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培养能力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第1篇: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能力;重要性

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沟通交流,初中英语教学也必须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知识,过分关注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忽略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这种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英语学习观念,直接导致了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歧向发展,忽略了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

一、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现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极少部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口语能力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有学生完全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

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大部分英语老师遵循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学生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量的英语词汇、语法规则、句子结构充斥着课堂,显得呆板而枯燥,严重缺少活跃的学习气氛,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着知识,无法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导致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很枯燥乏味,缺少兴趣,即便是课后作业,也重在写,片面地认为只有写得好才能学得好。

2.缺乏语言环境

自古以来,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的。同样是学习英语,在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与非英语国家的学习,哪种效果更明显,是不言而喻的。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中,缺乏语言环境,缺少口语练习环节,学生不敢开口,也不积极参与口语练习,时间一长,变成了“哑巴英语”,导致本应生动活泼的语言课堂,变成了枯燥乏味的默读式学习。

3.机械式的交流

课堂的口语交际活动,缺乏交流价值,只有显而易见的语法目的,例如,教师指着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学生,What’s his name?学生回答:“His name is Liu xiang.”老师又问:“Where does he study?”学生又回答:“He studies at No. 21 Middle school.”老师再问:“Is he studying English?”学生再回答:“Yes,he is. He is studying English.”这些机械式的对话不是真实语境下的对话,毫无新意,脱离了生活实际,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学生也毫无吸引力。只有贴合生活实际、符合英语文化背景、关注社会热点的话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热情,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正常开展。

二、初中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尽管当前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英语口语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中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却始终备受关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交际,加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实现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聆听世界的声音。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2.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既提升了学生词汇、词组、语法的应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读、写能力,又实现了教学的互动性,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意识

英语的学习在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中,难度最大的是“说”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不会“说”。因此,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培养“说”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应千方百计引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意识。

2.鼓励学生自信地练习口语

面对学生不敢开口的现象,表扬、鼓励以及适时肯定对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自信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表达口语过程中,势必出现语法错误、语音错误等问题,老师要不拘形式、不限方法,从鼓励的角度,培养学生开口的自信,让学生不再有羞怯心理,使之改变怕说错、怕嘲笑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习惯,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3.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

兴趣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关键,因为只有对英语交流感兴趣了,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英语老师灵活使用各种口语训练方法,包括英文电影赏析教学法、疯狂式口语练习、交际教学法等方法,也可将这些方法融合起来,以激发学生主动练习口语的积极性,在学生有了学习热情后,再创设交流语境,开展多样的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英语老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创设英语交流语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良好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探究能力的要求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学生既提出了学习知识的外在要求,又提出了培养能力和品质的内在要求,新课标对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有以下几点具体要求: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物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②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新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必须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时,还要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都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去探究发现问题。一切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所以,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的动力之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方式很多,除了实验演示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外,在讲授概念、验证定律或习题求解时,还应该考虑学生提问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适当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启发学生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时学生往往对教师还有很大的依赖性,要么提不出,要么提出一些肤浅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同时,教师还要把学生的提问作为经常性的作业来抓,在提问中学习。通过提问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觉悟,真正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并且这一情境不仅有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而且还要联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还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我们能营造出一种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思考为前提的。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关键是教师必须坚决抛弃传统的注入式而代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法是诱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认识道路前进的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教师用一小锤水平敲击放在水平面上的小球,请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学生观察的结果是小球作曲线运动,即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自然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球不一直飞出,而是一边前进、一边下落呢?学生必然会从力的角度去研究与推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水平方向不受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自由落体运动。然后教师用平抛运动演示器,演示出平抛运动的确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准确地揭示出了平抛运动的实质及研究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一定会总结出来“平抛运动”是只在重力作用下的两种运动的合成,其运动轨迹应是抛物线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应该是逐步发展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信心,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2]物理教学探讨,2005.9

[3]物理教学探讨,2006.3

第3篇: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幼儿启蒙教育 早期阅读 认知能力 思维能力

儿童依靠着语言扩展自己生活的天地,进行认知活动,学习前人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与他人进行交往。语言是一种重要的心智能力,语言教育不可忽视。孩子一出生,来到世界上就生活在一个完整的语言环境里,既有口语,又有文字,给了孩子一个全面学习母语的自然环境。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受信息和表达信息:用耳朵听话,用口说话,用眼睛阅读,用手写字。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各种感官,使儿童能够多渠道地接受信息、表达思想,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

一、早期阅读的理论

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早期阅读包括图画阅读和文字阅读。早期阅读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文字,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准备技能等。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把幼儿早期阅读要求纳入了语言教育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因此,早期阅读是幼儿语言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发展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是我们幼儿教师在新时代的研究课题,是幼儿教育改革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早期阅读的目标与要求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语言教育的总目标是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态度,培养幼儿喜爱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幼儿倾听、表达、早期阅读和前书写能力,养成幼儿语言交往的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早期阅读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早期文字阅读的能力,具体包括阅读的态度、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技能等几个方面。

1.培养幼儿对阅读有积极的态度,包括喜欢听成人讲图画书、喜欢看书,对认读汉字有兴趣。

2.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初步掌握阅读技能。具体包括:(1)了解书的结构,知道书有封皮,封皮上有书名,每页书上有页码。(2)学习拿书、翻书和看书的基本方法,知道看书时用手从前往后一页一页地翻,每页要从左到右一行一行地看。(3)能辨识图书中的人或物,能看懂每幅画的大意,讲出图书中的主要内容,培养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发展创造性思维。(4)能认读图画书中的一些常见汉字,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阅读的良好习惯,建立阅读常规。具体包括:(1)爱护图书、轻拿轻放、不撕书、不折书。(2)姿势正确地阅读图书,双脚放平、身体坐正,眼距书一尺。(3)能划指阅读。

4.培养幼儿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能力。从欣赏和朗读文学作品中学习标准、规范、优美的文学语言,掌握正确的语调和语气,学习朗读。

(二)早期阅读的实践原则

1.树立整合语言的教育观念。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不只是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而且应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是幼儿学习语言的课堂。我们要创造适合幼儿早期阅读的文字环境,不对幼儿施加任何外界压力,使他们像处于学说话那样的口语环境一样,始终处于最佳精神状态,从而引导他们完全依据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特点去认识、去接受相应的信息,自然习得认字和阅读的技能。

2.坚持正面引导,严格执行七不要。孩子自然认识了一些常见汉字后,就像插上了翅膀,可以自己阅读,自己去认识事物,由衷地感到兴奋,产生成就感:“我也认字了。”“我也会看书了。”我们坚持鼓励、鼓励、再鼓励,培养孩子自信心,严格执行七不要:不要规定识字量;不要考核、考试、比赛,不给幼儿造成压力;不要留作业;不要用讲解字形、字音、字义的方法教孩子认字,而是教他们整体认读,按照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开展;不要规定统一进度,而要根据本园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具体安排;不要枯燥无限度的反复认读,机械训练,而应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幼儿与汉字多次自然见面。

二、早期阅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婴幼儿早期阅读的可能性

1.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是协调的,但又存在着差异。左半球用语言进行思维,其以语言为基础的逻辑思维优于右半球,而右半球则用表象进行思维,再认和处理复杂知觉模型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3岁前是大脑右半球整体模式识别和自然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这就为婴幼儿早期阅读提供了生理基础。

2.婴幼儿认知与识记事物的特点与成人截然相反,他们认知事物是先整体后局部,成人是先局部后整体。婴幼儿认读文字犹如“照相”,成人认读文字犹如“画像”。婴幼儿认知特点的表现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婴幼儿的识记特点是先记忆后理解,成人是先理解后记忆。婴幼儿与生俱来的这种超强的整体模式识别能力和自然记忆(也称机械记忆)能力决定了他们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作用自然习得母语的口语与文字。

3.从汉字的特点看,每个汉字就像一幅图画,其表意性和方块形的特点最适合婴幼儿整体模式识别和自然记忆能力强的特点。

(二)婴幼儿阅读的必要性

1.早期阅读能够有效刺激大脑,促进大脑神经组织的发展。婴幼儿大脑的发育与外界环境的刺激有直接关系。外界刺激物的繁与简、刺激渠道的多与少、刺激频率的高与低都影响着婴幼儿大脑神经组织的发展。早期阅读注意文字环境的创设,注意引导婴幼儿进行有意认知和识记,客观上给婴幼儿提供了除口语和物质条件外的另一个新的刺激物,能够帮助婴幼儿在倾听学习口头语言的同时,通过听觉和视觉学习书面语言,这就增加了刺激渠道和刺激物,对促进婴幼儿大脑神经组织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2.早期阅读能促进婴幼儿思维水平的提高。婴幼儿对汉字认知的过程会逐渐发生一些变化。其变化一方面表现为认识汉字的数量不断增多,另一方面表现为认知特点的改变。随着婴幼儿认读汉字数量的增多,他们渐渐地会发现一些字形很相似,而这些字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这一发现不仅引起了他们对汉字的更大兴趣,同时,也促使他们对字形进行归类、概括,自然而然地注意到汉字的偏旁部首。

3.早期阅读能够促进口语的发展。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婴幼儿在认读汉字时复习了汉字代表的词,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词的印象。在认读汉字后用其组词或说一句话,会进一步提高婴幼儿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样日积月累,婴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会很快进步。

4.早期阅读为主动学习打开通道。识字不是学知识,文字阅读可以改变婴幼儿由被动的,完全依靠倾听口头语言、凭借成人的口语传授获取知识信息的状况,而逐渐地成为通过看书,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帮助婴幼儿开阔眼界、打开学习知识的又一通道,而这无疑地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

5.早期阅读是发展幼儿个性的条件。婴幼儿通过阅读发现新奇的现象和事物,萌发好奇心,扩宽兴趣范围,提高求知欲望,同时因“我能认字”、“我会看书”、“我会看报”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和增强自信心。

三、早期阅读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实践探讨

(一)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把阅读活动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这是指导阅读的关键。(1)小图书阅读活动幼儿对文字、书画符号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在讲述故事、诗歌时多以图画、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引起幼儿对图书的兴趣和联想,同时,还让幼儿知道老师讲的故事都是从书上学来的,书里有许多知识,激发他们阅读的愿望。(2)在与幼儿交流中,幼儿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极能打动人。实践证明,成人与幼儿共同阅读,交流各自感受,谈论情节,回答幼儿的提问,可使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能启迪思维,积累语言,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3)鼓励阅读中的操作,为幼儿主体性发展提供排图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将图片按序排列。

(二)维护幼儿良好的阅读心态

幼儿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往往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阅读环境是维护幼儿良好阅读心态、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让幼儿处在安静、明亮、优美的环境里专心阅读,并常带幼儿到阅览室看书,感受和模仿成人的阅读方式;在班级中开设图书角,让幼儿随时阅读;为幼儿提供的书籍分为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种层次,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阅读的需要。

(三)丰富阅读环境

在班上开辟图书角,添置构图新颖、颜色鲜艳、趣味性强的图书,每周保证一定时间轮流供幼儿自由选择阅读,定期进行读物更换。教室里的桌椅门窗、活动区的物品、自然角的植物、动物,都有悬挂或张贴的文字卡片,使幼儿一一对应,墙面上及阅读角把阅读活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及在生活中的常见文字,也制成卡片图文对照。关注孩子感兴趣的新闻,剪辑下来,粘贴在孩子方便看到的地方,提醒幼儿利用休息时间去看看。发展幼儿阅读能力,并以此促进幼儿社会发展,扩大知识面。

(四)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第4篇: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1让幼儿在交往中产生主动性,使其敢说、想说。

实际上,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主动构建的。幼儿园语言教育若刻意对幼儿语音、词汇和造句语法进行简单训练,是不符合幼儿语言教育的特点,违背了语言的本质功能——交往功能。幼儿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在与他人交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要使幼儿对语言的运用具有主动性,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敢说、想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

1.1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使幼儿有话敢说。

1.1.1教师和家长为幼儿创造轻松无压力的语音环境。轻松无压力的语音环境是调动幼儿说的内部动机的必要条件,它体现了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和关系的平等。体现了对幼儿人格的尊重,它促进可幼儿积极性的发挥。为此,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尊重他们,并为他们创造自主表达与自由发挥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有话愿说,有话敢说,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在此条件下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

1.1.2成人的平等介入。成人的平等参与和良好态度,是调动幼儿有话愿说,有话敢说的外部因素。教师经常参与幼儿间平等对话,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幼儿的关爱,增强老师与幼儿相互间的感情联系,激发和强化幼儿说的愿望。教师在参与中应是一位沟通者,并将这种沟通建立在幼儿的生活上,使幼儿对谈话内容有胜任感与控制感。同时,教师还应是一位倾听者,在倾听中了解幼儿,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与适当的指导。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成就感和价值感。教师在参与中应注意与幼儿的互动,使幼儿学会表达,学会围绕话题交谈,积累相互对话的经验,提高语言能力。

1.1.3“敢说先于正确”。老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尊重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心理需要,选择适当的谈话内容、方式、场合,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鼓励他们每一次的表达,使其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当幼儿词不达意,语句不完整时,教师不要急于或刻意加以纠正,以免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另外,教师的负反馈会给幼儿以挫折感,压抑感,从而失去说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敢说先于正确”,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是幼儿走向正确表达的前提。同时,幼儿说话的态度会使幼儿在敢说、爱说中获得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人。

1.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丰富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教师应该注意让幼儿在做中说、做后说,为他们组织多种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选择、扮演角色的体验,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多听多看,到社会中去多接触事物,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

同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与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将视觉、听觉的信息主观感受及愿望形成语言表达出来,为幼儿想说、爱说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幼儿说的兴趣,满足幼儿说的需求,提高幼儿说的能力。

2创造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温暖的、最重要的、最安全的、最自由的、快乐的港湾。家庭成员的讲话水平及语言表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语言水平的发展。因此作为家长,在家里应尽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家庭中幼儿的语言教育,家长树立榜样,培养幼儿兴趣。

3—4岁幼儿正是语言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刻。这时,对幼儿进行普通话教育与培养,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家长以身作则,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乐于讲普通话。特别围绕在孩子身边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音特点,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乐于讲,并时时要求他使用普通话。从小培养孩子说普通话的兴趣。同时家长应用规范语言跟孩子进行交流。

2.2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激发幼儿说的愿望。

双休日,家长带孩子去公园、书店、游乐园等,充分利用周围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在玩的过程中让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其他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等进行交流,有时也让幼儿与小动物、植物讲话。这样,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内心在想什么。孩子大脑中有了内容自然回流露出想说的欲望。这样就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2.3睡前讲故事。

睡前讲故事对孩子来说是最温馨的事了。孩子听着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种享受,而且受到了语言的熏陶。此时家长运用适当的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让孩子通过说来表达对故事人物的看法。从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让幼儿接受语言信息。

孩子接受能力、模仿能力强。有时看过一次广告也能流利说出广告词。这充分体现了幼儿想学语言的欲望。因此,选择一些合适的电视节目让幼儿欣赏对孩子语言发展是很好的。特别是孩子喜欢的动画片等。家长也可以选择带配乐的优美儿童诗。时间长了幼儿自然会跟着读。同时也可以利用录音机、影碟机等手段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接受语言。

3.幼儿园的语言教育。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一个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也就是说,教师应注意调动幼儿说的积极性。教师与幼儿建立良好关系,使幼儿有什么说什么,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来给幼儿创造语言环境。

3.1学会倾听和阅读是培育小班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部分。

针对这个特点我开展了以下活动。

3.1.1利用晨间、饭前来开展语言活动。如:“谁来做我的录音机?”让幼儿简单地复述老师所讲的内容,模仿老师的语言、声调、速度等,以此引发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在游戏中纠正幼儿的发音。

3.1.2正规的语言活动,即采用课题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开展语言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帮助幼儿在倾听、表达、欣赏和早期阅读等四个方面来发展。本期,我着重在早期阅读中培育幼儿。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早期阅读就是认识汉字和看书。其实,在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是帮助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提高语言文字敏感性,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开展早期阅读,首先要选择适合小班年龄特点的图书,要为他们提供生动有趣和他们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在帮助幼儿建立阅读习惯时,我认为要让幼儿带着目的,也就是要带着问题去看书,以帮助孩子克服乱翻书的习惯。

第一步,教会孩子认识封面、封底。学习从前往后一页一页地翻,看的时候可用手指着,一样样地说。看完后把书合起来,并把封面向上放好。

第二步,引导孩子有目的地看书的某一页。老师要先翻到那一页,一开始,可用语言描述加以提示,逐渐让孩子独立看。

第三步,逐渐培养幼儿自己讲述画面内容。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讲给朋友老师听。

3.2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各种环节,进行随机教育。

3.2.1户外游戏中的语言教育。

在户外游戏时让幼儿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比如:“今天做了什么游戏?”,谈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说户外玩具的名称,等等。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自由大胆的讲述出自己的游戏感受。在过程中,我就发现,我班幼儿说话欲望都很强烈,连我班年龄最小,语言水平发展较弱的小朋友也会不停地说:“这是羊角球……大皮球……大树、草地。”等。

3.2.2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给予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纲要》别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及幼儿间的个别交流都很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造适当的条件,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发展指导。同时,教师也要给有语言障碍的幼儿特别的关注。例如:就本班而言。幼儿语言水平差异很大。有些儿语言成人化、语言连贯、表达清楚、用词丰富。针对这样的幼儿我们对其的要求更高一些。而对于个别语言能力较差的幼儿,我们从发音开始慢慢促进他从字到词,再到句,环环进步。实践证明我们的方法是有效的。幼儿的进步明显。

3.2.3注重创造多样化、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近年来,幼儿园教师采用讲述活动、谈话活动、听说游戏、早期阅读和文字活动等形式,为幼儿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环境。但这些只有和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语言教育充满生命和活力。

第5篇: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1.创新对该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1.1 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要求,首当其冲的要建立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人类历史文化组成部分。承载着很高的文化价值。;数学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门语言,培养理性的思维,用数字符号组成的一种语言表达方法。数学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途径。使学生已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逻辑推理,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是不容忽视的。

1.2 数学与应用数学在教育中有着积极长远的意义。

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逻辑和定量思维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有利学生形成数学的思想模式。严格的数学素质,学生将在量的洞察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和方法。因此,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2.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

2.1 树立前卫先进的教学理念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更加是一个工程。凭借着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完成这项任重道远的任务。传统教育方式和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束缚。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被规律,经验,遏制了自己思考能力的发挥。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学与应用数学创新能力,我们要打破枷锁,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医培养创新能力为优先的教学理念。

2.2 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的创新在高等教育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骨干力量具备创新的精神,人勇于探索和勤于实践,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2.3围绕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

2.3.1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要有所突破。出台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相结合,有必要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全方面现代化人才,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方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创新人才成长的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具体操作:

首先,加大课程的选修范围,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课程门类。

其次,在高校受教育期间。增设文化素质相关的选修课程,为学生的日后的创新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实施的主辅修学习系统,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四,培训计划,实施的第二类课程文化和课余训练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3.2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为建设创新型教学内容体系,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反映时代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全面性。有意识的学生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的看法,并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

其次,运用年先进的教学方法,告别粉笔的摆书。建立已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学到了知识。

2.3.3 组织形式的概念在教育,培训的目标要实现一个特定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以及评价工作的激励机制的运动机制。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组合,这种模式的培养,使学生的创造力的提升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

2.4 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制度,以保障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评价,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练习的实践能力纳入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和评价。激励机制,一方面,教师和骨干的激励机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相应的回报,他们的创新。

第6篇: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

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的一般能力,包括对数学问题的质疑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对数学问题猜测的能力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的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在这一块的几点看法:

一、解读教材中培养创新

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二、新的学习方式构建中培养创新

自主学习与创新。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合作探究与创新。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研究性学习与创新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直接的,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四、教法中体现创新

1.例题的选择与变化

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要善于设计例题的变化,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去发现数学中的真理,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例题变化,例题的解答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2.技巧性的设问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注重问题的来源和选择。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比如国际象棋的计算问题,从而发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讲究问题呈现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注重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地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教师要真正实现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新课标理念。数学教学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通过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让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审视数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

五、积极评价中鼓励创新

第7篇: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动手能力;畜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78-02

畜牧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环节。畜牧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动手能力是反映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实际运作过程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不仅仅反映对有形事件的操作水平,同时也体现在对无形事件的操作技能上。从广义的角度上讲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等同的,因此可以说动手能力是思维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于理论教学,更依赖于实践教学,生产实践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课堂,因此生产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大学生动手能力在目前畜牧教学中的现状

本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实验、养牛生产实习、养羊生产实习、养禽生产实习、动植物标本制作、畜牧场的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等环节。各生产环节都要求理论结合实践,要求切实了解和掌握各科理论知识中的难点和重点,再结合生产实践进一步掌握该课程所要求的教学内容。目前学生的生产实践主要是以实验室教学为主,并适当结合户外生产实践,但是实验室实践时间短,又比较集中,因此学生掌握的不够透彻。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可以参与的核心技术不多,多集中在对家畜的一些日常护理、畜牧场的维护等,不能很好的将所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而对所学知识了解不够透彻等现象。

二、畜牧实践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中重理论、轻实践由来已久,然而近几年愈加严重,原因有以下几点:(1)主观因素,主要表现是理论通了实验自然没问题、理论问题解决了实践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导致最后出现很多畜牧专业课程在黑板上养羊、养牛、养鸡等,都成了纸上谈兵。(2)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客观条件上。自1999年国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了扩大内需,缓解升学就业压力,做出了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决定,高校学生在校生实际增长了4倍多,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由此给高等教育质量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愈加突出。这几年教师增加比例远远落后于学生增加的比例,多数高校的师生比大大超出国际上公认的师生比例,全国普通高校已经由1998年的11.6:1猛增到19:1,有的甚至高出20:1,由此所带来得实验教师严重不足,实验用房、实验仪器设备的缺乏是非常突出的。一位实验课老师一次可以带三个班甚至六个班,可想而知他就是再兢兢业业,也难以精益求精,由此也让一些学生钻了空子:实验报告大同小异,实验数据可以编制。在实验室久了你会经常遇到奇怪的事,刚才做实验的学生还是稀稀拉拉,老师说要点名了,不过几分钟满实验室都是学生,老师前脚走,学生随之其后,可想而知,学生不做实验或不认真做实验怎么能提高动手能力!此外,实验经费也是一个问题,每个班有几十个学生,而给每一门课所拨的实验经费有限,学生并不是人手一只实验动物,而是几个人甚至十几人一只实验动物,每一个学生动手的机会较少;到野外进行生产实践时,一是实践时间较短,二是学生到很多动物养殖基地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多是以参观或偶尔帮忙的形式参与,动手机会也比较少,这也是目前本科生动手能力较差的原因之一。

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畜牧生产教学中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新型医学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大学生就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是书本上死的知识,而不能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畜牧实践中。某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很好,但一到生产一线就体现出不会融会贯通,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诚然缺乏实践经验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从事畜牧科学的学生要在学习中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畜牧专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实践性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多种渠道来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力求扎实、过硬。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并提出毕业与上岗“零距离”的素质要求。因此,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自己多动手,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加强设计性实验及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训练,锻炼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创造型的优秀人才,是时代和社会对新时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是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潮流和趋势。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并予以高度重视。

1.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畜牧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专业,设计的面广,知识较多,一味地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如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从大学生入学时开始,选择一批优秀的、对科研工作感兴趣的同学,积极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经常性的与老师一起下基层,深入到农牧民当中,直接动手参与家畜生产;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基层农牧民的畜牧生产活动,并把很多畜牧专业课放到生产一线,有教师边实践边讲述,学生也可以一边动手参加生产实践一边聆听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一面学习理论知识,一面实践,这样的教学内容既生动又好理解,学生也不会忘记所学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很好的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程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促进人才全面发展。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一味的理论学习,纵使学生的知识面再广,如果不加以实践,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相关专业的知识竞赛、动物试验场的设计大赛、饲料标本制作大赛以及动物模型制作大赛等活动,让每一个人都参加到其中,学院也要进一步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也愿意参加这一类的竞赛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大赛能力的培养的目的。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根据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好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各种手段引导、激励学生参与动手能力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3.学生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学生在就读大学期间可以学到很多理论知识,而到了生产第一线,什么都要从基础做起,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畜牧业顾名思义是要在畜牧生产一线才能从事的行业。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从事畜牧生产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教师的科研以及学校主办的开放性实验室项目,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及理论水平,为今后参加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总之,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于理论教学,更依赖于实践教学。生产实践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课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第8篇: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教学;重要性

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的研究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据,注重数学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为中心,以探究性和综合性的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研究新课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综合化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

1 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而已,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条件。素质教育观念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是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 设置悬疑问题,培养学习思维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疑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如果一个人有了对问题质疑的思维,就说明他有了一定的进步,这样他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导入时可以设置问题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实现数学教学成效提供了保障。这样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积极地思考问题,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

3 要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课

根据活动活动课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活动活动课可分为如下课型:

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游艺、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均属这类课型。

思维训练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如简算技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列规律、图形变换、智力竞赛等。

实践应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配合数学课制作教具学具、实地测量、参观访问、办数学墙服、商店服务与数学有关的创造发明等,培养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竞赛辅导课。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山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

4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第9篇: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解题 反思能力

一、初中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初中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打好数学知识基础以及积累经验的重要阶段,而学生数学解题的反思能力可以促进其数学其他能力的发展,并且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机制,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受益。许多实践都证明,没有经过反思,学生的知识学习往往会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而著名的数学大师弗赖登塔尔也曾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心和动力”。因此,培养初中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数学解题的反思可以降低学生对于新知识点认知的呆板性。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进行解题的反思会是训练学生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一个极好方法,是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有效途径。教师培养学生对解题的策略、方法和步骤的反思,分析方法优劣,能够避免学生陷入解题的死胡同,帮助学生在转换性上进行自我调节。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更容易建构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认知。

反思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数学学习的一般性回顾和重复,又或者培养元认知意识,而是指向学生未来的活动,学会数学解题的知识、思路、方法和策略等,用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益。操作性数学学习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相对的。相较来说,操作性数学学习是被动的、相对单一的,只要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积极的,多维的,是以“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成绩,也关注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显而易见,反思性的数学学习更具有启智价值,能够让学生有更好的未来发展。

二、初中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自身而言,他们的反思意识不强,技能不高,欠缺好的反思方法,他们对于解题后的反思往往是无意识且被动的,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初中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一)利用好解题训练来引导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数学课堂的数学解题训练中,教师和学生要重视探索和发现解题过程中所需用到的公式、定理、方法,让学生能够有“再发现”的能力,继续探索和发现深层次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

一是让学生对于自己审题能力的反思,也就是让学生反思在审题过程中,自己是否有充分理解题意,弄清楚了问题的条件以及题目所需要证明的知识点。如曾经做过与其类似的问题吗?这道题目中有哪些是有用的信息?解这道题目需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对于解这道问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等等。这些提问实际上都能为学生的解题提供一个很大的帮助。

二则是相关解题方法的反思。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再进行解题方法的总结和提炼,能给学生带来更持久的记忆。解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解这道题目所使用的方法还能运用到哪些问题上面?如果改变问题的部分条件或者结论,问题的本身会不会有所改变?解答类似的题目是不是都可以利用相同的规律?

(二)利用好课堂小结来提高学生的反思兴趣

真正好的课堂,课堂结束前的小结同样重要,如果设计得当,不仅能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引起学生对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以及自我认知结构的再认知。教师要将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检验和引申本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反思兴趣,培养反思能力。在引导学生对整节课内容进行小结时,教师可以设计题目: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个知识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哪些知识点是你更感兴趣?本节课的知识还能用来解决哪些问题等等。如学习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最后提出相关题目,让学生联想是不是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只有一个唯一的解?有没有无解又或者是有无数个解的情况出现?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并做出反思,加强学生对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这样通过指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小结,让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疑问,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培养他们的反思兴趣,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最终让学生能够真正吸收数学知识。

(三)利用好课后错题总结来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

客观地说,每个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同程度上都会出现解题错误,因此,对于数学作业中所出现的题目,学生要学会分析原因,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更正后,在原本错误的地方简单地作标记,提醒自己在今后应该主要相似的问题,避免重复犯错。如在做“平行线”这堂课的作业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混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的现象,特别是在分析较复杂的图形中。此时,学生一定要回归课本,找出相关知识点和例题进行分析,学会应该从什么角度,边的位置等去观察,在根据概念去确定是哪一种角。订正后则边旁边标上分析的内容,巩固知识。又或者学生可以建立《易错习题本》,将平时在作业和考试中容易犯错的题目收集起来,为进行易错习题的反思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三、结论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反思能力很重要。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思考过程、解题过程、学习结果等的评价和反思,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深化,提高良好的思辨思维习惯,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方面的发展,终身受益,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李瑞兰; 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12年12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