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涅的代表作范文

海涅的代表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涅的代表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海涅的代表作范文

组材点拨:

好的作文离不开材料。考场上,一些考生动辄引用 “爱迪生发明电灯”、“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居里夫人提炼镭”这样的材料,这样的作文早就让阅卷老师感到视觉疲劳。因此,平时积累些素材,充实自己的作文资料库,对于高考发挥大有裨益。

科学本身充满了艺术美,一个简单的数字零,在科学家的眼中却颇有王者气象。科学与艺术是一对分不开的翅膀,科学可以通过艺术的想象来启发灵感,艺术又离不开科学抽象的支撑。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许多例子来证明。同学们可以从张衡、爱因斯坦、达芬奇、苏步青、钱学森的事例中选择典型材料来证明论点,也可以从沈致远对“数”的美丽描述中来说明观点。

理论论据: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爱因斯坦

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瓦,攻科学之坚;艺术家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 ——爱因斯坦

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爱因斯坦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李政道

科学与艺术——一枚硬币的两面。 ——李政道

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 ——吴冠中

事实论据:

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琴,他在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和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遇到困难,就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激发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宫里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最意味深长的动人的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是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的,则是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学科的两大支柱,在科学上面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和声。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他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的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 “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人们的心中所激起的美感是一致的……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在于两者都要以丰富的想像力为心理背景。

(赵鑫珊《爱因斯坦与艺术》)

零和自然数以及带负号的自然数统称为整数。以零为中心,将所有的整数从左到右依次等距排列,然后用一根水平直线将它们连起来,这就是“数轴”。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据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我有一首小诗单咏零:

零赞

你自己一无所有

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

难怪你这样美

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

(沈致远《说数》)

一个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照样也可以有卓越的成就,科学家也是文学家的张衡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张衡不仅发明了用于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用于测量地震的地动仪,而且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文学家。

汉代的代表性文学形式是辞赋,而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大赋《二京赋》,小赋《归田赋》,另外,他还有一首著名骈体诗《四愁诗》,这些文学作品对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步青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在教学科研之余,与江问渔、王季梁、祝廉先、钱宝琮、胡哲敷、刘淦芝、郑晓沧等教授及张鸿谟助教在一起,组织了“湄江吟社”。他们工作之余经常邀约在一起,寄情于湄江山水,拾柴煮茶,吟诗作赋,为湄潭人民留下众多珍贵的诗词,丰富了湄潭文化。

第2篇:海涅的代表作范文

随着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作品在西方流传,从七十年代开始,英国一些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再度掀起了研究和评介苏联文学的热潮,很多出版社也竞先出版有关的图书。现将英国一九七三——一九七六年间出版的部分图书择要简介如下:

从这几年出版的图书来看,英国文学界似乎偏重于研究和评介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和所谓苏联地下文学。论述十九世纪前俄国文学的著作有两种。一本是约翰·菲尼尔和安东尼·斯托克斯合著的《早期俄国文学》(johnfennell & an-tonystokes:early russianliterature,1974,faber,<sps=2078>6.50)。本书着重论述十一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俄国文学。作者按年代先后,精心选辑了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片断,为研究这一时期的俄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资料。另一本是简科·拉弗林著的《俄国文学概论》(janko lavrin:a pano-rama of bussianliterature,1973,univ.of london press,<sps=2078>5.)。这本书对俄国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书中收入的文学史资料也比较系统可靠。约翰·费尼尔主编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十名俄国作家研究》(john fennellnineteenth-centuryrussianliterature:studies oftenbussianwriters,1973,faber,<sps=2078>6.50)是七十年代英国文学界研究俄国文学的重要著作之一,重点评介普希金、果戈里、冈察洛夫、屠格涅夫、莱蒙托夫、丘特契夫、费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人的生平业绩以及他们在俄国文学史上的特殊贡献。剑桥大学出版社在一九七三年出版了理查·弗里博恩著的《俄国小说的兴起:《从<尤金·奥涅金>到<战争与和平>》(richard freeborn:theriseoftherussiannovel:studiesinthebussiannovelfrom‘eugeneonegin’to‘war and peace’,1973,cam-bridge univ.press,<sps=2078>7.50)。本书作者认为俄国小说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英国文学界近年来对契诃夫作品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热潮。唐纳德·雷费尔德的《契诃夫创作艺术的演变和发展》(donald ray-field:chekhov:the evoluopnofhis art,1975,elek,<sps=2078>5.95),分析了契诃夫的个人经历对他作品的深刻影响。哈维·彼特奇在一九七三年出版了《契诃夫戏剧新注》(harvey pitcher:the chekh-ov play:a new interpreta-tion,1973,chatto & windus,<sps=2078>3),作者在序言中指出:“契诃夫戏剧最本质的特征是反映了人类在情感上的交融而不是隔阂”,对契诃夫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影响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罗纳德·辛格利主编和翻译的《契诃夫小说集,1898—1904》(ronaldhingley:oxf-ord chekhov,stories,1898—1904,vol,9,1975,oxforduniv.press,<sps=2078>8.50)于一九七五年出版了第九卷。这部多卷集译文流畅,很受文学爱好者的欢迎。

论述十九世纪俄国其他著名作家的著作有以下几种:吉布森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信仰》(a.boycegibson:the beligionofdostoevsky,1973,scmpress,<sps=2078>3.80),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著作,作者详尽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信仰对他作品的影响。另有两本评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值得一提:雍格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剧烈变革的年代》(a.de jonge: dostoevskyand the age of itensity,1975,secker & warburg,<sps=2078>4.90)和拉利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狄更斯:文学研究》(n.m.lary:dostoevskyand dickens:study of literary influence,1973,routledge,<sps=2078>3.95)。

英国在一九七四年又出版了一部新的托尔斯泰评传,作者是爱德华·克兰克肖(edward crank-shaw:tolstoy:the making ofa novelist,1974,weidenfield& nicolson,<sps=2078>4.75),本书设计新颖美观,附有大量色彩鲜明的插图。e.b格林乌德所写的《托尔斯泰面面观》(e.b.green-woodstolstoy:thecomp-rehensive vision,1975,dent,<sps=2078>475)对托氏生平事迹作了全面的考证,作者认为托尔斯泰与其说是一位文学巨匠,不如说是一个怀有人道主义情感的艺术家和哲学家。

诺拉·戈特里布和雷蒙·查普曼翻译和主编的《写给女演员的信——屠格涅夫和玛丽亚·加芙莉洛夫娜·莎维纳的恋爱故事》(noragottlieb&raymondchap-man;letters to an actress:thestory of ivanturgedevand marya gavrilovna savi-na,1973,allison&busby, <sps=2078>2.8 0)叙述了屠格涅夫和青年女演员莎维纳之间的一段曲折离奇的恋爱故事。

海涅曼教育图书公司在一九七六年出版了两部评介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著作,一部是安格斯·考尔德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从普希金到契诃夫》(angus calder:nineteenth·century russianliteraturefrompushkin tochekhov,1976,heinemanneducational books,<sps=2078>5.50),另一部是莫尔和帕利合著的《二十世纪俄国文学》(harry t.moore&albertparry:twentietb-centusy russian literature,1976,heinemann educationalbook,<sps=2078>3.00)。后书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前后一直写到当代苏联地下文学的兴起,所论的作家有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马雅可夫斯基、巴贝尔、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等人。

有关苏联当代文学的研究著作,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几种:

第3篇:海涅的代表作范文

关键词: 艺术歌曲 风格特点 演唱特点 艺术表现

艺术歌曲是一种文学性、专业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音乐体裁,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和奥地利。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它以特定的表现手段和相应的形式结构,以及浓郁的抒情魅力,成为世界声乐艺术中十分杰出的艺术形态。艺术歌曲以独唱居多,表现内容较为广泛。它是指由诗歌与音乐精密结合的一种歌曲,是一种专业性、室内性、抒情性相统一的音乐体裁,它是由诗、声乐、旋律,相对独立的器乐(钢琴)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文学与音乐,人声与器乐高度融合的艺术形式。

一、外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在德国,由舒伯特、舒曼、勃拉姆等作曲家创作的歌曲被称为Lied;在法国艺术歌曲,与之同类的歌曲被称为Melodie;流传到中国,我们将它译为“艺术歌曲”。它原本的意思是“这种微妙的艺术用不同于歌剧的方法,令人领会到歌词中戏剧性的内容”。还有与Lied一词相近的Kunstlied,它的意思则是“不同于民歌的歌曲”。曲此我们可以知道,区别于歌剧和民歌的这种歌曲形式——艺术歌曲,具体说来是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艺术歌曲在德国,代表作曲家是舒柏特,他所作的艺术歌曲有600余首,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等人的诗为歌词。他的艺术歌曲曲调优美,意境深邃,《野玫瑰》、《春天的信念》、《魔王》等已成为流传世界的名曲。沃尔夫的200多首艺术歌曲,曲调刻意表达德语声调的特点,与歌词紧密结合,钢琴伴奏富交响性。此外,舒曼、勃拉姆斯、施特劳斯等人也作有不少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在法国称为chanson,代表作曲家有迪帕克、福雷、德彪西等。法国艺术歌曲比较精致纤柔。德彪西的歌曲多根据波德莱尔、魏尔兰等人的诗歌谱成,具有印象派的特征。艺术歌曲在俄罗斯称为романс,格林卡是此种体裁的第一个经典作曲家。随后的代表人物有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俄罗斯艺术歌曲的特点注重心理刻划。

二、我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我国艺术歌曲的启蒙深受欧洲艺术歌曲的影响,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如火如荼的的开展,为这时期中国借鉴外来音乐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结合,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第二个时期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随着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很好结合,艺术歌曲的创作日趋成熟。至本世纪40年代,在借鉴欧洲艺术歌曲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早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高峰。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的《思乡》、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贺绿汀的《嘉陵江上》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歌曲。

这些艺术歌曲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第一:许多艺术歌曲采用古诗词谱曲,就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清雅秀丽,幽若兰香,注重抒发内心情感,重视自传性和心理动态的表现。好似人生写照或是某种情怀的倾诉、慨叹,用词精炼,引人入胜,具有“借抒怀以古喻今,以回归探求现实”的特点。还有采用现代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如黄自的《思乡》(韦瀚章词),是抒情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好像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彩画。第二:艺术歌曲把诗歌与音乐完美的构成了一个艺术整体,达到“诗中有歌,歌中有诗”的境界。这也是艺术歌曲的主要特征之一。我们在朗诵诗歌时,能感受到诗歌之美。也能感受到诗歌在朗诵当中语调的变化与停顿以及情绪的起伏。那么给诗歌谱上曲,它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绪的变化起伏,尤其是诗歌意境的表达更是贴切。如黄自的《花非花》(唐·白居易)。这首歌曲采用四句体结构,歌曲在语调和情绪的变化与诗词的语调、情绪变化非常吻合,在词曲结合中很好的采用依字创腔,唱歌犹如在吟诵,使人对诗词所描绘的朦胧的景象的遐想的空间更为广阔,给人以无限的柔美感。第三:要求演唱者(包括演奏)严格的遵从曲谱上的要求来诠释作品。最大限度的、细腻的、发自内心的用音乐来描绘诗歌音乐所创造的意境。这也是艺术歌曲的特征之一。在演唱上更讲究“精雕细琢”,要求演唱者要具有较好的文学底蕴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并且必须严格遵守曲谱的要求,不可对音乐或歌词做任何的改动否则会破坏歌曲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以及意境。第四:钢琴伴奏在音乐的总体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气氛渲染,意境烘托的手法下,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运用色彩的变化,速度的急缓,音的延长与停顿,更深层地对歌词的内涵作进一步地挖掘,为演唱者创造出特定意境,从而加深了艺术感然力,与声乐旋律一起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因此,在艺术歌曲中以“钢琴伴奏”一词来定义不太确切,准确的说钢琴和诗词、旋律一样在艺术歌曲中占据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用来表现旋律不能表现的东西,是艺术歌曲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中外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

作品的风格或者说音乐的风格掌握得好与坏,演唱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常常听一些独唱音乐会的演出,有的人声音相当漂亮,发声技巧也很高超,但整台音乐会从中国民歌唱到欧洲的古典艺术歌曲,听起来声音上也好,力度上也好,韵味上也好,总是一个样,一个味,让人听了过耳即忘,缺少心灵的共鸣和艺术的回味,更有甚者太缺少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把各种风格的歌曲混淆在一起,使之南腔北调,南辕北辙,与原作差距甚远。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歌唱者没有很好地在歌唱前对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区风格、个人风格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没有能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来表达作品的风格。因此歌唱者要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涵还必须事先研究作品的风格(也就是演唱风格)。当然与其它姐妹艺术相比,音乐的风格具有更多的抽象性。音乐是无形的时间艺术,而绘画、雕塑、建筑等都是有形的空间艺术,因而他们的风格往往比音乐更容易一目了然。一个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因为风格的形成,主要就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的。成熟的歌唱家是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能把音乐的全部涵义,让听众“一耳了然”的。

比如演唱勃拉姆斯的作品,他的作品重视和反映德奥民族特点,体现民间诗歌和语言特色。演唱他的《摇篮曲》要注意平稳、连贯地气息控制声音,音量不易太大,唱出柔和委婉的声音效果。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怜爱和美好的祝愿。切忌伴随着音高的移动,提喉、挤嗓子,使音色不统一、不流畅,破坏了作品的意境。演唱自始至终要保持温柔、充满疼爱的心情,营造出母爱的朴实与伟大。

再比如演唱黄自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思乡曲》、《燕语》这三首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调式调性转换、临时变化音、临时移调等。以增强乐曲的色彩变化而常用的创作手法。德奥的艺术歌曲作品中运用调式调性转换的创作手法,以调式调性转换、临时变化音的色彩运用和歌词的韵律紧密结合,非常恰到好处的描绘了歌曲内容的意境。当演唱到《玫瑰三愿》中“我愿那红颜常好莫凋谢”中的高音“红”字,声音既要有力度又不能喊叫;音色既要亮又要柔;既要体现少女渴望幸福的热烈心情,又要唱出当时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压抑心情。所以我们演唱的声音处理必须亮而不艳,体现压抑的心情。只有亮而圆润的音色,加上运用自如的气息配合,以及对歌曲意境的理解,对音乐风格的把握,才能把黄自先生的中国的“玫瑰三愿”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之,当一首艺术歌曲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这部作品,怎样在会唱、学会的基础上去做到完整的表达,这些是需要我们从歌曲的各个不同层面,各个不同角度去体验,去提炼,直到将作品了解到一个更深的层面。演唱者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艺术歌曲的特质决定它的演唱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音质,细腻的声线,清晰的咬字与恰当的情绪表达能力。因此能否唱好艺术歌曲是衡量一名合格歌唱家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李林,论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之特征,菏泽学院学报,2005

第4篇:海涅的代表作范文

关键词: 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发展

艺术歌曲是作曲家根据诗人、文学家的杰出诗篇而精心创作的音乐作品。它既不同于民歌的生活性,又有异于戏曲的叙事性,它的曲调完全由诗人之音调孕育而成,与诗浑然一体,通过完美的音乐形式表现诗的内涵。由此,世界各国的艺术歌曲都受到人们的珍视和喜爱,给人以美的享受,满足着人们的艺术欣赏需求。

一、艺术歌曲伴奏的发展概要

歌唱,大概是人类最自然,也最为古老的音乐表现手段。而许多乐器,从它诞生之时起,就被用来作为歌唱的伴奏工具了。中国的《史记》中就记载了“击筑而歌”这样的音乐表现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亦歌亦奏、十分生动的有声画卷,这由“善击筑者高渐离”担任伴奏。荆柯则“和而歌”,表明演唱与伴奏有着鲜明的分工。而一个“和”字,既说明两者之间在表演过程中相互协调,又体现出伴奏部分在整体音乐表现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中国历代音乐作品及文论中我们看到,演唱与伴奏的这种关系一直存在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之中,并不断以更高的技术和艺术水准,以及更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出现。

西方音乐中演唱与伴奏则发展得更加充分,也较为完善。其情形大致是这样的:

在中世纪的世俗音乐和许多民歌中,用乐器为歌手伴奏就有多种手法,如:对曲调作同度或八度重复;使用不同的节奏;将旋律略做变化,造成支声伴奏,等等。在十六世纪,歌曲演唱时诗琴(lute,当时盛行于欧洲的一种4―6弦的拨弦乐器。它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上用和弦或复调伴奏。十七世纪,开始用数字低音方式弹伴奏,这是和声性伴奏的一种类型,它以和弦为基础,在古钢琴或管风琴上作即兴伴奏,从而使伴奏成为乐曲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到十八世纪,数字低音的伴奏方式在音乐表演领域有了更广泛的应用。这样的伴奏,在乐曲中占的地位已与独唱或独奏部分同样重要,成为“必要的助奏”。而这种助奏风格,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浪漫派作曲家和近现代作曲家的独唱、独奏和协奏曲作品之中,并且变得更为精确、复杂和富于表现力。

艺术歌曲的伴奏艺术主要是为了实现十九世纪德国歌曲和法国歌曲的艺术表现需要而发展和兴旺起来的。到了二十世纪,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早已不是旋律的陪衬、和声的背景,不只是起“伴”的作用。许多歌曲中的形象都需要钢琴去烘托,歌曲中的“潜台词”需要钢琴用音乐语言去补充、渲染,加深对意境的刻画和描述都成了钢琴伴奏的重任。

二、西方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的发展

艺术歌曲在世界乐坛不过200多年的历史,是诗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冲动,并逐渐确立了艺术歌曲的发展方向,在这样一个时期,艺术歌曲的钢琴被升华了。谈及艺术歌曲对钢琴伴奏的影响,就不能不提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曼等伟大的作曲家,以及他们对艺术歌曲所作的贡献。

海顿的艺术歌曲曲调流畅,伴奏繁复;莫扎特的则优美精巧;贝多芬对艺术歌曲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提到艺术歌曲,我们会马上想起伟大的作曲家舒伯特。他生于古典派与浪漫派两种交替与交融之际,一生共写下了600多首艺术歌曲,使这种体裁得到了最大的发展。莎士比亚、歌德、海涅的诗是舒伯特创作的灵感源泉,构成诗作的核心思想,使他产生相应的旋律观念。在舒伯特的歌曲里,那优美、华丽的旋律富于曲折地展开,其自然情感类似莫扎特,具有罕见的迷人魅力。舒伯特使德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发展到了一个艺术上很完美的高水平,甚至能唤起诗人们自己也意料未及、根本无力用文词深刻表达出来的情感。舒伯特最为精致的作品清新动人,感情真挚,情景交融,并使旋律、人声与伴奏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这里的钢琴伴奏的可感的音型动机有象征原诗意义的独立形象,和声也具有特殊的表现力量,产生动人效果。如《鳟鱼》之一分节歌中,左右手分别采用六连音及细小节奏的变化,跳音及波音的应用,以表现潺潺小溪中悠然自得地畅游的鱼群形象,在伴音音型中得到生动的塑造,听来有如目见。

舒伯特的《致音乐》是一首古典抒情歌曲。歌词唱道:“美妙的音乐,在多少忧愁的时刻,生活给无情的打击,你却把我心中的热爱唤起,向我展现出光明天地。”诗人的这一歌词,正是作曲家人生道路的真实写照,从而激发了自己的音乐创作灵感。生活上贫困潦倒的舒伯特,能置种种无情打击于不顾,潜心从事歌曲创作,正是音乐将作曲家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为表现这一内容,作曲家写出了美妙的抒情旋律和甜润的钢琴伴奏谱,独具匠心地对歌曲伴奏也作了非常精确的首尾一贯的设计。他的艺术歌曲曲调与钢琴伴奏天衣无缝的结合,使钢琴伴奏展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有了对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深刻理解,就能在伴奏时掌握好速度、力度、句法、气口;前奏中右手的和弦,切不可过分用力,弹得很响,左手的低音旋律要模仿大提琴的奏法,深沉浑厚,似吟似唱。伴奏声一起,就将听众带进音乐的殿堂之中,在歌声出现之后,仍保持这一奏法,歌声琴声此起彼伏,共同完成艺术的再创造。

舒曼是继舒伯特之后的第二代浪漫作曲家。俄罗斯批评家斯塔索夫说,舒曼是贝多芬、韦柏、舒伯特后最有天才的继承者。而他更侧重于情感与心理状态的表现,表现手法更加细致灵活。他歌曲中的伴奏往往用于深化延展诗意。舒曼对于钢琴演奏技术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大大提高了支声部的重要性,使得钢琴演奏从单线思维升格为复线思维。但舒曼的这种“复线思维”与巴赫的“复调创作”完全不一样。舒曼的音乐仍然是以一条旋律为主线,而其它的支声部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冒出来表现一下,因为舒曼的“复线思维”仍是在主调一致的范畴内,只是对主调音乐进行了丰富和创新。《梦幻曲》是舒曼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小品,全面地体现了舒曼的伴奏特色。开始的主调陈述一直贯穿全曲。表现了儿童天真烂漫,贴近大自然,整个旋律淳朴优美。双手对主调的支声写作全面丰富,使旋律线条更加突出。

三、中国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艺术歌曲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人为先驱,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西洋和声技法和作曲法的运用,更能感受到鲜明的中国气质。如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的《春思曲》、《思乡》,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等许多作品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这些作品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思想,也体现出他们很重视中国诗词原有的抑扬顿挫的音律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他们在努力使中国的艺术歌曲“渐趋国化”的同时,也保持了音乐意境与诗的一致性。钢琴伴奏部分常常和声乐部分同样重要。这样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要求钢琴伴奏者加深对文学艺术的深刻认识,不断地发掘诗作中更深层的意义。

黄自是20世纪初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成就最高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在钢琴部分的设计上独具匠心,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思乡》这首作品无论是从歌唱部分的旋律设计还是钢琴部分的织体安排方面都达到了“国际水平”,是黄自艺术歌曲的代表作。黄自在创作中注意了音乐形象的鲜明,曲调的流畅、优美,注意了歌词与曲调的结合、声乐部分与伴奏的结合;注意了创作构思的细致、集中和乐曲结构的简洁、严谨;《思乡》钢琴伴奏中钢琴小节的前奏是作品音乐基本情绪提示,在优美之中有一丝伤感萦绕其中,第二小节(不包括弱起小节)第三拍上右手的和弦可以略作延长,之后在歌唱声部进入之前可以有些渐慢至第四小节再回到原速。每小节第一拍左手的低音非常重要,要弹得柔和而深沉,整个右手的旋律线条要弹得柔和连贯,以表现作品中的人物面对初春的景色却不能归乡的无奈心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0年代初,在音乐理论方面以青主的论著有较深的影响,他曾是当时积极宣传“为艺术而艺术”观点的突出代表,他比较深刻、系统地研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形象思维的特殊性,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以及情感在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上的重要性等艺术哲学问题。《我住长江头》的钢琴伴奏就采用右手柱式和弦来加强歌曲的旋律线条,左手的分解和弦表现出优美的旋律,突出歌曲的歌唱性。

80年代后,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相信随着中国的年轻一代作曲家的成长和成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将会有一个非常可观的前景。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就充分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前段为抒情性的演唱,音乐纯朴、甜美而又深情;副歌部分的这种抒情升华为颂歌性的演唱,风格博大而舒展,并隐含着豪迈壮大行进的音乐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特点。

音乐开始时,和弦音的重复较为灵活自由,并常常根据歌曲结构的表现内容的需要作出相应的“厚薄”处理;右手柱式和弦的应用,突出歌曲的旋律性主题。

在进入时,作出较大幅度的经过性音阶上行,或双手作出音阶式的反向进行。这时弹奏的速度一般较快,并往往随着渐强的力度变化。

第5篇:海涅的代表作范文

有人说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

有人说《堂・吉诃德》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之最,是由于它提出了一个人一生中永不能解决的难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作者简介】

塞万提斯(1547―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他被誉为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塞万提斯的作品是相当独特的。他通过嘲弄性地模仿已经开始衰退的文流,例如骑士小说,来创造出另一种富有生气的小说类型――复调小说。这种小说凭借一种“虚构之外的游戏”掺杂了宇宙观与世界观,甚至复杂地与现实混合在一起。在当时,英雄史诗也可以采用散文的形式,他略带嘲讽地以对洛佩・德・韦加的戏剧中经典人物的修改,创造了现实主义的准则,并将其推广到欧洲,其在整个欧洲的追随者比在西班牙本地要多得多。整个19世纪的现实小说都被他这位“教师”所影响。

塞万提斯的另一部著作《训诫小说集》,展现了他着眼点的深度以及对叙事结构进行试验的愿望。其中有讽刺体《狗的对话录》,流浪汉小说《林孔内特和科尔塔迪略》,杂记《退伍的玻璃窗》,拜占庭小说《英国的西班牙女人》和《慷慨的情人》,甚至是警察小说《血的力量》。

【典型人物分析】

1.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之一。他身上既有明显的喜剧性特征,又有鲜明的悲剧性色彩。生活在资本主义已经萌芽时期的堂・吉诃德,却要在现实生活中恢复封建社会的骑士精神,因而成了一个夸张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为了美好的社会理想粉身碎骨在所不惜,但他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实现;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又使他具有了悲剧性的色彩。他性格中的矛盾,是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西班牙社会矛盾的反映。

2.桑丘:桑丘是一个又胖又矮的西班牙普通农民,他性格中既有农民的狭隘自私、目光短浅、胆小怕事、处处为自己打算的一面,又有讲求实际、朴实善良、机灵乐观、冷静与清醒的一面。他时时在提醒堂・吉诃德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中来,正好与堂・吉诃德的狂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们两人还相互影响、互相感染,逐渐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德国诗人海涅认为,堂・吉诃德和桑丘合起来才是小说的真正主人公。

【作品微缩】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凝聚了他全部的心血和对人生的体验,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成功,塞万提斯跃居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小说家之冠。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堂・吉诃德三次出外游侠的故事。堂・吉诃德是住在西班牙拉曼却的一位五十多岁的穷绅士,他读骑士小说走火入魔,满脑子都是“游侠小说里讲的那些打仗呀、魔术呀、冒险呀、恋爱呀、决斗呀等等”。他荒唐地迫使酒店老板加封他为“骑士”,把邻村的养猪姑娘臆想成一个美人,甚至派仆人桑丘到村中接他想象中的美人杜尔西内娅。一队商队走过,他眼中幻化出强盗,便不顾一切地冲杀上去;一群羊在山上吃草,他也看成是魔鬼幻化的一群强盗。最著名的是风车大战。面对巨大的风车,堂・吉诃德只身与“巨人”战斗,虽鼻青脸肿也在所不惜。他虔诚地认为忠君行侠是他的职责,因此夜里不睡觉而在酒店院中巡查,当有商人出来准备打水饮骡子时,被他打得抱头逃回;他举着长矛一路拼杀,每战必败,被打得遍体鳞伤,甚至被当作玩偶,但他依然觉得自己立了奇功,受美人青睐,被世人仰慕。在他眼中,穷客店“变成一座堡垒,周围四座塔,一个个塔都是银光闪闪的,凡是书上写的壕沟、吊桥等等,这里应有尽有”。堂・吉诃德的疯狂、执迷不悟几乎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最后他的侄女派人化装成白月骑士打败了他,他才被迫回家。堂・吉诃德回家后很快抑郁成疾,卧床不起。临终前他终于意识到骑士小说都是胡说八道,于是立下遗嘱,将财产留给侄女,但条件是侄女必须嫁给一个没有读过骑士小说的人。亲友们为他写下这样的墓志铭,说他“勇毅绝伦,不畏,不惧丧身,谁谓痴愚,震世立勋,慷慨豪侠,超凡绝尘,一生惑幻,临殁见真”――这可算是堂・吉诃德一生的写照。

【名段阅读】

……这时候,他们远远望见郊野里有三四十架风车。堂・吉诃德一见就对他的侍从说:

“运道的安排,比咱们要求的还好。你瞧,桑丘・潘沙朋友,那边出现了三十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我打算去跟他们交手,把他们一个个杀死,咱们得了胜利品,可以发财。这是正义的战争,消灭地球上这种坏东西是为上帝立大功。”

桑丘・潘沙道:“什么巨人呀?”

他主人说:“那些长胳膊的,你没看见吗?有些巨人的胳膊差不多二英里瓦长呢。”

桑丘说:“您仔细瞧瞧,那不是巨人,是风车;上面胳膊似的东西是风车的翅膀,给风吹动了就能推转石磨。”

堂・吉诃德道:“你真是外行,不懂冒险。他们确是货真价实的巨人。你要是害怕,就走开些,做你的祷告去,我一人单干,跟他们大伙儿拼命好了。”

他一面说,一面踢着坐骑冲出去。他的侍从桑丘大喊说,他前去冲杀的明明是风车,不是巨人;他满不理会,横着念头那是巨人,既没听见桑丘叫喊,跑近了也没看清是什么东西,只顾往前冲,嘴里嚷道:

“你们这伙没胆量的下流东西!不要跑!来跟你们厮杀的只是个单枪匹马的骑士!”

这时微微刮起一阵风,转动了那些庞大的翅翼。堂・吉诃德见了说:

“即使你们挥舞的胳膊比巨人布利亚瑞欧(布利亚瑞欧为希腊神话里和神作战的巨人,有一百条手臂)的还多,我也要和你们见个高下!”

他说罢虔诚地向他那位杜尔西内娅小姐祷告一番,求她在这个紧要关头保佑自己,然后把盾牌遮稳身体,横托着长枪飞马向第一架风车冲杀上去。他一枪刺中了风车的翅膀;翅膀在风里转得正猛,把长枪迸作几段,一股劲把堂・吉诃德连人带马直扫出去;堂・吉诃德滚翻在地,狼狈不堪。桑丘・潘沙趱驴来救,跑近一看,他已经不能动弹,驽U难得(驽U难得是堂・吉诃德出行骑的马)把他摔得太厉害了。

桑丘说:“天啊!我不是跟您说了吗,仔细着点儿,那不过是风车。除非自己的头脑给风车转糊涂了,谁还不知道这是风车呢?”

堂・吉诃德答道:“甭说了,桑丘朋友,打仗的胜败最拿不稳。看来把我的书连带书房一起抢走的弗瑞斯冬法师对我冤仇很深,一定是他把巨人变成风车,来剥夺我胜利的光荣。可是到头来,他的邪法毕竟敌不过我这把剑的锋芒。”

桑丘说:“这就要瞧老天爷怎么安排了。”

桑丘扶起堂・吉诃德,他重又骑上几乎跌歪了肩膀的驽U难得。他们谈论着方才的险遇,顺着往拉比塞峡口的大道前去,因为据堂・吉诃德说,那地方来往人多,必定会碰到许多形形的奇事。可是他长枪断了,心上老大不痛快,和他的侍从计议说:

“我记得在书上读到一位西班牙骑士名叫狄艾果・贝瑞斯・台・巴尔咖斯,他一次打仗把剑斫断了,就从橡树上劈下一根粗壮的树枝,凭那根树枝,那一天干下许多了不起的事,打闷不知多少摩尔人,因此得到个绰号,叫做‘大棍子’。后来他本人和子孙都称为‘大棍子’巴尔咖斯。我跟你讲这番话有个计较:我一路上见到橡树,料想他那根树枝有多粗多壮,照样也折它一枝。我要凭这根树枝大显身手,你亲眼看见了种种说来也不可信的奇事,才会知道跟了我多么运气。”

桑丘说:“这都听凭老天爷安排吧。您说的话我全相信;可是您把身子挪正中些,您好像闪到一边去了,准是摔得身上疼呢。”

堂・吉诃德说:“是啊,我吃了痛没作声,因为游侠骑士受了伤,尽管肠子从伤口掉出来,也不得哼痛。”

(节选自第八章)

【品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