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针对目前未成年人自我意识膨胀、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失调、信仰危机等问题。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各系部、班级通过各种活动强化个人的责任意识,并且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技之长。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各专业推出综合训练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将各专业综合训练和专业技能考核作为专业课考核的重点内容。学校开设的10个专业中,护理、助产、检验、影像、口腔、药学等7个专业均在学生实习前开展专业技能比武,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实习阶段反馈综合训练和技能比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技能。
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是学生成才的基础,而就业创业能力则为学生成功搭建一个高起点的平台。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前提,同时,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和专业训练。学校自2004年升为专科后,开始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经过多年的努力,现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配备专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以就业指导中心和各系部辅导员为主,在各专业各年级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必修讲座。同时,积极开展学生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大赛,让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校外教育为提高医学高职生良好职业素质提供实践环节
校外教育是针对校内教育提出的一个概念,有时也被理解为学校外教育、校外活动、非正规教育等多种内容。作为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在实践层面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方面进行实际探索,以校外成立实践基地、依托社会结构等方式,不断拓展校外教育的形式,加强与校内教育的衔接,实现培养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共同目的。
1.以社团活动培养医学高职生集体荣誉感
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同时,作为一种群众团体,也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重要场所。为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学校鼓励社团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同学们在社会大环境中体会集体的荣誉感和力量。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有28个社团,各社团依托社会实践基地中的7个场馆、公园,开展各种环保志愿活动和文体活动。比如环保协会定期到狮城公园、人民公园开展清理小广告和白色垃圾的绿色行动,文学社组织到马本斋纪念馆、烈士陵园开展扫墓、瞻仰等活动,通过革命烈士的事迹鼓舞学子弘扬革命精神。
2.以专业实践培养医学高职生职业自豪感
高职医学专业人才面向医药卫生行业,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感是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必须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才能感受到职业自豪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学校在市区和周边积极发展社会实践基地。作为校外教育的基地,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的有5个村、4个社区。业余时间,各专业实践小分队深入各社区开展医疗服务,比如眼视光技术专业的眼部疾病检查、口腔专业的口腔健康状况普查、临床医学专业的老年慢性病知识普及等,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基层群众的医疗需求,专业理念进一步巩固,职业自豪感进一步加强。
3.以助残扶困培养医学高职生社会责任感
当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已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膨胀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对待残障人士的冷漠、对待社会现象的偏执等。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积极考虑发挥校外教育的作用,选择了市区内5家疗养院和敬老院、特教学校、幼儿园等机构作为校外教育基地。学生在帮助老人和孩子、关爱残障儿童的过程中,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肿瘤学近年发展迅速,新的药物、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不断出现,新的诊疗指南内容不断更新。由于教科书内容往往落后临床进展,当出现书本与临床实践不一致时,往往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2如何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需要带教老师放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开放自由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反思,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要让学生乐于独立分析判断,不再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智慧,让不同的观点进行交锋,在发现问题———试验性解决———批判性检验———产生新发现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思维能力。
2.1改进病例讨论的形式和内容病例讨论不能选择单一的病种,不能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到治疗方案的顺序,按照教科书重复课堂上已经讲解的内容。这种“正向”思维并不符合工作实际,因为大多数患者事先并没有明确的诊断。应该按照临床工作需要,由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开始,最后到疾病的方式,“逆向”分析和思维,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并从中做出筛选,提出合理的诊断和处理。例如:在病房选取“淋巴瘤合并发热”的病例,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分别针对肿瘤、呼吸、心血管、风湿免疫、感染性疾病等学科进行文献学习和深入地分析,然后提出各自的诊疗意见。通过准备,可以引导肿瘤组发现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淋巴瘤本身可以导致发热,但也常合并细菌感染,并结合文献阐述该病的病理特点、疾病转归预后和治疗方案;呼吸组可以分析发热的热型,提出淋巴瘤患者发热,可能合并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炎、霉菌感染等情况;心血管组可以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病变进行鉴别诊断;风湿免疫组应该排除红斑狼疮、成人Still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组可分析合并伤寒、副伤寒、非典等可能。每个小组都进行发言,每个人都从别人的观点中得到新收获,使得整个讨论充满活跃的气氛,扩宽学生的思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退热处理和化疗,将多个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器官或一个学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讨论结束后,通过追踪病情的转归,还可以进一步验证讨论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临床工作的成就感,更加热爱医学工作。
2.2改变教学查房模式教学查房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典型模式,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查房过程中,老师讲得多,学生忙着记;老师提问的少,学生主动提出疑问的更少。教学查房应该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可以先提出诸如“胃癌术后患者出现呕吐的原因”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有何异同,是否有术后并发症;手术是否完全切除,是否有残留,是否复发;术后影像学有没有改变;有没有梗阻可能;有没有药物影响;有没有脑转移;有没有合并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分析不同情况的判断依据,寻找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器械检查,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处理方案。
2.3加强文献学习文献学习绝不是就某篇文献是否读懂为目的,而是要通过不同文献的对比分析,了解学术观点不断演变的过程,发现专家学者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创立自己的学术观点。这不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也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检索webofscience数据库,组织学生探讨“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s,TKI)治疗的由来”。指导学生在文献检索中追溯TKI药物的研发过程,对比不同时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目的、实施方案和研究结果,分析其中的局限性和创新点。学生可以从中发现TKI治疗的机制,TKI应用的局限性,如何筛选优势人群,如何确定优势人群是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引起的,如何应对TKI治疗耐药,EGFR突变检测手段的优劣性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年份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关于TKI治疗策略的变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临床研究如何影响并改变临床实践,如何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
2.4参加患者健康宣教活动参加健康宣教活动,是学生与患者及家属接触、交流的绝好机会。通过给患者及家属举行健康宣教活动,例如提供“癌痛治疗”的用药指导,消除患者使用止痛药物的恐惧心理,教会患者评估疼痛,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及时处理爆发事件,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并进行预防。通过患者现场提问,学生现场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现场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让学生在行医之初就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日后能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
【关键词】自杀倾向
自杀与人类文明同时存在,居全世界第10位死因〔1〕。在中国,自杀居第5位死因,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是15~34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2〕。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3,4〕。本文以自杀意念和性相关行为为研究重点,以医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医学生自杀意念与性相关行为的联系,分析性相关行为与自杀意念的交互作用,为自杀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分层整群抽取某医学院1~5年级本科生50个班,1550人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466份(946%)。其中男生936人,女生530人,年龄18~25岁,平均(2057±144)岁。一年级491人,二年级311人,三年级401人,四年级216人,五年级47人。来自城镇学生725人,来自农村学生741人。独生子女326人,非独生子女1140人。
12方法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项目〔5,6〕,结合我国青年学生自杀和性相关行为研究实际情况,确定35项相关因素和行为编制调查问卷。对认真考虑过自杀条目肯定回答者定义为有自杀意念,对制定过自杀计划肯定回答者定义为有自杀计划,对自杀未遂肯定回答者定义为自杀未遂。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3个调查项目肯定回答任意一项及以上者统计为有自杀倾向。调查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主要统计分析有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男女生自杀倾向报告情况调查医学生1466人中有182人报告有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241%。男女分别为1314%和1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6,P=0262)。有128人报告有自杀计划,发生率为873%,男女分别为887%(83/936)和849%(45/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0,P=0806)。有108人报告有自杀未遂,发生率为737%,男女分别为865%和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3,P=0012)。累计有234人报告有自杀倾向,发生率为1596%。男女分别为1699%和14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9,P=0154)。
22不同生源的自杀倾向报告情况来自城镇和农村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352%和1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3,P=0205)。自杀计划发生率分别为910%和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9,P=0618)。自杀未遂发生率分别为717%和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778)。累计来自城镇和农村学生的自杀倾向发生率分别为1710%和14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4,P=0238)。
23不同年级自杀倾向报告情况1~5年级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998%,997%,1596%,1296%,2128%,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Testχ2=950486,P=0000)。自杀计划的发生率分别为713%,579%,1072%,1111%,1702%,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Testχ2=1064885,P=0000)。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分别为570%,547%,973%,1065%,213%,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Testχ2=1107221,P=0000)。累计1~5年级自杀倾向发生率分别为1303%,1222%,2170%,1574%,2340%,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Testχ2=835342,P=0000)。
24独生子女自杀倾向报告情况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902%和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13,P=0000)。自杀计划发生率分别为1319%和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0,P=0001)。自杀未遂发生率分别为1288%和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94,P=0000)。累计自杀倾向的发生率分别为2301%和1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08,P=0000)。
25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1)
表1医学生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26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自杀倾向作为因变量,以全部31项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入选方程的有12项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见表2。
表2医学生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3讨论
本次调查医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发生率分别为1241%,873%,737%,累计自杀倾向的发生率为1596%,与文献报道近似〔5〕。男女学生、不同生源自杀倾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发生率高于非独生子女,与国内外有关报道相似〔3,6〕,可能与独生子女自身具有好强固执、孤独、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点,容易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关。对1~5年级自杀倾向发生率进行分析,高年级自杀倾向发生率高于低年级,可能随着大学生进入学校时间的延长,学习上、经济上、感情上的困扰增多,临近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巨大,如果不能及时的疏导缓解,将增加发生自杀倾向的危险。对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被医生告知患性病等27项因素和行为与自杀倾向发生有统计学联系。其中与同学保持广泛友谊、有知心同学、自信等3项是自杀倾向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杀倾向与经常怨天尤人等12项因素和性相关行为有联系,提示在消除混杂因素作用之后仍然有多项性相关行为与自杀倾向的发生有关,说明性相关行为在自杀倾向的产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自杀倾向的重要危险因素。自杀与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自杀重在预防,为预防大学生的自杀,高校应建立危机干预体系,制定危机干预方案,协调处理自杀、暴力或其他突发事件。应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恋爱、性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抑郁、焦虑情绪的产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对筛选出有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要及时提供心理辅导,保持家庭、学校老师、同学、朋友的关心和帮助,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RachelJenkins.Addressingsuicideasapublichealthproblem[J].Lancet,2002,9:359:813-814.
〔2〕MichaelRPhillips,XianyunLi,YanpingZhang.SuicideratesinChina,1995-99[J].Lancet,2002,9:359:835-840.
〔3〕赵静波,季建林.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163.
〔4〕SteinD,BromD,ElizurA,etal.Theassociationbetweenattitudestowardsuicideandsuicidalideationinadolescents[J].ActaPsychiatrScand,1998,97:1950.
1.设立问题很重要,因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所有的学习内容是围绕所设立的问题架构出来的;2.问题的设置应该和临床医学生未来可能面对或遭遇的现实状况相对应,并没有一个固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3.学生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把以老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4.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讲述法的教学方式不能作为主要学习方式;5.教师的角色是作为知识建构的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6.当完成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个课程单元时,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二、PBL的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方式
PBL教学法是跨学科的学习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独立的知识点化作整体的知识链,进一步突出“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9]目前国内外许多医学院校实施PBL教学时各有所异,但其中心内容相差不大,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方案、归纳总结等步骤。1.组成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小组,根据临床场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由多学科的临床和专业的人员组成问题设计小组,设立问题,建立好完善的学习模块[10][11],如消化道出血和休克、心肺功能衰竭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设立对某一病例的PBL手册,提供给教师、学生、模拟病人,让他们组成真实或虚拟的场景,在公开讨论课上,围绕相应的问题进行讨论。2.查找资料,探索问题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可以安排一至数天间歇,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通过教材、软件、参考资料、图书馆等学习媒体对此病例的发病情况、病理生理、解剖、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问题查找资料,寻求答案。3.讨论并提出新的问题,得出报告结果每一次的讨论都会有相应的主题,首先会针对患者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提出问题,由学生对某一症状或体征进行发病机制分析,接下来会针对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出院后的康复治疗进行分析,另外还要对医生的关怀职责进行讨论,由学生将这些信息和之前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4.归纳总结,进行反思教师将每小组学生多次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指出问题,提出意见,归纳得出正确结论。此外,小组成员不仅需要反思自己在案例学习中的学习态度、效率,而且要思考改进的方法和提高团队协作效率的途径,使小组在接下去的案例学习中发挥更大的效能。作为教师,也要思考怎样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PBL的教学模式。至此,一个核心专题的学习方告一段落。概括起来说,PBL教学模式即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每一个教学模块中包含的核心知识或问题展开主动学习,经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解疑、论证假设获取医学知识的逻辑过程。[10]
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上的优点
目前PBL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创造型的医学人才过程中,会有着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点。[12]具体表现如下:1.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学能力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在这个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老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引导,学生才是问题与知识的发现者,这能够使医学生及早树立自学意识,在遇到疑问时能主动地问“为什么”,并自觉地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合理的答案,打破传统的照本宣读、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可以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2.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下的医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查阅资料,和老师与同学进行讨论,这种知识体验的获取过程更加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使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3.有利于学生医学知识的整合运用,培养临床思维PBL教学使医学生在学生时代就面对具体的临床问题。一个真实的病例能够包含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使医学生能够培养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逐步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所要求具有的比较全面贯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思维的素质。总之,PBL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得到明显发散与提高,更加有利于培养创造型和开拓型医学人才。[13]
四、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的现状
根据国内外各院校实施PBL的经验,笔者认为,中国式PBL教学的改革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师资不足PBL是一种导师制的教学小组形式,如果一个班级(30-40多人组成)被拆分为几个小组,对于教师的需求数量显然明显升高。此外,PBL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较高。[14]教师不仅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PBL理念,掌握PBL教学思路和实施方式,还必须了解PBL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等。因此,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PBL教学的效果。2.教学条件不足PBL教学对场地、图书、网络等教学设施有较高的要求,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所以必须扩大图书馆藏书量,添置必要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及电子工具等,才能满足学生拥有足够信息来源的需求。但是教学资源的匮乏不单单是PBL教学的缺陷,也是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3.现成的PBL教材缺乏由于PBL目前仍处于试行阶段,还没有一部适合其教学使用的教材。特别是医学院校,目前的传统教材是不符合PBL的教学模式和要求的,因此,如何重新编写教材成为推广PBL医学教学的关键问题。4.学生自主学习条件的欠缺我国的医学生基本上是从高中毕业后直接考入医学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如果让学生们突然接受PBL教学,会使不少学生觉得无所适从。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搜索信息、整合判断、表达交流、团队协作等能力,也是PBL教学的方向之一。
五、关于PBL教学的几点考虑
医科大学生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医学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1]。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在校医学生包括高职医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思想和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坚实医学专业知识和娴熟操作技能,掌握沟通交流技巧,具备不断学习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
2高职医学生教育管理难点
2.1学生入学基础薄弱
进入高职院校的医学生,生源主体是高中应届毕业生,排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普通类”的最后一个批次,录取文化分数线较低且逐年下降;也有部分高职医学生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对口升学学生,一般来说对口生学习了一定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但是他们基本都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好,基础较薄弱,又没有经过高中强化系统的知识学习,知识结构单一,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而且为了保证生源数量,高职院校往往进行大量补录,补录来的学生高考文化分数低到150分左右。而高职医药类教育开设医用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扎实的文化功底,对于学习起点低、文化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学生来说,很难听懂和消化,多数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应付考试。学习热情受挫导致其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产生厌学,学习动力不足,使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医学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
2.2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医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多样,除了应届普通高中生外,还有应届职业高中生、中职对口生以及往届高中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2013年起,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河南部分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开始实行自主招生,迫于招生竞争压力,各高职院校再次降低医学生的入学门槛,不管是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普通中专生、职业高中生、技工学校学生,还是正在从事卫生医疗事业的医务人员,甚至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只要取得当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资格,都可以参加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这些学生基本都能被录取到高职院校就读。这些文化基础迥异、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走到一起,形成一个个班级,不管是任课教师的教学组织还是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都相当困难。
2.3学生自我约束力差
良好的纪律是维系学生集体生活和良好教学、学习秩序的有力保障,学校良好纪律的形成除了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教师家长的管束外,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自我约束。而多数高职医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大学刚入学时,对新学校不了解和强烈的表现欲驱使他们严格遵守校纪校规,但随着时间推移,升学压力的去除和课余时间的增多,父母老师的外力约束又比高中相对减少,他们思想上开始松懈,慢慢放纵自己,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睡觉、玩手机,下课吸烟、酗酒、泡网吧、打游戏,打架、赌博、考试作弊,在宿舍使用违规电器等违纪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2.4学生学习专业倾向明显
医疗服务的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其特有的精确性、严谨性和复杂性,不仅要求医学人才具备坚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求具备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生命神圣的道德观、济世救人的仁爱之心等人文素质。而高职院校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把专业技能掌握的好坏、技能证书取得的多少看成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对医学生的培养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医学生为了更好的就业更是把学习专业课程作为主要目标,对计算机、思想政治课、大学语文、绘画、书法等人文类课程往往不听课或选择逃课,致使高职医学生总体的人文素质,如环境适应能力、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语言沟通能力、爱心和责任心等人文素质难以提高。
3高职医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3.1实行目标引导
高职医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育的过渡期,随着其身体形态、机能、心理的日趋发展和完善,高职生反应灵敏、体格健壮、充满青春活力,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等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情绪和情感体念丰富、强烈,但情绪和情感活动比较动荡和易变,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且逆反心理较强;虽然入学文化基础差,在中学时又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但是他们极度关注自我成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学业的好坏、同学老师的评价、与他人的关系、社会要求与自身状况的差距等非常敏感,具备“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因此,医药类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首先,高职院校应针对高职医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确定明确的目标,在入学时就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医学生尽快了解自我,整体分析医学专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明确努力学习的目标。随后,对高职医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足够的学分才能升级、毕业,不同学分设置不同的奖惩措施,把遵纪守法、规范行为和参加活动、锻炼提高变为高职生自己的事情,由他们自行决定和选择行为方式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外在的、教师实施的教育管理转换成学生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使教育管理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自觉自律的过程。
3.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与核心,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内涵式发展以及学校的社会声誉。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毕业后往往直接输送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沿,高职医学生只有具备宽厚的医学基础,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承担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工作职责。但高职医学生淡薄的组织纪律观念、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散漫的学风和厌学的态度都严重影响了其专业素质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通过设置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严格学生管理,“激励机制利用了一种‘诱导因素’,让目标对象为了一定的奖励或荣誉(即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而更为努力地奋斗”。高职院校可将学生日常纪律表现、学习态度、结果等进行定期考核,并与学生评优评先、奖学金、助学金、入党、升留级、毕业挂钩等,以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人人努力学文化、个个专心练技能、弘扬正气、矫正不良行为的良好氛围,进而培养高职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
3.3拓展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空间
关键词: 医学生;临床;人文;素质教育
新世纪的医学生应该成为既有科学技术,又有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医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核心,也是促使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1]。
目前国内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足,首先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安排不够合理,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并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欠佳, 缺乏医学知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者,受当今社会“一技之长”以及“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改变,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因此,应该加强临床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但医学知识得以巩固,同时临床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为日后成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2]。
1 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1.1 重视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前的入科培训多集中在临床技能操作方面,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如医德医风、法律法规、人际沟通能力等非技术层面的培养。鉴于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医疗环境,更凸显了临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增设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入科前人文教育课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临床人文素质的一种理性认识,初步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不为名利、刻苦钻研、献身医学的理念;结合具体病例,现场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进入临床首先就有一个认真的态度,从查体的系统、病案文书书写的规范、查房及记录的严谨,始终保持科学态度,使医学生认识到医疗与法律的关系,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注重环境熏陶,经常开展专题讲座、科技竞赛、文化节等,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邀请知名专家及教授座谈、讲课,结合他们精湛的医术与崇高的医德,使学生亲身感受真正的医者所应有的风范,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以济世救人为荣,以索要红包为耻;以服务患者为荣,以欺骗患者为耻;以博学精业为荣,以愚昧无为为耻;在医院人文文化环境建设中,体现出医学特色、医学文化,如:摆放历代医学名人的雕像,修建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在尊重、理解患者的基础上,进行诊疗活动,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如:冬日天寒,查体前将手或查体工具稍事暖一下、做完治疗后给患者盖好被子,这一小小动作不仅温暖患者的心,拉近医患关系,也是良好人文素质的一个缩影。
1.2 注重在医疗实践中言传身教
老师要在医疗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与患者交往的技巧,培养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其次,临床教学中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而不是单纯针对疾病本身;要增加伦理、社会、法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某些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第三,临床实习期的人文素质评估应该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个人评价、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法全面评估学生。
1.3 积极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到基层、贫困地区,走访各级医疗机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并深入到农户中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健康普及教育,赠送药品和医疗器具,送健康到基层,使医学生的个人价值在为社会服务中得以充分实现;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其服务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一)重视不够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存在人文教育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医科院校不够重视,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轻人文知识和精神培养的现象。很多院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课程对于医学教育、以及医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大部分医学院校虽然设置了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在实施中存在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仅仅局限于大学教育的某个阶段,以至于无法持续、全面地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内容僵化
很多医科院校仍然没有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真正内涵,而是将职业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与医学人文教育混为一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偏重理论记忆,且缺乏与实践的联系,无助于学生切实掌握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内容,使得医学生深感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的空洞与枯燥,导致人文教育的效果欠佳。
(三)课程设置孤立,缺少渗透
医学教育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之间应该相互渗透与融合。目前,医学教育中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在设置方面缺乏横向的联系,导致彼此孤立、二者间没有融合。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仍然以掌握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临床工作中怎样体现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导致他们在日后的医疗实践中难以较好地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既不能与患者顺畅的沟通,又无法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自身特点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必然是一门具有人文特色的学科。人文精神对于医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它体现着医学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优良社会品德的发扬、对科学伦理道德的认同。现代医学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带给人类健康巨大福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现代医学日益受到物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侵蚀,由于生物医学模式中人文精神的缺陷对医学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障碍,所以,医学院校只有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回归医学的真正意义,确保医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医生的必然要求
医学是一门必须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融合的学科。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系统扎实的医学知识,也需要具备科学的人文精神。随着系统和整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人们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接受,疾病不再是医学研究的中心,患者才是医疗活动的中心。医生不应当成为只看病不救人的纯技术主义者,应该医德高尚,且关心患者的身心病痛。鉴于此,医科院校在医学教育中有必要融入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目前,医学教育需要从只注重医学专业学科教育的“单核驱动模式”,转变为融合专业学科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的“双核驱动教育模式”。在新模式下,医科院校的教师应该把人文精神真正注入每个医学生的体内,着力于培养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人文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深度整合。因此,怎样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进临床?教育者如何凭借人文教育为医学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问题理应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新形势下加强医科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
医科教育学制长、内容多,在如此繁重的课程体系下怎样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医科院校应该重新整合原有的非专业课程,进而系统合理地设置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使医学生具有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其次,医科院校应该提高理解与实践医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后有机会运用于医学实践中。再次,医科院校要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临床课程中,特别是临床实践中应该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疗活动结合起来。最后,医学人文课程的安排要贯穿医学高等教育的始终,甚至有必要成为一门医学生需要终身学习的必修课。
(二)创新教学方法,突出人文特色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明显有别于医学专业课程,具体来说,人文教育的理论教学中应该突出基础性、指导性及启发性,强调学生的自学、领会及运用;应该倡导开放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医学热点问题组织讨论和开展调查研究,医学生通过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提高人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充分调动医学生参与人文教育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构建个人的医学人文知识体系,并主动把人文知识应用于将来的医学工作中。医学生通过实践可以真正感受到人文素质对于医疗实践的重要意义,体会到人文精神对于临床工作的实际价值,使医学实践既成为医学技能的实践过程,也成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
关键词:预防医学;论文;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230-02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的必需环节,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1,2]。就此笔者对青海某高校预防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影响论文质量的相关因素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本次调查的资料来源于某高校2003-2014届预防医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对连续12届的789份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逐一进行了评价。
2.研究方法。对789份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逐一进行了评价,评价体系涵盖论文研究类型、资料来源、撰写格式(题目凝练、中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统计方法使用、内容以及研究意义。对即将90名毕业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3.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2.1软件建库录入调查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一般情况。789篇论文资料中,预防专业372人,占47.1%;地方病防治方向272人,占34.5%;卫生管理方向67人,占8.5%;妇幼保健方向78人,占9.9%。论文研究类型中描述性研究623篇,占79.0%;实验性研究76篇,占9.6%;分析性研究70篇,占8.9%;Meta分析16篇,占2.0%;其他类型4篇,占0.5%。其中来源于指导老师的课题(为校级或院级)20篇,占2.4%;指导老师协助下设计并完成的760篇,占97.6%;无省级及以上课题。总体来看,每年毕业论文以描述性研究居多,近年Meta分析逐渐增多。
2.写作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常见错误和不规范情况中,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情况最多,476篇,占60.33%。其次是正文格式有误的359篇,占45.50%,第三位的是统计图表的使用有误的127篇,占16.1%。论文整体质量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2003年论文无误率仅为50.7%(36/71),2014年论文无误率达85%。
3.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对90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态度是论文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重要,22.70%认为不是非常重要,7.60%认为不重要。对毕业论文认识的调查显示,65.10%认为是重要的实践,63.40%认为是对专业知识的总结,50%认为是锻炼自己的机会。毕业论文撰写对科研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作用的人数调查显示,68.60%的学生认为可提高科研的能力,61%认为可以增加对科研的兴趣,70.30%认为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36.60%认为和学位证挂钩,涉及毕业成绩,不写论文就不能毕业,存在应付。此外,调查显示67.50%的学生认为经费不足,73.60%认为资料来源匮乏,61.90%的学生认为缺少老师指导,58.80%认为缺少设备条件,46.50%认为缺少院系支持,44.10%认为缺少政策激励。指导教师对论文质量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46.20%的学生认为是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38.30%认为是指导老师的科研水平。
4.考核体系演变。整体来看论文考评体系演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3―2007年),考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实际的意义与创新性、论文内容、写作格式及答辩环节等,其内容从论文撰写和现场答辩两个环节进行考量;第二个阶段(2008―2010年),考量体系发生明显变化,涵盖了开题报告和论文两部分;第三个阶段(2011―2014年),其评价体系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趋于完善不仅注重于论文选题的价值与合理性,还增加了论文写作的规范化程度考量指标。
1.通过职业指导促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工作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一项课程就是职业指导课,在医学院校也不例外。职业指导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形成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指导从某种意义上既是一种思想教育,又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心理教育,总体而言,都是在影响着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首先,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效的职业指导通过对学生自身和医学职业的前景分析,让他们对医学职业的国家、政府政策和医学就业状况、发展前景等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外,通过职业指导,使医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职业自身的工作责任,使他们认真审视自己本身的责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结合自己的能力去肩负起社会对医疗行业的重托。在职业指导的整个过程当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评价和理解,形成自己对本身的客观认识。医学生可以通过就业咨询的方式,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理障碍,同时也使自己摆脱本身心理上的压力,从而顺利就业。
2.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医学生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或工作方向。职业指导人员通过素质测评可以得出一个人在素质各方面指标上的高低,可以知道一个人优势与劣势,有助于将个人特点与特定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虽然专业的性质已经决定了就业的大方向,但是,大多数学生刚进校懵懵懂懂,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因此,就业指导能帮助医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一个人能否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个人生活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定位。搞好就业指导,引导医学生遵循职业选择原则,做好职业目标定位,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职业指导能够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职业指导不局限于课堂,也不局限于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融入到每个教师的工作环节中,在课堂上,在谈话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给每个学生。职业指导可以无处不在,从大一到大五贯穿整个学生生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几点。(1)职业指导有效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作为衡量医学生职业道德标准的重要体现,是每个医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面对患者及家属时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素质。在校医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注重培养一定的内在人文素养。从古至今,医生这个职业与之相对应的形容词一直都是高尚、仁爱等温暖的字眼。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几年,医疗领域中涌现出来的却是不断增多的医闹事件,使得社会对医疗行业和医生的道德问题产生了质疑。究其原因,除了看病贵、患者自身的原因之外,大部分原因在于医护人员没能正确处理医者与患者的关系,医者与患者之间缺乏信任、理解和沟通。业内许多学者和专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在医学教育中存在重技能、重知识而轻人文的现象,导致了医学生人文素质还没有真正内化于心,外用于行。[4]高校的职业指导通过分析和发现这些问题,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在进入学校之初就懂得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不断注重这方面的培养。高质量的就业评定不仅仅只是实现就业这一个方面,并且还要看就业之后在工作岗位上的个人职业价值的实现状况及社会的评价。(2)职业指导有效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从现代的职业市场发展情势来看,用人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不再只是专业成绩好或是专业素质强,他们更希望求职的大学生是一专多能的人才。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的能力,还要求要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通过职业指导,学生能够对自己所面临的职业市场需求有所了解,从而使他们对自己欠缺的方面进行重点训练,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3)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包含了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这一内容。另外,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心每年会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求职、面试、实践工作中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教师的职业指导中寻求答案。通过对求职择业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及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对自己在求职择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有意识的去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改进缺点和不足,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更好的统一起来,从而真正的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更好的实现高质量就业。
4.职业指导为学生和用人单位间搭起桥梁,学校和医疗单位深度融合,也能够及时的为医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即为求职者提供就业信息。医学院校的职业指导部门通过与各地的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和往来,对社会就业形势、用人单位需求变化都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尤其是掌握了用人单位最新的招聘信息。因此,职业指导部门能够充当学校、学生和医疗单位之间的桥梁,学校和用人单位深度交流,让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达到医院的要求,学生找到满意的岗位,医院招到合适的医生。另外,医学院校通过与多家医院建立起合作,举办校园招聘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供学生应聘,不但帮助医院提高了招聘效率,招到合用的人才,而且学校实现了高就业率,也提高了就业质量。
作者:蒙丽莎文志娟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