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采风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内容摘要: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在艺术设计院校中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是艺术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创业技能教育应该是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使之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才能更好地达到创业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很多的因素和条件,如启动资金、场地、设备、人脉等外部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系统的创业知识及管理能力等内部因素。如果这些内、外部因素都具备,还需要等待机会,即商机。从艺术设计的行业特点来看,一些专业的创业资金门槛相对较低、设备简单,启动时资金投入较少,场地要求也不太高,经营风险不太大,所以容易起步。一些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要好一些,创业所需的资金容易筹集。从艺术类各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自主创业者人数较多,艺术类大学生比较适合自主创业。
一、当前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存在一些弊端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最早提出了“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对青年的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的培养。①目前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化,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②通过教育,大学生具备一种创造性意识和精神,以及积极创造和把握机会的能力。③
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基本上落实在学生管理部门,一般由学工部牵头,学生承担具体的工作。从当前开展的情况看存在着一些弊端。
1.导师队伍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
当前在高校负责创业教育的“导师”,其中一些是行政工作人员,偶尔请几位从事法律、市场营销、管理学等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来做讲座,较少有实际创业背景的资深教师,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教育中也没有足够的体现创业教育的内容,故而一些导师对学生科学地选择并确定创业意向难以提供帮助,学生就缺少必要的创业风险教育。虽然组织创业专项讲座,邀请一些校外成功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来校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创业、立业、敬业的事迹,这仅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有一定的启迪,但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创业的帮助作用不大。在艺术设计专业内应开设创业教育课,要充分调动和利用校内那些兼职创办有设计工作室或公司的专业教师资源,他们一般拥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应请他们共同来担任创业教育课的导师。
2.创业教育内容较空洞,流于形式
现在,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实行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上海、杭州等地方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设立了专门针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一些高校也成立了学生创业中心,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然而,这些教育训练内容一定程度上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激情、心理技巧和国家优惠政策分析等。大学生创业仅仅靠政府支持、政策鼓励是不够的,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创业初期难以给予承认和支持。结合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创业技能才是他们创业的基本功,离开自身专业知识的创业在社会上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结合专业知识的创业技能培养才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或将创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设想仍然十分遥远。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技能训练是必要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集中式的创业教育又不适合每一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更何况高校终究是学府,没有创业的氛围,一些教授、专家编写出来的创业课程教材更有待实践的检验。
3.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业教育针对性不强
一些艺术类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大多有艺术创作的热情,也有创业意识,缺少的是创业素质,如组织能力、团队合作和身心素质等,所以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首先应该让他们学习诸如顾客心理学、礼仪课、人际关系学、营销学、管理学和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一些学校举办的创业讲座,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关的内容较少,应加强对艺术类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使他们从中获益。
二、基于创业教育的艺术类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从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毕业生从事创业工作的比例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还是较高的。从比较成功的创业者调查中发现,创业热情和创业意识在学校举办的几次讲座中也能够得到增强。但创业素质的培养相对较难,需要长期的积累。而创业技能和系统的创业知识则可以在大学学习期间培养,高校所能做到的实际上也只有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开展创业教育不是以大学生毕业以后就马上创业为目标,这也是为了他们以后能够更好地就业。如果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融入到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创业教育的成效就会显现。
1.课堂教学引入创业意识
从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纯理论的课程数量不多。在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应将创业意识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从全校的公选课来看,如果在一些公选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创业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比专门开设几门创业课的效果要好,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传统的就业意识根深蒂固,过分强调毕业以后自主创业有点强人所难,何况在高校内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本来就比较少。
2.实验教学培养创业技能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业技能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传统教育非常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创业来教学,把每次所做的实验内容结合到创业的某一具体的工艺程序,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的重要性和实验目的,将会大大提高实验效果。而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向学生介绍领先的行业技术、工艺和资讯,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不断拓宽创业视野,逐渐熟悉并掌握创业技能。
3.艺术采风丰富创业素材
采风是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体验生活和学习社会的重要环节,既是实践又是教学,它通过短期而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体察自然与社会风貌,并运用课堂所学方法与技巧进行独立的写生实践。通过采风环节,培养大学生发现蕴涵在自然物象中的美的能力。④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采风地点一般选择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具有典型的民俗特色的地方,或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名山大川、湖泊海洋、风景优美的地方,或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古民居建筑村落、民间艺术及民俗风情等地方。学生用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相同的景观,体验自然造物的和谐美,容易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有创业经验的导师指导学生时,不是局限于客观地再现、绘画基本功的训练,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主观想象把自然景观升华到形式美的境界中,并将自然景观有意识地强化到主观的创意中,甚至可以转变原有的自然形象,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设计效果。所以,艺术采风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创业素材。笔者所在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通过观察大海的潮水设计出“潮之涌”系列泳装作品,其灵感就是源于潮水涌动流转的意境,选用不同的蓝色表现潮水的层次,用白色加强层次与空间感,选用线条的流动表现潮水的动态之美。
4.社会实践学习创业经验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应珍惜每一次机会,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安排大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工作室去,了解各单位运行的各个环节。大学生可以利用各个假期,主动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联系,承担具体项目的部分工作,从中积累创业经验。
社会实践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的一个教学环节⑤,可是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所谓的社会实践较多流于表面化,整个学校组织几支小分队,分赴各地名则调研,实则旅游,与专业学习无关,与创业教育更不关联。一些指导教师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没有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5.学科竞赛检验创业水平
学科竞赛主要侧重于考查参赛者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意识和思维亮点,是一条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⑥学科竞赛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还为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以,学科竞赛的结果就是检验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因为学科竞赛所涉及的解题方案的拟定,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拟定方案以后可行性的调研,直面困难和遭遇挫折的勇气,探索问题的毅力,更为重要的是对团队分工、协作能力的考验等,所有这些正是一个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所应有的素质,艺术类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就是直接接受专家和社会的检验,所以要多动员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
6.建立基地开展创业尝试
在高校建立创业实验园是目前最典型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形式,它以各种方式指导部分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 ⑦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实验室重复建设,能进入创业实验园的学生极少,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另外,让在校生创办公司不可能在短期内出成效,大学生毕业前的创业效果难以鉴定。
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就可以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创业尝试,如笔者所在院校的服装设计、艺术设计学生创新基地,有专业教师指导,能够承接社会业务,让学生动手创作,其作品直接接受社会单位的检验。另外,艺术设计院校的艺术展厅也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创业基地,同时仍然是创新成果的展示场所,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直接转化。如果展厅的位置理想,参观的对象适合,一些艺术作品就可以直接变成商品,进入市场并销售出去,这也能够检验大学生设计创作出来的成果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
7.毕业设计总结创业成果
毕业设计作为创业教育深化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提高专业水平,了解本行业特点和运作方法,拓宽行业知识,为创业之路储备个人素质涵养的最好机会。⑧经过创业尝试的艺术类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作全面而细致的总结,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关创业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收集资料、市场调研、现场考察到后期的绘制草图、方案整理、设计制作等方面,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整理,为撰写论文理清思路、提供依据。同时联系实际,对在创业尝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在论文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为毕业后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借鉴。
总之,创业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关键在于师资。若导师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经验,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和校园文化等方面,自然会体现出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氛围。在校内外环境的长期熏陶和影响下,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就会潜移默化地生成。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综合教育,提高其综合能力,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而体现教育质量的创业技能的培养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
(注:本文基金项目为浙江林学院教改重点项目,课题号:ZD0715)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②徐娟.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05.
③徐婵.试论在设计艺术院校大学生中进行创业教育的构想[J].台州学院学报,2009(2):75-77.
④张军.从写生到设计——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采风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3):45.
⑤刘会军.大学生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69-70.
⑥周治瑜等.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J]. 现代农业科学,2008(5):100-101.
一、主要的校园文化活动
1、继续缅怀先烈继承遗志创先争优开拓未来创先争优,迎党周年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摄影、招贴创作比赛。该活动上一学期主要进行了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创作笔会讲座,及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创作笔会比赛。北红色文化题材油画比赛及展览是这学期的主要活动。
2、歌颂劳动发扬传统关注民生关注毕节试验区人民生活及农村建设与发展“颂五一,庆五四”毕节学院大学生美术协会首届书画展。
3、艺术系“歌舞书画”联谊会(音、美、舞、设四协会)。
二、主要协会活动
1、常规评比指导活动(指导老师毕节学院艺术系美术教研室主任杨教授)
为加强艺术学习氛围提高同学之间的专业学习与交流。把协会及艺术系美术专业的所有学生平时习作作品每周为一期限放在艺术楼美术专业活动走廊定期展出并由专业老师及学生欣赏学习。
2、专业培训(就协会发展需要培养专业人才)
主要为油画、国画、书法、素描、水粉、漫画等培训,培训接着上一学期的继续,同样由各部部长和分管的各个副会长负责,并由会长监督,时间为周末。
3、非专业培训(就协会发现培养行政管理宣传人才)
主要为POP及简单应用文书写作(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活动策划、会议记录)培训。同样由各部部长和分管的各个副会长负责,并由会长监督,时间为周末。
三、思想交流及文化教育活动
1、思想交流活动
户外采风活动
为作品创作和加强协会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在本学期春天进行一次户外采风活动。(详情见活动策划)
2、文化教学学习活动
(1)禁毒知识宣传活动(看电影、图片播放等)
月日为国际禁毒日协会通过观看相关电影,和找相关行政部门讲解相关的知识图片展览,参与知识问答等进行禁毒思想教育。
(2)当代大学生不忘国耻教育活动
关键词:民族艺术;服饰;考察;教学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突出民族特色的艺术教学,是我院办学的努力目标,在各学科课程的设置中,均有一定比重地安排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采风收集及运用设计的课时;这一措施,一方面,有效地促进师生对传统民族艺术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为发掘、研究、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出实际贡献。
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形式,从其服饰形态上看,在历经漫长的历史变更后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颇为壮观;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各个节日里,如:苗族的苗年节、吃新节、芦笙节、姐妹节、鼓臧节,侗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等,均能看到节日盛装中的华丽服饰,精美的蜡染、精致的刺绣工艺及其独特的装饰艺术形态,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传统民族服饰采风研究的必要性
传统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变更和劳动生活中,根据民族自身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承所产生的服饰形式。一般分为便装与盛装,便装却为日常生活劳作中穿着,盛装即是在民族重大节日盛会、婚礼庆典等场合穿着,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多为盛装,由于其穿着的时间性,这就给我们的采风活动必须要考虑其节日的时间安排。因为当今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已较少穿着,其原因是现代时尚流行服饰对新时代青年的着装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对于已渐渐走出大山的少数民族青年也不例外,他(她)们在电视信息、外出务工、上学等的方面,逐渐接受了新的时尚着装理念,而对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的穿用已不注重;在许多的苗寨、侗寨、瑶寨里平时很少看到青年人穿着其民族服装的,只有在他们的节日里才能看到载歌载舞的身着盛装的人们,展示其华丽的民族服饰。这些华丽的服饰里有精美的刺绣、独特的蜡染工艺和华美的配饰艺术,均蕴含着宝贵的现代服饰创新运用的艺术元素。
由于民族开放与融合,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观念也渐渐被“汉化”。他们所居住的木楼已渐变为水泥砖房,其穿着的棉麻纺织土布也逐渐被时尚的“牛仔布”所代替,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银项圈也更换为时尚的钻戒、项链……这种现象的延续,意味着再过十几乃至几十年后,是否会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艺术丢失更多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发掘和研究、保护和挽救、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是当今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民族艺术的采风、考察研究,正是这一任务的具体实践。
从现代设计的趋势上看,民族艺术元素的运用在现代设计领域上得以广泛的运用。西方艺术形态的引入和发展,所注重的是现代艺术元素的研究和运用,所体现的是以西方艺术元素的现代构成成果。在历经一定设计阶段的探究后,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们已开始把目光注视到民族艺术元素的设计运用上,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其成功代表作品如:我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的设计作品“鼎盛时代”、张肇达的“紫禁城”、“西双版纳”等等,这些作品均具有时代性又富有民族性,是当代服装设计的优秀作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民族服饰艺术元素;但在年轻的大学生中,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需要加强,在学习、研究中丰富和发展民族艺术。因此,民族艺术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对培养现代设计人才,弘扬、发展民族艺术具有重大意义。
二、传统民族服饰艺术采风的实施方法
对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认识,普遍的方式是,在现有的图书资料、画册图片、网络视频等阅读媒体认识、分析与研究;在以往的采风过程中,也只是到一些少数民族的村寨拍些照片、画画速写,记录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等等;但仅是这些采风活动,对传统民族服饰的研究,探索其民族艺术深层次的精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课题研究的采风活动,不是一般性的采访,更不是只到民族地区的旅游观光,而是有针对性的选择采风内容、地点,深入到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居住地,有方法、有步骤地,较为完整的服饰艺术考察,从而较全面地收集民族服饰的第一手资料。
1、采风路线、地点的选择与确定
在准备下乡采风前,要带着目的与任务地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和行进路线,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该地点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饰有什么特点等等,都要预先查找有关资料进行了解,否则,没有目的的随便走走,就有可能无法收集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在接受到带采风课的老师,应当根据该班的专业方向及研究课题,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如:服装艺术设计的班级,进行苗、瑶、侗族的服饰考察研究课题,就应选择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广西融水、三江、龙胜、金秀,贵州的凯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与此同时,也要选择好行进路线,在该路线上,根据时间安排,确定几个考察点,预定每个点的考察时间和考察内容,尽可能的做到时间紧凑、经济实惠;并准备该考察地区地图,标定行走路线,从而确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线。
2、考察前的准备工作
考察出发前,首先要组织学生查阅所考察地区少数民族的有关资料,对其历史概况、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装饰艺术形态等作初步了解,这些了解,对考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所考察的内容中有哪些资料是要重点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补充收集的;其次是经费准备,根据考察的地点、路线、车船交通情况、吃住情况等作经费预算。另外,对该班级学生作以小组为单位的考察分组(以3—5人为一组),指定组长负责;同时,组织一个由2—3人组成的先遣组,负责车(船)交通及住宿的联系与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员负责经费的收支与管理,领取或采购必备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对全班进行下乡采风的安全及纪律教育,强调各项规定与注意事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完成采风任务的重要保障。
3、采风考察的实施方法
采风考察的具体实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民族地区的州、县的民族、民俗博物馆馆藏民族服饰资料的参观考察;二是深入民族村寨对民族服饰资料的收集与考察,这些考察要确实做到具体、细致,对收集的资料,要力求完整和准确;由于民族服饰的类型较多,因此,应以每件(套)的服饰的分类进行小组负责制,同时每小组的同学,每人负责一项具体任务;如对某一苗族女装服饰的考察为例:
第一组(5人):负责头、项、胸饰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二组5人:负责衣服类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衣物(上衣、裙、裤等),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记录数据;组员五,负责画出个衣物的款式样式图并标记各部位数据,记录有关调查、采访资料。
第三组(5人):负责服饰材料的织造、蜡染、刺绣工艺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物品,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所考察的物品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四组(4人):负责银饰铸造、打造、雕花、镶嵌等制作工艺: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测量银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制作步骤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五组(4人):负责服饰的装饰图形(图案)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图形物品,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图案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图形的调查、采访的资料。
在考察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各组员进行机动轮换。各组在考察时,如时间较紧迫的情况下,应注重抓主要部分的先行完成,余下的细节可作粗略记录,在后期整理资料时凭记忆和参考照片补充完善;同时,也要注意记录各服饰的穿戴方法。
三、采风过程中的教、学互动
采风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教授方法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认识和掌握这一方式、方法的过程,两者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采风教学,是课堂式教学的野外延伸。教室中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是学习前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只是在理论层面的理解与认识;通过采风实践教学,深入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的环境中,使得师生以较高的积极性、聚集较大的激情投入该教学实践中,感受新的服饰文化氛围和获取新的服饰知识,以愉快的心情置身于采风实践里,教学气氛轻松、活跃,真可谓寓教于乐。这一方式,也是众多师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
2、灵活的教学方法
课堂的教学,通常是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而采风实践,是在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接触性研究,从而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丰富和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则注重方法的传授、在把握好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机动地安排实践和灵活实施每一个步骤,充分发挥教学的灵活机动性,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学,则以确实了解和掌握采风所获取的新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的,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灵活地实施考察环节。采风实施中,方法的灵活多样,师生相互配合、组与组的分工合作,组员与组员间的互相协调,共同完成采风任务,是集体主义和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3、教、学的相互促进
采风教实践学,一方面是学生在民族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服饰艺术的特殊魅力,并从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民族服饰艺术文化,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服饰艺术的方式方法;这一方法,也将会影响和启发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将促进教师在同样感受民族艺术瑰宝的同时,从中学习到传统民族服饰的更深层次的服饰艺术和文化内涵,对促进教师对民族文化研究与运用的科研创作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将为今后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考察、研究与运用,探索新的采风方法而提供实践基础。
四、采风资料的后期整理
资料的收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今后的艺术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当面对采风收集回来的一大批资料时,有必要进行整理和保存的一系列工作,以便今后的查阅和调用。
1、资料的分类整理
按民族名称或支系名称的不同服饰分类:采风收集的有多个少数民族服饰资料的,应按有主次的排序,同时,男装、女装、童装也要实行分类,盛装与日常装也要进行分类;同一民族有不同支系的不同服饰,也要作分类整理。
按每套服饰的衣服、配饰分类:(1)衣服类:有上衣、裙(裤)、绑腿等。将图片、款式图及测绘数据、采访资料均按秩序排列。(2)银饰类:有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镯等。(3)服饰材料染、绣工艺类:有蜡染、刺绣、织造等。(4)装饰图案类:有崇拜图腾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等。同时,传统民族服饰的图案装饰十分丰富,如帽饰图案、衣领图案、胸襟图案,背部图案、袖饰图案、裙摆图案、腰带图案、绑腿图案、鞋饰图案等。对这些图案,运用PS软件进行抠图,将单纯的图案从服装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图形单元,以方便今后的设计运用。
2、文献材料整理
文献材料,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采风后期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中也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民族史料:有关该民族的起源、迁徙、、生活习俗及发展简况。(1)服饰的发展变化。(2)服饰现状。(3)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故事等。
3、总结、撰写考察报告
总结是每次课程后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每位师生在该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心得,有了总结,才能检测到每位学生在课程中都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因此采风总结,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以撰写考察报告为总结形式。
1.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的发挥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目标定位,基于四个方面的依据:
(1)时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相互抵荡,在愈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较量日益凸显。在我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正在向更高的小康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思想制高点的占领和精神领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大学生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年青富有朝气,热情进取意识强,但是他们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实际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面临着社会困惑。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矛盾多发期,经济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信息传播渠道多,社会负面新闻发酵快,再加上升学、就业压力等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面临着极大挑战。
(3)高职院校办学规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院校办学规律要求高职院校课时中要有50%以上在实训实习场地进行,实践教学成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实现实践育人的效果。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功效发挥
目标定位是功效发挥的前提和基础,目标定位也是功效发挥的核心和标准,目标定位更是功效发挥的评价尺度。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效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方向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二,实效性与长效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三,理论性与实践性想统一的原则。第四,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育人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实践育人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当前形势下,既要总结和发扬以往的实践育人经验,又要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丰富实践育人的手段,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的平台。
二、基于实践育人为目标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1.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计划编制与实施
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计划编制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以主抓和分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领导和部门为主体,负责审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把握政策导向,协调部门合力,建设资源平台。第二层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课程设置,教材资料使用,教学时数分配,师资分配,部门协调等工作。第三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各教研室,负责实践育人教学计划的调研研讨,组织实施、指导参与和反馈总结等工作。
2.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利用
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利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专业实习有效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厂中校”和“校中厂”成为高职院校实训实习的一大亮点,高职院校的专业实习实训处于制度化,常规化状态。寓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于专业实习实训中去,有利于深化、加强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综合素质。
(2)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结合。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充实着同学的精神世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积极与学生处、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联系,做好沟通与协调,组织好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目标。
(3)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根据实践育人教学计划,不断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科技服务支农活动,芒砀山文化采风活动,永城市文明城市建设活动,永城市卫生城市建设活动,社会救助与捐助活动,永城市面粉节活动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3.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考核与评价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1
大学音乐教学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且在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创新能力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对艺术教育更加重视,大学音乐教育改革取得了明显进步。我们认为,在面临多元化音乐冲击的背景下,大学音乐教学应该注重对本土音乐尤其是地方音乐资源的开发,促进大学音乐教育得到健康和持续的发展。
一、地方音乐的内涵及其价值
一般来说,地方音乐指的是在一定地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音乐。地方音乐来源于现实生活,与特定地域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精神活动等密切相关,并具有深受人们喜爱的音乐形式。
地方音乐资源具有教育价值,可以转化为学校音乐的内容并服务于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包括民间歌曲、戏曲,民间器乐以及民间舞蹈音乐等。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内容积极向上的地方精品音乐资源纳入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地方音乐文化,而且在激发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精神情操、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开发地方音乐资源的意义
近年来,大学音乐教学正在抓紧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在开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重视并加强地方音乐资源的开发,对于推动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地方音乐资源有助于拓展课堂教学内容。音乐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或传播技能,而且在普及音乐文化资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有计划安排地方音乐欣赏或者地方音乐课程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地方音乐资源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得以展示,拓展教学内容,推动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而且结合大学自身音乐专业的发展状况,凸显地方音乐特色,打造地方音乐教育品牌。
(二)开发地方音乐资源有助于促进地方音乐艺术的传播。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知识传承。大学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往往更加具有持续性和广泛性。因此,大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职能,不是着眼于培养专业的技能性人才,而是要注重普及性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大学音乐教学的集约化程度较高,通过教师在课堂上面向学生的集体传授,将地方音乐文化迅速持续传播开去,促进地方音乐艺术的普及。
(三)开发地方音乐资源有助于汲取丰富的音乐文化营养。实践证明,在大学音乐教育活动中增加地方音乐内容,不仅有助于地方音乐文化知识的普及,而且对于开展音乐教育培养音乐文化人才等具有重要作用。地方音乐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内容,传达出特定环境下人们的语言、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等,并且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契合,因而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开发地方音乐资源,汲取其丰富的营养,必将有助于推动大学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大学音乐教学中加强地方音乐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积极开发利用地方音乐资源是推动大学音乐教学改革促进大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大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音乐资源及民间音乐资料,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地方音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而且在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大学音乐教学应当注重和加强地方音乐资源开发,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具体措施:
(一)科学选择地方音乐素材。我国民族地方音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发挥地方音乐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对地方音乐素材进行科学选择,要努力把优秀地方民间音乐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教学体系。大学应当结合地方实际,组织专业教师队伍积极收集、整理本地的民间音乐资料,不断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二)适时开设民间音乐欣赏课程。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文化的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出民族文化悠久历史传统,同时还折射出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内涵。因此,大学音乐教学应在对地方音乐进行收集、整理以及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开设地方音乐鉴赏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地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在丰富大学音乐教学内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获得亲身体验,要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邀请有影响力的地方音乐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现场表演或者演出,使学生们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感受到地方音乐艺术的魅力,加深对地方音乐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方音乐的兴趣。
(四)积极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应当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比如组建地方音乐社团、进行音乐文艺演出或汇演,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采风,亲身体验地方音乐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同时还对实践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地方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能力。
一、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力争把实践工作落到实处
我校党委和有关部门一贯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把实践活动列入学生培养的总体框架之中,并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取得了较大成绩,无论是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团队总数、参加人数、涉及地区和社会影响都呈稳步上升趋势。为更好的组织今年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牛继升同志为组长,副校长王万良同志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2001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各系由党政领导挂帅,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具体负责本单位社会实践的领导组织工作。同时,党委下发文件,对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主要内容是:按照大运会组委会群工部的统一安排,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组织三个代表实践团深入社区,挂职锻炼,体验生活;继续开展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同时,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扫盲行动。组织志愿服务队深入贫困地区,通过举办中小学师资培训班和中小学生文化辅导班,帮助中小学教师扩大知识面,提高教学水平,为中小学辅导功课,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素质;以音乐系文艺积极分子为骨干,结合音乐采风活动和军乐团集训,精心编排合适的节目,深入农村乡镇,丰富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帮助贫困地区培训音乐和美术等方面的人才。另外,鼓励同学回家乡或自行联系单位进行挂职锻炼、社会调查,继续开展有本单位特色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进一步扩大以义务家教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活动规模。调动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重点考察北京市的教育发展状况,为首都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同学提高社会实践质量,增强成果意识,鼓励同学将社会实践的考察课题与专业学习、论文设计结合起来。对于今年暑期的社会实践,校团委要求各分团委、团总支应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认真动员同学、积极联系组团。实践同学要切实深入基层,与普通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增进对人民的情感,在实践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意识。所有社会实践团队应认真选择课题和项目,充分准备、精心布署,注意及时总结、整理宣传,力争把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以第21届大运会和三个代表实践团为核心,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
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新世纪的第一次大运会,也是第一次由我国承办这一世界综合性的体育赛事。为办好这次大运会,我校积极响应大运会组委会的号召,广大师生承担了彩虹志愿者、大运会开幕式、火炬终交仪式等一系列工作,并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期间,我校团委积极发动,认真组织,带领有直属志愿者343人和机动志愿者691人组成的首都师范大学彩虹志愿者服务队,分别参与到大运会组委会群工部,新闻中心,首都师大赛区的各项服务工作,以及大运会进行期间各赛场文明啦啦队和文明观众任务。在此期间,所有志愿者同学都以极大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去对待自己所承担的任何一项工作,力求做到最好,圆满完成任务,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与表扬。
7月31日,我校直属志愿者返校,在召开动员准备会的基础上,我校团委对工作进行了部署。为保证大运会新闻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组委会群工部的安排,我校50余名志愿者,投入新闻中心的工作之中。这里工作十分繁忙、不仅要求每天在岗,而且经常要加班,处理大量的传入与传出的图文材料,工作强度很大,但同学们努力克服困难,从不无故缺席,大多数学生就住在新闻中心,以保证及时到岗,不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我校15志愿者参加了大运村志愿者协调处工作,主要负责日常联络,村内商业区以及各项文化娱乐设施的引导服务工作,为国外大学生运动员在大运村的正常生活提供方便。另外,我校有近百名志愿者参加了我校足球赛区的服务工作,主要工作有赛场主席台服务及场馆内的办公室联络、急救,联系、新闻,接待等各项工作,为我校赛区工作的顺利进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高质量超额完成《大纲》教学任务,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占据重要作用的课程设置,是与专业教学和研发密切相关,相补相成。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多元性和实用性,是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成败的重要因素,更是检验我们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是否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倡导独立自主的学习思想理念。通过独立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创新、潜能等全面发展,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角。全面培养学生学科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精堪,艺术素质过硬的综合型高素质舞蹈艺术人才。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和不实用等问题,突显不出自身优势和特色,严重影响到舞蹈艺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认真落实执行教学大纲各项要求,学习吸取兄弟院校经验和方法之外,切实联系自身教学和科研工作实际,发挥民族地域的优势,充分挖掘民族地区艺术特色作用,开发与创编、优化与整合资源,探索适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多元化结构体系。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区域,几千年积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浩如渊海,源远流长,民间舞蹈艺术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气息淳朴、特色浓郁、风格独特、内涵深远,是民间艺术遗产的宝贵财富。针对广西区域壮族、苗族、瑶族、京族、侗族、水族等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种类,开设广西地方特色民间舞蹈、民间艺术采风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壮乡村屯、侗家、瑶胞和鱼家水乡的生活生产第一线感受地气,近距离接触民间舞蹈艺术,向民间艺术家、老艺人访问学习,抢救稀少濒危的艺术品种。通过系统的收集和挖掘、归纳和整理,了解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精神内核、艺术特征,亲身感受民间舞蹈艺术的内在魅力、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广泛积累丰硕的原生态材料,从中涉猎那无价的甘蜜,丰富自身营养,为学生即将走出学校融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对新时期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彰显学科特色,完善教学体系
当今信息化社会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更综合化。传统模式的男女大班或是模仿网络媒体“画葫芦”式,或是教师一个动作学生模仿一个动作等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高校招生的连年扩大,学生翻倍增长,教学课时少;而教学设备的硬件和软件没有丝毫增添,师资队伍没有按生均比例配备,教学资源的匮缺或日趋陈旧而仍超负荷的工作。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不实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相同或重叠,舞蹈教学与专业必修(选修)课或文化公共课之间的产生不合理的问题等,使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新调整、优化整合,展开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创新。如采取男女分组、基功组合、舞种组合、成品组合等多形式多样化、灵活机动授课。在基本功训练课中改变以往单元或阶段性的授课形式,采用两个星期为一个授新课单元的模式;而舞蹈组合和节目排练课,则单周完成一套组合,双周完成一个舞蹈节目作为教学要求;注重突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少儿舞蹈节目,以及社会阶层、厂矿和社区急需的各种舞蹈节目。有计划安排好上半段、中段、下半段的教学工作检侧,期末考试(查)验收等。这样的教学既连贯又紧凑,既有针对性又具有灵活性的实施舞蹈基本技能、组合与节目成品的排练,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彰显学科特色和优势,完善学科教学体系,是全面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主要手段。
三、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通过有组织的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收集和处理知识技能,并在自主探究和构建知识活动中获取新知识、新问题。通过认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创新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主人翁。舞蹈艺术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创造思维过程,从收集材料的一度创作到舞者加工、塑造和雕琢打磨的二度创作、再到演出修改的三度创作,即创作、实践、再创作再实践过程。舞蹈艺术材料来源于生活生产劳动,若想让自己舞蹈作品构思独特,艺术特色浓郁且生命力强,就必须要坚持深入生活生产第一线,体验生产劳动多姿多彩韵味和丰富的节奏韵律,让心与物碰撞出灵感火花,升华到肢体艺术并融汇到舞蹈艺术创作当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亲身体会舞蹈肢体艺术形象的内在感官,深刻理解舞蹈肢体动作艺术表现的感觉,并通过不断思考、实践与拓展,用全新思维、多角想象、创造贴近生活并具有新意的舞蹈艺术形象。因此,我们要大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田野采风、平时观察和发现,收集和整理民间舞蹈艺术魂宝,引导广大学生借助先进创作手法与独特的民间艺术元素相结合,改编和创作新颖的韵味浓厚的舞蹈艺术作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关注和学习不同民族,不同舞种的艺术形式,关心本专业的知识信息,提高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潜力和能量。同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团结友爱、独立创作、互相交流的学习氛围,敢于让学生发挥专长亲自策划、自编自演的能力,多以支持和肯定的点评,称赞学生艺术创新精神,艺术思维和创作亮点,关心和爱护学生艺术个性和发展空间,以平等友善、包容理解、谦虚负责的态度,鼓励和激发学生创新定精神,促进学生学习全面发展。
四、更新思想观念,注重艺术实践
现代教育思想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将教学过程当作与学生交流知识、合作探究、沟通情感的人生平台,改变过去传统的“传授者”思想,变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成员,成为学生学习研讨的鼓励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一是,要解放思想,废除传统教学观念和落后管理制度,开发和运用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深入调查与分析、改革与创新;二是根据信息化社会文化大发展的要求和自身条件,不断更新人才教育方向,从长期受专业舞蹈院校教学套路影响中摆脱出来,建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理论体系,注重舞蹈艺术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相结合,加强对舞蹈编导课程基础知识引入,开展实施和研讨等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规范学科教学结构体系;三是舞蹈其高度的综合了表演性、艺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课堂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术都要通过“大舞台”实证验证。因此,广大学生要踊跃投身到社会的大熔炉,经受各种层次的实践和锻炼,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相结合,从中获取课堂无法学到的知识,增长个人阅历。如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班级汇报晚会、毕业汇报晚会、五项全能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从舞蹈表演艺术、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积累丰厚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舞蹈技术技能水平,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成为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栋梁。
五、实施竞争机制,强化师资建设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大发展,要求我们改变旧的教育理念和偏、难、繁的教学内容。教师肩负着国家和民族昌盛,造就开拓创新人才的光荣使命,更应具备与时代精神相融汇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教学工作的本质、责任、目的、要求和特点具有独到理解。具有拓展课程领域,广集课程资源,研发课程内涵,变“教课本”为“用课本”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因此,在舞蹈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内容与方法、排练与演出、理论研究和技术分析等实践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在教师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钻研,学习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高综合素养,而最终体现在教师之间的竞争、教学水平的竞争。由于历史原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师队伍在人员结构、梯队建设不科学、不合理,严重阻碍了舞蹈教学向高层次发展。虽然有个别经过努力取得了部级、国家级或规模较大的大型表演活动奖,技术技能、艺术表现力等堪称完美。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舞蹈教师从孩童起就进行舞蹈基本功练习,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甚至硕士研究生,文化课学习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和影响,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素质极为贫缺和浅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较低,学术研究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低,面对自己熟悉专业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这种不协调的现象不仅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在综合大学的舞蹈教师乃至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师都比较突出。如何改善这一严重的问题呢?这就要求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以及教师自身,要脚踏实地、负责任的做好各环节工作,加强自学提高、进修培训、观摩取经,做好职业形象、知识结构、工作作风和态度等素质转变。坚持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和探索精神,丰富和拓宽文化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要与时俱进,博览群书,不断的充实和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成为现代社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六、结语
内容摘要: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音乐专业人才应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这一中心,构建“多元+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知识多元、能力多元”的人才培养格局,实现“知识结构与地方文化对接、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音乐人才培养 服务地方经济 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已基本形成以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的基本格局。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办在各地州市,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具有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特征。地方性高校办学特色的切入点,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地方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抓住“地方”两个字做文章,立足地方、面向社区、服务经济,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地方高校苦练内功、扬长避短的办学理念。
2006年以来,笔者所在学校启动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在研究和实施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构建了“多元+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总体研究目标要求,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以整体设计、分模块同步展开的方式,主要通过多元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多元能力培养环节的设置、能力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对接等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环节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
一、多元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
根据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围绕省级“多元能力”这一中心,搭建“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平台,开展多元能力的培养。
围绕“校内平台”,研究课程设置,强化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与实践课程间的互动作用,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形成音乐、艺术和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课程结构。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知识结构与地方文化的对接。围绕“校内平台”,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落实和完善“一赛二会三体验”的实践教学环节,苦练专业基本功,为能力“多元化”打下基础。
围绕“校外平台”,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文化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教育部门、社区及农村的合作,拓展对外实践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音乐作品表现能力、节目创编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社会的具体服务,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真正对接。
通过这两个平台的锻炼,让学生的能力达到“在讲台是称职的教师,在舞台是合格的演员,在非专业岗位上是文艺活动的多面手”,把他们培养成为“知识多元、能力多元”的应用型人才。
二、多元能力培养环节的设置
搞好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对于巩固专业基本功,实现音乐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包括“一赛二会三体验”三大模块。
一赛:该环节指每年一届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比赛分5项:声乐演唱、钢琴演奏、舞蹈作品表演、指挥、自弹自唱。面向全体音乐专业学生,要求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每人至少参加3项。通过各单项的初赛、复赛、决赛的选拔来总结比赛和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全面提高教风、学风。该环节利于学生提高较为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
二会:这一模块指各类专题的教学汇报音乐会和校内重大晚会。教学汇报音乐会指以各教研室为单位举行的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教学汇报演出;校内重大晚会主要指学校接待重要来宾、举办重大事件特别安排的演出活动。“两会”既可检验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又可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锻炼学生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三体验:指艺术全能体验、知识创新体验、社会实践体验。
艺术全能体验就是指毕业班的实践活动,包括毕业实习、毕业晚会及学校“五个一”工程的实践项目。毕业晚会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有专业课程进行综合型的艺术检验,其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活动的所有程序、主题确定、内容安排,锻炼学生音乐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学校“五个一”工程包括“一首声乐作品演唱”“一曲钢琴演奏”“一个舞蹈作品表演”“一段自我介绍”“一堂音乐课”,实施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巩固毕业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阶段,学生在这个实践活动中熟悉基本的组织教学程序,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评课能力得到锻炼。艺术全能体验可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创作能力、艺术表现能力。
知识创新体验指学生自编自演各类节目参加学校节假日庆典、校园社团文化节等活动的文艺演出。这类演出主要锻炼学生在节目内容、形式等方面自己选材、选表演形式,自己组织演员、考虑活动组织程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体验主要指校外演出、当地采风、社区辅导等。校外演出是指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与政府部门、媒体、公司企业等单位合作的演出活动。通过这类演出实践,可把学生拉到群众中去,把节目带到社会上去,接受群众和社会的检阅,这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地采风指学生们参与整理、挖掘当地传统音乐文化如地方戏、宗教音乐、民俗音乐、民歌等音乐形式,对其进行研究、守护、保存、传承、发展,让学生了解当地音乐文化,创造、编排出更多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节目,更好地为地方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社区辅导指学生走向社区文化单位、农村学校,辅导当地中小学生的课外音乐学习和社区群众文艺活动,这是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
目前的就业形势使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人要面向非专业岗位,如大中小学的团委、学生会,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等。因此,落实和完善“一赛两会三体验”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建立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构合理、内容完备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现能力“多元化”迫在眉睫。特别是通过广泛的校外演出、当地采风、社区辅导等社会实践体验,让学生了解当地音乐文化市场、当地音乐文化特点和社会发展状况,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社会的具体服务,成为能力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有效途径。
三、能力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对接
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是培养音乐文化传播使者的摇篮。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地方经济服务紧密相结合,以社会需要为培养方向,立足本地,辐射周边乃至全国,为农村、城镇、区域性的音乐教育、文化管理、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输送大批合格音乐人才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突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是高校音乐专业办学体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手段。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认为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通过与文化部门合作下的科研服务、与旅游部门合作的地方旅游文化服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下的演出服务、与本地教育系统合作的教育服务,以及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的农村、社区精神文明服务等主要形式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1.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下的科研服务
随着小康社会目标及和谐文化建设任务的确立,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多层次要求显得更加迫切和更加直接。为了真正落实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转化,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工作者,应该把当地传统音乐的理论研究、传唱传播、创作实验、演出推广等,都作为文化实体强化其学术价值,在交流中建设,在建设中交流。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下的科研服务,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下,发挥当地高校的优势,与当地文化局、群艺馆合作,建立当地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参与整理、挖掘、研究当地传统音乐文化,对其进行守护、保存、传播、发展。把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与开发地方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与资源,挖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对研究开发地方在全国有影响的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丰富、光大地方文化精神,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具有现实意义。
2.与旅游部门合作的地方旅游文化服务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音乐传媒活动的丰富多彩,使社会对地域音乐文化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地域音乐文化艺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域音乐文化的社会存在和传播也真正进入大众化的时代。地域文化能否较好地利用已成为吸引更多游客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旅游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音乐文化是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是丰富广大游客的旅游生活及现代审美需求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把地域音乐文化融入到教学和实践中来,与当地旅游直接服务,是非常有效而实用的措施。在教学中,发挥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和民间文艺创作人员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定期请他们表演、传授,让学生掌握这类地方音乐文化,为再现和创作当地音乐表演形态打下坚实基础。实践方面,利用节庆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到当地节庆活动点和旅游景区体验生活,直接参与民间音乐活动,收集索材、资料,为今后进行精心加工、改编、创作出优秀的旅游宣传音乐作品提供保障。
3.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下的演出服务
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下的演出服务,主要指与政府部门、媒体、公司企业等单位的合作演出。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可以与需求单位协作,根据各单位活动主题,有组织地创作、编排各类雅俗共赏、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节目。这类合作演出是学生服务社会、学以致用的有效方式,是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衔接点,更是体现地方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措施。同时,这类演出既可丰富地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品位,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又能体现地方高校服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4.与本地教育系统合作的地方教育服务
基础教育服务是地方高校教育服务的核心。在音乐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地方社会教育服务方面,主要是指练好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和素质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为此,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应把提高未来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师资培养的重点。我们主要通过音乐专业教学基本功比赛、校内演出与排练、教育实习、毕业班“五个一”工程等途径,训练学生“唱、演、编”的专业基本功,培养学生驾驭课堂及集体活动组织能力等全面的教师素质,为学生今后站稳讲台,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5.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的农村、社区精神文明服务
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把地方音乐文化纳入到教学研究中,带学生到农村田间、民居小巷实地采访民间艺人、歌手,听他们演唱当地民间曲艺、山歌小调;定期聘请当地剧团的演员、艺人、民歌手来讲课,将地方音乐文化口传心授给学生;并在声乐、舞蹈等课程中将地方音乐文化如民歌、歌舞、戏曲等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使学生掌握地方音乐文化的精髓,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地方特色。有了这个基础,师生们可以针对广大农村的现代农村文化意识及生活方式相对滞后的局面,组建学校大学生艺术团和演出小分队,与当地农村、社区合作,结合当地风俗,利用节假日定期开展“文艺下乡”活动,创作、编排出更多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节目,开展“大学生与农民心连心、与市民心连心”慰问演出等活动,把地方特色音乐文化和时代的主旋律带到社区和农村去,服务社区和“三农”,有效地为新农村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地方高校音乐办学在地方现代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服务的培育、形成及其净化、规范、提升等方面是否能较好地起示范和导向作用。实践表明,地方大学与地方政府、地方大学与行业、地方大学与区域的关系将日益密切,地方大学只有走出“象牙塔”,主动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向公众传播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才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便是教育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健.试论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12).
[3].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2003(7).
[4]金清云.办好地方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J].德州学院学报,2001(3).
关键词:通识任选课 教学实践 影像技术
学校提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学校“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简称2+N+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各专业“通识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继续增加各专业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的课程,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复合型转变。
根据南工发[2010]109号文件,南昌工程学院通识任选课程管理办法(试行),指出实验类通识任选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正是适应学校运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学内涵建设,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办出自己特色的发展。笔者一直从事实验教学与管理工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总结一定的教学经验,实验类通识任选课程的开发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及全面素质提高。
一、影像技术类实验通识任选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学校全面实施实验通识任选课程开发的前提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尝试着开发影像技术类实验通识任选课程。该类实验通R任选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依托目前本校建设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现代传媒实验中心。现代传媒实验中心拥有着全省高校数一数二的先进传媒设备,在实践教学上有很大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实验室及设备的利用率。以现代传媒实验中心为平台,人文与艺术学院还成立了四大实验媒体,南工实验电视台、南工之声电台、瑶湖采风报,网站编辑部,这些实验媒体也给影像技术类实验通识任选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支持。
笔者实践教学经验丰富,一直肩负现代传媒实验中心的实验建设任务,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对传媒行业的领先理念、技术有着很深的理解,并与传媒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给影像技术类实验通识任选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资源。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加速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跨越文化环境、打破群体界限、溢出组织边界的多元文化交流现象日益普遍,跨文化传播渐渐成为未来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新媒体的发展需求更多知识结构丰富、跨学科的人才,开发影像技术类实验通识任选课程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另外一份途径。
二、影像技术类实验通识任选课程开发设计
影像技术类实验通识任选课程是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任务而开发与建设,在具体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实践与学生自身专业相联系。
课程设计遵循的是先选定课程,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指导书、教学讲义(教学PPT),再进行课程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的过程,最后教学效果的评价,来评定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建设。如某门课程学生实践过程较好,教学评价也较好,再根据一些反馈修改教学讲义及教学方法,继续该门课程的建设;如某门课程的学生实践过程效果不好,或反应偏难,教学效果差,该门课程继续开发就没必要,再重新根据市场需求重新设定课程。
三、影像技术类实验通识任选课程的建设
作为通识任选课程,选课学生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有水利专业、经贸专业、理工类专业等,他们所掌握的学习知识结构不一,有的理论性强,动手能力差,有的动手能力强,但基本理论差,基本上都不是影像技术类方面专业学生。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实践课程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学大纲的硬性要求,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实验课程,应该结合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生活需要设置相应的实验类通识任选课程和实验项目。
1、摄影实战实验。在当今的碎片化信息时代,图像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摄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也习惯性的信任摄影。“微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要以短、小、快进行传播,图像的简洁、明了的特性非常适合“微媒体”的传播。而学生正好是现在的“微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基于这样的因素考虑,进行《摄影实战》、《手机摄影》实验通识任选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针对学生目前使用最多的就是手机、ipad等方便的拍摄工具进行设置取景与构图、人像摄影、活动摄影、风景摄影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都是学生们在日常,可以说是随时都会用上。通过这些实验的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摄影技术,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DV创作实验。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创作能力,针对影视创作越来越多的大赛的创办,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各种DV作品的呈现,也体现了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作能力。有许多存在着这样的梦想,但又是非影视专业的学生对DV创作有着极大的兴趣,基于这一现象,学校开设DV创作这一类的实验通识任选课程就很有必要,为这些非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DV创作》实验通识任选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让非影视专业的学生也能够了解DV的制作理念、基本构图原理,学会欣赏优秀的DV作品,从而总结优秀的拍摄理念和编辑方法,拿起DV机记录生活,记录现实。发现生活之美,记录精彩瞬间。
3、视频剪辑实战实验。开设视频剪辑实战实验课程,结合DV创作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美好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的同时,也能完美体现拍摄记录的意义。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技术实践与应用水平,让学生学会将抽象的想象力、思维创造力转化为真正具有传播价值和鉴赏意义的艺术作品,同时他们的实践创新精神也会得到提高。
四、影像技术类实验通识任选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由于通识任选课程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同,通识任选课程课时少,标准低,学生对通识任选课程的认识程度不一,学生很容易轻视,纯粹就是为了获取学分,参与课程的情绪不高,尤其是还是实践类实验通识任选课程。怎样让学生有兴趣,并有热情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这是通识任选课程老师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面临的问题。笔者经过几年的实验通识任选课程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在通识任选课程教学活动中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式。实验通识任选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再按理论课程一样来教学,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而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又不能单纯动手操作训练,没有理论支持,也达不到完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实验通识任选课程的教学必须有1/3课时理论讲解,2/3课时实践操作能力训练。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针对学生对通识任选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这一现象,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方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查找资料并讲述,教师再补充这样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设置任务时以影像技术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喜欢的影视作品、最新的影像技术来教学,学生的兴趣明显有所提高。
情景式教学、师傅带徒弟式教学方式。影像技术类实验通识任选课程实践部分教学方式要通过这两者相结合。情景式教学方式就是在影像技术该类课程中,要让每个W生都参与其中,设定一定的情节,学生扮演或参与其中进行的一种方式。比如摄影方面,让学生分别充当模特与摄影师,进行互拍,教师再对作品进行点评,并进行示范拍摄。师傅带徒弟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所有选课学生中选取几个有一定基础的影像技术基础的学生分别指导,然后通过这几个学生再去指导其他学生,这样教学就可以避免人数过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付不过来的现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一步步来,每个技术或技巧都要一一通过,再进行下一部操作或知识点的示范。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才能够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加强开放实验。由于实验通识任选课程课时少,课堂上是无法真正能够掌握其实验基本技能的,尤其是影像技术方面,不单纯的是技术,还有艺术,这不是一时就可以掌握,是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才能成就好的影像作品。加强开放实验,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开放性实验,不断提高影像技术技巧,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
加强成果展示平台建设,提高学生的热情。在影像技术类实验通识任选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所参与的作品有人欣赏,有所表现,才会有动力,才会热情。除了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笔者在此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扩大学生作品的展示手段,建立QQ群、微信群、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转发学生作品,让更多人去欣赏与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提高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在影像技术类实验通识任选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不断更新实验课程,使学生的视野拓宽,促进学生全面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丰富,同时促进学生全媒体技能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东.新闻传播人才“全媒体互动”培养模式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6(12)
[2]于淑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策略研究[D].2006(4)
[3]吴乔昊.以自媒体平台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J].科教导刊2016(1)
[4]蔡梦筠.开设经济类实验公选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
[5]高文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0)
[6]肖沐阳.摄像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探讨[J].神州教育.2011(6)
[7]倪昕.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改进策略与措施[J].教育理论研究2013(7)
[8]郭利平.我国高校通识课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4)
[9]冯伟、黄建恩.通识教育公选课教学实践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