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潇湘槐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03-01
一、高等院校思政教学活动中人文关怀匮乏的现况
1.教学忽视个性特征,学生创造力匮乏
以当前时期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性化特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过于偏重学生共性化,忽视学生个性需要,简而言之就是重群体、轻个性,没有因材施教,缺少针对化教学安排。除此之外,高等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培养目标狭隘、偏重理论性讲授、填鸭式等状况,这一现状十分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造成学生趋于同化,缺乏创造力。
2.注重理论灌输,忽视教学引导,学习困惑累积
在进行思政教学活动时,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性灌输,只是对课本知识进行简单说教,几乎没有教师会为学生剖析讲解当下社会面临的新的挑战和矛盾冲突,忽视日常生活中可利用的新闻话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疑惑。与此同时,思政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模式的单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性需求。
3.偏重管理,忽视人文关怀,学生心理问题严重
现如今,各高等院校思政教学团队的整体师资水平较低,致使其在进行思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呈现出“一边倒”现象。而高等院校出于对自身稳定以及学生人身安全的考虑,通常情况下也更偏重于管理,忽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其教学目标主体由“人”转变成“事”,增强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束缚与监管。从短期来看,这种方式能够优化学校管理,然而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却潜在巨大的危机,这种方式极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迷惑与空虚,进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4.侧重于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拓展,学生精神生活极度匮乏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较为丰富,学生公寓、图书馆、食堂等成为学生除了教室以外最常停留的区域,因此这些区域的氛围好坏深刻影响着其学习心理的发展。然而多数高等院校并没有对这些场所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其高效利用起来,比如说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心理咨询室,没有构建运行学生思政教学网站,校园文化建设滞后,很少举办竞技赛事、文艺活动、研讨会等,导致学生精神生活空虚与匮乏,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需要。
二、高校思政教育加大人文关怀的措施
1.完善教学服务,疏导学生思想
高等院校思政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还应关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觉担负解惑者的角色,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意识,可利用建设服务平台等方式,进行学生思想的疏导工作,帮助其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高效学习;提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关注经济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其必要的精神鼓励及物质支持,实现无忧学习;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其能够勇敢战胜挫折;在校内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除此之外,在教学服务的同时,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及思想品质的全面发展。
2.营造良好氛围,培育学生人文素养
各高等院校在关注人文精神建设工作的同时,也要打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上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高度觉醒,兼具创新能力和时代精神。除此之外,还需积极引导其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相统一,在社会建设中实现个人价值。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完善校园环境建设工作,以文化影响人、以氛围熏陶人,进而实现广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
3.关注心理趋势,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担负着学习、就业、生活的三重压力,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为此各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对在校生的人格培育力度,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比如:积极开展各式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切实参与到其中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定时或不定时地开展校规教育讲座,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学生形成自尊、自信、勇于担当的良好品格。除此之外,还需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切实关注其在心理上存在的疑惑和问题,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4.利用信息网络,优化思政教育成效
高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化思政教育成效。当前,正逢信息大爆炸、大发展的时代,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性也随之增强,教育者传授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更多的则是按照个人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来选择信息。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师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有关学习资源。正因如此,教师必须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双平台教学疏导。比如:建设网上党校、疑惑解答、法制教学、时政教学、心理咨询、校园生活服务等网站,在健全学生群体法制意识的同时,提高其政治敏锐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学人文关怀;哲学诠释;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047-02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国内医学院校纷纷引进了国外的课程设置实践和教学思想,以期可以达到让广大医学生更加关注生命、关爱病患、关怀社会的作用。但是,医学人文教育不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挖掘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单单依靠技术和工具来解决问题,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近来,的“人文关怀”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是西方摆脱中世纪神权思想之后,宣扬个性发展、追求个人平等和现实幸福的需要。在资本快速集聚并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财富和经济指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所带来的“物化”问题已引起了巨大的关注,社会呼唤“以人为本”。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以人文关怀为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营造人文氛围、关注人文精神、提高人文造诣。
一、医学人文关怀的概念解析
所谓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高校中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关注人自身,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关注,立足于人的成长,通过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尊重个体的差异和需求,以期达到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目的。医学虽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是由于医生的职业特殊性,应具备一份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中所不具备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医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医术精湛的医生,更是“总是去安慰”的心灵疏导师。
二、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
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是实施教育实践的群体或个人,通过实践活动将理念、思想作用于客体,以期起到影响、提升客体的作用。此处的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不仅仅指高校,也包括家庭和社会。诚然,高校在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作用。但家庭作为学生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成的关键场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应坚持正面的导向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起到家校联动、共同育人的作用。社会则作为人类所处的环境因素,对医学的看法和观点以及医疗行业的舆论导向也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文关怀的效果实施。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抵制社会的阴暗面,弘扬医学大爱。是对医学人文关怀实施的主体性要求和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忽视社会大环境的背景因素,避而不谈家庭对医学生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分夸大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作用,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对此,我们呼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民性、全员性。期待家庭和社会给予高校医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三、医学人文关怀的客体
正如马恩所论述的“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医学生,医学生是一个类的集合,具有特定属性的群体。但是每个个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因此,一方面应该把握其在发展中的个体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总结其在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从现实的学校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把握,促进其进步。医学生学业任务重,极易造成心理疾病和心理负担。在面上如何进行正面的引导,解决了一个量的问题,考虑了全面性。但是,面对个性差异、生活背景差异、所属阶层差异的个体,又要顾及到每个人的心理感受和依托,这是医学人文关怀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在马恩看来,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表明了客体既是受教育者、受影响者,同时,也必然是自我教育者。客体和客体之间也会有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作用发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理性去审视、去选择、去实施。
四、医学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
人文关怀就必须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建设与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注重并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就得了解他们的具体利益诉求,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利益追求的多样性。因此,必须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利益需求,并积极提倡和引导正确的、合理的需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原则。既然人是整个价值关系的中心,那么关怀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来说,显然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医学人文关怀更应以如何当好一名医生,以仁心、仁爱、仁术去服务于更多的病患为导向,发挥好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r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既是学生满足需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和老师实现主体价值的过程。人的主体价值是通过客体对象的价值来体现,主体追求到的客体的价值越大主体自身的价值实现就越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者同样也是教育者。不仅影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教育的过程对教育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五、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
1.公平正义原则。高校人文关怀并不是“阳光普照”,而是“因地制宜”。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在人文关怀的实施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和平等,而是适用于差别原则。教育要考虑到个性因素,给予缺乏人文关怀与关爱的孩子更多的雨露。当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改善一个人的状况而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时,这种方式肯定是有效的,并且实质上也是公平和正义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双方之间地位的实际平等也保证了和谐教育氛围的形成。
2.以人为本原则。人文关怀表现为充分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以追求人的生命的圆满和人性的提升为要旨,充分实现人的存在感为目的。首先,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将归结于人的发展,必须肯定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肯定人的价值取向。其次,将人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和特定社会制度中,以社会的支持、学校的帮助作为其发展的土壤。最后,个体在享受人文关怀的过程,同样也是创造人文关怀友好氛围的过程。个体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影响,同样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作用。这种关怀可以传递到每个个人,影响到学校的育人环境、行业的整体风貌、社会的总体风气。
3.交往实践原则。我们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区分为人文关怀的主体和客体,这种区分其实也不是必然的。有人将两者都界定为人文关怀的主体,探讨“主体间性”。这是基于二者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相互影响,共同受益的目的。对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交往实践”。交往实践原则是要求主客体双方在交往活动中就活动的目的、进度、效果等达成一致,以期取得效果。这既是目的,同时也是主体间相互理解行为。
在而今以经济作为重要甚至唯一衡量指标的社会,提倡人文关怀,特别在高校中广泛开展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必然,是历史的呼唤,是从功利物欲向高尚境界的升华。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将来即将走向医疗岗位的医学生,人文关怀更具有特殊的作用。现在关怀了他们,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同时还为患者在情感、心理、等层面提供贴心的服务。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学是一门关于人与治疗的艺术,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爱、冷静地判断……”在医学教育中理清人文关怀的几个要素、贯彻思想要义,并创新实践方法,我们任重而道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533.
(2)黄正泉,王键.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5
(3)周薇.社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J].广东社会科学,2011,(4):113.
(4)李林海.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反思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2):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邓福庆,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价值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Philosophic Interpretation of Medical Humanistic Ca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XIE Xiao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23,China)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充满爱和情感的现代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一切从人自身出发,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从人的精神层面去关怀人,以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它与人生、生命、意义等问题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以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尊重学生,肯定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信和依靠学生,重视自我教育,使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以人文关怀为理念,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人文关怀。
二、?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
(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加上人生阅历、学识、经验及能力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有如下特点:有强烈的政治热情,但缺乏成熟的政治头脑;价值趋向利益化;看重竞争,但有时不能正确对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人文关怀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人生的意义,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通过培育他们坚强的意志,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生活及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
(二)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是育人的核心,人格品质的核心是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独立的人格品质是大学生所必需的。当今社会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观,大学生由于经验阅历不够丰富,判断力、选择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人格品质,比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诚信度低等,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人文关怀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这无形之中也塑造了他们的独立人格。
(三)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近几年高校大学生自我封闭、敏感、多疑、压抑等问题由于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和应有的关怀而引发的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安全。心里不和谐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校园的稳定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因此,要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和谐心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心理的构建,陶冶大学生情操,激发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途径
(一)关注心理健康,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良好地心理素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处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向往新知,但容易盲从,他们情绪热烈,但容易缺乏理智,他们重视自我,但容易夸大自我从而走向利己主义。尤其是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导致许多人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须首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心理疏导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就要关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遵循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策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目的同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文关怀,主要是对人自身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怀、探索和解答,就是要体现人文精神,富有人情味,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作为一切理论和实践的主体和目标,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二者之间有一定区别,但二者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目标的一致性、对象的相同性、手段的关爱性、相互的促进性。二者的密切联系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人文关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潮流,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实践性。
二、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应用现状分析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上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理念,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价值目标是培养工具的人,而非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教育内容上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情感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单向传递,忽略双向交流。这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高校为了加快人文关怀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校园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人文关怀思想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并过分看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等现象。本文力求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和必要性作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以期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发。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方法
(一)坚持以理服人的疏导教育与主动式自我教育并重
一是做好以理服人的疏导教育。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指循循善诱,引路导向,让大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帮助他们分清是非,得出正确结论。疏导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关怀的全部过程,特别是在受教育者遭受挫折、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情绪激动的特殊情况下,更有明显效果。二是做好主动式的自我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自我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这里的“不教育”是指没有教育者参与的条件下,受教育者能够按社会规范和集体要求实现自觉自主的活动。接受一定程序的教育后,受教育者能主动地、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克服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理想的目标。它主要表现为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举止,自觉地明辨别是非善恶,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进行自身道德修养,使自身思想、行为向着良好的方面发展,促进自我的不断完善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策研究
针对新时代党和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从大学生的“主体观念”、“平等意识”、“心理疏导”、“服务理念”等四个方面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文关怀的对策进行研究,以期待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学生有效参与机制。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手,主动关心学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始终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各种需求,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平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加强与大学生的平等交流,建构师生和谐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追求师生主体间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使师生真正达到心与心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和学生会成为平等的道德教育的主体,他们间相互影响、相互学,这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在交流中,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等精神的取向方面;包容个性;要改变过去一味说教、灌输的方式,采用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方法,让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通过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广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角。
3.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建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重视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心理感受和需求,特别是心理问题。不可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解决,必须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把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既面临着各种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面对挫折,适应环境变化,调整不健康情绪,协调人际关系、正确评估自己,都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事情。事实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惘,经常受到焦虑、抑郁等不健康情绪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针对大学生易发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服务,开设心理辅导讨论或心理咨询热线、创造倾诉沟通的机会,探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以此培育大学生的心理放松与自我调节,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培养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与关爱心灵、珍视生命的品质,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4.增强服务意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是否满足大学生需要、大学生满意不满意为原则。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善于抓住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工作,在竭诚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服务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譬如,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创业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和扶持,真正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到学生解决问题,积极争取社会资助,提供勤工助学就业岗位信息。
四、结论
本文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和理论依据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且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文关怀的现状分析和总结,得出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文关怀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对策,目的在于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新视角、新内涵,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徐金超.人文关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取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9(8).
[2]武玲娟.论以“人文关怀”为主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陇东学院学报,2008(4).
[3]赵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2).
[4]石晓雪.人文关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着力点[J].中国成人教育,2011(1).
一、概述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概念
人文关怀的内涵极为丰富,其与人的价值观、个性、生存及其理想命运等息息相关。人文关怀即关怀人的生存现状,并积极肯定人的尊严及其生活条件,对人类天性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总体来说,人文关怀即为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关注,标志着社会文明发展的不断进步,反应了人类自觉意识的提高。
心理疏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上来看,心理疏导是一种外延。采用说明、解释、相互理解、支持等方式,合理运用语音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逐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疾病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行为和态度等,以去除其心理障碍。
2 从医学角度上来看,心理疏导是它的本意。其是一种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转变人类的意志、行为和心理认知,从而消除心理症状、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联系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应准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涵义,实现两者之间的统一,才能共同进步。
1 人文关怀是以理解人、关怀人等为核心要素。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针对人的思想问题进行解决,侧重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直接导致人文关怀有所欠缺。思想政治工作应深入人的心灵,秉持着人文关怀的理念,对其进行心理抚慰,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的一大进步。
2 政治思想工作中,心理疏导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现了内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从方法上看,其主要防治泛心理化,主要以教育人和培养人为思想导向;而从内容上看,基于心理疏导自身所具有道德价值和人文关怀思想,重视将其包含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各教育对象。
3 人文关怀是以关心、尊重和爱护人为主。而心理疏导是在遵循人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各沟通方式,开导人们的心理障碍。两者都是一个创新性工作理念和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包含心理疏导,而心理疏导体现着人文关怀,两者都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目标,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意义
(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组织、群体和成员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并逐步朝着多样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转变。以教育工作为例,教育工作者只有秉持平等的思想,才可避免与被教育者之间距离和隔阂的产生,从而使被教育者信服,这也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国家相关部门强调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有效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条件。
(二)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创新要求
随着个体思想动态的日益复杂、各项利益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工作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而通过心理疏导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有效手段,适应这一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型要求。
(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旨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经济和政治上实现人的整体价值。心理疏导也是以人为主体的审视工作。两者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对策
现阶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摆在重要位置,正确认识到“五化”原则的重要性。
(一)注重人性化原则
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主体地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是为了引导人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应注重平等意识,尊重人格,做到以理服人。应将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工作转变成换位思考、互相探讨的沟通方法,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
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管理人员应转变居高临下的姿态,严禁以权压人,尊重下属,平等待人。不定期对人员生活、工作、家庭、安全等方面进行关心与问候,这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有效方式,以使员工全身心投身到工作中。
(二)注重个性化原则
由于个体知识、兴趣、修养、生活环境及受教育情况各不相同,导致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遵循个性化原则,避免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应在全方位了解人员心理状态基础上,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来开展疏导工作,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三)坚持生活化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应根据广大群众的需求,着力于群众关心的热点、实事,从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提高工作实效。应全面贯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及时了解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将其作为工作重点,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矛盾和思想困惑,积极有效的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工作、文化和生活中。
(四)遵循人本化原则
人的感情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对象,而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枢纽。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将群众反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和调查对象,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处理好各矛盾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坚持科学化原则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性转向,日益制度化的高校管理方式正迫使高校学子成为单向度的唯理性人。高校应采取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增加通识教育内容、塑造人性化的校园文化以及采用人性化的学生评价策略等措施,来加强对高校学子的人文关怀,引导其全面发展。
一、现代性的转向与高校管理方式的日益制度化
我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古代中国人长久以来都依靠农耕为生。这种地理环境和小农业生产的经济基础孕育出了以血缘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这种意义上,冯友兰先生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实际上便是家族制度。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这一本质,造成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秩序主要是基于血缘、学缘和地缘等各种非合同关系而建立的,不是依靠成文的制度来维系的,这种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必然具有重人情、轻利益的显著特征。这种社会管理模式具有相当大的保守性和落后的一面,但也正是这种以血缘为心理基础的温情脉脉的管理方式,使得长久生活于窘迫的物质条件下的中国人能够保持一定的心理决乐。
随着1978年党的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在神州大地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国策也逐步由点到面不断深化。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指向长期以来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模式,希望用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建国后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依循着这种指向的现代化建设逐渐使得我国传统的小农业生产的经济基础被侵蚀和动摇。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外众多思潮和“主义”被中国人所接触、认识甚至接纳,这就使得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并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两者的合力之下,曾经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桎梏的中国社会,终于步入了向现代性挺进的轨道。
现代性是指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于17世纪出现于欧洲,并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一大根本特点,是它建构于“经济人”的人性假说之上。这种人性假说把人看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完全理性的最大利益者。按照这种逻辑建构的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在价值取向上必然是推崇利益和效率的。为了追求利益和效率的最大化,各种组织在管理方式上纷纷采用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方式”。“科学管理方式”的着眼点就是在强化专业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工人的操作动作和操作程序的制度化来提高生产效率。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现代性必然是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或组织模式。
现代性的制度化取向相当具有侵略性。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最具革命胜的基层实体,各类企业就自然充当了管理手段及方式制度化的先锋。但管理方式制度化趋势并没有就此止步,随之而来的是事业单位和政府组织也出现了企业化运动。这一运动的实质是把企业经营管理逻辑推广到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我国事业单位群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高等学校是这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镇之一。它们普遍以表面上的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积极主动地按照这一逻辑对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的方式实施了制度化过程,并据此进行制度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有着浓厚的人清味的中国传统管理方式被挤退出了高等校园,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日益制度化的学校管理方式。
二、高校学子“制度化哟存在状态与虚无感
随着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学子的存在状态也日益变得“制度化”起来。作为对校内各种关系和行为进行一定约束的高校管理制度,首先指向的约束对象就是在校的学生。当萃萃学子经历了高考的涅巢而迈入高等学校之际,他们与所在学校的法人之间就变成了一种明白无误的制度化合同关系,比如得和学校签订培养合同之类的一系列协议书,包括在校期间应学习哪些课程,都被学分制度规定得详详细细,而诸如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评定方法和程序也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总之,高校学子在校期间应该做哪些事情,什么时候做,做到什么程度,都会找到相应的制度规定。可见,这些遵循着功利取向逻辑而制定的制度在高校校园所有领域里把学子的行为都给安排好了,学子们只需按部就班地去落实就行,其青春年华的存在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制度化”了。
这导致今天处在现代社会的高校学子由衷生发出某种“虚无感”,理性的制度和文化对学子生活实行全面的控制和操纵,固然带来了学校管理效益和管理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但也伴随着学子们同自然、社会、自我的疏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在现实里,高校学子的社会关系已经被极大地简单化了,变成了人和管理制度的关系。用存在主义哲学来阐释这个问题,就是学子们作为非理性的人的一面,被理性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排挤出了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他们的自然存在本身。这就逼使那些有着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变成了抽象人、片面人、理性人,变成了利益最大化者和没有感情的人。总之,现代性笼罩之下的高校学子几乎变成了存在于制度、规则、标准之中的一堆抽象符号。
三、加强人文关怀,消减高校学子的虚无感
针对高校学子在学校管理方式日益制度化的重压之下变身为片面人的普遍现实情况,高校应进行理性的反思,把以往教学和管理上所遵循的以功利为价值取向的思维模式,转变到以“人文关怀”为取向的新思路上来。所谓人文关怀,笔者认为就是着眼于理想人格全面发展的一种育人价值取向。依据此价值取向,应采取多种积极可行的措施,提升学子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消减他们的虚无感,使被现代性所异化掉的人格回归到具有更加丰富内容的“现实人”上来。
首先,要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关爱学子的良好形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深刻的教育观念、抽象的知识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教育富有形象性、感染性,能极大地强化教育效果。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强调教育者的榜样作用,《史记》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制转轨时期,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下降的趋势,网络上经常出现贬损教师形象的报道,可见教师的形象正受到国民的质疑。因此高校有关部门应转变在高校教师评价问题上所一贯秉持的功利取向,更加注重师德的建设和考评,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让学子们能感受到教育者的人文关怀。
其次,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应丰富人文通识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应更多地引导学子们对《论语》、《老子》、《中庸》等经典书籍进行研读,使他们有机会穿越时空,与古代圣贤们进行对话,从中感受深邃的思想魅力。这些经典作为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瑰宝能起到“修身养性”、提升个体幸福感的作用—不单单增进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正面的知识,而且着眼于提高他们的心灵,修炼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培育一种对自我心境起调节作用的人文素养。
宋 赵孟坚《墨兰图》卷
纸本墨笔 纵34.5厘米 横9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墨兰两丛,生于草地上;兰花盛开,如彩蝶翩翩起舞;兰叶柔美舒放,清雅俊爽。全图用笔劲利,笔意绵绵,气脉不断,是赵氏画兰的代表作。
赵孟坚(1199-1264年),南宋画家。字子固,号彝斋居士,海盐(今属浙江)人。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从兄。官至朝散大夫,严州守(即严州知府)。修雅博识,诗文书画俱工,嗜书画精品,展赏雅玩,意到吟弄至忘寝食。画宗米家法,兼及扬无咎、汤正仲之妙。擅画梅兰竹石,笔力劲健,尤精白描水仙,笔致细劲挺秀。传世作品有《白描水仙图》、《墨兰图》、《岁寒三友图》。著有《彝斋文编》、《梅谱》。
明 文徵明《秋花图》 纸本墨笔 纵135.7厘米 横5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湖石及菊、兰、鸡冠、秋葵等花卉,笔法简逸,韵味丛生。山石和以墨笔勾画,用笔迅疾。兰草野花只用墨彩,以没骨之法写出。全画简笔不简韵,清新可人,意味悠长。
明 文彭《兰花图》 纸本墨笔 纵65厘米 横31.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以水墨画兰花两丛,荆棘二枝。以渴笔淡写荆棘卷曲、兰叶舒畅之姿,并以水墨草点兰花偃仰、互相交织之状,节奏感强,和自题草书“月摇庭下珂,风递谷中香”融为一体。
文彭(1498-1573年),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等,江苏苏州人,文徵明长子。授秀水训导,官国子监博士。能诗,工书画篆刻。擅写墨竹,老笔纵横,直逼文同。亦工山水,墨气苍郁,取法于宋元间。精书法,少承家学,初学钟(繇)、王(羲之),后效怀素,自成一家。晚年全力倾于孙过庭,篆、隶最见精粹。尤精篆刻,风格工稳。传世画作有《兰竹图》、《兰花图》等。
明 周天球《兰花图》 纸本水墨 纵50.3厘米 横24.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作淡墨兰花一株,斜生土坡,用笔潇洒流畅,简洁明快。画风清幽典雅。构图居中,兰叶旁分,兰花均聚,不忌于板。淡墨写花叶、坡面,浓墨点写花蕊、杂草,清幽之气尽洒纸面。
周天球(1514-1595年),字公瑕,号幼海、六止居士等,江苏苏州人。博学多识。曾从文徵明学习书法,以诗文书画名世。擅画兰草,喜用淡墨,得郑思肖风格。传世作品有《兰花图》、《墨兰图》、《水仙竹枝图》等。
宋末元初 郑思肖《墨兰图》卷
纸本水墨 纵25.7厘米 横42.4厘米 (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以淡墨写幽兰一丛,萧散清逸,风韵自标。无水土杂木,简洁疏朗,高雅不群。画家于宋亡后作兰皆不写土,人问何故,答日:“土为蕃人所夺,汝尚不知耶?”拳拳爱国之情,于此可见。
郑思肖(124l-1318年),字亿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宋末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向南,誓不与北人交往,因号所南。擅画墨兰,兼工墨竹。画兰根不著土,以寄故国之思。
清 郑燮《兰竹图》 纸本 墨笔 纵240.3厘米 横12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气势磅礴,山势险峻,巨石峥嵘突兀,一丛丛兰竹,舒散而出。以枯笔淡墨勾石,浓墨劈兰撇竹,兰叶竹叶偃仰多姿,互为穿插呼应,气韵俨然。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秀劲绝伦。著名词曲家蒋士铨谓:“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此画即为佐证。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居士等,多以板桥行之,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51至60岁任山东范县、潍县知事。因性情耿介与同情民众疾苦,得罪上峰而被罢官,客居扬州以卖画自给,为“扬州八怪”之一。工书,以隶楷参半创六分半书。尤善兰竹,以书法作画法,运笔瘦硬通神,骨力强健,是其劲韧倔强的品格写照。传世作品有《竹石图》、《兰石图》、《悬崖兰竹图》等。著有《板桥全集》。
清 罗聘《秋兰文石图》 纸本墨笔 纵149厘米 横32.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构图简单,怪石以焦墨勾出,通体以墨彩晕染,厚重凝炼。秋兰则舍弃了当时所盛行的水墨撇写之法,而以双钩白描绘出,略施淡墨,写出兰丛繁茂之貌,以浓墨点提花心及地面野菜。兰之高洁晶莹与石之坚实沉稳形成鲜明对照,使画面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灵动之感。
罗聘(1733-1799年),字夫,号两峰、衣云和尚、竹叟等,安徽歙县人。侨居扬州,金农入室弟子,终生布衣,为“扬州八怪”之一。工诗,擅画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自成风格,尤以画鬼则鬼貌独绝。兼擅篆刻,亦入上乘。传世作品有《金农像》、《三色梅图》、《鬼趣图》等。著有《香叶草堂集》。
清 王素《兰花图》扇面 泥金 纸本设色 纵19.2厘米 横53.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扇面构图取偏势。兰丛置于一侧,墨笔写兰叶,兰花点以朱砂,与水墨浸接,清雅而妩媚。一兰叶长撇,动韵有致,将兰丛与款题联系起来,从而使画面呈现稳定之势。
王素(1794-1877年),字小梅、小某,号竹里主人,晚号逊之,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幼年跟鲍芥田学画,又向华学习画艺。擅画人物、花鸟、走兽,“无不入妙”。传世作品有《二湘图》、《春雷起蛰图》、《山居乐岁图》等。
清 卓秉勋《兰花图》扇面 纸本墨笔 纵18.7厘米 横52.4厘米 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扇面以浓淡墨撇写兰叶,转折飘逸。淡色写兰,欹仰向背,皆挥洒自如。以兰叶、兰花之动势,写出无形之风,得李写风竹之妙处。
卓秉勋,生平不详。工书,能画,作有《益州书画录续编》。
清末民初 陈衡恪《墨兰图》 绫本墨笔 纵107.8厘米 横33.3厘米 安徽省博物馆藏
陈衡恪作画用笔生辣劲强,这幅兰图以焦墨写兰叶,其势纷披,硬朗爽健。兰花用淡墨点写,多以中锋拖出,少了几分娟秀妩媚,却多了一种桀骜不驯的气势,豪迈纵宕,畅快淋漓。
陈衡恪(1876-1923年),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县)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擅诗文、书法;尤长绘画、篆刻,曾得吴昌硕指授,笔简意饶。山水参合沈周、石涛笔法;写意花果取法陈道复、徐渭,结合写生;偶作风俗人物画。和齐白石交谊甚深,艺术上相互影响。著有《中国绘画史》、《染苍室印存》等。
明末清初 王铎《兰竹菊图》长卷
纸本墨笔 纵24.9厘米 横11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花卉卷以竹、菊、芝、兰入画。竹叶、菊瓣及兰叶皆以中锋为之,笔力雄健、墨骨苍劲,兰花欹正俯仰,姿态各异,绰约有韵。菊叶、灵芝及山石则以浓淡相宜的水墨晕染,偶用侧锋,具色彩感及滋润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