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

社会实践的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的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实践的计划

第1篇: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展翅计划;三下乡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主要形式。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从1997年开始实施,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的持续扩招, “就业难”成为大学生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已不能满足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因此,2013年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展翅计划”(以下简称“展翅计划”)应运而生。“展翅计划”作为近年来新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广受大学生的欢迎,已成为大学生锻炼自己,增强就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新时期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和传统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一样有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标。但它又有着自身的独特风格,本文通过对“展翅计划”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比较,旨在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达到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目的。

1 项目概念的提出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和卫生下乡。1996年,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生活的需求,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 ,并在1997年开始正式实施。如今,“三下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蓬勃发展。在就业难的新形势下,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等九家单位于2013年7月联合主办了广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展翅计划”。

从项目概念的提出来看,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着重于改善农村的环境,促进农村发展。大学生在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入了解基层,充分利用自己所知所学的知识为农村的发展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展翅计划”则是为解决大学生择业迷茫和就业困难的问题,着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通过参与“展翅计划”所提供岗位的见实习,提前熟悉就业环境,明确工作性质,了解就业需求。从而调整并把握自己学习的方向。

2 项目开展目的

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充分发挥知识和能力优势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把先进的知识文化传播到广大农村和基层组织中去,另一方面,在参与的过程中,大学生又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无论对大学生来说还是对广大农村和基层组织而言,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为了符合新时期大学生培养目标,所提出的“展翅计划”旨在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职场体验活动,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展翅计划”见实习的目的各不相同,其中以增加社会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了解行业规则为主要目的[1]。

3 项目开展形式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大学生为参与主体、以农村基层为服务地点的形式开展的[2]。目前各大高校的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方式主要有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科技文化卫生知识宣传、公益活动(支教、义诊、义捐、文艺演出)等。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有的以个人的形式进行,有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不论是以何种形式,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一般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科技和卫生的知识,体验基层民众生活,调研基层社会现状。

而“展翅计划”的开展形式主要包括实习、见习、就业创业宣讲、心理健康辅导等多个方面。大学生参加“展翅计划”见实习活动主要以个人的形式进行,其中实习岗位面向所有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实习活动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开展,时间为一至两个月。“展翅计划”开展的实习项目包括:大学生走进省直单位、走进优秀民企、走进基层、走进社会服务机构等,重点加强大学生对不同职业岗位的了解和认识,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展翅计划”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项目,旨在通过就业适应性训练,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其次“展翅计划”还举办就业创业宣讲团进校园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素质提升项目等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因此“展翅计划”对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 项目特点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有力的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为广大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锻炼大学生坚强的意志。还实现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真正做到了学生社会“双赢”的结果[3]。

“展翅计划”则是国内首次由省级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大规模、多元化见实习的岗位,旨在引导大学生观察思考和认识社会,同时正确的认识自己,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根据《关于全面开展2015年“展翅计划”相关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展翅计划”较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展翅计划”推出“公益实习”的理念 ,倡导用人单位拿出部分“不设实习生的性别、专业、学校等要求”的公益实习岗位,从而提升活动吸引力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2)创新工作载体,“展翅计划”打造了一个企业自由准入、大学生全年常态参与的‘无缝对接’网络平台,并开发了手机客户端平台,对所有见实习岗位实行动态公布、网上选岗配岗,实现实习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有效的降低了成本。(3)是着眼于学生发展,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可以参与“展翅计划”,并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和职场体验活动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4)是“社会化”激活,“项目化”运作。“展翅计划”联系全省各地乡镇、社区农村,广泛开发了一批基层社会服务实习岗位;争取广东百强民营企业、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中小企业支持,开发技术类、管理类、营销类等实习岗位。另外,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项目化运作,开发十大实习项目,按照“统一管理、独立运作”的模式,与相应的职能部门对接开展每个项目。

5 项目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尽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至今“三下乡”实践活动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体现在参加“三下乡”的主体即大学生存在着认知范围窄、知识储备不足、思想不够成熟、对社会认识不足等问题。大学生参与“三下乡”实践活动具有随意性、盲目性,学生自发组织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多参照以往的经验,主题陈旧、活动内容缺乏创新[4]。其次有一部分大学生违背自身意愿的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必须至少一次的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要求,而并非自愿的以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目的去参与社会实践,甚至还存在着抵触和反抗的心理。因此产生的结果是部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高,实践过程弄虚作假。另外大学生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也不尽相同,大学生在组织社会实践时,没有统一标准,实践活动受到服务地点,活动经费和组织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也缺乏监督,活动存在随意变动主题和实践方式、随意更改服务地点和人员、实践质量参差不齐,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

“展翅计划”作为近几年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还存在发展制度不完善、活动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参与人数少和组织部门不协调等问题。据省团委调查显示 , 2013年参加 “展翅计划”的学生仅有七成学生顺利实现了岗位的对接,存在部分匹配成功的学生遭到用人单位退信的情况,有的学生和单位联系不上或被企业告知岗位人员已满额了。还有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平台报名参加“展翅计划”却因为组织部门与企业之间沟通上不协调,没有及时联系大学生,导致大学生在等待中白白浪费了近半个暑假。在2014的“展翅计划”中,大学生参与“展翅计划”的见实习岗位出现岗位对接不顺利的情况明显增加。省团委负责人表示,对接过程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企业在提供岗位给“展翅计划”的同时也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实习生,导致到岗人数超出了实际需求人数,因此学生被告知满额而不能参与“展翅计划”。另外有部分学生对展翅计划的对接流程不清楚,没有按要求通过基层团委取得用人单位联系方式,而是自己在网站搜索用人单位信息后直接打电话过去,所问非人,因而对接不上。其次也存在一些企业为了应付省团委而随便提交的一些虚假岗位,而这些岗位其实是不存在的(但提供岗位的企业是存在的)或者这些企业实际上不需要实习生却提交了相应的岗位,导致在学生对接过程中被企业以各种理由拒收。再者,存在着一些大学生即使顺利到企业单位进行见实习活动,但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因此部分大学生到企业见实习并没有接受实质培训和安排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学不到东西并浪费了时间。这些问题都将引发学生对“展翅计划”的不满,降低学生参与的活动的热情,为“展翅计划”的广泛普及带来了阻力。

6 对项目开展的建议

总而言之,无论是“展翅计划”还是“三下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根据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和“展翅计划”的不同以及它们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6.1 周密筹划,合理安排

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级不同,要设计有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安排,高校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进行分层次管理。低年级的学生,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因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适合团队合作,着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社会。高年级的学生多数已进行至少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专业知识基础也比较扎实。此时应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计划的参与企业的见实习活动。从而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提高就业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准备。

6.2 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资金的支持是顺利开展活动的保障,没有资金的支持,再好的活动策划也相当于无水之源,无米之炊。就“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而言,大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到农村进行志愿服务,无论是路费、餐费、住宿费等日常开销,还是服务过程所用的器材费用等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这就需要得到高校团组织的充分的重视,并开发专项固定的资金用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保障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6.3 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监督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上级团组织倡导、由高校团组织具体组织开展,在实践活动实施期间,上级团组织单位要做到加强监督,跟进管理的机制。就“展翅计划”而言,在学生与企业进行对接时,省团委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对接情况,加强对企业接受大学生进单位进行见实习工作进程的监督。同时高校团组织要积极跟进,帮助并解决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6.4 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专业知识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并锻炼自身的过程。要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满意的成果,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情况,开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争取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固定的实践项目。这就要求上级团组织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要结合自身实际与服务需求,有选择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既能锻炼提高自己又能更好地服务奉献社会的目的。

6.5 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长效机制

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开展高水平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无论是“三下乡”还是“展翅计划”,参与的学生每年更替,这就要求组织社会实践的部门与基层组织、见实习企业、创业工作区、志愿服务机构等单位加强沟通与合作,在人数多、成效好的单位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同时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为当地居民、组织、企业带来切实的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杨琼.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展翅计划”行动的调查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4,35(4):57-58.

[2]胡小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26):255.

第2篇: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校园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29 ― 03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问题

1.思想文化建设仍处于主体地位

(1)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方面

对于物质文化是指饮食、服饰和住宿等方面的文化内容,由于当前的高校往往每个地方环境不同,还有一些信息因素的影响,对物质文化相关的规章制度也各不相同,以及每所学校全体师生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这些都是在制度定制时所要考虑到的方面,例如大学设施的内部结构,一些装饰功能的名人雕像和名言警句作出设施安排,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学术的氛围特点,并从中获得灵感。物质文化以营造独特的与外面的世界不同的学术氛围,让学校师生可以更实际的感受到教育水平,从这方面可以体现出的实践导向功能。

(2)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方面

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对学校进行管理的系统文化,包括对学生的课内课外、生活行为等多方面的管理体系,并以学分制对学生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这种制度文化具有强制性,调整也较为自由方便,在校园人才培养方面较为协调发展。在制度文化这方面,不仅要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励,还要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对现代先进的文化加以学习,并发扬创新精神。

(3)高校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方面

行为文化是学生在校园不同场合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做出面对、分析、处理表现出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对于当前我国在教育方面,学生家长早期就较为注重对孩子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或者以社会教育为基层,因此要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更深入和广泛培养高校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实际行为,这样就会在毕业踏入社会实践的时候,就会起到很好的适应作用,同时,在目前高校工作人员大多数年龄较大,心智方面会比较成熟,对于高校行为文化建设将做好广泛推广,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4)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方面

学风首先要建立学生的学习目的,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明确指定一个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在个人定制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班级或系院为单位的整体提高,以集体的进步来促进个人的进步,使得个人与集体相连,与社会相连;第二,端正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时要能够做到独立研究,要求踏实每一步,落实每一个问题,真诚受教,切勿空想主义;再次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正确培养,结合理论与实践双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思考,避免考虑存在欠缺;最后,学校应提供良好的竞争机制,让大学生在公平的平台中相互竞争,以良性竞争来产生学习的动力。良好的教学风格,主要以对教师的素质培养,不仅仅每位教师要对自身提出高要求,在专业和道德上都要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治学上自我要求严格,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严格,争做具备高素养的教师,以提升个人人文素质,注重个人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最后,对于学校的职业素质应加强交流机会,完善教师的规章制度,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学风、教风的形成。

2.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协调

如今高校学生的自身发展往往都是经过多年的义务教育学习,伴随着社会、家庭、学校这三方面的教育因素,学生在心理和思想方面都抱有极大的渴望实现自我的愿望,希望在学业上可以有所成就,在大学毕业后希望会如愿进入自己的工作,来展现个人的才华。由于学生在中国传统式家庭的教育模式下,对社会的认识不足,造成社会经验不足,缺少社会实践能力,对学生内心的自我认识带来一定的打击,从而出现负思维甚至出现消极回避行为,这种想法和实际脱轨现象多见于各大高校,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与家庭对大学生寄予过高的厚望

目前的中国社会,家庭与社会多方面的对学生过多的期望,凝聚着长期的付出,每个学生都是经历了16年左右的学年教育,可见无论是物资还是精神对于学生都是一种很长时间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想不断变化,不断积累知识,学习上的压力也越来月中,由于一些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促使学生对学业有成的期望很大。

(2)缺乏社会经验,实践能力较差

大学就是一座象牙塔,里面的学生往往与社会交流不多,因此在学校上课学习知识的同时,不仅仅只是与周围的室友同学要保持好良好的关系,也要多参与一些组织活动,来锻炼个人的交际能力。现实中大学生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到社会工作中,由于一些在学校没有接触到,在开始往往环境不熟,工作难以胜任造成内心产生自卑,从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难以完成,在工作场所变得脆弱。高校大学生往往注重涉及看到、听到或学到什么东西,而忽视经验和做法是什么。还有的学生由于过于依赖父母,在实践中过于懒惰,遇到挫折就懦弱,无法正视问题现状,导致很多啃老族现象的出现。因此在这方面要以正确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来面对工作,敢于正视自己,承担错误,并努力改正,让自己变得优秀,更好的为企业、为社会做出一番贡献,实现个人的价值所在,这样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更好的未来。

(3)校园文化出现“速食化”、“娱乐化”趋势

随着国外文化不断融入中国,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价值观涌入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巨大影响。在高校教育方面,会面临到各个方面的知识文化,一些国外西方的文化教育等,会出现一些奢侈、享乐的不良现象,由于这一时期学生价值观正处于形成过程,在一些是非辨别之间能力尚未成熟,对外来文化好奇心很强,很容易接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而且面对国外价值观很容易造成盲目推崇,缺乏主观意识导致大学生生活的混乱和信仰的丧失。另一方面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校园文化不断趋向“速食化”发展,很多大学生对于学习只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修完学分,这些证件、分数为目的性的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很多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杂志这些快速简便的方法来取得零碎信息,而不是通过专业性书籍做出更系统的学习。这种速食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戴着“大学生”的帽子,却没有以知识真正具备为主,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随着社会的休闲文化的普及,校园文化出现“娱乐化”的趋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虽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放松,然而过于放松会变成放纵,没有束缚,以自我中心、目的的,忘记大学生自身的历史使命。例如,近年来,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使用PS图片、视频剪辑和其他技术,有的大学生利用所会的技能恶搞一些正面人物和故事,通过微博、博客散播,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从以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大学出来的文化现象却如此萎靡,使得高校学生在精神文化方面逐渐脱离正确的方向,丧失个人意志。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1.加强宣传的指导思想,整合社会思想的多样化

我国立党立国坚持以为根本指导思想,统一和整合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党和人民相互团结,以马克思指导思想带领社会进步,是对基本思想方向的一种有力的保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于当前我国于大学生的培养要以正确的思想为重点培养,这与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当前状态,建设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需要学通过学习哲学,对事物的发展有个清楚认识,以最佳的心态面对遭受的困难,以坚强的意识来克服困难,以积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这样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就可以及时调整好心态,对陌生的工作会进入最佳的状态,来实现个人的才能。

2.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坚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建民主社会,树立文明和谐的文化素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了让这个共同的愿景得以实现,这就要依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完成,还应依靠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大学教师和学生团结合作,强化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因为理想从小的方面来看,是每个人发展自我的人生目标,一个人倘若没有理想,就像是海上的一艘船没有一盏明灯,它会迷失在狂风暴雨之中。所以只有理想主义的人,对自己会确定一个目标,向着目标不断前进,对于如今的大学生要做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相结合,来为社会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在大学校园,高校辅导员和各学科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尤其是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增强党员意识和奉献精神,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园理想信念教育,在生活中,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注重与学生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坚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理想和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让理想一步一步得以实现。

3.弘扬大学精神,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让这种独一无二的创新精神传承下去,其本质特征有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根据新时代的大学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准,来发挥在大学精神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不断促进高校的发展,让大学生树立社会关怀的精神,让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为一体来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的主要精神,其实质是帮助学生继承马克思思想、血液、行动和共同发展,继承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养成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根据实际的指导思想,学习和理解的精髓,不断开发的关键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关怀。可见构建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方向。

4.提升文化品位,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具有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广泛,首先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文化建设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解,然后对文化内容做出宣传,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改善,例如文明的行为习惯、文明用语、绿色环保标志等,开展这些主题活动,具有针对性,这样实施出的效果也会更明显,让教师和学生都选择参加。根据活动规模性、重要性、交融性可以分为院校外部联合、院系内部举办、班级自发活动这三个层次。应该通过各种社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出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应用,高校在针对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给予制度上的大力支持,在物资方面给予相应的帮助,来确保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其次关于高校宿舍的文化活动,以宿舍为单位,强化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活动,以制造出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以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进行课外的学习、生活,养成自立的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的实践行为。最后,可以开展一些网络文化活动,现如今大学寝室都有网络设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了解学校相关的活动动态,如相关社团开展网络设计比赛,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让各大高校师生都参与到其中,在有限的位置、时间上作出设计,促进各大高校设计文化的交流,相互竞争,可见网络有其确实可行的方式对高校文化做出积极性的传播。

5.优化校园环境,不断加强人文设施建设

思想教育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最重要、最关键,但人文设施对于高校内部也是非常必要的。人文设施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尊重、关心、爱护而做出的设施,学校的文化设施有两个方面可以概括,首先,校园人文设施有助于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对于改革开放,在党的政策下,现在人们生活条件不断变好,对于子女往往过于娇惯,在学校由于生活条件简单,朴素,很多学生并没有注意自身的健康。体质是学生学习的支撑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应建立体育场、操场等一些体育活动场所,对全体师生开放,添置健身设备,让运动根深蒂固,以此学生就有场合可以锻炼身体,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构建强壮的体魄。其次,为了以体现校训、该校办学特色,对高校名人、名史、名师做出相应的宣传,及时更新与学校相关的新闻消息,让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学校一些专栏张贴出名人事迹等些标语类的海报或雕塑,在学校设立较为人文意境的楼亭、道路、木桥,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以励志性的文化让学生在观赏中能感受到人生真谛,提升个人人文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校园文化的理论知识保障条件。对文化知道的宣传要注重对内容和目标的明确指出,让学生以直观性来学习掌握,以此在潜移默化中来强化高校整体学生的发展,来强化大学生树立个人的人生目标。

结 论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要求高校全体师生坚持以为指导思想,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理想,高校作为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促进时代进步的重要基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个人一番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成果辑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述评〔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郑传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0.

〔3〕 唐小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体化、大众化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0,(02).

〔4〕 万美容,明月.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

〔5〕 王晓荣,杨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J〕.社会科学家,2010,(01).

〔6〕 徐德荣,王琰,邓铁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10,(08).

〔7〕 张开江,屠火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思想研究,2011,(04).

第3篇: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用户体验;可视化设计

1 智慧城市与移动互联

智慧城市以五W融合(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为基础,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集合技术在城市的各个系统工程中发挥智慧化建设,从而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智慧城市是促进民生建设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它既是当下城市化发展中的高阶段,又符合成为“美丽中国”展现概念的新载体,它已成为城市发展推动的引擎。同时,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它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城市的规划、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可对城市各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最终实现市民高品质的生活。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的推动下,智慧城市所涉及的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其中移动互联网是智慧城市的“神经”,它具有移动化、宽带化、融合化、便捷化、可定位化、实时性等特征,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最佳实践载体,是智慧城市首当其冲的环节。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呈现出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捷的优势。

移动互联网必然会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移动应用服务。目前,移动互联网已快速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则更需要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居民和企业提供随时随地、无缝的服务。一个城市的核心移动应用平台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争相发展目标。丰富的信息化服务可以拓展信息化应用的时空范围,无论学习、娱乐、购物、支付还是基于位置的服务,丰富多彩的移动终端应用和商业模式都已日趋成熟,作为三要素之一的移动终端,App的形式已被广大用户接受,通过App的日常化使用并推送其他业务,是移动领域全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移动领域全业务的发展势必随着信息的扩张而递增,那纷繁复杂的数据会让我们越来越无所适从,用户很容易迷失在庞大的数据中。从信息传播的本质角度来看,信息的可视化是一种数据形式的转化,传统的二维信息被转化为可视的三维信息,进而增加信息的可读性,降低信息的接受门槛,成为现代信息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 信息可视化设计

2.1 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可视化的合理性

信息可视化,旨在把数据资料以视觉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是一种将数据与设计结合起来的图形,是有利于简短而有效地向用户传播信息的数据表现形式。因此,立足于智慧城市的信息行业的发展实际,应从图形设计角度出发,将可视化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视觉的方式让信息易于理解。使真实的人通过与智慧城市形态上相连,构造真实的现代生活方式。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发展,智慧城市的可视化设计的合理性已经成为触发用户黏性的关键,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信息的可视化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信息现象,是从抽象形态到具象形态的转变。从设计学角度对信息可视化进行分析,其实质是信息的内涵本质能否得以保留,是说故事的一种手段,但是外在表现形式上以比较适当的方式,实现了对数据信息的分析之后,能够让数据与信息之间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让复杂难懂的数据易于理解。同时为了能够让数据信息更加易于用户的理解,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采用图形、媒介等形式,对信息内容进行分解与翻译。从而实现以信息为主导的可视化设计。

在用户与信息之间的可视化空间范围内,我们的生活一直被多种多样的信息包围着,有些信息是有效的,而有些信息是无效,大量的信息使得人们在信息的理解和选择上陷入徘徊,对于信息的可视化能否有效地帮助人们走出无效信息产生的交流,需要凸显隐性内容和接受之间实现用户与信息能有效传播,是重新定义信息可视化的视觉设计方式,这将给设计师面临信息的一次挑战。

2.2 可视化设计中的视觉转化

智慧城市大数据的信息可视化图形设计中,视觉转化成为设计的首要任务。文字表达向着图形表达中转化,就是一种完成了图形设计的视觉转化最直观的类型。将比较抽象的信息转化为用户比较熟悉的符号,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地传递给用户。视觉转化实际上是一种创意行为,是通过信息采集到清晰的信息逻辑架构搭建的创新活动。然后在可视化的载体上实现需求。

因此,数据加上一个故事并通过设计图形来呈现就等于可视化设计。App 应用中的信息视觉语言就具备这样表达的规律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信息图形的表达;第二,信息符号的表达;第三,信息视觉设计的表达。进行可视化之前,需要从一个问题开始,弄清楚进行可视化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讲什么样的故事,以及你打算跟谁讲等问题。比如一周天气的变化情况用怎么样方式呈现出来。

故事的背后一定需要数据的支撑,并且有对数据处理的方法,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结构化的处理,把它们整理成数据表,找到合理的逻辑关系,将这些数值转换成视觉结构(包括形状、位置、尺寸、值、方向、色彩、纹理等),通过视觉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例如,将高中低的等级转换成红黄蓝等色彩,数值转换成大小。将视觉结构进行组合,把它转换成图形传递给用户,用户通过终端进行人机交互。通过多次迭代,最后,我们选择一些好的可视化的方法。

信息图形的表达,可视化能够以图的形式为载体通过对图形的合理选择、实现图形的真实运行场景到排列次序。在这个环节中,信息感召力突出,实现了语境与文字之间的联系。

信息符号的表达,其符号特征能够是平面或立体,固态或动态等形式,目的就是能够让信息更加的明确和简洁,以符号的特定含义,增加图形的魅力。进行符号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是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增加信息的象征性,进而能够让信息更加的流畅。因此,图形设计中的符号设计是信息可视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的载体,是用户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方式。在实际的信息化设计中,要求设计师在有限的图形中,将大量的数据进行有序化处理,从而消除文字信息所带来的视觉障碍,实现有形的图形中蕴藏着无形的信息资源。

信息视觉设计的表达,是指直接信息的视觉图形转化,也就是根据信息所要传达的方向,通过设计师的直觉引导,进行创作,通过大量的数据信息之间的分析,进而得到比较直接且清晰的信息传达方式。例如,在城市地铁电子路线图设计中,为了向人们展示比较完好的地铁线路,在实际的图形设计中突破了传统图形设计中的比例尺的束缚,对空间的位置以及站点之间的距离进行简化。忽视了地铁站点之间的真实距离,采取类似间隔的形式,实现不同站点之间的标出。在不同地铁线路中的设计中,采用不同颜色线条,作为线路的区分,并用加粗的点来表示换乘站等等相应的设计方法。在以上例中的所用的线条、颜色以及加粗点都是直接图形设计的具体表现。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的信息设计就犹如一个好的故事,并且有大量的情节可进行描述,以图形的方式加上一些设计的引导,就构成整个数据信息的可视化。

2.3 可视化设计流程

另外,一个好的流程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可视化的设计流程主要有分析数据、匹配图形、优化图形、检查测试。

首先,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分析我们要展示哪些数据,对所要表达的信息中的功能要素、相关重点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对原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便对信息的内容进行理解,然后根据信息表达的需要,进行合理化提取。一方面要实现图形设计的功能,另一方面实现信息的良好表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常对城市的公共场所中卫生间男女符号进行设计时,需要设计师对男女表象差别进行分析,对信息进行良好处理之后,应用到实际中,对数据信息进行翔实的传递。

其次,我们利用可视化工具进行预设,图形视觉要素的选择主要是依靠视知觉来实现,人的视觉能够对某一事物产生综合反映。例如,进行北京雾霾这样一个主题的视觉设计,要利用雾霾天气最为直观的视觉体验进行图形表达,这样我们可以以灰色为作品背景,伫立着一个暗色的站牌,上面写着“北京”,在这两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中,人们能够马上想雾霾的景象,不需要多余的文字来赘述,雾霾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跃然而出,然后能够使用户陷入带着口罩的场景中,这些信息都是人们通过简单的背景颜色能够联想到的情境。图形设计原则,需要以实际为基础,不能脱离体验,增加人们对图形的联想。

3 结语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使用信息可视化的方法来使人们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在信息可视化与大数据时代中,通过视觉设计使智慧城市的各种服务更贴近用户。加强城市与人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对信息可视化的视觉转化进行研究而不断深入的。将图形视觉转化分为信息视觉表达、直接信息的视觉转化以及间接信息的视觉转化是智慧城市发展必然要关注并实践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郑杨硕.信息交互设计方式的历史演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 胡小妹.信息可视化设计与公共行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4.

[3] 聂自超.城市形象系统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5.

[4] 迈克尔・巴蒂,安德鲁・哈德逊-史密斯,陈宇琳.城市设计中的可视化分析、智慧城市与大数据[J].城市设计,2016(03):6-15.

[5] 潘慧.城市设计的数字化生存[D].吉林建筑大学,2015.

[6] 方学兵.人机界面信息视觉化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第4篇: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

今天,集团公司召开经济适用房建设推进会议,主要是对照年度计划安排,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加快推进经房项目建设,真正把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刚才,蔡局长就今年集团公司经房建设、小区改造等有关工作作了详细安排,讲得很具体,也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希望各单位各部门按照会议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共同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加快经房建设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紧紧依靠职工、努力使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切身利益,是和谐矿区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集团公司党政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要加快经房项目建设,改善职工住房条件,让“居者有屋”、“安居乐业”。如果职工长时间没有相对稳定、舒适的居住条件,基本的生活和休息无法得到保障,容易产生厌倦、懈怠、烦躁、压抑等思想情绪,轻则会使个体对工作缺乏热情、对未来丧失信心,重则会产生矛盾激化,引发各类影响矿区稳定的问题,不利于和谐矿区建设。近几年,集团公司利用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的时机,千方百计挤出资金,弥补职工生活历史欠账。特别是在改善职工住房条件上,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提高职工购房能力,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构建职工住房保障体系。应该看到,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工作的推进速度和结果与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去年,集团公司排出房补计划6000万元,全年仅实施了3000多万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少数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工作还不细。根据调查统计来看,目前,全集团现有在岗无房职工3034人,危旧房64万平方米,近90%的职工住房没有达到规定标准,供水、供电、旱改水及小区环境治理、矿区道路建设等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改造项目因细节问题未处理好,给职工生活带到诸多不便,职工群众意见很大,改善职工住房条件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加快推进“两个转移”,加快经房项目建设实施进度,着力改善职工住房条件,让居者有其屋、住好屋是集团公司推进和谐矿区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今年重点工作之一。各单位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要从建设和谐矿区的高度出发,紧紧抓住“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核心,树立大局观念,增强责任意识,摒弃片面和小团体利益思想,切实把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从职工最关心、最急需、最渴望的要求入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真心实意把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经房建设等各个事情办好、办实、办出成效。通过实施经房建设,尽快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亲和力,努力为企业营造一个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健康和谐的发展新环境。

二、统筹抓好规划和组织,加快推进经房建设项目实施进度

经房建设是今年集团公司继续改善职工住房条件的重点工作,也是集团公司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单位多、项目多,工程量和工作量都很大,任何环节的失误和闪失,都将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实施进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半年时间已过,列入计划的5个单位的经房建设项目进展不快,责任不明确,计划不落实,给全年计划任务的完成增加了较大压力。能否圆满完成经房建设任务,关系职工住房条件改善、关系矿区和谐稳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单位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时间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尽快统一思想,统筹规划,抓紧时间,抓住重点,落实责任,精心组织,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绝不能失信于职工。要认真做好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经房项目及与之配套的中心小区、危旧房改造等项目规划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要按照现代化、标准化、美化亮化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规划,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组织实施。要根据项目工程量,科学编制项目预算,做到资金投放与项目规模相匹配,保证经房项目建设健康有序实施。经房项目建设等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工作是集团公司一项长期的任务,政策性强、要求标准高,能否做到让广大职工满意,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既是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的体现,也是执行力和诚信度的充分展示。要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全面推行项目负责制。这里重申,经房建设项目工程的责任主体是各基层单位,单位的行政负责人是第一责任者,务必要消除“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是集团公司的事、是机关部门的事”等模糊认识,从大局着想、从细节着手,切实把项目申报、招标设计、资金安排、组织实施等责任落到实处。今年经房建设工程量为历年来最大的一年,点多面广,加之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要按照集团公司下达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人。职能部门和责任主体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稳步推进。对于项目前期规划、审批、拆迁、临时安置等工作,要统筹考虑,同步推进,既要保证搬迁职工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又要努力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对于已开工建设的项目,集团公司机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协调、督促、指导和考核职责,加快工作进度,配合基层单位共同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尚未开工的项目,相关责任主体和职能部门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完备相关手续,争取尽快开工建设。要抓住经房建设有利时机,积极探索住宅小区与乡镇建设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企地联动发展。要把危旧房改造与经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决走出治标不治本、年年修缮年年修的误区,消除循环反复的根源,从源头上杜绝重复投资、重复劳动、重复建设的现象。东部大黄山、贾汪地区经房建设涉及拆迁问题,相关部门要超前做好政策宣传和发动工作,加强与职工、地方政府、周边农村的协调,防止干扰的事件发生。

三、完善各项保障措施,确保高质量完成排定的各项任务

一要加强经房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要在科学做好项目预算基础上,实行经房建设项目费用总额包干制,把责任落实到项目实施主体单位,落实项目人员工资和经费,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无特殊原因不得增补或调整计划,确保总费用不超标。节约超支与项目单位奖罚挂钩,确保质量,降低成本。严格执行经房建设资金审批制度,做到专人负责,专款专用,确保投放到位。集团公司规划部、财务部、房管处等部门要加强项目、资金的审查,规范审批程序,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行为,真正把服务职工、有利于职工的事情办好。经房项目不是效益工程,各单位一定要顾全大局,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二要全面推进问责制。加强工作进度、工程质量的检查考核,定期通报各单位经房建设工程进展情况,对主体责任不明、工作态度敷衍、工作质量低劣、工程进展缓慢等损害职工利益的,要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刚才,会上还宣读了集团公司关于加强经房建设管理办法,对相关工作目标、要求和责任、奖罚都作了明确规定,希望各单位认真遵照执行,同时按照所签订的责任状和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落实,确保建设进度。项目单位要尽快组织人员,建立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集团公司将按月考核,完成好的单位,对领导班子给予奖励。

三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市场化运作。新建经房原则上按成本价格,全部面向集团公司内部符合条件的职工出售,凡是购买经房的职工,符合规定的可享受集团公司一次性货币化补贴。对于生活特别困难的职工,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租住或其它方式解决。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全面推进小区物业社会化管理。新建经房全部实行物业管理,对于已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改造的旱厕、供水、供电及汽、暖等工程,要严格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落实责任,规范管理,高效运作,保证投有所用、投有所益,真正把好事办好,服务职工群众,实现预期目标。对于已具备移交条件的小区供水、供电及物业管理,要超前考虑,制定方案,尽快移交社会,实现生活小区物业管理社会化。

第5篇: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

一、探索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工作机制。

1、工作观念的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团的十五大提出:“要以党政所想、社会所急、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要求设计团的活动,建立完善团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以达到紧扣社会热点,引发党政关注,触发大众共鸣,满足青年需求,激发青年热情的目的”。新的工作理念,要求各级团组织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团的工作的总要求,紧扣党政工作大局,带领青年服务社会。

2、工作的职能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团的十五大指出“协助政府做好青年事务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能,是促进青年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现阶段,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来一部分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将逐步转由社会团体来承担。对共青团而言,“生命在于运动,组织在于活动”,共青团有自己的政治、组织、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履行联系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职责的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逐步在青少年事务的管理、青少年权益的维护、青少年信息部的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青年需求的转变要求共青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我国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也造成了青年成长和发展中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共青团组织相对封闭的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青年多元化的需求。共青团组织的无限责任和有限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短缺、服务手段匮乏已成为制约共青团工作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共青团组织必须自觉适应社会变革,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在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开拓,与市场经济和青年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领域、新方向,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新机制。

二、我区在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方面的基本实践

在推进共青团工作社会化工作机制方面,我们以时展为参照系,以社会为坐标,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给团的工作准确定位,使团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广泛融入社会生活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取社会之长,补共青团之短”,不断创造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工作条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1、优化环境,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保障机制

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争取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已逐步形成了社会化的工作体系。一是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紧紧依托党建带团建,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团的工作的文件及相关意见,为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部门联动逐步形成。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与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事务有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将青少年工作的目标与各单位的阶段性工作和具体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将相关单位纳入团的工作体系之中,变共青团一家唱“独角戏”、搞“独家经营”为“多方协作”,为团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三是行业作用得到发挥。采取“行业牵动,团组织推进”的工作思路,突出行业特点,使团的品牌工作,如“双争”活动成为各行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基层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2、适应社会发展,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组织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共青团原有的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建立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的组织体系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团组织覆盖面不够的问题日益显现。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要求,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团组织的领导,有利于团结教育凝聚青年,有利于团组织整体功能体现的原则,团区委着力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社会化组织体系。一是进行团建创新。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按照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对新经济组织建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麦德龙超市、新特医药公司等私营企业建立了团组织;根据青年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特点,采取动态设置团组织的办法,建立了社区团(总)支部,组织设置变“单一化”为“多样化”。二是拓展团的阵地。建立了以共青团为核心,以青年活动中心、青少年读书俱乐部为依托的社会化组织体系,形成了共青团新的力量矩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共青团人手不足,势单力薄的局面,使团的工作能够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更广泛的青年之中,促进了团的事业发展。三是延伸团的臂膀。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求,适应青年社会结构变化,积极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把青年中心作为基层团组织整合资源、凝聚人才的新平台,联系青年的新纽带。

3、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服务机制

团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需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不足已成为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要矛盾。我们坚持以团的组织系统为基础,调动可能利用的社会资源,围绕青年的学习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青年的手段,推动服务青年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初步构建了团的服务体系。一是关注青年思想动态。加强了基层青年思想状态的调研并建立了硚口共青团网站,初步形成了青年社会调查信息系统,为党政领导及上级团组织倾听青年呼声,了解青年愿望,掌握青年工作动态畅通了渠道。二是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以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为宗旨,以团干部培训班、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活动、创建社区青少年学校为载体形成了青少年教育培训网络。三是服务社会弱势群体。与劳动部门联合建立了区青工职介所及街(乡)青工职介网络,帮助了下岗失业青年再就业;采取借用、合用、合建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法律服务站、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活动阵地,探索服务青少年的有效形式。

4、遵循市场规律,建立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融资机制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资源配置社会化。随着共青团工作职能的不断拓展,共青团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单纯依靠自身的有限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共青团组织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的结合,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我们按照“源于社会,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做了一些尝试:一是依托社会力量建立青少年服务基地。按照“社会化运作、事业化推进、品牌化管理”的工作思路,与新华书店联建新华博克书屋,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基础;二是通过青教办、青联、关工委等组织,充分协调与青少年事务有关的资源,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技术、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对社会上原有的一些阵地、场所,通过团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行扶持、命名,建成团的活动阵地。

三、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运行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共青团的社会化工作机制的建立,为我们在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加强团的建设提供了一种依托。不断完善社会化的工作机制,还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1、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第一,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的需要。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共青团组织青年、服务社会是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的具体化,共青团组织要从发挥好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优势。第二,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职能作用的需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的发展对共青团工作的需求度和期待值日趋上升,要求团的工作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期待,更好地为实现其政治职能服务,通过把握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来体现社会作用,赢得社会地位。第三,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发挥共青团整合资源优势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共青团获取资源的方式,主要依赖行政手段,所拥有的资源足以影响青年的成长发展,因而对青年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一方面,仅靠行政手段获取资源已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多种手段获取资源。另一方面,青年获取资源的途径多样化,不仅可以从团组织获取资源,也可以从市场和其他方面获取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要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推进工作、服务青年,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资源整合机制。

2、形成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共青团组织体系依托党政机构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在发挥党建带团建优势的同时,应努力面向基层、面向新的领域、面向新兴青年群体,调整和完善组织机构,构建新的联系。一是密切与非团属青年社团的新联系。推动经济部门和企业设置青年工作机构,培育和发展团属社会中介组织,以此形成一个对共青团原组织体系具有补充作用的新的开放多元的社会化组织网络,从而覆盖到那些原组织体系涉及不到的新体制下的新领域和新兴青年群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上与青年进行联系和沟通。二是密切与社区青年的新联系。社区是青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共青团要通过与社区青年的广泛联系,既了解青年的所想所需,又保证团的组织在社区更好地发挥作用,有效服务经济社区发展。三是密切团组织与团员的新联系。着眼于保持团组织与团员之间直接、经常、便捷的组织联系,逐步形成适应团员流动,易于确认身份,便于团员参与团的工作和生活的组织联系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基层组织形式,对团员实行多重组织覆盖,努力做到哪里有团员,哪里就设置团组织,并通过互联网、青年卡等手段加强与团员青年的联系。

第6篇: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 智慧城市;信息化;智慧校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87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169- 02

随着科技发展和教育国家化进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大发展目标,智慧校园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运而生。智慧校园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促进者智慧校园发展。

1 智慧城市的提出

美国加州旧金山1990年召开了以“智慧城市(smart city)、快速系统(fast systems)、全球网络(global works)”为主题的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会议。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于2008年11月提出了“智慧地球”。随着“智慧地球”的落地,“智慧城市”开始发展,2009年IBM公司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并在中国连续召开了22场智慧城市的讨论会,智慧城市在中国开始建设,目前,智慧双流,智慧上海,智慧深圳已逐渐发展起来。

2 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功能

虽然智慧城市提出近十年,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IMB将智慧城市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建设犹如一个生态系统,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围绕大数据平台,利用模式识别、云计算、移动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从而为政府、个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决策依据。

智慧城市建设的八个方面功能有:智慧建筑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智慧电网系统、城市指挥中心、城市公共安全、城市环境管理、智慧医疗、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内容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构建覆盖整个城市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变革,推动电子商务的变革;建立多层次电子政务系统,完善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智慧城市人才队伍,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开发重点领域的应用系统;整合社会资源,发展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信息化标准和法律法规,有效管理信息资源。

3 智慧校园的概念与表现形式

智慧校园指的是将智能化传感器嵌入或安装到教室、图书挂、餐厅、实验室、会议室、宿舍楼等学习、活动、生活区域的各个地方作为终端设备,对这些终端设备用一定的方式连接,形成“物联网”,利用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服务中心将“物联网”和“软件应用平台”整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加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对这些信息资源集成处理,工程统一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系统。

建立网络科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实行教师教学研究积分管理,共享科研类应用软件及其主题科研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校园文化板块,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查询社团活动安排、各类竞赛情况,同时利用查询页面推送信息宣传,提供优秀资源共享。

建立一站式校园生活平台,通过电子钱包、电子饭卡、自主缴费组建一卡通一站式缴费平台,并在移动终端与文化板块相连接,增加洗衣机、运动场馆等的预约模块,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与生活共促互建。

4 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校园发展的关系

智慧城市作为数字化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设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式,是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的融合。智慧城市概念提出后,我国先后有南京、北京、上海、重庆、西安、深圳等2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无线通信和物联网的发展,涉及到交通、医疗、政务、商业、教育等各方面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在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核心在于对信息的有效获取、整合、管理,故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体系和人才需求与之相配套。

高校是知识聚集、人才培养、信息科技发展之地,是国家创新发展中知识传播和利用的主要阵地。高校拥有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才资源,高校的信息服务也逐渐朝着知识化、创新化、个性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211工程”建立了与部分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重点院系联合资源共享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高校相对集中、信息资源较为丰富、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配备一批具区域特色的重点文献信息库,专人管理,共同享用,避免了资源重复购置的浪费。智慧城市建设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新思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智慧图书馆”,其作为智慧校园的建设部分,为智慧校园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更纯净高校的公共文化环境和信息共享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实践与应用,2011(2).

第7篇: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情境创设;信息化教学;策略

一、品德与社会课的概述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此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它以改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等为目标。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注重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是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创设丰富的故事情境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使小学课堂上的品德与社会课不再显得单调、乏味,广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所谓的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与资源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实践表明,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来创设故事情境,能够从视觉、听觉上多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刺激这些感官,将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迁移。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教师故事情境的创设,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制定,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很多教育学者指出,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类的文化课程,这门课更多情况下注重的是学生对思想内涵的领悟,要想深层次地教育学生,就应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刻体会自身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增强对扮演角色的认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我想要我能要》这一课时,老师应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扮演爸爸的,有扮演妈妈的,还有扮演星星的,通过创设商场买东西的情境,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品德与社会本来就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课程,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媒体,进而将最新、最丰富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多媒体能够将知识直观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图片以及有趣的视频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无形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了丰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学习《到周边去看看》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周边国家风土人情的视频以及图片,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其求知欲也在不断增强。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品德与社会课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成为了可能,实践表明,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有助于小学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在品德课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第8篇: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前阶段机关作风建设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长效机制建设任务,并对建立市级机关效能监测点工作再作动员。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突出“创效能机关、促率先崛起”主题,着力强化服务,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重点问题;着力攻坚克难,切实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着力深化整改,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热点问题;着力完善机制,切实解决集中换届中领导干部的一些思想作风问题,机关作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刚才,3个单位分别介绍了建立和落实长效机制的经验做法,总的感到这些部门思想重视、认识统一,联系实际、措施扎实,督查有力、成效明显,希望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借鉴。叶鸣同志对建立机关效能监测点作了具体部署,我都同意。下面,我就建立健全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经常性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机关作风长效机制的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这对我们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促进机关作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不断巩固深化作风建设活动成果的有力抓手,是确保各项服务举措有效落实、不断提升机关服务效能的重要保障。我们要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大局,突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素质提升、机关运行等重点,认真总结机关作风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1、要以“两个年”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完善推动发展的机制。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认真梳理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完善服务制度和机制。要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规范涉企收费,严格执行涉企收费项目有关规定和标准,减轻企业负担;加强中介和社团管理,提升中介组织的服务水平。要不断强化企业服务,深入分析涉企科级岗位群众评议意见,完善服务举措,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完善“双百”项目直报、重点项目全程跟踪办理、项目办结限期等制度,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健全项目建设“6 X”部门协调等制度,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完善重大外资项目进度通报、跟踪服务等制度,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围绕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抓紧建立百项重点项目推进、资金投入、农民培训、结对共建等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民素质。围绕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严格落实工作责任机制,推进“平安湖州”创建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要以解决群众利益问题为重点,不断深化完善服务群众的机制。要坚持群众满意标准,着力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机制,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不断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完善调查研究和领导下访、联系困难群众等制度,及时掌握民情民意;实行党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区群众制度,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完善投诉机制,发挥市长热线、行风热线等作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完善工作“三见面、六制度”,搭建多形式的沟通平台。完善评议制度,继续开展中层岗位群众评议等活动,积极探索机关干部群众评议新路子。要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深入实施“456”民生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就业、就学、就医等困难。健全利益发展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为民办实事项目制度,真正让群众受益。健全权益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企业改组改制中的问题,切实保障群众利益。要着力帮扶困难群众,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使困难群众分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完善“双千万结对帮扶”制度,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完善慈善救济制度,构建救助体系,重点解决重度残疾人、低收入残疾人和一户多残的残疾人生产生活基本保障问题。

3、要以“三创”活动为抓手,不断深化完善素质提升的机制。要紧密结合“三创”活动开展,建立健全干部素质提升机制,提高机关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完善学习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机关学习日和干部在职培训等制度。完善考核制度,制定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全面实行“述学、评学、考学”。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学习阵地、建设师资队伍。要着力强化成长成才措施,深入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定期筛选一批党员干部,落实针对性培养措施。深化完善干部培养机制,通过上挂、下派、交流、轮岗等手段,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用先进典型激励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全面落实先进性承诺制度,把党员践诺情况作为评比先进及公务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全面落实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制度,组织党员定岗定职,实行党员社区表现记实,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全面落实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引导机关干部精通业务、立足岗位、敬业奉献,

创造一流业绩。4、要以提高工作效能为目标,不断深化完善机关运行的机制。要按照“三个转变”、“四个服务”、“五个突破”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管理、规范运行、提高效能。要规范行政行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清部门职能;组织开展市级部门审批权限下放问题调研,合理划分市、区事权。坚持依法行政,消除部门权力利益化倾向,切实防止损害基层和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完善公共服务机制,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要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服务机制,实行企业项目审批一审一核制和备案制,推行并联审批和全程制,精简办事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完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告知承诺制、AB岗工作制和限时办结制等制度,推行导办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健全会议、经费、办文、车辆等制度,严格执行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制度,切实落实廉政建设各项规定。要强化监督举措,加强效能投诉监察中心建设,提高督办水平。充实监督队伍,发挥专职督查人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等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督查活动。建立效能监测点,实行效能指数、一事一评等制度,设立市长接听日、局长接听日,切实强化效能监督。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充分发挥机关效能监测点的作用

建立机关效能监测点,既是进一步拓展群众监督投诉渠道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健全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精心实施,切实发挥好机关效能监测点的重要作用。

1、要充分发挥效能监测点在机关作风建设中的信息收集作用。市级效能建设监测点首批设立40个,分别设在基层乡镇、重点企业、城市社区、新闻媒体、部门办事窗口等单位,既在总体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又在个体性质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初步形成对机关作风建设进行监测的工作网络。要通过这些效能监测点,把作风建设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深入到基层、企业和群众,及时掌握作风建设的真实情况,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推动各部门单位更好地纠正问题、改进工作、强化服务,真正使监测点成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晴雨表”的作用。

2、要充分发挥效能监测点在机关作风建设中的监督推动作用。效能监测点一条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受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反映机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工作作风、依法行政、办事效率、服务态度、资源节约、廉政勤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各监测点反馈的意见建议,各部门单位一定要切实重视,对投诉问题要落实专人负责,限期办结,限期整改,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市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要加强对各监测点工作的指导,对监测点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要本着“查清事实、分清责任、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的原则,认真受理,妥善处置,真正把监测点的监督作用发挥好。

3、要充分发挥效能监测点在机关作风建设中的跟踪问效作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贵在坚持、重在实效。确保各项整改措施和长效机制真正坚持好、落实好,跟踪问效是一个重要环节。效能监测点作为市级机关效能建设新的监督和沟通渠道,在加强跟踪问效上具有重要作用。要经常深入基层、企业和群众,了解他们对开展作风建设的看法和想法,了解他们对改进机关服务的呼声和愿望,了解作风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实际效果;要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部门作风建设工作动态,掌握部门整改落实和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督促和帮助部门深入查找问题、完善服务举措;要定期梳理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积极为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献计献策。

4、要充分发挥效能监测点在机关作风建设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建立效能监测点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效能监测点建设得好、作用发挥得好,可以为建立健全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积累经验,为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也可以为推进各方面工作创新注入活力。要加强对监测点工作的宣传,教育引导机关干部自觉接受监督、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监督;要不断完善监测点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对监测点软、硬件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要及时总结和推广监测点工作的新鲜经验,不断扩大监测点范围,全面提升监测点建设水平。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不断增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实效

时至年底,各项任务都十分繁重。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1、要集中精力,加大力度。越是临近年关岁末,越是工作收尾阶段,就越要集中精力、善始善终地抓好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按照年初部署,在思想上更重视、领导上更有力、工作上更深入,特别是要精心组织好市级机关综合考核评议、重点涉企科级岗位群众评议等工作。要加强调研,及早思考和谋划明年工作思路,力求早准备、早安排、早启动,掌握工作主动权。

2、要突破难点,整体推进。要继续按照“四服务”要求,以推进“两个年”活动为载体,着力解决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点问题,解决好三级换届领导干部思想作风中的突出问题,解决好项目推进中的关键问题,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努力在这几方面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取得成效。通过突破难点、创造亮点、创新特色,带动整个机关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

3、要敢动真格,务求实效。要以良好的作风抓作风建设,敢于较真和抓难碰硬,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抓落实、求实效的工作导向;要强化督促检查,对督查、暗访和效能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该通报的要及时通报、该处理的要严肃处理,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使机关单位特别是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单位思想上真正有触动,工作上真正有推动,努力建设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机关。

第9篇:社会实践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碳汇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低碳经济转译的“碳汇经济”,更为明确的提出了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即需要完善二氧化碳的降解途径。可见,这一点与碳源经济模式一起,构成了当前民众对低碳经济的整体认识。

那么为何在本文中提出以上主题呢。关于这一点,可归因于:(1)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中,完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其中的重要环节;(2)在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往往重视控制碳排放,而较为忽略有关碳源的降解问题;(3)我国还将长期处于城镇化建设阶段,从而完成碳汇经济发展模式任重而道远。这里需要指出,本文不打算从技术层面来进行方案设计,而是着力从组织制度层面来解决激励与约束问题。其目的在于,推动城镇化建设路径的健康和持续性。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城镇化建设的特征解读

同西方发达国家已走完成的城镇化路径不同,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并因农村人口基数和城市系统的不完善性,使得城镇化建设长期处于试错阶段。该阶段的特征就在于,关乎城镇化方面的制度安排仍处于调整状态。

由此,基于本文主题的特征解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农村转移人口数量庞大

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土地的边际产出量存在着递减状况。从我国国情出发,这种状况就反映出当前大量农业人口处于潜在失业状态。由此,转移出这部分农业人口则成为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现阶段十分艰巨的政治任务。

(二)城镇接受能力压力巨大

实现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的同时,还需要促使城镇就业系统广泛吸纳这部分人口。而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中,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则构成了接受这部分人口的主体。实践表明,这些农业人口普遍缺乏高级技能,所从事的行业也大量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可见,这里的压力就体现在人口吸纳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解决上来了。

二、解读基础上的模式定位

不可否认,对于如何应对城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上述难题,已在各类专业文献中得到了深入讨论,其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央决策层的制度安排。但这些结论是否考虑到了碳汇经济的需要,则仍值得商榷。

为此,以下将从碳汇经济视角下进行模式定位:

(一)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模式定位

正如诸多学者所指出的,城镇化建设不仅要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还需要使他们能适应城市的社会系统。这里的社会系统不仅包含就业子系统,还包括生活子系统。若要实现这一结果,首先就需要提高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使他们在劳动技能和精神面貌上适应城镇化的需要。

(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模式定位

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也是推动碳汇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我国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绿色、环保要求的提升,从而通过倒逼机制来促使产业结构实施适应性结构升级,并将根据市场需求数量确定产能水平。可见,这些都是围绕着碳汇经济要求而展开的。

三、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城镇化建设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模式

作为直接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部门,应是县级劳动保障单位。它们在开展培训时,应建立在区域植根性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尽量确保离土不离乡的原则下,强化当地农业人口的传统工艺制作技能培训。一般而言,具有乡土气息的工艺制品具有较强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并且以手工制作为主将减少当地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压力。当然,制造类应用技能仍需要进行培训。

(二)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模式

乡镇企业一般以五金加工和涉农产业为主,相对于城市产业来说并不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单位。因此,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的约束因素,应大力推动城市产业的结构升级。这里还需要强调,现阶段的房地产行业成为了C排放的主要单位,就使得建筑材料生产企业的技术升级由为紧迫。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应在政府主导下来完成升级任务。

(三)第三方的过程监管模式

不得不承认,在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则成为公众所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强化第三方的过程监督机制。具体而言,应建立“环境稽查——环境监管——环境破坏问题”的三段式监督模式,从而保证第三方监管中的执行力度能够符合规定。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实证分析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第二期学术沙龙于5月31日在北京数码科技广场举行。本次沙龙在中国信息界杂志总编傅伯岩主持下与在场的专家就“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精彩的互动。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禹、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杨子健以及神州数码工程院院长谢耘都先后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她谈到,我们在研究城镇化的发展中,它的一些核心要素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新型城镇化以我们这次十提出的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农业化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应该是互动发展,同时应用新的理念与思维,新的经营方式,而不仅仅是工业来经营,我们提倡生态经营,新的平台和手段不仅仅通过农产品的线下的交易,我们希望能通过线上的交易和新的先进技术带动新一轮新型城镇化。但是我们认为,最核心的理念是什么?应该是由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本,这里面涉及三大的要素,理念、制度、资源,这三个要素前提下,按照舍得放,也就是说把我们的污染的企业,把它放下去,淘汰掉,慢一点,慢一点的话,在整个发展中我们大多都是摸着石头走,很多问题的暴露以及问题的研究以及问题的解决,慢一点,可持续,在确保整个城镇化的道路上它能够比较健康向三个要素来走。从邻国的经验来看,韩国发展比较快,尤其在整个休闲农业,包括生态经营以及它的旅游、文化,包括挖掘文化这方面,韩国、日本挖掘传统文化做得不错。研究的视角看如何通过慢城带动收入的提升以及农业的发展,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上。

以上充分说明,碳汇经济视角下的城镇化建设需要逐渐放弃功利性目的,而是强调人的需要来展开。

五、小结

本文认为,碳汇经济更为明确的提出了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即需要完善二氧化碳的降解途径。目前有关城镇化建设的讨论,未能考虑到了碳汇经济的需要。由此基于碳汇经济视角,应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城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第三方过程监管上下工夫。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王莉.增加森林碳汇.维护生态平衡——河南省郑州市生态型城市建设纪实[J].国土绿化.2010,(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