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椭圆形面积计算公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虽然是严谨的学科,教师可充分利用创设各种与教学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乐”中思,“思”中学。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用课件设计了“小动物运动会”。小狗、小兔、小熊、小鹿、小猴子举行推铁环比赛。它们的铁环分别是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椭圆形、圆形,猜猜谁最快。许多同学一下子得出圆铁环最快。那么谁第二、谁第三呢?同学们都激起了探索的兴趣。于是同学们用铁丝做起实验。结果发现椭圆形比较快,正六边形稍差些,正方形很容易倒,三角形根本转不动。于是大家得出:“越接近圆,越好转。”这个情境的设计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特别是男孩子大都有推铁环的经历。所以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更激发了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挑战性
荀子说:“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向教材、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即使是错的也不要轻易“一棒子打死”,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予以求证。形成一个“好问乐问”的学习环境。在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总结说:“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在黑板上用几个相同的三角形做了拼图演示,在我们做练习时,陈强举起了手:“老师,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并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当时我并未发现自己的错误,让陈强演示给大家看(如图)。
我看后深感惭愧,上课时没有注意语言的规范,于是我当场作了纠正,并表扬了陈强同学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精神。
三、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创新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我发现,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刻意追求形式之风依然存在于不少课堂之中,虽然它使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但在这形式的背后却常常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激趣启思、讲究导入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有效,关键看课堂教学中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有思维实质的参与。我认为要达到以上说的效果,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或通过知识迁移创设,或由问题激发,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出本课所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形式要新颖,难易要适度,教师以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设置悬念,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所学内容上来,把学生置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这一步还可通过教师设计尝试或自学思考题,使学生产生探求未知、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从而能够迅速地进入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为有效教学活动开好头。由此可见,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二、宽松和谐、动静结合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老师创设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老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在教学时,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富有激励性,注重人文关怀,每次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都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再好好想想”“这样就可以了吗?”“你现在明白了吗?”等等,使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肯定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愉悦,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达到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发言主动,参与性就会增强。
纵观我们目前的数学课堂,常常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上举手如林,气氛异常活跃,可是,在这热闹活跃的背后,数学课,是否还缺少点什么?我觉得还缺少安静。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是一门训练思维的学科,在数学课上少不了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让孩子们静静地观察、独立地思考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习的除法的不同;让孩子们静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其他孩子说的计算方法;让孩子们静静地尝试,体验有余数除法的最优算法。
三、平等对话、探索体验
“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对话过程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相互生成。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表达,敢于质疑。例如,①出示两个相近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大小,从而引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②课件演示,改变长方形的长和宽,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③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自主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当进行到第一个环节时,一个学生坐在位上脱口而出:“我知道只要用‘长×宽’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这时,教师不是死搬原先预设不放,而是机智地调整了教学思路。教师面对学生说:“请知道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同学对老师笑一笑”。结果全班竟有半数的学生发出骄傲的微笑!“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有的说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有的说是预习课本知道的……“那谁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宽’计算吗?”学生纷纷摇头。教师及时肯定:“看来大家只知道长方形面积怎么算,却不知道为什么?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他们利甩手中的材料主动参与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证明中去。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了,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中达到了共识、共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情境,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艰辛,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给学生提供了种各样的梯形,包括两个完全相同的、等底等高的、等腰的、等底不等高的以及其他不同类型的梯形。先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肯定学生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推导,然后放手让学生合作尝试拼摆。因为学生已经推导过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学生经过拼、量、拆、凑等一系列活动,探索出了多种推导的方法: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观察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用一个等腰梯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推导;有的用一个任意梯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进行推导……这样,学生在丰富而多元的体验中建构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四、转变思想,力在创新
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为学生将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要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鼓励冒尖,允许“落后”,不求全责备,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要大力提倡“教学相长”的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要成功,首先就得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特点及内容,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内容来设计教学程序及教学形式。使整堂课的气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接受效果都达到预期目标。在平时教学中,我深有体会,每天都要上课,可上下来的每一节课的感触是完全不同的。记得有一节课,内容是新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中的“找规律”第一课时,例题是这样的:图上有两顶帽子和三个娃娃,让学生拿每顶帽子分别和三个娃娃搭配,求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教材是要求通过例题得出搭配的方法等于帽子个数和娃娃个数的乘积这个规律。可是我在讲例题时,讲得不清晰,产生思维混乱,使学生没有很清楚的掌握,导致练习学生也很难正确解答,最后,虽然学生基本上懂了,感觉是我强压给他们的。这节课没有上好,课后,总觉得自己的大脑非常重,反思这节课,教具是准备得非常充分的,不好的原因主要是课前没有把教材理解透策。在教学新教材五年级上学期《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个单元中,要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前我认真的分析理解教材,在教学推导公式时,我准备了教材所须的图形,也要求学生准备了,在上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法得出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旧图形与新图形之间的关系。课上学生动手又动脑,很有趣,课堂非常活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就掌握了、学到了知识。课后,我感觉有一种幸福感,嘴里还哼着歌呢。以上两例比较,教师只有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才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可以这样说,恰当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的重要手段。什么叫组织形式,就是教师按照教学目的和内容引导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过程和方法。方法很多,有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动手操作法等等。方法多,不是所有的方法每一个内容都可以用,要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时,我就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很积极,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我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数学书的宽是多少厘米,铅笔的长是多少厘米,桌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用双臂比比一米有多长等。学生在课堂上,兴趣很浓,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就连班上成绩不好的唐某也忙起来了,说明动手操作方法教学,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我则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不管用什么方法来组织教学,关键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学要成功,要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这样教学:首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又接着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后面这个问题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在这里我就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教育 实施策略
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信息时代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要求和目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动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传统教育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
例如,关于数学“垂直”概念的交流课,教师在引出课题时用Flash制作了一组跳水的动画,当画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动作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当人物没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计算机即传出“啪”的一声,学生几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过后,画面上打出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所有学生几乎同时喊道:“不垂直”。教师自然而然的提出本课的主题“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如果光凭教师用嘴来说就显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激活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圆》这节课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用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五边形和圆形分别制作成马车的轮子,让一只小猴坐在马车上,通过点击鼠标,逐个演示运动过程,这样不同车辆行驶的过程就自然逼真地展现出来,很快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只有圆形做的轮子才能使猴子“平稳”地坐着前进呢?由于有了疑问,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圆》的知识学习中,主动分析各种图形的特点。通过学习与思考,明白圆周上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圆心的运动轨迹相对“平稳”,而其它图形周边上的点到它的中心距离相差较大,所以不能使车子平稳前进。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生动演示,创设出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产生“疑”,并促使其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活跃想象,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伟大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灵感,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梯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回顾前面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用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两组Flash动画:(1)将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补法;(2)将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均分法。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想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这种拼补法或均分法来推导呢?学生经过对比联想,发现平行四边形也能分成相等的两个梯形,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学生欢呼雀跃:这是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于是教师适时的提供材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情景中,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四、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过程,鼓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中直观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变化和生成过程,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愿望。例如:生物课中教学《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课件,感受胚胎的发育过程:通过一个受精卵的不断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分化成各种器官、系统,最后生长成胎儿。课件观看完毕后,教师适时的穿插展开,联系科学界所运用的克隆技术,让学生据此描述克隆羊或牛的过程,以及说说对克隆人的看法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的讲授性课堂教学中一味说教、讲解、学生难有直接感受的不足,通过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揭示了现象的本质,克服了学生观察的困难,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鼓励,将问题开放化,来触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力、方法去探索,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芳.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信息技术教育,2006,(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79-01
课堂是教学的阵地,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样起到关键的作用。好的导入,就如同航标,指引着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入手法也出现了多样化,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不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来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法。下面我就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导入手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
开门见山导入就是紧扣教学目标,直接进入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课始,我就直入主题:“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要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样,在课始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的导入方式简明扼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故事导入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弱,再加上数学内容在教材上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老师课堂教学中不改进教育方法,总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讲授,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也将在几分钟之后散化,更不用说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将教材上教学内容故事化,让故事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故事的“动听”中学习,让快乐成为学习的情境。因此在教学新课程的导入中用故事导入,让事例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老师可以这样导入:“古时候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孩子。孩子已经长大了,父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各自发展,就将自己的家产平均分给三个儿子,老大他拿了全部的九分之三,老二说他拿了全部的六分之二,老三说他拿了全部的三分之一。老二和老三都觉的不公平,为此争吵起来。那么同学们你们说他们谁分多呀?这无疑会在课堂中掀起激烈的争议。老师变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分数王国的殿堂。
三、新旧知识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更能够将新旧知识间存在的联系与矛盾提出来,让学生在猜想中产生期待,渴望从中找出有效的途径,解答疑惑.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除法”时,前面已经学习过了乘法,学生也对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之前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运算,面对新学习的小数,应该如何进行乘法运算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小数乘除法有了很强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学好小数乘法运算的期待,纷纷期望掌握如何运用乘除法去计算小数问题,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实践操作导入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不是为了单纯的操作而操作,而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有效地学习新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学生不易理解,我就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抓住学生喜欢摆弄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用细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拉动任意两个顶点,三角形不动;再用四根细铁丝围成一个四边形,拉动相对的两个顶点,原四边形就会变形。学生在操作中,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同时加深了对三角形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手和脑并用,想和做、说和做有机结合,加深了对事物和概念的理解,自行探索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的实践性。
五、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多媒体这一新颖而又有趣味性的教学媒体充满了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导入新课。如在圆的认识这一内容,课前我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上课时播放课件动物骑车大比赛:森林里要举行骑车比赛,这下可忙坏了森林里的小动物,它们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做车,车轮的形状千奇百怪,有圆形的,有三角形的,有正方形的,有椭圆形的。“下面请同学们来预测一下,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骑圆形车轮的小动物。”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而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前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重视新课程教材编排顺序的前提下,根据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际,还可以对教材的顺序和教学容量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取舍,使之更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教学过程更趋向合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课前“导”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创新意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从而为打造高效的课堂打好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效果;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教学效率就成为了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让数学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呢?
一、创设生活情景,发现数学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很好地解决这个方面的落差,在教学课堂上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是一项不错的教学策略。如在讲授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拿出一个药瓶,通过多媒体放映给学生看,上面写着0.1mg×100/瓶,吃法是每次服用0.2mg,一天三次,请学生帮忙算一下,这瓶药够吃多少天。这个问题一经抛出,可以说充分契合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面带兴奋之情,议论纷纷,或者冥思苦想,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章节的知识时,笔者首先请大家寻找一下生活中所存在的圆,大家议论纷纷,开始四处寻找,极力想象。在大家列举出诸多个真实事例后,笔者开始启发学生说说譬如轮胎、方向盘、铁环等为什么要制作成圆形而不是长方形、椭圆形,学生陷入沉思,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我开始导入课程,说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一言既出,学生的神色开始凝重起来,非常专注于教师所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句子,有了他们的全神贯注,一节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总之,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求得实效,乃至高效,就必须从抽象、逻辑的象牙塔中走出,与学生具体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培养。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门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商榷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意义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在于教师包办过多,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全面展开以后,小组合作活动便马上应运而生,并进行得如火如荼,似乎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离开了小组合作便不算高效,不算课改似的。其实,笔者以为,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存在着同样一个弊端,就是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过于狭小,同样都影响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当正视现实,从数学教材的具体知识入手,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具体学情入手,采取种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譬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笔者就告诉学生长方形就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请大家试试看,于是学生开始自己动手,涂涂画画,甚至有的学生还剪了纸,在他们自己动手操作与自主思考下,有一多半的学生能够正确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这种策略不仅仅在于省去了教师所讲授的推导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欲望,激发了数学知识本身存在的魅力与美感,契合新课改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
四、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信心
【摘 要】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进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如何优化课堂有效提问谈了自己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 数学;有效提问;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灵的融合和智慧的碰撞。通过有效的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课堂教学魅力,这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探讨和研究。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善于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尤其是精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触动情感,积极思考,提升兴趣。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四个小动物骑的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和圆形。然后让学生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唯独圆形车轮的车子跑得又稳又快?由此可见,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同学们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善于设计问题情境,抓住提问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提问时机及时提出问题。“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充分说明了及时提问的重要性。提问时机对了,教学效率会事半功倍;如果提问时机不恰当,该提问时不提问,不该提问时提问,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适得其反,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在提问时机的把握上,还应注意在提问后留有等候时间,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一般情况下,以半数以上的学生基本考虑成熟为基准,切忌让准备答题的时间太少或太多,太多的答题时间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回答问题的质量下降;太少的时间则会让学生来不及思考,没有起到锻炼思维的目的;恰当的提问使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节奏也容易保持。比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先请同学们结合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大胆猜想一下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假设:圆柱体积=底面积*高,如何来验证这种猜想呢?这时学生的思维有可能受到阻碍,于是老师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把握好提问时机,及时为学生的思路指明方向,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善于依据学生实际,确保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学原则,要想通过有效提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做到因人施问。课堂提问,不能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因此,要确保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选择应答对象时,要注意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认知、理解型的题目,可以选择提问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以此来了解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那些需要综合分析和评价的问题,提问时应该倾向于成绩好的同学,如:在教《圆柱体积》一课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一)你能按课本要求将圆柱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仔细阅读课本,你能结合操作实践,总结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三)你还能想到同样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其他方法吗?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与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水平相符,使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善于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将之提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一种情境,帮助学生自觉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年、月、日》教同学们认识闰年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小红今年12岁,但她仅仅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滋生了悬念。这种“悬念”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随即指出:大家对照万年历合作探究,答案自动就揭晓了,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被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养成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五、善于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标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求,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拓展空间。学到《圆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把圆近似的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然后由后者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我在上课时特意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一些学生就提出:“能不能用梯形或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呢?”这不仅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自觉发现,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如果被恰当、有效的运用,就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充分发挥出来,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生成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周盛颖.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基础教育,2013.05
[2]詹兴强.以有效提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教法研究,2013.02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的要求了知识与情感的交融性: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等等。数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活知情因素;赋予感彩,促进知情交融;再现知识结构,达到知情融合。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知情融合教学情景感彩知识结构
现代数学教学把课堂视为一个由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发展智能能力的同时,丰富情感世界的重要基地。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必须把情感教育与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紧密结合,使情感和认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整体。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虚实变化的特点,就能挖掘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的知情因素,启动、维护、强化学生的认识活动,使学生乐学、好学,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活知情因素.
新课标提倡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师生互动的情感因素。新教材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身临其境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景,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为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吃西瓜”这一生活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动态的故事氛围:“妈妈买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两个熊宝宝—大贝尔与小贝尔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看,熊妈妈是怎样分西瓜的”再动态演示分西瓜、吃西瓜的过程。生动有趣的故事已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此时,问学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思维的火花顿时被点燃了,学生提出了两只小熊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只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大贝尔比小贝尔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剩下了几分之几?等问题,自然地引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巧妙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此时,想解决自己提出问题的内在需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由于课件清楚地演示了平均分的份数及取的份数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自己掌握算法并理解算理。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潜在的情感动力。再如:在教学生认识“上、下”时,为了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出示一棵拟人化的老树,学生觉得非常新奇,注意力非常集中。这时,电脑发出了亲切、动听的声音:“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位树爷爷,它善良慈祥,与森林里的小动物相处得非常好,每到星期天,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帮助树爷爷干活,陪它聊天,树爷爷也经常给小动物讲故事。瞧,今天都有谁来了?”这时小鸟、小松鼠、小白兔出场了。教师启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个小动物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学生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多角度考虑问题。学生思维的空间变大了,情趣更浓了,认知和情感都得到了发展。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等,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现代化技术为数学这一“思维的体操”提供了崭新的“表演舞台”,最大限度地激活了知识因素和学生的情感因素,使数学教学取得“印象深、氛围雅、感受新”的明显效果。
二、赋予情感色彩,促进知情交融.
教学中,认知、情感应相互作用,贯穿于始终,直至教学目标的实现。多媒体技术生动有趣的形象、五颜六色的实物图形、明快动听的音乐,可以把缺乏情感因素的内容,在教学中赋予情感色彩,促进知情交融。
例如,教学“分类”一课,通过多媒体演示去商店购物的过程,围绕“琳琅满目的商品怎样方便顾客购买呢?”让学生明白商店的物品为什么要分类放置,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参与“我是小小送货员”的活动,把“商店”的货物进行分类、整理,实际体验分类活动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分类理由,从而理解分类的思维方式、掌握分类的方法。学生在享受了劳动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之余,收获最大的是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分类的方法。教学目标就在这有滋有味的活动中达到了,还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揭示了圆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后,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轻松的音乐把儿童带到这样的故事场面:小猴要逛公园,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动不了。接着改乘椭圆形轮子的小车,车子开动了,但小猴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它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滚滚向前,小猴舒心惬意。看到小猴一波三折的坐车经历,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这时,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大家想一想:你们见过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正方形,三角型的车轮不行?椭圆是没棱没角的,为什么也不行?圆形轮子的小车行走为什么会平平稳稳?小猴坐车问题的圆满解决,学生自然会产生找原因的心理冲动,带着良好的心态进行思考,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即同一圆中半径都相等的特征,还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既巩固了新知,又激发了兴趣,知情自然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氛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愉悦中主动探索,在过程中发展思维,获取知识,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情感品质.
三、再现知识结构,达到知情融合.
数学知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应是一个丝丝入扣的知识网,每个知识点的形成不是教师灌输的,是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的,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多媒体技术在再现知识间的联系、直指实质、突出重点方面的优势,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爱学数学的兴趣。
1 心动——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
在如今追求时尚、追寻潮流,个性张扬的信息化社会,数学课做到生动,我们可以做到,但若要让学生心动,真的很难!因为情感不是轻易可以做出来、演出来的,它是内心充盈时的自然外溢!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使用教材,把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之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主动学习。
1.1 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新课伊始运用好情境教学,巧妙地牵动每一颗童心,课堂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如:《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教学伊始,我利用课件演示“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行走在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孙悟空便对师傅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孙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3,八戒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着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话音刚落,孙悟空便哈哈大笑:“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孙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 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教师接着问:“八戒为什行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效果。
1.2 课中创设情境,让课堂富有节奏美。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从疑问中来,学习中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书本上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同时,面对产生的疑问,教师要审时度势的引导,对于简单问题可以启发学生自主解决,较难又有价值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学生去研究讨论,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抓住讨论中精彩的“生成”部分,再进一步点拨,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屏幕出示“4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自行车分别是车轮圆形、轴不在中心;车轮圆形、轴在中心;车轮是椭圆形,轴在中心;车轮是正方形,轴在中心。)师问:“在比赛结束时,你能猜到谁是第一吗?”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师顺着一位学生的回答又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心跑起来又快又稳呢?”这一问,学生思维激起了层层涟漪,心中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测。于是,师又问道:“这跟圆的哪些知识有关呢?”话音刚落,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跟半径有关”、“与直径有关”还有的说:“是圆心”等等不同猜想。就在这时,师组织学生讨论,虽然这看起来是很平常的诱导,却把问题层靠近所要学的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和原有疑问高度浓缩在最后一个问题中,迫切希望把这节课学完就能揭开这个谜。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主体性得到发挥,课堂充满着诱或力。
2 行动——让学生在直接参与中交流
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能学有所获。”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划一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教材将圆平均分成16份,再拆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出圆面积公式。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操作,鼓励用不同方式,教师再让小组汇报探索的成果:生1:我们组把圆平均分成8份,然后拼成一个
类似的长方形,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S=πr2。生2:我们组是把圆等分成16份,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发现……生3:我们组进行了这两个组的实验,还发现了另一个规律:前者的长成波浪线,后者变直了一点,等分越多,长方形的长越像线段……生4:我们组把圆等分成16份,拼成了一个三角形,也得出了圆的面积……创设这样的交流平台,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信息交流,还促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产生碰撞,在探索规律中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忽视那些弱势群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他们创设条件,让他们解决一些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问题。如果他产回答对了或只答对了一部分,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让他们也“动”起来。这样,连这些弱势群体也能带着兴趣参与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才能百花齐放、生机盎然!
3 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数学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能与相互配全的一个双边的脑力劳动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注重师生双边“互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思考、交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