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校生简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五年级三班
张湘怡
每天,在我们的学校里,都会发生很多事情,其中有一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也让我刻苦铭心,难以忘怀``````
1.制定科学合理民主的规章制度在现代社会里,推进法治需要规则之治,具体到高职院校中亦是如此。依法治校的精髓在于按规则和制度办事,因此这里的法应作扩大解释,除了指国家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自治性规范是依法治校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应依照依法治校的总体目标,结合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认真梳理学校现有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从实体和程序上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另外,高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规则意识的提高也是必须的,否则再好的制度都只是纸上谈兵。当然,还要明确一点:规则之治不是处罚之治。第一,处罚学生不是目的,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必须是在穷尽其他手段时方可适用,不能轻易适用,但一旦用了就要有效果,要有威慑作用,否则就会丧失处罚手段原本该有的价值。第二,学生在校难免会出现一些违规违纪行为,在对学生进行处罚时一定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即使罚也要罚的学生心服口服。第三,处罚要适当,不能违背我们最终的目的———教育。现在高校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处罚手段适用不当,没有做到公开公正,导致出现学校被学生诉讼至法院的现象。一种滥用处罚手段,处罚后又担心学生和家长会闹事,将学校告上法院,因此在学生毕业前给予撤销且不记入档案。处罚手段本是校规校纪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都应尽量避免。
2.成立专门的学生处理申诉委员会在高校中可以聘请一些具有法学知识的人(专兼职均可)组成学生处理申诉委员会,专门针对奖助学金的评定、学生违纪处分等行为的审查。主要审查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适用规则是否准确、合理;第二,程序上有没有违规。以此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从而达到缓解学生和学校之间矛盾的这一目的。3.建立通知送达制当学校做出一些可能会损害学生合法权益的决定时或做出奖助学金的授予决定时,或对学生进行处分时,都应将决定以书面形式送达给学生,必要时还要送达家长,送达书中还应告知学生和家长有申诉的权利,并注明申诉期限、申诉部门等。
二、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
高校里的规则是指将日常思想教育中对大学生的要求转化为刚性条文,对这些要求条文化、规范化、制度化,将“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通过制度化的管理使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界限所在,规范和引导自己的行为,不断加强自律意识,实现自律和他律的互动,保证高校学习、生活、工作的有序和规范。
三、建立一支高效、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学生管理队伍
1.培养管理者的规则意识管理者规则意识的培育,不仅能使学生的合法权利得到保护,还能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在我国现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在预防和调解各类矛盾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消防式”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只有提高管理者的规则意识,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大学生行为,将管理行为制度化、规范化,才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哇!”一阵叫声——惊叹声,从小花园中传来。让我们去一探究竟吧!
映入眼帘,一片白雪皑皑的景致!原来“哇”是同学们的惊叹声。雪又开始下了,我抬起头,天空飞舞着雪花——雪精灵给我们送来礼物啦!草地变得银装素裹,美的动人,白的灿烂,为校园增添了艺术感。
不知是谁大叫了一声“大家快来打雪仗啊”,所有的同学停止了惊叹,赞美声。从大大的绿叶子上,草地上找出雪,揉成了小圆子,像某位同学扔去。“啪!”,“啊!”两种声音传来。“哈哈……”被砸的我当然不甘心。我转身拿起叶片上的积雪向来者砸去。他也不甘示弱也朝我砸来。我们调皮地“多方面发展”,一会儿向这个同学扔,一会儿又向另一个同学扔。扔完后,便飞也似地逃离“作案现场”。可怜的同学还没有搞清楚情况,愣在那儿,结果因为分心,而被其他同志给扔了。我们开心地笑了,好不痛快也!
本学期是大四学长们的毕业季,亦是各年级同学将要在暑期进行的兼职、实践季。而投简历则是跨入职场,求职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突出自己特点的求职环节。
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协会特点,我们经过调查、协商决定举办这样一场全校性的以会员为主的,专门针对简历填写与设计的“简历设计大赛”。
大赛目的:
提高同学们制作、填写简历的能力,增强对“简历”相关知识的认识。通过“简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了解自己,从而为今后制定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赛主题:简历设计大赛
大赛口号:SHOW出简历,秀出自我!
赛事全程宣传
宣传方式:
1. 中区、西区设置咨询、宣传及报名点;
2. 本协会会员报名赠等价电影票一张;
3.横幅(采取新形式可重复利用、廉价的横幅,横幅上可挂小礼 物等),展板,画报,校广播台,网络宣传等;
4.晚点名宣传:1宣传部及副会长助理制作PPT;
2策划部、秘书处、外联部负责宣传;
3主要宣传力度集中在本会会员及经济管理学 院的宣传;
4一或两人为一组进行宣传;
5具体分组及宣传内容例会时详细安排。
宣传细则:
1. 财务部和宣传部负责购置宣传物资;
2. 秘书处负责宣传物品的摆放;
3. 网络宣传以文字的形式在聊天平台上进行转载;
4. 报名点附有宣传单页(200张);
5. 宣传物资:横幅三条,展板两块,画报两块;
6. 秘书处负责报名选手的资料整理;
7. 会长请校或院系记者。
宣传物品:
1、 横幅三条。分别位于中区广场、西区寝室入口处、十八栋旁边;
2、 展板和帐篷各两个。分别位于中区广场报名点和西区报名点;
3、 海报五张(三张小的,两张大的)。分别位于十八栋、中区和西区寝室楼下,大海报贴在展板;
补充说明:
横幅需在清明节前制作好,并向设备处申请梯子在中区悬挂。
具体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
宣传时间:4.4晚点名宣传
报名:4月5、6日,4月9、10日
赛事讲解:4月11日
初赛:4月13日
复赛:4月16日
决赛:4月19日
活动地点:
宣传地点:中区、西区
比赛地点:十一栋
具体流程:
赛事讲解:1介绍制作简历的必要性;
2讲解设计简历的必要内容;
3讲解赛事流程及要求;
4复赛、决赛预告。
时间:4月11日
地点:十一栋
细则:1秘书处负责通知;
2策划部及宣传部负责会场布置;
3刘梦婷负责主持;
④会长、副会长负责赛前评委、嘉宾的邀请。
初赛:
时间:4.13(中午、晚上)
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
参赛选手:所有报名者
细则:1秘书处负责通知及参赛作品收集;
2宣传部及策划部负责会场布置;
3选手按要求直接将纸质“简历”交到秘书处;
4按40%的比率选取进入复赛的选手;
5初赛时间内,未交作品的选手视作自动弃权。
评比及比赛形式:评委通过纸质“简历”进行筛选,
最后由秘书处负责入围的选手通知。
复赛:
时间:4.16
地点:十一栋
参赛选手:进入复赛的参赛者
比赛形式:参赛者以演讲的形式,通过PPT对自己“简历”进行相关的演讲。
1演讲内容包括自我介绍、简历介绍两项;
2自我介绍内容不限,限时1分钟;
简历介绍必须包含简历中所填的各项内容及原因,及参赛感想,限时4分钟;
要求:作品创新、求实、可操作性强;选手谈吐清楚、自信大方、声音洪亮、语言逻辑性强。
细则:1秘书处负责通知参赛选手,制作评委的评分表;
2宣传部(制作评分表,分:形象10’、语言表达10’、简历创新及内容30’,总分50’)及财务部负责会场布置;
3选取十二名选手进入决赛;
4复赛时间内未参赛者视作弃权;
5刘梦婷主持复赛;
6每位选手演讲完后,主持人提醒评委进行评分、点评;
7外联部负责总分。
评比标准:1对选手的演讲及简历的设计进行综合评分;
2每位评委分别对每位选手进行评分,满分50分;
3总和评委评分,得分最高的前十二位选手进入决赛。
决赛:
时间:4.19
地点:十一栋
参赛选手:入围决赛的参赛者(交一份电子照片一张)
比赛形式:同复赛(无自我介绍环节,演讲限时5分钟。除必讲内容之外,演讲可包含参赛感想、今后的规划及对主办协会的建议等内容)
细则:1秘书处负责通知参赛选手,制作评委的评分表,秘书处负责现场统计投票人数;
2宣传部及财务部负责会场布置;
3最具创新奖一名,最佳人气奖一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若干;
4财务部购置奖品;
5决赛时间内未参赛者视作弃权;
6会长助理主持复;
7每位选手演讲完后,主持人提醒评委进行评分、点评;
8外联部部长负责现场总分;
9会长、副会长负责现场填写奖证。
评分标准:1对选手的演讲及简历的设计进行综合评分;
2每位评委分别对每位选手进行评分,满分10分;
3最具创新奖及最佳人气奖由现场观众投票评选(选手依次上台,主持人负责依次播放选手的照片)。
决赛流程:1选手依次上台演讲,评委依次打分;
2主持人上台提醒评委打分,同时评委进行点评;
3待所有选手演讲完后,请嘉宾(指导老师)讲话;
4嘉宾讲话时会长、副会长排出一、二、三等奖,并填写奖状;
5每位选手一张评分卡(由宣传部制作),外联部部长计算选手总分并记录;
6嘉宾讲话完后,主持人请未获奖的同学上台,依次让观众投票,选出最具创新奖和最具人气奖(剩余未获奖同学均获优秀奖);
7观众投票同时由会长、副会长填写奖状;
8投票结束后主持人请上所有决赛选手,并请副会长上台宣读获奖名单(顺序按一、二、三、创新、人气、优秀奖);
9一、二、三等奖由嘉宾颁发,创新、人气奖由评委代表颁发、优秀奖由会长颁奖;
10最后主持人宣布大赛到此结束,并请获奖选手及嘉宾、评委等上台合照留念。
赛程备案:
是否决赛根据参赛人数多少决定,报名人数超过100人则进行预复决赛。若少于100人,则只复赛、决赛两项。
赛事补充说明:
主持人赛程讲解、复赛时可提前预透决赛精彩内容,提高参与者和观看者的积极性(如:复赛、决赛时,观看席上将随机发放电影优惠券(由秘书处、外联部负责发放,可粘贴在座椅下方。复赛、决赛将请声韵社进行朗诵、配音等趣味表演。决赛途中还将有鲜果品尝)
奖励设置
1、凡进入复赛的选手均赠送电影优惠券一张;
2、凡进入决赛的选手赠送电影优惠券四张,并免费进行DIY鲜果甜品制作一次;一、二等奖获得者,免费看3D《泰坦尼克号》一次。(一等奖获得者可带家属)
3、一等奖一名,QQ公仔2个,Q币100;
二等奖两名,每人QQ公仔1个,Q币80;
三等奖三名,每人QQ公仔1个,Q币50;
优秀奖若干,每人QQ公仔1个;
最具创新奖一名,QQ公仔1个,Q币30;
最具人气奖一名,QQ公仔1个,Q币30。
4、复赛、决赛每场设幸运观众四名,赠QQ公仔一个或Q币10。
活动预算
总活动细则
1、比赛最终解释权归立行职业规划协会所有;
2、比赛场地的申请主要由副会长负责;
3、策划部全程详细记录财务状况;
4、秘书处做好大赛通知工作;
5、宣传部主要负责所有宣传物品(购买任何物品均需获取发票或收据,并及时上交财务部);
6、外联部作为赛时后备部门,随时听从会长调遣;
1.独立学院开展“三生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活能力缺失的问题,这种问题在独立学院同样存在,同时,独立学院作为一个培养新型学生群体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存在自身的特殊需要。总的来说,独立学院对于“三生教育”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当前青少年对生命、生存、生活的漠视和“无能”。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化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系列漠视甚至无视生命的事件陆续上演。沉重的课业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受“排挤”的体育活动量,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心理承受能力差,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中,生活兴趣单一甚至低俗,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在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方面有较大的缺陷。
1.2独立学院基础教学未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累积上相对本一、本二学生有一定差距,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的起点相对低一些。但是,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的经历更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思维比较活跃,有很强的求新求异的意愿,对理论知识兴趣不浓,更喜欢接受感性、具体和时尚的信息。然而,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不甚明确,教学大纲采用母体学校的翻版,把校本部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移植过来,缺乏对学生特点的深入研究,不能完全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特色群体的要求。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没能真正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母体学校教师,或者聘用年轻教师及其他学校退休教师,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多局限于讲授知识,缺少艺术性和生动性,难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的特点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1],也就难以培养出知识、技能具有理想深度和广度的新世纪人才。
1.3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不仅仅要传授学生书本上的既定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在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判断能力。但是,我国过去脱离生命本原、忽视生存能力培养和生活情操熏陶的教育根本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正是从这种需要出发,“三生教育”致力于帮助青少年提高生命质量、掌握生存技能、获得生活体验,全面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延伸个体存在的意义。这也迎合了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由此可见,我国“三生教育”的提出植根于现实,来源于实践,是为了解决当前教育过于统一、忽视个性的问题。独立学院更要参考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并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学生特点,寻找出适当的、独特的实施办法。
2.“三生教育”的实践性
“三生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改变,也将这种体会和改变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因此,“三生教育”本质上是实践的。
2.1“三生教育”的提出源于实践的要求。教育负载和传承人类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经验;彰显和追求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在人类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难题要求我们不仅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且做到在险峻的环境下继续生存和发展。面对生活的多元化,人生的选择多样化,有学者将当前教育质量的问题归结为“三无状况”: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2]这就回到针对教育的提问———“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上来,“三生教育”就是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
2.2“三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施依赖实践的指导。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三生教育”致力于构建积极、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建构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必然在实践论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也依赖于从实践中获得反馈进而不断修正和提高。“三生教育”是否经得起检验最终得回到实践这一层面。为此,李兴华等提出在“三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3]:第一,“三生教育”的目标要与人生价值观相结合,有合理的教育结构。第二,“三生教育”的方法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教育。第三,“三生教育”的路径要与人格成长相结合。
2.3“三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回归实践、服务实践。教育的本质内在规定了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生命完善,促进人的生存、生活等方面的发展为主题。“三生教育”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构建的人生教育理论,其本质必然从属于教育的本质,受教育本质内在规定性的制约。也就是说,“三生教育”作为一种人生教育,也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动力[4]。这一本质体现了“三生教育”的目的是回归到人的实践中并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3.“三生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实施途径
独立学院迫切需要“三生教育”,而“三生教育”又是实践性的教育,因此探讨“三生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实施途径就十分必要甚至刻不容缓。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独立学院特点的分析,认为在独立学院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里实施“三生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培养师资力量,提高辅导员专业技能。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育人的核心力量,实施“三生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需要深刻理解“三生教育”的理念并有能力以恰当的方式把这种理念传授给学生,还要结合实际对“三生教育”的内涵、结构和实施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丰富“三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云南省正在尝试建立一支由专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家长、社会有关人士和学生代表等组成的教学团队。但是这样的队伍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尤其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师资力量本来就是薄弱环节,引进专业人才或者增加现有老师教学任务都是比较困难的,不能成为“三生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优势,承担起主要任务。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一支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起‘指导者和引路人’重要作用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独立学院建立的时间较短,教育教学、学习生活的良好风气都还有待形成,学生思想活跃,自我约束力相对薄弱。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的工作更多,难度更大。正因为辅导员平时和学生接触频繁而且深入,相对一般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而且辅导员在进行思想工作和主题教育活动方面的工作经验和特长十分符合“三生教育”的要求。反过来,“三生教育”力求达到的目标契合了教育部对辅导员工作效果的要求。为了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和生活全方位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辅导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深入理解“三生教育”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要领,并且研究和掌握全面、多样的教育方法。这无疑也是对当前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的更高要求和全新挑战。随着这一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可以从辅导员队伍中分流出“三生教育”的专职人员。
3.2完善课程设置,深化学生理论基础。教材和课程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要系统实施“三生教育”就必须有相应的教材和课程。从课程设计角度来讲,尽管渗透式教学即在各门课程的教授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思想更为理想,但是可操作性较低,因此,在尝试的初期应采取单一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根据教育目的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选取教学内容,编制“三生教育”的教材。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专门开设“三生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课或者限选课,保证学时和学分。这一做法,要利用课堂和教材这一媒介对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从理性角度掌握“三生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流程。
3.3结合课外实践,拓展“第二课堂”。“三生教育”是以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的课程。要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并达到知行统一,重在实践和体验的目标,就必须充分重视课堂以外的教育,把握机会随时随地教育学生。学生自己开展的主题班会、学校或班级组织的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都是重要的教育途径。独立学院所开设的一般都是和市场对接比较好的专业,在与企业和社会联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借助现有力量,扩展出一批“三生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把这些实践纳入学生的“第二课堂”,认定相应的学分,肯定学生在能力和素质上的差异,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是独立学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际交往 心理调适 能力培养
人际交往的内涵、特点、原则及功能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人之间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沟通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彼此交流各种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意见,并且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人际交往又存在主观性、实践性、社会性、互动性、复杂性等特点。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要遵守平等、诚信、尊重、宽容、互助这五项原则,从而建立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人际交往存在以下几点功能: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人际交往是获得知识的手段;人际交往是培养良好个性的手段;人际交往是个体自我认识的途径;人际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基本需要;人际交往是社会联系的桥梁;人际交往是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
1.害羞心理的调适
具有害羞心理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不正常的心理问题。对害羞心理障碍的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可采用行为疗法、暗示疗法,并结合有效的社交技能训练来克服和消除自身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增强自信,多参加集体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预防和避免害羞心理的产生。
2.自卑心理的调适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卑心理,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当大学生因为人际交往不利而陷于自卑时,可通过倾诉、参加活动、听音乐等方式来摆脱不良心境。因为这种方式一方面宣泄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增加了自己人际交往的机会,无形中培养了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校大学生一定要建立信心,只有这样,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心理的各项措施才能得以畅通无阻,发挥最大作用。
3.孤独心理的调适
大学生要克服孤独心理,首先要做到开放自我,多与外界交流,以诚相待。其次,要大胆交往不怕挫折,善于在交往过程中、挫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交往能力。再次,大学生要加强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了爱好就有了追求,也就不会感到孤独。最后,大学生应尽量去克服自己的自卑情绪,由于自卑造成孤独状态,如同作茧自缚,不冲破这层茧,就难以走出孤独。
4.戒备心理的调试
大学生应对戒备心理存在正确的认识,不必顾虑重重,产生交往恐惧。应该培养自信心,只有充满信心地与人交往,才不会对交往充满恐惧。当大学生发现自己出现不适当的戒备心理时,要迅速地自我克制,要自己告诉自己,无端的怀疑是不适宜的,会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不良的影响。大学生在有些时候要适当地自我暴露,消除自我封闭心理,坦诚地向交往对象透露自己的某些秘密,可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可以使自己的戒备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此外,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还有嫉妒心理、完美心理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缺点、一些做不到位的地方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应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对方的不足,即使要指出,也应该通过真诚的沟通,而不是大加指责。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学校方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只有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人际交往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个体辅导、案例讨论与研究以及团体活动训练。
①个体辅导。个体辅导是针对学生个体存在的交往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以改善他们的交往现状,促进他们交往能力健康发展的方法。
②案例讨论与研究。案例讨论与研究是在人际交往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交往能力训练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方法。
③团体活动训练。团体活动训练的特点是适用于有共同交往问题或是有共同心理困扰的人,而成长中的大学生确实有着共同的交往问题及心理问题。团体活动训练的优点在于团体成员的互动,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用面广。随着人际交往教育需要的逐步增强,这种方式也必将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的主要方式。
2.大学生自身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①提高认识。大学生应正确地认识自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交往过程中的问题;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去评价他人,充分地肯定他人和尊重他人;以积极的观念去看待人际交往,赢得他人的热情和友谊;学会包容和理解,维持交往环境的和谐和融洽。
②掌握社交的技巧。大学生应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掌握行为规范和体态语言,与人沟通交往要讲究语言和谈话艺术,善于倾听对方谈话,做到虚心、耐心和真诚。还有就是大学生需要增强人际吸引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把握好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灵活应对,扩大交际圈。
总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树立自信,充满热情,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逐渐走向交往的成功。
参考文献:
今天早晨,我到学校上学。发现抽屉里有一条红领巾。我想:这一定是昨天张桐忘拿了,今天刚好换座位,被我发现了……。管她呢。等上完操再还也不迟。
上完操,我一进教室,就“哇啦哇啦”大声朗读起来,把还红领巾的事早忘了。后来大队委过来检查红领巾,我才想起这件事,忙把红领巾交给张桐。没想到她连一声“谢谢”都没说,倒骂起我来:“这哪是我的红领巾啊?怎么染了这么多钢笔水?”我仔细一瞧,也感到有些奇怪:早操前它也是好好的,怎么一下子染上这么多钢笔水呢?难道是……一些调皮的男生干得吗?可是我并没动过它。这时张桐说:“一定是你弄的。你得给我重买一条,不然我要告诉老师。”我听了很生气:这不是我染的!你为什么老说是我染脏了?……可最后由于我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只得很委屈地给她买了一条新红领巾。
今天也怪我老是拖拖拉拉的。本来上操前就可以把红领巾还给张桐。可我老是爱拖到最后,以后可不能这样了。前车之签,后事之事嘛!
关键词:师生互动;自主学习;情感互动
一、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概念的界定及意义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通过这些改变,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就是师生之间针对教学内容在相互“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过程。所以,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中,学生和教师是同等重要的、互为影响的。
二、在物理课堂上建构有效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要重视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恩格斯说:“就个别人而言,他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转变他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学生也是这样,他们是有着丰富情感的,接受教育也是有选择的,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甚至对不同的教师,都会做出不同的反映,或是产生积极的接受态度,或是产生消极的抵制情绪。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古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我想便是其中的道理了。教师就是学生学习过程、成长过程的启迪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师生之间有了充分的“情感互动”,学生一旦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便会尽其所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塑造健全的人格,健康地成长。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突出探究特色,形成互动风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精心设计的,教师之所以能够使这个课堂犹如“吹皱一池春水”般地激起层层涟漪,并且形成“师生、生生”交响乐,就在于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够同每一个学生思考的起伏变化相吻合,丝丝入扣。使整个课堂分享着“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
3.以物理实验为载体,建构有效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我讲授的“光的折射”一节课例来看:
在我讲到“利用光的折射定律,作图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这个环节时,我用大家生活中常见的“筷子变弯”这个现象引导学生作图分析,得出我们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结论。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槽中的水好像是变浅了,利用刚才的作图原理,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这个时候,学生会发散思维,转变视角,把物理知识生活化。当时学生就提出古诗中有“潭清疑水浅”的说法,继而还有一个学生拿起课堂上实验用的玻璃砖,把铅笔无意放到了玻璃砖的后面,却发现有“筷子错位”现象,随即在课堂上提出了这个问题,经过学习,知道这也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我继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魔术“空盆出财宝”的问题,做到课堂上“首尾呼应”,学生恍然大悟,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
三、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生互动”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过程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表象。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缺乏激烈地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师生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师生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师生互动”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这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没有益处的,反而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所以,我们要注意互动的有效性,避免互动华而不实。
2.注意师生思想上的互动
我们总习惯课堂上师生语言的互动,而忽视师生思想的互动,其实这是一个教学误区。沉默的课堂中,彰显的思想互动空间可能性会更大一些。课堂上的沉默不等于沉闷,这时学生进行的是急速而深刻地思维、思想上参与度更高,这必将带来学生理解上的顿悟、知识上的建构、思维上的流动。佐藤学特别指出:课堂中的“倾听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师生是否能够审慎地、谦逊地听取他人的话语,唯有拥有这种气质的人们才能创造课堂对话的气氛。所以,在建构有效的“师生互动”时,更要注意师生思想上的互动,不要走入误区。
3.课堂上教师不敢放手进行互动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会有这样的困惑:如果在课堂中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活动,师生相互交流,那么,相应的就会有一部分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不展开师生互动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地培养,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解决好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这对矛盾呢?这更有待我们作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三校生;心理冲突;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6-0137-02
“三校生”学生指完成在技工学校、中等专业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高中学校(统称三校生)的专业学习并通过正规考试升入专、本科阶段继续有关专业学习,期满通过相关考试获得专、本科毕业证的学生,是目前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由于各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就业市场对各专业需求饱和,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通过提高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在社会竞争中取胜是“三校生”学生继续求学的外在动力,但在笔者具体接触到“三校生”的学生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建设薄弱,对前途有较大的迷茫,主要表现如下。
(1)自卑心理。作为完成中职学校专业学习刚刚升入专、本科阶段的新生,他们存有明显的特殊性,短学制的轰动性就足以引起全校专、本科生的侧目。他们本身也不能马上适应由中职学校升入专、本科群体所引起的变化:作为已经历中职阶段的管理体系、已养成个人习惯的“老学生”在重新适应刚入学的“新生”身份和适应专、本科生的管理体系,面对同期参加高考的同学已成为同校的高年级学生的尴尬身份时,自卑心理作祟,导致不少学生试图本着“无人认识,躲在学校最寂寞角落完成学业”的心态完成专、本科阶段的学业,让大家忘记他们的与众不同,从刚入学就奠定了不健康的基调。
(2)自负心理。能够中职升入专、本科的学生大多为中职学校成绩优秀、有理想、有抱负的好学生,在学期间荣获的各种形式的奖励,在学生的心里已经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不仅影响学生的外在表现,也内化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但在加入专、本科生群体后,原有的心理优势存在的外部环境荡然无存,但形成的心理优势的定式却无法立即消失,而专、本科生群体内部更加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的这种优势心理无法立即升华为正性心理,偏激应对新的学校、新的环境中一切与己有关的事物,表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3)浮躁心理。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思潮已经渗入学生的思想深处,经历中职阶段的学习、生活后,急于在短短的专、本科阶段有所表现,在新加入的群体中有所作为。这种急于得到新环境肯定的动机和出发点无可厚非,但部分学生的所作所为缺乏深思熟虑,不能正确的评价、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的把握机会,言行失当,举止失衡,甚至是无视法纪、法规、校纪、校规来引起同学的注目的行为,在为自己增添了额外的烦恼的同时,暴露出学生内心的浮躁。
(4)盲从、逃避心理。许多学生升专、本的主要外部原因就是回避就业矛盾而盲从“升专、本”大流继续学习或盲从于“升专、本”的需要,没有理性的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更缺乏对人生的理性规划,仅满足于“升专、本”的现状,而忽视了专业学习的连续性、社会对各职业层次需求的差别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盲从升专、本,为日后选择就业单位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5)经济问题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一些学生由于家庭困难,勉强坚持完中职的学习,甚至是负债读书,再坚持专或本科的学习无疑是接近所能承受经济负荷的极限。但内心渴望读书的愿望却如此迫切,作为仅两年或三年毕业的学生,他们所能得到贷款的概率很小,以学生的身份作兼职,在社会“打工”所获得的收入有限,维持个人温饱已属不宜,再面对五六千元的高额学费、求学期间的住宿费、书费等经济支出,这些完全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已无力承受。这些特困学生面对高额的经济支出、面对更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式、面对“考研”的激烈竞争及研究生自费的趋势,鼓励自己坚持学业的信念、希望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后一点点消失、接近破灭,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据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的表现区别对待,加强心理建设,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我们的工作,对现已升入专、本科的学生而言,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人本管理,强化欣赏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本化管理是以谋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学生管理活动,不仅注重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正视学生的心理建设不足的现实,以欣赏教育为工作的出发点,尽可能更多地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优点,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树立学生的自信,肯定学生一切积极的、正面的优势和特长,使学生更多的得到来自本科生群体的肯定和鼓励,尽快地得到大家的认同。同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己内心的自卑和自负情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日渐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顺利完成学业。
(2)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现状。在全力落实“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的提案,认真执行落实国家和学校现有的对特困生的各项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缓解学生的经济状况,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的能力,在拓宽学生勤工俭学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抵制腐朽的“消费道德”观和“拜金主义”对学生的侵蚀,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出现的新问题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以解决,最大限度地解除学生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负担和心理困惑。
(3)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开通“奖、助、贷”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关心、关爱、扶持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就业,解决后顾之忧。我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一调查、了解、走访,一一审核,真正做到应该资助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同时为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我校与国际友人、国内知名企业冠名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如石川奖学金(日本)、联邦制药、宋玉器、东宇等奖学金,同时还开展了党员一帮一活动,使特困家庭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坚定理想信念,建立自信心,战胜自卑心理,顺利完成学业。2008年共有471名同学;2009年共有530名同学;2010年562人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这些受到学校资助、受到帮助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4)帮助学生理性的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消除盲从、逃避心理。由于升入专、本科的中职学生已经经历过择业历程,在思想上存有畏惧心理;在升专、本的具体专业选择过程中受招生院校的具体招生专业、规模的设置限制而无法与中职所学的专业保持一致;即将面临的考研专业选择就又造成学生的困惑;毕业时以何种身份求职成为学生关心的焦点,帮助学生在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同时,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正视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和学历的要求,利用现有的心理测评系统为学生理性认识自己提供科学依据,使学生能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树立自强就业、自主择业的观念,积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在满足个人生计的前提下,设计多层次、多目标远期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人生规划,实现人生目标,完成人生理想。
(5)建立“特殊群体”档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跟踪式档案,掌握他们的心理成长历程;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适应心理教育、恋爱心理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了解困难家庭毕业生所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冲突,迅速消除心理误区,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择业。对因就业压力而产生不良情绪的学生建立起特殊学生群体档案,以学生工作队伍和心理疏导老师为依托,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注,鼓励他们保持一份稳定、健康的心态,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使他们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治疗,战胜挫折,顺利完成学业。
对仍在中职学校学习即将升专、本的学生而言,为避免类似的情节再度发生,影响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必须在中职阶段进行相关的教育,作好防微杜渐的工作,使学生快速适应升专、本以后的生活。
(1)在中职阶段对即将进行面临升专、本的学生明确升专、本的利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心理特点、社会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的需求层次的要求定位及各自家庭的具体生活状况后对职业生涯进行充分的考虑、理性的规划,减少盲从。
(2)顺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的可操作性,从入学起明确自主择业的方向和努力目标,多方位的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波动和情绪异常,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完善学生应对挫折和社会现实、竞争严酷性的心理准备。
(3)中职学校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管理质量,完善学生的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中职学院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改进教学计划、完善专业设置与社会的接轨和相关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个人素质,拓宽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学生就业的迷茫和困惑。
参考文献:
[1]杨晓明高职“三校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与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6(8).
[2]莫冰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高一学生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的影响[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