍的各方面待遇。应当根据工作人员岗位、工作环境、工作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奖励措施,提高其工作的热情。

3 结束语

我国的人口计生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政策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扎实推进我国的人口计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3],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推动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实现更高水平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高明.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J].中国管理信息,2011(14).

[2]杨云彦.加快信息化建设打造人口服务管理新平台[J].人口与计划生,2010(03).

第7篇:信息化工作管理范文

0 引言

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自建设初始便将档案管理的安全工作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在实现由纸质资料向数字化资料转变的过程中,对于档案管理的模式及技术应用都随之发生了变化,新技术的加入即要求管理制度体质的转变,又要求信息化软硬件的技术更新,这也为档案信息化的保密工作提升了难度。本文立足于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难点,详细阐述了档案信息化变革中如何对保密工作影响和解决策略等问题。

1 档案保密工作在信息化变革中的问题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势在必行,这也要求与档案有关的相关工作必须紧跟改革的步伐,能够完全与信息化轨道接轨。尤其像保密工作这种较为特殊的管理工作,不仅要在制度及管理上转变,还要根据信息化平台的要求,在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上满足保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在档案信息化的转变中,保密工作主要遇到了以下问题:

1.1 管理规范中的问题

实现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在于简化复杂的管理流程和精准的确立管理规范。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层层审批中,保密工作需要接触的流程较为复杂,这就相对提高了保密工作的安全性。批阅式的审批流程,需要根据保密规则进行签字确认,最终的结果还需要人工核对,这虽然较为繁琐,但也为保密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保障作用。在实现信息化管理后,涉密审批不再如此繁琐,根据信息化的技术条件,在网络中即可形成审批核定,人与人的接触活动减少,反而降低了保密工作的严格性。

1.2 硬件条件遇到的问题

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后,资料的储存以数字化档案为主,兼顾纸质文稿档案,表面上看来增加了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更加多样化和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以某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为例,传统的保密档案保存要求为独立的密闭空间、安全锁具、通风及消防设施等,改制后还要增设机房、空调、供电保障等必要设施,不仅在空间上没有得到节约,反而增加了设施的投入费用。

1.3 人员素质问题

在档案信息化的改革中,对保密工作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导致了部分工作人员因条件不能达到要求而产生情绪思想波动。例如:某机关保密科的一位员工,在职几十年从未出现工作纰漏及疏忽,属于机关绝对放心的人员,但实现信息化管理后,因对技术设备操作的掌握不能达到要求而被迫转岗。这样的例子说明在以保密工作为核心任务的管理人员,,首先要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达到岗位基础需求,才具备任职资格,其次必须在政治思想觉悟上满足保密工作的规范要求。

2 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的改进措施

档案信息化的安全保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是保障档案实体、档案信息和数据的安全,避免泄密问题的出现。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应优先考虑保密工作的问题。

2.1 管理模式的变化

从传统保密工作衍伸到信息化保密工作,其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档案信息化的保密工作主要将信息化数据的处理流程和读取存储权限进行严格监管,通过对电子信息设备的软硬件设置建立起安全操作流程,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管。其系统组成包括了:档案信息系统及设备使用的安全保密规章制度,数字化信息涉密人员的管理办法,数据存取的安全保密方案,信息化设备的管理方案,人员身份识别管理方案,访问控制规则方案,密码密钥的管理规定,保管维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责等。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信息化档案保密工作的规程管理要从上至下统一贯彻,依据保密管理工作中对人、物、环境因素的运动逻辑规律,找出漏洞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弥补,有效降低泄密事故的发生概率。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安全保密控制主要包括:规章制度的建立,网络和计算机安全方案的确立,场所的选择和安防系统的建设,档案实体的使用和保管,数据库的维护、整理和数据备份。

2.2 硬件技术的提升

档案信息化首先要在场所的选择上符合安防要求,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数字化信息档案的建立必须符合计算机主机房的技术条件要求,在供电、消防、控温控湿、监控、防盗的配套设备要符合具体要求。例如:监控设备要做到全方位无死角24小事实时监控,视频数据的保存期限不得低于120天,视频监控设备必须由专人专职监管,监控设备必须采用独立供电线路及备用电源,信号线路必须采用内部走线等。

(2)对于机房的进出管理,采取用户身份识别与密码双重验证,通过输入密码时对指纹的核对实现了双重身份验证的保障。并采取伪装报警措施对密码报警进行伪装,以防工作人员被胁迫状态下的报警伪装登陆。

(3)信息化档案资料的存储设备必须经过国家安全部的技术认证,实现唯一性的读取接口,避免资料外泄;其存储介质不可拆卸及轻易破坏,具备防水、防电磁、防撞击的能力。数据读取的拷贝及下载须经2人的共同认证完成。

2.3 人员素质的转变

对于信息化档案保密管理人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作为专职的信息化档案保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基础文化素质,具备计算机操作基础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作为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对设备操作的基础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安全使用意识,能对信息化保密工作的基础常识有深入的了解。

(2)在满足第一点的基础上,信息化档案保密管理人员还应具备极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还要具备很强的保密意识和相应的保密专业知识技能。涉密人员还应认清保密形势和敌情教育,保密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保密知识技能教育,岗位职责教育等。

(3)管理人员还应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接触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的整改意见和方案,通过查缺补漏的方式杜绝涉密问题的发生。

第8篇:信息化工作管理范文

根据《关于开展2017年下半年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及信息化建设情况检查评估的通知》(淮机发电[2017]223号)文件精神,淮南矿业住房公积金管理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进行了认真对照检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7年上半年通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在2017年上半年的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及信息化建设情况检查评估通报中,分中心无需整改落实的问题。

二、《淮南矿业集团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贯彻执行情况

(一)根据《淮南矿业集团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暂行办法》(集政[2013]225号)文件精神,成立了分中心信息系统及网络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各科科长任成员,并指定一名副主任具体分管。

(二)为进一步规范分中心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和安全使用,对分中心信息系统及网络安全管理规定进行修订,重新下发了《关于印发分中心信息系统及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集住金[2017]65号)。

(三)标准化配置机房。一是把机房分为操作区和机器设备区两块,方便管理。二是安装监控、配备灭火器等设备。三是安装精密空调和温控设备,确保机房恒温恒湿。四是配备UPS不间断电源,确保服务器、交换机等核心设备用电安全。五是建立机房巡检登记制度,定点巡检,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及时处理。

(四)严格计算机管理,实行实名制登记管理。每台机器均进行实名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使用人姓名、用户名、IP地址、MAC地址等。确保出现问题后能迅速定位,及时处理。

(五)严格按规定对路由器及无线网络进行管理。从协同上走流程进行申请,获批准后,安装无线路由器。路由器设置有密码,仅限内部办理业务使用,不对外开放。

(六)配置网闸、防火墙等网络防护设备,并定期更新升级。

(七)严格公积金管理系统的权限分配管理。对每位人员的权限分配进行详细登记,包括使用人姓名、权限内容、科室名称等。

三、通信、计算机网络运行管理情况

目前分中心通信、计算机网络运行正常。

(一)对线路不明、网络不清的光缆、网线全部进行了标签标识,确保线路畅通,故障排查快捷得当。

(二)实现内部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网络与外部联接互联网物理隔离,确保住房公积金系统不受外部攻击。

四、信息网络设备健康状况及维护保养情况

分中心信息网络设备健康状况良好,主要网络设备均在质保期,由供应商负责维护保养。

五、信息机房防雷检测情况

按集团公司统一安排,2017年3月28日,淮南市防雷中心对分中心配电室、服务器机房及安全设施阻值进行了重新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并出具了防雷检测合格报告。

六、2017年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

(一)完成“双贯标”工作。

“双贯标”是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针对全国住房公积金系统部署的一项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要求2017年底前全部完成。工作目标是建立科学、合理、规范、实用的住房公积金业务数据体系,规范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数据,提高住房公积金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利用水平;通过银行结算业务直联,提供安全快捷的服务手段,提升住房公积金服务能力。

为做好了“双贯标”工作,分中心从年初开始就开始了如下工作:一是倒排工期,制定了分中心双贯标工作实施方案,拟定工作安排计划表,定项目、定工期、定责任人。二是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软、硬件的采购事宜。三是向住建部和省住建厅上报分中心银行结算数据应用系统上线测试申请及测试方案。四是申请通过采购商,采购双贯标软、硬件。五是召开与建行的座谈会,就架设金融结算专线及测试事宜进行协调沟通。六是组织分中心及建行相关人员,参加一新8.0版公积金管理系统功能演示会。七是研究确定分中心双贯标设备需求计划并上报市中心统一采购。八是组织分中心相关人员赴蚌埠市公积金中心调研双贯标相关事宜。九是向住建部申报银行结算系统测试。十是将公积金软件升级到8.0版;十一是对历史数据进行迁移。十二是做好上线申请、测试工作。2017年8月4日,分中心的双贯标工作圆满通过了住建部、省厅组成的专家组的联合验收,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高度赞扬。

通过双贯标工作,分中心完善了住房公积金相关基础信息,取消了归集银行个人公积金账户,实现公积金中心一套账,提取业务实现实时直联结算,部分单位公积金缴存实现了系统直联托收;内部资金调度及委贷资金划拨均实时直联结算,同时优化了相关业务流程和核算步骤,简化了与受托银行间的环节及会计核算相关附件,提高了分中心住房公积金系统信息化水平,提升了分中心资金管控能力和服务效率。

(二)做好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

根据住建部及省住建厅要求,公积金综合服务平台包括12329热线、12329短信、门户网站、网上大厅、自助终端、手机APP、微信、微博八项内容。2017年年底前完成。

该项工作目前进展顺利。需求已报淮南市财政局,申请采购。微信公众号已申请成功。近期将完成招投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争取在12月底完成。

第9篇:信息化工作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

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大力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水利建设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做好防汛抗灾等工作的必然要求。

1 水利部门开展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铜山源水库把水利信息化作为持续发展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出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工作要求,这对进一步做好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水利信息化是提高防汛抗灾决策水平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等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为此,国家水利部门确定了调整治水思路、转变治水方针的原则。新形势下,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把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离不开信息化网络的建设。

1.2 水利信息化是转变水利部门工作职能的需要。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效率,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有利于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有利于服务社会,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和监督水利工作。

1.3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行业之间资源共享的需要。

充分利用行业内部和相关部门的资源和设施,整合资源,通过建立覆盖全省乃至全国的水利业务网络平台、数据中心等,实现通资源、数据资源和业务应用资源的高度共享。对于加强信息安全工作,全面保障信息网络、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的安全和可靠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当前,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铜山源水库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开展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对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规划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越高,为单位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效益就会越大。但就目前来说,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建立信息化建设的明确目标,信息化的功效还仅仅停留在表层,往往是针对某单一的需求开发系统,在功能性、扩展性、兼容性上都做得不够,缺乏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总体控制,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不时出现,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又造成系统名目过多需要整合等新问题。

2.2 信息化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水利信息化是一门专业技术知识强的学科,对技术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但受人员、编制、知识结构、经费使用等问题影响,目前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滞后、培训不到位、培训与实际工作脱节,导致培训的用不上,懂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才仍缺乏,绝大多数工作人员还没有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从应用能力上看,工作人员仅仅满足日常录入、查询等简单功能,对业务系统许多便捷功能不够熟悉,由于缺少复合型人才,造成了网管员队伍无法满足业务工作需求的现状。

2.3 开发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水利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滞后,信息系统集成不够,各种信息资源和数据不能互通有无,公共的传输平台覆盖面窄;技术水平较低,个别网站建设有章不循,网页栏目设计不合理、制作不规范、信息更新不及时,内容陈旧等问题依然存在;应用层次较低,尚未形成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共享和网上协同办公,一些管理软件只能单机应用,未能实现网络化管理,影响了全局的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

3 对做好单位信息化网络管理工作的思考

作为单位的一名信息化网络管理员,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掌握网络管理相关的硬件及软件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网络管理的实战经验。

3.1 明确岗位职责,找准工作定位。做好单位信息网络管理工作,必须要认清自身角色,找准自身定位,结合水利信息化网络管理工作来说,网络管理员一是要当好信息化网络的建设者。网络建设主要包括网络发展规划、组建局域网、新建或升级网络设备。在本单位局域网络建设之初,网络管理员要当好规划师,搞好网络发展规划,为后续的网络管理维护打好基础。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备份重要的图纸资料,以便日后能够快速、准确地维护升级。二是要当好信息网络的服务员。为确保本单位网络的正常运行,管理员要根据不同的网络、不同目的而有所区别,包括软硬件资源提供服务,主要是做好远程登录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设置、资源共享服务等工作。三是要当好信息网络的维护员。网络的日常维护主要包括网络故障检测、设备的维修保养、软件系统的更新升级以及制作维护日志,对增加、修改的结点要进行标注等。要重点做好机房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关键设备的检查保养。

3.2 增强责任意识,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一要做好网络设备管理。主要是对路由器、交换机、物理防火墙、服务器、工作站及线路的管理,对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进行书面和电子文档的归档存储。这项工作是网络管理中的重点,因此,网管员要熟悉网络中的每一种设备,了解每种设备的品牌型号,明确它们的性能、作用以及基本设置维护方法,知道网络在物理上的连接、终端之间的互访,正确处理速率与带宽的差别等情况。二是要做好服务器管理。服务器相当于网络中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的特殊的计算机,它将与其相连的一些硬件设置提供给网络上的客户共享,也能为网络用户提供集中计算、信息及数据管理等服务。网管员要针对单位实际,仔细进行规划,力争达到用最小、最经济的配置来满足单位网络运行的要求。三是要做好网络资源管理。对网络资源中的硬盘资源、域名资源、IP地址资源、病毒库升级包等切实做好,为网络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四要做好计算机用户管理工作。认真做好用户的添加、删除及授限、分配用户等工作。并实时关注用户群体,在人员离岗、调职时及时变更用户及权限,保证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五要做好备份管理。管理员要有应对突发网络崩溃等故障的准备,提前制定详细的备份计划,切实做好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设备的信息资源备份工作。一旦发生网络问题,就可以利用备份数据进行快速恢复,把损失降到最低。

3.3 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给信息化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人才是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因此,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认真学习信息化相关业务技术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运用网络管理相关硬件及软件技能,是成为优秀网络管理员的必然要求。一是要熟悉了解单位网络架构情况。对主网络架构、子网划分、IP地址划分等情况了然于胸,对网络硬件、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功能及性能及整个网络的运行状态成竹在胸。二是要认真学习硬件方面的知识。管理网络最基本的是要接触各种硬件,因此,网管员除了要熟悉计算机的各种型号配置,还要了解网络硬件设备的相关知识,具有排除网络设备各种故障的方法和本领。要能熟悉掌握服务器、交换机、传输介质、路由器、物理防火墙等网络设备的技术参数及使用方法。三是要认真学习软件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服务器操作、数据库系统的安装及配置方法,灵活运用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技术及防火墙、杀毒软件的安装及配置方法,熟悉各种操作命令。同时,还要善于总结经验,在平时的网络维护与故障维修中,找出最便捷、最及时有效的处理故障的方法,并将长期工作的心得体会整理出来,逐渐形成适合本单位网络运行管理的方案规则,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管理水平,更好的为单位信息化建设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志英.浅谈如何做好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

[2]robinhu564.企业网管员的你应如何发展[Z].百度百科,2010,12,06.

[3]孙晓凤.浅谈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及建议[J].科技信息,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