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旅游管理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管理实训总结

第1篇:旅游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实践是主体对客体作用的一种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极强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其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通过学习、研究、工作、生活等各种途径与实践客体发生作用,而展现的应对、解决系列问题的水平与能力。它反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个体的整体能力,是其实践个体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这种实践能力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如身心健康水平、知识广度与深度、经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等。它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发展过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分为基础性实践能力、专业性实践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基础性专业能力对于个体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无论哪个专业学生都必须具备。它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信息运用能力、组织与管理等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性实践能力建立在其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基础上的解决旅游管理领域问题的能力,如酒店经营管理能力、旅游产品设计能力、导游服务能力、旅游经济分析能力、旅游领域研究等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是指建立在其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基础上的解决综合问题的高级能力。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实践能力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创新。在旅游经济日益发达的中国,培养具有优秀综合实践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最高目标。

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紧缺

双师型教师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这类教师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它的教学要求要有一定数量、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然而,目前中国院校大多旅游管理专业都存在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一种情况是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量”少,很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过旅游企业工作经历的比例很低,有些教师的科研可能做得很好,理论水平很高,然而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没法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旅游管理人才。另一种情况是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质”低,不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拥有导游证、饭店经理资格证、景区管理证等专业相关证书,但却没有在相应岗位系统、长时间实践过,仅是零散的接触或体验过相应的岗位工作,这类教师往往很难全面把握这些岗位的系列实践问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很有限。

(二)实践学习结构不合理

实践是学生理论认识的基础,也是学生素质提高的核心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学习体系。然而根据调查,中国大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类型结构极其不合理。从时间结构来看,大一到大四旅游管理专业有内容不同、难度不同的专业课程,这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必须有连续的实践体系,这包括低年级的认知见习、中年级的课程实习、高年级的毕业实习等实践阶段。目前大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体比较重视,效果也比较好,但低年级的认知见习、中年级的课程实习时间远远不够,这导致很多课程实践操作部分基本流于形式。从内容还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主要包括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模块,目前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做得较好的主要集中酒店与旅行社模块,包括导游、计调、中西餐厅摆台、客房布置与管理等方面,而景区管理方面的实践却往往被忽略。学生实践内容的不完善影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如今旅游迅猛发展的时代,景区经营与管理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其进行扎实的实践是旅游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三)课程体系不科学

课程体系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与效度。从中国大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不全面、重课堂轻课外的特点。几乎所有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都为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旅游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学、酒店管理概论等,而如旅游商品开发与设计、旅游策划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较少。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中,大多院校课程实践教学不全面,如导游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导游词的讲练,而全陪、地接、领队等方面却往往被忽视。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院校主要狠抓课堂教学,高度重视模拟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却没有被重视。通过校企合作形式把实践课程放置在相关企事业岗位中完成,如把部分餐饮、客房、计调等实践教学内容放在酒店、旅行社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具有较好的作用。

(四)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不科学

科学的监控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尽管目前中国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大多有具体的内容、形式等要求,但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并非理想。表面上,不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监控类似于理论课程教学,但实际操作往往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明显存在盲点,如有些学校对学生实习评价主要由实习生本人自我总结、实习单位评价、指导教师评价组成,但每个模块大多存在走过场、搞形式的成分。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内容、形式多样,不少指导教师都有自己独立的教学、管理方案,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很难评价。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措施

(一)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

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质量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旅游管理专业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相关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第一线实践锻炼,以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与旅游企业签订师资培养、学生培养的战略联盟协议。同时,一方面形成校外相关旅游企业、旅游管理行政部门的专家到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另一方面重视校内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旅游管理行政部门联合攻关研究提升专业技能。

(二)优化课程体系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根据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论,把课程体系分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三个层次。理论教学又分为公共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和发展能力模块。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既有实践操作的内容,也有实践研究部分。本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体现在有关旅游服务技能比赛或相关旅游协会的一些活动。将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分为四大块即:经济与逻辑分析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谋划和策划能力。按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根据“有用、实用、够用”的原则,按照“整合、分解、增加、舍弃、压缩、保留”思路优化了现有课程,删除不必要的课程,增设一些专业特色课程,以提升课程支撑能力,形成模块化的专业知识结构。如将酒店餐饮管理与酒店餐饮服务整合为酒店餐饮管理,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地图整合为旅游地理学,将旅游资源学与景观学整合为旅游资源与景观;将旅游市场营销分解为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策划学。按照不同方向的“前期趋同,后期分化”原则优化课程开课时序,即低年级通识教育,高年级专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建立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包括课堂模拟实训、校内仿真实训、企业见习实训、中期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实训等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狠抓课堂模拟实训,推行模拟情景教学,将理论知识通过模拟实训的方式加以演练,使其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夯实校内仿真实训,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仪器为依托,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如旅游业口语交际实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训,以及职业技能实训等。重视认知见习实训,这主要是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和调查研究,使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操作规程及实际工作情况,加深学生对行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注重中期专业见习,强化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互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把握,同时通过这个环节了解自身不足,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突出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下进行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加深职业认识,同时也是培养职业素质,增强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完善了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第2篇:旅游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旅游管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06-02

校企合作是现今许多行业和专业的必然选择。继大规模的职业学校、大中专学校校企合作之后,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一方,校方的管理模式对高等院校校企合作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探讨校方管理模式是校企合作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也日渐实现了市场化的双向选择。另一方面,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2009年全国有611万高校毕业生,如此大规模的毕业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加上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的错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面对这一形势,大学生和高等院校都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更高的就业竞争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让企业参与到教学培养中来,让学生走进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已经成为一个校方乐意、学生欢迎的必然选择。企业方面,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日益增多,也迫切需要借助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及大学生相对经济的人力资源。因此,校企合作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合作的理念、方式、内容、机制也越来越先进、丰富、广泛、深入和完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然而,研究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论文并不算多,专门研究校方管理模式的以往尚未见到。因此,本文拟就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校方管理模式进行集中探讨。

二、研究概况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陕西省重点学科。该学科是在已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申办成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师资力量雄厚,“博-硕-学”学位授予权配套完整,设施设备先进,科研成果突出,为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在全国700多所旅游院校中具有优势地位的学科(全国专业排名前5名)。该专业的校企合作起步于1992年,在2008年得到深入,在2009年和2010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与西安市及大连市几个高星级酒店的合作及与陕西境内著名景区的合作。本文主要讨论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的校企合作问题。

目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的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企业的项目合作,主要为派相关老师和研究生提供智力支持,帮其解决企业运行中的现实难题。二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合作,主要是每年提供30~50名本科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顶岗实习。三是企业的经验推广,主要是通过学院的知行讲堂,定期邀请西安大连合作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到校为本科生做报告讲座。四是校内实验室的合作,主要是企业捐助旅游管理本科生实验室所需设备并派遣优秀员工进行实验指导。在这四个方面中,以学生的顶岗实习为合作重点和核心。

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正式开始于7月1日,10月31日结束,为期4个月。本次实习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首次将毕业实习时间由原来的两个月延长到四个月,首次由西安扩展到国内其他优秀旅游城市。实习的两家合作企业分别是西安宾馆和大连金石国际会议中心。实体上非常顺利、非常成功的。两家实习单位对我们实习同学的总体评价都是比较高的。西安宾馆人力资源部经理对我们在西安实习的同学给予了高度赞扬。大连实习单位对我院2007级旅游管理班顶岗实习给出了较高的总体评价和鉴定,他们指出,我们的实习生吃亏耐劳,能够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良好沟通,完成实习岗位任务,欢迎我们的实习生下次再来实习。本次实习的管理模式有些许创新和可以总结经验的地方。

三、校方管理的基本模式

本次校企合作的成功,校方的管理和合理的管理模式是重要条件。其带有创新性质和值得总结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六个:

1.将校企合作提到全院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在选定合作酒店时,学院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书记和副书记及旅游系主任均亲自参与会谈,本着双方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协商,并形成了合作协议,颁发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牌匾。其次,在实习准备和动员阶段,学院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书记和副书记及旅游系主任均亲自参与,进行了详细的准备和深入细致的动员工作。再次,在送实习生到位时,学院教学副院长亲自将学生带到大连实习实训酒店,安排好入职及培训后方返校工作。再次,在实习实训中期,学院副书记、教学副院长和旅游系主任亲自到实习合作酒店慰问实习生,检查实习工作,对缓解学生的疲劳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在实结大会上,学院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书记和副书记及旅游系主任均亲自参与,对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进行了隆重的总结和表彰,为后续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将校企合作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中。学院充分认识到,让企业参与到教学培养中来,让学生走进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已经成为一个必然选择,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更高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将校企合作纳入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之中,将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作为实际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之中,在学生毕业成绩中占4个学分。实习时间由原来的两个月延长到四个月以保证顶岗实习的效果,并将长期坚持下去。

3.签订规范详细的合作协议。学院在大量考察协商的基础上,综合比较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条件和待遇,最终确定了西安宾馆和大连金石国际会议中心两家四星和五星饭店作为实习合作单位,并与之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书,保障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实习生的权益。

4.深入、细致而到位的实习动员。实习之前,学院召开了实习动员大会,向大家充分沟通实习的性质、作用、意义、注意事项等,并请上届的优秀实习生现场介绍经验和切身体会。在培训方面,学院邀请了西安宾馆的资深经理讲课,进行前期培训,并请学院的礼仪老师专门进行了酒店礼仪礼节的培训,同时,带队教师也从专业知识和实习要求方面进行了讲解。实习结束合作酒店的评价显示,评价高的同学主要是心态好、积极主动的同学,而个别评价不够好的同学主要是没有摆正心态,实习积极性不够。可见,通过动员等一切方式,努力使得实习生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良好的心态是顶岗实习成功的关键所在。

5.完善的实习管理。首先,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实习组织机构,即实习工作组。组长由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亲自担任,副组长由旅游管理系主任担任,组员由往年连续担任实习带队教师的老师组成。其次,学院对实习进行了全程监管。实习期间,带队教师通过陪同、探望、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对实习时刻保持关注,处理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协调沟通,保证实习的安全顺利。实习中期,召开座谈和总结会议,有效地解决了中期容易疲劳疲惫的问题。并且,在实习中期,学院领导对实习进行了检查和慰问,对大家起到了巨大的督促和鼓舞作用。实习结束后,学院及时召开总结暨表彰大会,传达实习单位的反馈,对实习进行总结,对优秀实习生进行了隆重表彰。

6.项目化的运作和管理。为了更好地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学院组织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的子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并获得立项。围绕这一项目,成立了由教学副院长、饭店管理和市场学方面任课老师等组成的课题组,认真组织开题和调查研究,形成了“理论—实践—研究—理论—实践”的运作模式,既保证了校企合作核心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又保证了校企合作核心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研究支持,有效保证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校企合作是高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市场化形势下的必然选择。高校的教学管理和管理模式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树立市场观念,提高重视程度,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就业和前途为重。

2.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中实习实训环节成败关键在于大学生的心态。在高校校方的管理模式方面,如何尽可能地使实习学生端正实习态度,形成良好心态就成为重中之重。在此方面,实习动员工作是否到位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发展阶段,校企合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沟通机制、实习支持等的完善和提高。在合作的理念、方式、内容、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还需要大力探索,需要认真总结研究。

参考文献:

[1]屈善孝.以实践原则为指导,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47-48.

[2]赵鹏,汤利华.旅游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6,(5):71-76.

[3]吴水田,陈平平.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一二三”模式研究[J].旅游论坛,2009,2(4):619-623.

[4]刘伏英.中外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差异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7):89-90.

[5]王美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2,27(6):61-63.

[6]陈志军,杨洪.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2):179-182.

第3篇:旅游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一、专业建设

1、2018年3月,积极推进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

2、2018年4月,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3、积极推进信息化课程建设。继续推进云课堂建设,教研室全部在编教师均开展各自课程云课堂建设;

4、2018年5月,进一步完善导游协会、会展协会建设,指导会展协会开展2018年会展知识竞赛活动,指导学生积极申报会展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

5、2018年5月,完成2015级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工作;

6、2018年10月,积极进行会展策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7、2018年11月,成功组织20旅游、会展专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二、实训室建设

    进一步完善已有实训室的设施及功能,制定实训室管理及使用相关规定,上报新建实训室及实训室改扩建计划。

1、2018年4月完成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软件配套升级;

2、2018年5月,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承担2018年第三届“踏瑞杯”全国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中部赛区)的比赛及培训会议场地;

3、2018年5月,制定并完善旅游教研室实训室使用及管理相关制度;

4、2018年6月,上报旅游教研室2018-2020实训室建设三年滚动计划;

5、2018年7月,旅游教研室下辖实训室采购并安装7台空调;

6、2018年9月,上报2018年度实训室低值耗材采购计划;

7、2018年12月,上报2019年度会展实训室软件采购项目以及低值、耐用品采购预算;

8、2018年9月,完成2018年度实训室低值耗材的采购。

2019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发挥专业特色,促进旅游、会展专业共建共享。

一是在对以往培养方案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并严格按照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二是加强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为学生成功就业和实习提供更多的机会;三是继续组织旅游类企业校园招聘会,进一步筛选旅游名企和行业影响力比较大的旅游、会展企业参加;四是完善服务、创新工作方法,推进“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模式的创新试点,加大与安徽中设会展、上海红快科技等合作企业联系,深入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践行“现代学徒制”,进一步落实与安徽融创文旅城的“订单班”培养在2017级旅游管理在校生中的实践。五是完成2016级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及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分配及论文答辩等事宜。

2、完善日常教学管理,加大科研力度

积极对照评估标准及要求,督促各专业授课教师进一步完善教案、教学日历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工作,并不定期的抽查学生出勤情况,随机对进班级进行听课,召开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精心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云课堂和智慧课堂等教学活动,推进我院信息化课程建设。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学院各类教学比赛,积极申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院级科研项目以及各类横向教科研课题。

3、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信息化进程

组织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鼓励部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结合学校信息化课程建设对社会开放,并完成自编特色教材的验收工作。组织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和校内实习工作。

4、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和配套建设

进一步推进旅游管理实训室、旅游微格实训室、会展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的硬件、软件配套完善和实习实训功能发挥,为日常教学、竞赛、科研活动提供平台和载体,继续完善《实训室管理相关制度》。

第4篇:旅游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1.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

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的实质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进而转化为自身的工作能力。实践教学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通过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这一能力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当前社会上一致对毕业生持有眼高手低的看法,同时能大幅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几率,为旅游业注入活力和带动其稳健的发展。

2.从业的基本技能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提出的另一个能力要求就是从业的基本技能,由于旅游业是一个面向性广泛,且以服务为主的行业,所以它要求毕业生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例如,语言交际能力,学生分别来自于不同城区,说话口音也不尽相同,但标准的普通话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英语交际水平,能熟练进行口语交流。实践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当前社会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并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3.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旅游管理本身就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缺乏善于发现问题且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基本技能极大制约了大学生的发展。而这一能力是很难从课堂上获得的,尤其在没有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对自我的归属感产生怀疑,并认为自己不能适应这个行业。因此,高校应积极为学生安排实践课,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发展问题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各大高校都将重点放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忽略了实践的教学目标,教学理论脱离了实践应用,使得学生盲目实践,忽略了学习的根本,这不仅阻碍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地运用,更使学生在学习中走了更多的弯路。实践教学中各项因素的划分过于笼统、教学严重缺乏计划性,例如,学生的学时和学分的分配不均匀、教学中的具体程序的安排没有条理等问题都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综合能力。实践教学的结构安排不具备全面性,酒店管理包含前台、客房和餐厅,但学生只是单一接受其中一个岗位训练,几个月下来对于其他岗位了解甚少,这就达不到培养实践型综合人才的目标。

2.实践型师资缺乏

由于旅游业发展需求,行业涉及的知识范围也越来越广,在不断扩大师资队伍的同时,对指导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更要有丰富的个人阅历和综合能力。目前,旅游师资队伍的科学研究水平较高,但是教学出现经验不足的现象,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实践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缺乏了实践经验,行业就难以得到快速的发展。现阶段,大部分师资队伍都来自于旅游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或者是其他跨专业来的,不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要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要考核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准,也要对老师的动手能力和整体素养有一定的要求。

3.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校内实践更全面地领会旅游知识,良好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目前,有些高校投入了一定的经费来建设校内模拟试验基地,如客房、餐厅、酒吧等,但和现实场景存在的差别较大,仿真度低,学生难以把自己带入情景作深刻的总结,也体验不出学习的效果。还有些学校因为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教学设施落后,实训室简陋,有些项目的进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更有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根本就未设立实践基地,开展这个专业只是单方面灌输学生课本理论性内容,学生完全没有锻炼的机会。由此可知,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教学整体效果,加大力度投入实训设施成为教学环境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4.校外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校外实践中累积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学生首先学会发现问题,有了目标后才可以研究问题的本质,快速地解决问题,增强个人就业能力。校外实践教学中也有些问题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受学校地理位置的影响,实践设施基地达不到长期合作的计划及各种因素造成教学流程受到阻碍,无法达到预期中的效果。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学管理制度不明确,学生到实训基地锻炼时,同样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章秩序,如在酒店实训,因为学校和酒店并未达到管理上的共识,酒店训练实习的学生的要求降低了很多,管理上较为松懈,这都是不利于有序进行校外实践工作的因素。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1.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学习的能力

根据实践教学具体情形来合理制订教学流程,采取科学灵活的训练方式,理论联结实际地制定教学方案,开展实践性的训练,如校内练习、校外实践、社会锻炼、毕业实习等各种学习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学活动中保持学生的学时、学分有效的安排,用秩序固定下来。教学内容上要多角度思考,参与更多与旅游实践相关的社会活动,例如,旅游季节推荐、酒店风格定位和人文景观介绍等。不断的实践学习使得学生总结出更多的经验,增加了更多的人生阅历。

2.着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的质量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保证,旅游管理院校应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摆在教学发展的首位,目前有很大部分的教师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配备专业强、协调性好、素质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既有专业讲授课本理论内容的水平,又有丰富的经验指导学生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应采用更优质的聘用条件,制定健全的师资培养方案,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师资队伍,使得教育人才更加多元化、全面化。组织缺少经验的年轻教师进企业做一些兼职工作,了解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动向,同时为教师多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帮助教师获取更多前沿性的学科知识。只有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教师的潜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应引进国内外旅游专业的高级研究专家来担任学校的客座讲师,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国际旅游知识,打开对国际旅游专业的新视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

3.加大投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

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更好参与教学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要提供相近的实训场地,能满足学生对硬件设施的需求,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得到更多的练习,要高标准地去建设中西餐厅、导游、客房等一些校内重要的实训场所,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分为主干部分,让学生发现问题后主动去研究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分组合作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具备行业竞争能力。

4.规范校外实践教学的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校外实践也是重要的环节,校外实践是校内学习的延伸,要将校区建于有利于学生实习的区域,长效性地与实训基地进行合作,保证教学活动有序的进行,收集学生学习中的反馈信息,特别是遇到的问题,要竭力去解决,保证学生可以在周到的教学环境中得到知识。要密切联系实训企业(例如酒店),企业需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信誉度,校方与企业做到及时沟通、制度化执行管理,保证企业对人才进行专业有素的技能优化培养;同时学校要指派教师指导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难题;要求学生自我监督,也通过小会议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工作小总结,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学生逐步从校园化管理过渡到企业制度管理。校外实践管理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为学生成为实际应用型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5.加强校企合作

第5篇:旅游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实践化导向 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 专业课程改革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不断进行。而旅游管理专业术语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能够从事服务和管理的综合性人才。近期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更加关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实践化趋势日益增强,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因此加强对改革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基本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设立之初就是为了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而设置的,根据旅游产业的结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单位培养人才。目前国内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包括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须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几种类型。各个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并对各个院校的资源比较优势和旅游发展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但总体趋势是减少了理论课程的数量,增加了实践课程的内容,呈现出实践化改革的趋势。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化中存在的问题

1. 实践内容设置不合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化导向的课程改革趋势不可逆转,各个院校分别开始借助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但是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如果合理的设置相关课程的实践内容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很多院校在实践操作课程上要么设置的课程多,要么设置课程以后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讲授,这是目前我国旅游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方面,部分院校减少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加了纯粹的实践课程,也有不少院校减少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选必修课程的课时,还有很多学校也存在一些院校要求每一门专业课程必须安排一定课时的实训。这些课程设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程的性质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缺乏对课程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综合考虑,其设置的科学性值得思考。

2.课程内容实施不完整

旅游专业增加了实践内容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但学生到旅游企业实践还需要更多的旅游资源,而在我国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实习,但其实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自主实习,而国际上主要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期间就会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这种形式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这是我国旅游专业教育的症结所在。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加速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扩招,但是相关教材的内容和实践内容难以满足课程实践的的要求,相关专业的教师也是十分紧缺。此外,高职院校整体课时安排在客观上也难以完全适应课程实训的需求,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院校要实施设置的课程实践内容存在很大的困难,很容易出现有课程无教材,有教材无教师的场景。

3.课程实践内容评估体系不完善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践内容的评估考核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体系,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很多学校的内部存在评估标准制定不完善,教师实践技能不精湛等现象,对一般院校来说用于实践的空间比较少,学生实践实践也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学生在校外实际绩效评价中存在的评价主体不全面,评价方法不科学的现象,缺乏过程性的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是很难反应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很多院校只重视岗位技能的培训和考评,忽视了的职业道德的考核和评价,专业的内涵性表现不突出。

三、基于实践化导向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发展对策

1.优化课程实践的内容

首先,明确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具体职业素质、道德素质和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业务基本技能等要求;其次,合理的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等结构体系,包括每一项课程的数量、名称和课时的数量;再次,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的实践条件以及师资情况明确时间内容的课时数量和时间,并明确课程时间教学的方式。

2.夯实课程基础理论

首先,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不能随意减少,并严格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其次,知识理论的选择和理论深度的讲解应该与相应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相对应,不断强化理论在旅游企业与旅游市场的应用。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再次,积极的鼓励学生主动的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不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让学生明白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支撑。

3.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应该与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校内模拟练习,并在次基础上深入到旅行社、饭店和景区等单位去接触实际的业务,感知旅游企业的现状和真实的服务过程,通过在企业中实习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以及对自己职业的忠诚程度,不断培养学生适应谁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合作企业作为学生校外实训实习的固定场所,避免放任自流式的综合实习方式,教师、实习单位与实习学生共同评估学生的实习过程与实习结果,制定评估指标与层次分析法等评估方法,完善校外实训实习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许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以大学为例[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2)

[2] 于成国. 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原则与程序[J]. 统计与咨询. 2010(02)

[3] 岳冬菊,李海民,杨瑞. 基于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4] 谢莉.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第6篇:旅游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近20年的艰难探索,现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截止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1091所,高职院校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0.9%,高职院校在校生660万,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3.8%。可以这么说,高职教育成了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加之,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使得我国旅游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改革压力。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应变、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高质量的适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因此,积极开展旅游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旅游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也成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1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首先教学内容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未来旅游管理人才的本专业学生需要拥有先进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但有的院系教学内容脱离旅游业实际,学生毕业后用所学知识无法解决旅游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学的结果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现在仍有一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旅游课程的教学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在上面口若悬河的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仍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互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都未能得到重视与发挥。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改进,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疲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较差。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滔滔不绝的讲述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训练,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缺乏,由于资金短缺,院系无法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

1.2 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严重脱节

许多的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片面的要求科目全而多,但是并没有考虑到这个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从某个角度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确实像是一个多个专业的组合体,没有自己一定的特征和重点。此外,在课时的分配上存在问题,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许多院校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感到理论内容空洞乏味从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状况。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没有系统的训练而不能就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再加之,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

1.3 教学考核评估方式比较单一

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方式,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也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估单靠考试是无法判断的,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读课本的书呆子。

2 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安排适用和实用的教学内容

为满足不断发展的旅游业需求,使教学内容能符合我国旅游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要求任课教师要密切关注旅游业发展态势,通过各种媒介获得最前沿的大量的相关专业信息,及时更新知识,将有效的和有用的知识信息不断得贯穿于教学当中,不断革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自己专业和学科的最新的发展动态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使用各种学习工具来获得相关的专业信息。对于反映新时代、新特点、新观念、新方法的内容,要及时补充、更新。例如,目前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对于湖北旅游业的展望以及目前湖北省的五a级旅游区有哪几个等等。

2.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好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旅游业专业性强、变化快的特点使学生在学校真正学会并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多给学生设问题,让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老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讨论教学等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关于“中国区域文化”专题为例,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课前让学生分组先对中国七大区域文化进行讨论和分析,课堂上让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对所分析的内容进行阐述,然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做归纳和总结。这样,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除此之外,教学手段的更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将现代化手段诸如录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运用至课堂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更加直观、动态的学习所学知识,而且大量的相关知识信息的获得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3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许多院校在实训这一环节上一直采用固定的“2+1”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出去实习一年”的传统做法。虽然这样的教学实践模式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践环节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毕业生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这种做法的确是减少了许多麻烦,但也使得许多学生完全的丢弃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旅游管理教学中,每节课应该能够做到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根据本专业特色,将

实践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让实训环节灵活化、实用化。将实训分为课程模拟教学实训、旅游旺季实训、毕业顶岗综合实训。根据不同课程和进度需要,分阶段逐一消化整合。

①课程模拟教学实训:学校可以通过在本校内部建立起校内实训基地,如在《旅游服务礼仪》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学校多功能实训室,开展模拟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仪态训练,包括站姿、走姿、坐姿和手势。通过课堂模拟实训,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②假期体验: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合作企业,如景区或旅行社进行短期实训。

③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和第六两个学期。学校与用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接触到实际工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到对口的地方来进行实习,学生可以顺利的完成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过渡。

除此之外,专业课老师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到相关领域单位去进行顶岗锻炼,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2.4 教学考核评估方式多样化

第7篇:旅游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业 实践教学 培养 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70-01

1 旅游管理专业实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所谓实践教学,就是指专业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实习、实验、设计和实践等。这种教学方式最开始知识为了检测各专业的理论教学结果是否符合要求,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能力,从而很好适应社会上各职业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其所应用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用来验证该专业的理论教学成果,更重要的目的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在应对旅游业中的突发事件上具有妥善处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行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因此,在当今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必须实行实践教学。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把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当作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为我国旅游业培养专业人才做准备。

2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出专业水平高的旅游应用型人才,虽然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进行不断的改革,但在许多旅游业不够发达的地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践课学时短。高效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课学时的安排。在高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只有保证实践教学课时充足,才能有效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许多高效的旅游管理专业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理论教学质量,课程时间分配不科学,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远远不能达到当今培养高技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

(2)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目前,我国用作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较少,很多教学课程都只能实行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不能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3)实践教学不符合社会需求。由于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导致我国旅游业发展步伐受到阻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不能沿着新的科学性知识体系将实践教学很好的融入到课堂。

(4)实践教学的层次过低。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且层次过低,使得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时间学习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改善

(1)加强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水平,才能有效保证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为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安排相应数量的教师外出进修,将全国各地有名的旅游景点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贯穿到实践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教师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不断更新,才能跟得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此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中外知名旅游学术专家到该校开展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和专家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实践学习中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2)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个性的培养。一般来说,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企业都希望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企业中从基层做起,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旅游管理的经验,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但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们大多希望一毕业就能从事旅游管理工作,这与企业的生产要求相差甚远。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整,加强学生在该专业中综合技能的培养,给学生分析当今旅游管理企业的现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面对旅游管理工作中的突发问题时,能够做到沉着冷静,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个性的培养,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的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个性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培养该专业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的塑造起到促进作用。

(3)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将理论教学贯穿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想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更显著,首先,要对实践课程时间比例进行相应的调整,缩短理论课的授课时间,使得课程比例分配更合理,这样能有效完成学生就业的上岗前培训,实现当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我国旅游业培养人才,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其次,还要单独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制定相应的实践课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劳动观念,使其在就业前就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化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理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兴趣。最后,各高校应该在校内外都建设稳定的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训后,即可进行校外实训,校外实训也就相当于岗位培训,学生能在实训中更深刻的理解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市场塑造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4 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在逐渐提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都存在问题和缺陷,各大高效只有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实践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调整,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志军,杨洪.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1-184.

[2] 陈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57-59,72.

第8篇:旅游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类招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一、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大类招生的缘起和现状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下的专业合并,进行学科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到要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这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的复合性、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2012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类升格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门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专业。新的专业格局厘清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内涵,拓宽了专业口径,为各高校实行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奠定了政策基础。2018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旅游大类的4门核心课程,强调了旅游管理类下设专业的区分度与融合度相兼顾的原则,为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提供了国家标准。在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和教育部政策导向的背景下,我国部分旅游高等院校应势而为,结合各自原有的专业基础,积极开展旅游管理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总体来说,由于实施时间较短,各学校的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均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形成普38遍性、共识性的模式和机制,在分流机制、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梳理和总结提升。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困境

通过对目前已经实施旅游管理大类招生的院校进行访谈调研,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整理,目前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分流时间较早,学科基础不扎实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专业分流前接受通识基础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分流后接受各个专业的专业核心教育。因此,专业分流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后续发展。目前,我国率先实行旅游管理类大类招生的高等院校规定的专业分流时间多集中于第3学期,即学生在大一接受旅游管理大类的统一培养,大二分流后按专业进行培养,仅有部分学校将分流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见表1)。从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大一阶段基本为思想政治、数学、英语、计算机等通识能力课程,仅开设了旅游学概论专业导论等1一2门学科课程,学生对旅游管理学科的认识较为粗浅。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早进行专业分流,不仅会造成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更无法达到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二)专业教学脱离行业,实践能力较薄弱

旅游产业涵盖酒店、旅行社、景区、娱乐等多个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呈现出行业内部不断深化、行业之间日益融合的双重态势。因此,《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在旅游管理大类招生的背景下,不仅要强化学科基础,注重下设专业间的融合度,更要强调与行业接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然而,反观大多数旅游院校的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与行业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如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旅行社门市管理、传统现场导游服务等内容上,而针对当前OTA运营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分析等行业快速发展的领域却鲜有涉及;酒店管理专业也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前厅、客房、餐饮等营运部门的服务与管理,而对于酒店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收益管理等前沿领域,却由于相关师资缺乏而仅有极少院校开设相关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重要载体,课程的设置无法紧跟行业发展态势,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匹配行业发展需求,职业后续发展受限。

(三)教学管理刚性过强,学生发展无特色

虽然部分学校实行了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沿袭了以往的做法。学生分流前按照大类招生的班级进行统一培养,分流后按照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一培养,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基本上都是一个班级一个教室、一套课表、一套师资,自成一体,相对封闭地独立运转[1]。另外,目前“00后”学生的大多课余时间都沉浸在智能手机、电脑的个人世界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对较差,多为被动地服从学校的教学安排,较少主动寻求个人的特色发展。因此,这样的教学管理虽然整齐划一、简便易行,但其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多为“标准化产品”,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也无法形成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普通髙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三大特征[2]。在该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当前旅游管理大类招生及人才培养中的困境,本文构建了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其中“通”是指基于旅游类专业的综合性特征,以大类招生为手段,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旅游管理大类的学科基础和属性,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通识能力和学科素养;“专”是指基于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性特征,以分流培养为手段,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旅游、酒店、会展各专业的区分度和专业特质,保证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遵循重应用的基本原则,重点培养学生胜任具体旅游职业的实践应用能力;“特”是指基于旅游类专业的创新性特征,以特色发展为手段,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专业特长,保证人才的持续发展要求,遵循个性化、差异化的基本原则,重点培养学生适应个体差异的核心竞争力(如图1所示)。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对接了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符合“学科一专业一学生”的人才培养逻辑,主要解决了当前旅游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复合性不髙、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在通专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特色发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色,实现学生在旅游及相关行业的高位就业和良好后续发展。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结合当前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基于“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通:注重学科融会贯通,夯实学科基础

国家实施学科大类招生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一定要夯实学科基础,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学生在专业分流前的学科素养。基于此,不宜过早进行专业分流,建议学习中山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著名旅游院校的做法,将专业分流时间放在第5学期。在分流前的大一、大二培养阶段,学生主要接受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通识教育方面,学生以学习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通识教育课程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信息时代通用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科教育方面,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作为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可依托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奠定学生的学科基础。同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结构为“4+X”。因此,在前两年的大类统一培养阶段,应有序安排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地等4门旅游管理类学科专业课程,为后续的分流学习奠定坚实而宽泛的学科基础,同时为学生的专业分流提供充分的决策时间和决策依据。

(二)专: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类专业具有典型的实践性,重应用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学生分流后的专业培养中,一定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交流,实现课程设置和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尤其加强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分析等行业前沿课程的开设,通过开展课内实训、独立实践、顶岗实践等环节,实践课程总课时比重不低于30%[3]。其次,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除了导游、餐饮、客房等传统操作型实训室外,应适应现代需求增设电子沙盘、虚拟现实模拟等智能化实训室,充分满足学生课内实训教学、课后实训强化、技能大赛集训的要求;校外实训基地应选择在行业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大型企业,满足学生认知实践、独立实践、顶岗综合实践等实践教学需求,应通过校企协商,使学生的实践岗位不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服务岗位,还应保证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能够深入企业基层运营管理,提高实践综合能力。最后,强化双师队伍的建设。目前很多旅游院校由于缺乏相应课程的师资,因此无法开出某些行业前沿课程。对此,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强化双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放补助、职称考评等方式让校内教师走出学校,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获取行业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荣誉聘任等方式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担任部分课程内容或专题讲座的兼职教师,将行业前沿资讯、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提升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实践感知,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职业自信。

(三)特:制定特色培养方案,实现个性发展

创新性是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中面对行业发展瞬息万变、人才培养同质化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旅游人才培养要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特色培养方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是实施本科导师制。在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以后,实行全员导师制,加强分类指导。导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研究方向成立工作室,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相应的导师及其工作室。每名导师负责5—8名学生,在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学习、发展规划、各类竞赛、论文写作、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导师工作室下的不同年级学生还可以加强交流,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二是实施卓越成长计划。在第4学年,结合学生前几年的学习表现,针对具有突出兴趣特长、明确学业规划、较大发展潜力、强烈成才愿望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升学访学、跨境交流、创新创业、科学研究、行业实践等定制化课程模块,实施定制化的卓越成长计划,突出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目前“双一流”高校已有一半以上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可见大类招生已成为未来招生模式的主流。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国家本科教育质量标准,契合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专业要求,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个性化的培养原则,构建“通专特”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实施路径方面加以落实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6-108.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96-900.

第9篇:旅游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不管是高校还是旅游企业自身,都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知识能力的提升。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开设了财务管理课程,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旅游人才,满足企业需要。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旅游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财务管理是会计体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分支,具有系统性、操作性、跨学科性等特点,其学习应以具备会计学原理、税法、经济法等多学科知识基础为前提,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只学过很少的相关课程,很多学生对财务管理的一些基础概念和方法缺少认知,致使在学习中面临不少困难。

(二)教学方法单一

旅游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由于学生基础薄弱,课时较少等限制,一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教学中会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模式,但对做媒体技术利用不充分。教师偏重理论教学,采用“灌输法”,缺少师生互动,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理论教材和案例库建设滞后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财务管理课程较晚,且课程定位不够明确,导致目前该专业的财务管理教材建设滞后。虽然有些高校自己出版的配套教材,但大多脱胎于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材,并没有完全契合旅游企业管理实际。尽管有些作者有意识的列举了一些旅游企业的例子,但并没有真正把握旅游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仅是文字表述上的改变,比如将原案例中的**企业换成**酒店或旅行社,与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四)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且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强,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一般有专门的实训课或案例课,学时较多。学生可以参与教师设计的综合性案例剖析或模拟实训提高实践能力。而旅游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课大多数不设实验课,只设理论课。学生缺乏实践学习,体会不到课程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不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

二、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未雨绸缪,查缺补漏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教师提前将财务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其他学科基础知识总结归纳,并及时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作出真实反馈。为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前对课堂设计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见表1)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环境及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法”,建立“教师课堂讲授+慕课微课学习+课后练习讨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让课堂更有趣,让知识更有趣,让学习更有趣--将图画、声音、视频带入课堂,形象的展示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除此以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积极引进或开发财务管理教学软件,提高授课效率和仿真练习,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针对财务管理教材内容更新不足,与旅游管理专业脱节等问题,可结合我国旅游企业发展形势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材和案例教材建设。要将新动态,新经验,新成果,新思路吸收进教材,改变传统晦涩的编写风格,紧密结合个人、企业实际,如货币时间价值与分期付款,旅游企业营运资金特点等,保证教学内容动态更新,使学生意识到所学财务知识与工作实践的密切联系,激发其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四)增加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课时较少,光是理论教学都让教师感觉捉襟见肘。鉴于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实践环节必不可少。(1)案例源于生活。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旅游企业管理实务的案例,如讲到货币时间价值,可以以父母供养孩子长大读书为例,让学生算下父母的投Y有多少,自己需要偿还多少。讲到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以实习过的旅游企业为对象,分析企业的存货采购,应收账款管理等。(2)课程实践校外上。在课程考核时,将学生校外实践纳入考核指标,让学生在假期到校企合作单位或政府部门实习,将所学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咏英.对饭店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