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教学论文范文

信息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教学论文

第1篇:信息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信息理论,顾名思义,即是教育理论和信息理论整合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复杂的理论体系,主要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形式、结构、传递以及功能和效果的研究,来揭示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教育信息的功能类型的层面来说,教育教学过程包括了教育内容信息、教育控制信息、教育管理信息等;从实践的层面来说,教育教学过程也可以包括教学设备技术和教学方法技术;从理论的层面来说,教育教学过程不仅包含了信息传递原理,而且还包含了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加工的原理。现代教育信息理论认为,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这四要素构成了教育。因为教育教学过程本身是一种信息传递活动,所以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其中,教育内容是以信息的形式在师生之间传递的,教育技术则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教育信息理论通过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的形式、结构、传递及其功能与效果,来达到增强教育信息的传递的目的。

二、钢琴教学中运用教育信息理论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部分构成,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向学生灌输学习内容为主,即使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学生难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也难以得到培养,学习过程中的愉悦体验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在演奏作品时,仍然按照教师的指导改正,很少有学生能够对作品有独到的看法与思考。如此一来,学生学习消极怠慢,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信息理论指导下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以钢琴教学为媒介展开的交往关系。教师把教学信息的功能和效果当做教学依据,并通过分析教师、学生、乐谱、钢琴这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采用比较完善的信息传递手段。在教育信息理论的指导下,新媒体技术在钢琴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提高了信息的输送量,该种手段能够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育信息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优化钢琴教学中的信息传递

在钢琴教学中,优化是指在不改变所传递的信息,适当改变信息传递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最少的时间内或者用最少的精力充分掌握演奏技巧。

1.减少钢琴教学中的干扰

信息干扰信息就是与传递内容无关的信息,它是针对有用信息而言的。干扰信息不仅是无用的而且还会白白浪费信息接受者的时间与精力,从而降低有用信息的传递效率。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干扰信息是无法被完全消除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其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教师在为学生解决问题时老是说不到要点,还未解决问题就让学生演奏,便会给学生带来干扰信息。

2.提高教学内容信息的形式强度

所要传递的信息的特征与所需接受信息之外的特征(但是还是信息本身所包含的)差别程度就是信息的形式强度,差别越大,形式强度也就越大,比如晚上突然地停电。适当的信息形式强度之所以能够改善信息的传递效果,是因为人的感官接受能力是有限的,适当的信息形式强度能够提高信息接受者的感官的接受加工能力。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提高信息的形式强度。从听觉方面来说,当学生弹奏的音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时,教师仅用语言指导,学生很难掌握这之间的度量差别;如果教师将完美音色弹奏出来,让学生有个对比,那么学生就会感受到差距。从视觉方面来说,教师可以把指法、强弱表达、休止等在乐谱中做出标记,那么这些记号就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合理利用暗示信息

暗示教学是一种间接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暗示能够产生巨大的熏陶作用。钢琴教学中,教师在合适时机下的明确的语气、眼神、动作都是暗示,通过合理的暗示能够建立起积极的无意识心理倾向,激发想象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身体动作信息暗示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为指导学生表现出乐句所表达的感情,可以在学生演奏时用身体做出伸展或者紧缩的姿势,还可以用用突然的握拳提示学生弹奏强音。

2.语言信息暗示

语言是教师给学生心里暗示最重要的途径,或许教师不经意间的称赞就能成就一个天才。语言信息暗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直接有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来告诉学生正确的弹奏方法,直接有效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3.表情信息暗示

教师的面部表情在无形中不仅能给学生压力,也能给学生无限的动力。在钢琴教学中,当学生分心时,老师的一个批评的衍生就会让学生立马集中注意力,当然,当学生在弹奏一首悲伤的乐曲时,教师可以以一种悲伤的表情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更用心的诠释曲目。而且,作为一名钢琴教师,任何时候都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结束语

第2篇:信息教学论文范文

情境,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环境。数学情境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创设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从而使其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学“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时,教师在课堂开始可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师徒四人圈地运动”。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后,师傅手中拿着一根绳子对徒弟们说:“你们拿着这根绳子每人圈一块地吧!”猪八戒抢先说到:“我要用这根绳子围成一块正方形的地。”沙僧说:“我要用这根绳子围成长方形的地。”孙悟空蹦蹦跳跳地走过来:“那俺老孙可要围成个圆形的了!”三个徒弟用同样长的绳子却围成了不同形状的地。“谁围的地大呢?”问题悄然而生。教师创设的小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人物故事的虚拟情境,能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起来,在提出了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后,学生们由此会纷纷陷入思考,主动渐近课题--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辨析能力

计算机可以演示一个点快速地移动,在这个点快速移动的过程中,屏幕上就形成了一条线,便于学生证实“点形成线”的抽象描述。再如,认识封闭图形,组织学生在画图中用颜料桶倒颜色,如果是封闭图形颜色就集中在一个图形中,如果不是封闭图形,颜色一倒就充满整个屏幕,在操作中让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封闭图形,效果显著。又如,在进行“乘法的分配律”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可以先用课件展示图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一行共有方块和三角形多少个?四行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得出一行8个(5+3),四行共有32个(8×4)时,教师可把方块和三角形分别用线框起来,展示图2,再问:方块和三角形各有多少个?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很容易就得出:方块有20个(5×4),三角形有12个(3×4),一共有32个(20+12)。从而发现原来(5+3)×4=5×4+3×4。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乘法分配律的概念:(a+b)×c=a×c+b×c。图1图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课件中的两张或数张图片的图例完全重合、递增、减少的方式,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准确的。使学生对概念有准确的认识,并牢记在心中。大小多少的演示和正反比例的图例,有时尽管教师运用尺、三角板、圆规的等辅助工具在黑板上描绘,但其准确性也难以到位,信息技术的准确性能克服这一不足之处。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能巧妙地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具体、明确地理解了相关知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思维,发展数学素养

第3篇:信息教学论文范文

传统外语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背诵、做题为主,学生基本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状态,课堂记笔记,课后复习做题。不可否认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短时间高强度的知识输入,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建构的过程,更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与创新力。将信息技术引入外语教学可以极大地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其集音频、视频和文字为一体的特征可以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充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内化语言知识,并敢于对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自我思索而非坐等老师答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四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将给外语教学带来变革性的影响。

1.1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之后,教师由之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1.1课前准备阶段

不同于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在课前查阅资料精心备课,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外语教学模式可尝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小组协作、问题教学法等更加多元化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例如讲授“节日”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有关中西方节日的资料,之后学生可以小组协作的方式选取“节日”主题的一个侧面做幻灯片展示以及自我陈述。虽然教师依然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前承担着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文字、短片、音频等)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责任,不可否认的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来源,翻转课堂和慕课等新涌现的教学法已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加入到课前预习准备阶段有利于使其学会如何学习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

1.1.2课堂活动组织

外语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有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基础较薄弱的班级更应当适当增加讲授知识的比例。以中国农历新年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先查阅资料把相关的核心词汇做成幻灯片进行讲解,之后将这些词汇套用在学生较为熟知的句型中,同时注意把握话语的难易度。在学生掌握了相关背景知识后,教师可以播放介绍中国农历新年的短片,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官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之前知识的完善和补充。讲授之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复习所学、运用所学的实践机会,例如布置相关的口语或者作文练习,通过语言的输出完善二语习得进程。学生作为外语课堂中的教学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要素,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展开。外语学习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活动,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于实践,学会知识的自我建构,其中包含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1.1.3课后评价阶段

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大学外语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地评定学习成绩的优劣,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及其发展过程,重视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趋于多元化,除考试外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在线考试等形式。传统型教师课堂评价或是考试批分的形式过于片面、绝对化,无法全面评定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而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在线考试等多元化方式可以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实现评价主体及方式的多元化。

1.2从传统课本到立体化、多维度教材的转变

狭义的教材主要指纸质版本的教科书,广义的教材则是指一切用于学校教学的所有媒体材料,含纸质版本的教科书、教辅资料,以及多媒体音像资料、通过网络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教学内容有了从量到质的变化,根据多元智能理念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而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智能就必须鼓励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资源(如词典、英文报刊、图书馆资源、互联网信息等),使他们在不同阶段达到相应的资源能力,通过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1.2.1教学内容的多样、直观、无限性

传统课本及教参构成的教学内容单一并且缺乏互动性,而信息技术呈现的教学内容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具有无限扩展性。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尝试二十分钟左右视频短片的教学模式,例如:“TED演讲、skillshare、MOOC”等网站无一不给外语教学带来新的气息;而在中国成立于2012年的“天下网校”致力于打造国内最专业的知识交互与共享平台,通过汇聚全国各行各业的业界权威与名家名师,制作精良的原创教程,建造一条能够将惠及大众的实用性知识、技能和名家理念直接传递至学员本人的知识通道。在学习资源极大丰富的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和学生可通过主题资源网站、教学软件、模拟动画、论坛、博客和自制幻灯片等途径获取极其丰富的教学材料。

1.2.2教学内容的精品、移动、便携性

虽然目前中国大部分的高校难以做到学生每人一台电脑,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电脑以及多媒体播放仪器,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利用手机下载教学视频、查找学习资料和进行在线交流等活动,不可否认教学内容正朝着精品化、移动化、便携化的方向发展,除了传统的课本之外,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拥有了无限学习的资源。考虑到学习者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分钟,网络教学视频通常在10到15分钟之间,为了将一个知识点讲述清楚采用了基于知识点的内容切片,将知识要点进行拆解以连续剧集的形式分集讲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精品、移动、便携性。

1.2.3教学内容的互动、即时性

传统课本上的知识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新知识的更替相对而言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信息技术引领下大学外语教学将技术融入课程,可实现知识的即时更新以及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式交流。通常成年人倾向于主动式的学习,因此学习者自身的经验,或是遇到的问题,必须成为课程中的一环,才会产生满意的学习成效。由此可见一方面教师不应当完全忽视传统课本作为知识传授样本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年龄的增长,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的学习。教师应当灵活地将技术融入课程、技术启迪创新,大学生的学习要有更明确的动机来当前导,而这动机又必须和学习者本身的生活经验、个人需求、或遭遇的问题连动,并且以实作、体验的方式进行,才会是一堂有效又难忘的课程。模拟软件、博客、论坛、主题资源网站、微信等技术的涌现无疑给传统外语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互动与即时性。

1.3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到与课程的整合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发展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阶段。现在不仅将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学或者辅助学习,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1.3.1课内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模式根据技术支撑环境不同可分为基于多媒体演示、基于网络教室、基于软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实验等多种不同的课内整合模式。在多媒体教室内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课件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室相比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图像、音频、视频多种形式讲解知识点,可分步骤、分阶段再现复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了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基于网络教室的教学模式下实现了师生每人一台电脑的教学技术支持环境,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亲身实践和自主学习。基于软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实验的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成为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仅是知识的演示工具,更是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认知工具。

1.3.2课外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课外整合模式可为学生提供网络交流、互评、资源搜集以及教师网络评价、监督和辅导平台。以适时教学模式为例,教师首先通过网络平台预习内容,包括背景知识、视频及音频介绍等;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阅读相关知识后,可以在线与教师、同学交流心得,之后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反馈后可对之前的备课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与修改,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替;在学生课外预习、教师课前收集学习反馈情况的基础上创设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利用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后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适时教学模式设置了“难题探究”环节,将与之前知识相关联的主题作为专题供学生课后进一步自学和探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监督以及给予必要的辅导。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已经融会贯通了整个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环节,最大限度保证了学生自主性及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实时跟踪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是现代化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结语

第4篇:信息教学论文范文

通过销轴零件的编程加工,学习数控车削中的外圆粗车复合循环指令G71和精车复合循环指令G70的应用;其重点是外圆粗车复合循环G71和精车循环指令G70的指令格式和编程方法;难点正确选择切削用量参数,制订合理加工工艺,保证加工精度。

2.教学目标确定

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为:1)掌握外圆粗车复合循环指令和精车循环指令G71、G70指令的格式、参数含义及应用;能力目标为:1)能用G71和G70指令正确编程;2)能正确输入程序、调试程序并进行仿真加工;情感目标为:1)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2)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多种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教学策略制订

依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制订的教法策略为:利用信息化手段,突出“做中学、学中做”,通过设置情境、直观教学,借助网络、多媒体、仿真软件、实物展示以及教学环境布置等,让学生通过感官,对知识产生感性认识;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线索,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真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来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4.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直观性,用到的主要教学资源有:上海宇龙数控加工仿真软件、计算机绘图软件、教学素材(任务书、图片、视频、评价表、数控加工工艺手册、数控车床操作说明书等)、多媒体PPT、网络信息、思维导图软件等。

5.教学环节设计

第5篇:信息教学论文范文

(一)教学媒体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当某一媒介用于储存及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进而带来了教育领域的四次具有里程碑式的革命。

1.第一次革命

语言媒体与教育是的结合。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及生产流的过程中,创造了用于交流的语言。语言的产生,使原本在家庭内部传授知识及生活经验的“言传身教”式活动,逐渐扩大到整个部族,并有专职的教师——长者来从事整个教育活动,由此引发了教育的第一次革命。

2.第

文字媒体与教育的结合。口头语言由于受到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因而不利于信息的储存与传播。随着人类的发展,公元前三千多年前,人类创造了文字实现了对信息的储存与传播。语言及文字的结合,共同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工具,成为传播及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3.第三次革命

印刷媒体在教育上的应用。印刷媒体的出现使得文字信息可以大量的进行复制与广泛的流传。由此,教师可以使用统一的教材向全班的学生传授知识,由此促进了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引发了教学方式及教学规模的重大变革。

4.第四次革命

信息教学媒体对教育的极大推动。19世纪20年代,电子科技的发展,使得广播、电影、幻灯等新的媒体应用到教学中来。电子媒体的特性,大大增加了人类信息的传播效率。尤其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媒体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了教育传播的速度及范围,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教育的方式及规模产生了又一次根本性的变革。信息媒体对教育活动带来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深入与彻底。

(二)信息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

如下图所示,教学传播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信息四要素组成。由上可知,教学媒体的内在属性就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教学信息。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信息传播模式属于闭环结构的教学模式,指教师通过控制实现存有教学内容的教学媒体向学生呈现教学信息,并通过教学活动从学生获取教学信息反馈。

(三)信息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1.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以促进知识的传授

相关的研究表明,视觉感官的接受能力最强可达83%,听觉达11%,嗅觉达3.5%,触觉为1.5%。由此可以看出,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信息教学媒体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及逼真的环境,可以促使学习者充分的进行感知,加深所学知识的内容。

2.加深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

国外通过对媒体与学习记忆保持之间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人们单纯从听觉,3小时后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60%,3天后保持15%;单纯用视觉,3小时后为70%,3天后为40%;视听觉相结合时,3小时后能够记忆90%,3天后仍旧能够保持75%。

3.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媒体不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再现教学信息涉及的现象及变化的过程,还能够以形象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信息教学媒体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目标、教学信息、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及教学管理九个因素组成。其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及教学信息是整个课堂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

(一)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特点

课堂教学虽然具有不利于因材施教、限制学生创新性及独立性的弊端,但是课堂教学有着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不具备的优点:首先,数量很少的教师可以面对很多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更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再次,课堂教学实行统一的授课,有利于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大众”的教学组织形式,因其服务对象的差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既具有课堂教学的特点,也具有其本身所独有的反映高等教育特性的特征。

1.培养目标是具有专业知识高素质人才

高等学校教学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这就决定了高等学校教学课堂的一个最基本特点:专业性。

2.教学对象的自主性较强

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是“20岁左右的男女知识青年”。处于这一阶段的受教育者,身心日趋成熟、自我意识及反省水平都处于不断的提高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独立性逐渐增强。

3.教学内容更具前沿性

高等学校是传授高深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知识以及探索未知领域学问的一种机构。因而,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内容除了要传承已经有定论的科学知识与专业内容,更应具有前沿性,深入某一学科,传授最新的科学成就,培养学生的创新及探索精神。

(二)基于WEB的制图教学系统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多媒体计算机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媒体,不仅涵盖了其他媒体的特点,而且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而在教育领域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集成性。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的集成性是指它将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信息通过多通道统一的获取,进而实现统一的组织与存储;其次,交互性。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以其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借助键盘、鼠标等外部设备及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是学习者在操作的过程中介入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增强其对信息的理解与注意;再次,同步性。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采用了数据压缩技术及高性能的数字处理芯片,依据教学需要,可以高质量的实现声音、图像之间的编辑、再现等,并能同时呈现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

第6篇:信息教学论文范文

1.1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连接纽带

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学习材料,比如给学生观看相关的财经类新闻影视,播放一些教学材料等,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做好一切服务工作,从而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表达自己的理念,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会计信息化系统教学中将学习知识应用社会,将课堂内外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鼓励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2学生对会计信息化系统教学的认知态度的改善

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能够增加学生的趣味性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对课程的重视,有助于教学课程良好氛围的养成。

1.3提高学生努力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在课堂上,对于一些较难完成的会计作业,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根本无心上课,更别说会去完成一些较难的课业,但是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案例教学中,学生们会为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学习能力强,而努力克服困难,有勇气去挑战,去完成。

2会计专业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必备条件

会计案例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个人的素质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训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师为辅助策略,进行教学方式和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对会计案例教学的热爱和兴趣。会计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必备条件主要有:会计案例教学教学评价多元化的系统;教师必须采取多元化、创新性、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会计案例教学课程中,要以学生自主能动性为主,教师的教学教导为辅;教师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其他方面的素质,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其他素质的共同进步。

3当前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案例教学推动研究存在的问题

3.1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注重课程的教学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应试教学,导致很多重要的教学内容都被忽略,因而影响着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案例教学的推动研究。

3.2过分强调授课形式而忽略授课内容

为了使枯燥乏味的理论性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被接受,课堂上老师会要求大家比如针对某一个话题进行分组讨论,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这样的授课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教学过程为了使用案例而使用案例,很多学生都有疑惑“,为什么不直接告诉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进行记录就好?”,很多知识都是可以很好的进行归纳整理出来的,不能为了成为案例教学,而只采用案例教学。与此同时老师也应该要正确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和探究能力,切莫顾此失彼,失去了授课的真正意义。

3.3会计信息系统教学设施相对落后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会计教学也变得多样,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硬件和软件都得到改善,但是当前的会计教学课堂的硬件也就是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很多课程项目老师只是做介绍而无法具体实际操作。

3.4会计教师的知识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教师就是会做账,专业知识强就是真正的优秀的教师,但是当前真正的会计教师必须是各方面素养都比较高的,除了专业知识扎实以外,其他的素质也一定要好,这样才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进行辅导和教学。

4会计信息系统中实施案例教学必须采取的高效策略

4.1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型学习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我思想和自我表达为中心,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整的展现自己的想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对其所教授的课程进行备课,对会计教学指导也是局限于自己的思想意识,从而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定向思维方式,不利于其自我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对其个性化发展形成了阻碍和打击,比方传统教学就是,老师说这道题这样解答,那么学生就不去思考,照着老师说的方法进行解答,根本就不会去主动思考是否有不一样的解题策略,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定的定向思维模式,不利于其自我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个性化发展也展现不出来,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课文知识进行了解和理解,最后老师组织学生在班级内进行知识讲解,让全班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当然评价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与错的评价,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对其负面评价进行适当的引导,有助于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断养成,通过自主学习,达到多元化和立体化教学的目的。

4.2案例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育机制不断改善,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革,因此必须采取多元化、创新式、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也可以通过比赛教学、游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课堂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课程结束后,积极引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课程完成后,学生主动对自己学习的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完善,对于一些易错的题目进行分类整理,查漏补缺,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根据自己的想法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对复杂多变的会计实际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在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备选方案,然后找出相应的论据加论述。

4.4制定合理的教学课堂评价体制

教学课堂评价体制的制定,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对待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和课堂选择项目的完成,建立完善的、全面的课堂评价体制,可以对全面进行课堂表现的评价,比如对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上课是否态度认真进行评价以及其他一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不单只是一个考试成绩的记录,从而对其不好的行为达到约束和管制的作用。

5结束语

第7篇:信息教学论文范文

虽然现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部分中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依然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技术,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认为采用传统的教学技术一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恰恰这种观念和想法正反映了他们没能实实在在了解到信息化教学技术体现出来的优越性。即使有些老师有在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技术,但是运用技能还是比较欠缺的,不能发挥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观念是影响信息化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信息化教学技术在中职英语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进行中职英语教育要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针对教学环节的特点和学生专业的特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设计出正确的方法。

1.采用情境创设法。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融入一定的情境,对增强学生的语境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谓的情境创设方法就是利用视频软件或是动画制作软件,将英语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采用画面场景播放出来的教学方式。以便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英语单词的拼写、涵义,以及句式和词态的应用。例如,在讲解外研版《英语》基础模块第一部分用英语介绍个人信息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视频截取软件,将外国卡通人物对话的视频截取下来播放给学生看。同时用英语来向学生提问,学生跟随视频学习掌握介绍个人信息的惯用句式。

2.采用语境分析法。所谓语境分析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播放软件将同样的单词或是同样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感受英语语调的变化、单词的轻重变化所传达出来的不同含义,如何理解不同语调所传达的内心情感。同样,教师可以对多个原声电影视频进行截取、剪辑、拼接,然后通过连续播放的方式,让学生学着分析不同的对话语境下主人公心情的不同和语调的差异。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就容易掌握到在英语中如何利用语调变化来表达不同情感的技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信息教学论文范文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笔者在研究开始,去多媒体教学课堂听课数节,以了解课堂教学的大概情况,为本研究选取访谈对象做好准备。在了解基本情况后,笔者再把研究对象的选取范围缩小在管理学院大二、大三两个年级。在管理学院7个专业中,选取了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共四个班,每个班选取了10个人作为初步访谈对象。通过上述的访谈以及观察,发现多数同学对多媒体教学中信息传递的影响因素认识不尽相同。通过认真分析并总结了这些主要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加客观的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的不足;同时可以引导教学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对教学中信息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

1、确定影响因素

根据访谈资料,将多媒体对教学中信息传递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信息发送的因素。

①教学内容:从以上十位访谈者的访谈资料来看,多媒体教学中,因多媒体课件往往引入了文本、图形、图像、表格、图表、声音等多种元素,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对多媒体课堂中信息传递有很大影响。

②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中存在过多地依赖课件,完照本宣科、重难点把握不当、速度太快、思路不清晰、课堂精彩的自由发挥减少、对多媒体的内容不熟练等现象,直接影响了课堂中信息的传递。

③多媒体制作技术:我们从上面访谈者的反映可知,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时的问题直接影响教学信息的传递。

(2)影响信息传递的因素。

①教学设备的硬件:从访谈结果来看,多媒体教室硬件设备会直接影响课堂信息传递,如:音响、话筒有杂音,听不清楚;投影机清晰度太低,屏幕灰蒙蒙,看不清;上课时电脑突然死机或黑屏,等待修理,课堂暂停;座位设计不科学,视线被挡住等都会影响信息传递。

②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存在关窗空气闷,关灯光线暗,易疲劳瞌睡,教师管理课堂较难等情况会影响课堂信息的传递。

③教学节奏: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对讲课速度的把握十分重要,从访问者的描述中可知,几乎都存在教学节奏快,跟不上进度,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传递。

④师生互动:从以上访谈者所述可知,某些老师上课时只顾用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单方面一味地播放、讲解,目光也更多地投向了屏幕,给予学生的目光反而少了。很多学生也看不清老师的表情,在课堂中的参与只是被动的听、做笔记。缺乏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所带来的及时性、互动性的特点,课堂气氛缺乏生气活力,死板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这些问题都说明,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少会影响课堂信息传递。

(3)影响信息接收和理解的因素。

①教学信息量:从上述访谈结果可知,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出更多教学内容,学生接收的知识量随之增大,但信息量内容过多,超出了学生接受和消化的能力,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信息量会对信息传递有着重要的影响。

②学生自主学习程度:从上述访谈结果来看,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以永久地保存,学生可以把多媒体拷回去随时复习和反复研究,学生的课堂笔记以及课后的及时复习对多媒体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也存在影响。

2、采集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

针对上述因素,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分别分发给了四个年级的同学,下发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从调查结果来看,同学大多数认为多媒体教学中,对信息传递影响较大的因素大致为课件制作水平、教师教学节奏和学生自主学习因素等。针对这几个因素,我们采用方差分析来进一步明确这几类因素对多媒体教学的信息传递是否存在显著影响。

(1)课件制作水平。笔者选择了两节难度相当的多媒体课,授课讲师的课件,一份制作精良(A),另一份制作简单(B),在课后对听课学生对两份课件的授课效果做了调查,结合各位同学的打分情况试以α=0.05显著水平检验课件制作水平对多媒体教学信息传递是否存在显著影响。10位同学对课堂效果的打分情况各不相同,如果用离均差平方和(SS)描述其围绕总均数的变异情况,则总变异有以下两个来源:组内变异,即由于随机误差的原因使得各个内部的打分各不相同;组间变异,即由于课件制作的影响使得各位同学对课堂效果的评价不同。在Excel里对数据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以下的结果:A组的平均分为87.3,方差为21.57,B组的平均分为71.9,方差为43.43;方差分析发现,差异源主要来自组间差异,组间差异1185.8占到总差异1770.8的67%。从方差分析表中可以看到,由于F=36.48615>F0.05=4.413873,所以拒绝原假设,即μ1≠μ2;即课件的制作水平对课堂信息传递的效果存在显著性的影响。另外,从P-value<α,拒绝原假设,进一步说明课件的制作水平确实对课堂信息的传递存在显著性的影响。

(2)教师教学节奏。笔者又选择了一节的多媒体课,教师的教学节奏属于较快的类型,在同学的要求下,该教师调整了教学节奏,在课后对听课学生对两节课的授课效果做了调查,结合各位同学的打分情况试以α=0.01显著水平检验教师教学节奏对多媒体教学信息传递是否存在显著影响。假设总变异有以下两个来源:组内变异,即由于随机误差的原因使得各个内部的打分各不相同;组间变异,即由于教学节奏的影响使得各位同学对课堂效果的评价不同。教学节奏较快时的评分均值为μ1,教学节奏适中时的评分均值为μ2;假设:教学节奏对多媒体教学信息传递不存在显著影响,即μ1=μ2;在Excel里对数据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以下的结果:A组的平均分为71.9,方差为23.4,B组的平均分为87.5,方差为22.9;方差分析发现,差异源主要来自组间差异,组间差异1216.8占到总差异1643.2的74%。从方差分析表中可以看到,由于F=52.47341>F0.01=8.28542,所以拒绝原假设,即μ1≠μ2;即教学节奏对多媒体教学信息传递存在显著性的影响。另外,从P-value<α,拒绝原假设,也说明了教学节奏对多媒体教学信息传递存在显著影响。

(3)学生自主复习。接下来,笔者选择了难度相当的两节多媒体课,一节课要求被调查的同学做笔记和课后及时复习,另一节课被调查的同学都没有做笔记,课后也没有及时复习,一周后对听课学生对两节课的授课效果做了调查,结合各位同学的打分情况试以α=0.01显著水平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对多媒体教学信息传递是否存在显著影响。假设总变异有以下两个来源:组内变异,即由于随机误差的原因使得各个内部的打分各不相同;组间变异,即由于学生进行自主复习的影响使得各位同学对课堂效果的评价不同。学生自主学习后的评分均值为μ1,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评分均值为μ2;假设:学生自主学习对多媒体教学信息传递没有显著影响,μ1=μ2;在Excel里对数据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以下的结果:A组的平均分为86.8,方差为26.8,B组的平均分为68.6,方差为20;方差分析发现,差异源主要来自组间差异,组间差异1656.2占到总差异2078.2的79.7%。从方差分析表中可以看到,由于F=70.6436>F0.01=8.28542,所以拒绝原假设,即μ1≠μ2;即学生自主学习对多媒体教学信息传递存在显著性的影响。另外,从P-value<α,拒绝原假设,也说明了学生自主学习对多媒体教学信息传递存在显著性的影响。

三、结论

第9篇:信息教学论文范文

(一)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加生动,激起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职生英语基础薄弱,对于深奥的知识本身就望而生畏,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只是机械地进行语言知识的灌输,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这样的教学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在英语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动态感,极具感官上的冲击效果。这对于中职生来说极具吸引力,从而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热情。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相关研究表明学生靠听只能记住16%,靠看只能记住25%,而视听结合则可以记住65%,现代信息技术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带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来参与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快乐而有效。

(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逼真的语言环境,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成功的英语教学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语言知识点,而是在于学生能够将所学语言知识用于交流与交际,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采用一支粉笔加一本教材加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只是在机械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述,学生大多只是死记硬背,而并不能将这些语言知识点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特殊的功能与处理效果,具有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中所难以逾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模拟三维的动态环境,将真实的生活场景与交际情景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设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这样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点的学习就不再是机械而单纯的记忆,而是将知识点与具体的场景与情景结合起来,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交际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由“要我说”到“我要说”,由被动参与到主体参与的转变。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内化,真正为我所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深入渗透文化,培养学生社会文化能力英语是一门语言,要想学好英语这门语言,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学习表面,而是要将语言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英语文化,才能真正地掌握语言的精髓,提高学生社会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学好英语。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素材,让学生接触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增强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来为学生收集相关的学习素材,包括影视剧片断、报纸杂志、新闻报道、政治材料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了解西方国家。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

二、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几点原则

(一)本身的实用性现代信息技术是为特定的教学内容服务,是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服务的。这对现代信息技术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本身要具有实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从而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我们不能只讲究外在的华丽,在选取图片等素材时只看重其趣味性,而忽视其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忽视本身的价值性,这样的信息技术只能博得学生一笑,而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要选取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素材,既重趣味性又重知识性,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将学生的思维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的时机性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教学优势,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并不适应于任何一节课。也就是说我们要讲究运用的时机,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合理运用。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涣散,当学生难以理解时运用,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参与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功效,以此为平台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进行积极的交流与交际。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地位,那么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英语教学只能陷入满堂灌,这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走进英语殿堂,在探究与交流中掌握知识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