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荀子语录范文

荀子语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荀子语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荀子语录

第1篇:荀子语录范文

夜半更深,万家灯火早已熄灭,唯独鲁迅的房间里,一盏绿灯发出幽幽的光,似乎要挑起太阳的重担,将这黑暗照亮、赶走。鲁迅做在书桌前,穿着那身破了又补,破了又缝的篮布夹,手里夹着根已逝一半的卷烟,在幽灯、薄烟的照看下,鲁迅的脸,是那样的憔悴,一头冲冠怒发,已是蓬头不齐。桌上摆着写了一半的小说,还有许许多多的书。“囚首垢面谈诗书”,这是鲁迅的写照。课时,有诗可作,有书可读,就算囚首,就算垢面,又如何?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的巨匠,他拿的不是笔,而是一柄刺入敌人心脏的剪刀;是一座惊醒麻木国民的警钟;是他自己的一腔热情!当初他弃医从文,是因为他知道,人生最苦痛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所以他沿着他的梦想一路执着地走下去——写些看上去既没有什么价值,又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修养,让别人觉得好像在写没有意义的逗人发笑的材料。但当他说出:“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是,一切都明了。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是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不必以为什么不幸的,所以我们第一要著,是在于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他就开始了囚首、垢面的生活。但虽然囚首,虽然垢面,但他的心,仍是清水一滴,在愈显物质化的世界里,那滴清水中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令这滴水始终清?牛?贾沾棵溃?贾障吹幼藕罄凑叩男摹

我似乎在顷刻间明白,那一句句可笑的话语,正是国人那无知的信,而鲁迅,他却当局者清。字里行间的那一股忧虑,生辉妙笔的那一份悲凉,惊醒着世人,也惊醒着后人。

桌上怀表正指3点,鲁迅仍在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第2篇:荀子语录范文

对“雌性”(母性)的张扬向来是著名旅美女作家严歌苓的独特审美趋向:从女兵、女“知青”到女农民、女性移民,再到保姆、风尘女子、女遗孤……她在作品中曾塑造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或凄惨,或传奇,但大都体现出某种“悲剧精神”,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体人生与社会环境的悲剧冲突;在苦难中抗争的悲剧人物;荒诞离奇的悲剧风格;悲剧中的生命哲学――怜悯与关怀。而她的《陆犯焉识》却一改擅长的女性命运书写,转而将目光投诸男性人物,将知识分子的命运铺展在20世纪中国历史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进而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广度和高度。

小说讲述的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公子型”的陆焉识,在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没有爱情的他很快出国留学,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日子。回国后的他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涯,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

悲剧从陆焉识因出身以及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入狱开始。20世纪50年代,在历次“运动”中,他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荒草大漠上改造了20年。精神的匮乏、环境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刑期满后,他和冯婉喻终于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他却发现岁月早已彻底改变了生活,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终成“庸俗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身为“大龄剩女”的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冯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世事纠缠到极点,世代失落不断叠加,余下的绝望又该如何化解。而此处,不再有情绪充沛的文字架设,故事戛然而止,显然这不是童话的模式。

“知识分子的自由何在”,或者说“知识分子如何得以自由”,这些在中国语境下产生的话题,谈起来不单沉重,而且令人伤感,甚至可能永远没有最佳答案。《陆犯焉识》既涉及一个关于知识分子自由的探讨,也涉及对多层次人生命运转折的关注。陆焉识一辈子的挣扎和渴望都在围绕“自由”展开:被安排的婚姻,他是不自由的;家族把他变成了“家里独撑门面的男人”――“一个无形的桎梏”,也是不自由的;后来到西北变成真正的犯人,“活生生的桎梏”,更是不自由的;回到上海的自由世界,与儿女们的种种纠结和无奈,发现实际上一点也不自由……为了坚持自由,他与时代、环境和现实百般周旋,但却并未磨合出一条“双方皆欢”的结局。曾经的风光、曾经的爱人、曾经的位置、未知的苦难以及世俗的眼光最后都再次将他判了“无期”……人性深层的悲哀跃然纸上。

与此同时,贯穿全书的陆焉识的3个名号:一是“老陆”,二是“278”编号,三是“老几”。不同称呼不断转换的背后,事实上也隐含着陆焉识不同的人生命运转折,成为他对自由热切向往的隐喻。

第3篇:荀子语录范文

日期

2020.5.18

地点

办公室

主题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四

参加人员

全体教师

过程摘要

校长发言:5. 标点符号的位置

5.1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2 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後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3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5.4 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6. 直行文稿与横行文稿使用标点符号的不同

6.1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放在字下偏右。

6.2 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间隔号放在字下居中。

6.3 引号改用双引号“『”和单引号“「”。

6.4 着重号标在字的右侧,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左侧。

第4篇:荀子语录范文

关键词:石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对策;探讨

实践证明,要想在新时期下的经济形势实现良好地发展,不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行不通的。对石化企业而言同样适用,随着石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大,且行业竞争已从最初的硬件比拼上升至人才与管理的软文化竞争,因而传统的硬件优势已然无法推动石化企业新时期下的发展。对此,石化企业应当顺应时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自身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下文,笔者将谈一谈石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思路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对策。

一、当前石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思路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正确认识

随着石化企业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其对人力资源培训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自身的培训力度。然而这与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相比,仍然显得不足。笔者认为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石化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正确认识,这不仅表现在部分企业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认为人力资源培训只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不愿做过多投入,从而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只有简单的培训。与此同时,部分企业还存在着人力资源培训是为人做嫁衣、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这种错误认识,如此一来必然导致石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得不到应有的投入,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不健全

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不健全也是当前石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思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企业更多注重的是职工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而缺乏诸如企业文化、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等思想文化内容的培训。这样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虽说能够有效地提升职工的岗位工作效率,但由于缺乏思想工作的建设,极易导致石化企业人才发展的不全面,从而严重的影响队伍素质的快速提升。此外,在对职工岗位知识技能的培训中,部分企业还存在着没有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如此一来便导致了企业在投入相应的资金后,无法获得良好的岗位知识技能的培训效果。

(三)缺乏有效的培训评价与奖惩机制

要想实现良好的石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有效的培训评价与奖惩机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当前石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中恰恰是缺乏这两方面的机制。以培训评价机制来说,一旦企业没有该机制便会导致其无法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估,进而使得石化企业不能确定培训是否真的有效果。其次,石化企业没有就培训制定出相应的培训奖惩机制,在没有将培训效果的奖惩与职工晋级加薪、职业发展等联系在一起时,便会导致他们缺乏对培训的重视以及积极主动,如此一来将会致使培训缺乏动力变得可有可无。

二、改善石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思路的对策

(一)加强石化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视

要想改善缺乏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管理层做起,因为只要当他们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方能更好的重视起培训工作。对此,企业的培训应当先从管理层入手,组织参与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使其通过培训转变观念,在学习到专业管理技能的情况下,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重视起来。对于人才流动,管理者应当充分理解“人玩高处走”的道理,并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重点是采取怎么样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对此,可以通过签订《培训服务协议书》规范员工培训后在企业的服务年限,把培训的投资通过学员服务期的服务回收回来;此外还可以通过薪酬奖励与职务提升相结合的措施将优秀的人才留住。

(二)构建起健全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首先,石化企业应当转变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只注重知识技能培训的局面,必须将企业文化、思想观念以及职工价值观等内容加入到培训体系中去,从构建起职工岗位知识技能与思想文化培训相结合的健全的人力资源培训。其次,通过科学的岗位能力模型分析,制定出针对不同岗位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应当将岗位知识技能与思想文化一起纳入其中,从而使得石化企业能够实现职工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的培训目的,以此为推动石化企业良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与奖惩机制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障石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成效,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与奖惩机制至关重要。首先,在培训评价机制的建立中,要严格根据所制定的培训方案内容细分出相应的培训效果评价指标,并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考核,从而有效地检查与评估培训活动是否达到成效。其次,在培训奖惩机制的建立中,石化企业除了将培训评价机制作为奖惩评定的依据外,还需将职工的绩效、职务晋升等与培训绩效相结合,如此一来使得奖惩机制不但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机制变得客观公正,同时与职工个人利益相挂钩更能调动其对培训内容重视以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第5篇:荀子语录范文

有可能是猴子―目前,俄罗斯科学家正在抓紧训练四只“猕猴宇航员”,希望这四个小家伙能够在2017年登陆火星,成为火星上的第一批殖民者。

现在,这四只猕猴被饲养在一个特殊养殖场,由专人照顾着。每天,来自俄罗斯科学院的专家都会对它们进行3个小时的飞船操纵杆训练和简单的数学训练。当然,小家伙们都非常聪明,学习能力非常强。

飞往火星的路程非常漫长,不过,猕猴的寿命一般为25年左右,因此科学家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对它们的训练,让它们成功完成飞行。

扫描金字塔

金字塔究竟是谁建立的?里面还隐藏着哪些秘密?

最近,来自埃及、法国、加拿大和日本的建筑学家和科学家正在计划采用最新科技设备,对金字塔进行扫描,希望能揭晓更多秘密。

这项计划将对4个著名古埃及法老遗迹内部的隐藏密室进行扫描,包括吉萨地区两座金字塔和代赫舒尔地区两座金字塔。红外热成像仪、带有激光器的3D扫描仪和宇宙射线探测仪将派上用场。

位于吉萨地区的胡夫金字塔是所有埃及金字塔中最高的,建于公元前2575-2465年,由第四王朝斯奈夫鲁的儿子建造的,考夫拉金字塔则是由胡夫的儿子建造的。位于代赫舒尔地区的两座金字塔都是由斯奈夫鲁建造的。

1千年前曾出现极端太阳风暴可摧毁全球电网

太阳的能量有多大?仅仅是太阳喷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太阳风,就可能一次性摧毁全球电网。

这不是耸人听闻。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树木年轮证实:1千年前曾经出现过这种可怕的太阳风暴,而不远的将来,依然可能出现这种令人恐惧的风暴。

我们知道,太阳风暴闯入地球大气层时,将与地球磁场发生交互反应,在极地区域产生美丽的北极光和南极光现象。

超级太阳风暴每200年发生一次,上一次发生于1859年。科学家指出,未来如果出现超级太阳风暴将瘫痪通讯网络,其中包括GPS和手机网络。到那时,飞行员和船员只好通过传统导航方式驾驶飞机和轮船了。

太阳风暴很可怕,但它常常以美丽的外表出现在地球:当它闯入地球大气层时,将与地球磁场发生交互反应,在极地区域产生绚丽多姿的极光现象。

1000年后人类外表什么样?

1000年后人类什么样儿?

科学家们做出了大胆预测:1000年后的人类将变成半人半机器的“怪兽”,眼睛赤红,还可能拥有科幻电影中描述的“超能力”。

人类怎么会变成这样?由于受人工智能影响,人类可能拥有半人半机器的身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人类皮肤颜色会更深,体格则更高更瘦,眼睛则会因基因突变,变成红色。人类甚至还可能拥有超能力。

比如,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纳米机器人可能会被植入我们的身体,以增强各种能力:想拥有海量知识吗?在大脑中嵌入一颗芯片吧,整个图书馆都装到脑子里了。

到那时,全球变暖将使地球变得非常炎热,那么人类颜色将会更深。而婴儿设计将可能使未来的人越来越聪明、漂亮、健壮。

但也有不好的猜想:很多动植物灭绝将使地球缺少生物多样性,这可能催发各种新疾病,重创人类。

泡沫也能做心脏?美科学家

研制出泡沫人工心脏

心脏是我们身体里重要的组织,没有了心,我们也就死了。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造心”出现,为心脏病患者带去福音。目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研 制出一种泡沫人工心脏,无论在形状和功能上,这种人造心都比较接近真实的心脏。

如果这个泡沫心脏能够获得成功,那么泡沫材质将会更多地应用到软性机器人工程学和

修复学等领域。

火星上如何居住?

假如人类真的到达火星,那么在恶劣的火星环境如何生存呢?

由于火星表面的温度只有-50°C,所以火星居民首先要让大气升温。火星气候变暖后,火星地表的冻土会融化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加速温室效应,直到大气平均温度达到32°C。

第6篇:荀子语录范文

1 汽包壁温差产生的机理

1.1 锅炉上水'>锅炉上水时汽包产生的温差

当锅炉上水'>锅炉上水时,来自除氧器的给水经给水泵首先进入 管壁较薄的省煤器、水冷壁及集中下降管,最后进入汽包 。因此,管 壁首先被加热,而且温度上升较快,而汽包不但壁厚而且又是最后接触水,则加热温度上升 就比较慢。当水进入汽包时,总是先与汽包下壁接触,故汽包水位以下壁温首先上升,造成汽包下部壁温高于上部壁温。另外,一定温度的给水进入汽包后,内壁温 度随之升高,因汽包壁较厚,外部与环境接触,外表面温度上升的速度较内壁温升慢,从而形成了内外壁的温差。

1.2 锅炉升压过程中汽包产生的壁温差

升压初期,锅炉点火后投入炉内的燃料量很少,火焰在炉内的充满程度差,水冷壁受热不均,工质吸热量少,且在压力低时,工质的汽化潜热大,这时产生的蒸汽 量很少,蒸发区内的自然循环尚不正常,汽包内的水流动很慢或局部停滞,对汽包壁的放热系数很小,所以汽包下壁温升小。汽包上壁与饱和蒸汽接触,当压力升高 时,饱和蒸汽遇到较冷的汽包壁便发生凝结放热,由于蒸汽凝结时的放热系数要比汽包下半部水的放热系数大几倍,上壁温度很快达到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使汽 包上壁温度大于下壁温度。另外,汽包升压速度越快,饱和温度升高也越快,产生的温差就越大。这样由最初上水时上部壁温低于下部很快变为高于下部壁温,因而 形成了汽包壁温上部高,下部低的壁温差。

1.3 在停炉冷却过程中汽包产生的壁温差

在停炉过程中,锅炉进入降压和冷却阶段,汽 包主要靠内部工质进行冷却,由于汽包内炉水压力及对应的饱和温度逐渐下降,汽包下壁对炉水放热,使汽包壁很快冷却,而汽包上壁与蒸汽接触,在降压过程中放 热系数较低,金属冷却缓慢,所以出现上部壁温大于下部壁温,造成温差。如降压速度越快,则温差越大,特别是当压力降到低值时,将出现较大的温差。

2 汽包壁温差将导致汽包产生强大的热应力

根据应力计算公式,上下温差越大,则应力也越大。

汽包上 部壁温的升高使得上壁金属欲伸长而被下部限制,因而受到轴向压应力,下部金属则受到轴向拉应力。这样将会使汽包趋向于拱背状的变形。过大壁温差的产生,将会导致汽包的热应力增大,进而导致汽包受到损伤,减少汽包的使用寿命。

3 控制及预防汽包壁温差的措施

3.1 严格按要求控制上水温度和上水速度一般规定上水时间夏季不少于2 h,冬季不少于4 h。若上水温度与汽包壁温差小于40℃时,可适当加快上水速度。

3.2 点火初期严格控制升温升压速度

一般规定汽包内饱和温度的温升速度不超过1~1.5℃。在升压过程中,若发现汽包温差过大时,首先应减慢升压速度或暂停升压,同时可适当开启对空排汽以 加大排汽量,或及时将旁路系统投运以增加通汽量等办法加以控制。另外,应 加强燃烧调整以尽量保证热负荷均匀,尽可能地提高给水温度,维持汽包水位在较高 的水平。采用水 冷壁下联箱定期或连续放水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促进水循环,还可以使受热面受热均匀,减少汽包壁温差。 3.3 停炉后严格控制降温降压速度

在锅炉停炉后,一般采用闷炉的方法使锅炉自然冷却,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取加速冷却的方法。根据运行经验,在停炉冷却的末期,尤其是在带压放水后,壁温差有时高达80℃以上,这对锅炉汽包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3.3.1 避免锅炉急剧冷却

当锅炉停炉并经充分通风(一般需10 min)将受热面吹扫干净后,应立即将锅炉风道的风门、烟气档板、送引风机出入口档板、人孔门和检查孔全部关闭。

3.3.2 尽量维持汽包在高水位运行

当锅炉汽包水位低至-50 mm时,必须向锅炉上水'>锅炉上水,直上至锅炉汽包的最高水位(即就地水位计最上面的一个监视孔或略高一些)。

3.3.3 提高给水温度

锅炉停炉后,由于炉内温度、炉水温度仍然很高,在锅炉上水'>锅炉上水时应将除氧器加热装置继续投入,如果辅汽压力允许,应尽量提高给水温度,减少水温与汽包壁的温差。

3.3.4 紧急冷却可采取锅炉换水的方法以降低汽包壁温差

在事故抢修时,为使壁温差在规定范围(50℃)内,可采取换水的方法加快冷却速度。即在保持汽包高水位的情况下,尽量保持较高的给水温度(100℃以上),并在向锅炉上水'>锅炉上水的同时,适当开启锅炉下联箱放水,利用适当的换水量,使锅炉不断得到冷却。

3.3.5 尽量避免采用带压放水的方法对锅炉进行烘干防腐

在机组热备用时,可采用间断升火保持压力法对锅炉进行保护。在正常停炉时,可采用充氮法对锅炉进行保养。另外,可考虑当锅炉压力降至0.2 MPa时再进行放水。为达到对锅炉保护的目的,可对热风系统进行改造,将邻炉的热风引到锅炉的烟气再循环管道中,在放水后,立即将邻炉的热风引进放水的炉 中,补充由于低压力放水时锅炉烘干所需储热量的不足,这样就达到了对停用炉保护的目的,又防止了汽包壁温差的增大。

第7篇:荀子语录范文

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作为浙江省公司教育培训的主要基地,承担了省公司管理人员培训、生产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教育培训任务。在省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教育培训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健全了教育培训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培训环境的建设(如500千伏模拟线路的建成等),这些都对培训教学质量的提升、培训项目的开发有较大帮助。但随着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省公司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培训中心要发展的压力也日显突出,现有的师资队伍在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实践经验、科技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制约培训中心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培训中心要发展,就必须重视培训中心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一、适应形势,加快从学历型教师到培训师的角色转变

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是由两所电力职工大学、一所电力中专、两所技工学校合并而成,有着浓厚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工学历继续再教育背景。随着培训对象的改变,培训中心教师应尽快从一个学历教育型教师转变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培训师。

1.学历型教师与企业培训师的区别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但指出了传统学历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任务,也指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本关系,即传道与被传道、指导与被指导、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传统学历教育中被教授的对象更多的是未成年或者成年但未步入社会的学生,他们社会经历少,缺乏实践技能,对某一行业的了解相对较浅显。企业培训师传道的对象更多的是企业员工。参加培训的企业员工往往更加希望在培训中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角色转换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名合格的教师往往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知识能力结构,如教学能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而企业培训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其他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观念,充实新的理论与案例。

教师以自己博学、敬业、自律等良好品质感染着学生,是学生们学习、效仿的榜样,这样教师就在学生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但是这种威信往往与培训师的身份相悖,因此要当一名合格的培训师,教师必须摆脱自己权威的角色身份,抛弃教师支配、控制、指挥等倾向,代之以宽容、非支配、非指挥等倾向。

3.角色转换

教师要想顺利转变成一名成功的企业培训师,需要虚心接纳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参加企业培训师的相关培训课程,掌握企业培训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把握企业培训的发展方向,研究企业的相关政策法规。

二、培训中心现有师资队伍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的现状

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承担着浙江省公司90%以上的培训教学任务。师资队伍平均年龄偏大,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后续补充明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浙江省公司各种培训的需求,具有一定生产、科研、管理经历,能胜任岗位培训的“双师型”教师少。缺乏在企业各个领域中具有权威性的教师,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了解不多。

2.现有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专职培训师存在的问题:一是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有待优化。二是对培训师参加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知识结构欠缺。三是培训师主动深入生产一线的积极性不高。

(2)兼职培训师存在的问题:一是在兼职教师选用的资格审核、教学能力、专业背景等方面没有严格把关,对所聘请教师能力评估流于形式,公正的选用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二是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虽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授课技巧的运用上、课程设计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三、培训师队伍的建设途径

1.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知识储备

让每一位培训师都认识到形势的紧迫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对培训效果的期望值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培训形式的丰富多彩,培训内容的不断拓展深化,都要求企业培训师们及时更新、吸纳、转移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与新信息。

2.明确培训师的培养方向

按照专职培训师职业能力标准要求,开展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能力、现代培训技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师徒“传、帮、带”,到生产一线实践,项目建设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培训师的培训教学水平。

3.完善培训师进修制度

要在制度上保证培训师定期到科研院所培训进修,到生产一线单位实习,从而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只有深入到基层单位,培训师才能感受和查找自身的不足,才能了解培训对象的状况和培训需求,才能开发新的培训项目,从而形成科学合理并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法。

4.引导培训师接触并学习先进的培训方法

在师资培训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育培训思想、内容及方法,并结合实际加以改进和吸收,使之转变为适应本系统培训需求的好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5.兼职培训师队伍的建设

由于浙江省公司培训任务的增加,目前专职培训师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这就需要聘用一线专家及人才作补充。鉴于这些专家、人才难以长期脱离生产岗位,必须创新聘用方式,建立灵活的聘用制度,设立专家人才信息库。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6.帮助培训师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

设立专职培训师不同级别的任职资格。将专职培训师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培训师以及助理培训师一共六个级别,将培训师的自身素质、培训效果、科研能力、项目开发能力等与其职级挂钩,每两年重新评定一次。这样就能在激励和帮助专职培训师成长的同时,给予其一定的淘汰压力,从而形成激励与约束并存的机制。如何引导培训师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是关系到培训中心是否有竞争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如果作为培训工作执行者的培训师都失去了进取向上的动力,那么培训中心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鼓励和帮助培训师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为培训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四、加强培训师队伍的管理措施

1.加强培训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增强培训师从事职业教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他们将提高职业态度和业务能力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营造培训中心浓厚的学术氛围,创造一个适合培训师们成长的良好环境,让每一位培训师都感受到培训师职业的崇高性。另外,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要坚决予以抵制(如吃喝风、金钱崇拜等)。培训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是衡量培训师队伍优劣的唯一标准。师德教育应放在首位,提高培训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加强培训师的考核管理

对于企业培训师进行考核管理,是保证建立高素质企业培训师队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企业培训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提高培训师的责任心。考核体系的建立一定要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同时也要可操作性强,尤其是要特别明确考核过程的主体是学员,可适当增加他们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比例。培训师的考核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听课制度。建立听课制度,可以最为直接地了解培训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了解培训师的语言运用情况;课堂组织能力以及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其次,学员意见反馈信息的建立。通过对教学反馈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发现学员对培训师教学方面具有普遍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意见和建议以适当的形式反馈给任课培训师,使其了解自己的教学反映,并作出相应调整。通过信息反馈,可以了解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帮助培训师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最后,通过对培训师的考核,对每一位培训师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薪酬发放的方式,对培训师的工作作出相应评价。

五、结束语

培训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训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更新培训理念,坚持更新培训管理机制,坚持更新培训项目,培训师队伍才能有质的飞跃;才能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才能开发新的培训项目;才能建设成为一流的培训中心;才能更好地为省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

第8篇:荀子语录范文

关键词:《荀子》 参省 三省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对这句话中的“参”字的解释,向来见仁见智,争论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理解:其一,以唐代的杨注为代表,解“参”为“三”。其二,以清代俞樾为代表,他在《诸子平议》中释“参”为“参验”。唐代杨氏的注是《荀子》一书现存最早的注解,价值很高。而第二种解释也影响广泛,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者就采纳了这种观点,把“参省”注为:“参,验、检查。省,省察,反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也注释为:“参,检验。省,检查。”然据笔者分析,俞樾的说法值得商榷。

首先,上古汉语(特别在先秦)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释“参”为“检查”,与下文“省”字在意义上就显得复沓累赘了。而如果把“参省”作为同义复词或固定组合来处理,笔者检索了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发现在《荀子》之前的其它古籍中未见“参”“省”联用,之后也仅见两例:(汉)蔡邕《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臣忝自参省,资非哲人藩屏之用,器非殿邦佐君之才。”《魏书・景先传》:“晨昏参省,侧立移时。”而且,后一例的“晨昏参省”在其它典籍中或作“晓夕三省”,如司空图《观音忏文》:“且自叨窃一名,晓夕三省。”显然,“晨昏”与“晓夕”同义,“参省”是“三省”之义。可见,仅就孤例我们很难把“参省”看作同义连用的固定组合。再说,古汉语中很多单音节词同义连用,后来凝结成为固定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变成联合式的双音词,但是现代汉语中没有“参省”一词。

其次,我们来仔细审读俞樾在《诸子平议》中的解释:“‘省乎’二字,后人所加也。《荀子》原文盖作‘君子博学而日参己’。参者,验也。《史记・礼书》曰:‘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索隐》曰:‘参者,验也。’《管子・君臣篇》曰:‘若望参表。’尹注曰:‘参表,谓立表所以参验曲直。’是‘参’有参验之义。君子博学而日参验之于己,故知明而行无过也。后人不得‘参’字之义,妄据《论语》‘三省吾身’之文,增‘省乎’二字,陋矣。《大戴记・劝学篇》作‘君子博学如日参己焉’‘如’‘而’古通用,无‘省乎’二字,可据以订正。”[1]

可见,俞樾释“参”为“参验”的证据主要有两条:其一,古籍中“参”有“参验”义,并举《史记》《管子》中的实例为证。在古汉语中,“参”的确有“参验”义,《荀子》本书中,也有这样的用例,如《荀子・大略》:“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但是,对于像“参”这样有多个义项的词,我们不能在考察了诸个不同结构的辞例后,就武断认为这些用例中的“参”用的是同一个义项,我们一定要考察具体的语境。

其二,俞樾的另一关键证据是他看到在《大戴礼记・劝学》中有“君子博学如日参己焉”这一异文,于是断定《荀子・劝学》的原文应该是“日参己”,今本《荀子》有“省乎”二字,是后人据《论语》“三省吾身”所妄加。考异文是训诂方法之一,不失为有用,但是,构成异文的原因非常复杂,对异文我们要仔细审辨。赵振铎先生在《训诂学纲要》中就说:“古书里面异文的情况非常复杂,有些对辨析词义有一定的作用,它为确定词义提供了一定的线索。有的异文是师承关系,或传抄讹错,对于辨析词义的作用就小一些,甚至完全没有作用。使用异文的时候应该特别留意,注意选择。”[2]笔者又检索文渊阁四库全书,仅找到一个在字面上有“参己”的用例:(汉)王符《潜夫论・潜叹》:“故尧参乡党以得舜,文王参己以得吕尚。”细究文意,此处“参己”是“由己参、以己参”的意思,犹参以己见、参以己意,与俞樾所认为的“参验检查自己”不同。其余,未见有第二例“参己”或“日参己”的用例;而“省己”的用例却很多,如:(南朝・梁)萧衍《移京邑檄》:“功出桓、文,勋超伊、吕,而劳谦省己,事昭心迹。”(唐)陈子昂《为陈舍人让官表》:“预参详于诏狱,叨奖渥于宸阶,省己循躬,实知非分。”《旧唐书・德宗上》:“事既壅隔,人怀疑阻。犹昧省己,遂用兴戎,征师四方,转饷千里。”古书中不再见“参己”的用例而“省己”用例极常见,这说明《大戴礼记》“日参己”这一异文不大可靠,很可能有脱误。

清末的著名学者王先谦在《荀子集解》一书中针对俞说也提出异议,他发现《大戴礼记》有的版本确如俞樾所说作“如日参己”,但也有版本和今本《荀子》相同作“而日参省乎己”,有“省乎”二字。这一证据可谓釜底抽薪,说明俞樾这条异文证据本身是有疑问的。因此,俞樾据此释“参”为“参验”,也就值得商榷了。同时,王先谦还指出,唐代的《群书治要》作“而日三省乎己”。笔者在检索时也发现另一异文,宋代潘自牧的《记纂渊海》卷六十二引作“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这一方面说明唐宋时《荀子》的写本有“省乎”二字;另一方面,易“参”为“三”,这和唐代的杨注是相合的。

既然俞说不可靠,我们再来考察杨说。杨在注释时说:“参,三也。曾子曰:‘日三省吾身。’”[3]根据杨注,我们可追溯到《劝学》此句的出处是《论语・学而》,原文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劝学》中的“日参省乎己”与《学而》篇中的“日三省吾身”的句式基本相当,“己”与“吾身”意义相同,《劝学》中只是多了介词“乎”。而介词“乎”相当于“于”,在甲骨卜辞中,由介词“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词组作补语和由这名词作宾语两种句法并存,介词“于”省略后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这一句法现象在春秋及其以后的典籍中也较常见。因此,两句话句式相似,只是在用词上稍有变化而已。其实,类似“三省吾身”的句子在《论语》以后的典籍中多见,如:董仲舒《士不遇赋》:“虽日三省于吾身兮,繇怀进退之惟谷。”《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臣伏自三省,受国厚恩。”《晋书・蔡谟传》:“是以叩心自忖,三省愚身。”可见,《论语》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在这些句子中,“吾身”换作“己”“自”或“愚身”;有介词“乎”,或改作“于”,或省略,而我们讨论的核心词汇“三省”,除了《荀子》作“参省”外,仅在我们一开始所举的蔡邕《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中有“臣忝自参省”一句,其余均作“三省”,笔者暂且认为蔡邕很可能也是袭用《劝学》中的“参省”。

那么,是否真如杨所言,荀子是袭《论语》“三省”之成说呢?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荀子是孔子和孟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虽然他对儒家学说有所修正和发展,但他的学说毕竟源于孔门,《论语》是儒家经典,荀子有功于“明儒术”,他对《论语》的熟谙程度自不待言,尤其在治学和修身方面,与孔孟更是一脉相承。于是,荀子在写作《劝学》时将《论语》中的精辟语句信手拈来,化用在自己的创作中,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足为奇。例如《劝学》中另一句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论语・卫灵公》:“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们不难看出两句话的渊源关系。

而且,综观整部《荀子》,我们能看到荀子引用曾子之语的例子也很多见。如:《荀子・法行》:“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此句在《韩诗外传》中作“无内疏而外亲”。这是在行文中直接点明引用曾子之言,也有暗引、化用曾子的例子,如:《荀子・大略》:“流言灭之,货色远之,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蚤绝之。”杨注指出:“此语亦出曾子。”这句话在《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中作:“财色远之,流言灭之,祸之所由,生自也,是故君子夙绝之。”这种情况就与《劝学》“日参省乎己”非常相似。如果我们从这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既然荀子是袭曾子之说,那笔者就更倾向于把“参”读为“三”了,也就从侧面证明此处“参”非“参验”义。

的确,古汉语中,“参”与“三”可相通,而且例子很多。众所周知,“三”的义项可分两类,一表确数,一表概数。而从大量的用例中可知,“参”与“三”相通时,都是指确数,而非概数。“参”作“三”讲表确数,一种情况是,指“三”的集体。如: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注:“志言信三者具,而后身安存。”)

《战国策・齐二》:“因与之参坐于卫君之前,犀首跪行,为仪千金之祝。”(鲍彪注:“三人合坐。”指张仪与卫君、犀首同坐)

《商君书・赏刑》:“此臣所谓参教也。”(参教指赏、刑、教三事)

《新序・杂事》第二:“不知公子王孙,左把弹,右摄丸,定操持,审参连。”(《周礼・地官・保氏》“三曰五射”疏:“参连者,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也。”)

《说苑・修文》:“诸侯四匹乘舆,大夫曰参舆。”(参舆指驾三匹马的车)

《淮南子・修务》:“禹耳参漏,是谓大通。”(禹有三个耳孔)

《汉书・刑法志》:“韩任申子,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参夷,诛灭三族的酷刑)

另一种情况是,表示三分。如:

《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国语・齐语》:“参其国而伍其鄙。”(三分国都)

《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参分即三分)

《文选》(汉)班固《典引》:“至于参五华 夏,京迁镐 亳。”(参五即三五分之也)

上述例子,其中的“参”作“三”讲,不管是指三的集体,还是指三分,均属于确数。如杨所言:参,三也。《劝学》中“参省”即“三省”。不过,既然此“三”是确数,不是概数,那么就不能解作“多次”,否则就不符合“参”与“三”相通时的一般规律。“三”当确数讲,可指第三、三次、三个,等等。那么,此处“三”具体作何解呢?

我们先来看《论语》中“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此“三”历来也有两种理解:一,解释为“多次”,如影响广泛的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此句即译为“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4](P3)。其二,认为此处“三”乃确数,可解释为“三方面”或“三件事”,以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为代表,其注曰:“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5]似乎这两种解释都能说得通,但是,我们知道,大凡人们写文章,遣词造句,总是要准确表达某一确定的意思,绝不会模棱两可。对于以上两种解释,笔者更倾向于前一种观点。虽然,我们看到在《论语》中有很多以数记文的例子,如一言、三友、三乐、三戒、三畏、三愆、三疾、三变、四恶、五美、六言、六蔽、九思之类,这些例子中的数字联系《论语》上下文均为确数。用数字来概括,简明扼要,方便记诵,这是符合《论语》这部经典语录的性质的。但是,这里讨论的“三省”与此类以数记文者不同,“三省”在句中是个谓词性结构,而上述以数记文的例子在上下文中皆为体词性结构。杨伯峻先生更是在通观《论语》整体行文习惯的基础上精准地分析说:“如果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该这样说:‘吾日省者三。’和《宪问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样。”[4](P4)所以“‘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这里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巧合。”[4](P3-4)

然而,或许正因为有这一“巧合”,荀子在化用《论语》的语句时,改“三”为“参”,这说明他在理解《论语》中“三省”时正是把“三”当确数来讲的,这才符合“参”通“三”皆表确数的一般规律。而这种“误解”还不止荀子一人,上述朱熹的解释也是这样。总之,《劝学》中“参省”乃袭用《论语》的“三省”,不过,荀子以为“三省”是指在“为人谋是否忠、与朋友交是否信、传是否习”这三个方面省察自己,数字“三”是对具体反省内容的概括。如果君子能够广博地学习,又能每天在这三个方面省察自己,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就说明了学习的好处和重要性,即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荀子》疑难词语考释”,项目编号:[2014SJB558]。)

注释:

[1][清]俞樾:《诸子平议》(续修四库全书11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2]赵振铎:《训诂学纲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3-144页。

[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页。

[4]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9篇:荀子语录范文

1、“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出自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第二段中出现。

2、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