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新思路范文

农业发展新思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发展新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发展新思路

第1篇:农业发展新思路范文

关键词:农机;创新;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1 适应经济发展,农机创新的重要性

政府对农民购买农机一直都很重视,并为农机技术推广也做了很多工作。农机生产组织部门对新技术的推广,引导农民使用新科技技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些农机生产者和技术人员要走进农民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农机的科技水平,才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因为他们的带头使用新型农机产品,所创造的生产能使农民更放心,也会更积极的购买农机,使农业更好的发展下去。让这些农机生产组织积极参加技术培训,使新生产的农机得到更好的市场推广是最重要的。不仅有新技术和新产品,最主要是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农机或农产品方面的咨询和农机售后维修等做到实处是对农民的最好保障。

农机发展是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农机科技创新是对农业的农机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生产是离不开新技术的。一直以来对农民新技术的推广,才能使优质的农机产品、先进的科学技术走进农村。这些新的农机产品一直都在围绕着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需求,使农机科技创新走向更开拓的领域。农民的农业设施齐全,农业生产全过程都机械化了以后,粮食作物的机械化也会成为高效经济作物的支撑。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城市还会引领其他都市走向现代化、农机化农业生产。

2 农机创新应该把握的方向

在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机化的情况下,使农民群众对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热情变的越来越高。农机发展环境前景很好,农机化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一直增强。一直以来农机的发展带动了耕耘机收水平不断在增长。农机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的综合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业从业人员变的越来越少,这更加推进了农机的发展,也更需要农机不断的持续创新来提供新型农机产品的空缺。农机的不断发展使农牧民对农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农机的依赖明显增强了。改善农牧民的生产条件,改善农牧民的生活条件等都是农机创新发展的必要职责和使命。

农机的生产创新要围绕着各地区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安全生产的同时,稳定的发展现代化农作物和畜牧养殖的机械化,使新型农机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各地区建设农机示范区,各类农机化项目的有效实施,加快新型农机的应用。加强农机的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成果,抓好农机科技质量工作,加快对农牧民的农机技术培训和推广。使农机化人才走入农民当中,为农民解决问题,带动农民,为农民服务的基础上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农牧民的持续增收,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抓好农机项目工作是农机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一种重要措施。对农机项目工作的重视会增强农机部门的奋斗意识,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生产出更好的农机产品。研究人员不可能在研究所里就能知道农业生产的需求,更不可能生产出适合农业产业结构的农机产品。必须在科学的决策和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党委和政府依据各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做好项目工作,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尽可能更新各种农业产品的机械化技术,发展更多的特色经济作物,安全和环保为主,使新型农机产品得到更多的认可。需要进一步更新和发展创新的农机。如鱼虾等水产品的养殖机械,畜牧养殖机械,水果种养机械,收获玉米棉花等机械、加工饲料的机械,沼气池清渣等机械和作物追肥的机械等。这些只说明一小部分例子,农机的发展、新技术的培训是对现在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3 项目应该围绕新技术新科技为主题上报

管理好项目掌握工作的主动性,是每个农机工作者的责任。各类农机的研究项目应该有明确的主攻方向。要推广新农机产品、新技术为目的,立足于科技含量较高、生产所需的项目。依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和自身的基础来开拓出自己的一片领域,以农机创新为主题,慢慢形成一个有着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技术。规范管理农机项目的资金,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加我国农民的收入,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农机的科技创新不是对农民的扶贫项目,农机项目的资金是为了引进新技术、研发出新产品、示范并推广新技术而设立的。在农机项目管理时要严格规范的管理项目资金,加强财务监督,杜绝浪费贪污现象的发生。并且项目工作要从项目选定开始为项目做可行性研究准备,对这次项目进行评估,当评估可行时进行项目的有效实施和监督,最后对整个项目完成情况验收评价。在这项目执行时的每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等项目验收后,研究人员要对项目实施后的成果进行鉴定申报等。这样实质性的进行分析研究后向农牧民推广示范新型农机产品,会更让农民放心,会更加期待新产品的出现。

4 总结

农机化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农牧民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家投入的大量购机补贴资金,使农民对农机新技术的期待和需求也提高了。农机新产品的推出和项目的示范,技术人员的走入农村使农民对新农机的期待变的越来越高。农机化的市场也变的越来越宽广了。从而更需要在研究项目的明确主攻方向下,研究出科技含量高及技术领先的产品,提供市场的需求。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创新并科研出新型农机产品是非常必要的。

第2篇:农业发展新思路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传统农业从零星分散、规模狭小的个体生产转变为日益集中的,由劳动协作和日益深化的社会分工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的,围绕主导产品或支柱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作为一个体系来运行,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协同相结合。

2 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作为经营机制的创新,它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一体化经营体制,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3 农业布局区域化。布局区域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主导产业、扩大经营规模、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所谓布局区域化是指产业化经营确定的主导产业或生产系列,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设立专业化小区,按小区进行资源比较要素配置,安排商品生产布局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形成多种类型与特色的作物带和动物饲养带。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生产区域间的大规模分工与协作,促进形成主导产业,同时,必须使农户得到实实在的经济利益,以发挥区域化布局的作用。

二、保证完成国家赋予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垦区农业坚实的历史重任

1 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分流农业劳动力,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可以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也可以创造农业产业的聚合规模,使分散的小农户集中在“龙头”牵动的一条产业链上,实现高度集约化、商品化、专业化生产和高度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不仅扩大了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传统农业的本质特征是自给性和封闭性,农户只能以低价出售很有限的初级产品,获取不到运输储藏和加工增值的效益。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演化过程,农业不再是传统的生产部门,而是逐步成长为产品商品化、流通市场化完全开放的现代农业。

3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户不仅得到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效益,而且还可以分享工业、商业环节的利润,同时能够分流富余劳动力,拓宽就业渠道,使农民走出土地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另外,众多龙头企业在原料产区的建立和发展,还可以促进形成农区工业化,有效地拉动农村小城镇建设,优化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步伐。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培育和扶壮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依靠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在专利、配方、品牌、包装、价格、服务等方面构造优势,就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新思路

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结构,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1)尽快从传统的“重农轻工”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作为农垦企业,大农业是基础型产业,重视并搞好农业生产固然重要,“无农不稳”。但是,“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也是任何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现实表现。所以,在应当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和以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2)尽快摆脱计划经济的传统影响,牢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农垦有几十年的“国营”农场历史,“种粮交国家、工资领回家”,农场盈亏与职工个人无关,都由国家承担。改革开放以来,农场虽然属于国有,但是不再国营,对农业职工实行了“两自理、四到户”(生产费、生活费自理,土地、农机、盈亏、核算到户)。因此,农业生产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来安排生产。

(3)加快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重点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资本结构、人才结构。发挥垦区自身的地理、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等诸多优势,大力培育工业龙头企业,协调和密切龙头与基地的关系,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2 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必须面向国内外市场,离开市场需求来搞产业化只能是一种空谈。随着产业化的推进,大量的产品急待通过销售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必须积极地采取开拓、挖掘、改良品种、调整结构、深度加工、储藏保鲜、改进运销等手段开拓市场,逐步形成全方位开放和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能力。当前,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垦区现有的各级各类市场,还应广泛开辟埠外市场。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加强销售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员销售、销售大包干和广告销售等办法。

3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垦区的基础产业仍然要定位于大农业,要按着发展大农业的思路进行基地建设,这是农业产业化的落脚点。离开农业这个基础讲产业化,就变成其他行业的工作了。在大农业中,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仍然是基础的基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搞好国家级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同时,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种植业的产品方向应适当分流。

第3篇:农业发展新思路范文

 

一、引言

 

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三大基础产业之一,它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业生产等都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材料。由于其地位特殊、作用关键,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转变农业发展的理念,坚持我党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为农业的指导思想,不断改变经营管理方式,促使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实现农业生态化、科学化等。就我国农业的现状来看,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水平、规模都无法得到最好的发展,要想确保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我国就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变传统农业发展道路,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

 

二、生态农业经济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这一重大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理念,我国对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先生态农业有着开放性和局限性并存的双重特点,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农业技术,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注意合理的开发、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此外,生态农业的发展进步需要将很多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资源和技术的相辅相成,也就是说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只有这样农业才能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传统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弊端很多,仅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来获得产量的方法无法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应势而生,这一新机遇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比如说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民素质不高、社会环境严峻等等。

 

(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党提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农业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应该构造生态农业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的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自然资源使用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对环境的保护、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等。

 

三、新时期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一)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做支撑,生态农业系统才能有极高的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要重视科学技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的进步,这就是“科技兴农”,这就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不断向其灌输科学知识、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出一批有着极高素质的劳动生产力;此外,发展生态农业还需要不断引入新人才,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和相关知识宣传力度,做好对生态农业的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提升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积极实现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生态农业的作用。

 

(二)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国家制定的惠农政策,充分使用当地资源,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有足够资金支持,这样才能有发展的动力。此外,要尊重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方案,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确保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我国还要重视建立和生态农业相关联的法律法规,确保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适当对生态农业的产品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大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监管、打击力度,尽可能减少乱砍滥伐、围湖造田、非法占用耕地等多种现象的发生。

 

除此以外,还要重视把农村以及城镇地区的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率,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节约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三位一体,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四、总结

 

当今新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也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工作者都应该提高自己的工作素养、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识到生态农业发展是农业转型的必经之路等等。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在其实践期间,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第4篇:农业发展新思路范文

1.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盘活流通、互利互惠、促进发展为目的,是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施行后才规范进入农村的新事物。据统计,截至目前铜山区已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065个,成员达20万人,团体成员数346个。市级示范社已达140个,建立党支部的合作社17个,专业联合社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农产品、统一购买生产资料和从事农产品的加工等方式为社员服务,已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员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产业分布看,大多分布在第一产业,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社有430个,占总数的40%;从事养殖业的合作社有372个,占总数的35%;农机合作社有51个, 占总数的5%;从事运销、加工、仓储、信息技术服务的有212个,占总数的20%。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农民专业合作社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2.1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出生的产物,刚刚才发展几年,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种养大户牵头组建注册成立,整体规模不大,合作社带动农民人均不足200人,农民合作社入社成员多则上千人,少的才5人,带动农民极不平衡,造成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对农民带动不明显。多数专业合作社资金都是通过自筹解决,在引进新产品发展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2.2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益差

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实体不强,注册资金少,影响了合作社效益发展,合作社平均销售产值才100多万元。大多合作社仅停留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等表面现象,而真正能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效益的确很少。

2.3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规范

全区多数合作社是由种养大户带头注册成立,除省市优秀合作社及龙头专业合作社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其他还是依靠其家族势力和亲属关系进行管理,有名无实,体制不畅通,内部控制机制簿弱,管理落后。对合作社二次分配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专业合作社功能的发挥,错伤了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竞争。

2.4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人

目前合作社发展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带头人很少。其合作社管理者、出资成员愿意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也很少,合作社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发展瓶颈。

3.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如何适应新时期、新形式发展需要;如何引导农民快速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3.1明确合作社发展的基本原则,推动政策顺利落实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优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按照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思路,使其成为农民与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地方党委和政府也专门制定了鼓励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明确了有关税费减免、绿色通道、农资供应、用地、用电、注册登记等方面的扶持措施。对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按规定的程序申报,经评审合格的项目可优先纳入扶持范围统筹予以安排。

3.2典型示范,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

通过发挥龙头专业合作社的示范作用,带动中、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要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第一,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内部责任制度并严格遵循,以实现合作社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主要是发挥监事会和成员的作用,采取财务监督和账务公开等方式,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第三,统一利益分配机制。只有通过把合作社的公共积累和盈余返还的程序制度规范,才能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

3.3开通政府绿色通道,构建良好服务平台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公共政策咨询、搜集和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网站,实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网,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平台。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采收、加工、分级、贮藏、运输。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申报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树立品牌意识,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维护其经济利益。

3.4大力开展专业合作社业务培训

各级主管部门要制定培训规划,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建立业务培训制度。通过培训教育,使各级业务指导骨干熟悉合作理论、合作政策和合作实践,提高正确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作的水平,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增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参与研究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要主动搞好有关方面的协调和配合,督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形成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合力。

第5篇:农业发展新思路范文

今后一个时期,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进一步落实政府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机制,加快体制和机制改革,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融入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大局,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转变发展观念和创新发展模式,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主要任务,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努力促进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

今后5年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全面普及和巩固9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农村文化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明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应把握的原则:一是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社会公平的理念,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切实转变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确立政府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主导地位,从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供保障。三是坚持农民自主参与。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在政府支持、引导下,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充分激发农民在公共服务决策、投入、管理、监督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四是坚持统筹规划。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方针,以规划为先导,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二、主要发展任务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一是继续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在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的条件下,应把着力点放在“巩固”和实现全面普及的目标上。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在实施西部“两基”攻坚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础上,将全面推进农村初中改造作为“巩固”的核心工程,集中力量解决辍学率高、“大班额”多和寄宿比例低的问题。二是突出抓好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大举措,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形成一批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职业教育骨干基地。三是加快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村教育正常运转经费和农村学生就学资助作为巩固义务教育的关键环节,在明年实行西部农村地区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贫困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权益,促进教育公平。四是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把培养农村合格教师作为保障农村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实施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工程,力争在五年内对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普遍进行一次专业培训。鼓励和引导教师及具有教师资格的其他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二)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把农村卫生作为保护农村生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手段。一是加快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到2010年,基本完成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包括县医院、县中医院(民族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村卫生室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医药管理体系和医疗服务规范,提高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二是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切实减轻农民就医负担、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保障农村卫生机构有效运行出发,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根本性制度加紧建设,中央和地方财政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实现基本普及。三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疾病。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农村卫生环境整治。四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采取特殊的资助政策,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等方式,培养面向农村的适用卫生技术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稳定卫生技术人员留在农村为农民服务。进一步落实城市卫生机构人员对口支援农村等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农村卫生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提高运行效率,保证需要的人员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员出得去。

(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三是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并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四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巩固和推进农村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建设,着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五是推进农民体育健身运动。加强乡村体育设施建设,为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条件。

(四)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把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作为促进农村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重要任务。一是完善现行生育政策。消除低生育水弹的各种隐患,落实目标责任制度,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过快增长。二是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积极扩大试点范围。三是实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以中西部地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形成以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中心乡镇服务站为骨干、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四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倡导优生优育,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近万家活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

(五)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救助等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建立与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救助活动。

三、政策措施

(一)建立公共财政用于农村社会事业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财权事权,按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确保公共财政用于农村社会事业的资金逐年增长,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公共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社会救助和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形成稳定的社会事业建设投入保障机制。调动省以下政府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加强“乡财县管乡用”的改革试点,合理安排公共支出,有效提供农村社会事业服务。

(二)创新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完善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重点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对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加快落实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兴办农村社会事业,扩大筹资渠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管理和运行模式。政府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社会事业,对于满足不同需求的其他经营性事业单位,加快推进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深化社会事业运行机制改革,改进和完善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提高服务效能。

第6篇:农业发展新思路范文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三农发展新目标任务有哪些亮点重点

主要有四大亮点重点:

一是首次明确提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的目标,凸显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把农民增收放到首要位置的新考量。

二是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出位置,凸显了新时期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新态度。

三是提出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以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为抓手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凸显了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走在全国前列的新谋略。

四是全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把促进欠发达地区跟上全省发展的步伐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凸显了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路子的新导向。

“十二五”规划提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总体要求,为实现这一新要求,在战略上有什么创新之举

根据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提升的新阶段,规划提出了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联动推进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方略。具体来说,一是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的机制,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创造基础条件。二是要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的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差距。三是要形成公共财政进一步向农业投入和农村民生倾斜的机制,提高公共财政和土地出让金用于三农的比重。四是要形成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机制,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产业的集约发展、集群发展。五是要形成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机制,使绿色城镇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

“十二五”规划对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什么样的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

“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是要解决好现代农业在哪里发展、由谁来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纲要提出了以粮食功能区域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建设载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以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为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以整体推进农业体制创新、科技创造、文化创意、能人创业和生态创优为战略举措,构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新思路。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把“农业两区”建设与构建以集约化家庭经营和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相匹配,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和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为导向,使“农业两区”成为农业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探索出一条具中国特色、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十二五”规划为美丽乡村建设描绘了什么样的前景,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

“十二五”规划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加以统筹规划是一大创新亮点。规划把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作为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主抓手,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心灵美、社会和谐服务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要求,把中心村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农村也能共享幸福民生。为此,规划提出了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建设任务与工作举措,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第7篇:农业发展新思路范文

关键词:循环农业经济;问题;研究探讨

现今我国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不充分、生产环境质量下降、产业链不完全、经济效益增长方式偏低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新式农业增长经济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思路。

1.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农业经济分布较为分散,且农业经营者的思想认识较为落后,经营模式观念陈旧,对于循环经济意识不足。一是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许多的经营者对产业模式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比如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农业经济需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逐步调整,同时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没有作为提高生产率的方法。在具体的运行中没有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直接的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产业模式升级的盲目性与落后性。二是在思想意识上,在对如何科学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建设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单纯而盲目地追求速度。三是在传统耕作方式依然广泛性的存在广大农业经济中,循环经济在我国农业经济中还没有被经营者广泛接受。

其次,我国农业技术的研发并不发达,农业科研技术的推广也不到位。科学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循环经济中较为核心的技术,如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等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投入不足,在技术的推广与技术服务辐射的范围较小,在很多地方先进的技术未得到经营者应用,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还仅存在于大型企业,并没有形成企业间联合攻关的局面,而且多数企业和经济需求的不足,从而影响了当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第一,加强农业经营者的思想意识,树立良好的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面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新思路,在地方政府和广大的农业经营者要加强循环经济的全新的思想认识,树立循环农业发展新理念。这就要求推广者与经营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先进的农业经济模式。在广泛的实践过程中将循环农业的思想与模式中运用有效的模式进行整理总结。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广泛的传播方式进行有效的宣传,使广大农业经营者和农民群众能够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逐步地进行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强化先进的生产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革新氛围。

第二,加快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性,不断地提升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加快培养循环农业科技的人才推广与实践。在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要想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广泛的推广,就需要更多的农业科研人才的投入,特别是在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与培养。但是现在的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将成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在技术层而上,循环农业经济还没有建立全方位、系统集成的农业技术体系。因此,在后期的产业模式升级的过程中就必须加大循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规划。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循环农业发展的新型科技人才。同时广泛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先进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用来进行示范与推广。在这一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农场,在农户、乡村、园区、区域四个层面上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循环农业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循环农业的推广与实施积累宝贵的经验,也为国家制定准确的循环农业发展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第三,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结合。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最为重要的是农业生产者的参与,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民的未来发展方向并非是单纯的农耕,更多的是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在保证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要相互促进发展。因此,在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配套体系。其中就包括农业人才培养交流体系,�@一体系是保证循环经济得以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引导,使循环农业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其次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这一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广泛运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巨大的信息推广网。最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推广与实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循环农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排解,为广大的农业经营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服务。

第四,加强循环农业的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的循环农业经济与之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学习空间,同时在国内各地方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也不尽相同,所以有计划地进行国内外的学习合作交流是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要与相关国家开展人员互访、学术研讨、项目合作等活动,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同时在学习国外先进的循环农业核心技术时,要与我国农业具体的情况进行比对研究,及时消化、吸收,更好地找到一条适应我国农业的先进技术和新工艺和新设备。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中存在很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玉,龙攀,陈源泉等.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09) 

第8篇:农业发展新思路范文

一、生态宜居、低碳生活——争建现代化新农村

2007年开始,振兴村实施了整体搬迁,整体新建,新建起别墅式住宅367套。同时进行生态绿化改造,共绿化荒山2000余亩,村内绿地面积覆盖率达到了38%。坚持集约利用和变废为宝相结合,全面树立低碳生活新理念。建立了秸秆气化站,积极倡导群众利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全村实现了道路硬化、院内绿化、村中亮化;统一供热、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供电;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新建了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幼儿园、商场、超市、宾馆、卫生院;为了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振兴村还设立了文化广播站、电视转播台、监控录像台等,并办起了军乐队、锣鼓队、秧歌队,开展了“我们的节日——重阳花卉艺术节”、“百姓根祖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了更大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新建了工人文化宫、农民艺术馆、槐荫寺、文体活动中心、振兴休闲山庄等一座座富有古典韵味的特色建筑景观予以配套,而且有倚根苑广场、红色文化广场、孝廉文化公园、红色收藏馆、村志收藏馆等人文景观。

二、土地流转、高效开发——争创现代化新农业

转变旧有生产模式。为了让农民手中的土地成为合理流动的生产要素,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传统生产模式,振兴村于2010年12月,专门注册了振兴鑫源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既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生产要素,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和就业率。

拓展农业发展新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实际,按照山区土地分布局势,针对山地沟渠,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制定了科学的种植模式,投资8170万元,大力发展干果、药材、小杂粮、花卉、蔬菜等优势产业,有效拓展了现代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

提升农业产业品质。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引导农民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目前,振兴村已实施了千亩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千亩干果经济林、千亩滴灌工程建设、21公里农田机耕道路工程、五百亩现代农业园、年产50000吨油葵深加工等快销食品项目,有力提升了农业的产业品质。

三、文化武装、技能培训——争当现代化新农民

第9篇:农业发展新思路范文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地是突飞猛进,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电商平台呈井喷式的扩充市场,毫无疑问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所谓的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就是指的农村地区特色农业农产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和推广,促进农村网络创业,拉动网购消费。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帮助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社会共同目标下,电商扶贫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一、 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一) 网络覆盖,农村地区有了传送带

 

目前,甘肃省70%以上的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网络覆盖,40%以上的贫困乡能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交易额的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宽带就像是一条传送带,将信息、人才、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北农村地区。

 

(二) 三大电商助力,电商交易平台遍地开花

 

2015年,三大电商京东集团、苏宁易购和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的农村电商计划相继落地甘肃,数千个的县级运营中心和数十万个村级服务站的建立,将电子商务的网络覆盖到甘肃省70%强的县以及50%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已在甘肃遍地开花。

 

(三) 快递也下乡,农村物流网逐渐建立

 

“要致富先修路”,同样的,要发展农村电商对贫困地区而言,首先就需要克服物流问题的困难。在加快“快递下乡”的政策性指导下,甘肃省80%的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物流网,但多数偏远贫困农村地区的物流网仍在建立当中。

 

二、 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

 

(一)甘肃省农业现状概括

 

以草食畜、蔬菜、林果等产业为主要农业发展方向的甘肃省目前形成了粮、经、饲“三元”一体的农业结构,另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加快发展农业区域化布局。

 

目前,该省六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升。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蔬菜产品、中药材人工种植、马铃薯六大特色农业在全国范围具有重要地位。

 

(二)农业发展瓶颈

 

1.自然灾害频发

 

甘肃省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多样,农业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很大。近几年,甘肃省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如持续性的干旱就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

 

2. 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市场竞争力在全国来说相对较弱。现如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该省农业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易受到其影响。

 

3. 农村劳动力不足

 

因缺乏资金、技术,甘肃省农村地区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缓慢。

 

三、 电商精准扶贫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 电商精准扶贫政策的成果

 

1.信息先行,提供网络信息平台服务

 

目前,甘肃省已经建成1个省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80多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4000多个村级信息服务点。政府在工程总投资出资3100万元,各村级信息服务点日常运行费用也由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列支,不增加农民负担。

 

2.以点带面,建立电商扶贫示范点

 

2016年,甘肃省以点带面在全省建立了一批兼具典型特点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电商示范县和示范村,数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也在贫困县建立起来。

 

(二) 政策推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甘肃省电商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在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农民的互联网和电商扶贫意识仍有待加强;贫困农村地区的资金及融通方面活力不够;电商专业人才比较紧缺;农村地区的电商平台虽然基本建立,但是技术层面仍有待提高。

 

(三)电商精准扶贫为农业经济提供新思路

 

1.电商+农业+人才

 

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引进大学生人才边学边干成为技术骨干,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掌握现代技术,使农民真正成为“能手”。用技术留下青壮劳力,推动新型职业化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人才缺乏的瓶颈。

 

2. 电商+农业+资金

 

近两年电子商务逐渐向金融领域发展,电商精准扶贫“电商+农业+资金”模式为解决农村融资难、资金缺乏等困难提供了新路径,在农村融资问题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便于农村地区资金的融通,在国内知名三大电商平台的支持下,甘肃省积极培育兼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本土农村电商平台。

 

3. 电商+特色农业

 

甘肃省电商扶贫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创新,敢于尝试,开辟了“电商+农业+旅游业”、“电商+绿色农业”等新的模式,为该省特色农业真正地、长远地、可持续地发展提供新思路。

 

4.电商+物流网+品牌建立

 

在电商精准扶贫政策下,互联网和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上达到了高度融合。电子商务平台和物联网的建立增强了区域间联系,以县带村,联合发展,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培育农业农产品等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