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习学校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件还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这些文件都表明,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实习基地的建设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校外实习基地是由学校与有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借助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资源的优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了参观、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实习的实践场所。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在迈入社会之前,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对工艺过程的了解、接触工业化生产实际、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了解工厂、企业管理模式的窗口,也是学生工程能力训练的实践场所。各高校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物流工程学院已经建成了包括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港口与海洋装备校外实习基地, 船舶运输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航海仪器厂等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如何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就在思考,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案,总结出一种“围绕实际工程,强化学生参与”的校外实习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透彻;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制
1.搭班子――建立了校企合作组织协调机制
成立了由分管院领导、企业负责人参加的企校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解决办学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对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日常性督导,为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订协议――建立规范化的目标管理制度
制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章程”,并与相关企业签订了企校合作联盟协议,明确了企校合作联盟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与合作期限,并规定了企校合作联盟各方的责任与义务等。结合学科专业实际,合理配置教学基地的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提高教学基地的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基地的管理办法。还要建立基地的管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3.定方案――建立了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
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实习方案中规定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指导教师与时间安排等,进一步提高了实习或实训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实习质量的监控,学院和企业要共同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包括组织管理、实习内容、日程安排、实习纪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做好实习前的思想动员和实习纪律和安全教育。实习前与实习单位一起召开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执行组协调会,学生实习动员会。
4.抓落实――建立了经常性的督导检查制度
建立校企联动、共同管理的管理组织由学校与实习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共同组建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教学效果督导检查活动,指导和协调解决实习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规范合作行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执行组应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具体、相互协作的制度,由实习指导老师负责实习内容的全面开展,专任教师负责学生管理和协调其他方面的工作。
5.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校外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政策倾斜来鼓励我院高水平的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同时,吸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单位的资深人员担当兼职实践教学教师,建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两个层面之间有效的互通机制,建设成为一支热爱实践教学、专兼结合、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联合指导实习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条件,加强实习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及时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思想问题和生活问题,对于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学生能协助指导教师完成一些具体工作,提高指导教师带教的积极性。
二、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模式
一方面企业有人才、技术、设备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参加实习的学生渴望了解企业、想知道所学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校外实习中两者如果不能很好衔接,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围绕实际工程,强化学生参与”的校外实习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1.实习内容的选择具有针对性
参加校外企业实习的都是高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对具体应用对象的了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学生对专业相关性强的实习内容特别感兴趣,想知道学校课堂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怎么用。因此实习内容应该根据参加学生的专业、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如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内容可以选择比如“港口桥式起重机及电气控制”。从工作原理、工程要求,到设计和制造,包含了机械结构、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电机学、电力传动、变频器及传感器检测技术等电气专业知识点。通过实习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应用的理解。
2.“围绕实际工程,强化学生参与”的实习教学方法
现在工科学生普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造成实践能力的薄弱。实习指导需要考虑两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挖掘学生专业潜能。采取的措施是:
(1)实习以企业实际工程为主题进行展开。学生对企业产品和设备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制造过程,应用的基础知识了解欲望十分强烈,实习如果围绕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展开,会大大加强学生投入程度。实习时可以选择企业具体的产品设备或工程项目作为主题,通过企业工程师或专家的讲座、实地参观体验、教师讲解指导等形式逐步展开,使学生以类似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企业实际工程的运作过程。
(2)以小组形式共同承担实习任务。让学生“有事做”是强化学生参与的手段。学生组成小组,指导教师按阶段每日下达实习任务,小组以团队合作方式共同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团队精神,又照顾小组成员的兴趣特点和特长,调动了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3.考核形式
与校内课堂教学一样,考核也是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实习的考核的形式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但必须做到及时。好的做法是,指导教师就当日实习中的相关问题与学生面对面进行讨论,一方面检测学生完成当日实习任务的情况,另一方面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要求每个学生就相关议题、实习体会进行发言,并且当日提交实习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式杜绝了学生“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三、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
1.实习指导和管理
企业实习在振华基地进行,通过专家讲座、实地参观,学生对振华生产的设备有所了解并产生了兴趣,因此选择了振华实际产品资料作为培训的题材。企业实习专业技能培训围绕“电气控制”展开。要求学生:应用CAD软件绘制电气图纸;研读港口专用变频器等设备资料(英文),学习如何进行电气设备的选型、正确使用;结合讲座和设备资料,分析浮吊电气控制图纸;研讨浮吊电气控制系统存在的各种问题;体会电气工程设计人员从需求分析、设备选型、电气系统设计到制图的各方面的工作。
实习中,学生按4-6人组成小组,指导教师根据实习进程每日下达给小组实习任务。每日下午3-5点,指导教师就当日实习中的相关问题与学生面对面进行讨论,考核小组完成情况。
为期2周的实习基地教学实践,学生对电气控制从设备的机械结构原理、电气控制的各个环节、电气元器件的功能和选型,到电气图纸的制作都有了充分的了解,认识到企业对电气工程师的技术技能有什么要求,明确了学习目的性。
2.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企业实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前的重要环节。实习期间,实习学生在行为规范上按照企业职工来要求:准时上下班,服装整洁得体,行为规范。通过实习学生从振华重工发展中体会了个性化和创新的企业精神。
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日盛。ECFA的签署及生效不仅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的发展,也推进了两岸教育的深度合作交流。2009年以来,福建省高校率先与台湾高校开展闽台高校合作交流项目。两岸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素质教育、教学基本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两岸交流合作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我省高职院校与台湾技职体系院校在各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就两岸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与实践教育体系异同进行分析,旨在找到差距,取其所长,补己之短。
一、闽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异同
(一)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我省高职类院校师资队伍中35岁以下约占52%,新设置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过于年轻化,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过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不到要求。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使得绝大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课时量过多,教师无暇学习提高、更新知识,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能教书又能操作示范的师资。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的多样化以及多变性,还需要一定比例的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师资。但是由于课酬等现实原因,高职院校的企业兼职教师存在队伍不稳定,授课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台湾地区高校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凡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多要具备国外教育的背景。台湾高校教师的职称聘任分为四个等级: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台湾高校注重教师的实务导向,鼓励教师重视实务技术研究和在职实务进修,并积极参与“产学合作研究开发”的课题和项目,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准。在台湾技职体系的高校中,60%以上是来自业界的兼职老师。与大陆对进入高校讲坛的兼职老师的资格要求较高不同,在台湾,只要是有一技之长,并在业界成绩突出者,或是有特殊人生经历的人士都可以走入大学讲坛,与学生分享其工作、生活的心得。
2.教师职称评定与升等制度
政策是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依据的准则和指南,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正常运行的保证。一直以来,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地位不高,职业声望较差,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以及优秀人才的引入,导致了众多教育不公的产生。由于缺少政策依据,常引起教师与其所在单位的矛盾。同时,高职院校本身对于教师的培养和职业规划也因“先天不足”而受限颇多。
台湾高校教师的薪酬待遇无论公立、私立学校,其标准是相同的。这样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校际间的人才恶性竞争。台湾教育部门在实施“师资法”的同时,规划教师的“资格检定制度”及“评鉴制度”,及时改进职业技术教师的“聘任及升等制度”。对于教师的工作考核分为以教学为主或以科研为主两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工作任务都有一个相当规格的比例,由各教学单位决策,教师个人自主选择。对教师的考评上,把主要权重放在学生方面。对于教学评价较低的教师,校方会找教师本人谈话,予以警示。
(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校内教学督导与校外评估机制
福建省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普遍由教研室、院系部、教务处三级单位共同实施,在课程总体实施过程中,由校内教学督导牵头进行监督和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此做法对于规范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由于企业和市场参与度不够,课程体系的建设偏离了或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
台湾高校课程建设委员会注重吸纳校内外学者专家及业界意见,促进课程规划合理,课程及学程设计符合学校特色、学术发展趋势、整体教学目标及学生毕业后就业需求;课程发展规划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建立检讨评估机制,纳入校外评估机制。
(三)学生素质教育
1.“公共课”与“通识课”
大陆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要按规定学习“公共课”,学分一般在35分左右,其中公共选修部分只占到20%左右的学分。公共课主要围绕政治、法律、外语、体育、中文、计算机等科目展开。多年来形成的公共课程体系对于适应中国特色,教育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有显著的作用。但是,现代大学生的兴趣极具广泛性,他们希望在校所涉猎的知识层面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的公共课的范畴。再者,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无法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选修”二字通常流于形式。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提出的“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博雅选修课程体系”涉及五大门类、30门课程,是闽台高校本科层面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中重要的人才培养内容之一。该课程体系通过整合校内外以及两岸优质教学资源,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开设专题讲座和教学课程,引领学生涉及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等学科领域。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源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自然的基础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对于通识教育,台湾各大学均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例如,淡江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多元与融会贯通的能力”;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为:“推动学生语言与资讯能力检定,提升学生基础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的博雅人才”;朝阳科技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世界观,加强语言、沟通协调与资讯应用能力”等等。尽管各高校通识教育目标的设定不尽相同,但是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是大致相同的,即其通识教育课程均为两大类:一类是公共必修课(核心课程),占12—14学分;一类是公共选修课程,占14—16学分。其中,核心课程一般包括中文、英文、历史、法政和社会、体育、国防教育等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则是涵盖文化、语言、政治、法律、体能、自然、艺术、哲学等领域。如:陶艺DIY、玻璃工艺、CPR急救技能、客家文化、易经、风水学等等。服务学习、劳作教育是台湾地区高校学生必修课,计算学分与否,由各学校规定。这两门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一起,结合服务性社团活动进行。很明显,通识教育在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更具实用性和现实性。
2.勤工俭学活动与教学助理行动
福建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参与勤工俭学,大部分院校会通过学生处、就业办或者学生社联组织帮助学生联系能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的校外单位,有条件的学校还向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但这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多为后勤生活方面的事务或工作,贫困学生的参与面不大,而且在获得一定收入的同时得到综合能力的提高和锻炼也非常有限。
教学助理行动是源自美国、加拿大高校的TA(Teaching Assistant)制度。台湾高校的 TA 制度则是由共同教育委员会推动通识课 TA 衍生出来的。其目的首先在于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特别是针对大班授课的课程,可透过 TA 来协助教师,提升授课的质量。其次,藉由 TA 的带领可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投入,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以此改善浅碟式学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由于担任 TA 的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各大专院校的教师,因此透过 TA 制度的训练,可以让这些潜在的未来教师在正式取得教职之前,培养教学的能力与热忱,为将来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台湾高校的这种教学助理行动更加适合在本科类院校开展。但这种做法给了我们高职院校一定的启示,资源、条件有限的高职院校可以效仿其中的精华,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学事务,甚至是教学管理中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学校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评选出优秀教学助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学分奖励。
(四)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评估与教学评鉴
我省的高职院校,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都遵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在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等评估指标上的要求也完全一致。但是,民办大学能够得到各级政府拨款补助的项目和金额无法与公办大学相比。办学经费拮据导致大量民办院校“先天不足”,在评估的工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台湾高校建立教学质量长效评价体系,建立并落实学校、院系、教师三级评鉴制度,包括跟踪每次评鉴后改善建议的落实情况,定期举行全校教学单位评鉴,并对教学评鉴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最后由台湾“教育部”派出评审专家复核。通过评鉴的所有高校,无论“公办”与“民办”,均可以公平地获得台湾“教育部”根据该校招生情况核定的经费补助。
2.台湾“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实施
台湾教育部门大力实施“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该计划围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及“提高课程调整质量“等三大核心要素,旨在“提供奖励教学卓越之竞争性经费,以鼓励各大学校院赓续追寻教学之改进”。该计划提供项目竞争性经费,补助台湾大学中约30%至40%的学校,使之提升教学质量,成为教学卓越大学的典范。“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主要内容就在于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大学重视教学,引导大学在教学制度层面做整体的调整及改善,并通过竞争性的奖励机制,促进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发展岛内教学卓越大学的典范。
该计划自2005年施行以来,台湾岛内大学及社会各界多予肯定及好评,并逐渐带动大学重视教学之风气,获得经费补助的大学均积极进行全校性教学制度改革。
二、闽台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育体系的异同
(一)“产学联动机制”与“官产学联动机制”
福建省高校的实习普遍采用“产学联动机制”来实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工作持合作态度。但这种机制由于缺少政府的直接介入和督导,一些企事业单位是否能够接受实习生以及履行实习生实习过程中的培养义务成为极大的不确定因素。
台湾大部分高校实习活动实施“官产学联动机制”。这种做法是由政府当局、企业机构和高校三方组成合作推动机制。政府当局直接介入和督导,并对高校实习工作行使组织、督促甚至经费补助等职能。企业机构向资讯媒合平台申请成为该机制的实习机构,接受实习生至单位实习,可申领由台湾“教育部”颁发的实习补助金。
(二)毕业实习与在业弹性实习
福建省高职院校安排学生的毕业实多按照传统模式,即由学校组织联系实习单位或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毕业前交一份实习鉴定给校方,成绩合格后发给毕业证书。如果能由校方统一安排推荐学生至合作单位实习,并得到合作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实习过程中校方和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学生,那么学生的毕业实习将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并富有成效。但如果实习单位无法积极支持校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和管理,或者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那么校方对于实习的管理将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台湾高校在实施“官产学联动机制”的同时,倡导学生“在业弹性实习”。以台湾实践大学为代表,“在业弹性实习”在台湾“教育部”等政府当局管理部门督导下进行。实习机构、指导老师配备及设施环境经历政府当局跨部门审查小组审核鉴定,具备相应的资质。经过鉴定的单位和学生,可以领取由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实习经费补助。该计划在大学高年级学生中实施,经过校方选拔,以弹性学习方式完成实习期间的课程学习。实习期间采用远程学习、实习地实地学习和弹性学习等方式完成课程学习,但这些方式都应尽量配合实习工作的作息。“在业弹性实习”机制获得了良好的行政支持、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支持,不仅能够破解传统式实习安排所面临的难题,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就业,达到“毕业即就业”的良好效果。
三、福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打破陈旧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无论在专业建设还是课程设置上,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跟着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更应该把握闽合培养人才、校企联合办学等机遇,找到本校的特色和强项,不求专业“广”而“泛”,摈弃“市场销路不好”的专业,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在竞争性强、“市场销路好”的专业上。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对口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权衡考虑,同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和“职业”特性。民办高职院校可借助社会力量,把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资源引进学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方案,真正做到两岸高校、台资企业、学生四方受益。
(二)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该打破陈旧观念,加大对于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训练的课程比例。积极引入台湾高校的优质课程和优质教材,在原有的公共课基础上,引进台湾高校倡导的“通识课”或“博雅课程”模块,通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领域接触更多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品格、气质和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扩大产学联动范畴,从校企双向沟通向政府、学校、企业三向沟通过渡。
建议福建省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借鉴台湾高校“官产学联动机制”的做法,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三方共同推动实习工作。强化政府的支持和介入,由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政府部门联合牵头与协调,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建立高校学生实习平台,创立学生实习与创业基金,或予以财税方面减负支持,构建我省高校学生实习工作的“资讯媒合平台”。
(四)闽台共同培养高校师资
为加强高职高专院校优秀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拓宽专业带头人的海外视野,学习借鉴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持续开展闽台两地的师资交流,建议可在台建立我省高校师资培训基地,由省政府、省教育厅筹措相应资金,每年选派省内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赴台培训交流,向台湾同行深入学习专业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并借助这个平台促进两地教育的互动交流、双赢合作。2011年5月,由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和台湾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的“浙江在台高校师资培训基地挂牌暨2011浙江省高职教师培训班”正式启动。该做法非常值得我省借鉴。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中国分类号:TG802
1.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呼声的日益高涨,教育部高教司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进一步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由此可见,实训基地建设是三个关键环节之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也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有力杠杆。
2.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实训基地建设
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方式,二则对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连接社会和学校的坚实桥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作为高等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重点地进行实施建设,使之成为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教学模式。
2.1.1建设校内实验室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校内实验室的建设,主要包括室内设计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效果图设计工作室、家具设计工作室、电脑实训工作室和材料与施工工艺实验室等,分别对应各专业教学课程。实验室的建设以校企合作的形式组建,是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公司化运行方式建设和管理,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管理公司化,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校内实验室建设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撑,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
例如:AutoCAD电脑实训工作室是一种配备多媒体教学的投影设备,结合电脑实际操作实训,辅以全套教学课件,综合完成项目化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教学硬件设施。电脑实训工作室大多模拟设计公司的里面的布局,设有学生工作区、教师工作区、出图打印区、讨论区、资料室和休息区等。学生工作区有配备较高的电脑供学生使用,出图打印区配备彩色打印机、扫描仪和CAD绘图仪,资料室提供艺术设计专业所需要的专业书籍等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在工作室里查找相关的专业书籍资料,以便更好的完成项目任务。休息区和讨论区是为了创造协作学习的工作环境,便于教师和学生就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沟通。同时实验室应建立和完善实管理制度,做好管理工作。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1.2加强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和发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各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实际项目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首先,应构建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艺术专业教师团队,优化教学师资队伍结构;其次,应建立教师进修、学习、参加技能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参加各种设计比赛,号召老师走出校外,承接实际的工程项目,既能为社会服务,也能丰富实践教学经验;最后,应聘请相关企业专家为客座讲师,组建校企结合的师资团队。一方面,企业专家站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主持相关项目的设计及实施,他们最了解设计使用者的需求,并能准确把握市场的趋势。另一方面,企业专家因为长期处于生产第一线,容易因为用户需求、市场、经济利益等因素,忽略了设计项目的创意性、研究性,高校教师与学生恰恰弥补了这一问题的不足,因为高校教师长期从事科研与教学的任务,处于学科研究的前沿;而学生则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思维比较活跃,创新意识较强。因此,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校企结合的师资团队,是实训基地建设课程的重要途径。
2.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设施和场所,更是为学生创造了与社会就业“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工程项目的实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就业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社会,胜任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工作。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设计公司,进行项目现场教学。可以把教学地点设在施工工地、材料市场、会展现场等,由企业设计师和行业专家为学生讲授最新的专业信息和行业发展情况。为学生的实训提供一个安稳有序的环境,形成产学研的实践教学体系。
2.2.1拓展写生、考察和实习基地建设
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写生、考察和实习显得及其重要,所以高校要重视这三个基地的建设。写生和考察是学生专业课中的必修课,也是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美、开阔眼界、吸取设计灵感的大好时机。要安排好每学年的校外风景写生和考察的时间和地点,写生要到保留有原始生态美的地方,诸如安徽皖南、甘肃敦煌、太行山等地。考察一般去大城市中去,比如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地。这些城市都是设计比较超前的,有着先进的设计理念,通过考查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专业知识。写生和考查不仅仅在于专业技术的加强,更重要的是切身了解各地建筑结构和民居特色,以及宗教文化的传承,切实体验其相辅相成的环境和氛围,从中获得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信息和审美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将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应用到以后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去,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
2.2.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注重学历转变到重视专业技能。从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特点来看,更加需要专业技能,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毕业生更加容易找到就业岗位,所以让学生在就业前掌握全面的专业技能非常必要。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引进新的的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3.5+0.5”的模式,三年半的理论学习时间过长,半年的实践时间太短,学生无法很好的完成实践的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发展的需求。“3+1”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模式,包括“3”阶段教学设计和“1”阶段毕业设计两个部分,即学生入学后的前3年在校主要进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最后一年是毕业设计实践课的学习,学生要通过学校推荐或自己主动联系公司和企业,去参加实际项目的学习和制作,最后以实际的工程项目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通过“3+1”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来进行,能缩短学生转换角色的时间,提前适应社会工作。提倡学生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这是培养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2.2.3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培养创新人才、强化实训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延续和深入。在这种模式的培养下,学生不但可以丰富专业知识,拓展理论素养,而且还可以提高实践能力。一方面学校有理论丰富的专业教师、有图书馆和计算机中心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具有真实的工作环境、实际的设计项目、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和各种专业的设备。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条件,让学校的专业老师和企业的设计师配合起来,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把公司的设计师请进课堂,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的设计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企业真正做设计、做项目,只有在这种模式下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2.2.4建设校内生产性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重要的实践教学课堂,是教师得到锻炼和施展才华的主阵地,是学院服务社会行业的主渠道。艺术设计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正是根据大学教育发展规律与教育文件要求,促进学院实践教学的建设;同时,更是为学生提供与真实生产环境相一致的实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与专业能力,满足学生就业与创业要求而建设,艺术设计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对学院开展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是硬件条件的建设,而且还是一个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与学生组成的设计制作工作团队。按照设计公司的模式,广开渠道,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资源,将实际的设计项目引入教学课堂,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专业学生为主体,全程参与实际项目设计与制作。将教学内容与设计项目相结合,将学生实训学习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充分体现产学研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项目设计、制作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无缝对接的需求。从而提高就业机会。
3.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让校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互结合、形成互补,促进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全面开展。一方面,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掌握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老师积累了设计项目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及实践教学能力。既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及地方经济,又是对实践教学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林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大众文艺.2012
[2]邹阳.环境艺术设计实训教学建设之浅析[J].读与写杂志.2010.9
[3]曾丽娟,吴健.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志.2012
Abstract The top position internship is the key link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and curriculum system. The article aims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internship courses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es the study rules and needs of students during internships, analyzes the cor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required for different marketing careers, and builds a model for post-employment internships that rely on informat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st-secondary internship courses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marketing.
Keywords on-job training courses; construction mode;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顶岗实习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建设顶岗实习课程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赋予高等职业教育新内涵和新要求的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顶岗实习课程建设的局限,依托信息化教学资源,适应顶岗实习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有效进行课程建设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
1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建设现状
当前,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在顶岗实习课程建设的实践创新中,从学校、企业、学生等各主体的实际出发,探索了多种顶岗实习课程建设模式,存在鲜明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顶岗实习纳入课程化管理。为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越来越多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正逐步加强顶岗实习课程建设力度,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开发了面向工作岗位需求的项目化课程,设计了紧贴职业岗位的教学项目。
二是校企共建顶岗实习课程。部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突破学校、企业在顶岗实习课程建设中主体分离的障碍,依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确定了相应教学内容,并融合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建立了动态的多主体共建共管的教学管理体系。[1]
三是利用信息化技?g进行顶岗实习教学及管理。虽然顶岗实习具有一般课程的系统性、教学性和实践性,但因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主体的多元性、教学场所的不确定性,顶岗实习教学又不同于一般课程教学。为适应顶岗实习教学的特殊性,很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学生顶岗实习期开展网络教学,并通过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效,适应学生实习期的学习需求。
与此同时,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建设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时间长,教学管理难度大。高职市场营销营销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单位和岗位存在点多、面广、学生分散的特点。这一现象造成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难以全面到位,容易出现“放羊”现象。
(2)顶岗实习教学易流于形式。部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使企业导师、学院导师的教学和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顶岗实习教学环节达不到专业技能提升与巩固的教学目的。
(3)教学资源管理欠有序。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师教学需求、学生学习需求存在脱节、互不关联、针对性差等现象还比较突出,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的信息化技术开展精准高效的顶岗实习教学活动,影响了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4)课程教育教学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部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课程过分重视企业和就业需要,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学生在实习岗位工作中所需的职业素养、职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等非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未充分发挥顶岗实习课程的教育教学功能。
2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建设模式的构建
2.1 分析营销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基于营销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营销职业岗位群具体划分为市场类、销售类、客服类、策划类四大类,各岗位群中岗位核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如表1所示。
2.2 分析顶岗实习期学生学习规律及需求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进行工作场所学习时,需严格遵守企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纪律,常难以同时兼顾企业工作任务和学校学习任务,相对较长的集中课程学习时间十分匮乏。因而需在特定物理空间和常规教学时间内开展的传统课程教学不适合在岗学生进行学习。此外,学生在顶岗工作中遇到知识或技能缺失、存在疑惑等问题时,常无适宜的方式进行再学习。这造成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遇到障碍。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既能有效利用闲暇时间,又能适切学习环境和学习困惑的课程模式,满足在工作场所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
2.3 树立顶岗实习课程建设教学理念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建设应以课程共建、共享为目的,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建设载体,以信息化技术为实现工具,以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为基本建设内容,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2]
2.4 明确顶岗实习课程教学目标
确定校企共融开展顶岗实习教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三者共同构成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教学目标。
2.5 设计顶岗实习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1)打造便捷、高效的课程学习环境。为便于顶岗实习期学生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学习,通过打造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碎片化、微型化、可组合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体验。
(2)构建教学共同体。因顶岗实习课程教学的特殊性,由学校、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组成教学共同体来承担顶岗实习课程教学任务。其中以企业导师为主导,提出课程建设的要求和整体构想,负责分析相应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而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行提炼。以学院导师为教学主体,由学院组织“双师双能型”教师组成“学院导师团”,依照教学规律,将不同职业岗位上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行汇总、归纳,构建不同的教学项目,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手册,并进一步开发和组合相应信息化教学资源,最终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学院导师还需在学生轮岗实习后,根据企业导师的实习评价意见,综合分析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准确示范和针对性训练,开展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补差性教学。顶岗实习学生依据其在实习岗位上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制作实景教学视频,供具有相同或相似实习任务的学生进行学习和借鉴。[3]
(3)设计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依据营销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经过开发,形成能力本位的、灵活选择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具体教?W项目如表2所示。
其中,营销礼仪与客户沟通、营销职业道德设为必选模块,市场调研与预测、产品推销、客户服务、营销策划为任选模块,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岗位和轮岗顺序灵活选择相应课程模块和教学项目进行学习。
(4)有效开发和组合信息化教学资源。顶岗实习课程应符合实习学生的学习规律,便于在工作场所进行短时间的学习。因而精准开发和有效组合相应信息化教学资源,便于学生基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完成学习成为必然。同时,由于学生实习工作环境和岗位具有差异,面对不同工作任务所产生的学习需求不同,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应对课程资源进行标准分类,制定课程资源内容特征说明和资源间的关联信息,改变目前信息化课程资源组织结构杂乱无章,教师、学生难以有效检索和利用的现状。[4]
(5)构建全过程的立体考核评价机制。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应借助信息化技术对考核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结合顶岗实习课程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全过程、标准化、灵活的考核评价。采用学院导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学生自评结合,项目考核、岗位考核、阶段考核结合,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结合、教学考核和工作考核结合的立体考核评价机制,确保顶岗实习高质量完成。[5]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摘 要:本科院校加强教学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文章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角度探讨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有效途径,为提升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与实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本科院校;教学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24-0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以培养职教师资为基本定位的本科院校,坚持“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学定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文件基本精神,满足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践,形成培养“双师型”高素质职教师资和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为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途径和思路。
一、专业建设
(一)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学院立足广东产业与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已初步形成以工为主、文理渗透、师范与非师范并举等技术师范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设置职教师范方向的专业达30个,占学院招生专业数的58.82%,职教师范特色得以凸显。截至2014年6月,学院共设有本科专业60个,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实施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工作,发挥特色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推动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试点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引领示范其他专业的改革建设。
(二)修订特色鲜明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主动适应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了“拓展、提升与培育相结合”、突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教育从业能力,以模块化课程设置体现专业(方向),可根据中职学校对职教师资的发展要求灵活设置课程。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达35%以上,教师教育模块学分数占总学分的20%以上;设置了技能考证模块,并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优秀经验,设置了学期训练项目,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课程建设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针对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基于“学科专业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各专业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构建“能力为重、三位一体、突出职教”的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即学科专业基本能力、专业岗位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这种体系构成了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
(二)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带动系列课程建设
学院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工作,先后开展了重点建设课程、双语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等文件精神,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开放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先后有“班主任与德育教育”、“电子学科教学法”、“魏晋风度”等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基础写作”等4门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多媒体技术”等6门原省级精品课程全部转型升级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平面构成”网络课程在教育部“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中通过专家评审,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予以展示。
三、教材建设
根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材征订管理办法》等规定,重视教材选用管理与建设工作,制定一系列规范教材选用程序和鼓励自编特色教材的制度和措施。坚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教材,各类课程积极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十二五”全国规划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等。本学年共选用教材1319种,其中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459种,比例达到34.8%。学院设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鼓励教师结合我院学科专业优势及课程建设实际,编写、出版高质量的特色教材。2013—2014学年全院教师主编出版教材13部。
四、教学改革
(一)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突出“专业学科性”、“技术应用性”和“职教师范性”,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与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课程体系。精简优化专业理论课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选修课比例;设置创新与技能竞赛等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分;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与现代教学手段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结构。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学时比例,加强公共选修课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为进一步丰富公共选修课资源,满足广大学生享受全国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引进了10门网络公共选修课(尔雅课程)。
(二)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鼓励和引导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教学做教”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本科课堂教学观摩竞赛等教学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分批次组织教师参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培训班。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投入,所有教室都已升级改造为多媒体教室;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自2006年以来,学院每年举办一届校级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竞赛,并遴选、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和国家级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201—2014学年,全院教师开发的多媒体教育软件荣获国家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广东省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
(三)加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
加强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建设与管理工作,批准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1项,包括16项重点项目和15项一般项目,研究内容涵盖核心竞争力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以及课堂与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重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先后出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十二五”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研项目配套及教学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从政策保障、奖励经费、经费配套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把“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认真做好各级各类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等管理工作,抓好项目内涵建设,提高项目建设水平。
五、实践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加强实验实训室、校内外基地建设,建有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电信学院实验中心等11个校级实验中心,职业教育师范技能训练中心、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等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电气工程虚拟演练重点实验室和“光机电一体化”研究型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共建有28个校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广州思普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各专业高度重视学生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选派优秀教师进行指导,严格按教学计划完成了各项实习任务。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贯彻教育部关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要求,加强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建设。将必修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调整为“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2门课程,总计38个课时,2个学分。其中,“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24个课时,1.5个学分;“就业指导”14个课时,0.5个学分。开设相关选修课或公开讲座,如:“创业实务”、“创业实践”、“创新与创业”、“院士论坛”、“企业家论坛”等选修课和讲座。经过几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以“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必修课为主体,公共选修课为辅助,各类宣讲会、交流会、“创业教育”专题讲座活动为补充,数字化学习平台为依托的立体化课程体系。相关课程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学院“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获评为全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学院教师编写出版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意识与实践》等教材。
基于学校办学定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树立科学、适应社会需求、学科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观,保障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顺利进行。有效实现专业与产业、专业培养方案与产业发展规划、专业教学过程与产业生产过程的对接,必须加强教学建设和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转变教育观念,因材施教,培养基础扎实、技能突出、品格健全、发展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改革包括课程内容改革和蓑学方法改革.要注t培养和曩高学生的蓑学能力,以增强学生对社套需要的适应性。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专业性基础理论学科,它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教育部领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目录》中,均把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几十年来,学校体育学课程为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培养人才的思路和模式变化很小,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加大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力度的要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学校体育学,应走在改革的前列.为此,就我校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情况与同仁进行初步探讨.
从1997年9月到200。年5月,分别对我系1998届、1999届和2000届毕业班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法进行改革.1998届学生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即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个别章节的个别间题进行集体讨论,仅仅对“体育课的密度与负荷”一节,运用讲授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学评估和教学实习均不尽人意.针对这种现状,系领导汇集任课教师,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认为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组织形式缺少吸引力是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一般,教学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并及时研究对策,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和课时分配的荃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
1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改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开设特色课,专门讲述教材与教法,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技艺,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设计,体育课场地器材分布的合理性探讨等.
教学方法改革:把原课程教材和特色课同步进行,同时,把斑级分成5}fi个学习小组,把一周的6节课分成3次进行.第一次上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圈绕实现目标提出4}5个问题,供学习小组自学和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讲台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给学生当场打分,该分参与学期成绩评定.第二次上实践课,结合第一次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各学习小组自已设计一节实践课,并推荐一名学生上课,各小组交叉进行观摩.第三次上评讲课,在交叉看课的基础上,分别进行认真评价,最后由教师总结并打分,该分同样参与学期成绩评定.本教学改革方案分别在我系1999届.2000届毕业班进行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我系学生并在学校举行的19”届、200。届毕业生教学能力大奖赛上连续两次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2注盆教学能力的培养
C1〕加强实践环节,增强教学能力培养的力度.21世纪的中等体育教育要求高师生的教学能力趋向高质量、多元化,这势必要求改革现有的教学和实践模式.首先是增加学生实验和实习时间,拓宽实习内容,其次是实践形式多元化,根据学生教学能力内涵的不同要求,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实践形式,如针对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增加“说课”环节,从而将学生的教学设计实践由原来的个体封闭式操作变为开放的、透明的、有较强的研究与指导性操作.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这一状况,增加课后集体评课,让所有看课的学生各抒已见,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间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语言逻辑思维的能力.另外,针对学生组织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普遍较差及不了解中学体育实际等情况,我系与市内体育设施较好的学校长期保持联系,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摩体育课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适量承担一些中学体育的辅工作,培养他们的组织和指导能力.
C2)增加指导性、渗透性及示范性.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教师的正确指导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素质形成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针对过去学生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仅靠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个人指导的状况,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全系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每小组学生的备课、上课及相关事项,并定期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量化考核,形成了广大教师共同关心并切实参与学生教学能力素质培养的良好机制.
现代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且缓慢的过程.除了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项理论教学与实践外,高师教育的诸环节、诸方面,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把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渗透到高师教育的各个方面,如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知识竞赛,在社会调查中注重对中学体育现状的调查,经常参加中学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等。
C3)注重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能力素质向高层次发展.在注重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加强学生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写“说课”稿、评课稿,举办体育教学研讨会等.对一些有价值的体育教学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普遍推广和应用,并给予一定的荣誉,从而形成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3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
(1)加强学生的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通过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让学生站在大教育的角度上,调查研究中学体育现状,为以后进一步实施中学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C2)通过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方面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技能,围绕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核心目标,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了解教育信息,丰富学生的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较好地掌握教学科研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
4建议
目前我校体育系课程教学改革正处于探讨之中.面向21世纪,培养素质全面发展、教学能力较强的体育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继续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开设特色课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C1)充分认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正确理解教师、教材、学生、教法、知识、能力的辩证关系,抓着解决间题的主要矛盾.
(2)认清当前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移动学习; 手机短信; 中等职业教育; 英语词汇教学
一、 引言
目前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绝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探索的阶段,虽然在电大教育[1]、成人教育、远程教育、高等教育[2]方面,移动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但是,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移动学习研究和探索还是一个空白。中等职业教育与电大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高等教育等有着显著的不同。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中职“试水”移动学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开展移动学习的基础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的探索和实践是移动学习在一个新领域的有益尝试。
二、 移动学习模式开展的基础
要在学生中开展移动学习模式,必须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基础,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移动学习是无法开展的。
1.手机的普及
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手机拥有量在2007年初已接近90%。[3]我们在学校内对3个班的137名学生进行了普测,统计的结果显示,学生手机拥有率达到了97.8%,其中拥有2部以上手机数量的学生比例达到了9.5%。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中职学生拥有手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这为他们通过手机进行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态度
从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态度来看,大多数学生对移动学习持肯定态度,在被调查的137位学生中,只有4位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通过短信接收免费的移动学习资料,有62.8%的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抱有非常大的兴趣,认为移动学习能够辅助他们的学习,能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能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在态度上,学生愿意使用移动手持式设备进行学习。[4]
3.技术的保障
我校是宁波市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较快的学校,将手机短信应用于学校管理已经有8年的历史,我们经历了将学校的信息通过信息平台短信接口发送给教师,通过短信接口发送通知给学生和家长的管理应用阶段,这些应用说明了我们开展基于手机短信的移动学习是有坚实可靠的软硬件技术保障的。
三、基于手机短信的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方案设计
1.移动学习技术的选择
针对我们学校的软硬件基础以及学生接收移动学习资料的能力两方面,我们选择了移动学习中最容易实现的短信推送技术。
2.移动学习学科及内容的选择
移动学习学科和内容选择主要通过移动学习的技术特征和学科内容两者的特点入手,通过寻找两者的结合点选择出适合移动学习的学科及内容。
斯坦福学习实验室的实验人员发现由于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是“碎片”形式,学习环境又多在喧闹、复杂的户外,学习者周围存在许多的干扰因素,这使得学习者难以完全沉浸到学习中,很难保持较长时间、较高的注意力。同时移动终端设备由于为了便于携带,在外形上一般都比较小巧,显示屏面积也因此受到限制,这对于学习者保持注意力也非常不利,所以实验人员从时间上对学习者保持注意力加以把握,将每个学习模块在时间上控制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5]
基于手机短信的移动学习是一种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英语词汇的学习非常适合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同样具有“碎片”的特点,无论是学习内容的发送还是接收都非常适合通过手机短信来实现。俗话说“日积月累”,词汇的学习就是一个点点滴滴不断积累的过程,片段式的手机短信推送的学习内容正好体现出点滴积累的特点。
3.移动学习的内容设计
(1)以高效组织为原则
手机短信学习内容推送过于频密会造成接收者的反感。因此,充分利用每一条短信的有限容量来装载尽可能多的学习内容是内容组织的基本原则。
(2)以意义建构为基础
实验证明,人们在感知和记忆语句时,常常倾向于把若干单词组成的一个短语结构或片语作为基本单位。[7] 因此,在高效组织的原则指导下,我们以意义建构为基础,将2-3个单词融合在一个短语中,形成一个有意义的词汇知识片段,或将一组音、形、意有关联的单词,进行整体推送。
(3)以长时记忆为目标
高效的组织和意义的建构只是为了一个目标,使学生能够将短时的记忆转化为长时的记忆。根据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我们短时的记忆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
因此,我们除了在每一条的词汇知识推送中体现这个目标,在整个移动学习阶段也积极考虑人的记忆规律,及时地对曾经推送的词汇进行适时适量的重现,以加深记忆的深度。
四、基于手机短信的英语单词移动学习的实施效果
从2010学年开始,在高一年级3个班级中进行了手机短信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实验。以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收录的2200个单词作为英语词汇学习内容,向参与实验的实验组1和实验组2共90位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英语词汇短信发送。同时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对2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进行英语词汇水平测试,每次随机抽取100个单词,以100分为满分,采用主观题的方式进行测试,以避免蒙猜得分的可能性。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移动学习实验实施的词汇测试成绩对比表
从实验数据来看,基于手机短信的英语词汇移动学习对日常教学的辅助作用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参加实验的两个班级与对照组的班级相比,不但平均成绩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而且最低成绩和最高成绩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尝试是成功的。基于手机短信的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确实对我们全日制中职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了显著而良好的辅助作用。
七、结束语
基于手机短信的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探索仍在继续中,我们相信基于手机短信的移动学习模式必然成为应用最频繁的辅助学习方式之一。基于手机短信的移动学习的产生,不但昭示着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的诞生,更是意味着信息时代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这种新型辅助学习模式必将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周济、宋浩、曾仲培、胡新生 引入移动学习技术 满足学生随时之需[J] 中国远程教育,2007,(8/上):43--44
[2]云玉芹 移动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2):34--35
[3]史敬轩 电化教学新空间:基于SMS的移动教学化的未来展望[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3):55--58
[4]李玉顺、王晓晨、周超 从学生角度看移动学习[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7-8):11--12
[5]王珏 基于移动学习的英语单词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本模式名称的简述
合作学习模式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建立互助互学的合作关系。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每组有两个学习好的,两个中等的,两个学习差的),每组设两名组长。为了达到优化组合,老师有必要利用一段时间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家庭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同时要防止标签效应。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合作互助,产生异质互补的效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该模式将传统的“秧田式”改为“小组半圆型”的组织形式,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面对面,而且可以面向黑板,这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条件。
二、理论依据
杜殿坤、吴立岗、朱佩荣等著名学者认为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目前仍然以“教师一言堂”作为主要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是造成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这些学者分析,产生“教师一言堂”现象的原因,在于把“学习活动”理解成学生个人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对“学习活动”的科学理解应该是:学习过程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而且是学生和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且在于发展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个性,其中包括掌握人们合作和交往的经验。事实证明,合作和交往都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力。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还要学会合作,这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
三、合作学习模式的操作程序
1. 自读质疑
学贵有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是学生勤于动脑的表现,老师要给予鼓励表扬,使学生积极大胆质疑。自读质疑的步骤是: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筛选问题。课堂伊始,老师应创设一个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都以最活跃的状态进入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划批注。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无论学生提什么问题,老师都要给予重视。学生质疑的质量有优劣之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筛选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W习起导向作用。通过学生自读质疑,教师清楚学生的难点疑点,可有的放矢地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各个年级,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同。低年级应以字、词、句为主,中年级以段为主,高年级以篇为主。质疑问难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具体表现,老师要长期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2. 合作释疑
合作释疑是这一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合作释疑的教学步骤是:小组讨论全班交流。(1)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由于每个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太多的顾虑,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连平时那些胆小、内向的学生也有了开口发言的机会。在相同的40分钟里,每个学生获得的发言机会大大增加了。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各组学生的讨论情况,扶持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指导读书方法,以读为本,读中议,议中读,读、议有机结合。通过点拨诱导,疏通学生学习讨论中的停滞处,使学生的交流合作通畅无阻,形成一个多向的、立体的课堂教学信息环流系统。(2)全班交流。由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并允许组内其他同学补充,在交流的过程中,免不了展开组间的辩论,“真理”越辩越明,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操作注意点
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能摆架子,高高在上,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相信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起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使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小学数学;实施方案
一、构建主义学习理念探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学习者在与周围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促进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一方面构建起与外部世界相关的知识,使之与自身的认知结构结合,另一方面,通过“顺应”刺激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变化,并使之不断丰富和提高。构建主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学习含义以及学习的方法。
(一)学习的含义
构建主义认为,教师是无法通过简单的传授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学生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借助学习同伴、教师等人的帮助,学习必要的学习资料,使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所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的建构是学生学习的四大学习属性或者是学习要素。
“情境”,即学习环境,合理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学习内容的意义构建,创设学习情境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协作”,发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它在对学生收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及时评价学习成果等内容的构建上有重要意义;“会话” 是学生协作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各学习小组间需通过讨论等形式来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意义构建”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其含义在于加强事物性质、规律及事物内在联系的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意义建构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习的事物的规律、性质等。
(二)学习的方法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教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这一理论既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也强调了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的指导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第一,注意在意义构建的过程中主动收集、分析学习资料,主动发现构建知识的重要意义;第二,鼓励学生在面对眼前的学习内容时尽量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产生联系、加以思考;第三,教师须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第四,创设积极的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情境,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师的组织下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须主动删选、加工外部信息,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探索,在构建过程中提出质疑,做出调整,所以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教学应是一个“主动的、活泼生动的、富含个性的”的教学过程,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建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构建主义学习理念的应用
(一)精心设置教学悬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出发,创设有趣且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教师要创设“因学而疑,因疑而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不断进步。
如,在进行《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创设下列教学悬疑:北北和京京为上海世博会精心准备了剪纸,让学生观察课本,怎样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比较?他们俩谁的作品面积较大?怎样将他们的剪纸变成长方形?通过以上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
(二)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调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精心设计教学材料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和层次性,还要注意设置具有探究价值的开放性课堂,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材料的选择性以及增加数学教学的自由度。
在进行“质数与合数”课程的教学时,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找出数字各自的约数的个数,再进行数字的分类,利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可以创新性地进行以下设计:让学生使用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进行拼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即2个正方形可以拼接成一个长方形,而3个、5个、7个正方形也只能拼接成一个长方形;另外4个、8个、9个正方形却可以拼接成两种或者2中以上的长方形,这样,让学生在交流和观察中发现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独特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构建和完善了自身的认知结构。
(三)加强谈论与交流,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小学生的身上与生俱来就有着好奇的因子、探究的欲望,教师须在构建主义理念的指导下,将教学内容变得富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如,在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拿48本书出来,告诉学生要将这捆书分别发给3个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在第一组分的这捆书的二分之一,第二个小组分得四分之一,第三小组分的六分之一后,是否能够分完?哪一组分的最多等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学生中形成主动构建的氛围,最终强化学生的数学活动主体地位。
三、结语
构建主义理论对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构建主义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摒弃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教学的重心向学生转移,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善于学习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健伟.从传统教学到建构主义教学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2]姜国波,哈红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综合英语教学[J].安康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